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规划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15 18:0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规划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规划研究

篇1

关键词:低碳;乡村规划;可持续发展;

引言:20世纪90年代开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此理念的引领下,“低碳”开始广泛深入到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各个环节,尤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低碳方案中,我国开展了多以城市为主的低碳城市建设,即我们所熟知的“低碳城市”,乡村通常是被忽略的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减少乡村的碳排放,从低碳的理念对乡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才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1.低碳乡村规划内涵

低碳乡村是指在一定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村民以低碳为理念和行为特征广泛参与,以村镇为核心,以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农民种植和养殖高效产业化为重点,实现“资源节约、能源高效、农民增收、环境友好和低碳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低碳乡村规划作为乡村地区的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基于低碳理念基础之上,试图以不损害自然环境的方式实现人类价值的乡村规划。它坚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实现乡村地区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实现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从而达到乡村地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协调。

2.低碳乡村规划的内容

由于我国部分城市开展了低碳城市规划的实践与研究,因此,低碳乡村规划内容的编制可以借鉴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成果。但由于乡村规划与城市规划在规划内容、规划深度等方面不一样,不能完全按照低碳城市规划的要求来编制低碳乡村规划。

2.1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发展为低碳乡村规划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产业规划是乡村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乡村地区的产业得到发展,才能更好地建设低碳乡村。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低碳产业,淘汰一些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例如浙江省磐安县部分乡村地区拥有良好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规划可以考虑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农家乐旅游产业;同时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衍生品的开发,结合农家乐及旅游产品的开发,农产品可通过游客实现产销一体化,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走低碳产业发展之路。

2.2用地布局规划

用地布局是对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作出整体安排与部署,它决定了今后乡村发展方向,间接影响到今后乡村地区碳排放量。紧凑式的用地布局是低碳乡村规划的一种方式,低碳的用地布局一般以紧凑、多功能的形式组织乡村的各种用地。紧凑的用地布局具有土地利用率高、功能多样性的特点,并且有利于减少居民出行距离和次数,从而大幅减少由于通勤造成的碳排放量。所以,在编制过程中,应根据乡村的地形地貌、历史形成格局,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采取紧凑的用地布局来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种用地,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构建与发展低碳交通体系提供基础

2.3能源设施规划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相对单一,效率比较低下,生活的主要能源仍是柴薪和煤炭。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大部分的乡村地区利用程度较低,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煤炭和柴薪的使用成为乡村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为了缓解这种情况,在编制乡村规划时应当努力做到:推广太阳能、沼气能等高效清洁能源,促进乡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发展;大力推广节薪灶、节煤炉,提高乡村地区能源利用效率;

2.4住宅建设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开展,乡村住宅的新建和改造将成为我国住宅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宅建筑在乡村地区中是使用最频繁与能耗最大的,因此,加强住宅建筑的节能减排,尽量减少住宅建造与使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乡村地区住宅合理节能减排的关键,更是对乡村地区住宅建设低碳化路径的一种探索。在当前低碳经济发展时代,人们普遍意识到住宅建筑生命周期循环使用的重要性。建筑对能量的需求和消耗超过了交通和工业,绿色建筑已深入人心,住宅的低碳化已经尤为重要。

3.低碳乡村规划的对策

3.1建立低碳乡村建设组织机构

低碳乡村建设项目应该由地方政府分管负责人牵头,计划、农业、林业、水利、乡镇企业、环保、科技、规划部门或乡村组成低碳乡村建设项目实施小组,吸纳低碳技术专家参加,组成领导、专家、乡村工作人员、农民和乡村乡镇企业家共同配合的组织机构。项目小组成员应是多部门、多学科合理搭配人员内部结构。关键岗位人员要稳定、低碳环保意识要强。项目小组应定期组织低碳技术应用培训,将低碳技术自上而下贯穿项目全员,从而使低碳乡村建设项目能够持续、有效地实施并得到良好实效。

3.2低碳乡村制度的完善

建设低碳乡村,应尽快建立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法律和低碳乡村考核制度,将低碳乡村和低碳城市置于平等位置,从法律、法规体系上为低碳乡村建设提供依据。目前,在低碳乡村建设方面,世界有很多国家已经制定了低碳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制度体系以及乡村环境规划制度、低碳乡村清洁生产制度、乡村环保责任制度和低碳乡村环境监测制度、低碳农业财政补贴制度等,但在这方面还应该不断补充并逐步完善。

3.3构建低碳乡村建设的宣传氛围

应当充分利用横幅、标语、会议、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手段,向乡村农户宣传低碳理念。以发放宣传资料、趣味单元剧、知识问答等形式,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度普及低碳知识,推广低碳发展理念。支持高校、环保组织等机构利用自身优势向乡村开展低碳公益活动,进行低碳知识的专门培训。改变农户家庭能源结构、应用可再生能源技术来减少碳排放,鼓励农户以实际行动开展低碳生活,践行有责任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3.4培养低碳农户,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

在低碳乡村建设中,应注重对低碳农户的培养。低碳农户生活在乡村农户身边,对乡村现状了解较多。在日常生活中,低碳农户也可以现场去对乡村农户进行指导。应调动低碳农户的积极性,其具有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能够在乡村中起到示范效应。在具体管理中,可以考虑建立低碳农户的档案,定期组织环保组织、科研机构以及技术部门对低碳农户进行低碳知识与技术的培训。让低碳农户负责对当地农户进行低碳信息、技术的传授。

4.结语

低碳理念下的乡村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采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之一。在今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从低碳的视角来编制和建设低碳乡村规划,以期降低乡村地区的碳排放,促进低碳社会构建,使乡村走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规模化经营;天目村;农家乐;规模报酬

中图分类号:F59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087-0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普遍处于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对安静、舒适生活的向往促成了乡村旅游的发生和发展。自1998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活动的主题定为“华夏城乡游”以来,我国兴起了乡村旅游热。据国家旅游局200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超过4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 000亿元,农民从中直接获益约1 200亿元,近年来的每个黄金周乡村旅游吸纳游客都超过6 000万人次。由此可见,中国的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但是,由于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乡村旅游的经营非常分散,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状态,家家户户都各自为政,无法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经营状态,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实际收入比预期少。

一、天目村农家乐规模化经营的实证研究

(一)天目村农家乐概况

天目村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临安市境内,为西天目乡辖地,北毗文化名山、生物宝库――天目山,东距杭州市80公里。现有农家405户,人口1 042人。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农家乐”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旅游人数剧增,旅游接待设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周边的农家逐渐成为游客的“归宿地”,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乐”。之后,每年出现一批“回头客”,他们来这不单纯是为了游玩,通常还要在村里住上一段时间,并一带十、十传百,使这一群体逐年扩大,农家乐经营户也逐年增加。现在随着自然保护区旅游经营体制改革成功,旅游形势大好,农家乐又出现了新一轮膨胀,并逐渐蔓延到村庄。

天目村由于“农家乐”的兴起,几乎是家家户户盖了新房,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人均收入有了明显提高。2008年全村经济收入80.8万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为10.4万元、32.0万元、30.0万元,另纳入其他收入的8.4万;人均收入为1.04万元。

(二)数据来源及内容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7份,调查地点是天目村,调查对象是天目村的农户,调查时间为2009年11月。问卷内容共有7个大问题,分别包括基本情况、投资情况、营业情况、从业人员、客源情况、问题和困难以及意见和建议。问卷采取当场填写,即时回收的形式,所以发放的87份问卷全部回收。但是,由于农户对于各个问题的填写情况不一,造成各个问题的有效问卷数也大相径庭,如表1所示。

本文主要是利用基本生产函数Q=F(L,K)(即生产要素只选取资本和劳动力)对短期和长期的天目村农家乐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分析,进而来探讨农家乐的规模化经营问题。根据本文的需要,只选取此次调查问卷内容的投资情况、营业情况和从业人员三部分的调查结果。表1显示了每个问题的有效和无效问卷数,这样,在87份问卷中有效问卷有83份。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的工具主要是SPSS软件。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选取营业额为生产函数的因变量(即Q),投资总额和从业人数分别代表资本(即K)和劳动力(即L)这两个自变量。营业额和投资总额的单位均为“万元”。此外,为了便于分析,本文采用“简单算术平均值”的方法。

(三)短期经营分析

由于此次问卷调查所获的投资总额比较分散,不宜用来做经验分析,本文只选取劳动力这一变量来分析天目村农家乐的短期生产经营函数,即假定劳动力投入量是固定的。在83份有效问卷中,从业人数从1~10人不等,具体分布如表2所示。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实际情况,选取从业人数为“4”来做分析,即假定劳动力投入量是“4”。

从表2中可以看到,有20户农家乐的从业人员数是“4”人,在这20户农家中投资额和营业额的情况如表3所示。其中,投资额为“60”、“80”、“100”、“110”和“150”万元的农户数分别为“2”、“2”、“4”、“2”和“2”。针对这些投资额相同的农户,计算营业额时就采用“简单算术平均值”的方法。同时,依据表3可以绘制出一张资本和总产量的曲线图(见图1)。

图1与微观经济学中标准的总产量图比较发现,虽然图1并不像标准总产量图那样平滑有规则,但总的趋势却与标准总产量图相差无几,总投资额在160万元以后仍然有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天目村农家乐的投资额在160万以后的一段区间内仍处于标准总产量曲线的“第Ⅰ阶段”。根据短期生产的三阶段理论,天目村农家乐的经营者短期内应该连续增加可变要素投资额的投入量以增加总产量,并将生产扩大到第Ⅱ阶段。

(四)长期经营分析

根据表2显示的数据,采用“简单算术平均值”的方法计算每一劳动力下(除开一份问卷填了3-4人)投资额和营业额的平均值得到表4。

依照规模报酬的定义及判断标准,可以依据表4的数据找到如下几对来进行天目村农家乐规模报酬类型的判别。

1.从业人数为“1”

当=2时,F(2,52.46)?2F(1,26.23);

当=3时,F(3,82.29)?3F(1,27.43);

当=4时,F(4,93.00)?4F(1,23.25);

当=5时,F(5,119.00)>5F(1,23.80),规模报酬递增;

当=6时,F(6,70.00)?6F(1,11.67);

当=7时,F(7,175.00)>7F(1,25.00),规模报酬递增;

当=10时,F(10,490.00)?10F(1,49.00);

将以上7组分为两类,即规模报酬递增类型以及尚无法判断规模报酬类型。

第一类,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增类有两组,即=5和=7。根据图1可知,在投资额小于160万元的区间,营业额总体上随着投资额的增加而增加,故F(1,30.86)>F(1,30.86)。因25.90>17.15(5*3.43),即F(5,119.00)>5 F(1,30.86),故F(5,119.00)>5 F(1,23.80),所以,此时规模报酬递增。同理,=7时也同样推得规模报酬递增。

第二类,无法判断规模报酬。剩下5组属于该类,即=2、3、4、6、10。这里,前4组的情况相似,都小于相应倍数的F(1,30.86),即F(2,52.46)

当=10时,F(10,490.00)>10F(1,30.86),虽然投资额从30.86万元增加到49万元让结果难以准确判断,但是由于162.5万元远大于34.3万元,所以F(10,490.00)>10F(1,49.00)的可能性也非常大,即规模报酬递增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2.其他情况

首先,从业人数为“2”。当从业人数为“2”时,有三组,分别是:=2,=3和=5。

=2时,F(4,93.00)>2F(2,46.5),规模报酬递增;

=3时,F(6,70.00)?3F(2,23.33);

=5时,F(10,490.00)?5F(2,98);

因F(4,93.00)>2F(2,52.46),故肯定也大于2F(2,46.5),在投资额小于160万元的区间,营业额总体上随着投资额的增加而增加,规模报酬递增。

虽然=3和=5时难以判断规模报酬是递增还是递减,但是可以推得其规模报酬属于哪种类型的可能性大小。F(6,70.00)=15,3F(2,52.46)=15.27,两者相差无几,若再考虑其比较时应有的投资额为23.33万元,则F(6,70.00)大于3F(2,23.33)的可能性非常大,即规模报酬递增的可能性非常大。而F(10,490.00)与5F(2,52.46)比较时,两者相差甚远,即使把投资额理论上应为98万元考虑进去,F(10,490.00)大于5F(2,98)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即规模报酬递增的可能性相当大。

其次,从业人数为“3”。当从业人数为“3”时,有一组,即=2。此时应比较F(6,70.00)与2F(3,35.00)之间的大小。首先,比较F(6,70.00)与2F(3,82.29)的大小,18.36万元与15万元相差并不是很大。然后再考虑投资额,若减少到35万元,那F(3,35.00)肯定比F(3,82.29)要小,即2F(3,35.00)要小于18.36万元,因此很有可能会出现规模报酬不变甚至是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

最后,从业人数为“5”。当从业人数为“5”时,有一组,即=2。同(2)的情况一样,需比较F(10,490.00)与2F(5,245.00)的大小。由于F(10,490.00)的数值太大,达到了162.5万元,所以即便投资额从119万元增加到245万元,很大程度上来看,2F(5,245.00)还是小于162.5万元,故规模报酬递增的可能性极大。

综上分析,结合企业长期生产过程中规模报酬变化的一般规律,天目村农家乐目前处于从最初的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面临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因此,解决天目村乃至整个中国乡村旅游的规模化经营问题已迫在眉睫。

三、总结

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中有关生产论的规模报酬理论,通过对天目村农家乐实地调查所获的数据进行规模报酬的判断分析得出,天目村农家乐目前还处于从最初的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期,面临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这也是对我国乡村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的一个很好的验证。因此,解决天目村乃至整个中国乡村旅游的规模化经营问题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中国旅游年鉴2008[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2] Bridenhann J.Tourism routs as a tool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vibrant hope or impossible dream[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71-79.

[3] 金茨萍,金一萍,黄郁成.国外乡村旅游市场与经营研究综述[J].企业经济,2006,(6):100-102.

[4] 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8(1):76-80.

[5] 张晓慧.我国乡村旅游规模化经营的路径及对策[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0(2):18-22.

[6] 李丰生.阳朔乡村旅游规模化开发探讨[J].经济地理,2005,25(2):261-264.

[7] 朱华.乡村旅游利益主体研究――以成都市三圣乡红砂村观光旅游为例[J].旅游学刊,2006,21(5):22-27.

[8] 王云才,许春霞,郭焕成.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J].干旱区地理,2005,(6):862-868.

[9]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Research on the scale business of the rural tourism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ianmu village farmer household tourism

SHAN Shao-we1,LU Sen-hong

(Tour and city management college,Zhejiang industry and commerce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篇3

【关键词】:农村;电网规划;研究现状

[ Abstract ] : The power line cable under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to ensure the safety, economic operation of distribution network, convenient power users access lines and power supply reliability, but also consider the development of distribution network planning. Electric power line design, construction, operation, maintenance, repair work,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s,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colleagues.

[ Key words ]: rural; power network planning; research status

中图分类号:V24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国内外农村电网规划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电网建设缺乏一致、远景的规划局面,很多时候是某地区负荷发展到特定的阶段,发现了其存在的隐患或者干脆是己经出现了运行上的问题了,才开始决定对该区域的改进建设。而这种方法也导致了很多问题如:运行方式繁冗、可靠性较低、网络结构无序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县级电网的重要性将日进突出,应用新的方法进行农村电网规划己经是大势所趋。在我国农村电网规划级电网规划相比而言,农村电网规划由于初始材料收集难、数据不可信等问题,加上地貌复杂,使得规划带有很大的无序性。目前农网规划主要采用的还是以方案对比为基本的传统电网规划方法。这种方法是从几种预先设计的可行方案中,通过技术经济对比选择出合适的方案。一般,参与对比的方案是由规划工作者根据经验提出的,并不一定包含客观上的最佳方案。因此最后推荐方案就包含大量主观的因素。随着整个电网变得越来越繁冗,农网设计中以往那种以个人主观臆断和部分最优的规划方式会给电网的运行、发展带来不便,使资金盲目利用的可能性增加。最后是设计对实际生产建设所起的指导意义不大,科学性不足【1】。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农村电网规划的科研重心主要集中于低压电器设备的开发使用、提升低压线路的质量以及低压电网保护性能及保护配合特性这些方面,以不断提升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农村低压电网的规划设计部分,主要采用对比规划方案的方法,得到最佳方案。与西方发达国家对比,我国是存在相当距离的。以农村低压电网发展走势来说,我们是很需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的。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地区空间大,国外低压电网要远远小于我们的规模。在目前来说,客观因素的存在决定了配电台区方式供电还是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由此可见,我国农村低压电网的规划设计是具有我国特色的特殊问题,必须依据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解决,不可照抄国外的方法。

二、农村电网规划的内容和步骤

【2】农村乡镇电网规划按照其规划年数可以分为近期规划(五年)、中期规划(十年)和远期规划(二十年)三种。近期规划与现有电网络关系密切,它根据眼下的电网入手,将预测出的下一年的负荷分配到现有的变电所和线路中,进行潮流分析等各项检验,以观察电网的适应度,针对电网中发现的错误,决定改造方案。新电网规划确定后,还要对电网的各项指标进行检验,要求其满足近期规划的目标要求。中期规划应该在做好近期规划的前提上,详细的论证分析以后十年电网的发展进行。将预测的中期负荷来分析计算,来检验电网的适应度。涉及的电网中存在不适应问题,应该从远期规划的初步设计中确定比较具体的电网改造方案。远期规划则需要以中期规划的电网布局为前提,将预测的远期负荷进行各项计算分析。远期规划市级是提供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原则。

农村乡镇电网的规划设计包含以下主要步骤:

1、调查和搜集农网现有资料,找出问题的存在,分析确定规划改造的重心。

2、调查和搜集规划地域内的国民经济各单位发展规划和人民生活对用电需求的变化资料,用电负荷应该分地域测算出来,逐年列出近期的规划设计思路,在中远期设计中应列出规划年度的负荷总量。

3、根据农网的总体规划及电力负荷的预测,将规划年度的用电水平分析出来。

4、将无功电源和无功负荷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规划,使无功平衡,无功电源的位置要安排合理,最经济的补偿容量将被确定。

5、研究农网结构方案并进行农网布局。

三、唐山市丰南区稻地镇农村电网规划概况

1、唐山市丰南区稻地镇概况

【3】稻地镇位于唐山市丰南的南大门,总面积180.3平方公里,总人口9.7万人,在册耕地面积9.18万亩。2005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48亿元,工业产值20.5亿元,农业产值3.4亿元,三产增加值3.7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亿元,出口创汇7644万美元,财政收入1.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80元。 该镇是区委、区政府确定重点建设的工业强镇。拥有工业企业11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17家。形成了以惠达陶瓷集团为龙头,以卫生陶瓷为主导产业,焦炭、煤化工、铸钢、机械制造等产业同步发展的工业体系,西葛工业园区规模日趋扩大。其中,唐山粤丰钢铁集团是稻地镇的支柱企业,经过20多年的滚动发展,现拥有固定资产13亿元,职工9200人,连续12年在全国同行业保持规模、效益、市场占有率和产品产值率四项第一,产品远销欧美等80多个国家。公司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520家“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等荣誉称号,品牌价值24.5亿元。以主导产业为带动,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累计投资2亿元多元,建设文化中心、幼儿园、敬老院等公益设施。多年被国家、省委省政府列为重点发展小城镇,并成为国家建设部以产业带动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篇4

关键词:古村落;规划整治;文化要素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94-02

位于湘西自治州、云贵高原余脉的武陵山区,湘、鄂、渝、黔4省市交界之处,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民族生息繁衍的家园,那里有很多古村落,年代久远、民风浓郁、历史文化丰厚,在民族迁徙和家园建设过程中不断形成了独特的古城寨、古村落布局和建筑文化特色。传承与发展湘西古村落的民族特色,将是我们一个重大课题。

一、湘西古村落布局的主要特点

湘西古村落的选址,多为山环水绕的地区。一类为依山傍水型,体现“依山而稳”、“依水而活”的精神内涵,山水环境注重“纳”与“藏”的关系,古村落的主要入口方向相对开敞,表示能“纳”(吸)天地精华之气;山势围合的生活工作环境形成半开敞空间起到“藏”的作用,体现了楚湘文化中“风水学”的内涵。另一类为高地平台型,这种类型主要以村寨为主,多建造在高地平台之上,地势险要,视野开阔,周围多沟壑、河流或其他自然屏障,一般只有1条或2条路可上,易守难攻。这类村寨的形成与湘西的历史和生存抗争(民族之间、家族之间与统治阶级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还一种类型为有机分散型,这种类型主要以集镇与村寨为主。各集镇与村寨结合自然地形,在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劳作半径进行选址建设。这类集镇和村寨在湘西比比皆是,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集镇、村寨群体。它的最大特点是不破坏自然地形地貌,每一个集镇或村落的人们都有一个合理的耕作半径。城镇、村寨的标志、节点相互依存,形成湘西特有的空间景观关系。

湘西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落后贫困山区,传统古村落是以民族的自然村寨为单位组成,一家一户的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传统的湘西古村落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宗法性、愚昧性和封闭保守性,它深刻地制约和影响着湘西人的行为。这主要表明如下:历史地形成了以民族为地域范围和村寨分布划分的依据,人们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这既赋予广大村落在人口分布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具有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的人文景观,同时也对本地区内的社会权力分配,生产和生活资料占有和族际关系以及村寨之间交流沟通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家庭血缘关系来建构人际关系,村寨内部是以同族内的血缘关系的远近来确定人际关系的亲疏,并成为决定人们的社会地位的依据之一。宗法色彩浓厚,不利于社会新生力量的成长;血缘关系、族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相互重叠,三位一体,构成传统的古村落文化的基础,定格村落成员的人生状态和影响社会运行。族内名门、年长者、辈高者在村落社会中具有无可争辩的话语权,礼治权威部分地代替了公共权力系统对社会的调控作用;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主要依靠民族约定俗成的礼俗习惯进行调节,没有现代正式的法律,民族感情高于一切,血浓于水,社会成员重传统、重感情、重义气,却轻创新,轻理性,轻法则,社会行为具有随意性,社会结构呈现保守性;受自然的、社会的和文化习俗每年鲜有变化的影响,社会成员形成了稳定的生活方式,人们思想、心态及社会体制具有超强的稳定性,村寨共同体不易变革,社会成员形成了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这对湘西古村落整治有消极影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生产方式的改革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体制转型和社会文化的开放,湘西古村落文化由传统形态向现代转型。第一、尽管民族、家庭、血缘关系依然是村落社会的存在依据,但它们已不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根本依据,社会人际关系多元化,业缘、同学、朋友关系等开始建构和发展起来,这是社会进步标志。第二、现代法律规范和政治规范及文化规范已渗入到村落共同体内,传统的文化规范和礼俗习惯在村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渐渐减退,礼治权开始瓦解,村民有事找政府,纠纷找法律,生活的诸多方面渐渐认同现代文明。第三、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和扶贫开发的深入,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耕方式被打破,村子的内外交流、交易日趋频繁,村落共同体走向开放,村民观念更新、思想解放加快,而今湘西农民兴办工厂、多种经营、科学种田、外出打工等已是普遍现象。第四、由于新的经济利益关系的形成和政治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湘西农村的社会文化也发生了时代变迁,传统的集诸项功能于一体的民族村落共同体在社会文化功能上出现分化。

二、湘西古村落规划整治中的文化特征

湘西古村落用地紧凑且地形复杂,街巷一般较窄小而曲折,在地形陡峭的地段常用踏步连通上下,从而把狭长的街巷划分成明显的段落而又能使它们封而不死、透而不旷,组成了层层叠叠的多层次的街巷空间景观,致使景色变幻有序,尺度协调宜人。通”与“阻”空间的合理利用,体现出湘西古村落“天人合一”的空间意境[2]。在空间艺术变化的描述上这一闭一开,欲暗又明的对比是对空间“通”与“阻”变换的写照。古村落的选址背山面水,在整体上是有既“通”又“阻”的特色。山在功能上具有避风向阳的作用,在视觉上犹如屏风,大空间被其所阻。从村落群体来看,则形成一系列 “通”与“阻”空间,顺乎自然条件合理安排,使古村落的宏观空间和微观空间都纳入“通”与“阻”变换之中。湘西传统的居住环境,运用“通”与“阻”使各部分空间具有明确的层次,仅从空间处理来看,具有良好的导向、隐蔽与渐进有序空间组织作用。与大自然的有机融合是湘西民居选址的主要特点。如多建在临河、临溪边的吊脚楼与局部地形、地势的结合;大坡曲型屋面与山坡的协调。其“风水学”中所谓“背风向阳”、“正堂对凹(坳)”、“正前宜空”(纳气)、“两侧环抱”(藏气)等理念深刻地影响了湘西民居的选址,决定了民居的位置、房屋的朝向,使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之中。

三、湘西古村落规划整治中文化变迁的引导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古村落的社会文化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为湘西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湘西古村落在规划整治中文化变迁的整体水平还较低,社会成员的现代主体意识尚不明确,推动湘西古村落文化变迁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新世纪我们要进一步推动湘西古村落社会文化发展,并尽可能避免和消除这种变迁的“无序”及负面影响,建立促进湘西古村落规划整治得到全面进步有效的引导机制。

湘西古村落规划整治中文化变迁应该以湘西村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农民素质养成为核心。湘西古村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社会发展的内生力量有限,推进社会文化的任何措施,必须着眼于社会整体效益的实现,要有利于湘西古村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有利于古村落文化变迁的整体水平的提高。确定村落文化变迁的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牢牢把握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中心,贫困地区村落发展的实质,是区域内全体人通过自身发展进而实现古村落规划整治的发展。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必然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其程度也取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水平。湘西古村落的社会文化变迁要以村落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农民素质养成为核心,着力培养大批新型农民,培育一代又一代新的社会文化主体,推动湘西古村落规划整治文化事业的发展。

坚持以扶贫开发为基本方式来推动湘西古村落社会文化的变迁。湘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基础薄弱,贫困落后,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脱贫致富,不仅指单纯经济增长率的提高,而且是包括以经济的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文化的深刻变革。从湘西农村社会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认为,湘西古村落社会文化变迁要以发展市场经济为突破口,以扶贫开发为基本的活动方式,注意培育引发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力。

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努力消除贫困因素,引导古村落文化变迁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村落文化变迁的总路线,湘西古村落也不例外。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不仅是指经济增长方式的改革,而且意味着其他社会文化现象的相应转型。在此过程中,要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经营制度等方面进行必要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中介组织,刺激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生活方式的变革。与此同时,我们结合湘西民族贫困地区的社会实际,认真研究和努力消除区域内社会文化变迁中出现的消极现象和现代文明中的不良成份,才能促进湘西古村落规划整治中文化变迁向积极、健康方向进行。

四、湘西古村落文化要素的继承与发展

湘西自治州这样一个特定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在古村落修缮中一定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创造性地体现其民族文化和村落特色,以满足现代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湘西古村落的空间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应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遵从自然而不超越自然,强调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古村落修缮中一是一定要保护好特定村落“天际线”,应结合自然地形地貌,适度采用有机分散的布局形式,以丰富古村落的空间;二是一定要把握好村落道路、街巷的走向(骨架),充分结合地形,避免大量开挖山体,并按照村落功能布局有机分散的原则,应用“通与阻”、“始与终”的空间组合,丰富城镇、村寨景观;三是强调景观的竖向空间设计,丰富古村落的空间层次,反对城市道路一味地追求横平、竖直;四是控制建设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反对不加选择地乱建和滥建高层建筑;五是从整体上考虑古村落的景观关系,充分利用对景、借景与障景,以丰富城镇、村寨的空间景观;六是协调统一古村落的整体色彩,以自然的协调色和局部区域的对比色作为其基本色调。

五、结语

湘西的古村落历史悠久,是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要充分体现湘西的古村落空间特色,这就要求在村落建设中不能搞统一模式,要分层次的处理好保护与继承、发展与继承的关系。一是对保护与继承历史文化名村,在整治过程中主要是继承传统的文化,保护历史的传统空间和格局。二是对于一般村寨的老区,主张继承与发展并重,主要讲求协调发展,不破坏历史空间的前提下,重在反映村寨历史的延续。三是对于古村落发展的新区,体现民族地方特色上追求神似,反对一味的复古、仿古,重在民族村落空间与建筑符号的重复应用与体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湘西古村落公共空间整治规划研究”(项目编号:CX2013B413)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其亨等.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篇5

一、引言

乡村旅游规划在乡村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起着纲领性作用,它是根据乡村旅游发展规律和市场特点制定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本文对国内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进行综述,尝试了解国内乡村旅游规划研究进展情况及问题。

二、乡村旅游规划研究文献概况

为能直观地了解近年来国内乡村旅游规划研究进展,本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乡村旅游规划”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选取了国内期刊如《旅游学刊》、《资源开发与市场》、《地域研究与开发》、《旅游论坛》 、硕士论文及学校学报等刊物2000年以来的55篇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近十几年来,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正在逐步展开,乡村旅游规划文献数量呈缓慢增长趋势(图1)。

三、乡村旅游规划研究方法

学者研究乡村旅游规划的方法以定性描述研究、个例实证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

四、乡村旅游规划研究内容

通过对这55篇的研究情况来看,国内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规划基础内容研究、乡村旅游规划的问题及意见研究、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研究、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及乡村旅游规划法规建设等方面(表1)。

(一)乡村旅游规划基础内容

乡村旅游规划涉及的基础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乡村旅游规划的概念、规划原理、规划原则、规划程序等方面。方增福(2000)提出了乡村旅游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基本原则是“选择独特的吸引力的乡村进行旅游规划、充分利用乡村基础设施,适当建设配套设施、旅游活动的设计应顺应农村生活方式,尽量做到不干扰村民的正常生活、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并使村民从中获益、鼓励游客参与村民的各种活动。”;基本方法包括:准备工作阶段、确定开发目标、可行性分析、制定方案、方案的评价与比较选择、实施规划、监控与反馈。李伟、郭芳(2002)针对性地提出乡村旅游规划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提出旅游发展与农业生态建设相匹配,经济发展与自然、文化的生态保护相协调,强调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同步发展。王莉(2003)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发展状况、客源市场、开发建议等方面入手, 结合云南现实, 初步探讨了乡村旅游的开发策略和需注意的问题。唐代剑、池静(2005)介绍了乡村旅游规划的方法及层次,并就实施阶段和学科来源对现有旅游规划方法体系做了综合描述。王云才、刘滨谊(2006)运用景观规划学、景观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综合观点,系统探讨了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的概念,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核心内容。李良栋(2011)概括了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的的基本类型,总结了规划内容,讨论了乡村旅游规划的原则以及在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张捷、钟士恩等(2014)提出乡村旅游发展要有规范化的旅游规划,还要重视政府引导型的科技支撑和技术示范。

(二)乡村旅游规划问题及意见研究

乡村旅游规划处于探索阶段,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争议及问题,学者们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唐建兵(2007)认为在乡村旅游规划实务中, 存在着许多误区,如: 规划动机不正确, 规划单位良莠不齐, 规划过程不严谨, 规划可行性分析不够等,并提出行旅游规划个人的资质认定, 纯洁旅游规划队伍、提高旅游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严格规划论证和实施监督等意见。欧阳勇峰等(2009)剖析了目前乡村旅游规划出现的若干问题,包括延伸城市的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建设方式, 照搬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形式, 提出乡村旅游规划的共生与有机更新途径, 强调规划应维系乡村景观格局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保障村屯聚落人文肌理的连续性, 实现农村生产、生活与乡村旅游的一体化。徐敏慧(2010)提出在乡村旅游规划过程中出现村民宅基地流转问题解决不当的现象,并究其发生的原因。黄建清(2011)从乡村旅游规划的概念入手研究乡村旅游规划的编制要求和注意问题,并以实例分析探讨了乡村旅游规划应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乡村资源与区位背景,制定不同的规划策略。

(三)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研究

学术界一直在探讨建立适宜乡村发展的一套乡村旅游规划模式,旨在不断提升乡村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及针对性。郑群明、钟林生(2004)提出在乡村旅游开发、规划过程中,注重社区和居民参与的开发模式是最佳选择,应该引导乡村居民参与规划过程。曹国新(2008)总结到我国旅游规划界先后形成三种乡村旅游规划模式,分别是强调风格的规划模式、强调趣味的规划模式、强调综合的规划模式。唐建兵(2012)在解读“反规划”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反规划”理论指导下的规划模式在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中取得的成功,初步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杨岳刚(2014)构建了县域乡村休闲旅游规划的“1331”模式。

(四)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

王云翔、朱兴彤(2009)通过对花山旅游村进行规划设计,并对其进行剖析,提出旅游村景区有规划的六要素:考虑交通便捷性、规划主题鲜明、建筑选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规划设计依托乡村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挖掘地方特色、农民经营为主体。刘爽、朱余丹(2011)对嫩江农场进行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淤涤非基于古村风貌保护对广西贺州市龙井村进行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五)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建设

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可以提高乡村旅游规划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指导乡村旅游规划工作付诸实施的依据。关于乡村旅游规划的体系文献比较少,魏有广(2007)对乡村旅游规划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尝试性地构建了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强调乡村旅游规划体系要有专项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并且要注重乡村旅游规划与乡村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

(六)乡村旅游规划法规建设研究

乡村旅游法规建设对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规范性意义,是保障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法律标准。王云才(2002)借鉴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指明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乡村旅游规划纲要”、“乡村游憩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细则”、“乡村旅游地规划与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要点。

五、结论

通过对乡村旅游规划文献的分析和讨论,笔者认为国内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我国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时间不长,十几年来一直有学者关注,但相比较而言这仍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今后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将会不断增多。

其次,从研究内容上看,目前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面较广,但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及表层的问题层面,研究流于概念化表面化,缺乏高质量的理论抽象,今后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要不断的深入。

篇6

2012年12月,成都市在全球范围内公开招聘第三批乡村规划师,任期两年,年薪10万元。

两年前,成都开全国先河,设立乡村规划师制度,通过公开选拔,确定了首批50名乡村规划师人选,并一一分配到对口乡镇。

“城市规划师画不出农民需要的图纸”

在成都推行乡村规划师制度之前,大部分中国农村并无规划的概念。此前中国专业的地域规划主要是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基本上被忽略了。

据了解,在实施乡村规划制度之前,成都市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一年大约只有三四个来自乡、镇的规划任务。

“即便如此,由于规划师们从未学过相关的乡村规划知识,大都采用城市规划的模式。再加上乡镇并不重视规划,甚至没有规划的理念,许多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规划成果在交给乡镇政府之后,就不再有任何回音。”成都市规划局副局长张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这一局面下所积累的矛盾越来越多。很多规划设计看起来很漂亮,跟城里的小区一样,设计师却忽略了农民长久以来养成的生活方式,也不熟悉农村的生产方式。

张佳说:“城市规划师画不出农民需要的新农村建设图纸。很多城市规划师设计的所谓‘新农村’的村庄、农宅的样板,看不出有什么高明之处,反而问题不少。比如在国内一些新农居建设点位,由于对牲畜的安置、农具的放置等考虑不足,最后出来的效果都不甚理想。”

年薪10万职责有啥?

2009年,成都确定了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长远目标,要让传统的农村乡镇变成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又适合产业发展的现代化小城镇。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乡村规划师应运而生。

2010年9月,成都市宣布建立实施乡村规划师制度,在每个乡镇都配备了一名规划师,从专业的角度为乡镇政府履行规划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撑。

“建设田园城市,统筹城乡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就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但在乡镇和农村,根本就没有懂规划设计的人员。乡村规划没有专门的部门,再加上工资待遇低等问题,学规划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也不会去乡村工作。为此,成都市在全国首先以年薪10万元的丰厚待遇向全社会招募乡村规划师。”张佳告诉记者。

截至今年1月份,已经有100多名规划专业人员应聘成为成都市的乡村规划师,29岁的郭继青就是其中之一。

年薪10万元,乡村规划师们将具体承担什么样的工作职责?

郭继青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规划设计专业,她曾是成都市温江区农业园区规划部副部长。现在是成都市派驻郫县花园镇辅助一般乡镇改造工程的乡村规划师。

有一次,花园镇政府决定重建办公大楼,重建的手续也已经通过了县政府的审批。但郭继青发现,镇办公楼目前选择的位置从整体规划上来看不太合理,她建议另选新址。

根据《成都市乡村规划制度》对乡村规划师的职业定位,郭继青作为乡镇专职规划负责人,有权参与镇里重大规划,最终镇政府决定重新规划后再施工建设。

《成都市乡村规划师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乡村规划师的主要职责包括就乡镇发展定位、整体布局、规划思路及实施措施向乡镇党委、政府提出意见与建议,参与乡镇党委、政府涉及规划建设实物的研究决策,并负责向乡镇政府提出改进、提高乡村规划工作的举措和建议等。

成都市对于规划师们的工作成绩也提出了严格要求,每年度还将进行业务考核:其中年度考核优秀和合格者,将获得业绩奖金2万元人民币,优秀者将被推荐为成都市优秀乡村规划师;而年度考核不合格者,则不发放业绩奖金,甚至予以辞退或免职。

“把脉问诊”与“一票否决”

和郭继青一样,张怀也是成都市首批50名乡村规划师之一。

张怀是土生土长的成都市金堂县人,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先后在山西省规划院、上海同济规划设计院做过城市规划。

在成都市规划局组织的公开招聘中,他在面试中排名第一,加入到乡村规划师的队伍里来,成为金堂县淮口镇的乡村规划师。

张怀等“空降”乡村规划师的到来,打破了该县原有规划体系的管理常规。这些人是市上请进来的“贵宾”,如何安置他们?

为理顺管理链条,金堂县规划局推出一项新的制度:以派驻金堂的三位乡村规划师为基础,成立专门的技术审查小组,并在淮口镇成立了该县唯一的规划分局,由张怀担任负责人。

为了尽早了解乡村的情况,张怀跑步去“调研”,背上相机,边跑步边记录。因为,在他看来,乡村规划师,既要具备专业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技能,又要熟悉和热爱乡村工作。

他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跑完了淮口镇16平方公里的城镇建成区,办公室墙上一幅巨大的淮口镇行政区划图,已经被他用红笔标注得密密麻麻。

淮口镇油橄榄产业园区规划是张怀着手做的第一个大项目,镇领导布置他配合业主做好千亩西班牙油橄榄示范基地的前期规划。

当天,他到基地调研,发现一些工作人员为了种植油橄榄,竟把一些多年生长的柏树成片砍倒。当他向业主建议“成组成团的树必须保留,规划时必须考虑到如何做好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时,上级政府、镇党委政府试图为该业主开绿灯。

“如何与当地政府做好协调工作,上下兼顾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是件容易的事。”张怀说,在政绩先行的官员考核制度之下,会有很多官员试图突破规划的规则。尤其对于一个乡镇而言,招商引资甚于其他。

为了保障乡村规划师们的工作顺利开展,乡村规划师制度规定,乡村规划师对重大项目有“一票否决权”,这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某些乡镇的书记和镇长重复规划和搞形象工程。

“乡村规划师是城乡规划制度上一个非常大的、非常有意义的创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叶裕民表示,中国目前大部分规划都是纵向的、自上而下的规划,百姓只有接受的份,而乡村规划师可以起到沟通城市和乡村,特别是反映乡村居民利益诉求的作用。

把“普通话”翻译成“土话”

在乡村规划师制度刚推出时,市规划局局长张樵曾表示,要让真正懂规划、懂建设的人到乡村去,把当地乡镇资源禀赋挖掘出来,把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这句“普通话”翻译成当地的“土话”。

当地政府希望,这些乡村规划师能宣传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先进理念,成为乡镇规划建设事务决策的参与者、乡镇规划编制的技术把关人。

按照设定,成都市将实现乡村规划师全域满覆盖,最终全市各乡镇配备乡村规划师共计150名。首批50名乡村规划师到位以后,第二批65名、第三批91名乡村规划师派驻工作已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12月底前完成。成都的目标是,重要乡镇做到“一镇一师”。

乡村规划师的任期是两年,两年后,通过各方努力,成都的城乡规划或许会走在全国前列,但将目光投向中国首批乡村规划师的个体命运,两年之后他们将何去何从?

2012年10月,两年前成都市面向全社会为196个乡镇招募的150名乡村规划师聘用期满。记者了解到,为激励乡村规划师扎实做好乡村规划管理工作,减少期满后顾之忧,成都市印发了《关于事业单位定向招聘乡村规划师有关事项的通知》,首次明确了乡村规划师的“优先渠道”。

成都乡村规划师相关制度

1.全域覆盖

全市223个乡镇,除纳入各级城市规划区的27个乡镇外,196个乡镇将全部配备乡村规划师,实现乡村规划师全域满覆盖。

2.事权分离

乡村规划师的主要任务是代表乡镇党委、政府履行规划编制职责,不替代相关职能部门的行政审批和监督职能。

3.广泛参与

乡村规划师通过面向全社会公开招募、征集等多种途径吸引海内外、行业内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具有广泛的参与性。

4.长期持续

乡村规划师招募方式

篇7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乡村规划;新方向

1 政府规划与主旨的新转变

首先乡村社会作为比较独特的群体,拥有较大封闭性,稳定性以及传统的承继性,因此乡村规划的理念应该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也有别于现代城市的规划,充分尊重村庄的“主导”性作用。

1.1 规划主旨的改变

现在各个学科对乡村问题的研究正在不断推进与升华,同时伴随着乡村问题的不断凸显,研究方法逐渐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同时乡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也引发了一系列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基于乡村规划与乡村研究,乡村规划的主旨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植入式的工程技术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乡村规划的发展要求以及发展方向。新时期的“生产发展、管理民主”的乡村建设表明“工业反哺农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空口号,而是利用更多的第一产业的发展来促进更多的农民就业。另外为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转变用地理念,保持持之以恒的发展来增强农业支撑能力。另外在生态环境上,要高度关注气候的变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从被动的污染治理变为注重资源节约以及采取新能源的主动保护;从历史传承上,保留乡村特色的独有发展,从而逐渐落实村庄的民宅空间结构设计、空间布局,从而促进了空间心态以及建筑风格与环境的协调共生。

1.2 转向规划态度

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严禁任何形式的强迫主义与形式主义,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根本举措。另外,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紧跟国内的形势,乡村的规划与发展必须实现态度上的根本转变。第一要务是规划人员的人文转向,在充分理解乡村文化传统,环境与资源等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与协商的方式以协助者的身份参与乡村规划的发展。注重乡村公共空间的营造,通过“驻村体验”式的深度调查,削减技术交流壁垒,培养对乡村的深厚情感,从无灵魂的村庄材料中认识有灵魂的、生动的村庄肌体,为乡村规划注入人文气息。村头的水口林荫树下、村内的场院与晒谷场、寺庙与祠堂、小集市等承载着乡村自治管理、文化景观、、商业休闲等特殊功能,彰显着乡村精神与特色风貌,表达着乡村最易识别和记忆的篇章,是乡村“气质”之所在,是维系村民认同感与归宿感的精神领地之所在。

2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乡村规划新模式的实现路径

2.1 合理布局,突出特色

乡村综合体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首先基于合理的规划。就是在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根据工农业发展的特点以及产业发展的水平,合理确定新乡村综合体的数量与规模,在布局的选择上,既要考虑辐射范围与能力,同时又要兼顾已经建立的基础。而且在建设模式上,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形貌的差异,新乡村综合体的建设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同时重点在于对中心各项功能设施进行配套与完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尽量满足周边农民的各项生产与综合服务需求;在建设模式上,应该做到能整体协调而且功能合理,除了体现乡村特色外还要对农村住宅的特色予以保护。

2.2 多举措筹资,从而保证资金充足

新乡村综合体的建设经常面临着资金短缺等问题,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以创新的思路筹集专项资金,发挥集体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的作用,并且通过财政贴息与信贷支持等杠杆促进新乡村综合体建设;并且通过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村集体经济的俄合作、新技术与新农产品的引入等。多渠道的引入都可以实现统筹安排,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与资金的整合效率。

2.3 创新体制,提升新农村的综合管理服务能力

1)根据乡镇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其机构及人员编制,改革、精简现有的乡镇政府机构。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框定政府职责,实行政企分开、政社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努力提高农村行政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2)深化县镇财政体制改革,探索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型财政新体制合理划分县、镇(街)政府支出责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把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纳入各级财政支持范围。科学界定镇、村社会管理事权,把农村社会管理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政权运转的财力保障制度,逐步实施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由财政供给。积极筹集财政资金,继续抓好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构建农村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建立激励型财政制度,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实现财政收入有效增长。

3)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以提高农民及其子女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新体制重点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办学质量。

4)进一步明晰集体资产产权,积极发展以土地入股为主要形式的股份合作社。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的营运和管理方式,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避免集体资产的流失。依法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资产所有权归属,理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委会的关系,逐步实行“村企分开”、“村社分账”,健全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审计监督等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通过量化资产、固化股权、出资购股、合理流转的办法,切实维护农民的财产权利。

2.4 建立生态型农业社区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应结合本村的实际,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通过全面科学的规划,选择适当的标准和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一个长期和综合的工作,由于市场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有一个过程,其经济效益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方能显现出来。

3 结语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乡村规划中需要有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才能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业的发展并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1]健雄,冰峰,陈土;致富思源 富而思进——乡村发展世纪论坛特别报道[J];小城镇建设;2000年05期

[2]葛丹东;华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葛丹东;华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10年03期

篇8

    一、着力推进全面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总要求

    二、着力推进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三、着力推进创新发展,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四、着力推进优先发展,强化乡村振兴硬保障

    文章不仅为我们企业方指明的方向和道路,更将对乡村旅游的未来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大环境下,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创新举措,增添动能的直接工作指导下,湖北乡村旅游产业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

    针对乡村旅游的具体实施方案,我有以下建议,请区委区政府给予考虑:

    乡村旅游是利用乡村农业景观(非传统景区)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旅游形态。合理开发乡村休闲旅游,满足乡村振兴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乡村规划和建设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政府强化乡村地区规划管理,实行城乡一体规划管理模式,严格控制乡村开发建设。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加强对土地、水、空气和土壤环境问题的监督管理;保持乡村活力与可持续性鼓励乡村采取多样化的特色发展模式;大力扶持乡村企业发展,创建有活力和特色的乡村社区

一、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阶段是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始终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建设优美适宜的生态居住环境,要优先将学校、医院、图书馆、广场、公园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纳入规划建设,不断改善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及能源供给设施,以满足居民的生活与工作要求。在加强完善基础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要与之并头齐驱,加强乡村人文环境建设,倡导农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加强乡村民主法制教育、国民伦理道德建设。

    第二阶段是从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综合推进的转变,乡村规划要适应信息化发展形势,不断完善乡村互联网,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农产品销售、人才培训、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等提供服务,全面普及农业信息化。

    第三阶段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挥政府扶持功能,改善农民生产条件目标一致。明确了农民为乡村建设主体,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各种措施,发挥农民积极性,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

 二、注重可持续的规划管理

    乡村规划设计中,要围绕“生态”和“以人为本”两个中心,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规划的权威性,规划一旦得到批准,就必须按规划实施,不能随意更改,同时也要重视规划的综合性、超前性、科学性和务实性。

    规划要注重夷陵区地方特色,保护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尊重乡村差异性,避免特色消失,出现“千村一面”的问题。在规划建设同时,要加强保护管理,在基础设施维护、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方面研究长效管理机制,避免引发污染问题,影响生态环境。

三、注重社区优质服务

    乡村规划和建设必须要有长效管理,通过完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化解乡村老龄化问题等举措,解决居民发展遇到的问题,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不断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水平,发展现代化、规模化、数字化农业,完善社区支持农业、金融服务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模式,不断调整农业结构,振兴乡村经济,促进乡村旅游业繁荣,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四、建立和完善良好的制度保障体系

    政府积极倡导,在政策、资金、制度等各方面提供大力支持:

1、对农业项目发放政策性贷款;

2、成立乡村发展中心,建立财政资助体系保障乡村的发展;

3、重视财政资金项目的审核,将乡村公共设施、乡村住宅房屋、乡村休闲设施等三大类纳入“乡村发展财政资助计划”,以促进乡村社区快速发展。

4、制定和推广关于乡村振兴的地方性鼓励政策,如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三农、支持就地发展农村产业配套项目、支持外出人员回原籍居住创业、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等

5、重视非政府组织和居民在乡村规划和建设中的作用,让居民参与到乡村管理,护乡村生态环境。

五、注重发展乡村旅游业

篇9

一、完善规划修编。

努力实现乡村建设规划全覆盖。同时,规划是乡村建设与管理的依据和推进城镇化的基础。一要发挥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切实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专项规划编制。努力建立和实施规划建设“六公示一监督”制度,即:乡村规划批前公示、乡村规划批后公示、近期和年度规划项目公示、建设项目批前公示、建设项目批后公示,乡村规划社会监督员制度,促进乡村规划的公开、民主、高效、规范、廉洁。二要结合城区功能定位编制规划。合理确定城镇的功能布局,以钟灵山工业园区为中心,抓好工业小区规划建设以酉水河流域风景名胜专项规划编制为契机,注重城镇的形象设计和景观设计,丰富城镇的文化内涵。三要加强乡村建设规划监督。加强建设项目审批,切实堵住乡村建设管理漏洞,完全杜绝违法违规建设行为。

二、树立经营乡村理念。

多渠道、多方式地激活城镇建设资源,要立足县有资源。广泛吸纳各种资金参与乡村建设。一要切实抓好项目建设。认真研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组织专业人员,对乡村建设重点工程项目、重要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精心包装、与民生建设项目“打包”推介,积极争取上级建设资金。以省州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加大向上汇报力度,争取更多支持。突出加强对城建重点建设项目的调度、协调和服务,依照“四一四定”要求,抓好跟踪检查,保证进度,力争完成更多的实物工程量,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最大效益。二要盘活乡村资源。做大做强乡村建设融资投资公司,打造乡村建设融资平台。全面清理国有企业、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存量资产,高度整合政府可掌控和利用的重要资源努力开展与银行金融企业合作,敢于借贷经营,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运营机制,探索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的乡村经营新路子。三要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将土地使用权、道路经营权、公共休闲场所服务性经营权以及市政道路、公共建筑物、景物景点的冠名权和广告经营权等,通过转让、招商、拍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研究制定经营管理方法,提高乡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三、明确城区定位。

明确功能定位,进一步抓好县城主导产业发展。提升县城档次。一要努力提升县城产业发展水平。以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重点依托矿产品深加工业、陶瓷、食品工业和电力的强势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把城市规模的扩大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以张花高速建设、209国道改线,结合钟灵山工业园区建设和魏竹路农贸大市场建设,积极稳妥发展物流产业,促进带动新城区域发展。以房地产开发促进县城扩容提质,重点依托酉水河沿江大道风光带建设,实现县城提质,抓好橡胶厂等企业的改制、改建等工作,带动县城提质扩容和城市品位的提高。二要大力抓好乡村生态建设。立足保靖特色和生态环境实际,强化生态修复和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治理城区污染源,城区坚决取缔重污染的陶瓷企业,开展河流垃圾清运治污力度,提高河流治理水平。高标准规划建设沿江大道,打造亲水景观设施,增强乡村灵气。切实抓好八百里绿色行动,加大植树绿化投入。实施城区夜景工程,抓好城区灯光设施升级改造,城区重要街道、主要河道、交通节点、重点广场周边设置,建设文化特色鲜明的乡村雕塑、广场等,增添乡村韵味。三要不断完善城区服务功能。对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分清轻重缓急,分步予以解决。加快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超过60%以上。

四、开展专项整治。

努力提高居民素质,将优化环境作为促进城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切实打压各种有损城镇环境的不良习气。一要加强宣传思想教育。要以整脏治乱活动绿化行动为契机,大力宣传大月坡社区彭家湾小区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教育和引导广大市民不时增强法制意识、乡村意识、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电台开辟专栏,对乡村管理中出现的负面典型”和个人不文明行为进行公开曝光。开展“遵守交通法,争当文明人”文明卫生进万家”等活动,号召市民除陋习、树新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二要强力推进整治行动。要按照“畅、净、宁、美”目标,以重点部位、重点问题为切入点,整合各职能部门力量,形成强大执行力,为城区整治开展迅速打开局面奠定坚实基础。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对不服从管理的依法依规采取强制措施,确保整治一处,见效一处,巩固一处。三要加强督促检查。各部门各单位要依照工作职责和“属地管理”原则,努力为城区整治提供支持,沿街的单位要主动开放单位停车场,方便社会车辆临时停靠。

篇10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村融合;景观规划

1 引言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勾画的“建设美丽中国、打造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中,美丽乡村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然景观和人文客体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在我国呈现出磅礴的发展态势,同时也涌现出村庄边缘化和空心化、生态环境恶化、传统农业衰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对乡村的具体情况进行理性判断,因地制宜地选择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本文旨在探寻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契合点,以推动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发展。

2 景村融合模式探研

2.1“景村融合”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借助游客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乡土亲情的需求为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但当前乡村旅游纷纷涌入因追求短期利益而导致乡村旅游核心资源破坏、文脉断裂、传统村庄沦陷的行列。以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美丽乡村,以旅游景区建设带动乡村发展是避免以上情况的有效措施,即用“景村融合”的方式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景区建设融为一体实,实现乡村与景区的协调发展。

2.2“景村融合”的模式

“景村融合”是将景区与村庄视为一个系统,通过村庄内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村庄的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村庄与景区的空间互应、资源共享、要素互补、利益互显是“景村融合”的主要模式。

2.3“景村融合”的路径

“景村融合”的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平衡居民与游客的利益诉求,要求美丽乡村的建设与旅游景区的建设同步规划。“景村融合”的主要路径有:明确村庄功能定位,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树立景区与村庄的主题形象,创新旅游产品,完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

3 实践:河南省登封市少林街道办事处雷家沟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3.1 项目概况

登封市少林街道办事处雷家沟村位于登封市西北十三公里处,地处嵩山腹地,三面环山,与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隔路相望,自然风光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是一个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文化旅游型美丽乡村。现状雷家沟村地势险要,用地复杂。村庄呈小片长带状、零星点状分布,基础设施薄弱,居住条件较差。

3.2 规划思路

本规划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修缮改造古民居群及历史文物,美化亮化村域环境,整治山地农耕设施,建设“禅修”养生基地,借鉴“景村融合”的开发模式,以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

3.3 总体定位

雷家沟村紧邻千年古刹少林寺,区域内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少林寺的发展无形中带动着周边旅游文化的建设,雷家沟村则占有天然的地理优势。雷家沟“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总体定位以少林文化为背景,将雷家沟村打造成一个集农、禅文化体验、生态旅游观光、佛学禅修文化教育和商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目的地。

3.4 组织结构规划

本案根据村庄的具体情况将整个整合结构划分为“六区、一街、一园、一中心”:

3.4.1农业体验观光区:村庄入口现有土地为一般耕地,在此处打造农业观光园。在该区域中开展牛犁地,石磨磨面,石碾碾米,男耕女织等游客互动项目,体验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

3.4.2民俗文化体验区:以废弃的雷家沟老居民区为依托,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通过修缮整治农家老宅,建造民俗文化体验区,将几近绝迹的农村民俗、耕作农具、农家技艺、本土手工艺制品等的现场制作、体验等展现在游客面前,使游客特别是中老年游客找到儿时的记忆、久违的乡愁……

3.4.3农耕休闲采摘区:以雷家沟东洼及百草岭的丘陵、坡地为主,就地取材将田埂进行梯田改造,美化生态环境以提升观赏效果。以原生林果、苗木为基础,联合农、林科研单位,在保留村庄原有林果业种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副产品,逐步形成以休闲采摘、农耕体验为主的多功能旅游休闲体验区。

3.4.4禅修养生区:将废弃的养鸡场区域改造为禅修堂、文化艺术展馆、道德讲堂等,集中形成禅修文化养生区。聘请得道高僧、知名传统国学文化学者到此讲禅论道,并定期举办书法、古典音乐、国学讲堂等活动。

3.4.5传统武术研修区:“禅”、“武”是少林寺的精髓,雷家沟村位于“禅武圣地”的腹地,具有非常浓厚的禅武文化底蕴,亦是村庄的特色和灵魂所在。本案以太子沟下现有的武校“少林罗汉院”为依托形成武术原生态展示区、传统武术研修区,定期举行少林武术研修、表演,以此作为吸引游客光临的一大闪光点。

3.4.6现有文物保护区:雷家沟现有的永泰寺、永泰寺塔及其附属景点已基本成型,具备接待游客的能力,针对这些重要文物进行保护性开发,后期再加大宣传力度,并引导游客有序游览。

3.4.7素食文化街:为最大限度的开发资源,充分利用沟壑的现状地形,计划在雷家沟的沟壑底部内依沟而建素食文化街,招商引进各具农家乡土特色的风味美食,打造素食文化专区。建筑风格与改造的居民区保持一致,以青砖灰瓦的明清建筑风格为主;街区步行道内由上而下潺潺细流曲折而过流入荷花池,在景观荷花池旁设置以少林禅武文化为背景的雕塑小品。

3.4.8传统体验园:将刁家沟老村庄和现有土地做为传统产业基地,在此展现农业农庄特色,用比较原始的农耕方式,让人们可以回归田园生活。

3.4.9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景区的第一门户区,为游客提供停车、问询、租赁等旅游服务。建设与景区相配套的多功能商务服务区,以特色美食、禅武文化为基础,打造一个集住宿、度假、会议为一体的商务服务中心。

4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涵盖范围很广,涉及村庄美化、环境提升、景观塑造、生态保护、村庄文化品质和精神面貌的改善等方方面面。基于“景村融合”的美丽乡村规划在规划旅游景区层面通过对村庄的功能及形象定位、空间布局、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配套等,丰富了现行村庄的规划内容。关于雷家沟美丽乡村的规划依托村庄的区位优势、自然风光和纯朴民风,把民俗文化、禅宗文化和传统的姓氏文化作为项目的核心资源,走“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期以乡村旅游发展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保障乡村旅游发展,从而推动了乡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樊亚明,刘 慧.“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J].规划师,2016.

[2]邵剑杰,黄淑娟,李先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 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桂林市阳朔县新寨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住宅科技,2014.

[3]黄震方,陆林,苏勤,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J].地理研究,2015.

[4]林若琪,蔡运龙.转型期乡村多功能性及景观重塑[J].人文地理,201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