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基本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15 18:1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思维基本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思维基本方法

篇1

当前计算思维已引起了国内外计算机专业领域、教育领域及其它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经过“CT与计算机导论”、九校联盟会议等多次会议,逐步确立了计算思维在计算机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致使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正不断深入。

1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三种重要的科学思维之一[1],它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理解人类行为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是抽象的人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数学和工程思维的互补与融合[2]。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可以运用计算思维,模仿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式,将问题分解、简化和转化,采用容易解决该问题的方式,如递归、并行处理等方式,解决问题。

计算思维能够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影响人的行为。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里,也仍然需要像运用数学和其它基本常识一样,运用计算思维来处理事情。大学生在学校期间,会面临如何提高个人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的问题,可以用计算思维的方式帮助其解决问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计算思维,更有利于学习、理解与运用计算机相关技术。

2 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些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技术和个人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问题出在哪里?笔者从教与学的过程分析,认为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形式相对简单,不能依据教学内容灵活的调整教学思路或方法;(2)教学模式不

能够达到向学生授之以渔的效果;(3)注重专业技术的讲授,轻视技术思想的传授;(4)学生对于专业技术的学习切入角度不能从技术应用的实际出发去学习与掌握;(5)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与实践性,不能够主动学习,主动尝试应用技术或练习实例。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将计算思维运用到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2.1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专业课可以依据人才培养类型分为科学型、工程型、应用型[3]相对应的课程。不同类型的课程及其不同部分的教学内容,可以依据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本文提出了“程序流程”教学法进行授课,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2.2“程序流程”教学法

“程序流程”教学法是指将程序设计中绘制流程图的思想与教学相结合,将教学过程依据教学内容讲授的需要,按照设计程序流程的思想,安排教学环节。教学的流程同样可以运用程序结构中的顺序、分支、循环结构来实现。运用该教学方法时,应充分考虑所授课程内容的特点及其类型,设计教学流程时要使教学内容能够充分展示给学生,且容易被理解,各知识点内部要素及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要恰当的选用程序结构。

为了便于说明 “程序流程”教学法,以ASP.NET程序设计中验证控件部分的教学为例进行阐述,该部分内容主要讲授六种验证控件,包括必填验证、比较验证等控件。采用该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1)要从课程的整体出发,注意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例如验证控件是用来对输入类控件里的数据进行检验的。授课时,可以从实际应用出发,说明对输入类控件使用验证控件的必要性。在设计实例时,实例的内容要结合输入类控件一起使用。(2)教学内容的讲授要由点到面。在讲授知识点时,要侧重讲解具有代表的内容,举一反三。例如通过对必填验证控件使用的详细说明,使学生掌握所有验证控件的公共属性,再具体介绍每种验证控件所特有的属性。(3)教学环节要注重启发学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授课时引导学生思考,传授技术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或思维方式。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先提出问题,后给出答案,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锻炼,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教学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使其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4)结合其它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依据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程序流程”法可以与案例法、任务驱动法等结合使用,逐层深入的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进行培养。(5)遵循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认知的心理过程。教师重在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及独立操作。讲授知识点要由浅入深,授课内容的讲解要各个击破。

在教学案例中首先引入程序实例,然后以必填验证控件为重点依次的讲解了各个验证控件的使用方法,最后通过循环的方式讲授实例,直到大部分学生理解该部分授课内容。本案例中,授课的逐步深入,学生也随之轻松的掌握了各个知识点。

教学实例的选用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用的教学实例要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4],且不应太难或太复杂。实例应使学生容易将旧的知识和经验迁移到新的知识点中,易于其掌握。(2)知识点与实际的工程应用结合。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较容易掌握专业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方式及其过程,培养和运用其计算思维。(3)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潜能。利用实例促使学生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设想问题情境,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增强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在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计算思维得到培养。

3 成果分析

本文提出的教学模式经过实践,学生明确了教师的教学思路,能够的主动配合教师完成各个教学环节,认真听讲。专心听讲的人数比例由27.78%上升到55.56%,学生课堂内掌握所讲内容的人数比例由19.44%上升到41.67%。

篇2

6月6日(农历五月初五),正值粽叶飘香、互送祝福、举国同庆之际,第二届信息医学面授班开班典礼如期举行。当代中国信息医学开创者、北戴河信息医学临床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李春才老师,河北省北戴河疗养院院长、《现代养生》杂志社社长王凤桐,《现代养生》杂志社总编施永筠,《现代养生》杂志社副社长徐大平出席了典礼。在开学典礼上,王凤桐院长就李春才老师的生平经历、国内外影响,以及取得的显著成就做了高度的评价。《现代养生》杂志社总编施永筠、副社长徐大平的热情致辞,为面授班拉开了序幕。

李春才老师虽然年近九旬,但精神矍铄,全程授课。参加此次面授班的学员最小的25岁、最大的80岁,有中医学硕士毕业生、医生、心理学教授,还有个体经理。整整15天的时间,学员们通过课上学习、课下练功,与李老师和辅导员的交流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充满良性信息的课上学习

据学员反映:“李老师虽年事已高,但上课前很早就已经在教室等候学员,还亲自板书、示范,手把手教学员操作,讲课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真心实意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员,对人亲切,关心学员,为人正直,品德高尚。”李老师的身体力行、事必躬亲深深地打动了学员。正是在李老师的精神鼓舞以及孜孜不倦地教授下,学员们刻苦练习,成果显著。课上,李老师追求讲课的质量,为使每位学员都学会,每每讲到一个新知识点,就会给学生自己领悟、操作、练习的时间,便于学员在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论是领悟能力强的学员,还是差的,都手把手地教,对每个学员负责,不落掉任何一个学员。在李老师教授的同时,耿玉芹和陈淑兰两位辅导员的悉心辅导,也给了学员很大的帮助。

课间休息的时候,学员们或相互交流各自练功体会,或向李老师和两位辅导员提一些问题,述说自己的情况,虽然只是短短的课间休息时间,却加深了学员之间的感情,使学员对信息医学的了解和领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信息医学在理论上分为三个部分:宇宙信息、人的精神信息体、两种意识巧合妙用。宇宙全息,从宇宙中调取与生命信息密切相关的信息,把它发给病人,激活病人体内相关的有益信息――精神愉快,机体舒适。李老师在悉心授课的同时,也不忘给学员发放良性信息,调节学员的身心。在李老师和两位辅导员的教授下,学员也逐步学会了发放良性信息。在这个充满良性信息的课堂上,学员们虚心求学,认真听讲、做笔记,努力捕捉李老师与辅导员教授的信息知识,通过李老师的教授和发放信息及两位辅导老师的辅助教授,使学员们在练功中,都能感受到精神愉快,机体舒适。经过对信息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对信息医学思维基本功、信息按摩、系统性按摩、局限性按摩、经络与电磁场、体外调控施治、远距遥控施治的学习,学员开始反映信息医学的神奇之处。

来自河南的学员韩先生说:“我认为信息医学理论先进,思想超前,具有开拓性、方向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其治病方法科学、适用、操作简单,为人体科学研究开辟了一条心得途径。”“思维光提法新颖,简单易懂,是激发潜意识、调动潜意识、利用潜意识的好方法。同时对练功入静,提高功力,功能效果非凡。”

来自浙江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张先生说:“基本功、定位制动很好,人人都可以学,一学就会、一用就灵,觉得非常好,立竿见影。”

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的李先生说:“通过学习认识到动与静、主观意识与潜在意识的关系,自己练习思维光时体会到练功其实不是那么难,一点就通,感觉真是真传一句话。”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良性信息的环绕包围下进行的,不仅调动了课堂的气氛,而且也进一步调养了学员的身心,为今后的练习基本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交流、练功、治疗的课下生活

开班期间,每天晚上学员们巩固课上李老师所教授的知识,练习思维基本功(包括净化天空、机体虚无、机体放松、定位制动、轻柔自动、人与体外光象漫步同行等部分)。思维基本功为信息医学的基础,只有练好基本功,在治疗中才能达到自愈和愈他,可以养生、延缓衰老,治疗疾病针对性强,效果良好;练习信息按摩,调节和改善人体信息的不良状态,输入有益于健康的生命信息,使身体达到精神愉快、机体舒适。排泄有害健康的病态信息,进而治疗疾病,使机体舒适;练习系统式按摩和局限性按摩,以思维基本功以及信息按摩为基础,练习具体的按摩操作方法,来为患者祛除疾病;练习体外调控施治、远距遥控施治,筛选人的信息,进行信息追踪,从而达到自愈或愈他的目的。15天的学习,学员们与辅导员吃住在一起,学习在一起。老师辅导时,亲身示范,手把手地教,体现了全心全意、一心为学员、弘扬信息医学的高尚情操。尤其是耿玉芹老师,因为有一个学员是携带家属而来,前来学习的目的是为家属及自己治病,所以,每天晚上,耿玉芹老师不辞辛苦地为其家属调理、治疗,深深地感动着每个学员。正是由于老师与学员们的刻苦努力,使得学员们都各有所得。

来自山东青州市的学员陈先生说:“通过15天学习信息医学,本人体会到宇宙全息,也储存着人的精神信息体和潜在意识,把人体不好的信息体在宇宙筛选出来,完全可以健身治病。在李老师指导下,使学员学到很多东西,关于信息怎么筛选、追踪及激化调控和天人合一妙用之术,解开了诸多难题。”来自济南的中医师学员小王说:“在所有参加信息医学面授班的学员中,我资质最差,以前也没有气功底子,对信息医学也不了解,在李老师的细心教导和亲自示范下,我进步飞快,体会到了各种精神信息,也出现了很多效果,如自动等。我会在以后的临床中运用李老师所教授的信息理论,为患者治病,并将对真实效果作出反馈,非常感谢李老师和两位辅导老师全心全意的教导,也感谢其他学员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学员李先生说:“我们以敬畏的态度不断学习、了解宇宙、了解自身,不断改善和认识自己未知领域,亲身体验一幅幅美丽画卷。信息医学为我们开辟了一条自己调控、为他人排除不良信息、为生命科学创新的道路。”

整个学习过程充满着人文关怀。开班之前,李老师就经常往返于教师与学员之间,力求为学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上课时,李老师关怀每个学员的学习情况、练功体会、练功进程,力求每个人都能学会,都有收获;下课时,李老师与学员互动交流;耿玉芹和陈淑兰两位辅导员课上课下帮助学员练功,为学员治病;业余时间,两位老师带领学员游览北戴河的风光,感受北戴河宜人的气氛,愉悦身心;《现代养生》杂志社总编施永筠和副社长徐大平跟班,以应对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帮助学员拍摄李老师制作的图片、拍照和摄影留念,在这个和谐的大环境中,以人为本,班际和谐。

感人肺腑的学员练功体会

篇3

【关键词】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知识结构 生活实际

当今很多高中文科学生觉得地理很难学,诸多地理老师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要学好文科必须学好地理,学好了地理就如同学好了文科。”高中地理的难点,也是最难学的部分大致为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人教版)以及区域地理分析这两部分,笔者经过连续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学不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归纳,发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归结于高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欠缺。

一、对地理学科的特点认识不足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人教版)中,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归纳为: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动态性等,这几种特性决定了学习高中地理需要转化思维,对高中地理问题的认识更要全方位多角度考虑,可是现实中,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只是把地理学科局限在文科,同时加上初中学习时没有形成全面的地理知识,长期以来,导致了学生学习高中地理依赖死记硬背,依赖记忆地理结论,对地理知识原理的探究基本上忽视,从而导致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无法解决。例如分析“地方时”,课本中只是明确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时刻早,可是没有提供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设置为几点钟,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只局限于能计算时间,同时不少老师在课堂上教学时,不去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这就对学生在思维能力上形成了障碍,简单的问题还能解决,遇到较难的问题就无从下手了。

二、综合分析鉴别能力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到位

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思维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求学生学习时用综合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抓住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现实中很多学生往往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因此导致学生学习时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不能形成全面的认知。例如对光和热的理解,学生认为某地方的太阳辐射非常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就必定充足,但学生不够清楚的是:热量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这就导致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光照充足的青藏地区,热量不足时,怎样去进行正常的思维。再如在分析为什么阿巴拉契亚山脉比较平缓,多数学生就束手无策了,其根本在于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到位。

三、提高学生高中地理的思维能力的途径

1.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正确思维。学生学习地理形成正确的思维,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具有决定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倡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利用的已有的知识积极正确思维,循序渐进,逐步挖掘,使学生拥有完整的全面的知识。例如对地貌的分析,学生开始会有一些零碎的认识,比如明确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同时不太清楚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此时老师适机引导,抛出问题:为什么大陆会飘移,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由此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推论,大陆水平漂移需要动力,这种动力来源于哪?长期朝一个方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大陆那么重还会漂移?最后引导学生找出一系列的假设,再归结到已经明确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同时也能解决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这类问题。

篇4

关键词:初中 数学教学 逻辑推理

推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是大脑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过程。概括地说,推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过程。所谓逻辑推理,是一种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理的、有根有据的思维,是人类正确认识事物必不可少的手段。《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展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逻辑推理能力是与数学密切相关的特殊能力,培养这种特殊能力的最终的着眼点,是要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首要关键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各种不同的推理方法.而其根本途径是通过发掘教材内部的逻辑推理因素,考虑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结合数学来进行,既要做到有意融,叉必须潜移默化。任何离开教材另搞一套的做法都是不必要的。晚离学生实际,片面追求逻辑上的完整、严谨,提出过高过急的要求也是难以收到良好效果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中学数学的重要教学目的之一。当然教师首先本身应该研究逻辑学,掌握一定的逻辑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出教材本身逻辑系统的要求,充分揭示教材的矛盾和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通过设计一系列逐步深化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人深地进行思考。

一、在加深对基本概念的透彻理解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中学数学教材从始至终都包含着丰富的逻辑因素,体现了逻辑规律和逻辑形式.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揭示出教材的内在逻辑性,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常常碰到有的学生在解答数学习题的时候,只重视公式定理的记忆,热衷于难题的求解,却不重视对数学概念的透彻理解,因而常有偷换概念等错误出现。

例如,在求解汽船往返甲、乙两码头之间顺水速度为60千米/小时,逆水速度为30千米/小时,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时,学生错解为平均速度是(30+60)×1/2=45(千米/小时)。这里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是错误的,把它和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混淆起来了。违反了思维的基本规律,因而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

正确的解法是:设两码头相距s公里,则往返一次的距离为2S,顺水用的时间为未小时,逆水时间为S/60小时,故平均速度为V=2S/(S/60+S/30)(千米/小时)。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如能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去理解平均速度,也就可以加深平均速度这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掌握了这一规律也就能强调对这概念的具体理解和使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在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初中数学中的概念、命题(公理、定理、公式)、推理、论证等都属于思维形式的范畴,这些思维形式都要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例如,在设计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推导时,先引导学生以特殊的例子103×l02=(10×10×10) ×(10×10)(乘方的意义)=10×10×10×10×l0(乘法的结合律)=105(乘方的意义)。

得出:103×l02=103+2。

然后用同理可得23×24=23+4;(1/2)2×(1/2)4=(1/2)2+4;说明不同的底数有相同的规律再举出a3·a2得a3·a2=a3+2,从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am·an=?,由学生分析并归纳出am·an=am+n从而得到一般地如果m、n都是正整数,那么am·an=am+n,这就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这样训练,既使学生搞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又加强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三、在更正学生练习或作业的错误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含盐12%的盐水4千克,需加人多少克盐,才能达到含盐20%的盐水

解:设需加入戈克盐,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4×12/100+x=202(4+x)×20/100解得:x=0.4克

这个根在检验时,可能不难发现不合题意。如能遵循逻辑思维基本规律,在同一运算过程中,保持同一运算单位,就不会错在单位不统一上,而造成列错方程了。

正确方程应为: 4000×12/100+ x =(4000+ x) ×20/100

从上面解题中可以看出: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最容易忽略单位的统一而列错了方程。如果你能运用逻辑思维基本规律检查一下你所列出的方程,就可能会发现问题,从而得到一个正确的方程。因此,在更正学生的练习或作业时,要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根据逻辑推理迅速、准确的解答问题,论证自己的论断,以及严谨而前后一贯地叙述自己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总之,逻辑推理能力,是正确、合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它在能力培养中起到核心的作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主要是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只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错误,认识真理,使他们获得越来越丰富的科学知识,这尤其是在初中起点年级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物理建模;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4-0031-5

1 教材分析

《重力势能》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第四节,也是本章的基础知识之一。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本章从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变化过程开始讨论功和能的关系。本节讨论的是有关重力势能的问题,而解决重力势能离不开重力做功。

本节教材首先提出重力势能的基本定义,指出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是重力势能,接着引出在物体被举高的过程中,伴随着重力做功,然后通过分析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推导得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对于物体沿任意曲线运动的情况,可以加深对极限微元思想的认识。最后,教材又安排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以及重力菽苁俏锾逵氲厍蛳低彻灿械奶氐阏獠糠种识,以便完善和加深学生对重力势能的理解。本节的讲解思路也为学生以后学习电势能、分子势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这一部分内容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学情分析

2.1 思维基础

高一学生开始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思维还是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来支持。

2.2 知识基础

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并且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在此要定量地学习重力势能并体验建立过程,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

2.3 能力基础

学生对EP=mgh会进行公式化处理,出现只认公式不认理的现象,研究探索、质疑提问能力还比较薄弱。

3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重力势能》一节是高中第一次定量地研究能量,它在教材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它的研究方法将会对今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意义。在发现规律、提出物理量表达式的过程中,既要得到结论,又要知道结论是怎样得出的,这一节内容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对于能量是如何定义的或量度的,是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设计。

3.1 揭示重力势能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讨论重力势能的基本特征和量化重力势能的条件:一是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二是只有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时,我们才能通过从重力做功的计算量化某一位置的重力势能;三是重力势能只与物体对地的相对位置有关,即确定位置有确定的势能。

3.2 领悟合乎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探究思路

抓住事物的外在表现特征进行探究得出结论,是一种科学的探究思想,所以按重力势能的特征探究能使探究的思路变得清晰顺畅而具有逻辑性。

首先,将势能的一般含义与生活中的演示实验结合,猜想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mg、h)重力势能的基本特征1(物体的高度越高,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按特征1确定方案1用筷子插入细沙的深度来寻找规律发现重力势能的基本特征2(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存在因果关系)按特征2确定方案2(从重力做功的计算考虑)发现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符合特征3(即势能的引入条件)揭示mgh的特殊意义,定义重力势能表达式建立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关系。

4 教学目标

4.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值是相对的,理解重力势能正负号的含义。

4.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控制变量法、实验观察法得到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问题的方法;

(3)通过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感受从现象到本质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

5 教学重难点

5.1 教学重点

(1)重力势能概念的得出;

(2)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5.2 教学难点

如何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6 教学过程(如表1)

参考文献:

[1]林正范.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较过.物理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6

四、历史评价法。专指历史评价中最一般的评价原则,用列宁的话说就是:“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论民族自决权》)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里“历史范围”的选择是针对不同历史现象形成不同的选择,同时又是双重选择,即:一方面指具体历史现象所处当时的较大历史范围,另一方面指形成这种历史现象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历史范围。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双向评价历史,明察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时代性两个特征、进而实现全面完整地评价历史。

五、阶级分析法。这是原理中对阶级社会历史中人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活动进行科学分析的思维方法。其一,阶级社会历史中的具体个人、团体、群体都属于特定的阶级,并因其经济利益表现出其政治立场和社会活动。其二,任何阶级都可以辩证地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认识评价。其三,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因此在分析任何历史的进步时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作用。其四,历史人物必然代表其阶级利益进行历史活动,并属于当时历史发展的一部分;同时其历史活动带有个人品质因素,在认识评价时还要看到个人对历史的影响。

值得指出,我是根据可操作、易操作性的原则把这些基本原理归纳成五个方面的,既非科学亦非全面;而且还应注意思维本身就是一种综合的心理品质、又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因此,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往往和解数学题一样,可以殊途同归,但更多地却表现为必须多法并用、综合思维方能实现科学认知,这一点恰是哲学思维的关键。

此外,运用历史思维进行教学,无论是教师本人教学工作还是学生学习活动,其效果是非常突出的,且有利于历史教学实现对学生能力培养趋向更科学、更迅速、更全面、更有意义、更真实,进而真正符合历史教学的能力目标,有效地避免了类似佛教修练禅功式的,在长期、大量的感性认识中去逐渐体会以达某一天突然实现“顿悟”成佛的教学现象,并觉察这种现象下出现的高分低能型学生的次生现象。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开发智力、增强能力、提高成绩以及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多重教育效益。单纯就历史教学而言,我根据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有如下几点看法: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进行历史教学,关键在于挖掘教材思路深化教材内涵,科学组织教材,在认识和理解上深化,在具体知识上简化,从而加强历史教育在方法上的科学性,体现历史学科在思维特征上的科学性,并能迅速有效地使学生充分理解、认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向思维,对知识掌握更倾斜于科学性极强的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理解记忆。

篇7

第一,个人感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应是阅读行为的主体,无论课堂还是课下都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第二,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阅读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带着思考阅读,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挖掘其内涵和外延。第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语文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应当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自主阅读是基础,课外自主阅读是补充、是延伸。第五,在阅读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学生的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

2.新课程标准下的自主阅读实践探索

2.1努力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因此,要高中生在阅读中收获知识,必须要培养他们对阅读的兴趣。首先,通过课内讲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高中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水平较高,思考问题已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抽象思维占优势,并向理论型抽象思维发展,辩证思维基本形成。因此在阅读课教学时,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教材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要从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开始,就是使学生养成见到读物能主动读的习惯;此外还要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力。既有阅读习惯又具欣赏水平,再加上读物本身具有的吸引力,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容易产生。

2.2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首先,要认真选择阅读材料。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前提下,笔者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有层次地推荐适合的阅读内容,力求循序渐进。其次,科学规划阅读任务。给学生制定短期和长期的阅读目标,学生在完成这些目标后,让学生就自己的阅读历程,进行自我评价和反省,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阅读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再次,注重日积月累。阅读是书本知识的获得过程,把读物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必须注重积累。最后,精心指导阅读方法。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阅读、会学习,使他们受益终生。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粗精结合的阅读方法,学会鉴赏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

2.3构建学生自主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确定学习目标,给予阅读导向。在学生充分预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事先制定并下发自主阅读的提纲,对学习步骤和方法进行提示,自主阅读练习题。第二,激发兴趣,引发阅读期待。这个环节的重点在阅读导语设计上,导语设计要“激情”、“激趣”、“设悬”、“巧妙”。第三,提出问题,引发质疑。在自主阅读教学中教学要根据内容巧妙的设计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第四,收集资料、整合内容。收集与文章相关的资料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以达到自主读书的目的。

3.结语

篇8

【关键词】数码设计艺术,思维,创意分析

一:数码设计艺术的应用与发展

数码设计艺术是结合数码科技和传媒技术,将科学理性思维和艺术感性思维融合所形成的设计艺术形式。该设计艺术应用领域目前已广泛渗透广告设计、平面设计数字电影、数字电视、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设计之中。数码设计艺术具有使用网络媒体传播和交互性等特征,采用数字化科技手段创作出极具创意的“非实体”作品。

自50年代末以后,计算机技术和艺术的融合交流促进了计算机设计艺术的产生;20世纪末,与模拟化技术相比,数字技术有较大的优越性,从而催生了“数字化生存”理论。随后全球网络化的发展也使得数码设计艺术由单机化的静态发展转变为基于WEB动态的协同运作的新模式。21世纪,互联网艺术设计资源、新型硬件软件、载体平台等资源日益丰富,以计算机为操作工具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日趋增加,从而推动了数码设计艺术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数码设计艺术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己经发展成为一种新型创意经济产业,一般主要应用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游戏、计算机动画以及数码漫画等四个领域。计算机辅助设计主要包括静帧、动画,工业设计、网页设计及电视广告经常运用此类软件。

电子游戏在日本发展尤为兴盛,日本游戏公司依托日本漫画与动画产业较强的文化实力,运用数码设计艺术,打造出成就突出的游戏产业。此外,计算机动画以及数码漫画也广泛采用数码设计艺术,制作出创意十足的非实体作品。

二:数码设计艺术的优势与特性

1.图形图像格式与特性差异

数码设计艺术思维与传统绘画思维存在着本质差异,传统的手工绘画一般只涉及二维的点、线、面等,而数码设计艺术的基本创作元素则不同,计算机创作基于数字化图形图像的“可重用性”创作元素特性,以图像等图像数据作为基本创作元素。图像是由一系列的像素排列而成,图形编辑则是对节点进行调整,图像处理则是运用特殊滤镜效果等方法进行对位图图像加工处理。贝兹曲线、矢量绘图工具上的钢笔工具等都是绘出矢量曲线的重要工具,在三维软件的造型基础设计中运用广泛。

2.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融合

数码设计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产物。计算机为艺术家与设计师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资源,突破天然材料的自然特性限制,以高科技的计算机作为创作工具,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自由的艺术创作。早期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之间一直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艺术创作始终难以与计算机程序操作有机结合,21世纪初,计算机软件的改进,为设计艺术学科与计算机的交叉创造了有利条件,计算机在设计艺术表现领域迅速普及,新媒体艺术家步入专业创作的发展行列,数字化技术手段和网络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使现代意义上的制作与设计的分工再次走向融合。

三:数码设计艺术新思维的内容与发展

“数码设计艺术思维”是将思维与设计二者进行结合而形成的全新概念。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都离不开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运用,但两者又存在较大的差异,科学家进行逻辑推导时通常采用抽象思维,而艺术家多采用形象思维进行非实体艺术作品的再创造。因此,以艺术家为创作主体的数码设计艺术常运用形象思维去建构、寻找和建立表达的完整形式,再辅之以必要的抽象思维。

数码设计艺术思维不是单一性思维,而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整合性高级思维模式。作为设计艺术的分支学科,数码设计艺术的思维属性同样具有设计思维的一般特性,以形象思维为主,另外创造性也是设计思维的关键因素,创造性思维才能使作品富有生命力。但“数码”技术与设计艺术创作的结合又使得数码设计艺术思维不同于普通的设计思维,数码设计艺术思维是在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基础上所形成的新型设计思维类型,并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

四:数码设计艺术创意方法研究

数码设计艺术创作并没有固定的方法,其方法来自实践,借用比较成熟的学科方法。思维的发展很大部分依赖想象与联想,这对数码设计艺术创意具有重大意义。

1。数码设计艺术的想象

想象是一种形象思维,通过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得到。创造性想象是创造活动的前提,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关键,而想象思维则是创新性思维的核心。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借助想象,现在与未来、具体与抽象、科学与幻想得到有机结合。想象使思维得以扩展,以改造记忆表象为基础,创建新形象,想象思维属于形象思维范畴,是形象思维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一切设计艺术创作活动都离不开创造性想象,在进行创作活动时,首先要对自然物质进行初步观察,再通过想象进行整体归纳,创作出创造性作品。

2。数码设计艺术的联想

联想思维是指由于某种诱因人脑所产生的一系列彼此联系的思维活动。联想思维能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思维对象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从而使艺术创作的思维广度提高,同时激活创新思维,比如采用Flash再现老相声(仅存录音)就是创造性思维激活的典范。另外联想思维还有利于信息的检索和储存,将信息有序地储存在大脑中,并将之纳入一定概念的“链”中。基于模拟人脑的原理,人工智能的开发与运用应运而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驾驭计算机,摆脱工具的束缚,这等同于数码设计艺术创作的思想基础。

小结:数码设计艺术创作作为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在未来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数码时代要求设计艺术创作进行思维模式的创新,而创新是设计的本质,只有通过创新,数码设计才具有前进的动力。将网络时代计算机的优势充分应用于数码设计艺术,突破传统思维的枷锁,是现代数码艺术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钱安明;数码设计艺术思维与创意方法研究[J];东华大学;2009年

篇9

关键词:创新思维情感教学问题教学综合实践

英国科学家霍伊尔(F.Hoyle)指出:“今日不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国家,则明日将沦为落后国家而羞愧。”创新思维是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但绝不是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决不是只有少数“天才”和科学家才具有的东西,它存在于创造活动中。创新思维能力是当代社会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所谓创新思维就是运用直接知识进行分析、综合、联想、推理、想象等思维活动,获得自己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得出新的结论、规律。它的具体内涵就是突破原有事实、框架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全新方式。

一、利用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情感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通过激励、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认知活动的发展,达到学生和谐健康的情感品质培养之目的。从情感教学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情感教学有两个基本内涵:

(1)把情感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促进认知活动的发展;

(2)把和谐健康的情感品质培养作为情感教学的目的。也就是说,情感教学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情感促进认知,认知的结果稳定和升华情感。

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如果缺乏情感动力的参与和伴随,创造力的产生和发展均会受到严重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营造接纳的、支持性的、开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成为知识掌握过程中活跃的、兴趣盎然的参与者。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融。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健全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发展;学生在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里,将大胆的设想和创新计划变成学习中的现实,让学生自己品尝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领略创新的实际意义。

二、利用问题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任何思维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疑—问—思”这一规律。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多疑才会多问,多问才会多思。经过思,疑则渐解,以致融会贯通。

1.设疑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观点转化为问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疑难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用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

2.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每一种事物都提出疑问,对每一种现象都有适当的反应。这是许多新事物、新观念产生的开端,也是创新思维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教师应把质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

(2)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3)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向教师质疑提问;

(4)组织学生间相互批改作业,评阅试卷,发现问题。

3.解疑

对学生来说,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公式独到的证明或应用等。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的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往往并不是唯一的,教师的评价也应更具有开放性,要对学生独特的见解给予分析,充分肯定正确的见解,对错误的要善于诱导,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深化,受到锻炼。

三、利用综合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自然科学,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设计实验方案,从新的角度给予新的思考、分析、审查,进行“挑剔”,找出其缺陷与不足,并给予修正和扬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教师和学生共同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立实践课题,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课题的实施方案、实施计划和过程,教师协助监督完成全过程,并在考核中注意衡量学生实践设计的逻辑性和创造性、实验总结与讨论中的知识性和探索性以及表达方式的科学性,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各小组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试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总结和归纳,找出班级中典型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进行探索。这种方式既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又获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是其他常规实验无法比拟的。

总之,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在人的心理活动的高水平上实现的、多种思维形式协调活动的综合性思维。要培养创新思维,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当代教育创新,2004(4)。

[2]中学化学创新教法.北京:学苑出版社。

篇10

一、直觉感知思维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师可以采取“实践聚焦法”,通过引导学生选定目标、参加实践、聚焦分析、集中突破等环节,使实践环节与理论教育相统一,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行为的相互转化,在此过程中实现对灵感的激发。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圆心”时,让每个学生在纸上沿一个圆形物体的边沿画圆,再将此圆剪下,将圆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反复几次,最后观察折痕,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这一动手实验,学生发现每条折痕都相交于一点,当我告诉学生这“点”就是圆心时,学生就清楚了圆心是指圆中心的一点,从而对圆心这一抽象的概念有了直观、形象的深刻感知。

二、反常逆向思维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代精神

教师可以采取“命题思辨”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某些命题进行思考和辨识,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思想观念上的解放。例如:我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观察几组比例式:1∶3=2∶6,12∶2=6∶1,12∶4=9∶3,0.3∶0.5=1.5∶2.5,很多学生都能看出这些比例的比值,而没有从其他角度看出比例的特点,我就引导学生看两个比的联系,把它们结合起来看。有的学生慢慢看出来了,因为前面三个比例的项的数都较小,比较容易看出,从而在全班引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在逐一讨论后,让学生对这几个比例进行变形,得出很多正确的比例后,我挑选出这几组让学生观察分析:1∶2=3∶6,1∶2=6∶12,3∶4=9∶12,0.3∶0.5=1.5∶2.5,聪明的学生会得出,每个比例中的四个项都是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继续让学生对比例的性质进行运用,从18的约数中选出四个组成比例。按照常规要去算比值,现在不用了,把乘积相等的两组数放在一起,怎么快速写成比例呢?直接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就可以了。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大到小排列,又可以内项交换位置,也可以内项、外相同时交换位置,还可以内项、外向互相交换位置。这样写比例就轻松多了。所以,课堂上老师很好的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对他们“不清楚”的地方稍加点拨,获得的知识远远超出书本,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了探索知识的乐趣,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思维趋势。

三、隐喻联想思维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挑战能力

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是运用“联想创意法”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而唤起他们对新事物的追求,对旧观念的挑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如:我教学“高矮长短”时,用课件出示一个故事,唤起学生的联想:①一只小羊羔和一头长颈鹿要从一个小门过去,谁能过去,谁不能?②他们来到一棵大树下,谁能吃到树上的嫩叶,谁不能?我先让学生思考,得出身体的高与矮和脖子的长与短,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都有利有弊,从而启发学生对生活中某些道理的思考。而长颈鹿和小羊羔又如何扬长避短呢?学生纷纷讨论,想出了很多办法。最后,课件出示①②的结果,激发学生战胜困难、挑战自我的勇气和信心。

四、辩证思维的启迪,培养学生的务实作风和科学精神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和更深刻的层次上把握事物的本质,熟练地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剖析事理,养成辩证思维的良好习惯。比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我让学生与教师站在讲台上,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用了5种方法,有老师与学生、大人和小孩、成年女性与未成年女性、成年女性与未成年男性、女性与男性等。学生切实体会到了在不同的标准下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学生既掌握了知识点,又锻炼了辩证思维,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思维基础。

五、多维发散思维诱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开拓精神

我认为采用“提炼观点法”效果不错。激发学生多维发散思维,即给学生设置情境,结合情境反映的问题,让学生提炼出观点。如:教学“0的认识”时,引入学生喜欢的“小猫钓鱼”的故事,使学生在乐中求知,知中求理,理中求学。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从求学中不断探索新知,掌握人生真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之策,教育先行。我们都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发掘教材精髓,钻研教法,“科学”导航,培养学生从小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以适应时代的挑战,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