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1-15 18:1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产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街道地处姚城西南郊,总面积53.71平方公里,北面临姚江,南紧接四明山脉,交通发达,杭甬高速穿境而过。有沿山地带20余公里,形成高速公路以南发展绿色养殖的好地段。
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随着形势工、贸企业迅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村庄变为城镇化。土地的减少,饲养场户的环境污染给发展畜牧业带来极大的约束。同时疫病的冲击给畜牧业带来极大威胁。交通发达、流动量增大,形成郊区威胁大于平原,平原威胁大于山区。
发展区域及产业:根据街道实际情况,把养殖区域划分为三块。一是在梁周线以东为禁养区;二是高速公路以北为限养区;三是高速公路以南沿山一带为绿色生态养殖区。主要产业以发展家禽生产为主,继续巩固生猪生产,积极发展食草动物和特种经济动物。注重绿色无公害、规模化,充分利用山坡地、果树园、茶山、竹园等杂地,大力发展“三园”养殖。注重品牌效应,发挥好专业合作社的作用。积极治理饲养场户的环境污染问题等。
饲养方式转变:我街道集约化、规模化水平较低,大多以小规模、大群体饲养模式,一家一户“小作坊”式养殖,规模小、生产分散、养殖户防疫意识淡薄,或者有麻痹心理,农舍、畜舍相连,畜舍设备简陋,防疫条件可以说脏、乱、差,饲养方式原始落后,防疫、用药不规范,效益不高,有的饲养密度过大,制度不健全,养殖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畜禽粪便、养殖污水任意堆弃、排放,对周围环境、水源、土壤产生污染。上市后车辆、用具消毒不严,卖剩畜禽回笼等。这一切均大大增加各种疫病交叉传播的风险性。饲养方式上主要是:一是推行科学的饲养管理。要理解科学的饲养管理是预防动物疫病的根本措施,要制定一套适合自身生产实际的生态养殖技术及方法。[本文转载自文秘站网-]二是硬件基础设施的提高。场址的选择、畜禽畜舍设施质量的提高,对周围环境和抗拒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能力的提高。三是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是一套有效的清洁程序。在养殖当中,为了使效益最大化,畜禽健康是相当重要的。获得畜禽的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养殖场内执行生物安全和畜禽免疫系统的有效性,这意味着该方法要覆盖整个生产过程,否则畜禽养殖业要生存和获得是不可能的。
篇2
[关键词] 营林 造林 生产规划 林业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100-02
一、对营林、林业现状的概述
1.营林工作的结构
首先是林苗的培育工作,树苗的培育需要格外的用心,尤其是对那些生命力不够旺盛、品种珍稀的树苗,需要格外用心的照看。其次,是对营林工作方案的制定。营林工作规模的制定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而来,在营林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林种、树种、种植的树龄和营林区的面积规模等。根据不同的营林内容制定不同的实施方案,比如说在确定林种的范围后就要对相应林种进行选择,每种树苗适合的移植树龄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树苗的选择过程中需要格外用心。第三,在营林过程中需要在树苗的生长期对树苗进行监管,防止人为破坏,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
2.林业的现状及营林工作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根据国家林业局最近公布的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得出:目前全国林业用地面积26329.5万公顷,森林面积15894.1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活立木总蓄积量124.9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除台湾省外,全国人工林面积4666.7万公顷,人工林蓄积量10.1亿立方米。林业覆盖每年的数据上都会有大幅度的流失,然而怎样解决这一困境呢?就需要营林造林工作的有序进行作为基础保障,营林造林工作的有序进行可以有效的弥补林业覆盖下降的面积,以新生林木培育作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3.林业发展现状的问题分析――以攀枝花市花市5.16火灾为例
今年五月中旬,几位来自云南的游客在攀枝花市桐梓林的山上自行生火烤烧烤,由于人为监管不当,导致树林起火。虽然开始只是小面积的着火,但由于天气干燥、持续高温不降,火势无法及时控制,导致火势蔓延,虽无人员伤亡,但给当地政府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四十万元,这部分金额由当事人赔偿,但焚烧过的土地有机质会严重下降,给再次造林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由此可见,人为破坏是对林业发展形成威胁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关部门应加大教育宣传工作,避免人们因行为不当给自身和公共财产造成损失。天气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若不是持续高温、久未降雨导致林木极易着火,火势也不会如此凶猛。除此之外,相关的监管部门也应认识到其责任,若是及时阻止这种危险行为,灾害也不会发生。
二、如何做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营林造林工作的进行,目前,我国每年林木的流失量远远大于营林造林的工作量,为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防止林业覆盖率的大幅度下跌,林木的流失给营林造林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想到了如下措施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营林的生产规划
1.1培育优质的树苗,为营林造林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优质树苗的培养能为营林造林工作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
1.2制定合理的营林造林规划,以林业可持续发展为立足点。站在长远发展的立场上,再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适宜的营林规划,有利于营林造林工作的有序进行。
1.3移植适宜当地环境生长的树苗,做好树苗种植的质量监管工作。苗种、苗龄的选择在外人不值一提的工作,却深藏着其技术含量,因此,选择合适的树苗,确保营林造林工作进行的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1.4在林木生长的过程中,加强对林木的看护工作,防止因缺水或是人为活动的破坏等给林木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恶劣影响。自然灾害和认为破坏往往是很难防止的,但做好相关救援工作的及时性能极大的降低其破坏力度。
2.做好护林爱林的宣传工作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对林业的重要性和护林知识进行宣传,传播对爱林护林有益的思想。使大家认识到林业破坏为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为大家普及防治森林火灾的方法,从破坏的源头治理林业不必要的流失。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良好的林业环境有利于地区环境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合理的林地布局不仅能减轻当地的生态环境压力,更能为当地人口的生活保障提供条件。只有在人们的生命健康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能稳定民心,做到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推动文化文明社会文明。
2.对林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有利于资源的纵向共享,避免环境破坏过度
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物质资源更能为之提供优秀的精神资源。目前,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林木资源也大幅度流失,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更符合林业发展的需求。利用可持续发展达到资源在时间上的纵向共享,尽量减轻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深彻落实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林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方法。林业的健康发展对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降低甚至防止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而且还快减轻这些灾害给人们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
四、结束语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认识到林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制定相关的具体步骤措施,减少环境破坏带来的灾害,使林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做好营林造林工作,是当前林业保护首要应当做到的工作。重视林业的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宝贵的林业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龚固堂,慕长龙,先开炳等.现代林业理论发展与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策略[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1-67.
[2] 唐菲,施六林,韩少华等.现代农业观光园规划初探――以岗集现代苗木产业示范园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6):303-311.
篇3
关键词:核桃产业;问题与制约因素;现状;优势;对策措施
1、盘县核桃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1.1把核桃作为产业来发展的经济意识不够。盘县除近几年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种植核桃外,其他核桃基本是原生的自然生长,这种缺乏规划的自然繁殖,由于核桃和其他农作物生长对空间和阳光的需求,如和玉米,小麦,马铃薯等农作物。农户多数选择砍伐核桃树以保障其他农作物对光的采集。由此导致只有在荒山和坡地上有少量的核桃树,且由于土壤贫瘠,核桃树长势不好,核桃的病虫自然多,挂果数量少,产量低,尽管市场上核桃的价格高于其他农产品的数倍,并且能在核桃收获的季节给农户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农户会把一个成年的核桃树视为自己的家庭的一笔财富,但是他们依然不会主动成片的去种植核桃。这种经济意识的缺乏和农村交易市场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
1.2相关替代品市场竞争大。核桃属于坚果系列,相关的替代品有花生,扁桃、腰果和榛子,尽管核桃的营养价值被逐渐发现并得到认可,但是相比其他坚果系列的产品来说,核桃的市场份额比较小,和其他饮品相比,核桃乳进入市场的壁垒虽然低,但竞争过大,但是如饮料,功能饮料市场被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非常可乐占据,瓶装水市场被娃哈哈,农夫山泉,康师傅占据。而植物油市场更是被菜籽油、花生油、橄榄油、豆油垄断,很少看到核桃油,核桃油要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难度很大,当然一方面也是因为核桃油价格昂贵。
1.3农村市场发育不完善阻碍核桃交易流通。在农村核桃交易市场,农户在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即存在买方市场,由于和核桃品种杂乱,良莠不齐,市场价格也不一样,农户与消费者交易以小笔交易居多,一般一笔交易几斤至几十斤,核桃消费也是直接生食,没有进行深加工,市场交易关系也是简单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信息的不通畅,市场发育的不完全,核桃只能在本地市场被消化。未进行深加工的核桃其附加值比较低,除去成本农户基本没有什么收益。
2、盘县发展核桃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2.1人力资源优势。盘县有人口118万,其中农业人口96万,贫困人口38.97万,农民居住在山区,土地产出率低,收入薄,无固定收入来源,农民平均纯收入4305元,不到云岩区农民人均村收入9124元的二分之一,排全省第四十位,所以在盘县广大农村发展核桃种植可以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更多地农村劳动力投入,盘县众多的农民和农村人口推动盘县核桃产业发展的关键,积极调动群众参与退耕还林,营造经济生态林,发展核桃这一绿色产品,能带动农户就业致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经济生活水平。
2.2政策优势。20 世纪 90 年代,盘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六个十万亩”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其重点是发展4.9995万亩核桃种植。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建设,整合农业扶贫项目等资金发展核桃产业,2008 ~2009 年种植核桃 3.15万亩。贵州省“十二五”期间把核桃产业作为连片扶贫开发的重点产业,预计在六盘水完成80万亩的核桃种植面积。2010 年 9 月贵州省扶贫开发领导办公室编制的《贵州省 2010 ~2015 年核桃产业化扶贫建设规划》,将盘县列为核桃重点发展的地区之一。盘县2011年财政扶贫资金核桃产业化项目总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00万元,在水塘镇、板桥镇,种植核桃17340亩。这些政策无疑是盘县为盘县核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3市场优势。核桃果仁味美可口,营养丰富,具有医病、强体、健脑的特殊功效。随着人们对智能绿色食品需求的不断扩大和消费方式的改变(由单一的带壳消费向鲜食、油、粉、露等多元化消费费转变),市场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从发展现状看核桃特别是优质核桃中短期内将难以满足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从经营效益看,优质核桃综合效益相当于普通核桃近10倍。核桃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价格逐渐上涨,是纯绿色有机食品,发展核桃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3、核桃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建议
3.1 提高核桃产品的研发能力,引进并增加技术投入。成立核桃研发机构,专门负责核桃的苗木培育,核桃的嫁接技术的研究,培育适合盘县生产发展的优质核桃幼苗。研究核桃的病虫害技术和药品,增加对核桃病虫灾害的防治。对核桃的生理特性进行研究,提高在栽培核桃和管理的科学性,研究核桃的采摘技术,可以减小核桃的采摘难度,较少核桃在采摘过程的损失,并且可以节省人力资源投入,降低核桃生产成本。此外,最重要的研发核桃产品的技术,深度发掘核桃产品的价值,提高核桃生产加工的附加值和扩大核桃产业发展的空间。
3.2加强农村水利、网络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盘县新增小水窖2.79万口,但是这些水窖只能满足村民基本生活用水,对农业的贡献微弱,盘县各乡镇地势陡峭,即使有村庄旁边和河流经过,但是山高谷深,取水较为困难,各地的取水方式夏季多用人担,而旱季取水苦难则改用马驮。由于经济农村经济水平低,加之地形地势的影响,农用水泵的使用率低。
目前农村网络发展速度滞后于城市,在盘县,农户了解市场信息的基本方法是每周一次的农村乡镇集市,或者电视,电话等信息渠道,目前盘县电视的普及率为92.8%,电话普及率为74.35%,移动电话的普及率为62.71%。农户对信息的获取有限,对市场需求状况不了解,导致农户经济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盘县农村互联网建设落后,互联网覆盖的点只有县城和37个乡镇镇中心,而当今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经济时代,通过互联网可以了解国内外市场核桃的需求状况,核桃产业的发展状况,以此来调整经济行为。新一代的农民,对互联网的使用娴熟,他们通过网络购买外地商品。盘县核桃产业的发展也可以通过物联网的建设,来了解市场需求状况,核桃产业发展信息,同时通过互联网来扩展销售渠道。
3.3加大政策支持和金融扶持。国家从2004年起,减免农业税和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盘县发展核桃产业除坚持国家政策外,盘县地方政府应对新建的核桃生产加工企业给予减税费或免税费政策,扶持核桃企业的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有利于增强核桃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对核桃产业的发展实行财政补贴,如对核桃种植农户按核桃种植面积实现直接财政补贴,对积极进行核桃良种推广的农户补贴,对采购用于核桃加工的机械的农户进行部分财政补贴。这种补贴政策可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也对核桃产业发展的间接投入。
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增强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风险共担,利用共享”的运行机制。以龙头企业的发展来提高核桃加工转化率,提升盘县核桃的品牌,提高盘县核桃的附加值。(作者单位:1.贵州民族大学;2.盘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1] 潘英,王力.提升洛南核桃产业化水平的思路[J].中国园艺文摘,2009,(03).
篇4
[关键词] 贵州省 马铃薯 产业化 发展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76-01
1 贵州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优势以及发展现状
1.1 发展优势
贵州省作为中国最大的马铃薯主产区之一,有着南方最大的种薯基地,在一年四季当中都可随时满足市场的需求,促进其在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的优势主要有自然优势、区位优势以及产业基础优势[1]。
1.1.1 自然优势。贵州省属于高原山区地貌,亚热带湿润疾风气候,一年四季气候舒适,是马铃薯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条件。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全年平均温度在14-16℃左右,再加上山区地势高低起伏,森林覆盖率高,自然隔离条件好,有着明显的立体农业气候,全年都可进行马铃薯种植。此外,贵州省重工业少,土壤、水源、生态所受到的污染较少,在种植过程中农药施加率低,因此所生产的马铃薯产品广受消费者好评。
1.1.2 区位优势。贵州省作为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将中部、南部与西南部地区完美联接,随着铁路与高铁的线路逐渐完善开通,进一步加大了与珠三角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的交流,同时也为贵州省的优质农产品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此外,贵州省境内高速路网已经全面融汇贯通,农副产品的运输十分便利,这也为贵州省的特色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1.3 产业基础优势。贵州省有着非常悠久的马铃薯种植历史,近年来的马铃薯产业发展也十分喜人,并且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推广下,马铃薯栽培繁育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升级。从2009年到2012年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由63.5万公顷上升到77.1万公顷,脱毒马铃薯种薯的推广已经普及,马铃薯总产量得到提高。现已培育十多个马铃薯新品种,生产能力逐年加强,马铃薯种植区农民的积极性较高。
1.2 发展现状
同其他马铃薯种植发达地区相比,由于受地理条件、劳动力水平等的影响,贵州省的马铃薯产业化程度不高,如马铃薯在农机化操作、产品的加工增值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2.1 政策导向不明。随着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加大了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在中药材、茶叶、蔬菜等产业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因大面积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挤占了马铃薯产区耕地,从而减少了马铃薯种植面积,马铃薯总产量降低,特别的作为种薯生产基地的耕地面积也同样减少,且此种趋势还将扩大。从而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逐渐放松了对马铃薯产业体系的建设,这对于贵州省在马铃薯产业方面存在的巨大优势来讲,无疑是一种伤害。
1.2.2 创新能力不高。目前我省在马铃薯的新品种培育方面,更新速度较慢,没有及时地与市场需求相衔接。此外,种薯繁育体系执行不彻底,导致种薯生产基地的规划混乱,并且计划频繁更换。
1.2.3 种植技术有待提高。由于种植技术偏低,病虫害防治不及时,从而导致生产的微型薯的不高,严重制约了脱毒种薯的推广,再加上种薯质量检测能力不强、规范和科学化种植水平低,都对当前我省的马铃薯产业化带来了不利影响[2]。
1.2.4 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与实力不大,品牌效应不强。再加上与农户的合作程度不高,产业规模小、加工能力弱等问题,缺乏发展后劲。
2 新形势下贵州省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有效对策
2.1 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利用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并落实相关惠农政策、对马铃薯产业予以大力扶持。充分认识到我省作为种薯基地方面的优势,不断完善对马铃薯产业体系的建设,特别是种薯生产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三变”模式,建立稳定增长的马铃薯产业化体系。
2.2 推进马铃薯的优质商品化,提高加工能力
虽然贵州省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在全国位列前茅,但是种薯基地过于分散,品种结构繁杂,并且缺乏大规模地商品薯生产基地,也就导致马铃薯的优质商品化无法推进,产品的知名度不高,总体价格偏低[3]。因此,为了推进我省马铃薯产业的链条式发展,应对各地的发展目标进行规范,兴建商品薯生产基地,并推行品牌战略,加快品种更新速度与技术研究速度,构建规模化、产业化的优质商品薯生产加工基地,为我省的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原材料。
2.3 加强市场营销,建设完善的市场体系
为进一步促进马铃薯商品化与市场化,则需完善市场体系的建设,这对于推动马铃薯产业化发展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构建完善的市场信息网络,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与决策失误;大力扶持马铃薯生产、加工、销售公司以及专业的经济合作组织;改良马铃薯产品的包装、储藏、运输等技术,提高马铃薯产品的附加价值;重视品牌效应,利用国内外农产品博览会以及展销会等活动,或者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等进行大力推广,提高我省马铃薯产品在市场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进而带来品牌溢价,推动我省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重视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
从当前贵州省的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可通过与科研组织、高校单位开展合作,推进马铃薯在种植栽培、加工等环境的技术创新与研l。充分发挥科研组织与龙头企业的核心作用,构建马铃薯产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并且加强对农产品专业人才的招募与培养,打造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创新技术团队,进一步提升贵州省马铃薯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贵州省在马铃薯种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却暴露出来加工能力较弱、技术研发深度不够、品牌效应缺乏等弊端。因此,在当前贵州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形势之下,也决不能放松对马铃薯产业体系的建设,只有充分发挥了我省种薯基地的优势,再进一步提高加工能力、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做好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则能够有效地推动我省马铃薯产业化升级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道军.贵州省思南县产业化扶贫模式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西农业,2016,(05):.
[2]杨恩琼.新形势下贵州省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对策[J].种子,2014,(01):96-98.
篇5
我作为省政协委员,于2004年向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呈报了《关于加快我省会展业发展的建议》书面材料,省政协将其确定为大会发言。这一建议,被省政府采纳,2005年组织制定并实施了河北省第一个《会展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至今已5年了。我作为《规划纲要》的制定、实施亲历者,感到有必要就其产生和效果作一回顾,以存史并资政。
省政府高度重视政协委员的建议
2004年1月,在河北省各级组织总结一年来工作、谋划新一年工作之际,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开幕,我的《关于加快我省会展业发展的建议》大会发言材料,印发与会人员。时任省政府分管外事、商务、旅游等工作的副省长才利民出席会议并在我的发言材料上作了批示。批示在指出发展会展经济的重要性、建议很好外,向省贸促会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现着手开始编制我省会展业发展规划。二是指导各市和重点县利用现有载体,办好大中型展。三是按照市场经济运作的方式,组织部分我省企业走出去参加国内外的贸易展览。四是加强会展经济的协调,发改委、财政、商务等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会展业的发展。”
河北省贸促会认真落实了上述批示。2004年3月1日由我主持,召开了会长办公会议(我时任省贸促会会长、党组书记),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关于制定河北省会展业发展规划,会议在强调它是省政府交给会的任务,意义重大外,决定成立河北省会展业发展规划小组(以下简称规划小组),由赵玉生副会长负责,尽快完成规划的制定任务。3月16日,由省贸促会、省社科院、河北师范大学、河北政法学院、省国际展览中心等单位领导、专家教授及展览业人员组成的规划小组成立。4至5月,规划小组对上海、辽宁等地及河北省11个设区市会展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7月编制出《规划纲要(草案)》,并撰写了《河北省会展业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作为对《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研究报告》由前言、国际国内会展业发展现状、国际会展业发展趋势与中外会展业比较、河北会展业发展现状、河北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发展河北会展业的建议6部分组成。7月27日,为了保证《规划纲要(草案)》和《研究报告》具有科学性、可行性,规划小组组织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旅游局、省贸促会等部门主管负责人召开了省内论证会;7月31日组织全国会展业界的权威专家召开了全国论证会。规划小组根据论证会的意见和建议,对《规划纲要(草案)》和《研究报告》进行了认真修改。
省贸促会将《规划纲要(草案)》和《研究报告》呈报省政府后,2004年8月、2005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外事商务处就《规划纲要(草案)》和《研究报告》征求了省政府外经贸专家咨询组专家和省发改委等14个委厅局,以及11个设区市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小组对《规划纲要(草案)》和《研究报告》作进一步修改后,才利民副省长召集以上14个委厅局及石家庄海关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研究。2005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将《规划纲要(草案)》和《研究报告》送省政府研究室修改。11月26日,根据时任常务副省长郭庚茂的批示,省发改委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对《规划纲要(草案)》和《研究报告》进行了评估。规划小组又对《规划纲要(草案)》和《研究报告》作了修改,于12月1日经省贸促会党组会议研究同意后,呈报了省政府。
2005年12月28日省政府第58次常务会议列专题研究了《规划纲要(草案)》和《研究报告》。会议由时任省长季允石主持。我就《规划纲要(草案)》和《研究报告》的起草过程、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作了说明。经过讨论,会议通过了《规划纲要》和《研究报告》,并于2005年12月31日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冀政办[2005]37号)将其印发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要求认真抓好落实。这是河北省第一个会展业发展规划。
河北省会展业发展规划取得明显成效
《规划纲要》,确定了2006年至2010年河北省会展业发展的思路与总体目标、发展布局及其重点、保障措施。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年举办各类相关活动100项,形成20个较大影响展会,展馆面积达26万平方米,从业人员达3万人左右,展会直接收入达到3.5亿左右,带动收入达到35亿元左右。重点是建设和形成4个会展城市――石家庄、廊坊、唐山、邯郸,20个较大影响展会――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商务节、中国・石家庄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唐山)陶瓷博览会、中国北方农产品交易会、中国(承德)国际旅游文化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清河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博览会、中国(安平)国际丝网博览会、中国(石家庄)消费品博览会、河北省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石家庄国际医药博览会、河北省畜牧产品交易会、石家庄信息产业博览会、邯郸秋季博览会(邯郸国际采购经贸洽谈会)、河北服装博览会、中国北方皮革皮草博览会、河北工业装备展览会、中国河北物流博览会、北方建筑材料展览会、保定汽车博览会、北方酒类展览会。保障措施主要是:加快场馆建设,完善配套措施;加强会展业的管理和协调;培育和规范会展市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及会展应用研究;促进会展业对外开放。
篇6
关键词:新农村;产业发展;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管理等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全面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扎实稳步推进农村产业建设,把产业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来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成效。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到位。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照抄照搬规定模式,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理解上的误区。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轻视产业规划和生产发展,片面追求修村路,盖新房,对民居设施“穿衣戴帽”等形象工程,忽略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
2.农村主导产业发展迟缓,农民增收速度慢。大多数新农村建设不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致使生产发展没有很好实施。以华坪县为例,着力推进殖业、芒果、茶叶、烤烟、瓜菜、蚕桑、核桃为主的主导产业。但主导产业对大面积辐射作用、带动作用还是不够的,老百姓增收仍然艰难。
3.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在新农村建设实际工作中,群众难发动,思想难统一,行动慢半拍,不积极、不主动,政府热,群众冷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面拨的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由于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效果。
4.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在新农村建设中,资金投入以县为主,资金投入视财力而定,而大多数乡镇财政困难,没有更多的配套资金和投入,而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要求,大多数在设施中涉及农村道、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庄绿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等项目,建设内容多,任务重,在实际推进中,很难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二、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1.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而产业发展是生产发展的核心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总体目标。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只有农村产业壮大了,生产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撑真正意义的新农村,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2.发展产业促进生产是创建新农村物质和财富的基础。只有产业兴旺了,生产发展了,物质和财富才有基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首先满足农民的衣食住行的需要,满足农村社会再生产以及扩大再生产的需要。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指的是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同时,生产的发展不仅带来政治、文化、社会的进步,而且也需要政治、文化、社会的同步发展和有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提供的物质和财富基础上。
三、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发展采取的措施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现代农业中,要坚持树立发展产业作为推动生产发展贯穿于规划和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全面落到实处。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新农村建设工作,乡镇干部、群众是基础。充分发挥出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就要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对干部、群众进行广泛宣传,让他们真正清楚和明白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体现,群众主动参与,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工作将得以顺利开展。由此,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形成了全社会集中力量深入持久的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格局。
2.坚持规划,强化产业。注重产业发展,坚持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重点。培育主导产业,是保证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它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是一个促进农村协调,全面发展的目标。
篇7
认真贯彻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加快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创建文明和谐村庄为着力点,进一步完善、巩固和发展我镇新农村建设成果,确保达到建设一个成一个,巩固一个,发展一个的目标,推动我镇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二、工作任务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只有一步一个脚印,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任接着一任抓,才能抓出成绩,显出成效。
(一)、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全面落实产业发展规划,并确保规划长期有效执行。全镇要抓住高山甜玉米、白术、油茶等优势产业基础,针对农民致富信息闭塞,群众缺乏技术的支持,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全力扶持“一村一品”发展壮大,确保每村有3-5名种养能手和种养大户,协助他们搞好行业协会或种养专业合作社,对他们要“扶上马,送一程”,以点带面,使“一村一品”成为真正的强势产业,让农民从中真正尝到甜头,得到实惠,同时,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
(二)、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全面落实村庄卫生保洁和三绿一处理,并确保制度长期有效执行。以“八荣八耻”教育活动为主线,以“三村十星”创评为载体,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新风貌宣传活动,使村民人人树立“争星光荣、无星丢脸”的文明意识,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素养。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的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村庄卫生保洁制度,坚决贯彻执行有卫生保洁经费来源,有专人进行卫生保洁,有垃圾处理设施,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的要求,同时搞好村庄绿化。定期开展村庄环境卫生镇、村、组联合督查、检查,并开展“文明卫生户”、“卫生流动红旗”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对搞的差得在村民小组大会上予以通报。
(三)、围绕“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落实村庄规划,并确保规划长期有效执行。建房选址要符合规划,放线要履行手续,审批要镇、村、理事会三级签字把关,动工建房要有“两证一书”、交保证金、签订书面合同。对不符合规划、没履行合法审批程序的房屋坚决予以拆除,并要求恢复原貌。
三、工作措施
篇8
按照文件,XX乡2015年扶贫开发主要工作任务是:减少贫困人口83户299人,贫困户危房改造10户,劳务扶贫培训50人,园区企业招工就业8人,扶贫小额信贷140万元。
二、上半年工作推进情况
(一)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十大行动”
1、党建扶贫促进行动。组建了以县级帮扶单位领导任组长的4个贫困村驻村扶贫工作组,成立了4个联建党支部,乡党委下派4名干部到4个贫困村任党支部副书记;村党支部公开向群众承诺2015年帮扶20件以上实事,每个贫困村重点培育养殖业农村致富带头人2户以上。
2、扶贫助学促进行动。14名贫困家庭学生享受职业教育“雨露计划”补助2.1万元,栋梁工程“一日捐”0.35万元;组织开展“六一”儿童节慰问活动,市、县帮扶单位和乡村捐资赠物达3.2万余元。
3、卫生扶贫促进行动。乡卫生院到贫困村开展义诊活动1次,服务210人次,完成体检建档477户,免费体检58人。新建村卫站2个(大石村和星星村卫生站)。民族村4组贫困儿童的门园园在社会帮扶下,在杭州接受心脏手术成功,直接为其家庭减少了20多万元的医疗费用。
4、救济救助保障促进行动。将符合低保条件的192人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落实专项帮扶救助措施2万元。XX成中集团社会扶贫45万元,解决彝家新寨群众生活物资。
5、技能培训促进就业行动。组织村干部20人到XX镇XX村、XX村参观学习,培训相关法规培训和技能、金融知识82人,养殖培训141人,发放养殖技术资料160份。
6、住房保障促进行动。按“优先建卡贫困户,保障农村低保户,照顾重点优抚对象,兼顾其他贫困户”的原则,确定2015年危房改造90户,其中:建卡贫困户45户。现已搬迁入住10户、在建70户。为477户贫困户办理房屋产权,“双证”已发放到户。
7、产业扶贫促进行动。积极宣传动员贫困户家庭符合条件的人到县内工业园区企业就业。乌蒙山区连片开发已成片栽种核桃4300亩,龙眼180亩,枇杷90亩,覆盖贫困户267户1184人。
8、乡村旅游扶贫促进行动。(1)开展旅游宣传活动。制作《我在清平,你在哪里?》系列宣传活动,点击率超过10万人次。(2)组织旅游文化活动。成功承办由北京沃伦轻舟俱乐部组织的“舟游中国”和XX“左右户外俱乐部”70余人在我乡开展户外徒步旅游活动。(3)夯实旅游硬件基础设施。金江石林道路硬化、冒水隧道口新建寨门、集镇小广场、波形护栏彝族风貌打造等已基本完成建设。烂田村彝家新寨建设完成项目进度的75%,预计在10月底前完成搬迁入住。启动了滨江路文化长廊风貌打造项目,预计7月底前完成。
9、金融保险扶贫促进行动。兑现2014年贫困户贷款建房财政贴息资金2.445万元,2015年新增贫困户财政贴息扶贫小额信贷660万元。
10、智志扶贫促进行动。完成2014年脱贫户生产发展项目验收和2015年规划脱贫贫困户生产发展项目规划,已将2014年脱贫生产发展资金2000元/户兑现到户。
(二)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将全年目标任务分解到村、落实到户、责任到人,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
1、扶贫解困。全面完成477户1778个贫困人口的信息核实、数据采集、系统录入,如期完成扶贫攻坚“双签约”和贫困村“三图两表”资料上墙工作,按时编制完成《贫困村脱贫发展规划》和《贫困户脱贫帮扶计划》,乡、村“6+6”资料卷宗归档。与今年拟脱贫的83户贫困户签订生产发展扶持项目协议书,落实脱贫增收项目和干部帮扶措施,现已减贫33户127人,完成目标任务的40%。
2、项目建设。2014年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除彝家新寨在建外,其余项目已全面完成建设,正在抓紧验收报账。2015年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在有序推进中。
3、其他工作。定点帮扶活动有声有色,市、县对口单位真帮实扶,县委统战部牵头县民宗局、县审计局、县统计局协调前山村饮水工程4万元,民族村2000米便民路16万元,龙宝村公路建设资金28万元,英雄村公路硬化计划4.8公里。
4、上半年受表扬通报情况。屏委[2015]16号、屏扶办发[2015]15号两次通报表扬。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全乡贫困户多,贫困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差异,各村项目建设进度不平衡,扶贫开发项目及资金匹配仍显不足。
(二)产业发展较为零散,未形成规效益,产业整合力度不够。
(三)基础设施建设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水利设施亟待开发和完善。村级公路等级低,运载能力差。
四、下季度工作计划
(一)完成民族村1、2组2公里便民路。
(二)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和劳务扶贫培训年度目标任务,扶贫解困达到210人以上。
(三)前山村饮水工程开工建设。
篇9
强化宣传引导,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为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区委组织专门宣讲团深入乡镇、村组,大力宣传、讲解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和相关政策。针对农民群众的落后观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部分农民到省内靠自主投入为主建设新农村的示范点参观学习,邀请各方专家到沙湾讲课,邀请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支部书记作经验交流,并将讲课和交流内容制成光盘,组织农民学习观看。通过这些措施,让农民真正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得自己作主自己办。
推进管理民主,让农民成为决策主体。全区进一步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村民会议制度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切实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必须通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制定初步方案――公示10天征求全体村民意见――修改方案――再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通过”五个步骤,才能表成正工规划。对涉及到的交通、饮水、文化体育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均要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从可行性、科学性以及筹资投劳、如何选址等方面进行讨论,把决定权交给群众。
出台政策激励,让农民成为投入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沙湾区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私房拆建、清沟排水、清理垃圾和改水、改厕、整修道路及产业结构调整等给予一定补助,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例如“一池三改”每户补助1000元,就调动每户农民投入了8000至1万元;同时,放宽农民贷款条件,增加农户信贷额度,加大对农民建房、发展种养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金融支持。仅去年上半年,全区农民就贷款2500余万元用于发展生产和改造房屋等。
加大反哺力度,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环节,也是生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沙湾区用好用活相关政策,全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仅去年一年就捆绑投入资金1500万元,新修通村公路550公里,硬化机耕道135公里。目前全区有145个村、1028个组实现了通公路。同时,结合“农能”、“农综”、红层找水等项目,加强农村水利、供电、通讯、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改厨、改厕、改水工程,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篇10
**镇地处**“一小时经济圈”的核心区与外延区的结合部,是**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辖10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居委会,幅员面积58.58平方公里,人口5.8万人左右,城乡人口比例为1:1.45。该镇现有产业企业338个,农业龙头企业8个,预计今年可实现产业总产值31亿元,农村经济总收进22.08亿元,农民人均收进3980元。曾先后被评为“**市百个经济强镇”、**市卫生镇、文明镇和科普示范镇。
二、该镇的主要做法及实效
(一)注重以规划指导发展
**镇党委政府根据该镇既是人口大镇,又是产业大镇这一特点,比较注重以规划指导发展,在全区镇一级发展中是做得较早的也是做得较好的。坚持以规划为基础,以产业为核心,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打破城乡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推动城乡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二)产业布局比较明晰
**镇重点实施“一城、两线、三基地、四品牌”发展战略。“一城”就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带动农村发展。“两线”就是在浦歇路沿线发展现代农业,在碚青路沿线发展新型产业和商贸流通业,形成二、三产业集中区。“三基地”就是发展曹家坝机械制造基地、小湾仪器仪表基地、永远纺织产业基地。“四品牌”就是建立“447”锦橙、南方早熟梨、兰蕙园香料和优质果苗。
(三)产业经济快速增长
**镇始终把发展产业放在优先位置,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加强服务引导,实现了产品换代和产业升级,壮大了经济总量,进步了经济质量。近年来,共培育年营业收进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25家,累计引进产业项目35个。今年1-10月,全镇企业实现总产值29.65亿元,同比增长38.37%;利润总额6585万元,同比增长33.11%;进库税金6695万元,同比增长32.94%。产业经济已经成为**镇的强势经济。
三、需要重视的题目
一是发展规划需要一定的前瞻性。在城区规划控制治理、城乡建设统筹考虑等方面,还需进一步与**市城乡总体规划和**区整体发展规划对接和融合。
二是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转变。农业效益潜力较大,但规模效益发挥不够。产业企业呈点状分布,对环境影响较大。园区经济有待发展。
四、进一步做好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镇要充分发挥经济基础好,区位条件好和交通便利等上风条件,牢牢捉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力争在全区镇一级做到“率先”和“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地统筹城乡各项事业,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公道调整城市功能,切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探索统筹发展经验,做大做强**特色。
(二)科学谋划,上下对接,制定高出发点发展规划
根据国务院刚批准的《**市城乡总体规划》对**区发展的总体定位和**镇作为**组团拓展区的功能定位,及时调整产业布局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围绕推进新型产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进步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为目标,留意规划前瞻性,一、二、三产业发展公道布局,实现镇域产业向园区集聚,土地经营向集约型转变,农村生活向城镇靠拢。
(三)立足上风,优化结构,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积极发挥第一产业基础好、资源优、科技强等上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把品牌做靓,把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立足产业基础雄厚、区位条件优越,着力抓好机械加工、纺织、光机电和建筑建材四大支柱产业的扩量提质,进一步做大产业园区经济。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围绕城乡不断发展的消费趋势,统筹布局需求迫切、产业关联度高的服务行业,培育、发展和推动专业市场、现代物流、休闲旅游、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服务业,为一、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功能支撑。
(四)更新观念,突出特色,提升城市建设档次
随着**市建设“1小时经济圈”进程的推进,**已成为**组团产业发展和城区延伸的重要区域,因此要跳出小城镇发展的传统思维,注重城市风采控制和品质提升,促进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的高度融合,同时依托城镇建设发展商贸流通、文化产业等消费业和公共服务业,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推进城乡一体化,进步城乡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打造***人居环境。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