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调查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15 18:0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规划调查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规划调查方法

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竞赛;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市规划学科建设也进入了传承历史传统,接轨外部世界,面向实际问题,不断开拓进取的新时代。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已被公认为是世界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两大驱动因素之一,中国城市和城市规划的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转折点,城市化将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基本建设的主旋律。数亿农业人口进入城镇,一批城镇群和城镇密集地区进入全球城市化视野。资源、环境和生态制约成为城市发展的限制条件,转变增长模式,走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成为新一代城市规划师的必然选择。

面对新问题,迎接新挑战,新一代城市规划师需要拓展更宽的知识面,需要更精准的技术手段,需要更加关注社区构建和谐社会,基础培训就显得至关重要。自2000年起,建设部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始举办全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作业评优。经过8年的发展探索,社会调查竞赛在参赛院校的广泛度以及作业的质量水平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极大地开发了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潜能。而我校通过近几年的参赛情况及获奖情况,将重心放在了“社会综合实践调查报告”上,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该竞赛,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培训、能力和知识积累的效果。

我校以参加全国大学生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竞赛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研究能力;增强学生将工程技术知识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法律法规、社会管理、公众参与等多方面结合的意识及综合运用能力,提高本科生的文字表达水平为目的,通过竞赛找到自身不足的同时,努力借鉴汲取其他高校的优秀思想和理念;了解城规专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研究热点,使规划更贴近社会。通过多年来的参赛,结合我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试图探索出一套适合我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办法,以便为今后的社会调查竞赛的指导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并为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起到帮助。

二、教学方法和学生能力培养

(一)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改进

(1)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

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种构成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城市的发展,。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城市研究的领域逐渐拓宽,城市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的规划方法暴露出很多弊病,为了更科学地研究城市,编制城市规划方案,我们有必要引入系统工程学理论和方法来发展城市规划学科,以系统的主要观点和方法为基础,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从全局、整体、长远出发,既定性又定量地研究分析对象,提出优化的政策、方案、措施等。用系统工程方法论作为社会综合实践调查报告的主要研究方法,势必会使得调查报告更科学性、系统性,也更具说服力。

“中国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方案中规定了城市规划专业应开设的核心课程就包括《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然而我校对这门课的设置一直为专业选修课,并未纳入核心课程,学生在思想上也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大多数学生没修过该课。笔者认为在课程设置上有必要对其重新定位,将其定位为专业必修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得学生掌握更科学的研究方法。

(2)启发式教育模式

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全国大学生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竞赛”时都感觉很陌生,不知道采用怎样的方式去进行调研。笔者认为可以在《城市社会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贯入社会调查竞赛的相关指导。在《城市社会学》理论课的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采用一些经典社会调查案例或者曾经的参赛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讨论,并鼓励学生借鉴案例进行新的社会调查设计分析;针对理论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结合城市及地域特点,建立固定的教学实践基地,采用现场教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果。如地震后新建北川县城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基地,交通方便,离我校距离很近,学生可自行前往进行调研、收集数据,更形象更具体。

(二)学生自身能力培养

(1)、发现与分析问题能力

城市是规划师的工作对象,它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是多元而复杂的。发现与分析问题能力是指规划师能从纷繁复杂的城市自然和社会识别、把握、分析客观现象的本质,进而为决策提供依据和基础。发现和界定问题的能力是规划师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规划师的发现与分析问题能力突出表现在识别自然和社会现实、体现社会公平和公正的选择与决策、对空间形式和环境风格的鉴赏与把握。

全国大学生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竞赛的选题范围极大,涉及的资料和问题都很多,学生如何在众多热点中挑选一个合适的选题进行研究分析是一大难点。这就需要学生首先要有较广泛的知识,并能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课外自主地学习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课题来获取灵感与信息,并能用新颖的角度去研究各种问题。这种课外的学习方式从另一方面也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了学生处理和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参加全国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竞赛的学生往往都是组成一个竞赛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去完成竞赛任务。由于竞赛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小组成员之间经常会相互切磋、相互探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互相学习,有利于团队整体竞争能力的提高。城市规划专业的特征就是以团队为主,队员之间的紧密合作才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学生与队员搭档参加过竞赛后,会更加理解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

(3)、吃苦精神和意志力

现在学生的吃苦精神普遍较差,而参加全国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竞赛必须要有吃苦精神。因为参加竞赛的学生不仅要按时完成学校安排的课程学习和作业,还要按照竞赛大纲的要求适当地拓展专业知识,了解当前规划行业的热点,放弃大部分课余时间去进行现场调研工作,现场调研不止一次两次,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在艰苦漫长的备战竞赛过程中,只有那些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才会脱颖而出。学生在竞赛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面对困境,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懈地研究、思考,才能攻克难题,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

三、结语:

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城市化的加速期,并且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将继续保持这一发展态势,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阶层不断分化,社会问题将在城市规划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引导和协调、法规与政策、社会公正、公共卫生与福利、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等将成为城市规划所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师一方面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咨询与技术帮助,另一方面按照市场经济资源配置规律分配空间资源,协调各利益团体、个人与公众利益之间的关系。同时,随着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规划师还担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以及推进公众参与、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历史任务。因此,参与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竞赛并不只是为了获奖,它仅仅只是一个载体,希望通过竞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分析能力。让未来的规划师除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也能够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才是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永恒的主题和使命。

参考文献:

[1]陈征帆.论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素养及教学模式的应变[J].城市规划, 2009,33(9): 82-85.

[2]陈秉钊.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9

[3]姜云,王宝君,李孝东,等.城市规划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总体优化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9, 18(5):66-69.

[4]梁江,邱晨曦,孙晖.论选题构思与研究创意——2007年全国大学生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竞赛获奖作品解析[J] 高等建筑教育,2008,17(6):98-103.

篇2

一、学科基本认识

(一)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门基于远见的学科

学科的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发生了本质性变化。根植于建筑学科的城市规划学不断兼收并蓄经济地理、环境生态、园林景观等周边学科理论与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和政府公共治理进程的推进,依附于城市空间的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凸显,使得城市规划管理由极度重视物质空间转向关注居住在物质空间的居民和政府城市治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基于远见的城市规划管理学科人才培养首要的是正确的趋势判断和价值选择,而趋势判断的基础则需要经济投入产出的分析、社会伦理和政府公共治理等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基本知识的支撑。

(二)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门基于制度的学科

国外现代意义的城市规划是为了解决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而诞生的,由公共部门组织的城市规划具有深厚的公共政策传统。与此相悖,我国的现代城市规划是建立在制度影响为零的假设之上,因此制度是与城市规划技术无关的变量。事实上城市规划管理处于高度不确定的变化过程中,制度的忽略使得规划远离了现实。2011年我国的城市人口历史性地超过农村人口,城市规划管理由管理增量转向管理存量,由管理空间转向空间与社会并重,因此城市规划管理重心、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需要不断调整,使得传统的空间设计、工程设计退到次要地位,城市制度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城市规划管理需要掌握制度和政策设计的技巧。

(三)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门基于责任的学科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大部分历史性失误并非由于具体规划技术方案、手法出现错误,而是规划目标和理念导致偏差。城乡规划管理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当前城市和谐社会关系构建的平衡基础是公共利益,协调公共利益成为城市规划管理的本质核心。城市规划管理的前提首先是责任和人本精神,社会责任感是城市规划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责任意味着需要具有提供“诗意栖居环境”的技术能力、秉承“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捍卫“公平公正”的价值观。

二、教学体系特征

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经过近10年的探索,克服了一系列教学难题,初步构建了具有人民大学特色、符合时展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一)构建适合学科发展方向的课程体系

从2005年本科培养开始,每年的课程设置不断调整,调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择教学最好、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讲授公共基础课,针对学生反映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二是开设教师擅长的又符合培养计划的课程;三是研究其他院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计,征求毕业学生和用人单位及专职委的意见,逐步建立具有人民大学自身特点的培养体系。

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哲学与方法论、法律、计量分析、计算机应用与价值取向教育,设置社会学、公共政策、社区建设、社会福利、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并将经济学作为必修的核心课程。根据城市管理前沿的需要,充分发挥人民大学学科优势,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形成与工学互补的城市管理本科教学体系,构建了“4+2”课程结构:即4个学科的理论知识主线:公共管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2类分析方法:空间分析方法(包括GIS分析、CAD等规划制图方法)和数量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公共管理学主要开设管理学基础、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原理、市政管理学、城市土地与不动产管理、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城市社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非营利组织概论;社会学主要开设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城市社会学、城市就业与社会保障;规划学主要开设城乡发展与规划导论、中外城市发展史、建筑学基础、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研究、城市地理学、城市更新与旧城保护、城乡规划法律与法规等;经济学主要开设经济学基础、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土地经济学等。

这套城市管理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符合时代需求、特色鲜明、脉络清晰,在强化通识教育的前提下,拓展规划学和管理学的深度,既弥补了传统的部门化管理重技术轻理念、重微观问题解决轻城市系统优化之不足,又弥补了传统行政管理重理念轻方法、重政府内部管理轻城市经济社会运行管理之不足,因此广受学生和用人单位欢迎。城市规划是综合配置城市土地资源和城市公共资源的手段,城市规划管理是宏观层面的城市管理。人民大学城市管理本科学科建设突出城市规划学的教学,同时突破中国传统的技术性规划教学,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体系,构建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市规划教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将城市规划引申到公共政策领域的教学体系,符合公共管理学专业化、城市规划学管理化趋势,为国家培养转型期需要的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

(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体系的指引下,为突出特色,城市规划与管理系特别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本科有4门专业课开展了课外体验和实践。课程考核采用“大作业”形式,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技术手段,解决该课程领域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在大学的四年时间设置了三次递进的实习:2年级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初步认识城市管理;3年级暑期在实习基地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实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城市问题,学习与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4年级最后一学期根据自愿的原则在相关城市管理与规划部门实习,或者参与系里教师的学术研究,锻炼提升学生解决综合性城市管理问题的能力。

跟踪前沿实践开展学术研究和实践教学。一流的学术研究是一流教学的保障。城市规划与管理系的学术研究围绕学科建设展开,并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带上课堂,60%的老师申请到国家基金项目,每个老师都围绕学科建设需要开展研究并撰写论文;实证研究项目和规划编制项目选择也都以符合学科建设方向为主要原则。为此我院规划与管理系根据区域特征先后建立了北京朝阳区、扬州市、安庆市、成都温江区、自贡市等5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3年级学生暑假集体在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地方需求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民大学师生为实践单位带去了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理论和方法,受到实践单位欢迎。实践基地则为师生跟踪最前沿的城市管理实践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城市规划与管理系教师长期耕耘于城市管理学术前沿,实现教学相长。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社会调查竞赛。为增加本科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微信、公共邮箱等途径,挂出课题题目和需要的人数以及各种专业会议的信息,鼓励学生进行申请。

城市规划管理学科还处于探索阶段,结合课程设置,规范教学内容,我系根据教学培养方案,积极进行相应的教材建设,其中按照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签订的系列本科教材协议,出版了《城市管理学》、《城市总体规划原理》等教材。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签订的公共管理视角下的规划系列教材包括: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城市发展的社会学分析、城市发展的政治学分析、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原理、乡村规划基本原理、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等,近几年将陆续出版。

(三)探索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培养手段

好的教师支撑好的教育。由于我系教师数量少,结构趋向于多元化、年轻化,为弥补前沿问题研究的不足和拓宽学生视野,一方面采用聘任兼职教授的形式弥补目前师资结构的不足,另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聘请政府机构、研究机构、企业等的实践工作一线的资深专家进行专题研讨,保证学生有机会聆听全国一流的教授、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实证案例,为学生拓宽国内视野提供条件。

我们一直坚持学生培养的国际化导向,通过鼓励教师出国进修、为学生出国交流创造条件、与国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提升国际化水平。平均2年举办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为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国际一流学者的机会,并与国外大学形成长期稳定、制度化的教学合作关系,包括与墨尔本大学和剑桥大学签订学生互访协议,与奥克兰大学联合举办“国际城市研究与规划实践”联合课程;每年多次邀请包括剑桥大学Elisabete、墨尔本大学韩笋生教授、旧金山州立大学的Richard LeGates、UPENN的John Landis教授和Eugenie Birch教授、旧金山州立大学的Richard LeGates教授、格罗宁根大学的Gert de Roo教授、UIC大学张庭伟教授等国外知名教授为学生授课,建立与国外大学的联合研究渠道,共同展开国际研究,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国际视野。

(四)树立人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

人民大学城市规划管理专业以“人文、人本、人民”为核心理念,培养具有综合分析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城市规划人才,明确公共政策导向的城市规划管理的“人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把德育培养作为课程体系之中贯穿始终的关键。为此,教学团队每月至少开一次讨论教学相关事宜的会议,向学生推荐必读文献,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与实践,强调人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我系师生秉承“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精神赶赴灾区,在前沿事件中锻炼成长,援建3年时间里共有30名学生到过灾区,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国家责任感。

三、教学体系创新

(一)树立城市管理专业的基本理念

传统城市管理专业设置多基于部门化管理的需要,侧重本部门的技术管理,或者是直接针对政府管理需要的行政管理。城市是具有自身发生发展规律的复杂巨系统,中国转型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各领域之间的互动性,几乎所有城市的重大管理难题都是跨部门的复杂问题。我系创新城市管理学科建设理念,以城市发生发展规律的教学与研究为起点,赋予学生认识和解决中国转型期综合性重大问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二)重构城市管理学学科体系

经过多年对城市问题的跟踪研究和教学实践,我系逐步建立了能够面对和解决重大综合性城市管理问题的专业教育体系,拓展和丰富了公共管理学的学科架构,增强了公共管理学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中国传统规划学的经济社会内涵,为工学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专业向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转型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三)完善教学体系的逻辑脉络

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2年级分专业,1年级的公共基础课由学院统一安排,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基础课程,从2年级学生开始接受专业训练,规划专业课程本着从微观到宏观、从历史到现代的教学逻辑在两年内进行安排,同时按照2年级开设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课,3年级开设社会学专业课的基本原则,方法课程安排从1年级开始开设,遵循从数据到图形空间的教学逻辑,同类课程前后具有逻辑连续性,不同类课程具有互补性,形成目前相对合理、均衡的教学时序体系。

(四)探索专业教学的创新模式

篇3

关键词:遥感,城市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s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in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pplication way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has analyzed som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the application, and the prospect of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in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field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 words: remote sensing, urban planning, application

引言:传统的城市规划性质属于建筑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研究内容是城市发展建设空间布局,现在的城市规划已由原来内在的宏观、中观、微观等各个不同层次非物质性和物质性规划,产生了许多生长点,如战略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城市群规划等。本文概述了遥感的基本原理和遥感影像在城市遥感信息中的应用,分析了遥感影像在城市现状调查中的应用情况,为更好的应用于城市规划与管理提供更方便的服务。

1.遥感的基本原理

遥感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具体地讲,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科学。

2.城市遥感信息的提取

卫星遥感信息覆盖的范围大,虽然其分辨率有限,但对于宏观定性分析,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就利用陆地卫星像片开展区域地质调查以及土地资源调查。现在卫星传感器的种类很多,分辨率大大提高,其信息可应用于大范围的区域规划,尤其城市群的规划建设,有巨大效益,应用遥感技术可以开展很多专题的调查研究,如: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市历史变迁动态研究、城市水系调查、城市道路网络调查、城市污染源分布调查、城市垃圾调查、城市热岛效应调查、城市绿化现状调查、城市在建工地调查、城市旧城改造调查、城市防汛设施分布调查、城市违章建筑现状调查等等。遥感信息技术可以比较容易反映出城市建筑物的位置与布局、人口的分布情况、道路分布与土地利用、城市道路网的密度、道路的交通密度与分布、城市绿色生态情况、企业工矿分布区等,得到城市的基础资料。

3. 城市遥感信息的应用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包括城市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与城市的历史、人文、地理环境以及经济建设紧密相关,因此,通过对一些可能影响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专门课题的调查与研究,获得指导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决策的信息,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等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卫星影像上实地纪录的城市道路、各类房屋及其它人工建筑物特征,与其它自然地物存在明显的差别,我们可以通过目视解译或计算机自动分类的方法划定城市建成区范围。通过对不同时期卫星影像的比较和处理,可进一步得到城市建成区的演变情况,这对研究城市形态的演变发展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编制规划提供了依据。

4.基于遥感信息的规划设计概述

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中,为了更真实、直观地了解城市的地形地貌及环境状况,对数字高程模型和数字景观模型等数据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利用遥感信息进行数字高程模型和数字景观模型的生产,在技术上已经日臻完善。实践中人们认识到,应用航空遥感信息进行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s-digital elevation models)所需要平面坐标(X,Y)及高程(Z)的数据集的采集,比地面测绘或其它方式更为经济和快速。作为模型化的城市现状的表现形式,城市景观模型对于总体规划设计思想的形成以及把握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城市景观模型是以纸板或其它材料制作的非数字式模型,要想做得逼真,费时费钱。应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所具有的制作城市景观数字模型的功能,在计算机上非常逼真地再现城市现状,并可以多视角浏览,以辅助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参与者及决策者开展相关工作,毫无疑问,其基础资料来源于各类遥感信息。

除此之外,近景摄影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遥感特征也应被正视,它们面向城市的现实目标体进行信息的获取,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信息支持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如文物保护测绘、城市标志性建筑和街区的三维建模等。

在编制城市规划与设计图件中,往往需要绘制城市景观的透视图或鸟瞰图,以进一步表达规划师设计意图。传统的做法是规划师根据实地透视关系,手工绘制现状景观并加上规划设计内容来说明和表达规划设计意图,或利用三维设计软件,制作三维景观图,这些方法不足之处在于,其透视图或鸟瞰图往往真实感不够,而更象美术作品。利用遥感影像和数字地形模型,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上,可以制作场景三维模拟影像。城市影像地图具备反映城市地表形状、现势性强、制作周期短、信息量大、几何位置准确等特点,可作为城市规划编制的工作图件和规划成果底图。

4.1交通规划与管理

城市道路交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大系统,城市普遍存在着部分路段交通拥挤、车速下降、道路阻塞、事故多发等交通问题

要规划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和道路网,就要对城市的地理特征、交通特点和经济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要掌握影响城市发展港口、河流、地形、道路现状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以运用遥感信息技术直接获取。

分析遥感影像或连续拍摄的航片,可以发现城市拥阻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在交通遥感的同时,对地面车辆空驶率进行同步调查,不仅能掌握道路的交通总量,还可以掌握交通的实际需求,为城市实施“畅通工程”,治理交通提供决策依据。

4.2新区开发规划设计

开发新区是城市相对空旷地带,在新区建房修路,设计施工,均需对这里的地理环境要素了解清楚,应用遥感影像分析和评价开发条件具有独特的优势,城市位于平原地区,高差起伏小,地势平坦,与山地和丘陵地区相比,影像色调一般浅而均匀,没有明显的阴暗面,但是开发区分布着农田、居民点、道路,则影像的组合图案成网格状,且色调浅灰到深灰,变化较大,运用遥感影像能对城市新区开发条件作出正确的评价。

调查确定城市新区开发的预开发项目,预开发项目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和周转房。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上布局实施,并与城市规划相吻合。如开发区内尚有零星的待拆建筑,则需预开发一些周转房,用于安置动迁户。因此必须对预开发项目进行调查,以确定项目任务和工作量的大小。遥感图像和航空像片是空中对地面的摄影成像,道路作为城市总体轮廓在像片上表现得直观清晰。对于新开发区而言,道路和街区如何设置?应修多长多宽?这些都可以在航空像片上进行量测,获得确切的数据。供水供电设施的安排,如哪个地方建水塔、变电站,均可根据航空像片提供的地理信息进行统筹安排。

我们可利用遥感图像或航空影像,经过野外控制、影像匹配、几何纠正,并转换为地图坐标系,在计算机上通过与现有城市地图的叠加比较,找出各类发生变化地物,将影像已变化的地物的几何位置和属性信息更新到小比例尺城市地图上,用该方法可以方便的更新建筑、用地、道路、水域、植被等信息。同时,通过对航空像片进行高分辨率扫描,经过野外控制测量、调绘、空三加密(影像匹配)、内业模型测图,可进行城市大比例尺地图测制。

结束语

目前,“数字地球”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战略制高点,世界各国政府和有识之士正在付出巨大的关注和行动。作为对应策略,我国的“数字中国”规划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而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的“数字城市”的建设必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城市遥感信息是“数字城市”的多源信息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与城市的其它信息相比,有其特点和应用优势。遥感技术也是“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关键技术之一。遥感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高速发展,人们对遥感信息内在规律的了解也愈加深入,因此,遥感信息在城市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必将推动“数字城市”乃至“数字中国”和“数字地球”的建设,对于提高城市建设的决策、规划和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建设的环境、经济、社会等的综合效益,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遥感技术 城市规划空间信息

Abstract: th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s the 1960 s news fast developed a comprehensive space information science, for our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city planning space in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遥感的定义

遥感通常是应用探测仪器,在不与探测目标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谱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不同类型的地物具有发射或者辐射不同波长电磁波的特性,遥感技术是利用地物反射和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性来探测地面目标,因此,关于电磁波辐射的基础原理成为遥感技术的理论基础。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创造的技术用语,随着1972年第一颗地球观测卫星Landsat的发射成功而迅速得到普及。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与之紧密结合,发展更加迅猛[1]。

2 遥感的分类

按遥感器接收信号的来源,可将遥感分为被动式遥感(Passive Remote Sensing)和主动式遥感(Active RemoteSensing)两种,被动式遥感是指不利用人工辐射源,直接接收与记录目标反射的太阳辐射或者目标物本身发射的热辐射和微波辐射。如航空摄影、多光谱扫描、热红外扫描等。主动式遥感是指使用人工辐射源从平台上向目标发射电磁辐射,然后接收和记录目标物发射或散射回来的电磁波的遥感,如雷达遥感、激光遥感。

3 遥感技术主要特点

3.1探测范围广,获取信息的范围大

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例如,一张陆地卫星图像,其覆盖面积可达34225km2,覆盖我国全部领土仅需500多幅,这对国土资源调查有着重大意义。

3.2获取的信息内容丰富,可实现动态化监测

遥感技术获取的数据非常庞大,如一景包括7个波段的TM影像的数据量达270M,覆盖全国范围的TM数据量可达到135kM的海量数据,它远远超过使用传统方法所获取的信息量,而卫星周期性对地球各处进行观察使得有可能进行动态观察,获取新颖的资料,从而实现对地的动态监测。

3.3获取信息方便而且快速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信息不受地形限制。对于高山冰雪、戈壁沙漠、海洋等地区,一般方法不易获得的资料,卫星像片则可以获得大量有用的资料。同时,卫星还可以不受任何政治、地球条件的限制,覆盖地球的任何一角和整个地球。这使得我们能够及时地获取各种地表信息。

3.4综合性强

目前,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的集成技术,丰富了环境信息的获取、分析和表现手段,构成对地观察监测的多层空间、多波段、多时相的综合系统。这个系统从三个空间,即地理空间、光谱空间、时间空间提供地物信息,使得我们能更全面深入地观察分析问题[1]。

4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4.1遥感技术辅助规划成果审核

在城市规划管理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因对现状不甚了解,致使规划成果即使审批后也无法实施。然而在规划管理中,一旦规划审核不严谨就导致经常调整规划成果,严重影响城市规划严肃性,浪费大量的建设成本,特别是2008年1月1日城乡规划法实施后,审批后的规划成果的调整程序更为复杂[2]。因此,加强城市规划成果的审核是规划管理部门一项重要任务。通过使用遥感影像技术,规划管理人员可以清晰地判读规划成果是否立足现状,是否符合城市发展需要、是否具备可操作性,一定程度上避免规划成果的反复调整。

4.2遥感技术辅助规划决策

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是城市各项建设的法定依据,核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是规划管理的首要工作。因此如何科学确定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中的各项控制要求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确定出让地块各项控制要求时,很容易陷入就地块论地块局面。但是利用遥感图像作为背景,就可以直观地分析出让地块周边相对完整区域内建筑容量、图底关系是否合理,从而为确定出让地块建筑容量及公共广场空间的布局、规模提供依据[3]。

4.3遥感技术可以作为规划监督管理的有力依据

当今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建设量十分庞大,然而监督执法人员数量却有限,面对大量的违法、违规建设项目,监督执法人员往往无法逐一监控。然而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做到全面、准确监控违法建设。通过定期更新遥感数据并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同时核对建设项目审批档案即可及时发现违法占地、违章建设等违法建设项目,从而更有针对性实施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能。

2009年底,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城市违法建设调查,主要针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调查。调查采用遥感技术辅助进行,每个季度拍摄一次,将前后两次拍摄图像进行叠加,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图纸,分析该季度内违法总体规划的建设情况,形成鉴定结论,以此督促地方政府根据总体规划整改。由此可见,遥感技术作为辅助规划监督管理的工具作用十分明显。

4.4遥感技术能够丰富城市规划建设档案库的信息量

以往城市规划档案库中很少存有城市一定时期内某片区建设资料,因此针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项研究也经常因缺乏相关资料而无法进入深入研究。遥感影像客观、清晰地记载了城市发展痕迹,信息量极为丰富,同时便于存取,因此近年来城市规划档案库逐渐利用遥感影像作为归档资料。同时遥感影像丰富的信息量可以为城市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如城市交通总体规划、城市绿化建设等规划,就可取调遥感影像资料,分析城市各个历史时期空间发展演变规律。

由此可见,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遥感技术的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规划管理也还存在一定问题:由于大部分遥感影像图经过图像拉伸、增强等计算机处理,无可避免地存在一定误差,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规划成果的准确性;同时,遥感数据并非量化数据,不具备三维坐标,无法指导具体项目建设施工。因此,目前遥感技术仍只适用于规划分析层面,但是,遥感技术已在开拓三维坐标定位等新领域。为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遥感技术不断深入发展,将成为城市规划管理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

5 结语

城市规划的本质是以理性预测和筹谋克服市场的不足和人类行为的盲目性,规划过程中需要大量历史和现实数据。遥感技术可以为各类城市专题规划和综合规划提供必需的可续依据,我们相信遥感技术在不远的将来会在城市化发展中得到更多更深入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占睦,芮杰.遥感技术基础[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7.

[2] 江涛,张传霞.城市扩展动态变化的遥感研究[J].遥感信息,1999(4).

篇5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简称“两规”)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343-01

一、“两规”需要协调的原因

1由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都要对未来相应区域的土地利用进行安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均为国土规划专项规划,因此许多专家学者建议两个规划的上一层次的国土规划基础下进行协调。

2“两规”研究的角度不同,在用地调整的问题上具有从属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行政区域内全部土地的利用结构及其布局所做的安排;而城市总体规划则着重于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的分类及其布局的安排,如果忽视两者的差异和关系,将导致两者在规划思路和规划结果上的矛盾。

3“两规”对于用地均以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为核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本质上是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所进行的一项综合部署,其中心任务是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布局和土地利用方式,以达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和保护土地的目的。而城市总体规划重点是用地规模的确定、用地选择和用地分类及布局等。由于土地数量的有限,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两规”在用地上都要以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为核心。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不协调的原因

1“两规”各自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尽相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目的是:在不增加土地面积投入的条件下,优化土地供需平衡的结构,统筹安排各类用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目的是:统筹安排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它侧重于规划的过程,它的结果只是一种预测,强调的是为达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而进行的调控过程。

2编制所依据的基础资料和统计方法不一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详查资料及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更新成果可信度较高;而城市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城建部门的统计资料,对用地进行统计时,往往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所得到的数据为概查和估算数据。此外两部门统计口径不一致也是造成基础数据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如:城市规划部在统计城市建设用地时,往往将已有城市总体规划区的、还没有建设的郊区或部分农村也计人城市现状用地,土地部门则以实际成为城市建设用地或已办理了建设用地手续的用地作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所以统计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会大于土地利用详查及变更调查数据。

三、“两规”不协调对规划实施影响的分析

1编制不同步,“两规”城镇用地规模的规划结论缺乏可比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由土地部门负责编制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始于20世纪8O年代,直到1998年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了原则性规定。我国的城市规划始于20世纪5O年代初期并确立了《城市规划法》同时早于《土地管理法》。往往在各地的编制过程中,规划的起点和规划期限也不同,使得“两规”在表述城镇用地规模时明显存在不同,其结论缺乏可比性。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水平影响用地规模的控制效果。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为指导思想,由上而下编制,实施以来虽然在控制城市的发展规模和避免城市无规则蔓延上起重要作用,但由于土地系统的复杂性、规划基础条件的欠缺,加之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其规划的理论与方法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

四、“两规”协调途径

1实行规划的同步编制。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建议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将“两规”编制的基期年和目标予以规范化、制度化,做到同步编制,并且其他相关规划也应在规划期限内进行编制,不得随意改变规划编制的期限。

2人口规模预测的协调。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人口规模的预测关系到建设用地规模的预测,因此,在“两规”的协调过程中,首先必须在人口统计口径上达到一致;其次二者统计的行政区域范围必须一致,这样的话,二者所用的数据基础是一样的,由此确定的规划建设人均用地指标也显得科学合理。

3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目标统一。在“两规”的协调中,目前以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作为控制城镇用地规模的标准,但它忽视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原因和影响因素、影响程度的研究,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研究,从而影响了城镇规模控制的效果。只有在对已有的扩张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判断的前提下,针对城市集约利用水平和闲置地、空地情况,根据对未来城市土地需求量研究和区域土地需求的矛盾,才能提出未来城市用地适宜扩张的范围。显然,通过上述两者的结合,将城市现状、城市用地扩张分析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结合,可确立统一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目标。

4城市发展方向协调统一。要使“两规”在城市发展方向上达到协调统一,必须先确定城市的性质,城市性质的确定对城市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根据我国的国情,保护耕地应作为城市发展用地时首先考虑的问题,其次结合区域范围内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在确保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合理的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即向宜建区和基础设施有所延伸的地方拓展。

5“两规”实施一致有效。“两规”只有通过实施,才能够真正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在“两规”的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对“两规”的实施予以同等重视。“两规”的实施都应注重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的综合应用。此外,应加强规划宣传、社会的监督和进行规划实施评价,建立规划公众参与制度、规划公示制度和规划管理公开,调动公众的主动意识,促进政府部门的公正执法,提高工作效率,制约和避免各种违反规划行为的发生,保证规划的实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冯广京,严金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战略思路[J].中国土地科学,2002.

[3] 许德林,欧名豪,杜江.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研究[J1.现代城市研究。2004.

[4] 曹荣林.论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协调[J].经济地理,2001,

篇6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combining the traffic rate method commonly used in regular city road and the traffic volume method commonly used in highway to get more accurate prediction.

关键词: 城市桥梁交通特点;交通量预测;出行率法;交通量调查法

Key words: urban bridge traffic characteristics;traffic volume prediction;travel rate method;traffic volume survey method

中图分类号:U4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081-02

0 引言

近几年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各地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完善路网布局。其中道路建设前期的交通量预测是拟建道路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确定拟建项目的规模和标准等的决定因素。对于城市过河(江)通道,通道总量预测对城市桥梁规划布局极其重要,是城市规划过江设施的主要依据。由于城区路网复杂,区域人口数量多,出行量大,基础数据调查整理繁杂,城市桥梁的交通量预测一直是难点,难于精确预测。本文主要研究在预测城市桥梁交通量时,采用一般城市道路常用的出行率法与公路常用的交通量调查法相结合,达到精确预测的目的。

1 城市桥梁的交通特点

对跨河(江)城市来说,由于江河阻隔,城区在河两岸一般形成若干组团,两岸组团交通主要以桥梁连接。城市桥梁的分布情况决定城市的发展布局,桥梁两侧一般发展为城市中心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市中心桥梁交通压力逐渐增大,有些已经成为中心区的交通瓶颈,因此许多城市为减小交通压力,新建跨河(江)桥梁(隧道)。城市桥梁主要承担连接桥梁两侧组团的交通量,同时承担一部分进出城交通量,属于中长距离交通与短距离交通混合。

2 城市桥梁交通量预测方法探讨

道路交通量预测普遍采用四阶段法,主要为交通出行产生和吸引、出行分布、出行方式划分和交通分配四方面内容。城市桥梁的交通量预测一般采用基于出行率的四阶段法,根据居民出行率进行预测,但城市规划年限一般较短,到项目运营20年时没有相关规划数据,造成预测数据失真。公路的交通量预测一般采用基于交通量调查的四阶段法,但是不适用于城市路网,因桥梁影响区域较广,数据调查整理繁杂,实际预测结果也不精确。因此本文根据城市桥梁的特殊性,结合城市规划与基础交通数据调查,综合城市道路常用的出行率法和公路常用的交通量调查法,经对比互补分析及调整,预测得到区域跨河通道交通总量和拟建桥梁的交通量。

3 城市桥梁交通量预测方法实例

下面根据株洲市的枫溪大桥交通量预测为例,介绍出行率法与交通量调查法相结合的交通量预测方法。株洲市枫溪大桥位于株洲市南郊,横跨湘江,区域现状有天元大桥和建宁大桥。项目预测特征年为2015年、2020年、2025年和2034年四个年度。交通量预测分两阶段进行,首先利用一般城市桥梁交通量预测常用的出行率法,根据城市规划区域土地利用性质和人口及居民出行率预测2020年拟建桥梁交通量,再利用公路常用交通量调查法,根据交通调查数据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弹性系数法预测2034年拟建桥梁交通量及跨江通道交通总量。图1和图2分别为拟建枫溪大桥的路网现状图和路网规划图。

3.1 用出行率法预测拟建桥梁2020年交通量 根据项目研究范围现状路网布局,结合区域路网规划和用地规划情况,将整个研究区域划分为7个交通大区,包括38个内部小区。项目交通生成预测根据区内各小区的人口分别预测出行发生量和出行吸引量,获得交通出行的OD矩阵后,采用双约束重力模型进行出行分布预测,依据城区居民出行方式预测,在出行产生和吸引、出行分布、出行方式划分三阶段完成后,综合考虑株洲市现状路网的高峰小时流量比,将2020年的居民出行量转换成机动车出行量,采用用户均衡的交通分配模型,将其分配到规划道路网络上,获得拟建桥梁2020年交通量。

3.2 用交通量调查法预测通道交通总量及2034年拟建桥梁交通量 跨河通道交通总量及2034年拟建桥梁交通量运用交通量调查法进行预测,首先对拟建大桥的上下游桥梁进行交通量现状调查,根据经济增长速度和预测的弹性系数,计算出特征年客货车交通量的增长速度,根据未来路网规划情况进行分配,预测得到跨河通道交通总量及2034年拟建桥梁交通量。对影响区的天元大桥和建宁大桥进行交通量调查,现状交通量见表3。

预测采用弹性系数法进行,运输弹性系数即运输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值,根据经济增长速度和预测的弹性系数,计算出未来客货车交通量的增长速度。

3.3 预测交通量对比分析及调整 根据以上分析,用出行率法预测拟建桥梁2020年交通量,用交通量调查法预测通道交通总量及2034年拟建桥梁交通量,经过两种方法的对比调整和互补分析,最终确定拟建大桥和区域跨河通道的交通量。具体如表5示。

4 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城市桥梁的交通量预测方法,在城市规划年限内,利用基于出行率的四阶段法预测,运用城市规划的人口和用地性质来预测拟建桥梁交通量,在规划年限外采用基于交通量调查的四阶段法预测,同时采用交通量调查法预测城市大范围内的跨江通道交通总量,经对比互补分析及综合调整得到最终预测结果,保证预测的精确性。

参考文献:

[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编写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3.

篇7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前言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经过科学的分析与研究后,都重新规划了城市空间,而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无法保证设计规划的质量与效率。而基于GIS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具有传统规划设计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这种规划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的大面积数据错误等问题,使获取的城市地理空间中非空间与空间数据更为准确,因而GIS空间分析功能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1、GIS与城市规划

1.1 G1S概述

地观倍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lem, GIS) “一个收集、储存、分析和传播地球上关于某一地区信息的系统,该系统包括相关的硬件、软件、数据、人员、组织及相应的机构安排。”其中“收集、储存、分析和传播”是一个完整的GIS所必须具备的四大功能,即“输人、存储:、操作和分析、表达输出”。作为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的核心,GIS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一个有别于CAD的全新的技术平台,其能为规划决策提供数据、模型、优化的方案和对未来环境的虚拟表现,实现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安排 , 这是对传统城市规划在内涵和内容上的一次提升,灵活运用GIS技术可以使城市规划实验建立在科学、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改变那种仅仅依靠定性经验和“拍脑袋”式的规划决策模式,从而构建科学、理性、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规划决策模式。

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is )是GIS的核心与灵魂,其特有的对地理空间信息的提取、表现和传输功能是GIS区别于一般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特征。空间分析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地理及区域科学的计量革命,它对分析空间数据相关技术的统称。进行空间分析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①使数据得到有效地获取,同时对其进行科学地描述与认知,例如风险图的绘制;②生成观察地观阁案的背景过程进行理解与解释;③预报例如传染病等重大事件的爆发;④对地理空间上发生的事件进行调控,例如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2、GIS城市规划技术特点

GIS技术主要由数据获取与管理、数据传播和数据分析处理几部分组成,具体表现在:通过遥感和航天拍摄,收集图片信息,并利用软件等技术手段对照片进行处理,获取大量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传播信息数据;数据分析功能主要有空间查询、数据分类、模型数据分析等。总的来说,GIS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①实现对地理空间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和输出;②其空间分析能力很强,能实现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③计算机实现智能分析空间数据,其系统还支持对地理空间数据的管理功能。

目前GIS技术在我国很多领域都有涉及,这种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其发展的早期,GIS软件仅仅作为一个简单的制图软件在制图领域进行运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GIS和性能也在不断改进完善,开始向信息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方向发展。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城市对规划设计也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时展背景下,GIS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技术特点。将其运用到城市规划设计中,通过实践,两者结合越来越紧密。

3、GIS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效果

3.1提高城市现状分析的准确率

在城市规划现状调查过程中,其主要是对技术经济、自然条件、已有建筑、工程设施、环境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而通过应用GIS软件技术的空间查询功能、数据统计功能、制图功能可有效的对城市多领域的空间信息进行统计、分类、比例计算,使其形成图表绘制出科学合理的专题图。与此同时,通过结合GIS软件技术、3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资源,使其可构筑成较为真实的虚拟空间,这样可协助城市规划师了解现状,进而提高城市规划现状分析的准确性。

3.2促进预测分析与辅助决策

通过把GIS技术应用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仅可促进预测分析的准确性,并还可辅助规划师做出规划决策,使其提高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成效。而GIS技术中的预测分析作用主要是能够对人口规模、城市规模、灾害、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向等多方面进行预测。GIS技术中的预测分析主要是结合空间分析、空间叠加、空间查询等多方面功能对城市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与此同时,预测分析人员再把具体问题的发展形状进行模拟,然后再通过模拟的结果辅助规划师实现规划决策。但根据实际调查表明,目前大部分的城市规划师在解决类似问题的过程中,一般都是结合长期积累的经验对问题进行定性分析、传统计量与统计模型分析,这样不仅会割裂各问题因素在空间分布上的联系,并还会导致模型粗放出现以偏概全。而通过把地理信息系统运用在城市规划预测分析中,不仅可杜绝这些模型弊端,并可提高预测分析的质量。

3.3有利于用地规划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有着对城市不同土质的土地进行区分的功能,并还可对城市土地进行合理的评价与等级区分等多做优势。通过把GIS技术应用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仅可为城市规划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并可有效的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准确性。

3.4辅助规划设计

辅助规划设计主要是对城市道路网的生成、市政工程管线设计与地块划分进行完善。如对于道路网的生成工作,其主要是通过把地形图与用地功能区划图叠加显示后,能够在新专题层确定城市道路的中心线,进而构成路网数据层,然后再合理运用缓冲器功能依照红线宽度形成自动道路红线,这样可有利于自动计算与统计道路的长、宽、面积等。

3.5可提高经济技术指标统计计算效率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有利于按主题分层进行经济指标统计与计算,使其能够快速准确的得出城市建筑面积、城市绿地面积等相关数据。另外,GIS技术的分类与表格功能还可有效的得出城市用地平衡表、土地利用率等相关图标,这样可有效的促进城市规划设计效率。

3.6有利于规划方案的评价比较

为了确保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与实用性,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通常会设计多个设计方案以供参考。通过把GIS技术运用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有利于将不同规划方案中的地质情况、水文、地形、环境等相关数据进行叠加比较,使其选择出最佳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4、结束语

与传统规划设计方式相比,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效率和质量,确保了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GIS技术,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城市规划中,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字】:城市规划;环保节能;日本;城市现状;

[ Abstract ]: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re and more become the world subject, city planning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ll become the main theme,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city planning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consciousness, and an example is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overseas outstanding plan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se, in the hope of improving the whole industry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and provide some certain draw lessons from.

[ Key words ]: city plan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Japan; city status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

建筑体现在文化、社会、城市规划、建筑物的功能、美学方面的效应、科技的持久应用,还有各种条例条款的尊重,最后的焦点体现在对环境的最大尊重。世界的主题呼吁我国每一位城市规划工作者,面对当今中国如此大面积的工程建设,必须重新寻找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更新更好的方法。 城市规划中要注重环境保护。这恐怕是当今城市规划界最迫切而又最困扰的一个课题。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同步落实,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保节能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如何在城市规划时考虑环保节能意识?本文从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等方面,讨论城市规划当中环保节能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的城市现状:

我国是一个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就是不断城市化的过程,发展中就意味着我们的发达程度还比较的落后,还不够先进。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1.1水体污染问题突出。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1. 2城市空气质量严重恶化。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1. 3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 5-65, 8dB (A) 。

2、城市规划如何体现环保节能

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能耗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依据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能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城市保护节能应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 2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是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2. 3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由此而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烯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提高道路硬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便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2. 4建筑采用新型材料,创新建筑材料,新型墙体、门窗和屋顶材料,提高节能效率,室内通风,供热系统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可以保障室内空气清新,避免开门窗而浪费能源。此外,需要考虑建筑材料的重复利用,减少建筑更新造成的建筑材料的浪费。总之,通过提高建筑寿命和节能水平并合理规划各小区楼房分配布局,实现可持续建筑,可以事半功倍,甚至多倍,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的高效率途径,也体现出城市整体规划与节能环保设计的重要性。

2. 5道路设计时体现环保节能.在道路施工时,对道路旁的树木,在拓宽之后适时栽种,对于树木及花草在环保方面起到的作用,大家都有目共睹。在设计道路配套的基础设施方面考虑综合利用率,体现节能。

3、国外先进的城市规划体现环保节能的实例 ——日本城市规划科学缜密注重宜居

日本城市规划非常细致,各类区域规划都要有科学的依据。根据1968年出台的《城市规划法》,都道府县每五年要对都市计划开发区域进行基础调查,内容包括人口规模、不同产业的就业人口、市街区的面积、土地利用、交通量以及将来的预测等,调查结果必须通知有关的市町村,各市町村认为有必要时还要重新进行调查。在决定城市开发区域时,都道府县要听取都市规划审议会的意见,并要取得国土交通大臣的认可。城市开发地区分类很细,有低层专用地区、高层居住专用地区、商业地区、准工业地区和工业地区,特定用途限制地区、高度利用地区、特定街区、风景地区、防灾地区等,每个地区的建筑面积与空地和绿地的比例、建筑的高度、其它公共配套设施都有明确的规定,稍有变更又得重新调查,重新审议。《城市规划法》长达上百页,有关部门必须切实遵守。

在日本,城市开发从立项到动工,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必须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同时,一旦项目竣工,要对建筑物进行改造或拆除,又需要一个复杂的论证过程,人为的因素很难改变现状。因此,很少有新建的大楼没过几年就被爆破炸毁的现象。

东京市内高楼街区并不太多,除了海边、河边、新干线、高速路、国道旁有十层左右的高层建筑外,大多是四五层的小楼和两层的民居。而在东京的城乡结合部,每座新城都有十几座几十座的高楼,而且这种新城城市功能齐全,交通也很方便,有公共汽车、地铁或城铁,很多日本人在城里上班,下班以后到这样的新城居住,空气新鲜,生活便利。

4、结束语 总之,城市规划考虑环保节能设计后,不仅节约了能源的消耗,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更能提升城市的品位,为以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 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200-01

据专家统计,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超过50%,在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的历程中,城市建设人才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与时俱进地做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在城市建设的大潮中能够有所作为、大有可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正所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我们专业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土建系城规教研室根据“学校错位竞争,人才分类培养”的思想,在新形势下不断探索,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经世致用的复合型人才为宗旨,围绕城规专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理念,在明确和细化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规划专业“2431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出“体验教学法”这一适用于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贯通于城规专业的教学始终,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审美意识、专业意识、工程意识、环境意识与时代意识等六种意识,使学生在专业的基础上敢想敢做,为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1 什么是“2431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4311人才培养模式”即两个阶段,四个板块,三个结合,一个体验,一个体现。

(1)两个阶段即是将教学阶段分为基础与专业两个阶段,基础阶段包括公共基础理论,美术基础理论与建筑基础理论,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审美意识、和专业意识,而专业阶段则包括城规专业知识,设计系列以及相关专业拓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环境意识和时代意识。

(2)四个板块是指将教学阶段的课程系列整合为理论、设计、技术、艺术四个板块,每条线索由不同的课程系列来支撑,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学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统一。

(3)三个结合第一是将毕业设计与岗位需求相结合:我系根据对行业职位的海量调查,整理出版了《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 土木建筑卷,归纳学生的就业去向,根据不同岗位职责区别化设置课题方向,学生可以今后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自主选择课题,实现订单式培养,达到了用人单位与学校的零磨合期。第二是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将企业专家,能工巧匠,专业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相结合,采取互兼互聘,共同培养的方式,以双师型的师资作为教学质量的保证。培养造就了一支教学和学术水平较高、师德高尚、能适应学科和专业发展需要、具有实施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第三是将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教学计划紧密结合执业考试,将注册规划师考试中的相关科目设置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强化学习,从课堂教学阶段紧抓双证培养。城市规划工作的综合性决定了注册城市规划师必须具备较广博的科学知识,因此在培养方案中注重学科的交叉和相互渗透,加强城市科学相关知识、工程类知识城市规划法规与方针、政策等课程的讲授,对于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中要求掌握、熟悉、了解的知识,要重点讲授。

(4)一个体验则是指“体验教学”这一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以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让学生亲自感受和动手测绘,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的方法。具体而言,体验教学法的应用包括生活体验、课程体验、过程体验与角色体验。

1)随时随地的生活体验:对入学新生发起“卷尺运用”,要求每位同学配置一个小型卷尺并随身携带,在生活中随时测量,培养学生的尺度认知,激发专业兴趣。

2)贯彻始终的课程体验。①在《建筑构成》课程中将学生的大型立体构成作业的基地由专业设计教室转换到学院的大环境中,自选场地完成作业,使其作为校园内的环境小品存在,创新的美化校园。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营造学院氛围,让学生充分体验校园文化。②在《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地认识到无障碍设计对弱势群体的重要性,让学生蒙上双眼体验盲人行进,通过这一体验将无障碍设计这一思想铭记于心。③循序渐进的过程体验:从图纸抄绘到模型制作到表现技法到方案设计,让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设计过程体验,培养其专业能力的综合性与系统性。④岗位职责的角色体验:从调研、设计、到汇报、评审,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各阶段的角色体验,使学生以后能更好的融入各个角色岗位。

(5)一个体现即是完善课程设置,体现时代精神。作为城市化快速发展情况下城市规划专业,要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思想,研究具体的人的需要;在课程设置和建设中,要体现时代精神,在教学中体现“价值判断”、“公共政策”、“公众参与”、“规划管理”、“物权权属”等现代规划概念。突出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的教学特长;将课程延伸至社区发展的领域,将社区的健全和凝聚力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起点和归宿。

培养城市规划专业创新型人才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本科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积极为之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并逐步构建起相应的培养模式,以推动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办学质量的提高和专业特色的进一步形成。城市规划专业“2431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形态和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前瞻性探索和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后我们还将在学院“止于至善”的校训下,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与完善,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优化人才知识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谢宏坤,易纯.地方院校城市规划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探讨[J].建筑高等教育,2007(3).

[2] 吕文明,刘海燕.中外建筑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城市规划应用型人才[J].中外建筑,2007(5).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道路规划;绿地规划

1 城市规划原则

为了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规划时必须采取合理地采取适合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环境综合质量,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目标,使规划统筹安排、持续发展。同时把握城市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律,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2)客观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城市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规划即具高起点、高标准、长远性,又要与实际密切结合,寻求切合实际的城市开发策略、发展指标与阶段目标。使规划适当超前,兼顾现实。

(3)特色原则:充分提炼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现状特点,发挥较好的自然条件优势,在城市形象和整体空间环境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景观特色的创造,使规划精心构思,体现特色。

2 城市规划思考

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其涉及到用地规划、道路规划以及城市绿化规划等方面,因此规划时需考虑的要点较多。通过结合实践,笔者总结了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其应当考虑的重点问题。

(1)城市规划离不开城市的交通、信息等方面发展,为此规划应当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2)进一步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如调整城市的工业结构,合理布置工业用地,通过规划有效地确保城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3)在当前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当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城风貌。充分考虑山、水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与自然生态风景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山水城市。

3 城市规划设计思路

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必须采取争取的技术路线才能有效地确保城市按照规划意图来进行。为此城市规划应当以城市发展与规划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运用先进手段和多学科渗透的方式,通过专题研究、方案比较等技术方法,强化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和的科学性:在深入细致的现状调查和专题研究基础上,重点把握区域与城市发展条件、城市结构与用地发展方向、生态环境、交通系统、历史文化城市保护与城市特色、近期建设等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

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展开有针对性的一些专题研究。重视现场踏测和基础数据的分析。对城市用地现状、近期重点工程地质条件、县域城镇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规划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重视与周边地区发展的比较分析。重点分析万载在江西省、宜春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地位与职能,分析周边城市对万载发展的各种影响。

4 规划协调

每个城市规划都离不开协调城市居民与工业规划发展,城市规划应当合理处理好居住与工业、商业、行政办公等用地的关系,使居民工作生活方便、居住舒适。集中紧凑布置居住用地,并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旧城居住区的改造,改善居住环境。

对于城市工业布局应当充分考虑县城的生态环境,做到既发展工业,又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处理好工业区与居住区及办公区之间的关系,缩短居民上下班之间出行距离,避免给城市道路交通造成压力。同时应当考虑分期建设的的经济合理性,留有远期发展备用地。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东部工业园建成高起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另考虑工业园区远离城区,要同时注重居住、商业、邮电等设施的同步建设。规划时,在工业用地调整方面,应当规划将城中心区内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企业实施整体搬迁,对城中一些小块工业用地可规划改造为居住或商业用地。

5 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道路交通规划一方面为了满足居民的出行方便,另一方面可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为了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作用,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原则,从区域角度出发,协调县际交通和县城内部交通两个层次,处理好城市道路与公路(省道、县道)、水运交通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当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城市道路系统宜采用“自由式+方格网”的模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盘活土地存量,合理开发增量土地,提高城市运转效能为目的。明确道路系统的功能和等级,提高道路作用效率,强化各组团之间的联系。

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目的是让居民在出行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能自由选择和换乘各种交通工具,达到最方便、省时、经济的目的。结合城市地势的自然条件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出发,交通发展方向宜采取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私人交通(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等)作有益补充,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协调发展的方针,达到近距离出行以自行车、步行交通为主,远距离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同时完善步行系统,保持人行道的连续性、安全性,在局部商业段,设置商业步行街。

6 城市绿地规划

通过实践表明,城市的绿地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很多城市规划都为了创造出一个空间特色鲜明、环境绿化优雅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城市绿地规划原则应结合城市的性质,将城市公共绿地与生态绿地连成一体,创造出充满山水特色的绿化景观。同时根据城市当地的景观特点和植被风貌,进行水土保持,充分发挥绿地的环境效益,使大气、水体及噪声等主要环境指标符合要求。在建设园林绿地的同时,强调保护措施,以便更快、更全面地创造出优美的城市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绿地系统规划可通过由成片的郊区生态景观绿地,城市公园;带状绿地,滨河绿地和街道绿化,点状的小区级公共绿地、小游园和单位附属绿地构成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城市风貌景观是城市外在的形体、色彩、建筑风格与环境艺术景观的整体感受以及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主要由景观轴线,景观区域以及环境艺术小品构成。如通过规划有绿色景观轴线,形成主景观轴线以及其他主要城市道路形成的次景观轴线。

7 结语

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分别就城市规划原则,设计私立以及规划协调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可行的规划私立,为同类工程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大能,谢尧生.城市规划设计市场透视[J].城市规划,2002,(03):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