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推广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5 18:0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文化推广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旅游品牌;黄鹤楼文化;设计
一个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能通过视觉识别形成对其特性的印象,这就是自己特定的品牌形象,所以,在塑造旅游形象的过程中,视觉识别占十分重要的地位。黄鹤楼旅游形象具有传播力,黄鹤楼的历史和神话传说是黄鹤楼公园的主打产品。黄鹤楼以“武汉城市名片的”品牌标志开发特色旅游品牌,通过电视、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多媒体展示,发放宣传资料以及开展广告宣传等形式,进一步擦亮了黄鹤楼景区旅游品牌。
我国旅游发展的理念己经发展到了形象导向观念的阶段,形象使旅游者产生一种追求感,在当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己成为影响人们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为此,黄鹤楼景区要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取胜,导入塑造景区形象的CIS战略,依托武汉市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以市场为核心、以资源为基础,把黄鹤楼公园打造成为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知名度高、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质量优良、整体实力雄厚的国际性区域旅游目的地。
一、黄鹤楼公园旅游资源评述
(一)黄鹤楼公园旅游概况
黄鹤楼是蜚声中外的名胜。它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江上舟辑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拔天倚地,耸翠如屏。登楼远眺,极目千里;俯瞰江汉,气势磅礴。自古享有“天下绝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
(二)黄鹤楼公园两大旅游资源构成
黄鹤楼公园旅游资源由黄鹤楼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两大部分组成。黄鹤楼景观资源由石牌坊、胜像宝塔、岳武穆遗像亭、千禧吉祥钟、诗碑廊等建筑组成。黄鹤楼文化资源包括综艺演出活动、楼藏书画精品展、编钟乐舞表演,具有雅俗并存、兼容并蓄、文化深厚、继承创新等特点。
二、品牌的文化创新需通过视觉语言来实现
品牌文化创新需通过视觉语言的感染力来传达。从旅游者感官体验的角度看,旅游品牌文化的对象形式涉及到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方面,以平面语言为基础的视觉形象又是传达旅游品牌文化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载体之一。第一,可以通过对品牌的基础标志设计、标准字、标准色彩、辅助图形、吉祥物等要素的确立塑造基础形象,只有通过文化传播才能将这些核心形象的影响力渗透到旅游消费者心中。第二,可以通过应用设计中办公事物系统的设计来体现黄鹤楼公园管理处的视觉统一以及在销售空间和展示系统的整合推广,给游客以强烈的视觉传播和感染,从而传达品牌文化体验。
三、品牌文化形象对黄鹤楼旅游意义和价值
黄鹤楼公园通过导入品牌设计,广泛地进行企业形象的宣传,走名牌之路。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安徽天柱山、湖南岳阳楼等等,品牌是旅游业发展的最大资产。黄鹤楼公园形象建设是武汉市中部崛起的条件下,公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公园为了迎接市场的竞争与挑战,如何主动、积极地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这已成为黄鹤楼公园经营发展战略新的需求。公园对品牌设计的主、客观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提高黄鹤楼公园的知名度。对于一个旅游景区来说,具有良好的形象本身就容易赢得广大游客的信赖和好感。而且,游客对于有计划地实施组织化、系统化、统一化的CIS战略的旅游景区,更容易产生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2.提高经营业绩。一个旅游景区若知名度不高或形象不好时,销售人员所做的努力势必事倍功半,一旦景区有了知名度,而且是正面的知名度时,游客自然会慕名上门,营业额的提高自然是理所当然的。
3.容易筹集资金。如果公园景区形象好,一旦公园需要长、短期资金时,许多社会上的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都会愿意参与投资经营。而当公园发展成为全国著名旅游风景区时,更容易吸引大型的投资机构。
4.能提高广告效果。景区传递信息,如果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充分,则广告效果必然会提升。作为塑造公园景区形象的有用工具——CIS战略,不仅可以强化传递信息的频率和强度,更因为可以对广告策略、广告策划、广告创意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精心制作,而使广告具有倍增的效应。
5.有利于内部管理。一家多种经营的公园景区,面对与日俱增的旅游消费者。在各种应用设计上,需要制作一套良好的操作方便的管理系统。以塑造企业形象为目的CIS战略,可以使这一切都走上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简化了管理系统的作业流程,有利于内部管理。
笔者还认为强化品牌的形象塑造。一个景区拥有了强势形象和品牌,就等于拥有了一种直接影响消费者、投资者决策的力量。良好的旅游景区形象,除了凸显景区的吸引力和魅力外,还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辐射力,成为扩大对外交往、吸引投资和游客的“金字招牌”,可以把无形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有形物质财富。有利于围绕黄鹤楼公园周边的五大核心产业“吃、住、行、游、购”,大力扶持、壮大、发展一批支柱企业,促进了黄鹤楼旅游文化推广的发展。
“吃”方面,有利于加大黄鹤楼文化美食一条街的建设,结合西端的首义园的建设,统筹规划,扩大规模,提升品味。做到聚集全国各地菜系,兼顾中西,突出特色,中外老少皆宜。
篇2
近年来,一四团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现已形成军垦文化游、民俗风情游、农业体验游等六大旅游业务板块。其中,西山老君庙和九龙生态园已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08年,一四团六连职工程兴琼开始试种桃树,依靠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当年就获得了不错的收益。虽说经济效益不错,但对于程兴琼而言,小规模的种植“费地又费人”,收益还不是很高。
如何延伸旅游产业链,让职工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这是一四团未来五年发展的首要问题。
2015年,一四团增加桃树种植面积,扩大规模,着力打造“万亩桃园”,同时利用桃林资源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吸引游客观光旅游。游客的增多,既带动了一四团服务业的发展,让职工的桃子不出地头就销售一空,同时又无形之中把“一四团桃子”品牌向外推广。
同时,一四团还结合桃园建设特点,鼓励职工林间养殖,形成树上有果、树下有禽、立体种养的主要发展模式。
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旅游元素不足、游客“购无可购、游有所限、娱乐缺失”,是目前一四团旅游业面临的问题。
以哈萨克民俗风情园为例,虽然每年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但是旅游业态不完善、无法带动周边旅游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一四团旅游产业中的“孤岛”。
为了解决“孤岛”问题,一四团将哈萨克民族的织绣、歌舞、饮食等传统技艺和民俗习惯加以规范和集中,开发创造哈萨克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同时,推进旅游设施建设,发挥团场旅行社带动作用,整合现有资源,开发新的旅游线路。
发展旅游产业,要开拓思路、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一四团党委正在思考如何打造独特的“品牌优势”?
首先,整合现有旅游资源,连点成线、成面,融合发展一四团、十二师乃至乌鲁木齐市的旅游产业,搭建共同市场平台,树立经营合作理念,让广大职工群众参与到农业观光、瓜果蔬菜采摘、农事体验、生态休闲等团场旅游项目当中,形成旅游文化产业新亮点。
同时,积极引进民营资本参与到旅游产业当中,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形成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做好旅游品牌宣传,大力吸纳人才,有计划地选派人员到内地旅游业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篇3
一、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目标和内容
(一)建设目标
到年底,建成10个主题鲜明、特色明显、环境优美、旅游文化设施相对完善的特色旅游文化村,储备10个特色旅游文化村。基本形成以玉山台地、诸永高速沿线、环大盘山区块为主线的发展格局,并与各景区相互对接、串点成线,使真正成为一个"养生胜地、舒适家园"。
(二)建设内容
1.挖掘历史文化。古民居、古道、古桥、古树、古堤防、古池塘等遗存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有条件的村建立农耕文化展览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历史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2.保护生态环境。注重自然和生态,不轻易推山、填塘、改河道;池塘、堤防提倡生态整治建设,尽量少用混凝土和条石;人行道尽量使用本地石材筑砌,少用水泥、沥青硬化;村庄绿化多种本地特色树种;高质量、高标准实施卫生改厕,科学合理建立污水处理系统。
3.改善村居环境。按照"改老区、建新区"和一户一宅原则,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着力建设一批依山傍水、错落有致、自然和谐、富有本土特色的农村住宅;加大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农村饮用水改造、河道整治、村内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等项目建设的力度,改善村庄环境。
4.优化公共服务。推进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文化体育、公共安全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村务活动室(游客接待中心)、卫生室、文化室、广播室、放心店等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5.发展特色产业。按照"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生态化"的要求,大力发展无公害大棚蔬菜、食用菌以及具有观赏价值、又具经济价值的芍药、浙江红花油茶等特色产业,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土特产品。完善村级农家乐管理机构,坚持统一对外形象宣传、统一安排客源、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管理结算的经营方式,确保农家乐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扶持政策
(一)村庄规划编制补助标准。科学编制特色旅游文化村实施规划的(含古民居修缮、街道古立面改造建设、村庄绿化和特色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给予5-10万元补助。
(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
1.村内道路项目:按项目规划铺设石子路面的补助40元/m2;村内道路、游步道、门堂、停车场采用水泥、沥青硬化的按示范整治政策补助。
2.排污排水项目:排污排水管网按管径大小分类进行补助,压力管管径在50cm(含50cm)以上的补助80元/m,管径在30-50cm的补助50元/m,管径在30cm以下的补助30元/m;污水处理池按1200元/吨给予补助;非压力管排水排污设施、窨井按示范整治政策补助。
3.池塘建设项目:按项目规划实施的池塘整修等,按其实际投资额的三分之一予以补助。
4.村庄绿化项目:按示范整治政策补助。
5.村庄亮化项目:按特色旅游文化村整体规划安装景观灯的,5米以上杆、3米杆分别补助1400元/杆、800元/杆;普通路灯安装按示范整治政策补助。
6.卫生洁化项目:消除露天粪缸按示范整治政策补助;保留的古民居按标准实施卫生改厕并接入排污管网的每户补助800元;按规划修建公共厕所的按实际投资额50%予以补助;消除"赤膊墙"达到95%以上,按5元/m2给予补助。
(三)古建筑修缮及房屋拆迁建设补助标准
1.按照"项目统一规划、投资统一预算、集体(业主)统一实施、质量统一监管"的原则,对经县文物管理部门认定的古民居、古建筑实施整体修缮及街道按旅游规划实施仿古立面改造的,按其实际投资额的50%予以补助。
2.村集体依法收购经县文物管理部门认定的重点古民居群、古建筑,或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由投资业主实行整体开发并运行一年以上的,按重点古民居群、古建筑占地面积补助50元/m2。
3.对规划应拆除的房屋给予一定补助,其中砖木结构的房屋按占地面积给予50元/m2补助,砖混结构的房屋按占地面积给予100元/m2补助。
(四)旅游设施建设补助标准
1.村集体或投资业主按项目规划新建的村文化娱乐中心、休闲广场、廊桥、桥梁等设施,按其实际投资额的三分之一予以补助,补助最高不超过25万元。
2.按规划发展农家乐的农户,依照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优先给予扶持。
(五)其它激励措施
1.被县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领导小组列为重点发展特色旅游项目的村,根据建设规模给予3-5万元的项目实施经费补助。对项目实施进度较快的特色旅游文化村,由主管部门提出、财政部门审核,可以预拨项目补助经费。
2.为推进特色旅游文化村项目建设,村集体或投资业主确需向金融机构贷款的,给予50%的贴息补助;项目建设中,村集体参投"农村个人建房综合保险"的,按实际缴纳的保费额给予村集体50%补助。
3.有条件的特色旅游文化村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可以适当提高。根据建设的需要,经批准,可以对村少部分土地实行国有土地出让,土地出让金全额返还该村用于特色旅游文化村项目建设。
(六)扶持年限
每个特色旅游文化村扶持年限为2-3年,具体由县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领导小组根据村庄实际建设情况审核确定。
三、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保障机制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为了加强对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的管理,成立以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副组长,县农办为牵头单位,县财政、旅游、文化、规划、国土、农业、林业、水务、环保、卫生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指导协调全县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工作,并实行县领导联系特色村制度。有关乡镇要成立相关组织机构,明确职责,确保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有序开展。
(二)规划引领,彰显特色。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原则,高标准、严要求抓好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以《县村庄布局规划》、《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县旅游业发展行动纲要》为依据,编制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总体规划。以总体规划为指导,深入调查自然生态、文化资源、特色产业等情况,找准定位与发展方向,编制好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规划,最大程度彰显乡村特色。
(三)多方筹措,加大投入。县财政在整合相关部门项目经费的基础上,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农家乐、农业产业等项目的支持力度,贷款利率给予适当优惠,期限给予适当延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有条件整体开发的古民居,做好项目规划、包装和推介,采取产权置换、社会认养等方式引进社会资金。同时,创新思路,推广宅基地地级差安置模式,筹集建设资金。
(四)扩大宣传,整体推介。将特色旅游文化村串入旅游线路并纳入全县旅游宣传体系,以"绿色健康、田园风光、农家美食、周末休闲、回归自然"等为卖点对外营销,提高特色旅游文化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个体推介方面,有条件的村可依托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在周边城市进行宣传推介,使更多的游客走进、认识、宣传。
篇4
[关键词]文化创意;旅游业;集成发展
[作者简介]荆艳峰,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2)01-0074-04
旅游消费活动的个性化发展,使文化越来越成为旅游的灵魂。深入挖掘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集成发展,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集成背景
(一)体验经济来临。文化体验是人们现代旅游需求的重要内容。把古老的历史价值和现代的文化价值自然地融合起来,让旅游目的地由内而外自然尽显独特气质,并凝聚成强大的吸引力和包容力,让游客浸润其中、尽情感受,这是文化旅游的核心。以发掘文化、表现文化、营销文化来升级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在体验经济时代的发展出路。
(二)“文化旅游”兴起。2011年是“中华文化旅游”主题年,文化与旅游进一步融合成为发展的重要特色。旅游必须为人们提供融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体验消费,把观光旅游上升到文化经历、文化体验和文化欣赏的高度。而创意产业的高智能性、高附加值生产特性为旅游业指出了有效的发展路径。
(三)文化创意改革涉入深水区。文化创意产业按照结构层次划分为核心部分、扩展部分和聚合部分。核心部分有视觉艺术、文学艺术、音乐艺术、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等;扩展部分主要有传媒业(广播电视与印刷出版)、唱片业、电影业、广告业、设计业等。聚合部分主要体现在文物博物(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艺术品市场、教育产业和旅游业。
2010年11月,北京市第四批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通过认定,7个新成员中有5个以旅游文化为主题。未来,文化休闲旅游业也将和文化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等其他门类一起,被列为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
(四)旅游业结构优化升级。好的创意是价值源泉。创意成为在低价社会中获得高价利润、在拥挤的旅游市场中使自己的产品与众不同的方式,是旅游知识经济的密集反映。旅游行业依靠文化创意提升产业内涵和实现产品升级,依靠文化内涵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跳出低成本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集成路径
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将会沿着“共生阶段融合阶段集成阶段”发展的路径不断演化(图1)。在共生阶段,旅游产业和其它创意产业类型将互相伸出触角,谋求创造适合双方发展的共同空间;在融合阶段,双方将找到并致力于开拓共同的发展模式。此时互相促进,但矛盾与合作同在,处于磨合期;在集成阶段,双方在某种层次和战略上将合二为一,环境、资本、体制和谐,形成利益综合体,达到高级协同。
现在政府支持的文化创意产业基本实现了空间上的聚集,正在努力创造协同生产的聚集机会。聚集区内市场化中介机构缺位,信息资源没有充分流动和互动,群体优势和协同优势尚未显现,集成发展的模式尚处于初期探索状态。
三、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集成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集成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这个过程需要平台,也需要催化剂。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集成应当是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法律环境)下的、具有市场创新平台、体制创新平台、金融创新平台“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
(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文化创意产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由于创意具有非排他性,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成为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一方面,通过建立技术与信息的壁垒保证旅游文化创意合理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通过知识产权的界定与有偿使用保证旅游文化创意的使用范围。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加强。旅游文化创意如果没有保护,模仿和重复建设就会继续,这对走在创意前列的旅游企业是个沉重的打击:一方面先期投入的巨额研发费用得不到有效回收;另一方面,简单的模仿和复制形成“创一个死一个”的被动局面。对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是旅游文化创意生存与发展的必然前提。
(二)市场创新平台。创意的商业化需要市场做有效配置。由于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和移情性风险较高,需要在敏捷创新的同时实现敏捷获益以回避市场风险。同时,建立健全文化创意的产权交易市场、要素交易平台,使要素按照文化旅游的发展规律在价值链上找到契合点,才能实现文化旅游的创新与提升。目前的旅游博览会和文化产业博览会承担了这样的功能。但常态化的文化旅游要素交易市场将提供更全面、更高效的专业化服务,也是让旅游资源寻找文化创意的有效途径。
目前市场创新的困难是:知识产权的界定、交易和产权变动、诉讼等问题;创意的估价与市场价值的形成机制问题;为文化创意产业与生产企业、技术开发企业以及资本运营企业之间搭建交易平台的中介缺位问题;文化创意及旅游要素交易市场的形成与运行模式问题(表1)。
(三)体制创新平台。(1)管理体制的创新。旅游业辐射范围广、内涵丰富,发展旅游业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支持。一些地方政府为适应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趋势,进行了管理体制创新,如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协调园林、绿化、文化、文物、水务、商务、规划、国土、建设、交通等多个部门的资源。这为共同推动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2)经营体制的创新。目前将文化创意与旅游业集成经营模式有四种:一是文化创意在旅游业中的股权化经营;二是创意企业可以与旅游企业、资本运营企业、科研院所达成战略投资计划:三是文化创意通过信托、寄售等方式,或通过文化创意交易市场进行产权授权经营或转让;四是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直接经营。(3)协同研发机制创新。在旅游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文化创意的介入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但旅游业也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介入形式提出更高要求。旅游文化创意必须实现通俗化、集中化、特色化和参与化。文化旅游协同创新平台可以承担触媒作用,需要研究机构、创意企业、旅游企业、生产企业、公共服务管理部门建立战略联盟,建立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形成新的旅游价值链上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形成新的组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整体产业的提升。
目前的主要困难是:自主文化创意、自主技术手段、自主营销体系、自主管理品牌的缺位和相互之间的割裂。条块分割使文化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界定不明,而科技与文化、旅游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如何开发创意与技术并行的旅游文化产品是对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和政府宏观规
划与调控提出的更加富有挑战性的要求。
(四)金融创新平台。创意文化和旅游业在融资方面一直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是创意的估价、市场前景和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担保融资和上市面临障碍。这些困难需要理论界和金融中介机构进行新的模式创新和机制摸索。
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集成的入手点
软实力构建是旅游企业未来发展的治理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在扩张的同时,通过融入旅游产业价值链环节,可以显著改变旅游产业的内容和发展走向,通过与旅游产业的整合、联动和升级,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与空间。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集成可以从以下环节人手推进。
(一)影视、演艺文化与旅游业集成。启动旅游演艺项目,建设影视旅游基地。在有条件的区域,可以建立旅游扶持资金。推介旅游演出剧目以及旅游文化演出场所,整合影视体验和生态休闲的旅游资源,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联合旅游公司、龙头企业、特色项目及餐饮单位。整体包装影视特色、演艺特色的旅游一体化运作和一站式服务。
(二)建筑文化、餐饮文化与旅游业的集成。推出美食旅游。打造主题文化旅游园。美食文化是最直接,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展示平台。可以在公众评选的基础上,认定旅游风味餐厅,推出代表当地特色餐饮的品牌小吃与菜系。同时,适当将一些具有时代色彩的工厂、仓库等变身为文化旅游创意园,建设主题博物馆,形成主题文化旅游园区。
(三)商业文化、创意文化与旅游业的集成。充分重视旅游购物,借助高科技发展“智慧旅游”。旅游商品是提高旅游品质、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元素。应建设旅游商品专属品牌,寻求旅游纪念品的销售渠道、加快建设商贸中心,助推旅游购物市场繁荣,推进旅游商品市场标准化。同时,使用高科技手段提升景区旅游体验价值,开发高科技主题公园和情景模拟体验项目,形成旅游科技创新体系;利用智能化采集、记录、整理、分析、反馈信息网络系统,对游客进行全球化全天候服务;加大信息技术的推广力度,建立数字化旅游城市和智慧景区;在旅游消费的全过程推广使用信息技术;支持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引入旅游业网络化数字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推动信息化管理。
(四)民俗文化、节庆文化与旅游业的集成。大力发展民俗旅游,打造文化旅游节庆品牌。根据四时节气变化,开办桃花节、滑雪节、登山大赛、风筝节、秧歌花会等时令活动,通过评定乡村民俗旅游村、乡村民俗旅游户等形式提高服务质量:注意民俗旅游规范化、特色化经营和民俗接待推陈出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百姓喜闻乐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的旅游节庆活动。
(五)养生文化、中医药文化与旅游文化的集成。积极促进“养生旅游”和“医疗旅游”。一批有生态养生功能的温泉度假村、森林公园和乡村旅游景区可以率先开发主题养生旅游项目,通过讲座研习、养生体验、短期疗养等形式提供休闲度假的旅游高端特色产品。同时,积极挖掘我国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试点建设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增加游客体验,满足高端需求。
五、结语
文化旅游将成为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最具发展前景的黄金产业之一。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抛开片面重视载体而不重视内涵的老路,减少盲目、重复和低俗发展,注重旅游文化体验的真实性,加强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防止本源文化被世俗文化所同化、文化差异渐次衰减、文化魅力和吸引力降低等问题出现。
篇5
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都是一个内涵庞大的概念,特别是文化产业。这里指的体育文化产业只是文化在体育产业中的一个局部体现而已,不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冰雪体育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一个复合产业。目前,作为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都还未真正形成,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体育产业都包含着体育文化产业的成份,但要进一步明确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概念还着实比较困难,下面分别对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进行概念分析,以期得出对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一个相对准确的概念界定。
1.1体育产业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体育产业的概念在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体育产业是指一切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把体育产业分为本体产业、相关产业和体办产业;二是将体育产业划分为体育用品业和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包括体育服装、体育建筑、体育器材、体育场馆等。体育服务业包括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服务、体育咨询、体育培训、体育信息、体育金融保险等;三是将体育产业界定为体育服务业,主要分为体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咨询培训、体育中介等。普遍意义上来说,一般对体育产业的定义采取的是第二种,即以实体形式将体育产业进行细分。
1.2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的内涵
体育文化概念可大可小,总体来说,体育文化指的是体育运动本身所涵盖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不同于传统冰雪文化产业,冰雪文化产业是以冰雕雪雕为主体的自然生态景观的文化传播与开发,是冰雪艺术与民俗文化结合的产物;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主要是以冰雪体育运动为载体的文化传播与推广,是冰雪文化与体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也可称为冬季体育文化产业链,目前尚未有一个准确定义和说法,而且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究竟是体育产业的范畴还是文化产业的范畴事实上也一直存在着争议。通过对相关概念的分析与比对认为,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是一个融合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链等内容的复合概念,参照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链的定义及内涵后,在这里可以对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下一个定义: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是在拥有冰雪项目和冰雪文化区域内,以冰雪文化产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为链核,与相关产业的企业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结成的一种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战略关系链,它主要指的是冰雪文化制造与传播的整体过程,包括文化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具体包括赛事文化、制造业文化、新闻传播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网络文化、旅游文化、广告及会展文化、教育行业文化等。根据国外冰雪体育强国发展经验和结合国内冰雪体育文化研究现状分析得出,目前,我国的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是以冰雪体育休闲旅游业和冰雪体育竞赛表演业文化为主导的产业,特别是精品赛事文化,只有带动体育制造业文化、新闻传播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教育行业文化、广告及会展文化等“产业”文化,拥有较多的国际精品冰雪赛事,才能真正带动冰雪体育文化的整体发展。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尚未完全建立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调查对象对于我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的提法有一定争议,本文认为,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是围绕冰雪体育运动展开的,由冰雪赛事文化、旅游文化、宣传与传播文化、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组成的产业联合体,而且在实际调研过程中,作为产业链条的部分企业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我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尚未完全建立,其突出表现就是还没有形成优质的主导产业。作为产业链整合的前提就是存在一家具有核心技术或者掌握着下游企业所必需的生产原料和技术的企业,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中还没有该类企业,目前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以冰雪旅游文化和赛事文化为主导产业,而旅游和赛事文化均由各省市旅游局和体育管理部门统一主抓管理,作为产业上游的研发产业,主要是跟赛事和旅游有关的服饰、用品等,中游产业主要是现有的旅游和赛事等,下游主要是配套的各类衍生服务和附加值产品等,支撑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条件都有所欠缺,产业虽有一定关联性,但产业核心价值不足。
2.2我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主导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2.2.1冰雪旅游文化产品影响力欠缺目前,我国的冰雪旅游文化活动主要由国家和地方旅游部门主办,既有传统旅游景观文化,也有现代以冰雪为主题的赛事文化等,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北京、河北等地。东北三省是我国冰雪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省份,每年东北三省都会定期举办多个以冰雪为主题的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其中国际级6项,国家级5项,其中最富盛名的是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和瓦萨国际滑雪节等。文化节庆形式上主要以冰雪旅游景点景观观赏和运动参与为主,内容涉及运动参与、经贸洽谈、赛事、节庆商品经营等。但由于节庆的知名度和特色产品不够,该类冰雪文化节庆的影响力还稍显不足。同比加拿大的冰雪节庆,除了拥有更多的精品滑雪体验以外,还有攀冰、冰上垂钓、越野滑雪、极光观赏、彩灯节、圣诞老人大游行等活动,加拿大的冰雪节庆将滑雪、艺术、音乐、文化融于一体,既特色鲜明,又惊险刺激,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参与。
2.2.2缺乏精品赛事和明星球员可以看出,2014-2015赛事中我国共主办或承办国内赛事38项,国际赛事10项,其中冰上赛事25项,雪上项目23项。从赛事组织和参与的程度上来看,我国承办的冰雪体育赛事在数量上并不多,主要集中在短道速滑、速度滑冰、单板滑雪、越野滑雪、冰球等比赛上,举办赛事的层次与北欧等冰雪强国还有差距,虽然我国也举办过一些冬季世锦赛和大奖赛等赛事,但是举办的频率较低,这与我国冬季运动项目的发展程度和国家冰雪传统有很大关系,而且目前我国国内的冰雪赛事的门票销售形式主要以赠票和团体购票为主。长期以来,受到我国冬季体育运动项目的普及率及影响力的制约,冬季体育赛事所能吸引人们关注度有限,直接导致其在门票、转播权等方面不具备盈利的优势条件。赛事组织者、投资者的目光更多的集中于某一项目所能获得的既得利益,而忽略了冬季运动项目所蕴含的巨大的潜在商业力量。
2.3冰雪体育赛事宣传与推广力度不够,影响力欠缺
在我国冰雪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中,缺少有竞争能力和开发实力的体育中介公司,这严重制约了冰雪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开发。由于没有与其他部门如电视媒体等进行沟通的专业机构,给赛事的宣传与推广造成很大的难度。与国外冰雪赛季期间赛事宣传收取的高达千亿元的转播费用相比,虽然近几年冰雪赛事的转播率逐年提高,但是由于我国承办的赛事级别和群众接受范围的限制,电视转播收入与其他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相比,收入较低。同时,由于受到我国体育赛事资源长期被计划管理的影响,封闭保守、脱离市场、盲目的计划经济思想还制约着我国的赛事管理。事实上,部分的赛事组织者在赛事的商业开发中,不愿与专业赛事运营团队合作,更不愿由其制定详细的赛事包装推广计划。赛事组织者们常常需要自己找赞助或等赞助,进行销售与推广,而作为赛事组织者本身,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很难对赛事进行全面的营销,这种行为不但使赛事商业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又造成了精品赛事资源浪费。据CSM数据显示,2014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期间,在CCTV-1/5新闻频道直播的33个中心城市收视率为1.25%,收视份额占该时段总量的22.8%;全国网总收视率为0.54%,较前一天增幅80%。体育作为电视转播的类别之一,在中央台的转播比重处于中等位置,但是在省级上星频道及市级频道中,却处于较弱地位,在省级上星频道中,体育的播出比重仅占总转播时段的0.83%,与电视剧占整个转播时段的15.57%、新闻时事占时段比重的12.38%、专栏节目占时段比重的18.44%等相比有较大差距。虽然经过电视转播,赞助商品牌影响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大,但与夏季项目相比,冬季项目电视转播在影响力数字方面还是有较大差异,造成大部分品牌在赞助冬季体育赛事时频率不高。
2.4冬季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基础教育欠缺
篇6
经过多年精心的建设和发展,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项目的开发正朝着多元和精品化方向进行。在多元化方面,目前已经具有多个特色鲜明的冰雪旅游文化项目,基本形成以“赛瓦萨,塑雪雕,观焰火,美在长春;看雾凇,逛庙会,放河灯,赏在吉林;祭圣湖,醒千网,捕鱼王,吃在松原;享风情,品风味,走边疆,乐在延边;滑野雪,狩冬猎,泡温泉,玩在长白山”为主题的特色冰雪旅游文化风格。在精品项目开发上,吉林省旅游局结合当前冰雪旅游文化项目的开发和建设,组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和航空公司等旅游产业的主要力量,根据重要客源市场的实际需要,共同设计和策划符合吉林省冰雪旅游经济发展格局和市场需求的三条精品旅游线路:(1)长春—吉林—长白山—延吉,该线路包括了冰雪旅游最基本的景点和游览项目,内容丰富,日程紧凑,价格极具吸引力,是大众冰雪旅游爱好者的首选;(2)长春—松原—吉林—长白山—延吉,这条线路是吉林省冰雪旅游最具代表性的线路,内容丰富,物美价廉,深受广大旅游者欢迎;(3)史迹、雾凇奇观、天然滑雪、冬季狩猎、雪山温泉、边疆风情,这条线路是吉林省冬季休闲旅游经典线路,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行程安排舒适,旅游者参与度强。同时,近几年吉林省冰雪旅游的游客数量也出现明显的增长。近五年春节长假旅游人数由2010年的316.14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667.27万人次,平均涨幅20.5%。在游客组成上来说,比较起省内游客,省外和境外游客的增幅更加明显。例如,长春瓦萨国际滑雪节的参加人数,由2003年最初来自15个国家的750名滑雪爱好者增加到2014年的20多个国家的万余名滑雪爱好者。随着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项目开发的逐渐完善和宣传力度的加大以及网络自媒体的迅速传播,可以预期将会有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吉林省的冰雪世界。
二、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冰雪旅游文化开发与市场需求融合度较差
在项目开发时,没有充分考虑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同时,也缺少怎样与相关产业以及与国家经济总体发展相结合的系统性研究。
2、冰雪旅游项目服务质量与产业发展速度融合不足
吉林省近几年冰雪旅游文化项目的发展迅速,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配套的服务质量远远跟不上发展的要求:首先,吉林省虽然加大了冰雪旅游项目的投资建设,但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却跟不上;其次,项目的管理人才极度缺乏,;再次,各类人员的服务意识跟不上;最后,人员队伍不够稳定、优质。
3、冰雪旅游项目的规模性不强
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项目的开发,目前只能说是刚刚起步阶段,与之配套的产业发展以及相关政策性措施的建立仍需时日;冰雪旅游项目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的规划还处于草拟阶段;配套项目的管理条例都有待完善;产业完整的生态链条还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
4、冰雪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度差
与冰雪旅游项目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吉林省冰雪旅游项目尚缺少自己的文化个性,项目多数以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为主,而缺少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主体性文化。冰雪旅游与吉林省的地域文化特色融合不够,如怎样将萨满文化同冰雪旅游有机的结合,提高游客对冰雪旅游项目的认知,怎样突出冰雪旅游项目的创新性和文化性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5、冰雪旅游项目与衍生产业融合性较差
目前,吉林省的冰雪旅游文化项目相对单一,仅限于滑雪以及冰雪节,而与冰雪旅游相关的餐饮、娱乐、交通运输、购物、房地产等产业融合程度还有待提高。
三、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融合对策研究
面对当今激烈竞争的发展局面,怎样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扬长避短,使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能够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需要管理者在冰雪旅游产业模式的经营管理以及开发、公共宣传和服务、以及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另一方面还需要在宏观及微观两个方面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从而能够使整个产业良性发展,最终达到整体提升冰雪旅游产业的目的。
1、政府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强上层管理以及调控
冰雪旅游产业严格地说是一个产业链条,是以冰雪旅游资源为主体,相关产业为辅助的庞大的经济综合体,要想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创造最大的效益,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就不可缺少,相关政策的扶持也尤为重要,这就突显出宏观调控的重要性。首先,政府部门要行之有效地进行正确的管理和引导,实行统筹规划、促进产业合作;同时出面进行营销,推进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相关产业的软硬件建设,并进一步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其次,实行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为辅助的模式促进建立行业联盟,并规范行业标准、建立行业管理制度。再次,在给予政策扶持的同时,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行业的监督,避免盲目发展,要引导其走科学化、规范化发展道路。最后,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对相关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并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使冰雪旅游产业能够健康发展。
2、科学定位,突出吉林省人文地域特色,形成独特冰雪旅游品牌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已使我国旅游进入品牌时代,怎样打造具有价值的品牌是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关键。要想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冰雪旅游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具有自己的特色。政府职能部门要科学规划,将人文特色同冰雪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并进行规模化的经营和科学化的管理;结合自己的优势来科学定位自己的品牌以提高竞争力;在冰雪旅游项目的开发上,结合吉林省优势资源,强调冰雪与文化、体育以及艺术等方面的相互融合交叉,在冰雪观光及休闲,冰雪赛事举办,冰雪节庆及民俗结合方面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内容丰富的冰雪旅游项目。
3、加大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大影响力
在冰雪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有效结合长白山、吉林雾凇、查干湖冬捕、瓦萨国际滑雪节等能够代表吉林省旅游特色的元素,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广泛的大力宣传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同时,政府职能部门,要发挥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方式,联合企业到国内及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吉林省冰雪旅游的宣传及推广活动。
4、加强并完善冰雪旅游项目配套及相关产业设施建设
能够让游客满意的冰雪旅游项目,除了项目本身基础设施的完整之外,还需要与其配套的相关产业(如吃饭、住宿、出行、购物)的不断完善与建设。首先,可以把城市商圈的服务体系纳入到冰雪旅游产业的服务体系中来,具体的操作,可以适当延长商铺冬季的营业时间,或向商圈引入一些娱乐项目或者艺术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客源;其次,需要进一步完善冰雪旅游项目的设施,这其中包括救护设施和人员的合理配置,要争取做到救护设施的正常运转,通信的通畅,以及救护渠道的顺畅。
5、加强冰雪项目专业人才的培养
目前,与冰雪旅游产业相关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严重地限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要解决当前问题,首先,要充分利用高校教学优势资源,特别是体育院校要加强冰雪旅游人才的培养,要开设冰雪旅游、雪场管理以及滑雪等专业课程,以弥补人才匮乏的问题;另外,要积极地向其他冰雪旅游发展较好的其他地区及国家学习经验,并向其地区委派人员或从当地引进一些人才,为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四、结语
篇7
:春节小长假刚刚结束,请你介绍一下我省春节黄金周期间的旅游情况。
傅迎春:这个春节黄金周由于各地及早部署谋划,旅游活动精彩纷呈,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全省旅游接待799.73万人次,同比增长24.57%;旅游总收入33.06亿元,同比增长30.51%,实现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 四统一目标。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春节旅游市场有哪些特点?
傅迎春:第一,旅游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各地重点推出了自驾游、乡村生态游、民俗体验游、康体养身游、温泉体验游等主题旅游文化系列活动,提升了假日文化气息,营造了浓郁的节日氛围,激活了假日旅游市场,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消费需求。第二,中短程自驾自助游成为主流,自助游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春节七天,全省累计有131.3万辆7座以下(含)小型客车从收费站免费通道行驶通过。第三,旅游产品供给丰富多元。近年来,通过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强化设施建设、加大产品结构调整,我省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产品格局逐步形成,重点景区游人如织,乡村旅游持续火爆,红色旅游持续升温,康体养生体验成“热宠”,春节黄金周呈现出冬季旅游“休闲、康体、疗养、健身”的特色。第四,省内外媒体更加关注我省假日旅游。央视新闻频道黄金时间多次连线直播铜仁石阡推出的旅游文化活动,新华社、人民网、凤凰网等媒体网站对我省黄金周假日旅游进行报道。省旅游局官方微博网友访问覆盖量超过162万,旅游宣传推介效应凸显。
:纵观近年来我省春节假日期间的旅游成绩,一年比一年好,今年更是出现了较大增幅,取得了“开门红”。
傅迎春: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当前各种机遇、发展动力和工作举措叠加催生的结果。从旅游发展的大环境来看,我们正处于国家支持贵州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旅游业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全省上下营造了支持旅游、参与旅游、助推旅游的良好社会氛围。加上交通、航空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旅游可进入条件大为改善,为旅游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提供了强力支撑。由于今年春节继续执行“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惠民措施,自驾车游客已成为来黔旅游主体,重庆、四川、广西、云南等周边省(区市)大量自驾车涌入我省,成为我省长假旅游一大“亮点”。假日前期,我们不断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创新旅游营销方式,“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旅游品牌形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贵州旅游市场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在假日旅游协调部署上,省政府召开春节黄金周假日旅游协调会议,各地各相关部门积极传递正能量,创造舒适便捷的旅游条件,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活动,为广大游客市民献上节日“盛宴”,吸引游客深度参与体验。
旅游发展的重要机遇
:2月18日,国务院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而从我省旅游市场来看,休闲游正逐渐成为主流,你怎样看待《纲要》的颁布与我省旅游业的发展。
傅迎春:《纲要》,意味着大众旅游和休闲旅游时代的真正开启,对于旅游休闲资源禀赋绝佳的贵州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为推动和加快贵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休闲度假成为主要旅游方式,贵州的山地度假、乡村度假、气候度假资源优势彰显;随着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贵州的后发优势充分展露,这必将促进全省保健康体、休闲养生、度假体验、娱乐购物、文化审美、运动健身等旅游新业态的迅速崛起,带动住宿、会展、特色餐饮、旅游地产、旅游装备制造等现代服务产业体系的全面繁荣。
:结合《纲要》的要求,贵州旅游发展之路将怎样走?
傅迎春: 对接国发2号文件“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定位,去年我省组织编制了《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8年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统筹考虑、整体研究和顶层设计。结合大众休闲旅游的产业发展趋势,“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的目标,贵州旅游市场供给将从浅层观光旅游向深度文化体验转变,进一步凸显贵州多姿多彩的历史和文化优势;区域旅游竞争从点线突破向旅游目的地竞争转变,进一步凸显贵州原生态的整体优势;旅游产品从观光产品向多业态转变,进一步凸显贵州多样化的资源和产品优势;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向规模与质量效益并重转变,进一步凸显贵州旅游跨越发展的后发优势,真正把贵州建设成为“国家公园省·国民休闲地”。
:除了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要求外,贵州省委省政府还明确提出要重点打造100个旅游景区。
傅迎春:目前,省旅游局牵头制定的《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2013年推进工作方案》已报省政府审定,相关工作正抓紧推进落实。
100个旅游景区总体要求是,按照省政府确定的“做新做实现代服务业”要求,以《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引,加快建设符合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的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努力把旅游业做特、做优、做强,让游客坐下来、住下来、静下来深度体验。总体目标是,到2017年,将100个旅游景区打造成为产业特色突出、示范效应明显、基础设施完备、配套服务齐全、综合效益显著的精品旅游景区,其中进入全国一流旅游景区达到20%,国家4A级旅游景区达到80%,力求打造出一批符合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遗产性项目。
力争旅游发展势头如虹
篇8
“奥运圣火首传三亚”、“世界小姐大赛”,“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到“2011/2012沃尔沃环球帆船赛”……一系列深具国际影响力活动,为三亚国际旅游形象标识的诞生、使用和推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更在逐步建立起旅游者的情感信任度和忠诚度,有效地提高了三亚旅游品牌在中外游客心目中的“明星地位”的同时,作为“排头兵”的三亚,也为海南“田际旅游岛”建设和“城市营销”活动,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营销案例,在此予以解读、比较,以飨读者。
德国ITB激情的世界营销
三月的柏林,春寒料峭。三月的三亚,阳光明媚。
自2007年第一次参加第40届德国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简称ITR)以来,每年的三月,三亚代表团都要飞抵柏林。把三亚的阳光送到欧洲人的天空上,力邀喜爱阳光的德国朋友到三亚去晒太阳、看民族风俗文化、享受海上运动乐趣。六年来,就像每年定时南飞的候鸟一样,三亚每年都要定期北飞,朝着寒冷的欧洲,送去海南的阳光和热情。而这一年格外有所不同的是,三亚国际旅游形象标识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国际性的认同。
促销――阳光使团的使命
连续六年参加德国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这种坚持与魄力,在全国参加ITR的城市中,绝无仅有。为何要花费如此财力和精力去参加一个会展?“这是个非常好的机会和平台。”在三亚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唐嗣铣的眼里,三亚积极参加ITB有多方面的积极因素。在ITB这项全球顶级的旅游专业会展中,集中了来自全世界旅游行业的精英和代表,既有旅行社在寻找开拓新的旅游目的地,也有世界各国和城市的营销策略,更有全球的广告商在其中寻觅新商机。
多年参加ITB推介的企业负责人均表示,欧洲市场的拓展,将有力地改变三亚目前的旅游市场格局,更加优化游客结构。这对于三亚旅游市场的持续蓬勃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多方共赢的会展,强力吸引着世界旅游业的精英,更主导着世界旅游业的趋势。作为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三亚,自然不能缺席。
新标识――鲜明的国际形象
怎样才能抓住欧洲人的心?经历多年的ITB促销,三亚一直在揣摩。
2010年,适逢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开局之年,12月15日,“凤舞天涯”三亚国际旅游形象标识的诞生,揭开了三亚旅游发展史的新篇章。
“旅游形象标识是城市文化和精神特质的形象提炼,是世界先进旅游城市运营推介自身的一件利器。”典盛传播集团、环球活动网总裁欧阳国忠一直关注着三亚旅游品牌建设的活动动向,“从传播的角度而言,人们所感知的外部信息,有83%是通过视觉通道到达人们心智的。三亚国际旅游形象标识的使用与推广,将借助视觉这一人们接受外部信息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通道,让三亚旅游的品牌形象,在中外游客的心目中扎根、生长。”
作为国际旅游界公认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交易成果最为显著的国际旅游盛会,德国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享有“世界旅游业奥林匹克”的盛誉。每年中国都派出强大阵容参展,展团规模达百人以上,由国家旅游局及各省区市参展单位、参展商组成。三亚国际旅游形象标识的出现,以其统一、鲜明的形象特征和文化内涵,成为庞大的中国参展团队中“一颗耀眼的蓝色明珠”,也为当年的ITB参观活动增添了抹绚烂的色彩,让旅游界再次将关注的目光落在三亚展台上。
在所有有关三亚的宣传品中,无一例外地在显著位置直接采用三亚国际旅游形象标识,让目标客户和游客对三亚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文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统一的印象。早在宣传品准备阶段,三亚旅游代表团早已经过精心的准备,旅游形象标识这一国际旅游界营销推广的利器,同样为三亚的宣传推广赢得了精彩的市场反响。
三亚国际旅游形象标识被统一印刷在多语种的宣传品上,“滨海、沙滩、椰树、海浪、阳光”等热带滨海度假天堂的独特自然风光在标识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绚丽夺目的色彩”与“天涯”、“南天一柱”两个具有典型的地域形象景观完美的融合为一体,中国元素的巧妙运用深层次的契合了国际游客对三亚这个成长中的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向往之情。
2012年3月的德国ITB,与国际接轨,三亚国际旅游形象标识的成功应用又向世界迈进了一大步!
文化――标识外的真功夫
阳光?海水?沙滩?距离德国更近的土耳其安塔利亚同样具备。德国人为什么要舍近求远7如何才能在确立“东方夏威夷”的比较定位中,进步确立三亚独有的品牌形象,实现独树一帜的旅游目的地目标?
一连串的命题,摆在三亚前进的道路上。答案在哪里?在对比了全球诸多国家、地区、企业的各种推介模式后,三亚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阳光海上运动成为有效抓住欧洲游客“旅游心智”的“拳头产品”。文化,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击中了欧洲人的好奇心。“三亚应该多多举办类似的文化活动。”柏林VR旅行社社长索菲亚・斯特雷德说,通过旅游形象标识与丰富的活动能够体验一个完整的三亚形象展现在眼前。“一个真实的、鲜活的、充满着人文气息的三亚,会让那里的大海与沙滩更具吸引力。”
2011年3月,三亚旅游文化系列讲坛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行,借助中德的文化交流平台展示三亚的资源优势和休闲度假产品,“凤凰文化”成为中外学者、旅游文化研究专家共同的话题――三亚国际旅游形象标识“凤舞天涯”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得以升华。
2012年3月,来自三亚的8位黎族姑娘,不仅在ITB三亚展区进行黎族歌舞表演,还进驻了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更加大范围的向德国客人展示海南和三亚的民俗风情――三亚国际旅游形象标识从展会现场步入欧洲文化的殿堂,突破了“标识”本身的符号化形象,与三亚独特的旅游内容有机融合在起,立体化呈现了三亚旅游品牌多姿多彩的旅行体验。
沃帆赛轻盈的国际舞步
2011年10月29日,西班牙阿里坎特2011/2012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启动仪式上,一艘有着绚丽彩虹色彩有如“凤凰”羽翼的参赛船体光彩夺目,惊艳全场,这是沃帆赛38年历史上的第一次出现了中国船队的身影,这只船队以座美丽的滨海城市的名字命名,那就是――“三亚号”!
当浸透着中国文化精髓的书法“三亚”披金带彩充满灵动的亮相于沃帆赛这一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它的美感无不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惊叹,也唤起了人们对中国三亚这座旅游城市的向往。而三亚,更是通过沃帆赛这国际赛事平台,透过全球最主流的强势媒体,迅速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眼球关注,就此迈开了它在国际舞台上的轻盈舞步。
缘起――大舞台营销意识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的话,那形象标识就是城市营销的点睛之笔,三亚国际旅游形象标识就是国内外游客发现三亚之美、畅享三亚之旅的最美的眼睛!
2011/2012沃尔沃环球帆船赛选择了将三亚作为中国唯一的经停城市,为三亚进行国际化营销提供了又一次历史性的机遇。在确认三亚成为沃尔沃环球帆船赛本赛季经停港口及接待城市之后,三亚市政府牵头赞助一只船队,并且以城市命名――三亚号,来自广州的滕江和(主帆绞盘手),也成了第一位真正以主力水手参与沃帆赛的中国人。
这些充要的新闻要素足以吸引国际主流媒体关注的眼球,而如何突破消息报道式的局限性,进而从视觉、形象上黏住受众的注意力,实现无障碍性全媒体沟通、交流,深层次地引发世界旅游者的兴趣和情感对话,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起飞――让世界为之侧目
在积极申办、精心筹备沃帆赛的过程中,三亚国际旅游形象标识的诞生,为三亚的城市营销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11年10月,海南副省长、三亚市委书记姜斯宪率团前往西班牙观摩于29日开幕的这一帆船界盛会,此行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推销城市。借助沃帆赛平台,三亚市将派出代表团前往西班牙的阿利坎特、阿联酋的阿布扎比、新西兰的奥克兰、美国的迈阿密和爱尔兰的戈尔韦5个经停港,举办政府、旅游、文化等各界联谊交流会和政府高层会晤等活动。还将在船队经停的南非开普敦、巴西伊塔雅伊、葡萄牙里斯本、法国洛里昂等城市开展三亚城市营销与推介,布置约150平方米的“三亚展示馆”,利用视频、图片、宣传册等资料来推介三亚的旅游和旅游产品。
从精心设计、完成“三亚号”船身、船帆的形象,到三亚市代表团已经或即将进驻的5个经停港、造访船队经停的每一座城市而举行的一系列城市营销活动,三亚国际旅游形象标识的推广与应用无处不在,以形象、生动的标准化、艺术化的世界通用语言,架起了座座与各地人民、游客沟通的桥梁,点燃了不同肤色的人们对中国这座独特的滨海旅游度假城市的热情,并经过国际主流媒体的传播、放大,迅速提升了三亚旅游的国际知名度,驱动了旅游者对三亚的情感偏好,使三亚向着“国际旅游岛建设排头兵”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聚焦――虚实结合的体验
作为“三亚号”的母港,2012年2月4日19日,恰逢三亚旅游的黄金季节,2011/2012沃尔沃环球帆船赛船队的到来,让三亚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每一条进出三亚的道路、每座城市建筑的墙体、每一张微笑的脸庞……三亚国际旅游形象标识“无所不在”的亲切感,让站在沃帆赛这一世界级顶级航海赛事的大舞台上、作为东道主之的三亚,以礼仪之邦的“主人”姿态,向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员、游客们,敞开了热情的怀抱
碧海、沙滩、海浪、椰树、洁净的空气、神秘的东方文化……当热带滨海度假天堂独特的自然风光、浪漫的民族风情,从三亚国际旅游形象标识中的符号转变为可感、可知的内容,一切尽在眼前、触手可及时,剩下的,就只有尽情体验与享受大自然对三亚、对每一位来三亚的朋友独有的恩宠了。
在三亚市委、市政府举办的一系列隆重热烈的庆祝活动中,三亚国际旅游形象标识与“美丽三亚浪漫天涯”的城市名片互为一体,通过沃帆赛赛事村开村仪式及开村新闻会、船队到港欢迎仪式、三亚号新闻会、三亚站混合赛、三亚站港内赛及颁奖仪式、离港起航仪式等活动,经全球200多家媒体、380多名记者聚集采访,以前所未有的曝光率和亲和力,拉近了三亚与游客的距离、与世界的距离,又将三亚热带滨海度假天堂的独特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形象化地烙印在参赛选手、国内外媒体记者和无数到场参观的市民、游客心目中。
随着“三亚号”全球航程的推进,三亚国际旅游形象标识也将通过沃帆赛等更多国际性大舞台上,助力三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让三亚“国际滨海度假目的地”得到更多人的认同,成为更多游客出行的必然选择!
情感共鸣才是形象标识的发力点
三亚国际旅游形象标识这国际旅游界通行的营销利器,在我们的营销推广的过程中,无论是借助德国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专业的营销平台,还是通过沃帆赛这一大型国际体育营销赛事的舞台,都很好地突破了简单的形象认知功能的局限,从展示旅游资源、宣传旅游产品进而提供营销精彩纷呈的旅行体验,从自然风光到民族文化、时尚运动,一系列的营销活动与形象标识的应用所组成的“组合拳”,很好地开启了中外游客的旅行情感。只有打开了游客的情感认同之门,获得其内在的情感共鸣,才是一段旅程的开始――至少会将三亚作为其下一次出行计划的必然选择。
从偶然而至必然,三亚国际旅游形象标识的营销推广走的是条通向游客内心的道路。
从明星城市到旅游目的地
城市营销的目标在于以营销带动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从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城市到“美丽营销”,三亚凭借着得天独厚的环境、气候优势和媒体推波助澜的放大效应,经历了从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到明星般广为人知的崛起历程。其城市成长速度、旅游规模发展之快,无不令业内为之感叹、世界为之惊奇,又进一步让其成为镁光灯下的焦点。
篇9
关键词:高速公路 互联网+ 自驾游 旅游产品 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茂名市素有“国际最佳休闲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美誉,近年来旅游经济的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2014年茂名市接待游客总量1487.05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26.5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GDP)5.388%,年城市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529.94万人次,星级酒店开房率71.53%。全市有旅游企业7000多家,其中重点企业200多家,骨干企业60多家,旅行社15家,旅游景点30多处,国家级4A景点4处,已经形成了海滨休闲度假、海岛探险体验游、自然生态游、冼太夫人历史遗迹观光游、美食、温泉保健游的区位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到茂名参观游览。随着包茂高速公路的建成开通,茂名市旅游经济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一、旅游市场机遇
在影响旅游效果的要素中,与住宿、饮食、景点及其他服务消费等项目相比,60%左右的人将旅游交通列为首位。高速公路对游客出行具有缩短路上时间,节约花费,便捷舒适,安全灵活等优点,缩短游客的“感知距离”,从而影响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
(一)客源市场规模增大
包茂高速是沿途众多内陆地区的“出海口”,是人们享受“3S”(阳光、沙滩、海水),开展海上旅游运动,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沿途著名的旅游目的地重庆市到凤凰古城278公里,约3小时车程;凤凰古城到桂林市459公里,约5.5小时车程;桂林市到茂名市530公里,约6小时车程;包茂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远方的客人可以从这些地方一站一站,源源不断地进入茂名,茂名旅游的客源地市场将延伸到包茂高速沿线的广西、湖南、重庆、陕西、内蒙古,甚至带动在桂林等地的国际游客进入茂名,使茂名的旅游经济进入国际市场。
(二)游客境内停留时间延长
包茂高速公路茂名市境内全长122公里,将沿线信宜市以山地旅游资源为主的产品、高州市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主的产品、茂南区的主题公园和城市闲憩旅游产品和电白区海滨(岛)旅游产品串珠成链,改善空间布局,大大缩短了从一个景区到另一个景区的时间距离,将改变单一景点旅游为多项目旅游,将因此延长人们在茂名的停留时间和消费时间,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路通财通。随着旅游市场的变化,应当调整市场策略,将机遇为发展旅游经济所用。
二、旅游市场策略
旅游业的可替代性很强,高速公路开通后,游客进来容易,没抓住机会的话,搞不好客人过门不入,流失也同样容易了。如何吸引游客停留在茂名过夜消费?
(一)做好旅游APP的应用,发展智能旅游
我国现在处于旅游业的转型优化阶段,《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目标:到2020年,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国民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形成。去年以来各级领导班干部正在带头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出游人数持续增长。旅游者对自助游、自驾游旅游方式的偏好越来越明显,需求越来越强烈。包茂高速开通后,到茂名“自驾游”也将更受欢迎。
对自驾游的顾客而言,开发智能手机APP的旅游应用,提供各种旅游APP服务,如导航、餐饮、住宿等的智能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将茂名的“吃”、“住”、“行”、“游”、“购”、“娱”分别在“大众点评”、“去哪儿、艺龙网”、“百度地图、路路通”等著名APP上,提供给全国乃至全球使用者检索使用,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茂名消费,扩大茂名旅游经济市场。通过智能手机预测与监控游客的流向和流量、线上订房、订票、预约服务时间、选择旅游产品,接入支付宝、微信红包、网上信用卡等互联网金融,直接移动支付旅游消费甚至透支消费,将线上与线下结合起来,完成旅游产品的交易。
旅游产品的推广和旅游文化的传播,可以制作微电影,通过微信、微博,以及迅雷、暴风、搜狐等病毒式传播,短期内迅速扩散。
(二)做好目标市场细分,提高茂名旅游市场营销精准度
自驾车旅游者有年轻化的特点,偏好周边中短途旅游,且旅游过程中自主性、随意性较强,偏好通过网络途径获取信息,意向旅游目的地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等。根据迈克尔・波特竞争理论原理,结合包茂高速沿线居民情况和过去5年茂名旅游客源市场的情况分析,茂名的整体旅游市场可以分为以长线旅游为主的高端市场和以短线旅游为主的大众市场。(在过去几年,茂名人花2千多块钱就可以去北京旅游,北京人来茂名旅游需要花6千元以上)高端市场还可以继续细分为商务旅游市场、会展旅游市场、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等;大众市场还可以继续细分为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观光游览旅游市场、养生避寒旅游市场等。根据市场的细分,生产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去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三)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茂名旅游经济美誉度
茂名地处北回归线以南,背靠云开山脉,面向南太平洋,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多元,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结合包茂高速开通的契机,需要建设几个容量大、档次高、功能多,能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旅游景区和旅游酒店。
1.建设以海洋资源为主题的大型景区和酒店,满足高端市场的需求
茂名作为包茂高速沿线内陆地区的出海口,海洋资源既是特色,又是亮点。建议整合目前在旅游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放鸡岛、浪漫海岸、滨海公园等景点和群众艺术中心,大力开发滨海(海岛)休闲度假游、体育健身游、游艇旅游、会展旅游等产品,建设传统渔村文化、渔民小镇、俚族风情园,以高品质的休闲度假为主题,打造具有民间艺术、海鲜美食、大型观演舞台等配套设施,集吃、玩、住、游、美食及现代化设施一体的特色旅游,长远目标还可以开发旅游房地产项目。
2.建设一批综合性旅游景区和酒店,满足大众旅游市场的需求
以森林公园为基础,增设城市闲憩活动设施,建设大型综合主题公园;以高州的历史文化名城为基础,整合冼夫人文化、潘仙文化、荔枝文化等资源,开发综合性的文化旅游产品;以信宜的山地资源为基础,整合登山、温泉和漂流等资源,开发休闲保健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大规模的大众化旅游景区和经济型酒店。
3.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高接待能力和质量
根据旅游交通“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的基本要求,仅有包茂高速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快建设包茂高速公路在茂名境内各出口到旅游景区景点的道路,及时完善旅游景区的交通线路,标志标牌、停车场、厕所等相关设施的建设。
三、优化旅游投资环境的机遇与策略
(一)机遇
众所周知,资本市场是跟着利润跑的。包茂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旅游部门预测公路沿线进入茂名的游客将稳定在年均20~30万人次,年均新增旅游收入10~20亿元。市场规模扩大,市场机会增加,旅游投资收益回报上升,将吸引国内外追逐利润的资本市场的关注和进入。随着在茂名过夜的游客人数增加,旅游商品的市场需求将大幅增长,将促进旅游投资和旅游消费。
(二)策略
紧抓包茂高速开通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选择实力雄厚,资金规模庞大,市场美誉度高,管理能力科学先进,投资意愿强烈,有共同目标市场的优质资源。(案例:近年来许多大型国际集团纷纷抢占中国旅游市场,其中万豪国际集团计划在未来一段时间,以每月开张一家酒店的速度投资中国酒店业,11月16日,万豪以12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喜达屋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酒店集团。为了喜迎中国客人,万豪集团还与蚂蚁金服合作,接入支付宝移动支付。连续三年来,万豪集团还被评为最佳雇主。)
四、加快旅游文化在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应用与传播的机遇与策略
(一)机遇
包茂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随着游客的流动,进入茂名的游客将从客源地带来的文化在茂名扩散传播,同时也将接触和学习茂名本土文化,并将其带回到客源地扩散传播,从而带动茂名旅游文化的应用与传播。
(二)策略
做好旅游文化的收集和统计,将茂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民间艺术应用到旅游景区的建设中。旅游搭台,文化唱戏。让民间艺术直接走进景区,使游客在景区就可以欣赏到茂名特色的民间艺术,既解决了旅游产品同质化的难题,又丰富景区的文化活动,增加游客的文化体验和互动。可应用到旅游景区的民间艺术有电白区的鳌鱼舞、高脚狮、人龙等;高州木偶戏、山歌等;化州的跳花棚、八音锣鼓、十八学士等;信宜的飘色、山歌等项目。
五、提高茂名旅游商品市场份额的机遇和策略
(一)机遇
包茂高速公路的开通,将带动更多自驾游客人进入茂名。自驾车的游客购买能力强,可携带的旅游商品数量多,因此旅游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并带动茂名农产品和海产干货的销量,增加旅游商品在旅游市场中的比例,提高旅游收入。
(二)策略
开发有茂名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商品。优化在市场上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的信宜玉雕、高州茄雕、角雕、宝石画、化州橘红工艺品、茂南区蜡烛工艺品、电白贝壳工艺品等旅游纪念品,使其进入高端市场。开发一批新的,有茂名旅游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
六、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机遇和策略
(一)机遇
来的客人多了,对旅游产品和接待能力的要求相应增加。景区景点的建设,旅游接待能力的提升,旅游产品的规划与开发,旅游企业的管理等,都会使旅游人才市场需求增加,对旅游人才队伍质量有新的要求。
(二)策略
引进高端人才,培养本土人才。目前茂名有四所高校,一所本科院校,三所高职高专院校。利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旅游企业合作,培养应用型高级旅游人才。
当前,备受关注的“一带一路”国家级战略正从顶层设计和规划走向逐步落实。作为连接一带一路南北两端的包茂高速公路开通,对于大力发展茂名地方经济,繁荣茂名旅游市场,是一个很巧妙的时机。“一带一路”、“互联网+”、“旅游市场O2O”,在这些新思维启动下,茂名的旅游经济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木丰.关于培育茂名市旅游竞争力的思考[J].南方论刊,2010(11).
[2] 李清汉.关于提升茂名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建设旅游强市的思考[J].南方论刊,2010(1).
[3] 郑良文.茂名市旅游业发展前景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10).
[4] 陈烈、丁焕峰、孙海燕.茂名市海滨旅游资源开发初步研究[J].经济地理,2003.(6);
[5] 陈万灵.粤西旅游:定位、思路与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4) .
篇10
【关键词】旅游管理 传统文化 以人为本
旅游管理作为现代管理学中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不仅包含了旅游学科自身的性质,同时也包含了管理学的普遍属性。建立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文化,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并积极吸取其有利部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提升我国的旅游管理水平,培养我国特有的旅游管理文化。
旅游管理与我国传统文化概述
我国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而且无论是人文资源还是自然资源,其中几乎都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我国旅游资源中的自然景观,几乎都能跟历史的著名事件或者是著名人物联系在一起,因此为自然景观添加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而我国的人文资源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结晶,它往往都具有独特的城市风貌、丰富的文物古迹以及众多的风景名胜。正是由于我国在旅游文化资源上特有的民族特点和文化底蕴,因此在世界的旅游文化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管理与文化之间具有共生性,管理会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实现发展,文化发展水平、方式都会对管理的模式、水平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管理反过来在某些程度上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旅游管理作为管理学中的一部分,也同时符合这种管理和文化之间共生性的原则。
传统文化下旅游管理所具备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下的旅游管理,具体指的是旅游管理中的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在管理上必须要充分地考虑到文化旅游产品最基本的特征。
首先,文化旅游具有的非物质性和不可替代性。举例而言,要想到看到敦煌壁画的旅游者只有去敦煌莫高窟,去别的地方是无法感受的;
第二,文化旅游行业本身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行业,具备服务行业所共有的特点,服务仅仅是一种活动、是一种行为,是可以被交换的无形产品。这点体现在文化旅游当中,就表现出旅游文化产品中服务所占据的巨大比重,从某些层面上来说,服务就是文化旅游中的灵魂所在;
第三,文化旅游体现出了明显的创新性和稳定性,旅游文化资源是处于不断开发的过程中,但是一旦成为了旅游产品,基本上就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旅游市场。
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
管理理念中的以人为本。正是由于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旅游管理上都离不开的人的因素,因此,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上首先体现出来的必然是人。由于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自身的作用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开始重视对人的尊严以及人自身价值重视和关注,因此就出现了“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而这个理念运用到旅游管理上,则必然更加的突出。近年来的旅游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提出了参与式管理的全新管理模式,具体而言就是要让每个旅游企业中的员工都能以一个主人翁的姿态和精神去参与到管理工作。
无论是旅游管理上的“以人为本”,还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对人的重视,这些在思想根源上都是一致的,例如著名思想家荀子所提出的“水可载舟,水亦覆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些传统文化上对人的重视,对现代的旅游管理者所给予的启示就是要在管理过程中将员工放置于最重要的位置。
企业发展中的以和为贵。由于旅游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内容,一条旅游线路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包括休闲娱乐、门票、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上无论是哪一项出了问题,都会对整个旅游行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有每个环节都能做好相互配合,为旅游者提供最为优质的服务,才能实现旅游行业在管理中的最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充分地体现出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
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重视“和为贵”思想,这就可以运用在现在旅游管理中各环节之间的团结协作上。就现今企业的管理而言,和谐应该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无论提出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或者手段上的创新,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实现整体上的和谐。
管理者的人格力量。在旅游企业中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在具体的管理内容和环节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依靠一个管理者的人格力量。一个企业管理者的作风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个企业的风格,这也是管理者人格力量的体现。儒家所提出的“内圣外王之道”,就彰显出圣人的人格魅力,利用圣人的各人道德来做榜样从而去影响他人,这也就说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重视榜样的作用,其中所展示的就是人格力量。
此外,在旅游管理者的人格力量具体体现上,还涉及对下属员工的激励。激励和鼓舞不是一个简单事情,而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艺术,同时还具备极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对员工的激励上,首先是物质奖励,然后给予一定的精神激励作为配合,最后还要加上一定的考核制度来促进。这些都只是最基本的激励方式,并不能实现较为长久的激励效果。因此这就需要用到管理者的人格力量,在对员工的创造力和劳动者进行激发的同时,除了对员工的集团荣誉感进行培养的同时,更为重要是利用自身人格力量和下属员工做到心灵上的沟通。具体做法就是要给予员工充分的尊重,对员工体察入微,利用内心的良善处处为员工着想。同时管理者还必须将这些付之于具体的行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提到“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人心之间的互动会更加有利于旅游企业的管理。
传统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
虽然传统文化同我国的旅游管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目前一些地区在旅游上缺乏管理,盲目开发,其旅游事业的发展给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中所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传统精神文化内涵。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新时期的旅游活动肯定不会仅仅局限为自然景物的观光旅游,而是要朝向专门的文化旅游等高层次、高知识含量的旅游形式发展,因此在旅游过程中对精神消费以及文化感受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根据这种发展趋势,在相关的旅游管理工作中,必须要不断深入开发一些具有深厚传统精神文化底蕴的新产品和新项目。具体来说,我国的广大风景旅游区首先要对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旅游者的客观需求进行及时研究,同时要充分把握自身文化资源上的特点,在不断完成创新的基础上推出各方面都让游客满意的传统文化旅游。
发展参与式与体验式的传统文化旅游形式。旅游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一般都需要用心灵去感悟,需要在旅游管理过程中让旅游者对历史文化和历史事件有种身临其境的感悟,而不仅仅是浅层次上对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事物形态的单纯展示。以我国河南省的文化古都开封为例,近年来开展了一些大型历史文化展示活动,在开封市的马道街、书店街以及大相国寺等地的中心地带开辟出了一个新的文化夜市,在夜市上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河南豫剧、盘鼓以及地方性的曲艺杂技进行宣传和再加工,在充分发挥当地特色以及民间文化优势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挖掘。同时,近年来红色旅游的兴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物,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更高追求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具备了极为独特的精神价值。比如在旅游中经常提到的延安精神、精神、井冈山精神,这些红色精神不仅仅是通过旅游所能体现出来的,而是几乎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姿态展示在人们面前,让旅游者在旅游的同时,实现对历史伟人和历史事件的敬仰和缅怀。
- 上一篇:互联网推广计划
- 下一篇: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