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科技与信息范文

时间:2024-01-15 18:1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科技与信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通科技与信息

篇1

关键词:SOA;交通科技;查新检索系统;设计;实现

中图分类号:TP311.5;G252.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根据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交科技发[2013]540号)文件精神,到2020年,将在工程建养、运输服务、安全应急、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和信息化等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一批国际领先、实用性强的自主创新成果,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要实现科技创新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建立交通科技发展相适应的智力支持系统。

如何能整合数字化交通科技资源和已有的相关应用系统,并能快速响应变化开发或调整系统功能,建立统一平台和门户,为交通运输各级科技人员一站式服务,提高科研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研究的问题。

2 SOA架构技术(Softwar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是一种面向服务的、松散耦合的系统架构模式[1],通过服务注册方式支持服务的和查找,实现服务的松散耦合和无缝互用,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合成服务。

Web Service是实现SOA的方式之一,提供一组公共标准实现服务,交付服务。

它的特点是:Web Service是松散耦合的,服务请求者只在需要服务时才动态地绑定服务提供者;Web Service是可组合和重用的;Web Service采用SOAP交互协议以及XML作为消息格式,具有跨平台特性。

SOA系统架构主要由三个角色构成,分别是服务提供者、服务注册中心和服务请求者。当应用程序利用Web Service在三个角色之间进行交互时,涉及三个操作分别是服务描述,发现(查找)服务描述,以及基于服务描述绑定或调用服务。服务注册中心负责提供这三个操作所需的基础构架,服务提供者Web Service,服务请求者搜寻并调用Web Service。这三个基本操作既可能只进行一次,也可能会重复进行。SOA系统架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SOA的模块性特征,使交通科技项目查新检索系统中的各应用服务来源于各模块,并与各模块之间彼此相关;SOA的动态绑定性特征,为交通科技项目查新检索系统的服务共享,资源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持;SOA的互操作性特征,为交通科技项目查新检索系统中不同的编程语言和平台提供服务间互相调用;SOA的松耦合性特征,意味着交通科技项目查新检索系统各服务请求不需指导服务提供者的技术细节,解除了模块之间的依赖性;SOA的透明性特征,使得用户不必担心服务位置的改变对应用的影响,利用透明性能够实现用户对交通科技资源的按需调用。

3 基于SOA架构的交通科技项目查新检索系统集

成模型(The integrated model traffic Sci-Tech

novelty search system based on SOA)

科技查新服务广泛应用于科技立项、科研成果鉴定、科技奖励申报等过程中,随着科技查新工作的深入,一些查新机构相继开发了科技查新系统。如清华大学科技查新系统[2],中国科学院的科技查新检索服务平台[3],浙江大学图书馆的科技查新工作平台[4]等。

随着交通运输的转型升级发展,交通科技查新需求量逐年增加,交通科技人员迫切希望建立交通科技创新的智力支持系统。通过交通科技项目查新检索系统建设,以此为平台,整合资源和应用系统,建立统一平台和门户,为交通运输各级科技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基于SOA架构的交通科技项目查新检索系统集成模型如图2所示。

search system based on SOA

(1)交互服务

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门户平台,整合交通科技项目查新检索系统内部各个子应用系统的用户和登录方式,实现统一身份认证、授权、单点登录、访问控制和统一的用户权限管理等功能,为各种用户提供单一的入口,不同的服务。

(2)流程管理服务

在交通科技项目查新检索系统中可以提供一些综合应用服务,需要多个子应用系统的共同支持。如专家网上评审,涉及到项目管理系统、成果展示系统、查新服务系统等,并根据子应用系统提供不同数据库中信息和资源。专家可以通过系统准确的了解项目研究,成果应用、科技查新等情况,查询丰富的数字化的图书文献资源,并能在网上完成专家评审的整个业务流程。

(3)数据交换服务

在交通科技项目查新检索系统中,通过企业服务总线(ESB)技术搭建一个面向服务、规范统一、灵活可扩的数据平台[5],各业务系统调用同一个数据中心的数据,建立起跨越多个应用系统的、可重构的业务流程,以实现系统内部各个子应用系统的互通互联和数据共享,满足不同用户的访问和应用需求。

(4)业务系统封装服务

将原有的查新服务、项目管理、成果展示、培训学习等应用系统以一种松散耦合的方式集成,封装成对应的Web服务。用统一的方式规定接口,用Web服务描述语言(Web Service Description Language,WSDL)重新描述。

4 湖北交通科技项目查新检索系统的设计(Design

of Hubei traffic Sci-Tech novelty search system)

(1)湖北交通科技项目查新检索系统

通过SOA架构技术,整合湖北交通运输科技资源和应用系统,集成建立统一门户平台,探索湖北交通运输协同创新模式,为湖北交通运输科研立项、科研成果鉴定、科技奖励评审等提供可靠的情报评估,促进交通科研立项、鉴定、报奖等工作的规范化,并对湖北交通运输创新能力建设、重大科技研发、成果推广应用和标准化建设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保障。

(2)湖北交通科技项目查新检索系统的设计

通过建立信息标准、统一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统一身份认证与授权管理平台、统一信息门户平台,为各个应用支撑系统提供公共的基础,通过整合、集成(包括用户界面集、身份认证集成和业务数据集成)及管理应用,实现数据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并依托湖北交通科技项目查新检索系统,发挥高校、企业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探索湖北交通运输科技协同创新模式。

①建立信息标准

建立交通科技数据元标准,保证信息在采集、处理、交换、传输的过程中有统一、科学、规范的分类和描述,最大限度地实现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

②建立统一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

建立统一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通过数据交换工具进行数据过滤、清洗和双向传递,实现各业务系统和统一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相互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

③建立统一身份认证与授权管理平台

建设以目录服务和认证服务为基础的统一用户管理、授权管理和身份认证体系,将组织信息、用户信息统一存储,进行分级授权和集中身份认证,规范应用系统的用户认证方式,实现各个应用的单点登录。

④建立统一信息门户平台

建立统一信息门户平台,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进行聚合,通过统一的访问入口,实现结构化数据资源、非结构化文档和互联网资源、各种应用系统跨数据库、跨系统平台的无缝接入和集成。

⑤整合集成资源及应用系统

整合原有的数字化图书文献资源,在道路工程、桥隧工程、港航工程、汽车维修、物流运输、综合管理、交通信息化、环境保护等交通运输方面开展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整合,并不断更新、不断丰富资源库。集成原有的科技查新服务系统、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等,新建科技项目成果公开系统、科技人员培训学习系统等,形成统一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包括资源查询、科技查新、项目管理、成果公开、在线学习等功能,使所有信息能够实时有效的互联互通,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利用。

⑥探索交通运输科技协同创新

依托湖北交通科技项目查新检索系统,发挥高校、企业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探索湖北交通运输科技协同创新模式,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针对提高综合交通、智能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发展水平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研合作,通过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突破核心技术、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6]。

5 结论(Conclusion)

本文以湖北交通科技项目查新检索系统为例,提出了基于SOA架构的交通科技项目查新检索系统的设计模型。通过SOA架构技术整合资源和应用系统,建立了统一平台和门户,实现数据共享、消除信息孤岛,为湖北交通运输各级科技人员提供信息通告、项目申报、项目评审、成果公开、资源查询、科技查新、在线交流、培训学习等功能的一站式服务,对湖北交通运输创新能力建设、重大科技研发、成果推广应用和标准化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决策保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念念,傅秀芬,吕占德.基于SOA的物流信息系统的研究与

设计[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12):213-216.

[2] 李凤侠,等.清华大学科技查新系统的开发与实践[J].大学图

书馆学报,2014(02):33-38.

[3] 郑菲,等.中国科学院科技查新检索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践应

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11):79-83.

[4] 朱世清.基于EC2.0的科技查新Web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J].图书馆学研究,2012(02):33-38.

[5] 马文龙,余文利,廖建平.一种基于SOA的高校信息系统集

成模型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时代,2010(02):41-43.

[6] 杜爱萍.协同创新平台,加快交通运输转型升级[N].中国交通

报,2014-10-31.

篇2

关键词:通识教育;基础力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39-02

基础力学涵盖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等课程,是理工科院校相关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从知识结构方面看,力学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等课程后最先接触到的专业基础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课程属性方面看,力学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强调建模能力、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特点,探索和构建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新体系,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科学与人文素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的现代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强调以知识传承为中心,即单一知识结构、单纯知识传承、单调的课堂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已不适应新时期大众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对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现代教育理论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个性、科学与人文的内在统一。师生间不仅传授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内容,而且还传递和领会教学大纲未规定的态度、意愿、情感等个性和心理方面等看不见的内容。教学不再呈现一维、单向、静态的教学结构形态,而是一个多维、动态、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基础力学课程中的许多内容都有着很好的历史背景和生活与工程背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力学文化。因此,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将现代教育理论、科技发展史以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融入力学的课程教学之中,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有效地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传承与能力培养、科学情趣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通识化教育为基础的课程教学体系

通识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基础性人文和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它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而专业教育则依托特定的背景,重在训练学生的专业思维、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打造基础力学通识教学平台,构建以通识化教育为基础的新型的课程教学体系,推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基础力学通识教学平台由多个模块构成。其中通识教学Ⅰ主要为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公共基础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力学兴趣和人文素养,由通识课和研讨课两种形式。目前已开设9门,涉及科学与技术、方法与技巧、哲学与思维、科学与人文等不同领域,如《无处不在的力学》、《混沌与非线性思维》、《工程科学与力学文化》、《低碳经济与新能源技术》、《变形与破坏》、《生物力学浅谈》等,具有名师挂帅、小班上课、师生互动、考核灵活的特点。通识教学Ⅱ主要面向高年级有一定力学基础和专业背景的学生开设,旨在促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如《力学与实践》、《微纳米力学》、《流动控制与飞行器的前沿探讨》、《固体力学实验技术》等,采用研讨课、实践课、专家讲座、工程训练等多种形式。另外,在教学计划中还专门设立了通识教学模块Ⅲ,即对每一门课程都规定了相应的自学和研讨学分要求,实行单独计算、单独考核,以此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自学,并淡化专业概念、扩大专业内涵,将通识教育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知识传承与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和良好互动。

三、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打造个性化教学平台,为每一个学生的长远发展力图提供最有利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个性化教学平台由四个部分构成。(1)专业分流。根据学校大类招生的安排,新生入学一年后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实施专业分流;原数理综合班学生在入学两年后按照个人意愿在院内再选择专业。(2)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例如《工程力学》开设的常规班和外语班;《材料力学》开设的普通班和试点班;《结构力学》开设的普通班和创新班等,开展因材施教。目前已实3届,普遍反映良好。(3)模块教学。按照课程要求、面向不同教学对象组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选择。如《结构力学》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实验结构力学、程序计算、工程测试训练等多模块课程模式,其中基础理论为必选模块,其余的模块学生可根据专业要求和个人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全部。在基础力学实验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组成不同形式的模块,以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和对象,如多学时、少学时模块;独立、非独立设课模块;创新实验、课外设计等模块可多达12~14个。(4)情趣教学。在课程教学中,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可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情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内容、题材和形式,进行自主式学习和研究,使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索形成过程,品尝再发现的喜悦。如《材料力学》中的创新实验自主设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生活观察,提出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完成论证、设计、搭建和实验等各个教学环节,因而每个实验都各具特色。《结构力学》中的实验实践、工程训练和小论文相结合的个性化教学;《弹性力学》中的学生调研—立题—研究—小论文—答辩—评价等探究式学习程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据2010年的统计,新体系实施后,表面上各基础力学课程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优秀率分别提高2.0%、2.7%和10.8%。数理综合班约有50%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参加了导师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级和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16项。几年来,共建设各类基础力学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12门,其中国家精品课程1门,上海市精品课程2门;初步完成了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有17人在“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中获奖;并获上海市大学生力学实验竞赛团体一等奖和全国大学生基础力学实验竞赛团体二等奖。

四、以社会长期效应为尺度的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逐步采用学术和社会贡献度的评价标准以及同行评价的方式代替目前的论文、项目和工作量统计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从整体上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和地位以及对科学与社会的贡献,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长期从事基础教学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规范教授上课考核制度,倡导名师为本科生上基础课。把教学质量与就业率和考研率脱钩,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随访和反馈制度,让社会评价成为办学水准和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标准,并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参考文献:

[1]王芳亮,杨必武,张广杰.通识教育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0,(23):37-38.

[2]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71-75.

[3]朱怀亮.基础力学现代教学模式的探析[J].高等理工教育(专辑),2010,(12):95-97.

篇3

一、对传统戏曲旦角妆课程的继承

中国戏曲种类众多,全国的地方剧种大概有几百种。传统戏曲根据角色的性别、年龄和性格等因素,将舞台上的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旦角就是其中一个行当的名称,简单来解释就是女性角色的统称。戏曲旦角妆就是帮助演员塑造剧中女性角色,与名目繁多的地方戏相比,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国剧,在旦角容妆方面通过无数艺人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用法严格、手段丰富的规范化程式,这种程式化的妆扮,是与观众约定俗成的形式,通过演员的扮相,帮助观众对舞台上的人物性格、年龄甚至忠奸善恶有更为鲜明的认识,以达到角色扮演的目的。京剧旦角容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更适应于现代课堂的教学,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也是以京剧为理论依据的。

戏曲旦角的容妆不是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容妆艺术手法。对传统戏曲旦角妆课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继承。

传统戏曲旦角面部妆面的审美标准是粉面桃花、柳眉凤眼和樱桃小口,但是在青衣、花旦、武旦等旦角行当里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异的,在实践练习中,青衣的底色相对于花旦、武旦而言要淡雅一些,眉眼要细一些,吊眉也不能太上扬,以表现出青衣的庄重;而花旦的底色和胭脂则要鲜艳,眉毛要弯一些,眼睛也要画的大一些,甚至可以用假睫毛来装饰,凸显出花旦的美艳;武旦在化妆的时候可以参考一点武生的眉眼,以表现出武旦的英姿飒爽。

传统戏曲旦角头饰俗称“头面”,常用的旦角头面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三种:点翠头面、水钻头面和银头面,可以表现出不同社会阶层和身份地位的女性形象。点翠头面是用翠鸟身上蓝色羽毛做成的,根据羽毛位置的不同又细分为软翠和硬翠两种,是明清两代皇家常用的凤冠装饰,十分华贵,戏曲里面一般都是王公贵族、皇亲国戚才能使用。现在翠鸟是国家保护动物,不能捕杀,一般都是用“点绸”来替代。水钻头面的颜色很多,根据服装的颜色来搭配使用,从大家闺秀到小家碧玉都可以佩戴。银头面则是贫苦人家的女性或者是女犯才会使用的。

夏尔·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的变化只发生于艺术的一半,艺术的另一半是“永恒不变的”。传统戏曲旦角容妆不变的部分是需要去继承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舞台技术的革新,戏曲舞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戏曲旦角妆也将在不断改良中成长,来适应新创剧目的演出。例如:通过借鉴《舞台本色妆》的五官塑造方法,更突出强调演员五官的立体感,来适应灯光、舞美等现代化技术,适应电视、电影和网络等新媒介的传播。妆面色彩也不再千人一面,更注重与服装、灯光等现代舞台美术各部门的协作。

二、对传统戏曲旦角妆课程的拓展

学生对传统旦角妆课程的学习,不能仅仅止步于技术的模仿,这样的学习只会是东施效颦,对以后的工作、创作难以有积极的作用。所以在传统戏曲旦角妆课程的课堂教学上,将其与中国妆饰史、戏剧史等课程做纵向分析,与舞台本色妆、古装发型、毛发制作等课程做横向联系,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夯实本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加深了课程之间的联系。

通过从中国妆饰史、戏剧史的角度来解读传统戏曲旦角妆。关于传统戏曲旦角妆粉面桃花、杏眼柳眉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我国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妇女们就已经敷粉来装饰颜面了。发展到春秋战国(公元前八世纪)时期,妇女们把粉染成红色,涂敷面颊、颈项、胸、臂等处,以增加自己的艳媚,这个方法费用少、简便,深受中下阶层人民的欢迎,以致流传很久,隋文帝就曾叫它们“桃花面”。中国人(主要是汉族)属于黄种人,其生理特征是:皮肤微黄、中等鼻子、一重睑、较宽的颧骨、黑色的直发,这与欧洲人白皙的皮肤、蓝眼珠、双重睑、高鼻子、窄颧骨、浅色波状毛发是很不同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五官的审美标准是肤如凝脂、面若桃花、丹凤眼、柳叶眉、樱桃唇,从而形成了现在的戏曲旦角妆面特征。

传统戏曲旦角在化完妆之后,就要开始吊眉、包头,这是演员不能独立完成的,也是戏曲容妆中最有技术含量和最具有传统特色的部分。纵观中国历代妆饰史不难发现,历朝历代都没有戏曲旦角这种“发型”的,是没有事实依据的。艺术虽然是来源于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通过中国戏剧史可以发现,传统戏曲旦角在过去基本上都是“男旦”,女性是不可以上台抛头露面的。包括以梅兰芳为代表的“四大名旦”也都是清一色的男儿郎。因此,为了帮助男演员塑造出完美的女性角色,聪明的前辈们创造了包头技艺,逐步形成了传统戏曲旦角吊眉、贴片子、包头的梳妆手法。这样就可以不需要演员拥有女性的长头发也能塑造出传统女性长发的形象。同样的历史原因,也可以解释传统戏曲净行的大花脸为什么要把脸谱勾到脑门上,也是因为清代男人脑门的头发全部剃掉了,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扩大演员的脸部色彩、夸张五官、突出面部表情,让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能看清演员的面部表演。与此同时时代又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当代戏曲舞台上的旦角基本都是女演员,已经可以不拘泥于传统包头程式的束缚。需要让学生理解并懂得,并不是包了头、画个柳叶眉就是戏曲;也不能在时尚化妆的基础上简单张冠李戴,就可以冠以弘扬传统文化的帽子,这是形而上学、生搬硬套的形式主义。

通过这些年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发现,因为当代戏曲舞台不是很景气,并且由于历史、习俗等原因,演出单位也不太重视容妆岗位,经常被当做“傍角儿的”,自然就不需要那么多的戏曲化妆师,学生以后从事此行业的几率很小。所以有的学生对戏曲化妆课程产生了一定的消极情绪,认为学了也没什么用处。而且传统戏曲造型精美,头饰、服装造价昂贵,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去购置。戏曲头面因为怕摔易碎、繁琐复杂,外面的演出团体一般也不肯租借,任何学校也没有那么多的资金来采购大批的头饰用在教学练习中,这些困难让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叫苦连天,不愿意也不容易去练习。通过与《古装发型》课程的联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头饰的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头饰、发髻,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完成了课程作业,又用不了多少钱。

虽然戏曲化妆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有限,是个冷门行业。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戏曲元素却是时下最流行的艺术创作元素之一。中国戏曲艺术以其精湛的技术工艺、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生动的艺术内涵,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众多设计师们创作的灵感源泉,走上了时尚的舞台、世界的舞台。

反观传统戏曲旦角容妆,对近代影视剧的梳妆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琼瑶的《还珠格格》到叶锦添的《新红楼梦》、吴宝玲《画壁》,从郭培的《怜香伴》到李玉刚的反串造型,近些年来的很多热播古装影视剧中的女性造型,都或多或少都被传统戏曲造型所影响。学生通过对戏曲旦角容妆的学习,可以在《古装发型》课程中去借鉴,对古装发型的学习、练习和创作都有积极的意义,让学生在设计练习中眼界更高、路子更宽。

三、 对戏曲旦角妆教学方法的改进

每一门课程都有它的特点和难点,作为传统戏曲艺术的一部分,在过去基本上都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口手相传,依靠的是师傅丰富的舞台经验,没有形成系统化、文字化的教学体系。一些从业者虽然技术熟练但是欠缺对专业的学术思考,难以担当起教师的重任。把传统戏曲旦角妆搬到现代教学中、搬到教室里,需要对课程做理论上的提升,形成系统化、文字化的教程。在教学中遵循现代教育学的科学规律,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因材施教。

但是戏曲旦角妆课程与其他化妆课程又有不同,一般化妆课堂上“先课程理论,再课堂示范,后练习实践”的教育模式,虽然可以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深刻分析传授理论知识,但是难免有纸上谈兵的感觉,容易造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实践经验缺失,难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戏曲舞台的魅力。

人物形象设计作为一门高职专业,在教学中强调最多的就是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所突出的是一个“实”字。化妆和服装的课程,更是一门“技术活”,课程的内容和安排要与社会紧密联系,要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传统戏班子里师傅带徒弟,可以让徒弟们在演出剧目中练习、积累,这也是“师傅带徒弟”形式的优势,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实践演出中迎刃而解。因此在化妆课堂学习的同时,尽可能多的带他们到学院实验剧场参加戏剧系的演出化妆,与戏曲舞台、戏曲演员零距离接触,让剧目带动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能够在剧目演出中得到充分的实践。

传统戏曲旦角容妆的程式复杂枯燥,对于90后来讲提不起兴趣,在理论教学中可以加入一些生动的事例,增加学习的乐趣,通俗易懂。比如讲到戏曲头饰中的“点翠”,就谈到港台古装电视剧《宫心计》里献给太后的那支点翠的发簪,剧中竟然是一撮彩色羽毛做成的。这明显的硬伤,让学生对“点翠”、“点绸”两种头饰印象深刻,也证明了作为一名合格的化妆设计师,专业的理论与知识的积累是多么的重要。

通过对传统戏曲旦角妆课程的继承、拓展、延伸,锻炼和提升学生借鉴、继承、改良、发展传统元素的创新能力,并将其与现代意识巧妙结合,从而创作出新的作品,这是本课程的目标,这也是每一个设计师都不可忽视的课题。

最后在教学考核上也不能止步于课堂考查,美术系这学期就推出了实践课鉴定证的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演出实践。学生每参加一次实践活动就能得到一枚印章,每学期实践鉴定证上的印章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实践课程才能合格。通过完善的教学计划、实用的教学内容,安排合适的教学方法,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突出课程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继承中学习传统戏曲化妆,在创新中发展传统戏曲文化。

篇4

论文关键词:有效整合,教师主导,学生的参与,交流沟通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是初中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出现,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在数学方面,多媒体辅助教学给中学数学增添了新的活力,较之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景更加生动逼真、符合学生心理特征,更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但多媒体与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怎么样合理有效的使用这些信息技术,用到哪些信息技术,才能真正的改善我们的课堂教学环境,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初中一线老师一直探索的课题。

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为师生的教与学服务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把教学内容由黑板板书转换成幻灯片交流沟通,形成老师操作,计算机演示,学生忙着又听又看的局面。教学过程需要尽可能的展示数学的思维过程,而且要有条理的、逐步的、缓慢的展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课堂的生成性,还要考虑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重视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如果一味的依靠多媒体技术,不仅对学生的个性心理难以捉摸,也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掌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我们的关注。

⑴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用多媒体课件难以把教师的课堂上丰富的语言、生动的表情、灵活的手势等教学启发过程演示出来。而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学生的一些创造性思考都是做好的课件难以预料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交往过程,多媒体课件无法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更无法与学生进行情感、思想上的交流。所以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注意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师的精心设问、师生间的对话、教师的板书、解题演算过程的规范表达等。⑵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板书,随着教师的板书,学生的思维有个逐渐展开的过程,师生双方在思维上是同步的,这样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教学内容往往瞬间呈现在学生面前,貌似课堂训练量大,但学生未必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的思考和参与。例如,用课件演示例题、习题的解答过程时,要注意一步一步演示,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或者只在课件上显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分析问题,最后在黑板上板书问题的解答内容,这样不但可以放慢教学的节奏,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演算的时间,也避免了课堂上教师一味的点鼠标,缺少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弊病。⑶关注情感,重视师生的交流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再好的音响设备也不能替代鲜活的教师语言,再好的课件也替代不了教师的生动表扬,当学生和教师的精力都集中在多媒体屏幕上时,教师和学生的心灵沟通淡化了,思维碰撞也减少了,知、情、意、行的教育过程环节就脱节了。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去选择、设计、运用现有的各种教育手段,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的感受为主线,注意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适时的开导、点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交流沟通,在讲解数学例题后,教师不可能知道所有学生的想法和做法,仅靠多媒体显然不能预料可能发生的事情,因此教师有必要走下讲台和学生做些近距离的交流,形成师生互动,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⑷利用多媒体,寻找突破口,解决重点难点

对于多媒体的使用,人们认识到:可用可不用,尽量不用;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为了评比而使用。同样不是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都必须借助多媒体,即使需要使用多媒体也没必要从头到尾都使用,多媒体的使用应该用在突出重点处、突破难点处

例如,针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可能的领会证明的方法,感受数学美,这是一个难点,借助几何画板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充分发挥“几何画板”作图优势、借助其测量和动态演示功能,运用不同色彩的合理搭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向学生展示“勾股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

二、针对不同课程,合理选用多媒体

数学教学本身学科的特点可以借助那些多媒体?那些教学软件比较适合于数学学科?不同的教学软件,具有个字独特的功能和应用优势。我们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等具体情况考虑选用合适的多媒体。

2.⒈不同的知识领域选用不同类型的课件

“几何画板”、Excel、 Flash等都比较适合初中数学教学。“几何画板”强大的画图测量功能为几何教学创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良好环境,Excel为代数及概率统计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整合平台,Flash则在动画演示、展示知识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目前课堂上广泛使用的powerpoint只不过是电子黑板,并不能凸现数学本质。

像数与代数这部分知识,以基本概念、预算、解题方法和步骤为主的实数、方程、不等式等,呈现的方式有一定的先后顺序,选用powerpoint较合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这些内容大都反映了数形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规律,比较适合采用“几何画板”软件来辅助教学,也可以使用Flash课件。

在空间和图形领域。几何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轴对称以及圆的知识等,这些都需要演示图形动态变化特点的内容,应采用具有图形演示功能的课件辅助教学,选用Flash课件和几何画板课件效果比较好。

2.2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多媒体

以直观、静态概念为主的教学,教师完全可以放弃多媒体而采用传统的板书模式,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概念不断的理解和记忆,对于一些抽象的、动态的概念,就硬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直观、形象地加以展示,但重要的概念在老师的层层分析后一般还是应该板书,便于学生进行理解记忆。

定理、性质、推理证明、解题方法的教学,一般以传统的板书为主,这些内容都是课堂上的重要知识交流沟通,有必要在黑板上一步一步分析、推导,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理解、记忆的过程,也能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对基础薄弱,推理能力差的学生来说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解、记忆、模仿和摘抄一些笔记。这个过程若用多媒体来演示,停留时间短,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妨碍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

而对于一些探索性问题的教学,一般采用传统与媒体相结合,问题的给出采用powerpoint幻灯片或Flash的形式,探索的过程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对学生适当的指导,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和适当交流的机会,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必须有利于对数学的本质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对数学教学是锦上添花。作为数学老师,我们应该积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从学科的角度,注重实效,有效整合,更好的发挥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有事,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化,生活化,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数学。

篇5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软硬件;实现形式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以采集、存贮、管理、检索、分析和描述空间物体的地理分布数据及与之相关的属性,并回答用户问题等为主要任务的技术系统。今天它已经发展成为跨学科,多方向的研究领域。

Mapgis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软件,它能为不同用户提供地理信息服务。本文将从GIS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设计思路与目标、教学内容及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设计理念

1.课程的设计思路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是地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GIS教育不能忽视基础理论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的GIS课程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各种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层次,对高职学生很难胜任,另一层次主要是对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使用,对这一层次的应用将是高职测量专业学生毕业就业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高职学生就业的优势。测绘采集的数据已经成为GIS重要的数据源,因此作为地测专业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操作GIS软件,以GIS为工具,解决专业的技术问题。

(1)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具备利用GIS软件实现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地图制作等专业技能。根据这个目标订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实纲,确定合理的课时、授课方式、实验比例等,根据地测专业需要进行内容的删减和调整,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之间合理分配课时,确定考核办法和要求。

(2)实验课程设计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共计32学时,实训周26学时,基于Mapgis软件的实验课程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以及真实项目三部分组成。实验内容的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实验之间要相互联系,不能相互孤立,老师要清楚地给予解释的,同时学生也要亲手实践,以防止学习兴趣降低,不利于教学。二是优化实验内容,使实验项目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项目设计应紧密与地测专业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其应用。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结合Mapgis软件特点以及地测专业的特点将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真实项目,见表1,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空间数据采集、组织管理以及空间分析方法等技能。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实现形式

1.教学内容的选取

教学内容的选取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GIS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是GIS软件的应用。前者主要学习概念和基本原理,避开一些复杂的算法,理论的学习为测绘学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学习架起一座桥梁。后者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特定的数据来分析实际案例,达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统一。实验的学习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相关专业从事社会相关领域的重要实战训练,是抽象到具体的重要环节。对于非GIS专业的GIS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应根据开课专业特点、教学的目标以及培养方案的学时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删减或者拓宽应用。空间分析是GIS系统区别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根本标志,也是GIS用来解决应用问题的基本手段。非GIS专业学生应该重点了解空间分析的基本概念、空间分析内容和空间分析技术的特点,以及用空间分析技术解决工程问题的流程,而不是学习复杂的空间分析算法和实现技术。

2.教学内容的实现形式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通过Mapgis软件应用学习,掌握GIS的基本功能,特别是特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在教学中,采用Mapgis6.7软件,并配有练习数据、实验指导书、综合项目等。练习的主要内容包括:点、线、面数据的采集、数据的组织与管理、空间分析等,通过以上课程安排,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GIS的理论、技术与方法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加深了学生对GIS基本方法和原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课中以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对GIS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将教学内容按照GIS的基本功能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教学单元,按照GIS数据处理流程进行连接,使整个教学过程前后连贯,一气呵成。通过循序渐进的上机实习能够掌握GIS的基本技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涉及面广,知识点多,具有学科与技术的统一性,因此GIS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还包括GIS软件的具体应用,通过项目的实际成果更加直观显示来帮助理解,结合地测专业特点,以国产软件Mapgis为例,设计了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通过不断更新思想,规范和完善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与教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承担地理信息数据生产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郑佳荣.“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工程测量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J].中国职业教育,2011(5):53-57

篇6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信息管理(MIS)专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并在清华大学试办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美国的MIS专业强调管理与技术并重,认为技术对MIS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因此他们对技术发展趋势的关注远远超过对MIS专业本身的关注,理工科偏向明显。而在我国,由于开办MIS专业的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和历史发展情况不同,专业偏差很大,这从专业名称上就可略显睨端,如“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图书情报管理”、“林业信息管理”等,这些专业可能分属于商学院、管理学院、计算学院或信息学院等,有的偏理工,有的偏管理,各院校的课程设置也各有偏重。

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MIS相关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规定了该专业的管理学门类,明确指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应当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确定了8门核心课程,其中包括“计算机网络”。

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出版后,不少人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计提出了批评,为此教育部于1999年4月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组成专门课题组进行研究与讨论,起草了《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初步意见》,针对该专业的主干课提出了一个机动灵活的6+X方案,其中6为教育部明确规定必开课程,X为各院校根据学校性质及专业特点各自确定开设的课程。6门必开课程中包括“计算机网络”课。

2003年4月在重庆大学召开的教指委年会上,进一步确定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的核心课程及下属各专业的主干课,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为4门,其中之一是计算机网络基础。

无论是在早期的MIS专业还是现在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都是专业核心主干课,可见其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管理学门类,尤其是在财经类院校,其专业课程体系必然体现财经类院校的特色,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内容体系自然不应该照搬计算机专业。很多学者也强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同计算机专业的不同:信管专业更强调信息的组织与管理,信息技术只是工具,而不是本质。因而在课程设置中,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其重点在于“用”技术,而不是研究这些技术的本身;毕业生从事各种类型的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工作,其工作重点不是编程,因而在培养学生时,不必过分强调编程能力,而应加强应用、管理与分析等能力的训练。

计算机网络技术源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ARPA网,之后网络应用不断普及与发展,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Internet技术的普及及应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并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教育。25年前,国内高校逐渐引入“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的是国外教材(如Tanenbaum的《计算机网络》),并主要在计算机与通信专业的研究生层次开设网络课程,面向研究,教学内容仅限于理论,以OSI体系结构为主要框架。发展到现在,已经有更多的更优秀的国内外教材可供选择,并在更广的范围内如IT相关专业、面向更多的层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人们学习网络知识,不再仅仅是为了研究,更多的是为了就业、生存与乐趣。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不再局限于理论,而是更注重实践,实验配合理论,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相关理论的理解。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以数学理论为基础,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架构;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如何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直以来是课程教学的难点,也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由于以往大多数院校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实验室,开设大型网络实验基本不可能,而部分院校涉及网络组建、交换机设置、路由配置等需要网络设备的实验都不具备条件,而只能开设如网站建设、各种服务器配置、协议分析、网络程序设计等不需要网络设备的网络实验,这就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相关知识。

当然,随着网络设备价格的不断下降、各院校对计算机网络教学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部分院校得到网络设备公司的资助,各校的网络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目前,著名理工科院校的网络实验室建设都很有规模,甚至堪称豪华;普通院校高职院校也有很大一部分完成了网络实验室的建设与规划。笔者所在的学校于2004年建立了网络实验室,可以进行组网、交换机配置、路由器设置等实际的网络实验项目,使实验教学能够得以开展。

1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 与实践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所属门类不同、培养目标不同,课程体系自然是不同的,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有所差别。一方面,我们强调授课内容的广度,因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跨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的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信息技术相关课程,还要学习经济、管理类学科的课程,这注定不可能像计算机专业那样安排更多的课时,甚至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另一方面,我们强调应用,强调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加强了必要的实验内容。下面是我们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及方法。

1.1理论教学

首先,从以下5个方面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2)掌握网络各层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技术;(3)学会计算机网络的基本设计方法;(4)对典型计算机互联网络的特点和具体实现有基本印象;(5)为后续学习和研究打基础。

其次,从以下7个方面明确课程讲授内容的范围及深度:(1)从总体上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发展史、应用领域、功能和特点、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了解OSI与TCP/IP体系结构;(2)掌握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弱化通信技术理论;(3)掌握局域网络、广域网络的基础知识及基本原理,强化简单的局域网组网方法;(4)掌握网络互连技术的基本知识及网络互联设备的使用,强化交换和路由的概念;(5)掌握TCP/IP协议各层协议及其基本工作原理,立足端到端通信;(6)了解网络管理技术的基本知识;(7)了解网络安全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简单的保护网络安全方法。

最后,改变原来“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按照7层协议或TCP/IP协议由低到高讲授协议层次的方法,从应用层开始自顶向下逐层讲授。具体的课程内容体系框架为:概述、数据通信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因特网及其应用、网络互连与因特网基础、局域网、广域网、常用网络设备的使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共十部分内容。

这样,知识结构在整体安排上采纳自顶向下方法的思想,先讲应用层,又高到低,具体内容上按主题安排教学。这样进行课程安排的好处是:更加注重应用,在教学的起点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用层教学实验只需一些开源软件,无需昂贵的硬件设备,使得实验易于开展,能更好地体现计算机网络应用的特点。

1.2实验教学

就“计算机网络”课程本身来说,其特点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繁多、知识面广连贯性弱。网络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网络原理的理解,提高对网络的应用能力,促进创新性思维。

有学者将计算机网络实验分为3种类型:原理验证型实验、综合应用型实验和探索研究型实验。(1)原理验证型实验借助PC机、网络基本设备、协议分析仪和流量发生器等软件帮助理解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工作原理。实验可以在基本网络环境中进行,也可以在仿真实验环境下进行。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网络应用和维护的技能,为服务社会做好准备,同时有助于深入理解网络原理。(2)综合应用型实验应在真实网络环境下由学生实际操作完成,如设计并安装局域网,配置交换机和路由器等网络设备,配置、应用和维护各种应用服务器,如DNS服务器、Web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媒体服务器等,这类实验需要有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的硬件基础。(3)探索研究型实验主要用于发现网络新知识、验证协议或某种猜想等,这是专家或研究生们所要从事的工作。

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点,我们主要采用原理验证型实验和综合应用型实验两种类型。实验内容包括以下7部分:(1)组网实验,包括网络设备认知、网线制作、对等网组建等内容;(2)交换机配置实验,包括交换机基本配置及VLAN配置等内容;(3)路由器配置实验;(4)Windows 2000 Server的安装与设置、用户帐户与组帐户的管理、资源共享与磁盘管理实验;(5)Web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FTP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活动目录Active Directory安装与配置、DNS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DHCP服务器安装与设置、网络打印机的安装与使用、Internet信息服务器的建立管理和使用、服务器的配置与使用等实验;(6)利用Sniffer软件截获并分析数据包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协议的概念;(7)利用其他网络仿真平台或网络设备模拟软件构造虚拟实验环境拓展实验的外延。

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已被评为校级精品课。

2结语

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才能明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应用。因此,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深入认识和理解对于学好“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来说非常重要。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工作原理,加强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把握理论,并最终面向应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同于计算机专业,因此其“计算机网络”课程讲授的内容、深度与广度有别与计算机专业。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要强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授课内容的广度,二是其实用性,最终达到教学要面向应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外喜,高鹰,胡晓.虚拟实验室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应用的设计[J].计算机教育,2007(4):72-76.

[2] 李成忠.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7):72-76.

篇7

关键字:管理视觉;管理信息系统;工商管理类;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39-0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的主力,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成为企业变革的催化剂和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武器和资源,社会上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因此,1998年教育部就把《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这门课程作为各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成为培养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的主干课程。然而,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架构的问题,导致该课程在培养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中的实际作用与课程的地位不相符,因此,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对完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1.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很大一部分理论体系尚处于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技术系统,也是社会系统,它涉及的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同时它还包括数学、管理学、系统论、信息科学等相关理论知识。①教材。目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大多选用国内教材,如高等教育出版社,黄梯云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薛华成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些都是优秀的教材,并且采用率比较高。②理论教学内容。在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教学中,内容大多分为四部分:一是基础和原理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以及其的结构等相关内容;二是基础技术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的相关技术,包括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内容;三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部分,这部分是这门课程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今后进行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四是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③实验教学内容。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主要是围绕一个小型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设计以及系统实施进行的。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计算机知识及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的一次综合性的设计。通过此次设计,让学生充分学习领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2.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管理信息系统一门是很难教和很难学的课程。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方面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的内容太过广泛,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很迷茫,难以接受相关的学习内容。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严重挫伤学习积极性。一直以来此门课程的教学并没有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

二、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纵观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在整个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讲授了太多的计算机相关的知识,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先修课程仅仅学习了计算机基础和VF两门计算机课程,缺乏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涉及的大量的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对信息系统实际应用部门的业务流程了解较少,教学内容涉及的系统的开发方法所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管理工作的特点与要求,以学习系统开发和管理为重点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体系脱离了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2.实验环节效果不好。实验过程中达到的效果与教师的意愿有很大的差距。其中的原因主要还是学生先修的计算机知识不够充分,很多学生不具备程序设计的能力,另外有的团队成员什么也不干,坐享其成,个别成员承担全部工作,因此造成实验环节效果不好,没有达到实验预期的目标。

三、基于管理视角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的教学目标。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学习:技术视角和管理视角。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来说,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相对薄弱,在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应该更多的从管理视度去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将来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让学生对各种应用系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让学生从信息技术、管理、组织和开发运行等多个角度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了解、掌握如何使信息系统与企业战略、业务流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的业绩服务,从而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2.课程的教学体系。多年的教学经历,笔者认为: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我们不应把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作为一个重点去讲授。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应该从管理视觉去构建:①基础篇,主要讲解信息系统的概念、性质、作用。通过此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信息系统在当今如何改变企业,信息系统对运营和管理企业的重要性;让学生评价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分析信息系统如何为获得竞争优势而支持企业战略;让学生了解由信息系统所产生的道德、社会和政治问题以及信息系统技术和互联网给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保护带来的挑战。②技术篇,介绍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及其趋势。通过此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发展的各个阶段,了解计算机软硬件平台发展的趋势;让学生了解提高企业业绩和帮助企业决策的数据库工具和科技有哪些;让学生了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相关内容和主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和网络安全的基本防御措施,了解计算机的主要安全威胁以及主要安全措施。③应用篇,介绍信息系统的各种应用系统。让学生能够了解企业信息系统如何帮助企业运营卓越以及企业应用系统带来的挑战。④建设篇,介绍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让学生了解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方法,了解规划阶段、需求采集和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维护阶段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够了解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项目管理的至关重要性。

3.课程的实验内容。实验可以分两个环节:一是利用Project软件,确定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任务,并建立项目计划。二是利用Visio软件画出所选项目的业务流程图以及数据流程图。最后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实验报告。

4.课程的考试环节。笔者认为该课程应该进行考试改革,取消以往的试卷考试,学生的成绩由平时的作业和最后的大型作业两部分取得,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平时所学的知识进行的积累和消化,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对知识的整合和运用的能力。

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环境的变化,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会提出新的要求,同时管理信息系统也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因此,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转变教学思路,完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能够满足当今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9,(4):43-45.

[2]郑峰.试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J].滁州学院学报,2011,(1):110-112.

[3]肯尼斯C劳顿.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M],2011.

[4]侯赛因.比德格里.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M],2010.

[5]叶赛.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4):127-129.

[6]孔德汉.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1,(1):65-67.

篇8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童趣;教学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很多学科的重要基础,也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作为人生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学生的未来都会有深远影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主要的教学目的也是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因此广大教师积极开展小学数学童趣教学的分析与探讨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实践与探索,就如何提高数学课趣味性展开深入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童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可以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自主学习的良好效果。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上,教师通过引入龟兔赛跑的故事创设情境,使课堂趣味盎然,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还有关于《6的认识》一课,教师通过小小设计师的情境假设,让学生结合教材用6根小木棒进行创作活动。学生不仅好好认识了数字6,也提高了其他方面的能力。不同的教学任务,通过不同的情境创设激发童趣,使学生在玩中学、趣中学。

二、自主探究,体验童趣

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小学生好动、贪玩的心理特征,通过他们喜欢的、感兴趣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童趣,在童趣中体验学习。教师应该充分给予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自由,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时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因为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能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于是我让学生进行一分钟的体验活动,通过听音乐、数脉搏、排球等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一分钟的概念,将一分的概念转换成具体的体验活动,激发了学生兴趣,使他们在良好的体验中快乐学习。

三、展示交流,绽放童趣

交流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交流。作为课堂的主导因素,教师语言艺术的生动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如果教师总是从成年人角度出发,以标准化的语言讲授知识,课堂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降低。反之,教师如果能运用一些童化的语言,势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促进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为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放低姿态,保持童心,语言上要亲切和蔼、娓娓动听,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轻松愉悦。同时,教师要多使用鼓励性语言,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模仿动画片里小熊的声音进行授课,学生个个都喜形于色,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除此之外,教师要多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学习中,增进友谊,绽放童趣。

四、拓展延伸,升华童趣

小学正是兴趣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他们其实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围绕数学教学活动,多做一些相关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这样不仅可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到圆周率π时,可以穿插古人发现圆周率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又如,在《黄金分割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拓展生活中黄金比例的普遍应用,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事实证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也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总之,教师要打造童趣课堂,就要把握以下五要素:

1.低台阶:要符合小学生的知识特点,使用生动简单的方式,让学生能简单直观地理解数学原理和知识,避免学生对数学产生恐慌心理。

2.小步子: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让学生基础扎实的同时保持进步。不能拔苗助长,给学生太大压力。

3.多活动: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要通过活动的方式教学,寓学于乐。

4.勤反馈:教师要加强学生的交流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5.生趣味:教师要牢牢把握课堂的趣味性,以此为出发点,积极尝试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张正玉.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调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篇9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计算机类课程; 教学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13 . 070

一、不同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几种模式

目前,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许多专业都开设了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已成为许多高校的通识平台课程。

计算机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应用,不同行业对计算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高校中对应的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要求也会不一样。

我们不妨将计算机的研究和应用简单分为以下4种类型:① 计算机学科研究和应用类;② 工程技术和工业控制中的应用类;③ 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类;④ 其他方面的应用类。这样可清楚地看出不同类型的专业对计算机的不同要求。

1. 计算机学科研究和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计算机学科研究和应用类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安全、智能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

这类专业的特点是研究的目的和对象就是计算机本身,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会把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原理与结构讲得非常全面和深入,以使学生具有研究与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这种类型的学生将来主要在IT行业就业。

2. 工程技术和工业控制中的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这类专业较多,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土木工程中的工程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

这类专业研究的目的和对象各不相同,但其有两个共性:一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工程技术和工业控制中的各种问题,即属于工程类和计算类的问题;二是其对计算机的要求主要是应用,即应用计算机快速解决问题。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几种工具软件或计算软件,解决工程中的问题即可,而没有必要对计算机系统内部的原理与结构作过多过深的教学。这种类型的学生将来主要在工业制造业或一些工程类、计算类的研究所就业。

3. 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这类专业有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行政管理等专业。

这类专业也有两个共性:一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管理和商务中的各种问题,它们属于管理类;二是它们对计算机的要求也主要是应用,即应用计算机提高管理效率,减少差错。这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会计算机能干什么,而且要学会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特点,去规划和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对计算机的各种应用要学习比较多的内容,特别还要将计算机的应用与管理相结合,但仍然没有必要对计算机软硬件内部的原理与结构作过多过深的教学,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一般的了解就行。这种类型的学生将来主要在一些管理类或信息类的行业就业。

4. 其他方面的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计算机还可在教育、医疗、数字多媒体及其他生活方面应用,相关学校也开设了相关专业,如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艺术素养,还要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这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主要就是讲授计算机在一些专门领域的工具软件的应用,如利用计算机进行动画设计等。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的专业和领域对计算机的应用和要求有很大的差别,学科所跨的领域也比较宽,不可能也不应该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甚至名称类似的课程可能由于专业特点不一样,教学的内容的侧重点也应不一样。所以,一个学校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完全靠一个计算机系或计算机学院来统一开设,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只有每个专业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计算机教学模式和内容的研究,开设适合本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才能将专业特色体现出来,才能将专业建设得更好。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

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特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也有别于管理专业,更不是计算机专业与管理专业的大拼盘,而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的学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交叉的一个专业。在该专业中计算机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和技能、支撑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其在课程设置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构建适时、科学、合理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体系是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特征,即以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科学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管理与技术并重,培养以应用为目标,管理、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技术型管理人才。这一方向和目标要求在教学中以计算机作为工具,注重将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树立“技术进步促进管理理念的发展,管理理念通过技术实现”的思想,让学生获得信息化管理与决策的专业技能。

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高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方向上主要有信息技术导向型、管理导向型、信息资源导向型和公共管理导向型4种模式,这些模式虽各有自身特点和优势,但无论何种模式,其课程体系的共同特点都是计算机类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计算机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分界明显,不能充分体现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融合与及本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特色需要。

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习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加强管理的水平,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该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企业管理创新的知识,具有驾驭信息资源知识与能力的新型管理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指学生能够在某一领域内将与其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具体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成为理论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高级技术工作者。其不同于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技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没有必要对计算机系统内部各个组件的原理、结构及工作过程作过多过深的介绍,而是应该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把计算机同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应以计算机如何为管理服务或管理中如何应用计算机为主要宗旨,将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用程序和案例贯穿其中。

将计算机技术和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构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和教学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内在规律性,使其区别于其他专业。

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几个要点

(1) 多用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以及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还可以达到帮他们进行复习的效果。

(2) 多用实例或多媒体演示。对于一些难点,或不好理解的知识,老师应多举一些实际例子或现场操作加以辅助说明,如有可能,应利用一些多媒体手段(如动画、电影片段)进行演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多做课程设计。有条件的课程可打破传统的作业模式,将做习题改成做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应尽量来源于实际工作中,通过做课程设计可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学习效果的目的。

(4) 不断完善实践体系。各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有步骤、分阶段地来完成。这里每个阶段的内容设计,都必须和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相关联,如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信息化调研与咨询、网站设计、软件项目外包等。实践教学环节是能否实现信息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5) 灵活的考试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有条件的课程可打破一次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方法,实现考试多样化,采用笔试、口试、操作演示、开卷、闭卷、小论文、项目规划、项目设计或开发、答辩等形式全面考核学生整体水平。

三、结语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展,不同的领域和专业对计算机的要求各不相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也无法用同一标准来统一,只有深入研究各领域和各专业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和研究,才能更好地促进各领域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吕永林,师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体系设计[J]. 计算机教育,2010(6): 15-18.

[2] 王学颖,黄淑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3):378-381.

篇10

关键词:web;学生管理;B/S模式;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1-0063-03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及有条件家长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课堂出勤表现情况,及学生在学校或班级其他方面的表现,是加强班级管理,促进学风建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的重要工作。目前,各高校辅导员、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一般是采取每学期期中,请所有任课教师到系部和学生管理人员进行期中座谈,辅导员、班主任每月进课堂听课等方法,和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但期中座谈有时很难聚齐所有老师,并且发现问题已经置后,而每月听课一次,对学生出勤上课情况掌握也不是很及时,因此有必要开发一个提供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随时沟通的平台,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家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课堂出勤情况等。

研究开发基于Web的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信息沟通平台,可以弥补以往学生管理发现问题置后,对学生出勤上课情况掌握不及时,了解班级或学生不够全面真实的问题,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并且保存缺课等基础数据之后,可以方便后期进行各种数据挖掘、统计、分析,进一步为学生管理、教师及学校的其他工作提供帮助。同时,本系统的开发也是教学信息化技术、校园网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的有益探索。

1 需求分析

基于Web的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沟通信息平台是针对高校学生日常课堂考勤管理实际应用而开发的,目的是实现基于校园网的系部学生工作情况查询、班级情况查询、学生情况查询、学生缺课登记、学生缺课情况统计与分析等。具体要实现以下功能:

1)系部学生科长,可以随时添加、维护,本系部的学生管理队伍、学生班级情况,维护辅导员及班级关联设置,班主任及班级管理设置,班级组长设置,通过本系统添加维护本系部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及竞赛情况等。

2)辅导员能通过本系统,批量导入、个别添加、修改、维护班级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学期表现、成绩情况,如学期学生不及格情况,留降级、留学生情况、奖学金情况等;辅导员可以方便的维护学期开课及任课教师,让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本系统及时了解授课班级学生情况;

3)任课教师能通过本系统,随时填报学生课堂出勤、表现情况;

4)辅导员、班主任能随时查询统计,系部、班级学生课堂出勤及表现情况, 维护班团委等功能;

5)班主任可以随时查看、导出本班学生自然情况、参加科技活动情况、奖学金情况、留降级补考情况等;

6)有上网条件的家长可以通过本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及课堂上的出勤及表现情况,奖学金及参加科技活动情况,学生成绩情况;

7)辅导员、班主任、家长能随时通过系统,进行留言、建议等,进行沟通。

2 系统设计

2.1 功能设计

根据以上需求分析,本系统设置五级用户,分别为系部学生科长、系部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具体实现功能如图1所示。

2.2 数据库组织与设计

根据以上需求分析及功能设计,系统数据库设计如下:

3 系统实现

3.1 开发工具的选择

由于系统主要处理学生缺课数据,及其他班级奖学金、科技活动、留降级、不及格数据,数据传输量不大,且全校教师使用,涉及用户较多,系统开发采用B/S网络数据库结构,数据库采用Oracle 10g,网络编程采用作为开发工具。系统置于计算机实验室Web服务器中,服务器采用Windows Server 2003+IIS,任课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或有条件的家长只要计算机能上网,有IE浏览器即可。

3.2 系统运行界面及实现

任课教师缺课查询及登记处理关键代码如下:

public partial class xscqdj : System.Web.UI.Page

{DataBaseLayer database;

string str_userid;

public xsqkdj()

{database =new DataBaseLayer(DbProviderType.Oracle);

}……

protected void GridView1DataBind()

{string sql = "select id,zcwb,xqwb,jcwb,xm from xsgl_xs_qkdjb where ((bjid=" + Treebj.Select edValue +") and (kcid="+Treebj.SelectedNode. Parent.Value+")) order by zc desc,xq desc,jc desc";

DataTable table = database.ExecuteData Table(sql, null);

GridViewqk.DataSource = table;

GridViewqk.DataBind();

}……

protected void Buttonqkdj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for (int i = 0; i < CheListqk.Items.Count;i++)

{if (Cheqk.Items[i].Selected ==true)

{string sql="INSERT INTOxsgl_xs_qkdjb(id,bjid,kcid,jsid,zc,xq,jc,xm,zcwb,xqwb,jcwb) ";

sql=sql+"values(xsgl_xsqkdjbidno. nextval,"+Treebj.SelectedValue+","+Treebj.SelectedNode. Parent.Value+","+str_userid+","+DropDownList_zc.SelectedValue+","+DropDownList_xq.SelectedValue;

sql=sql+","+DropDownList_jc.SelectedValue+",'"+Cheqk.Items[i].Text+"','"+DropDownList_zc. SelectedItem.Text+"','" + DropDownList_xq.SelectedItem.Text + "','" + DropDownList_jc.SelectedItem.Text + "')";

database.ExecuteNonQueryText(sql, null);

}}

GridView1DataBind();

}}q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阐述了基于Web的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沟通平台的设计流程,采用目前较为流行的B/S架构。系统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在我校计算机学院投入试运行,处理学生数据7000多条,极大地提高了课堂考勤统计管理工作的效率,解决了以往发现问题置后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郑齐心项目开发案例全程实录[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洪石丹范例开发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 庞娅娟,房大伟从入门到精通 [M]. 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 炎士涛项目开发案例精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 张领项目开发全程实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6] 余金山 2.0+SQL Server 2005企业项目开发与实战[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7] 李玉林 2.0网络编程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8] 郭靖开发技术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9] 马苏拉.高校考试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1(10):37-42.

[10] 杜士镕.基于 Web的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1.

[11] 马珊丹.学分制下成人高教课程重修信息管理子系统的设计[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2):32-34.

[12] 鞠宏军,杜丽娟.基于校园网的重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4586-4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