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新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15 18:1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规划新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总体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总体规划的实质是在维护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对各种利益主体利用土地资源做出政策协调的过程,而本文就将对城市总体规划方面予以简单的阐述,希望能对同行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新型城镇的背景
随着2011年我国内地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在党的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走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小城镇作为沟通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和桥梁,不仅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必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在现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解决城乡问题,实现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化,保持稳健的城镇化进程,关键在于发展小城镇。
二、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趋势,由城市到城乡
以空间组织为中心的城市规划更多地与“物质性规划”相对应。随着社会问题的突出和城市规划师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城市规划也越来越具有了社会性规划的属性。基于以上分析, 可以认为未来城市规划应该是理性与感性结合、物质性与社会性兼备、科学性与政策性增强的规划, 是具备分配社会资源和调节社会公共利益职能的规划。如何把城市规划发展成为具有广泛调控功能的公共政策, 是我国城市规划改革的主要方向和任务。
要实现城市规划的转型, 使其成为真正具有广泛调控能力的公共政策, 必须加强城市规划与相关政策的内在联系。首先, 城市规划要反映外部政策的要求, 如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其次, 城市规划的内容应作为城市其他各项政策的起点和最终归结, 城市规划要反映城市各项组成要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政策取向,城市各个方面的发展必须是在城市规划所确立的基本框架之中。此外, 城市规划还要反映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某些发展趋势虽然在政策上还没有得到及时的反映, 却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现实影响因素, 并且影响力在逐步增强,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
三、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议
1、要正确把握远期规划和近期规划的关系。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政府始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资源做有限的事情,而基于这种情况,应正确把握“务虚”和“务实”的关系,一方面,应强化远景规划,落实好城市结构,布局形态,土地利用等问题,使城市决策者看清自己现在的决策对未来发展的影响,从更长远的角度更广阔的视野把握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夯实近期规划(即“务实”),滚动编制的近期建设规划应将城市具体的建设项目于政府“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和城市远期规划有机结合,建立近期建设项目库并进行投资与财务分析,要解决总体规划实施时序的问题,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分阶段实施的内容,帮助政府决定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采取最恰当的行动。
2、要注重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公共政策的特征。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绝非仅仅是城市规划部门开展的一项技术工作,而是政府部门实际运作的一个政治过程,是政府行政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只有与城市政策的各个方面相结合,将规划确立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原则、准则、布局以及规划所确定的行动步骤转化为这些政策的一部分,通过政府及其各部门的政策支持才能最终落实,才能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也才能真正实现所期望达到的城市空间关系,规划的目标才能更好实现,而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指引,也应当成为整个城市及其各部门制定政策的依据。
3、要注重与城市其他部门的协调与衔接。城市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内容的综合性,城市规划的社会性,城市各阶层目标价值取向的多元性特征,以及城市规划向导与各级团体和市民利益的密切相关性等等,就决定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不可能是依靠个别技术精英闭门造车所能及,其必然是多方参与、协作式规划的产物,城市规划的实施将依赖于城市中的各类组织和个人,规划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从根本上讲,规划的实施并不是由规划师或者规划部门来进行的,而是由整个社会来运作的,所以要保障规划的实施,较为务实的做法就是寻求总体规划与“计划”之间的结合,一方面,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应当以“计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方针为依据,“计划”强调的建设项目,其选址和布局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另一方面,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项目,也应当分期分批地落实到“计划”中,这样才能保障城市规划意图得到实现。
4、要增强规划内容的强制性与灵活性。新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一定要从指导功能布局、用地安排,转向以资源环境为出发点,指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确定性质、规模、指标,转向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从确定发展什么,转向保护什么,即从以开发建设为重点转向以资源利用和空间管制为重点,在具体的编制工作中,也要淡化规划年限,强化规划阶段;淡化用地性质,突出市场经济对土地资源的配置;淡化具体用地布局规划,突出空间结构规划在总体规划中的主导地位,要以有效引导和调控城市发展为目标,合理确定总体规划阶段强制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强化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突出指导性内容的适应性,以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发挥着“规划先导”的作用,我们在加快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制定一个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更要落实好城市总体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总体规划发挥它应有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2
城市新区的特点
一、城市新区是个具备城市功能的综合区域。城市新区集居住、工业、商业于一体的新型区域,一方面,拓展了老城区在发展过程中所需对空间的要求,另方面, 有效缓解了老城区的居住压力、资源短缺的问题,是新经济的一个重要载体,可能是城市未来的行政、商业、产业中心。
二、城市新区与老城区之间的距离合理,同时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有助于缓解老城区的人口压力,解决新增项目发展所需的空间,这使得新区与老城区之间的距离要适中,有助于扩大新区的影响力。
三、新区建设要具有较高的环境和质量水准。 通过借鉴老城区的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新区的规划相比老城区要更加的科学,更加的趋于合理,以独特的视角、更高的层次设计出更高的环境和质量水准的具有较高品位的现代化的新城区。
城市新区规划与开发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新区的规模不合理,开发建设不平衡。城市新区是在老城区发展的基础之上开发建设的,然而新区开发建设片面追求城市规模,使得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合理,新区开发建设力度不够,对整个城市发展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同时,城市新区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资金大量的投入到开发建设中,忽视了老城区的发展和改造,从而使整个城市失去了发展的均衡性,导致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发展畸形。
二、城市新区的规划选址不当,生态环境不和谐。 新区的选址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新区自身和城市整体的发展。同时,新区建设表面上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对出现的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新区的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害。
三、城市新区的规划“千城一面”,忽略塑造城市特色。新区建设片面强调经济静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忽视了城市的自然、人文等特色,缺乏塑造城市特色的理念,使得在新区的开发建设中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
城市新区规划与开发建设中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合理的规划,增强新区的核心竞争力。新区开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新区与老城区的功能互补,一方面,新区的开发建设应延续和继承老城区独特的历史信息,构筑与老城区一脉相承的城市特色,另一方面, 在合理确定城市新区的产业定位的基础上,适时的调整城市总体的产业结构布局,使之更加的趋于合理,从而促进城市整体的发展。
二、新区的规划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思想。人作为城市的主体,其新区的规划必须以人性化的思想,设计出轻松舒适的人居环境。在人类摄取城市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城市的各项职能,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新区规划的建设风格要体现本地的特色。新区的规划在强调现代化气息的同时,充分挖掘本地的城市特色,重视城市的文化内涵,构筑出合理的城市肌理,制造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建筑风格,从而增加了城市的魅力。
四、新区规划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绿色空间的多样性。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新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使建筑与其他部分构成相互联系的绿色生态网,共同调节的城市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注重建筑的生态元素的保护,增强节能、节水、节地意识,倡导绿色建筑,同时注重绿化带与水的连接,增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才能促进城市新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内外新区规划与开发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制定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 国内外新区建设的实践经验证明,在保证新区的各项规划顺利实施的情况下,各国政府颁布的相关的政策法规是开发建设的有利保障。
二、保证充足的资金注入 资金是否充足在新区的区划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验证明,政府依然是新区开发建设中的资金的主要的承担对象,为了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积极吸引民间投资参与开发建设。
三、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新区建设的各项事宜,保障开发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注重政府-市场双向互动。当前的城市运行发展机制,决定了新区的开发建设不能单单依靠一方的力量,必须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情况下, 实现政府与市场在开发建设中的功能互补。
篇3
关键词:中国北方 滨海新城 居住区规划
Abstract
In industries and popul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to drive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motive and reason. Liaoning(Yingkou) coastal industrial base after years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good planning and good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bsorbing the of industr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residential, and promote the increase of related facilities and the demand of the urban industries.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facilities and imperative. Liaoning(Yingkou) coastal industrial base always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cities and industrial interaction with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ty, emphasize the northern inshore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bsorbing the excellent residential area, forming the unique experience of urban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Key words: North China; Coastal town ;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营口位于中国渤海辽东湾东北岸、辽宁省南部、辽宁五点一线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的重叠区,是中国东北历史上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全国重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东北第二大港口城市,也是东北腹地最近的出海口。
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位于营口市主城区南部,距主城区仅3公里,新区的发展可以紧紧依托于营口市主城区。几年来已形成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基地内已有多家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入驻,形成庞大的产业体系和城市支撑。同时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优良的政策体制优势等。
为实现沿海产业基地的良性科学发展,并实现为产业配套服务的城市功能,打造现代化滨海生态新区,建设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对居住环境的高品质需求,提升基地居住区的整体形象,确保基地城市区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基地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借鉴科学规划方法和前沿的营销理念。本人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工作者,有几点体会,希望与同仁共酌。
1.国内相关城市居住区规划建设案例分析
本文积极吸取并总结不同地域特点的先进实践经验,主要是借鉴深圳、北京和沈阳等集中代表不同特色文化和地域的居住区规划建设经验。
1.1 深圳的居住区规划建设情况
深圳属于我国建筑气候分区第Ⅳ气候区的大城市,其日照标准不低于大寒日日照3h,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城市,即具有典型的南方气候特征,又具有现代化的滨海新城特点。总体建筑为高层组群布局多,每栋建筑卓而不群又相互协调。外形采用简约后现代主义风格,色彩浓厚,建筑立面纹理质感极强,如大中华商务楼,福田商务区,楼型壮观,立面丰富。
(深圳街道景观)
深圳居住区的规划布局无论是小区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都深深的烙下了现代化高品质居住区的烙印,同时规划设计融入了国内居住区发展最先进的理念即更加注重营造丰富多彩的生活模式;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节地、节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如华侨城,该小区占地80公顷,共三期,小区结合住宅建筑布局,以景观空间作为环境构成要素,在水平与垂直空间内设计景观层次,不拘泥形式,精心布局每个景观元素。特别是波托菲诺―纯水岸位于华侨城的燕栖湖畔,采用24席联排别墅布局形式,每席占地650平,容积率仅0.56,最大建面达490平,户均建面360―390平。远望一片别墅掩映在葱郁的绿树中,这些树木是在设计者秉承尊重自然保护原生态的规划理念指导下予以保留的,完好保存了这片土地上原生的树木,构成一道道天然绿色屏障。同时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
(上图华侨城实景)
以人为本、方便居民生活、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是又一大特点。如百仕达二期,采用完全人车分流,步行路与小区内景观中心景观桥和人造湖形成景观轴对景,两侧布置车行路,湖边布局楼盘,楼水相依。小区地面起伏较大,利用人工湖取土打造成丘陵,营造小区错落有致空间结构形态。成组的高层住宅掩映在绿树中,相衬之下多层建筑秀美优雅。通而不畅小区路边布置了许多可供乘凉歇息四角亭等建筑小品,构建大面积绿化广场、配套服务设施齐全,无一不体现出设计者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及打造精品小区的思想。再如依湖居,占地虽小但很有特色,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非常严格,就连在小区内拍照,都受到严格的约束和限制。
(百仕达二期实景)( 依湖居实景)
1.2 北京居住区的规划建设情况
北京为我国建筑气候分区第Ⅱ气候区的特大城市,其日照标准不低于大寒日日照2h,这里即汇聚了中华民族的古老建筑文化的精髓,又是我国面向世界的窗口,现代化生态智能的高科技居住区鳞次节比,是古代传承与现代建筑交织的聚集体。
(北京街道景观)
居住需求是居住区发展的原动力,伴随首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倍争,居住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越发突出,寸土寸金与日益增值的房价也没有阻挡住人们对高档住宅的需求热情。北京的居住区规划与设计也经历了空间―舒适―安全―环境直到追求居住文化的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在居住区规划开始融入城市环境,不再是孤立的封闭社区,而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如福成上上城三期位于北京东燕郊最为繁华的核心生活区内,占地面积1800亩,建筑外观现代活泼,高低呼应、疏密有秩,视觉美感独特,并与周边城市环境协调宜彰。细部处理灵活,采用转角落地窗,不仅视界宽阔更保证了采光的充足,起伏的坡地创造出丰富错落的视觉享受。小区内150m的商业街及近万平方米的大型超市、双语幼儿园及社区卫生院,给业主的生活提供方便,并将服务开放和渗透到城市中。同时底层设计私家庭院,顶层住宅设计屋顶花园,组团绿地布置在各组团之间的交往空间。各小区的绿化由开阔的中心绿地游园,宽阔的步行休闲道,人行道绿化带和分布在个院落中心的小块绿地组成,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并注重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相结合。
(福成上上城三期鸟瞰图及实景)
同时北京的居住区规划更加注重营造丰富多彩的生活模式;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节地、节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规划布局注重将规划构思及规划因子:住宅、公建、道路和绿地等,通过不同的规划手法和处理方式,将其全面、系统地组织、安排、落实到小区的恰当位置,使居住区成为有机整体,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除充分利用、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处理好四项用地之间的布局关系外,更加着重处理好建筑、道路、绿地和空间环境等各方面相互间的关系,以适应居民物质与文化、生理和心理、动和静的要求以及体现首都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地方特色。如顺义万科楼盘―四季花城,该项目占地20万平,容积率1.56,日照间距1:1.7(北京市规定1:1.6),主要建筑形式以多层、小高层板楼和情景花园洋房,建筑风格是简约时尚北欧风格,体型稳重,比例匀称,细部精致,推崇功能主义,强调建筑本身实用性,形成亲切、朴实、自然、注重功能和环境的使用派建筑风格。小区各组团边界利用“台地”自然分割,空间更生动,注重组团出入口的规划处理,提高了内空间的私密性和安全感。小区环境强调“均好”设计原则,采用挖湖堆山之法,丰富空间视野层次。以钟塔、溪塘、飞瀑、山石为景观节点。以牺牲容积率来保护原有大树,实现原生态自然主义下的完美,将别墅规划在多层住宅围合内布置,具有别墅室外空间私有化特点,丰富的建筑体形和亲切空间尺度,塑造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品质生活模式和人文气息。
(顺义万科楼盘―四季花城规划图)
(顺义万科楼盘―四季花城实景)
北京的建筑设计和群体布置多样化,杜绝了千人一面、南北不分,既有地方特色又融入了西方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对建筑单体的选用,考虑气候环境和地方特点即南方宜通透,北方宜封闭;建筑群体布置考虑南方宜开敞,以利通风降温,北方宜南敞北闭,以利太阳照射升温和防止北面风沙的侵袭;另外,结合居住区规划的整体构思,单体结合群体,造型结合色调,平面结合空间进行综合考虑,强调了在协调的前提下,求多样、丰富、变化的思想,同时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也注重户外空间,特别是宅间庭院的完整性。如燕郊高档楼盘――纳丹堡,占地33万平住宅小区,设计整体定位为“度假村”的风情格调,以板式高层住宅为主体,放大了住宅间距,使得视线及景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主入口尽端的商务休闲中心构成景观轴。住宅以院落围合的形式布置,打破传统的“兵营式”布局模式, 设计师对建筑各个局部都进行精雕细刻,推敲每一处的比例、款式、尺寸、材料及接口,每一处设计都经得起行家的推敲,精致的设计使投资比重最大的建筑不但成为实用性极强的理想住所,而且成为艺术精品,以美轮美奂的形象成为社区风景的主角之一。纳丹堡采用地下停车场,停车场入口分别在小区主、次入口处,实现完全人车分流,下车后业主直接从各栋连通车库层的楼道和电梯直达住所,完美体现社区高尚品质和为人方便服务的思想。
1.3 沈阳居住区的规划建设情况
沈阳为我国建筑气候分区第Ⅰ气候区的特大城市,其日照标准不低于大寒日日照2h,其居住区规划具有典型的东北地区地方特色。万科・新里程,占地5万平,容积率2.2,12栋高层建筑,分别为18层、20层、22层、23层,交通组织完全人车分流,建筑布局采用中间联排建筑,周边点式高层,间距开阔。立面色彩为黄色和高级灰色,个性搭配,现代建筑风格。
(万科・新里程实景)
大学城附近的雍熙金园,容积率2.1,占地6.6,全部框架剪力墙构筑,空间灵活拆分。89~200平米户型,布局精细合理,拥揽浑河上游“一水二带”生态美境,西邻音乐学院,南邻建筑大学,簇拥于两大学府之间,儒雅气质自然天成。
(雍熙金园实景)
沈阳的居住区规划布局和建筑体现了东北地方特色,同时注重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经验总结及对本例的启发
根据上述各地域居住区项目的研究,结合我们本地的实际情况,得出我们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居住区规划建设、开发和营销的经验和结论。
2.1 尊重地段开发的现实性
1945年,美国规划大师发表了关于城市发展的多核心理论,大城市里必然存在多个核心,围绕它的将产生城市功能组团,这是现代城市演进的必经之路。
经济是城市资源配置的核心,在如今产业基地发展进程中,基地金融商务区及产业区已成为两大区域经济核心。毋庸置疑,这是未来财富角逐的顶级主场,在它们周围,星际酒店群、高档写字楼、高档文化娱乐场所等城市资源迅速聚集,这些将对居住版块提出强力支撑,打造配套高品位居住小区势在必行。
2.2 融入先进的设计思想
居住需求是居住区发展的重要动力,居住区规划与设计也经历了空间―舒适―安全―环境―居住文化的发展过程。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人群的梯次不同,使得当今居住区规划必须融入新的理念即居住区规划应融入城市环境,不再是孤立的封闭社区,而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城市功能的完善、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更加注重营造丰富多彩的生活模式;居住区规划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节地、节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居住区规划应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3 强调科学的开发理念
小区的开发理念,规划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从人的心理需求出发,将对人本主义的深刻解读转化为活的规划思想和建筑语言,融筑于每栋建筑,使得整个社区空间及其细节无处不闪现人性光辉。建筑各个局部要精雕细刻,推敲每一处的比例、款式、尺寸、材料及接口,每一处设计都经得起行家的挑剔,精致的设计使投资比重最大的建筑不但成为实用性极强的理想住所,而且成为艺术精品。
2.4 建设完善的小区配套服务设施
小区配套齐全,满足人们物质及精神方面需求,配套商业有 :健身馆、台球室、星级酒店、咖啡厅、超市、医院、银行、书店、干洗店等。许多场所与城市功能衔接,并将商务活动和缤纷生活引入城市社区,确保其对城市发展促进作用。
2.5 拥有高档先进完备的教育设施
小区内设置托幼、小学,安全问题保障情况下,提倡高标准教育模式,以此提升小区品位及档次。
2.6 打造精美宜人的景观
小区中景观共性随处的园林设计和巨大的内容丰富的绿化广场,应该先做环境,后建美宅是它们建设程序。采用挖湖堆山之法,丰富视野层次,起伏的坡地创造出丰富错落的视觉享受。水景是每个小区 景观精髓所在,它不仅表现为一种韵律美,还表现一种灵秀美,不管自然水景还是人造水景,设计者都想把这些最有吸引力因素融入到生硬建筑中,反映水景住宅灵性,它为居民开辟连续的充满活力的滨水公共空间和绿色走廊。现代化高雅建筑与高度园艺化庭院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并赋予每一个住宅组合单元不用的空间特点,形成了极强的空间识别性和开阔通透、秀丽壮阔的园区总体风格。
2.7 形成不同层次居住需求的人群定位
人群的居住需求是拉动居住区产业的原动力,也是影响居住区布局、配套、环境及户型比配置的主要因素。基地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区,其主流是产业人群及各级管理和科技人才,应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充分了解各类人群的需求心态,形成高中低各种档次和各种户型比的居住区,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居住需要,形成职住平衡,富于人气和生机的营口滨海生态新区。
2.8 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机制
要通过对市场的全面剖析,进行产品和形象定位,策划产品的广告宣传,融入营销的崭新理念,达到开发商与房地产经纪公司双赢的市场格局。典型事例:深圳的华侨城的经纪有限公司。这是我们也应该吸取和借鉴的。
2.9 建筑选型要适宜
最后,通过对比各地区、各类建筑的优缺点,结合东北地区严寒气候等自然条件、本地的生活习惯、民俗和不同购买需求人的心理,并综合考虑产业基地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景观风貌特色,针对低层、多层、中层和高层住宅建筑的设计特点和功能及造价对比,对产业基地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和住宅建筑进行综合选型。
3.小结
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作为一个现代化滨海生态新区,其城市居住区的建设非常关键,我们因该积极吸取各地的经验教训,建设一个有当地特色、以人为本、生态环保、节能节地节材的居住区规划和建设环境,同时又积极创造良好商机和房地产开发市场,以促进城市的发展、繁荣和居住区建设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篇4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城市化进程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此时城市化进程突出表现为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和膨胀。经过30年来的经济发展与积淀,芜湖市已进入到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期。
在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东扩” 的定位下,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的芜湖市城东新区的开发建设拉开序幕。目标定位为集自然、人文和生态为一体的新城区,是未来芜湖的经济、文化、商务中心。新区以十字形的城市轴线为骨架,由6.6平方公里的行政和商务核心区、北部休闲片区、东北部文化片区、东南部创新片区、南部生态片区组成。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商务服务、技术服务、金融、商贸等五大产业,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承载力。
中央公园位于行政和商务核心区,公园的开工建设是城东新区城市建设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打造生态型城市新区的始点。
1.项目背景
在城东新区的总体规划阶段,位于新区的中心部位规划预留了一条贯穿新区东西的带状城市公园。公园长3200M,宽180M,东连扁担河水系,西抵面积3750亩的神山森林公园,总占地面积864亩。现状为村庄、农田、水网,黄海高程在5.6―9.5M之间,地形平坦,地质以淤泥质粘土为主。
新区首批启动项目为11条城市路网、政务中心大楼和中央公园。带状的中央公园被南北向城市道路分隔为八个园区,政务中心大楼前广场与处于中段的中心园相连,自然地融为一体。建成后的中央公园是对市民全天候开放的市民公园,满足市民休闲、运动、交流的功能,构建新区公共和谐空间。
2.设计理念与方法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注重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自然环境的场所精神融入其中,为城市绿地增添精神的内涵,提升新区的城市品位。
在规划阶段,设计师将长达三千二百多米的带状公园,构思立意为城市中舞动的“绿飘带”(见图1)。设计意在以穿梭于山水间的“绿飘带”为背景,体现天人合一、回归自然、大地艺术、人文展台的大型都市空间,将生态与人文交相辉映,同时塑造大地艺术和地形,营造人文与自然结合的生态型带状城市公园。
(图1)
3.公园建设情况简述
公园中有七条南北向城市道路穿过,总用地面积576000,设计上首先依据城市规划情况,将公园设计为八个下沉式主题园,中间为贯穿东西的公园水系,采用慢车、人行下穿城市道路通过,很好地解决了公园游人路线与城市交通的矛盾(见图2)。
其次依据现状地理条件,设计结合西边抵山,东边连水的自然地形条件,公园标高设计为西高东低,竖向上延续了神山的余脉,使神山的余脉在公园得到很好的过渡,最后消逝在平原水系中。
第三是大胆地采用西式园林设计手法。河流、岸线、道路、栈桥、大地台阶等运用折线型设计(见图3),勾勒出公园内部强烈的几何线形,给人以视觉观感上的冲击。
第四是大量运用生态园林设计手法。清水混凝土建筑、天然青石板、自然面石材、生态草沟、草坡入水等,特别是石笼驳岸、卵石平铺河床的运用,即解决了淤泥质河岸的护坡问题,又保持了很好的生态环境。
4.从公园建设中得到的若干启示
1)创造市民活动场所,搭建和谐交流空间
高密度的城市建筑、拥堵的城市交通是每一个现代城市所面临的问题,想在老城区中解决此类问题,非一日之功。城市市民被日益拥堵的交通和污染的环境所困扰,向往着蓝天白云、空气清新的城市新环境,追求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市民的日常锻炼、黄昏散步、夏晚纳凉、周末休闲都需要休闲场所,建设大面积的城市市民公园,为市民创造开放的活动、休闲场所,搭建和谐城市文明交流空间。经多年观察,位于芜湖市市中心,对市民开放的鸠兹广场、赭山公园、九莲塘公园是市民到达频率最高的公共空间。早晨矫健的晨练身姿、白天大树下棋者的落子声声、晚餐后的翩翩起舞,构筑成一幅最人文、最和谐的交流空间。
2)以生态规划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根据对现状条件的踏勘与研究,结合城东新区水系、湿地密布的特点,设计的公园人工河流东与扁担河沟通,西与弋江沟相连,成为城东新区规划水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园水系即作为了景观水系又能与自然水系相通相溶,巧妙地与自然水系融合在一起。
石笼驳岸、卵石河床的应用更是生态型设计的着重体现。由于人工河流处在淤泥质土层上,承载力极低,在0.5-2.0T/之间。做浆砌块石、水泥挡墙驳岸不仅造价很高,极不生态,而且改变了河流的自然属性。土质驳岸因承载力极低而无法施工成型,河道开挖深度仅1.8M,按1:3比例放坡还时有塌方。采用石笼驳岸、卵石河床(见图4)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工程上不易施工的难题,也保持了河床、驳岸的自然生态功能。当小草从石笼中长出、泥鳅在缝隙中安家、飞鸟在湿地中筑巢,建成不久的公园就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
只有是生态的才是永远的。人为过多地改变自然、破坏自然,不按自然规律办事,最终是要付出代价。顺应自然法则合理地改造自然、美化自然、还予自然以自然,不以机械的力量去“征服”,与自然和谐共处,以“生态为本”, 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3)因地制宜,设计手法巧妙运用
①由于七条城市道路将公园用地切为八个地块。自西向东,设计根据自然因素和原生条件,将神山脚下的地块设计为林荫山地园作为神山山脉的过渡。第二、三地块考虑与北侧新塘水系的衔接,设计为生态认知园和水生植物园。公园的第五块中心园以广场铺装和水景为主,巧妙地将公园与政务大楼前广场融为一体,西边的第四块是体现城市文化的雕塑园,东边是休闲、小憩,品尝午后咖啡的人文园。第七块为运动园,设计有五人足球场、篮球场、儿童游乐园、滑板场等。最东边与扁担河景观带相连的是都市浪漫园,内有设计独特的婚礼亭、特色廊架等,让都市人轻松享受婚礼的自然、浪漫。
②公园的长宽比达到了18:1,从宽度上看是小空间,但从长度上讲又是大空间尺度,如何解决好这种在尺度上极度差异的园林空间是设计人员面临的最大难题。曲径通幽的园林道路设计手法,在长度上来看完全没必要,何况长度达3200M。直线又过于单调,也是园路中不宜采用的手法。最后设计人员在园路、大地造型、水系岸线等大胆地采用了折线设计手法,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可谓用意独到。
③利用大面积成块、成行的乔木种植,构筑浓郁的绿量,以绿成带,形如城市中舞动的“绿飘带”,使原本呆板的长条状绿地“动”了起来。
4)提升城市品位,构筑土地价值同心圆模式
依据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一座新城区的建设应当先期规划好、建设好整体新区的道路、桥梁、雨污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市民公园等公共设施。中央公园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新区的品位,同时围绕中央公园绿地为圆心,构筑成土地价值同心圆。以中央公园绿地为圆心,土地价格向外层成递减之势,说明了城市新区中市民公园的集聚效应。
参考文献:
《芜湖市商务文化中心中央公园景观设计》深圳市奥雅园林设计有限公司 2008.9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 编制体系 控制框架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155-02
引言:城市分区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局部地区所作的规划。建设部于2006年颁布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规定,“编制分区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布局、片区特征、河流道路等自然和人工界限,结合城市行政区划,划定分区的范围界限”。城市的分区规划是城市长远发展的指示灯,所以研究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要求
1.1 明确城市分区规划的地位
在新的背景之下展开城市分区规划研究,首先要对城市分区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当中所处的地位进行重新的认识。城市分区规划应该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独立的法定编制层次,而不应该是依附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可有可无的层次;城市分区规划上可以对总体规划的目标进行进一步落实和细分,分区规划则是将总体规划目标集合变为详细蓝图的目标实现过程,是公众参与的规划平台。
1.2 加强对分区经济发展的论证
计划经济下的城市分区规划着眼点大多集中在物质规划领域,城市规划师的主要职责是把政府的决策落实、转化为具体的物质环境,较少涉及社会经济决策本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因素对规划决策的影响力很大。规划人员应根据市场经济原则,深入研究分区现状综合条件,努力寻求分区内部具有的生长点和吸引点加以发展,发挥分区自身优势,以达到论证分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1.3保障分区发展的社会公平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也凸现出来,如贫富分化、职工下岗、社会福利、医疗条件等,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辅助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正逐步成为一种倾向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公共政策”。同样,城市分区规划不应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还应该重视城市中的公共利益与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主要依靠区级行政主体调控来有效保障区级行政区内的基础要素的正常运行和合理发展,达到实现社会“公平”的目的。
1.4协调城市内部各分区关系
由于整个城市是一个整体,城市分区规划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的各个区级行政区,对某个区级行政区的研究必然得考虑到与其他区级行政区的关系,不能将整个城市割裂开。城市分区规划要处理好城市功能结构下各分区在空间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使城市设施、产业分布、交通网络布置寻求最佳发展途径,做到分工协作、设施共享,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处理好周围邻近分区以及城市重要功能区如城市中心、副中心及工业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实现和谐社会目标是分区规划不能回避的主题。
1.5改革现行规划运行机制
随着区级政府在经济与政治方面独立性的增强,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意识和热情的形成,城市分区规划在编制、审批、批后管理等机制方面都应该进行改良。首先,分区规划应该改变市政府主导的集权线性编制机制,试着摸索出一种可行的编制合作与资金筹措方式,充分考虑各个城区发展的目标及实施计划,最大限度地调动区政府的积极性。其次,引入“公众参与”机制。
2 城市分区规划的编制内容框架
我国城市分区规划着重考虑到分区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根据现有水平,区规划范围内的用地空间分为公共利益空间网络、特殊用途区和一般用途区三类。
2.1公共服务网络体系
城市公共利益空间是城市正常运行的基本物质条件,在进行城市公共服务网络规划体现设计时:首先,对于公共空间用地,必须明确详细的、相对刚性的用地选位,以免保护不力,被逐步蚕食。其次,基础设施的规划要充分体现其现实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最后,在分区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充分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安全生产。
2.2特殊用途区体系
对于发展不平衡的城市用地来说,通过规划手段对城市中影响分区发展的重要区域(特殊用途区)进行重点控制与发展,使其带动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分区按照分区规划确定的方向发展,可以真正发挥分区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引导作用。
3 城市分区规划的控制体系、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时期,对城市进行长远规划难以准确估计,需要合理确定城市分区规划阶段强制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变时限规划为控制性规划。
3.1规划单元控制
本文所说的规划单元是指以行政街道为基础,按其辖区界线划分的若干管理单元。划分规划单元,建构区级行政区-规划单元-社区单元-街坊单元四级层次结构的分层控制体系,体现了一种自上而下、分层控制、层层深入的控制手段。通过规划单元对所有空间采用一般性的通则式控制,再分别对公共利益空间网络和特殊用途区增加控制内容。
3.2控制体现中控制内容
在建立城市规划控制体系中,只要控制是用地使用控制、环境容量控制、公共空间网络设施配套控制。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有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规定、城市设计引导和方案审定等5种控制方式。城市大部分项目的规划多采用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和图则标定这3种控制方式共同进行控制。但由于用地性质、建设项目和开发过程不同,规划控制的要求也不同,个别用地采用的控制方式也有取舍。①空间管制,针对不同地区的历史及自然现状和管理要求,将城市分区规划的区域划分为基本建成区、新发展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禁止建设地区。并确定不同地区的编制内容和法定重点。②控制强度分级,在城市分区规划中可以根据职能级别的不同将城市不同空间进行控制分级,采取不同深度的控制强度等级。
3.3建设时序控制
所谓城市建设时序的控制,就是要确定在不同时段城市重点建设的地区,重点建设的项目,在分区规划中也即确定城市分区规划实施的先后次序,并在建设过程中按照确定的时序进行控制。分区规划的实施是一循序渐进、逐步开展的过程,需要对规划中的建设时序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结语: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对城市分区进行规划编制,是对我国城市分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的完善和补充,是灵活落实和深化城市总体规划、更好地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其解决分区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城市分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urban revitalization of Liwan District of Guangzhou. In order to meet different demands, we give a comprehensive renewal approach in six aspects: industry upgrade, traffic improvement, building renovation,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We also study some problems in urban revitalization such as removal and settlement, source of funding,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关键词:旧城更新;可实施性;多目标;策略
Keywords: urban revitalization; operability; multi-objectiv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旧城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涵盖经济、社会、建筑、设施、文化遗产等一系列物质及非物质要素。因此,以其为对象的更新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多目标的系统工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和许多国内城市一样,广州旧城经历了80、90年代以拆除重建模式为主导的旧城更新运动,这类以单一地块经济平衡为项目理念的更新方式,导致大量优秀建筑及传统街区消失。同时,高容积率的新建设不但没有带来良好的社区环境,反而使得旧城交通、市政等设施不堪重负,人居环境恶化。今天,广州重提旧城更新,就必须换一种眼光和思路,以系统且细致的谋划,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文化保护等多目标的平衡发展。
1. 荔湾区旧城更新规划背景
1.1 困境
荔湾区地处广州中心城区西端,因位于古代城西门外而被俗称为“西关”,这一带是广州商贸文化崛起之源,同时也是中西方文化荟萃之地,历史遗存丰富。然而历经30年飞速发展,广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城市面貌巨变,荔湾旧城以及众多历史文化载体面临保护与再发展的压力。
其一,内在老化衰退。荔湾旧城设施更新跟不上城市发展需要,由此产生的交通拥堵、市政管网陈旧、公共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使荔湾作为中心城区的核心地位面临巨大挑战。同时,建筑危破情况严重,该区在册危破房数量约占全市的64%,位全市之首。由此引发的人居环境恶化导致就业机会和活力人口逐步外流,衍生出人口老化、产业低端化问题。“物质空间-社会人口-经济产业”三位一体地结构性下沉,是荔湾区内在老化衰退的体现,也是历史文化遗产面临危机的根本原因。
其二,更新思路局限。现代旧城更新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延续,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目标的综合性更新。然而,过去以发展为单一目标的分区规划以及以保护为单一目标的历史街区规划,则多是因规划视角的局限而产生片面结论,导致前者因丢弃了城市历史内涵造成了不可逆的建设性破坏;而后者则因忽略人居改善发展的诉求,可行性低。以往的这些规划皆因规划思路局限造成了历史文化保护的困境。
1.2 契机
随着新世纪国际文化与学术交流的广泛加强,对城市问题的认识及城市发展理念也逐步得到丰富。在此背景下,广州提出了新时期的发展战略与目标,将旧城更新工作提上日程。
一、从增量到存量发展的“中调”战略。在各种宏观条件的约束下,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开始由过去的“增量”拓展模式逐步转为“存量”优化模式,通过旧城更新谋求城市长远集约的发展。
二、“首善之区”的城市发展目标。当前国家发展基调更关注社会民生,荔湾旧城更新本身就是一项民生工程。
三、从地方化到国际化的文化引领目标。全球化已是必然,每个城市都急迫地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寻找自身的定位。在文化逐渐成为城市参与全球竞争核心要素的今天,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方面。广州希望通过旧城更新,塑造地方文化特色,积极地融入到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与竞争中。
基于对城市发展背景、目标的认识,规划以为期半年的详实调研为基础,采用了综合与专题研究相结合、中观与微观相结合、策划与规划相结合的规划思路,提出了面向实施的系统性策略框架,以此为政府及规划管理部门提供长远的旧城更新工作建议。
2 规划技术思路
本次规划的技术思路可归结为以下三个特点:
2.1 综合与专项研究结合
摒弃以往以单一专项(如:交通、保护专项)论更新的规划方法,规划采用多面视角分析问题。一、针对规划方案,进行了道路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等专项评估,系统提出改造各类设施方案。二、另设针对规划实施的专项研究,为加强方案可行性提供技术、经济、政策、规划管理方面的建议。
2.2 中观与微观结合
摒弃以往就单个地块论改造的规划方式,以“全市”作为产业升级转移、社会人口重构、拆迁安置、成本平衡的统筹尺度。将中观层面的规划作为未来分区控规导则修改的依据,并指导日后旧城各具体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从而确保旧城更新有序系统地进行。
2.3 规划与策划结合
根据更新方案,统计涉及拆迁、安置、保留、新建的建筑规模以及设施管网建设量,通过经济测算与分析,估得更新所需资金总额,并辅助政府及相关部门确定年度改造规模及近期改造地块。
3 旧城更新改造方案(中观层次)
根据荔湾区“物质空间-社会人口-经济产业”三位一体结构性下沉的旧城问题根源,规划相应地从产业、交通、建筑、环境、社会及历史保护六个方面提出解决策略与方案。
3.1 产业发展策略
借助广州市产业“退二进三”、发展现代服务业政策以及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创意文化产业兴起的契机,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规划采取“迁、提、转、引”措施,对不同类型产业进行发展引导。
3.2 道路交通改善策略
针对现状不同区域在交通需求量、道路结构、交通组织上存在的差异,将旧城划分为慢行交通区和交通完善区,并按分区的交通特点提出分类改善措施。
(1)交通慢行区:该区交通以保护和整治为策略,提倡绿色交通方式,重点改善公交设施,形成以公交枢纽站为核心,地铁和常规公交为骨架,休闲公交、步行系统为辅助的公交发展模式。对机动车交通施行“秩序”优先于“速度”和“效率”的原则。停车设施方面,采取从紧停车供给策略,适度控制非居住配建的停车供给。
(2)交通完善区:该区交通以调整和改造为策略,对于机动车交通,须注重构筑合理的次、支路系统,调整和优化道路交通网络结构,以便加强机动车交通通达性。停车设施方面,采取适度供给策略,新建建筑严格执行配建停车标准,旧式建筑群则适度增加社会公共停车位供给。
3.3 建筑更新改造策略
(1)多元模式更新
针对旧城分区特色明显、建筑类型多样的特点,采取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和私人主导等多主体,拆除、整建、修缮、保留等多方式结合的多元更新模式,以达到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脉和复兴旧城的多重目标。具体有一下几种更新模式:
一、历史保护街区。已列入或建议列入的一些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展现城市历史发展脉络且具有较高文化保护价值的街区。该类街区以保护历史风貌、延续传统文脉为改造目标,主要采取政府主导、整体保护修缮的模式进行更新。
二、拆除重建区。该类街区是指:建造时间较早、建筑质量差、配套设施不足、存在卫生或安全隐患等问题,现状建筑物客观上已不能满足市民实际生活,因此建议拆除重建的街区。对拆除重建区,建议采取市场主导、大连片拆除重建的改造模式。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负责核算经济成本,制定建设约束条件,通过市场选择合适的开发商对街区进行开发。
三、更新发展区。该类街区是指:整体街区风貌较好,具有一定规模的连片特色建筑,但大部分建筑质量一般的街区。该类片区的更新目标是延续街区肌理,改善或置换片区功能,建议主要采取私人业主主导、小连片整建的改造模式进行更新。对区内公房,则由政府负责改造。规划管理部门在规划设计、施工、规划程序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鼓励私人业主按要求联合对小地块进行改造。
四、整治完善区。该类街区是指:以80年代后新建建筑为主,建筑质量较好,但社区配套、建筑风貌仍待完善的街区。其更新以提升人居环境为目标,主要采取由社区业主委员会主导,对小区配套设施及环境进行整体完善的方式。
(2)产权处理入手
建筑房屋产权混杂是旧城更新的难点所在。据调查,荔湾区旧城目前存在私有、私人共有、公有(代管、经租、公有房)、公私共有、公企共有等情况,因此建筑更新需优先处理好产权关系,建议采取保留、置换、回购、拍卖、代管等策略调整产权结构,为建筑的保护和更新创造有利条件。
(3)成本综合平衡
过去,以单个地块考量具有保护要求的旧城街区改造,将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成本平衡压力下,容积率大幅提升,造成历史街区风貌难以为续。又或风貌保护要求下,容积率受限,改造成本难以平衡。二,拆迁安置难以解决。
因此规划采取区域综合平衡策略,将旧城风貌控制区域内地块,与一般旧城区内地块联动起来,进行统一规划,把风貌控制范围内的部分容积率转移到一般旧城区进行建设,实现改造成本综合平衡。同时,重建区地块将提供一定的空间,解决保护区、更新区的居民安置问题。
(4)多种渠道安置
一、与廉租房建设结合。旧城住户相当部分是低收入者,为有效解决民生问题,可将旧城更新安置房源与廉租房源进行统筹考虑。
二、与“烂尾地”回收建设结合。进一步挖掘荔湾区现有土地资源的潜力,回收区内“烂尾地”,建设旧改住户安置用房。
三、与新区建设结合。建议由市政府在新区划拨旧改拆迁安置用地建设廉租房。
3.4 环境更新策略
环境更新目的是为了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其中内容包括:绿地开敞空间营造、生活服务设施以及市政设施的改善。规划运用GIS技术,以人口密度及服务半径为参数,对设施服务质量进行评估,结合地块更新改造,合理布点补充公共设施,提高设施服务质量。对于市政设施,规划提出系统改造,形成地区开发与设施双向匹配的原则。
3.5 人口与社区发展策略
关注人口与社区发展,是为旧城复兴,产业升级,文化传承创造条件
(1)稳定人口总量,复兴旧城活力
考虑到旧城更新成本、旧城保护要求、基础设施承载力,旧城发展须对人口进行控制。同时也要考虑保持旧城活力根据拆除重建区和更新发展区的分布,在设施配置最大化及确保服务质量的情况下,建议旧城建筑开发量维持现有水平,即1600万平方米的规模,而人口则比现状57万人有所下降,控制在50万人左右。其中,对中山路以北地区(即历史核心区外),适当提高开发强度;对中山路以南(即历史核心区内),维持现有的开发强度及规模。通过用地的功能调整,适当降低人口密度。
(2)调整人口结构,升级产业结构
一方面,人口结构调整应和产业升级相配合,通过产业“迁”与“引”,引导人力资源流动,实现区域人口结构融合、调整。另一方面,人口调整应与旧城更新、新城开发相配合,通过异地安置实现部分人口外迁,并带动支撑新区、新产业发展。
(3)延续社区网络,传承传统文脉
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性地区,荔湾旧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如:口头传说、粤语、粤剧、讲故、除夕花市、婚俗、传统手工艺技能、地方美食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不断传承和创新,而这一切有赖相应的物质空间环境,更需要深谙其味的本土人来承载。因此,旧城更新应适当维系原有的社会网络,避免其遭到急速破坏,以确保历史文化的继承与繁衍。
对于更新街区,尽可能以社区为单元进行改造,确保原有社会网络的整体性。对于未开发地块,应适当建设住宅,吸引新一代荔湾年轻人回流,降低本土居民老龄化趋势。
3.6 历史文化保护策略
荔湾旧城更新应在《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指导下,参照本次规划提出的两项原则进行:一是,旧城保护与更新必须以新区的开发为依托,通过新区发展提供旧城调整的空间、改造的资金。通过联动发展来达到保护的目的。二是,旧城保护与更新须同时注重物质文化载体的保护与利用。
基于荔湾旧城的风貌特色及历史资源分布,规划构筑了由步行及旅游公交组成的荔湾游憩系统,以求将广州西关的历史文化、传统风貌、民俗活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最终,规划辅以图纸的形式,统筹落实前述六方面的更新策略与方案,以此作为荔湾旧城更新发展的中观层面纲领,一方面衔接规划管理,作为指导荔湾分区控规导则修编的依据;另一方面,衔接日后的规划实施,作为统筹旧城更新分地块修规编制的依据。
4. 旧城分地块规划设计(微观层次)
荔湾旧城更新规划完成后,即作为纲领文件指导各项更新实施工作顺利展开,例如,最具广州历史文化代表性的“五区一街”[ “五区一街”即是:荔枝湾文化休闲区、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沙面欧陆风情休闲区、十三行商埠文化区、上下九商业步行街、水秀花香生态文化区。]作为迎亚运重点工程也已完成,与其联动更新、作为旧改安置地块的西湾路街区也进入建设阶段。此外,宝盛沙、源溪等8个旧城地块也以联动更新的方式进入了修详方案编制阶段。
5. 结语
今天,旧城更新的背景正随着经济市场化、社会主体多元化而变得日益复杂,城市规划所面对的问题已从过去单一物质空间改造扩展到了一个庞大而纷繁的体系,涉及经济、社会、环境、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保障城市更新规划本身的合理性以及规划的实施性、可操作性,成为了规划不断寻求突破的方向,同时也是政府及规划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
篇7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交通规划、常州市民广场地区
一、引言
城市中心区聚集了行政管理、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形成城市中心区高强度的公共活动、高密度的建筑分布及集中指向的城市交通。加上我国城市人口和机动车拥有量的迅速增长,对城市交通尤其是城市中心区的交通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很多城市的状况是交通拥挤,拥堵和延误往往波及到相当大的范围,对城市正常、健康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高效率的交通可以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可达性,增强城市中心区的活力,提高城市中心区的运转效率,因此城市中心区的交通规划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组织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中心区交通规划研究
以城市中心区为目的地的城市交通有多种出行目的,但以购物、娱乐、工作为主,即商业零售,文化娱乐和商务办公为主的交通构成。这种出行目的容易形成明显的时间规律,商务办公类出行交通高峰出现在早晚城市交通高峰时,而商业零售和文化娱乐在节假日往往会出现高峰。在城市中心区人们普遍可选择的出行方式有步行、小汽车、公共汽车、出租车、自行车等,有条件的城市居民也可选择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等大容量快速客运系统。
国际经验表明,大容量的公共交通以最小成本为城市中心区提供劳动力和资源,为中心区解决人车分流提供了条件,也能解决因汽车尾气造成的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成为建设中心区的共识。确立公交优先发展、优先使用交通资源,提高中心区的可达性和交通效率,建立完善发达的公交系统成为中心区交通规划的首要任务。
人们通过公交、出租及轨道交通站点,机动车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转化为步行交通参与城市中心区活动。因此,步行系统的连续性、舒适性和安全性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公交系统与步行系统须密切联系,人行与车站、交通换乘点之间连接便捷,以此来提高城市中心区的步行效率和步行舒适度,是改善城市中心区公共环境质量,吸引人们参与城市中心区公共活动,提升中心区的活力的重要措施。
在考虑动态交通的合理、高效时,静态交通的规划管理也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对静态交通设施给予充分的考虑,同时对其使用及道路范围的停车秩序采取规范化的管理措施。中心区停车规划应以公交优先,通过停车费用等经济杠杆,调节停车量的供需平衡。然而从长远看,中心区不鼓励进一步提高停车位供应。一方面考虑到过多的停车设施供应会加剧小汽车交通的吸引,导致城市中心区交通的恶化,适度供应停车设施是方便中心区交通和确保道路交通畅通的基础。另一方面,为了集约化使用道路资源,应充分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到达中心区,随着公交设施的逐步建成和周边区域的开发,轨道、公交方式到达中心区将更为便捷。
三、常州市民广场地区交通规划
(一) 基本概况
常州市民广场地区为新开发中心区,北侧近年已建成市民广场、体育中心、大剧院和博物馆/规划展示馆以及市政府,地块周边已建成和在建居住区,随着规划“三馆一中心”(即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中心)的建设,该地区将成为集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地下城中心以及居住和商业多种功能的高密度城市中心区。
地块周边已形成了系统的道路体系,北侧为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龙城大道;快速路在通江路和晋陵路之间下穿, 东西两侧是城市主干道通江路和晋陵路;区域内交通流量大,道路设施供给充足,区域内现状交通组织和管理较为完善。但存在部分道路非机动车道不足,停车设施供给不足,公交覆盖率略显不足,线路分布不均,市民广场南面行人过街不便等问题。
常州市民广场地区集中了行政、文化,体育、以及居住和商业等功能设施,已建交通设施主要包括道路设施、公共交通、快速公交设施、停车设施等,另有轨道交通规划,其中一号线城市南北向骨干线路。居民出行方式将由轨道交通、快速公交、普通公交、小汽车、自行车及步行交通构成。2007起,在常州大力发展公交的交通政策下,居民出行结构已有优化,每天有10万人次由原来的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及其他出行方式改为乘公交出行。
(二)市民广场地区交通规划措施
1、完善公交网络系统
常州市民广场地区吸入和出行交通将主要依托区域内完善的公交系统。处理好常规公交系统、BRT、轨道交通系统和步行系统之间的关系和衔接,形成快捷有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区域内贯通的步行和自行车系统,增强了中心区公交站点间的联系,方便换乘。在建材路与晋陵路交叉口处设轨道1号线站点,站点和与中心区立体行人系统融为一体,与地下停车及常规公交均有便捷的联系,附近设自行车存放和租借点。站点出口与文化中心步行入口及景观桥直接相连,改善步行环境,为公交出行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
2、构建多层次的步行系统
结合地下空间开发,规划多层次的、贯通的立体人行步道系统。
步行系统西起通江路步行入口,沿东西景观轴和市民广场-文化广场轴线展开。西侧地块在中心区域塑造无车区域,向东跨越惠山南路的景观步道,联系东西地块,再辅以景观广场、下沉广场、过街通道、景观天桥,形成立体的步行交通系统,增强了文化中心和地下中心的可达性和活力。穿越龙城大道的地下通道和景观天桥,强调了步行交通组织的连贯性,形成连续的步行空间,联系文化中心、市民广场和体育中心地块。
在文化中心区内部建立完全独立于其它交通流的步行交通系统。在三馆之间设置空中连接通道,减少不必要的上下往返交通;在人流密度高的点设扶梯等设施建立空中自动步行系统。
3、静态交通规划
根据各类功能的交通需求和建筑布局合理配置静态交通设施,安排停车场的位置、规模和形式。停车场设置以地下停车为主,将更多的地上空间用来营造宜人的景观。在文化广场集中设置地下公共停车场,满足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以及地下商业的停车需求,同时提供部分停车面积解决中心区总体停车面积不足的问题。西侧商办用地下集中设公共停车场,满足商业办公建筑的停车要求,居住用地内结合景观和生态理念选择在两侧集中设置的地下停车场。
综合考虑“五馆四中心”以及商办设施的公共停车需求和共建共享。平日状况下利用大型公建和体育中心的停车泊位闲置解决办公、商业的停车泊位不足。在大型活动期间规划范围内的停车场可解决体育设施停车不足问题。可以建立一个中心地区停车诱导系统,整合该地区的停车系统资源,提高停车系统的利用率。也可用经济杠杠调节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率,建立合理的停车收费机制,提高停车系统的利用效率。
五、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中心区的交通规划应考虑为:以完善公交网络系统为主导(包括轨道交通、BRT、普通公交以及公共自行车系统),局部形成步行网络,提高区域可达性和交通效率;建立多层次、舒适、安全的步行空间,协调其与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小汽车等多种交通的便捷接驳;静态交通规划应充分考虑适宜的停车需求,合理布局、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 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于连莉,王宁,牛雨. 城市中心区交通发展对策研究[J].规划师.2006
篇8
【关键词】:报刊亭;城市规划;人本主义
【 abstract 】 :
In order to reasonable decorate through new kiosks located, harmonious and unified the city style, by the commission of the district government our district of changzhou wujin city center through new kiosks located planning, in the planning, we considered fully humanism in the reflection of planning, namely on the one ha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operators through new kiosks located, considering the real benefits of the business, 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public interest to consider the use function through new kiosks located change, and develop its convenience and benefit of the function, and will the two organic together.
【 keywords 】 :newsstand; Urban planning; humanism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报刊亭一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为了更合理的进行报刊亭布局,并作为武进区为民办实事之一的工程,我院编制了武进中心城区报刊亭规划,规划以人本思想为主旨,从经营者利益和公众利益两方面考虑,从而兼顾了弱势群体和大多人的利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
一、 从经营者利益方面考虑
1. 考虑近期报刊亭选址的可实施性
由于报刊亭的经营者多为政府扶持的困难户或者失业下岗人员,因此在报刊亭规划选址时,应充分考虑报刊亭位置的经营优势。
将报刊亭选址分为如下几类:第一类是交通枢纽,如城市公交客运车站、公交首末站等;第二类是商业集中区等,如武进乐购商圈、新天地商圈、又一城商圈等等;第三类是居住区内,如一些社区菜场附近等;第四类是武进的大学城等人流集中板块附近。对每一类区域的选址都有其优势与劣势,需要对其核心消费圈、次级消费圈和边缘消费等分别分析,然后计算报刊消费圈的报刊消费剩余量和饱和指数。
我们结合已经调查出的消费圈内其他竞争者的月销售额,将两个数字相减,能够得出此圈内报刊消费剩余量。如果报刊消费剩余量比较大,则说明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比较大,能够考虑选址;如果报刊消费剩余量比较小,说明现有的报刊亭销售情况比较好,能够考虑新建报刊亭对已有的报刊亭的报刊消费人群分流。
2.考虑报刊亭通电等配套设施
报刊亭经营通常需要使用电灯、电扇、空调等设施。但是大多数是在城市道路建成以后再建的,所以要考虑再敷设供电电缆不易,此外去供电公司申请开户也要缴纳一大笔费用,多数经营者都感到为难。此次规划我们建议新建的报刊亭多采用太阳能光伏产品,这样既省去了繁复的工程量,节省了一次性投资,又为经营者节省电费,也可成为城市节能的亮点。
二、 从社会公众便利方面考虑
1. 考虑报刊亭经营方式的转变
目前武进区的现状报刊亭多为报纸期刊经营以及售卖一些饮料冷饮等,经营方向较为单一,便民服务功能尚不突出,本规划建议报刊亭今后可向城市便民点方向发展。如经营项目方面除了报刊杂志、饮料、电话、零食等,还可提供一些更具有服务性的项目,如送货上门、邮件代收、电动车快充站等等,这样既增加了报刊经营的灵活性,又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便利,还能起到完善城市功能的作用。
2. 考虑多点服务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武进城区建成不久,硬件建设已经初步完成。目前可以通过完善报刊亭布点,来提升城区的文化品味,聚拢人气。报刊亭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承担着为民、便民、惠民等重要的服务功能。同时也是现代城市的“文化驿站”,到报刊亭购买报纸、杂志,是现代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久而久之报刊亭会成为城市文化记忆的一部分。
3. 考虑报刊亭式样的新颖性
报刊亭作为街头临建,可以跟据其所在的不同环境,改变其外形,以跟周边的环境相协调。甚至可以通过式样新颖的造型,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4. 选址时考虑交叉口视线遮挡问题。
我们对报刊亭具置设置原则,做了一些研究,比如在交叉口附近的报刊亭,规划中充分考虑行车视距,规定应在交叉口视距三角以外设置报刊亭等原则。
结论
通过将经营者和使用者两方面的利益充分结合,使人本规划真正得以落实。尤其是体现了多数人以及弱势人群的需求。这种思路也将成为以后我们规划编制的主题而长期存在下去。报刊亭作为市民消费信息、资讯和其他文化产品的一个主渠道,因其不易监管容易滋生乱象,但如果规范得当则不仅会成为便民、利民的有力工具,也更容易赢得市场和社会的双重效益。所以做好报刊亭的规范和监管,培育具有多重功能的报刊亭,并融入民生、融入社会,就能使其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能成为城市文明、进步的象征。
参考文献:
[1]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J].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 报刊亭变“桑拿房”,怎一个“热”字了得?
篇9
引言
新城市主义思想的产生源于对地方地理、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新经济”时代的理解,它代表了人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新探索。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社区环境建设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被暴露。如何营造人性化的社区,成为一个越来越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摆在设计者和建设者的面前。新城市主义针对郊区化蔓延发展产生的弊病,提出旨在提供更加完善和完整的生活品质,重建社区和邻里关系,重塑多样性、人性化的城镇生活氛围。其核心思想中提倡功能混合,促进邻里交往与交流,对地域传统文化的重视等一系列人性化设计内涵对我国目前的社区环境建设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
1 新城市主义的历史背景
新城市主义( New Urbanism) 是指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主张回归现代主义之前的传统邻里发展模式,面对郊区的无序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对原有城市发展结构的瓦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改变这种现状的出路,新城市主义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萌芽并逐步发展完善的。在多年后的今天,这种思想依然显示出其深远的影响。
2 新城市主义中的社区规划思想内涵――开放式住区设计
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的开放式住区,认为开放的社区空间有利于融入到城市空间体系中去,因而在现代城市住区建设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首先、开放式社区能够缓解交通拥堵,实现功能整合,达到资源共享; 其次,开放式住宅区避免了公共空间的衰落,增加了邻里交往机会和社区的凝聚力,使得不同社会地位的居民能和谐相处,缓解了早在西方曾出现的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现象。
新城市主义者提出了两种城市住区发展模式,第一种是“传统邻里发展模式”( TND 模) ,强调城镇内部街坊社区建设理念,是由安德雷斯・杜安伊( Andres Duany) 与伊莉莎白・普拉特( Elizabeth Plater-Zyberk)所倡导。第二种是“公交主导发展模式”( TOD 模式) ,是由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 提出,更加强调城市从整体方面出发的建设理念。这两种模式各有其具体内涵。
2.1 社区的内涵
社区的基本涵义是: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主题形成的具有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制度与组织完善的社会实体。因此社区的概念常常含有意识上的公共认同和公共生活的地理范围两种意义。
2.2 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模式――传统邻里发展模式
“TND 模式”倡导回归传统邻里型住区的设计尺度,采用格网式的道路骨架,以“5分钟”步行距离―400 m 为半径确定每个街区规模。将幼儿园、学校、配套的商业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按照不同的服务半径安置于各个街区中,并结合道路网络和配套商业服务设施的等级,组成有层次的开放式住区。具体说就是邻里之间必然要互动交往。可以说TND 设计理念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应成为人类居住宅区建设共同的追求。
2.3 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公交主导发展模式
“TOD 模式”倡导的公交主导发展模式,是从“步行街区”的形态发展而来,强调土地混合使用,掌控公共交通干线及车站与购物中心至社区的边界之间不超过600m的步行距离。
2.4 新城市主义中社区规划思想的内涵
2.4.1 重塑邻里
重建邻里空间和创造更良好、有活力的社区是新城市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新城市主义理论的邻里思想是一种动态的、有活力的邻里关系,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丰富的住宅类型、人性化的步行环境、具有凝聚力的社区中心这些要素的构造来丰富社区内的活动以及邻里间的交往,从而增强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概括而言,邻里可以成为进行城市管理的基本单位,可以为个人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可以治愈现代城市病的创伤、可以成为居民交往的场所,可以形成具有认同感的城市单元。
2.4.2 尊重个人和社会的生态社区
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他们所构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这三者的有机组合共同形成了市民认可的、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并且促使居民形成对保持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所需的责任感。
2.4.3 生态思想及可持续发展思想
新城市主义重视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社区生态系统是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因此处理好这个系统的基本问题就在于正确地处理人、自然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人应该顺应自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使自然为人服务。
2.4.4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新城市主义的根本宗旨,也是一条指导规划与设计的具体法则。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城市的一切建设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是城市和社区发展的主题,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总之,要成功地把多样性、社区感、俭朴性和人性尺度等传统价值标准与当今的现实生活环境结合起来,让社区成为真正的美好家园。
3 新城市主义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强调传统、社区性、邻里感、场所精神, 全面、整体、有机、持续发展和主张恢复城市人文价值以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设计观念,对我国现时城市及住社区的建设有着直接而现实的借鉴意义。
3.1 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现状
居住区作为城市中最主要的建筑类型,其规划设计一直受到关注。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我国居住区规划大概经历了:邻里、街坊和小区理论、工业化小区、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结构、居住社区和大型住区四个阶段。在这不断变化的四个阶段中,住区规划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郊区的建设中又主要以大规模住区为主,住区规划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发展的好坏。因此借鉴先进的思想理论和调整我们现有的规划方法就显示出重要性。
3.2 对中国当代社区建设的启示
3.2.1 注重土地的混合使用,建立适宜步行的社区环境
目前我国大规模居住区普遍存在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现象,无形中增加了居民的通勤量,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压力。因此在社区规划中应该根据社区的规模分级布置不同的商业服务区,使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能在适宜的步行范围内享受便利的生活。
3.2.2 明确社区发展边界,强化区域合理发展
新城市主义者对郊区新城建设提出明确的发展边界,通过新城与新城,新城与城市中心区之间的绿化空间限制城市的扩张。每个社区应该根据其所处地理交通位置、所需的建设规模,适当地划定边界,并在社区与社区之间创造绿色开敞空间,还可以防止以后建设的无序扩张。
3.2.3 优化社区内部路网结构,回归传统街坊空间
我国社区内部道路一般采用街道网的布局,这种街道降低了区域社区感。我们应该通过降低路面宽度,同时增加街道网密度,并在街道两旁安排充足的人行道和行道树,使人们更愿意在街道上行走和停留,使人们能得到更多的安全感和认同感。
结语
新城市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在我国高速发展时期也备受关注,它反映了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对城市建设和城市文明的一种反思和向往。我国城市并没有经过完全类似西方郊区迁移往返的过程,但是在快速发展条件下也显现出许多问题。随着全面信息时代的来临和全球化的冲击,新城市主义为城市提供了人文,自然和社区平衡发展的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及社区生活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武贤慧,沙爱民. 美国新传统邻里道路设计对我国小城镇道路设计的启示[J]. 中外公路,2007,27 ( 3) :112-115.
[2] 周. 基于新城市主义理念的新城规划与建设的反思[J].现代城市研究,2007,12: 20.
[3]杨晓春,司马晓,洪涛.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方法初探[J].规划师,2008,24( 6) : 24-27.
[4]赵文凯. 城市规划在房地产决策中的应用[M]∥城市规划面对面, 2005 年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第一作者:于青青
第二作者:蒋新然
篇10
关键词:新区规划城市文化历史特色保护与延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各地城市规模的普遍扩大,新区占城市建成区的面积比重不断上升甚至成为城市的主体。因此,新区逐渐取代旧城而成为一个城市主体风貌的体现。通常谈到“城市文化保护与延续”,都局限在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以及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等,而往往忽视了新区建设中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延续。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现阶段国内很多城市建设中都出现了传统风貌特色消失、历史文脉中断的现象,并造成“千城一面”的后果”。
因此,如何在新区规划中延续城市文脉、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特色,无论是对历史文化名城还是新兴城市的新区开发,都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以下就以浙江省近年来部分新城建设的规划实践为例,对在新区规划中保护与延续城市历史文化这一课题进行探索,希望能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对策。
一、新区规划中城市文化保护与延续的意义
忽视城市文化特色的继承,一味追求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方式正在使今天很多城市富有历史意义的城市结构、城市意象和城市景观消失和破坏,城市历史文化在逐渐地被消磨殆尽,城市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出现了城市空间环境形象平淡、雷同等诸多问题。而在新区规划中注重城市文化保护与延续,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手段,从更深层面上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体现,对城市的建设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
1.1有利于传承与延续城市的文脉,避免城市文化归属感缺失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有其鲜明的文化特色,像上海的海派文化,绍兴、苏州的水乡文化,温州的山水文化等等。城市的文化特色经过历史的积淀,也就形成了城市的文脉,城市的生命力也就源于此。这并不仅指欣欣向荣的经济景象或者直插云天的高楼大厦,而更多的是指城市的人文精神,也就是说,由城市人文精神所构成的城市文明才能说明城市的厚重感。尤其是在当代经济发展已成为主题的必然趋势之时,城市文化的延续也就成为当务之急。继承和弘扬传统历史文化,延续城市原有的文化特色,不仅仅局限在老城区中,更要注重在新区规划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城市文化归属感缺失与城市精神模糊的困境,为城市居民创造具有生活感的城市空间,使城市文脉得以传承与延续,才能使城市文化、城市理念和城市性格乃至整个城市更具生命力。
1.2有利于塑造历史城市景观特色,构筑鲜明的城市特色
每个城市的空问都具有独特的空间特色,象温州的“斗城”、绍兴的“水城”、重庆的“山城”等等。城市文化的保护与延续同样表现在城市的空间营造上,对新区规划而言,就是指城市的空间设计、建筑风格是否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维、是否体现了城市独特的人文精神、是否顾及了人性化的目标、是否演绎了城市性格、是否承载了城市的文化理念。通过新区规划,可以重塑城市形象,有利于塑造历史城市景观特色,提升并创造全新的有历史文化传承的城市形象,进而使城市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强大的可持续发展力。
二、新区规划中城市文化保护与延续的方法与对策
如何在新区规划中体现城市文化保护与延续,将城市文化特色和底蕴真正渗透于规划中去呢?笔者结合具体项目实例,提出三点方法与对策:
2.1强化与再造历史城市空间格局,延续城市原有认知意象
借鉴历史城市具有特色的空间和景观,运用于新的城市空间,并经过梳理、调整和改良,生成现代版本的新的城市认知意象。以《温州三江口片区概念规划》为例,温州建城历史悠久,有“斗城”之称,市区有号称“鹿城九山”的松台、郭公、海坛、华盖、积谷、巽吉、仁王、黄土、灵宫九座小山,相互环列,大致排列成北斗七星形状,“斗城”之称由此而来。
而规划的三江口片区周边山环水绕,与温州古城选址环境颇有相似,规划借鉴温州古城的筑城思想,延续温州古城的北斗七星的“斗城”传统风水布局,从古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得到启发,按北斗七星的“斗柄”、“斗魁”、“辅弼”三个部分布局。
以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广场和公园形成的东西向文化公共轴带构成“斗柄”,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交往活动空间和娱乐游览空间,同时形成片区内部的步行系统;以多个公园和广场构成“斗魁”和“辅弼”,丰富了滨水的带形公共开敞空间,形成沿瓯江和楠溪江富有变化的连续的绿化系统和步行系统。
“斗城”的格局蕴含着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二元对比的片区特征,在延续传统风水格局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现代城市需求等多元要素,将三江口片区塑造成一个现代型的“斗城“和“山水城市”,并实现新区中的人能够“亲水”(瓯江和楠溪江)、“见山”(大嶂山和双塔公园山体)、“望塔”、“忆城”(文化公共轴带)和“观都”(瓯江南岸主城区都市界面)。
2.2用象形隐喻城市文化图形的方式来塑造特色城市空间意象
找到反映城市文化精华的空间结构形态要素,在规划中借助建筑和道路系统,水系和绿化空间的设计,象形隐喻城市文化图形,从而来突出地方的空间文化内涵,表现城市的文化精髓。
以《绍兴市迪荡新城规划》为例,绍兴是古越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越文化中心。规划通过对绍兴地方深厚文化历史的深入研究,首先从绍兴画家的《稽山鉴水图》作品中得到启示,提炼出“远山、村庄、流水、拱桥、渔舟、古树”作为城市重要的意向特征:绍兴城市与山水的和谐,从而确立了“和谐”城市发展与山水和谐是本规划的主要立意。然后又从绍兴的书法艺术家的《王和女》作品中获得灵感。书法作品集中体现了越王与西施这两个在绍兴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越王勾践的隐忍、坚毅和谋略使他最终复国,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传奇人物,而西施的美丽、以身为国的高尚情操使她成为美的化身,受到后人的怀念。规划从这幅作品中找到两个反映绍兴文化精华的空间结构形态要素。规划经过一定的图形艺术处理,用网格形的道路系统和有秩序的建筑群体与自由流畅的水体和灵活、丰富的绿化空间互相穿插,形成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体现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温柔的对立和统一。网格形的道路体系隐喻书法家的笔下的“王”字,自由灵动的水体则隐喻“女”字,规划用象形隐喻城市文化图形的方式实现了传统城市文化的继承与传扬,以现代城市空间承载了传统的绍兴文化。
2.3挖掘本土、本地文化特色,创造一个全新的具有原生文化生态传承的城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