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规划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15 18:1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战略规划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战略规划分析

篇1

    论文提要: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创业型企业的重视和研究日渐深入。本文主要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研究创业型企业,分析创业型企业的特点及其实施战略规划的必要性,并就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特征进行初步探讨。

    一、创业型企业的特点及其战略规划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界和学术界对创业活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业活动作为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各界对创业企业的重视和研究不断深入。相比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而言,创业企业体现出以下显着特点:

    一是创新性。公司通过创新发掘其他人或其他公司没有发现或开发的机会,进入新市场,获得新客户,或用新的方式配置资源。创新性体现了公司参与新的想法、实验、创造性过程的倾向,并由此产生了新的产品、服务或技术过程。

    二是机会导向性。是指创业活动表现出的识别机会、利用机会、开发机会并产生经济成果的行为的特点,或者将好的创意迅速变成现实。

    三是创业活动的动态性。一方面企业的创业精神会促使创业行为随着企业的成长而延续并强化;另一方面机会发现和利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四是与成熟企业相比,创业型企业体现出积极主动地承担风险,并寻找市场生存发展空间的特点。

    尽管创业成功的企业给正处在创业阶段的许多创业者以信心和希望,但仍有许多勇于创新和敢冒风险的企业惨遭淘汰。为此,分析创业失败的原因并提高创业成功率就成了相关学者研究的课题。近年来,在现有的关于创业型企业的讨论中,针对创业型企业的战略规划的讨论日渐丰富。即将创业和战略管理进行有机结合,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研究创业行为,促使创业企业实施战略规划。

    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和创业研究领域,已经出现了二者“交叉”或“融合”的现象。Meyer D等人通过研究发现,这两者融合主要由于两者都是以公司绩效作为主要解释变量,战略管理是以绩效为导向的研究过程,关注企业如何建立竞争优势;而公司绩效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同样重要,创业方面的期刊也较多地侧重以绩效为基础的研究。另外,不断变化的动态竞争环境要求企业必须灵活调整、快速应变,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为了创造财富,创业行动和战略行动都必须体现出创新的特点,组织的创新活动必须从战略角度进行有效地管理。因此,Hit等人就提出了“战略型创业”的概念,即:“把创业的(即机会寻求行为)和战略的(即优势寻求行为)观点进行综合,计划和实施战略设计活动,从而创造财富”。因此,它是一种以战略的观点从事的创业活动,也是一种富有创业心智的战略活动。

    事实上,战略管理更多地关注如何在特定的市场和产业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创业型企业更多地侧重于开拓别人没有发现或是开发不够的商业机会。因此,对创业型企业实施战略规划,可以使企业既能够有效地发现新机会,也能够高效地开发机会并形成竞争优势,并能持续保持创业精神。

    第一,战略规划是整个企业行动的方向。创业企业由于资源和市场限制,在其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作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当团队成员针对企业应该开展什么业务存在不同见解时,在开拓市场等行动上存在意见分歧时,战略规划可以有效地帮助团队成员统一行动的方向,达成一致的行为,从而齐心协力获得竞争优势。

    第二,战略规划可以使创业企业的活动更具计划性,便于组织和有效管理。进行战略规划的企业首先需要对环境进行系统研究,寻找行动的方向,并就总体发展战略做出规划,尽管许多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相对简单,总体战略的考虑较少,但对于产品战略、技术战略、市场战略等却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估和权衡,也有着详细的计划方案,这就使得创业企业的活动有章可循,便于创业企业更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安排各项活动。

    第三,战略规划有助于保障创业企业稳定经营。通过对我国目前创业企业的分析发现,创业企业的特点及经营活动与创业者的特点密切相关。如果创业者性格相对保守,则可能错过许多具有潜在价值的项目,如果创业者具有较强的开拓进取精神,即使对市场机会的识别非常及时,但是在缺乏战略规划的条件下,极有可能对市场机会的成分和风险分析不够全面而导致失败或者利用不足。因此,缺乏战略规划的企业表现出较强的行为随意性,或者前思后想不敢行动,或者做孤注一掷的冒险行为,其结果具有非常强的不确定性。尽管创业团队的构建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创业企业的经营,但是如果创业团队整体素质欠佳,或者创业团队难以通过有效的配合达到高绩效,那么通过有效的战略规划可以有力地保障创业企业的稳定经营。

    尽管进行创业规划可能需要企业耗费一定的资源,但它却可以使企业的活动具有方向性、计划性和稳定性,避免随意性,因此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势在必行。但是,创业型企业毕竟与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存在很多差异,因此创业型企业也表现出与成熟企业不同的特点。

    二、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特征

    1、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复杂程度较低。一般而言,成熟企业的战略规划相当复杂,从其战略分析、选择、制定到实施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而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难度和复杂性要大大降低。一方面因为创业企业通常规模较小,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行为处于摸索阶段,企业从事各项活动的不确定性程度都较高,因此很少有企业制定非常完整复杂的战略规划;另一方面市场机会稍纵即逝,很多创业企业的成功在于迅速把握了一个市场机会,在此之前并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更不用说对整个行业的竞争结构进行分析。Bhide曾经对全美成长最快的500家私营企业中选择了100家,对他们的创业者进行访谈,发现41%的人根本没有商业计划,26%的人制定了一份简单粗略的计划,5%的人为投资者做了财务预测,28%的人撰写了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根据统计结果,Bhide提出,全面计划的方法并不适合创业企业,过多的分析可能会使一些企业错过可能抓住的市场机会。但他同时也认为,所有的企业都应该进行一些分析和计划。因此,对于创业型企业而言,其创业计划介于不做计划与详细计划之间,既非没有计划,同时其规划的复杂程度相比成熟企业而言又大大降低。

    2、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重点侧重于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空间。成熟企业因其经营的稳定性,有条件进行详细的战略分析,在战略选择活动中,无论是公司总体战略还是经营单位竞争战略选择上都可以进行详细的思考,整体战略规划完整而全面。相比而言,创业型企业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是生存,因此创业企业战略规划的重点更侧重于获得企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源,侧重于获得市场立足的空间,因此创业企业更多地考虑市场经营层面的竞争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对于公司经营层战略较少涉及。

    3、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动态性。创业者往往因为拥有某种优势、资源或机遇而创建企业,在成立之初根据其拥有的技术资源、吸引的人员、资金等资源条件制定战略,企业战略规划涉及的期限通常较短,也相对比较具体,随着企业的发展,内部资源条件发生变化,外界产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企业必须结合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进行发展战略的调整,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并有力地把握商业机会,从而表现出企业发展路径与创业初期产生了明显差异。此外,企业后期的发展还与企业家的开拓精神和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有很大关系。因此,创业企业的成长过程可以看作是企业不断改变战略追求商业机会的过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战略规划呈现出适应资源条件的动态性的特点。

    主要参考文献:

    [1]Bhide A.HowEntrepreneurs Craft Strategie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Mar/Apr.

    [2]Hitt MA,Ireland R,Hoskisson R E.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M].吕巍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林嵩,姜彦福.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10.

篇2

关键词:项目规划 企业战略 战略转型

企业发展方式和成长方式是宏观经济方向的基础支撑。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王小广将中国“十二五”时期称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拐点,这一论断是对我国未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方向的客观判断。在这种宏观环境下,企业能否实现战略转型关系着能否够持续生存与发展。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将企业的战略定位、构想和谋划分解成为若干战略支撑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落实企业的战略任务,是企业实现战略转型的有效方法。

一、依托项目规划实现企业战略转型的可能性

所谓企业战略转型,就是从战略管控的角度审视企业的发展愿景,把企业的经营重心或业务领域进行调整,实现其经营重心、经营方式或业务领域发生较大变化,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全部过程。企业战略转型的方式由企业战略目标模式与目前的发展现状的差别决定,现状与战略目标模式差别越大,其战略转型的难度和复杂程度越大。

企业战略转型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需要,进行战略转型往往有一下几种情况:

企业当前的产品或业务已经市场饱和或开始衰退,需新的业务支持企业生存与发展;企业在当前产品或业务市场上已经居于主导地位,需要多元化或是并购重组;企业在发展动力上需要从生产型转型资本型或是技术型等发展模式调整。

企业战略转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需要克服传统,树新立标,甚至是二次创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握好战略愿景、总体布局、重点领域、发展秩序、依托项目和控制评价几个方面。其过程复杂,内容繁多,涉及部门广,参与人员多,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战略转型有如下特点:

跨度时间长,业务复杂的特点,往往有多个项目和系统同时长时间运作才能完成;管理控制难度大,一两个部门或是个人无法完成,需多部门协调方可实现;有较强的企业特色,会因每个企业的实际不同而不同,难以统一格局和模式。

从这些特点不难看出,企业进行战略转型不是一句话能完成的,必须将战略转型的方式方法途径进行分解,分解到具体的项目任务方可实施,否则胡子眉毛一把抓,战略转型无从谈起。

项目规划企业针对某一具体的业务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并明确行动的方向和步骤。项目规划可以囊括管理变革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和并购重组等等多方面的项目规划,企业项目规划具有以下特点:

项目规划对企业的专项工作开展具有前瞻性,是项目建设的愿景;项目规划对企业的专项工作开展具有指导意义,是项目建设的指挥棒;项目规划对企业开展专项工作具有行动指南的作用,是项目建设的路线图和依据;项目规划对企业开展项目建设具有总体控制的作用,是项目建设的控制标准。

以上这些特点一方面契合了企业转型的战略性和长期性特征,另一方面将战略规划的复杂性进行了分解,多个单项目的规划复合共同支撑企业战略转型,将复杂的战略规划落到项目规划的执行控制上,实现了项目规划与企业战略转型的互补与对接。因此,将企业战略转型的任务划分为若干项目,依托项目规划实现企业战略转型是必然选择。

二、企业依托项目规划实现战略转型的路径

企业战略转型是实现企业愿景的长期战略管理过程。依托项目规划实现企业战略转型,可以从战略目标分析确定战略任务,依据战略任务规划实施模块及依托项目,贯彻执行项目规划及保障措施等三个方面实现。

(一)战略目标分析确定战略任务

企业战略目标属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是其战略管理过程中,对所要达到的市场占有率、竞争能力和企业绩效及管理目标等主要成果的计划值,时限通常为3至5年或以上。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多元化的,既包括经济目标,又包括非经济目标;既包括定性目标,又包括定量目标。只有明确了转型的方向,预期的目标才能规划设计其转型的方向和工作重心。所以,针对战略目标进行分析,确定战略目标的任务,是企业战略转型的第一步。

确定目标的类别大体上可分为:创新目标,市场目标,盈利目标和社会目标四个方面。从创新目标上,明确企业在管理、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要达到的预期和任务;在市场目标上,明确企业的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市场占有率,在行业内的竞争能力和地位等方面的目标;在盈利目标上,确定企业预期达到的规模,预期的整体盈利能力,盈利水平和单位产品利润率等方面的目标;在社会目标上,明确企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服务对象,塑造企业形象以及在公众和政府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方面的目标。从这四个方面确定企业的战略任务目标,使企业的战略目标明确化,企业战略转型的方向具体化,下一步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二)规划实施模块及依托项目

明确了战略目标任务,进行目标分解是关键。如何将总体战略定位及其定位下的分类目标落实到位是非常关键的。将战略目标任务及分类目标进行规划,分成一个个具体的实施模块,按照实施模块组建各种各样的专题项目,开展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规划落实专题项目任务,方可将战略目标落到实处。如何分解战略任务,划分实施模块,这是关键的一步,也是笔者要重点阐述的依托项目规划实现企业战略转型的第二步。

为有利于划分企业战略实施模块,笔者先从商业模式说起,笔者认为的简单的商业模式如图1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企业很简单,就是优化资源服务客户。按照这个简单的道理分解企业的战略实施模块,看起来简单的无从下手,但解决事情的办法往往是越简单越有效。

举个简单的例子:

某企业现在从事原料油生产加工生产汽柴油等,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化工行业,生产医药原料A产品、B产品和C产品;在管理上需增强信息化。实现企业从单一石油加工企业向炼化一体化的企业转变,企业的医药化工产品占企业总收入的60%以上,实现利润1000万元。

从这个企业的战略可以看出,其目标市场和产品结构调整战略,要实现企业从单一产品企业向上下游炼化一体化的经营方向转型。按照简单商业模式,将企业重点发展的领域或产品转化为商业模式里的“企业”,将商业价值实现的关键过程转化为项目任务,组建项目部或项目组,将战略转型建设任务转化为项目任务,通过项目规划和实施来完成。按照这个思路,根据其战略规划,可以组化工产品事业部(也可称项目部),将新产品的利润指标和收入指标转化到化工产品事业部,在事业部组建产品开发项目部,成立三个专题项目组分别负责A产品、B产品和C产品的开发;成立原料市场项目部负责市场调研和客户开发;成立生产准备项目部负责落实企业生产建设任务和生产数据信息化任务等。如此,即可将公司总体规划落实到具体项目,依托项目规划实现企业战略转型。

(三)贯彻执行项目规划及保障措施

做好了“战略定位明确,实施模块划分科学,项目规划落实到位”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说是企业战略转型三部曲完成以后,依托项目规划的企业战略转型的路径已经畅通。但仅有这些还不够。企业还需要在战略与项目规划的协调统一方面,建设信息反馈方面和项目任务评价和反遣方面加强管理,做好项目管理与公司管控体系对接,战略规划和企业文化发展相融合。此外,企业还需将战略规划和项目建设中涉及的物资采购问题、规划建设成本问题、资金问题和人力资源问题,按照公司管控体系的分工落实到位。企业将能放到项目组管理的任务交给项目组自己管理,理顺管理关系,充分发挥公司整体优势,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好决策、管理、信息反馈和任务评价等方面的机制,落实好资金、人员和管理方面的保障措施,方能全面确保战略转型与项目规划对接,实现企业战略转型的发展需要。

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战略 规划

企业间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已经是公认的事实。而围绕“人”产生的许多问题也越来越让企业主感到困扰。一方面由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增加使得企业对于专业化人员的需求不断提高,但却经常发现内部员工的能力落差很大,使得企业的规模扩张受到限制,缺乏合适的人才支撑,知识型员工的个人发展诉求变得日益强烈,各层次员工发展需求的差异得不到满足,人工成本的不断增长却无法维持对核心人才的吸引,培训投入持续但不见到员工能力的提升等相关的情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以解决,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进程,削弱企业的竞争能力,最终导致企业战略目标无法实现。信息时代,企业生存环境瞬息万变,如何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充分了解“人”的因素对企业可能的影响,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与方案是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重要的功能。完善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发现现有人力资源与未来发展需要的差距,通过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明确未来人力资源开发培养的方向和途径以及面临的潜在风险,并且设计和调整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以保证及时适应未来的环境变化,为实现人员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创造条件。

一、何谓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企业相当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希望通过有效的人力规划,使企业拥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人力资源对企业持续发展,保证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具有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义就是以人力资源具体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对人力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管理等业务管理功能部分进行引导性的作用。朱国勇(2002)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也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对正在出现的问题的反应,是通过人员管理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计划,它是一种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内容相一致的手段。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提出总体方向,包括各种不同的行动方案和活动,涉及相关的职能部门以及日后的执行成效,最终有效地提升企业总体竞争力。

惠调艳等(2006)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为后续的企业招聘、职务调整、员工培训及其职业生涯规划等提供必要的信息依据,从而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如果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企业的人员补充、晋升、培训等都将出现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最终致使人员短缺而影响工作开展或人员过剩而造成人员浪费。

周欢(2007)则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通过对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情况的分析和预测,采取职务编制、员工招聘、测试选拔、培训开发、薪酬设计以及未来预算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使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发展计划。它源于战略,又涉及招聘、选拔、薪酬、培训等诸多板块。主要目的是为了企业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岗位获得适当的人员,最终获得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综合以上学者的定义与分析,本文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义为:“企业为达成经营目标,将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结合企业本身的战略发展,进行一系列的管理与控制,在过程当中给与支持与协助,透过人力资源功能体系的运作创造企业的附加价值,最终达成组织的任务。”

二、人力资源战略的形成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目标

企业组织制定人力资源战略之时,必须要考虑到人资单位参与经营战略(Business strategy)制定的层次。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只是因应经营战略的需要支持经营战略目标的达成,这种单向连结的方式称为顺向战略(downstream strategy)。如果是以参与协助经营战略的拟定,将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内容双向整合,这样的方式可称为逆向战略(upstream),人力资源单位才是真正的战略伙伴(strategic partner),而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双向结合也正是人力资源战略形成的基础(李汉雄,2002)。

要形成人力资源战略就需要从企业远景(vision)以及企业经营理念开始。经营者对于企业经营的方向对于市场、客户、员工、利益关系人(stakeholders)的承诺,连带着也就会影响到企业在用人方面的理念。Schuler(1994)在企业远景之下用5个P来说明人力资源战略形成的概念,这五个P包括: 哲学(Philosophy)、政策(Policy)、方案(Programs)、执行方式(Practices)、流程(Process) ,其概念形成如表1所列。

由5P的概念来看,就可理解人力资源战略发展的程序。首先要由企业的远景规划出未来企业希望达到的境界、组织的用人理念、人力管理的指导方针,在指导方针引导之下,企业应该采用哪些战略以及方案与执行流程来达成企业目标。若是从战略伙伴逆向战略(upstream strategy)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主管需要清楚地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势(Strength)与劣势(Weakness),配合企业外部市场的机会(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s)提出企业战略规划的建议,例如从人力资源的分析当中提出哪些是企业的核心事业、哪些部份可以进行战略联盟(strategy alliance)、依据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出人力资源变革战略、组织再造等,这些都是人力资源战略主动的作法。

那么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到底需要实现什么目的呢?本文认为,在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应当实现如下目标:

1.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对人员有不同的要求,这包括人员的能力,知识管理能力,不同专业人员比例等。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和不同组织型态,都需要有相应的人员要求。因此,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要符合相应的企业发展规划的规模、组织结构的调整、技术与能力要求、产品开发和市场运营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2.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潜在风险,提出因应方案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中长期的战略规划,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针对总体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度、行业内的人力资源市场环境、以及企业面临的潜在人力资源风险和危机等宏观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为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3.对企业中长期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进行预估,进行人力资源职能发展规划

人力规划的重点是人才的供需平衡,通过规划,管理人员努力让适当数量和种类的人,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从事使组织和个人双方获得最大的长期利益的工作。规划由五个步骤构成:确定组织目标与计划、预测人力资源需求、评价企业内部人员技能及其它内部供给特征、确定人力资源需求、制定行动计划与方案以保证适人适位。由规划产生招募、甄选和配置计划、培训与开发方案以及人员晋升和调动。

4.建立核心人员职业发展体系,打造企业核心人才竞争优势

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拔,尤其是对核心人才的甄选、培养和使用至关重要,其数量和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水平。建立企业核心人才的选拔和规划体系,是保证企业核心人才队伍持续发展的条件基础。所以,集团总部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明确集团核心人才的范围和选拔标准,从而指导下属企业推荐或遴选核心人才。

5.因应环境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持续改善

为了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保障未来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落实核心人才职业发展规划等,人力资源单位必须制定和完善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制度。对哪些政策需要修订或建立,主要的内容框架以及时间计划等都是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内容之一。这里所指的政策、制度是关系企业总体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度,诸如内外部招聘政策、薪酬政策、人才培养计划、绩效管理制度接班人计划等等。

总结以上的五项重点,作者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以下图表示,可以让读者更明确了解到彼此的关系。

三、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流程

当了解到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形成以及目标之后,需要进行战略流程规划。本文提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流程模式作为实际执行的框架,并以此框架进行流程规划说明,如图2所示。

1.检视企业的战略与目标

企业战略及目标是企业经营的总体方向,所有的单位在进行功能性的战略规划时都需要先明确地了解企业的总体战略与目标,才能够依据大方向进行功能性目标以及战略的展开。

2.决定人力资源目标

确定企业整体战略及目标后,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针对所属的功能别进行目标的设定。目标应该直接来自于人力资源战略所进行分析,依据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确认具体的目标。无论是在任何背景之下所订的战略目标,都必须要明确地订定出来才能够确保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朝向战略目标趋近。

3.内外部的环境评估

环境因素对于所有企业来说都是具有重要的影响性。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因素、经济环境、政府法令法规、社会的价值观、科技发展因素、工会与利益团体、国际总体环境等因素,都是评估外部环境需要考虑的项目。内部环境因素如企业内部的人力供需情形、组织文化、员工士气、组织结构、招募甄选、训练发展、薪酬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劳资关系等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因素等都属于内部环境需要评估的项目。当面对这些内、外在环境因素的趋势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这样的情形是机会或者是威胁、未来的趋势等这些因素,都需要经过审慎的评估。

4.拟定人力资源战略

人力资源战略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通过对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情况的分析和预测,采取职务编制、员工招聘、测试选拔、培训开发、薪酬设计以及未来预算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使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发展计划。人力资源的战略需要能够与组织当中的层级相互配合,有效协助企业达成目标。

5.发展人力资源方案

当确定人力资源的战略之后,战略方案就会被提出并确认。方案的项目可以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划分,如人力规划、人才雇用、评估、薪酬训练与发展等方向来考虑。兹整理人力资源相关项目的战略管理议题,如下表2所示。

6.执行人力资源方案与评估执行成效

在人力资源规划战略所形成的方案,最终还要在方案执行阶段付诸于具体实践。方案执行阶段的关键问题在于必须确保要有专人负责既定目标的实施,并且这些人要拥有保证这些目标实现的必要权力和资源。关于执行过程进展状况的定期报告,以确保所有的方案都能够在既定的时间里执行到位,并且方案执行的初期成效与预测的情况是一致的。

四、如何有效执行人力资源战略

企业对人力资源应有足够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人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存在的基础。所有的价值活动都是以人为载体从事相关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包装出货、销售并提供服务,这些都与人息息相关。因此,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才能够使企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如何实现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有效执行,本文提出以下论点作为参考。

1.经营管理者需要认知人力资源战略性规划与企业战略的依存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人是知识、技术、创新与行为的所有载体,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动力。Ulrich(1991)提出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所构成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与企业竞争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彼此影响,如图3所示。只有善加运用组织所有的人力资源,发挥人的潜能,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当中生存。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依存是高度相关的,做好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与企业战略相互结合,使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方有可能在竞争中获得胜利。

2.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制订要符合企业整体发展战略

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应根据企业战略规划的总体目标及阶段要求来分步制定。企业战略发展在不同的阶段对人力资源的战略也会有不同的要求,负责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管理者应当要随时针对战略需求进行动态调整,要符合相应的企业发展规划的规模、组织结构的调整、技术水平、产品开发和市场的开发、客户服务质量、服务度等各方面的要求。

3.维持企业内部的人才与适当引进外部人才

企业要着重开发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以及适时的引进外部人才,维持组织人力资源的需求。内部人员对企业熟悉但有时候比较欠缺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外来人员虽然在刚进入新的组织初期对运作缺乏熟练度,但可以给企业带来新观念、新技术。适当地引进外部人员可以让组织引进不同的做法带动能力更新与提升。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内外部人才的互补关系,要重视和善于利用企业外部人才为己所用。

4.建立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对于以知识能力为主要竞争优势来源的企业而言,如何做好知识管理,有效激励组织内部成员对于知识的吸收、创造、累积与维持,无疑是最重要的管理活动。由于知识本身是无形的,因此知识管理活动应着重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上面。人力资源为组织核心的战略性资源,再加上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内隐性(implicit),不若外显性(explicit)知识可透过信息系统加以储存与管理,故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知识管理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大部分的组织里,知识仍然是权力的来源,对于讯息掌握越高,权力就越集中。分享知识就像是分享权力,如果没有任何激励措施去促使员工分享知识,员工仍会不愿意和他人分享所知,人资管理人员应该可以协助组织透过管理制度的订定,促进及奖励员工分享知识,建立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管理活动,使人力资本的使用更有效果。

综上所述,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才主导的时代。无论任何企业或是组织,拥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梯队,就能够赢得竞争的优势。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不仅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动态平衡,而且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优质的人力资源稀缺性和现阶段员工较高的流动意愿,进一步强化了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地位,企业必须将其作为战略制定和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必须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其它体系,如绩效评估体系、薪酬体系、培训开发体系、招募任用体系等相互配合,通过这些系统的运作与配合使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结果得到具体的落实,力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合和有效开发。所以对人力资源管理应站在战略的高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是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重点。所有的企业理论,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不能脱离人来谈战略规划,这也说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对于提供企业的竞争优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王学军,陈武,王肃.能力导向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构想[J].科技创业月刊,2004(10):56-58

[2]朱国勇.应对复杂的环境,通过人力资源获取竞争优势——浅谈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义和范围[J].人口与经济,2002(10):33-35

[3]李瑞国.浅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中的几个问题[J].铁道物资管理科学,2003(4):42-43

[4]李汉雄.人力资源策略管理[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5]周欢,王卫民.基于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J].企业家天地,2007(12):137-138

[6]惠调艳,朱悦,杨蓬勃.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6(5):220-221

篇4

一、企业竞争的层次性分析

任何参与市场经济的企业都必须面对竞争,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企业不仅要考虑产品、服务的短期微观竞争,以获得足够的利润并生存下去,而且要考虑如何在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价值链等核心能力方面不断创新。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创新还要反映在企业的战略远景规划中,使之能不断地转化或体现在产品和服务以形成现实的竞争优势当今企业问的竞争具有以下三种明显的层次。

1.企业战略资源层次。

该层次的竞争主要表现在:预测未来行业的能力;学习型企业的缔造;企业形象及价值观的生成;人力资源、技术和环境的适应性分析和竞争集团的建没等。这一层次的竞争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在实施过程小逐步调整、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优势,最终体现为企业核心能力竞争优势,

2.核心能力层次。

该层次的竞争主要表现在柔性组织结构的建立,作业流程再造,价值链分析,流程分析等方面。所谓核心能力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核心能力是对企业战略远景规划的解释与执行,它将企业的战略规划进—步细化,使其变得更加具体和可执行。它是企业战略资源层次与产品服务层次的联接,是企业战略思想的解释与运用过程。

3产品服务层次。

该层次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的价格、产品的质量、技术含量(创新)、销售渠道、服务质量(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等现实的巾场优势上,其最主要的特点是这层次的竞争要直接面对消费者,它赚取的利润和现金流量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产品服务层次的竞争主要是维持企业目前的短期竞争优势,使企业能够在新产品(服务)开发和创新等方面保持领先地位,它是企业战略规划通过核心能力层解释并执行的具体结果的体现,承担着为企业赢得短期市场优势和增加利润的重担。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体系结构

战略管理会计是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根据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从企业的战略目标选择、组织重构、管理体制到内部业务重组、价值链分析、企业绩效评价以及产品市场的优势地位、销售网络的建立、成本核算及优化等等各个方面提供具体的决策信息,从而帮助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最近,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对过去5年内管理会计实务的变化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许多调查对象认为,由于财务(会计)职能的变化,其主要工作已经由信息支持向管理决策转移,财务部门被赋予了更多的决策权,而且对其结果负有不可推托的责任。另外,他们在内部咨向、战略计划、计算机系统运作、过程改进、财务与经济分析等方面花费了更多的时间,而在会计系统与财务报告、短期预算、成本会计系统等方面花费的时间比较少。不容置疑的是,新的职责与角色要求财会人员更多地丁解企业各个方面,如制造过程、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竞争对手以及供应链等,以制定正确的战略计划,因此,会计师们为企业成功应做的工作依次为:长期战略计划、过程改进、产品与顾客的盈利分析、会计系统和财务报告、短期预算、合并与收购、财务和经济分析、外部财务报告、计算机系统运作。

战略管理会计的体系结构虽众说纷纭,但核心内容仍然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企业战略层次、企业运作层次、市场能力层次。管理会计在企业战略层次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帮助企业决策者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包括:企业发展的远景目标、产业方向的选择、组织结构的再设计、企业价值的门我设定等;在企业运作层次战略管理会计主要实现的功能是,管理层次与管理方式的确定、预算管理、价值链分析、绩效评价、生产组织、成本优化等,这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建设密切相关;市场能力层次对管理会计的运用,主要针对竞争对手的选择、市场占有分析、消费群体的特性、消费倾向分析等内容,这决定了企业的短期竞争力。

篇5

关键词:战略思维;战略;战略规划;战略思想

战略思维对于企业高层的战略决策、企业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企业高层经理缺少战略思维,囿于细节而丢失战略观念,则组织发展可能会迷失方向,甚至导致管理失败、企业经营失败。战略思维概念虽然在一些文献中频繁出现,但经常被误用,如战略思维被错误地等同于战略规划、战略管理等。现有战略管理教学中战略思维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相关教材中很少涉及战略思维的内容。本文首先对战略思维概念进行辨析,对战略思维概念进行厘清,然后分别从个体层面和组织整体层面阐述战略思维内涵,最后提出训练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为了区分旨在产生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的战略思维,本文把战略思维限定在企业战略思维层面。

一、战略思维概念辨析

1.战略思维概念。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外部客观世界能动的并具有创造性的反映。战略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人脑运用各方面知识(包括战略诸要素)对涉及企业利益的问题进行全局性、整体筹划和指导的高级思维活动,是思维科学在企业经营和决策艺术领域的体现,也是进行企业战略谋划时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思维理念、思维活动的总和。在认识论意义上,战略思维意味着具有一种科学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而且能够使一个人或者组织具有较高的觉悟,从而具有较高的工作水平和运行绩效。因而战略思维表现为一种较高的觉悟,是一种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竞争日渐激烈,管理者更需要战略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有效进行战略思维是企业管理者,特别是企业战略决策者能否胜任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2.战略思维与战略。有效的战略思维才会产生合适的战略,战略思维与战略二者构成母子、源流关系。一个企业可以在一定阶段内制定并执行正确的战略,但不能保证该企业在不同的情景下,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均能制定并执行有效的战略。即阶段性战略的有效并不意味着企业拥有在不同情景下均能产生有效战略的能力。战略思维是在不同情景、不同阶段内制定出有效战略的能力根源。企业战略思维的有无、优劣将决定企业的视野、产业和商机的前瞻性、决策的严谨性和竞争力。相应地,战略思维研究不是研究战略是什么,而是研究战略制定者和执行者“如何想的”,以及“何以这般想”的问题。

3.战略思维与战略规划。明茨博格对战略规划和战略思维进行了划分。他明确指出,战略规划不是战略思维,二者分别对应于战略形成的不同阶段。战略规划对应于分析,涉及现有战略的清楚表达、详细阐述、正式化及正规化,战略规划应该发生于战略思维之后。而战略思维强调整合,利用知觉和创造性来创造出一个有关公司整合的观点。格兰特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把战略思维定义为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高层经理可以超越日常管理过程以及各种危机性任务,从而获得一种关于组织及其环境的整体观念。Heracleours把战略规划与战略思考关系类比中国整理为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的关系:战略规划类似于单环学习,战略思维类似于双环学习。单环学习涉及在现有假设下的思考,并基于固定的潜在行动集合采取行动。相比之下,双环学习挑战现有的假设,并发展新的、具有创新的解决方案,导致更可能多的行动可能。类似于单环学习与双环学习的关系,二者相互关联,在企业战略形成及作用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4.战略思维与战略思想。战略思想是战略确立的指导思想,是对战略问题的理性的认识和理论上的把握,是由一系列思想内容构成的体系,既包括战略主体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又包括战略主体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出发点、目标,包括制定战略的基本原则,还包括制定和实施战略的科学方法等等。战略思想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作用,是战略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实践应用中二者重叠度高,相对不易区分,经常互用。按照我国战略思想史专家钮先钟对战略思想的解读,战略思想通常包括三项内容:(1)战略理论;(2)战略准则;(3)对战略理论和战略准则的历史性或政治性研究。

可见,战略思维与战略思想是不同的概念。某种意义上说,战略思维是战略思想的根源,战略思想包含、体现了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增量式的、动态的,战略思想是静态的、存量式的。战略思想是战略思维的起点和基础,战略思维则是基于一定的战略思想进行的。广义的战略思维也是战略思想,因为二者都是以人脑为源头,都是人脑之活动结果。同时战略思想是战略思维活动的结果,是战略思维活动的总和。

二、战略思维内涵分析

分析企业战略思维,要从两个层面入手:个体微观层面以及组织层面。组织层面的战略思维又可分为团队战略思维以及企业整体战略思维。企业战略思维要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对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具有决定性。在一些情况下,企业家的战略思维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整体的战略思维。另一方面,整体的战略思维不同于个体的战略思维,组织整体战略背后的战略思维,不是个体战略思维简单的累加,而是在组织背景下基于个体的战略性思维,经过复杂的社会构建而产生的不同于个体思维的战略思维。如战略权力学派认为,企业战略作为集体决策的最终产物,是各个部门讨价还价的结果。所以深入分析战略思维,既需要微观层面侧重于个人的研究视角,也需要宏观层面侧重于团队和组织的研究视角,即既要考察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又要考察组织层面的战略思维。

1.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内涵丰富,主要由以下三种内容构成:

(1)整体观和系统思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战略思维的大敌,战略思维应该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甚至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从把组织看作是不相关的部件的集合体,到把组织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即整体观,是战略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观察者,思考者需要与每日操作性、程序性问题保持距离,并能看出相关议题、细节和事件背后的整体模式。正如彼得·圣吉所言,“我们必须超越个性和单独事件来观察。我们必须看透那些形成单个行动的基本结构”。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对企业战略思维者来说就是为一种跨越企业的系统性全局观、整体观。系统思维一个重要特征是将认识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观察和思考,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来认识客观对象,并重视系统内要素、结构及总体功能,同时包含着关联分析和比较分析的内涵。

(2)前瞻性思维。前瞻性思维又称为预见性思维,是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先于客观事物变化的、符合事物发展趋势的、具有超前性的思维。战略是对于未来大势的谋划,它指向于未来,着眼于未来,因此战略思维要有很强的前瞻性。孙子强调“先知”,孔子强调“远虑”。先知和远虑均强调战略思维的前瞻性。“明者远见于未荫,知者避危于无形”,也是强调在危机来临之前,对危机的萌芽与发展要有清醒的意识。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易于被侵蚀的竞争环境中,企业战略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依赖于对所在行业或即将进入的产业前瞻性分析。

(3)创新性思维。战略关乎企业竞争优势的创造与维护。产生新思想、新解决办法是战略的核心内容。创新思维是思维主体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新思想、新理论,制定新战略,并勇于破旧立新以解决问题的高级思维方法。创新性思维在思维领域或认识过程中所追求的是“独到”、“最佳”的境界,不唯上,不唯书,不唯经验,只唯实,在前人的认识基础上,有新见解、新发现和新的突破。创新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能够质疑现行概念和根深蒂固认知的思维。

2.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反映了一个组织整体面对环境及其变化的认知,以及基于该认知对组织发展运筹与谋划的整体性思维活动。与个体战略思维一样,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体现出组织整体的意志和对策能力。企业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从本体论的视角,可把企业看作一个生命体,具有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另一方面,企业是由个体共同构建的,企业整体中战略决策中占主导性的战略思维模式,或者基于组织个体战略思维所衍生出来的整体性战略思维,决定着组织的整体战略。从某种程度上说,组织整体层面战略思维水平代表了组织的“智商”,反映了组织、企业整体的“理性”与“智慧”。根据与个体思维关系,可以把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个人主导型战略思维: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等同于个人的战略思维,二者高度统一;第二类是共同构建型思维:由不同的个体通过共同构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通过共同构建形成的;第三类是混乱型战略思维: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内容构成上,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主要表现为企业愿景,企业战略文化等。

(1)企业愿景。战略思维作为一种实践性智慧,具有明显意志和目的驱动性。组织强烈的目的和未来愿景可以为战略思维指导并提供所有行动的焦点,并能驱动战略思维。真正的愿景,按照彼得·圣吉的论述,是一个号召,而不只是一个好主意。彼得·圣吉所说的愿景,是存在人们头脑和心中,基于内在组织个体价值观,代表了他们真正想要的,是对他们具有重要目的和长远意义的东西,绝不是写在纸上或者标语化的东西。关于愿景对战略、战略思维的重要性,特列斯等认为,“愿景是起点,它激励和指导‘其他因素’”。由此可见,企业愿景内容丰富,包含企业整体深层次信念,未来的整体设想等,决不是仅仅写在纸上和那些标语化的东西。而这些根深蒂固于人脑中关于未来的定位,使命以及“如何行”、“如何做”、及达到什么标准的观念构架影响深远,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战略思维的方向和范围,因而企业愿景也是企业战略思维的一部分。

(2)企业战略文化。企业战略文化是那些对一个企业的战略思维、战略取向、战略意图等产生影响的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是企业长期战略实践中的积淀和思维定势。企业战略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现实战略的潜在意识和文化情结,具有观念形态、历史继承性、区域特征等属性。也是企业的战略思想、战略原则和战略决策中所沉积的传统、哲学思维和社会观念、理念等。如一些基业长青企业秉承一贯的战略宗旨,几乎不随环境改变而改变,坚持一贯的战略思维模式等。企业战略文化也表现为企业的一些制度安排,主导逻辑和主流决策模式等。

三、企业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对策

企业战略思维的训练与提高应从微观个人层面入手和从企业整体入手。无论从哪个层面入手,战略思维的训练与提高都不是一夕一朝可以完成的,都需要战略思维主体的学习与感悟,并通过实践来不断提升。

1.个体层面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对策。战略学习相对是比较容易事情,但作为基于一定哲学素养的智慧运用,战略思维能力的提高则需要思维方法的训练以及价值观的修正与培养。主体的学习、实践、感悟过程是训练战略思维、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增强哲学素养,不仅要博学、笃行,还要深思。勤悟、善悟、勤修与顿悟结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战略思维训练的必然过程和必经阶段。以上大致是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的总体原则和基本思路。不同的个体可依据自己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训练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深入实践,积累经验。实践是战略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是检验战略思维正确性与否的标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离不开实践。只有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对事关全局重大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才能比较深刻、全面。实践中所包含的调查研究、试验以及当代战略管理中的脚本分析等活动,不仅能让战略决策者掌握全面的、动态的、大量丰富生动的实际材料,对现实情景的复杂和动荡有较深刻的认知和把握外,实践过程还能给战略思维者提供试错及学习机会。从而能让战略决策者能遵循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从综合到分析,再到综合的一般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不断提高对事物整体把握能力和预见能力,增强创造性。可见实践给战略决策者思维训练提供了舞台和机会。

(2)学习与研究战略理论。个人经验毕竟有限,大量的战略知识还是靠学习别人的间接经验。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战略理论的研读,一方面学习战略制定的基本思维方法、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优秀战略思想家的思维模式、创新精神、系统思维等战略思维的重要构成要素。学习与研究战略理论过程,也是不断与之进行心灵对话,从中学习与再创造相结合的过程。特别中国古代战略思想的精华是学习和研究战略不容忽视的领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战略理论的国家,五千年历史中有着丰富的战略应用实例,《孙子兵法》、《鬼谷子》、《战国策》等战略经典著作系统、深刻,富有启发性。蕴含在古典名著中的各种战略思想、战略哲学也是意味深长。另外,近代西方战略理论层出不穷,在企业战略理论方面更是学派林立,各有所长。所有这些都是学习和研究战略理论、提高战略思维水平的素材和可以借鉴的源泉。

(3)知识积累与知识更新。虽然知识并不是智慧,但是知识结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思维结构和思维水平。多学科、多纬度、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不断的知识更新和观念更新对战略决策者的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至关重要。正如战略学家约翰科林斯指出的:“如果说在某个领域通才比专才更为可取,那么这个领域就是战略。科学家沿着相当狭窄的途径探索知识领域,而战略家则不然。他们需要有尽可能广泛的基础知识”。因而战略决策者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在知识积累和知识更新方面,要合理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知识,正确处理学与思的关系。

(4)个人主观世界的改造。战略思维作为思维主体的一种理性思维和全局思维活动,必然与思维主体的主观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战略决策者增强战略思维能力,除了要加强学习和实践,还要注意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要对企业伦理、企业道德、企业社会责任等要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要有对他人的关心和对长期利益的追求,否则,战略思维表现形式就不是深谋远虑,而是处心积虑了。所以优秀的战略思维者不仅仅关心自己的智慧外在表现和利益,而是对社会和他人具有休戚与共的情怀。通过加强个人主观世界的改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战略制定者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意识,没有环境伦理意识,企业所制定出的战略可能缺乏合法性,进而在执行过程中很可能会损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短期内可能对企业有经济利益,但是长远来看,得不偿失。2.组织整体层面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对策。由于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相对于个体战略思维具有社会建构性,涉及整体的社会互动,而这种社会互动总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进行的,因而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训练和提高,离不开组织制度的安排与组织引导。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与组织引导,有利于凸显某种类型的战略思维,促进某类战略思维“共振”,并形成战略思维的交融、借鉴、学习。从长期来看,合理的制度设计,会体现战略思维的“加法”,而不是“减法”,能避免由单个人或单个团体主导战略思维所带来的独断和狭隘以及集体盲思(Groupthink)。因而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主要借助于制度层面。这里主要给出几种提高组织整体层面战略思维的对策。

(1)鼓励高层团队的战略对话。创造条件,安排时间让高层经理就战略问题参与对话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制度安排,可以让高层经理团队一起学会如何探讨复杂性问题,如何处理矛盾、冲突性问题,从而提高整体的战略思维水平。建设性集体战略对话可以发挥出不同理解之间的协同作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方面战略对话能够超越个人所能对事物把握的限度,使组织成员对组织面临的复杂性问题理解得更深入、更清晰、更有创造性。这种接触可逼迫高层经理形成并要清楚说出他们自己观点和观念,以便能够传达给其他人;另一方面,这样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不仅能让对话者完善自己的观念,而且能够从其他人那里学习。在此过程中,持续的沟通使得对关键信息和偏好能够被更深入解读,并能用来更有创意地建构,即互动引致了社会发现。

(2)创造条件,充分吸纳员工个体的创造性和灵感。现代管理实践表明,很多创新性灵感或者创意并非来自高层,而是来自中层管理者或者基层员工。管理学家伯格曼在对Intel公司创新与变革多年跟踪研究中发现,Intel公司的一些创意,甚至关乎企业生存的重要创新很多是由中层和基层员工发现,高层认可并确认创新方向并提供支持。近年来,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也证明这一点。组织可以充分吸纳员工个体的创造性和灵感,从而可在内部挖掘出一个潜在的宝藏,提高组织战略思维能力。这要求企业要创造条件,设立正式或非正式组织,承接来自不同部门建议与意见,并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鼓励、激发、引导组织公民行为。这样有利于员工个体在战略思维层面有所作为。

(3)完善组织制度,增强企业的敏感度。提高组织层面战略思维水平,企业要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行业信息搜集、分析工作,提高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并保持对包括行业发展的趋势、顾客的需求情况、商机等重要问题的持续关注。这里所说的制度,除明确的规章制度外,还包括文化等软制度因素。开放的、鼓励参与的企业文化,以及事业导向型的企业文化,能显著增强员工的参与度和对重要信息的敏感度,有利于提高企业战略思维能力。

(4)加强集体学习,并适当借用“外脑”。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具有增加企业知识的功能,还有改变企业内在思维方式的功能。加强集体学习,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时候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集体学习可以促进双环学习,使企业反思企业的价值观、使命等更基本、重要性问题,有利于增强战略思维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组织智商水平。行业协会、咨询公司、理论研究工作者等专家型人才或机构,作为企业外部的知识源,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弥补企业内部信息及知识不足的困境。企业的社会资本、外部知识网络等都可能蕴含有利于企业制定有效战略的信息和知识。如果能适当借用这些外脑,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持企业的开发性,提高组织智商,防范企业制定战略过程中出现过于不切实际或者过分保守等极端性倾向。

篇6

对于企业最高决策者来说,战略大方向是最重要的,往往亲自负责把握,但随着战略制定工作告一段落,战略实施工作也就慢慢淡出高层管理人员的视线,最终可能变成一纸空文。

纵观目前国内企业战略执行与战略管理的现状,不少企业的高层对战略管理的认知更多还停留在战略规划环节,全面系统的环境审视与战略规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战略的执行。对于企业高层而言,多年的市场与行业经验使得他们并不缺乏企业发展的思路与想法,很多企业老总对于自己的企业都有着十分明晰的定位与发展目标,但是他们却缺乏能真正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有效落实的方法。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他们也越来越感受到“个人魅力”的局限性:业务在转型,市场在扩张,员工人数在增加,而战略的决策却越来越难以得到有效地贯彻、实施。很多企业都制定了自身的发展战略,接下来都面临着内部如何有效推进和实施战略的问题。换言之,企业必须提升自身战略实施的能力,这一需要随着外部市场增长空间放缓和竞争环境的持续激烈显得越来越强烈。

二、企业战略实施的现实问题

(1)外部环境和业务机会使得战略目标自发实现,战略实施与管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难以体现,关注度不够

产值规模等财务目标是企业高层最为关注的,他们大都在下一个发展周期的战略规划中确定了自己企业在未来几年内的财务目标。利润与销售收入等财务目标在年初的时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到了一个发展周期结束能不能实现只能是“靠天吃饭”了。但由于外部的良好环境带动了业务量的快速增长,企业并不愁“吃不饱”。因此,从结果上看,往往之前制定的短期财务目标也都实现了,看似战略实施成功了。正因如此,外部市场机会的利好带来的战略目标的自发性实现,往往消解和淡化了企业决策者们对战略活动本身进行过程性监督控制以保障其实现的重要性的认知,并且,有效的战略执行本身能够发挥的作用及其在统领企业运营活动中所能实现的功能,在这种假象中不可避免地被掩盖和忽略了。

(2)企业内部战略管理体系的缺失造成组织并不具备战略实施的组织软环境,高层战略意图难以实现

实际上,目前不少企业的高层对战略管理的认知还停留在单纯的“做战略”,而包括战略管理在内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应该是一个闭环式的管理过程,战略管理本质上体现的是“战略控制论”而非“战略形成论”(即便自发形成的战略并不一定不对,这涉及到对战略本身的理解)。因此,战略管理同样包含了以目标管理为轴心,基于计划、监督、反馈、纠偏、检验等循环往复的过程。但对于企业最高决策者来说,“战略大方向”是最重要的,往往亲自负责把握,战略实施等的相关细节则可交由下属完成。很多企业的高层苦于自己有前瞻性、有高度的战略思想和意图得不到中层以下人员的理解和认可,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这固然有战略宣贯和引导方面的问题,但组织内部管理管理机制与能力缺失的软肋,往往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因。

由于缺乏必要的过程性控制,最初的战略定位和目标难以被观察和衡量,企业很难判断其是否运行在既定的发展方向上,是否偏移甚至背离。没有战略管理这根主线牵引的战略制定就成了一叶“浮萍”,你无从判断它最终能否飘进战略目标实现的“圈”。

(3)战略规划的目标与行动之间缺乏严密的内在逻辑性,造成战略与日常运营工作脱节

战略规划内容本身面向战略目标实现的内在因果逻辑不够充分,公司总体、业务和职能三个层面的战略之间到底建立了何种有效的因果支撑连接关系有时是经不起推敲的,尤其是在职能战略与提升举措方面,在战略制定中往往倾向于“一窝蜂”,所有的问题和不足都要改、都要优化,但这其中有没有考虑到投入的战略实施的成本预算能否支撑的问题,有没有考虑是否所有的职能优化举措都对设定的目标起到正向作用,是否都起着同等程度的正向作用,如果不是的话,这些要素对驱动战略目标实现的轻重缓急的程度又做何种区分。从职能线条到业务战略到总体战略,各个层面战略之间的因果逻辑关联和战略路线图往往是不够明确的,也很难为公司的战略实施提供清晰的指南。

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职能管理部门宁愿战略规划中的职能战略部分非常粗浅和模糊,这样一来,分解到职能管理部门的目标和行动(具体的工作事项)就不会太明确,职能管理部门的绩效压力很小,只要按部就班地完成难度不大的日常工作就可以了。导致职能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往往偏重于事务性的、常态化的日常工作,但真正支撑业务转型、业务调整的战略性的职能线条的改进提升工作却很少,导致企业日常运营活动与发展战略的严重脱节。

(4)战略制定的目标和计划体系不够细化,战略规划本身不具备可实施性

战略制定的可实施性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目标确定的严肃性和有效性不够。相当多国有企业刻意定一个保守的求稳的目标,使得目标过于容易达成,起不到应有的牵引作用,战略实施的有效与否也就无从谈起;而相反,过高的目标和期望又容易让员工失去信心。因此,制定一个“够一够还是能够得到的”目标是关键的开始。二是战略制定的细化程度不够,尤其是没有完整的目标体系和计划体系,很多只有粗线条的勾勒和描述,没有做进一步的分解细化,也就不能为具体实施工作的推进和考核指标的提取做有效的铺垫和支撑。

三、企业战略实施活动的改进与提升

笔者在近年来企业战略探索过程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大中型企业的高层在战略制定之后,开始更加关注和重视企业战略如何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落地,并希望以此来推动企业管理能力和精细化程度的全面提升。部分企业已经开展并初见成效的战略管理创新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高层树立正确的战略管理意识,凸显战略管理活动本身对目标实现的推动作用

在外部市场空间的调整变化和对企业内部管理能力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逐渐树立闭环式的战略管理意识和认知。企业高层对自身在推动内部战略实施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对战略实施活动进行必要的过程性的协调和干预,而不是以“战略制定决策者”的姿态自居,对战略执行活动置之不顾。

(2)建立内部闭环的战略管理机制,将对既定战略的管理活动转化为组织运行的内在机理

从战略制定到战略实现的过程要求企业必须逐步具备战略管理的组织软环境和对既定战略的实际管理能力,包括必要的战略管理的主要职能与组织机制保障,确定的战略管理活动的运作流程,分解年度目标、年度经营计划的审核,对年度经营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控、结果反馈、偏差分析、纠偏对策等一系列的环节,才能对战略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建立内部战略制定与决策、战略评估与反馈的常态性管理机制,从而提高自身对战略活动进行闭环式管理的能力。

这种机制具体体现为基本的战略管理制度办法和一系列战略管理流程。战略管理的闭环过程包含了总体战略制定、以年度为周期的目标与计划分解、战略执行情况评估反馈、战略规划的滚动修订与调整等。这些流程建立了各项战略管理活动的完整程序,同时,鉴于很多管理活动都需要多个职能管理部门共同协作完成,流程的细化也将各个职能部门和主体对某一项战略管理活动的不同职责分工加以了清晰地界定。战略管理制度办法则对这一系列活动从制度条例上加以约束,以明确其严肃性。将战略管理办法和流程的严格执行作为显著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执行力的有效抓手和突破口,能够帮助企业逐步获得内在的管理战略能力,真正促成以战略为中心、为导向的组织模式的达成,并将其渗透固化为组织运行的一种内在机理!

同时,企业通过四个体系的完善来构建闭环式战略管理过程,即基于战略地图的目标体系、基于年度经营计划的计划体系、基于过程反馈纠偏的监控体系、基于战略计分卡的绩效体系。对整体发展目标向各个部门和不同的阶段进行分解,进而制定以年度经营计划为线索的详细计划体系,针对业务和各个职能线条的目标明确不同维度的行动计划,保持定期的对实施结果的过程性控制,最后通过部门和岗位绩效考核体系的有效牵引与激励,确保部门工作围绕公司战略展开,提升组织业绩,支撑战略目标的实现。

(3)运用更有效的战略制定框架和战略沟通语言,改善战略制定的内在逻辑性问题

常规战略规划文本的结构是一种层次结构(即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职能层战略),尽管其间存在一定隐含的逻辑关系,但这种逻辑关系是隐性的、松散甚至是随意的;而战略地图则用一种具有强制性因果逻辑关系的框架来承载战略制定的内容,形成一种形象化的战略语言。

将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浓缩于企业发展规划框架中转化为公司层面的战略地图,从财务、业务、内部管理和学习成长角度构建公司的战略目标体系,分解战略KPI,并反映各战略要素间的因果关联关系,以此来有效建立战略制定与内部运营之间的链接。这种内在的关联性反映了各战略主题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为公司的战略实施提供一个清晰的指南。借助战略地图的形式来体现公司需要重点关注的战略主题,并用因果关系连线来体现各个战略主题之间的因果逻辑关联,形成具有清晰因果关系的战略路线图。

(4)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战略规划结束之后,开始着力于全面目标体系和行动计划体系的逐层分解和细化,让战略规划更具可实施性

将战略地图中的每一个战略主题都转化为具体的衡量指标与目标值,进而基于要实现的指标和目标值开发对应的行动方案,即为了完成某项战略目标,或提高某个指标的目标值所制定的关键行动计划。行动方案应该对要实现的战略目标起到正向因果作用。借助设定的战略计分卡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对战略地图中各项战略主题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踪与评估,为公司战略的有效执行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管理框架。

篇7

一、战略思维概念辨析

1.战略思维概念。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外部客观世界能动的并具有创造性的反映。战略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人脑运用各方面知识(包括战略诸要素)对涉及企业利益的问题进行全局性、整体筹划和指导的高级思维活动,是思维科学在企业经营和决策艺术领域的体现,也是进行企业战略谋划时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思维理念、思维活动的总和。在认识论意义上,战略思维意味着具有一种科学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而且能够使一个人或者组织具有较高的觉悟,从而具有较高的工作水平和运行绩效。因而战略思维表现为一种较高的觉悟,是一种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竞争日渐激烈,管理者更需要战略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有效进行战略思维是企业管理者,特别是企业战略决策者能否胜任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2.战略思维与战略。有效的战略思维才会产生合适的战略,战略思维与战略二者构成母子、源流关系。一个企业可以在一定阶段内制定并执行正确的战略,但不能保证该企业在不同的情景下,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均能制定并执行有效的战略。即阶段性战略的有效并不意味着企业拥有在不同情景下均能产生有效战略的能力。战略思维是在不同情景、不同阶段内制定出有效战略的能力根源。企业战略思维的有无、优劣将决定企业的视野、产业和商机的前瞻性、决策的严谨性和竞争力。相应地,战略思维研究不是研究战略是什么,而是研究战略制定者和执行者“如何想的”,以及“何以这般想”的问题。

3.战略思维与战略规划。明茨博格对战略规划和战略思维进行了划分。他明确指出,战略规划不是战略思维,二者分别对应于战略形成的不同阶段。战略规划对应于分析,涉及现有战略的清楚表达、详细阐述、正式化及正规化,战略规划应该发生于战略思维之后。而战略思维强调整合,利用知觉和创造性来创造出一个有关公司整合的观点。格兰特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把战略思维定义为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高层经理可以超越日常管理过程以及各种危机性任务,从而获得一种关于组织及其环境的整体观念。Heracleours把战略规划与战略思考关系类比为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的关系:战略规划类似于单环学习,战略思维类似于双环学习。单环学习涉及在现有假设下的思考,并基于固定的潜在行动集合采取行动。相比之下,双环学习挑战现有的假设,并发展新的、具有创新的解决方案,导致更可能多的行动可能。类似于单环学习与双环学习的关系,二者相互关联,在企业战略形成及作用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4.战略思维与战略思想。战略思想是战略确立的指导思想,是对战略问题的理性的认识和理论上的把握,是由一系列思想内容构成的体系,既包括战略主体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又包括战略主体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出发点、目标,包括制定战略的基本原则,还包括制定和实施战略的科学方法等等。战略思想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作用,是战略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实践应用中二者重叠度高,相对不易区分,经常互用。按照我国战略思想史专家钮先钟对战略思想的解读,战略思想通常包括三项内容:(1)战略理论;(2)战略准则;(3)对战略理论和战略准则的历史性或政治性研究。

可见,战略思维与战略思想是不同的概念。某种意义上说,战略思维是战略思想的根源,战略思想包含、体现了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增量式的、动态的,战略思想是静态的、存量式的。战略思想是战略思维的起点和基础,战略思维则是基于一定的战略思想进行的。广义的战略思维也是战略思想,因为二者都是以人脑为源头,都是人脑之活动结果。同时战略思想是战略思维活动的结果,是战略思维活动的总和。

二、战略思维内涵分析

分析企业战略思维,要从两个层面入手:个体微观层面以及组织层面。组织层面的战略思维又可分为团队战略思维以及企业整体战略思维。企业战略思维要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对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具有决定性。在一些情况下,企业家的战略思维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整体的战略思维。另一方面,整体的战略思维不同于个体的战略思维,组织整体战略背后的战略思维,不是个体战略思维简单的累加,而是在组织背景下基于个体的战略性思维,经过复杂的社会构建而产生的不同于个体思维的战略思维。如战略权力学派认为,企业战略作为集体决策的最终产物,是各个部门讨价还价的结果。所以深入分析战略思维,既需要微观层面侧重于个人的研究视角,也需要宏观层面侧重于团队和组织的研究视角,即既要考察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又要考察组织层面的战略思维。

1.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内涵丰富,主要由以下三种内容构成:

(1)整体观和系统思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战略思维的大敌,战略思维应该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甚至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从把组织看作是不相关的部件的集合体,到把组织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即整体观,是战略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观察者,思考者需要与每日操作性、程序性问题保持距离,并能看出相关议题、细节和事件背后的整体模式。正如彼得?圣吉所言,“我们必须超越个性和单独事件来观察。我们必须看透那些形成单个行动的基本结构”。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对企业战略思维者来说就是为一种跨越企业的系统性全局观、整体观。系统思维一个重要特征是将认识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观察和思考,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来认识客观对象,并重视系统内要素、结构及总体功能,同时包含着关联分析和比较分析的内涵。

(2)前瞻性思维。前瞻性思维又称为预见性思维,是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先于客观事物变化的、符合事物发展趋势的、具有超前性的思维。战略是对于未来大势的谋划,它指向于未来,着眼于未来,因此战略思维要有很强的前瞻性。孙子强调“先知”,孔子强调“远虑”。先知和远虑均强调战略思维的前瞻性。“明者远见于未荫,知者避危于无形”,也是强调在危机来临之前,对危机的萌芽与发展要有清醒的意识。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易于被侵蚀的竞争环境中,企业战略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依赖于对所在行业或即将进入的产业前瞻性分析。

(3)创新性思维。战略关乎企业竞争优势的创造与维护。产生新思想、新解决办法是战略的核心内容。创新思维是思维主体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新思想、新理论,制定新战略,并勇于破旧立新以解决问题的高级思维方法。创新性思维在思维领域或认识过程中所追求的是“独到”、“最佳”的境界,不唯上,不唯书,不唯经验,只唯实,在前人的认识基础上,有新见解、新发现和新的突破。创新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能够质疑现行概念和根深蒂固认知的思维。

2.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反映了一个组织整体面对环境及其变化的认知,以及基于该认知对组织发展运筹与谋划的整体性思维活动。与个体战略思维一样,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体现出组织整体的意志和对策能力。企业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从本体论的视角,可把企业看作一个生命体,具有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另一方面,企业是由个体共同构建的,企业整体中战略决策中占主导性的战略思维模式,或者基于组织个体战略思维所衍生出来的整体性战略思维,决定着组织的整体战略。从某种程度上说,组织整体层面战略思维水平代表了组织的“智商”,反映了组织、企业整体的“理性”与“智慧”。根据与个体思维关系,可以把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个人主导型战略思维: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等同于个人的战略思维,二者高度统一;第二类是共同构建型思维:由不同的个体通过共同构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通过共同构建形成的;第三类是混乱型战略思维: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内容构成上,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主要表现为企业愿景,企业战略文化等。

(1)企业愿景。战略思维作为一种实践性智慧,具有明显意志和目的驱动性。组织强烈的目的和未来愿景可以为战略思维指导并提供所有行动的焦点,并能驱动战略思维。真正的愿景,按照彼得?圣吉的论述,是一个号召,而不只是一个好主意。彼得?圣吉所说的愿景,是存在人们头脑和心中,基于内在组织个体价值观,代表了他们真正想要的,是对他们具有重要目的和长远意义的东西,绝不是写在纸上或者标语化的东西。关于愿景对战略、战略思维的重要性,特列斯等认为,“愿景是起点,它激励和指导‘其他因素’”。由此可见,企业愿景内容丰富,包含企业整体深层次信念,未来的整体设想等,决不是仅仅写在纸上和那些标语化的东西。而这些根深蒂固于人脑中关于未来的定位,使命以及“如何行”、“如何做”、及达到什么标准的观念构架影响深远,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战略思维的方向和范围,因而企业愿景也是企业战略思维的一部分。

(2)企业战略文化。企业战略文化是那些对一个企业的战略思维、战略取向、战略意图等产生影响的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是企业长期战略实践中的积淀和思维定势。企业战略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现实战略的潜在意识和文化情结,具有观念形态、历史继承性、区域特征等属性。也是企业的战略思想、战略原则和战略决策中所沉积的传统、哲学思维和社会观念、理念等。如一些基业长青企业秉承一贯的战略宗旨,几乎不随环境改变而改变,坚持一贯的战略思维模式等。企业战略文化也表现为企业的一些制度安排,主导逻辑和主流决策模式等。

三、企业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对策

企业战略思维的训练与提高应从微观个人层面入手和从企业整体入手。无论从哪个层面入手,战略思维的训练与提高都不是一夕一朝可以完成的,都需要战略思维主体的学习与感悟,并通过实践来不断提升。

1.个体层面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对策。战略学习相对是比较容易事情,但作为基于一定哲学素养的智慧运用,战略思维能力的提高则需要思维方法的训练以及价值观的修正与培养。主体的学习、实践、感悟过程是训练战略思维、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增强哲学素养,不仅要博学、笃行,还要深思。勤悟、善悟、勤修与顿悟结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战略思维训练的必然过程和必经阶段。以上大致是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的总体原则和基本思路。不同的个体可依据自己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训练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深入实践,积累经验。实践是战略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是检验战略思维正确性与否的标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离不开实践。只有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对事关全局重大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才能比较深刻、全面。实践中所包含的调查研究、试验以及当代战略管理中的脚本分析等活动,不仅能让战略决策者掌握全面的、动态的、大量丰富生动的实际材料,对现实情景的复杂和动荡有较深刻的认知和把握外,实践过程还能给战略思维者提供试错及学习机会。从而能让战略决策者能遵循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从综合到分析,再到综合的一般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不断提高对事物整体把握能力和预见能力,增强创造性。可见实践给战略决策者思维训练提供了舞台和机会。

(2)学习与研究战略理论。个人经验毕竟有限,大量的战略知识还是靠学习别人的间接经验。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战略理论的研读,一方面学习战略制定的基本思维方法、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优秀战略思想家的思维模式、创新精神、系统思维等战略思维的重要构成要素。学习与研究战略理论过程,也是不断与之进行心灵对话,从中学习与再创造相结合的过程。特别中国古代战略思想的精华是学习和研究战略不容忽视的领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战略理论的国家,五千年历史中有着丰富的战略应用实例,《孙子兵法》、《鬼谷子》、《战国策》等战略经典著作系统、深刻,富有启发性。蕴含在古典名著中的各种战略思想、战略哲学也是意味深长。另外,近代西方战略理论层出不穷,在企业战略理论方面更是学派林立,各有所长。所有这些都是学习和研究战略理论、提高战略思维水平的素材和可以借鉴的源泉。

(3)知识积累与知识更新。虽然知识并不是智慧,但是知识结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思维结构和思维水平。多学科、多纬度、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不断的知识更新和观念更新对战略决策者的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至关重要。正如战略学家约翰科林斯指出的:“如果说在某个领域通才比专才更为可取,那么这个领域就是战略。科学家沿着相当狭窄的途径探索知识领域,而战略家则不然。他们需要有尽可能广泛的基础知识”。因而战略决策者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在知识积累和知识更新方面,要合理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知识,正确处理学与思的关系。

(4)个人主观世界的改造。战略思维作为思维主体的一种理性思维和全局思维活动,必然与思维主体的主观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战略决策者增强战略思维能力,除了要加强学习和实践,还要注意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要对企业伦理、企业道德、企业社会责任等要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要有对他人的关心和对长期利益的追求,否则,战略思维表现形式就不是深谋远虑,而是处心积虑了。所以优秀的战略思维者不仅仅关心自己的智慧外在表现和利益,而是对社会和他人具有休戚与共的情怀。通过加强个人主观世界的改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战略制定者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意识,没有环境伦理意识,企业所制定出的战略可能缺乏合法性,进而在执行过程中很可能会损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短期内可能对企业有经济利益,但是长远来看,得不偿失。2.组织整体层面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对策。由于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相对于个体战略思维具有社会建构性,涉及整体的社会互动,而这种社会互动总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进行的,因而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训练和提高,离不开组织制度的安排与组织引导。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与组织引导,有利于凸显某种类型的战略思维,促进某类战略思维“共振”,并形成战略思维的交融、借鉴、学习。从长期来看,合理的制度设计,会体现战略思维的“加法”,而不是“减法”,能避免由单个人或单个团体主导战略思维所带来的独断和狭隘以及集体盲(Groupthink)。因而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主要借助于制度层面。这里主要给出几种提高组织整体层面战略思维的对策。

(1)鼓励高层团队的战略对话。创造条件,安排时间让高层经理就战略问题参与对话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制度安排,可以让高层经理团队一起学会如何探讨复杂性问题,如何处理矛盾、冲突性问题,从而提高整体的战略思维水平。建设性集体战略对话可以发挥出不同理解之间的协同作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方面战略对话能够超越个人所能对事物把握的限度,使组织成员对组织面临的复杂性问题理解得更深入、更清晰、更有创造性。这种接触可逼迫高层经理形成并要清楚说出他们自己观点和观念,以便能够传达给其他人;另一方面,这样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不仅能让对话者完善自己的观念,而且能够从其他人那里学习。在此过程中,持续的沟通使得对关键信息和偏好能够被更深入解读,并能用来更有创意地建构,即互动引致了社会发现。

(2)创造条件,充分吸纳员工个体的创造性和灵感。现代管理实践表明,很多创新性灵感或者创意并非来自高层,而是来自中层管理者或者基层员工。管理学家伯格曼在对Intel公司创新与变革多年跟踪研究中发现,Intel公司的一些创意,甚至关乎企业生存的重要创新很多是由中层和基层员工发现,高层认可并确认创新方向并提供支持。近年来,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也证明这一点。组织可以充分吸纳员工个体的创造性和灵感,从而可在内部挖掘出一个潜在的宝藏,提高组织战略思维能力。这要求企业要创造条件,设立正式或非正式组织,承接来自不同部门建议与意见,并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鼓励、激发、引导组织公民行为。这样有利于员工个体在战略思维层面有所作为。

(3)完善组织制度,增强企业的敏感度。提高组织层面战略思维水平,企业要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行业信息搜集、分析工作,提高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并保持对包括行业发展的趋势、顾客的需求情况、商机等重要问题的持续关注。这里所说的制度,除明确的规章制度外,还包括文化等软制度因素。开放的、鼓励参与的企业文化,以及事业导向型的企业文化,能显著增强员工的参与度和对重要信息的敏感度,有利于提高企业战略思维能力。

(4)加强集体学习,并适当借用“外脑”。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具有增加企业知识的功能,还有改变企业内在思维方式的功能。加强集体学习,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时候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集体学习可以促进双环学习,使企业反思企业的价值观、使命等更基本、重要性问题,有利于增强战略思维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组织智商水平。行业协会、咨询公司、理论研究工作者等专家型人才或机构,作为企业外部的知识源,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弥补企业内部信息及知识不足的困境。企业的社会资本、外部知识网络等都可能蕴含有利于企业制定有效战略的信息和知识。如果能适当借用这些外脑,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持企业的开发性,提高组织智商,防范企业制定战略过程中出现过于不切实际或者过分保守等极端性倾向。

篇8

关键词:商业计划 应用实践 效果分析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咸阳机场的运营管理机构,在经历了股份制改革、股权多元化等变革后,在管理机制、运营流程、内部控制等方面不断完善,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内部治理架构。面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环境,公司审度自身,盘点资源,分析优劣势,提出建设“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中国中心门户机场”的战略定位,并明确了六项战略目标。

为了保证战略目标的落实,公司研究分析现状,认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精准把控实现路径。随着公司运营规模的升级、业务发展的多元化和运行程序的复杂化,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如何在不同的发展方向上做选择,如何在保障公司自身发展的同时给予股东及员工满意的回报等都需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工具统筹平衡。

在此背景下,公司研究自身企业特点,启动了以财务战略模型为工具的中期商业计划项目,通过财务量化,加强计划管理,动态监控战略实施路径。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通过财务系统来配置资源,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对战略举措进行检验、调整,对实现战略目标所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保证公司战略路径不偏轨。

一、中期商业计划的概述

中期商业计划是落实战略规划的具体策略,是长期战略规划和短期年度计划的衔接。具体来讲,中期商业计划就是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科学的建立供、产、销,人、财、物结构,借助财务的数字表达形式,对未来3-5年的发展思路、管理模式和重大项目做出更具体、详尽的计划和定量预测,形成未来经营能力和经营结果的综合反映。其实质就是科学地以企业发展模拟运行为主线,沿着战略发展方向将各个方面链接起来,利用数字模型,系统地、综合地反映企业发展大局,指导具体工作。中期商业计划一般以五年为一个周期,每年甚至每个月进行滚动更新,实时根据企业运营发展和战略决策的现实调整变化,通过更新资源分配将企业未来的发展面貌展现在决策者的眼前。

二、中期商业计划编制方法

中期商业计划的编制和更新是一项系统工作,也是一项关乎公司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在推进过程中涉及分解战略目标、确定关键任务、设定基本假设、配置财务资源、形成财务预测等具体工作内容。

(一)战略分解

结合战略规划目标,公司高管团队在分析现状和未来远景的基础上,通过集体研讨,对公司的中期商业计划期内5年的战略重点达成共识并进行清晰地描述,形成年度经营计划,并将重点任务逐级分解转化为各部门关键任务,由各部门负责人制订出具体行动计划。

(二)确定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就是根据战略规划,对企业未来所处的经济环境,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的相对稳定的政策,以及相对固定的基本经济指标和业务指标进行设定,作为形成财务预测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也就是把公司各项规划安排,浓缩到基本假设表里,转化为数字目标值。这需要假定企业发展总体增长趋势,未来发展是乐观、中观还是悲观;要把发展趋势量化成业务量的增长幅度;需要假设物价指数的变化,因为物价的增长会增加购买成本,也会成为我们部分收入调价的参考指标;评估公司享有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是否能够继续延续;还要设定公司有关基本情况,比如收费价格是否调整,资产的结构是否发生变化,对资产折旧率产生何种影响;公司筹融资方式是否调整,融资方式和资金成本发生哪些变化等;公司章程要求的经济状况也要考虑,比如股东要求的投资回报、利润分配政策等。

(三)配置财务资源

战略规划确定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那么就要确定做哪些业务、投资哪些项目来实现目标。公司经营工作需要什么资源?需要配置多少人力、物力?把这些繁杂的业务拆解成各个业务量指标,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只有梳理清楚这些业务,才能够把战略要求的发展方向,转化成具体的工作,并朝设定的方向前进。所以,这个是以业务部门为主导的阶段,业务部门要和财务部门沟通协调,按照财务报表的最终展现形式来梳理归纳收入、成本等各项业务,这是中期商业计划成败的最关键点。具体怎么设计模型,比如我们要计算机场的起降服务收入,那么,运行统计部门就要提供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并把起降架次指标量按照国际航班、国内航班划分清楚,再继续细分为不同起飞全重占总机型结构的比重,划分的这么细致的目的就是和收费标准对接,计算收入。以后,只要调整机型结构比例,收入都能够很方便的计算出来。对于其他行业而言,也是一样,要将影响收入实现的具体因素,细分开来,找到方法,拿出业务指标实物量和依据,财务部门协助业务部门进行分类,用历史数据进行验证和修正。

配置投资同样非常重要。按照投资类型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股权投资,每一类都需要业务部门按照项目进行详细预测。基本建设项目对投资的规模、资金来源、付款进度等内容都要进行详细预测和分拆,涉及公司未来资金的统筹和安排;股权投资一般都是根据公司战略发展规划来计划和安排的,是否增资、是否调整股权比例、是否收购兼并相关企业等都应依据公司发展规划在中期商业计划编制过程中给出相对清晰的回答。掌握了这些关键点,就能形成投资计划表,充分展现公司各项资产配置计划的内容。

(四)形成财务预测

通过前面所有的步骤获得业务数据,进行整合和分配,设计计算公式,勾稽各个业务表格,形成企业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KPI主要指标,并对预测结果反映的趋势进行分析,比如,收入增长、息税折旧前利润增长是否达到预期;净资产收益率和EVA趋势是否向好;反映的投资回报率能否达到股东的要求等,如果没有达到目标,要重新对公司的发展短板进行分析,找出关键症结,形成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对资源配置重新进行调整,直到发展趋势是合理的、与公司要求契合的,中期商业计划的编制工作才算基本完成。

三、中期商业计划的应用成效分析

通过建立中期商业计划,可以把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战略意图转换为运营中可以实际操作的财务目标和实施方案,使企业战略落实成可实施的财务方案和其它管理运营方案,并最终形成可量化、可考核的指标体系,形成管理的闭环。

(一)解决了中长期战略规划落地问题

公司中期商业计划,以财务战略模型为平台,有效串联了公司各业务层面的子战略,包括机场主业发展战略、非航业务发展战略、人力资源规划、机场经营规划等战略,统一战略目标,避免顾此失彼。财务模型以五年为一个预测周期,编制过程包括顺流和逆流两个程序,顺流程序以详尽的年度经营措施及财务计划为基础,基于动因分析、趋势预判延展。逆流程序,根据模型预判结果修正子战略目标及相应措施,同时,模型预判结果又为递延年度的目标提供了约束。顺逆流程序的有效结合,使整体战略目标与年度分项措施相辅相成,形成相互约束的闭环管理程序,实现了公司中长期战略与业务层面的子战略的有效衔接,使其相互支撑和相互制约,避免了公司中长期战略与业务发展在实施过程中的脱节。“十二五”期间,咸阳机场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实施中期商业计划,确保公司所确定的主要战略目标均得以实现。

(二)解决了战略组织层面与战略执行层面衔接不紧密的问题

重要项目的推进,有明确的责任部门还不够,必须根据项目的重要性和管理属性,配置相应层级的执行机构,否则就会雷声大、雨点小,无法真正确保落地。对中期商业计划的推进,起点和定位较高,在公司章程中,已明确提出了这一项目的组织、实施、程序及内容要求。同时公司内部设立了全面预算及中期商业计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小组成员,小组成员包括公司的经营、规划、人力、市场等核心业务部门,明确管理职责和业务范畴,将战略目标层层分解到具体经营项目和经营工作中去。施行一线运营者和上层管理者共同研讨机制,全员参与,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统一目标,量化指标,有效解决落实问题,同时还积极树立了全员的财务意识、效益意识和危机意识。

(三)解决传统商业规划中财务量化的可操作性问题

公司中期商业计划,以企业战略规划及其子规划为基础,综合物价水平、国家财税政策、股利政策等重要信息,结合企业实际经营数据,分析规律,量化趋势,通过多选设置、搜索匹配及宏公式等多重公式和应用建模,直接从业务计划形成财务预测报表,模型输出内容包括各子规划发展财务预测、财务报表、敏感性分析和一致性检验。模型应用结果可视化程度高,比较直观,应用性强,操作灵活便利,构建的模型可在长期战略落实中动态调整应用。

(四)解决了为公司重大决策提供有效支撑的问题

机场行业的重大投资决策往往以机场改扩建为主,其投资规模较大,投入产出时效较长,重大决策对企业的影响在短期内表现并不明显,通过短期财务计划或年度财务分析难以对企业的长期重大决策进行评价和修正。同时,有些投资项目,单独评价时可能IRR低于目标回报指标,但并入企业整体时,企业整体净现值是升高的,这说明新投资项目可以增加企业的整体价值。中期商业计划把企业的投资项目合并入企业的整体运营进行评价分析,通过对长期价值的评估,比独立项目评价更加科学准确。

同样,对于重大投资项目的融资,不同资本结构,将影响企业的平均资本成本(WACC),从而影响企业价值评估。在机场改扩建投资决策中,运用财务战略模型,通过对盈利能力、风险情况及发展能力等KPI指标分析,分别对股东增资、债权融资或经营租赁三种模式进行评估,选定了“股东增资+债权融资”的筹资模式。同时基于投资回报不低于10%,债权比例不高于50%等关键限制因素,通过敏感性检测,确定了合理的投资规划和融资规模。

篇9

火力发电企业运营价值管理体系的设计必须以实现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火电企业运营价值是指在现有资本规模下经营创造的价值和资本价值的总和,表示为当期投入资本总额再加上未来各期EVA按照一定折现率的折现额。企业整体运营价值最大化一是要使当期EVA达到最大,二是要是未来各期EVA折现现值最大。在战略规划中也必须以价值为导向,设计、选择和实施价值最大化战略。火电企业在运营价值战略规划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则:

1.以实现运营价值整体提升作为战略规划的设计、选择和实施的基础。

2.对拟定的各种战略规划方案,按照价值最大化原则进行分析和相应改进;对改革的战略规划方案,以企业内部运营管理预期目标和股东期望目标为标准进行衡量和评估。

3.在企业内部各主要部门管理层讨论和评估的基础上,选择最终能反映价值最大化原则的运营价值战略规划加以实施。

4.按照最终战略规划将战略目标分解为年度目标,并在企业内部制定详细的资源配置计划和详细的业务计划预算。

5.基于年度战略规划目标和业务计划,以价值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与业务组合。

二、火力发电企业运营价值管理闭环体系设计

1.火力发电企业运营价值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是价值预算管理的起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影响着后面环节的实施。运营价值价值预算编制需要对公司经营的历史数据和生态环境进行详细分析,在公司战略的指导下合理确定EVA目标值。目标EVA值的确定需要结合公司战略目标和内外部经营环境,制定出既能保证阶段性战略目标实现,又切合公司运营管理实际的目标值。火力发电企业运营价值预算仍是借助前面对EVA驱动因素分解,分别从只影响当期EVA的运营价值驱动因素、既影响当期EVA又影响未来EVA的驱动因素和只影响未来EVA的驱动因素三个方面来制定各自的预算目标值,以确保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完成。企业预算编制的常规运作是从既定的目标利润出发,经过目标自上而下的逐层分解,结合收入与成本费用预测,再以基层经营与生产单元为起点,自下而上编制而成。运营价值预算的编制要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通过价值驱动因素层层分解,以生产经营部门活动为起点,自下而上编制而成。价值预算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与企业通常的财务预算一致,在价值创造的导向下进行的全面预算管理。

2.火力发电企业运营价值管理组织体系设计。为明确价值管理职责,严格落实各部门价值创造的计量和管理,实施有效的奖惩机制。应成立总领导的运营价值管理办公室,下设四个工作组资产管理、运行管理、检修管理和成本管理四个部门,并且从运营价值不同驱动因素出发,结合企业运营价值管理目标和各部门职能责任划分实现火力发电企业运营价值管理的组织体系分类设计。主要设计步骤大致如下:第一步,各部门的权责划分,分析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与EVA核算相关联,即分析对应影响的方面、控制的资产与价值创造的关系;第二步,在具体明确各部门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搭建岗位职责与EVA的关系、管理的内容与价值是什么关系、怎样管理来实现落实价值管理的要求。

3.火电企业运营价值管理过程控制体系设计。价值管理不仅仅是对价值结果的控制,管理的触手要不断向事中和事前延伸,更加注重价值创造过程。火电企业运营价值管理过程控制同样强调对价值创造的整个过程进行实时控制。火电企业运营价值管理过程控制体系设计以火电板块的价值驱动因素为主线,以确定的价值指标和衡量标准为基点,衡量火电板块价值落实的实际情况,并将实际情况与计划的标准值做对比,对于不利的落实效果,及时采取纠偏措施,以保障价值管理的贯彻实施,构建火电板块的过程控制机制。火电板块的运营价值管理过程控制具体流程以计划、监控、检查、纠偏、贯彻5个阶段为关键控制点,所有阶段均应围绕价值驱动因素这一主线,以标准库各项指标标准为依据,以部门行为准则为指导,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3.1计划阶段。计划阶段是对运营价值管理目标的确定,通常以价值预算来确立期间价值目标。其强调战略规划与价值目标的衔接,通过价值标准的确立来进一步细化价值目标。充分结合火电厂资产管理、管理成本、运行指标、检修生产成本等相关部门运营管理工作实际,根据自身的业务状况编制运营价值管理预算,通过引用标准库中的价值标准,设定该部门运营价值目标和相关价值指标。

3.2监控阶段。监控阶段是对价值目标实现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其侧重于强调明确价值目标,监督运营价值管理按目标战略落实。监控阶段实质上就是强调对各部门运营价值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的资产管理、成本管理、运行管理、检修管理四个价值管理中心的能动性。即在各部门运营价值管理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资产管理、成本管理、运行管理、检修管理这四个价值管理中心要明确本中心负责的价值驱动因素,把握本中心管理内容与促进价值驱动因素实现目标的关系。

3.3检查阶段。检查阶段是对运营价值目标是否实现的考察,过程控制的检查强调持续性。对于火电板块,检查阶段的考察侧重于价值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对资产管理、管理成本、运行指标、检修生产成本四个价值管理中心价值目标实现情况的检查。领导小组通过开展上级对下级价值管理实际情况与价值计划的对比,掌握下级价值管理情况,督促落实下级价值管理的任务和职责。

3.4纠偏阶段。纠偏阶段是对价值目标偏差的纠正,过程控制的纠偏强调及时性。火电运营价值管理的纠偏阶段要求各各个运营价值管理部门从问题出发,及时采取纠偏措施,落实整改,或调整价值实现策略,提出实现价值目标的具体应对措施。

3.5贯彻阶段。贯彻阶段是对价值目标最终的贯彻实施,过程控制的贯彻阶段是经过一系列监控、检查、纠偏阶段后提出的,能够完成运营价值管理目标实现的阶段。火电企业运营价值管控的贯彻阶段,不同层级的价值管理主体应结合自身责任落实价值目标。

4.火力发电企业运营价值管理报告体系设计。火力发电企业运营价值管理报告体系即是指基于EVA的控制报告体系。基于EVA的控制报告体系强调在整个运营价值管理过程控制中,实时反馈火电板块价值管理实施进度和执行效果,并与计划标准对比分析,完成归口部门的决策指导和纠偏反馈。基于EVA的控制报告体系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确定EVA的驱动因素,制定控制标准,为控制过程及时提供信息,同时对控制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具体来说,基于EVA的控制报告体系包括EVA预算报告体系、EVA分析报告体系和EVA评价报告体系。EVA预算报告是“对企业未来会计期间经营情况的正规定量说明,是未来经营情况的总体预测”。EVA分析报告体系基于EVA预算报告体系,编制目的在于分析运营管理的实际情况与预算的差异,明确运营管控重点。EVA评价报告是连接企业战略规划和日常运营管理活动的纽带,通过运用基于EVA的业绩评价方法对预算计划的执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以求有效引导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向着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前进。火电企业基于EVA的控制报告体系应重点由各部门负责负责完成,结合各部门运营价值过程控制流程实现上级对各部门运营价值管理的动态监控。各职能部门制定的EVA预算报告应企业整体运营价值管理目标为起点,关注分解EVA指标确定的价值驱动因素,结合价值标准库,做好企业价值管理的预算规划。EVA分析报告和评价报告应通过ERP系统,及时反馈EVA预算的执行情况,结合关键驱动因素指标和标准开展价值偏差分析,以对价值管理工作进一步指导和部署。

5.火力发电企业运营价值考核与激励体系设计。本研究在火力发电企业运营价值考核与激励体系设计中,将EVA业绩评价和平衡记分卡相结合,构建起了以EVA为核心,将平衡计分卡法作为手段,体现企业运营价值管理战略,以实现火电企业价值创造为最终目标的业绩评价考核体系。发电企业的经营业绩水平不仅反映在资产、资本的规模上,还会体现在规模、效益和质量的有机统一,因为规模发展并不一定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相应提升。在实际应用中,高效的综合评价指标可以为企业决策明确方向,有的放矢的进行企业管理和改革,从而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更大的企业价值。本体系设计从财务、客户、运营和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出发,设计能更准确反映火电企业运营价值管理的综合评价体系,以实现EVA最大化的终极目标。平衡计分卡方法是站在企业战略的角度分别从财务、客户、运营和学习成长四个层面描述了运营价值管理战略过程的实施。并且这四个维度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完整的评价体系。EVA则是站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为出发点评价企业的运营价值创造状况。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所设计的考核指标具体如下:①财务层面的考核指标主要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具体指标包括:单位发电装机容量利润、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和销售收入增长率;②客户层面的考核指标主要关注火电企业的市场份额与客户关系,指标类型均为调节指标,具体指标包括电压合格率、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③运营层面的考核指标主要关注火电企业的成本、能耗水平、燃料储备量、机组稳定性与有效销售电量,指标类型均为调节指标,具体指标包括发电煤耗、标煤单价、厂用电率、非计划停运次数和重大事故次数;④学习成长层面的考核指标主要关注火电企业的关键岗位核心人员、信息系统应用以及成长潜力,指标类型均为调节指标,具体指标包括关键岗位员工流失率、年培训时数、科技投入产出比、软硬件系统更新周期。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十二五”计划;战略规划;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066-02

随着国家“十二五”计划的实施,企业迎来了实现结构性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十二五”发展战略的制定,从总体上说,必须与国家、中央重大方针政策相一致,与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与所在的城市环境相统一,与企业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相协调。而首要的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深对新形势下企业制定“十二五”发展战略背景意义的理解和认同。

1 铅锌矿采选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背景意义

1.1 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一种企业共识,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核心竞争力强、创新应变力强、企业凝聚力强、社会影响力强、持续发展力强的“五强”企业,关键在于把握好“转型升级”,如同一个人的健康需要全身运动一样,利用制定“十二五”发展战略的契机,企业要把握好转脑子(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转身子(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变革)、转两脚(提高执行力)。作为传统产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仍要注重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导向、以制造业服务化为导向的转型升级,有条件时,还应关注和介入以新型城市化为导向和以对外投资为导向的转型升级。

1.2 企业做强做大的需要

通过对企业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面临的机遇、挑战、优势、劣势的分析,审时度势,制订企业“十二五”发展战略,能使企业看到发展的前景。抓住新一轮城市化浪潮,产业向成熟结构转型,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加大,市场向新方向突破,资源空间趋向扩张优化,区域经济走向全面整合发展,政府加快转型与加大作为的各种契机,创新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久企业才将成为可能。

1.3 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制订企业“十二五”发展战略,是谋划企业脱胎换骨的好时机。审视企业以往“三重一大”的得失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如有漏洞,就可以打“补丁”;针对管理形式过多过滥,效果不佳,领导力、执行力不够,就可以对症下药,从体制、机制、制度管理上下猛药。

2 矿山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原则

根据对国家“十二五” 规划的前瞻性研究,企业在制定自身“十二五”规划和未来 5 年公司战略的时候,应遵循如下的基本原则:

2.1 科学性

应运用规范、严谨的方法论与分析工具,对影响企业规划实施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从多个维度研究企业的外部宏观环境,如:国家政策、经济形势、社会文化、技术变化等,对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变化予以展望。运用 PEST、SCP、波士顿矩阵等分析工具,系统剖析企业现状、竞争环境、产业定位,对企业的资源与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对行业领先的企业进行对标分析,进而确定未来的规划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进行业务定位、市场定位、客户定位等,相应确立未来几年的发展路径。

2.2 实践性

应注重规划和发展战略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可引用外部专业咨询公司,组成专门团队,从所在的行业研究入手,对标杆企业、行业成功经验、国家管理部门的基本要求,规划编制企业的具体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剖析与深度提炼。以公正、客观、专业的视角,进行现状诊断、对标借鉴、战略定位、规划目标设定,以及未来业务定位等,确保规划方案的专业性、操作性和针对性。

2.3 前瞻性

应全面分析宏观环境、产业态势、企业现状、对标企业经验,确立最佳发展战略,确定既符合企业实际,又具有先进性,通过规划目标的推动,进行核心能力打造,相应配置关键资源,以便获得行业竞争的优势,确立更好的发展空间。

2.4 创新性

应以管理创新实现规划的科学性、完美性和实用性。结合行业和企业特点,使用创新性分析工具和编制方法,进行产业研究和战略规划,确保规划分析的深度和高度,进而制定最具应用价值的规划方案。

2.5 全面性

应做到六个结合:一是宏观研究和微观分析相结合;二是产业研究和个体企业分析相结合;三是当前研究和未来预测相结合;四是对标企业经验和缺陷分析相结合;五是国内形势和全球产业相结合;六是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相结合。通过六个结合,确保规划的全面性。

2.6 动态性

企业规划确定了未来 3~5 年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业务重点,为目标企业的资源配置和经营管理指明了大致的方向。但是,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国家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可能在规划期内出现重大变化,如:不可预期的重大金融危机、颠覆性的技术变革等,将影响规划目标或业务方向的调整。因此,企业“十二五”规划、专项规划、业务战略规划等需要动态化管理,适当优化。

3 矿山企业战略规划策略分析

3.1 战略综合规划

企业战略是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属宏观管理范畴,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系统性、风险性六大主要特征。企业综合战略的制订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1)外部环境分析:深入细致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是正确制订战略的重要基础,为此,要及时收集和准确把握企业的各种各样的外部环境信息,譬如,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产业发展与调整政策,国家科技发展政策,宏观调控政策,本部门、本行业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顾客的情况,竞争对手的情况,协作单位的情况,潜在的竞争者的情况,等等。

(2)内部条件分析:分析本企业的人员素质、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供、产、销、人、财、物的现状以及在同行业中的地位,等等,明确本企业的优势和薄弱环节。

3.2 技术开发战略

技术开发是把研究所得到的发现或一般科学知识应用于产品和工艺上的技术活动。企业技术开发战略是对企业技术开发的谋略,是对企业技术开发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虽然中国铅锌矿采选行业企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实现了较大的跨越,但是就行业目前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企业应该抓紧制订重大领域关键技术创新的目标和措施,尽快取得突破。坚持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增强自主开发能力。

3.3 区域战略规划

目前,我国推出系列区域振兴规划,培养更多增长极。近年来,国务院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出台了众多区域规划,培育了更多的区域增长极,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的振兴发展将有效带动行业发展。矿山企业应该结合我国一系列的区域发展规划,具体规划企业的区域分布。

3.4 竞争战略规划

企业竞争战略一般包括四个部分:产业结构与经营领域分析,竞争优势,战略选择与行动,目标成果。首先,企业要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产业竞争结构的特点以及经营领域,受到哪些竞争因素的影响,哪些竞争因素的压力最大,市场份额与发展潜力有多大等。其次,在产业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找到并保持企业的独特性。再次,将产业结构与企业的竞争优势分析相结合,确定企业的竞争战略和行动,不断调整、改善企业在产业中的地位,使有限的资源得以有效、充分的利用。最后,根据竞争战略的目标与行动结果的比较,进行战略调整,使企业处于良性循环之中。企业竞争战略种类繁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从范围和层次上可以将其分为三类:通用战略、综合战略、专门战略。

(1)通用战略。通用战略是指对绝大多数企业有效并适应多数产业的三种常用战略,即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低成本战略是企业利用先进技术或规模经济等手段,使企业经营成本远远低于其他企业的平均成本,而形成较强的优势。差异化战略是企业利用其产品或服务的差别化使企业在产业中形成独特性优势,避开竞争对手的压力。目标集聚战略是企业围绕某些顾客群体或某一特殊市场提品或服务,相对在广泛市场范围竞争对手而拥有优势。

(2)综合战略。综合战略是指企业利用本身的多种优势或者利用企业之间的协同优势而综合构成的战略,主要是指多角化战略、跨国战略和联合(兼并)战略。多角化战略是企业同时生产和提供两种不同的产品,利用产品优势互补形成企业整体优势。跨国战略是利用不同国家之间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以及产业结构差别,使企业资源、技术在不同市场上形成优势。联合(兼并)战略是利用企业或集团优势,抵御竞争对手的压力,这种优势也可以通过兼并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