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现场处置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5 18:1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震现场处置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市公路局关于印发《处置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公路分局:
根据国务院《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及XX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要求,现将市公路局制定的《处置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望各单位领导高度重视,切实做到思想认识、组织机构、工作责任、检查监督到位,努力做好公路抗震防毁工作,确保公路安全与畅通。
二OO五年七月十二日
主题词:安全地震应急预案印发通知
抄送:省公路管理局,市人民政府,市地震局,本局领导、
工程科、机材科、办公室、安保科。
市公路局办公室2009年7月13日印发
市公路局关于处置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二、组织机构
成立XX市公路局交通战备、抗震抢险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在紧急和突发灾情状态下公路部门的各项应急抢险救援工作。指挥中心总指挥为局长XXX,副总指挥为副局长XXX、XXX和总工程师XXX,成员由各公路分局局长组成。下设交通战备、抗震抢险办公室,该办公室为常设机构设在市局工程科,成员由局各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指挥、协调、督促局属各单位的各项战备和抢险救灾任务,审定各项具体应急方案和措施。公路交通战备、抗震抢险保障分队人员名单另附。
三、组织保障
一物资保障。市局物资总库设在XX区XX,设有专用战备物资仓库,存储一定数量的贝雷钢桥等战备物资、抢险救灾物资、公路抗震防毁物资,由专门仓库人员管理。抗震抢险办应随时掌握战备和抢险物资的储备数量并保持完好状况,同时根据需要增加储备数量和各类物资的保管、更新。
二运输保障。以我局现有的运输力量为依据,必要时,可依据紧急状态法,通过市交战办调用交通运输保障队伍由市运输总公司组建的运输力量。
三通讯保障。利用现有的电话、手机、计算机互连网络和其他公用通讯设施。在公用通讯设施遭到破坏时,通过市交战办调用交通通讯保障队伍由市移动通讯局组建或防汛抗旱指挥部专用通讯线路实施通讯保障。并准备备用摩托车、小车形成联系网络,确保紧急状态下公路抢险信息的上传下达。
四、组织实施
一公路抗震抢险保障分队平时应处于战备和待命状态,加强对公路线上重要部位主要线路、大桥、隧道等的维修养护和日常值班巡查,及时将重要部位的当前状况信息报送局抗震抢险办公室,以便能及时、准确做好预测和决策,遇突况能果断实施有效的应急抢险措施。
二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各公路分局要迅速了解公路震情、灾情,确定应急抢险工作规模,并即向局抗震抢险指挥部报告,由指挥部汇总向市府办、市地震局报告,并宣布灾区进入震后应急期。市局抗震抢险指挥部按照本预案及时落实组织、物资、人员、车辆等项工作的调度,负责部署、指挥、协调所辖区域公路的抗震应急抢险工作,并随时向上级报告组织落实情况。
三抗震抢险保障分队一旦接到上级下达抢险救灾命令,应立即组织赶赴震区现场,全力以赴投入应急抢险救灾工作。震区现场抢险指挥由现场最高级别党政领导担任,现场指挥根据地震级别、破坏程度采取架设贝雷钢桥、迂回、绕道行驶、抢修恢复等应急方案组织实施。并现场成立公路抢险组、物资供应组、伤员救护组、现场警戒组、后勤保障组、生产恢复组等相应的工作机构,按照国道—重点省道—重点县道的优先次序,采取先干线后支线的原则,确保抗震抢险工作有序进行,尽快修复被毁公路、桥梁、隧道、涵洞恢复公路畅通。必要时还必须在主要路口设置醒目的指示标志或派专人值勤、疏导交通,尽力将地震破坏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序。
附件:一公路抗震抢险工作领导机构。
二公路抗震抢险保障分队人员名单。
三XX市公路局重点保障公路。
篇2
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方案1
一、建立防震减灾领导小组
形成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镇包村干部、村“三职”干部为组员的防震减灾小组。地震灾害发生后,自动转化为抗震减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党政办,负责情况搜集、整理、上报。
二、完善预警和预防机制
一是加强防震值班制度,确保与上级防震部门保持良好沟通,并及时传递信息。
二是定期举行地震应急演习。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镇辖各企业要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协调整合各种应急救援力量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应急救援演练活动,增强政府的应急指挥能力、各部门的协调联动能力和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三是充分利用绿地、广场等空旷场所建立指定应急避难场所,并设置醒目标志。
三、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的抗灾救灾能力,加强技术和技能培训,配备必备的应急交通、通信等现场应急设备和物资,逐步提升我镇防震减灾应急和处置能力。
二是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各类紧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救援设备,组织开展应急培训与演练,提升其抢险救援能力;加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培训与管理,提升其开展抢险救援的能力。建立镇各类抢险救援队伍的统一指挥、协调联动机制,提高我镇应对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能力。
三是加强后勤保障。镇政府要做好接纳各类抢险救援队伍、接受和分配救援物资的准备,提供工作配合和后勤保障。
四是积极推进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气等部门加强公共设施抗震能力,消除安全隐患。对学校、医院、场镇、城乡结合部等人员密集场所及时排查隐患。
五是建立应急救灾物资仓库,储备帐蓬药品、设备等救灾物资,制定物资储备和调用办法,保障救灾物资充足、调度通畅。储备交通图、行政区划图、地质地形图、应急通讯录、应急预案等应急资料。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空旷地段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提高地震应急保障和灾后恢复重建能力。
四、完善震情灾情信息收集报送机制
地震灾情速报内容包括地震造成破坏的范围、人员伤亡、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等。地震发生时,镇地震部门要迅速启动灾情速报网,收集地震灾情并速报;迅速派人到震中或可能造成较大损失的地区了解震害信息,向当地村(居)民委员会及有关部门收集灾害损失情况,由镇地震办汇总上报区地震办和区政府办公室。镇地震部门要做到“有灾报灾,无灾报平安”。
五、开展地震应急准备检查
对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油、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水库、电站、化工厂、爆炸物存储设施等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进行抗震性能普查;组织有关部门对城乡老、旧、危房进行普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采取必要措施,及时予以消除。
六、强化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地震科普知识宣传
组织人员深入村组、学校、企业,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增强防震避震和自救互救能力。
七、其他地震事件处置
(一)有感地震应急
有感地震是指人们感觉到的、但未直接造成人员重伤和死亡以及显著财产损失的地震。当我镇发生有感地震时,镇防震减灾领导小组要确定宣传口径、宣传方式,部署宣传、治安、交通管理工作,社会稳定工作。
(二)平息地震谣传
当我镇出现地震谣传并对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较严重影响时,由镇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组织新闻媒体消息辟谣,以正视听。
(三)应对毗邻震灾
当我镇周边地区发生地震时,镇地震办迅速收集有关信息,并建议镇人民政府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
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方案2
一、总则
1、编制目的及依据
为保障地震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县地震应急预案》,结合我镇实际,编制本预案。
2、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镇行政区域内发生地震事件或周边地区地震对本镇造成影响的地震事件的应对处置。
3、地震应急响应分级与启动条件
3.1破坏性地震应急响应
本镇境内发生地震,或邻近地区发生地震波及本镇,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时,启动破坏性地震应急响应流程。
3.2有感地震应急响应
本镇境内发生有感地震,或邻近地区发生地震本镇有感时,启动有感地震应急响应流程。
3.3地震谣传事件应急响应
当本镇境内出现地震谣传,并对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时,启动地震谣传事件应急响应流程。
二、组织机构
成立镇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全镇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县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成立后,镇抗震救灾先期处置工作结束。镇抗震救灾指挥部在县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领导下,继续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总指挥:xx
副总指挥:xx
成员:xx
三、主要职责
(一)破坏性地震应急响应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镇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启动运作,召开指挥部会议,部署抗震救灾任务,开展地震应急先期处置。主要工作职责如下:
1、灾情收集与上报
分管民政的镇领导负责灾情收集与上报工作。地震发生后,立即带领尹曙亮、刘殿如等赶赴灾区。
(1)开展人员伤亡数量、地震灾区范围、建构筑物和基础设施破坏程度等调查;
(2)开展地震宏观异常现象、社会影响和地质灾害等调查;
(3)每隔1小时通过电话或通讯软件等向镇指挥部报告一次。
2、抢险救灾
镇长或党委副书记负责人员抢救工作。地震发生后,立即带领尹曙亮、刘殿如等赶赴灾区各村(居)。
(1)组织救援人员搜索营救被困群众,发动基层干部群众开展自救互救;
(2)配合上级救援队伍开展抢救工作。
(3)严密监视灾区火灾、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出现异常情况时,应迅速上报,并组织抢救队抢救人员和物资,防止次生灾害的扩大蔓延。
3、伤员救治
分管医疗卫生的镇领导负责伤员救治工作。地震发生后,立即带领孙刚、胡雪等赶赴镇卫生院和震区医疗点。
(1)组织开展伤员救治工作,视情况需要,在人员伤亡集中的村(居)设置医疗救护点;
(2)医疗救护力量不足时,提出请求支援方案。
(3)加强卫生防疫工作,配合上级卫生部门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实行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卫生事件每日报告制度。
4、治安维护
分管治安的镇领导负责治安维护工作。地震发生后,立即带领石成喜、郑标等,组织派出所公安民警和骨干民兵分组行动。
(1)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做好震区社会秩序维护工作;
(2)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
(3)做好党政机关、水电设施、银行等重点目标保护工作。
5、宣传报道
分管宣传的镇领导负责,孙明军、孙志宇等共同参加,做好震后的宣传报道工作。
(1)通过各种手段动员全镇力量,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工作;
(2)迅速与县地震部门取得联系,了解震情及地震发展趋势,按照上级统一口径,及时向公众震情、灾情等有关信息;
(3)做好舆情收集分析,每隔1小时通过电话或通讯软件等向乡(镇)指挥部报告一次,如有负面舆情,立即报告;
(4)配合上级做好媒体接待和社会各界来访工作。
6、综合保障
镇分管政工领导负责地震应急保障工作,李磊、邵坤等协助。
(1)做好全镇应急人员的生活保障工作。
(2)做好上级救灾人员接洽工作,协助安排办公、食宿、向导等相关事宜。
(3)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灾民转移安置、物资发放等工作。
(二)有感地震应急响应
有感地震发生后,镇党委和政府主要职责是:
1、尽快收集震情、社情信息,上报县政府;
2、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维护社会稳定;
3、协助地震部门开展地震科学考察等。
(三)地震谣传事件应急响应
当本辖区内或邻镇出现地震谣传并对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时,负责宣传报道工作的人员迅速收集掌握谣传范围、内容等基本信息,上报县政府及县地震局,协助上级公安、宣传、地震等部门做好谣言传播来源调查和宣传辟谣工作。
四、应急结束
地震灾害的紧急处置工作完成,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后果基本消除,灾区基本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上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宣布灾区震后应急期结束时,我镇地震应急结束。
五、其他事项
1、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镇党委和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并报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为提高预案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需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预案的更新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2、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方案3
为了进一步搞好地震应急工作,使全村处置地震灾害事件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最大限度的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XX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和《XXX镇地震应急预案》,结合本村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建立地震应急机构体系
村委会全面负责领导、指挥和协调全村抗震应急工作,并成立村抗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X,
成员:XXX(三到五人),
下设办公室和工作组,即抗震应急办公室、治安保卫组、医疗救护防疫组、生活物资供应组、抢险救灾组、人口疏散组、恢复建设组。
1、办公室主要职责:
办公室主任由村党支部书记(姓名)担任,
村委主任(姓名)、委员(姓名)为成员,办公室设在村委会办公室。
(1)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震情、灾情,及时向镇指挥部报告。
(2)及时传达贯彻各项命令,并督促检查各项命令的落实情况。
(3)组织现场强余震监视和震情会商,负责震害损失调查和快速评估了解汇总现场救灾进展情况。
(4)负责对外的联络和接待工作。
(5)负责处理办公室日常工作。
2、治安保卫组主要职责:
治安保卫组组长由村治保主任(姓名)担任,成员为各生产队队长(姓名)。办公室设在村治保会。
(1)及时组织与加强领导机关和生命线工程的安全保卫工作。
(2)当地震发生后,加强灾区的治安管理工作,实施紧急防范措施。
(3)预防和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4)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火灾、水灾、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和扩大蔓延。
3、医疗救护防疫组主要职责:
医疗救护防疫由村卫生室医生(姓名)负责。
(1)在临震应急期间,应储备一定数量的药品及医疗救护器械等,组织好医疗救护队待命。
(2)地震发生后,利用各种医疗设施或建设临时医疗点抢救伤员。
(3)做好卫生防疫及伤亡人员的抢救、处理及疏散工作。
(4)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 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4、物资供应组主要职责:
物资供应组组长由(姓名)担任。
(1)在临震应急期间,做好应急资金、物资、食品的储备工作。
(2)地震发生后,迅速组织群众,按照村委会的统一部署,调动粮食、食品与物资,保证灾区生活必须品的供应。
(3)做好应急救济款的发放工作。
(4)积极组织灾区的转移、安置与恢复重建工作。
5、抢险救灾组主要职责:
抢险救灾组组长由村民兵连长(姓名)担任,办公室设在村委会。
(1)在临震应急期间,应组织抢险救灾队伍积极开展救灾技术训练,掌握抢险救灾技术。
(2)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应讯速组织群众,抢救被压埋人员,并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工程抢险。
(3)严密监视灾区火灾、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出现异常情况时,应迅速组织抢救队抢救人员和物资,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次生灾害的扩大蔓延。
6、人口疏散组主要职责:
人口疏散组由村妇女主任(姓名)担任。
(1)在临震应急期间,应组织群众进行有秩序的疏散,特别要注意做好妇女、儿童及老、弱、病、残人员的疏散安置工作。
(2)地震发生后,迅速设置避难场所和救灾物资供应点。
(3)配合搞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稳定社会秩序。
7、恢复建设组主要职责:
恢复建设组组长由(姓名)担任。
(1)迅速组织人员深入灾区,普查房屋等建筑物的损毁情况。
(2)提出重建计划,并报村委会
(3)积极争取外援和筹措资金。
二、一般破坏性地震的应急反应
一般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员伤亡10人以内,直接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下的地震。
向镇抗震应急指挥部报告灾情。各村委在半小时内向镇办公室汇报灾情。
三、中等级严重破坏性地震应急反应
造成人员死亡20人以内,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的地震为中等破坏性地震;造成人员死亡20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以上的地震,或者发生大于6.5级地震的为严重破坏性地震。
中等或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各工作组成员迅速到位,按照村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职责开展救灾工作。
迅速向镇抗震应急指挥部报告灾情。
四、临震应急反应
(一)村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布置应急准备工作。
(二)各工作组立即行动起来,确保通讯畅通,集结抢险救灾队伍,随时准备工作。
(三)积极储备救灾资金、物资和食品。
(四)保证供电的畅通。
(五)加强全村的保卫工作,预防和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五、其他地震事件的处置
(一)有感地震应急
有感地震是指人民感觉到的,但未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及显著财产损失的地震。有感地震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地震应
急预案,按应急预案程序开展地震应急工作,并将紧急情况及时报镇抗震救灾指挥部。
(二)平息地震谣言
当出现地震谣言并对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影响时,应派出工作人员调查谣言起因,做好宣传工作,平息地震谣言。
六、其他事项
(一)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村委按照有关规定制定、,报镇抗震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为了适应地震灾害事件,应急对策的不断完善和地震应急机构的调整,需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期间因人动职责由新人员自动接替。
(二)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制定之日起施行
篇3
1.编制目的及依据
为保障地震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县地震应急预案》,结合我镇实际,编制本预案。
2.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镇行政区域内发生地震事件或周边地区地震对本镇造成影响的地震事件的应对处置。
3.地震应急响应分级与启动条件
3.1破坏性地震应急响应
本镇境内发生地震,或邻近地区发生地震波及本镇,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时,启动破坏性地震应急响应流程。
3.2有感地震应急响应
本镇境内发生有感地震,或邻近地区发生地震本镇有感时,启动有感地震应急响应流程。
3.3地震谣传事件应急响应
当本镇境内出现地震谣传,并对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时,启动地震谣传事件应急响应流程。
二、组织机构
成立镇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全镇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县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成立后,镇抗震救灾先期处置工作结束。镇抗震救灾指挥部在县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领导下,继续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总指挥:
副总指挥:
成员:
三、主要职责
(一)破坏性地震应急响应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镇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启动运作,召开指挥部会议,部署抗震救灾任务,开展地震应急先期处置。主要工作职责如下:
1.灾情收集与上报
分管民政的镇领导负责灾情收集与上报工作。地震发生后,立即带领尹曙亮、刘殿如等赶赴灾区。
(1)开展人员伤亡数量、地震灾区范围、建构筑物和基础设施破坏程度等调查;
(2)开展地震宏观异常现象、社会影响和地质灾害等调查;
(3)每隔1小时通过电话或通讯软件等向镇指挥部报告一次。
2.抢险救灾
镇长或党委副书记负责人员抢救工作。地震发生后,立即带领尹曙亮、刘殿如等赶赴灾区各村(居)。
(1)组织救援人员搜索营救被困群众,发动基层干部群众开展自救互救;
(2)配合上级救援队伍开展抢救工作。
(3)严密监视灾区火灾、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出现异常情况时,应迅速上报,并组织抢救队抢救人员和物资,防止次生灾害的扩大蔓延。
3.伤员救治
分管医疗卫生的镇领导负责伤员救治工作。地震发生后,立即带领孙刚、胡雪等赶赴镇卫生院和震区医疗点。
(1)组织开展伤员救治工作,视情况需要,在人员伤亡集中的村(居)设置医疗救护点;
(2)医疗救护力量不足时,提出请求支援方案。
(3)加强卫生防疫工作,配合上级卫生部门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实行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卫生事件每日报告制度。
4.治安维护
分管治安的镇领导负责治安维护工作。地震发生后,立即带领石成喜、郑标等,组织派出所公安民警和骨干民兵分组行动。
(1)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做好震区社会秩序维护工作;
(2)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
(3)做好党政机关、水电设施、银行等重点目标保护工作。
5.宣传报道
分管宣传的镇领导负责,孙明军、孙志宇等共同参加,做好震后的宣传报道工作。
(1)通过各种手段动员全镇力量,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工作;
(2)迅速与县地震部门取得联系,了解震情及地震发展趋势,按照上级统一口径,及时向公众震情、灾情等有关信息;
(3)做好舆情收集分析,每隔1小时通过电话或通讯软件等向乡(镇)指挥部报告一次,如有负面舆情,立即报告;
(4)配合上级做好媒体接待和社会各界来访工作。
6.综合保障
镇分管政工领导负责地震应急保障工作,李磊、邵坤等协助。
(1)做好全镇应急人员的生活保障工作。
(2)做好上级救灾人员接洽工作,协助安排办公、食宿、向导等相关事宜。
(3)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灾民转移安置、物资发放等工作。
(二)有感地震应急响应
有感地震发生后,镇党委和政府主要职责是:
1.尽快收集震情、社情信息,上报县政府;
2.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维护社会稳定;
3.协助地震部门开展地震科学考察等。
(三)地震谣传事件应急响应
当本辖区内或邻镇出现地震谣传并对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时,负责宣传报道工作的人员迅速收集掌握谣传范围、内容等基本信息,上报县政府及县地震局,协助上级公安、宣传、地震等部门做好谣言传播来源调查和宣传辟谣工作。
四、应急结束
地震灾害的紧急处置工作完成,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后果基本消除,灾区基本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上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宣布灾区震后应急期结束时,我镇地震应急结束。
五、其他事项
1.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镇党委和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并报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为提高预案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需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预案的更新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篇4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立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并研究制定本部门、本单位应对火灾、地震、长时间停水、停电、水源污染等各类灾害事故的应急预案。
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防范、处置灾害事故中,要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的工作方针。
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制定和完善灾害事故应急预案,技术培训和演练,人员疏散、转移、救治方案以及应急处置工作等,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制定的应急预案,应明确医疗卫生机构灾害事故应急处置组织机构、指挥体系、工作职责,明确人员疏散、报警、指挥程序以及现场抢险程序等事项,做到分工细致、岗位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
五、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制定的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应明确规定灾情信息报告时限、报告方式、报告程序、责任报告人等内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内上报灾情信息,对人员伤亡以及疏散、转移情况等要在接到医疗卫生单位报告后2小时内核实上报。
六、医疗卫生机构的全体工作人员在发生灾害事故时均应主动及时到达现场,在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投入救灾与抢险救援工作,有组织地开展医疗救护工作。
七、在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中,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把人员的疏散、转移、应急救治作为突出的重点内容,尽最大可能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
八、医疗机构在灾害事故应急预案中,要专门制定医院病区(包括急诊、住院)人员疏散、转移方案。方案内容应包括:
(一)灾害事故发生时,病区医务人员应当立即按照本医院应急预案规定的程序报告,并首先组织患者和现场人员疏散和转移。
(二)对于能够自主行动的患者、在他人协助下能够行动的患者、不能自主行动或者由于病情严重不能移动的患者,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疏散、转移方案,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救护措施。
(三)按照国际通行的伤病员检伤分类方案,对在事故中受伤的人员以及转移出的患者进行检伤分类处置。即按轻、重、危重、死亡分类,分别以“蓝、黄、红、黑”的伤病卡(以5×3CM的不干胶材料做成)作出标志,置于伤病员的左胸部或其它明显部位,便于医疗救护人员辨认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九、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制定的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应明确规定伤病员转送至其他医疗机构的原则、程序、途中救治措施、交接手续等。灾害事故发生地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都有义务接收转送的伤、病人员,并承担医疗救治责任。
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定期对全体人员进行灾害事故应急处置知识、技能培训,并组织灾害事故应急预案模拟演练。
篇5
一、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情况
健全的组织体系是做好应急工作的组织保障。我所对卫生应急工作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强化了组织领导。组建了卫生应急领导小组,所长、党总支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分管副所长任副组长,组建了2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动队,下设流调组、医疗救治组、消毒组、检测组、健康教育组和司机;配置了应急箱,准备了应急物质。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锻造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队。
根据路局应急办要求,及时将应急组织名单、预案、演练工作计划及演练工作分析资料等报至路局应急办,归入路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
二、完善应急预案制定
我所原有12项应急预案,包括:《地震、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防洪应急处置预案》、《急性职业中毒应急预案》、《食物中毒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应急预案》、《饮用水污染应急预案》、《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火灾事故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闻处置预案》、《网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2016年,根据路局《高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我所新增《高铁突发公共卫生事故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了相应工作规范。健全了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程序、应急调查处理操作规范和技术方案,做到依法规范、科学有序、快速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加强专业人员培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2017年我所根据新制定的应急预案,要求各相关科室根据各自的职责做出相应预案的实施细则,细化应急预案。科室根据年初所制定的应急演练计划,逐一进行应急演练,做到有预案、有演练、有总结。全年完成8项预案演练:《地震、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防洪应急处置预案》、《急性职业中毒应急预案》、《食物中毒应急预案》、《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应急预案》、《饮用水污染应急预案》、《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以所分管领导为主,成立演练领导小组,专业科室业务骨干精心准备,制定较为实用的演练方案,同时对各专业科室进行专业知识的笔试,以进一步巩固加强我所职工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处置能力。
我所今年举办一期《突发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培训班》,聘请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进行授课,全所卫生技术人员38人均参加培训,较大提高了专业人员的理论水平。
四、加强节假日应急处置、防洪应急处置及疫情值班工作
我所在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节假日期间,加强24小时疫情值班,强化防控措施,经过路局和我所的共同努力,开通了“福建省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省级权限,使我所能够较全面掌握福建省铁路辖区传染病疫情动态,实行传染病网络直报及零报告制度,确保发生疫情后及时进行网络监控,并及时上报;实现了传染病报告的动态性、实时性和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评估、预警、反应机制,提高了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快速反应能力,为铁路防控传染病提供可靠数据。 5月份,福建省进入雨季,我所根据路局要求,加强应急值守,执行24小时值班,值班人员按要求做好值班记录和交接班记录,值班室配备电话和传真机,开通疫情值班电话0441-55555,应急小分队人员保持24小时信息畅通,做到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赶赴现场,及时有效控制疫情。
五、2018年应急工作思路
1、根据铁道部、路局新增应急预案,结合我所工作实际及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篇6
关键词:地震应急 数据库 数字城市 应急响应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014-03
西安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建设,为政府部门进行地震应急、抗震救灾指挥提供了指挥场所和必要的技术手段,为西安市应对地震突发事件创建了一个良好的高科技应急处置平台,提升了西安市应对破坏性地震的紧急处置能力。破坏性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判断地震的规模、影响范围、损失等情况,并提出一系列科学的救灾方案和调度方案,协助指挥人员实施各种地震救灾行为,实现地震应急信息快速传递、高效处理,提高应急救灾指挥与决策的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震时的混乱和人员伤亡,大大提高西安市地震应急的工作效率和为政府抗震救灾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地震应急信息的传输和紧急事务的处置能力。
1 创建背景
西安市位于渭河强震带的南段,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繁,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1978年国家地震局编制的《中国地震危险区划图》中,指出西安地区未来百年内可能发生的最大震级为M≥6.5级。西安绝大部分地区地震烈度为8度,少部分为7度区,是全省地震高烈度区。鉴于西安市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2006年西安市再次被国务院确定为未来15年国家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
2008年,国家测绘局提出了建设“全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宏大构想,西安市被国家测绘局列为全国首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示范城市。“十一五”期间,西安市借助“数字西安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项目”(以下简称数字西安),在SuperMap上构建了一个以基础测绘资料、基础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为核心,以构建完善的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为主要结构,面向政府、公众和行业用户的、开放式的信息服务平台[1]。
西安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是首个在“数字西安”基础上,应用于省会城市地震应急工作的指挥系统。该系统利用第三方软件二次开发,满足基于“数字西安”数据与本地数据共享的应用需求,为西安市政府和西安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提供抗震救灾指挥服务的技术支撑系统。概括起来就是一套,基于“数字西安”,汇集各行业数据,并为各行业服务的开放心综合应急减灾技术系统,(如图1)。
作为西安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基础支撑,其应急数据库建设至关重要,只有建设数据完备、分类合理、更新及时的应急数据库,才能支撑系统运算与成果产出。在应急数据的支持下,系统才能完成地震规模、影响范围、损失情况等的判断,完成救灾方案和调度方案的提出,实现地震应急信息快速传递、高效处理,使系统在抗震救灾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2 数据库建设
2.1 数据分类
应急数据库是整个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基础支撑,从系统功能与产出入手开展数据需求分析,为了支撑系统运算与成果产出,必须要求数据种类多、涉及面广、时效性强,将应急数据划分为:基础信息类、社会统计类、地震地质基础类、灾害影响背景类、灾害相关因素类、救灾力量类、联络信息类、预案法规类、灾情信息类、专题地图类十大类42小类数据,更加全面的保障系统运行,(如图2)。
(1)基础信息类数据。
采用“数字西安”提供的公用地理数据,包括:1∶500、1∶1000城市大比例尺基础数据和1∶10000、1∶50000中小比例尺基础地理数据,按照国家基础地理图的数据库规范执行,图层名按国家基础地理图起名,投影方式为经纬度投影。主要图层包括:行政区划界限(国界、省界、县界、乡界)、水系、等高线、道路等。
(2)社会统计类数据。
该类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数据,包括地市、区县、乡镇的人口统计;地市、区县的GDP统计;地市、区县、乡镇房屋统计以及区县少数民族统计。
(3)地震地质基础类数据。
地震地质基础类数据涵盖了地震区划、地震活动、地震目录、地震台网分布、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震害与救灾案例数据,同时,由地层、岩石、断裂以及地裂缝组成。
(4)灾害影响背景类数据。
当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只有掌握当地各种背景信息,才能判断出该地区可能造成哪些灾害、破坏程度可能会有多大、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情况估计有多少,当然,背景信息越丰富,对地震造成危害的预估就会越充分,灾害影响背景类数据在各类背景信息中抽取了影响最大、覆盖最广的几种数据,其中包括公路、铁路、水道、桥梁、隧道、大型企业、机场、水库、油气管线、重大火灾、爆炸、有毒、放射危险源、崩塌、滑坡、泥石流危险区、旅游景点和自然保护区、大型文物保护单位。
(5)灾害相关因素类数据。
灾害相关因素类数据主要是气象部门的气象数据与历史气象统计数据。
(6)救灾力量类数据。
当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为了开展一系列应急救援工作,需要指挥调度救援队伍赶赴现场开展救援工作,同时还要保障后方医疗、物资力量供给充分,因此救灾力量数据至关重要,其中包括了专业救灾队伍分布、行业抢险队伍分布、医疗救护力量分布、消防力量分布、物资储备信息。
(7)联络信息类数据。
联络信息类数据主要包括了地震系统、地方政府、地方抗震救灾指挥部联络信息和灾情速报网络信息。
(8)预案法规类数据。
预案法规类数据主要是指各地地震应急预案。
(9)灾情信息类数据。
当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会产出大量灾情数据,其中涵盖了宏观前兆、震情信息、震感信息、人口影响、交通破坏、建筑物破坏、重要目标破坏、基础设施破坏、次生灾害、社会影响、动态反馈信息、统计信息、灾区范围、人员伤亡分布、居民生活影响、交通情况信息。这些灾情信息主要是一些文档、图片、音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主要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分类。
①文档数据。
地震工作报告、地震震情分析、地震应急预案与法规、抗震救灾概况、现场分析总结。
②图片数据。
地震灾害、房屋安全性鉴定、灾情、工作会议、后勤保障、紧急医疗救护、科学考察、领导视察、普通生活、社会治安、搜索救援、通讯保障、卫生防疫、现场调查、信息保障、灾害评估、震情速报等。
③音视频数据。
地震灾害、震情速报、领导视察、工作会议、现场调查和灾害评估、物资保障、搜索救援、紧急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房屋安全性鉴定、科学考察等。
(10)专题地图类数据。
针对实际数据复杂程度和阐述目的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定制用于不同场合的数据专题应用模板,并加以美工优化处理。专题地图主要包括:基础地理图、人口分布图、国民经济分布图、重点目标分布图、地震分布图、地震地质灾害图、地震台站分布图、危险源分布图、水库分布图等。
2.2 数据收集
地震应急数据种类繁多、覆盖面广,几乎覆盖各行业,数据来源广泛,获取手段多样,在开展数据收集工作中,分别从“数字西安”、陕西省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以及通过地方收集基础数据、地震灾情信息,本地制作专题地图数据五种渠道来获取数据,(如图3)。
(1)底层基础地理信息调用“数字西安”的基础地理数据,包括1∶500、1∶1000城市大比例尺基础数据、1∶10000、1∶50000中小比例尺基础地理数据,该数据完全按照国家基础地理图的数据库规范定制,格式标准统一。
(2)通过数据共享与交换,从陕西省地震局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中抽取相关应急基础数据,陕西省应急基础数据库按照中国地震局的规范标准创建,包括九大类24小类数据。
(3)根据西安市的特点进行地方数据的收集,行业数据由各个行业部门牵头,纵向延伸至各区县、乡镇,分门别类的收集相关数据;地方政府数据由区县级政府部门牵头,主要收集联络数据、行政区划驻地信息,同时,地方政府对本次数据收集工作起到协调、配合作用,对行业数据收集有困难的单位部门,提供相应协调与帮助。
(4)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获取灾情信息,灾情信息涵盖了宏观前兆、震情信息、震感信息、交通破坏、基础设施破坏、次生灾害、社会影响、灾区范围、人员伤亡分布等等。该类数据以文档、图片、音视频信息为主,属于非结构化数据,包括照片、视频、文档等,以文件方式管理。
(5)定制地震专题地图模板,按照震级大小、灾情信息获取时间、使用场合在不同的应急响应时间段产出不同的地震专题图,方便领导及时了解震区行政背景、地震背景、震情分布、灾情分布等信息,实现震后快速出图,供领导应急指挥与辅助决策。
2.3 数据编码
数据库运行依靠数据编码进行关联与统一,编码的科学性直接决定了数据运行的准确性,定义统一的编码格式能够方便系统中各模块应用程序的调用,并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将行政区划ID编码定义字符型(char),编码长度14位,由14个阿拉伯数字组成,如图3所示。其中,前6位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1995)规定代码,表示省、市、县(市、区);第7、8、9位采用《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10114-88)编码,表示乡、镇或街道办事处代码;第10、11、12位表示行政村、街区或重点目标代码,行政村、截取采用国家统计局行政村、街区代码规则,重点目标代码占用前两位,最后一位补0;第13、14位表示自然村或重点目标,采用顺序编码,(如图4)。
将地震事件的时间编码定义为时间类型,用T表示,用以描述与时间有关的数据字段,长度定为14位,由14个阿拉伯数字组成,采用公元纪年的北京时间,精确到秒,表达格式(如图5)。
2.4 数据处理与入库
底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直接调用“数字西安”的基础地理数据,该数据完全按照国家基础地理图的数据库规范定制,数据可以直接调用。
从陕西省地震局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中抽取的应急基础数据是严格按照《区域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格式规范(修订稿)》要求整理入库的,该规范属于地震行业通用标准,本次数据库建设中也沿用此标准,数据可以直接入库。
灾情信息是伴随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产生的,信息涵盖面广,格式多样,主要以文档、图片、音视频信息为主,这类数据属于非结构化数据,直接以文件方式存储管理。
地震专题地图模板是按照系统功能需求定制,该模板直接保存于模板库中,方便系统调用。
数据处理工作主要是针对从地方收集的非标准化数据,包括从各行业获取的数据和地方政府数据,数据来源广泛,数据量大,由于以收集各行业现成数据为主,数据大多为纸质文档、纸质图件、word文档、excle表格、jpg图片、accesss数据库等格式,都是按照各行业自有标准与格式上报,必须进行二次处理才能入库。数据类型以属性数据居多,矢量数据所占比例较少,因此,数据处理的工作量大部分是属性数据的空间化处理,尤其是以重大火灾、爆炸、有毒、放射危险源分布、重要目标等点属性数据的定位处理。
数据整理的工作思路是:先处理属性数据,后处理空间数据。
数据处理的工作思路是:《区域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格式规范(修订稿)》要求的数据按照此规范整理,规范要求外的数据效仿规范格式整理。
空间数据处理工作思路是:对于《区域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格式规范(修订稿)》要求内的数据,首先将各类空间数据与陕西省地震局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中现有的各类数据做比对,若省局库中已有此条记录,则只更新该条数据的属性部分;省局库中无此条记录,则将其空间化后存入省局库。对于《区域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格式规范(修订稿)》要求之外的数据,需要空间化处理的分为三类:一类是有经纬度信息的数据;另一类是有道路门牌号地址信息的数据;还有少数数据既没有经纬度也没有道路门牌号地址信息。对于有经纬度信息的数据,通过软件批量导入,一次性处理为空间数据;对于有道路门牌号地址信息的数据,依托“数字西安”进行数据采集,“数字西安”的数据共享服务模式就是为政府、公众和行业用户提供开放式、一体化的空问信息提供服务的,其中包含了西安市大量社会公共数据与位置信息,特别是在西安市三环范围内有详细的道路与门牌号信息,可以通过“数字西安”平台批量处理三环内有道路与门牌号地址信息的数据,对于三环外有地址信息的数据,在“数字西安”上利用其数据采集功能模块逐个空间化,通过链接到西安市电子政务网,进入数据更新网站,在电子地图上找到相应位置并点击,及得到该点位唯一的ID编码,然后在相关属性表中录入该点位的属性数据,完成一条记录空间化,(如图6)。对于少数数据既没有经纬度也没有道路门牌号地址信息的数据,借助网络搜索引擎找到其地址信息,然后用上述方法空间化。
3 数据应用
应急数据库的建设为西安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准确、高效运行提供了数据支撑,使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快速完成地震判定、完善救灾方案、提出调度建议,实现地震应急信息快速准确传输、高效处理,辅助西安市政府和西安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提供抗震救灾指挥服务,使系统在抗震救灾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如图7~9)。
4 结语
该应急数据库的建设是基于西安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功能需求,并结合“数字西安”为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支持,促进城市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思路与定位创建的,为西安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开展地震判定、完善救灾方案、提出调度建议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使系统在抗震救灾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同时,该应急数据库共享了“数字西安”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建设“全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了实践经验。
篇7
关键词:交通应急;地震救援;信息系统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因交通破坏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延迟了救援人员与物资的到达时间,从而间接地增加了人员伤亡。通过这些教训,总结经验,提高交通应急的处置能力,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力提高交通救急的效率,是本文将要探讨的内容。
1 建立交通应急信息系统
无论是灾情统计。还是决策制定,都离不开确实可靠的基础信息。交通基础信息平台作为交通应急的信息来源和信息通道,是我们开展交通应急的先决条件。
基础数据支持子系统通过对行业数据资源的数据抽取为指挥决策提供全方位的行业数据支持;预案管理执行子系统根据基础数据支持子系统的实时行业数据在指挥时对预案进行修正,并对预案的执行进行实时监控;地理信息应用子系统根据基础数据支持子系统的相关数据以电子地图等直观方式为指挥人员提供现有资源情况的展示,同时根据预案管理执行子系统对预案执行的实时监控数据在地图中直观地展现出目前任务的执行情况;数据及通讯子系统是指挥人员与现场人员的信息沟通渠道,通过本子系统,根据不同的任务和现场情况,指挥人员以数据或音视频对话等方式下达任务,交流任务执行情况。
当然,就破坏性地震的应急通信而言,利用卫星通信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可靠方式。在汶川地震的救援当中,由于通信基础设施破坏严重且无法短时间内恢复,我们采取了卫星IDR传输设备+地面电路的传输方式、卫星移动终端(包括海事卫星终端、全球星终端)、VSAT远端站、卫星应急车等多种方式来保障应急通信。
一项交通应急任务可能涉及到公路、水路、运输、人员、机具设备等等方面,在指挥决策时也就需要对各方面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而目前这些基础数据基本都掌握在相关的业务部门手中,指挥中心在决策时要实现对上述相关数据进行直接分析还需要一个行业基础数据资源整合的建设过程,将行业内各业务数据整合到行业数据整合数据中心,这样指挥中心可以直接掌握行业所有业务数据,在第一时间进行数据分析,作出指挥决策。在行业信息资源整合建设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应急指挥决策要得到基础数据支持只能采取如图1中所示的方案,从行业数据资源中通过数据抽取和调用的方式,对相关基础数据进行分析。要实现这种设计,必须满足以下要求:一,指挥中心和业务数据所在部门有专用网络连接;二,业务数据库需向指挥中心开放数据访问权限;三,相关业务系统需向指挥中心提供查询分析模块或接口。
2 加强立法方面的工作
法律保障对应对处理重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事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规范个人、社团和政府部门在非常时期法律赋予的权利、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各国在此方面都做了大量立法工作,如美国的《国家紧急状态法》。俄罗斯的《联邦公民卫生流行病防疫法》,无论是美国、德国、日本等老牌发达国家,还是意大利、澳大利亚等新兴发达国家,其应急法律体系大都已经成型。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作为应急管理的一部分,虽然上述国家也很少为此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但它们都毫无例外地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对此有所涉及。内容包括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的预案制定、应急预警与响应、救援行动、事后处置、机构设置与职责、资源调用、各类组织与人员的义务和权利等各个相关方面,正是基于这些法律法规,国外的公路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工作能够高效、有序、稳定地开展。
我国于1997年通过并于2008年修订的《防震减灾法》里特别提到。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管理部门应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机构备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里关于交通运输保障的要求是“铁道、交通、民航部门组织对被毁坏的铁道、公路、港口、空港和有关设施的抢险抢修,协调运力,保证应急抢险救援人员、物资的优先运输和灾民的疏散”。对于地震等重夫自然灾害的交通救灾应急,应当制定救急和减灾法案。通过法律手段规定紧急事态和灾害发生时的应急程序,明确减灾救助的资源,界定相关政府结构的职能,明晰政府、机构和个人的关系。确立资产征用和补偿的范围与方式等重大问题,指导救灾减灾工作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和生命安全。鉴于交通应急运输在处置重大自然灾害与公共事件的重要地位。我们应该为交通领域编制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对于不同层级的交通应急,各级政府部门的处置规范,对于各个运输领域,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行业单位都应制定相应的交通应急颓案。
3 组织体系的建设与保障
交通应急运输在地震或其他重大突发事件救援中的重要性,使得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必须依靠一套广而有效的蛆织机构体系来实现持续、高效地运转。部分发达国家在中央政府设立了专职机构全面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交通应怠工作,如美国在其运输部下设了专职负责交通运输救急的支持委员食(ESF),日本由消防厅主管全国的交通应急急救,而在地方,交通应急机构更为重要,它们是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具体事务的管理与协调主体,承担着应急现场的指挥、协调、调度以及其他相关工作。
我国目前还没有设立专门的交通应急组织。但我国也在抓紧制定相关措施。2008年有关专家向交通部提出了在郑州设立国家区域交通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议,交通部也表态建立一个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交通应急指挥中心非常有必要,该提议提出在交通部统一指挥协调下,“国家区域交通应急指挥中心”以河南省高速公路联网管理中心及高速公路路警联合指挥中心等已有资源为基础,建立救助救援基地,连接周边省份各有关机构、部门,建立国家区域交通应急指挥体系,主要协调和服务河南、河北、安徽、山东、陕西、山西、湖北、湖南八省约21540公里高速公路(占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53400公里的40.3%)的应急保通工作。
4 加强交通规划与建设的前瞻性设计
根据国内外城市在地震灾害中的财产损失分析。在地震灾害来袭时,城市交通系统的损失会占地震灾害直接财产损失的1/4左右。其中,城市的桥梁、隧道、有轨交通等将受到严重破坏。很难快速修复并在后续救援与疏散工作中及时使用;地面道路系统也将有不同程度破坏和堵塞。只有一部分道路系统可以保存下来,以承担后续的救援和疏散任务;水路交通受损最小,但破坏桥梁会成为水路的障碍。城市在地震灾害中能够保存下来及时用于救援的交通系统与日常交通所依赖的交通系统有很大区别。地铁、快速道路、铁路等这些正常环境下在交通系统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基础设施,在地震灾害后很难作为生命线通道。也就是说,震后城市交通的生命线要依赖平常在交通组织中处于次要地位的地面常规交通系统来保障。这就要求在交通规划中考虑这些次要交通设施在震后应急方面的需要,同时要保证高等级交通系统在地震灾害中的损毁不会对这些交通系统的运行造成较大障碍。
因此,交通系统应急规划要吸取国内外城市在重大灾害中交通系统运行与组织的经验教训,科学地进行交通系统应急规划,加强交通系统对各种灾害。特别是地震灾謇袭击的可靠性评估。把灾害中城市交通应急规划作为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防灾预案的重要内容。保障在地震灾害来临时城市救援生命线的畅通和疏散需求,有效地降低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5 宣传与社会动员
由于地震具有偶然性、不确定性等特征。从事救灾应急运输的相关人员常常会遇到许多在平时的运输生产和管理工作中极少遇见和难以蓣料的问题。应急运输的环节、程序和处置技术也不同于日常运输管理活动,相应的应急运输预案如何发挥其最大的作用。相关的法规与政策如何得到贯彻和落实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平时的宣传与培训工作。强化危机意识,提高应急运输保障能力。建立社会动员机制,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动员机制具有两个方而的优点,一是经常性和社会化,即在全体公民中进行经常性的灾害应对教育和准备;二是机制性,即有一整套覆盖全社会的灾害应对机制,而不是仅依靠临时性政治动员和行政命令。因此,建立广泛、有效的社会动员体系及其机制,充分发挥全社会的救灾力量是提高应急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
篇8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除险技术;研究
1引言
从国家的经济发展角度出发,水利水电工程提供了一种清洁的并且可再生的能源,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在具体的工程施工中,会面临一些意外的状况,从而影响工程的进行,加强相关除险技术的研究将有利于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
2水利水电工程险情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的险情主要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3个特点。自然灾害是水利水电工程重大险情发生的主要诱导因素,并且,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一般比较突然。由于在灾害发生之前,它的发生时间和危害的程度是难以进行准确预测的,因此,险情的不确定性也很强。后续的自然灾害是否还会再次发生,也很难进行准确的判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险性的紧急出现是否能够实现及时地排除,其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就很大了。自然灾害都有极强的破坏性,很容易导致一些重大险情的发生,有时候这些险情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3当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除险技术的主要内容
水利水电工程的除险技术主要是用来排除因为自然灾害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水利水电工程的险情。根据水利水电工程险情的特点,相关的除险技术一般包含对险情的分析、除险方案的制定、除险过程的开展、险情的排除情况检查等。在每一个环节中,相关的技术都属于除险技术的一个内容。
4紧急处置技术研究
4.1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是水利水电工程除险的第一步,在安全性评价中,一般要对工程自身设施的安全性能、工程周围的地质灾害对工程设施的影响、除险作业的安全情况等内容进行评价。但是,如何进行安全性的评价也是十分重要的,是一个难点问题。例如,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唐家山堰塞湖的安全性评价就十分具有难度,因为其中涉及到对溃决情形的分析和判断,所以,国家相关部门还推出了关于除险技术的一些导则,为今后相关堰塞湖工程的除险提供了技术规范和参考。在安全性评价中,对险情信息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可以为工程除险时采取的技术提供决策的依据[1]。
4.2处置方案的确定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除险当中,相关的处置方案确定是十分关键的,是1个核心环节。如果方案的确定科学,那么就有利于更好地采取相关紧急处置措施,从而对工程的险情及时地排除。处置方案的确定需要以安全性的评价作为基础,一般在这个方案确定的环节,首先要考虑紧急的除险措施和技术的可行性。如果工程的除险措施采取得当,对于险情的排除是十分有效的,并且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整体的时效性。其次,还应该考虑处置方案和除险现场的情况是否符合。在进行除险的作业时,抢险的场所、设备、空间、物料准备和电力的供应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再者,还应该考虑紧急除险措施的技术要求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否达到。和普通的工程技术要求相比,紧急除险的技术要求一般来说难度比较大,并且很难具体化,有些时候仅仅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需要参与抢险的人员自行进行操作及发挥。
4.3技术预案的研究
在突发事件的应对方面,我国已经出台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来促进工作的进行,并且各个级别的应急预案也比较齐全,但是这些预案都比较注重组织指挥,具体的关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应急预案是比较少的,使得水利水电险情发生的时候,相关的技术准备工作严重不足。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除险技术预案的研究和制定上,应该在工程项目的立项、设计、建设和运行等阶段都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作出相应的详细规定。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进行立项审查的时候,要注意对自然灾害有可能造成的工程险情和后果进行论证和把关。在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建设的时候,要详细查明自然灾害对工程安全影响的具体情况,并且做好基础性资料的记录和分析收集工作。
5抢险施工技术研究
5.1研究的对象
在抢险施工技术的研究方面,首先要确定研究的对象。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抢险施工中,研究的对象范围十分大,一般包含6个方面的内容。
5.1.1江河堤防的排险
对于江河来说,管涌是最常见的险情,而裂缝的后果比较严重。因为裂缝的险情一旦扩大,就很有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或者出现崩岸。对于漏洞险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及时进行补漏,避免其发展成堤防的决口,从而引发严重的危害。
5.1.2近坝库岸的排险
对于近坝库岸来说,由于地震和强降雨造成的险情是比较常见的,也是威胁比较大的。特别是在一些深山的峡谷地区,如果近坝库岸有滑坡、泥石流或者堰塞湖等情况的发生,那么会对水利水电工程造成极大的伤害,并且容易阻碍相关抢险工作的开展。
5.1.3土石坝的排险
土石坝是比较常见的坝型,也是溃坝事故发生最多的坝型。其溃坝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洪水超标、泄洪能力不足、阀门失灵或者地震等。
5.1.4地震与洪水威胁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来说,地震和洪水的危险是最大的。一般来说,在进行项目的设计时会对拱坝、重力坝、面板堆石坝等地方注重抗震性能。尽管如此,在实际的工程中还是避免不了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地震和洪水的共同影响下,很容易出现重大的险情使其发生溃坝。
5.1.5泄水系统的排险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方面,泄水系统是重要的1个设施。如果泄水系统不完善,当出现险情,就容易对大坝的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5.2研究的内容
5.2.1对险情的快速勘查
对险情的快速勘查是确保抢险成功的1个重要环节。在险情的快速勘查中,一般要对工程的一些具体施工和设计资料进行收集,同时,对于工程设施的受损部位和受损程度要进行了解。确定具体实施抢险作业的部位,明确制定应采取的措施。对于险情周边的环境和相关的条件以及设备的情况要进行详细的摸底,以为后续的除险工作提供参考。
5.2.2进场到位要快速
抢险人员和相关的抢险物资、设备的进场迅速程度对于抢险的成功实施是有影响的。对于因为道路塌方或者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导致道路中断的抢险工程,如何快速实现进场到位,是在实际中常常面临的1个问题。
5.2.3快速抢险施工
水利水电工程除险方案的关键在于抢险施工的效率和速度。在这方面,首先要注意对抢险施工的方法和队伍进行优化选择。其次,要保证对抢险施工中的技术难度问题有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法。再者,要对一些资源进行优化的配置,保证可以更好地完成抢险施工任务。最后,还要保证抢险作业有序地组织进行。
5.2.4安全控制的措施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抢险方面,首先要确保参与抢险作业人员和相关设备的安全。因为,抢险工作的风险性是比较大的,而抢险任务一般都有时间和任务的要求,因此,保证人和设备的安全才能避免出现更大的安全问题。其次,还要对抢险作业有可能对工程设施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行控制,避免产生二次险情。
5.3研究的方法
在相关的研究方法中,按工程类型研究是最常用的。一般来说,对于江河堤防、各类坝类、泄洪系统等,抗风险能力是比较低的,可以归为一种工程类型。堰塞湖、泥石流和滑坡的杀伤力强大,各自的特点不一样,可以作为另一类。除了按照工程的类型来进行分类之外,还可以根据施工的专业来进行分类,例如开挖、钻灌等。这种分类研究的方式有助于技术化和抢险人员相关技能的提高。
6结语
对水利水电工程除险技术的研究是推进除险工作更好进行的1个重要环节,在相关的研究方面,既要对紧急处置的技术进行研究,同时,也要对抢险施工技术进行研究,以此保证除险工作的更好进行。
【参考文献】
【1】许佐龙.水利水电工程除险技术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2(7):127-129.
篇9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特大地震。这是一场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大劫难,但同时也给震区医疗救援中心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危机管理实践机会。从医院危机管理的战略层面审视地震伤患的救治经过,为今后可能面对突然出现的自然灾害等危机事件所应当构建的制度、流程、组织和资源等战略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1 局势判断、预期与医院的战略定位
医院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但危机的发生也有前兆、有发生发展经过的客观规律。树立危机意识,敏锐感知环境变化,做好医院战略定位是危机妥善处置的前提。在地震发生后的最初30分钟,通讯中断。处于短暂信息空白期。不清楚震中位置和灾害的严重程度,无法对当时情势和可能衍变做出准确判断。在获知北川、平武等县房屋倒塌毁损严重、人员伤亡众多,且具有现场施救人员少、施救难度高、距离绵阳城区近(北川县城距绵阳城区仅50公里)、交通相对便利等特点后,处于震区的三级综合医院迅速战略定位为前线区域性医疗救援中心,预期将会收治大量伤病员。再通过对医院内部资源强势和弱势、资源储备及组织效能的管理现状等内部条件分析,立即开始围绕伤患救治谋划应对策略和处置方案。
2 管理模式转变和危机管理体系构建
危机来临,医院管理模式需要从常规管理转变为危机管理和常规管理相结合的双轨制运行模式,打破原有医院管理组织架构,统筹人力、设备、物质资源。危机管理的各种既定措施是否有效是医院危机管理战略实施的基础,根据周边环境的改变及时调整、修订甚或重新制定医院应急管理体系和预案。是危机管理体系的槟心内容。面对百年难遇的特大地震灾害,以前制定和构建的包括“突发灾害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在内的危机预警、管理机制无法适应特大地震灾后形势变化的需要。在极早期迅速成立的现场紧急指挥部需要在对形势做出初步判断和预测后,及时对相关预案、危机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予以修订、调整甚或重新构建。成立医院战略性危机管理组织系统,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高层次的非常设机构一现场紧急指挥部,医院班子成员为指挥部成员,院长担任指挥长,作为结果的第一责任人。院长同时也是最大的权利者,落实战略实施过程中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原则,确保危机出现后组织的整体运行可以达到高效统一。在现场紧急指挥部下设危机管理办公室,由院办、医务处、护理部等医院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构成。
危机管理的运行机制强调集中指挥、授权管理和协同合作,主要通过建立联动值班体系、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和反馈流程等来实现。建立值班制度以确保在救治现场每天24小时有指挥部成员。指挥部与办公室成员形成联动值班体系,保证指挥部的指令能得到及时、准确贯彻落实。指挥部成员靠前指挥不仅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准确的信息、对局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期,而且能起到树立员工在大灾面前战胜灾害的信心,起到凝聚人心的医院文化导向作用。为保证信息对称、指令准确传递和增强执行力需建立定期和(或)不定期指挥部成员碰头会和指挥部办公会会议制度。
3 树立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宏观意识
处置地震灾后医疗救治在内的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恰当的医学处置,危机管理者还应当从战略高度将其视为社会事件、公众事件,通过妥善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为医疗救治创造有利的条件和宽松环境。在抢救伤患工作最繁重的时期,也是各利益相关者与医院联系最密切、最频繁和矛盾最凸显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将会面临:(1)政府部门的各种指令、索要各类统计报表、到现场检查督导等。得到政府各部门的强力支持是救援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2)媒体采访:安排专人作新闻发言人,主动与媒体联系,在满足媒体需求的前提下。引导媒体需求,达到实现正面宣传医务人员和医院形象的自身需求的目的;(3)外援医疗队:外援医疗队是缓解人力资源紧缺的关键力量,但又存在外援医疗队较多,人员结构各异,外援医务人员对本地医疗活动和安排不熟悉,对后勤保障和工作程序不适应,语言、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加之存在过多的伤患需要医疗救护等问题,增加了他们克服困难和医院管理的难度。尽管制定协同计划把他们编人救灾计划中是一个挑战,但通过搭建沟通平台,安排专人负责联络,了解其工作习惯,满足其合理需求,邀请其负责人参与指挥部办公室工作等都是切实可行的措施;(4)人员数量众多、能力素质参差不齐的志愿者:在后勤保障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志愿者可以在转送伤患、照顾伤患日常生活起居、信息传递、物质运输和帐篷搭建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但对志愿者需要妥善分工和监督管理,也需要关心和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5)大量伤患亲友涌至医院寻找伤患、了解病情:在院内公众区域和人流密集区张贴收治患者的基本信息,有效维护医院秩序;(6)社会捐赠:社会捐赠能在一定程度和范围缓解物质、后勤保障的矛盾,应进行妥善登记和管理。管理者应当树立宏观意识。与各利益相关者适时进行有效地沟通与交流。努力取得各利益相关者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避免误解和各种不利影响因素。
4 危机分期管理策略
根据地震灾后不同时期来院伤患的数量、病情特征、医疗救治措施和资源储备的变化特征,可将地震灾后危机处置分为四期:灾后极早期(0~2小时)、早期(2~72小时)、中期(72小时~1周)和后期(1周后)。极早期具有伤患来院少,病情轻的特点,工作重点是信息采集分析、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管理模式转变、资源调配和预警准备。早期伤患来院数量逐步增多,但伤口污染相对较轻,工作重点是大量伤患的急诊专科和清创处理,筹划患者向后方医学中心安全转移的工作流程,提出社会支援、医疗机构之间调剂和省市甚至国内统一调配等方式缓解即将出现的资源配置与需求矛盾。中期具有接诊伤患人数急剧增多,以现场施救者经过简单包扎处置后转来的危重伤员为主,具有掩埋时间长、伤口污染较重、生命体征不稳和大量伤患存在开放性伤口的特点。中期人力资源紧缺、药品血液制品和一次性无菌材料等物资供应不上的矛盾特别突出。本期工作重点是危重伤患分拣、生命体征支持、污染或感染创面处理;分批将疑难、复杂、生命体征平稳的伤患向后方医学中心转移,缓解前线医疗救援和后勤保障压力。后期具有接诊数量减少,但多系污染重、需要生命支持的危重伤患。工作重点是进行院内感染的分拣、持续生命支持、并发症处置和院内感染防控。
5 战略性资源整合与配置
合理资源配置是医院危机管理的重要环节,地震灾害主要造成大量外伤病员,骨科、脑外科等外科性专业的医生工作量和强度严重制约工作的进度。充分利用卫生部
6 伤患分流程制订与实施
篇10
关键词:地震救援;结构废墟;安全评估;专家系统
中图分类号:P31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6)04-0656-08
0 引言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的学科,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尖端技术之一。而专家系统则是人工智能应用领域诞生最早、应用最广泛、研究最活跃的研究方向(苏键等,2006)。所谓专家系统,是指基于特定专业领域内一位或多位专家的工作经验和专门知识建立知识库、数据库或数学模型,并通过人工智能中的逻辑推理技术编译智能计算机程序,以达到不受时空限制地模拟和求解通常只有专家才能解决的各种复杂问题的目的(席铮,2005)。单个专家因为经验和专业知识储备量的差异,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会出现处理方案片面、随意和存在技术偏见等诸多问题。专家系统则可以克服专家工作中面临的上述问题,既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环境条件的限制而正常工作,又可以通过系统化、条理化和综合决策功能来提高解答和模拟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稳定性。一般来说,对于某些特定的问题,专家系统解答和模拟实际问题的能力、效率和水平会优于单个专家。
1965年费根鲍姆等研制出首个专家系统。随后,国内外许多学科领域开展了相关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20世纪70至80年代该系统开始在地震工程领域被广泛地推广和应用。1979年,美国普度大学姚治平、付京生等开始研发震后房屋破损评估专家系统SPERIL。1985年,斯坦福大学Blume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了场地地震危险度评估专家系统的相关研究,并于1988年针对加州的场地地震危险度评估工作完成了场地地震危险度评估专家系统SHES。刘西拉和薛庆(1987)基于目标驱动控制策略研发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破损状态评估专家系统。刘恢先(1987)负责开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重大项目“工程建设中的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的应用研究”,并于1996年了智能辅助地震区划系统IASHES。随后,专家系统在我国地震工程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89年,杨玉成等了以知识为基础的多层砌体房屋震害预测专家系统,并于1992年了城市现有房屋震害预测智能辅助决策系统PDSMESMB-1,该系统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杨玉成等,1992)。石兆吉等(1997)研究并了地震液化判别与评价的专家系统。孙柏涛和王东明(2003)研究出我国第一个应用于地震应急现场的建筑物安全鉴定智能辅助系统。郭红梅等(2008)基于GIS和空间决策技术设计并开发了城市地震现场搜救指挥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整合并集成了震害预测、地震灾情快速评估、不同结构类型废墟搜救行动方案、现场搜救指挥部署决策模型、压埋人员情况分析等专业知识,综合建立了地震现场搜救指挥专家系统,但所建立的专家系统基础资料数据库匮乏、某些模块的专业模型尚不完善,专家系统评估结果距离具有专家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等。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在地震工程领域拥有了许多专家系统,但目前专门针对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结构废墟救援安全评估专家系统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
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历次强烈地震发生后都会导致大面积建筑的损坏或倒塌。尤其是当前,我国存在量大面广的砖混结构房屋,遭受强烈的地震作用后该类结构房屋倒塌数量十分庞大。震害表明,由于地震造成的砖混结构房屋的倒塌不仅会引起灾区人员的巨大伤亡,而且还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震后我国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应急救援工作。然而,针对建筑结构废墟的应急救援工作,救援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保障救援人员和被困人员的“双安全”(陈运泰等,2013),即在最大限度地挽救被困人员的前提下不产生额外的人员伤亡。因此,每次救援活动开展之前应首先进行建筑结构废墟救援安全评估工作。为解决我国砖混结构废墟救援安全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已建成的砖混结构废墟救援安全评估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并探讨了砖混结构废墟救援安全评估专家系统。
1 系统需求分析
我国现阶段地震现场建筑结构废墟安全评估,通常由经验丰富的结构工程专家完成。一般流程如下:首先,由结构工程专家初步确定安全评估的对象和范围。合理的对象和范围的确定,既可以节省搜救时间、提高搜救效率,又可以有的放矢地针对需要搜救的废墟进行科学合理的搜救,使得整个搜救评估工作不出现偏差。其次是评估区域信息收集。全面细致的地震废墟信息收集,可以对搜救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信息收集主要包括废墟场地信息,相邻建筑结构是否对搜救废墟存在潜在危险,被搜救建筑物的设计、施工、构件的破坏程度和连接情况等。再次,确定地震废墟的安全评估结果。通过对评估区域进行信息收集,结构工程专家结合专业知识,并综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搜救案例给出安全评估结果。为现场地震救援工作进行指导。最后,提出应对方案。充分利用信息采集中收集到的信息,对可能会给救援队员带来伤害的潜在因素给出应对措施,协助救援队制定救援方案,最大限度地保证救援过程中所有人员的生命安全。这种工作流程虽然在我国历次大震中的现场救援工作中带来不错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第一,由于建筑结构废墟救援工作具有“时间要求紧、技术含量高、工作强度大”的显著特点,所以实际工作中必须对专家的经验、知识储备以及身体素质条件提出严格的要求;第二,我国具有丰富地震现场应急救援经验的结构工程专家数量非常有限,难以满足现有方法对地震应急救援专家需求的数量;第三,结构工程救援专家分布在全国各地,且震区道路桥梁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震损,这将成为结构工程救援专家及时到达地震现场实施救援指导的制约因素。
而利用专家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我国现阶段建筑结构废墟安全评估工作所遇到的上述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专家系统建立过程中融合了行业内各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许多知名专家的经验及技术,其水平和能力一般会优于单个专家,因此使用专家系统评估建筑结构废墟救援安全等级时评估过程具有系统化、条理化、综合化的特征,且专家系统的评估结果也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和科学性的显著优点;第二,由于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系统的一种,其本质是具有专家评估能力的计算机程序,因此使用专家系统进行建筑结构废墟救援安全等级评估时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环境以及工作强度的影响,在没有结构工程专家在场的情况下,只需救援指挥人员熟悉系统的操作流程和具有能够初步判断评估结果离散性的能力,即可保证废墟救援指挥工作的正常运作。虽然目前在土木工程领域乃至地震工程领域有许多专家系统存在,但还未开发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专门应用于砖混结构废墟救援安全评估工作的专家系统。因此,有必要基于现有的砖混结构废墟救援案例和资料建立一套完整的、实用的、有效的砖混结构废墟救援安全评估专家系统。
考虑到砖混结构废墟安全评估工作的特殊性,所以所开发的专家系统应满足以下3方面的需求:(1)实用性。所要开发的专家系统是在缺少结构专家现场指导的前提下,在地震发生后为救援指挥人员提供砖混结构废墟安全评估的依据,因此该系统必须操作简单且界面友好。(2)功能完备性。本专家系统主要服务于地震救援,除了能够对砖混结构废墟进行评价外,还应该有协助制定救援方案的功能,因此在给出评估结果的同时也会给出相似案例与相应的参考文献,还增加了估算器的功能,能够对地震现场各种结构构件的重量进行估算,帮助救援队合理地选用救援设备和设置救援方案。(3)开放性。该专家系统还应该有案例搜集的过程,将实际救援过程中产生的案例添加到数据库中,使其他救援人员在使用这个系统的时候可以借鉴参考这些案例,这些案例也可以作为专家系统的样本供这个专家系统学习,从而达到完善专家系统的目的。
2 系统功能设计及实现过程
2.1 功能设计
基于以上需求分析,砖混结构废墟救援安全评估专家系统应具有以下3方面的主要功能:(1)对砖混结构废墟进行救援安全等级的评估;(2)建立救援案例库,以便于用户根据救援条件进行搜索调用;(3)协助制定救援方案的相关功能。
其中在地震救援现场协助救援队员对砖混结构废墟进行安全评估是专家系统的核心功能,即地震应急救援队可在地震应急工作现场通过简单的操作快速有效地评定出砖混结构废墟救援安全等级。而在进行建筑废墟安全评估工作之前,应首先对地震要素信息进行采集,所采集的地震要素信息主要包括地震名称、发震时间、震级、震中距等,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上传烈度图。输入地震要素信息完成之后,需要将待救援砖混结构基本信息输入系统中,这些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建筑名称、总层数、地理位置、地震现场基本描述等。输入待救援砖混结构基本信息的主要作用有2点:第一,完成砖混结构废墟救援案例的采集工作,为未来能够进行科学的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第二,所输入的建筑结构基本信息包括了所有的结构废墟救援安全等级影响因素,而这些影响因素是进行安全评估工作的必要信息。
在对砖混废墟结构进行安全评估之后,为充分应对救援过程中所要进行的破拆、顶升、移除构件等工作,需对各类材料或构件的重量进行计算,因此专家系统还应附带重量估算器的功能,即能够对建筑材料量、钢材等不同材料、构件进行重量计算,并给出结果以辅助指导救援队制定合理的救援方案和选取合适的救援设备。综上所述,专家系统所有功能包括的基本内容以及不同功能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2.2 架构设计
本文所建立的砖混结构废墟救援安全评估专家系统由用户界面层(User Interface 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3部分组成。用户界面层即表示层,直观地表现在浏览器所呈现出的界面,通过用户界面层,用户可以将信息和数据传递给业务逻辑层,其返回的结果也最终呈现在用户界面中,在用户界面用户可以和本专家系统进行直观的交流。业务逻辑层是系统的核心部分,在该层中封装了安全评估、数据计算等相关业务的操作,在本层中进行业务处理并实现系统的相关功能。在数据访问层中可以进行数据的操作,可以实现数据的存储、调用、维护等功能。本专家系统采用的是基于技术的B/S(Browser/Server)架构。B/S架构的服务器端集成了专家系统的核心功能,即将系统的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中的核心功能全部集中在服务器端,这种处理方式的最大好处就是系统升级、改进或升级时只需更新服务器端的数据即可,降低了成本。而B/S架构的客户端是浏览器,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经互联网访问系统服务器端。整个系统采用与平台有很好兼容性的C#编程语言,选用SQL Server 2008后台数据库存储专家系统中的文献资料以及救援案例等各种数据。
砖混结构废墟救援的安全评估是本专家系统的核心工作。砖混结构废墟救援安全评估功能是基于砖混结构废墟救援安全评估BP神经网络模型而实现的。砖混结构废墟救援安全评估BP神经网络模型是指根据若干地震现场砖混结构废墟应急救援案例以及笔者在地震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经验,采用BP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的砖混结构废墟救援安全评估模型。该评估模型以场地与地基情况、基础破坏情况、结构构件以及非结构构件破坏情况、建筑材料与施工质量、建筑环境条件以及生存空间大小等14个影响因素作为基本条件,首先划分并确定出不同影响因素的判别标准和影响因子以及砖混结构废墟安全等级判定原则,然后基于实际救援案例采用BP神经网络按照一定的误差精度进行了学习训练,最后对训练完成的模型进 行了回判和检验。回判和检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评估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王东明等,2016)。确定砖混结构废墟救援安全评估BP神经网络模型之后,采用C#编程语言将模型接入专家系统,且配置在专家系统的服务器端。应用过程中,用户不需知道砖混结构废墟救援安全评估模型工作原理,只需在客户端所呈现的用户界面进行操作即可通过互联网向服务器发出请求并进行数据处理和交换,并获得评估结果以及其他的相关信息。砖混结构废墟救援安全评估专家系统的工作流程见图2。
2.3 界面设计
基于系统功能设计结果和系统工作流程,参考一些优秀设计范例(孙路强等,2013),设计并确定了专家系统界面。为了使该系统网页的页面风格得到统一,在编程过程中采用了母版页技术,通过母版页的创建,专家系统中的每一个页面均可使用母版页的页面布局,这就减轻了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保持页面协调制作一致外观的工作量。系统主要由地震信息录入、建筑废墟信息录入、建筑物废墟安全评估、相似案例与相关文献、估算器5个界面组成。
2.3.1 地震信息录入
图3为地震信息录入界面。当一次地震发生后,分别在此界面中输入地震名称、发生时间、震级和震中距,还可以上传初步预估的地震烈度图(李东平等,2013),点击提交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一次地震事件,其后的所有评估结果都会被自动记录到此次地震事件中,并便于日后的查询与调用。
2.3.2 建筑废墟信息录入
图4为建筑废墟信息录入界面。用户在进行建筑废墟安全评估时,需要首先录入将要进行评估的建筑废墟基本信息,其中包括建筑名称、总层数、地点或位置、残留层数或高度、倒塌位置、居住人数和现场描述,同时要选择建筑物的用途,包括学校、医院、住宅、办公楼、超市、体育馆、厂房、生命线用房和其他9类,并且在结构类型中选择砖混结构,信息录入和选择完毕后,点击提交按钮。
2.3.3 建筑物废墟安全评估
图5为建筑废墟信息录入界面。用户需要根据建筑废墟的具体情况录入14项影响因素。完成以上14项影响因素的选择后,点击提交,系统会自动给出对于此建筑废墟的安全评估结果。
2.3.4 相似案例与相关文献
在完成建筑废墟安全评估后,系统能够自动给出与此救援案例相关的相似案例和相关文献,为救援人员提供辅助决策参考。图6为相似案例与相关文献界面。
2.3.5 估算器
系统还具备估算器功能模块,可以分别对建筑重量、钢材重量和建筑屋顶重量进行估算,还可以查询常用建筑材料密度值和常用屋顶材料的重量。图7为建筑重量查询与估算界面。
3 系统应用
砖混结构废墟救援安全评估专家系统主要服务于地震救援行业,针对的用户具备一定的建筑结构专业知识,但不懂如何对结构废墟进行安全评估的地震救援行业从业人员,这些从业人员只要会使用浏览器即可操作该套专家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应用范围仅限于砖混结构废墟搜索与营救,在缺少具备救援经验与结构专业背景专家的时候,协助救援队员对砖混结构废墟的安全性做出评估,并对救援现场的结构构件以及覆盖物的重量进行简单的估算,以供救援队员参考。该系统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在浏览器中通过点击和输入即可完成所有操作。其界面操作与用户之间有很强的交互性。首先在有互联网的情况下打开浏览器,输入网址.cn进入到CERRSAMS系统,然后登录,输入账号、密码、验证码后进入到这个系统,点击专家系统模块即可使用砖混结构废墟救援安全评估专家系统。将地震救援现场采集到的信息根据系统的要求提交到专家系统中,点击确认和提交,系统会输出相应的结果。系统的运算速度比较快,在根据要求输入数据之后很快就能得出评估结果。图8为专家系统操作流程。
为了验证本专家系统的可靠性,本文以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市新建小学建筑废墟安全评估为例,进行系统操作实例验证。
首先登陆到系统后台,选择专家系统模块,录入都江堰市新建小学有关信息,如表1所示。点击提交后,进入到建筑物废墟安全评估指标选择界面,逐一选择每一项评估指标,确认无误后,选择提交按钮,系统后台会自动完成分析与评估计算,给出评估结果。如图9所示,此次建筑物废墟安全评估的结果为“结构稳定但须排险措施。(废墟结构物无倒塌危险,但有造成危险的潜在因素须排除)”,并且给出了相关的提示信息。此次安全评估结果被自动保存在系统后台的数据库中,并作为一次新的案例为后续的评估工作提供辅助参考。分别选择相似案例和相关文献可以查看到与此次建筑废墟安全评估相近的参考资料,为救援队员提供辅助决策参考。结果表明,系统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经鉴定结果评估结果:
结构稳定但须排险措施。(废墟结构物无倒塌危险,但有造成危险的潜在因素须排除)
提示:
1、(1)墙体呈现X裂缝,注意防止墙体倒塌,对墙体采取支撑措施;
(2)柱破坏严重,对柱进行加固;
(3)对梁采取加固支撑,防止梁断裂;
(4)对板进行加固支撑;
(5)对屋架进行加固支撑。
2、需清除毒害物质,后再进行救援。
通过操作实例可知,本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用户界面设计友好,系统应用操作方便,评估结果准确,信息交换和读取速度较快,可以很好地提高震灾现场废墟救援工作效率。
4 总结
本文采用平台和SQL Server 2008技术,基于砖混结构废墟救援安全评估BP神经网络模型技术建立了砖混结构废墟救援安全评估专家系统,并对系统的功能与界面进行了设计和实现。本专家系统依托中国地震救援废墟安全评估综合管理系统平台,能够在地震救援现场进行砖混结构废墟的安全评估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震救援现场缺少有救援经验结构专家的难题。虽然,本文给出的案例分析为整栋砖混结构安全评估,但是并不排斥救援点的安全评估。主要因本系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可对新的案例不断添加,随着案例数据的增多,将会更好地为不同砖混结构废墟的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经过系统实例操作和测试可知,该系统具备如下特点:(1)能够很好地协助地震救援。本专家系统不仅能够对砖混结构废墟安全性进行评估,而且根据评估结果由数据库检索出相应的参考文献与案例。为救援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了救援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该专家系统还能够做简单的重量估算,给救援队在制定救援方案时提供量化参考。(2)系统应用的方便性。该专家系统的用户界面设计十分友好,用户利用浏览器便可完成所有的操作。且其信息的交换和读取速度是十分快捷,用户只需要熟悉浏览器的使用方法即可,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用户能够很方便的使用这个系统。(3)系统的开放性。该专家系统提供了案例搜集功能,可以将实际救援过程中产生的案例添加到数据库中,使该系统的案例数据库更加系统和全面。不仅可以为救援人员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案例,而且也为砖混结构废墟应急救援培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参考文献:
陈运泰,杨志娴,张勇等.2013.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中国科学:地球科学,43(6):1064-1072.
郭红梅,黄发,陈维锋等.2008.城市地震现场搜救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地震研究,31(1):83-88.
李东平,龚俊,沈晓健等.2013.快速烈度调查系统探索与实现.地震研究,36(2):238-242.
刘恢先,杜瑞明,朱敏等.1996.智能辅助地震区划系统IASHES.中国地震,12(1):1-15.
刘西拉,薛庆.1987.评估钢筋混凝土结构破损状态的专家系统.土木工程学报,20(3):1-8.
石兆吉,顾宝和,张荣祥.1997.地震液化判别与评价的专家系统.工程勘察,(5):5-8.
苏键,谭平,周福霖.2006.土木工程专家系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3(4):6-14.
孙柏涛,王东明.2003.地震现场建筑物安全性鉴定智能辅助系统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3(5):209-213.
孙路强,栗连弟,刘磊等.2013.天津测震台网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地震研究,36(2):258-262.
王东明,刘欢,李永佳.2016.砖混结构废墟救援安全评估BP模型研究.灾害学,31(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