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规划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15 18:1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规划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通规划分析

篇1

关键词:城市交通规划 可持续发展 交通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交通对人口总数、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等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使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但是城市交通也引发了交通拥堵、占用土地、大气污染等问题,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需要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通过合理的交通规划方法,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协调交通与发展的关系,探索出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一、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现状

城市交通规划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上世纪五十年代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的新概念才真正出现,人们更加了解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性。在美国芝加哥开始进行城市交通规划研究后,真正的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得已出现,在1962年制定的交通研究报告,真正改变了传统道路网规划的模式,为城市交通规划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六十年代美国私人汽车数量极速增长,公交系统发生了严重的波动,城市交通更加混乱,该时期的城市交通规划逐渐与土地利用融合,面对日益严峻的交通问题,详细的研究了公交规划、轨道交通、公交先行等技术。在七十年代的城市交通规划将重点转向人口就业、土地利用等方向,明确提出城市交通发展必须基于动态、静态、公共、行人等交通因素,并且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实施原则,并且通过计算机技术,使数据处理速度得到有效提升。八十年代各大城市交通更加紧张,传统的交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城市交通规划要求,从交通系统间的影响与联系出发,了解具体问题,以战略眼光制定城市交通发展策略、政策目标与规划方案,提出大城市必须重视公共交通规划。九十年代城市交通规划,与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相比,确定了以系统调查、现状分析、发展战略研究、交通需求、专项规划组成的城市交通规划程序,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更加清晰。通过不断展开的新理论与技术探究,提出了平衡网络效率、交通组织控制的思想,为协调城市交通发展做出贡献。

城市交通规划发展与城市发展密切相连,从早期道路规划到如今的综合规划,对城市发展起到了辅助效果。在完整的交通规划理论形成后,经过半世纪的研究与创新,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预测、规划、结构模型,而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分析技术也在逐渐成熟。

二、城市交通规划的原则与特点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城市交通规划必须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并且要保证城市交通的安全、舒适,不能以出行质量来满足出行数量。而且也不能在满足个人出行的过程中,损害到他人出行的需求,不能因为个人需求而损害未来发展需求。城市交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囊括城市交通发展并不是根本目的,而改善人们生活条件,提高社会整体环境,才是城市交通的真正发展目标。所以,城市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单纯的增大道路容量,而是需要结合城市未来发展方向与周边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共同制定的规划目标。

(二)可持续发展特点

城市交通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停留在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上,而是需要合理控制城市布局,将城市土地资源与交通系统有机结合,使居民可以快速出行,提高交通舒适性。城市交通的实质就是合理分配城市可用资源,使城市可以实现长期发展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存在一致性。在可持续发展规划中,由于土地开发强度不断提高,所以在进行道路规划时,必须满足现有交通需求,还需要为城市化建设留出发展空间。如果没有规划未来城市发展空间,就会导致交通问题只能短暂的解决,影响了未来城市的发展速度。

三、城市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一)拓宽发展空间

通过合理的土地优化措施,使松散的土地资源与城市化结构更加契合,高度集中的土地结构可以为城市交通规划发展提供支持。我国的城市规划基本在改革开放初期完成,而后快节奏的发展导致交通量急剧增加。在2000年贵阳市的城市交通规划中,由于初级城市规模较小,道路总长仅有789公里,人均道路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总道路面积也要低于普通城市道路交通面积,使停车场数量稀少,而且未来城市发展余地较少,机动化较差。在2010年的重新规划中,贵阳市重点优化了郊区、干道、交通网络的分布,使城市交通布局更具有层次感,通过主干道提高了城市交通流量。

(二)发展公共交通

通过集约化交通,将个体交通需求进行合理压缩,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保障体系,通过新技术与资金的扶持,使城市公共交通更加快速的发展,并且引进合适的市场竞争机制,使公共交通体系实现良性循环。常规的公交体系,在选择建设方时主要以招投标为主,但是对招投标的过程与结果并没有进行合理控制,最终导致城市交通建设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杭州市进行城市交通规划时,将交通建设分为多个项目进行承包,由各大施工单位竞争,最终项目质量有很大提升,而且施工投资也有大幅度下降。

(三)建立交通走廊

充分发挥轻轨、地铁的交通便捷性,建立运量适合的城市交通网络,通过快速交通走廊,实现长短、快慢的分离交通体系,提高整体交通运行效率。使用交通走廊系统后,可以提高城市交通流动速度,并且可以降低私人机动车数量。在北京市进行规划时,通过多种城市交通走廊,构建出非常完美的公共交通网络,使人们可以乘坐各类公共交通工具自由出行,有效控制了私人机动车数量,也降低了尾气排放污染。

(四)改建交通枢纽

通过合理化的交通枢纽,可以实现自行车、公交的快速转换,并且增设次干道、步行道、支路数量,通过主体不同的方式,使交通分类更加清晰。根据城市交通状态,在交通密集区划分主干道与次干道,在交通非密集区,可以增设一些步行道与公共交通站点,城市居民可以实现近距离使用自行车,远距离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并且增设自行车存放点,方便人们换乘。在沈阳新设立的公共自行车站点,可以在城市居民办理租借手续后,自由的借用自行车,并且可以实现自行车与公交车快速换乘,不仅使城市交通更加方便,也使城市交通环境得到净化,居民可以自由的选择出行方式。

(五)建设现代化管理系统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交通控制、交通诱导、交通信息等综合管理系统,使城市交通服务得到有效提高,对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与事故应急处理能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城市交通需要处理大量繁杂事件,而且涉及的范围较广,建立交通系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公共项目。城市交通水平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对改善经济、工作、生活环境起到了重要影响,必须通过努力,才能实现城市交通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四、阶段式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规划

(一)城市交通战略规划

为了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战略方向进行总体规划,为城市交通建设指出长远发展方向。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观作为城市交通规划的主体战略思想,并且根据未来城市土地的规划方案、生态容量、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特点,深入研究城市未来的交通客运需求,确保城市交通维持基础的交通系统供应量。目前我国正常的研究规划年限为25-55a,通过战略眼光制定出可行的城市交通发展目标,使城市远景交通可以正常发展,并且选择适合城市发展的新型交通结构,构建出综合性优异的网络布局,使城市交通发展获得充分的保障。

(二)中长期发展规划

进行中长期交通发展规划需要从交通网络入手,对线路、设施的具体规模与定位进行确认,制定出合理的项目施工顺序。城市交通规划的宗旨是满足居民的交通需求,改善城市环境,优化土地资源利用,使城市交通实现战略化发展,进行10-25a的中长期规划研究。进行中长期规划可以解决城市交通的结构优化问题,并且对道路网、公交等布局方案进行详细的规划,提高城市静态交通规划方案的发展评价,通过分期建设解决序列问题。

(三)近期发展规划

城市交通的近期规划是推动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基础,也是维持中长期规划的重要因素。短期规划的主要工作内容为分析评价,将城市交通1-5a以来的全部发展情况进行统计,根据资料制定出未来短期内的优化措施,其中包括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现状、交通网络建设水平、道路交通设计方案、重大项目建设效果分析、交通网络保障措施等。

结语:

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核心,以中长期规划为交通规划基础,重点分析城市交通发展现状,提出5年内发展措施。对城市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进行详细的评价,并且完善交通网络与道路建设方案,对重大项目进行效果分析,通过科学的保障措施,为提升城市交通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陆化普,高嵩.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引导型交通规划新理论体系的开发[J].公路交通科技,2013(4):46-47.

篇2

关键词:生态城市;交通规划;理论;方法

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交通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系统的发展,而城市交通系统又会制约或者促进城市格局的转变和形成,并会进一步影响着城市的形态、生态环境,甚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本文主要对生态城市交通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进行论述。

1 生态城市交通概述

生态城市交通是指以自然为本为设计理念,然后在用现有的和新型科技创新所研发的方法和成就,对交通系统做出整体上的评估,同时对交通的网络、工具、对象和环境做出科学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得交通与环境、社会、发展形成协调统一性,从而达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生态城市系统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根本发展理念,在城市内的土地资源利用上,本着“最小污染物排放、最大化利用”的原则,满足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城市交通的一种高效的、新型的城市交通。换句话说,生态城市交通在满足城市基本交通要求的基础上,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生态城市交通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并将生态原理应用于城市交通的规划设计当中,它强调了与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上的整体协调发展。

2 生态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分析

2.1 生态城市交通规划方法论

生态城市交通规划将城市整体规划作为理论基础,在城市交通规划理念中融入生态价值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生态城市交通规划将交通规划与城市系统紧密结合,并将时间、空间、功能三个维度完美结合,综合实现生态规划的思想目标。而且这一全新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实现了城市系统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城市文化的协调统一,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一理论模型的具体模型方法如下。

首先,在空间层次上的结合。在交通规划保持空间外延扩展性的基础上,将生态理念引入,并作为城市规划的指导性理念,以达到国家、城市、区域等在规划上的空间、地域和层次的有机结合。在这种生态城市交通规划的理论指导下,既能够实现城市地域上的空间发展,又能促进区域间的紧密联系。其次,在时间上的结合。这种时间上的结合实质上就是指交通规划的时效性。具体的措施就是在保证空间资源实现最优合理分配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取得时间上的效率,并要体现生态学的理念。交通设施的优化其实就是自然资源以最大化的时空效率呈现出来,所以,在实现生态城市交通规划时,必须综合地考虑自然资源的时间效率,以达到实现自然资源与时间有效结合的目的。此外,在不同的区域规划、不同资源配置上都应当考虑到时间效率的问题,具体也就是规划时间、阶段规划的分段、工作时间的规划等等。最后,功能上的结合。生态城市系统不仅仅只是生态问题,它还包含着社会和经济,他们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生态城市交通系统,热工环境的子系统,要想实现它与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这三大系统的完美结合,就必须正确科学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进行具体的交通规划时,要转变传统的交通规划理念,并改进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的开发模式,同时,还要正确引导城市人们生活形态的转变,提倡使用清洁的能源,以促进城市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等等。

2.2 非均衡的生态城市交通规划

随着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网络均衡已不再适合分析现代的城市的交通系统。经研究发现,城市的交通网络流是由一个非均衡状态转变为另一个非均衡状态的,最终得出了非均衡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对这一理论的分析研究,有三个着眼点:非均衡交通流理论、非均衡交通分配和经济学非均衡理论在交通规划中的应用。建立以传统交通规划为原型基础的非均衡城市交通规划,其理论方法问题具体如下:

在理论上,首先利用非均衡理论对非均衡体系中居民的出行决策过程和路线选择行为准则进行分析,然后对出行时间和出行方式对于城市交通规划各阶段的影响做出分析,以证明非均衡的存在性。虽然,出行市场常以非均衡状态表现出来,但是随着需求和供给理论的影响,这种不均衡状态会逐渐向均衡状态转变,当然在外界条件改变之后,他们又会向新的非均衡状态转化,如此循环往复。因此,需要对这种变化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以建立起交通供需与非均衡的统一理论,将出行市场上的均衡与非均衡状态结合统一起来。在模型方法上,首先,要建立起非均衡度,以对非均衡状态的测定制定出方法,然后再将非均衡度引入交通需求的预测模型中去,以建立起非均衡交通需求的预测模型与方法。最后,利用上述研究成果,把交通分布与方式分为两个阶段,但是要注意将两者紧密的联系起来,以建立起非均衡交通分布—方式划分模型,同时,将非均衡理论中的价格—数量调节原理放入用户的出行行为分析中,再建立起价格与数量混合调节交通分配模型,对这种模型的唯一性和存在性进行研究,再设计出科学的求解算法。

2.3 生态城市建设论

①在交通网络上,生态城市的交通网络规划属于生态网络的一部分。生态城市规划受制于不同的城市规模、形态、用地布局和人口分布等等因素,因此,城市的规划必须顾虑全局,然后对于不同功能的城市用地,进行分区,以整合规划思路,提高城市的通达性。但是,要开通主干道和次干道,保证区域间的联系性,分流城市道路上的交通流。②交通环境。生态交通环境包括对交通有影响的自然、社会、生态文化、景观等环境,他们共同构成城市生态系统。要想实现生态城市交通的合理规划,就必须对交通环境做深入的分析、调研,严格控制交通规划系统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真正建立起一个与人们生活居住、生物多样、环境良好相协调的城市交通系统。③交通的对象。交通的使用的主题对象是广大群众。因此,生态城市交通规划的建设需要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在进行生态城市交通规划初期,有关部门可以以宣传小组的形式,对居民进行专门性的城市交通法律法规的宣传,提倡公民使用绿色交通工具,并限制私人汽车、摩托车的购置数量。如此,生态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工作就会变得较为顺利。④交通工具。在鼓励群众使用绿色交通工具的同时,也要积极推进轻型、小排量的绿色交通工具的开发。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使用清洁能源的动力系统的研发,大力支持技术的研发创新,推广无轨和有轨电车,以及自行车的使用。这也在根源上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有助于生态城市交通规划的实践。

3 结 语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生态环境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建设生态城市交通是城市交通规划的必然方向。而建设生态城市交通,不仅需要科学理论知识的支持,还需要有效的解决方法。此外,作为交通使用的主体对象,建设生态城市交通需要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应当积极进行生态理论知识宣传,大力提倡人们对绿色交通工具的使用。只有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才能将生态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付诸实践,实现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立起适合人们所向往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常贵智.生态城市交通规划方法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1):58~59.

篇3

【关键词】城市物流园区;规划设计;交通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现代物流园区的规划不仅能够使城市空间的辐射、聚集能力得以显著增强,还可以使城市的交通压力得到缓解,并且可以进一步地使用地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不断的完善城市的产业结构。有鉴于城市物流园区的重要性,本文认为应该针对城市物流园区进行交通影响分析,从而最终能够使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效益可以实现最大化。

1.城市物流园区的作用

在空间上一些物流企业集中布局的场所就是所谓的城市物流园区,其作为一个物流节点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同时城市物流园区还是政府立足于城市的整体功能和环境,为了使环境压力得以减轻、交通拥挤得以缓解,城市功能紊乱得以解决,将专门的土地开辟出来,然后进行统一的规划,最终设立的大型城市物流基础设施。

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在每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生态环境的改善、交通压力的缓减、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利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物流企业的成长和物流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物流技术和服务的升级都与物流园区的建设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1]。

2.如何针对城市物流园区进行规划设计

城市物流园规划通常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物流园区交通影响分析、详细交通组织设计、用地规划以及功能预测等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利用这几个方面,就能够将城市物流园区初步规划制定出来。

①功能预测:以预测为根据,可以将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交通量以及货运量等确定下来,并且将物流园区具备的容量、数量以及功能等特征确定下来,其中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也就是辅助设施规划以及物流主体设施的规划[2]。

②用地规划:城市物流园区用地规划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也就是用地容量设计以及用地布置规划。首先要以城市物流园区的运行流程作为根据,对各个功能区在物流园区内的作业空间关系以及活动关系进行分析,然后布置规划物流园区的空间区域,也就是说合理的布置各个单体,这就是系统分析以及工程的数学的范畴,现在在国际上已经具有了很多相关的分析方法,其中主要包括PLANET、CORELAP以及CRAFT,并且最终通过对功能预测结果的运用规划物流园区内的用地。

③交通组织设计:要想顺利的实现自身的物流功能、保证富有效率以及比较通畅的物流流程,就必须要保证物流园内部能够具备科学合理的交通组织。物流园内的交通组织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步行交通组织、信号灯、标线以及标志,自行车交通组织以及机动车交通组织。

④交通影响分析:通过分析上述的三个物流园区规划设计的步骤,就能够将物流园区内部设备规划设计方案得出来。不过作为一个新开发项目,物流园必然会产生新增交通需求,这样就会使城市物流园周边的交通水平有所降低,并且还有可能造成整个路网服务水平的降低。建设物流园的最初目的就是使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改善,立足于这一目的,就必须要认真分析物流园区的交通影响[3]。

3.对城市物流园区规划设计中交通影响的分析

上海市对于城市新建项目的交通影响非常重视,对新建项目都要求进行交通影响分析,这对于控制新建项目的规模、缓解上海的交通压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物流园区的建设规模较大,在城市物流园区的规划设计中要对交通影响进行充分的分析,考虑城市物流园区的作用和功能,对城市的交通压力进行缓解。交通影响的分析主要是对城市物流园区建成后所产生和吸引的交通量进行评估,并分析城市物流园区对其周围的交通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分析城市物流园区的服务水平和交通使用状况,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4]。

3.1分析交通影响的范围

要对城市物流园区进行交通影响范围的分析,对物流园区项目的交通设置建设进行考虑,并结合物流园区的交通管理措施。要分析城市物流园区的开发会对周围多大范围区域造成交通方面的影响,此外,在分析中要把物流园区周边的区域,以及周边区域的扩展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虑,分析整体的土地使用情况会对城市的交通状况带来怎样的影响。

城市物流园区的交通影响区域的划分主要依据物流园区项目周围的城市路网布局以及项目本身的规模。在对城市物流园区的交通影响程度进行评价时,要着重考虑物流园区项目周边的供需平衡关系。城市物流园区项目启动后必然会影响周边的道路交通,而以交通影响的特性为依据,影响的范围越大,则影响的程度越小,随着距离的增加,受到项目的交通影响也会逐渐递减。

3.2对交通量进行分析和预测

分析一个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程度,就要对项目的交通量进行分析和预测,作为交通影响程度定量的依据。要对城市路网会受到城市物流园区建成之后所吸引的交通量的影响进行合理的预测。此外,要调查城市物流园区周边的道路交通情况,以及物流园区的用地特征。一般分析新建项目的交通影响时,要分四个步骤来对该项目未来的交通量进行预测,以专业的交通规划软件来进行分析[5]。

①划分交通生成与交通方式。本地区的建筑性质和建筑规模都会对交通吸引量产生影响,通过对不同性质建筑的交通吸引指标进行分析,来对交通量的大小进行预测。通过调查物流园区的出行特征,结合以往的交通调查内容,并对该地区的各交通方式的运行情况进行调查,就可以对交通方式进行预测。

②对交通分布进行预测。交通产生的吸引量如何在一定空间内进行分布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一般空间距离近、经济发达的地区交通交换量和出行量都比较大。对交通分布的预测一般使用重力模型法[6]。

3.3交通影响评价

将交通影响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作为根据,将土地开发利用的情况作为参考,并且对交通工程的理论和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然后对项目完成之后的交通需求进行分析,同时还要认真评价分析公共交通系统以及停车供需关系;通过对交通预测分析结论的研究,针对各类交通设施以及项目对周边交通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评价和检验既有的道路交通规划方案。

3.4交通组织

将项目的功能布局以及建筑规模作为根据,并且与该区域规划路网条件作为根据,要充分的估计到将会发生的交通问题,并且对现代交通工程规划设计理论进行充分的利用,最终将科学的交通组织方案和改善建议提出来,保证投入使用后的项目具备完善的内部交通和外部交通。

4.结语

城市物流园区的建设会对城市交通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城市物流园区在规划设计中就要对交通影响进行分析,以此来提高物流园区设计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促进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霍娅敏. 大型公共建筑的交通影响分析[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1999,34(2):228- 232.

[2] 王丽, 刘小明, 任福田. 对大城市交通影响分析理论与方法的探讨[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1,27(1):16- 20.

[3] 韩勇. 物流园区系统规划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2002.

[4] 吴波. 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研究[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02.

[5] 杨章贤. 物流园区规划方法与实践[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03.

[6] 李春海, 缪立新. 区域物流系统及物流园规划方法体系[D]. 北京: 清华大学学报, 2004.

篇4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土地;合理规划;问题;建议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空间形态迅速扩展,城市交通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城市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等交通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经济、市民出行和可持续发展,这种大城市病亟待解决。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因此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都把建设和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作为解决交通问题的重要策略,城市轨道交通目前在我国已经进入规划和建设的高峰期。

对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进行综合规划开发和高效利用是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具体体现,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沿线土地开发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为轨道交通提供稳定充足的客流来支撑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营,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周边沿线土地的协调发展。由于仅仅出于解决城市交通堵塞的角度大规模地建设轨道交通,使得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规划忽略了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规划利用的互动性,最终导致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规划开发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1. 影响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规划利用的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一直是土地利用模式的重要诱导因素。交通站点影响的范围、周边土地开发强度、用地构成、换乘系统是对轨道交通沿线土地规划利用有影响四个关键要素。

1.1交通站点影响的范围

大多数人倾向于选择步行,然后是自行车或公交作为在城市轨道交通衔接方式的选择。因此为确保城市轨道交通投资的可行性以及土地利用效益,国外往往采用以轨道交通站点为圆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的圆的范围作为TOD合理空间。虽然不同城市对TOD的适宜范围的界定不同,但是如果超出一定的范围,将会严重削弱城市轨道交通对交通站点周边土地规划利用的影响范围。

1.2沿线周边土地开发强度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两个指标可以直接反映土地开发强度的大小,间接反映各种区位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开发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希望地块容积率适当提高,而对交通设施来说,地块是交通网络中的“点”效应,片区是“线”(干路)或“面”(局部网络)、大型节点(公交枢纽)的作用,影响整个交通网络。土地的开发者往往会根据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用地特点,参考国际城市轨道发展经验以及结合城市规划要求,寻求站点影响区域的最佳开发强度。

1.3用地构成

提倡多种用地功能和社会活动的混合。这包括两个相关又互相独立的方面:紧凑的土地开发与多用途土地开发。由于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在站点影响区内土地总量有限。如果某种类型建设用地增多,必将会降低其他类型的用地面积。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对商业、住宅以及写字办公楼的聚集效应,使得轨道交通沿线用地类型中的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以及办公用地类型增多。由此可见,通过适当提高周边居住量以及用地功能的混合,可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形成良好互动。

1.4换乘系统

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快速、可靠的优点,实现轨道交通与地面其他交通方式的零换乘,使换乘时间紧凑,空间紧密,从而提高可达性。交通换乘系统的设置与沿线土地的合理规划布局有关,因此在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就应充分考虑与换乘体系相关的各项设施用地。

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合理规划的问题探讨

2.1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规划利用脱节

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阶段,对土地规划利用的考虑是重要部分。如何将沿线土地进行合理的用地规划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相协调,实现沿线土地的高效集约化利用总是规划是问题的所要考虑的关键。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轨道交通建设的初衷也只是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所以很多的线网规划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追随客流型。这种建设的问题,就产生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土地开发规划各行其是,没有互动,因此造成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在规划利用建设管理环节上出现脱节。另一情况是,虽然很多城市意识到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其他方面发展之间互动的重要性,同时在对轨道沿线土地开发与利用进行了一定的规划,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对与发展规划的成熟度、理念、判断以及预期的长远度往往跟不上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再者,很长的时效性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一大特点, 在建设的各个不同时期,很多不确定性的动态因素会影响和不断改变轨道沿线土地的环境,然而目前很多的轨道沿线土地规划都是在设计阶段采用一次性的静态规划模式,缺乏随外部环境灵活调整的灵活性,这样传统的规划方式也最终导致目前我国很多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周边用地规划要根据情况进行不断修改,如此造成了政府在应对投资者投资方向产生变化时的被动局面,对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快速的发展和合理规划带来负面的影响。

2.2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用地控制缺乏必要预见性

对沿线用地的控制是在有了合理的土地规划之后必不可少的。对轨道沿线土地进行合理的控制作为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支持,通过预留部分用地可有效防止一些新建建筑物的侵占,同时又可有效降低轨道交通的建造成本。

由于目前我国急于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而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发展情况,城市对于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与控制的重视度不够,导致部分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周边土地虽然具有合理的规划但由于规划的工程量过大或者资金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造成轨道沿线用地开发程度不足或不合理,其中一种情况是在城市建成区未做必要的预留用地,又由于在后期进行征地非常困难从而增加了轨道交通建造成本;存在的另一种情况为在规划发展区,有些城市土地不能进行集约化使用,但是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的用地的开发强度如果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就不能为轨道交通提供足够的客流量,这样也就不能有效地发挥轨道交通本身大容量的优势。

2.3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与收益失衡

城市轨道交通相对于其他公共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污染少、安全舒适及运行与地面交通互不干扰的特点。同时,城市轨道交通在引导城市合理布局、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发展、提高城市交通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因为我国早期的大部分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是由政府包办,沿用计划经济的模式,投资来自政府财政划拨,就没有必要谈起投资回报和融资还贷。虽然上海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但是其投融资渠道还是政府投资为主的单一投融资方式。然而,轨道交通沿线土地价值会随着开通而倍增,给沿线土地开发的房地产商带来巨大的利润,政府却仅仅担任着工程投资者的角色,很难获取沿线土地增值的收益,这就使得沿线土地开发所得到的增值利润不能有效返还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中去,进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与收益失衡。

3. 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合理规划的实施建议

3.1 联合开发策略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基本包揽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资金的筹集使用,建造完成后的日常运营和维护管理工作。因此,造成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一直以来采取建设单位自筹自建自管的模式。耗费资金大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固有经济属性,这也决定了其融资方式是制约其提供数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形成以政府财政资金无偿投入为主的投融资体制、以政府为主导的负债型投融资体制以及投资主体多元化,对轨道交通项目进行商业化运作的投融资体制三种机制有机结合的模式。

在第一种模式下,项目建设所需的资金完全由政府财政投入,投资结构单一,操作成本低;第二种融资模式筹措资金操作简便,资金充足、到位快;前两种模式没有在本质上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应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引进私人资本的融资模式改革。

3.2 政府政策支持

城市轨道交通的TOD模式发展,与城市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制定合理的法律规划体系,有助于消除投资者的不法行为和矛盾心理,方便控制他们的一些行为,而且还可以健全公平的竞争体系,有助于加强轨道与沿线土地发展的相互合成。

为了解决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就必须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完善合理的法律法规,以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政府应该强化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政府部门应该鼓励公众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采取有效措施,。在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时候,政府需要大力完善自行车以及私人汽车及其城市轨道交通交换意识,在每一个站点附近,需要改建大型免费停车场,方便私人汽车在城郊轨道站点实行减免费用停车换乘的方式等,控制机动车与自行车乱停乱放,这样不仅使城市轨道系统有了客流保证,也降低了城市交通拥挤的现象。

(2) 合理的法规政策理念

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经逐渐从传统政府投资建设向着市场化运作转型时期跨越,一些多样化的经营管理模式相继出现,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制有关法规,符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求。所以,需要建立健全和政策适应的融资体系。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长期债券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完善的票制票价,实行可实施的投资体系;开拓融资渠道,制定投融资标准,在用地、政府贴息以及担保方面建立长期有效和系统化的政策法规。与此同时,确定对沿线土地开发的控制要求和原则,制定确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完善与此相关的法律体系等,明确对投资商的投资前提和规模以及操作方法的制定,规范联合开发行为。

(3)税收减免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轨道交通建设投资非常大,政府需要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从建设开始,政府需要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为了保证多渠道融资,政府需要将工程建设与土地开发、运营以及附属事业综合考虑,政府应该从政策上进行配合和支持,在土地政策上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依据一般的作法,为鼓励开发公司参与联合开发,政府也应该减少昂贵的拆迁费以及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建设额外费用,或者以贷款的方式,让开发公司在项目投入运营一段时期后偿还。

3.3 采取整体开发策略,并且及时进行沿线土地储备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项城市大型的基础设施工程,而且由于轨道交通功能的需求,交通线路往往需要通过城市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和城市设施,这就会具有部分拆迁工程,如果能够及时控制好轨道线网周边土地规划体系,归入城市规划管理区域,这样就可以降低不必要的浪费,降低运营成本、减少建设投资,最终节约政府投资,提高经济效益。

3.4 技术支持和多部门协调合作

对轨道交通沿线土地规划开发进行及时控制,从而确保轨道交通所需用地。合理的沿线土地规划调整对降低运营成本和减少建设投资,进一步挖掘轨道交通潜质效率是十分必要的。轨道交通建设涉及到城市规划部门、土地管理部门、交通部门等一些部门。规划部门应该对沿线用地进行严格控制和规划管理,对轨道用地和沿线地区控制领域内的改建项目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监督以及控制协调;因此轨道交通建设的进行需要控制好所有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和获得有效利益。

结论

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合理规划和利用问题正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政府、企业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影响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合理规划的重要因素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采取联合开发策略、政府政策支持、整体开发策略,及时进行沿线土地储备以及技术支持和多部门协调合作等途径提高土地规划的合理性,进而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建军,郑声轩,赵艳莉.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利用规划控制要素研究[J].规划师,2008 (6).

[2]杨励雅.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3]潘海啸,张瑛.上海市轨道交通发展与公共交通运输导向开发区简介[J].城市规划汇刊,2002(4).

[4]明瑞利.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利用结合方法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09.

[5]杨忠伟,殷景文.城市“灰色用地”规划方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8).

[6]深圳市市政工程咨询中心,深圳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基础研究阶段报告,2003, 10.

[7]刘金玲,曾学贵.基于定量分析的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规划研究[J]. 铁道学报,2004(3).

[8]陈运来,骆汉宾.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联合开发规划探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5(s1).

[9]洪勇,李颖慧.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规划相协调的保障政策[J].都市快轨交通,2008(1).

篇5

摘要:分析了我国大城市的空间结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西安城市结构布局现状和交通存在问题,总结了东京等大城市的结构优化经验,探讨了轨道交通对西安城市结构优化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轨道交通;城市结构;多中心组团结构;有机疏散

目前,我国城市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已有166个,超过400万的特大城市也有11个.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天津等城市已经修建或正在修建城市轨道交通,武汉、西安、重庆、南京、成都等20多个城市正在进行筹建轨道交通的前期准备工作.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推进,西安市的社会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和城市交通出行增长迅速.然而,传统的“棋盘+环状”的单中心城市结构带来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在这种背景下,西安市修编的《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了新的“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的城市结构模式,以减少对主城区的交通压力,从而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供求矛盾.根据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共包括了6条规划线路.近期将规划建设2条地铁线路(地铁1号线-三桥后围寨至纺织城、地铁2号线-火车北客站至韦区)全长50.3km,总投资179.5亿元.这将成为优化西安城市结构的有利契机,发挥出轨道交通对城市结构的引导作用.

笔者试图从我国大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和存在问题及西安市城市结构布局现状和交通存在问题出发,总结东京等大城市施行的“一核多心”的城市结构目的经验以达到有机疏散的规划,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对优化西安城市结构所起的引导作用.

篇6

Abstract: at present, area to improve traffic planning there is no explicit planning standard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lanning for traffic improve work purpose, work methods and research thinking and planning content for traffic improve planning to provide direction. And in shenzhen baoan center to improve traffic planning group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planning process of the key point to meet and introduced the solving method and idea, for the same type of traffic improved for planning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片区交通改善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片区现状交通特征及近期发展趋势,识别片区现状与规划年面临的交通问题,提出交通改善的目标与思路,制定片区交通改善规划方案,包括对外交通衔接、交通组织、路网、公共交通、人行交通、停车、交通管理与控制等方面的改善方案。

二、工作思路及内容

(一)工作思路

片区交通改善规划一般根据交通综合治理或分区交通市政管理需要提出编制。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展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工作,建立现状模型,基于现状道路交通条件进行分析和问题识别;回顾已有规划,分析规划前景,建立规划模型预测未来交通需求,并分析面临的问题;针对前景与问题,初拟片区交通改善措施与总体改善规划方案。

第二阶段,在规划前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相关规划,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经验,研究分析片区交通改善的目标与思路。详细研究改善措施与总体规划方案,措施涵盖道路系统、公交系统、慢行系统、停车系统和交通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利用模型对改善措施与总体规划方案进行测试评估,并对方案进行调整优化。

第三阶段,结合交通改善规划方案,整理工程项目库,并制定方案实施计划;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二)主要工作内容说明

片区交通改善规划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六个方面:一、现状调研分析;二、提出交通改善目标与思路;三、制定交通改善规划方案;四、方案评估测试和优化;五、制定近期实施计划;六、意见征询。

三、深圳宝安中心组团交通改善规划案例分析

(一) 规划背景与研究目的

宝安中心组团位于珠江入海口东岸,距香港20多公里,处于珠江口湾区的区域发展“脊梁”及深圳西部发展轴中部,区域位置十分优越。区域内的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西部港区,广深高速、107国道、宝安大道及在建的沿江高速构建了内连市中心、外通珠三角和香港的便捷交通系统,是全市“海陆空”综合交通系统最为全面的交通枢纽地区,是深圳的重要门户。

由于历史原因,宝安中心组团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随着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和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交通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交通高峰期间常发生拥堵,严重影响了居民日常出行与生活;同时,受原特区内外“二元化”建设体制的影响,区域内整体交通环境较罗湖、福田等市中心还有较大差距,难以适应和引导城市快速发展。

该规划以深圳特区扩容为契机,通过开展宝安中心组团交通改善规划,提出近期交通综合改善策略,制定改善规划方案和实施计划,缓解区域交通矛盾,改善交通出行环境,初步构建符合城市发展的绿色交通系统,从而全面提升整体交通服务水平,引导、支撑城市快速发展,推动特区一体化进程。

(二)规划思路与方法

该规划按照“现状调研问题分析趋势判断制定策略”等相关内容展开研究,最终形成与宝安区中心组团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交通改善方案。

“现状调研”旨在了解宝安区中心组团目前的交通现状,对规划区域进行现场踏勘,掌握现状交通基础设施分布情况,同时对主要路段和交叉口进行流量观测、对公交进行随车调查,用以分析交通网络的运行特性。在此基础上,对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办进行走访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及意见。

“问题分析”即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现状交通存在的问题。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主要交通矛盾和问题,以便确定解决问题的对策。

“趋势判断”根据城市发展方向和近期城市建设重点,结合组团内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综合判断其发展前景,对未来交通需求进行分析预测,分析规划区域内交通系统面临的挑战。

“制定策略”根据城市总体交通发展态势、宝安中心组团交通发展特征以及规划范围内交通需求发展形势,结合中长期规划,确定近期道路交通综合改善规划的总体目标和策略。

研究方法如下:

一是面向近期、面向综合。结合宝安中心组团现状交通存在问题,及近期交通发展趋势,在中远期规划的指导下,注重实用性与适用性,制定涵盖道路、公交、行人、停车、交通管理等一体化改善措施,从整体上改善交通运行状况,提升交通运行环境。

二是兼顾规划区域各片区不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改善策略。宝安中心组团分为福永、西乡和新安三个街道,各自城市和交通发展现状不尽相同,本次规划将根据三个街道各自交通特征与问题,制定符合各自特点的差异化改善策略。

三是统筹宏观规划与微观设计层面。从宏观规划入手,进行分层研究,研究内容应从规划层面与设计层面统筹考虑。

(三)规划重难点分析

结合宝安中心组团城市交通发展特征,该规划主要把握住了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准确把握未来发展趋势

制定合理的改善目标策略,可以为改善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和依据,是项目工作目标的实现提供快捷、正确的途径,因此交通改善目标与策略的制定对本次规划至关重要。

2010年7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扩容正式实施,宝安、龙岗(包括光明新区、坪山新区)等纳入特区范围,深圳打破原来的“二元化”体制,进入了“大特区时代”。与此同时,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也确定原特区的前海片区与宝安中心组团的宝安中心区将一起建设新的城市中心―前海中心,宝安中心组团的定位将较既有规划大幅提升,同时整体城市功能也有所调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沿用既有规划定位与功能,将无法满足城市发展要求,难以实现交通引导和支撑发展的目标。

因此本次规划在综合把握区域发展趋势前提下,并不完全承接和延续上层次规划,而是在对现状交通及存在问题透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城市和交通发展趋势,参考既有相关规划,合理判断规划区域的发展趋势,从而提出适应宝安中心组团城市发展,促进特区交通一体化发展的改善目标与策略,从而为改善规划方案的制定和下层次规划设计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提导和依据。

2 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引导绿色交通出行结构的转变

2009年底,深圳市机动车拥有量已突破150万辆,对城市交通容量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当前,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竞争力,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是国内众多大型、特大型城市交通发展的主流方向。

现状宝安中心组团公交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市中心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特区一体化交通要先行的思想指导下,如何依托轨道交通建设,改善交通服务水平,特别是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是目前宝安中心组团交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次规划将充分利用我院历年来在深圳公交规划研究的经验和优势,结合宝安中心组团在建和规划的轨道交通,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力争初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一体化交通体系,为宝安中心组团构建绿色、人本交通奠定基础。

3面向近期,兼顾远期,面向实施,制定项目库及实施计划

交通综合改善规划,不仅是解决现状和即将面临的交通问题,同时也是中远期规划的落实、大部门管理体制实施之前,交通规划、建设等职责被割裂成不同部门的各自独立实施,导致改善效果不明显,交通支撑和引领城市的发展目标难以实现。

随着深圳并推行大部门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新成立的交通运输委员会统筹全市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管养和运营职责。因此本次宝安中心组团近期交通综合改善规划,将充分利用大部制改革赋予交委的优势,在提出近期交通综合改善措施和方案,短平快地改善交通问题的基础上,还将结合区域发展态势,提出相应的重大基础建设项目库和实施时序,由交委统筹安排实施,不仅着力解决交通问题,而且为引领和支撑城市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片区交通改善规划是解决片区现状及潜在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交通改善规划编制的一般工作思路和内容,但由于不同片区间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发展特征等不尽相同,具体编制过程应根据各自特点,制定合理的交通改善规划方案,引导和促进城市交通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群.《深圳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技术体系与工作指引》.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摘要】本文笔者首先分析了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优点,最后提出完善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

案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 信息化;轨道交通;档案

在轨道交通运营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高效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档案管理,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是各个单位非常重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在轨道交通运营档案管理中的作用,促使轨道交通运营档案管理资料更加准确、更加真实,推动轨道交通运营档案管理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1]。

一、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优点

(一)节约时间,提高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之前的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利用人工加强对档案资料的整理和管理,这样便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样的工作方式效率低下,发展步伐较慢,已经无法适应当前轨道交通运营形势发展的需要。通过在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快速搜索到所需要的资料,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大量节约了花费的时间和人力资源。

(二)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在较大的程度上增加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管理的资源量,并且能够将各种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信息分得更加清楚,从而提高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管理资料的服务质量[2]。其中主要表现在:为用户利用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资料提供便捷,实现多项信息资源共享,促使工程档案管理由单一朝着全面的方向发展,从而确保轨道交通运营单位档案资料管理的真实性和系统性;同时通过在档案管理中加强计算机技术,提高了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资料的利用速度,从而有利于提高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资料的价值。

(三)信息存储量大,避免了信息空间出现浪费的现象。信息化技术资源储存量大,这个优越性是其他信息储备载体无法比拟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信息传播量越来越大,导致各种各样的文件、图像信息、技术质量等等大量生成,紧接着就必须对这些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为以后方便、快捷地使用提供条件。信息量日益增多,而信息化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一张光盘就能储存几千万的信息,有效避免了信息空间出现浪费的现象,也降低相关成本的支出。

二、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及管理策略

(一)建设档案数据库系统,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馆要以收藏容量大、高密度、联机能力强的电子档案介质作为未来收藏的主要方式。电子档案可以说是全新的档案类型,通过计算机存储之后,编程为计算机代码进识别。轨道交通运营工程电子档案在网络的支持下可以随时随地被广大用户借阅。档案网站与数字档案的建设是实现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主要体现,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信息管理网络的应用,利于快捷地进行查询,有效突破了地域性的限制。城建信息资源要实现共享,将焦点集中在计算机硬件配置与软件配置上,让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管理更加现代化。

(二)工作人员的复合化,需要更多高素质管理人才。在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管理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高效利用,能够大大提高各项信息的搜集、整理速度,同时能够对各项档案管理信息快速进行分类和处理。在这样的背景下,便需要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未来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具备多种多样的技术,这些技术不仅仅包含了坚定的政治素质,要需要未来的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管理人才在计算机信息知识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且具备坚实的外语基础,现在很多档案管理都会与外国进行对接,很多归档文件都需要用到外语,这种形势下,必须让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管理人员具备这些能力。

(三)档案收集逐渐走向电子化,利用管理系统完善个人信息。传统的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收集是个人或集体通过记录的方式,而未来的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收集方式完全可以利用信息网络。用户通过登录相应的管理系统将工程信息完善,然后通过网络将工程信息传输到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库系统利用特定的编号方式对每一个档案进行编号,管理人员完全可以在终端计算机前面对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进行管理,而这个过程不要面对面,只需要一台机器与一个网络。

三、结论

在现代轨道交通运营工程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资料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传统的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资料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轨道交通运营的需要,严重阻碍了轨道交通运营的发展。加强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能够加快轨道交通运营工程建设的步伐,为轨道交通运营工程建设提供更多准确的数据资料。

参考文献:

篇8

1 运输经济区域

1.1 定义

运输经济区域属于专项经济区域,其研究的对象是交通运输产業在地域范围上的分布特征。运输经济区域的划分,是中观层面的交通运输规划的前提,也是行业实施管理的基础。目前,国内对于运输经济区域的相关研究极少,王建伟教授从经济区域的同质性、内聚性、比邻性、利益共同性和运输系统自身的基础性和依附性出发,给出运输经济区域的定义是:以交通地理空间上的比邻性为前提,以社会经济资源的同质性或内聚性为标准,具有相似的交通特征和运输联系的不同层次的经济区域。此定义从运输经济区域的产业内在涵义出发,结合经济区域的共性,深刻的揭示了运输经济区域的含义。

1.2 研究现状

目前对运输经济区域划分的研究却极少,仅见的文献是张文尝等学者主编的《交通经济带》一书和管楚度教授编著的《交通区位论》一书中有阐述。张文尝研究员提出:“为了准确地对运输通道进行命名和分析,必须划分运输经济区”。他从交通地理的角度,依据各区相似的交通地理特征和经济联系,结合区际运输通道的布局现状与今后发展,将全国划分为五大运输经济区(即东北区、东部北方区、东部南方区、西北区和西南区)。管楚度教授根据交通区位线的类型,在全国区域内,根据自然条件和主要节点(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按照节点的层次等级,提出两种类型交通区位线的区划草案。

从运输经济区划的研究现状来看,运输经济区划的研究尚停留在定性研究阶段。如上述张文尝研究员的研究仅仅从主观定性的角度给出了运输经济区的划分,并没有给出划分的具体依据和方法,而且这种划分也显得过于粗糙;管楚度教授主要侧重于交通区位线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严格角度讲,不属于运输经济区划的研究范畴。因此有必要对运输经济区划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2 划分背景

进入21世纪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型工业化以及城市化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其发展趋势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因此,满足区际、区域内以及都市圈等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规划与政策正成为交通发展的重点。但目前建立区域交通发展规划与政策一般都依托于综合经济区域,如,西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建立在这些区域基础上的交通规划存在以下缺陷:一是由于这些综合经济区域的划分原则及方法不同,势必影响全国及相关区域的交通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二是这些规划的制定是基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仅仅体现了运输的适应支撑功能,而忽略了运输的引导功能。因此,有必要从国家层面研究运输区域的划分等重要命题。

而另一方面,我国交通运输经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瓶颈作用大大缓解,以高速公路为例,至2003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98万公里,国家规划的五纵七横国道主框架也初成规模。但是,当交通运输基本能担负起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功能后,其应更强调对国民经济的引导功能,交通运输业在长期的量上的建设后,面临一个质的突破,因此,交通运输通过长久的形态建设后,现在关键的在于其完成功能建设,即如何发挥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建设的引导功能。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都市圈化的经济发展趋势背景下,以区域的视角来进行交通运输的研究、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和大势所趋。

3 划分原由

要在现有的经济区域划分存在的情况下,进行运输经济区域的划分,基于以下考虑:

(1)从交通运输发展的技术经济特征看,空间上的运输要求和运输活动由经济社会和自然特征及政策限制所共同形成。其与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布局、资源特性和运输对象的经济效益的空间范围所决定,而与行政区划上的省与省之间的界限并无多大关系,而目前交通运输的发展规划、运作以行政区划的省为基本单元并无充分理由。

(2)从交通运输规划、管理的层次体系来看,缺乏管理上的层次性。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由交通部、铁道部等进行全国性的交通运输规划,如交通部的公路“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规划,水路的“两纵三横”共5条水运主通道规划,铁道部的“十五”及2010年铁路发展规划。再往下一层次就是各个省确定自己的省道建设。而交通运输的内在要求却如上所述,并不以行政区划上的省份做依托,其要求按照交通运输发展内在的要求进行比行政区划的省份更大或者更小 (这决定于区域运输特征)运输区域来进行规划管理,换言之,在国家层面和行政区划的省份层面间缺乏一个运输区域层面,因此,如此的规划、建设、管理难免会在定位上和目标管理上有所错位,影响效益的最大发挥和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从交通运输规划、管理的价值体系来看,由于运输区域与行政区划的区域的不一致性,导致利益主体与决策主体管理边界上的错位,这种管理边界上的错位必然导致价值体系的非一致性。而价值是决策的灵魂,没有统一的价值体系,又必然会导致决策思路的非一致性。各决策主体 (行政区划上的管理主体)根据自己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等来进行本区域内的决策,而忽视了运输区域的整体性,导致运输区域功能的缺陷与功能的最大发挥。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中部某省和西部某省在行政区划边界上的高速公路短短几公里的联接线,居然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最后在交通部的协调下才得以完成两省高速公路的衔接。

(4)从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来看,由于利益主体与决策主体的非一致性,由此而出现的不顾行业发展的长远利益而进行的省与省之间的无序竞争,如场站的盲目建设、运营车辆的无序投放、运价的无序变动,甚至人为的设置外来者的进入障碍,以政府竞争取代市场竞争,以政策优惠竞争取代服务竞争等等,严重影响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因此,建立统一管理、有序协调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尤为迫切,其要求从交通运输经济的内在联系、特征出发,以运输经济区域为基础建立交通运输管理体制。

因此,从全国层次的交通运输长远发展与效益的最大化来看,进行运输经济区域的划分是现实的要求,同时亦具有长远的意义。

4 划分操作思路

4.1 划分原则

(1)可行性原则

其包含如下含义:首先所用的指标所需数据必须可得。划分运输区域,涉及面及其广泛,需要有各个方面的极其丰富的数据支撑。因此,在选取指标时必须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其次,区域划分所用的技术路线、方法方案应该可行,能够在现有的数据上准确地进行运输区域的划分,做到全国内区域不重不漏,而且能充分体现运输经济区域的特征。

(2)综合性原则

在运输经济区划的过程中,虽然进行的是运输经济区域的划分,但由于运输的派生性,其划分与人口分布、矿产区域、某类产品区域等有着莫大的关系,需综合考虑各种对运输有较大影响的因素。首先,采用的指标属性应是综合性的,所有指标除涉及运输外,还应涉及社会、经济等与运输有内在联系的指标,其次,采用的指标类型是综合性的。既要有反映一定时间、地区条件下,某种现象总体的规模和绝对水平的总量指标,也要有抽象化的数值来表明相互关系的相对指标;再次,运输区域的划分亦不是仅仅单一的按照技术方法进行划分,还得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结合实际限制条件进行区划结果的调整,以强调其实用性。

(3)指向性原则

能够反映运输、经济的指标有上千种,各个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重点、学术观点、研究目的等选择不同的指标。在进行运输经济区域的划分时,我们所作的各种指标的选择、技术方法的确定,皆是由我们的目的所确定。所作的选择直接指向就是关注于运输的内在区域联系。

4.2划分技术路线

在运输区划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如下技术路线:

首先,通过考察运输自身的内在特征及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增长等相关因素的关系,在考虑目的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选择与运输发展相关的指标群,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搜集数据。以便进行数据的处理。

其次,考虑到众多的指标中,其对区域划分的解释量贡献是不一样的,并且众多的指标之间,肯定会存在大量的高线性相关性,而这种指标间的高线性相关性可能会对区划方案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方案的适用性。因此,必须对选定的全部指标数值进行主成份分析,以便确定个数较少且相互无关的主成分指标,在尽可能多保留信息的前提下以较少的指标来代替众多的指标进行下一步分析。

第三,按照运输经济区域的特征,以区内相似性、区间差异性为标准对全国以行政省份为基础的区域进行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全国初步划分成几大运输区域。若香港、澳门、台湾由于数据的缺乏,或者由于数据统计口径上的差别,可以暂时不进行考虑,或者直接单独划为一个区域。

篇9

[关键词]手机数据;交通规划;信息资源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05

[中图分类号]U49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2

目前,在全球,移动通信技术被广泛应用,这种技术拥有的用户最多,影响面积最大,并且出行时携带最为方便。使用手机数据来进行交通小区的映射,能够通过研究分析手机来得出该城市的交通系统,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城市中交通规划的重要依据,对移动通信的计算也是将来计算机领域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这项技术也是城市交通规划决策的参考依据之一,可以有效地解决现如今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保障人们安全出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 交通规划和手机采集

1.1 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城市交通设施的选址与配制安装。以往人们所讲的交通规划主要包括:城市交通线路的规划、城市交通设施选址和设计等。城市交通规划通常来说就是确定好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明确主要问题,提出多种方案,选择最优方案,最后实施规划。其他的考虑因素包括人的行为因素、组织步骤、以及政治博弈。现代交通工程已是一门跨领域、涵盖多个学科的应用型学科。

1.2 手机的采集

1.2.1 手机采集数据信息的特征和质量

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决定了原始数据信息质量的指标。此外,还要结合城市交通分析模型需要,来确定城市交通模型的分析指标是否适合,并且根据原始数据得出现在的数据,来分析出能不能符合原始数据信息质量的分析标准,是不是适合城市交通模型。

1.2.2 手机数据信息时空分布趋势的分析

使用手机出行的人们,可以用手机数据信息来分析时空分布的趋势。第一,对单个手机用户的出行轨迹进行分析,可以得到这些单个手机用户在不一样的时间段内所处的位置;第二,通过分析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每个区域手机用户出行的数量,进而分析出手机用户的时空分布趋势。

1.2.3 交通基础数据信息

使用手机移动通信采集的方法,来展示交通基础数据信息,也就是说把一部分抽象的数据用图或者表的形式,利用可视化的界面展示给用户。要先准备好所要展示的数据信息,分析用户的实际需求,再对所展示的界面进行设计分析,进而制作出来所要展示的内容。

2 手机数据分析下的城市交通特征

2.1 手机数据信息的区域利用特性

目前,我国移动手机已经普及,移动通信手机话务量与所覆盖的城市区域居民活动量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究竟居民手机话务量与地方活动人口的数量有多少直接关系?笔者经过试验证明,居民手机话务量和其活动区域居民活动量的关系是正相关的。可以对移动手机话务量的分布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这个区域居民活动量的分布特征,通过分析得出城市中每个区域的交通情况。城市里面每个区域内的移动手机话务量与活动的人口数量是成正比例关系的,通过对该地区的话务量进行定量就可以知道在该地区活动人口时间的分布情况,这样可以为交通网络的建模提供很好的依据。

如果想要定性区交通土地的单元,首先要做的是对城市中每个区域不同的交通特征进行分析。交通特征就是在一个城市中,对所有的地方进行分析,得出这个城市中有几种类型的交通特征。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该区域话务量的多少与时间来进行分析统计,按照手机话务量的分布图来得到很多种不一样的交通类型。依据实验得出的结论,手机话务量和居民活动总量是呈正比例的关系,那么也可以根据人们活动的总量、时间分布的特性来划分为几种交通类型,进而得出这个区域交通的特点。例如:可以把一个城市划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即居民区域与工作区域。这两个区域人们的活动总量有着明显的特征,又有着明显的互补性,在一天内,很多的时间段内如果居民区域的活动量小的话,那么工作区域的活动量就会增加,反过来也是这样的。用常识就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工作区域在工作的时间段内人们的活动量一定是最大的,该区域在这个时间段内一定会有一个高峰的。然而,非工作时间段人们的活动量一定是低峰。居民区域是恰恰相反的,在工作的时间段内该地区人们的活动总量是低峰,在休息的时间段人们会来休息,其活动总量一定是高峰。有些地区的手机功能非常复杂,其基站密度也不大,其活动状态特征也会与以往不一样,这个活动状态划为另一种类型,也叫做过渡区域。如果一个城市的功能分布的很明确,手机移动基站较多,并且覆盖面也比较广的话,那么这种过渡区域就会很少。在得到移动手机基站覆盖区域的交通单元类型之后,就把交通类型相同的区域,根据空间连接的关系连接成一片,这时候就区分出城市交通土地的单元,如图1所示。

2.2 手机数据交通小区的映射

城市中手机数据交通小区的映射,需要有这些空间区域里面所有时间段内,手机移动基站的基础数据信息与位置数据信息,基站的位置与基站的类型。按照上面划分过的交通土地单元,来划分这个城市中的交通小区是比较容易的。因此,笔者用相关性得出了一种更加准确的交通小区的映射方法,也就是手机移动信息对于城市交通小区的映射。主要在使用传统方法来进行城市交通小区划分的基础上,与移动基站覆盖范围相结合,并且进行修边来得出非常准确的城市交通小区以及OD矩阵。一般来说移动通信公司所提供的城市移动基站分布图的样子是蜂窝状,使用以前的办法来划分城市交通小区的话,得出的样子一般为不规则的几何图形。用这两种方法所得出的形状差别比较大,那么从移动基站分布图再到城市交通小区映射就比较困难,对于取得OD矩阵来说也非常麻烦。所以,技术人员就提出了修边这种建设性的方法,也就是把移动基站所覆盖的范围映射到城市交通小区上,并且进行融合。一般情况下,一个城市的移动基站一般覆盖城市中每个区域,并且其覆盖范围往往会呈现六边形这样的几何形状。把移动基站的分布图与用以前的办法划分的城市交通小区叠加起来,这时会发现这两者之间有着相关性。

篇10

【关键词】交通需求预测;反馈循环;综合阻抗;四阶段模型;客流预测

0 引言

目前流行的传统四阶段模型为单向顺序模型,上一阶段模型的输出结果作为下一阶段模型的输入数据,导致各阶段结果的不一致,随着城市交通拥堵日益加剧,这一缺点更加突出。针对该问题,FHWA提出引入反馈机制,保证模型内部结果的一致性的方法;在正在编制中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规范》明确提出城市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应利用反馈迭代技术,综合反映各类交通出行方式以及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之间的竞争关系。本文在对四阶段方法利弊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以大连市交通预测模型构建为例详细阐述反馈循环四阶段方法的框架、各阶段的理论及技术方法。

1 模型框架

1.1 模型结构

在传统四阶段预测模型基础上,对预测模型进行扩展,充分借鉴国外规划预测模型的先进理念, 对传统四阶段法模型进行更科学、合理的优化改进,增加出行分布参数校核与调整、出行时段划分及循环反馈等步骤, 以期交通预测模型更加贴近实际,模型框架具体见图1。

1.2 模型原理

1.2.1 出行生成

引入反馈后,为保证居民出行分布模型的合理性,基于居民出行时间的稳定性,需对居民出行分布参数进行校核,文献[5]表明出行阻抗的指数分布参数与平均出行时间为单调函数,采用黄金分割法对出行分布参数进行动态调整,以保证出行时间分布的合理性。

1.2.3 出行时段划分

根据城市交通出行时间的分布特点,将全日出行时段划分为三个时段,早高峰、晚高峰及平峰,以确保需求预测更加符合实际,并为相关道路、轨道等专项客流预测提供更准确的数据。

1.2.4 出行方式划分

1.2.5 交通分配

交通分配主要包括道路机动车分配及公交客流分配,其中机动车分配采用用户平衡模型,

延误函数选择考虑城市交通拥堵主要集中于交叉口,而传统的延误函数为BPR函数,主要描述路段延误,为保证分配模型与实际的一致性,交通分配过程中引入路段与节点复合延误函数,并根据大连道路实际进行相应标定。

公交客流分配采用最短路径法,分配过程中的阻抗为广义出行费用。

1.2.6 循环反馈

其中MSAFlown为第n次迭代移动平均路段流量,Flown为当前交通分配中计算路段流量。

移动平均化对不同出行时间段的各类出行方式的出行时间进行计算并综合为全日综合阻抗反馈至出行分布阶段重新进行出行分布预测。

2 大连市交通需求预测模型构建

2.1 网络构建

网络构建包括道路及公共交通网络,其中道路网络以大连市总体规划确定道路网为依据。公共交通网络包含轨道网络及常规公交线网,轨道网络使用轨道线网规划确定的网络,常规公交线网将结合轨道规划对公交线网进行适当调整。

2.2 出行生成

根据预测,大连市区未来出行总量为2030万人次,其中居民出行总量为1672万人次,流动人口出行人次为358万人次/日。

2.3 出行分布

根据大连市区现状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大连市区平均出行时间为29分钟,考虑未来城区范围扩大,交通条件改善等因素,居民出行距离将增大,出行时间将增长,最终确定远期大连市区居民出行时间为34分钟。

2.4 方式划分

根据方式划分模型预测结果,未来大连市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将到达50%,出行结构构成具体见表1。

表1 大连市区出行结构

3 模型应用分析

3.1 大连核心区概况

大连核心区是大连市的中心区域,集行政文化、商业金融、科技创新中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现状人口约为245万,未来规划定位为东北地区金融、商务、会展中心,大连市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受地形条件限制,核心区道路资源有限,高峰时段主要要道路交通量接近饱和,道路运行速度明显下降,这种拥堵状态会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以及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而进一步加剧。

3.2 模型应用结果

根据交通需求预测结果,核心区未来交通出行量为1100万人次/日,占市区出行总量的54%;出行结构中公交出行占53%,小汽车出行占19%;高峰时段道路网整体运行水平一般,跨蜂腰断面机动车流量为集中,道路服务水平较差,具体见图2、图3。

4 结论

通过在传统四阶段模型中引入反馈机制,不仅消除了模型内部各阶段结果的不一致性,而且实现了交通与用地之间互动,本文在对传统四阶段模型分析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结合大连实际交通状况,构建大连市区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并以大连核心区交通预测为案例进行应用分析,实践表明反馈循环城市交通需求预测模型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祖峰,沈菲君.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方法研究[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4):24-28.

[2]李旭宏.道路交通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3]全永.城市交通客流预测的若干问题[J].城市交通,2008,6(6):5-8.

[4]过秀成,吕慎.基于合作竞争类OD 联合方式划分轨道客流分配模型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0,13(4):91-94.

[5]Lan,C.J.,Menendez, M.and Gan, A.Incorporating Feedback Loop into FSUTMS for Model Consistency[R].Florida:Stateof Florid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2003.

[6]李春艳,陈金川,郭继孚,等.基于行为的客流预测方法探讨及应用[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6(6):14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