环境调查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15 18:1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调查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5(a)-0128-03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而水环境则是根本[1]。为深入实施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6―2017年实施方案》和《北京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配合《北京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7年重点任务分解》中关于水污染调查、溯源、建立台账等工作内容,此次通过现场调查、现场监测、实验室监测等多维度对北京某镇水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
1 调查目的
此次调查的目的如下:
(1)摸清当地水环境主要污染物来源、污染物种类,掌握主要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乡镇沿河排污口及乡镇内沟渠分布,绘制水环境污染地图及重点水环境风险点分布图,摸清“水污染家底”,建立污染源台账。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
(2)通过调查监测,计算出污染物贡献当量,进而核算出对河湖水系断面的影响。
(3)针对镇的生产、生活特点、污染源的类型,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采取污染源综合规划与综合整治措施建议。
(4)为采取水污染普查、抽查、第三方核查等方式进行监督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5)为强化属地管理,为各级“河长”落实“三查、三清、三治”提供支持与保障,做到有据可查,心中有数。
(6)通过水环境调查,初步形成“十图十六表一报告一台账”的成果体系,真正让主管部门做到“心中有图表、数据,手中有报告、台账。”
2 调查范围及方法
此次调查范围包括北京某镇生活污染源(以下称:“生活源”)、农业污染源(“农业源”)、工业污染源(“工业源”)。
生活源调查内容包括各村户籍人口数量、人均用水量和污水理设施等信息;农业源调查范围包括耕地面积、耕种作物、养殖业种类、清粪方式等;工业源调查内容包括排水量、生产材料、生产工艺、末端污水处理工艺等信息。
此次调查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以下简称“排污手册”)和《河流生态调查技术方法》设计调查表及方案,采用抽样调查与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和现场问卷调查的形式。
3 核算方法
3.2 农业源
3.2.1 种植业
种植业污染源核算需要施肥量、农药量、降雨量及降雨次数等信息,调查期间未降雨,不符合核算条件,因此此次暂未对种植业污染源进行核算。
3.2.2 畜禽养殖业
首先,需要确定畜禽的饲养方式(规模化养殖、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户);然后,确定需要查找的区域,在相应区域内查到相应畜种(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在相应畜种下再查到相对应的饲养阶段;最后,根据粪便收集处理利用方式,并仔细阅读相应注意事项,确定排污系数。
3.2.3 水产养殖业
根据水产养殖业负责人提供的养殖增产量信息进行污染物核算。
3.3 工业源
此次调查的北京某镇工业源仅做原材料加工,不排放生产废水,仅排放生活污水,因此此次工业源污染物排放量按照生活源(第三方产业)污染物排放核算。
4 监测方法
水文情况调查及历史数据分析等都只是提出了污染原因可能的猜想,而最终确定污染原因还是需要开展现状的加密监测证实污染原因、再现污染过程[2]。
4.1 布点和采样
监测布点和采样依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和现场情况进行布点监测。
4.2 监测项目及监测频率
4.2.1 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pH值、悬浮物、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总磷、总氮及流量[3]。
4.2.2 监测频率和周期
监测频率及周期:每6 h1次,连续监测1 d,每个点位每日监测4次。其中污水处理站水量现场不具备监测条件,当日水量数据由处理设施运行单位工作人员提供。
5 水环境调查监测方案
工作流程如下。
第一阶段:收集资料。通过相关部门配合,收集相关资料,资料包含镇行政区划基本资料、水文资料和已知的各类污染源台账等。
第二阶段:制定调查监测方案。根据收集的已有资料,制定调查表和调查方案。调查对象包括排放污染物的生活污染源(以下简称“生活源”)、工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工业源”)、农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农业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第三阶段:开展监测工作,根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和现场情况进行布点监测。
第四阶段:调查监测结果汇总。核算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编制水环境调查监测报告;建立污染源台账;绘制排水沟渠分布图及污染源风险点分布。
6 调查结果
(1)基本信息。
北京某镇是一个平原区典型村镇,行政总面积33万公顷,行政管辖18个行政村等。
(2)污染源调查。
此次已调查18个行政村,调查对象共142个,涵盖生活源、农业源、工业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3)流域调查及黑臭水体溯源。
根据排水沟流经范围分为5个流域并确定了污水来源,同时,对镇内的黑臭水体进行了溯源。
7 核算结果
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核算结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活源。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统计室的《生活源产排污系数》(修订版)对生活源污染物进行核算。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及动植物油进行了污染贡献比例计算。
(2)农业源。
结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统计室的《生活源产排污系数》(修订版)和《农业技术经济手册》对农业源中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进行核算。种植业污染物排放发生在施肥期降雨后,水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发生在换水期间,此次主要核算农业源中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
(3)潜在风险污染源。
①种植业。
现有耕地经施肥后,通过大雨冲刷耕地,产生面源污染,污染物径流进入村内排水沟,最终汇入洳河。
②水产养殖业。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投放的饲料残余和鱼类排泄物形成的污染物对水体、池塘底泥等也造成了污染,使得养殖水体日趋富营养化,换水期对周边排水沟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危害。同时也核算了各流域年污染物核算排放量及贡献比例以及不同污染源污染物排放贡献比例。
③无人机航拍。
无人机用于环境监测主要是以遥感(UAVRS)技术作为航空遥感手段,具有续航时间长、影像实时传输、高危地区探测、成本低、高分辨率、机动灵活等优点,是卫星遥感与有人机航空遥感的有力补充,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其利用高分辨CCD相机系统获取遥感影像,利用空中和地面控制系统实现影像的自动拍摄和获取,同时实现航迹的规划和监控、信息数据的压缩和自动传输、影像预处理等功能,可为环境监测部门及环境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并可满足环境应急响应的需求。在此次水环境调查中使用了无人机航拍洳河流域周村段的排污口状况以及周村内的排水沟渠分布,图像和视频清晰,定位准确,大大提高了效率,对不具备现场调查、监测条件的地域做了有力的补充。
8 成果提交
此次水环境调查分析结束后提交的成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行政区划图;(2)污染源调查表;(3)污染源分析统计图;(4)污染源台账;(5)污染物排放系数汇总表;(6)污染源核算结果与贡献比例表;(7)集中污水治理设施基本信息表;(8)集中污水治理设施、排水沟渠、监测点位分布图;(9)水质、水量监测数据表;(10)黑臭水体溯源调查报告。
9 评价建议
(1)生活源污染物排放管理。
“十三五”期g,北京将适时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探索完善低值可回收物补助政策;并逐渐提升垃圾处理能力。生活源为重要污染源之一,建议有关部门将居民生活和第三产业产生的生产垃圾、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等进行分类回收、收集、运输及处理。
(2)畜禽养殖业规范化管理。
①推进各流域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建议镇内农业部门加快推进各流域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2010年农业部颁发的《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指出: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利于增强畜禽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禽产品供给安全;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从源头对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控制,提升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有效提升疫病防控能力,降低疫病风险,确保人畜安全;有利于加快牧区生产方式转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有利于畜禽粪污的集中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禽养殖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②合理布局,源头控制。
建议优化畜禽养殖户布局,加快散养户向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模式转移,实现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治理。定期开展畜禽粪便综合养分管理培训,对提高畜牧养殖业与种植业科学合理发展水平,指导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③农牧结合,循环利用。
建议从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农牧结合制度创新入手,落实畜禽养殖生态消纳地,鼓励引导企业发展有机肥、沼气等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加快推进区内畜牧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步伐。
④明确职责,强化监管。
建议采取水污染普查、抽查、第三方核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督管理,形成水务、环保、农业等部分的联动联合执法。环保部门作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责任部门,要严格按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要求,进一步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加大检查、处罚力度,确保养殖废弃物得到有效治理,规定养殖场污水要达标排放,取缔超标排放污水的养殖场。
(3)与“河长制”的紧密结合。
多年的河湖环境治理的经验是:水环境污染表象在河道,根源在岸上。如果污染源不得到有效治理,水务部门即使再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水环境质量也很难有质的飞跃。“源头治理”是实现水环境质量大幅提高的唯一途径。水务部门能管河里,管不了岸上,改革创新现有管理体制,才能真正实现源头治理。依据2016年6月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实施河湖生态环境管理“河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河长制”破除了原有水环境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面,建立起了水环境属地化管理制度,实现了河道里和河岸上责任统一,最终达到“源头治理”的目的。
①落实“三查”责任:一是严查污水直排;二是严查垃圾乱堆乱倒,责任到人;三是严查违法建设,建立工作台账,制定整治方案,逐步予以拆除。
②落实“三清”责任:一是清河岸。加强河岸湖岸用途管控,全面清理河湖管理保护范围以内的低端业态,有序退出农业种植、养殖;二是清河面;三是清河底。做好河湖水质水量监测工作。
③落实“三治”责任:一是治理黑臭水体;二是治理河湖面源污染;三是治理河岸湖岸生态环境。
此次通过调查、监测和系统分析等手段,摸清家底,识别北京某镇主要的水环境问题,提供检测、分析和建议,实现水环境的数据化、精细化管理,对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规划,有效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水平等均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呼小洲.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16(1):20-22.
篇2
[关键词]恶臭污染 危害 调查 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 X50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264-20前言
恶臭是各种气味(异味)的总称,大气、水、废弃物中的异味通过空气介质,作用于人的嗅觉思维而被感知。我国《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1993)将恶臭污染物定义为:一切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们不愉快及损害生活环境的气体物质。迄今凭人的嗅觉即能感觉到的恶臭物质有4000多种,其中对健康危害较大的有硫醇类、氨、硫化氢、甲基硫、三甲胺、甲醛、苯乙烯、酪酸、酚类等几十种[1-5]。
恶臭物质分布广影响范围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的日益提高,恶臭污染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大中城市市民关于恶臭污染的投诉占整个环境污染投诉的25%以上,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科学调查恶臭环境污染状况,解决恶臭污染问题已成为环境保护管理的当务之急。
1恶臭的危害
恶臭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人体的影响,给人们带来不愉快的感觉。常见的症状有恶心、头痛、食欲不振、嗅觉失调、情绪不稳定、失眠、诱发哮喘等。高浓度恶臭可引起人体重要的生理机理发生障碍和病变,使人产生慢性病并缩短寿命,甚至使受污染的人群发生急性病并引死亡,如吸人高浓度的硫化氢气体,可造成人体短时间神志不清、呼吸停止而死亡。恶臭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6-9]:
(1)危害呼吸系统。人们突然闻到恶臭,就会产生反射性的抑制吸气,使呼吸次数减少,深度变浅,甚至完全停止吸气,即所谓“闭气”,妨碍正常呼吸功能。
(2)危害循环系统。随着呼吸的变化,会出现脉搏和血压的变化。如氨等刺激性臭气会使血压出现先下降后上升,脉搏先减慢后加快的现象。
(3)危害消化系统。经常接触恶臭,会使人厌食、恶心,甚至呕吐,进而发展为消化功能减退。
(4)危害内分泌系统。经常受恶臭刺激,会使内分泌系统的分泌功能紊乱,影响机体的代谢活动。
(5)危害神经系统。长期受到一种或几种低浓度恶臭物质的刺激,会引起嗅觉脱失、嗅觉疲劳等障碍。“久闻而不知其臭”,使嗅觉丧失了第一道防御功能,但脑神经仍不断受到刺激和损伤,最后导致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调节功能失调。
(6)对精神的影响。恶臭使人精神烦躁不安,思想不集中,工作效率减低,判断力和记忆力下降,影响大脑的思考活动。
2恶臭污染源类别
恶臭污染源可分为人为源和自然发生源两大类。人为源泛指因人类生产、生活过程而存在,将恶臭物质排入大气的污染源,常见的污染源有污水处理厂、化工厂、垃圾填埋场、骨粉厂、畜牧养殖基地、制药厂等;自然源指因富集、生物降解等自然因素形成的恶臭排放源,主要有严重富营养化的河流、烂泥塘、垃圾堆等。
3恶臭污染源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由于恶臭污染物种类繁多,来源多种多样,因此发生恶臭污染事故时很难凭借现场情况确定事故成因,给后续防治工作带来困难。这就需要掌握科学合理的恶臭污染源调查方法,尽快掌握目标区域基本信息和现场情况,对比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第一时间确定恶臭来源和污染物种类,为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一般情况下,污染源调查的目的是建立污染源基本信息库,从而掌握目标区域内的潜在风险因素和危险级别,为建立污染扩散模型、排查事故原因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调查内容包括污染源位置、源强、污染物类型、排放方式等。调查前可以先调阅目标区域内企业生产工艺、公众举报资料、环境监测数据等信息,初步筛选出潜在的污染源,确定目标后再进行深入调查。
4恶臭污染源调查内容
4.1人为源的调查
人为源调查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现场监测等途径完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1地理信息的调查
由于人为源大多以企业形式存在,因此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地理位置、厂区面积、各个污染源的GPS坐标等,一般通过查看地图、实地测量、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得,其目的是掌握污染源空间分布情况。
4.1.2污染源形态的调查
污染源形态主要包括点源、面源、线源、体源4大类,其中点源指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集气筒等;面源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排放源;线源指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体源指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 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污染源形态调查内容主要用于建立数学模型,而建模过程中不同的空间尺度拥有不同的假设条件,因此调查结果通常需要二次判别。例如:在厂区周边几百米范围内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污染源需要按体源对待,但在环境功能区数十公里的尺度上就可以视为面源;如果多个企业相对集中在某个区域,在环境功能区数十公里的尺度上,这些企业内部的各个点源就需要整体视为一个大面源处理。
4.1.3污染物排放情况的调查
污染物排放情况包括污染物种类、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速率、排放时间、排放方式等,其中污染物种类的调查内容又可细分为污染物气味类型、污染物名称、分子式、理化性质等,可以通过分析生产工艺、查阅环评资料、现场监测等方式获得;污染物排放浓度包括排气筒内污染物浓度、污染源边界处环境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污染物排放速率指单位时间内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总量;排放时间包括污染源什么时刻排污、每次排污多久、连续排放还是间歇排放等信息;排放方式包括污染源属于有组织排放还是无组织排放,高空排放还是地面排放,排放有无规律,连续还是间歇排放等信息。
4.1.4排污高度的调查
排污高度指经过假设条件限定,可以带入数学模型的污染源高度,例如:对于排放热烟气的高架点源,由于烟气排出烟囱后还有一个热力抬升过程,因此其排污高度为排气筒高度与热力抬升高度之和。
由于不同模型拥有不同的假设条件,因此调查过程中不仅要调查排气筒高度、线源长度、面源面积、体源高度及宽度等基础信息,还需要根据模型需求调查烟气温度、污染物扩散系数等其它信息,最终确定排污高度。
4.1.5污染源影响范围及周边敏感点分布情况的调查
污染源影响范围指污染源周边污染物浓度超过人体嗅阈值的区域,其地面边界可以通过数学模型估算,也可以通过走访当地居民、嗅辨员实地嗅辨等方式确定,区域高度则只能通过数学模型估算。敏感点指学校、居民区、医院、疗养所、自然保护区等容易受到危害的区域、场所,调查内容包括各个污染源周边有哪些敏感点、属于哪类敏感点、敏感点至污染源的直线距离、敏感点处于污染源的哪个方位等。将这些内容结合源强、气象参数、功能区类型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就能初步估算污染源的规模和危险级别。
4.2自然发生源的调查
与人为源不同,自然源由于缺乏类似生产工艺、建设参数等基础信息,其污染物排放速率等数据极难获得,并且自然源大多属于无组织排放,几乎不存在高架点源,因此其调查方法与调查内容也有所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2.1地理信息的调查
由于自然源的不规则性,该调查工作的重点是确定污染源的边界线和地理位置,其次是掌握污染源面积、长度、走向、特征点(如河流起点、终点、湖泊中心点等)的GPS坐标等信息,一般通过查看地图、实地测量、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得,其目的是掌握污染源空间分布情况。
4.2.2污染源形态的调查
自然源的形态主要为面源和线源,面源主要包括臭水坑等位于局部区域,长宽比比较小的污染源,线源主要指排污河等呈线状的排放源。由于自然源边界的不规则性,有时难以对面源和线源进行明确划分,因此需要结合模型假设条件、研究尺度等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4.2.3污染物排放情况的调查
受基础资料缺乏、监测手段有限等因素制约,一般情况下只能调查到气味类型、排污时刻、持续时间、臭气强度4个方面的信息,如果具备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仪器,还能进一步监测到污染物种类、边界处环境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单位时间内释放的污染物数量等,至于找出自然源产生的原因及污染物产生过程,除一些常见污染源外,大多需要单独立项研究。由于自然源的产生大多决定于气象参数和气候条件,因此统计调查结果时需要结合当时的气象参数和气候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4.2.4排污高度的调查
由于自然源几乎全部为无组织排放,通常情况下其排污高度可以视为0,即地表排放。
4.2.5污染源影响范围及周边敏感点分布情况的调查
与人为源相同,自然源影响范围指污染源周边污染物浓度超过人体嗅阈值的区域,但由于建模困难,区域范围只能通过走访当地居民、嗅辨员实地嗅辨等实地调查方式确定。周边敏感点同样指学校、居民区、医院、疗养所、自然保护区等容易受到危害的区域、场所,调查内容包括各个污染源周边有哪些敏感点、属于哪类敏感点、敏感点至污染源的直线距离、敏感点处于污染源的哪个方位等。
5恶臭问题的解决方法
确定恶臭污染源的类型和地点后,就可以根据污染源特征和实际需要选择治理方法,制定治理方案。由于恶臭污染属于感官性污染,因此只要使恶臭物质不能刺激到人的嗅觉器官,即可解决污染问题。按作用机理不同,解决方法可以分为密封法、稀释法、掩蔽法、净化法4大类[10-12]:
5.1密封法
用固体、无臭气体或液体隔断恶臭物质扩散来源,使恶臭物质不可能进入或只允许不可避免的极少量进入空气。例如对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格栅、初沉池进行加盖处理。
5.2稀释法
用大量无臭气体将含恶臭物质的废气稀释,降低恶臭物质的浓度,从而降低臭气的强度。例如居室内气味异常时进行通风。
5.3掩蔽法
在一定范围内施放其他芳香物质以遮盖恶臭物质的臭味。例如在汽车内放置空气清新剂。
5.4净化法
建立脱臭装置,在恶臭物质排放前,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者生物的方法(吸附、吸收、燃烧等方法)将恶臭物质捕集起来,使之不能在空气中扩散与传输;或者将恶臭物质转化成无臭物质。该方法多用于恶臭污染源的治理。
各种方法中,净化法能削减恶臭物质的排放量,是解决恶臭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方法,也是科学研究的重点。目前常见的恶臭污染治理方法主要有:燃烧法、吸附法、淋洗法、生物法几大类,每一大类又分成若干具体的方法,如燃烧法包括直接燃烧法、蓄热燃烧法、催化燃烧法,近年来又出现了臭氧氧化、等离子体电离、生物滤池、非热氧化技术、光催化分解等新型的脱臭方法。由于恶臭物质种类极多,性质各异,而不同的脱臭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恶臭物质和臭气浓度,因而在选择治理方法之前,必须全面掌握恶臭物质种类、物理和化学性质、浓度,并据现场情况具体选择,既要消除恶臭污染,又要尽量减少净化费用,确保治理设施能够长期稳定运行。而且由于恶臭污染的复杂性,往往需要将几种方法组合起来进行多级处理。
6结论
恶臭污染物种类繁多,来源多种多样,只有掌握了科学合理的恶臭污染源调查方法,才能在第一时间内确定恶臭来源和污染物种类,为恶臭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1993). 1994年1月15日.
[2] 孙立明, 王克 虹. 高效复合微生物菌剂对垃圾填埋场恶臭物的抑制[J]. 上海建设科技, 2004(2): 60-62.
[3] Dincer F, Muezzinoglu A.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Odors Due to Some Industrial and Urban Facilities in Izmir, Turkey[J]. Atmos Environ, 2006, 40 (22): 4210-4219.
篇3
一、环境信息收集技术
环境效益审计的信息收集技术沿用了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比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观察法、盘点法等,但也有其自身独特的方法,主要有:
实地观察。对整个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布局情况加以观察,了解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看其工作功能的发挥,并获得对组织的整体印象;对环境进行实地观察,取得环境治理状况的直观印象;对于项目、工作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可以了解环境保护项目的运作过程。
面谈。向有关人员分别提问并获得回答,采用口头询问同时做文字记录的方式。被询问者可以是被审计单位的高级主管、一般管理人员、当事人,也可以是有关外部人员包括某方面的专家等。通过与对方的交流了解不同观点、发现线索,但审计人员对所提供的信息应保持客观评价。
问卷调查。当需要向很多单位和人员了解相同或相近的问题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关键环节:一是设计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非常明确,切忌模棱两可或带有某种诱导性;二是保证调查对象对有关问题有清楚的了解;三是要求问卷发送渠道的顺畅。
调查表。调查表各项指标围绕审计评价来设计,调查指标不仅要反映收集项目的基本情况,而且指标具体详细,覆盖面大,便于综合分析。利用调查表的方式,可取得审计对象基本情况资料。如对各级财政环境保护资金的调查、对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情况的调查等均可采用此法。
信息收集技术方法还包括统计抽样、案例研究、研讨会等其他方法,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上述一种方法或综合使用几种方法,目的是获取充分、有效、可靠的证据资料,为实施效益审计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二、环境效益分析评价技术
环境保护的效益既可以用前后污染损失的减少量来评价,也可以用环境改善带来相关行业和产业的收益来评价。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人体健康、工业、农业、林业、渔业、牧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房地产业、教育与科研等多方面。相应的,不同评价指标采用的评价技术方法也各有不同,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在实践中灵活掌握和运用。主要方法有:
市场价值法。该方法是利用因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产值和利润的变化来计量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效益或经济损失,如,水质变化对农业造成的经济效益或损失,通过被灌溉农田主要农作物产值的前后变化来计量;对渔业的影响则通过同一水域同种鱼类产量和价格的前后变化来计量。
人力资本法。该方法指人因为环境质量的变化引发疾病或死亡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包括医疗费、住院费、陪护费、丧葬费等,间接经济损失包括人的创造价值,可以当年该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计算。
资产价值法。该方法是根据人们对环境资源的支付意愿,利用具有环境属性的商品的价格前后变化计算出因环境资源质量的变化而产生的收益变化。如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分析,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可以用因周围环境质量的变化而导致的商品房价格的差异,来计算环境质量变动的货币价值。
机会成本法。该方法指在决定环境资源的某一特定用途时,不直接计算从该种用途可能获得的收益或损失,而是从被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损益间接求得。如,因水污染对生活用水造成的损失可用自来水因取水距离增大而增加的管道设备投资和运营成本来计算,而水环境改善的效益则可以用缩小取水距离减少的投资和运营成本来计算。版权所有
旅行费用法。该方法用于估算消费者使用那些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商品所得到的收益,因为对于不必花费门票的某些户外娱乐设施或自然景点来说,无法体现出环境作为商品的价值,这就需要调查消费者使用环境的支付意愿将价值予以量化。
篇4
【关键词】 环境会计;计量方法;市场法
根据目前会计计量的一般惯例,企业发生的环境经济业务中,有些是可以用货币计量,有些是难以用货币计量。环境会计计量单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计量方法与传统会计计量方法不同。
一、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主要类型
1.直接市场法。直接市场法又叫现实市场法,指首先观察和度量企业的环境质量与环境标准之间的变动,然后直接运用货币价格对引起变动的条件和结果进行测算的方法。直接市场法主要包括:(1)人力资本法,又称收入损失法。该方法是用环境污染对人体和劳动能力的损害来估计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用以评价企业由于环境污染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种方法适用于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2)机会成本法。该方法认为对环境资源的使用存在多种互斥备选方案,选择一种使用机会就将放弃其他使用机会,也就不能从其他方案中获得经济效益,可以将从其他使用方案中获得的最大经济效益作为所选方案的机会成本。当利用市场信息直接计算环境损失存在困难时,机会成本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它可用于自然资源定价及水资源短缺、废弃物占地等原因而造成经济损失的计算。(3)恢复费用法,又称重置成本法。该方法将恢复一种资源或保护一种资源不受污染所需的费用作为环境资源被破坏所产生的经济损失的最低估计。(4)市场价值法,又称生产率法。它是将环境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根据其质量的变化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变化,进而引起生产量与利润变化,利用市场价格计算环境资源变化中所发生的经济损失或实现的经济效益。该方法适用于有实际市场价格资源的价值核算。(5)防护费用法。该方法是以实际承担的防护成本直接计量环境资源的价值,该方法适用于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被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计量。
2.间接市场法。间接市场法又叫替代性市场法,它是利用现实社会中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来计量环境资源价值的方法。间接市场法主要包括:(1)资产价值法。其基本思路是观察环境条件的差别如何反映在不同的地价或宅价上,据此推算环境资源的价值,此方法适用于宅地周边的森林、草坪等环境资源价值的计量。(2)旅行费用法。对于环境质量变化对公园、河流、水库等的影响,可以利用人们旅行费用的变化来计量环境质量变化的损益。该方法适用于自然保护区、园林等具有休闲娱乐价值的景点价值的计量。(3)工资差额法。这种方法利用环境质量不同情况下工人的工资差额来估计环境质量变化的损失或损益。
3.假想市场法。假想市场法又称意愿评估法,它是指通过间接观察市场行为不能对环境状况的变化进行估价时,建立假想市场来解决的方法。假想市场法主要包括:(1)投标博弈法。该方法是通过模拟商品的拍卖过程,对被调查者的受偿意愿进行调查,然后把所有被调查者愿意接受的金额汇总或平均,求出环境质量的货币价值。(2)比较博弈法。该方法是通过了解被调查者在不同方案组合之间的选择来了解被调查者的受偿意愿,然后确定环境质量的货币价值。(3)无费用选择法。该方法是通过询问被调查者在不同无费用的方案之间的选择来了解被调查者的选择意愿,每一个方案都不用付钱,最后通过比较得出环境质量的货币价值。
二、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的局限性
1.直接市场法不仅需要足够的实物数量,而且需要足够的市场价格或影子价格数据。如果在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而带来的损失或收益中,相当一部分根本没有相应的市场,也就没有市场价格;或者其现有市场只能充分地反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的结果,在此情况下,直接市场法的应用或者不可能,或者有很大的局限性。直接市场法所使用的,是有关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而非消费相应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这就使得该方法不能反映在消费者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而得到或失去的消费者剩余中,也就不能充分衡量环境的价值。
2.替代性市场法的优点是能够利用直接市场法所无法利用的可靠的信息,寻找间接对环境质量评价的商品和劳务,衡量时所涉及的因果关系也是比较客观的。由于存在着诸多因素对商品、劳务的综合影响,采用此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必然依托一些假设。工资差额法则只将工人的工资数额作为环境质量变化所带来的收益或损失,这未免有些不妥。只有在直接市场法确实无法使用时,才考虑使用替代性市场法,替代性市场法的可信度要低于直接市场法。替代性市场法所反映的同样只是有关的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而非消费者相应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同样不能充分衡量环境质量的价值。
3.假想市场法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得到实际中的第一手资料,得出最切合实际的结论。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且需要耗费大量的调查成本,如果调查研究所得到的收益小于调查研究所耗费的成本,则是得不偿失。
篇5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的两项污染物即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环境统计污染物排放量包括工业源和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考核是基于工业源和生活源排放量的总和。
第三条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统计制度包括年报、半年报和季报。
年报主要统计全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情况。调查对象为列入上年环境统计数据库重点调查单位及本年度新增重点调查单位。重点调查单位和非重点调查单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依据本办法第六、七条规定进行统计。为增强数据的时效性,各设区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于当年12月31日前上报年报快报数据。快报数据应按照本办法要求进行核算,核算结果与核算技术报告、核算主要参数以及相关支撑材料一并上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下发
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方法对各地数据进行初步审核,并将初步核算结果通报各地。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年报数据进行汇总和审核,于次年2月底前将年报数据库和年度统计技术报告一并上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环境统计数据审核办法》,结合国家初步核算结果,对各地上报的年报数据进行复核。
半年报主要统计主要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情况,调查范围、对象和方法同年报,报告期为1—6月。各地于当年7月20日前上报数据库和统计技术报告。
季报主要统计上季度主要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情况,为总量减排统计和宏观经济运行分析提供环境数据支持,调查范围为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排放量,其它做整体估算。报告期为1个季度,每季度终了后10日内上报数据库和统计技术报告(第二季度季报可由半年报替代)。
第四条统计调查按照属地原则,由各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完成。工业源污染物排放量根据重点调查单位发表调查和非重点调查单位比率估算;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根据非农人口数(或城镇常住人口数,以2005年环境统计口径为准)、燃料煤消耗量等社会统计数据测算。工业源和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数据逐级审核汇总后上报。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重点调查单位,是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本地区(以县级为基本单位)排污总量(指该地区排污申报登记中全部工业企业排放量)85%以上的工业企业单位。重点调查单位的筛选工作应在排污申报登记数据变化的基础上逐年进行。
重点调查单位统计范围每年动态调整1次,剔除关停企业,纳入新增企业,凡造成事实排污超过1个月以上的企业均应纳入统计范围。筛选出的重点调查单位及其排放量应与上年对照比较,分析增减单位及其排放量变化情况,并作适当调整,保证重点调查数据能够反映本地排污情况的总体趋势。
第六条重点调查单位污染物排放量可采用监测数据法、物料衡算法、排放系数法进行统计。
监测数据法:重点调查单位原则上都应采用监测数据法计算排污量(省、市级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数据应及时反馈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当年关停企业按其当年实际排污天数计算排污量。凡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设备(须由市级以上环境监测机构按照质量控制要求标定)并和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联网的单位,采用实时监测数据的汇总数作为排污量数据。未安装在线监测设备的,采用实测法计算全年排放量时,至少需要4次监测数据。
物料衡算法:主要适用于电力、热
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测算。测算公式为:燃料燃烧SO2排放量=燃料煤消费量×含硫率×0.8×2×(1-脱硫率)
排放系数法:主要适用于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造纸、金属冶炼、纺织等行业排污量的估算。
以上三种方法优先使用监测数据法计算排放量。若无监测数据或者监测频次不足,可根据上述适用范围,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选用物料衡算法,钢铁、化工、造纸、建材、有色金属、纺织等行业选用排放系数法。监测数据法计算所得的排放量数据必须与物料衡算法或者排放系数法计算所得的排放量数据相互对照验证,对两种方法得出的排放量差距较大的,需分析原因。对无法解释的,按照“取大数”的原则确定污染物的排放量。
第七条非重点调查单位污染物排放量统计方法。将非重点调查单位的排污总量作为估算的对比基数,采取“比率估算”的方法,即按重点调查单位排污总量变化的趋势(指与上年相比,排污量增加或减少的比例),等比或将比率略作调整,估算出非重点调查单位的污染物排放量。
第八条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统计方法。生活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计算公式为:
生活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城镇常住人口数×城镇生活化学需氧量产生系数-城镇污水处理厂去除的生活化学需氧量
其中,城镇生活化学需氧量产生系数应与上一年度的产生系数保持一致。
生活及其它二氧化硫排放量计算公式为:
生活及其它二氧化硫排放量=生活及其它煤炭消费量×含硫率×0.8×2
第九条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主要由《环境统计管理办法》、《环境统计技术规定》、《全国环境统计审核办法》等系列文件组成。在数据上报前,各地应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和环境污染状况,对数据进行审核,并建立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工业企业和污水处理厂一厂一档材料。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级环境统计数据负责,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上报的统计数据进行审核,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结果认真复核重点调查单位报表填报数据。
第十条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各地抓整治促减排取得的实际效果,各地在上报年度统计数据库和统计技术报告的同时,结合“三量”台账,将未纳入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工业企业(简称统计口径外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信息一并报送。统计口径外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信息包括该企业当年和上一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废水(废气)排放量、
年均监测数据、所采取整治措施和治理设施投运时间等内容。各地要结合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做好统计口径外工业企业各类基础材料归档工作。
第十一条按照附件规定的排放强度法和国家环保总局《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试行)》(环发〔*〕183号)对主要污染物减排数据进行核算。
第十二条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各地年报快报进行核算时,各地应提供主要污染物减排技术核算报告、核算主要参数和主要支撑材料。
主要污染物减排技术核算报告包括增量、削减量、削减率核算结果,并附削减项目清单以及具体整治措施的说明。
核算主要参数为当年GDP增长率,非农(城镇)人口数和增长率,火电和非电用煤量及增长率等。
COD削减核算主要支撑材料:
污水处理厂。当年和上一年投运的污水处理厂COD削减的,需提供建设部门关于具体投运日期、设计处理能力、实际处理水量的证明,以及环境监测机构关于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浓度的年度监测报告和在线监测数据等;现有污水处理厂COD削减的,需分别提供建设部门出具的当年和上一年实际污水处理量的证明,环境监测机构当年和上一年进出水浓度监测报告以及在线监测数据,增加污水处理量的,必须提供增加污水处理量的有效证明(如污水处理厂进水计量泵的流量记录台账或在线记录,新建管网、泵站的验收材料等依据),出水浓度降低幅度较大的,需提供污水处理厂治理(整改)验收证明或其他相关证明。
工业企业。统计范围内企业削减COD的,需说明企业具体的治理措施、投运日期和提供相关的治理(整改)验收材料,年度处理水量、进出水浓度监测报告以及在线监测数据等;因企业或生产线关停并转导致排污量下降的,需提供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的关停并转证明材料。
SO2削减核算主要支撑材料:
火电企业。需提供机组(锅炉)的投运日期、装机容量、治理措施、脱硫设施通过调试日期、煤炭消耗量、含硫率、实际脱硫率、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削减量。循环流化床的脱硫设施需与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联网并附在线监测数据。
非电力企业。纳入当年环境统计数据库内的非电力企业经治理削减二氧化硫的,需提供企业具体的治理措施、治理设施投运日期、煤炭消耗量、燃煤的含硫率、脱硫率及二氧化硫实际削减量、在线监测数据等,并附环保部门的验收报告和监测报告。因企业或燃煤设施关停导致排污量下降的,需提供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
第十三条核算结果的校正。
在排
放强度法中使用GDP核算各地COD排放量时,用监测与监察系数对计算结果进行校正;在排放强度法中使用耗煤量核算各地SO2排放量时,用监察系数对SO2排放量计算结果进行校正。校正方法和校正系数采用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方法和系数(见附件)。
环境监测与监察系数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参照国家环境监察机构确定的方法进行核定。
第十四条年报数据的复核。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核算方法和全国环境统计审核技术要求,对年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复核。
复核方式。采用监测数据、物料衡算、排放系数、逻辑校验等方法,并结合现场复核、数据质量抽查,核实年报数据。
复核内容。列入统计数据库重点调查企业,需逐家比对废水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煤炭消耗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并对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排放量变化原因进行审查。重点调查企业有变更的,对变更情况进行核实。
篇6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SP方法在推算居住环境要素权重中的应用,并对居住环境质量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和不同城市人群的居住环境要素偏好差异进行分析,以期为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满足不同群体的环境需求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研究设计
本文核心内容是使用SP方法推算城市居住环境质量各影响要素的权重。研究首先基于预调查,针对研究地域构建居住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设定要素的属性水平,然后进行SP调查设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分析数据。
1.1研究地域和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进行问卷调查。杨浦区跨上海的内环线和中环线,在区位上可以看做上海中心城区的扇形空间截面,其历史上是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到现在仍遗留较集中的里弄街坊。近代以来杨浦区建设了大量的工人新村和新时代商品房小区,伴随五角场副中心的建设、大学园区及相关产业的扩展,杨浦区呈现出居住环境和居住人群2个方面丰富性和差异性并济的特点,对上海市中心城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61年就将人居环境概括为4个方面:安全性、保健性、便利性、舒适性,这种分类得到各国学者的认同[8,19,20]。为在诸多影响要素中选出适合上海的影响要素,本文首先选择上海市中心城区的2个街道进行了预调查。从环境对生活的影响角度将影响要素分为生活便利性、休闲便利性、居住舒适性、环境亲切性、生活安全性5个一级指标,对应20个二级指标和68个三级指标(要素指标)。预调查结果显示,生活便利性、居住舒适性、生活安全性3个一级指标的选择概率超过50%,而休闲便利性和环境亲切性选择比例都不足20%,这一规律存在二级和三级指标中。通过预调查的筛选,构建适合上海的城市居住环境质量指标评价体系(表1)上海城市居住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分为3类评价要素,分别是便利性要素、舒适性要素和安全性要素。便利性要素包括公共交通、医疗设施、基础教育和购物设施,以居住地到这些设施的时间作为便利性评价指标,判断地区的生活便利程度。考虑人们对时间长度感知的差异性和指标可比性,将距离分为3个属性水平,分别是5min、15min、30min,公共交通和基础教育设施一般距离较近,则都为步行时间,医疗设施和购物设施中的较远距离采用公交时间,即步行5min、公交15min、公交30min。舒适性要素方面,本文将影响居住舒适性的因素定义为居住空间的使用性、周边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健身场所的便捷性、以及环境的负荷性。对于居住空间的使用性,以住房面积作为代表,为有所区别,其水平值设为40m2、80m2和140m2;公园绿地和健身场所仍然以步行5min、步行15min和步行30min来衡量,局部环境负荷以环境噪音的大小作为评价指标①。安全性要素方面,随着城市机动车的不断增加,大城市的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交通干道尾气污染严重,城市火灾事故频发,某些区域偷盗事件仍然困扰居民生活,各种灾害给城市带来巨大财产损失的同时,也为城市居民的安居乐业埋下了隐患,影响着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
1.2SP调查设计
本研究通过面访式问卷调查获得数据。问卷内容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者基本情况。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文化、职业、收入等)、家庭情况(是否和家人一起生活,人数,家庭收入,是否有小汽车等)以及现居住地;第二部分为SP调查问题②,分为4部分,分别是便利性、舒适性、安全性及综合部分,在每部分虚拟问题之前设置了关于实际居住环境的问题,用于对SP方法的检验。本次调查预想在分析时按照不同的个人信息最多将被调查者分3类人群进行比较,按照置信度20%的要求,每类人群样本数应不少于96个,因此总样本数应至少达到288份。SP问题部分采用从2个选项中选择之一或都不选的形式,即每个问题有3个选项,分别是居住地A、居住地B和选项C,其中居住地A和B分别是4个(综合部分为3个)属性不同水平的组合,选项C是A和B都不满意时的选择,是理论上被调查者可以接受的最低居住环境水平。以便利性问题为例,对4个属性的3级水平进行全方案组合生成,共有81(34)种方案,通过最小正交设计将方案数量减少到14种,所有方案两两比较,去除其中有明显偏好的组合,则最终得到62种有效的对比组合。同理,舒适性、安全性和综合部分分别得到14种、7种和8种(或9种)③代表方案,经过方案比选,最终分别确定47种、9种、11种有效的对比组合。为保证每种组合出现概率均等,在发放问卷时将便利性、舒适性、安全性以及综合居住环境质量的问卷进行充分的随机组合(表2)。
1.3SP调查实施
笔者于2011年10月7日至16日间分多次在上海市杨浦区展开问卷调查。为了覆盖各种居住环境,同时兼顾对象人群的多样性,选择了不同等级的商业中心、公园绿地、不同类别的社区中心、中小学、办公楼等作为调查地点。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通过不同的调查地点,保证尽可能多的采集到不同居住环境下的样本。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32份,回收有效305份,回收有效率91.87%。其中男性141份,女性164份,分别占有效问卷的46.2%和53.8%;各年龄段以26~40岁的青中年人为主,占44.3%,企事业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占到27.9%,办事和商业服务人员占29.8%。
2模型拟合和解释
2.1要素权重的模型拟合
SP方法通过居民选择希望居住的环境来获得各环境要素影响程度的相对重要程度,符合离散选择模型的理论基础,在此采用离散选择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式中,j是要素的选项,即A、B、C;Pj是选择某一居住环境的概率;Vj是选择A、B、C中某一个的可见效用;ε是随机效应;UA,B是选择某一类环境的效用;UC是设定环境所不能满足的期望效用;XA,B,C指选择结果;WT,MT是模型所要拟合的系数。用统计软件SAS对305份有效问卷的分类要素和综合部分分别进行选择模型拟合。同类要素更加便于人们比较相对重要程度,而类别之间的关系则由综合部分代表,并根据分类要素指标的结果对综合部分中每类要素的相对比值进行调整。模型拟合结果见表3。由于便利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内部要素的量纲差异,以及人们思考问题的习惯,人们对不同类之间的要素进行判断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综合部分模型的误差相对较大。选择前3部分模型中最显著的系数(统计意义上,系数的T值绝对值越大,代表系数越显著,解释性越强),即中小学距离、交通噪音和犯罪率分别作为便利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的代表,将综合部分的指标按照这3个指标的变动幅度进行修正。4部分的模型优度指标McFadden’sLRI分别为0.234、0.252、0.095和0.180。一般认为,McFadden’sLRI值在0.2~0.4之间比较合理,由此可知便利性和舒适性拟合效果较好,安全性结果不佳,综合部分模型结果一般。
2.2模型结果的解释
由离散选择模型推算出的模型系数便是各属性的权重,通过对3类要素中单位和量纲相同的素权重值比较发现,便利性和安全性要素比舒适性要素对居住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更大;考虑量纲差异,为表达指标之间关系,对一定居住环境质量下各指标之间的替代关系进行分析。从便利性指标的替代关系来看,人们愿意牺牲乘公交到医院的距离增加23min,或步行到中小学距离增加9min,或乘公交到商业中心的距离增加17min来替代到地铁站的距离减少10min;从舒适性指标之间的关系来看,如果环境负荷(噪音污染)由小变大,必须以住房面积增大176m2,或公园距离减少75min,或者健身场距离减少46min才能弥补居住环境质量的损失;从安全性指标的关系来看,如果交通事故率由无上升到必然发生那么尾气污染必须下降58%或火灾概率下降78%或者犯罪率下降46%才能平衡人们生活质量的损失。从3部分指标之间的关系来看,环境负荷(噪音污染)和交通事故的重要性相当,如果这2种要素的发生概率由0增大到1,需要到轨道站距离减少40min,或到商业中心距离减少68min,或者居住面积增大180m2才能平衡居住环境质量的损失①,由此,舒适性中的环境负荷要素和安全性类要素条件降低时,维持居住环境质量不变需要的其他要素补偿更大。
3分类人群居住环境偏好比较分析
城市居民特征多样,不同人群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不同,使用SP方法对不同人群的居住环境要素权重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人群的需求特征,比较不同人群的居住环境偏好,进而有针对性的为居住环境改善提供规划或政策依据。
3.1基本分析
根据人群的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婚姻、职业和收入6个属性对调查样本分别建模,各分类样本数量如下:为了有效的比较各人群差异,对人群属性进行简化分类,各种属性均最多划分为3类,将职业划分为管理技术类人群,商业办事类人群和未就业人群;将月均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划为低收入人群,6000~20000元之间的划为中收入人群,20000元以上的为高收入人群。在各种分类的情况下,多数人群达到了置信度10%要求下的至少96个样本的数量,但其中存在一些人群样本数较少,如高收入人群样本仅为28个,未婚人群69个,老年人79个,对结果可靠性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3.2模型拟合与比较
不同人群对空间环境的认知和使用存在很大差异,以一定效用水平下,到地铁站距离由5min增加到15min对应于到医院(或购物中心)的变化程度绘制等效用无差异曲线,比较不同人群的曲线斜率和端点纵坐标值。斜率绝对值越小,表示对纵轴值的敏感程度越大;端点的纵坐标值越大,表示容忍程度越高。以人们对医院的等效用无差异曲线(图1)来看,在地铁站距离增加10min情况下,女性愿付出到医院的距离小于男性,说明女性对医院的距离更加敏感;同样,低学历人群相对高学历人群对医院的距离更加敏感;以地铁站距离和购物地距离的等效用无差异曲线进行研究发现,已婚人群明显比未婚人群对购物地的重视程度高。分年龄人群的医院和地铁站等效用无差异曲线来看,在地铁站距离增加10min情况下,老年人对医院距离的敏感程度远远超过青年人和中年人,说明医院距离对老年人远比青年和中年人群重要;而青年人相对中年来看对医院距离的容忍程度较小,且随着地铁站距离增加到15min,需要紧邻医院才能够平衡其效用。从职业差异来看,未就业人群呈现出对医院距离很强的敏感性,其次是办事、商业和工业职业人群,管理和技术人群最弱,到医院的容忍时长为管理和技术最长,办事、商业和工人职业人群居中,未就业人群最短。同样,从收入水平差异来看,医院距离的重要性对于中高收入人群低于低收入人群,同时,三种人群的最大容忍距离呈现从高收入到低收入逐级降低的趋势。
4结论与展望
4.1叙述性偏好法的应用结论
本研究将城市居住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中的12个指标按照对生活的不同影响划分为便利性要素、舒适性要素和安全性要素,通过分类要素和综合要素SP调查获得数据,使用离散选择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基于居民偏好的定量模型,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和有效度检验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SP模型的可解释性较好,且有效度较高。在4个定量模型中,便利性模型和舒适性模型拟合结果较好(McFadden’sLRI分别为0.234和0.252),安全性模型拟合结果较差(McFadden’sLRI为0.095),综合模型拟合结果一般(McFadden’sLRI为0.180)。各模型的系数多数达到显著水平,且系数符号均符合预期,尤其在3个分模型中所有系数都达到了显著水平(P<0.001),在综合模型中只有医院距离、公园距离2个要素的系数不显著(P<0.1)。2)不同要素之间的重要性存在较大差异。应用SP方法和离散选择模型推算的居民生活质量价值判断各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分类要素总体比较,便利性和安全性相比舒适性要素对生活质量影响更大;舒适性中的环境负荷要素和安全性类要素条件降低时,维持生活质量不变需要的其他要素补偿更大;而便利性和安全性内部的补偿关系相对均衡。3)不同的人群对居住环境的评价重点不同,社会弱势群体对影响日常生活的基本要素更加敏感。城市作为人们的居住生活空间,并没有完全相互隔离的空间,但是不同的人群对设施的使用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从分人群的等效用无差异曲线分析发现,低学历、女性、老年人、低收入人群对地铁站和医院距离相比,对医院距离相对敏感,对医院距离的容忍值也普遍低于对应的其他人群。总的来说,低学历、女性、老年人、未就业、低收入等人群的共同特点是社会中处于弱势的群体,其对城市设施的使用机会和支配能力有限,因此对影响日常生活的基本要素(如医院、噪音等)更加敏感,在基本的生活要素条件降低时维持原居住环境质量水平需要的补偿(其他要素条件改善)更高。
篇7
1、文献调查法。是指查阅、阅读、收集历史和现实的各种资料,并通过甄2113别、统计分析得到的调查着想要得到的各种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该中方法比较简单、成本低、快速,但是具有滞后性。
2、询问到查法。包括个别询问法、集体询问法、深度询问法、常规询问法、当面询问法、通讯询问法、街头询问法、公众场合询问法、跟5261踪询问法等。该方法成本较高,对调查人员的素质要求要比较高,而且管理起来比较困难。
3、观察调查法。包括(非)参与调查法、(非)结构性4102观察法、自然环境下的观察、社会环境下的观察、公开观察、隐蔽观察、全面1653观察、事后痕迹观察、定期观察、追踪观察等。该方法具有直观性、客观性、易操作等优点,但是受人员、经费的限制。
4、试验调查法。它是指调查人员有目的、有意识的改变一个或几个影响因素,来观察市场现象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的变动情况,以确定市场中各种因素的因果关系而使用的信息收集方法。它包括五个基本要素:试验者(主持试验的人员)、试验对象、试验环境、试验活动、试验监测。该方法具有科学性强、可重复等优点,但也有成本高、试验环境难以控制等缺点。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活动背景:
环境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学生是祖国的明天,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环境意识对于未来的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让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刻不容缓,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是为了提高中学生的环境素养、增强他们环境保护的意识奠定良好基础。带领学生认识环境问题,分析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
校园环境非常优美,可是校园垃圾乱扔乱丢的现象十分严重。绝大多数的同学对垃圾问题认识不够;还有少部分同学身上依然存在乱扔乱丢的习惯。因此本课设计从身边的环境入手,通过研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探究校园垃圾的产生、危害及处理的方法等活动,使学生意识到物质的利用会给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人类对环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进而实际关心和改善我们身边的环境。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垃圾的产生、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对垃圾问题的调查与处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3、以活动为载体,带动学生营造和谐校园。
过程与方法:
利用调查法、讨论法、展示法等多种方法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家、爱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
2、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小组调查研究活动中,认真完成小组分派的任务。
3、在合作中形成共识,勇于在组内研究中充当主要角色;
4、在跨组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使双方达到“双赢”。
活动的重难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结合实践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让学生观察校园及周围环境,说说其变化,了解校园及周边的垃圾是如何产生和处理的。
活动过程: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在让学生“合作探究与自主体验”的特性,把活动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确立课题、明确目标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因势利导,确立活动的着眼点
1、同学们,我们的校园美吗?爱自己的校园吗?校园的哪些方面让你感到骄傲?
甲:美。道路更宽了,路灯更亮了……
乙:树绿了,花开了……
丙、高楼耸立起来了,我们的学习环境更优美了……。
…………
2、校园正以崭新的姿颜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应该去珍惜他、保护他,可校园里却有一些不文明行为损害了校园的形象,你发现了吗?
(学生七嘴八舌地谈)
分发一些学校及校园周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和污染、以及学生对周围的垃圾视若无睹的图片。(适时提出:垃圾给人类、给环境带来的危害更让我们触目惊心。)
今天的实践活动的主题就是:关注环境,爱我家园
二、确定研究课题:为什么要研究
引导学生:
你在校园内捡到了哪些垃圾?如何分类?
(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垃圾分类的了解。如:食品垃圾、普通垃圾、建筑垃圾、清扫垃圾、危险垃圾。中国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这些垃圾是怎样产生的?对人类有何危害呢?
学校是怎么处理的?
(了解现状,现场采访:建议:在教室直接采访学校领导,我们学校的垃圾是如何处理的?)
(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
根据实际,就校园及周边环境提出不同的研究问题。(让学生自由提出可以用哪些形式开展这次活动,然后在众多形式中归纳分类,分别是调查、行动、宣传和再利用等。
同时确立子课题,例如:垃圾的产生(调查小组)、垃圾的危害(宣传小组)、垃圾的分类(行动小组)和垃圾的处理(再利用小组),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选择自由组成小组,并推选出一名组长,商讨各组的口号。)
学生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教师此时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
提出问题:(1)、我们的校园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2)、应该从哪些方面对我校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呢?
三、制定计划
在我们学校,垃圾分类和处理做得好吗?还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
学生分小组进行《调查计划表》的填写。表格如下:
班级 小组 姓名 回答
你想调查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
你打算怎样进行调查研究这些问题?(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A、走访B、参观C、调查D、问卷E、做实验F、查资料
你准备独立调查研究还是与他人合作?
你预计研究这一事物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你希望得到哪些帮助或哪些老师的指导?
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展示你的调查研究结果?(可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
A、写观察日记B、心得体会C、调查报告D、论文E、演示文稿、F小发明G、实验报告、H设计方案
篇9
【关键词】农村;环境卫生;现状调查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3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86-02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吃、住条件明显改善,但农村环境卫生问题却不被重视。为了解高碑店市农村环境卫生健康危害因素水平,客观评价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为制定农村环境卫生规划提供依据,现将我市调查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按上一年人均纯收入分层,随机抽取我市5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4个村,每个村抽取5户,共100户农村居民,开展环境卫生学调查。
12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户一般情况、家庭饮用水、家庭厕所粪便处理、家庭垃圾污水处理、庭院室内卫生、厨房卫生等。
13调查方法对调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规范本次调查方法和标准。
14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P
2结果
21调查户一般情况
211调查户基本情况本次调查户分布在20个村,20个村总户数5739户,调查100户,占总户数的174%;农村居民调查户人数在2-11人之间,户主年龄在28-76岁之间,全部为男户主。20个村总人口34413人,其调查户家庭人口451人,占总人口131%;常住人口数422人,外出务工人数29人,外出务工占调查人口的643%。所有调查户99户为汉族,1户少数民族。户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6700%;小学和高中以上的分别占18%和13%。
212家庭年纯收入及来源100户农村居民中,家庭年纯收入在05-80万元之间,家庭收入05-09万元的有25家,家庭纯收入以10-20万元之间的户为主,占4600%。其中有4户家庭收入在50-80万元之间。家庭收入来源有6种情况,以农业收入为主,占56%;农业和外出务混合收入的户占25%。调查户上一年不同经济来源收入统计,收入在10万-30万元以上的,各收入来源之间没有差异的分别为x2=191,P>005;x2=268,P>005,见表1。
213调查户不同家庭人口上一年医药费支出情况调查,每户2-3口人,支出医药费02万元以上的占4595%;4-6口人的占5882%;7口人以上的占6000%,见表2。
22调查户饮用水调查户饮用水源均为井水,分为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方式2种。集中式供水38户,占调查的3800%;分散式供水62户,占调查的6200%。集中式供水户用水量在3-10t之间,分散式供水因未安装水表,其用水量在3t左右。
从饮水习惯看87%的家庭均喝开水,仅有600%的家庭喝生水,另有700%家庭饮用桶装水。
23个人卫生习惯及家庭卫生状况经调查有9300%的家庭能做到饭前洗手,至于便后洗手限于农村条件很难做到,尤其是下地干活很难实现饭后洗手。家庭庭院及室内卫生干净的分别占3800%和4300%;家庭卫生状况一般的在半数以上,差的占极少数,见表3。
24调查户垃圾及污水垃圾来源有生活、养殖、餐厨等;家庭产生垃圾量5公斤/日及以上的占4600%;处理方式有随意丢弃占2700%;定点收集占7300%。家庭污水来源有生活、养殖2种情况;排放方式有8000%随意排放,排入坑塘的占4000%,而排入管道的仅有800%。
25调查户厕所及粪便处理情况调查户厕所有5700%是卫生厕所(包括水冲式、双瓮漏斗式、粪尿分集式、双坑交替式等),有3100%为非卫生厕所。有关厕所位置、厕内清洁程度、是否有臭味和苍蝇及有无粪便暴露等情况,见表4。
3讨论
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重要内容[1]。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吃、住条件明显改善,但农村环境卫生问题却不被重视[2]。
本次我市农村居民100户环境卫生现状调查表明,农村居民户主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家庭纯收入来源以农业为主占5600%,但外出务工也是家庭经济收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饮用水源均为井水。自家浅井水供水不排除农村居民饮用水不同程度受到污染,饮用水安全尚得不到保障。
农村居民厕所有5700%是卫生厕所(包括水冲式、双瓮漏斗式、粪尿分集式、双坑交替式等);非卫生厕所31户,占调查的3100%;无害化厕所粪便处理方式11户,占1100%,低于全国31%的普及率。垃圾来源中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中随意丢弃27户,占2700%。家庭污水来源中生活污水排放方式中,随意排放80户,占8000%。庭院室内厨房卫生状况中庭院、室内、厨房卫生一般情况占绝大多数。由此可见,农村居民家庭厕所超过七成以上设置在户外,厕所造价相当低廉,部分厕所已使用了几代人,厕所环境卫生差,调查时发现粪暴露,苍蝇飞窜。随意丢弃垃圾和随意排放污水现象普遍[4];庭院室内厨房卫生状况一般情况占相当高的比例,农村居民不良生活方式尚需得到改善[5]。
经调查可以看出高碑店市农村居民环境卫生一般,环境卫生质量不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高碑店市地处平原,人口54万人,201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较低。二是高碑店市在“十一五”期间由国家资金投入用于无害化厕所改建总资金投入的不足,根本无法保障农村居民厕所改建所需的经费。三是乡村经济落后及资金匮乏严重制约农村居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四是调查的农村居民中,大部分家庭收入仅靠农业、外出务工来维持生计,调查发现25户家庭全年经济收入不足万元,而有5300%的家庭全年支出医药费在2000元以上,因病致贫的现象依然存在。8500%的户主仅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环境卫生意识淡漠或环境卫生知识缺乏,长期养成使用不卫生厕所和乱倒垃圾、污水,导致居住环境脏、乱、差。
农村居民环境卫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也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条件[6]。解决农村集中供水、污水排放是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当务之急。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村居民充分意识到环境卫生是决定生活质量妤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田晓亮,潘彦利关于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环卫科技网,2011-09
[2]陈国良淮河流域部分地区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3]胡运清,彭柳明,滕波,等溧阳市部分农村居民居住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卫生学杂志,2012年02期
[4]李馥程,孙继东,赵艳华,等2011年北京市怀柔区农村环境卫生现状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2年19期
篇10
[关键词] 建设项目 农村生态系统 环境影响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呈现多样化,发展更趋合理,尤其是引世人瞩目的乡镇企业的崛起,深刻地改变着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改变了农村的经济面貌。但也对农村生态系统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发展过程表明,乡镇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已开始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如大量污水的排放使清洁水短缺,水资源的日趋紧张,影响了生活和生产用水;对环境造成的物理性破坏影响着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景观,如厂房、道路的建设,使的耕地的减少。另外,区域建设项目一般位于农村地带,如油田、煤矿、水库等建设项目的开发,也对农村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面就建设项目对农村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建设项目对农村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状调查包括农村生态系统基本情况调查、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或监测、样品分析及数据汇总整理。二是生物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三是环境质量预测及对农村生态系统的影响。四是提出防治措施、对策和建议。其详细工作程序见图1所示。
1 现状调查
1.1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1.1.1 自然环境
调查内容包括地理位置、气象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地地貌、动植物等基本自然环境要素。
1.1.2 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调查内容包括居民村数量、分布人口数量与密度,农村经济结构及构成,资源、能源利用,耕地及主要农作物产量,土地利用,交通运输、名胜古迹、文物、人群健康状况等。
1.2 农村生态系统
1.2.1 土地资源
调查内容包括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土地利用构成及分布(农、林、牧、副、渔土地面积及其生产状况,主要农作物、水果、蔬菜种植面积,单产及耕作制度,城镇、村庄、工矿、交通用地面积),土壤类型、数量及分布;成土因素及成因,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含量,土壤性状,土壤环境背景值,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源(工业与农业),土壤污染物(有机毒物――有机氯,有机磷农药,酚,石油类,苯并芘等;重金属――Cd、Hg、Cr、Pb、Cu、Zn等;非金属毒物――砷、氟、硒、硼等;放射性元素――铯、锶、铀等;有害微生物――肠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菌等)。
1.2.2 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气候类型,四季特点,年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降水量及时间分布,日照天数,日照时数,有效辐射总量,积温,主次导风向及频率,风向风速时间分布,大风天数,无霜期天数,灾害天气(如台风、旱、涝等)。
1.2.3 生物资源
(1) 陆生生物
A、植被。调查内容包括植物数量、种类、分布及受害情况,植物分野生的与人工的,木本的与草本的。
B、动物。调查内容包括动物数量及种类、分布。
C、农作物、果树及家禽。调查内容包括农作物、果树数量及种类、分布;家禽数量及种类。
D、微生物。调查内容包括微生物数量及种类、分布。
(2) 水生生物
A、浮游植物。调查内容包括浮游植物数量,种类,初级生产力。
B、浮游动物。浮游动物主要由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四大类所组成。调查内容包括浮游动物的数量、种类。
C、底栖动物。底栖动物是生活在水体底部泥中的动物。调查内容包括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
D、鱼类。调查内容包括鱼类种类、数量及分布。
(3)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包括水环境、气环境、噪声及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若本项工作与上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同时进行,或有近期的这方面资料,就可以不做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只要收集有关资料即可。有关这方面调查内容这里不再赘述,参见有关文献、规范。
2 生物质量现状评价
2.1 植物评价方法
(1) 根据植物生长状况(即长势)对照本地植物地带特点或历史进程进行环境的综合评价。
(2) 根据“物种多样性指数”评价。“物种多样性”就是利用物种种类和每个物种的个体量来反映某地区的植物繁茂程度。通常天然森林的多样性指数较高;受人力干扰或环境污染地区的多样性指数往往较低。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常用公式有两种:
式中符号同①式。
(3) 根据植物内污染物含量进行生物环境评价,常用的方法有单因子评价与综合评价两种,方法同其它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中的方法一致,只是植物体内各种污染物的含量因无统一标准,常采用清洁区内同种植物叶中某种污染物的实测含量。
2.2 动物评价方法
(1) 根据普查数据评价,即利用一定距离内某种动物出现的个数来表示。通常根据敏感种类的普查数据评价环境数量,普查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普查指数=N/M
式中:M――计数的距离;
N――看到的某一个动物种的个体总数
(2) 也可以用多样性指数评价。
(3) 根据动物体内重金属含量评价。
2.3 微生物评价方法
根据微生物的种类,数量进行评价,如利用菌落数可以评价大气清洁度。
3 环境与生物相互关系及影响研究
环境与生物相互关系是环境影响研究的基础,环境与生物处于同一生态系统中,研究的内容很多,侧重点也不一样,应根据不同建设项目进行研究。如(1)道路建设对道路两侧的生物影响;(2)大气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3)噪声对禽畜的影响;(4)污水灌溉对农作物的影响;(5)污水排放对水生生物的影响;(6)大气污染对果树的影响;(7)大面积基础建设造成植被与景观破坏对环境的影响;(8)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净化作用与效果;(9)植物对噪声的减缓作用;(10)污染灌溉对土壤的影响;(11)生态环境改变对动物活动及分布影响等等。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类比法;二是计算机模拟法;三是经验法。类比法就是通过现有项目与已建成的类似项目或同样项目进行比较研究后,分析现有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计算机模拟法是通过定量的方法,建立排放污染物数量、种类与生物数量、种类之间的计算机模型,进一步预测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验法就是根据现状调查资料及有关生物抗御干扰,或对干扰产生反应的能力,由有经验的生态学专家应用丰富的专业知识估计项目建成对生物环境的潜在影响。
4 防治措施、对策及建议
对建设项目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提出防治措施、对策及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使用先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加强管理,实现清洁生产。
(2) 对未能达标排放或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应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加以治理,使其达标排放或对生态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3) 合理配置人工植物群落。在大型建设项目和新城镇开发中,人工植物是对自然植物破坏的一种恢复手段,同时种植适当的植被,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鸟类和其他野生栖息地的环境质量,美化环境,在缓冲、过滤、减轻噪声和空气污染中起着重要作用。
(4) 提高生态系统的净化作用,根据计划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性质、种类、选择相应的抗性强、吸污力强的树种,起到固定(吸收),转化的作用,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如,每公顷刺槐可吸收有害物质氟化物3.4kg,吸收氯为4.2kg,每公顷核桃树叶可吸收320.8mg的Pb;6.44mg的Cd。
(5) 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合理布局。如建设农田防护林带,降低风速,保护农田和果树;加强耕作,恢复土壤中生物群落,提高生物降解能力,提高土壤增产潜力。
参考文献
[1] 史宝忠编著.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2] 国家环保局监督管理司编.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培训教材(试用)内部资料[M]. 1994.6.
[3]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编著. 上海市环境影响评价指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M]. 1988.
- 上一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报告
- 下一篇:产业发展汇报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