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5 18:1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经济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3年一季度中国广告市场开局喜人增长跑赢GDP
2012年,在宏观经济放缓的大环境下,在限娱令、限广令等一系列政令的影响下,中国媒体广告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全年增幅仅为5.7%,为近年来罕见低增长。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7.7%,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基本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企稳回升态势。一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超过5.5万亿元,相比去年四季度,内需短期有收缩,年中有望逐步企稳。3月份CPI为2.1%,低于市场预期,通胀预期减弱。对外贸易也延续了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反弹回升的势头,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在宏观经济平稳增长的大背景下,2013年一季度中国广告市场开局喜人,增长11.3%,高于GDP 7.7%的增幅,同时也远远超出去年同期1.5%的增长。(见图)
电视媒体恢复增长网络增长进入平稳期
一季度增长主要靠电视拉动,去年年初由于受到限娱、限广等广电政令调控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电视广告市场受到很大的冲击,今年一季度恢复增长,增幅13.2%,高于广告市场的平均涨幅。其中央卫视收入额和时长均有增加,地面频道收入增幅缓慢,广告时长缩减。广告投放继续向全国性高端化品质化平台聚焦。电台广告收入稳步增长13.6%,继续引领传统广告市场涨幅。继报纸后,杂志也出现负增长,纸媒堪忧,需要更快进行数字化、电子化步伐。网络(不包括搜索类)进入平稳增长期,同比增长18.8%。(见图)
“大消费”行业依然集中传统平台宝洁稳居广告主首位
行业方面,日化、食品、商业及服务性行业、饮料、药品“大消费”行业继续传统广告投放市场的主力军团。除了商业及服务性行业和药品投放依然缩减外,其他三大主力行业均保持稳定增长,尤其是来自春节因素的影响,食品和饮料增长显著,增幅均超过20%。日化行业10%的增长稳居投放额霸主,其中欧莱雅是中国广告市场一季度投放刊例额最大的品牌,但增长减速。宝洁稳居广告主首位,不仅在传统媒体投放最大额的投放,在互联网上也是投放冠军,并保持快速增长。除了主力行业增长外,酒类、清洁用品、房地产和交通行业一季度增长也表现强劲,房地产虽然环比去年四季度下滑,但对比去年同期呈现24%增长,房地产市场已然回暖。而在去年同样低迷的交通行业也有25%的增长。家电家居行业从一季度的投放表现看,依旧低迷。(见图)
互联网广告投放市场上,交通、网络服务类、食品饮料是主力投放行业。食品、饮料、酒类、医药、日化、个人用品等传统行业增长显著,继续加速在互联网传播。尤其在传统媒体上投放缩减的医药行业,在互联网上有62%的高增长投入。部分行业的媒体传播转型,值得关注。(见图)
昌荣预测:2013中国广告市场增幅约为9.7%
篇2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现状;反思
基金项目:乐山师范学院科研项目(S100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0月31日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教育部所要求的高校经济管理类必修核心专业课,其目的是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还停留在“老师上课讲-学生考前背考后忘”的传统教学模式之上,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应对市场需求,更无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而,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现状
首先,教师难以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状况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在一部分高校《西方经济学》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学生此时刚刚接触或没有系统学习《高等数学》,而《西方经济学》上部分便涉及边际效用、边际产量、边际成本等众多的边际概念,学生如果没有微积分的扎实基础无法深刻领会边际分析的内涵;另一方面国内教材编写的特点是采用演绎法,即先给出明确的概念,然后层层阐述概念的内涵,最后再举例,其优点是逻辑层次清楚,适合于记忆和应试,但是过于枯燥和单一,不利于发散思维。学生在课堂前半部分老师详尽的概念阐述之中已失去主动学习思考的兴趣。而经济学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离开了生活实际经济学就必然成了无本之木。因而,教师要选择难易适度、内容丰富且注重案例研究的教材并非易事。
其次,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实施缺少清楚的认识。我们不能简单把案例教学理解为举例教学。案例教学本质是互动式教学,而举例教学却可以不依赖于学生的积极配合而单独由教师讲解来实施。案例分析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对于现实生活问题,我们可以存在多种视角,多种解决方案,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经济分析的能力和兴趣;而举例教学仅仅是用一些实际例子对某一理论作相关阐释,其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该理论。案例教学综合性较强,对某个案例的合理分析不只是涉及到课程中某一章节的知识点,而是可能需要对几个章节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同时,案例教学需要较多的背景知识介绍,我们不能把一些外文教材中的经济案例直接照搬到课堂,因为有些背景为我们国内学生所不了解。
再次,我们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有单一化的倾向,不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经济分析工具。大多数普通高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教学的单一形式,而《西方经济学》较强的应用性使得单一的课堂教学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手段上部分高校以多媒体教学为“时尚”。我们知道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信息量大、使用便捷快速、易于拷贝和观摩,但并非所有层次的学生都适合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庞大的信息量使得学生无法把握重点,同时也不易吃透难点。因而,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选择教学形式和手段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二)学生学习现状
首先,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初就存在很多对该课程的误解。有些学生抱着很强的功利心来看待《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以为微观经济学可以帮我们快速致富,宏观经济学可以帮我们去政府部门运作经济政策。但是微观经济学远非致富之学,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学习也不能马上带给我们实在的经济效益。《西方经济学》只是一种分析方法,一种看事物和现象的独特视角,其所擅长的经济解释更是人所诟病的“事后诸葛”。还有一些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前就把经济学混同于会计学,但是我们知道会计学是一门实实在在的技术,有标准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而经济学却并非一门技术,其经济理论众多,流派庞杂,对于有些争议各流派无从统一(特别是在宏观经济学部分),如果我们以会计学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经济学,必然感觉思维混乱,课程学习难以进行。
其次,很多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从有到无。一些抱着极强功利心学习的学生在看到经济学并没有实实在在的收益时就会失望而归,同样,那些以会计学思维方式对待经济分析的学生在看到众多有争议的理论时就视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为畏途。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为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离不开经济数学和图表分析,特别是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对微积分的掌握要求较高,这对于那些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打击较大。
再次,学生缺少与老师互动的平台。学生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新问题和新想法,但是却无法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如果仅仅依靠课后10分钟来和老师讨论,显然不仅时间仓促而且也让老师疲于应对,无法休息。在国内大多数普通高校,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随时打断老师来提问,这种提问方式不仅会让老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也会对教学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不在课堂之外开辟新的交流平台,学生会因为积累的问题太多而影响其学习兴趣,而且那些曾经出现在脑际的新想法也会遗忘。因而,师生互动平台的建设必不可少。
(三)课程考核现状。在国内大部分普通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如同其他专业必修课经济学的考核也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这种考核模式必然使得学生更多地注重考试前的背笔记,而忽视平时经济分析的应用。这样,即使老师在教学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经济心理实验法和经济模拟教学法,那些仅追求考试分数的学生仍然会对新教学法缺少兴趣,并且课程考核如果不紧密结合新教学法也会造成对积极参与的同学不公平。因而,新教学法必须与新考核方式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
根据上文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分析,我们对该课程的教改提出如下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大胆精选教学内容。如,在一些高校微观经济学的课时设置从48课时到64课时不等,我们必须根据课时多少来调整所教内容。当课时设置较少且学生基础较差时,我们可以略过或者少讲某些章节,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可以不讲生产要素的供求和蛛网模型等章节。对于数学基础弱的学生,我们可以选取较为简单的模型讲解,如只讲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形。
(二)案例教学法。我们在引入案例教学法时,应多结合中国经济生活,从经济运作实践之中收集典型贴切的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不得不使用国外的案例时,则应尽可能保证案例新颖独特,且需要对相关背景知识进行介绍。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密切与学生保持互动,且始终处于指导者身份的位置。当学生分组讨论时,课堂气氛既要热烈活泼,又要始终处在老师的控制之下,既要发散学生思维,又不能让学生跑题,做到收放适度。同时,我们也可以邀请一些科研单位研究人员来讲解涉及其研究课题的经济学案例,从而更好地保证案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三)经济心理实验教学法。我们在讲授某些经济学原理时可以让学生参与经济心理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些原理的理解,如拍卖定价模拟和经济博弈实验等。在实验之前教师需明确告诉学生实验规则,在实验结束时应及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写经济心理实验分析报告或心得体会,以深化实验教学法的效果。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多样化。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和形式。当学生反应快、学习能力强时,可以较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当学生基础薄弱时,则应更多地使用传统的板书教学以突出重点,强化难点。除了教学手段多样化之外,在教学形式上也须灵活多样。由于经济学有较强的现实性,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可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多带学生走出去,亲自做调研,从而更好地理解经济运作与实践。老师可先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确调研内容和目的,然后带学生走出课堂,结合现场进行讲解,指导其做好记录以备返校作调研分析报告。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五)师生互动平台。我们应注重课堂之外的师生互动平台建设。良性循环的互动平台不仅可以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激发其学习热情,而且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这种互动平台可以借助于互联网,如QQ群、电子邮箱等,也可以直接建立学习兴趣小组。
(六)新的考核方法。我们引入了新教学法就必须引入新考核法与之相对应,否则考分至上主义者必然对新教学法缺少兴趣,同时也会带来新的不公平。对于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调研报告和经济心理实验分析报告,我们应认真考评以备期末结合考试成绩作综合成绩评定。分析报告的考评可采用如下准则:第一,是否紧密结合相关理论进行经济分析;第二,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对于同时符合这两条准则的分析报告可以评为“优秀”;对于只符合第一条准则的报告则评为“良好”;只符合第二条准则的报告则评为“及格”;对于两条准则都不符合的报告则评为“不及格”。在期末综合成绩评定时,卷面分所占比例可以设定为70%或者60%,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30%或者40%(平时成绩一部分来源于分析报告的评定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分别对应于百分制的85分、75分、65分和55分)。当然,平时成绩也可以部分来源于其他方面,如考勤和课堂讨论的参与等。
三、结语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和实例主要来源于西方的市场经济实践总结,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应更多地结合中国市场经济实践和学生实际水平,尝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以最终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牛国良.微观经济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魏静.谈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昆明大学学报,2008.1.
[4]郑凌燕.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初探――以西方经济学教学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2.
篇3
1.1有助于经济学相关问题的解决
由于经济学涉及到的范围较广,因此要求我们在对经济学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科学、客观、精准,即使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对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准确地找到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而作为统计方法来讲,其自身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分析过程的精密、严谨性,以及分析结果的准确、清晰化。将统计方法引入到经济学中进行应用,促进经济学与统计的结合,不仅对计量学、产权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的衍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还有助于经济学相关问题的解决,使经济学相关活动的开展在科学统计方法的辅助下得以顺利、有效开展。一般来讲,将统计方法应用到经济当中,其过程都要经历从经济到统计再到经济的这一轮回过程,即从当前面临的急需解决的经济问题出发,建立经济模型,运用科学统计方法来对经济模型展开全面的分析,以求得结果,并结合相关经济理论以及原理来对这一结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最终得到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为相关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意见和建议。
1.2有助于企业重大决策的制定
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中的运用,逐渐改变了原来以定性分析为主的经济活动评估方式,转而以定量分析为主。特别是对于现代一些企业而言,在对经济相关重大决策进行制定之前,企业都希望能够通过科学、精准的统计方法来对决策的制定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何种意义以及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为企业重大决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运用统计方法来对企业的经济决策进行制定,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经济决策的科学性与可靠性,避免企业不必要的物力、财力的损失,同时统计方法对企业决策结果的预测,还能够大大地提升企业对自身发展情况的可控性。
1.3有助于经济理论适用性的提升
无论世界上何种事物,其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程,与经济学相关的事物亦是如此。统计方法对经济学相关事物的分析主要分为定量、定性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事物质的改变,反过来事物质的变化又会对事物的量产生影响。所以说,对于经济学来讲,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着相同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根据经济活动的具体情况来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统计方法的选择。我们在应用统计学来对经济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表述时,可以以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来进行,从而得到分析报告,并结合先进的经济学理论来对实际的经济活动给予科学的指导,使经济理论的实践性、适用性得到提升。
2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中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市场经济体系有待完善
从上文对统计方法对经济学重要意义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应用统计方法来对经济学中的问题进行解决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抽取经济问题中的相关变量,并以对经济问题的分析作为前提,以与问题相关的经济学理论作为基础,来构建数据经济模型。然而宏观数据经济模型的建立,需要我们对当前宏观运行机制、宏观经济理论下各种经济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及宏观经济理论作为构建的基础来进行实现。这就对宏观理念下的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性、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能够准确、客观地对经济运行机制进行描述,合理、适当地对宏观的经济行为进行分析。也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地提升经济模型的实用性,使经济模型在指标预测、决策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就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目前仍处于较为低级的阶段,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一些经济学理论没有得到科学的实际论证、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仍处于建设之中、一些基础性的经济学理论存在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中的运用,使统计方法的重要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2.2对经济学中应用统计方法的认识不足
在经济学中运用统计方法,应对所应用统计方法的科学性、适用性加以关注。我们之所以将统计方法应用在经济学当中其目的,一是为了将复杂经济学问题进行简单化,这样就可以直接通过对数据经济模型的分析来更为容易地得到相关的经济结论,其次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经济学实际的内在需求,对一些需要由统计方法来解决的经济学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而当前,社会中的一些经济研究、分析学者为了对自身的知识、能力进行炫耀,无论在分析、研究何种经济问题时,不管是否需要、适合,都加入对统计方法的运用,并且愚蠢地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使自己的研究看起来更有水平。在企业中甚至还存在一些经济分析人员,在没有对统计方法的相关原理进行熟练掌握的情况下,就将其用于对企业经济问题的分析上,完全不考虑其自身这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将对企业造成怎样的影响。
2.3专业统计人才缺失
运用统计方法对相关经济学问题展开科学的处理、评估、分析,不仅需要分析人员能够对统计方法进行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还需要其具有丰富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换而言之,就是要求分析人员必须同时具备丰富的统计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运用统计方法来辅助经济学活动。此外,还要求分析人员能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在与经济学、统计学相关的市场、贸易、管理、社会等学科领域方面有所涉猎。然而,在现实中,这种复合型的专业统计人才是十分稀缺的,一些企业的经济分析人员要么是经济专业出身、要么就是统计专业出身,只是单纯地熟悉经济学或是统计学一方面的知识,这对于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中的有效运用来讲是极为不利的。
3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中的有效运用策略
3.1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十分迅速,为给予我国的市场经济以更好的保障,使其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更为稳固、持续的发展下去,就需要对当前的市场经济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以更好地对当前社会注意市场的经济发展规律进行揭示和分析,以探讨出一条适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优产业结构,并对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为进行鼓励,使企业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同时,在经济学中应用统计方法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对相关的统计、经济理论进行不断完善,对各种统计方法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升企业经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强化统计方法对企业经济决策制定的影响,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为企业的发展、竞争营造一种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
3.2构建完善的数据收集网
运用统计方法来解决经济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相关经济决策的制定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意见和建议,使统计方法更好地为经济学所服务,这一切都要依赖于所收集统计数据的完备性、真实性、及时性,同时这也是保证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中得以有效运用,其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我们必须要构建完善的能够及时地对研究所需要的经济数据进行准确收集的网络。在我国经济统计部门主要负责对经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要想有效地提升所收集数据的精准性、全面性以及搜集速度,首先就需要我们针对经济数据收集工作,制定统一的收集指标体系,以确定经济数据收集的范围和条件,同时还要对新兴产业的数据收集工作加以关注;其次,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对经济数据进行调查的力度,并通过对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来提高数据收集的效率;最后,我们要自下而上,加快数据收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顺利地收集到有效的经济数据。
3.3加快复合型统计人才的培养
篇4
一、质量成本的含义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保证。自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质量成为竞争的核心因素。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质量管理。根据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质量成本的定义是: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的有关费用。较为正统的说法:当生产的产品质量达不到100%合格时,为产品质量而增加的成本。
质量成本的基本组成内容包括:
(1)为保证和提高质量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主要有:
预防成本,指为减少质量损失和降低检验费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质量费用,产品评审费用,质量教育培训费等。对于我们科研单位项目前期费用和技术储备不应记入预防成本。
鉴定成本,指按照质量标准对产品生产种所需要原材料、配套件、半成品、产成品及其加工过程、装配过程和交验过程进行质量检验所发生的费用。例如,进料检验费,外购配套检验费,产品与工序的检验费,产品试验费,测试和检验手段的维护、检验人员工资等。对于这部分的费用最好是落实到个人,专人专项负责检验试验等活动。
(2)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各种损失,主要有:
内部故障成本,指由于质量不好而造成的各种损失。例如,废品、次品损失,返修费用,附件费用,产品质量故障分析。修改设计费等。
外部故障成本,指产品售出后。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造成的各种损失。例如,索赔损失,违约损失,降低损失,以及对废品、次品进行包修、包退、包换而发生的损失等。
二、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意义
(1)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是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质量成本是产品总成本的一部分。是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经济型的表现,是衡量质量体系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确定质量成本的最佳水平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通过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对质量成本进行统计、核算、分析、报告和控制,了解质量成本中各项费用的变化趋势,针对这些趋势中的不良倾向采取措施,控制其中不合理项目,反复调整,找到本企业质量成本构成的最佳比例,不仅可以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途径,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还可以监督和指导质量管理活动的正常惊醒。进而满足用户要求的最佳质量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2)质量核算是进行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进行质量核算可以反映和监督在项目产品开发、技术储备、生产、管理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质量管理职能上的弱项,为推进质量管理活动提供依据,通过质量成本核算,探求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管理条件下,最经济的质量水平,找出质量的合格程度和质量成本间的变化关系,以改善质量成本结构,降低质量成本,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的经济性。
(3)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工作深化的必然趋势
成本管理就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对产品总成本进行计划、控制、核算和分析,并对各项费用支出进行计划和控制,达到少投人多产出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产品的质量贯穿整个生产活动中,质量管理的只能与作用,是成本管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同时质量成本管理吧,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结合起来,把技术管理融为一体,改变了长期以来重生产轻管理,重技术轻核算。重质量轻效益的倾向。
财务部门负责的任务:
(1)根据各部门上报的经费使用计划,组织编制质量成本计划,并监督实施。
(2)收集和核算、汇总各部门上报的质量成本数据,每月编制上月质量成本汇总报表,定期送总会计师审阅并报质量管理部门,每季度进行质量成本分析,年度出具质量成本经济分析报告。
(3)依据质量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提供的信息,开展质量成本监督。
由于目前财务核算体系中尚未单独设立“质量成本”科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按照质量成本管理程序要求,将能区分的质量成本在财务核算时用加注关键字的方式予以明确和区分。具体做法是在录入凭证的摘要时注明关键字,比如预防成本加注“Y”、鉴定成本加注“J”,内部故障成本加注“N”,外部故障成本加注“W”。在月末结账后将流水账引出,对关键字经行筛选。进行质量成本的统计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是将质量成本和账务日常核算工作结合在一起,不用再重复进行统计工作了。
质量办公室应负责的任务是:
(1)对财务部门提供的质量成本统计报告进行分析,研究质量成本变化趋势,生成分析报告。
(2)每年年末向财务部门提供下一年度各项费用和经费的开支计划。
(3)每年年末向财务部门提供下一年度质量管理、产品质量评审、质量教育培训计划预算。
四、如何控制降低质量成本
降低质量损失的意义在于如果能把质量损失中的显见部分。特别是隐见损失控制住,降低下来,就会大大降低企业的总成本,所获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是十分可观的。
1、质量成本控制
质量成本控制是以质量成本计划所制定的目标要求为依据,采用各种手段,把影响质量总成本的各个成本项目控制在计划范围内的一种管理活动。可见,质量成本控制是完成质量成本计划、优化质量目标、加强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
质量成本控制贯穿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一般有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质量成本控制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提高员工的质量控制手段,完善质量管理工具
(2)规范检验方法和环境控制,减少人员原因对质量的侵害。围绕生产过程重点提高合格率水平的方法;(3)运用改进区、控制区、至善论区的划分方法进行质量改进、优化质量成本的方法;
1)质量该井区的标准是故障或损失成本大于>70%预防成本
2)控制区的标准是损失成本约等于50%预防成本约等于10%在这个阶段这各阶段用户满意且质量成本最低,如果找不到更有利的改进项应经重点转为控制质量成本。
3)至善论区域的标准是损失成本小鱼40%鉴定成本50%此时,产品质量水平最高,超过了用户的要求,出现了剩余质量,应从新审查标准或放松检查标准。
参考文献:
[1]孙正兴,并行工程环境下CAD系统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1997(9):3―8
[2]李开龙,并行工程在机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f20):48―49
[3]何浩,徐燕申并行设计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机械设计,1998(1):64-66
篇5
成品油价税费改革中,燃油税虽然是当前众目所集,但其重要性可能并不如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正因如此,12月5日晚间,国家发改委对外公布《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 (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关心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观察者们感到了失望。
征求意见稿在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方面仅在现行框架上略作修改:国内汽、柴油出厂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收和合理利润确定。此外,现行汽、柴油零售基准价格允许上下浮动改为实行最高零售价格。“最高零售价格以出厂价格为基础,加流通环节差价确定,并将原流通环节差价中允许上浮8%的部分,缩小为4%左右。国家将继续对成品油价格进行适当调控。”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告诉《财经》记者,他认为这仍然只是一个过渡性方案,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也看不到中国油价完全放开的可能,油价定价权仍在政府手中。
捆绑的代价
此次燃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出台,可见的理由是国际油价近期的大幅下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和燃油税改革,十余年来受困于高油价、利益纷争等原因,曾多次呼之欲出而又偃旗息鼓。
今年7月,国际原油价格创下147美元/桶的历史高价。之后,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影响逐步扩散,油价掉头向下,如今已经跌至45美元/桶以下,短短四个月跌幅接近70%。
同期,中国自从在北京奥运会召开前的6月20日,将国内成品油价格每吨上调1000元后,油价便被锁定,至今没有下调。这导致国内油价明显高于国际油价,不满之声四起,各地出租车司机爆发的亦此起彼伏。
根据美国商业银行摩根士丹利的分析报告,新加坡的汽油价格自6月以来已经下跌超过70%,至2287元/吨,与国内汽油价格相比差幅为44%。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则称,随着原油价格回落,到11月20日,新加坡92号汽油价格跌落至2323元/吨,比国内汽油出厂价便宜2938元/吨。近一个月以来的汽油平均价差分别为2014元/吨,柴油平均价差也达到1545元/吨。中金公司分析师张金涛认为,国内汽油价格有望下调1000元至1500元/吨,柴油下调800元至1200元/吨。这相当于国内汽油每升价格高于国际价格汽油约1.60元,柴油价格每升高出约1.30元。
可以理解,当众多开车族和工商业者在承受了四个月高油价之后,等来的不是油价下调而是燃油税即将开征的消息时,其失望和不解有多么强烈。
对此,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集团)一位管理人士亦向《财经》记者承认,按理说油价下调和开征燃油税不应该同时来做,“该接轨接轨,该燃油税燃油税。”他进一步解释,现在两者弄到一起,目的可能就是让油价基本不降,或者少降。“否则一接轨油价下来一大块,然后再往里面塞燃油税,油价上涨,群众就该不满意了。”
“燃油税附加在油价上,将导致油价往上走,但是油价走低一抵消,基本和现在的油价持平。”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钢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也如此解释为何一定要将燃油税与下调油价统一考虑的原因。
“现在低油价时进行改革,主要是为了消费者接受起来容易。”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说。
哈继铭认为,成品油价格改革在国际油价比较高的时候进行意味着涨价,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比较大,现在中国的油价已经高于像新加坡这样的国家,此时进行成品油价格改革意味着降价,执行起来阻力就不会很大。“油价可以调下来,之后再加一个税,使得最后消费者面临的价格与目前的水平没有太大的变化,可能略有下降。”
不过,也有很多反对者认为,所谓同时出台可减小改革阻力的想法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鸵鸟政策”,因为消费者的账算得非常清楚,他们知道同时出台“一揽子计划”与先调油价及改变成品油定价机制,再推燃油税费改革,对最终价格的影响并无区别,反而是油价延迟下调带来的利益损失最现实。
根据征求意见稿,成品油消费税按单位税额征收,并不会与成品油价格挂钩。不过,周大地表示,也不排除根据油价变化重新确定成品油消费税的可能。
油价管制进退失据
不过,相比备受关注的燃油税费改革,在此次一揽子油价改革方案中,成品油价格机制的接轨易为人忽视,其具体执行方案亦缺乏公开讨论。
在承受多年油价管制之苦后,接轨已是石油化工企业、工商业者以及普通消费者等各方的共识。对于政府在不同时期出于稳定和平衡做出的各种价格选择,似乎没有人买账。石油企业埋怨政府在国际油价上涨时迟迟不上涨,消费者则对国际油价下跌时国内油价迟迟不跌满腹牢骚。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现在是中国油价与国际油价真正实现接轨的最佳时机,而且很可能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
业内认为,目前全球经济危机将进一步迫使石油企业缩减资本开支,未来一旦经济复苏,石油供应仍将出现紧张,石油价格将会维持在较高价位。中国油价机制如果不借低油价之际理顺,实现市场化定价,恐怕会重蹈覆辙,再次陷入进退失据之势。
2001年,中国就确定了根据新加坡、纽约、鹿特丹三地市场成品油价格变动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机制。根据这一机制,当国际成品油价格变动超过一定幅度时,国家发改委将决定上调或下调国内成品油价格。
“这个价格形成机制遵循了与国际石油市场接轨的基本原则,但总体来看还只是被动接轨,并且存在滞后性,还无法真正反映国内供求状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主任邓郁松曾对《财经》记者如此评论上述方案。
2001年时,国际原油价格不过在30美元/桶之下波动。但是,自2003年SARS以后,为防止经济出现滑坡,中国没有随国际油价上涨相应调整国内价格。当时,时任发改委经济贸易司司长的毕井泉曾在一次非公开演讲中介绍,中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将采取小步快走的方式,使国内油价逐渐向国际油价靠拢。
不过,这个想法很快变得不可实现。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国际原油价格开始突破40美元/桶,并在随后两年稳步上涨,到2007年平均价格突破70美元/桶,今年上半年油价上演最后的疯狂,最高涨至147美元/桶。在此过程中,国内油价大部分时间都落后于国际油价。
就在油价步步高升的过程中,中国2001年确定的以与国际接轨、市场定价为原则的成品油价格机制逐步被人遗忘。成品油定价权在实际执行中被主管价格的发改委收回,重新走回老路。政府主管部门在国际油价持续攀升时之所以将这套定价机制高高挂起,在国研中心的邓郁松看来,主要是考虑到油价上涨可能对相关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其结果是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往往滞后于国际价格变化。由于价格机制失灵,供求无法准确预测形势变化做出相应调整,每年夏天南方各省市往往油荒蔓延,不仅排队加油的消费者们人人抱怨,国内石油公司也对利益受损不满。而与此同时,在国内外油价巨额价差的诱惑之下,走私盛行。当国内油价低于国际油价时,大量石油从国内被走私到国外;反之,则从国外被走私进国内。
根据美国商业银行高盛的研究分析,2003下半年以来的大部分时间,中国汽油出厂价均低于新加坡市场的进口平均价,只在2007年年初时短短几个月中,中国的汽油出厂价高于新加坡市场价格。但是从今年7月以来,情况大变。
高盛的分析报告称,目前国内汽油价格较进口平均价高出123%,柴油价格较进口价高57%。由于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的脱轨,中石化炼油毛利自今年10月以来大幅增加,现在达到35美元/桶,但在7月份时中石化炼油亏损达到20美元/桶以上,“国内汽油和柴油的出厂价格大大高于进口平价,而且目前国内炼油毛利仍显著高于正常水平。”
不过,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一位管理人士则声称,最迟至10月份,该公司炼油仍处于亏损状态,因为其所购原油多为现货,而8月时所购原油成本仍然在100美元/桶以上。
新定价机制优劣
对于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种种弊端,国家发改委并非不知。
今年6月,在出席中美第四次战略经济对话时,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中国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的方向不会改变,国内价格体制应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商品生产所应负担的成本,但调整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措施”。
“适当的时机”可遇而不可求。2002年,国际油价从年初约20美元/桶到年末时涨至30美元/桶,中国的油价就并未紧随国际油价调整,在当年3月、4月、5月进行相应上调后,到10月才再一次上调,年内上调幅度为38%。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曾对《财经》记者回忆,当时国际油价变动过于迅速,浮动过大,政策很难实行。“实行就意味着每个月涨一次价。就在中国犹豫之际,国际油价飞快上涨,咱们就追不上去了。”周大地说。
邓郁松曾建议,首要工作还是要实现与国际油价接轨,不过,要适当调整接轨标准,将与三地成品油价格接轨改为与进口国际原油价格接轨;选择和国际原油价格实时接轨的方式,按照“原油接轨价格+炼厂成本+合理利润+流通环节成本+合理利润”的方式,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水平。
此次征求意见稿中,确实已经对此做出修正,“国内汽、柴油出厂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收和合理利润确定。”
“根据国际成品油价格变动来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不一定能够保证国内炼油企业的盈利率。由原油加成本来定价,更容易保证国内炼厂的盈利率。”巴黎百富勤分析师孟原说。他估计,当国际油价超过一定标准,发改委将保留进行直接干预定价的权力。
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国家将继续对成品油价格进行适当调控”。
周大地认为,这表明政府还是拥有油价定价权,而他认为不应该将油价定价权完全交给企业,因为目前中国的原油供应尚不是一个自由市场。
中石油集团高层人士则告诉《财经》记者,根据新的定价机制,出厂价格是根据最高零售价格倒推,比最高零售价格低300元/吨。
孟原也认为,政府不会完全放开成品油的价格。这位宏观经济分析师告诉《财经》记者,油价仍然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影响很大,国际市场上油价变动剧烈,“上半年油价还是140美元/桶,现在则跌到40多美元/桶,政府不敢完全将油价放开。”
中金公司分析师张金涛认为,短期内国家不会放弃管制成品油价格。“一方面是考虑对经济的调控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是国家炼油公司的垄断地位,垄断没有打破之前放开油价,结果可想而知。”孙金涛说。
篇6
关键词:金融企业;财务管理;意义;途径
1.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意义
金融业属于一种风险较高的行业,金融风险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体制也进行了多层次的改革,外资不断进入国内市场、金融企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使得我国的金融市场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财务管理在金融企业的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就是财务管理不足引起的。所以,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必须强化财务管理工作,使企业资金科学合理的利用,使风险降到最低,提高金融企业的经济效益,财务管理取得不断地进步。
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它是国内经济形势发展的宏观要求,一是我国经济改革在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还处在建立和完善阶段,一些制度还在探索,一些虽已建立但还不完善,使得经济实体在经营中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二是我国企业的经营风险意识较为薄弱,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三是经济要素更加活跃,在增大机会的同时也增大了风险;四是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竞争的加剧,使经济实体面临更多的选择机会,需要对风险与收益进行综合衡量;五是经济改革和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市场秩序作保障。
2.科学财务管理对于金融企业发展的意义
(1)科学的财务管理,使企业的财务行为更加规范,增加企业处理风险的能力。金融企业的特殊性要求其财务管理必须以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企业多方面的权益以及社会范围内经济秩序为目的。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从筹资管理到绩效评价等一系列工作流程中都要明确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和工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规范企业的收支行为,使企业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
(2)科学的财务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其创造价值的能力,使金融企业的经营业绩不断提升。随着新会计标准的颁布,现代金融企业的经营业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从原来的单一盈利为目标转变为以提高收益率为工作重心。所以,金融企业要健康发展,必须得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以此来控制企业的支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达到效益性等目标。金融企业内部从固定资产公职到零散办公用品的添置都需要报到相关部门,导致企业在日常运转的过程中需要资金的部门无钱可用,不能实现顺利的周转,不该使用资金的部门浪费现象严重,直接影响着资金的利用率和使用效果,制约着金融企业的发展,合理的财务管理工作,可以发挥其创造价值的职能,提升企业的业绩。
(3)科学的财务管理,可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使金融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效经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这就对金融企业或者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求金融企业培养独具特色的竞争力,为企业的长久发展做出贡献,创造更多的价值。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直接反映出该企业的财务状况,以财务管理报告为基础来进行分析和说明,最终提出改进的方案或者意见。因此,假如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较低,其经济效益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预防和抵御风险的工作也无从谈起,除此之外,金融企业的其他问题也不会及时、如实的体现出来。
3.加强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1)建立企业内部的决策流程,通过规范来约束管理者的行为
当前,金融企业内部的重大事项会大部分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影响,企业的投资分析报告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金融企业内部并没有严格按着该报告的标砖标准来进行决策的执行工作。我们应该充分注意到,经济分析学者在分析国内外经济环境、宏观微观动态之后得到的专业的政策意见。国内经济分析学者的队伍越来越壮大,素质越来越高,直接为金融企业理性的决策奠定了基础。金融企业的决策流程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经济利益,做到长期健康发展,约束领导层的行为和权利,以防其利用权利之便谋私,真正管理风险,创造价值。
(2)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加大企业内部相互监督和检查的力度
增强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最主要的就是要强化其执行力。增强其执行力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做好企业内部风险评估的工作,确立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第二逐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比如人力资源政策等,明确岗位的职能和责任以及相关业务流程,加强对风险的控制;第三,建立和谐的沟通环境,做好反馈工作;第四,严格落实企业的各项制度,特别的控制牵制制度;第五,建立多样化的内部监督形式,注重监督的效果,并且要做到现场与非现场监督相结合,提高监督的效率,重点要做好要害部位和重要岗位的监督工作。
(3)充分利用外部的监督体系和财务的监管职能
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规范核算工作的方法和流程,预防和化解危险,是财政部门的主要工作。各财政部门需要采取制定可行的措施,并将其落实到实处,从根本上解决金融企业中财务管理的问题,避免出现范围较大的金融风波。第一,要做好财政监督工作,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双管齐下;第二,要做好金融企业的考核和评价工作,认真分析其财务的现状;第三,充分利用社会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为金融企业的风险预警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和标准;第四,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联合,为违法行为严肃处罚。
(4)使财务管理逐渐信息化,工作人员素质专业化
财务管理体系所要求的信息量较大,传统的财务会计资料不能满足如此的到信息量需求。会计核算工作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财务管理制度在企业的推行。随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金融企业需要定期组织财务管理的培训,提高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特别是风险识别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行为的规范程度、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以及经济价值的创造,最终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因此,新时期金融企业要将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为企业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做出贡献。(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篇7
针对当前市政工程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从形成正确的管理理念、建立正规的监督激励机制、进行高效的成本控制等方面,对加强市政工程成本管理的策略要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为建筑事业的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市政工程,成本管理,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市政工程主要是指城市建设道路项目、桥梁项目、给水项目和排水项目以及防火项目等,此类项目均以城市基础建设项目形式出现,是城市生存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基础,与此同时,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对外开放的先决条件之一。应该了解到,之前市政工作项目被定性为政府指定性工程,未能形成较为开放的市场开发环境,但是后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完善,招投标机制发展速度加快,市政工程被视为一种产业,对于施工单位和企业来说,可谓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1市政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成本计划操作分级成本目标,制定出设计方案和采购方案以及施工方案等不同类型的费用限额,之后在此基础上将其视为施工阶段执行标准要素;成本检录操作和成本控制操作,主要任务就是对不同环节的成本加以控制,最为常见就是设计阶段成本控制和采购环节成本控制以及委托环节成本控制,随之要进行各个环节费用支出,包括应该支付的工程款项内容,对完成支付项目进展情况予以深度监督,透彻保障每月按照基本情况进行定量支付,以定期操作办法为主,制定出实际成本报告,相应审计工作务必完备;成本分析报告主要分为超支量原因分析内容、剩余工作所需成本预算分析内容和市政工程成本趋势分析内容。制定方案进行成本计划调整的过程中,部门与机构之间要达成通力合作,仔细分析和询问工作发展态势,做好问题协商,不同方面的决策和项目调整均应充分考虑到成本因素,借助技术经济层面超支原因和节约潜能等予以深度研究,将整体成本目标优化视为重点,对市政工程工期内容、进度内容和质量内容以及技术内容予以优化,成本趋势分析和对比也十分重要,要对最终成本状况进行诊断,诊断模式以定量法为主,项目形象变动方面,常见的为目标改变状况和环境改变状况的分析与预测,成本计划调整、成本计划协调、成本加护费用补偿等内容都涵盖其中。
2市政工程成本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应该了解到,市政工程建设中,施工企业不能准确辨别质量和成本间的主要关系,对这种辩证统一关系未能准确认知,习惯性的强调工程质量,但是却忽视了市政工程成本的重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质量高、成本也高的局面,质量成本增加使得市政工程整体经济效益低下,资本积累明显不足。当前市政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建立,体系还是有些不完善,部分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单纯的将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归于主管,成本管理体系漏洞明显。还有就是工期成本重视度不足问题,尤其是项目经理一方,尽管对工期有详细要求,但是不但能对工期要素与成本要素二者的关系加以分析,盲目性追赶工期现象十分明显,之后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额外支出费用。施工项目项目经理的问题较为明显,在市政工程项目内部,技术人员和工程人员以及材料监管人员只是单纯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没有一定的交流和协作。从实际角度加以分析可看出,上述现象虽然表面上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各司其职,但是项目成本管理工作,需要每一个工序环节、项目人员介入,市政工程项目最终效益提升要靠集体来加以完善。假设技术项目人员旨在保障工程质量不进行成本节约而施工,那么质量虽然得到保障,但是成本支出额度却大幅度增加了,而若是材料项目人员单单注重产品质量而忽视材料购进价位,就算是使用程度和效率高,那么整体的项目成本还是没有得到高效降低。
3加强市政工程成本管理的方案分析
1)观念强化、合理控制。第一点就是要形成较为正确的市政工程成本管理理念与思想。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从实际角度而言,是全项目成本管理和全员成本管理以及全过程成本管理,成本计划制定之后需要进行目标成本的透彻细化和分析,随之应合理把控施工图经济分析和技术设计经济管理。针对施工项目成本进行多项追踪和调查,仔细审查施工方案和施工顺序;第二点是要综合强化市政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意识,对全员进行项目成本意识宣传,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和控制办法,之后在此基础上树立较为充裕的成本观念和强劲责任心,借助全方位成本控制责任制度建立,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管理和权责到位,将成本控制理念延展到各个操作环节之中,主要分为设计部门和采购部门以及生产部门,形成新型的市政工程全体项目成本管理局面。2)激励监督、管理创新。旨在更好更优的达到成本控制目标,施工企业需要按照不同情况和信息对激励内容予以区别和划分,要达成效益最大化,认识到合适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务必从实际角度出发,建立正规监督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全员参与到市政工程成本控制过程中来,随之保障工程长期、可持续发展;当前时代是信息时代,网络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施工单位和企业需要进行相关网站建立,内含丰富的供求信息内容和企业文化内容,用户通过网站浏览来深度熟知企业文化知识和企业形象内容,那么这样一来便可对企业产品有所了解,具体网络应用者,可借助平台促进员工和领导间的关系,使其能力密切交流,不断的去提升企业对信息的反应能力和基础性运行效率。借助网络营销推荐模式,企业可以将产品质量要素和企业文化要素以及企业发展方向要素等与外界接触,达成事半功倍的操作目的。3)高效管理、全面创新。竞标价格降低是首要办法,可以在施工中赢取一定主动操作权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施工成本,以有效提升其市场竞争实力,与此同时,旨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要做到最小投入和最大产出,这是施工企业经营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企业长足发展的核心准则,是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市政工程企业提出的客观要求。所以施工企业要进行成本控制以致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诉求,首先是进行高效、优质的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实效性监督和管理操作,对市政工程项目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有效管理,包含了出厂设计成本管理和采购环节成本管理,各个细节都要做到合理把控,还有就是员工个体均应具备较高的责任意识,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要进行整改,将市政工程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实处,构建优质、新型的市政工程成本管理体系。
4结语
市政工程成本控制工作中,一定要在施工中进行动态控制和监管,这对于市政工程成本管理效率提升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注重细节把控,对各个分项工程成本进行深度控制,保证成本控制目标完美实现,归结来讲就是通过合理手段进行增收,同时也要进行节约,员工和负责人都要投入其中,达到开源节流、成本有效控制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小莉,柳晓明.建筑行业工程成本控制及造价管理[J].中华建设,2012(6):186-187.
[2]李廷贵.园林景观工程成本控制探讨[J].现代园艺,2012(18):88-89.
[3]田桂玲,彭良柱,刘超.浅议工程成本控制与管理[J].内蒙古水利,2012(5):120.
[4]胡珍.浅谈工程成本控制[J].科技风,2012(24):55-56.
[5]张峰.工程成本控制方案探究[J].现代商业,2011(9):161.
[6]祝玉标.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成本控制与管理[J].江西建材,2010(2):104-105.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 全过程监理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活跃发展,建设监理事业在我国各基础设施领域中的发展都非常迅速。现阶段,我国工程监理的主要内容还是停留在施工监理阶段,还没有全部实施全过程监理,这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段差距。当下,结合中国国情,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监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按照市场需求多样化的规律,积极扩展监理服务内容,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理将成为完善建设监理制度的一项主要举措。
一、概念
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实施全过程监理,不仅包括施工准备阶段、建设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的监理,还包括建设项目的前期决策研究阶段、勘察和设计阶段以及维护保修阶段的监理工作。对于一个完整而规范的建设项目系统工程而言,每一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工程项目建设各阶段实施全过程监理,就是要让工程建设监理思想和监理成效从工程实际出发,从筹建单位需要和利益出发,为项目工程服务,切实保障筹建单位和各参建单位的根本权益和工程成果,使其所带来的时实效益和指导意义更广。
二、工作要点
(一)建设项目前期阶段全过程
监理在建设项目前期阶段的工作,首先是协助项目筹建单位进行项目立项策划和申请,协助编制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是项目筹建单位对拟建项目提出的框架性的总体设想。对于大中型工程建设,其工艺技术复杂、涉及面广、协调量大,如果监理单位能及时协助筹建单位对项目本身进行科学合理的中长期规划和决策,在调查研究勘察和初步分析评估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论述拟办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就能够对项目法人争取批准立项提供重要的理论帮助和智力支持。之后,还要协助筹建单位(即“业主”,下同)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对工程项目作出是否投资的决策之前,使用科学分的析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可以避免错误的项目投资决策和风险,达到投资的最佳效果。
(二)建设项目勘察设计阶段
这个阶段监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协助业主编制勘察设计招标文件,协助选择勘察设计单位,签订勘察设计合同并组织实施。勘察阶段的工作质量是监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因为勘察是为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和设计依据的源泉,监理工作应把重点放在考察勘察单位的技术力量和设备配置、勘察方案的制定、资料的收集及数据的验收等方面,这是保证设计科学准确、设计方案科学合理的前提;而设计阶段是对工程项目建设处理技术和经济关系的重要环节,监理工作应把重点放在:掌握并控制设计进度,组织开展方案技术经济分析,推行优化设计,审查设计和概(预)算投资。从客观监督核查基点出发的勘察设计监理工作能对淘汰草率设计方案、避免设计损失浪费、纠正设计质量通病、控制设计变更、选择最优设计方案等方面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三)施工准备阶段
施工准备阶段的监理工作主要包括:协助业主编制施工招标文件,进行招标开标和评标活动,审查施工单位资质和施工技术及方案,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确定施工单位,协助签定工程承建合同;建立监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监理人员,编制监理质量体系文件、监理规划和实施细则等;配备齐全的监理设备和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开展施工环境和开工条件的调查与现场核查,并进行工艺实验;在开工前对控制点进行复测、放样检查验收及审核土石方工程量等。这一阶段中的监理工作是重点,是未雨绸缪,是为施工阶段做好前期准备和铺垫,是对工程负责、对业主负责、为工程服务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一步。
(四)建设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是整个建设工程期间的重点和关键,如果说设计是灵魂,则施工则是庞大的躯体,所以更需要在施工阶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理,其主要任务就是对工程建设进行投资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进行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工作,独立、自主、公正地协调好项目法人和各承建方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监理工程师的组织职能、服务职能、控制职能,保障工程按计划高效、优质、经济地顺利完成。
1、质量控制。工程质量控制的目标就是使工程质量满足业主需要,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现行技术规范标准要求。质量控制的全过程监理内容包括:编制各主要工种或各专业的质量控制程序及控制标准;审查施工单位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措施,审批施工单位提交的图纸、工程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和措施计划;审批工程材料来源和合格证明;审核、签发设计文件及补充;及时答复施工单位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对施工工序和工艺质量进行监督;对基础工程、隐蔽工程的质量进行检查、签认和评价,采用“预控”、“程控”和“终控”的三阶段控制方法,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这三层次进行质量认证和质量评定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将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组织处理各类工程质量事故;参加工程移交验收或竣工预验收等等。
2、进度控制。工程进度控制的目标即是在满足各项技术与成本控制要求、确保施工安全以及符合环保规范等的前提下,使各项工程按计划顺利进行并按期施工。进度控制的全过程监理内容包括:协助审查施工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合同文件中涉及工程进度的条款;协助编制工程“控制性总进度计划”;协助业主制定资金供应和实施计划;协助制定材料的采购与供应计划,并督促实施;审查施工单位报送的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进度报告,召开进度会,并督促施工单位均衡施工,避免突击抢工赶工局面,分清轻重缓急,处理进度拖延等;在施工过程中随时对工程进度进行分析和评估,定期向业主提交“工程进度分析报告”。
3、投资控制。工程投资控制的目标是在监理权限范围内使各项目的静态投资控制在施工合同中工程量报价清单的工程价值内。投资控制的全过程监理内容包括:协助审查施工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中有关商务条款和商务文件,协助业主进行合同款谈判工作,进行合同价格调整;协助业主编制投资控制目标和分年度投资计划及支付计划;对新增项目、工程变更、工期调整的经济合理性进行审议并提出审议意见;审查施工单位提交的资金流计划,严格审核施工单位的月计量报告,签发工程款支付凭证;指定避免或减少费用索赔的措施,受理施工索赔申请;编制完工后的最终计量支付,协助业主进行完工结算。
4、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施工合同管理的目标,旨在明确业主与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是业主与单位发生联系的基础。全过程地进行合同管理监理,即本着“公平”、“诚信”和“效率”的原则,“公正”“科学”“及时”地指示和作出裁决,不仅促使业主和施工单位履行各自的合同义务,切实充分协调好双方之间的合同行为,同时在业主和施工单位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伙伴型关系,以便使合同实施结果达到工期、成本和质量的整体最优化结果。
信息管理即是建立规范的信息收集、整理、使用、存储和传递程序,建立该工程项目的信息体系,由专人部门负责归纳整理。比如:建立监理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和信息库,将监理日志、监理月报、季报、年报、各类工程测试、评定及验收、交接记录报告等收集整理并归档;对业主、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质监站等其他方面的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作好现场监理记录及反馈,作好会议纪要等;建立完善的报告制度,规范各种格式,使之符合相关规范。
5、协调工作。监理是施工合同纠纷和争议的调解人,全过程监理工作也就存在于无时无刻的调解争议和矛盾过程中。监理作为业主和施工单位以外的第三方,其协调工作的目标就是以合同为依据,协调好工程建设中的各种复杂的工作关系,公正、公平地解决各项矛盾与冲突,确保建设总目标的顺利实现。其工作内容包括:协调不同施工单位(或承包商)之间、业主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在业主的授权范围内协调其他关系;解决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程费用、施工安全、环保要求等各项控制目标之间的矛盾等等。
篇9
[摘要] 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是政府、高校、企业相互作用的过程,其运行机制就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这一机制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影响互动的成效。因此,构建政府、企业、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与理论意义。本文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从创建“校地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动因入手,分析了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弊端,进一步阐述了政府、学校、社会三者在创新机制中的职能定位,并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构建“校地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最后对可能取得的成效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 校地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机制
根据苏州市工商局最新的经济分析报告显示,全市私营企业达15.5万家(99%以上是中小企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5%以上。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存在着对会计人才的大量需求,根据近4年我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看,92%以上学生到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因此,培养满足中小企业需要的人才,成为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而影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机制的运行状况。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是政府、高校、企业相互作用的过程,其运行机制就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这一机制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影响互动的成效。因此,构建政府、企业、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与理论意义。
所谓“校地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是探索建立以“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学校实施”为宗旨的全新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第一,地方政府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来规划中小企业发展目标和方向,同时也为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即人才需求方向、职业技能培养要求等);第二,学校紧密联系地方政府部门(苏州中小企业局、苏州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把握政策导向,合理、适时的修订财经类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利用“校地合作”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获得政府资助项目,吸引不同类型的企业参与资助项目建设,以及学校的产学研工作,合作开发、设计教学培训计划和课程;第三,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各岗位能力要求,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障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从各岗位的职能出发,通过参与学校合作调整学生课程、调整实习时间、调整培养方式,最大限度的满足单位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专业设置到学制设计,紧紧围绕单位所需。
一、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动因
1. 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就业导向是内在需要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中,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存在着对财经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从历年(最近4年)我校财经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看,92%以上学生到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就业,使得我们将人才培养着眼于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
2. 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对人才技能的要求是外在需求
中小企业发展往往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而且受其企业自身规模限制,对岗位的设置、人才技能的要求不同于一般大中型企业,即岗位设置“一人多岗”(岗位的界定模糊)、人才技能的要求全面,使得我们很难把握中小企业发展动向和需求,所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吻合度不够。
3. 地方政府指导、支持是内在需要和外在需求的有机结合点
地方政府负有指导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职责,学校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及时掌握产业发展的方向,也能够借助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参与到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中去。
二、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弊端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与社会紧密相接,共同培养学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因此也应运而生了诸如“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实施中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即合作方式和内容上的“单向、单一”,合作中基本上是由企业向学校提供服务,这种服务大多是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承担指导任务,因此企业往往缺乏积极性,而学校因迁就企业而缺乏主动权,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问题在于“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健全,缺乏互动性。
三、政府、社会和高校在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中的职能定位
1. 政府职能定位
政府是国家机器的最核心组成部分,其职能的转变带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将深刻地影响“作用于我国人才培养机制的三种力量”的重新分布,促进政府、社会、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建立。
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超前预测社会对人才培养层次、结构、数量、质量等需求信息及政府的政策导向,引导各类学校进行专业结构、人才素质培养等方面的调整,改变目前各类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状况,同时定期反馈社会对人才层次、结构、素质等需求信息。政府在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定质量标准;二是通过教育评估,实施质量监控;三是激励。政府对高校人才培养进行宏观调控,必然减少其微观事务管理,这样一方面给予了高校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人才进行培养,保障了人才培养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了对高校市场人才培养的监督管理,以避免出现高校人才市场培养规模、结构的盲目性,如制定高校规模的硬性规定:师生比、固定资产、试验设备、图书馆藏等等。最后,政府要营造环境、建立和完善社会评价机构,及时反馈社会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评价信息,其目的在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构建高校、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使政府在高校人才培养事务管理的对应中真正扮演好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即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和效率政府的角色。
2. 学校职能定位
知识经济使知识信息传播手段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变化,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社会职业流动性加快,大大增加了对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弹性要求和从业者的灵活性、适应性要求。学校的职能作用具体体现人才培养发展战略与规划、人才培养资源配置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上。首先,在人才培养机制发展战略规划中,吸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资源;拓宽学校服务功能,在“双赢”中发展和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资源;深化学校的自身改革,不断地革新教学观念、内容、方法和目标,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再确认人才培养培养目标的。质量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对质量的保障与管理也日益强化。突出表现在:发挥教学管理的力量,促进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质量;发挥教学监督评估的力量,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反馈”的功能和教学改革的力量,最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 社会职能定位
步入大众化教育以来,人才需求的状况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在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中,社会市场起到了外部调控力和评价的作用。高校培养出来的主要产品是“学生”,而其直接“使用者”就是市场,那么对其直接利益受害者或者受益者的也就是市场,所以调动市场积极性,转变市场人才培养机制观念,加强市场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互动已经势在必行。
市场根据经济的发展需求,及时反馈给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从而帮助高校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反过来高校又可以补充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作为社会力量中一种无形的力量,主要通过“认同与否”对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发挥监控作用。在政府政策导向下,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整合资源优势,传递用人需求,获得所需人才,提升管理水平。
四、构建“校地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
1. 学校专业课程平台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形成“岗位为导向,项目为线,知识为点”的项目教学,同时要求专业教师每年有稳定时间参与企业业务工作,项目教学案例来自企业;课程主要在校内完成,一般由学校专职教师完成。
2. 学校和企业共建实验室,合作研发课程
主要根据财经类专业行业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企业共同研发课程;一是选择了典型行业代表企业合作开发具有行业特征的课程,如选择与苏州大润发,开发《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二是选择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开发信息化相关课程,如选择与用友苏州分公司,开发《ERP财务软件应用》、《财务业务一体化》课程;选择与达策公司合作开发《企业信息化SAP培训课程》,课程在校、内外完成,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士共同完成。
3. 与政府共建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
该基地是由学校根据苏州市政府确定面向中小企业政策导向,在苏州市中小企业局、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指导下,制定年度工作计划(项目计划),在有意向进入基地平台的企业中确定项目合作方,对接受项目资助的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由我们的学生参与实施。如2008年度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推广年、2009年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年、2010年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年,与此相对应学校与用友苏州分公司、苏州达策(SAP)信息公司、阿里巴巴在线网络开展了项目合作。合作中,主要是由这些公司提供技术指导,由学校派出高年级学生参与项目实施。
4. 延伸合作-项目研究促进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方案的确定
我们在与政府的合作中,利用高校的优势,承担了苏州市中小企业局、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针对中小企业的部分研究课题。我们组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调研,先后完成《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状况》、《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现状调查》、《苏州市电子商务应用情况调查》等,并提交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调研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分析问题能力,同时也使我们清晰了解到中小企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为我们确立面向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财经类人才培养定位提供坚实依据。
参考文献:
[1]林艳: 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篇10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案例教学 创新型 应用型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40-02
一、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1.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使知识深刻内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所有学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的整个教育活动。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正是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会学生科学获取、加工、研究和运用知识的方法以及手段,真正贯彻教学相长,鼓励探索精神,拓展思维空间,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他们更主动多维地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
2.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超越和升华,终身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贯穿人的发展的一生,并覆盖人的发展的全部。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终身教育者,没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将很难在未来社会中生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而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可以把各种教育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因此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正是适应了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
3.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型社会是指在社会提供相应的资源、环境等条件下,个人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为了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主动参加学习与创新,并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社会。因此,学习型社会是学习意识普遍化,学习行为社会化,学习目的创新化,个人学习终生化的社会。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受教育者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加以安排:一是学会学习,即掌握认识世界的手段;二是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三是学会共处,即能够与他人一道合作;四是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和自主性。因此,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急需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4.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早在2001年就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随着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普遍加强,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具有现代经济学理论知识、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富于开拓精神的高素质的外向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当前宏观案例教学在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本质上是要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继承型教育观念,树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新型教育观念。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好的案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天地。因而通过案例教学,紧密联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天地。因此,案例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在培养创新应用人才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内涵和目标认识不到位。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案例当作“例子”,因而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用事件、案例举例佐证某一个原理或用某一理论点评事件。这种教学方式看起来是理论联系实际,讲得也很形象生动,但事实上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新意,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事实上,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案例教学的内涵更加宽广,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互相配合,师生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以实现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
2.案例教学不能满足创新型教育的需要。目前,在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一理论的案例分析,而忽视学生运用所学经济学理论全面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忽视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构建案例、创新案例的能力。应当指出的是,知识点的案例教学可以起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某一宏观经济概念和理论的作用,因而进行知识点的案例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能过于强调知识点的案例教学而忽视更为重要的综合案例和创新实验案例的教学研究。因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而综合案例和创新实验案例由于注重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因而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课程的相关理论以及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
此外,现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大都源自于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因而这些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结论成立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就是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而我国由于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初步建立起来,离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来的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还相距甚远,因此,教师在上课时所列举的西方宏观经济案例都尚未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作出理论上的创新。
3.传统的宏观案例教学仍然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教师仍然是案例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上的案例讨论也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进行。教师主导和控制着从案例背景资料介绍到提出问题、展开分析、得出结论等案例讨论的各个环节,学生只能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被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案例讨论,而缺乏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无法真正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与良性互动。
4.案例教学忽视定量分析。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高等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和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这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分不开的。一个现代企业的发展预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整个经济运行规律的控制等,离开定量分析是不可能的。在当前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较为重视定性分析的案例教学,而忽视定量分析的案例教学。这样在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时就会缺乏对实际案例分析过程及其分析结果的直观感和可操作性,无法全面体现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其结果是,一方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也不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开展宏观案例教学,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
1.正确认识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目标。宏观经济学课程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因此,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必须以培养优秀品德、具备扎实的经济学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案例教学应当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案例教学的内涵更加宽广,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互相配合,师生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以实现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
2.大量引用我国宏观经济案例,力争实现本土化。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大量引用我国宏观经济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促使其运用所获得的系统化的经济理论知识去分析、探索、解决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大量引用我国宏观经济案例,从现代宏观经济理论视角观察、分析和解释我国宏观经济现象,力争实现宏观经济案例的本土化。此外,在课堂上也可以尝试同时引用中美以及其他国家的宏观经济现象,并做适当的国际比较分析,以此揭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性以及可能具有的特殊性,帮助学生在比较和鉴别中掌握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许多重要假设条件,注意其结论的适用性问题。
3.根据教学需要,开展不同层次的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包含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宏观经济学基础实验案例。宏观经济学基础实验案例主要包括学生开始学习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各主要知识点和基本原理及方法。基础实验案例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加深理解课堂中所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评价学生对阶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第二,宏观经济学综合实验案例。宏观经济学综合实验案例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多个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综合案例是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系统讲授以后,有意识选取所涉及问题的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加以分析讨论。综合实验案例是在掌握基础性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具有一定难度和复杂度的实验,目的在于体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相互联系,是基础实验案例的延伸,用来评价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宏观经济学创新实验案例。宏观经济学创新实验案例是综合宏观经济学各知识点与知识体系的现实性及其应用性意义的研究,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特征,用来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由教师给出题目或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构建案例、创新案例。
4.加强案例教学教师的培训,完善案例教学技巧。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尤其应当加强对案例教学教师的培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开展案例教学的教师应当非常熟悉宏观经济学的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必须对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理论体系及其相关学科有非常透彻的把握;其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认真选择教学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要匆忙选择一些案例,而是首先要确定让学生掌握哪些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然后再根据教学的需要,认真挑选能够说明概念与基本原理的现实案例;最后,教师还应摒弃“教师就是权威者”的传统观念,与学生一起平等地参与教学实践,认真听取他们对案例教学的不同意见,及时改进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以便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
5.案例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前小组讨论。课前的小组案例分析和讨论是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在案例教学中,先由教师说明案例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推荐相关的参考资料,布置问题,指导学生去详细阅读资料。然后,学生应在课前按小组进行案例分析和交流,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具体来说,小组内的成员还可以进行进一步分工,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要在选题范围内积极查找并阅读文献资料,接下来每个学生首先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学习和交流。然后,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对要研究的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提炼出小组的观点,并派出代表进行课堂发言。最后,通过在课堂上的集体讨论与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最终完成案例个人书面分析报告。通过这种分工合作与小组、班级讨论等形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团队协作、交流沟通与口头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案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回答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不应满足于仅向学生提出案例,而应更多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典型案例,并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将案例分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并根据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从而帮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当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此外,通过案例给出的典型实例的确切条件和进程,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进行创造性思维,严格训练与培养学生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科学方法和思维习惯。
7.有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案例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例如采用文字、图表、声音、图像、动画、视频剪辑和教学软件等多种手段使宏观经济学案例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有声有色,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参与案例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本文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9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0903)。]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刘颂.实践的教学:案例教学的理论与操作[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4.王鉴.实践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5.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斯腾伯格.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7.任明川.哈佛案例教学的“形”与“神”[J].中国大学教学,2008(4)
8.张元鹏,刘元忻.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