坍塌现场处置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5 18:0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坍塌现场处置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原因或不合理的施工方式引起的掌子面甚至初期支护洞顶坍塌现象时有发生。如何科学、合理、安全地对坍塌体进行处理,保证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安全和公路营运后的通行安全是一个摆在每个隧道施工技术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通个笔者的施工体会和广大公路施工人员对隧道坍塌处理方案进行交流。
关键词:隧道施工;坍塌;地质预报;监控量测
隧道坍塌是指隧道掌子面或隧道两侧甚至隧道洞顶出现向下坍落现象,其诱发因素较复杂,有的是的是因为地质不良,有的是因为施工方式不当,完全在施工中避免坍塌以现有的施工技术是很难达到的,本文通过笔者参与施工厦蓉高速公路贵州境水口至格龙段下都江隧道过程中处治坍塌段的所见所悟所得,初步探讨隧道施工中如何科学、合理、安全地对坍塌体进行处理,以及在施工中如何避免出现坍塌现象,保证施工过程中施工作业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和公路营运后的通行安全。
一、隧道坍塌后的应急措施
隧道坍塌后应立即撤除施工现场附近的人员和设备,设置安全警戒线,警戒包括洞内坍塌现场和洞顶原地面范围,禁止非施工人员进入警戒区域;对未坍塌的支护和坍塌顶原地面进行观测,随时掌握坍塌体周围的围岩变化状况。
对坍塌范围前后20米已完工的衬砌支护进行加固补强和加强变形观测,防止坍塌扩大。加固方式可以在原有的两榀型钢拱架之间加设临时型钢拱架,用设计规格的连接钢筋将新老拱架连接成整体。并对拱顶和两侧采用注浆小导管径向注水泥浆加固拱周松散体。这一加固措施一方面是防止坍塌扩大,另一方面也为即将处理坍塌体得施工人员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施工环境。
对坍塌体表面进行稳定固化处置,包括堆码沙袋、喷射10cm厚C20混凝土、必要时锚杆注浆,保证坍塌体掌子面的稳定。
加强坍塌体周围的地下水引排工作。及时联系项目业主、设计、监理等相关单位现场分析隧道坍塌原因和研究制定处置方案。
二、坍塌体处理方案
坍塌发生后,应根据每个坍塌体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如果坍塌体较小,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立即清理坍体后对坍塌面进行及时锚固,初期支护和二衬及时施作。但有的坍塌量较大,甚至堵塞了整个成型洞身,遇到这类坍塌体我们就要制定安全合理的处理方案,采用先护后挖,按超前支护、分台阶、短进尺、弱爆破、早封闭、强支护、勤量测的思路通过坍体。
超前支护可采用管棚法或自进式锚杆注浆固结法,也可两者综合使用。注浆终压按1~1.5Mpa控制,终压持续时间不小于5min,注浆浆液采用净水泥浆,水灰比为0.6:1~1.5:1,注浆前需在坍体前设置止浆墙,以上参数可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进行调整。
超前支护完成后,在对坍体进行开挖的施工要点如下:
1.对掌子面松散体也要进行先注浆后开挖,防止开挖过程中掌子面预留的核心土失稳。
2.采用分台阶开挖的原则,先上部后下部的顺序清除渣体。
3.初期支护和仰拱施作要及时跟进:分台阶开挖的过程中就要分台阶支护,最后各个台阶的支护要连接为一个整体,每榀钢拱架之间要用连接钢筋连接。
4.采用挖掘机、弱爆破、人工风镐等综合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开挖,总的原则是尽可能小的扰动松散体,中、下导坑开挖时,左右间距相错不小于3米。
5.对已经成型的进尺段要及时径向注水泥浆补强加固围岩。
6.二衬钢筋混凝土要及时跟进,进尺3~5米就进行二衬施作,一段一段稳步推进。
三、地表坍坑和坍空体的处置
对地表坍坑的处置原则按以下要点进行:
1.在地表坍坑周围设截水沟,防止地表水汇入坍坑区。施工过程中搭棚防止雨水流入。
2.隧道施工二衬后用粘土填平坍坑,回填标高应高于原地面,表面作防水处理。
3.施工过程中坍坑四周需设置安全警戒和标志标识,防止安全事故。
对坍空区的处置:在坍方处,衬砌背后的坍空区必须紧密支撑,当坍方较小时,可用浆砌片石或混凝土填充,当坍方较大时,应作特殊处理,可采用拱上套拱等方式处理。
四、施工完毕后施工质量的检测
坍塌段施工完毕后要重视隧道的无破损检测工作,根据检测的结果对施工缺陷及时进行修补,确保坍塌段施工质量。
五、隧道坍塌的预防
1.超前地质预报
为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现在施工的公路隧道项目大都采用了无破损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地质超前预报技术能包括隧道隧洞不良地质超千万预报和重点施工灾害两大部分,隧道隧洞施工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多与不良地质的存在有密切的因果关系,地质超前预报能提前对不良地质的存在提前预警,包括掌子面前方存在的可以造成坍塌的断裂破碎带、岩溶陷落柱和可以造成岩爆的围岩环境的准确鉴别术,临近水源体时的超前探水及其监测技术,包括坍方、突泥突水和岩爆可能发生的判断技术。施工中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可以让施工人员及时掌握即将出现的地质现象,调整施工作业方案,预防坍塌事故的出现。
2.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控量测
施工过程中的监控量测是了解围岩变形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隧道的周边位移、拱顶和地表下沉、围岩体内位移、支护衬砌内应力和表面应力及裂缝量测、围岩弹性波测试等指标的监控量测,可以及时了解围岩的变化,当发现围岩变形速度加快,应先撤出施工人员和设备,及时安排进行加固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3.提高围岩自支护能力
根据国内外施工经验,提高围岩的自支护能力是控制围岩的松弛和坍塌的基本方法,其原则是:稳定掌子面、及时封闭断面和加固地层等措施。
六、结束语
隧道工程作为地下工程,设计方案的可靠性、地质勘查的准确性和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对预防隧道坍塌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施工过程中也要善于利用各种先进的隧道检测和地质预报技术,辅以丰富的施工经验,最大可能地避免坍塌现象的出现。
当坍塌现象不可避免地出现时,也不要野蛮盲目的进行施工,应依靠参建各方的技术人员和隧道专家集思广益,研制合理的施工处置方案,安全地处理坍塌段。
参考文献:
篇2
主题:采场坍塌应急救援演练
总指挥:XXX
现场指挥:XXX
应急救援组:XXX、XXX、XXX、XXX
现场警戒组:XXX、XXX、XXX
后勤保障组:XXX、XXX、XXX
信息处理组:XXX、XXX、XXX
部分过程记录情况(照片):
人员合影
伤者救援
救援机械
演练总结
为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应对事故的自救和抢险技能,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应急救援能力以及协同作战能力,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故,能有效组织快速反应,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危害,我公司于20XX年XX月XX日模拟采场台阶坍塌事故应急演练。
一、目的
1、让全体职工进一步掌握应急事故发生处置方法。
2、熟悉应急预案内容、方法。
二、演练效果
(一)领导重视,亲临实战部署
公司领导对这次安全事故应急演练,从演练策划、前期准备、组织实施都进行了具体部署、亲临实战。
(二)通过本次演练:
1、让广大员工懂得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自己应该干什么,如何干的事故处置。
2、模拟真实事故,开展实战演练,全面提高员工事故应急处置的能力。
3、演习充分考虑到了公司安全事故应采取安全处置程序和应急救援措施进行,通过本次演习的顺利开展,使广大员工了解和掌握了一旦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如何进行报警、安全疏散、伤员搜救等常规操作,以及熟悉了应急演练的程序和要求,使大家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4、各项演习任务圆满完成 在演练过程中,各个环节、流程衔接顺利无空档,参演人员全身心投入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工作,互相协作。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改进方向
通过这次安全事故地成功演习,使广大员工能够有效应对突发性的安全生产事故,提高应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处置水平,但在演习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1.完善事故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强调以救人为首要任务,确定不同程度的事故需要疏散的范围。
2.进行医疗急救和应急救援物资的使用培训。
3.预防为主,发现安全隐患立即整改,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篇3
关键词:隧道;坍塌;原因分析;事故处理
一、隧道坍塌概况
S13等级公路复建工程1#隧道全长881米(里程FK1+655~FK2+536),开工时间2010年6月,截止11月底,隧道完成开挖、初期支护约293米。由于设计围岩级别与实际围岩级别差异较大,在隧道开挖过程中针对围岩的变化情况对施工方法进行了调整,缩小钢支撑间距,量测围岩收敛情况,及时采用喷射混凝土封闭围岩。但是, 2010年12月1日在FK1+948~FK1+956.5段突然发生大坍塌,塌方段长度8.5m,同时隧道内出现裂缝,渗水量大,施工单位立即组织人员抢险和排水。12月10日交通局领导请设计院到现场指导,并召开了指挥部、设计院、地质、监理、施工单位参加的处理方案会议,会后施工单位依据会议确定的处理方案进行实施。2011年1月14日在隧道内又发生突发性坍腔冒顶,而后塌腔内出现多次大塌方;塌腔位于隧道轴线上方地表260m2的塌陷区域,地表沉陷最深处约15m。1月15日至3月11日多次召开专题会,确定处理方案。
塌方段隧道洞顶覆盖层厚度约45m,塌体为强风化岩夹残积土,呈黄色砂性土夹大小孤石结构,地下水丰富。据地质部门分析:受塌方冒顶的影响在 FK1+933~FK1+990段均为塌方扰动地段。从第一次坍方到现在先后坍塌达4次之多,每次坍方时泥浆铺满隧道80m以上,泥浆厚度从0~3m深度,施工人员都无法直接进入坍方面,累计清理坍方数量达4000余立方岩土;从2010年12月2日开始坍方抢险至2011年3月5日历时3个月多,在隧道开挖过程中,由于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暂时跨越坍方段当前正抓紧进行围岩变化交界面区域的小断面掘进施工。
二、坍塌原因分析:
经指挥部、地勘单位、设计院、监理办等单位领导和专家到现场调查分析后认为:该区域地质条件差,塌方段处于岩体断层变化的交界面,开完掌子面地质右侧属Ⅲ级围岩,左侧属于Ⅵ级;也就是说左侧属于全风化砂性土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变成泥浆,右侧断面为花岗岩石,断面岩层结构复杂、节理发育,地下水丰富,属于不可抗力自然塌方。
三、坍体处理措施及过程:
坍体处理期间项目部根据现场实际,向业主、设计、地质、监理汇报抢险方案,并及时修正优化后实施。在处理过程中业主、设计、监理均派人全程监督施工安全与质量。
抢险过程中投入机械设备:挖掘机一台,镐头机一台,喷浆设备2套,注浆机一台,压浆机一台,电焊机2台,气割机一台, 50装载机一台,20立方米空压机2台,后八轮汽车6辆。
安排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长期参与处理坍方和支护班组20余人, 24小时轮班不间断奋战。
处理坍方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处理时间2010年12月2日至12月22日,安设排水管、清理流体、架设钢拱架、搭设作业平台、固结坍体、清理前方塌体。
1、清理坍体流砂、稀泥浆,在弃渣地点设置泥浆池,防止泥浆污染环境,动用汽车、铲车、自卸汽车运土方;
2、为了确保已开挖区域安全,坍方现场会议决定对坍塌后方K1+918~至KI+933段已开挖断面进行加固支护,架设16号工字钢,间距1.5m,网喷混凝土20cm;
3、 加固K1+933~K1+948段已支护断面,由于该坍体属于流沙、粘土孤石、巨石组成,总结第一次清理大坍塌的经验,现场会议几方商定在纵向斜面上采用毛竹片满铺,然后喷射一层混凝土,在K1+933~K1+948纵向搭建临时钢架操作平台,以保证施工人员在坍体上有临时的作业面。加固内容:第一步:在断面左右两侧边墙泥浆断面打入20号工字钢,浇筑50×50的混凝土纵向梁,在纵向梁上支护环向断面工字钢,工字钢采用I20间距120cm,挂网喷射C25砼25cm。第二步:拆除临时支架平台,进入下台阶挖土接工字钢喷射混凝土,就在施作下部完成瞬间,由于坍塌清理土方扰动坍体,突然从坍腔内又再次出现大坍塌;
第二阶段:处理时间2010年12月23日至2011年1月14日,注浆凝固坍体、预留核心土以及坍体拱部人工施作拱部支护。
1、支护范围K1+933~K1+948段,坍塌上半断面注浆固结,拱顶采用多层小导管注浆,人工开挖土方。挖土支护过程中经常出现拱部坍塌,高度一般1~2m,采用逐层喷射混凝土填穴,步步为营施作。每次开挖支护间距30~50cm,钢拱架逐榀往前推进施工至K1+954停止,抢险时间到2011年1月11日。至此坍方左侧堆积体距离前方掌子面还有2.5m,考虑安全隐患无法排除,为此转入下台阶挖土接边墙工字钢支护措施。
2、下导逐榀钢拱架接脚施工,2011年1月12至14日在下导支护完成左侧2榀工字钢,进入第三榀工字钢挖土时突然出现坍塌空腔内失稳再次出现冒顶大坍方,此次坍方由于坍腔内5~10立方米的巨石与坍腔流体直接冲击拱顶,造成原支护的拱部K1+951.5~K1+954段范围2.5m垮塌。情况十分危急,经业主、监理等相关单位各方人员到现场踏勘后作了紧急安全处理,所幸未发生人员安全伤亡事故。
第三阶段施作:时间2011年1月15日至2月25日:
1、在2011年1月15日,省交通厅领导亲临施工现场,由业主、设计院、监理、承包人再次安排组织抢险,并召开专题会议,确定施工处理方案。由于冒顶坍方高约45m以上,在坍体穿越施工区域,潜在安全隐患,为了消除施工人员恐惧心理障碍,切实做好安全工作,首先在洞顶地表塌陷坑槽采用雨布覆盖,周围做好安全警示牌,拉好红线做好安全警示标志牌确保塌陷坑的安全警示。
2、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安全组长,安全员全天候驻阵现场指挥操作,项目总工全程指导现场施工质量与安全作业;配备救生工具,组织足够人员、机械、设备抢险,确保安全生产,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3、现场会议针对本次坍体危险性,以及相关的技术要求作了详细的安排,并分析了是否能够实现穿越坍体施工,进行了改建方案对比和评估。会议分析了是否考虑变更线路轴线。通过会议再三研究论证认为,虽然改移隧道轴线对安全生产有相对保障,但是该隧道半径小,纵坡大,如实现改移轴线势必造成前方300m隧道全部报废,可想而知投入之大、工期之长、政策处理以及审批难等一系列难题。本人结合以往处理坍方经验,向专题会议提出自己的处置方案,为此会议决定维持原设计线路走向不变,同意本人提出的方案抓紧拟定穿越坍方段技术处理方案。
4、坍体处理措施:见图
(1)清理FK1+918~FK1+933段坍体乱石、流砂粘土;从洞外弃渣场地运石渣回填FK1+918~FK1+948修筑施工便道,并在FK1+945~948段修筑施工安全通道。原已支护的部位漏水处加打泄水孔。
(2)在坍体与掌子面间纵向打入超前注浆小导管,间距第一层15cm仰角3度,第二层间距25 cm仰角20度,第三层间距40 cm仰角45度;同时在第一台阶至第三台阶核心土部分采用小导管注浆凝固坍方松散体。
(3)下部施工从左侧先进,挖土间距一般以1~2榀工字钢为单位,挖土完成后在左右支撑水平梁下打入工字钢,然后安置水平梁与两侧基岩顶紧形成临时仰拱,平台采用毛竹片铺平,喷射砼厚度15cm;左右接脚处安置纵向工字钢与水平梁焊接牢固,再接环向工字钢。从FK1+948~FK1+952段逐榀清理连接上台环形钢拱架,具体环形钢拱架长度根据现场决定,现场坍体形状台阶高度3.5m过渡到2.5m;每完成一榀工字钢必须立即打入锁脚锚杆,锁脚锚杆间距环向50cm,然后挂网喷砼,左侧超宽断面统一采用同级喷射砼喷射密实,同时在隧道中心线上采用I20#工字钢,从水平支撑梁与拱顶垂直支撑顶紧焊接牢固。
(4)FK1+948~FK1+952段拱脚连接完成后,转入上台阶施工第三台阶按4-(2)条要求施工,逐榀往前推进至开挖掌子面FK1 +956.5合拢完成后转入下台阶施工,此项处理2011年2月24日完成拱部合拢封闭施工。
第四阶段施作:时间2011年2月25日至3月4日,处理内容:巩固坍体处理成果,确保下步掌子面爆破作业时不会影响坍方区域,避免造成二次坍塌。
1、 2月26开始下导挖运坍体土石方,采用镐头机破碎孤石,禁止爆破作业, 先施作阶临时仰拱,下部边墙工字钢逐榀接到隧道基底,加密打入注浆锚杆、锁脚锚杆逐榀工字钢架设,及时挂网喷砼。
2、对K1+948~K1+956.5段坍体全断面采用大钢筋网片喷砼加固,加固方法环向采用φ22螺纹钢间距15cm,纵向采用φ12螺纹钢间距15cm,喷射C25砼厚度15cm;
四、坍方处理成果:
篇4
一、总则
为了及时处置我市文物保护工作中的突发事件,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文物的危害和影响,根据文物法律、法规和《国家文物局突发性应急工作管理办法》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是指全市各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遭盗窃、盗掘、损毁、火灾、丢失的事件。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市各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文博单位发生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等工作。
三、工作原则
(一)预防为主:要始终把预防突发事件发生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细致排查各类文物突发事件的隐患,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机率。
(二)依法管理:文物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的管理及应急处置工作,要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三)属地负责:处置文物突发事件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各地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发生涉及文物的突发事件负总责。当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处置文物突发事件。市文物局指导协调全市文物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四)快速反应:各文博单位应相应建立预警和处置快速反应机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启动各级预案,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果断采取措施,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事态,将危害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四、应急组织及职责
市文物局设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总指挥由市文物局局长担任,副总指挥由事发单位的主管局领导担任,其他班子领导为指挥部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主任由副总指挥兼任,副主任由局办公室主任和文物安全处处长担任,办公室成员由市文物局机关各处室负责人组成。
(一)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
指挥、下达应急处置任务,研究解决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二)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职责
1、处理应急指挥部的日常事务,负责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应急方案的具体执行等工作。
2、及时向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和市政府上报有关情况和信息,加强同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
3、按照国家和我市有关突发事件信息工作指导方针,拟确定或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信息的内容、时间、方式等,并实施。
4、负责做好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的法律咨询。
(三)市文物局各处室的工作职责
1、办公室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协调和指挥工作,及时向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和市政府上报有关情况和信息,协调信息等工作。
2、文物考古科研处负责不可移动文物因自然因素及人为非故意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调查与处理工作。负责不可移动文物突发事件的善后业务与技术处置指导工作。
3、文化遗产处负责对文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出咨询建议和进行技术指导等。
4、博物馆处负责文物收藏单位因自然因素及人为非故意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调查与处理工作。负责可移动文物突发事件善后的业务与技术处置指导工作。
5、文物安全处负责对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文物违法行为、安全事故的突发事件调查与处置工作。负责做好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的法律咨询。
6、计划财务处负责应急事件的后勤保障工作。
7、组织人事处和纪委协调文博单位责任人员的追究处理。
(四)市直文博单位和文物系统地方应急指挥部
各市直文博单位和县(市、区)文物系统及各文博单位,比照市文物局应急指挥机构的组成、职责,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情况,成立本地、本单位应急指挥部。
五、预防和预警机制
(一)预防预警信息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要求,各文博单位应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加强日常管理和监测,注意日常信息的收集与传报,对可能发生的涉及文物安全的预警信息进行全面评估和预测,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责任制和预防应急控制措施。
(二)预防预警行动
1、各文博单位应制定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必要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对本单位文物安全工作加强事前的监督检查。定期演练各种应急预案,磨合、协调运行机制,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能力。
2、各文博单位应制定安全责任制度,明确日常安全工作措施。强化日常人力、物力、财力储备。
3、对外开放的文博单位,尤其是旅游旺季,要提前制定相应的安全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报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和当地公安机关备案。
4、各地公安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负责文博单位的治安管理工作。文博单位应主动接受公安机关的管理、监督和指导。
(三)预警支持系统
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和文博单位应确保安全工作人员数量,明确其岗位职责。安装必要的消防、安全防范技术设备,配备预警通讯和广播设备,预留公安、消防、救护及人员疏散的场地和通道。对外开放的文博单位应严格核定人员容量,加强对现场人员流动的监控,在售票处、出口和主要通道要设置识别标志,指定专人负责疏导工作。
六、突发事件等级划分
(一)重大突发事件(I级)
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生火灾、被盗、损毁、文物建筑坍塌的。
2、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发生重大火灾、严重被盗、大面积损毁、重要文物建筑坍塌的。
3、馆藏一级文物丢失、损毁的,或馆藏二级文物丢失、损毁5件(含5件)以上的。或馆藏三级文物丢失、损毁10件(含10件)以上的,或馆藏文物丢失,损毁20件(含20件)以上的。
(二)较大突发事件(Ⅱ级):
1、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发生火灾、被盗、损毁、文物建筑坍塌的。
2、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发生重大火灾、严重被盗、大面积损毁、重要文物建筑坍塌的。
3、馆藏二级文物丢失、损毁5件(不含5件)以下的,或馆藏三级文物丢失、损毁5件(含5件)以上的,或馆藏文物丢失、损毁10件(含10件)以上的。
(三)一般突发事件(III级)
1、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发生火灾、被盗、损毁、文物建筑坍塌的。
2、馆藏文物丢失、损毁的。
七、应急响应
(一)应急预案启动
1、I级突发事件发生后,市文物局启动本预案,指导应急处置工作。在参与应急处置的同时,将事件情况核实后及时上报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局。
2、II级突发事件发生后,依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事发地县(市、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成立应急指挥部,启动应急预案,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应急处置工作。县(市、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在参与应急处置的同时,将事件情况及时上报市文物局,市文物局在迅速核实情况后,视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在及时将情况上报市政府、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的同时,积极指导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3、III级突发事件发生后,依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事发地县(市、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成立应急指挥部,启动应急预案,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应急处置工作。县(市、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在参与应急处置的同时,将事件情况及时上报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在迅速核实情况后,视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在及时将情况上报市文物局的同时,积极指导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二)信息报送
1、基本原则
(1)迅速。突发事件发生后,各文博单位应同时多级多头上报,其中向市文物局报告的'时间不得晚于知道突发事件发生后40分钟。市文物局接报信息并核准后,应立即向市政府和国家文物局报告,时间最迟不得晚于知道事件发生后40分钟。
(2)真实。报送信息应尽可能客观实际,真实准确。
(3)全面。力求多侧面、多角度地提供信息。要防止片面性,避免断章取义,更不能对上报信息层层截留、级级过滤。
2、报送内容
(1)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现场情况。
(2)事件的简要经过、文物受损及人员伤亡情况。
(3)事件原因分析。
(4)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效果及下一步方案。
(5)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3、报送形式
突发事件信息可用电话口头初报,随后报送书面报告,必要时和有条件的应附音像资料。
(三)指挥和处置
1、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市文物局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根据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提出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的建议。
2、市文物局各处室按照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分类,根据各自职能分工,投入到应急工作中。
(四)信息
按有关规定执行,由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向社会客观、准确、全面、及时地信息。
八、后期处理
(一)文物行政部门组织文博单位开展突发事件受损文物的价值评估,提出修复和保护的意见或建议,组织开展对突发事件的事后补救和受损文物的保护工作。
(二)事件处理结束后,市文物局及时将情况书面报告市政府、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
(三)根据事件暴露出的有关问题,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有关防范措施和处置预案。
(四)奖惩有关人员。
九、应急保障
(一)信息保障
建立健全并落实突发事件信息收集、传递、处理、报送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完善各文博单位已有的信息传输渠道,保持信息报送设施性能完好,并配备必要的应急备用设施和技术力量,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的安全畅通。
(二)物资保障
各文博单位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储备足够的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储备物资放在交通便利、储运安全的区域。
(三)人员保障
各文博单位应组建突发事件的处置应急队伍,根据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在各级应急指挥部门的统一指挥下,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四)宣传、培训保障
加强各文博单位突发事件预案的普及工作,公布应急指挥部和接警电话,宣传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等常识,有效预防突发事件发生和减轻因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积极组织突发事件应急队伍进行培训,定期进行突发事件应急模拟综合演练,提高应急体系协同配合和快速反应能力。
十、附则
篇5
【关键词】小间距,浅埋,偏压,隧道施工,应急处理
1隧道特征简介
某隧道为左右分离式小间距曲线隧道。曲线半径:左洞510m,右洞500m。左右洞明洞净间距为:进口7.28m~出口5.4m,暗洞净间距为:4.78m~6.66m。隧道最大埋深为43m。隧道左线处于浅埋偏压地段。隧道洞身围岩主要为加里东中期侵入花岗岩,强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呈碎块状,易发生冒顶、穿帮。富水条件好,易发生淋雨状出水,整个围岩为Ⅴ级。
2施工工艺
根据隧道地质特征初步判断:整个隧道处于浅埋强破碎地带,围岩自稳能力及支承能力极差,且隧道富水条件好。先行洞受偏压作用,后行洞受扰动作用。小间距中夹岩受后洞开挖围岩应力二次分布后的集中应力作用,极易发生滑塌,大位移,甚至冒顶、穿帮。隧道施工风险极大。
2.1开挖工法
拟采取单侧壁导坑法:短进尺、强支护,4台阶四步流水作业,台阶长度不小于5m,最大程度减小施工对围岩的扰动,充分利用围岩的自稳性,降低施工风险。仰拱及二衬施工严格按红线规定,及时跟进。
2.2中夹岩支护方案
中夹岩不大于6m段,采取Φ25中空锚杆注浆张拉,张拉力50kN~80kN,对中夹岩柱施加预应力抗压、抗应变;中夹岩在6m~12m段,采取中空锚杆注浆加固。
3小间距隧道重点难点控制性工程应急处理措施
3.1监控量测预警处置措施
该隧道为超小间距浅埋偏压隧道,在隧道的开挖乃至衬砌后都可能存在极大的不可预见因素,如:先行左洞初支的偏压形变、后行右洞开挖后中夹岩的应力应变、后行右洞二次应力分布后的初支应变、先行左洞二衬受后行洞应力二次分布作用的应变。此四道工序应力应变的监测将是该隧道监控量测的核心任务,为及时调整隧道的开挖及支护工法提供依据,降低开挖风险及确保成洞质量。
3.1.1左洞初支偏压形变预处理措施
1)对已产生形变的初支施作临时护拱进行补强支撑,临时护拱施作在原初支钢拱架中间并在纵向上采用25钢筋连接,拱脚及拱腰增设锁脚锚管,沿临时钢拱架打设3.5m径向注浆锚杆并注浆加固增强围岩支承力(60环×60纵)。2)加强对该变形段应力应变的监测工作并及时预警。3)临时护拱稳定后检测初支断面有无侵线,若侵线则待二衬施工至该侵线段落时进行换拱,换拱时必须停止该段落前方所有作业,换拱采取由里至外隔一榀换一榀,且换拱时先不拆除临时护拱,待换拱完成后根据监测应变结果确定是否拆除临时护拱。4)根据监控围岩内应力、应变以及初支水平收敛的数据分析及时调整后开挖段落的支护参数,增强受偏压力方向支护参数,对于左洞来说其受力不利位置在隧道中心右半边的拱腰至拱顶处。若在洞内加固无法消除偏压影响时,采取地表注浆固结增强洞顶上方围岩支承力及自稳性的方案;若地表注浆固结方案仍不能消除偏压影响则只能采取卸载方案。
3.1.2中夹岩应变预处理措施
1)中夹岩应力集中或应变突变处理措施:当中夹岩出现应力集中或应变突变时,立即停止左右洞内的所有施工,封闭先行洞洞门并在后行洞内采取紧急处置措施,采取紧急措施前先分析应变可能存在的临界点和围岩失稳临界点,切不可盲目进洞采取紧急措施,务必确保人员安全。2)中夹岩加固方案:对中夹岩应变段初支施作临时钢拱架护拱并在中夹岩区域外实施径向锚杆注浆固结,对中夹岩变形段实施水平式Φ42钢管(L=4.5m~6m,35环×35纵)注浆加固。3)在注浆前施作Φ25精轧螺纹钢(L为打入先行洞二衬内20cm左右,60环×60纵)采用快凝型浆液锚固待整个中夹岩注浆固结后实施预应力张拉,张拉力依据固结强度现场确定。4)根据监控中夹岩的内应力和应变情况,及时调整中夹岩的支护参数,先行洞对中夹岩区采用Φ42×5m钢管按35cm间距呈梅花形布设,45°角仰打并采取双液注浆(水泥浆掺加水玻璃);后行洞对中夹岩采取Φ42×4m钢管按60cm环×60cm纵间距布设注浆加固。
3.1.3后行洞初支形变处理措施
对于后行洞的初支变形可结合“先行洞偏压处理措施及中夹岩处置措施”分析形变成因后处置。
3.1.4先行洞二衬应变处理措施
先行洞二衬应变主要是由于偏压或中夹岩的应力集中引起的。1)偏压影响:对已施作完的二衬受偏压影响,考虑通过对洞顶右上方的地表进行注浆固结,增强围岩支承力及自稳性;若地表注浆固结方案仍不能消除偏压影响则只能考虑卸载方案。2)中夹岩应力集中影响:采取“中夹岩应变预处理措施”方案中的“中夹岩加固方案”进行处理。3)消除先行洞二衬应变影响后检测该影响段二衬是否侵线,若侵线则考虑采取静态爆破对该段二衬进行拆除重新施作。
3.2不良地质段施工处置措施
3.2.1浅埋破碎体堆积层施工方法
该隧道为典型浅埋偏压隧道,最大埋深约43m,其中一部分埋深在20m左右,该埋深段围岩呈强风化破碎堆积状,围岩无自稳能力,遇扰动极易发生坍塌,受力则发生大变形、大位移。由于该隧道为超小间距隧道,左洞先行受偏压作用,右洞后行受扰动作用,中夹岩受后行洞开挖后的集中应力作用,开挖风险极高。因此必须对不良地质段的开挖轮廓线外进行预加固处理。加固方案确定:1)考虑洞内加固方案,即通过洞内超前小导管预注浆加固结合径向注浆加固措施,稳定掌子面前后方围岩,增强围岩自稳性。2)由于超前小导管加固段落短,在情况紧急时考虑以自进式锚杆注浆加固处理,自进式锚杆考虑分段前分段注浆。若单根锚杆无法穿过此薄弱层则考虑循环施作锚杆。3)若洞内固结无法确保开挖安全时,可采取地表径向注浆固结方案进行隧道洞顶软弱围岩加固处理。
3.2.2断层、强裂隙破碎地段注浆预加固处理
1)根据超前地质预报确定断层及强裂隙破碎带位置后,从安全性、经济性考虑,结合该工程实际情况,针对前方地质情况,经过反复研究,制订了“注浆预加固”的施工方案。2)开挖轮廓线外小导管注浆,强破碎围岩卡钻时考虑自进式锚杆周边注浆。根据超前地质预报反馈信息,在距断层带或强破碎带2m~3m的位置停止掌子面开挖施工。测出开挖面轮廓线,并用红漆标示,沿开挖轮廓线向上一定角度进行小导管施工,对断层或强破碎带进行注浆。
4塌方逃生自救措施
此隧道为超小间距、浅埋、偏压隧道,围岩极度破碎,自稳能力和支承能力极差,施工时极易发生大位移、大形变、滑塌、穿帮、冒顶等安全事故。因此逃生自救方式尤为重要。1)掌子面滑塌。当掌子面出现局部滑塌或坍塌且塌方速率较慢时,工人应立即停止作业并撤至隧道外。2)掌子面大塌方。当掌子面出现大塌方且塌方速率较大时,根据塌方速率判断无法通过上断面直接逃生时,应立即向逃生管道靠拢,并通过逃生管道撤离,在等待撤离时人员应紧贴逃生通道旁的初支面,不可站在上导中央,或无序奔跑。3)下导关门。当出现关门事故时,上导区域作业人员切不可盲目向二衬区域逃生,应反向向掌子面奔跑,在紧急无法撤离关门落石区时应紧贴初支面,待落石稍稳定时再反向奔跑至掌子面,通过掌子面逃生管道撤离。
5结语
小间距、浅埋、偏压隧道施工中应重点注意:左洞初支偏压形变、中夹岩应变、后行洞初支形变、先行洞二衬应变的处理,浅埋破碎体堆积层施工方法,断层、强裂隙破碎地段注浆预加固处理。基于我们的提前预测分析和及时处理,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本隧道施工在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篇6
【关键词】 公路隧道 塌方 预防 措施 综合处置技术
在地质不良的地段修筑隧道,常会遇到洞顶围岩下塌、侧壁滑动等现象,甚至会发生冒顶等严重事故,这些现象在施工中称为塌方。塌方威胁人生安全、使施工延误工期、围岩更不稳定。故在施工中应预防其发生,发生塌方后需及时有效处理,减少塌方带来的危害。
罗岭隧道是广东云罗高速公路的核心控制工程,在公路的正常运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用中的隧道工程,其隧道起讫里程为LK4+840~LK6+359、RK4+855~RK6+354。
1 公路隧道发现塔防的经过
罗岭隧道开挖至RK5+708车行横道,并且完成了初支里程。但是在第二次清理及出渣工作开展时,发现上导坑的右线一端出现塌方,考虑到洞外开始下雨,掌子面又掉块的现象。于是果断的提出停止作业,并加强地表的观测。
2 公路隧道特大塌方事故的原因分析
2.1 设计因素
公路隧道工程设计方法主要有工程类比法、理论计算法及现场监控法等,这些方法又以工程类比法运用得最为广泛。在设计过程中若对围岩判断不准或情况不明,从而设计的支护类型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也是导致施工中产生坍塌等异常现象的原因,且设计中的地质勘查资料详细与否也是造成施工塌方事故产生主导因素之一。
2.2 地形及地质因素
隧道工程地质情况千变万化,施工过程中受各种不可预见的地质因素及地质构造的影响巨大。公路隧道受多变的地质条件影响,如遇到地下水、断层破碎带、岩爆、瓦斯、偏压、浅埋等条件,使施工难度大,安全性差;且公路隧道开挖跨度大,单洞三车道隧道开挖跨度达15m,形状扁平,无疑加大了公路隧道的施工难度和塌方事故的产生。
2.3 施工因素
有些施工单位及施工人员为了能赚取更多的利润,甚至期盼着隧道塌方,从而增加工程数量或者设计变更以带来更大的施工利润。另一方面,有些施工单位抱着“地质工作是设计人员的任务,而不是施工人员的事”的观念致使减少甚至忽略了施工过程中的地质勘查及超前预报工作,从而加大了隧道施工塌方事故产生的可能性。
2.4 公路隧道浅埋段因素
浅埋段事故发生处的地质概况为:表层的图第四系土层,主要由较少的砂岩碎石块以及主要的黄色亚粘土,土层的厚度为1—2m,层间的结合性较差,属于块碎状镶嵌结构,并且基层也属于这种结构。
发生坍塌冒顶地段的围岩风化程度较为的严重,完整性也较差。并且由于围岩呈现碎裂散体结构、软泥以及亚粘土的含量较高、岩溶水含量丰富,致使亚粘土呈现流塑状态,极易引发岩体的大型坍塌事故。隧道所在地区的地势形貌较为的复杂,由山岭、槽沟分别构成独立的单元。同时由于塌方的地段处于槽沟中心,地表水流丰富,致使地下水较多,槽沟部位有封闭式的贮水单元。当隧道的施工破坏其封闭状态时,在水的作用下就会发生坍塌。
此外,施工中由于工序安排影响,在塌方段只进行了初期的支护,而没有进一步做仰拱,从而在没有闭环的情形下,由于结构受力而发生坍塌。
3 公路隧道塌方的综合处理技术
塌方事故发生后,要及时对塌方体进行封闭处理,对塌方体表面喷一层25cm厚的C25早强喷射混凝土并挂网将塌方体封闭,然后进行超前小导管注浆预支护加固、稳定围岩。由于坍塌地段地表的处理较为困难,同时考虑到塌方已经稳定,因此制定了选择洞内外两条线分别处理的方案。
3.1 地表的临时排水
在实施地表的临时排水进行之前,要在隧道与河流的的开挖边界距离50m的地方设置土袋围堰,同时也要在陷坑周围10m处设置截水沟,其底宽0.8m、顶宽1.2m、深度为0.6m,采用复合水板作为流水的断面。这就构成了排水系统,也避免了水流洞内。
3.2 洞内淤泥的清理
清理淤泥的平台从洞内塌方的尾部开始进行设置,长度与宽度分别为30m、2.5m,另外在一侧增设排水沟,排水沟的规格控制在0.5m 0.3m。在清理淤泥的过程中要及时的阻止塌方突泥体的延伸,可以通过清淤平台自身在特定范围内的形成的高度,同时使用隧道外弃渣来控制与治理坍塌的状况。在不断的推进清淤平台的过程中要根据淤泥的高度来实时的调整平台的高度,以避免淤泥回复下滑或者垮塌的状态。
3.3 塌方处理总体方案
在处理、加固好未塌方段后,在做好隧道地表排水和保证安全的前提条件下,按照下列方案和工艺进行塌方体处理。
篇7
[关键词]水电建筑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编制 指南
1 概述
在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教训中,技术指导缺失、技术方案不完备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有些水电施工项目的技术方案、安全技术措施缺乏针对性,有的仅为套话、空话,或未认真验算,或东拼西凑剪贴,这种状况很容易在技术方案中留下事故隐患。
根据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公司建设本质安全企业的要求,为加强安全技术措施管理,提升安全技术措施的预测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做好预警,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编制了《安全技术措施管理暂行办法》,并专门编写了《中国水电十六局安全技术措施编制指南》,作为《安全技术措施管理暂行办法》的附录。鉴于水电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技术管理上大多类似,将《中国水电十六局安全技术措施编制指南》的编写思路简介如下,供同行参考。
2 对专项安全施工方案的规定
通常情况下,应在施工组织总设计中或单独编制总体安全技术措施。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则必须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并附具相关安全验算结果,经技术负责人签字认可后实施。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特别规定,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土方开挖工,程、模板工程、起重吊装、脚手架工程、拆除爆破工程等6种项目的施工,必须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报监理审批后实施。
考虑水电建筑施工的特点,将土方开挖工程延伸为复杂环境下的大型土石方工程,将上述模板工程、脚手架工程定性为特殊模板工程、特殊脚手架工程,并将度汛工程、高边坡施工、斜井与竖井和隧洞工程、大型排架和高栈桥施工、大型金属结构和大型机电设备及大型施工设备的运输及安装与拆除施工、两层以上的大规模交叉作业、大规模施工用电架设和系统性电气作业、水上施工和水下工程施工等10项,也列入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要求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
3 安全技术措施一般章节内容要求
3.1合理的施工平面布置和进出场规定
①工程简况及施工布置图或其说明。②地面道路、上下通道的防护和坑洞、临水防护。③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通行、行车行船、个体防护、劳动纪律上的安全规定。
3.2存在坍塌及倒塌危险环境的处置
①高危边坡的防护和防泥石流安全技术措施。②深基坑及软基基坑的防护。③不良地质洞井的防护。④隧道进出口的防护。⑤脚手架、栈桥、作业平台和设备基础的承载要求及防护要求。⑥模板、罐体、管路的支承要求和承载要求。⑦结构物安装及拆除时部件的临时加固措施和承载要求。
3.3存在物体打击风险作业的处置
①立体交叉作业的防护。②起重作业的设计方案和防护要求。③爆破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④高处作业防护和高处密集作业的安全技术措施。
3.4用电作业的风险处置
①施工用电方案及其安全技术措施。②带电体旁作业的安全技术措施和防雷击安全技术措施。
3.5火灾及毒物、压力泄露的风险处置
①常规防火防爆措施和人造火险环境的安全技术措施。②使用高压气体、液体的安全技术措施。③防毒物泄露和防污染的安全技术措施。④存在地下管线时的开挖安全技术措施。
3.6淹溺的风险处置
水上作业、水下作业及行船的安全技术措施。
3.7特殊机电物资的风险处置
①机械设备及特种设备使用的安全技术措施。②各种材料、施工机械在施工现场的堆放位置规划和临时加固措施、防溜车措施。③特大设备材料、特殊材料、危险物品、特种设备的运输安全技术措施。④特殊条件下的设备作业规定。
3.8新生产技术风险的处置
对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制定的针对性安全技术措施。
3.9防灾及应急规定
①预防自然灾害(防台风、防雷击、防洪水、防地震、防暑降温、防冻、防寒、防滑等)的措施。②防洪度汛措施。③应急安全技术工作规定和应急通道规定。
4 主要安全技术措施要点
4.1对平面布置和进出场的规定
①办公、生活区和工棚要规划在能规避爆炸伤害区,能规避上方公路翻车殃及区,能规避边坡滚石坍塌、泥石流、地基崩塌危险的区域,能规避围堰垮塌水毁的区域,能规避洪水淹没的区域,能规避透水淹没的区域:对应急通道要进行规划。②陡坡弯道、村舍路段宜考虑减速坎。③浅滩区行船宜有防触礁标识。④雨、雪天行车,对结冰路段或其它潮湿易滑通行路段,宜考虑防滑措施。⑤应明确进出场道路、桥梁、隧道、涵洞的通行能力,存在超高、超宽、超长、超重设备时,采取对应措施。⑥现场特殊工作区域,如难于搭设上下通道的闸墩之间、坝块之间等地段,要规划栈桥等通道。
4.2特殊作业环境的规定
①在立体交叉作业、存在上方坠物伤人危险的环境下作业或进出,应在规划、协调、落实清场、警戒措施的同时,优先采取分层隔离防护、洞口棚、洞井岩塞等防护措施。②在拥挤环境下或密集作业时,要在协调监管的同时,优先采取可防止人员踩挤、挤落或设备碰撞的隔离措施。③需夜间作业或洞井内作业时,应有充分照明。④洞井等潮湿环境的照明应规划安全电压。⑤在密闭容器或隧道、廊道、洞井等近封闭环境中,要注意通风、排烟,防止窒息、中毒,并应做好方向指示,防止人员迷路,还应规划应急通讯措施。⑥在可能有瓦斯或其它有害气体的环境下作业,应有检测报警设施。⑦在油库、加油站、油气罐(瓶)、火工品库、油漆存放点等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场所,或油漆作业区、木工厂、电气焊作业区、保温材料装饰区等人造火险区域,在严格执行动火报批许可制度等消防规定的同时,应规划并配置与火险类别相适应的消防设施。重要林区宜设防火隔离带。③在带电体旁边作业,应严格执行工作票报批许可制度,制定并遵守详细的作业技术规定。⑨对压力容器及高压灌浆、冲毛设备及设施,应配备安全阀并宜规划围护设施。⑩在高粉尘、高噪声、高温、低温、有毒等特殊作业环境,除应规划配备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品外,宜优先采取有效的封闭、降温、通风等工程防护措施改善工作环境。水上作⑨时,应进行工序规划,防止船只出现偏心倾斜带来危险。
4.3对开挖及支护的规定
①开挖作业、拆除作业、强夯作业,应明确安全警戒范围,根据周边环境的防震、防飞石需求,制订防护措施。②开挖作业前、拆除作业前,应先调查并移置地下管线、建筑物内部及周边管线,断电、断气、断水,移开通讯设施。③高边坡开挖和地下工程开挖作业前应做好工程
地形地质调查、比较,开挖过程中应注意检查地质条件的变化,明确不良地质部位和高地应力地段,并明确开挖贯通方法、开挖进尺规定、控制爆破规定、支护进度规定、支护结构规定、监测规定,并设置必要的安全围栏和警示标志,防止洞口、洞室及高危边坡发生塌方、掉块。④对洞脸及进洞口地段开挖、出洞口地段开挖、贯通段开挖、紧邻地段有开挖工作面的地下开挖、存在透水风险的地下开挖,需明确开挖及支护注意事项。⑤斜、竖井开挖,采用自上而下先打导洞再进行扩挖时,应优先采用大口径导井,明确适用的钻爆参数,并明确尽快出碴的注意事项,防止扩挖时导井被堵塞。⑥对于需要支护的高边坡,采用边开挖边支护的方法时,在做好边坡开口线锁口和锚固工作的同时,永久支护中的系统锚杆和喷混凝土与开挖工作面的高差不大于一个梯段高度,永久支护中的预应力锚索与开挖工作面的高差不大于两个梯段高度。
4.4对设计的规定
①对永久工程、半永久工程中临时搭设的脚手架、施工平台、栈桥、爬梯、落料器,临时修筑的施工便道,临时边坡加固处理工程,模板,隧洞支护、软基基坑支护均要按照建设程序进行设计,保证结构安全,并尽可能利于方便施工。明确设计承载能力,防止超载使用。搭设高度大于50m或有特殊要求的脚手架,应进行技术论证,必要时可通过承载试验来检验。②对工程设计上的结构安全性有疑虑时,或设计结构不便施工时,可与设计沟通解决。③支护设计进度滞后、支护设计型式修改滞后,或业主对出现的险情不积极作为时,需调整开挖进度或采取临时排险措施。
4.5对设备的规定
①地下作业人员采用上下提升设备时,对提升设备的各项安全保护装置要进行检查,并应明确装载要求、吊桶升降距离、升降速度、升降加速度。②对一些老旧设备、工作环境特别差的设备,或安装运行外包的特种设备,应对其安全保护装置的使用和限载要求做出明确规定,防止设备超负荷运行。
4.6对损毁设施的规定
对暴模部位、损毁的房舍、损坏的水泥罐、损坏的脚手架等设施进行拆模或拆除时,应制定详细的作业技术规定。
4.7对国外工程的规定
对国外工程,特别是在不发达地区的海外项目,应根据其工地进出口场道路,暴雨、雷暴、龙卷风等极端天气,泥石流,传染病,工地医疗设施等情况,规划相应设施和作业技术规定。技术规划时需考虑海外项目所在地的宗教习俗和机场、电厂、港口等管制区的警卫规定。
篇8
【关键词】隧道;冒顶;原因分析;处理措施
1 概述
某隧道全长831m,净宽12米,净高5.0m。隧道最大埋深约160m,深部围岩为微风化凝灰熔岩及凝灰岩,为坚硬岩,岩体呈块状。施工中,按设计(原为Ⅱ级围岩,变更为Ⅳ级(S4b)围岩)进行爆破掘进,出碴过程中发现掌子面隧道顶部偏左开始有零星掉块,慢慢坍塌形成漏洞环向宽度约1.5m,纵向宽度约0.5m,深度约1m。为保证施工人员安全,项目部决定停止施工,并安排专人进行监测,后来塌方量逐步增大,发生隧道冒顶,压埋开挖台车、机具等设备,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2 塌方冒顶原因分析
经过业主、设计、勘察、监理、施工五方代表在塌方冒顶现场踏勘,并召开专题会议,结合隧道的地质情形,经细致分析和讨论,共同认为造成塌方冒顶的原因为:该段围岩设计是Ⅳ级(S4b)围岩,采用长3mΦ22@1000锚杆,单层Φ8@250钢筋网,Φ22钢格栅支护,厚23cm喷射混凝土。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此段有一断层,岩性软弱,岩体破碎,岩体力学强度低,实际隧道围岩应为V级围岩,由于岩体结构松散,颗粒间无较结或较结差,造成开挖后引起隧道塌方冒顶。
3 塌方冒顶处理措施
3.1 洞内观测
增强观测洞内围岩和塌方体后方已施工的初期支护变形情况,并将现场监控数据进行回归研究,以便对围岩及初期支护稳定进行研究与加固。在清除塌方体过程中应加强拱顶下沉和周边位移收敛数据的观测,观测频率要加大,用观测数据来指导清除坍塌体的工作。
(1)隧道拱顶沉降量测: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拱顶沉降监测,每5m一个监测断面。
(2)隧道围岩收敛变形量测:采用周边收敛仪进行围岩周边收敛变形量测,每5m一个监测断面。
(3)隧道支护结构受力监测:在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之间预埋压力盒,并应用钢弦测力计测量压力盒受力。
3.2 塌方冒顶处理施工流程
塌方冒顶处理一般分两步进行,首先应找出坍塌点位置,确定坍塌面积与位置情况后,再根据空洞位置、范围制定处理措施方案。
塌方冒顶处理总体思路为短进尺强支护,逐段边开挖边钢支撑边网喷,具体流程为:清理台车塌方体注浆固结附近未塌部分拱顶进行加固处理(注浆)塌方体上部边开挖边支护(超前小导管、工字钢和喷砼)找到坍塌点位置并加固掌子面。
3.3 塌方冒顶段处理工艺
(1)对塌方体进行喷混凝土封闭并注浆固结
因塌方体自稳性较差,不能急于出碴,势必引起顶部更大塌空,因此在洞内塌方体表面喷一层30cm厚的C25早强混凝土将塌方体封闭,然后向塌方体打入Φ42mm*3.5mm小导管,梅花形布设,间距为1.0*1.0m,导管长为6m,注1:1水泥浆以固结塌方体,注浆压力:0.5~1.0MPa,使塌方体形成整体受力壳。
(2)拱顶超前小导管
沿开挖面周围布置一圈小导管,导管与隧道中线平行以15°仰角打入洞内塌体拱部围岩。一方面起到超前支护作用,另一方面对松散体进一步固结,有利于拱顶的稳定。顶拱部位应尽量向上打入,保证拱顶以上部位塌方部位松碴得到有效的固结。超前小导管采用Φ42mm*3.5mm,间距为0.4*0.4m,导管长为6m,注1:1水泥浆以固结塌方体,注浆压力:0.5~1.0MPa。
(3)塌方体开挖
待注浆达到强度后进行塌方体开挖,开挖分段进行,采用挖掘机和人工配合方式,尽量减少超挖及减轻对围岩的扰动和破坏,要求短进尺强支护,开挖时缩短循环进尺为0.5m左右。根据坍塌体特征,考虑塌体段施工安全及塌体的稳定,确保安全、可靠、不留后患、经济和快速施工,在施工区域监测稳定的情况下,坍塌体处治施工次序为:开挖左侧导洞上半断面左侧导洞上半断面初期支护(包括侧壁临时支护、拱墙初期支护等)开挖右侧导洞上半断面右侧导洞上半断面初期支护(包括侧壁临时支护、拱墙初期支护等)。坍塌体开挖采用边开挖边钢支撑边喷砼的临时支护措施,在临时支护结构的保护下,边挖边撑,找到塌方点位置,并加固掌子面,逐步消除隧道质量与安全隐患,达到设计与规范要求后,将隧道设计开挖线内的剩余塌方石碴全部清除。
(4)工字钢支撑
在清除坍塌体过程中应加强附近周边支护,支护应根据开挖情况逐断推进,快速成环。初期支护采用20b工字钢支撑,间距0.5m,段与段之间用螺栓连接,20b工字钢焊接在22*22*1.5cm钢板上,钢支撑纵向采用钢筋连接,纵向连接钢筋的环向间距为1.0m,与钢支撑焊接,焊接均采用双面焊。为了加强钢拱架间的横向连接,每榀钢拱架间两腰和顶部采用型钢加强连接。
(5)网喷支护
完成小导管和工字钢支护后进行喷射混凝土支护施工,喷射混凝土采用双层Φ8@200钢筋网,厚度为28cm。
4 隧道塌方冒顶事故预防
(1)完善施工管理体系,预防隧道冒顶事故的发生
根据隧道冒顶事故成因,隧道建设施工企业应加强自身施工管理体系的完善。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相关的施工操作规程执行,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系,从而有效监控预防隧道冒顶事故的发生。
(2)建立隧道冒顶应急预案,提高企业冒顶防治能力
在隧道建设施工中,施工企业应在工程开工前对地质情况、可能发生冒顶工程段的情况等进行调查掌握,以科学分析与论证为基础建立公路隧道冒顶应急预案。充分考虑冒顶发生情况的成因、问题等,提高企业冒顶防治能力以及隧道冒顶发生后企业的应变能力,减少冒顶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
(3)选择安全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措施,预防冒顶事故的发生
在掘进到地质不良围岩破碎地段,应采取“先排水、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早衬砌、勤量测”的施工方法。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及安全措施。
(4)加强初期支护与预测工作,控制塌方冒顶
当开挖出工作面后,应及时有效地完成喷锚支护或喷锚网联合支护,并应考虑采用早强喷射混凝土、早强锚杆和钢支撑支护措施等。这对防止局部坍塌,提高隧道整体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保证施工作业安全,及时发现塌方冒顶的可能性及征兆,并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及控制措施,需要在施工阶段进行预测工作。预测塌方冒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一般量测法、微地震学测量法和声学测量法。
5 结语
隧道塌方冒顶事故大多发生在地质条件差,岩层松软、错乱的地段。因此,施工单位在进行隧道工程的塌方冒顶防范时,一定要对施工现场的地质环境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并对有可能发生塌方冒顶的地段进行有效的加固和处理,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加强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牢固性,从而减少和避免塌方冒顶事故的发生,确保隧道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参考文献:
[1]孙巍.公路隧道冒顶塌方的处置与管理[J].路桥施工科技,2011.2.
[2]周先仓.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塌方原因及控制对策研究[J].山西建筑,2012(05).
篇9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下面本文着重就施工单位在乡村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应留意的问题作论述。
一、停止充沛的施工准备
在停止施工准备工作中应留意以下问题: 1.要树立严谨、标准的内部约束、考核、鼓励机制,用制度管人,用规章管理工程。 2.要补充调查工程沿线影响施工的要素,标注出平面位置图,并停止剖析、论证,写出调查报告,作为修订施工计划、编制施工控制预算的根据。 3.研讨施工图纸,吃透设计企图,廓清图纸中的问题,恢复定线和施工放样。对一切控制点停止加密、维护、记载。 4.依据施工合同协议和现场调研认真编制施工控制预算,作为控制支出、停止本钱预测剖析、经济核算以及统计工程进度的根据。 5.停止业务、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使相关人员对工程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质量控制、材料整理有全面的理解。 6.树立工地实验室,并申请暂时资质。对施工中拟运用的各种原资料取样实验,树立相关技术参数的数据库。 7.绘制关键工序施工工艺流程图和实验操作规程、质量检查评定、计量支付、设计变卦、事故处置等操作管理框图,并使图表上墙。 8.依据工期请求、技术规范、机械设备才能、资料供给、自然条件等停止综合剖析,选择最佳施工计划,完善施工组织设计。 二、合理配置施工资源 在施工过程中,人力、资料和机械需求量不时变化,在配置施工资源时应力图平衡。
三、认真做好实验段 开工后,施工单位对自然条件、施工工艺、质量控制都有一个顺应的过程。经过实验段施工,能够初步控制工程的质量控制要点、主要技术参数、施工进度、机械组合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谐和状况,故它是施工现场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验段施工之前要编制施工方案,明白施工办法、技术请求、实验检测内容以及到达的质量规范。施工中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整,做好记载、剖析、总结,为大面积施工提供理论和理论根据。 四、适时调整机械组合 1.依据进度方案、质量请求和机械的消费才能选择主导机械,并留有恰当的余量。 2.全套机械的消费才能是由其中消费才能最小的机械决议的,因而,增强机械的统一分配,一直坚持机械的最佳组合,进步机械的运用率。 3.要组织维护、抢修小组,备有关键配件,定期维护,随时扫除毛病,进步机械的完好率,确保工程正常停止。 五、实在做好防洪排水 1.施工前,要分离施工计划和施工图中的排水设计,制定防洪排水计划,做到永世性排水设备与暂时性排水设备相分离。 2.路基路面施工要选择适宜的位置和方式,一直坚持纵横坡度和碾压的平整度,使雨水能疾速排走,避免边坡坍塌梗塞水沟。对排水艰难或地质不良地段,应尽量避开雨季施工。 3.合理布置桥梁施工次序,主河槽根底应尽量在枯水时节施工,桥梁预制场应建在洪水位以上,汛期施工时,机械、资料、设备用过后尽快撤离现场,减少灾祸损失。 4.下雨期间要经济上路巡查,及时疏浚水沟,减少路基积水。要理解天气变化状况,采取应对措施,减小雨水对施工的不利影响。 六、重点管理质量通病 1.彻底处置脆弱路基,确保路基整体稳定。
2.认真处置路基与桥涵接头,避免桥头涵顶跳车。
3.严厉控制道路的线型与标高。
4.确保构造物的内在和外观质量。
七、增强进度控制
篇10
【关键字】公路隧道;塌方;成因;处理技术
高等级公路在修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山岭等各种情况,隧道工程因此产生。隧道工程因不可预见性大,条件艰苦,施工难度大等特点,对施工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严格遵守相应的规范,做好地质勘察工作,客观的分析地质情况,不断的积累经验,遇到渗水或者塌方等特许情况,能沉着冷静的想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才能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一、隧道塌方的成因
(一)客观原因
1、不良地质。隧道在穿过断层或者破碎地段的时候,岩石发育不好,内部的应力在受到土层扰动的时候迅速释放,从而引起围岩失稳,导致塌方。地质情况是引起塌方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山体的某个部分,出现了与踏勘不同的地质情况,出现了岩石断层等,容易引起塌方现象的发生。
2、地形、地貌因素。隧道施工的路段,若地表有水塘、水库、建筑物等情况,可能会出现施工地段的底层覆盖过薄,容易引起塌方。
3、地下水的原因。地下水的作用是导致隧道塌方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地下水对岩石的长期作用,岩层之间的强度会大大降低,加剧了岩体的失稳,从而引起塌方,另外,隧道在通过有暗河的地质情况时,隧道开挖的过程中,地下水将冲入隧道中,极易引起地表下层和隧道塌方。
(二)主观原因
1、施工方面的原因。隧道在施工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与实际的地质情况不符,并且没有来得及改变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从而导致塌方现象的出现;隧道施工过程中,管理不到位,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不强;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材料不符合要求,如锚杆长度不够,砂浆或混凝土强度不够等等;施工过程中,支护措施不及时,施工技术力量不够,资金缺口较大导致工作面太久,引起围岩松动等都是导致塌方的原因。
2、设计方面的原因。隧道设计方对隧道的地质情况勘察不准确,所设计的支护方案不合理,对可能遇到的断层、暗流等特殊情况估计不足等都是引起塌方的原因。
二、塌方处理的原则
塌方的处理原则是先加固防扩散后处理的原则,要求处理塌方宁早勿迟,宁强勿弱。只有对现场的情况作出准确判断后方可制定处理方案。塌方处理一般可以分为初期处理和塌体处理俩部分。①初期处理:为了防止塌体的进一步扩大所采取的方式,一般首选采用封闭塌体并且加固塌体的后方,在定性判断塌体的稳定后,方可进一步处理。②塌体的处理:塌体的处理一般是初期处理完毕后或是塌方暂时达到自稳时进行的。常用到的方法有三台阶开挖方法、二次衬砌加强方法及回填法等。
三、塌方及处理实例—某隧道的塌方过程与处理方法
(一)隧道及地质情况简介
某隧道沿线地形地质情况复杂,片岩、花岗岩、泥质砂岩广泛分布,该隧道左线全长900m,右线全长880m,均为直线段,山高坡陡,在隧道入口的地段,地形坡度20°~40°,上陡下缓,山体陡峭,出露岩性为微风化花岗岩;在隧道出口的地段,地形坡度为20°~30°,地形平坦,山出露岩性为强~中风化绢砂质板岩。据现有的资料显示,隧道设计区内局部有小的断层。
(二)塌方过程及规模
在隧道往前施工的过程中,某日,在隧道进口段挖至离洞口411米处,由于近期降雨较多,掌子面出现了滴水现象,而且随着降雨量的增多,滴水现象变的更为严重,经过仔细观察,掌子面为强风化花岗岩,拱部左侧出现了大量的掉块,同时在掌子面前方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溶洞,形成了一个地表直径23米,洞坑深度12米左右,洞坑直径10米左右的洞坑,塌方总量4102m3左右,现场人员在清理现场的时候,发现还在继续坍塌,使得工作人员都无法进入到塌方现场。
(三)处理方案
经过多方专家进行讨论后,待坍塌趋于稳定后,即着手对塌方进行处理,具体处理方案如下:
1、洞顶地表处理
首先对洞顶塌坑周围进行清理,坑外挖出一条排水沟,断面尺寸应不小于50×50cm,并采用C20混凝土对排水沟支护,C15混凝土进行封底,确保地表水不浸入塌坑内。在地表清理后,采用C20混凝土进行锚喷支护,锚杆可采用3.5米长的Ф22钢筋,间距为1.5米,网片采用间距为20×20cm的Ф8钢筋,喷射混凝土厚度为10cm。对于塌方前段洞穴下沉部位,可以采用C20的混凝土进行补喷,厚度为10cm。
2、洞顶塌孔处理
坑内松土进行清理后,坑壁采用与洞顶同样的支护和处理方式。在坑内溶洞部位加设10根纵向16型工字钢支撑,横向用Ф22的钢筋连接,连接筋间距为0.5m/根。塌坑内钢支撑加固后,采用1m厚的C20混凝土进行填充,待强度合格后在混凝土层上用地表土进行回填。
3、洞内加强处理
首先要加强洞内排水,确保洞内塌方所造成的积水能清除,保证施工作业道路的畅通,其次,增加钢支撑进行支护,加密钢拱架间距。再次,加强洞内初期支护,增设双层小导管和钢筋网片,小导管规格为Φ42无缝钢管,长度调整为每根6m,共增加4排,每排35根。双层钢筋网片规格为Ф8钢筋网片,网片间距为20×20cm。上导坑施工时,每榀拱架每侧增加6m长锁脚注浆小导管3组,共6根,每组上下间距为0.5m,小导管内加设Φ22的钢筋进行加强。
(四)实施效果
该隧道塌方发生后,实施了上述洞顶地表处理、洞顶塌孔处理、洞内加强处理三项处置措施,当塌方完全处理完毕时,整个处理过程再无发生坍塌现象,且无任何安全事故发生,起到了很好的处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