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处理预案范文
时间:2024-01-15 18:1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舆情处理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二条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
第三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遵循以下工作原则:
1.及时主动,准确把握。事件发生后,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准确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掌控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把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2.强化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网络舆情的新闻宣传有利于审计工作大局,有利于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置。
3.突出导向,分类处理。对于影响较大的审计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高度关注的敏感问题,由局办公室提出新闻处置建议预案并报局主要领导批准后,统筹安排宣传报道工作。
第四条组织机构
成立网络舆情处置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其他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各股室负责人担任。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对涉及工作的网络舆情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和处理与媒体的相关事宜;
2.根据需要确定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对新闻发言人;
3.审定新闻宣传预案,决定新闻宣传内容,安排新闻;接待、管理采访事件的媒体记者;
4.收集、跟踪、分析、处置境内外舆情,及时向有关单位、部门通报情况,指导相关单位、部门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控制和引导舆论;
5.向相关领导和部门及时上报信息。
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情处置、预警工作小组,工作小组设在局办公室,由各相关人员组成,其中办公室负责协调和处理与网监、网宣部门及媒体的关系,收集、跟踪境内外舆情,及时向有关单位、部门通报情况,各股室负责提供情况材料并进行核实、分析。
第五条舆情预警体系
办公室指定专门舆情评论员负责文字及宣传工作,收集舆情动态,发现涉及审计工作的舆情及时上报,并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引导舆情。
舆情评论员及时收集舆情危机事件及其苗头动向,分析评估态势趋向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对发现的舆情,须第一时间向领导小组汇报,提出舆情处置建议并根据情况需要逐级上报。在报告的同时及时跟帖,确保正确引导舆论走向,有条不紊地开展舆情处置工作。
第六条舆情引导机制
舆情突发事件发生后,要按照“确认事实,快速反应,妥善处理”总体要求,在第一时间启动响应机制。当网上出现涉及审计工作的负面报道后,应坚持积极正面引导,进行有针对性地解答及跟帖,以正视听。有重大影响的舆情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以新闻会、通气会等形式迅速反应,协调主流媒体,推出相关报道,引领社会舆论。
第七条舆情处置预案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基本要求,及时了解舆情出处,对引发该舆情的不实之处进行澄清。同时组织舆情评论员,从普通网民的角度对提出的负面质疑进行反驳,引导舆情的正面发展。
当负面影响增大时,领导小组应有意识地选择重要信息,有侧重地在主流媒体公布信息内容,维护审计部门的形象。
第八条舆情应对方法
1.明确态度。应在第一时间表明态度,快讲事实,慎讲原因,表示对事件的关注和重视。
2.提高速度。要迅速与有关单位和媒体取得联系,进行有效沟通,及时封堵删除与事实不相符的不良信息。
3.统一尺度。要及时拿出统一的解释口径,一时拿不出完整的调查结论时,应考虑梯度信息,分阶段降低流言的影响。
4.规范法度。在消除负面报道危害时,要有的放矢,方法得当,分清轻重缓急,密切关注媒体动态,防止事态反复。
5.调整角度。对确属工作失误的情况,应将着眼点放在事后的处理、原因的调查及责任的追究上,举一反三,落实整改。
第九条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与宣传、通信、公安等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联系,定期沟通,及时了解网络舆情的最新动态,学习、提高网络舆情应对的科学方法。
篇2
网络舆情及特点
企业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企业为对象、事件为核心,集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的表达互动和后续影响力为一体的舆论总和。企业网络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论坛、贴吧、微博、聚合新闻(RSS)、QQ群。分析大屯公司当前网络环境下的舆情,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网民的广泛性。公司目前有上万名网民,分布于矿区各单位、各个岗位,他们密切关注着企业的大事小情,随时都能通过网络平台,将自己的所观所感公之于网络,影响周围网民的情绪。二是媒体的多样性。目前,公司网络舆情主要集中在以下媒体平台:贴吧论坛类,如百度贴吧、大屯煤电公司吧、中国徐州网、徐州论坛等;新闻媒体类,如人民网、新浪网、中国煤炭网等;微博类,主要集中在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还有即时通讯群类,如QQ群、飞信群等。三是表达的直接性。由于通讯技术的发达,特别是移动通讯与互联网技术的高度融合,通过新闻点评、论坛、贴吧、微博等网站,网民拿着手机可立即发表意见,无需公司新闻部门审查,民意表达更加直接畅通。
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整体网络技术发展状况和网民素质的影响,公司网络舆情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言论的偏差性。由于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员工的消极言论常常会充斥网络,而相对公允和正面的消息却往往得不到有效关注。二是舆情的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对事件发酵或企业的行为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并迅速被传播放大。三是影响的广泛性。网络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带来了网络舆情的放大效应。一个在企业看来不起眼的事情,经过网络的传播和炒作,却能掀起轩然大波,造成很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思考
篇3
关键词 高校舆情 网络环境 预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02
College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Mode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XI Yunpeng, HU Ye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7)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new university monitoring public opinion of the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opinion on how to effectively monitor and guide the growing social worker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concern and atten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public opinion institutions universities, team building, work program mode and online media utilization of university monitoring public opinion explored.
Key words college public opinion; network environment; warning mode
互联网及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大学生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职业选择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智能终端的普及对高校青年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的影响越来越亟需关注。高校学生作为一个接受知识的群体有着独特的学习和生活氛围,这就决定了他们具有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和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薄弱的特点,他们有激情,易冲动的特点使得高校学生难以对迅速扩散的舆情做出冷静正确的判断。相反,如果失去正确的引导,学生的介入往往会让高校舆情变得更加复杂。
1 高校舆情概念及其研究目的
所谓的“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人们对于社会中各种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对于“舆情”,目前尚无公认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舆情包括主体、客体和载体等三个要素,舆情主体包括个人或者社会群体,舆情客体包括各种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活动等,载体则是连接主体和客体的要素。
高校舆情是指高校师生对于他们所关心的或者与之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要研究高校舆情,就必须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规律和舆情规律,从而有效监控和正确引导舆情,具体来说,高校舆情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对当前的热点问题或者与其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所持有的态度和意见。其次,就是要研究高校舆情的特征和规律,要对高校舆情的特点进行分析,剖析各个要点,对于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从而掌握其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程度。另外,要及时监控和引导高校舆情,采用多种科学合理的途径,及时获取舆情、分析舆情、判断舆情和引导舆情。
2 高校舆情监控模式
由于高校学生的一些特点,高校舆情信息在整个的产生、发展过程中的演变有其内在规律。而对高校舆情的研究,就是要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让学生的身心健康良性发展。高校舆情监控离不开高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重视,也离不开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高校应该要根据当前时代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有效监控和正确引导高校舆情。高校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建设舆情监控模式,包括设置相应机构,建立舆情监控队伍,建立相关管理程序制度,形成沟通渠道及保证渠道的畅通等,只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合理的高校舆情监控模式,才能真正做好高校舆情管理,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2.1 舆情信息工作机构的层级管理模式
高校要实施舆情监控,就必须要及时掌握学校的舆情信息,而舆情信息的获取需要从各个层次中获得,具体来说,要建立一个舆情信息管理系统,这个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划分为学校、学院、系、社团和班级五个层级。高校领导应该要重视舆情信息中心的建设,要由宣传部门的领导来牵头组建,由党政工团、学生会、信息专家等组成。
高校的舆情信息管理系统中,学院的舆情信息站是指各个学院的舆情信息管理组织,系舆情信息站是指各个专业系中党政工团和学生会参与的信息管理组织,社团舆情信息站是由各个社团或者学生自发组织的收集舆情信息的群众团体。在高校的舆情信息管理系统中要设立绿色通道,从而确保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上报到学校的舆情信息中心。
2.2 舆情队伍建设模式
高校的舆情信息的主体是学生,真正要做好舆情信息管理工作,就必须要涉及高校的各个方面。因此,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舆情队伍,就必须全方位着手。在这个舆情队伍中,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学校领导应该要领导舆情队伍,宣传部门、学工部门、团学会和学生社团要紧密配合。
教学系统和行政系统中的各个部门都要参与其中,特别是教学系统中的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和心理教育教师都应该主动关注大学生的舆情,并且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引导舆情;学校的保卫科也应该要根据学校或者主管部门的安排,及时收集舆情信息,并对其进行预警或者应急处理等工作。
高校的教师和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他们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状态了解最多,对于学生面对敏感问题的反应也都十分清楚,因此,教师们应该要做好学生的舆情引导工作,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也要及时向舆情信息组织反映相关问题。
而大学生的群体组织,包括学生会和社团组织,也应该在高校舆情信息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学生会下属的宣传组织要在各类活动中宣传正面舆情,传递正能量;其次,各种社团应该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利用相关舆情或者社会热点问题来进行舆情引导。
2.3 舆情信息工作的程序控制模式
高校进行舆情监控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建立良好的舆情机制,制定正确的工作程序,实施良好的运行方法,根据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将高校舆情信息工作分为六个环节。
首先,要及时发现舆情。高校舆情监控机构必须要建立一套快速发现和掌握舆情的机制,各级舆情信息站都必须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有效地发现舆情苗头,准确把握舆情的动向,快速对舆情进行判断并及时向上级组织汇报。
其次,舆情的收集和整理。舆情的收集和整理是舆情引导的基础,只有全面、真实地掌握舆情信息,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才能及时发现舆情动向,并做出预警。因而,高校舆情监控机构要建立有效的舆情收集和整理平台,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舆情信息并进行有效的过滤和存储。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QQ是舆情收集的渠道,高校舆情监控机构必须对这些网络交流平台进行监控,从而掌握舆情信息。
再次,舆情的分析和甄别。对于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要进行分类,提取出信息关键点,并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数据和信息,从而生成和重组舆情信息,进行做出预测。舆情的分析和甄别是舆情预警环节的基础。
第四,舆情预警和应急预案。高校舆情监控机构在收到对舆情的分析报告之后制定出应急预案,舆情监控机构将应急预案通报相关部门,为相关部门的最终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应该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舆情动态,防止非理的发生。
第五,舆情报送。高校舆情报送包括校内报送和向上级报送。及时的报送是防止突发事件发生的重要方式和关键环节,只有及时报送舆情,才能及时制定预警和应急预案,确保决策者做正确的决策。
第六,舆情引导教育。舆情引导教育是高校舆情监控的关键,由于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因此,教育始终是学校的根本,舆情有其特殊的地方,“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及时有效的疏导才是化解校园的不二法门。因此,当突发舆情出现之际,高校各部门要在舆情中心的部署下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教育,把疏导放在首要位置。
2.4 网络媒体的利用和监控模式
互联网的诞生和普及将人们都连接到了一起。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利用网络来监控和引导舆情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首先,利用高校校园媒体来把控舆论。校园媒体是高校舆论的主要舆论武器,其对于整个校园的舆情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校园媒体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更应成为高校舆情宣传的重要阵地。在传播信息的同时,校园媒体还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引导舆情,把握舆情,提升校园管理者舆论引导力,营造和谐校园舆论氛围的责任。因此,高校舆情监控组织应该要加强对校园媒体的管理,特别是新兴校园媒体,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校园网、高校BBS、贴吧等,这些新兴媒体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有些甚至还会影响社会舆论。所以,高校毕业建立专门的舆情监控机构,密切关注校园媒体,对于非理性言论要及时发现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其次,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对大学生运用的各种网络信息工具进行了解,掌握这些信息载体的特点和运行规律,从而收集相关的舆情信息。比如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网络论坛,能够及时反映高校学生的情绪动态和思想动向;相关新闻网站的新闻及其跟帖;高校学生的微博和博客,是学生反映情感动向的重要平台。这些网络信息工具,是学生舆情信息的载体,必须引起高校舆情监控机构的重视。对于这些网络舆情的研究、管理和监控,是高校舆情监控机构的重点,也是重要课题。高校舆情监控机构应该要利用这些网络信息工具,宣传正能量,引导学生良性的网络互动,控制舆论导向。
3 结束语
网络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给不理的爆发与蔓延提供了渠道和平台。当前,各种社会时有发生,高校作为重要的教育机构更为全社会所广泛关注。高校学生是一群正在成长的青年,他们的内心敏感,价值观尚不稳定,情绪起伏波动大,容易偏激和冲动,这些特点容易导致非理的发生,加强对高校舆情的监控与引导就显得尤为紧迫。因此,高校的舆情监控机构应该要调节舆论内容,掌控舆论导向,实现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沟通,从而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葛晨光.高校舆情及其引导机制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8(2):78-80.
篇4
在高校,BBS是校园网上的公共广场,是大学生自由发表评论、表达意见的网络空间,国际国内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通常会以最新最快的速度在这个媒介场所内出现,引发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形成大量的讨论。随着意见的扩散和讨论的深入,讨论的主题往往会逐渐趋向特定的焦点,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较为明确的网络舆情。在高校,因为大学生的一些独特特征,加之高校自身的一些因素,最易成为网络舆情的发源地。我们要辩证把对高校的网络舆情加强引导的同时,还要采取应急管控措施。
一、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
1 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极易诱发网络舆情
相对于一般的社会群体,大学生群体具有相互交往频率高、相互影响和人际吸引大、相互关系持续时间长、群体认知和群体目标共性强等群体心理特征。无论是正式群体或非正式群体中每个人的言行,因群体内直接联系,相互接触交往影响产生的行为刺激,其行为心理相对于群体其他个体成员,都构成特定的群体心理情景。在同一群体情景和同一需要作用下,群体内某个个体产生激情时,会引发邻近的人产生同样的激情。
这时大学生群体成员的个体个性、个体意识往往趋向弱化乃至失落,产生显著的去个体化心理效应。这一情景作用对大学生个体行为认知能力不是促进,而是意识水准的降低。如果该事件刚好引起其他人的关注,极易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强烈的共鸣,造成舆论的不良发展倾向甚至引发舆论危机。
2 高校网络道德规范还不成熟
网络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实在。大学生在网络中,被消解为“数字人”、“信息人”。而“道德人”的主体性因为脱离了现实原点,虚拟实在与人思想道德之间常常陷入对立,对数字的崇拜依附和对信息的沉溺,给人的自由构成新的威胁,人被异化成为了物,人不再是有血有肉的,而是虚拟的人。在缺乏“他律”约束,而慎独意识差、自我控制能力弱的情形下,道德的主体性会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责任意识严重淡化,造成网络行为对社会所能承受的道德底线的偏离。在现实社会中,道德规范的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对道德失范行为也有一套完整的约束机制,任何人都不能在现实社会中为所欲为。但在网络世界则大不相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大学生摆脱了现实社会的种种羁绊,可以尝尝在现实社会中无法想象的道德越轨甚至犯罪的滋味,而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因此刺激了他们网上言论的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在此情况下,极易形成一些负面的、消极的网络舆情。
3 高校网络言论方面的管理存在缺陷
在现实生活中,某些言论或行为受到宪法、刑法、集会游行示威法及其实施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章制度进行规范限制,人们一般不会也不敢为所欲为。但对网络言论,则缺少法律法规的直接限制。由于人性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平常表现出来的是经过社会过滤,符合社会文化、规范、习俗的一面。而那些不为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要求、欲望却被压抑到内心的深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能按照社会规范所要求的那样做。但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冲动感,由于网络具有特殊的“匿名性”,人们不需要为自己在网络上的非理承担任何责任,风险趋近于零,故而就唤醒了人们心灵深处的一些并不那么美好的本能的冲动,这些冲动一旦付诸实施,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于高校而言,由于国家网络立法滞后和技术方面的原因,对大学生一些消极的、错误的、甚至是妖言惑众的言论缺乏有效的监控,使得不少人缺少这方面的顾忌,他们往往怀着一种唯恐天下不乱的看客心理,从事件混乱发展的过程中取乐。“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原始冲动,总是会不经意之间,挣脱理性的缰绳,冲开文明的堤坝,形成群众性的迷狂”,从而导致网络舆情的发生。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
1 有关社会焦点和时政问题的网络舆情
毋庸置疑,大学生目前仍然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一个精英群体,不少人忧国忧民,如果遇到一些社会焦点和时政问题的重大事件,他们往往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如论坛发帖、跟帖或开设专门的网站讨论等形式,从而引发网络舆情。在校园BBS上,经常可以看到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所产生的网络热门话题。这些话题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不公正现象、触动民族感情的事件等,这些问题一般具有较大的刺激性、冲突性,往往会很快触动大学生敏锐而活跃的思维,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
但是,在高校BBS上,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偏激的观点、强烈的情绪发泄以及相互“顶牛”式的争吵,如此不免形成消极的网络舆情。如复旦大学某教授案就在该校日月光华BBS上引起大学生的热议,声援该教授、批评媒体与学校的居然占了大多数,类似的如北大某教师学术造假事件也有很大的分歧,这些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排除某些人的反常心态,这些情绪化的表达是一种有助于缓解紧张感、压力感的自我心理“释放”。正是由于虚拟网络去除了现实利益关系所形成的“压力阀”,使得各种矛盾所产生的张力能够迅速在网络空间得以释放。但是上述消极的网络舆情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2 有关校园社会和大学生利益的网络舆情
大学生们除了交流情感、关注社会热点之外,还相当留意自己周围的校园生活。学校的一些敏感问题,往往成为大学生们强烈关注的对象。同时大学生们也关心学校的发展,常常就学校发展中各方面的问题在BBS上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是建议。对学生生活或是学习条件有所不满的时候,他们也在BBS上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平时发生在校园里的事件,更是成为BBS上的热门话题,有时形成一定强度的网络舆情。这类舆情有利于学校领导和老师吸取意见和建议,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起到了校领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作用,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和冲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应急管控
1 加强网络舆情深度分析,引导网上舆论
高校要加强校园网舆情研究,认真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及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准确把握本地区高校校园网整体舆情动态,及时了解舆情信息,密切关注校园网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通过判断舆情信息的变化的基本特征,分析其态势,预测其走向,揭示问题的实质所在,找出这些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提出解决问题、引导舆论的对策建议。因为有没有强烈的舆情分析意识,是不是经过深入的研究思考,直接关系到舆情信息内涵的大小、价值的高低。因此整合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传统媒体资源,丰富网上宣传内容,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十分重要。
2 加强网络舆情监控
高校信息技术设施齐全,学生及教师的信息技术和技能较高,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建立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加强对高校BBS的舆情监控。同时根据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法规,切实抓好校园网站的登记、备案工作,落实用户实名登记制度,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按照IP地址管理办法,建立l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高校校园网BBS是校内网络用户信息交流的平台,要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有害信息,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信息适时监测与跟踪、路由路径控制等系统,构建网络技术防控体系。
篇5
关键词: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实践;可行性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52-04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占总网民数的81.0%。伴随传播全球化和新技术应用的共同推动,新媒体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所搭建的舆论平台成为政府了解民意、疏导民意的重要渠道,也正成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主要标志。
一、《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1.“网络舆情”的学理范畴界定。网络舆情就是网上社情民意,可以看作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某人某事(诱发因素)等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作为主体的网民、作为客体的公共事务和大融合媒介平台上展示的多元化信息流。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已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渠道,互联网也成为政府治国理政、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台。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必须建立在对舆情信息深度分析的基础之上,把握舆情传播的特性和动向,把握判别其中包含的内容、核心要素与主要环节,着力挖掘民意诉求和舆情态势。
2.“网络社会”的发展新趋势。在网络社会的大背景下,网络也已经成为转变干部作风、改进各项工作的重要手段,成为群众行使知情权、监督权、利益保障权的重要载体,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信息渠道。与此同时,新媒体作为全新传播平台和执政平台的特点、规律和挑战尚未被全面和系统的认知,从而直接导致我国政府在日常工作中面临来自新媒体越来越多的压力,这些社会矛盾特别集中地反映在宣传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中,比如:舆情的监测、分析与判断;网络危机的认识与化解;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能力;网络传播理念、伦理与文化建设等。
二、《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块概述
(一)课程性质
《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为全日制大学本科网络与新媒体系的专业课。在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一般都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实施,是一门学生进行新媒体新闻实务方向课程学习的选修课,对培养学生的新闻实务操作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新媒体新闻采写编评系列课程的延伸。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通过对网络舆情概念的梳理和对网络舆情基本传播路径的讲解,从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的角度,分析当下网络时事热点事件,从而追踪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前沿,掌握国内网络舆情研究机构的常规监测和分析模式,并能够针对具体舆情事件提出应急预案。
(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具体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变规律,判断舆情发展态势;能够针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熟悉相关数据分析软件的操作;能够完成基本的舆情信息报告写作。
(四)拟定学时分配表
(五)拟定课程讲授内容
《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拟定课程教授内容分为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践课三部分,通过上述三个教学模块的设计,试图运用认知与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从理念上和动手能力上都有明显提升。具体内容设置如下。
1.理论课内容。理论课讲授内容以三个专题作为支撑――网络舆情生成演变机制研究专题、网络研究专题、政府形象重构专题。
其中,网络舆情生成演变机制研究专题细分为网络舆情概念界定、网络社会的发展背景、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搜集和网络舆情的研判等讲授章节。在这部分的课程讲授中,要求学生了解网络社会的特征,理解网络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缘由,了解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的关系。并且掌握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理解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了解网络舆情的舆论场生态。
而网络研究专题则分为的界定、的类型、特点及发展趋向、舆情危机管理与应对策略和情景模拟演练及经典案例深度剖析几个部分。在这部分的课程讲授中,要求学生了解政府网络舆情监测的重点领域,掌握网络舆情监测的重点对象和搜集方法。并且理解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的内涵,掌握网络舆情预警的分级标准及其响应机制,了解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制度化准则。
最后,政府形象重构专题由政府网络危机中的政府行为分析、政府网络危机中的媒介行为分析、政府网络危机中的公众行为分析和社会稳定风险和舆情危机媒体应对操作实务等案例剖析章节构成。在这部分的课程讲授中,要求学生理解网络舆情处置的基本内涵和原则,掌握网络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策略,掌握网络舆情引导的主要策略,掌握网络舆情管控的主要策略。并且了解网络舆情评估的内涵、意义和现状,掌握重大决策的舆情风险评估,理解网络舆情事后评估指标体系。
2.实验课内容。实验课讲授内容以两个综合型实验组成――数据挖掘与舆情监测实验和热点事件实时追踪实验。该课内实验课的性质界定为专业提高型综合实验,其开设目的是为了辅助和深化理论课程的讲授。
其中,在数据挖掘与舆情监测实验中,设置了8学时的实验课程学习,学生结束实验课程后必须了解国内舆情监测机构的常规监测和分析模式,能完成基础的数据挖掘与信息处理工作。并且熟悉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运行方式,掌握情报分析、内容分析、文本分析、知识处理工具相关软件的操作。例如,要求学生熟悉ROST、Pajerk、UCINET、NetDraw等应用软件的基础功能操作。
而在热点事件实时追踪实验中,设置了8学时的实验课程学习,学生结束实验课程后必须能独立研判当下网络时事热点事件发展态势,完成舆情分析报告写作,并能够针对具体舆情事件提出应急预案。而且学生需要随堂分析每天、每周、每月网络舆情的实时热点,利用EXCEL、WORD等基础办公软件完成数据导出制表,提取关注事件进行语义分析,生成舆情研究报告。
3.实践课内容。实践课讲授内容通过三种授课方式灵活呈现――专家讲座、学术研讨会和实地调研。其中,专家讲座方面,拟定结合校内外资源,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网络舆情方面的专题讲座。而学术研讨会方面,拟依据专业研究方向,学生以分小组的形式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前沿进行学术研讨。最后,实地调研方面,拟在“双师型”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针对性地走访相关单位进行实地调研。
(六)教材与参考书的选定
本课程教材选取的是湖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网络舆情研判体系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WT007)阶段性成果出版的学术著作,由徐迪、张梅贞、周小情三位学院教师编著的《网络舆情标准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第1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该书建构了网络舆情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指明了网络舆情工作的核心环节和流程,不仅具有前沿的学术价值和跨学科的学术视野,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基本国情和网络舆情发展、网络社会治理的最新实践,书中提炼和应用了现阶段网络舆情研究的一些新观点和最新的理论成果,融合了最新的案例评析。参考书选取的是约翰・斯科特(John Scott)著、刘军译的《社会网络分析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教材偏重理论基础阐释和案例评析,参考书偏重技术分析和操作实践,两者配套相得益彰。
三、《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一)课程开设的前期资源分析
1.理论研究基础。《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建设是以湖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网络舆情研判体系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WT007)、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政务微博研究”(项目编号:13g461)以及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基于政府管理视角的《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项目编号:2013B228)为理论研究基础。在前瞻学科研究的热点后,以新媒体传播和政治学的结合作为切入点,给予该课程坚实的理论支撑。
2.资源共享平台。《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建设依托了湖北网络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这一强大的资源共享平台。该研究中心为校级科研机构,以新媒体与社会发展间关系的理论反思、实践改革和管理创新为研究目标。该中心以学院的学术、教育力量为基础,以课题项目招标制为研究动力,打造网络与新媒体系“网络舆情”方向的学科特色,开创实用性、多样化、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视野。中心的所有一线研究资料和实践资源将为“网络舆情”系列课程建设免费开放,搭建畅通的信息共享平台。
3.创新实践基地。目前学校和研究中心已经与省级党政机关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依托网络与新媒体系和省内各厅局相关资源,下一步将创建“新媒体教学创新基地”,资源对本校教职工和学生开放。相关央级、省级网媒也与学院和研究中心签订了实习合作协议,今后“网络舆情”系列课程培养的学生可定向输送至相关网站进行实习实践。
(二)课程建设的创新性分析
1.《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体系建设,响应了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要求。可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2.《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建设以及后续本门课程的教材和案例库的编订,将开创网络舆情领域学科建设的新局面,国内尚无此类型的教材面世。
3.《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通过案例教学和上机实训的方式,可以更加精准地培养学生的未来就业从业能力。
4.经前期调研,现有的国内舆情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多是依赖入职后的岗前培训来满足岗位需求,《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开设符合现有舆情服务业和政府舆情监管部门的人才定位。
(三)课程建设的预期目标分析
1.《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开设将打造本校网络与新媒体系“网络舆情”方面的学科特色。
2.课程教材的编订将顺应市场需要和管理部门的特殊需求,以培育一批精通网络舆情和行业监测的实践型人才为教材和案例库建设的目标。
3.《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配套教材将可供在校相关专业学生学习,也适用于有志从事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监测工作的非专业人士。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2]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教高[2012]2号.
[3]徐迪,张梅贞,周小情.网络舆情标准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4]雷炜.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03-106.
[5]赵前卫,马缘园.舆情调查与分析专业核心课程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217-218.
篇6
【关键词】国有企业 网络舆情管理 开展实践 常态化机制 建立
当前,国家对于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同样也将舆论引导能力当作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其中,国有企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及保障人民群众共同利益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必须要与舆论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努力克服舆情工作的困难,将国有企业的正能量广泛传播,进而树立良好的国有企业形象。
一、现阶段国有企业网络舆情管理状况
(一)舆情意识薄弱
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舆情意识与大局意识都相对薄弱,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于经验与教训也并未进行借鉴,很难对自身舆情风险进行正确地识别,所以,舆情预警工作不到位[1]。另外,还有很多国企对网络舆情的认识不正确,通常以鸵鸟的心态来面对舆论质疑,所以,在面对突发舆情的时候很难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不会报告,也不会采取措施进行处置,最终错过最佳的解决时机。于国有企业来说,其自身的防控意识并不符合新媒体环境网络舆情的发展需求,而这在很多中央企业地区公司与其所属二级单位中表现十分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下属单位网络舆情就会出现逆向或者是横向传染的问题,最终引发联锁反应,对企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防控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网络舆情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十分落后,而且,进而央企总部或者而是大规模地方国有企业才构建了专业网络舆情管理机构。而对于央企地区公司或者是隶属省市的地方国企并不具备舆情防控机制,通常情况下,管理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兼职。但是,在基层单位,舆情管理工作始终呈真空状态。基于此,部分国企领导在舆情管理方面重视程度不高,所以,舆情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办公设备配置经费不充足,无法构建防控工作机制,而危机处置措施与应急措施仍然需要强化[2]。
(三)引导能力不理想
现阶段,国有企业在舆论引导方面的能力始终停留在纸媒体阶段,严重落后于新媒体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沉默已经成为处置网络舆情的首要选择,主要采取的就是封、堵、删、瞒等方式,最终只会导致结果不理想。有很多网络舆情事件,国有企业是需要主动发生的,但是正是因为不表达,导致其处于被表达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外界的议论会更严重,还会出现猜测,最终引发误解与对立,严重影响国企公信力。此外,很多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人员在对事件进行处置的过程中,受自身知识储备的影响,或者是准备工作不充分,都会影响舆论引导实际效果。
二、建立国有企业舆情管理常态化机制的有效途径
(一)创建集监测、分析、研判、预警与评估为一体的机制
第一,监测,即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所在。其中,监测的方式包括三种:第一,进行全天监测;第二,合理设置专业工作人员展开监测工作;第三,同媒体合作进行日常监测。
第二,分析。舆情的主要原因就是在突发事件过后,网民所发表的评论与议论,所以,一定要深入地分析舆情的具体走向。
第三,研判。针对实际收集信息内容展开深入分析与判断,并且对舆论热点以及媒体的关注重点进一步研究,针对可能出现的舆情热点的分布和走势进行合理地预测,更好地应对舆情[3]。
第四,预警。可以合理地划分舆情,并且合理地设置具体的应对措施,如果负面信息无法达到预警级别,那么就可以作为日常的负面信息来处理。
第五,评估。在事件发生前进行评估,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评估未来事态的发展。而在事发过程中进行评估,可以了解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在事发后的评估主要是为了正确地判断是是否要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二)构建危机应对机制
构建突发事件危机应对体系,可以包括以下芍郑旱谝唬构建舆情预警应对机制。应合理制定舆情分级的制度,并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但是不允许过分重视,或者是过分忽视,有效地规避在发生重大舆情时难以及时处置而形成危机。第二,构建突发事件危机的应对流程。其中,主要涉及到事前、事中与事后这三个方面。对于事前应对就是要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在事发以后,应当针对不同阶段来修复品牌,积极展开正面地宣传,对事件进行全面总结[4]。
(三)新闻与舆论引导机制的全面建设
新闻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即常态工作的、热点问题的以及突发事件与重大事件的。而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应主动进行沟通,并在短时间内实现沟通,以保证沟通的充分性。基于此,还应当始终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即第一时间、口径统一与人文关怀。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新闻与舆论引导机制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际国内环境中,新媒体发展的速度不断提高,为此,在国有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体的应用十分广泛。在这种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下,国有企业也一定要与新媒体环境改革及发展相适应,进而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占据主动权,正确地分析网络舆情预警,采取措施应对,全面维护企业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 肖来付.网络舆情时代的企业危机应对与管理――基于“长尾理论”的视角[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6).
[2] 张爱军,雷俊强.大型国有企业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探究――以中航飞机西安飞机分公司为例[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5,33(6).
篇7
从上述情况中,我的判断和结论是:
――从干预的时机来看,过于滞后。分析表明,在上述事件中,政府多是在该事件成为网上舆情热点,网民急切要求政府部门介入干涉时,政府部门才“千呼万唤始出来”。错过了改变舆情意见流向和正负态势的良好时机,往往造成网民的情绪淤积到一定程度,舆论的意见分布对政府极为不利的时候才开始介入干预,由于很多干预主体往往不具备危机管理和议题管理的专业知识,在应对时多少显得稚嫩一些。危机公关和议题管理的最优时间一般是事件发生后的12个小时内必须做出回应和启动危机公关的预案。
――从干预的主体来看。多是越级干涉,事件的直接相关主体往往沉默或者缺位。在目前的很多舆情热点的干预主体来看,由于基层本身的素质和公关意识等不够,造成舆情事件到来时多少显得慌乱和不知所措,有时候往往造成事与愿违,火上浇油的后果。网民的呼声和要求与基层政府组织的思想和不作为的张力,必须要求更高级别的来回应,但是往往必须更高级别的回应才能推动事件本身的解决。
――从干预的方式来看。多是被动表态和着手处理事件的行为。我国网民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参与网络热点的讨论,主要是为了情绪宣泄和满足成就感,他们特别看重自己的意见是否“被重视”。政府部门的表态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这种成就感。但正确的表态应该是最大限度的平息网民的情绪,为自己争取更加主动的空间,而不是对事件的辩护乃至狡辩,表态的目的诉求和态度一定要明确。不要模棱两可,犹抱琵琶半遮面。还需要说明的是表态时要统一口径,切勿“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
篇8
关键词 微时代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微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形式更加多元化,交往互动的形式多样化。微时代,信息内容的传播并不均匀,会出现一些比较模糊的或者是扭曲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是极为重要的。微时代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方法,创新工作模式,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1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微时代下,微信、微博等社会层面的监管并不多,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比较自由,这些新媒体上也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对于愿意彰显个性的大学生来讲,他们并不认真地甄别信息,盲目地接受和认可,这种信息传播的顺畅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对于虚假的信息,教师很难做出正确的引导,也很难辨别出信息背后的真正意图。
微时代,信息来源逐渐广泛,传播的速度也十分迅速,微博、微信上的突发事件发酵以及传播速度等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的反应时间、空间差异性使得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澄清出现了时间差,因此怎样在第一时间使信息的迅速传播和教师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微时代价值多元化,使得思想政治主流思想受到冲击,微时代中的微电影、微论坛等形式自由的生存在网络中,它们的表达形式不同,也会出现多元价值化学反应,微电影中的过度商业炒作,微论坛上突发事件的过分发酵,信息不透明,容易造成网民的激愤,这些与核心价值观是极为不符的,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应对各种不良冲击。
微时代,电商等也逐渐深入到院校中,一些大学生电商将微信朋友圈、QQ空间作为商品发表介绍的重要渠道,将自己的同学、好友作为顾客群体,通过信任来将进行商品的推广,还可以通过论坛,免费的公共平台进行交易,群体逐渐扩大。
2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2.1通过微理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进入到了微时代,微信、微博等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为了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满足微时代的发展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需要利用微理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率先使用微信、微博等媒体,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然后通过微信、微博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需要认真研究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的语言体系,了解生动、鲜活的微信、微博语言,更好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强化网络信息的筛选能力,对于大学生微信、微博关注的热点信息等进行了解,获得更多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提高思想政治关注的吸引力。然后通过微信、微博等与大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思想文化的认同。
2.2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建立高校官方微博和公众微信平台,正确认识微博、微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的重要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个性,转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价值,通过微信以及微博平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中的不足,从而提升其针对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建立官方微博以及微信平台需要积极主动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宣传,做好评论、转发等功能,实现广大师生的自由交流与评论,对社会和网络中的热门话题进行讨论,吸引更多的学生,提高其知名度。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应充分发挥各种网络信息技术和平台的作用,将微信、微博、QQ、邮件等联系起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2.3强化高校网络信息的干预机制
高校的网络舆情是大学生根据网络现象表达自己意见、情感、集体互动而造成的社会影响。高校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大学生当前的思想认识以及思维方式。微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以及范围逐渐扩大,影响力也极强,高校应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督和干预机制,避免舆情发酵,抑制大学生的负面情绪。
高校需要对舆情进行科学的分析,设置相关的机构以及人员,尽快查清事件的前因后果,了解事件的轻重缓急,并进行舆情等级划分,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微时代信息传播比较开放,信息复杂多样,还需要建立舆情处理机制,将事件的真实情况澄清,还原事件的原本面目,使谣言不攻自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应坚持思想政治的路线、政策,把握正确的方向,根据大学生实际信息进行宣传,对于与大学生思想相违背的舆情要及时澄清,及时消除不良影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力量。
3结语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逐渐加快,范围逐渐扩宽,作为网络信息的活跃群体,大学生由于思想认识以及心理等方面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在辨别信息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应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理念,能够以坚定、正确的态度处理网络信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倩,张立杰.“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创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02):228-231.
[2] 冯红,刘妍,程镝.“微时代”文化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的冷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4):196-198.
篇9
近年来,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为加强对此类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根椐上级文件精神和要求,我园结合本园实际制订预防措施和办法。加强法制教育,严肃园规园纪,规范教职工、家长及幼儿行为,促进全体教职工及幼儿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张 珍
成员:王小丽 李索君各班班长
二、开展教育
集中对全体保教人员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校园暴力为主题的专题教育,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暴力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
三、主题班会
组织保教人员结合近期全国发生的一些校园欺凌、暴力事件,进行讨论反思。通过班会,帮助家长树立纪律观念、法制观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人交往、沟通、交流能力。
四、完善制度
制定完善校园暴力、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与应急处置预案。
五、加强预防
篇10
网络舆论形成的源头——舆论事件的产生往往是在地方上,而为何距离舆论事件最近、获取新闻事实最快速的地方传统媒体,反而无法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发出自己权威的声音?笔者认为,这是地方传统媒体忽视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所造成的。地方传统媒体应对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予以充分重视,探索地方传统媒体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可行路径。
地方传统媒体引导网络舆论现状
1.不早说话
不早说话,也就不能在第一时间内抢占网络舆论引导先机。当地方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当地民众最希望第一时间获知信息。地方传统媒体理应要在第一时间权威信息,这是地方传统媒体的基本职责,也是引导网络舆论的优势之所在。但是,面对突发事件,尤其是容易对地方自身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的突发事件,习惯采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做法,不早说话,丧失了舆论引导的先机。
2.不敢说话
不敢说话,也就无法做到直面网络热点,触及敏感问题。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会有突发事件发生。一些政府部门人员在面对媒体和公众提问时,为了不给单位和自己找麻烦,往往会拿“不清楚”、“不发表任何评论”等托词作为“挡箭牌”,而这种“不清楚”、“不发表”的风气,渐渐地也刮进了新闻媒体之中,尤其是地方传统媒体。
3.不会说话
不会说话,也就无法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当前,地方传统媒体在做舆论引导时依然有一种“老大哥”的思想,依然习惯于生硬灌输,不会采用新形式、新手段、新方法,无法将自身的优势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发挥出来,将舆论引导搞得很沉闷、很呆板、很枯燥。长此以往,只会造成地方传统媒体在引导网络舆论时说的话越来越没人听,甚至没人信的恶果。
地方传统媒体引导网络舆论的路径分析
地方传统媒体如何正确认识网络舆论,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成为地方传统媒体及其从业者的巨大挑战。从国内网络舆论引导现状以及各级地方传统媒体自身的实践经验来看,要做好这项工作有以下四条路径:
1.未雨绸缪,提高舆情监测能力
网络舆情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中抽丝剥茧,通过细致的分析和判断,找出有进一步发展趋势的、会引起网民关注的“潜舆论”,进而提前制定网络舆论应急预案,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是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前提。
因此,地方传统媒体应该着力加强自身舆情系统的建设,不断提高舆情监测能力。地方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首先应通过远程教学、讲座培训等方式提高自身舆情判断分析的能力。其次,随着微博的兴起,地方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可以开设实名微博,将自己所了解的信息,通过与网民直接对话、回复网民提问等方式,传递给广大网民,从而挤压负面网络舆论的传播空间,将可能出现的舆论风波化解在萌芽状态。
2.争分夺秒,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得益于移动媒体技术的发展,如今,任何事件只要一经发生,从拍照、上传到最快不过几十秒钟,几分钟后就会有网站转载,不多时网上讨论就可能达到。因此,作为地方传统媒体,在网络舆论扩散伊始,就应积极回应,第一时间真实信息,作出客观评论,争分夺秒,抢占舆论引导制高点。此外,在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一方面要持续关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网络舆论走向,随舆论走向的变化而改变引导的方式和策略;另一方面要迅速沟通政府相关部门,不断事件处理的最新情况,及时回应广大网民的质疑和猜测。地方传统媒体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第一时间正确信息是消除网民猜疑、引导网络舆论的关键。
3.高瞻远瞩,提高设置议题能力
“设置议题”即“议程设置”,是西方传播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媒介影响和作用于社会的基本方式。其核心观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
在无限的网络空间里,各种舆论议题纷至沓来,常常使网民们眼花缭乱、莫衷一是。特别是由于网络舆论过于分散和混乱,地方传统媒体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不断提高设置议题能力,对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混乱的舆论,绝不能置若罔闻,而要及时“设置议题”,尤其是对重大事件议题的设置,可以把社会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主题上来,做到自始至终引导网络舆论和社会情绪。
在2011年6月4日发生的“新安江水污染”事件中,钱江晚报就体现了自身设置议题的能力。事件发生后,钱江晚报设置了关于事件的5大议题,包括杭州的自来水是怎么检测的,菜市场卖的河鱼河虾可不可以吃,苯酚到底是怎么泄漏的,危险品运输需要怎样的报批手续,杭州水系为何如此脆弱。
通过对议题的设置,钱江晚报将公众的注意力从对事件的恐慌转向了对自己日常生活、对杭州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关注,极大地排解了社会情绪,由事件引发的“抢水风波”也很快平息下来。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