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攻坚工作方略范文

时间:2023-03-25 19:1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准脱贫攻坚工作方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准脱贫攻坚工作方略

篇1

【?P键词】政策;审计;扶贫;策略

【Keywords】policy; audit;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39.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057-02

1 引言

目前,我国正致力于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针对一些贫困地区,国家加大了扶贫力度,实施了精准扶贫政策,坦白说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各个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才能将扶贫这项工作做好。审计机关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如何在新时期转变思路、创新方法、全力服务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成为当前审计机关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2 开展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重点内容分析

2.1 认真贯彻基本方略

2015年12月15日,“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有关情况的新闻会召开,会上扶贫办主任刘永福表示: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就是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这项基本方略的实施,变革了现有的扶贫思路和方式,更为形象地来说,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就是将“输血”转变为“造血”,来实现贫困地区的自主脱贫。以往扶贫项目的重点放在了GDP的增长上,现在要转变为注重脱贫的成效,也就是说要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一系列问题解决好。前文我们提到了精准扶贫政策主要涵盖了“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其中六个精准包括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五个一批包括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2.2 精准扶贫、脱贫的工作方案

按照《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和《2016年工作要点》明确进度安排,不断压实责任、传导压力;深入推进“五个一批”,扎实开展十大扶贫行动,深化社会参与扶贫,实施好“直过民族”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瞄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最困难的地方、最贫困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解决深度贫困摆在优先位置,集中力量打攻坚战。还要建立扶贫项目资金整合和监管机制。抓紧出台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具体意见,把管好用好扶贫资金作为最重要的任务,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防止扶贫资金“跑冒滴漏”。

3 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3.1 是适应新常态的内在要求

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就是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在此背景下,各个政府职能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审计部门作为重要的基层职能机构,要深入分析新常态,深化审计重点,强化跟踪审计精准扶贫等重大政策、方针的贯彻落实情况,将改善民生作为工作重点,提高精准扶贫的实效性[1]。在新常态的新要求下,要与时俱进,转变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助力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脱贫致富。

3.2 是实践“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要求

“五大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开放、绿色、共享、协调,这些是新常态下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我们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就要根据这些理念,本着解决社会公平公正问题,遵循以人为本,践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开创共同富裕道路的新局面,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十三五”时期,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和收关期,扶贫攻坚应取得阶段性成果。所以,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工作,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同时也是贯彻统筹分配、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

3.3 是实现精准脱贫目标的保障

从顶层设计来看,精准扶贫是一项较为全面的政策,也被称为“点穴式”扶贫,其主要内容涵盖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五个坚持”等多个层面。精准扶贫的关键点在于解决扶贫中的难题,突破以往扶贫的瓶颈,将扶贫具体落实到特定的困难地区、特定的困难群众中。审计机关的工作就是要及时跟进产业扶贫措施的落实情况、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帮扶跟进机制的建设等各方面的内容,只有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效性显著提升,才能保障整个扶贫工作成效,帮助真正贫困的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4 强化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策略分析

4.1 完善精准扶贫审计新机制

在新形势下,精准扶贫政策的跟踪审计工作必须具备较高的时效性,这就需要完善审计新机制。具体来说,一是要对审计项目进行系统化的规划部署,对审计项目的思路、重点、方法进行细化,提高审计方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确保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有效落实;二是要提高审计整合工作的协调性,精准扶贫工作具有自身的特点,开展跟踪审计时要准保把握扶贫地区的优劣势,实现审计工作的多维度融合,针对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实现,要做好及时沟通与协调工作,按照相关规定及时报告,强化跟踪审计监督效能;三是全面梳理、总结、分析审计工作的经验,以及相关的工作情况,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转变跟踪审计理念及审计方式,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2 加强高素质、高水平??计队伍的建设

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效率和质量离不开审计队伍的支持,审计人员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审计的职业化水平,引进新的技术方法,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积极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力量。具体来说,审计队伍的建设包括:一是建立健全审计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以工作能力、学习能力为基本标准,构建能上能下的任用机制,确保干部能够正确引导审计工作。二是加强职业化建设,优化审计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需要进一步加快审计职业化建设。审计工作其实是一项涉及学科很广的工作,包括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做好审计工作,所以针对在职人员,必须强化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审计队伍。三是坚持依法文明审计,加强审计自律意识,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审慎客观,文明规范,取信于群众、社会、党和政府。四是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审计管理系统,高度重视跟踪审计过程中关联数据的分析,有机整合数据分析与实地审计工作,以精准的数据分析为基础,制定相应的审计方案,有效提升审计水平。

4.3 加强精准扶贫的跟踪审计监管

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结果应做到及时报告、依法公开,让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能够及时了解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情况,可以利用如微博、微信等现代化的通信平台来及时公布审计结果,尤其是对政策不落实,或是落实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应重点报告并提出相关建议,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信息,加强精准扶贫的跟踪审计监管,将扶贫政策落实到位。

篇2

“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2016年以来,安徽省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上下同欲,和衷共济,艰苦拼搏,力争向全党全国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一段情真意切、关怀深厚的温暖之言,是一段语重心长、言近旨远的嘱托之言,更是一段哿ν心、砥砺前行的奋进之言。

贺词温暖了过去的岁月、肯定了取得的成绩。2016年,安徽认真贯彻中央扶贫_发工作会议部署,按照“年度战役要打好,打出成效、打出气势、势如破竹”的要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施策、压实责任,不折不扣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实现1057个贫困村出列、96万贫困人口脱贫。我们目睹了大别山区日新月异的变化,领略了皖北“战场”焕发的勃勃生机,感受了扶贫干部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贺词牵挂着群众的冷暖、作出了坚定的承诺。春节将至,安徽将切实解决好寒冬季节和节日期间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确保困难群众温暖过冬;我们将把帮扶举措更多聚焦到特殊困难人群,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贺词指明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强调了未来的奋斗目标。2017年,安徽将牢记新年贺词中的殷切希望,按照“坚决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五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总体目标,围绕“六看六确保”和源头严把、过程严控、验收严格、纪律严厉“四个严”的基本要求,实施扶贫对象和需求、脱贫目标和时限、扶贫措施、脱贫责任“四项清单”工作机制,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努力做到精准扶贫、监测评估、防范返贫、责任落实全覆盖,更有力、更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确保完成9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1000个以上贫困村退出、力争2个县摘帽的任务。

篇3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发展好村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收入,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稳定实现贫困人口如期精准脱贫,经”四支队伍”商榷研究,结合杨梅村实际,现制定如下计划:

一、基本情况

杨梅村位于衡南县西部,距离衡阳市区30公里,距离衡南县城57公里,距离三塘镇24公里。该村于2016年3月由曲龙村、桥头村、大冲村、庙山坪合并而成,下辖41个村民小组,现有村民944户,3492人,分散不集中。全村面积11.2平方公里,有耕地3498亩,林地5103亩,荒地2281亩,人均耕地1亩,骨干鱼塘125口,大、小型水库4座。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77户214人,2021年预脱贫4户9人,杨梅村基础设施较落后,村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经济来源靠传统农业种植及外出务工。

二、工作目标

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工作要求,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实施帮扶后盾单位、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和社会帮扶力量聚力帮扶,以发展好村级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为目标,实现杨梅村集体效益收入突破10万元,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有序推进,4户9人未脱贫人口如期脱贫。

篇4

一、脱贫攻坚履职情况

(一)以身作则,夯实责任。街道办事处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牢牢的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一是带头开展脱贫攻坚专题学习。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脱贫攻坚的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二是带头履职尽责。对照县委《脱贫攻坚责任书》年度目标,层层分解任务,压实责任,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与14个社区党总支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形成街道、社区、村级三级联动抓落实的扶贫攻坚组织体系。三是带头规范管理。研究制定《街道关于产业扶贫项目及资产管理工作的实施办法》,全面规范扶贫档案项目管理、资金使用。2015年以来,共争取上级专项扶贫资金1563余万元,建设11个扶贫项目,11个项目今年收益189.48万元,带动贫困人口4612人次,按照差异化分配原则分配至贫困户164.98万元,24.5万元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项目收益覆盖率达到 100%,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带动1449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二)综合施策,讲求实效。一是抓精准施策。2020年以来,先后召开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及帮包责任人会议17次,组织制定项目扶贫、就业扶贫、电商扶贫和兜底扶贫等4大类600项到村到户精准扶贫措施。其中,2020年争取428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建设电商产业园扶贫项目,与乐村淘、供销e家、朝耕社区团购等多家电商平台签订电商扶贫合作书;落实贫困人口商业补充保险报销912人次、危房改造233户、旱厕改造623户、办理慢性病1271人次,办理残疾证54人,落实残疾人政策186项,安装自来水27户。二是抓问题整改。根据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安排,成立了“街道自查评估”小组,制定了街道自查评估实施方案,抽调33人成立入户自查评估工作组和4个工作专班,截止4月3日,769户享受政策贫困户,414户不享受政策贫困户已经自查评估完成;有序开展“双到、双提升”“遍访核查”工作,发现问题1217个,已经全部整改完成。创新开展街道贫困户家居环境提升工作激励机制,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以帮扶责任人、社区两委、党员服务队为轴心的“三位一体”家居环境责任体系,定期集中清理辖区内所有贫困户的家居环境卫生,使贫困户居住环境做到“两净一美”。各村街每月开展家居环境卫生评比,对于活动开展好的贫困户发放家居环境洁净奖励并挂家居环境洁净流动红旗。三是抓工作创新。精准施策,打造脱贫攻坚“3+”新模式。突出党建引领,坚持产业带动,加大行业扶贫,积极探索“党建+扶贫、项目+扶贫、行业+扶贫”的工作机制,全力攻坚。四是抓机制建设。探索开展“5+5+N”扶贫长效机制,健全督导考核机制、社会行业服务机制、返贫预警机制、问题落实领导调度机制等5项机制;建立法律援助服务队、教育辅导及心理咨询服务队、医疗健康服务队、农业技术指导服务队和党员志愿服务队等5支行业扶贫服务队,完善扶贫机制,充实扶贫力量。目前,已有20余家企业和社会团体加入扶贫工作队伍,企业签约用工100余人次,5支行业扶贫服务队为贫困群众服务500余人次。

(三)以上率下,示范带头。一是带头开展遍访。开展“三级书记”遍访活动,将遍访贫困对象与“遍访核查”紧密结合,截止目前,已经完成731户享受政策户的核查,发现各类问题367件,全部建立问题台账并整改完成。二抓实作风建设。把2020年继续作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深化年,进一步完善《街道帮包责任人管理制度》,充实督查考核办工作力量,建立纪工委、督查考核办、扶贫办联动联办机制,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从严治理突出问题。三是抓实整改落实。针对巡视巡察、审计调查、考核调研、暗访督查发现的相关问题,亲自进行部署研究,逐户逐村进行分析,建立问题台账,细化整改措施,明确完成时限,落实责任到人,逐一销号解决。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项目、收益管理及建立长效机制建设,突出项目带动。进一步提高2021年扶贫产业项目的质量、规模和效益,加强2015年以来扶贫项目管护,确保所有项目收益率达到6%以上,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扶贫资金支持,确保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位,建立扶贫资金资产循环利用机制,完善扶贫项目收益分配管理办法,确保贫困户项目收益覆盖率达到100%,严格履行项目运营和管护制度。突出项目扶贫带动效应,利用项目建设运营提高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能力。

(二)突出行业和社会扶贫政策落实,构筑政策保障。强化政策保障落实力度,实现行业部门信息共享,每季度召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对全街道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政策落实情况全面核查检查,全面落实教育、健康、危房改造、社会保障等各类扶贫政策。

(三)强化贫困人口动态管理。继续完善多维度贫困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对现行享受政策贫困人口、因灾、因意外、因病等突发致贫家庭及时进行数据更新、建立及时帮扶台账并进行管理。对脱贫质量不稳定的贫困户采取企业帮扶、项目收益倾斜、政策兜底保障等措施,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实现脱贫稳定。

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有力舆论支持,特制定如下宣传工作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xxx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导,遵循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方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准确解读党和政府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和政策举措。坚持唱响主旋律、奠定主基调、打好主动仗、凝聚正能量的总体要求,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增强宣传报道效果,着力营造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宣传重点

(一)宣传xxx扶贫开发战略思想。

认真学习领会xxx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及xxx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党的xx和xx届x中、x中、x中、x中全会精神,把握时度效,着眼准实新,生动报道各地各部门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县决策部署、扎实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进展成效和实践经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用xxx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武装头脑,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要求上来,自觉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部署上来。

(二)宣传脱贫攻坚政策措施。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脱贫攻坚政策解读阐释,使产业脱贫、就业脱贫、易地扶贫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智力扶贫、社保兜底脱贫、健康脱贫、基础设施建设脱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十大工程和“单位包村、干部包户”、驻村扶贫工作队、资金投入、考核监督等脱贫攻坚保障措施深入人心,扩大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工作举措的知晓面、参与度。

宣传、推广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为各地各部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三)宣传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展成效。

深入宣传县委、县政府聚焦脱贫攻坚,主动作为,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报道各乡镇(开发区)、各部门、各单位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举措、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宣传各级领导深入联系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积极宣传我县在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公共服务保障、金融资金支持、能力素质提升、群众安居乐业、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取得的新成绩;宣传建立长效机制保障精准扶贫的有效成果。

(四)宣传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

深入挖掘各类扶贫工作中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大力宣传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中的典型案例,生动报道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面貌的巨大变化,不断弘扬“崇德向善、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展示扶贫队伍良好形象。

(五)宣传社会扶贫工作。

以“10.17”扶贫日为重要节点,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通过政策问答、“一封信”、“明白纸”等形式扩大宣传效果,在全县形成社会扶贫的宣传热潮。紧紧围绕创新社会扶贫参与机制和社会扶贫工作深入开展,大力宣传社会扶贫的进展成效、经验做法,进一步提升社会扶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营造各类资源聚集脱贫、各界人士共助脱贫的良好氛围。

三、工作安排

突出宣传重点,内宣外宣协同发力,构建多角度、广覆盖的宣传格局,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一)开设专栏专题。

在县电视台、xx新闻网、xx县政府网、“xx”等媒体开设“脱贫攻坚乡村行”、“脱贫不是梦”等专栏专题,进一步强化政策解读、一线访谈和深度报道,统一干群思想,传导压力,楔实责任。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充分报道全县脱贫攻坚的工作部署、进展动态和举措成效,宣传一批为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出实招、办实事、解难题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宣传一批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助推扶贫工作的民企组织和个人,宣传一批勤劳务实、自立自强、精准脱贫的帮扶对象,以生动的一线报道,展示广大干群致力脱贫攻坚的精神风貌。

(二)做好政策解读。

新闻媒体要围绕扶贫开发十大工程,约请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以及重点工作进行解读,让广大群众熟知扶贫政策,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助推脱贫攻坚。

(三)强化对外宣传。

建立重大扶贫外宣题材月会商机制,根据扶贫工作考核要求,围绕工作新动态和亮点,突出特色,每月推选1-2项重点扶贫素材和稿件,邀请主流媒体前来采访或积极向主流媒体供稿,形成高质量、有份量的重点报道,展示我县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和xx良好的外在形象。要集中力量挖掘我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亮点和特色,通过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我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情况。认真做好中央和省市媒体来灵采访服务工作。

(四)扩大社会宣传。

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牌、LED广告屏、灯箱、黑板报等宣传工具,以乡镇、村为重点,制作悬挂脱贫攻坚宣传标语,广泛宣传扶贫政策,加大脱贫攻坚的政策宣传和解读力度。同时,组织县文艺团队以“讲好xx扶贫故事”为主题,创作扶贫题材的精品剧目,争创全省“五个一工程奖”。

(五)加强“精神脱贫”宣传。

围绕贫困村和贫困群众“有一个文明和谐的村容村风、有一个积极乐观的精神态度、有一个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有一个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的目标,大力实施“宣传教育、志愿帮扶、文化服务、教育培训、环境整治、典型选树”六大行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美丽乡村”为载体,通过“三下乡”等形式,引导贫困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育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激发群众主动脱贫意愿和内生动力,消除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使贫困群众看到希望,提振脱贫信心和勇气,让贫困群众真正参与扶贫,推动物质精神“双脱贫”。

(六)做好脱贫攻坚形势政策宣讲。

组织宣传队深入村组宣讲中央、省、市、县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奋斗目标、重点工作和具体措施,重点宣讲我县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工作方法等,引导全县干群把共识凝聚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根据需要适时组织典型事迹报告会。

(七)组织编印《xx县扶贫开发成就画册》。

县委宣传部、县扶贫局要围绕扶贫开发十大工程、领导重视、部门帮扶等方面内容,征集扶贫开发成就图片。图片要通过扶贫开发前后状况对比,能准确体现扶贫开发成就。

四、健全工作制度

(一)建立信息审核制度。

要加强对外宣传特别是网络信息的审核把关,增强责任意识,提高信息质量和水平。信息遵循“谁公开、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由县扶贫局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审核把关。

(二)建立宣传成果定期报送机制。

县委宣传部、县扶贫局每周要分别向市委宣传部、市扶贫局报送信息不少于2篇;县委宣传部会同县扶贫局在每季度结束后10日内,将上一季度在县级以上媒体刊播的宣传成果汇总分别报送市委宣传部、市扶贫局。

(三)建立目标考评机制。

各乡镇(开发区)每月不少于4条,各部门、单位每月不少于2条向县委宣传部和县扶贫局同时报送新闻信息和素材。县委宣传部和县扶贫局定期对脱贫攻坚宣传工作进行考评,对完成好的个人和单位将进行表彰奖励,对连续两个月没有完成报送工作任务的乡镇(开发区)和单位,将以书面形式进行通报。脱贫攻坚宣传工作情况,将纳入年度工作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部署。

各乡镇(开发区)、各相关部门单位要按照本方案,周密安排部署,认真抓好落实。县直各新闻单位要精心策划选题,确保脱贫攻坚宣传有声势、有力度、有实效。

(二)改进创新,营造氛围。

要落实“三贴近”原则,发扬“走转改”精神,深入基层,融入群众,用好的作风开展宣传报道,不断提高脱贫攻坚新闻宣传的贴近性、针对性,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亲和力、感染力。要适应新闻传播的新趋势新要求,重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联动作用,努力实现传播效应最大化。

篇6

葱茏的大山、茂密的森林,白墙青瓦、飞檐翘角的民居,不时传来的鸟鸣……站在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汪家寨镇西北部的新华社区村口,看着眼前一派和谐的田园风光,很难想象3年前这里曾经“包谷种到天,水土跑下山”“山山黄土,家家茅草破屋”的极度贫困景象。

摘贫穷之帽、奔小康之道。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六盘水市钟山区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一接近一扭转,在全省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不断探索扶贫攻坚新思路,“瞄准”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紧盯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破解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从根子上斩断“穷根”。截至目前,钟山区已完成2015年脱贫任务数5000人,平台已标注脱贫人数6569人,精准扶贫步履铿锵。

找准“穷根”开药方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了脱贫攻坚必须直面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把握的思路和方法,是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方法论,也是众志成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遵循。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重点就是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今年以来,钟山区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为契机,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安排实施精准扶贫为路径,以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为目的,找准“穷根子”,开对“药方子”,不断探索扶贫思路,奋力夺取新一轮扶贫开发新胜利。

月照社区双洞村本是一个“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小村寨。2014年 ,在钟山区决策层的高端谋划和倾力打造下,“月照养生谷”这个响亮的名字开始被外界熟知,美丽清幽的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又一个“后花园”应运而生,带富了双洞村一方百姓。看到家家户户盖起了漂亮的“小洋房”,与双洞村相隔不足十公里的金钟村也坐不住了。

“村委会有1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又与月照养生谷景区近,为何不利用扶贫款项以异地置业的方式在双洞村进行发展呢?长线投资,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积累的同时,村民还可增加长久性收入。”金钟村村支书陈勇盘算着。

有了发展思路,陈勇便带领村干部到双洞村考察选点,最终与村民陈吉喜、许兴华达成协议,陈吉喜、许兴华分别以每年2.4万元和4万元的价格将房屋出租给金钟村村委会,并分别免收三年和五年的房租。

2015年4月,陈勇利用1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和村里筹集的8万元资金开始装修房屋、添置设备,金钟村村委将装修好的房屋租给私人老板范成贵经营,范成贵每年付给金钟村17.5万元租金,金钟村每年从租金收益中抽取15.5%分给贫困户,剩下的84.5%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如果只是像往常一样,将扶贫款一次性发给我们,那只是眼前的富;将款项用于建设山庄,这是一种长线投资,才能有长久的富,我们非常支持。”对于村委会异地置业的做法,村民文瑞明老人满怀信心。

探索新路促增收

“这块地原来是我家的,现在拿来入股合作社,我们在合作社里打工,一个月能挣1500元。现在家里电、水、路都通了,生活好多了。”大河镇周家寨社区村民陈明英所说的合作社,就是位于大河镇周家寨社区的六盘水钟山区民润合作社。民润合作社是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985年出生的任龙勇是该合作社的理事长。

钟山区创新扶贫机制,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对该合作社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99.02万元,建设葡萄基地1700亩、蔬菜大棚3800平方米,乡村旅游项目1处。通过“三变”模式让村民将土地入股,从中分红,同时解决220名农民的就业问题。项目建成后,可带动当地89户贫困户189人年收入增加2万余元。

“到目前为此,已经有185户农户用他们的土地入股到合作社,现在合作社还没有产生效益,暂时付给他们最低600元一亩的基本生活补助。在合作社产生效益以后,就给他们百分之三十的股份,让这些农户都成为老板。”说起以后的打算,任龙勇胸有成竹。

夯实基础增活力

大湾镇腊寨社区相对偏远,生产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贫困户较多。钟山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4万元,对该社区的21户贫困群众实施房屋改造。

村民李财学8岁时,父母因病相继去世,他跟着爷爷挤在十余平方米的土墙房里。“晴天还好,最怕刮风和下雨天,说不准什么时候房子就塌了。”李财学的哥哥李广学说道。

如今,李财学家曾经四面漏风的土墙房只剩下半截墙体,利用财政扶贫资金新建的80余平方米青瓦白墙的小洋房崭新矗立在旁边。

60多岁的村民李大兴家原住房是木结构瓦房,冬不避风,夏不遮雨。2015年,老人用领到的33000元扶贫资金,在村支两委的帮助下新修了两间住房。“以前的房子,遇到下雨人都没法在里面住,现在新房子修好后不被雨淋了,还是国家好。”住进新房的李大兴心里乐开了花。

通过不断创新实践,钟山区正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扶贫道路。通过开展扶贫产业实用技术普训、企业“招工+培训+就业”“三位一体”、基层组织负责人和致富带头人培训、“三女”普训和扶贫干部培训工作,将“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坚持面向贫困地区,贫困农户、扶贫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以培养壮大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的,以农户小额贷款为载体,以扶贫贴息为杠杆,以支农再贷款为激励手段,提高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户贷款覆盖率、降低融资成本、融合推进金融服务和精准扶贫,为“决战三年,摆脱贫困”提供金融支持。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你我脱贫不算脱贫,大家脱贫才是真正的脱贫。结合钟山区贫困户比较分散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引导社会来进行帮扶,目前,社会帮扶已经从面上帮扶开始结对到贫困户家庭。” 钟山区扶贫局局长张国燕说。

篇7

【关键词】保险;民间资金;互联网金融;精准扶贫

一、引言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始终制约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近40年来,得益于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在消除贫困的过程中,中国的贫困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也受到了国际的认可。但贫困问题依旧严峻,到2016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为4335万人,距2020年全部脱贫的目标,可以说时间短任务重。与贫困地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数以万亿计的民间资本没有合理的管控和疏导,或者说可有效投资的项目不多,这就造成了庞大的民间资本目标不定,哪里获利就一窝蜂的往哪投,对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造成了很大影响。面对这种局面,保险这个社会的稳定器作为金融市场中的一股中坚力量,如何在这场扶贫攻坚战中发挥作用,有效引入社会资本,协调搭建扶贫工作与民间过剩资本之间的桥梁,立足市场,立足社会,创新发展,更好为精准扶贫发挥积极的作用,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二、我国精准扶贫的现状

1.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

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已经成功使7亿多中国人口脱离了贫困,目前,扶贫工作已经进入了冲刺期,一场攻坚战已然打响,面对时间与任务的双重紧迫,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思想是于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的。2015年6月,在贵州省考察时又对精准扶贫思想做了进一步细化,提出了“六个精准”思想,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同年10月16日,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又再次强调,要增加扶贫投入,注重6个精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2016年12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了《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报告指出,“十三五期间,扶贫工作应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以扶贫对象能力提高为中心,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方扶贫合力,创新扶贫方式和体制机制,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绿色减贫”。

2.民间资金的现状

在扶贫工作中,政府遇到的最大难题便是因精力、人力和财力的限制,很多贫困地区脱贫又返贫现象严重。而与贫困地区资源匮乏,资金缺乏的情况相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民间资本非常充裕,这股庞大的资本力量已经形成了具有规模的资本市场和资本组织体系,他们的资本调动能力强,幽灵般的穿梭在市场的缝隙之间。

民间资本数额庞大,但这股庞大的资本力量却缺乏有效的管理,投资体系不健全,且很多投资收益稳定行业不允许民间资本涉足,投资领域或投资项目受到限制。这些因素造成了大量民间资本都一窝蜂的投机于某一领域,于是出现了很多“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的疯狂炒作现象以及“万宝之争”“南玻事件”激进股权投资现象的大量出现,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从温州民间资金运作特点来看,其充分依托当地传统的民间信用、人际纽带,并以赚钱示范效应、跟进式‘抱团投资’为典型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个人能力运作,缺乏可靠的系统性风险管理,也是民间资金不能有效利用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是贫困地区资金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却是庞大的民间资本无有效引导,大量资金浪费。因此,需要搭建一个平台,将两者有效的进行无缝对接,扶贫开发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需要全社会力量投入其中,只有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才能更好的打赢这场脱贫的攻坚战。

三、保险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思想的深入人心,保险扶贫作为一个热门词语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国保监会高层提出,保险业要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精神,积极探索保险扶贫的新路径,新对策。目前,保险业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积极投入到精准扶贫攻坚战中。

1.保险扶贫的精准作用

精准扶贫中的“精准”二字是扶贫工作不同于以往的关键词语,而保险最能体现“精准”二字,它可以针对贫困地区、贫困人群不同的风险类型,诸如自然暮Α⒓膊『鸵馔馍撕Α⒉品市场价格风险等提供专业化的保障方案,是一种“谁受灾,谁获赔”的托底保障,能够精准补充基本的保障功能,并且给付对象非常明确。除此之外,面临以前扶贫工作中大量脱贫又返贫的困境,保险可以利用小额个人贷款增信支持、提供政策性引导信息、针对扶贫产业融资风险管理等途径有效解决“输血”和“造血”的问题,探索开展“农业保险+扶贫信贷保证保险+保险资金支农融资”业务试点,真正做到扶贫工作从输血变成造血,为贫困群众提供保障。

2.保险扶贫的杠杆作用

篇8

一是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保障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是为提高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能力,加快农业生产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二是落实好耕地地力补贴政策。县财政将与县农业农村局、县农商行密切配合,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全县农作物种植农户补贴面积的核实,县财政负责资金的拨付,县农商行负责打卡发放,加快各项审批程序,尽早将补贴发放至农户。三是加快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即时保障我县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需求。

二、加大农业农村资金投入,提升农业农村发展动力。

2019年是我县脱贫攻坚最关键的一年,县财政将以脱贫攻坚工作为重点,结合全县的农业农村发展工作,一是加大财政预算资金投入,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加强与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加大统筹整合力度,2019年县财政将联合各县级部门计划统筹整合涉农资金x亿元以上,安排其中x亿元用于发展农村产业,x亿元支持农业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搞好贫困村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对纳入总体布局的农业重点建设项目、重点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区域做到在投入布局上相对集中不零星摆布,在投入对象上突出重点不遍地开花,地方强化领导,各部门齐抓共建,实现资金优化配置。二是加大财政金融互动力度,全面落实财政支持金融各项政策,通过预算安排、统筹整合、优化存量等途径积极筹措资金,逐步构建风险分担、激励奖补、良性运行的财政金融到动体系,真正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撬动效应。实施精准扶贫贷款奖补、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扶贫小额信贷贴息、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等政策,建立财政促贷机制,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扶贫小额信贷、贫困地区返乡创业贷款等分险,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促进融资增信。充分发挥省农业担保机构办事处职能职责,支持对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提供信贷担保,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工作领域。

篇9

近年来,我镇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谋篇布局、以党的建设统领各项工作落实,紧扣市委脱贫攻坚“133”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村出列、户脱贫目标,上下齐心、压实责任、打牢基础、细化措施、强化保障、全面发动,切实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狠下功夫,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一、基本情况

(一)镇情

豆沙位于盐津县境西南部、关河南北两岸,辖6村1社区,166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46.74平方公里;有户籍人口7598户24218人,2019年农村常住人口4683户20961人,有汉、回、苗、白等民族。境内山峦起伏,山高坡陡,河谷纵横,因关河的深切,形成南北向的条状侵蚀山地,多呈"V"字地形。最高海拔万古黎山1984米,最低海拔黑眼溪沟口460米。昆水公路、内昆铁路和水麻高速公路东西沿江横穿而过。自秦开五尺道以来,豆沙关就是中原与边疆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枢纽、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咽喉巴蜀,锁钥南滇”之称,并享有云南省“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旅游小集镇、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文明镇”六大殊荣。2019年实现生产总值4.51亿元,同比增长6%,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343.31万元,同比增长38.01%。农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560元、32636元。目前,全部自然村已通水、通电,有村级卫生室7个,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小组活动室19个,达到需求全覆盖。有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省、县6个挂包单位共派驻6个驻村扶贫工作队20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

(二)贫情

全镇有贫困村6个(深度贫困村1个),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21户7946人,贫困发生率为37.9%。致贫原因方面:交通条件落后3280人,占比41.3%;缺技术2811人,占比35.3%;自身发展动力不足643人,占比8%;因病、因残588人,占比7.4%;因学致贫212人,占比2.6%;缺劳力352人,占比4.4,缺资金、因灾60人,占比1%。通过近年来的脱贫攻坚,累计脱贫1758户7740人,剩余未脱贫人口63户206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

二、主要做法

紧紧围绕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要求,紧扣“571”脱贫标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抓手,实践干部“一竿子插到底”解决责任落实问题,问题“一篓子带出来”解决政策落实问题,工作“一揽子向前推”解决工作落实问题的“三个一”工作法,以细之又细、实之又实的措施,全力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出列“百日攻坚大会战”,全力以赴把初心使命镌刻在决战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推动豆沙农村大发展。

(一)压实三级责任。坚持指挥靠前、力量下沉、层层压实责任要求。一是镇设领导组。成立由挂钩县处级领导任组长,其他县处级领导和镇党政主要领导任专职副组长,镇党政班子成员和各村指挥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站所负责人和各村支书、主任、第一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综合研判、项目资金、住房安全、教育扶贫、饮水安全、健康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劳动就业等11个工作组。镇党委政府先后制定《关于调整充实豆沙镇脱贫攻坚指挥部的通知》《豆沙镇2019年脱贫攻坚总体工作方案》《豆沙镇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工作方案》《豆沙镇脱贫攻坚“夏季攻势”作战令》《豆沙镇脱贫出列“百日攻坚大会战”工作方案》等文件,强化工作统筹,担起主体责任。二是村设指挥部。各村对脱贫攻坚指挥部进行改组重建,指挥长由挂包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全面统筹工作力量,结合实际成立专项工作组,合理确定和安排各专项组组长和组员,确保县、镇、村三级干部全部参与、不漏一人。三是组有小助理。由挂联干部担任社长助理,建立“733”责任清单,即挂联干部对所挂联的农户实行“7包3帮3清”(“7包”:一包人口精准无误,二包收入稳定达标,三包义务教育无辍学失学,四包健康扶贫政策知晓,五包家居环境卫生整洁,六包信息资料完整,七包进退时序群众认可。“3帮”:一帮解决住房安全,二帮解决饮水安全,三帮解决实际困难。“3清”:一是挂联农户一口清,二是挂联家庭户户清,三是挂联变化及时清),落实“523”工作机制(所有干部每月下乡不少于5天,其中2天入户走访、3天集中攻坚),进一步压实挂联干部工作责任,全力推动脱贫攻坚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

(二)做实“六个精准”。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略,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检验。一是精准锁定对象。在常规动态管理的基础上,严格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识别标准,按照“三评四定”“两公示一公告”识别程序,相继开展了“大遍访”“回头看”行动,2017年5月至7月开展了一轮全镇总动员、农户全覆盖的精准识别,选派80名干部深入166个村民小组用一个月时间户户上门、直接调查所有5140户农户,全面筛查农户、甄别卡户,评议、审核和公示率100%。2018年通过村村清、户户清行动,持续开展不精准对象清理、档外对象普查等重点工作,及时进行动态调整,综合研判,有力确保了对象精准。2019年新识别6户23人,补录1户5人,正常退出158户617人。二是精准规划项目。全面开展“村村清、户户清”行动,采取自下而上的精准和自上而下的统筹相结合,层层规划、级级把关,建立了镇级路线图和村级施工图。2018年至2020年规划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交通扶贫、饮水安全、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生态扶贫、公共服务、转移就业、产业扶贫11大类358个项目,规划总投资23842万元,其中:2018年15805万元,2019年5364万元,2020年2673万元。三是精准安排资金。2014年以来,共计投入资金46970.75万元。其中:易地搬迁13769.36万元、交通扶贫9959.96万元、产业扶贫4330.19万元、生态扶贫4044.83万元、教育扶贫3668.91万元、兜底保障3457.38万元、危房改造3296万元、电力基础设施2532.89万元、健康扶贫853万元、饮水安全468.4万元、文化公共服务275.5万元、金融扶贫221.22万元、劳动力就业159.29万元。同时,全面加强了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安全运行、精准高效。四是精准因村派人。全面建立“领导联乡、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挂钩帮扶长效机制,统筹各级干部职工252名(其中县级176名),因村因户与贫困户结成“一帮一、一帮多”精准帮扶对子,实现贫困户帮扶全覆盖。各级挂包单位选派20名干部组建6支驻村扶贫工作队,下派队员与原单位工作脱钩,严格执行驻村队员每月22天工作制度,加强驻村工作督查考核,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优先评优提干,工作散漫、责任履行不到位的,一律召回并严肃问责。五是措施到户精准。坚持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因贫施策,细化完善镇级路线图、村级施工图,为脱贫攻坚构建了系统、完整、健全的政策措施体系。六是脱贫成效精准。严格按照户脱贫、村出列标准,建立健全贫困村、贫困户有序退出机制,达标一个出列一个,脱贫一户销号一户,实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制定巩固提升实施方案,贫困村出列后需要培育和巩固自我发展能力,留出缓冲期,在一定时间内摘帽不摘政策,确保真脱贫、不返贫。全镇6个贫困村1821户7946人贫困人口中,2014年脱贫291户1464人,2015年脱贫127户632人,2017年脱贫956户4317人、黑喜村出列,2018年脱贫222户691人、长胜村出列,2019年脱贫158户617人、其余4个村出列,2020年脱贫63户200人,实现所有贫困人口全部动态清零。

(三)落实“10项”政策。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制定帮扶措施,一户一策,对症下药,全面落实饮水安全、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农村危房改造、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综合保障脱贫10个方面的项目政策。

1. 饮水安全:近年来,累计实施人饮工程39件,水窖30个,投入资金468.4万元,覆盖2251户1.2万余人,水质检测合格率100%,实现全镇人口饮水问题全部“销号”清零。

2. 教育扶贫:一是落实政策保障。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2346名学生“两免一补一计划”、普通高中“一助一免一补”、职业教育资助“一免一助一计划”、大专及以上“一助二奖一贷”等教育补助政策。目前卡户中本科92人(在读60人)、大专91人(在读42人)、高中250人(在读146人)、中职在校69人。二是实施薄改计划。中学,中心校,长胜、万古、石门小学教学楼、宿舍、食堂等建设完成,投入使用。三是全力控辍保学。坚持“查户籍对学籍、查学籍对学生、以实际对系统、以系统对责任”“两查四对”要求,按照“摸清家底、依法处置、规范责任、动态管理”的“四步走”模式,认真组织开展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全覆盖大排查,经摸排,全镇共有6-16周岁适龄儿童2386人,辍失学1名已上诉法院劝返(唐贵兵),1人无法联系(银厂邵海珍),有效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就学有保障。

3. 健康扶贫:全面落实“四重保障”“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报等健康扶贫30条措施,定额补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80元/人·年。镇卫生院面积达标,床位30张,人员配备、医疗设备基本满足临床需要,配套建设中医馆,6个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全部达标。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患者享受基本医疗保险政策2197人次报账451.69万元;享受大病保险政策354人次报账53.58万元;落实医疗救助政策1735人次支付资金58.12万元,落实兜底保障政策1269人次支付资金46.54万元。完成32种大病筛查137人、25种慢特病筛查755人、4种慢病筛查474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重点人群(四类慢病)患者已签约履约3035人,实现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签约全覆盖人;因病致贫91户344人。

4. 农村危房改造:近年来,按照“以房找人、以户找房,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因地制宜、应改尽改”要求,全镇累计实施农危改1729户(四类对象1106户,非四类623户),投入资金3296万元,实现危房清零;同步推进拆旧拆危,坚持“一户一宅”,全面排查拆除整治农村危房829户,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提升。

5. 易地扶贫搬迁:建成汇同溪和柏果坪两个易地扶贫安置点。累计完成易地搬迁585户2696人(卡户511户2374人),其中搬迁汇同溪安置点144户651人(卡户109户501人),柏果坪安置点79户389人(卡户73户362人),水田新区327户1500人,进城安置2户11人,搬迁至昭通33户145人(靖安29户126人,卯家湾4户19人)。有易迁劳动力1336人,现已就业1179人,就业率达98%。易迁户“三块地” 14679.91亩,其中林地 10226.7亩(流转342.2亩,用于发展林下养鸡342.2 亩),耕地 4395.21亩(退耕还林还草4053亩。流转 2441.09.亩,用于种竹子1832亩、养鸡6.89 亩、养牛33.6 亩、种草568.6亩),宅基地 58亩。建成村民小组活动场所19个,6个村行政村公共服务建设全达标。

6. 就业扶贫:累计开展引导性培训1454人次,技能培训60人次,投入资金94.68万元,实现卡户中缺技术家庭培训全覆盖。全镇劳动力人口总数12569人(其中公益公服岗309个),通过培训引导外出就业、公共服务岗位、公益性岗位、集体公司开辟岗位等方式,已就业10549人,就业率为83%(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4313人,已就业3895人,就业率为90%);建立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报备制度,全镇外出务工劳动力由村民小组长进行报备,现累计完成劳动力报备12569人,报备率为100%;稳岗补贴现兑现458人65.1万元,交通补贴兑现19人0.58万元。

7.产业扶贫:全镇累计落实产业9.35万亩,其中笋用竹7.6万亩,有机果蔬基地0.65万亩,花卉苗木0.3万亩,石缸茶0.2万亩,中药材0.5万亩,花椒0.1万亩;竹银华山、远卓魔芋龙头企业2个,黑喜农副产品加工厂1个,石缸茶、竹笋加工厂2扶贫车间建成投产。投入资金4330.19万元,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2020年,围绕县委“乌鸡、竹笋、肉牛”三大富民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三大产业,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一是肉牛养殖。2020年计划养牛2600头,建设养牛场13个(其中政府代建2个),目前,已完成草山种植4064亩,养牛场建设完成,存栏1277头,组建6个养牛专业合作社,覆盖农户176户,推荐农户贷款128户贷款金额1867万元,目前已放贷46户332万,其余正在审批中。二是竹笋产业。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按照“新植一批、改造一批、更换一批、选种一批”的“四个一批”要求,用三年时间,打造10万亩竹园,套种100万株槐花、养殖2万箱蜜蜂,实现竹槐蜜旅融合发展格局。目前,全镇已累计发展7.6万亩,共覆盖农户1904户7425人,其中卡户823户3209人,龙头企业示范带动,规范化管理,逐步实现高产稳产、同股同价、高度组织化的目标。。三是乌鸡产业。计划发展乌鸡养殖120万羽,目前建有养殖场三个,圈舍51间,放养场地295亩,年出栏达4.5万羽。按照县委“抓两头、节中间”的发展思路,主要通过“建示范、强带动”抓养殖环节,2020年新建乌鸡示范场13个、乌鸡代养点133,年出栏达到18.4万只,覆盖农户218户816人,其中卡户86户342人。

8. 生态扶贫:实施退耕还林39534.4亩,低效林改造19548亩,省级和国家级生态公益林107944亩,中央财政补贴造林2725.8亩,荒山造林(宜竹林地造林)6000亩,营林生产管护道建设19.1公里,累计聘用建档立卡户为生态护林员128人,发放太阳能794台、节柴灶695台、沼气池650口。

9. 金融扶贫:发放贴息小额贷款616户2552.9万元,养牛贷46户332万元,用于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累计贴息221.22万元。

10. 综合保障脱贫:近年来,累计发放农村低保8329户16389人,发放低保金2919万元。2019年实施农村低保1026户2177人(兜底保障167户252人),其中卡户665户1660人;城镇低保411户625人,其中卡户56户156人;特困供养209户228人(五保户43人),其中卡户103户115人;残疾人两项补贴480人,其中卡户295人;孤儿补助41人,其中卡户25人。共发放临时救助103.24万元,切实解决残疾、孤寡、特困户等740户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困难。

三、主要成效

通过连续几年真金白银的投入、真心实意的帮扶,全镇农村发生了真真切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1.基础变好。道路交通极大改善,累计硬化通村公路、产业路133公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全覆盖,行政村、村民小组全部通动力电。电视广播信号全覆盖,宽带网络覆盖村委会、学校和卫生室,并延伸到部分村民小组。6个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19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6个村行政村公共服务建设完成,公共服务极大提升。

2.村庄变美。几年前,破旧房屋随处可见,现如今,传统民居改造一新,楼房平房比比皆是,有的还贯通了入户路,行道树遍布村庄,文化广场设施齐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有效改善,厕所改造成效明显,脏乱差现象明显改观,村容村貌大幅提升。

3.产业变优。三大富民产业稳步推进,2019年新植竹笋3.1万亩,累计达7.6万亩,龙头企业示范带动,规范化管理,竹笋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实现高产稳产、同股同价,达到高度组织化目标。乌鸡产业通过“建示范、强带动”,建设示范园,带动群众养殖,实现新增存栏13.3万只,年出栏达到18.4万只的目标。3973亩草山种植完成,24个养牛场逐步启动建设,肉牛产业平稳起步,彻底改变了群众只会种玉米的传统观念。

4.作风变实。广大群众真实感受到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到干部,作风越来越实,已由走马观花式扶贫、蜻蜓点水式扶贫向精准式扶贫转变,干部下沉,深入群众,走村入户体民情、听民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基层几乎丧失生存土壤。

5.民心向党。通过广大党员干部的真帮实扶,经常召开群众会、家庭会等宣传脱贫攻坚政策、惠民政策,积极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热情周到服务群众,目前,群众的感恩意识明显提高,满意度和认可度大有提升,特别是疫情爆发以后,民心向党、人心归党,基层堡垒越来越牢。

四、存在的困难问题

1. 困在交通,道路通则一通百通。近年来,全镇累计投资9900余万元,完成片区公路硬化148公里,建成林家渡、红沙大桥,交通条件大为好转,但大部分村组聚居地山高坡陡,道路大多为泥土路,目前尚有100余公里村组道路未硬化,晴通雨阻,群众对村组道路项目建设充满期待,还需上级在村组道路建设上给予一定倾斜和考虑。

2. 难在产业,产业强则群众富。全镇产业发展起步晚、起点低,土地贫瘠、基础薄弱,已有产业规模小、分布散、效益差,只有竹笋产业较为稳定,但标准化、规模化和市场半径都有较大差距。

3. 缺在人才,人才兴则城镇兴。由于区域偏僻,发展滞后,教育落后,全镇高中学生447人,大专以上265人,呈现出无专业人才、难留住人才的局面,村社干部学历水平普遍较低,经营集体经济和助推产业发展的作用发挥有限。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聚焦“三个落实”,做到四个不摘。脱贫退出后,始终坚持“脱贫不脱政策”要求,严格目标标准,继续实施精准帮扶各项政策举措,压紧压实帮扶干部的责任,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铁律,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实现高质量、可持续脱贫。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 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4月,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2017年4月,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当前,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倒排工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目前我国已经把“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列为实施“五个一批”精准脱贫的主要途径之一。将“互联网+”思维与教育精准扶贫相结合,不仅为贫困地区和人口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新思路新路径,也可以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问题。

“互联网+教育”激发教育精准扶贫的内在动力

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技术保障。由于个体需求的差异性,传统教育扶贫无法做到个性化、微观化的指导。通过推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为优质教育资源冲破空间界限,低成本地流向贫困群众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也为开展精准、个性化的教育扶贫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

拓宽教育精准扶贫的内容维度。传统教育扶贫内容多为农业生产方面的实用型技术或是关于青少年课业辅导等内容,尚不能完全满足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所需的个性化知识与技能,如农村电子商务、生态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而“互联网+教育”能够实现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转变,为贫困群体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此外,在线教育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实现教育主客体间的实时互动,这就为更多具备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优秀教师、创富带头人、志愿者参与到教育扶贫之中提供了可能,将极大地拓宽教育精准扶贫的内容维度。

激发教育精准扶贫的内在动力。部分贫困地区如信息孤岛,缺乏与外界有效的信息沟通,无法及时获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互联网+教育”能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延伸,让规模大、量级轻、效率高、可持续的教育公益成为可能,能够激发贫困地区广大干部、学校教师、农技人员、农村创业者等群体对于改变农村经济社会现状的信心与决心,调动起贫困地区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内在动力。

“互联网+教育”在教育精准扶贫中面临四大问题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贫困地区政府财政状况紧张,教育信息化建设滞后,加之一个时期以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重点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相对不足。同时,偏远贫困地区的互联网覆盖面不够,上网资费较高,终端设备昂贵,这些因素都是制约贫困地区推进“互联网+教育”的障碍。

应用型网络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当前,网络教育资源非常丰富,但多是服务于青少年课业学习,真正适合贫困群众提高生产技能、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应用型网络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一些农经类网络课程主要是针对在校大中专学生或技术人员,并不适合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贫困群众学习。

贫困亚文化削弱了脱贫的内在动力。除资源极度匮乏和环境极度恶劣的贫困地区外,还有一些贫困地区并非因自然条件恶劣而致贫,而是因长期依靠外部“输血式”扶贫,逐步产生了“等、靠、要”和“散、懒、慢”等贫困亚文化现象,形成了自身低水平需求与低水平物质供给间的均衡,致使自身实现脱贫的内在动力被极大削弱,甚至出现了一些贫困群众不愿意“脱贫”的怪现象。

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受阻。虽然“互联网+教育”具有使用便捷、便于共享、内容丰富等优势,但也应看到其具有的交互性,并不能完全替代线下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如果在教育扶贫开发中过度强调线上教育,而忽视教师在教育环节中的主导作用,这将进一步加剧教育资源不平衡,使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受阻。

“互联网+教育”给力教育精准扶贫的策略

坚持综合施策,强化资源保障。“互联网+教育”涉及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社会团体和贫困地区群众等多个层面,要完成精准扶贫任务就必须不断完善机构设置,加强相关机制建设,实现技术保障、内容供给、平台运营、成果转化等环节的精准对接;要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缩小城乡地区数字鸿沟;要在贫困县乡镇建立教育扶贫远程教学站,为广大基层干部、中小学师生、农业技术员、农村创业者免费提供培训课程,同时也方便贫困群众就近接受养殖、电子商务、新型农业、务工等应用型知识和创业技能的培训;要号召高校、科研院所、互联网企业、公益机构对口援建落后地区的教育扶贫事业,尤其是针对教育扶贫对象的实际,创造易于掌握、方便成果转化的网络教育资源,让贫困群体能够获得多元化、个性化、本土化的优质教育产品;要鼓励电信运营商给予贫困地区资费优惠,精准减免贫困用户的网络通信资费;要支持终端设备生产商,研发物美价廉移动终端设备,让更多的贫困群众用得起。

以需求为导向,精准提供教育内容。教育精准扶贫面临教育内容不能满足贫困群体脱贫实际需要的问题。所以,要针对贫困群体文化基础薄弱的特点,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现状,精准开设既符合贫困群众学习特点,又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的网络课程,建立起以贫困群体实现脱贫需求为核心的网络教育内容体系。不断创新网络教育内容的传播形式,方便贫困群体将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就业创业实践。政府部门也要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互联网企业、电商企业合作,探索未来扶贫教育新模式,开发简便易用的网络学习移动应用程序(APP)、微信公众平台和短小精悍的在线学习课程,让贫困群众能够快速掌握课程内容,并与在线授课教师形成良好互动,不断降低贫困群众自主学习的门槛,但也要避免把线下教学简单地进行在线复制和传播。同时,还可以依托大数据技术,为贫困帮扶对象建立教育扶贫档案,实时掌握扶贫对象接受网络教育的状况,为其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强化点对点的精准教育。

注重精神扶贫,营造扶贫文化氛围。要引导群众转变思想,树立自力更生、光荣脱贫理念,激发贫困群众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要通过媒体加大对教育扶贫的宣传力度,让贫困群众真正理解“互联网+教育”对脱贫致富的意义,引导具有劳动能力的未就业贫困群体主动参与到网络学习之中,激发他们的创富热情,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进而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脱贫。此外,教育扶贫不只是政府的任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要在全社会营造教育扶贫文化氛围,加大对教育扶贫项目的推介力度,吸引更多的互联网企业、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公益组织积极参与教育扶贫攻坚战。

加强师资建设,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要把支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作为教育扶贫的重点,不断增加对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投入,优化师资结构,促进其职业发展。要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开展信息化教育的能力,为其提供“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让他们在参与“互联网+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育能力,既能当好“教育者”,又能当好“受教育者”,担负起帮助当地广大贫困群众脱贫的重要力量,从而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作者分e为长春工程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讲师;长春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就业创业专项)“‘互联网+’思维与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的研究”(项目编号:JJKH20170531JY)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