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高质量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5 18:1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镇高质量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镇高质量发展报告

篇1

农村土地流转是深化农村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先决条件,是我县现代农业示范县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为全面掌握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现实状况,经县政府同意,决定在全县范围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研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市、县各级经济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县各个区域、各类形式、各个领域的农村土地流转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总结成功经验,筛选鲜活典型,提炼实践做法,分析存在问题,探讨今后方向,形成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调研成果,为今后破除土地瓶颈制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加快土地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依据。

二、调研时间

7月26日至8月15日。

三、组织机构及成员

为保证这次调研活动顺利进行、取得成果,县政府成立农村土地流转调研领导组,成员如下:

四、调研方法与步骤

1、各乡镇做好基础工作。各乡镇对本乡镇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形成全面性的书面材料,同时挖掘整理土地流转典型村以及参与土地流转重点企业或组织的典型材料,填报《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表》。

2、召开座谈会了解情况。将全县14个乡镇按照不同的地理条件和产业特点划分为4个区域。县调研组在每个区域选择一个乡镇召开座谈会,由调研组成员与每个区域乡镇的分管领导、典型村主干、相关企业或组织负责人进行座谈。通过座谈,了解各乡镇土地流转的整体情况。

第一个座谈会:在古陶镇召开城郊区乡镇座谈会。古陶、岳壁、南政、洪善4个乡镇的分管副乡镇长、每个乡镇1-2名典型村主干、参与土地流转的企业或组织负责人参加。

第二个座谈会:在中都乡召开工矿区乡镇座谈会。中都、段村、卜宜3个乡镇的分管副乡镇长、每个乡镇1-2名典型村主干、参与土地流转的企业或组织负责人参加。

第三个座谈会:在宁固镇召开农牧区乡镇座谈会。宁固、香乐、杜家庄3个乡镇的分管副乡镇长、每个乡镇1-2名典型村主干、参与土地流转的企业或组织负责人参加。

第四个座谈会:在襄垣乡召开林果区乡镇座谈会。襄垣、朱坑、东泉、孟山4个乡镇的分管副乡镇长、每个乡镇1-2名典型村主干、参与土地流转的企业或组织负责人参加。

3、深入基层走访调查。对每个乡镇土地流转方面的重点村、典型村、先行村,以及参与土地流转的企业或组织,调研组要深入进行走访调查,掌握最基础的第一手资料。

4、汇总调查研究成果。县调研组在总结全县各乡镇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同时汇总《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表》。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高质量完成调研工作,各乡镇要确定一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对本乡镇的土地流转工作开展调研,组织好座谈会、走访调查等各类调研活动。

(二)搞好资料工作。各乡镇要形成高质量的土地流转工作总体情况材料和典型材料,按调研组的要求及时提供。

(三)密切协调配合。县调研组各成员单位要确定熟悉土地流转、掌握基本情况的分管领导,自始至终参加到这次调研活动中,无特殊情况,中途不得更换,以确保调研活动有序进行。

篇2

关键词:乡镇财政;内部控制;现状;对策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政府为了更好地推动乡镇经济发展,颁布了具体的内部控制规范。逐步完善乡镇财政内部控制制度,优化乡镇经济控制体系,是优化财政体系的关键举措。

一、乡镇财政内部控制的作用

(一)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乡镇财政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如果没有制定相应的措施,会影响各项工作开展的质量和效率。一旦工作效率下降,积压的工作量会非常大,不但会使工作压力有所增加,各项工作的开展速度也会非常缓慢,无法有效推进经济的发展[1]。

(二)有效发挥财政作用针对乡镇财政中使用的内部控制方法,可以使部门与部门之间产生更多的约束作用,对部门管理的把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而使财政管理工作质量有很大的提升。同时,还可以优化财政工作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开展高质量的财政工作,进而推动乡镇经济发展。

(三)管理风险的有效规避乡镇地区的发展,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非常关键,如果财政问题得到了良好的处理,那么区域发展也会有进一步提升。但财政出现了问题,便需要解决其中存在的财政风险,甚至会对总体经济发展造成一定阻碍。所以,针对财政实施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严格规范财政管理结构,将有效保障财政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合理规避管理风险[2]。

二、乡镇财政目前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一)预算执行过程没有较强的约束力有些乡镇财政,针对预算执行工作的开展,并没有体现出相应的监督管理效果,并且约束能力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以至于随意性非常强,无法高质量地开展资金管理工作。产生这一问题的关键性因素,便是在制定预算计划以及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因为不规范的预算流程,产生了资金使用不合理问题[3]。

(二)岗位分工设置有待完善有些乡镇区域内部使用的财政人员数量不足,从事财政管理的人员很多兼顾其他职位。不合理的岗位设置使得财政工作的有序开展产生了影响,工作开展效率低下,不利于内部的管理控制,也难以有效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效果,整体工作的开展缺乏合理有效的执行环境。

(三)收支管理有待规范有些乡镇区域针对日常支出管理,并没有设定相应的审核流程,或者缺乏审核力度。有些人员忽视了财务规定和相关标准,随意使用各类费用,针对往来款项实施的管理过程,没有进行及时清理相应往来款项,使得各类暂付款出现了积压。(四)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开展效果不理想乡镇财政所针对国有固定资产实施的管理工作,并没有对固定资产及时登记,有些固定资产的更新工作不及时,甚至出现了错误,所以管理力度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解决措施分析

(一)强化管理层内部控制工作财务部门针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最核心的关键是管理层,管理层也会对最终的财务系统以及作出的决策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如果需要动用较大的资金流动项目,管理层需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及管理工作,并且深入探讨和研究,编制具体的应用方案,做出有效的指导。此外,管理层针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加强财政系统的网络管理工作,注重对设备的维护等。

(二)内部控制机制的科学规范化及加强为了对乡镇财政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有更高的提升,设置的内控机制一定要健全并且逐步优化,所以,政府部门需要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发展情况,针对财政内控实施的机制,给予更多的完善和优化,以便合理分配资金,完善各项职能以及分工。这样工作人员在开展具体工作时,才能细化自己的工作任务。针对内控机制的有效编制,其基础为国家财政提出的具体规范以及要求,并在制定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待各项规定以及机制的编制完成后,再落实到具体工作中[4]。业务层内部控制工作的加强。针对业务上开展的内部控制工作,涵盖了财政内部的一系列工作内容,例如,预算支出以及管理收入等相关内容,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综合管理,以此提升管理质量,并借助不同的环节内控,使各项工作得到有效协调以及管理,帮助部门与部门之间实现分工协作,提升部门间约束效果,各项工作之间的实施也会更加顺利。此外,对财政工作质量以及最终效率产生的关键性影响因素还包括人才因素,因此,要进一步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做好把关,吸引更多能力强以及综合素养高的高质量人才。同时,要针对内部各岗位的工作人员实施工作培训,使其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培训工作开展之后,还要做好相应的考核和评价工作,避免培训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使工作人员在今后开展中,进一步强化工作目标,提升工作完成质量,从而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预算管理工作第一,需要正确认识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领导层及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认识,明确财政预算是非常重要的,规范乡镇的财政管理工作。如有违反预算的管理行为,要根据有关法律给予一定的处罚,以此才能进一步提升预算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力。第二,把贷款一起纳入至预算管理过程中。在乡镇的财政预算管理中,各项贷款都需要纳入财政预算中,以此才能更有效、更规范地对资金加以利用,有效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第三,年终需要做好决算的工作。在每一年的年底,乡镇财政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需要对这一年度的所有支出做好决算工作。同时与之前年度的支出项目进行一一核对,如果有较大差异的需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出具报告,为下一年的财政预算提供参考。

(四)有效完善内控制度针对乡镇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还需要对更加合理以及有序地构建内控体系,并且制定的内控制度一定要严格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内容中,不能敷衍了事,使工作流于形式。针对内部控制手册当中提出的各项要求以及标准,要严格落实在日常工作中,结合内控制度要求,对三公经费等相关支出合理把控。当三公经费发生之前,便需要有相应的报告并开展审批工作,审核通过之后,才可以支出三公费用。此外,其他日常工会经费的支出,也需要对内控制度的流程严格遵守,如做好审批以及支出工作,保障各款项的支出,都符合内控制度,并在预算的范围当中。为了能够更好地落实具体的制度,还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结合经济的发展使得控制工作有更加广泛的覆盖范围,覆盖财政管理的每一项环节和阶段,这样才能使得制度贯穿于乡镇财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例如,将内控制度作为财务报销程序的重要依据,对财务报销程序进行严格把关。

(五)合理科学设置岗位分工一是合理配置工作人员。在乡镇的财政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每一个岗位的不同实际情况,例如岗位的工作量以及工作性质、内容等,对工作人员开展科学、合理的岗位配置工作,从根本上保证人员的数量、工作量以及工作质量与工作内容相互契合,以此来避免由于工作量所造成的失误。同时乡镇部门还需要加大关于人员方面的培训工作,以此来提升乡镇管理人员的各项业务能力。二是明确分工。在乡镇财政内部控制过程中,需要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避免由于交叉管理所导致的财务管理混乱问题。需要财政管理人员根据自己所在乡镇的发展情况,与当前分工相结合,对此进行重新界定以及划分,有效提高内部控制能力。

篇3

一、检查时间和内容

从七月一日起,利用二十天时间对全区联网直报企业开展“四查”。主要检查四个方面内容:

1、名录库情况。查名录库特别是联网直报企业库是否有虚假或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存在;是否有达到标准的企业未入库。

2、数据质量情况。查统计数据是否真实反映企业发展状况,是否存在虚报、瞒报、漏报、错报等情况。

3、统计四大工程建设工作部署情况。查乡镇(街道、开发区)、企业是否按工作要求落实部署四大工程建设;是否建立统计组织、配备符合条件的统计人员;是否建立统计制度、加强统计管理;是否建立统计台账、统计网络;是否具备必要的条件、配备必要的设备。

4、联网直报情况。是否存在违反“四条红线”情况[严格执行“先进库(基本单位名录库)再有数、不在库不出数”;坚决杜绝虚设企业,决不允许弄虚作假;坚持由企业独立填写真实的源头数据;绝不允许以任何名义强令或授意企业按照指定的数据报送]。

二、检查计划及要求

本次检查分为乡镇(街道、开发区)自查、区局抽查、整改迎检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乡镇(街道、开发区)自查阶段(7月1日—10日)。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对所属所有联网直报企业进行自查。结合纳税记录、工商注册登记逐户检查。

篇4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规范全省畜禽养殖生产经营行为,加强畜禽养殖档案管理,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依据《畜牧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根据省畜牧局制定的《全省畜禽养殖档案整治规范年行动方案》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县畜禽养殖档案整治规范年行动方案》。

养殖档案是保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规范记录畜禽养殖档案是《畜牧法》《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提出的明确要求,是畜禽养殖主体应尽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也是健全完善畜产品追溯制度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目前,我县养殖档案管理较为薄弱,部分养殖场(户)还存在养殖档案尚未建立或记录不完整、保管不规范等问题,给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疫情防控带来安全隐患。为进一步规范畜禽养殖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养殖档案管理,县农业农村局决定从2021年2月1日至12月31日,在全县内开展畜禽养殖档案整治规范年行动。

一、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绿色高效发展理念,以全覆盖规范建立健全畜禽养殖档案为目标,聚焦问题短板,扎实落实普法宣传、指导服务、整改警告、行政处罚各项措施,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维护法律权威和部门公信力,提高行业管理服务水平和能力,为全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问题入手,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要从具体案例中举一反三,聚焦当前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强监管、强指导、强服务。

坚持分类指导。根据养殖主体文化水平、畜禽品种、养殖规模的不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户施策,扎实开展养殖档案规范建立工作。

坚持依法查处。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处罚,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自觉接受组织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

坚持基层为主。规范年活动重点在基层、难点在中小规模养殖户,要充分发挥基层积极性和养殖场(户)能动性,创新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做好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

(三)目标任务

通过规范年行动,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通过体系建立和实施,推动畜禽产品安全监管关口前移,触角向下延伸,解决部分养殖场(户)无畜禽养殖档案或畜禽养殖档案不规范等问题,确保到今年底,全县正在生产经营的猪牛羊鸡规模养殖场(户),全部依法建立健全养殖档案,建档合格率力争达到100%。

二、重点工作及完成时限

(一)宣传发动。

各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开发区畜牧站)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畜牧法》《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宣传力度,明确建立健全养殖档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常工作中积极宣传,统筹运用微信群传播,打出养殖档案整治行动宣传发动组合拳,营造浓厚氛围。切实提高养殖场(户)依法履责意识,积极主动进行养殖档案记录。宣传发动阶段,请各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开发区畜牧站)登录省畜牧业管理局官方网站、省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96605和畜牧兽医微信公众号,对养殖档案建立等技术环节集中开展学习。(完成时限:2月1日-3月31日)

(二)培训整改。

畜牧总站要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活动,通过讲课、发放手册、明白纸,制作小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形象化、简单化的介绍畜禽养殖档案管理填写方法,使得档案填报容易理解、方便填写,真正让养殖场(户)看的懂、会操作、记录清、保管好。在此基础上可组成工作小组,深入到养殖场(户)中实地指导。(完成时限:4月1日-6月30日)

(三)执法检查。

加强监督执法,第一批先对已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的规模养殖场进行检查,有问题的提出整改;第二批对未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但已在农业农村部云平台备案的规模养殖场进行检查,有问题的提出整改;第三批对中等规模的养殖场进行检查,有问题的提出整改,对逾期未整改养殖档案、拒不建立养殖档案、未按照规定保存养殖档案或养殖档案填写不规范的,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要根据《畜牧法》第六十六条:“违反本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畜禽养殖场未建立养殖档案的,或者未按照规定保存养殖档案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警告或处罚款”,视情节予以处罚,集中查处一批典型案件,以案释法,切实起到处罚一个、警示一批的效果。(完成时限:7月1日-10月31日)

(四)电子档案建立。

畜牧总站要按照《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规模标准和备案程序》和《关于进一步规范畜禽养殖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吉牧加发〔2020〕150号)要求,开展备案工作,严格形式标准、做到实时更新。种畜禽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及其他具备条件的养殖场(户),可通过电脑等信息化手段,记录养殖档案。对于不具备条件的养殖场(户),也可填报纸质养殖档案。已有电子养殖档案系统的规模养殖企业可与省级追溯平台对接,省局通过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完善了在线养殖档案填报系统,系统同“拱e拱”“动监e通”“先打后补”等多个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一键检疫申报、无害化处理补贴申领、先打后补等功能。畜牧总站、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及各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开发区畜牧站)可积极指导、鼓励养殖场(户)通过“拱e拱”、96605等公众号进行在线填报,努力实现养殖档案信息化。

(五)建立长效机制。

畜牧总站、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及各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开发区畜牧站)要结合本次整治行动,认真梳理、查找养殖档案建立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根据农业农村部《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文件要求,健全完善养殖档案管理制度。畜牧总站、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及各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开发区畜牧站)要加强档案监督管理,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监管和投入品生产经营单位与养殖企业双向记录互相印证机制。通过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促进养殖档案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完成时限:11月30日前)

(六)明确职责分工

1.监管部门职责。畜牧总站负责制定生产记录、种畜禽个体养殖档案等内容的填写标准和政策解读,并指导各地落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动物卫生监督所负责制定免疫程序、免疫记录、动物疫病防疫监测记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记录等内容的填写标准和政策解读,并指导各地落实;畜牧总站、动物卫生监督所负责将养殖档案规范填写与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出具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等工作有效衔接。兽医药政科负责制定兽医医政兽药管理等内容的填写标准和政策解读,并指导各部门落实。畜牧总站负责制定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内容的填写标准和政策解读,并指导各地落实。畜牧产业科负责整治规范行动的牵头组织、统筹协调和日常调度工作。各部门要将整治行动联系人报送至畜牧产业科。规范年行动采取月报告、季通报、年总结的形式开展,各部门要在11月4日前,报送规范年活动总结至畜牧产业科,畜牧产业科汇总后上报。

2.技术推广服务机构职责。畜牧总站及各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开发区畜牧站)负责规范年行动的宣传培训和政策解读。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本辖区内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的技术指导,并开展强制免疫疫苗抗体效价监测工作。

3.加强综合执法。落实基层减负规定,发挥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作用,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减少对养殖活动干预,实行综合监管执法,要将养殖档案监督检查和防疫档案、兽药、饲料等投入品档案监督检查合并在一起,统一开展综合执法,避免多头执法。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综合畜禽养殖档案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各单位要高度重视,集中精力抓好畜禽养殖档案整治规范工作,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好整治行动部署、工作进展、责任追究等主要节点工作,安排分管同志专门负责整治规范年行动,全力做好督促检查和协调调度,确保整治行动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篇5

[关键词] 会计准则;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 F27.4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早在1997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ArthurLevitt就发表了题为“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重要性”的演讲,之后又提出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三个标准,但并未引起国内的高度重视。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方才清晰地意识到,如何制定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如何寻求会计信息的透明化,是决定全球金融体系与资本市场能否平稳发展的首要因素之一。那么,如何针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要求及我国与国际准则趋同的策略建立一套较完善、科学、便于施行的会计评价也是目前此类研究的重心。

二、会计准则评价内容

(一)对准则的颁布背景进行评价

一项准则的颁布或修改,都具有各自的背景与意义。例如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就是随着经济市场化、全球化、法制化和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呼声日益高涨,国际财务报告的影响逐步扩大等因素的出现而产生的必然结果。再如,公允价值最早于1998年出现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等具体准则中。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大量公司通过滥用公允价值来操作利润的现象,因此在2001年修订的会计准则中回避了公允价值部分。但公允价值仅仅是一个计量工具,操纵利润是上市公司的不当行为,并不是公允价值计量本身存在着问题或漏洞。所以,不能因为存在着利用会计估计来操纵利润的现象便将公允价值的意义彻底否定,公允价值计量与利润操纵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仅是利润操纵的一种手段,而非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由于其广泛性,自2006年颁布新准则起,公允价值一直被分散于资产减值、投资性房地产等其他具体准则中,并无一项单独的具体准则对其计量方法、披露等方面做出统一规定。因此,财政部于2012年5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在广泛征求意见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在2014年出台。由此可见一项准则的产生是与经济大环境的推动和国家政策调控不可分离的。对会计准则的评价也必须包含着其颁布背景是否成熟、颁布时间是否合理等等因素。

(二)对准则的制定过程进行评价

1.会计准则须具备理论基础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体现在:评价现有的会计准则、预测未来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以及解决会计准则潜在的问题。它是联结会计准则理论与实务的核心。会计准则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基础,一方面可以使得准则更具说服力、逻辑性,利于准则的施行,另一方面可验证财务会计框架的完整性、层次性。会计准则的制定离不开理论为基础,而财务会计框架的创建也离不开准则的支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印证。

2.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必须公允

加强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公开性与透明度,是完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必然要求。会计准则的制定,只有理论基础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适应实务需求的会计准则才是高质量准则。所以这就要求公众参与其中,对准则予以关注,才能更好地提供评价意见。财政部2003年第21号文将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分为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阶段。就我国现状来说,不论从时间上范围上,公众很少有机会将意见真正地传达到准则指定机构,甚至根本不了解国家正在修订哪项准则。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须延求意见的时间、扩大征求意见对象的范围,让准则的制定更加公开透明。

3.会计准则须具有可理解性及可操作性

众所周知,我国会计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并不高,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这就须要建立一套易于理解的会计准则。这里的“易于理解”体现在简洁、透明,使得会计人员能够讯速地将会计准则与实务结合起来。目前部分会计准则为追求严谨而忽略了易于理解的要求,甚至大部分会计人员都必须借助辅助工具帮助理解,这种会计准则的表达显然需要一套完善的会计准则评价体系做出改善。

据资料统计,在我国477万企业中,小企业占97%,其从业人员占52%,资产总额42%。我国自2003年起就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法与支持意见。然而,小企业仍面临诸多困难,如自身管理水平不高,会计人员素质偏低,风险管控能力较差等。这样如果让小企业也同样遵循一套同样的会计准则,无疑将会对小企业的发展甚至生存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国家在2004年针对小企业的特点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但其核算难度仍然偏高。经过不断修改,终于于2013年1月1日在全国施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分离。由此可见,会计准则如不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那么必然会对准则的实施效果产生影响。一项或一系列准则若在实务界出现难以理解,难以操作,难以适应当前政策需求等现象,那么对准则进行修改甚至重新制定都是必然的结果。

(三)对准则的充分披露与否进行评价

依旧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例,2014年之前会计准则中虽然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概念,但对公允性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而且在实务界,仅仅发达市场的公允价值才会显得比较容易地确认,而在不发达的市场中,“自愿”二字的定义实属困难。因此大量通过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可通过公允价值计量体系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完善市场监管等方式达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真正目的,使得企业经营活动更加真实公允,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经过不断地实践、评价、完善之后,我国方才于2014年出台了较为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四)对准则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会计准则的目的是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以便向企业的投资者及管理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供其做出决策。只有及时地检验和评价准则的实施效果,才能确定准则是否在当前环境中达到了其预期的效用。如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某一项会计政策,是否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平稳健康地发展。(根据新会计准则中对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计提,不得转回。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遏制了企业通过转回资产减值损失来虚增利润的不当会计行为。)一项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优劣,有两项决定因素:一是准则本身的质量高低与否,是否能够适应国家的政策需求;二是国家监管程度,会计人员素质高低等因素。而我国的会计环境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改善的,所以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准则评价体系予以辅助,正如上文所述。

三、完善会计准则评价的相关建议

(一)会计准则评价机构的设立

为了将会计准则的评价正规化、日常化,设立一个负责对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进行搜集、评价、报告的专项机构是有必要的。针对这种情况,有三种设立方法是可行的:

1.在会计准则委员会下设专门的评价小组。这种设立方法的优势在于:权威性强、搜集广度强、节约成本。而劣势同样明显:由于评价小组与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上下级隶属关系,或许会因其利益导向的关联而无法对准则做出真实有效的评价,容易受到上级的干涉。

2.在民间设立会计准则评价机构并单独对社会评价结果。虽然这种设立方法不受到上级干涉,无利益导向的影响,使得真实性大大增强,但不可能具有财政部所设立的评价小组那样针对全国所有企、事业单位的搜集范围。另外,民间机构的经费来源,权威性不强等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3.由会计准则委员会授权某一民间机构进行评价反馈工作。这种方式综合了以上两种设立方法的优势。可将其内部分为信息搜集机构及信息评价机构,并按职能详细划分,对准则的实施效果、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潜在的威胁、可能的解决方案等分别进行跟进研究并及时上报给会计准则委员会寻求处理意见。

综上所述,民间单独成立评价机构显然是其中评价结果最真实的设立方法。但就我国目前来说,对会计准则评价的研究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各方面均不够成熟。个人认为官方授权民间机构进行评价的设立方法是当前比较可行的,比较适合国情,而随着我国会计准则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应向民间单独设立评价机构逐步发展。

(二)参与评价人员广泛性的加强

为使评价信息更加完善,建议更加可行,单单依靠会计准则委员会显然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更多企业界、学术界、银行、事务所及个人参与评价。毕竟实务界与理论界对会计准则的看法均有不同,对其实施效果的评价自然会有各自的看法。另外,目前由财政部举办的会议或研讨很多学者或个人都不愿知无不言地谈论自己的看法,甚至不愿参会。由民间机构举办的研讨会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种情况。这样可以提出更多的研究思路、解决方案,集思广益,大大缩减研究进程。

(三)业务评价流程的完善

为了使对会计准则的评价信息及意见及时地反馈到上述的评价机构手中,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价业务评价流程是有必要的。然而我国的信息上报制度在各方面都并不完善,上报过程中信息缺失、信息伪造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需要在反馈过程中彻底杜绝。但短时间内完善我国信息上报制度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通过责任细分、设立奖惩制度、简化上报层级等方法对业务评价流程略作完善,提高会计准则评价意见反馈过程中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四)分析处理机制的建立

为了使反馈到评价机构手中的会计准则评价意见更加有效,筛除不必要的信息,建立一套评价意见分析处理机制是有必要的。信息搜集广度与杂乱性是正相关的。首先需要将普遍性的信息备案,其中具有明显研究价值的信息可直接上报,与财政部直接沟通,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其有效性。较为复杂的可经过学术讨论,并出具解决意见后上报。经过筛选后剩余的个别问题可酌情予以保留。

[参 考 文 献]

[1]Arthur Levitt:The Importance of High Quality Standards. Accounting Horizons.1998

[2]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2(10)

[3]裘宗舜.论高质量会计准则[J].上海会计,2003(11)

[4]朱星文.会计国际趋同研究的中国视角[J].当代财经,2009(2)

[5]罗映红.高质量会计准则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6)

篇6

农用地定级与估价的工作对象是我市现有的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主要是指市域内的所有耕地和宜耕地。主要任务如下:

(一)按照《农用地定级规程》(TD/T1005-20*)、《农用地估价规程》(TD/T10*-20*)和《*省实施农用地定级与估价试点工作技术方案》等技术要求,对全市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中的现有耕地、园地及宜农未利用地的定级与估价进行专题研究。

(二)按照《农用地定级数据库标准》、《农用地估价数据库标准》的建设要求,完成我市的农用地定级与估价成果及数据库建设。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土地资源和资产管理,全面掌握和科学量化农用地的质量和价值状况,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由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生态相协调管理转变,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三、工作步骤

(一)20*年3月15日前完成项目的招投标工作,确定合作单位。

(二)20*年3月31日前完成全市农用地定级与估价资料的收集和图表资料的审定验收、汇总。

(三)20*年5月31日前完成全市农用地定级与估价数据的处理计算,完成成果初稿。

(四)20*年6月30日前完成全市农用地定级与估价数据的汇总,包括图件汇总、数据及数据库汇总、资料汇总、农用地工作报告编写等,形成全市农用地定级与估价的图、文、表、库等资料,上报省国土资源厅验收。

(五)根据省国土资源厅验收意见,适当调整成果数据,将资料整理存档,并开展成果应用工作。

四、工作机构

农用地定级与估价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涉及的学科和业务部门多,技术性强,任务重,工作难度大。为高质量、快节奏、短周期地完成工作,市政府成立农用地定级与估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研究解决有关重要问题。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市国土局)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技术工作组,办公地点设在市国土局。邵华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毛晓荣、王杉中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周小武同志任技术工作组组长,柴晓旭、姜纪松、周克锋、吴礼富、周建芬、周新荣、罗江根以及各乡镇(街道)国土员为技术工作组成员。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农用地定级与估价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保证各项工作组织部署到位。

(二)密切配合,落实责任。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扎实开展工作,及时提供相关图件和资料,确保稳步、有序开展工作,确保农用地定级与估价工作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篇7

【关键词】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效果评价

麻疹是我国重点控制和消除的急性传染病之一,在使用麻疹疫苗前,我州麻疹呈自然流行状态,虽然在八十年代初开始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但接种工作不规范,主要对7岁以下儿童分阶段接种,麻疹的发病率仍较高,1984年以后,随着冻干麻疹减毒活疫苗的使用、计划免疫的实施、冷链系统的建立,严格按照免疫程序的要求,对8-12月龄儿童初免,18月龄复种,7岁再复种的接种针次,层层落实责任制,麻疹疫苗接种率逐步提高,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2006年后我州与全省统一按8月龄、1.5-2岁的免疫程序接种麻疹疫苗,但由于我州计划免疫工作县与县、乡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免疫薄弱村寨和空白人群依然存在,给消除麻疹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加速消除麻疹进程,特别是进一步降低15岁以下人群麻疹的发病率,2008年11月在全州范围内,通过精心组织、广泛的社会动员、细致的培训和充分的后勤保障,对8月龄-15岁以下人群开展了麻疹疫苗初始强化免疫,使我州麻疹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麻疹发病资料来源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麻疹疫苗免疫史、实验室结果来源于麻疹监测系统和麻疹网络实验室,人口资料来自文山州统计局。

1.2 分析方法 2004年后的麻疹病例诊断与分类标准全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诊断标准》和《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进行,对2008年麻疹强化免疫、常规免疫、麻疹监测工作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2 结 果

2.1 麻疹强化免疫开展的时间、范围 2008年我州强化免疫开展的时间统一为2008年11月10日――25日,对全州8县8月龄-15岁儿童开展了初始强化免疫。

2.2 实施强化免疫的关键环节

2.2.1 政府重视、精心组织、部门间密切配合 各级党委、政府、卫生、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及时转发和下发了有关文件,成立了州、县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处理诊断小组和督导小组,负责对全州麻疹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督导,并制定了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州、县教育局为配合搞好麻疹强化免疫工作,专门召开了各学校校长参加的麻疹强化免疫工作启动会,对麻疹疫苗接种工作做了全面安排部署,各学校高度重视,均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在宣传发动、摸底登记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2.2.2 宣传、培训 州、县、乡各级通过向儿童家长发放告知书、张贴宣传画、制作相关横幅标语、板报等开展了大张旗鼓的宣传活动。各级广电局在有线电视台连续多次播放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公告,并对我州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报道。

由州卫生局组织召开了有各县卫生局、教育局、疾控中心、州妇联、州卫生监督所等单位参加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启动会,县、乡逐级培训了参加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的相关人员。

2.2.3 后勤保障 为确保麻疹强化免疫工作的疫苗质量,州疾控中心对全州八县用冷藏车配送强化免疫用疫苗,县到乡、乡到各接种点,均实施了疫苗的全程冷链,确保了疫苗的效价。并下发足够的注射器、安全盒和截针器。

2.2.4 AEFI监测 由于本次麻疹强化免疫是我州计划免疫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预防接种,全州各级接种点都对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的反应进行了监测,全州共报告4例AEFI,发生率为0.54/10万,经州、县AEFI处理诊断小组确定为接种麻疹疫苗引起的过敏性紫癜,医疗单位对发生异常反应的病例进行了及时处理。

2.2.5 督导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期间,省、州、县、乡督导组对全州摸底调查情况和实施接种阶段的工作作了全面督导,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2.3 麻疹强化免疫实施结果

2.3.1 接种率

2.3.1.1 报告接种率 根据各县接种情况报告,全州应种儿童751856人,实种儿童735157人,接种率为97.78%,8县接种率均达到了95%以上的目标要求。

2.3.1.2 快速评估接种率 省、州疾控中心督导员在接种完成后均按方案要求,对每县城区、小学和乡镇150名儿童的接种完成情况进行了评估,全州共调查1203名儿童,快速评估总接种率为97.84%。

2.3.2 麻疹发病情况

2.3.2.1 历年麻疹发病情况 我州自1953年有疫情报告以来至2008年共报告麻疹病例43044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17.21/10万,80年代初我州全面启动计划免疫,麻疹发病率有了明显的下降,1980年-1995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117.3/十万,1996年――2008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11.2/十万,2009年――2010年麻疹平均发病率为0.08/十万。

2.3.2.2 疫情控制效果 2008年11月份我州实施麻疹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生率大幅度下降,2009年共报告实验室确诊麻疹2例,年报告发病率为0.58/100万,从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份我州无麻疹病例报告。2009年比2008年减少272例,发病下降99.27%,两年发病率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269.52,P

2009年麻疹发病率0.58/100万,与我州有麻疹疫情报告以来的1990年最低年发病率5.39/100万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3.07,P

3 讨 论

2008年11月我州实施麻疹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大幅度下降,2009年报告发病率为0.58/100万,达到先进发达地区和我国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充分说明2008年我州麻疹强化免疫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在教育部门的配合下、经过卫生部门积极努力、在较短时间内组织对麻疹易感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形成牢固的免疫屏障,在有效控制我州麻疹疫情发生、如期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为我州今后有效控制麻疹探索出成功经验。

实施高质量麻疹强化免疫的关键是: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广泛的社会动员、细致的培训和充分的后勤保障;重点关注流动儿童,及时发现免疫空白人群,目标人群的确定必须结合当地流行病学监测资料;尽可能在较大范围内开展,以形成有效的人群免疫屏障阻断麻疹病毒传播;接种时间选择在麻疹低发季节,且尽可能在15天内完成;保证>95%接种率是活动的前提目标;必须针对可能发生的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做好充分准备,做好全程督导和总结。

篇8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城乡广播影视事业均衡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不懈地狠抓广播影视规划、覆盖、机制、内容、评价等建设,着力改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质量,提高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能力,无差别地享受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市广电局对全市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目标和实施方案,确定进度安排和职责分工等。

分级负责。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施中,市、县、乡、村四级各司其责,局、台、网三方合理分工。

财政投入。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主要由政府财政投入,网络公司按市场原则承担部分经费。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主要抓宣传和节目内容生产,以社会效益为主,因此在其自身进行创收的同时,政府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应给予本级播出机构一定的经费补贴以维护运行。

(三)基本要求

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按照“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狠抓三项建设,构建四纵四横网络”的要求,提升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质量。

一个中心。指以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中心,坚持把广播影视事业建设的重心放在农村,缩小城市和农村收听收看广播影视的差别。

两个重点。指突出服务质量和监管手段两个重点,市、县两级播出机构要加大节目内容生产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新的精品;要做好城市电影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要建立覆盖全市的广播电视监测系统,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质量管控评价体系。

三项工程。指狠抓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电影“人人看”三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使全市每家每户均能收看到高质量的电视节目,每个村都有广播响,人人都能就近观看电影。

四纵四横网络。指纵贯上下的四项公共服务和承担提供公共服务职责的市县乡村四级构成全域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网络。“四纵”即服务设施的均衡布局、服务机制的高效运行、服务内容的优质供给、服务监管的全面到位,“四横”即市级、县级、乡级、村级各司其责,“四横”和“四纵”密不可分,互相交织,具体讲“四横”是对“四纵”在不同层面的落实。

二、奋斗目标

总体目标:到年,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完备、网络健全、技术先进、内容丰富、管理顺畅、服务优良、运行高效的覆盖全域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使市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具有一流的基础设施、一流的体制机制、一流的服务内容、一流的监管手段,达到“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水平,创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模式”。

一流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均衡布局。指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公共广播系统、电影院的均衡布局。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均衡布局是通过实施“户户通”工程,使全市95%以上的用户都能收听收看到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公共广播系统的均衡布局是通过实施“村村响”工程,在村(社区)和50户以上建有公共服务机构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公共广播系统,作为基层政权重要的宣传工具。电影院的均衡布局是通过实施“人人看”工程,按照规划在全市建设满足各种层次需要的电影院,城区建立分布合理的大型影院,区(市)县城建设中型电影院,乡镇发展数字影院,村(社区)建立坝坝电影放映点。

一流的体制机制——服务机制高效运行。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总体要求,理顺局台网关系、上下关系、政事关系、政企关系“四大关系”,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广播影视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具体包括优化市县两级广播影视管理体制、完善乡镇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完善广播影视服务机制、建立事业与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流的服务内容——服务内容优质供给。要向全市城乡群众提供优质的广播电影电视节目,分为广播电视节目供给和电影供给。广播电视节目优质供给是要求市、县两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加强节目内容生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新的精品,同时加大对农节目制作力度;乡、村两级要充分利用公共广播系统加大对基层的宣传,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多的法律、经济、农技知识和实用信息等。电影供给分为城市电影和公益电影,城市电影要确保市民能及时就近享受优秀电影;公益电影要在做好国家要求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的同时,扩大公益电影放映范围,提高影片质量,将公益电影扩大到社区、学校,要随时对公益影片进行更新。

一流的监管手段——服务监管全面到位。各级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要对广播电影电视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监管和科学评价。硬件上要建立覆盖全市的广播电视监测系统,软件上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不但对市级和区(市)县广播电视节目进行监测,还对辖区内网络视听节目进行监管。公共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包括节目内容传输监测体系、节目内容质量管控体系、技术质量控制体系、应急管理控制体系和社会服务管控体系。

三、职责划分

(一)市级职责。市广电局负责全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总体实施意见的制定,包括市级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发展规划,并指导市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网络运营机构具体实施;制定各项监管办法,依据广播影视法规、规章对市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网络运营机构和电影单位实施行政管理和广播影视工作目标考核,并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市广电台负责落实具体宣传任务,制作群众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节目。市网络公司负责网络覆盖建设,按规定传输高质量的节目。市电影公司负责发展电影市场,放映公益电影。

(二)县级职责。县级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制定,根据全市广播影视事业和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地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发展规划,负责本地“户户通”、“村村响”、“人人看”三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组织、督促、指导,负责本地广播影视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指导本地广播影视宣传工作,负责组织广播影视节目创优工作。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负责落实具体宣传任务,制作群众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节目。县级网络公司负责本地网络覆盖建设、维护和管理,按规定传输高质量的节目。县级电影公司负责发展电影市场,放映公益电影。

(三)乡级广播电视站工作职责。乡镇(街道)广播电视站负责乡镇广播影视发展规划和建设,指导村级广播工作,负责村(社区)广播室设备设施的管理,负责乡镇广播影视的宣传、管理、监督,承担乡镇广播影视设备设施的维护,负责广播影视统计等信息上报工作,协助县级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相关工作。

(四)村级广播电视室工作职责。负责广播室管理和日常维护工作及村级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严格宣传纪律,保证收转好中央、省、市、县以及乡镇广播节目,负责本行政区域广播室的安全播出工作。

第二部分工作方案

一、抓覆盖,完善服务设施建设

(一)“户户通”工程

1、建设目标。到年,确保全市每家每户都能收听收看到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其中,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无线数字电视入户率达25%,直播卫星入户率达5%。

2、组织实施。市广电局负责全市“户户通”工程建设的规划、组织、指导和管理工作,并组织实施市级无线发射台(站)的建设及监测、监控、安全播出管理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各区(市)县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区域内“户户通”工程的规划、组织实施和管理,全面推进“户户通”工作;市、县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负责无线发射台(站)的建设、管理和运行维护工作;市、县有线电视传输机构配合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户户通”工程的规划,并承担光缆干线的建设、管理和运行维护工作。

3、经费保障。共需资金92049万元,其中:中央、省级财政共同补贴3195万元;市本级财政补贴20602万元;县级财政补贴9761万元;市兴网公司及其子公司共同自筹43539万元;接入广播电视信号农户共承担14952万元。

4、进度安排。,总体入户率达37%,新发展光纤有线电视用户27.5万户,入户率达30%,新发展无线数字电视用户2.4万户,入户率达2%,安装直播卫星地面接收装置10.7万套,入户率达5%;年,总体入户率达60%,新发展光纤有线电视用户32.1万户,入户率达45%,新发展无线数字电视用户17.1万户,入户率达10%,直播卫星电视入户率达5%;年,总体入户率83%,新发展光纤有线电视用户32.1万户,入户率达60%,新发展无线数字电视用户17.1万户,入户率达18%,直播卫星电视入户率达5%;年,总体入户率达100%,新发展光纤有线电视用户21.4万户,入户率达70%,新发展无线数字电视用户14.9万户,入户率达25%,直播卫星电视入户率达5%。

(二)“村村响”工程

1、建设目标。到年,每个行政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指50户以上建有公共服务机构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下同)均建设广播系统,建有标准化广播室,实现广播“村村响”。

2、组织实施。公共广播系统建设由市广电局统筹协调,各区(市)县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市兴网公司、乡镇和村协助。

3、经费保障。建立广播电视站每个需经费2万元,316个乡镇(街道)共计732万元;建广播室(含杆线建设)每个需经费6万元,2019个村共计12114万元;建广播室每个需经费1.5万元,1400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共计2100万元。以上建设共计需资金14946万元,按照一圈层全由区级财政承担,二圈层由市级财政以奖代补60%,三圈层由市级财政以奖代补70%的原则,市级财政共以奖代补9038万元。

4、进度安排。,本年建成的农民集-

中居住区100%建立广播室,25%的村建立广播室;年,100%的乡镇(街道)建立广播电视站,本年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100%建立广播室,以前建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广播达30%,50%的村建立广播室;年,本年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100%建成广播,以前建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广播达70%,70%的村建立广播室;年,本年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100%建成广播,以前建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广播达100%,100%的村建立广播室。

(三)“人人看”工程

1、建设目标。到年,按照规划在全市建设满足各种层次需要的电影院,城区建立分布合理的大型影院,郊区(市)县城建中型电影院,乡镇发展数字影院,村(社区)建立坝坝电影放映点。

2、组织实施。市广电局按照市场的原则,引导五城区影院合理分布;郊区(市)县按照公益和市场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全额财政出资或引进资金加财政补助等形式建设县城电影院;乡镇数字影院由县级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网络公司和乡镇共同实施;村(社区)坝坝电影点建设由村(社区)组织实施。

3、经费保障。县城电影院、乡镇影院和村(社区)坝坝电影点建设以县财政承担为主,吸收社会资金,同时争取国家、省、市财政资金支持。

4、进度安排。,推进县城电影院、乡镇影院建设,建成村(社区)坝坝电影点达500个;年,推进县城电影院、乡镇影院建设,建成村(社区)坝坝电影点达1000个;年,推进县城电影院、乡镇影院建设,建成村(社区)坝坝电影点达2500个;年,推进县城电影院、乡镇影院建设,建成村(社区)坝坝电影点达3387个,村(社区)坝坝电影点覆盖率达100%。

二、抓体制,完善服务机制建设

(一)优化管理体制

1、目标任务。到年,理顺市县两级局、台、网关系,完善乡镇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在全市建立管理顺畅、职责明确的广播影视科学管理体制。

2、组织实施。由市广电局牵头,市广电台、市网络公司、市电影公司配合,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省广电局的要求,优化现有市级管理体制。由县级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网络公司、电影公司配合,市广电局督查考核,优化县级管理体制。同时,进一步贯彻落实成委办〔〕37号文件精神,完善乡镇广播电视管理体制。

3、进度安排。,对市、县管理体制摸底调研,完成乡镇(街道)广播电视站挂牌,明确管理职能,确定管理人员,落实经费保障;年,理顺并完善市级局、台、网的分工,明确局对台、网的指导和各自的职责范围;年,理顺并完善县级局、台、网的分工,明确局对台、网的指导和各自的职责范围;年,建立起有序、高效、协调的良性运转机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4、经费保障。县级财政按辖区人口1元/人·年的标准拨付乡镇(街道)广播电视管理专项经费。

(二)完善服务机制

1、目标任务。到年,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系统考核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形成良好的广播影视服务机制,保证和促进全市广电系统优质高效运行。

2、组织实施。市广电局牵头,各区(市)县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配合,市广电台、市网络公司、市电影公司协助。

3、进度安排。,对人才培养机制、系统考核机制、经费保障机制进行调研;年,制订《市广播电视局人才培训服务规划》、《市广播电视局系统考核办法》、《市广播电视局经费保障服务意见》;年,对前期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试行,征求意见,形成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年,进一步完善广播影视服务机制。

(三)建立事业产业发展机制

1、目标任务。一是确立广播影视发展规划的引领地位。制定行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编制实施行业各板块的发展计划;制定完善规划实施的保障和监督机制;建立规划实施的效果评估和反馈机制。二是发挥文化事业产业专项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的使用机制;建立事业产业扶持项目的效果评估和反馈机制。

2、组织实施。此项工作由市广电局牵头和主办,各区(市)县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市广电台、市兴网公司、市网络公司、市电影公司协助。

3、经费保障。方案制订所需经费由市级财政统筹。

4、进度安排。,开展考察调研,完成《广播电视发展策略研究》;年,启动全市广播影视“十二五”规划工作,完善文化事业产业专项资金使用机制,建立事业产业扶持项目的效果评估和反馈机制;年,完成全市广播影视“十二五”规划,完成部分专项发展计划,建立规划实施的效果评估和反馈机制;年,完成事业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

三、抓内容,完善服务内容建设

(一)广播电视节目收视水平

1、目标任务:到年,每家每户均收看到40套以上电视节目,收听到10套以上广播节目。

2、组织实施:通过实施“户户通”工程实现此目标。此项工作由市广电局牵头,市兴网公司主办。

3、进度安排:,收看到40套以上电视节目、收听到10套以上广播节目的用户达37%;年,达60%;年,达73%;年,达100%。

(二)广播电视自制节目

1、目标任务:到年,市、县两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定位准确,节目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多彩,群众乐意听,愿意看。其中,市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自办节目达到100小时/天,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自办节目达3小时/天。

2、组织实施。此项工作由市广电局牵头,市、县两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主办,市兴网公司协助。

3、经费保障。市级财政对市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节目给予补贴,县级财政对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节目制作播出给予补贴。另外,市级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对农节目适当补贴。

4、进度安排。——年,市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自办节目达90小时/天,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自办节目达2小时/天;年,市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自办节目达95小时/天,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自办节目达3小时/天;年,市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自办节目达100小时/天,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自办节目达3小时/天。

(三)农村广播

1、目标任务:到年,每村每天通过农村广播系统开展农技、资讯和政策宣传达2小时以上。

2、组织实施:通过实施“村村响”工程,实现此目标。

3、经费保障:农村广播运行管理所需经费在乡镇(街道)广播电视管理专项经费中落实。

4、进度安排:——年,每天通过农村广播系统开展农技、资讯和政策宣传达1小时;年,每天通过农村广播系统开展农技、资讯和政策宣传达1.5小时;年,每天通过农村广播系统开展农技、资讯和政策宣传达2小时。

(四)公益电影放映

1、目标任务。到年,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学校、社区电影达4000场。

2、组织实施。此项工作由市广电局牵头制定目标,市电影公司具体实施。

3、经费保障。国家和省级财政按100元/场、市级财政按20元/场并争取县级财政按10元/场对农村公益电影予以补贴,市级财政按400元/场对学校和社区电影予以补贴。

4、进度安排。,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学校、社区电影达到1000场;年,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学校、社、区电影达到场;年,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学校、社区电影达到3000场;年,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学校、社区电影达到4000场。

(五)广播电视服务效率

1、目标任务:到年,每个乡镇设立一个电视网络管理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配备一个技术服务人员,同时在全域建立便捷的缴费网络。到年,广播电视故障处理响应时间40分钟,办结时间<24小时或1个工作日,广播电视服务投诉率<2%。那一世

2、组织实施:此项工作由市广电局牵头,市兴网公司、市网络公司主办。

3、进度安排:——年,每个乡镇设立一个电视网络管理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配备一个技术服务人员,初步建立便捷的缴费网络,广播电视故障处理响应时间60分钟,办结时间<48小时或2个工作日,广播电视服务投诉率<3%;年——年,在全域建立完善便捷的缴费网络,广播电视故障处理响应时间40分钟,办结时间<24小时或1个工作日,广播电视服务投诉率<2%。

四、抓评价,完善服务监控体系建设

(一)节目内容播出传输监测体系

1、目标任务。到年,建成覆盖全市、种类齐全、功能完善、技术领先、全国一流的广播电视监测系统。

2、组织实施。市广电局组织各区(市)县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网络传输机构实施。

3、经费保障。市级财政统筹。

4、进度安排。,在建立市级、县级、“村村通”等广播电视监测子系统的基础上,基本完成全市广播电视监测网络建设;年,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系统硬件建设,扩展舆情系统功能模块,形成广播电视安全(质量)、内容(广告)、信息网络视听节目监测每周、每月报告和每季通报制度,并定期形成市级电视新闻舆情报告;年,全面提升监测网络智能化水平,完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智能化管理系统、机房自动化管理系统、基于音视频自动检索技术的信息网络视听节目监管系统(二期),进一步形成全市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视听节目舆情分析报告制度;年,适时建设针对广播影视新媒体、新业务的监测子系统,形成规范、成熟、高效的监测结果报告机制。

(二)节目内容质量管理控制体系

1、目标任务。到年,建成完善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管控体系。

2、组织实施。市广电局组织各区(市)县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网络传输机构实施。

3、经费保障。市级财政统筹。

4、进度安排。,制定《市广播电视对农节目评价标准》、《市广播电视节目阅评标准》、《市广播电视广告监管办法》;年,制定《市广播电视优秀节目奖励办法》、《市广播电视内容(广告)监测测评办法》和《市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监测测评办法》;年,制定《市广播电视节目社会评价办法》、《市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登记备案制度》;年,依托广播电视内容(广告)监测测评办法、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监测测评办法等监测测评办法,构建《市广播电视监测测评评价体系》。

(三)技术质量控制体系

1、目标任务。到年,建成完善的涵盖节目制作、播出、传输、无线发射环节的广播电视技术质量控制体系。

2、组织实施。市广电局组织各区-

(市)县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网络传输机构实施。

3、经费保障。市级财政统筹。

4、进度安排。,建立有线电视设计、工程建设、验收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加强对全市有线电视建设的指导,把有线电视建设设计审核、工程验收纳入市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年,制定《无线发射台(站)播出技术管理办法》,对广播电视台(站)安全播出进行有效的考评和管理;制定《市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质量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组织制定《市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技术规范》,统一全市广播电视网络技术标准和工程建设规范,确保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质量。年,组织制定《市广播电视技术质量考评办法》,形成完善的广播电视技术质量控制体系。

(四)播出安全应急管理控制体系

1、目标任务。到年,建成完善的广播电视播出应急管理控制体系。

2、组织实施。市广电局组织各区(市)县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网络传输机构实施。

3、经费保障。市级财政支持,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网络传输机构自筹。

4、进度安排。,建成全市“村村通”发射台应急管理系统。年,建成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调研、编制《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规划方案》;实施安全播出工程,建成重要部位、重点环节广播电视应急保障系统。——年,依据《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规划方案》实施安全播出工程,建成完善的全市广播电视播出应急管理控制体系。

(五)社会服务管理控制体系

1、目标任务。到年,建成广播电视社会服务控制体系。

2、组织实施。市广电局组织实施。

篇9

一、指导思想

树立以支持全县结核病控制规划为宗旨的指导思想,认真做好卫项目和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工作。全面落实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加强领导,强化目标管理,加大结核病控制力度,抓住发现病人、治疗管理病人等重点环节,规范结核病防治措施,进一步提高防治工作质量,促进结核病防治工作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及指标

(一)按照省项目办2012年度结核控制工作计划和下达我县的病人发现任务数,全年计划完成初诊疑似肺结核病人910例,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240例,其中涂阳130例(初治涂阳110例,复治涂阳20例),涂阴110例(重症涂阴10例,其它涂阴100例)。完成随访病人查痰240人次,涂阳病人密切接触者调查130人,追踪疫情疑似肺结核病人60例。

(二)保持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100%,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保持在70%以上。涂阳病人阶段痰菌阴转率达到95%以上,病人规范治疗率达到90%,初复治涂阳病人平均治愈率达到85%以上。

(三)医疗机构肺结核病人和疑似肺结核病人报告率达到95%以上。

(四)医疗机构肺结核病人和疑似肺结核病人转诊率达到85%以上。

(五)结防专业机构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的肺结核病人和疑似肺结病人追踪到位率达到70%以上。

(六)非结防机构报告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的总体到位率在80%以上;肺结核病人系统管理率达到85%以上。

(七)涂阳肺结核病人家属可疑症状者筛查率达到85%以上。

(八)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覆盖率保持在100%。

(九)乡镇查痰点痰涂片检查疑似肺结核病人60例。

三、主要措施

(一)认真组织实施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和卫项目的收尾工作,强化政府承诺和部门职责,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足额落实结核病防治专项经费,严格执行各项免费政策。

(二)贯彻执行卫生部颁布的《结核病防治工作规范》、《结核病防治五率技术方案》和《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落实上级结核病归口管理文件,重点加强综合性医疗机构结核病人的报告和转诊,结防机构对疑似结核病人的追踪调查,以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对确诊肺结核病人的治疗管理和督导工作,要严格执行双向转诊制度,落实病例登记、报告制度。

(三)积极解决肺结核患者的医疗负担,合理利用新农合切实解决农村肺结核患者辅助治疗费用,争取民政部门的支持,落实困难患者的救助,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县疾控中心对疑似肺结核病人实行免费痰检和免费摄线胸片1张,对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治疗期间的痰检复查实行全部免费,并且免费摄定诊胸片和疗末胸片各1张(次),对发现的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实行全程督导化疗,并提供高质量的免费抗结核药品。

(四)进一步完善结核病防治工作督导制度,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的要求定期开展督导工作,实行督导责任制,县疾控中心对县级综合医院的督导检查每月一次,对乡镇、村级每两月一次,每次督导结束后应及时撰写书面督导报告,并反馈被督导单位,对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督促整改到位。对在治在管的肺结核病人要进行督导访视,进一步加强合格村监化室建设,实行家庭督导员督导和村医生督导相结合,保证病人规范治疗,提高治疗效果,保持较高治愈率,减少耐药病人的发生。

(五)做好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包括耐多药结核病防治项目工作。按照县卫生局与市卫生局年3月份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和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整合后的工作任务,完成可疑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发现和推荐任务指标,至2012年9月30日完成推荐疑似耐多药病人50例。

(六)加强痰检质控,严格执行痰检操作规程,痰检报告做到及时、准确。做好乡镇查痰点的督导检查工作,乡镇查痰点要求将痰片保存完好并及时送检确认,县疾控中心对乡镇痰检点的痰检质量控制全年在两次以上。

(七)按照分级培训的原则,开展结防人员和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结防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与综合医院的合作。计划全年举办2期乡镇级结防人员和县直综合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培训班,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对医院内部相关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主要培训结核病人登记、报告、转诊工作。各乡镇卫生院对所辖村医生进行结防知识培训全年在一次以上,重点培训疑似肺结核病人推荐转诊、确诊肺结核病人的督导治疗管理工作。

(八)广泛持续的开展结核病防治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公众的结核病知识知晓率,普及结核病防治科普知识,充分利用“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活动和电视台、中小学校、工青妇、司法、监管人员、送政务下乡等活动进行宣传。通过广告、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资料、办宣传栏、咨询服务和义诊、学校讲座等宣传形式,动员全社会参与结防知识的宣传,以扩大影响。此外要加强对村医生和村干部的培训,使他们向普通群众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和防治政策,主动到结防机构就诊和治疗。

(九)加强结防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与归档。一是做好各类基础资料的登记、书写规范,包括各种登记本、病历、督导记录、报表等;二是完善各类文件、工作计划(包括宣传、培训、督导等)、总结、疫情分析、各个项目进展报告、督导报告、会议记录等。

(十)做好免费抗结核药品的领取、使用和管理。按照免费药品的管理要求,由专人专柜保管、发放、登记,与自费药品分开,做到有发放登记、有免费药品处方、有病人签名、有台帐、药房明细帐,出入库帐,日清月结,帐物相符。

四、资金来源和管理

经费来源:病人免费药品和病人报病费、治疗管理费等由中央财政结核病项目经费及省级结核病防治专项经费下拨,结核病疫情追踪督导由全球基金等项目费用部分补充,宣传、培训费用由县财政专项经费等提供,县财政结核病防治专项经费预算9万元,人员工资等由县财政拨款。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结核病防治项目经费包括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经费建立独立帐户,做到有计划、专款专用、帐目清楚,按时统计报表,接受县财政和审计部门监督、审计、检查,达到项目规定的要求。对医务人员报病费和乡村医生的病人管理费、追踪费等要按时足额兑现,做到每半年兑现一次。

五、进度安排及考核

篇10

最近,总理又强调:“要面向时代要求谋划教育发展。只有一流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一要推进教育改革。树立先进教育理念,把教书和育人很好统一起来。对办学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考试评价制度进行系统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适应各类学校的办学体制。努力培养一大批有志于献身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赋予学校办学自。二要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把义务教育办好,依法确保每个孩子免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逐步解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公共教育资源配置要向薄弱地区倾斜,推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体系。确保每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不能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孩子们辍学。三要办好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各类人才。”这是对我国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面对这些新要求,房山区教委是如何将教育均衡发展落到实处,如何进行创新探索,如何充分发挥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的呢?

超前规划:思路决定出路

房山区是首都的人口大区,更是教育大区。但受历史及经济原因影响,在上世纪中后期,房山教育发展速度缓慢,全区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2001年底,房山区实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区教委。“如何摆脱发展困境”、“如何突破发展难题”、“如何实现房山教育的大跨越”成为摆在全区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为此,房山区教委从房山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提出并逐步完善了未来一个时期房山教育发展的宏观策略:即坚持“一个思路”、“两大主题”,实现“两个转变”、“三个聚焦”。

调研中,房山区教委主任郭志族对调研组介绍:“一个思路”,即“1123”工作思路。也就是教育工作围绕1个核心: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1个理念,即终身教育理念,构建一个覆盖所有人群的、多元的大教育体系,同时要求教师要为孩子的人生奠定基础,对他们的终身发展负责;“2”是指教育工作要实现两个目标:普通教育要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提高劳动者的素质;“3”是指把教育划分为三个板块,并实施分类指导:对九年义务教育的“公共教育板块”,按均衡化、高质量标准进行管理;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准公共教育板块”,指导思想是“健全体系、壮大实力”;对“民办教育板块”,指导方针是“规划引导,依法管理,业务上统一指挥”;“两大主题”,就是教育的全部工作都要围绕“加快发展”和“提高质量”两大主题展开;“两个转变”,即“管理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方式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三个聚焦”,就是要实现“各项工作向教育教学聚焦,教育教学向课堂聚焦,课堂向学生发展聚焦”。

几年来,房山区按照“1123”思路进行教育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前教育:三年建设,三年转制,三年提升;实施山区教育工程,2002至2009年共撤并学校148所,山区中学实现一次性外迁,小学实现一次性集聚;解决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增加教师补贴,把中小学富余教师转岗至学前教育和职成教育。学前教育入园率从30%提高到93.46%;义务教育“三率”达到99.9%以上;高中教育普及率从90%提高到98%;高考升学率从29%提高至88.8%;教育质量大幅提升,人民满意度达到98%以上。

实践证明,“1123”宏观策略符合房山实际和教育发展基本规律的客观要求,已经成为引领全区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性思路。

四个举措:促进均衡发展

房山教育均衡发展,调研组认为,得益于四个举措。

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师资结构调整。房山区城镇、平原和山区各占1/3,长期以来,受历史因素和地理环境的制约,山区学校布局分散,整体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教育质量低。为突破这个难题,房山区教委进行两个调整:

一是推动学校布局调整。为解决山区学校布局分散、教育体系残缺、办学效益低等问题,从2005年开始,房山区以政府为主导,打破乡镇区域界限,创造性地启动并实施了“山区教育工程”。投资3.78亿元,在城镇地区新建2所、整体改造2所寄宿制中学,将山区9所中学一次性外迁;将山区31所小学一次性集聚为14所;充分利用腾退资源在山区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8所、乡镇成人学校8所。据统计,2002—2009年共撤并中小学148所,规模宏大的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据了解,“山区教育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使山区中小学办学条件一次性达标,完成了规模办学;实现了教师的合理配置,提高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发展了山区学前教育和职成教育,健全了山区教育体系。使山区教育从全区最底端一步跨越至全区最高端,极大地提高了教育均衡水平。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结构调整。首先是对教师进行分流。2005年以来,从中小学分流到乡镇中心幼儿园600人,分流到乡镇成人学校186人;从中学分流到小学的教师187人。这一措施,不仅很好地解决了教师超编问题,优化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师队伍,而且加快了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其次,加大对初中教师脱产培训和薄弱学科的培训力度。针对郊区英语教师多数属于“半路出家”的实际,从2004年暑期开始,房山区教委与加拿大素里市教育局合作,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使近500名中小学英语教师口语能力和专业素质明显提升,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水平显著提高。此外,房山区教委还积极从高校引进人才,极大地优化了师资结构。同时,通过结对帮扶和支教机制,使师资均衡配置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

实施两项体制改革,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努力构建覆盖所有人群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房山区始终坚持的发展目标。面对全区基础教育较为完善,学前教育、职成教育十分薄弱的现实,房山区克服重重阻力,在北京市率先实施两项体制改革:

第一,实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房山区教委成立之初,该区只有2所市立幼儿园和几所乡镇自办幼儿园,数量少,水平低,且运转十分困难。

房山区教委根据教育整体布局以及学前教育的重点、难点在农村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了“以市立幼儿园为示范,中心幼儿园为主体,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发展思路”。依照这个思路,房山区从2002年起,将乡镇中心幼儿园纳入素质教育综合评价范畴,同时列入对乡镇政府教育工作的综合督导评价予以推动。据调查,近几年来,房山区投入1亿元建设中心幼儿园26所,确立26个乡镇中心幼儿园的独立法人资格,按国家标准核定了人员编制,从中小学转岗分流教职工600人,人员工资和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从而实现了房山区学前教育发展中的历史性跨越。

为使转岗教师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先后对500名转岗教师进行了全员、全程、全方位培训。通过培训,使其在心理调试、理念更新、保教方法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

第二,启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由于历史的原因,房山区原有的职成教育总体培训水平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要完成现存劳动力提高与新生劳动力培养的任务,显得十分艰难。

与学前教育一样,房山区首先采取通过评价督促其发展,先解决人员和场地问题,借助基础教育布局和结构调整,从腾退的人力资源中,拿出186人充实到乡镇成人学校。在深入调研基础上,2009年6月,房山区委、区政府召开了以职成改革为主题的教育工作会,集中解决原有3所职业学校隶属三个部门的历史问题,撤销社区服务与管理学校的职业学校资质,房山职业学校划归为区教委直属单位,全区保留和重点建设第二职业高中和房山职业学校两所中等职业学校。理顺乡镇成人学校管理体制,确立全区23个乡镇社区成人职业学校的法人地位,核定编制,建成正科级别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教职工从中小学分流教师中加以解决,公用经费由区财政负担。从而使乡镇成人学校在实现“有场地、有人员”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了体制问题。

构建三级投资机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保证全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近年来,房山区教育正常性支出一直保持 “三个增长”,年度教育支出由2001年的2.8亿元逐步提高到2008年的10.3亿元。2002—2008年全区教育正常性投入达47.1亿元。公用经费从无到有,从部分保障到全部保障,2008年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总额达1.37亿元,是2001年的15倍多。

在落实国家有关工资待遇的基础上,2003年开始提高山区教师补贴,从每人每月6元提高到56元。从2008年9月开始,历史性地提高了骨干教师、班主任、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的补助津贴自主政策,政府每年投入资金从原来的63.85万元,增加到了762.0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