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销售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5 18:1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销售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产品销售计划

篇1

关键词:“互联网+” 农产品 销售模式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极大的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金融业等各个领域的融合。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的转型与升级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为其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驱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进军。

一、 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

1、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的概述

我国传统农产品的销售模式主要有:

(1) 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销售模式。农户生产的农产品通过自由组织、小商贩、集体组织等方式运往批发市场,批发市场则将收集到的各地农产品经过再包装到大型超市、个体户等零售终端。

(2) 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销售方式。整个供应链由农产品原料供应体系、农产品加工体系、农产品分销体系构成,这种销售方式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3)以农产品大型零售企业为核心的销售模式。农产品从零散农户和合同农户手中生产出来后,再由批发市场和各级加工企业通过终端销售超市到达消费者手中。

2、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的缺点

(1)中间商层层加价,推高了农产品的终端售价。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同类农产品的销售时间比较集中,所以销售模式在农民实现增收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农产品N售渠道单一,农民必须通过批发市场与中间商来与消费者对接,因而缺少议价权,在整个交易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农产品收购价格低,损害了农户的切实利益,打击了农户生产积极性。

(3)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闭塞,不能实现同步化。近年来“三聚氰胺”、“瘦肉精”等大型食品安全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而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很难使消费者直观的了解到农产品的来源、生长环境、种植和收获过程等,消费者分散、孤立、消极被动的参与购买环节,缺乏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和信赖。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销售模式

1、“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销售模式概述

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销售模式是对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的一个升级。在互联网的带动作用下,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形式的新型销售模式快速崛起,在销售主体、销售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积极的创新和改变,使传统农业向信息化、规模化、智能化转型,最终实现农产品销售模式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

2、互联网+背景下销售模式的优点

(1)互联网化销售,有助于农民及时了解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价格,增加了农民对于风险的防范能力;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途径,使农户在销售农产品时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更好的解决了农产品的滞销问题,促进了农产品的去库存化;减少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中间环节,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为农民和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利益;有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农户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生产与销售的直接对接。

(2)互联网化经营,有利于将当地农产品的品牌推广开来,将农产品更加快捷、高效的销售出去,带来更多的销量;有利于农户资金回流,使农户可以更好的利用资金,同时可以吸引了更多企业和客户投资,促进农产品销售方式的转变,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3)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在互联网背景下的销售模式中,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国外市场及国内市场的需求、风险、信息、政策、标准等进行了解和综合的评估,从而选择出最佳出口国,降低风险,增加收益。

3、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销售模式目前遇到的障碍

(1)物流成本高,缺乏冷链物流

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呈现出一家独大的现象,市场上虽然有圆通、申通、韵达、汇通等多家物流运输公司,但这些物流公司之间存在密切的家族联系,物流市场缺乏竞争力。其次,农产品以kg为单位的售卖方式,以及生鲜类农产品不易保存的特点使得严重依赖电子物流运输的农产品电商行业发展缓慢。相较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冷链基础设施十分短缺,约有7万辆冷藏车,平均两万人一辆冷藏车,生鲜类产品的损耗高达30%。

(2)政府对于大数据的开放程度较低

虽然各级政府也在一定范围内开放大数据,但是由于政府有自己的顾虑,担心大数据的进一步开放可能会限制本部门履职的自由,部门行为可能会引发民众的舆论批评甚至诉讼,因而开放大数据的主动性低。其次,公共信息中有许多属于监管信息,各级政府对这些信息的披露比较慎重。并且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开发成本较高,因此一些部门不愿意免费向企业或社会主体提供大数据。

(3)农村新型人才缺失

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整体偏低,缺乏真正懂得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农业供应链管理方法、农业大数据的收集、提取、整理、运用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岗位及就业机会少,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老龄化现象严重,农村地区现有的人才及劳动力大量流失,又很难吸引到外地的人才,新型人才严重缺失。

(4)缺乏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少。2015年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在1500亿元以上,比2013年增长2倍以上。2016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总额达到2200亿元,比2015年增长46%。尽管我国最近几年已经加大了对农业电子商务的资金投入,但还是难以满足农业电商迅猛发展的需求。

融资难。首先,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价格浮动较大,回报率低,很难吸引企业及客户的大量投资;其次,我国农业粗放、分散的发展特点,不利于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的发展,农民群体的收入在国内普遍偏低,缺乏一定的资金来源,而其自身经济能力薄弱,缺乏可抵押物品,因此农民向银行借贷非常困难;最后,农村的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民间借贷行为不规范,新兴的互联网融资模式正处在摸索阶段,农业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局面。

(5)缺乏统一的质量监督标准

通过电商平台可以直接购买到农户所种植的农产品,大大减少了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交易环节的减少,使得农产品从农户手中送达消费者处这一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环节。由于农产品分散化经营的特点,若要对每个处于物流运输环节的农产品进行检疫必然会极大地耗费人力物力,加之许多生鲜类农产品不宜保存和运输,当这些农产品运送到顾客手中时,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同,对农产品新鲜度或质量的认定也会因人而异,容易造成农户与消费者之间意思表示不一致,不利于农产品市场交易的发展。

三、构建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销售模式的若干建议

1、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培育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型销售人才

(1)第一,由政府牵头制定农产品销售的战略计划,促使企业与一些电商巨头达成合作,扩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大农产品的销售量,与电商巨头一起推进农产品的品牌建设。第二,积极利用自身现有的品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扩大现有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第三,对于现在刚刚起步的一些小网店或还未形成自己品牌的农产品可以通过互联网不断积累的信誉度和人气,结合自己的消费群体和当下社会的流行元素,打造适合自己农产品特色的品牌,并利用互联网将自己的品牌进行推广。

(2)各级政府应积极制定互联网+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加快实施互联网+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性农民,加大对当地农产品销售行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吸引更多外来人员在本地进行创业和发展。

(3)拥有互联网销售思维,要做到以人为核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倾听用户的心声,进行精准化、合理化的分析,从而制定出可以满足顾客需求的销售方案。第二,要有顾客参与意识,可以邀请用户一起参与设计创新,更好的实现产品的升级与创造。第三,要有将产品做到极致的理念追求,最好的产品是永远会受到消费者的追捧的。

2、转变销售模式,促进农产品行业产业结构升级

(1)平台化道路。在地方建立农产品特色馆,借助政府的支持和自身体系的聚合力,集合当地众多的小卖家共谋发展,对这些小卖家进行统一的专业培训,并制定统一的上游供货标准,由该平台的专业团队进行统一操作,线下则按照统一包装、统一配送、统一售后等标准化操作执行。

(2) 资源整合道路。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结合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依托网点进行销售。对于有开网店想法的人进行电商培训,使他们掌握必要的营销技巧,并通过微博、微信等免费的社交工具进行农产品的推广。

(3)品牌化道路。结合地方特色,对当地的农产品进行统一采购、统一包装、统一配送等诸多标准化尝试,通过大型的电商平台进行运作,呈现商品的品牌化。在2015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周至猕猴桃品牌价值以36.23亿元列为中国猕猴桃区域品牌价值排行榜第一位。其猕猴桃一产收入超26亿元,年收入高出10万元果农达到1.2万户,产品远销26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周至县大力推广“互联网+”模式,通过与正大、右下方等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形成产地与销售企业间的良性联络。

3、加强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标准化建设

(1) 对农产品进行细分,根据不同农产品所需要的环境不同,选择不同的储藏、运输方式,尤其是对于设施要求极高的冷链物流要加大科技及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产品行业的物流服务水平和物流配送效率,节约物流成本。

(2)加强农产品在物流运输环节的监督与管理,构建农产品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广大公众对于物流行业的监督,建立健全的问责机制。

(3)政府应制定适应物流行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及法规,规范物流行业的运营情况,并引导年轻人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加大农产品物流要求的经营和管理方面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加大对物流行业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的物流信息开发系统,实现农产品物流信息的对称,从而增强物流行业的竞争力,扩大农产品物流市场的规模。

4、构建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1)加大大数据开放程度: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合理的范围内积极开放农业大数据,使农业信息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2)不断完善农业咨询平台的建设:农业咨询类网站的运营模式是将线下渠道的咨询信息到线上平台。随着企业对农业咨询需求的增多,过去仅仅售卖数据的模式已不足以支撑这类网站的运营,网站应该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根据企业面临的问题为企业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咨询方案。

(3)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类网站建设:我国信息服务类网站起步较早,大大小小的网站已经有3万多个,但真正具有影响力的网站并不多,各级农业部门应这类网站的的资金投入,挖掘具有长远目光的行业领导者,整合资源,提高网站资源的利用率。

5、开拓融资渠道,加强诚信建设

(1)各地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当地农业的投资力度,为农户农产品的销售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

(2)创新融资方式,通过众筹这一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型融资方式,农户可以借助互联网向公众展示他们的农产品所独有的市场优势,获取网友的关注和支持,筹得自己所需的资金,从而解决农户融资成本高、门槛高,融资无门等难题。

(3)加快农村诚实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农户向银行借贷以及民间借贷的发展。政府可以鼓钜行机构或者其它支付机构向农户宣传分期付款按时还款这一支付方式,增加农户的信用记录,从而促进农村城市信用体系的建立,帮助解决农户借贷资金拒之门外这一难题。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销售;销售渠道;Logistic模型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2.022

Research on the Role of E-commerce Platform in the Sal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Farmers in Shouguang City of Weifang

YANG Yan, GAO Min, LI Jun

( Yantai Institute,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ntai, Shandong 264670,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taking 130 farmers in Shouguang city of Weifang as questionnaires, analyse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armers’ willingness of online sal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ith agricultural e-commerce platform as example by using the various logistic models.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alysis, the farmers were influenced by some factors when making the channel decision-making, including the transport distance of product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buyers on product quality and pesticide residues. It concluded that the extens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ale channels was restricted by the above factors, and then explores the role of e-commerce platform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sales.

Key words: e-commerce platform; agricultural products sales; sales channel; Logistic model

1 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现状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2010―2014年农产品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662%,市场成交总额年均增长9.996%,农产品综合市场及摊位数量年均增幅分别为0.456%,1.305%。随着近年来“互联网+”趋势热潮的发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阿里研究院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阿里平台共完成农产品销售额(阿里研究院GMV统计)695.5亿元,经营农产品卖家数超过90万个,其中零售平台占比97.73%,1688平台占比2.27%,涉农产品类目增长率为49.79%。5年间仅阿里一家电商平台对全国农产品交易总额贡献率由当初的0.353%增长为3.115%,贡献率年均增长28.92%。

2016年农业部先后出台《关于印发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方案的通知》《“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旨在大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水平,培育农业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实现农民创收。

当前,农产品电子商务业态前景可观,形式多样。从平台角度对农产品电商模式(引自《2014―2015年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中国食品(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院(洪涛、张传林)进行分类:一是政府涉农网站;二是涉农期货市场网络交易平台(含中介平台,以B2B、B2C模式为主);三是专业性涉农批发交易网站(含B2B、B2C、O2O等交易模式);四是涉农零售网站(农户自营、有专属农产品基地)。此外,生鲜配送成为农产品电商领域新“蓝海”,成套自建园区,基地和物流体系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

笔者以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为例,研究影响潍坊寿光农户销售渠道决策的因素,研究数据来源于实地调研,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剔除无效问卷16份,最终得到114份调查结果。

2 寿光农户销售渠道选择行为分析

2.1 寿光农户销售渠道

通过对114份问卷的数据统计得出表1的调查结果,当前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以批发市场,合作组织和销售大户收购为主,个人零售,中介及网络销售所占份额较小。

2.2 影响农户网上销售农产品的因素

通过初步调查,得出影响寿光农户销售选择行为的因素有运输距离、利润、品质要求、农药残留要求、合同关系、购买方信誉度、结算方式等。农户网上销售农产品意愿如表2所示,大多数农户对网上销售农产品持观望和否定态度。

2.3 农户网上销售农产品意愿的实证分析

利用SPSS17.0软件,建立多项Logistic下的Logit模型,研究农户网上销售农产品的意愿。

2.3.1 变量的选取及显著性检验 选择运输距离、利润、品质要求、农药残留要求、合同关系、信誉度、结算方式等调查结果作为被检验解释变量(X),农户网上销售农产品意愿作为被解释变量(Y),研究影响农户销售选择行为的因素。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检验标准下,对被检验解释变量进行似然比检验,最终只有3个变量通过检验,分别为运输距离(X1)、品质要求(X2)、农药残留要求(X3)这3个变量在SPSS17.0的赋值,如表3所示。

模型拟合信息检验结果显示卡方值为76.034,Sig值为0.000,模型通过检验;Cox-Snell、Nagelkerke、McFadden 3个伪决定系数分别为0.084,0.097,0.044,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利用SPSS17.0得到3个解释变量的参数估计,见表4。

2.3.2 建立Logit模型 Y取3个值,即1=愿意,2=不愿意,3=不确定。SPSS选取“3=不确定”作为参考类,得出2个Logistic函数:

g1(x)=LogitP1=ln=β01+βi1xi

g2(x)=LogitP2=ln=β02+βi2xi

当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很大时,Wald检验值的估计标准会膨胀,Wald统计量变得很小以致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会增加。本应拒绝零假设却未拒绝,从而接受零假设,导致错误的结论(Jennings,1986;Menard,1995)。虽然表4中的Sig值存在大于0.05的情况,参考似然比检验结果,3个变量仍可以被选入模型。利用上述模型可进行如下估算。

例如,一个人X1=1、X2=1、X3=1则g1(x)=-1.383+1.057-0.962+1.362=0.074;g2(x)=-0.226+0.639+0.144+0.580=1.137。对于参考类,模型中的所有系数均为0。所以g3(x)=0。

再由(y1)=(i=1、2),

所以P(y1)==0.21;

P(y2)==0.60;

P(y3)==0.19。

因此,当面临农产品运输距离较远,购买者对农产品品质和农药残留要求较高的情况时,农户愿意在网上出售农产品的概率为0.21,不愿意的概率为0.61,不确定的概率为0.19。利用以上模型,电商从业者可以计算出不同情境下农户选择网上销售农产品的概率,制订应对措施,实现电商平台在农产品销售中的推广。

表4中系数正负号表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正负相关关系,分析得出在长途运输、购买方对产品品质要求较低、对农残要求严格时,农户更倾向于通过电商平台出售产品。进而得出电子商务平台在解决农产品运输和市场准入、产品质量监管上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拓宽销售渠道的结果。

3 电子商务平台在农产品销售中作用探究

3.1 解决农产品运输问题,实现物流配送专业化

当前我国有60%~70%的农户需要自己解决农产品运销问题,在产品流通环节损失利润每年高达200亿元。而电子商务平台作为农产品供求双方的中介,减少了中间环节不必要的损失。生产者根据所获准确的市场信息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配送。产品流通过程中依靠专业集约化的供应链,避免因产品积压导致的超额运输、储藏和损耗,克服了运输距离过远对农产品销售造成的不利影响。如顺丰优选凭借顺丰物流配送优势,迅速占领生鲜配送电商市场,货源产地直采保证品质,专业冷链物流确保运输时效。

3.2 实现产品质量监管,提高市场准入标准

农产品具有易腐烂变质、不易存储的特点,加之农业产品在标准化方面的先天不足,没有一致的市场标准致使当前农产品交易市场出现卫生质量不达标、以次充好的现象。农产品个体销售者受限于文化水平,生产经营模式单一低效,阻碍了农产品市场规范化运作。同时,我国多数农业企业缺少品牌意识和品牌的市场化操作实践,制约了特色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而电子商务平台对农产品的销售过程进行规范,推动农产品的品牌化,保障了产品质量。农产品电商平台中,吉林省通榆县采用的“通榆模式”非常注重品牌,不仅将该县农产品商标注册为“三千禾”,还进驻天猫旗舰店,建立县级电子商务协会监管,聘请第三方主体实现高效运营,并在全程产业链(包括采购、包装、运营、配送、售后等)上进行标准化运作。

3.3 节省交易成本,实现销售渠道多元化

据国际通行方法核算,与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可节约直接成本15%,节约间接成本75%。其中包括信息获取成本、摊位费、产品摆放及询价议价交易成本以及信息迟滞带来的风险成本。此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冲破了时间和地域,为农产品结构性销售瓶颈提出了应对方案。在此方面,“遂昌模式”具有其独特之处,不仅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县级农产品馆,还依靠其独特的麦特龙分销平台聚合了当地千余家小卖家,走平台化发展道路,节约了交易成本,实现销售渠道多元化。

4 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建议

(1)政府不仅需要加强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的资金投入,更应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的作用。引入有利于竞争、合作和发展的农业信息市场化运行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和多种所有制资本参与网络运营和信息资源开发,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基础建设。同时也要做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建立大型涉农平台及与之配套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

(2)建立专业物流配送体系,充分重视农民物流主体的培育,提高农产品流通服务水平和物流配送能力。

(3)注重特色产品品牌开发。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商标注册和专利保护意识。

(4)提高农产品本身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对大数据的应用以引导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同时应积极加强农业网站建设,及时农产品市场信息。

(5)建立可靠安全的支付体系,保障农产品网上交易的安全运行。同时还应注重电商人才培养,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输送人才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洪生,栾费明,杨建荣,等.电子商务在农产品销售中的作用和发展策略研究――以井陉县天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案例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08(1):93-94.

[2]安玉发,张浩.果蔬农产品协议流通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3]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洪涛,张传林.2014~2015年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J].中国商贸,2015(5):44-54.

[5]赵一夫.中国生鲜蔬果物流体系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6]陈亮.从阿里平台看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15(6):58-64.

[7]任昊天.食品类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分析及建议[J].中国食品,2014(23):46-48.

[8]胡天石,傅铁信.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26(5):23-27.

[9]王成,罗斌.信息化下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模式分析与探讨[J].科技和产业,2006,6(1):56-59.

[10]王鹏,朱苏加,韩宪生.电子商务区域化进程中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分析[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13,30(3):68-70.

[11]任保才,马新明.农资电商平台发展浅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1):198-202.

[12]张胜军,路征,邓翔.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评价及建议[J].农村经济,2011(10):103-106.

[13]张浩,黎宏,杨浩雄.农产品物流配送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2):178-181, 185.

[14] 司俊磊,赵毅,王振霖,等.论农资电子商务新模式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5(1):57-60.

篇3

1 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由于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尤其是使用国家严禁使用的农药,造成蔬菜产品农药残毒超标。

1.2 由于盲目施用化肥,尤其是过量施用氮肥,引起土壤中硝酸盐的累积,进而造成蔬菜产品中亚硝酸盐超标。

1.3 由于忽视了环境保护,造成农田及水质受到有害金属及非金属元素的污染,进而造成蔬菜产品中砷、镉、铅、汞、铬等残留物超标。

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形成的原因

2.1 传统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形成了忽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倾向。

传统农业生产一直以增加产量为第一目标,农民们更多关心的是成本、产量、价格和管理,而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有时明知剧毒农药有害,但因其杀虫谱广、药效时间长、相对成本低,也要在生产中使用。

2.2 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组织实施。

在现行的家庭承包生产经营体制下,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最重要的环节是对整个生产过程按照标准化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全程控制,协调统一所有生产者的管理。分散的生产经营体制,小规模的生产经营特点,加大了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难度。

2.3 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

由于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病、虫的防治不科学,发生了病虫害,没有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造成错用、乱用、滥用农药及其他投入品,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很难保证。

2.4 开放的农副产品销售市场,降低了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准入门槛。

农产品销售比较自由,既有批发,又有零售,还有转手倒卖。销售主体的多元化,使优质农产品不能实现优质优价,既降低了生产经营者创建优质农产品品牌的积极性,又使农产品流通的市场监管难以到位,一些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的农产品仍有销售渠道,发生问题无法追查。

2.5 多头管理的农资市场管理部门,削弱了农业生产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力度。

农资经营市场允许多种主体进行农资的经销、代销、分销,因此,加强农资销售市场监管显得非常重要。而农资销售市场监管又涉及到农业、工商、质监等部门,存在着执法主体多元、职能重复交叉和相互扯皮等现象,未能形成合力和建立严密的农业投入品源头控制网络,使一些剧毒高残留农药不适当地使用成为可能。

3 措施与对策

3.1 认真组织农民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没有农民的参与难以取得成效。要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投入“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列入农民教育工程的重点内容,让农民懂得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为什么要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怎样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培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带头人,既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示范户,又成为农情信息的宣传员,同时也成为农资销售的中介力量。

3.2 重视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管理。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化学农资在土地中的逐年蓄积,耕地质量、灌溉用水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涉农部门要规划好优势农产品生产布局,在扩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同时,加强对已认定基地的管理。

3.3 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作用。

加强农产品产地认证和销售市场监管,逐步实现农产品销售市场准入,都需要发挥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作用。建议各级政府安排必要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经费,专门拨付,专项使用。拓展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的服务领域,定期进行抽检,并通过专门的信息渠道,公告检测结果,引导消费。

篇4

关键词:农产品;网络营销;问题;对策

2012年3月5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并指出要“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支持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生产”。这些政策预示着我国农产品会是一个继续增产的趋势,但在增产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市场营销存在着诸如营销方法落后等许多问题,它们阻碍了我国农产品销售健康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创新营销思路,大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农产品网络营销应运而生,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一种新途径。农产品网络营销,又称“鼠标+大白菜”式营销,是农产品营销的新型模式,它主要是利用网络开展农产品的营销活动。由于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存在着很多问题。

1 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1.1 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外部条件基础薄弱

首先,我国的网络营销起步比较晚。1996年山东青州农民李鸿儒首次在互联网上开设“网上花店”,这时网络营销才被我国的企业尝试。所以,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还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其次,大部分农产品企业坐落在乡镇村。在这些地方,网络普及率低、基础设施跟不上,存在着诸如网络速度较慢、网络运行不稳定、网络收费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产品网络营销普及的速度。所以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硬件基础薄弱。再次,目前我国网络支付技术尚不成熟。在网络支付时,常常出现许多安全问题。这些问题使消费者和企业在网上交易时得不到可靠的保障。这也是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外部条件基础薄弱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最后,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不完善。目前我国农业网站不多,虽然有一些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高校和相关企业已建设了一批专题数据库,但这些数据库一般为自建自享,存在着管理分散、规模不大、利用率不高等缺陷,没有形成资源共享。以上这些薄弱的网络外部条件阻碍了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

1.2 农产品网络营销主体素质偏低

1.2.1 农产品企业等营销主体对网络营销理念认识不清 农产品企业大都有自己的一套经营模式,它们对网络营销缺乏一定了解,不敢开展网络营销。有的即使开展了,也没把太多的精力、财物放在网络营销上,导致网络营销效果不佳。

1.2.2 农民等营销主体的网络营销技术差强人意 随着传统农产品营销模式向现代网络营销模式转变,传统的农民也要向现代“网农”(E-farmer)转变。“网农”是指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工具,从事农业生产计划、管理与运销的农民。网农会设计农业网站、管理网站,具有一定的网络营销推广策略等等。但就目前我国农民来看,还达不到网农的水平。有的农民对电脑、高科技通讯、网络应用十分有限,有的甚至连上网都不会,又怎么能进行农产品网络营销呢?因此,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要发展,就必须要提升农产品网络营销主体的网络营销技术。

2 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对策

2.1 强化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外部条件

2.1.1 强化政府部门的领导 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不是靠某个行业就能实现的,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很多环节。因此只有政府相关部门统筹安排,农产品网络营销才能顺利发展。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全国农业网络营销的体制框架、市场规范、法律体系等等,用它们来规范企业的网络营销行为,促使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2.1.2 提高网络的普及率 提高网络普及率最重要的是扩大网络的覆盖面,尤其要加大农村网络的覆盖面,这是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基础。作为政府,需加大对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网络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并及时将农产品市场信息通过网络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农产品企业、农民和消费者。作为农产品企业,要和政府齐驱共进。或共同加快农村网络设施建设;或选择在网络设施比较发达的城区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点。对于农产品营销主体来讲,在农产品网络营销初期,考虑到建立和维护网站需投入大量的财力,可以先不兴建自己的网站,而是选择在农业专业网站上供求信息。这样既推销了农产品又节约了成本。当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后,则应该建立自己的网站,这有利于品牌推广与企业的长远发展。

2.2 提升农产品网络营销主体的素质

2.2.1 更新农产品营销主体的营销观念 对于农产品企业,要使它们充分认识到:网络营销会给它们的企业带来的无穷动力。促使它们加大对网络营销的投入;促使他们把企业网站视为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新平台,而不是仅仅当成摆设。对于农民,要把他们从传统封闭保守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改变他们对网络营销方式不信任的态度,利用具体事例教育他们,唤起他们对网络营销的积极性。

2.2.2 提升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技术 作为农产品企业,要引进培养网络营销专门人才。公司可以专门建立一个网络营销人才培训机构,只有拥有了既懂计算机网络技术,又具有营销知识的专业人才,企业的网站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作为农民,要提升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有步骤地从年轻一代的知识农民抓起,重点培训,最终让他们可以掌握网络营销这种营销方式。

农产品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销售渠道,具有良好的市场和发展前景,值得政府相关部门和农产品营销主体去关心、探讨、发掘。

参考文献

[1] 李哲.中小型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

篇5

(一)把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牛鼻子”来抓。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农业是否高效,要靠市场来检验;农民能否增收,要靠销售来实现。农产品市场流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营销为手段,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民的组织化,从整体上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二)把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作为保证农民持续增收的民心工程来抓。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农民增产增效,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适应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结构性失衡时常出现、价格波动更加频繁的新情况,顺应农民的迫切期盼,切实加强农产品流通工作,使农民生产的产品产得出,销得旺,而且卖出好价钱,达到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货畅其流,让农民充分分享流通环节的利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把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作为保障城乡市场稳定供给的民生工程来抓。“民以食为天”。农产品市场流通不仅关系到农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城乡市场的有效供给,只有将优质农产品适时供应给城乡居民,才能保证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和城乡社会的稳定,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农产品市场流通是一项涉及到全局的民生工程,必须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来。

(四)把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作为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突破口来抓。目前,我市正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量质并举转变,由农业内部一产向一二三产综合发展转变。农产品销售既是农业生产的出发点,又是农业生产的落脚点。农产品流通网络不够健全、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产销衔接不够紧密、新型流通业态发展不快,是我市农业重要的薄弱环节。必须牢固树立“流通先行”的新理念,从销售、加工、生产一体化经营的高度,增强对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首先从流通突破,使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二、进一步明确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适应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围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着力在进一步健全流通网络、壮大流通主体、提升流通载体、创新流通机制、优化流通环境上求突破,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产销衔接、互动共赢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农产品结构优化、增产增效、货畅其流,把我市建成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的供应基地、我国东部地区优质农产品的集散中心和出口基地。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到8个,专业特色市场发展到100个,从事农产品流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000个,各类农产品购销经营部(贸易货栈)发展到3000个,农民经纪人发展到25万人,其中打造年交易额百亿元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1个,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特色市场20个,年交易额达亿元以上的各类农产品营销主体100个;农产品出口创汇年递增20%以上;进超市的农产品占全市农产品销售总额的比重达10%以上;积极发展一批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

三、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一)加快推进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实行市、县(区)联动,加快大市区和县(市)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步伐,突出产区市场功能,兼顾本地市场供给,加强市场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市场信息、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检验检测系统及物流配送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市场档次,增强交易功能,使之成为本区域或跨区域农产品的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资金结算中心。积极推进原有农产品批发市场改制和整合步伐,通过政府引导、明晰产权、实行股份制等形式,加快改组改造和向区域性市场集中,真正发挥区域性农产品市场在流通中的龙头作用。提倡和鼓励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以批发交易为主,同时开展零售业务,实行批发市场与农贸市场综合经营。

(二)积极推进专业特色市场建设。把专业特色市场作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主导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突出建设与完善名特优农产品市场,着力提升禽蛋、乳猪、市场,紫菜市场、大蒜市场,水产市场,白萝卜、市场,水生蔬菜市场,港蟹苗市场、中心渔港、中药材市场,古河粮油市场、苗猪市场,杂粮市场,浅水藕市场等一批专业特色市场建设水平,积极兴办一批新的专业特色市场,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三)加快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按照“公有公办”、“民有民办”、“合股合办”的原则,依据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认真制定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方案,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完善场地、道路、水电、垃圾处理等必要设施,逐步取消马路市场,实行退路进场。继续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农改商”、“农改超”,发展社区便利店,建立新型农产品零售网络。继续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加强日用消费品、农产品、生产资料等经营网点和为农服务社建设,促进农产品销售,实现城乡市场融为一体、协调发展。

(四)大力推进农产品合作流通组织建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农产品市场流通;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和种养大户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领办、创办农产品流通实体;发挥供销、商贸、粮食系统在农产品流通中的积极作用,创新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力发展农产品购销经营部(贸易货栈)和田头市场,让农民足不出村就地销售农产品。加强对各类农产品市场主体的引导和服务,促进其发展壮大,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进一步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强对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培训,着力提高其市场业务、法律知识水平和为农服务意识;积极引导农民经纪人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其他新型农产品流通实体,联合起来闯市场,实行抱团经营;鼓励和支持农民经纪人发展加工、分装、储藏、保鲜、运输等业务,不断增强市场调节功能。

(六)引导发展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顺应现代流通业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实现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和现代化。重点支持农产品物流、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网上贸易、期货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开展农产品现货电子拍卖交易试点,探索农产品价格形成新机制,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信息指引和风险规避渠道,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

四、着力提高农产品营销水平

(一)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切实加强市场调研,进一步拓展国内农产品销售市场。坚持把地区尤其是地区作为我市农产品销售的重点区域,同时积极开拓中北部、中西部农产品销售市场,不断扩大我市农产品在全国的销售半径和覆盖面。积极与学校、大企业、部队、机关以及国内大型活动组织机构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供应机制,扩大定点供应批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组织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种养大户按照超市标准组织生产,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将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打进国内外各类超市。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出口。在巩固现有出口农产品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新的农产品出口。不断扩大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范围,巩固市场,拓展及其他地区和国际市场。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出口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建设,着力提高农产品出口组织化程度。注重引进国外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和跨国零售企业来我市投资兴业,带动农产品出口。大力开展出口营销服务,组织和引导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参加各类外向型专项考察、展示展销和促销活动。

(三)切实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品牌建设。大力推行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质量监管,扎实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认定,不断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两年内实现市县农业部门、农产品批发市场、大中型农贸市场必要的检测设备全部配备到位,并全面正常运行,为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创造条件。注重拳头产品、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原产地产品的品牌培育和保护,努力把品牌、名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结合我市农产品的品种、特色,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尽快形成与国际市场接轨、涵盖主要农产品品种的交易分级分类规格标准体系,推动上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

(四)努力提高产销对接水平。加强农产品市场的调查研究和信息的采集,建立农产品需求信息库,以科学的市场信息引导农产品生产和经营,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鼓励和引导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与基地农户签订订单,实行契约收购。鼓励和支持农民经纪人直接建立生产基地,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租赁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鼓励境内外市场与基地挂钩、畜禽屠宰场与养殖场挂钩,推动经营企业与产区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的供需合作机制;组织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一村一品专业村对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直采方式将产品打入超市。

(五)不断强化市场信息服务。大力提升广播、电话、电视、电脑网络和报纸“四电一报”信息服务工作,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重点完善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实现信息共享,更好地发挥市场信息对引导农产品有序流通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对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功能和对农民生产经营的引导作用。加强网上销售平台建设,鼓励网上销售企业和业务的发展。

五、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规划引导。要将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纳入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开发的重要内容,进行科学规划。要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发展趋势、人口资源、交通条件、区位特点等状况,科学确定区域性批发市场、专业特色市场及其他农产品流通主体的布局,既要防止同一区域内农产品市场偏多,造成重复建设和“有场无市”,又要防止农产品资源丰富而没有相应的市场支撑,形成“有市无场”,以建立起符合实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二)鼓励多元参与。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建立政府投资和引导、农民和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发展农产品批发、零售企业,投资农产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鼓励资产重组,盘活流通业存量资产,发展股份制农产品流通企业。对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从事自产农产品经营的农民,凭居民身份证或其它有效的身份证件即可在市场从事经营活动。

(三)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坚持“予得更多、取得更少、放得更活”的政策取向,市、县(市、区)财政对区域性批发市场和专业特色市场建设、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营销主体、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发展、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农产品创牌、农产品出口、农业信息化和重大农产品促销活动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从年起,市、县(市、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产品市场流通建设重点项目的奖补;各类农业项目资金向农产品市场流通予以倾斜;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产品流通企业的信贷支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额度,实行优惠利率。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对直接服务于农产品流通的仓储、冷库等用地,应优先保障供应;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外,对农村宅基地周边的空闲地可办小型贸易货栈、农产品集散场地等项目。实行税收优惠。积极开拓农产品“绿色通道”。对持有通行证且整车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在国家和省规定范围内实行“不扣车、不罚款、不卸载”,促进跨区域流通;市、县(市、区)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方便农产品车辆通行和优惠的政策措施。认真落实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建设的其他政策。对批发市场用水用电价格,严格执行国家规定政策;参照粮油等农作物政策性保险做法,加快建立“菜篮子”产品生产保险制度。取消一切不符合规定的涉及农产品市场流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省以上文件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按低限标准执行。

篇6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农产品营销;创新发展

“互联网”能够以时代命名,说明其影响之大、覆盖面之广是其他技术无可比拟的。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必然。目前,在农业产业化的全链过程中,“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其中: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开展农产品营销正在全面崛起,改变着传统销售理念和销售模式。创新农产品销售渠道新模式,对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实现“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稳步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互联网时代农产品营销发展迅猛

2003年互联网电子商务开始崛起,到2011年,互联网电商已势不可挡,“互联网+”以其强大的融合性、跨界性、开放性向各个领域渗透,农产品电商营销也随之发展起来,实现了传统模式向电商模式的转变。对比其特点和成果,有利于把握其发展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

(一)传统模式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商品化一直存在于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农产品营销模式超过上千年。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模式:一是直销模式。即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过程简单,不需要其他环节。地域性瓜果蔬菜、肉禽产品等主要采取这种模式,满足本地群众消费需求。其特点是规模小,以零售为主,地域空间限制较大,其代表是郊区农业经济。二是间接模式。即生产生产的农产品销售给经销商人,经销商通过收购、运输、批发等环节,农产品才能到消费者手中。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交通设施的全面提升,间接模式得到广泛发展,各种反季节的农产品随地随时都可以卖到,这就是间接销售的结果。三是加工模式。加工是增值的过程,初级加工增值较小,加工越复杂产品品类越细,增值空间越大,大米、小米、面粉等大宗农产品都属于此种模式。同时,通过加工形成了品牌,使农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二)电商模式

电子商务完全改变了农产品传统销售观念和模式,相对于传统模式,具有信息快捷、流通成本较低等优点,是农产品销售的重大变革。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模式:一是借助电商平台销售。企业或个人通过借助网络平台开设网店营销农产品,这是当前的主流模式,天猫、京东、淘宝都有农产品店铺,都属于电商平台销售模式。二是自营网站销售。农产品生产企业通过建设自营网站实现农产品销售,消费者在互联网上通过检索关键字,搜索需要产品,然后进行购买。三是自媒体销售。随着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在自媒体时代,使社会上每个自然人都是商家,每个人也都是购买者,大家都可以随时开设微店,进行农产品营销,实现了农产品营销信息最大化。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其营销模式衍化越来越细,目前农产品直供模式、定制模式等正在兴起,出现了一批专业化网站,采取会员制销售绿色有机食品,价高质好,在农产品种植时就进行销售,所以直供、定制消费属于众筹过程,减轻生产者的成本投入,保证了农产品品质。

(三)营销成果

相关数据现实,我国与农业相关电子商务平台已经超过了3万家,在这庞大的网络农产品营销平台上,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经有超过3000家进行农产品交易,年交易额已经超过1000亿元,可以见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营销正在通过网络途径完成,消费者也对网络营销越来越认可,同时也带动了运输、仓储等行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重要的增长点。与传统的营销渠道相比,广告效应更加强大,在短时间内就能让农产品全国知晓;产品价格更具优势,由于节约的广告、流通等成本,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利于客户,使农产品物美价廉;市场空间更为广阔,网络营销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客户提升更加快捷,潜在客户不断增多;互动交流更为直接,客户与商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互动,消费者评价更为直接,充分体现了营销模式的优越性。

二、目前农产品互联网营销制约因素

虽然农产品电商营销呈现出火热的发展局面,但在其运行过程中,受到地域、运输等方面影响,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电商方面

一是缺少电商人才。农民自身知识水平和网络能力不强,对于传统农民,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还比较欠缺,由于网络的不可触摸性,很多农民对于网络还比较陌生,农民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与信息化社会相对脱节,也导致了农产品营销的滞后。二是缺乏法律规范。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相应的法律制度并没有跟上,在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上存在盲区,如果出现相应的纠纷问题,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导致相关矛盾无法及时有效解决。三是存在虚假信息。我们在网络上购买农产品,看到的都是质量和服务的无限放大,个别商铺存在虚假宣传等问题,消费者无法分辩。同时,同一农产品,价格区间较大,让消费者无所适从,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四是网络环境存在隐患。当前的网络上存在着很多不安全的因素,特别是对老年人和不常上网的群众来说,防范意识较差,容易出现上当受骗情况,进而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降低了网络营销积极性。[1]

(二)农产品方面

一是规模化程度不够。虽然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规模化、合作化发展,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仍占主流,导致农产品商品量不够,不能实现长期供货能力,特别是一些优质农产品,数量较少,不能形成规模化生产。二是标准化水平较低。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讲标准的社会,特别是农产品电子商务,要求农产品必须要有标准化水平,而对于传统农业的小生产根本达不到这一要求。以水稻为例,品种多而杂,分仓储存又实现不了,导致产品标准不统一。同时,国家在农产品生产上缺少标准,农产品分类不明确,为标准化农产品发展造成了许多困难,农产品的网络营销不能实现健康快速发展。三是农产品质量存在欺诈。在农产品电商销售的大潮中,价格战、促销战、拼团战等此起彼伏,对于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商品,普通消费者仍是拼抢购买,购买后虽然发现上当了,但由于价格低廉等因素,只能自认倒霉。这种质量问题导致农产品销售鱼龙混杂,降低了消费者心理预期,必然会阻碍农产品电商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物流方面

一是农村物流薄弱。物流公司靠数量和速度取胜,既计算时间成本,也计算经济成本。目前,绝大多数物流公司止步于县级城市,乡镇村还处于物流盲区,更没有集配中心,成为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重要障碍。二是物流成本较高。相对于服装等商品,农产品“分量较重”,导致物流成本过高。特别是一些生鲜农产品,既有重量,还需要物流速度,运输成本就会更高,再加上规模数量不足,冲击着利润空间,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拓展。三是信息传递不畅。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通讯基站建设相对较少,光纤和通讯网络入户率相对较低,网络接通农户的“最后一公里”存在障碍。

三、创新农产品营销必须破解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已经遍布全球和各行各业,实现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无缝对接”是必然趋势,不可逆转。今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这一文件的出台正式对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流通行业发展问题的有效解决,成为经济社会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推动农产品电商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新动能。[2]结合当前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打牢发展基础。

(一)培育电商人才

人是事业发展的核心,农村电商人才缺乏直接制约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一方面,加大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力度。利用县级职教中心或者外聘教师等方式,对有意愿从事电商的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加工企业等,免费提供电子商务技能培训,让他们了解什么是电商和电商未来发展趋势,改变传统经营观念,指导和帮助他们开设网店,使他们能够熟练进行网络操作,不断壮大创业群体。另一方面,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业。目前,大学生就业率较低,出现了城市就业难、农村不愿意去的双重尴尬境地。要引导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农村也大有作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真正把农村作为创业舞台,投身到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去。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成功例子很多,做好宣传引导,同时各级政府对大学生农村电商创业提供支持,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就业。通过人才培训培养,为农产品电商打牢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提高产品质量

地方政府要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流程,加强农产品监测,有条件的可建立全程可追溯哦系统,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加强农产品生产主体的思想教育,树立长期思想和优质优价思想,把质量作为营销生命,通过质量赢得市场、增加利润。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地方政府对出现的农产品质量问题,应认真调查,严惩严处,特别是对故意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行为,坚持予以制止。同时,要引导农民规模经营、合作经营,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和销售,以优良的品质、统一的标准,在网络营销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需要加工的农产品,鼓励企业改进技术,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创市场,真正打造出全国知名的农产品,成为电子商务的宠儿。

(三)强化营销保障

要加大宣传力度,特别要重点提高农民关于网络营销意识,树立网络营销理念,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网络营销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网络营销来实现农产品到餐桌的销售模式,减少中间运输环节,节约成本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同时要进一步营销信息网络,加大电子商务项目投资力度,充分利用和挖掘好中央和各级政府对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政策扶持,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通过互联网提速降价来促进网络向广大农村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网络知识普及,实现农产品网络营销大发展、大增长、大提速。同时,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要体现实用性和针对性,符合农民发展电子商务实际,保障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要进一步加大金融扶持政策,通过政府介入,畅通融资渠道打造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简化审批手续,通过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网络营销档次和水平,推动农产品网络营销快速健康发展。

(四)完善物流体系

交通运输不便是农产品电商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特别是在广大中西部农村,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成本过高,往往导致大量优质特色农产品受到交通制约最终砸在农民手里,要进一步加大农村道路建设,通过村村通建设项目,加快优质农产品外销。要进一步加快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一方面要通过鼓励和支持多站合一,以县级物流站点为基础,通过合理布局结合不同村屯特点,充分运用村级客运站点和小商店的作用,整合农村运输资源,创新物流方式,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基础设施,建立地方性物流配送机制。另一方面,鼓励有向农村电商发展的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开辟农民物流市场,目前邮乐购、云购等企业正在进入农村市场,鼓励其建设配送中心。

四、创新农产品电商营销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农产品营销渠道越来越多,模式更加多样化。对于已有渠道和模式,要适应消费者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以达到良好的销售效果。综合分析当前电商发展阶段和现状,还有诸多渠道可以探索和挖掘。

(一)政府网站模式

目前,各级政府包括乡镇政府和农口行业部门都建设了自己网站,这些门户网基本都领导动态、政务信息为主,在“互联肉”时挥着比较低级的作用,有的门户网站几个月也不更新一次,浪费了大量资源。按照农产品的地域属性,充分利用好这些平台,将地域性农产品进行宣传推广,与电子商务支付平台进行链接。[3]通过农产品与地方网站的融合,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减少资源浪费,又起到了地域特色产品的宣传作用,是一件互利双赢的完美结合。

(二)知名网站模式

知名网站即第三方网络平台,包括淘宝、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第三方平台能够提品对比,对质量较好、货真从实的农产品具有较大优势。同时,第三方平台由于产品众多,竞争更为激烈,进驻之初,需要投入一定的宣传费用、促销费用等,这对于一般的农产品销售商无法承受,需要合作社、加工企业等有实力的公司去做,通过前期“砸钱”铺垫市场,最终提升农产品的吸引力。

(三)灵活微商模式

在自媒体时代,一部手机就可以进行农产品营销。微博、微信营销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猛。无线、方便、快捷、低成本等诸多优点,使微商成为最具竞争力的营销新模式。微商模式最重要的就是产品质量,因为微商是以朋友、亲人、同事等为纽带向外扩散,是以群体之间的信任度为前提的。所以,微商要保证农产品质量,加强供需双方信息沟通,通过优胜劣态,走出一条营销新模式。

(四)直销定制模式

作为专业化的绿色有机食品经营者,可以采取全程监控的直接宣传模式,进行农产品销售。例如蔬菜类、主食类农产品都可以采取这种模式,蔬菜类产品受到服务半径限制,基本属于郊区经济,根据营养学,实行蔬菜搭配配送;主食类服务半径更为广阔一些。直销定制模式的每样农产品都在身份信息,属于高端消费。同时,丰富农产品品类,针对目标人群实施定位生产,例如适合老年人、儿童等食用的农产品,通过丰富品类,抢占市场份额。

(五)品牌营销模式

品牌的附加值是最大,甚至可以无上限,天价商品在互联网上虽然占有份额少,但商品利润空间大。所以,结合地域性产品特点,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特别是对一些质量上乘、故事感人、文化深厚的农产品,要加大挖掘力度,通过综合包装,形成产品品牌和产品文化。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好酒也怕巷子深,大力开展营销活动,提升广大消费者对地域性品牌的认同感,扩大地域性品牌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当今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正在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网络购物在短短的几年之间就成为了多数人进行购物消费的首选方式。农业转型发展,农民增加收入,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农产品通过更优质的销售渠道成为商品并实现其经济价值,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只有通过创新农产品营销渠道和模式,不断加大农村运输、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网络销售意识,才能够在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许志杰.农产品营销渠道现状与优化策略分析[J].农业经济,2016,(02):120-122.

[2]王蕾.面向“互联网+”时代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改进研究[J].农业经济,2016,(06):116-118.

篇7

目前,绿色贸易壁垒的实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依赖其先进的科技和环保水平,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为限制和禁止外国产品的进口而设置的贸易障碍。绿色贸易壁垒属于一种新兴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形式,已经逐步成为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深入分析当前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出现的原因并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对于农产品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且紧迫的课题。

一、绿色壁垒出现的主要原因

绿色壁垒出现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国际贸易日渐发展的20世纪末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首先,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是催生绿色壁垒的重要推手。发达国家为了巩固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地位,保护和扶持农业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的长期政策。美国、日本和欧盟等都投入巨额资金支持农业发展。如美国政府在农业上长期采取支持价格和稳定收入政策,对外实行农产品推销政策。同时,发达国家政府或政党为了其政治需要而积极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以2001年中日贸易争端为例,当时日本政府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葱、鲜蘑菇实行超过限额部分分别征收256%、266%的关税,日本政府这一行动被认为是自民党为日本参议院选举而争取农民选票的一种有效方式。

其次,国际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与日俱增,促使各国政府出台各种更高更严的安全卫生标准,发达国家更是以此为借口不断提升绿色技术标准,使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短时间内无法达到新的要求。如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家禽,其卫生标准要求高出国际卫生标准500倍;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大米从原来的56项检疫标准增加到目前的123项;欧盟宣布在茶叶中禁止使用的农药从旧标准的29种增加到了新标准的62种,部分农药残留标准比原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相继对中国出口货物木质包装实施新的植物检疫标准,影响了我国约300亿美元出口。可见,绿色壁垒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贸易壁垒。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优势不断提高壁垒的强度,让发展中国家措手不及。

此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自身农业发展水平落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其农产品产业化程度不高,大多是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经营方式,很难保证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和实现生产规模化,而且生产者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不强,给农业、卫生监管部门的有效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大多规模偏小,技术和装备落后,生产的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要求以及商品包装和标签的规定。加之其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色素,安全和卫生意识淡薄。这些也是导致其农产品受阻于绿色壁垒的原因之一。

二、绿色壁垒对农产品销售影响

绿色壁垒以“合理合法”的形式突然出现,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贸易造成冲击,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销售也遭受重大影响。当前,实施绿色壁垒的范围不断增大,农产品绿色壁垒的指标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壁垒的实施体系也趋于细密,这对农产品出口销售构成严重压力和挑战。绿色壁垒通过严格的卫生检疫制度、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标准、农药及有毒物质残留量检测、销售产品包装要求等手段对他国农产品销售设置较高的进入门槛。这些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对农产品贸易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1、农产品的市场销售额减少。广大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民总体素质均不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较低,难以达到发达国家苛刻的环保标准,严重制约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进入和销售,大大降低了其在农产品市场的占有率。主要农产品销售市场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在环保方面有较强的优势,环保意识强,环保技术先进,有条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而由于多种销售产品达不到它们的“绿色标准”而被排斥在国际市场之外,销售市场不但难以巩固和扩大,而且还面临缩小的可能。

2、提高了农产品市场销售成本。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农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如水产品、茶叶、蔬菜等,同时加工品也逐渐成为销售主导产品,如蔬菜水果加工品、肉类加工品等,其竞争优势在于成本低、价格便宜。绿色壁垒的实施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包装成本、流通成本、认证检验成本等增加,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销售成本和价格,改变了以往的贸易条件和比较竞争优势,影响了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此外,绿色壁垒要求将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在此过程中,农产品生产者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的检验、测试、认证等手续。投入的设备、人力、昂贵的检测费已经增加了销售成本,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检测设备较之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国内商检部门和企业自身都不同程度地缺乏检测的方法、技术和标准样本,不得不大量进口检测设备,更有一些进口商不承认发展中国家的检测结果,必须由指定的外国认证机构认证,而这些机构的认证费非常高,这些都直接增加了产品销售成本。

三、对策建议

绿色壁垒兼有合理性和不合理性,这也决定了对其采取的态度和应对策略应有所区别。对不正当的绿色壁垒可通过WTO贸易争端机制来解决;对正当的绿色壁垒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适应,制定实施绿色经营策略。根据国际形势和我国国情,我国突破绿色壁垒应从两方面着手:

(一)转变农业生产模式,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1、大力推进标准化发展战略,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我国农产品质量(含包装等)及环境质量标准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是受阻于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实施绿色化的同时,我国农业应走标准化道路,销售导向型农业应建立与国际通行的标准相符的检验检疫标准体系和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同时,将国际标准作为国内标准的适用基础有助于我国标准向国际通用标准靠拢。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可在积极推进IS09000系列标准时,有机融合国际法典委员会推荐的HACCP、FAO农药与兽药残留标准以及发达

国家的部分标准。

2、坚持绿色发展战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我国应继续完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卫生的规章制度,鉴于国际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卫生的日益关注,应率先出台相应的法规,实现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健全食品安全卫生法规和食品质量监督体系,倡导生产和加工“无公害食品”,加大对食品质量的检查力度。

3、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优势农产品。我国应因势引导,把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整合为现代农业,与农户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但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要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为突破口,精心培育产加销一体、贸工农联合的联营产业。加大对优势农产品的投入。支持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突出优势产品、重点区域,建立销售农产品基地。

(二)提高产品质量,调整出口策略,规范出口市场

为了减少绿色壁垒带来的直接损失和不确定因素,应采取主动对策,调整出口结构,大力推进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国际贸易策略是一个动态过程,出口国应根据进口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来制订出口战略,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占领进口目标国市场,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1、研究WTO规则,采取积极有效的贸易对策。首先要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要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应对全球的环保浪潮,我国既要适应绿色条款,积极调整有关的产业政策,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又要联合发展中国家抵制发达国家制定的不符合有关国际规范、不合理的绿色壁垒,力争建立环境与贸易相互协调的良性机制。其次要建立和加强与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联系。充分利用WT0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机制、合理对抗机制、报复措施、非歧视原则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特殊照顾的规定,维护自身的合理权益。此外,应认真研究西方国家的贸易制度和运行方式,特别是其在绿色贸易壁垒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学习和借鉴其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贸易制度,融绿色贸易思想于我国贸易制度之中,推动产品绿色化,促进与国际贸易制度接轨。

篇8

论文关键词:寒地黑土;品牌;营销

我国自加入WTO后,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我国的一些传统产业,特别是农业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国外农产品及其着名品牌大量进入国内市场,中国农业步履维艰,在这样的环境下,除了及时调整农业内部的结构外,建立和加强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势在必行,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对增强农民收益将开辟新的路径。

一、“寒地黑土”是黄金品牌

寒地黑土品牌,是十分稀缺的生态资源文化的标志,是中国乃至全世界仅有的宝中之宝.在世界历史上,曾有过三块黑色宝石般的黑土地,一块分布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块地处乌克兰大平原的黑土地由于多年的掠夺性的开发,黑土土层产出能力已经较小,只能更多地采用催生剂。据有关资料记载,寒地黑土每积累1厘米,需要200到400年,我国东北松辽流域的黑土层一般在60一100厘米之间,这60—-100厘米厚的黑士形成时间;大约在1万2千年一4万年之间.这稀缺的国宝是天地用了几万年的时间,付出了无法估量的辛勤与汗水,才养育出来这一块黑油油的可以供养人类健康茁壮成长的黑土地。据有关资料记载,黑土中有利植物成长的营养成分高出黄土和红壤的5—10倍所以有:人说黑土地油汪汪,不一朋巴也长粮.这正是黑土价值的真实写照。

21世纪的品牌,唯有名牌赢天下.寒地黑土品牌,孕育于知识经济兴起之初,诞生于21世纪的刚刚开妗天时,地利,人和为寒地黑土品牌创造了成长,成名的良机面对知识经济的兴起,互联系的形成,传统产业的急剧变革,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将汹涌澎湃.西方经济在知识经济大潮的推动下,已经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一从经营产品到经营品牌;他们不仅拥有大量的货币资本优势,而且还有诸多的全球驰名的超级品牌优势;他们占领着大量的市场而西方经济缺少的,也就是他们的弱势,缺少资源,特别是缺少像寒地黑土商标所标识的生态资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的优势,我们应该走的路,用名牌战略,打绿色品牌,走特色路.这不仅是我们的战略和策略,它更是当今世界消费的大趋势。

二、寒地黑土品牌战略的重要性

1.“寒地黑土”品牌战略是现代市场化的要求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在新世纪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绥化市应清楚地看到现代市场竞争已从农产品价格竞争、质量竞争逐步走向品牌竞争,品牌竞争已成为农业企业之间、农业生产区域之间经济竞争的重要特征。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流通各个环节都要根据市场机制来运行,商品以品牌的形式进入市场,通过市场引导龙头,龙头带动农户,围绕某种农产品生产,形成种养加,产供销、服务网络为一体的专业化经营,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农产品在市场中实现价值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形成、巩固与发展的关键,因此只有高质量的名牌产品才能具有巨大的市场获利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才有活力。

2.“寒地黑土”品牌战略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潜在要求

据预测,我国城镇化逐步增大,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农产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这将有利于农产品总需求的扩大和名优品牌农产品所占比重的上升,而且城镇居民的消费知识较多,对农产品的营养,保健,卫生外观等特别注重,而获得这些信息的重要途径就是确认农产品的品牌,使消费者通过确认品牌而信任农产品的质量和特色。因此,城镇化的发展为寒地黑土农产品品牌经营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寒地黑土”品牌经营是绥化优质农产品交易避免市场交易失败的有效途径

我国农产品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内将是普通农产品,劣质农产品与优质农产品并存的形式,农产品的品质和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很难掌握,而销售者则不然,这种市场主体对优质农产品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本能愿意接受以市场平均价格购买优质农产品,销售者为了增大销量往往降价销售普通或劣质农产品,相比艺下消费者则以更低的市场平均价格估价优质农产品。因此这种选择使得优质农产品受到错误的市场导向,导致优质农产品被普通和劣质农产品排挤出局。“寒地黑土”品牌经营则会一改常态,它会将绥化地区的优质农产品的特点和优势传递给消费者,使其积极购买,认识到物有所值。因此“寒地黑土”品牌化经营将避免绥化地区的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交易中而失败。

4.“寒地黑土”品牌经营是优化配置绥化地区农业资源的重要途径

相对于资金、劳动力、能源、机械设备等有形资源来说,“寒地黑土”品牌是无形资源。我国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以大量资金、设备投人为主,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依托支撑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无形资源的优化配置,造成农业两种资源皆浪费严重,生态遭受破坏,农业生产效益较低。“寒地黑土”品牌经营是运用农产品品牌这一无形资源使农产品价值增值,从而降低优质农产品的有形资源成本,在名优品牌的基础上优化配置有形资源。这样才能使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相互结合,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的效益。

三、“寒地黑土"品牌营销战略的对策

1.政府应在“寒地黑土”农产品营销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寒地黑土”品牌是绥化市政府有关部门审时度势而创造出来的特色农业品牌。那么绥化市政府在农产品销售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1)府应做好“寒地黑土”品牌的宣传。“王婆卖瓜,就是要夸’,这—观念应予以接受,优质的产品需要广告的有力宣传,那么绥化市政府应通过新闻媒体等各种渠道做好宣传工作,把“寒地黑’这一品牌打出去。

(2)依法加强管理,规范市场行为,及时把各项政策传递给农民和企业手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打破地方封锁,促进全国统—市场的形成。

(3)联合农业推广部门,及时把新产品的种植技术和有关知识、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的操作信息传递给农户。

(4)帮助企业、农户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例如:由于农产品必须达到_定检测标准才能进入市场,特别是现在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要求的标准更加严格。因此政府应在一定的区域里建立相应的农产品检测中心,让农户能够吸时了解到农产品的相应标准,及时组织生产。

2.给予“寒地黑土”品牌财力、人力、科技的有力支持

(1)实施‘地黑土”名牌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资金投^,否则是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的。例如:江西的崇江的红羽麻鸡产业项目共需投资1.84亿人民币,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为9155万人民币,流动资金为9245万人民币。这么庞大的资金需求,只有通过多元化筹资来解决,包括财政部门用于农业的专项资金、农业政策性贷款、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及资金入股,劳动力人股、技术入股、资产入股等形式的社会筹资,并应积极吸引外资。

(2)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农产品品牌经营提供技术支撑“寒地黑土’,农产品应增大科技投入,不断改革老产品,开发新品种。品牌之争,归根到底也就是科技的竞争。因为品牌依靠优质,优质来源技术。因此应强化依靠科技创品牌的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要增加“寒地黑土”农产品开发的科研推广经费投入,尤其是龙头企业更要增加名牌开发投资力度;二要大力推广运用农业高新科技,注重培育名特优新品种,引进精深加工新技术,促使农产品升级升值。同时可以借省内各大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部门的帮助,与其结成科技网络,为发展“寒地黑土,名牌农产品服务。三要注重从基础环节抓起,搞好农民技术培训,搦歌民整体的科学和生产技术水平。

四、建立和完善“企业+农户"的联合性生产体系

“公司+农户”是以公司、工厂、协会等经济实体为龙头,以农户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由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经营者结成的地位平等、利益均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其经营体制是农户为基础的公司,农户与公司资源签订合同,公司向农户有偿提供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产品销售服务;农户按公司制定的生产计划、技术要求进行生产,产品按合同规定的价格、数量、规格或品质交给公司,公司负责产品销售。“风险共担,利益共沾”,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增值的良性循环。这种“公司+农户”的产业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有助于通过对农产品的深度加工,提高“寒地黑土’’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寒地黑土"农产品营销队伍

众所周知,现代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是基础,但市场销售是关键。我市的“寒地黑土’,农产品品牌创立起来了,能否把它打入国内国际市场主要靠营销。那么具有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只管重要。我市原来从事农产品营销工作的主体是农民,由于文化水平和营销观念的局限,使得这支营销队耐匿适应全国甚至全球体化的需要。因此,需要造就一直高素质的营销队伍。绥化学院作为绥化地区唯——所高校,应该立足本地,成为培养营销精英的摇篮。

篇9

关键词:洞庭湖生态区;鲜活农产品;物流

一、鲜活农产品物流业对洞庭湖生态区发展的重要性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洞庭湖在湖南人民心中拥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洞庭湖富饶优美的生态环境对湖南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助力作用。在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刺激下,国内互联网经济已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同时也催生了快递物流行业。鲜活农产品物流业在我国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将鲜活农产品的销售与物流行业相结合,将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二、目前洞庭湖生态区鲜活农产品物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1.市场供需信息流通不畅,物流成本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农户单纯依靠以往的生产情况或是周围人的生产计划来决定自己的生产计划,这样做忽视了市场需求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直接造成农产品集中上市时价格的骤降,导致广大农户产生很大的经济损失。在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中有一些中间商参与其中,为市场配置和供需关系的调整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这样做常常会为农产品销售的物流链条增加了中间环节。洞庭湖地区的农产品是以广大农户以分散独立的方式进行生产的,这样未能形成规模化的模式,就使得农民销售农产品的渠道也变狭窄,只能售给个人或组织等中间商。鲜活农产品的新鲜度是决定农产品质量最重要的一个因素,物流链中间环节的增加会造成农产品运输成本的上涨,同时也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损耗情况。

2.包装技术差,安全隐患高

受温度影响易变质是鲜活农产品本身的商品特性,为保证农户生产成本,鲜活农产品需要一些保鲜措施。但在实际生产销售中,近一半的r户未采用恰当的保鲜措施,超过一半的中间商在运输过程中未采用合适的保鲜措施,因变质导致农产品损坏的情况非常多。农户认为包装费用会使生产成本增加,但是不包装的话,鲜活农产品更易变质和损耗,这样导致的经济损失反而更大。实际上,对农产品进行合适的包装,不仅能减少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提高产品的档次,使得农产品具有完整的商品性。另外,洞庭湖鲜活农产品物流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该地区的农产品在销售时有近一半未通过卫生部门的检疫,这可能导致某些有问题的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三、洞庭湖生态区鲜活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建议

1.加快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应该为农产品的存储建设合格的保鲜仓库。保鲜仓库的位置要选择交通方便的位置,为农产品的输入输出创造便利的条件。其次是对交通条件的改良。要对农产品的生产地建设合格的农村公路,对常年泥泞的地面进行硬化。要在流经洞庭湖生态区的高速公路上设置农产品特别通道,为农产品的运输打开方便之门。对于交通形势比较严重的路段可以考虑投资建设新的农产品运输专线,促进农产品的运输效率。最后,还要在通信方面加强基础建设。要促进电信业的下乡进村,为农村普及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让农产品的一线生产者更及时地了解市场需求。

2.改善农产品物流流通状况

政府要对农产品的流通和审批手续进行简化,提高农产品物流的行政管理效率。对于农产品的生产环节来说,要搞好鲜活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对于农产品的销售环节来说,要扩展与大型超市或果蔬超市的合作关系,与某些大订单客户建立稳定的定向销售关系。在互联网经济的有利条件下,还可以利用网店扩展农产品的销售输出。在农产品的运输环节要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可以考虑投入使用低温保鲜运输系统。

鲜活农产品物流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我们要及时解决洞庭湖生态区鲜活农产品物流业中存在的问题,激发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潜力,为洞庭湖生态区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为湖南省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10

记者:今年4月2日,山西省农业厅制定出台了《加快山西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促进了山西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那么,当前山西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如何呢?

赵安泽:山西特殊的地理条件孕育了众多特色农产品。山西是知名的小杂粮王国,谷子、杂豆、莜麦等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苹果、红枣、核桃等干鲜果产量也居全国前列;雁门关区牛羊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除此之外,山西老陈醋、汾酒、平遥牛肉等特色加工产品也深受市场青睐。从产品来看,山西大约每年生产农产品5000万吨,其中,1300万吨粮食、2000万吨蔬菜、800万吨水果、500万吨干果、300万吨畜产品和200万吨酒醋。这些特色农产品亟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走向全国市场。

为摸清山西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山西省农业厅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总结出了山西农村电商的三大类型、六种模式。第一种类型是由电商企业自建或依托大型网络平台,以销售农特产品为主营方向,其中有两种发展模式,贡天下“买全国、卖全国”模式、汇纳云商“深度挖掘地方特产、政府背书”模式;第二种类型是电商企业依托自有平台系统,着重在县级以下布设网点,为农民群众提供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的双向买卖服务,其中有3种模式,乐村淘“工业产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模式、阿里“政府背书、千县万村”模式、晋中田霖“以粮换物、信息进村入户”模式;第三种类型是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个体农户依托现有的大型网络平台开网店,自主经营各类农产品,典型代表为王小帮模式。

去年以来,山西抓住电子商务快速崛起的契机,经过多次协商,与本土电商龙头企业――山西贡天下商贸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见,利用该公司在淘宝网的“特色中国――山西馆”及自有的电子商务平台――“贡天下特产网”,共同搭建山西省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截至8月底,贡天下公司平台交易额达到5.6亿元。10月12日,贡天下公司联合永和、隰县、吉县、临县、神池等5县,举办“特色中国吕梁山馆开通暨吕梁山区特色农产品网上展销活动”。活动为期1个月,预计销售额可达到800万元。

乐村淘公司在山西已经建立了70个县级管理中心,8000多个体验店,截至8月底,平台交易额达到4亿元。近期,他们在原平市以每斤高于市场收购价0.05元的价格,组织集中收购当地果农的酥梨,依据乐村淘各县级运营中心的购买下单情况,批量发货,最多的一天销售酥梨达10万斤,主要发往省内其他县市区,充分体现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对于拓展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突出作用。

晋中田霖公司平台交易额已经达到4000万元,被“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左权县确定为主推运营商,“夯实晋中,覆盖全省”的工作正在稳中推进。

记者: 2014年,山西省农业厅在全省11个市巡回举办了 “农产品电子商务山西行”活动,此次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赵安泽:山西省农业厅通过在全省11个市陆续举办“农产品电子商务山西行”活动,促进各地农民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电商企业开展对接与合作,使更多的优质、特色山西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走出山西,走向全国。

参加“山西行”活动的人员包括市县两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代表等各方面的人士近2000人,其中企业和各类农民合作社440多家。

截至目前,通过“山西行”活动对接,山西农产品电商龙头企业贡天下商贸公司利用自建平台和“淘宝・特色中国・山西馆”,共签约198家山西农业企业,网上合作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今年,计划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山西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专题产销对接活动”。活动主要围绕山西省小杂粮、水果中的优势产业,选择优势产地和产区,依托现有知名企业和品牌,采取电子商务预售、产品推介、举办各类促销活动等形式,开展产销对接、宣传培训等活动,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和企业品牌建设,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多元化发展。今年4月17日,在临汾市隰县针对“隰县玉露香梨”组织开展了首次活动,共计30家合作社与贡天下签订了合作协议,群众反响良好。山西还将围绕长治小米、忻州杂粮、运城苹果、吕梁红枣核桃等特色农产品开展深度电商产销对接。

记者:为促进山西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山西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大会。山西省农业厅在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上有哪些举措呢?

赵安泽:9月16日,由山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牵头,商务、农业、供销、扶贫、通信和邮政部门在农业厅召开了第一次联席会议。各单位汇报了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工作的进展情况。电子商务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目前,山西省在电商发展上面临人才缺乏的情况。目前真正了解农村电子商务知识的机关干部、农业企业负责人还不多,同时,许多农村的“空壳化”问题突出,掌握电商知识的农民群众更少,只有个别的农民扮演了农产品外销的“电小二”,但自主能力明显不足。9月10日,山西省农业厅组织召开全省农村电子商务培训班,主要任务是在全省农业系统传达省委、省政府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大会精神,安排部署农业部门贯彻落实意见,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参加这次培训班的有各市农业、畜牧、果业部门的负责人,60个重点县农委主要负责人,部分农业企业负责人。中国电子政务培训专家、农业部农业信息中心副主任吴秀媛同志做了“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电子商务路在何方”的讲座,贡天下、乐村淘、晋中田霖、清徐好朋友4个农村电子商务企业介绍发展模式,晋中市、忻州市、太谷县农委介绍了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同时,山西将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纳入了省里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今年计划在基层培训2000人。为了提高省厅农业干部的认识,山西还利用我们“三农大讲堂”,请贡天下、乐村淘、田霖等代表性的电商企业负责人讲解了各自的发展模式。今后,山西也将积极组织参加农业部、商务部等部门组织的各类农村电商培训活动。

记者:当前,山西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哪些方面的不足和问题?

赵安泽:山西省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总体上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还面临着许多基础性、深层次的问题。农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鲜活性、季节性、地域性、差异性强,体积大、价值低、规格不一、保质期短。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结合山西省农业和农村实际,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还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一是产地田头市场建设不适应。产地田头市场能够解决农产品集中收获后的分拣、分级、初选、包装、仓储等电子商务销售方面的难题。但目前来看,山西省产地田头市场的发展还比较滞后,难以适应电子商务的需要。二是仓储设施建设不适应。电子商务必然要求农产品保持新鲜度。山西省农村的农产品仓储设施还比较落后,现有的仓储设施很大一部分是利用废弃窑洞等改造的,条件简陋,仓储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三是物流环节不适应。电子商务带来了农产品物流配送的新课题。除个别价值较高的农产品外,大多数农产品都面临着物流配送成本高、县级以下物流渠道不畅的问题,导致了农民的销售成本增加、电商的运行成本增加,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四是包装及质量标准不适应。农产品电子商务更多的情况是面对广大的个体消费人群,这样就带来了产品包装、标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需要针对客户需求,进行单独的包装。目前来看,这方面工作还比较落后。同时,网上销售农产品也对我们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出新的挑战。五是网络覆盖率低。据山西省通信部门统计,截至今年9月,全省28172个建制村中,已通宽带21972个,占比达78%,未通宽带6200个,占比达22%;一些地区还存在信号差、信号盲区、上网速率跟不上等问题。

记者:今年,山西省正在研究制定《山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2015-2017年行动计划》,明确政策方向、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细化工作措施。针对山西省电子商务工作,下一步将如何更好地发展电子商务事业?

赵安泽:首先,加强农村产地田头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山西省蔬菜、水果、杂粮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品牌优势,加快建立完善的农村产地田头市场体系,推进农产品标准化,提高质量安全水平,通过与电商结合,将农产品直接从田头市场配送到电商企业和消费者手中,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重点县建设。“十三五”期间,全省重点扶持农业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拥有“三品一标”或知名品牌的电子商务发展重点县,主要建设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设施,配套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服务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电商产地预售模式,发展订单农业,鼓励探索粮食、蔬菜等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第三,加强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建设。加强在外省大城市配套建设农产品集散配送中心,通过集散配送中心,将农产品集中起来后,再物流配送到所在省市的消费者,促进山西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在省内部分交通枢纽市县,鼓励建设一批市县级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通过收集线上销售的农产品,配送至线下大城市或乡村,充分利用现有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强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建设。

第四,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涉农电商企业在农村发展电子商务。有条件的市县,可以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园区,配套相关设施,吸收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入驻,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对于电商企业在县乡村建设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体验店的,应制定相关政策,在资金、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对于带动能力突出、示范效应显著的,政府应当给予适当奖励,鼓励探索多种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产品销售活动。对于一些发展模式好,但刚刚起步、实力较弱的电商企业,应当在贷款、融资、项目扶持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第五,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导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加强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推广农产品品质分级标准化、包装规格化以及产品编码化,按照网上交易的特点,发展适合的包装、规格等标准,不断完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加强网上销售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规范上网农产品资质,加快农产品二维码的应用,尽快建立上网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六,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工作。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渠道,开展更加广泛的电子商务培训工作。对于各类农村电商运营企业或委托机构在县级以下自主开展的电子商务技能培训活动,应当纳入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享受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积极搭建大专院校与电商企业的对接平台,鼓励大中专学生从事电商方面的创业,充分利用好电子商务相关专业人才。

第七,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目前村一级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尤其一些偏远的地区,网络宽带还没有实现全覆盖的问题,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快农村宽带建设,尽快实现全省农村网络宽带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