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5 18:0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经济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XXX工业园区属于省级100个重点工业园区之一,园区规划为“一园三区”(罐子窑(北部)工业聚集区、江西坡(东部)轻工业聚集区、青山(南部)工业聚集区),总面积40平方公里。为推动XXX园区经济更好发展,根据县政协常委会的安排,于2019年11月19日,县政协副主席王强带领县政协调研组,对全县园区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X园区发展现状
(一)青山园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核心区1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以新型建材、冶金、物流为主。承接沿海东部地区转移的相关产业。目前,入驻企业2家。
(二)江西坡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在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建设集“世界茶乡、慢病康疗、民族风情、精准扶贫”于一体的绿色发展示范区,以产定城、以产养城,打造以茶产业种植及系列茶产品深加工、茶旅一体化文化旅游和康养基地。以“正山堂·普安红”为品牌,深度挖掘茶文化产业链。依托“四球古茶、普安独有”的唯一性,慢病康疗与国民养生的独特性,融合地方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同时大力推进世界茶源文化广场、布依生态小镇、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程及精准扶贫和民生改善,形成“产养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目前有入驻企业15家。
(三)北部石材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主要以石材生产加工为主导产业,同时发展冶炼、载能、建材工业基地;打造现代新型化工业发展基地,承接沿海地区转移的潜在优势区。目前引进石材加工企业5家,其中2家正在进行厂房建设。
二、XXX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缺乏建设资金,目前,除江西坡园区外,园区内道路建设、亮化、绿化、给排水、弱电管沟(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没有完全建成。如青山园区青石主干道项目建设因资金资困难而停工,江西坡厂房改造工程没有全部完成,白沙石材产业园的路网、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因缺资金推进缓慢,几乎处于停工状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进入和投产企业的正常生产营运。
(二)入园企业不多、投资强度不高。园区内企业的种类单一,呈现产业形态单一化现象。企业大部分是从外部引入,企业彼此没有“缘”和“链”的联结,形成的产业形态差异大。比如江西坡轻工业园区入园的项目只有手袋加工、农特产品加工、茶叶精深加工、食品加工、玻璃加工等,企业之间缺乏价值联接,也缺资源相似性、市场相似性的联盟条件,企业间经济活动上的非相关,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
(三)园区建设用地利用粗放、效率低下。行政干预导致规划随意调整,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征用市场混乱。园区土地指标有限,不能按约定时限给入园企业办理土地手续。如在青山园区范围内,虽有部分土地已被征用,但用地性质任然没有调整为工业用地,而部分已调整为工业用地的土地又还没有征用储备,导致企业选址用地比较困难。
(四)园区的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健全。一是园区管理人员少,大多不熟悉园区工作和经济工作;二是与园区建设相关的部门不能及时有效地为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搞好服务。管理和服务的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业主的投资积极性。
(五)园区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①群众认识不到位,部分群众对土地依赖性强,在征地、拆迁等方面不能积极配合,阻力非常大;②服务企业不到位,因园区工作人员少,事务多,存在着工作效率低、服务企业不到位的现象;③园区社会管理滞后,如医疗卫生、劳动保障等机制不健全,管理难度大,劳动就业保险难以保障。④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大,企业融资难。
三、对我县园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调研组建议:
(一)加大投资,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强化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融资工作。继续推进青山园区青石主干道的修建工作,快速推进白沙石材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江西坡园区厂房改造工作。切实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为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二)结合实际,科学、合理调整产业布局。结合园区实际,依托园区优势产业,明确产业定位,编制储备一批招商引资项目。重点要依托我县煤电、茶旅、石材、长毛兔养殖等主导产业,依托我县政策和资源优势,科学、合理调整产业布局。
在青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加大园区规划调整和工业用地的调规和储备,科学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主要围绕中电厂进行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一是紧紧围绕青山电厂下游产品,按照节约资源、变废为宝的生态招商理念,就如何有效处理电厂产生的脱硫石膏、粉煤灰、炉渣等废弃物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力求引进1至2家专门利用电厂产生的脱硫石膏、粉煤灰、炉渣等废弃物生产新型建筑材料的规上企业,形成相应的产业链。二是结合园区实际,围绕煤电产业、煤化工、生态农业产业、农特产品加工、建筑材料加工等相关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布局。力求把青山园区打造成全县见效快、效益高、总量大的循环经济产业园。
在江西坡双创产业园区:要着重发展以茶业手工、机器加工为主,以仓储物流、农产品加工、轻工业生产加工、康养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力求把江西坡双创产业园打造成为茶业生产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托江西坡双创产业园区,在促进产业集聚、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
在北部工业园区:以石材产业为主,以北部铅矿、铁矿、大理石、硅等资源为极点,辐射兴中、白沙、龙吟等乡镇。重点发展以石材加工、冶炼、载能、建材为主的工业,带动其他相关联产业的发展;以北部区域的优质饰面灰石、大理石、萤石、砂石、硅石等矿产资源为依托,加大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外引内联多渠道筹集资金,运用科学技术和资源优势,独资和合作开发,培育和发展非金属矿产生产企业,规划建设好石材产业园。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建材工业发展,努力扩大总量和市场份额,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结构调整升级,发挥建材工业消纳固体废弃物的优势,加强综合利用,大力发展节能利废建材,延长产业链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严格进退机制,抓好僵尸企业清理工作,促使企业有效转型升级。一方面严格按照产业规划布局招商引资,对入园企业严把入园关,对不符合相关产业规划的企业一律不得进入相应园区,对已进入园区但不符合园区产业规划布局的企业进行及时有效清退。二是加强破产企业的清理工作。1.对停建停产企业项目督促其尽快建设,确实无力恢复建设的项目园区尽早收回土地或厂房再对外招商,企业不得长期占用园区有限厂房资源而长期不生产运营,造成资源的闲置和严重浪费;2.对停产的企业给予政策性帮扶,进行转产后再对外招商;3.对已投产但土地利用率偏低或产能税收未达标的企业,督促企业启动下一步建设和扩产增效。同时,帮扶生产企业转型升级。1.督促企业改代加工为进料加工,扩产增效,提高税收贡献;2.引导企业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科技成果向产业成果转移;3.加强园区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提高企业职工的培训率,保障企业的技术工种用工需求;4.帮扶企业挖掘潜力,做大规模,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申报规模以上企业。
(四)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扩建园区,让产业相对分类、集中发展,形成产业发展集聚效应。结合园区产业分布实际情况,为充分有效利用园区土地,将相关产业分类集中发展:一是将以浙茶集团为中心的茶业生产加工企业集中连片布局发展;二是以才华手袋厂为带动,积极引进一批以轻纺制造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做大做强园区现有产业,形成相应的产业链。将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有效衔接,不仅形成各类产业集中、互补、互动、相互促进的集聚效应,还能有效解决了企业用工及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就业问题。
篇2
主要工作:
2、以“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为契机,倾情打造“万商西进的桥头堡”。利用毗邻长珠闽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长珠闽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先后规划包装了20多个项目,开展产业招商、规划招商;组建了10多支招商小分队,积极参与赣台经贸洽谈会、宁波招商推介会等大型招商活动,成功引进了生源集团、宁波跃达建材等大型工业企业集团来玉投资。建立了大项目领导挂钩、重点企业重点扶持的机制,为外商提供从项目签约到选地落址、立项办证、招工融资及供电通讯等一条龙、全方位服务,促进了以浙商为主体的外商投资创业群向我县纷纷涌入。
3、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尤其是加大入园企业的环保把关力度,目前入园企业95%以上的做到了“三废”回收循环利用。生源集团投资3亿元的年产20万吨酒精项目,采用国内先进工艺技术,以木薯、早米为主要原料生产酒精,从酒精分离物中提取高蛋白饲料,又用余热、余压进行发电;宁波跃达建材投资1亿元的年产60万立方米砂加气混凝土砌块项目,年可消化石灰、水泥30余万吨,年创税收1000余万元;还有普威实业、澳大利纺织、国林五金、蓝海压缩机、金海化工、飞跃包装等项目正在全面加快建设。这些项目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建成投产后将为我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
篇3
一、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1、生产增速平稳较快,总量规模快速扩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8565.6亿元,同比净增2428亿元,增长20.5%。一季度增长21.3%,二、三、四季度小幅适度回调,分别增长20.7%、20.7%、20.4%,全年呈现高位稳行走势,累计增速高出全国6.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七位、中部六省第二位。
单月增速保持在18%~21.6%之间,比2010年波动幅度收窄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处在平稳较快增长区间(见图1)。单月增加值持续扩大,3月超过600亿元,6月跨上700亿元台阶,11月突破800亿元,12月创886亿元的新高,月均增加值突破700亿元,比上年月均值高出200亿元以上。工业总量占全省GDP比重达到43.7%,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4%(见图2)。
2、工业产销衔接平稳,重点产品增势较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同步较快增长,实现产值26945亿元,增长36.6%,快于全国8.8个百分点;销售产值2.62亿元,增长36.4%。工业品产销率97.4%,同比回落0.1个百分点,仍处于较高水平。在内销稳步增长的同时,出口高速增长。全省工业完成出货值1199亿元,增长52.6%,增速快于全国36个百分点。全省重点监测的470种产品中,406种产量保持增长,其中白酒、服装、中成药、电缆、船舶等108种产量增长30%以上,计算机、磷酸二铵、冷轧薄板、无纺布等41种产量成倍增长。汽车产量174.3万辆,稳居全国前列。化肥产量1018万吨,增长27.7%,产量居全国第二位。钢材产量3594万辆,水泥产量9343万吨,分别增长24.1%、10.3%,产量居全国第六、第八位(见表1)。
3、工业利税增长较快,质量效益稳步提升。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935亿元,增长35.3%,增幅高于全国8.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2650.3亿元,增长25.1%,其中利润1497.4亿元,增长29.3%,增幅高于全国3.9个百分点。月度利润除3月外均保持在100亿元以上,6月达到134.2亿元,11月达到148.9亿元,12月再创254.7亿元历史新高(见图3)。17个市州除武汉外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12个增速超过40%。其中,仙桃、随州、咸宁、林区利润成倍增长,潜江、天门、鄂州、孝感、利润增速超过60%,荆门、恩施、黄冈、荆州增速超过40%。武汉利润351.5亿元,占全省工业利润的23.5%;宜昌利润235.3亿元,增长13.9%;十堰、襄阳利润182.8、139.7亿元,增长24%、25.2%。
4、支柱产业快速壮大,工业结构持续改善。千亿元产业规模扩张较快,继汽车产业之后,食品、石化、钢铁产业营业收入均突破3000亿元,机械产业超过2000亿元,电子信息、纺织产业超过1800亿元,建材产业超过千亿元(见表2)。初步统计,全省营业收入过百亿元工业企业25家,其中东风公司、武钢集团营业收入过2000亿元。轻工业消费类产业提速,轻、重工业分别增长25.5%、18.3%,比重由2010年的29.8:70.2调整为31.8:68.2。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分别增长25.9%、20.1%、20.6%,三大制造业结构调整为32.2:36.3:31.5,消费品工业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为34.2%,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完成增加值2325.9亿元,增长23.4%。产品更新步伐加快,产品附加值提升,全省工业增加值率31.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全省50家列入淘汰落后企业全部关停,六大高载能产业增长16.9%,低于全省工业增速3.6个百分点。
5、区域工业协调发展,中心城市拉动作用明显。全省17个市州除林区外均实现两位数增长,15个市州工业增速超过20%,副中心城市襄阳、宜昌增长26.8%、26.6%,增速居全省前二位;咸宁(26.3%)、荆门(26.2%)、天门(26.1%)增速超过26%。武汉工业增加值达到2458亿元,占全省比重为28.7%;宜昌、襄阳工业增加值均首度突破千亿元,分别为1100、1035亿元,成为全省工业重要增长极。黄石、荆门增加值超过400亿元。武汉城市圈工业增加值增长19.4%,规模占全省工业的56%;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增加值增长24.2%,同比加快1.4个百分点,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县域工业继续强劲增长,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30.1%、41.5%,增速分别高于全省9.7、10.6个百分点;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00亿元,占全省工业比重超过50%。
6、技改投入力度加大,工业投资增长加快。2011年,全省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99亿元,增长40.4%,增速同比加快17.7个百分点。其中,全省技术改造投资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到2067亿元,增长30.1%。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到43.8%,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武汉完成工业投资1202亿元,增长40.5%,增速居副省级城市前列;宜昌、襄阳工业投资649、641亿元,增长27%、43%,增长较快的还有随州(88%)、天门(71%)、咸宁(54%)、荆州(53%)、黄石(51%)。全省制造业完成投资4759亿元,增长47.7%,其中食品、汽车、钢铁、化工、建材行业投资分别增长55%、28%、58%、41%、51%。
7、电力需求稳定增长,煤电保供有力有序。面对三季连旱、水电欠发、煤价高涨等不利局面,在全国大范围限电情况下,全省保障电力正常供应。全省发电量2101亿千瓦时,增长4.2%,其中火电933亿千瓦时,增长22.1%;火电机组平均利用5049小时,同比增加543小时。全年全社会用电1451亿千瓦时,增长9%,其中工业用电量1046亿千瓦时,增长8.6%,占全社会用电的72.1%。全年调运电煤4306万吨,同比增长23.6%,其中铁路调运量2692.32万吨,占62.54%,“下江煤”、“海进江煤”调运量突破1000万吨。截至2011年底,全省发电装机容量5314万千瓦,同比增加408万千瓦,电力保供能力继续增强。其中,水电3386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的63.7%;火电1917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的36.1%。
二、主要行业运行情况
全省39大类行业中,除石油开采外增加值均实现增长,26个增长20%以上;35个行业利润实现增长,22个行业利润增幅超过40%。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增速有所放缓,消费品工业延续快速增长势头,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规模实力增强。
1、汽车行业步入平稳增长。汽车行业全年完成增加值1175亿元,增速由年初的22.3%回落至14.6%。实现利润375.9亿元,增速由年初的23.5%回落至8.1%;税金142.6亿元,增速由年初的43.3%回落至13.1%。汽车产量174.3万辆,增长1.6%。其中,轿车产量增长1.1%,越野车、客车、载货车分别增长11.6%、9.2%、8.7%。神龙公司、东汽股份、东风渝安、东风本田汽车产量分别为40.6万辆、32.3万辆、33.4万辆、25.4万辆。
2、食品行业高位增长。近几年来,食品行业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增长波动性小、稳定性强、景气周期长,成为行业中的最大亮点。全年行业增加值跨越千亿元台阶,达到1076亿元,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达到3521.9亿元,产业规模超过钢铁、石化,成为全省仅次于汽车的第二大产业;增加值、利润分别增长32%、72.7%,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17.9%、24.1%,均居各行业之首;实现税金93.2亿元,增长47.2%。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2.4%、35%、29.4%;农副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到2248.7亿元,增长62.9%;稻花香集团营业收入达118.9亿元,成为全省首家百亿食品企业。全省酒、茶、面、油等多个子行业增长较快,大米、植物油、方便面、精制茶产量均增长30%以上。
3、钢铁产业增速放缓。受政策调控和市场需求影响,钢材价格呈现“前高后低”走势,三季度后钢价逐渐下滑。12月末,武钢、鄂钢钢材出厂均价分别为4600、4250元/吨,比上年末分别下滑100、400元/吨。受此影响,鄂钢全厂减产20%以上,宏泰、吴城等部分小钢厂停产限产。在新投产项目拉动下,全省钢材产量3594万吨,增长24.1%,其中三峡全通钢材产量468万吨,增长2倍。行业完成增加值653.3亿元,增速由一季度的18.2%回落至14.3%。实现利润98.8亿元,增长75.9%;税金65.3亿元,增幅由一季度的18.1%回落至2.8%。
4、石化行业效益回落。原油价格高位震荡,石油加工业亏损加剧,导致石化行业效益明显回落,但在化工行业支撑带动下全行业仍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933亿元,增长16.6%。其中,化工行业增长24.7%,石油加工、橡胶行业增长11.5%、4%。实现利润85.9亿元,增长6.7%,增速同比放缓55.2个百分点;税金175亿元,增长8%,增速同比放缓15个百分点。化工行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到2078亿元,增长49.3%,利润、税金分别增长52.8%、24.5%。石油加工业净亏损26.6亿元,税金下降7.6%。全省化肥产量1018万吨,增长27.7%;农药21.2万吨,增长30%。原油加工量1004万吨,同比持平。
5、机械行业增长较快。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和省内骨干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机械行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年完成增加值965.3亿元,增长22.8%,占全省工业的11.3%,比重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32.6亿元,增长33.1%;税金61.1亿元,增长21.4%。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及器材制造、仪器仪表及办公机械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4.5%、31.2%、18.3%、23.6%。化工设备、工业锅炉、发电设备产量分别增长92.1%、83.4%、19.3%。船舶产量223.2万载重吨,增长31%。
6、电子信息产业提速。电子企业克服外部需求萎缩、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滑等不利因素,行业增速持续回升。全年完成增加值543亿元,增长30.4%,同比加快5.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36.6亿元,增长21.9%;税金44.8亿元,增长27.8%。计算机产量825万台,增长336%;显示器产量1506万台,增长7.3%。大项目拉动作用明显,富士康实现产值307亿元,增长92%;天马微电子、新芯国际、南玻多晶硅产值分别增长6.5倍、70%、94%。多普达、波导等重点企业停产限产,手机产量下降26%。
7、纺织行业逆势前行。纺织企业克服成本上升、棉价震荡、外需下滑等困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行业在不利形势下实现了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546.8亿元,增速由年初的14.3%逐渐回升至22.8%。其中,服装业增长33.9%,对行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4.4%;纺织、化纤业分别增长18.8%、27.9%。行业实现利润86.5亿元,增长76.6%;税金51.7亿元,增长35.3%。其中纺织业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达到1252.4亿元,增长51.8%;服装业利润增长86.2%。全省布、纱产量分别增长52%、26.1%,服装产量增长57%。
8、建材行业增势强劲。受益于水泥价格上涨、产能持续释放,以及石材、瓷砖、平板玻璃等子行业拉动,建材行业持续高位运行。全年完成增加值474.1亿元,增长31.7%。实现利润101.8亿元,增长101.3%;税金52.2亿元,增长53.9%。全省水泥产量9343万吨,增长10.3%,增速由一季度的22.3%放缓至12.9%。瓷砖、石材、平板玻璃、混凝土产量分别增长88%、72%、47%、55%。
9、烟草行业质效提升。武烟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高档烟比重持续提高,在有限的产品增量中实现效益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337.1亿元,增长15.6%。实现利润27.7亿元,增长46.9%;税金259亿元,增长22.3%,占全省工业税金的22.5%,行业营业收入利税率达到75.2%,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10、医药行业增势平稳。在国家新医改政策刺激下,市场需求和生产销售稳步扩大,医药企业克服中药材、原料药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行业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完成增加值175.8亿元,增长21.4%。实现营业收入514.5亿元,增长31.9%;利润43.8亿元,增长27.1%;税金20.7亿元,增长18.5%,行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8.51%,同比提高0.52个百分点。中成药产量20.8万吨,增长38%;化学药品产量8.4万吨,增长57.5%。
三、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一是原材料成本上升。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购进价分别上涨6.5%、11.5%,价格“剪刀差”5个百分点,高出全国1.9个百分点,两种价格“高进低出”挤压企业盈利空间。二是融资成本上升。随着利率不断上调,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及相关费用上浮30%~60%以上,与贷款相关的财务支出“水涨船高”,全省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分别增长31%、31.7%。三是用电成本增加。湖北省工业用电价格在6月1日、12月1日分别上调2.5分/度、3.3分/度,两次涨价导致全省工业企业每月增加成本4亿元以上。四是企业用工成本提高。省内企业用工成本普遍上涨两成以上,持续上升的成本压力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前三季度全省工业利润增幅呈逐月走低态势,四季度虽出现回升,但仍低于年初54.5%和一季度34.3%的增幅。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大中型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全年实现利润904.5亿元,增长11.7%,低于全省增速17.6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由上年的6.2%降至5.6%。
2、行业和企业分化较为明显。从行业看,上年行业整体回升、普遍向好的局面发生变化,产业链上游行业好于下游行业,竞争性的汽车、钢铁、石化行业增速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汽车行业从上年增速快于全省12.3个百分点,转变为低于全省5.9个百分点,影响全省工业减速2.2个百分点;钢铁、化工行业也明显减速,石油加工业和火电行业亏损严重。从企业看,随着企业经营环境趋紧,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增大,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到8.6%,全省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117.6亿元,同比增长94.5%,高于全国26.9个百分点,创2008年下半年以来最高增幅。三季度以来,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产品价格下挫,原材料工业步入调整期,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经营或减产停产状态。受此影响,十堰增速由上年的39.2%回落至10.1%;武汉增长16%,增速低于全省工业4.2个百分点。
3、生产要素制约矛盾突出。一是煤电供需矛盾突出。由于湖北省电煤主要靠外省调入,传统省份煤源供给不足,加之铁路运力限制,煤电供应紧平衡逐步成为常态,特别逢迎度冬期间保供压力较大。二是企业资金异常紧张。央行实行稳中趋紧的货币政策,企业资金普通短缺,回笼时间长、手续多、难度大,回款中承兑汇票占比高、贴现费率高。三是用工结构性短缺。各地普遍反映熟练工、技术工尤为紧缺,部分重点企业出现中高级技工稀缺难求的局面。
四、工业经济走势评析
总体来看,2011年湖北工业经济延续“十一五”以来平稳较快发展势头,总量持续扩张,增长趋于稳定,产业升级和内需型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明显,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势头初显。综合分析湖北省工业发展所处阶段、内在动力和各地发展势头,2012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局面仍然可期。
1、增长活力的持续性增强。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北省工业发展明显提速,总量规模快速扩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0年首度突破千亿,2005年达到2007亿元;2008年达到3842亿元;2009年达到4742亿元,当年净增900亿元;2010年达到6136亿元,当年连续跨越5000、6000亿台阶;2011年达到8565亿元,当年净增2429.1亿元,增量比2006年全年总量还高出125.6亿元,实现从6000亿向8000亿跨越,2012年将跻身“万亿工业俱乐部”,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态势逐渐形成。从工业地位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占GDP比重达到43.7%,较2006年提高13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4%,工业主导型特征明显,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支撑。全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1∶50.1∶36.8,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较2006年提高5.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呈现明显的“二、三、一”阶段性特征,工业经济在这一阶段有望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今后一个时期,工业扩张和第二产业主导的格局还将进一步强化。但要看到,湖北工业产值虽稳居全国第十一位、中部第二位,但规模不及江苏、广东、山东的1/3和浙江、河南的60%,与湖南的领先优势仅相差700亿元。因此,湖北要继续实施工业兴省战略,全面落实“两计划一工程”,即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千亿产业提升计划、先进制造业振兴工程,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着力打造一批百亿和千亿级的骨干企业、产业基地,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规模,使工业成为湖北跨越式发展的主导支撑。
2、高位运行的稳定性增强。从经济运行轨迹看,2004年以来湖北工业步入快速上升通道,除2005年外增速均高于20%,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间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一度打断工业增长曲线,但当年增速仍超过20%,随后连续28个月保持在20%以上。2011年,全省工业继续保持在20.4%~21.7%的高位平台稳健运行,当月增速维持在18%~21.6%的增长区间,工业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增强。从发展趋势看,全省工业经济仍处于增长周期的景气阶段。但需要关注的是,当前国内外宏观环境较前几年相比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金融危机后续影响逐步显现,全球流动性过剩与市场预期不足并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与通胀压力并存,实体经济面临困难增加。加之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全省工业经济逐渐由高位运行转向平稳较快增长。因此,湖北需要把保增长放在突出位置,密切跟踪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动向,强化经济运行预测预警和预控,着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强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政策扶持力度,防止工业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同时,要下大力气搞好煤电运保障供应,抓紧建立煤电保供长效机制,加大资金、用工等要素协调力度,为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3、内需型产业的带动性增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步入提速的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由“吃、穿”为主向“住、行”为主升级,有力促进了汽车、房地产和以满足消费需求的轻工产业加快发展,同时钢铁、建材、化工、机械等提供中间产品或设备的产业获得较快发展。近年来,全省汽车、钢铁、建材及轻工消费类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内需型产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尤其是食品、纺织、电子信息等产业保持30%左右的强劲发展势头,消费品工业比重提高到32.2%并超过原材料工业,有力支撑了全省工业增长。2011年,湖北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意味着全省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居民消费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消费品工业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产业转型升级和装备国产化步伐加快,机械、电子信息等产业有望大展身手。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原材料工业仍具有一定发展空间。要充分发挥湖北地处国家经济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顺应国内消费升级的趋势,继续把内需型产业尤其是消费类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研究制订完善发展规划,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转型升级,支持汽车、机械制造以及消费类电子、食品、纺织、轻工、医药等消费品工业加快发展。
篇4
**年,全市工业经济在**年高位运行的基础上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70亿元,同比增长25.2%;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075.6亿元,同比增长27.28%;实现利税213.5亿元,同比增长24.55%,其中利润104.6亿元,同比增长30.28%;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完成年度计划。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734亿元,同比增长19.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1%,比**年提高0.8个百分点;二产完成增加值86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比**年提高0.9个百分点。
一、**年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工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产销衔接正常,总量创近年新高。**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70.04亿元,比**年净增113亿元;同比增长25.2%,比**年回落了1.7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2199亿元,增长28.3%;产销率为97.94%,比**年提高0.97个百分点。从全市重点调度的50种工业产品看,有34种产品比**年有所增长,占68%。从轻重工业来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51.16亿元,重工业完成增加值518.87亿元,分别增长23.15%和25.34%;轻重工业的比重为22.6:77.4,重工业比重比**年末提高1.9个百分点。
2、经济效益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714户,比**年净增204户;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075.61亿元,同比增长27.28%;实现利税213.52亿元,同比增长24.55%,其中利润104.58亿元,同比增长30.28%。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17.09%,同比提高16.3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七项综合指标中有四项同比增长,其中流动资产周转率为2.41次,同比加快0.03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4%,同比提高0.1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7.79万元/人,同比增长17.87%;产品销售率为97.94%,同比增长0.97个百分点。
3、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从企业结构看,大中型企业对全市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303家,比**年净增71家;过亿元企业合计实现销售收入1626.8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8.38%,比**年提高3.58个百分点。二是从行业结构看,支柱行业优势明显。黑色金属冶炼、交通运输设备、电子计算机及通信设备三大支柱行业实现销售收入845亿元,同比增长33.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7.7%。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05.6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954.99亿元,利税105.47亿元,分别增长31.36%、36.53%、40.8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比重为45.6%,比**年提高3.5个百分点。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有所增强。**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676.24亿元,同比增长26.2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0.12%,较**年提高2.1个百分点。
4、煤电运供求基本协调。**年,我市生产原煤361万吨,增长40.3%;重点用煤企业累计购进煤炭1040万吨,库存49.6万吨,比年初增加10.6万吨,从运输方式来看,铁路完成603万吨,占58%,公路完成437万吨,占42%;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52.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67%;其中工业累计用电101.2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6.2%,增长13.82%。煤电运的基本平衡,对全市工业的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利保障。
二、节日期间我市工业企业加班及一月份工业生产情况
据调度,我市春节期间加班的工业企业245家,累计加班59.6万人次,完成工业增加值9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利税2.78亿元,同比增长16%。截至正月初十,我市各重点企业已经全面恢复生产;除少数县(市)区的企业以外,绝大部分春节放假企业已陆续开始上班。
1月份,我市工业生产在上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据调度,济钢、重汽、山水、炼油等重点企业生产稳定。预计1月份我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3.8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20%,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0亿元左右,同比约20%。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分别比1月份计划少10亿元和30亿元;为实现“首季开门好”的增加了难度。
三、**年工业发展目标
年前,我委会同市发改委和市统计局对各县(市)区及重点企业进行调研,对**年工业发展目标进行了衔接。**年我市工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10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450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税255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润121亿元,同比增长16%;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14户,净增300户;收入过亿元企业353户,净增50户。
四、做好“首季开门好”服务月活动的几点要求
综合分析今年的工业发展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全市工业仍将处于较快增长的态势;但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仍然较多,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与市场需求回落之间的矛盾突出,由此带来产品价格下降、库存增加、效益回落;亏损面上升、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加;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方面的问题,使组织经济运行的难度加大。一季度是组织全年经济运行的关键。为抓好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工作,已经下发了《关于切实抓好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工作的通知》。下面我就这次服务月活动提两点要求:
篇5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指出,企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肩负着重要使命。要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提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形成企业家和企业的共识,把企业发展与国家兴衰,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历史重任内化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从而激发企业的动力、活力和创造力,积极、主动、自觉地投身到实践中去。
在具体方面,一是企业要体现国家意志,实现民族愿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自觉履责;二是要为融合发展、包容发展、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履行应尽的责任;三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两型”社会的战略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四是要关注民生利益,经营方针中突出质量品牌和安全生产,这是企业关注民生最集中的表现;五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走出去”,实现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统筹,要树立全球性社会责任理念。
他强调,企业有了责任感和自觉性,就会转化成履行社会责任的内生动力,就会激发出各种各样的创造性思维,就会更加自觉地付诸实践,不断创造新的经验,提升水平,增强竞争力。如果大多数企业都能这样,行业水平、综合国力就能大幅度提升,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的重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成为现实。
篇6
一、招商考察情况及启示
此次招商考察,虽是以招商为主,但在与企业接触过程中,也从他们的成功实践中,对如何加快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得到了一些非常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必须按照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培育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是经济发展的综合载体,牵动力强、辐射面广、关联度高。所考察各地都是以骨干加工企业为龙头,上联原材料基地,中联各类吃配项目,下联终端产品市场,整体做大做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生产加工体系,推动了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沈阳##公司从去年以来先后投资近1.5亿元,在沈阳市完成了浸渍纸厂、复合地板厂扩建,在我县##镇完成了人造板厂建设,实现了从采购原材料加工中高密度板-加工生产浸渍纸-合成加工复合地板-终端产品销售的完整链合,生产能力和潜力不断提高,今年准备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和能力,争取几年内年加工能力达到20-30万立方米。梅河口市以82户松籽加工企业为核心,上下连接着200多户松籽收购和出口销售企业,原材料收购遍布全国各松籽主产区,并通过我县和珲春等口岸收购俄罗斯、朝鲜等国松籽,年加工松籽12万吨,松籽仁、美人松饮料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果仁加工销售集散地。
启示二:必须以加工业为支撑,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次考察所接触的企业发展速度都非常快,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无一不是从贸易起家,完成一定积累后迅速转型,依靠创办实体兴办加工业实现快速发展的。保定市建昌铜业有限公司最初只是收购销售杂铜,1992年正式创办加工企业,利用废铜加工电解铜、铜杆等产品,短短12年时间,由创业初期的100万元发展到拥有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总资产2.2亿元的河北省最大的炼铜企业,年产值11.5亿元,利税4000多万元,而且企业没有一分钱贷款。目前,安新县整个有色金属行业正在由以原材料生产为主向加工终端产品发展,发展潜力和效益不继提高,有色金属冶炼所创造的税收占安新县的半壁江山以上。梅河口市个体屠宰户王小黑,以26万元入道开始从事松籽经销加工,几年内迅速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500多万元、年加工松籽5000多吨的企业,产品全部出口日本。本溪冶炼一厂、二厂、通用金属公司以##进口铝锭为主原料,生产加工硅铝钡锶钙锰铁合金、铝锰钛铁合金、铝钛铁合金、硅钡锶钙铁合金、硅钡镁铁合金、铝锰铁合金、铝镁钛锰铁合金线等炼钢用新型复合合金脱氧剂、脱硫剂、变形剂,产品供应东北地区12家大型炼钢企业,成为本溪市最大的财源。
启示三:必须立足自身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将自身优势与历史机遇有机地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发展强势产业,构筑区域特色,是三省五地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梅河口市虽不是我国的松籽主产区,但其充分发挥公路铁路四通八达、历史上已形成的吉林省重要的松籽集散地优势,立足东三省和俄罗斯的松籽资源,全力发展以红松籽为主的干果类食品业,成为梅河口市区域经济的特色和支柱产业。河北省安新县充分发挥地处京、津、石金三角地带、有色金属冶炼历史悠久、技术成熟的优势,历经30余年的发展,培育有色金属冶炼、销售企业213家,各类有色金属产品年成交额达30多亿元,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有色金属材料购销、加工集散地。大石桥市充分发挥菱镁石矿富集的优势,大力发展以镁砂、镁碳砖为主的镁制品冶金行业,年产镁砂30万吨,被誉为中国镁都。
启示四: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企业、社会和环境全面发展。这次所考察的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所从事的是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但这些企业在发展中充分考虑了环境污染问题,严格按照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建设管理,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许可和扶持,同时也得到了当地居民的认可,得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成为当地重要的税源和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在厂址选择上,这些企业均以效区或附近山区为主,尽量远离居住区和农业主产区;在厂房建设上坚持高标准,以砖瓦结构或钢架结构为主,储料场、仓库、蓄水池、办公楼等配套设施齐全;在设备安装上采取污染较严重的矿热炉和污染较轻的公频炉同时使用,有条件的企业安装了除尘设备,既尽可能地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又保证了企业生产规模;在厂区管理上,强化环保意识,严格管理,多数企业进行了美化、绿化,院内干净利落,整洁美观,如同花园,彻底改变了同类企业脏、乱、差的形象。
二、我县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不足及优势、商机
与考察各地相比,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和不足。一是企业单体或群体规模小。所考察的五市县,集中力量培育优势企业、主导产业,有的是以几个大型企业构筑了区域之最,有的是以小群体大规模形成了中国之最、世界之最。而我县,无论是独立的加工企业,还是整个产业,都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主导产业不突出,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足三分之一。二是原字号产品多。我县进口的有色金属、木材、松籽、矽钢片、废旧机床等大宗骨干品种多数以原字号销往全国各地,产品附加值低,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很小。而所考察的这些地区,却恰恰是利用我县丰富的进口原材料加工销售半成品、终端产品,壮大了支柱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梅河口市经营加工的松籽60-70%是从##购进的,本溪冶炼业所需的重要原材料铝定基本上由##供应。三是贸易流通企业转型慢。这次所考察的企业多数是从购销原材料起步,迅速转型创办加工业,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财源企业。近年来我县依托口岸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以外经贸为主的贸易流通企业,但由于宏观上引导扶持不够、微观上企业缺乏工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这些企业在创办实体发展加工业上严重滞后,企业发展速度明显低于所考察地区的企业。四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我县除##两家公司在木材加工上从进口原材料、部分加工初级产品、极少部分加工终端产品上市,初步实现了产业的完整链接组合以外,大部分企业仅仅是经销原材料或加工初级产品,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完整的产业链,我县在外界的影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基地。五是工业项目前期工作严重滞后。缺少专业人才队伍,前期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对煤炭、硅石、风力等亟需开发的资源勘探不到位,一些好项目、大项目缺乏科学的可研论证和决策依据,不能得到及时开发建设,影响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六是企业建设管理低标准低档次。
通过考察对比,我们既看到了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同时也进一步认清了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和面临的潜在商机。一是富集的原材料资源优势。我县拥有国内、国外两种丰富的自然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进口有色金属、木材、松籽、废旧机床等原材料供应地,县内拥有丰富的煤炭、矿石、山产品等自然资源,如果尽快将这些资源加工转化,会加速建成冶炼、食品加工、木制品加工和能源等工业基地。二是独特的口岸区位资源优势。##是国家一类陆路口岸,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沿边开放带中拥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对外吸引力明显增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可以吸引大批的外地客商到##投资办企业,发展对俄进出口加工贸易,尽快形成对俄出口商品加工集散地。三是较为雄厚的资本资源优势。经过多年精心培育,我县已发展起一批完成原始积累的外经贸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均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正在积极扩张转型,正确加以引导扶持,将迅速形成一批新的立县工业企业。四是良好的基础条件优势。正在建设的##加工园区,为我县加快发展以前店后厂为主要模式的加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建设平台和物流通道。我县的木材加工历史悠久,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餐具系列、板材系列都具有一定水平和规模,但没有自己的品牌,深加工不够,进一步提升发展空间非常大。五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正式启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特别是在能源项目开发上,加大投资开放力度,国内大型能源开发企业纷纷抢占可利用资源和市场,对我县良好的煤炭、风力等资源表现出了强烈的开发愿望,并已经采取实际措施正在做前期项目准备。国家正在全国范围内清理整顿冶炼行业,2004年全部取缔3000KVA以下矿热炉,2005年取缔5000KVA以下矿热炉,国内大部分冶炼业设备为低生产能力设备,经过治理整顿,全国冶炼业生产能力将下降近一半。我县如能抓住机遇,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标准,通过引进和扩建,迅速发展一批6300KVA以上设备的冶炼企业,将迅速填补国家治理整顿所清理出的市场空间,形成新的立县支柱产业。所考察地区的冶炼、松籽、木材加工企业已经成长壮大,为降低生产成本,扩张企业发展规模,都急于向外发展,特别是在原材料基地寻求合作。这些都为我们加大招商引资,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几点建议
通过考察对比,借鉴外地经验,综合分析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对今后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明析工业战略定位,奠定##经济腾飞基础。自##口岸开通以来,我县的经济发展战略由最初的“贸打头、工当家、农为基础”逐步发展确定为“坚持口岸经济发展方向,深入实施工业兴县、外向带动、招商引资战略”,##的工业体系由以国有企业为主体逐步转变为国有改制的股份制或民营企业、完成原始积累的外经贸公司创办的企业、壮大起来的个体工商业户和小工业创办的企业、外来投资者创办的企业各占一定比例的多层次工业群体,外贸、内贸、农业等各经济领域与工业的关系日益紧密,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要实现跨跃式发展,必须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将工业做为发展经济的战略之举,走内涵式、集约式发展道路,以大气魄、大手笔、大动作,扶强做大骨干加工企业,带动工贸农结合,形成功能完善的支柱型主导产业链条,推进我县工业由手工作坊向现代化工业发展,由家族式管理向集团化发展,由原材料基地向加工集散基地转变,努力构造具有##特色的口岸型生产加工体系,实现由“工业兴县”向“工业立县”战略的转变,从根本上为##经济的腾飞奠定基础。
2、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产业优势决定经济发展的优势。##必须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区位资源、市场资源和资本资源等比较优势,选定一批优势产业,下大力气优先开发培育,取得规模经济聚集效应,推动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我县实际情况,今后应重点抓好木材加工、能源、食品、医药保健品、轻工产品、有色金属冶炼六大主导产业。一是利用资源优势培育主导产业。以##为龙头,加快生产刨光材、指接板、餐具、木质装饰材料、高档地板和高档家具等产品,促进木材加工基地的形成。以####公司为龙头,加快坑口电站、风力发电、水利发电、煤炼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能源工业。依托俄罗斯丰富的海产品、山产品资源和我县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加工厂为龙头,积极开展海产品、果仁、农副产品、山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食品加工业生产水平和出口规模。以##加工厂为龙头,大发展医药保健口加工业。二是立足区位优势构筑区域特色。引导外经贸企业加强与浙江宁波、温州等地服装、鞋帽、皮革制品、灯具等轻工产品生产企业合作,开展出口加工,形成轻工产品加工出口基地。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强势经济。以##公司为龙头,加强与辽宁本稀、河北安新等冶炼企业合作,建设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版权所有
篇7
【关键词】 工业经济 湖北省 经济效益
一、湖北省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一季度,湖北省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开局良好,主要指标高于全国,工业结构持续改善,经济效益稳步提升,但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稳增长任务艰巨。
1、生产增速同比加快,保持高于全国态势。如图1所示,1―3月,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7%,同比加快0.9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9位。3月当月增长12%,环比加快0.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分轻重工业看,增加值分别增长11.1%、12%,延续轻工业高位放缓、重工业底部回升态势。
2、产销衔接基本平衡,多数产品保持增产。1―3月,湖北省工业完成产值、销售产值9201、8966.1亿元,分别增长13.2%和14%。工业品产销率为97.5%,同比加快0.8个百分点。湖北省监测的563种工业产品中,444种产量实现增产,增长面为78.9%,其中手机、印制电路板、模具等20种成倍增长,发动机、铸造机械、空调等90种增幅超过30%。
3、工业结构继续改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1―3月,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843.4亿元,增长15.5%,高于湖北省工业增速3.8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产业增长10.8%,所占比重降至28.2%;民营工业产值增长15.1%,快于国有企业6.5个百分点。一季度,武汉工业增长11.9%,襄阳、宜昌分别增长11.7%,对湖北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50%。鄂州、荆州、孝感增速在12%以上,分别为12.8%、12.3%和12.1%,位居湖北省前三位。
4、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利润增幅全国居前。1―3月,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收入8948亿元,增长14.1%,高出全国6.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实现利税888.3亿元,增长18.8%,其中利润441.8亿元,增长27.7%,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7.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亏损企业亏损额57.5亿元,增长8.9%。
5、新增产能加快释放,重大增长点支撑突出。1―3月,武汉联想、80万吨乙烯净增产值66.2、44.5亿元,武汉石化、东风本田、武汉美的、稻花香集团、华润电力产值增幅超过40%,人福医药、武汉百威、东阳光、神龙襄樊工厂、襄大农牧增幅超过20%,神龙公司、武汉格力、兴发集团增幅超过12%。以上15个重大增长点新增产值298.8亿元,对湖北省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27.8%。
6、工业用电需求回升,煤电保供形势良好。如图2所示,1―3月,湖北省累计发电458.5亿千瓦时,增长6.5%,其中火电发电281.5亿千瓦时,增长12%。全社会累计用电393.4亿千瓦时,增长7.1%。工业用电253.4亿千瓦时,增长8.6%,同比加快11.5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加工业增长113.3%,化工、钢铁、建材、汽车行业增长9.1%、5.2%、17.3%、9.8%,有色、纺织、食品烟草行业下降27.6%、11.1%、4.4%。一季度累计调煤378.5万吨,同比增加89.5万吨。近期统调电厂电煤库存保持在400万吨以上。
二、主要行业运行情况
1―3月,湖北省41个大类行业中35个保持增长,19个增速环比加快,7个增速超过20%。
1、消费品工业增势平稳。受社会消费不旺、高端消费下降、原料配套供应不足、基数快速扩大等因素影响,消费品工业由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期,增加值增长10.7%,同比下滑3.1个百分点。
(1)食品行业平稳增长。由于前些年产能扩张过快,原料涨价和供应限制等矛盾显现,加之受进口大米、棕榈油等冲击,部分粮油加工企业停产,食品行业(含烟草)增加值增长11.9%,同比回落2.5个百分点。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业增长12.8%、11.4%,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4.7%;烟草行业受高档烟消费萎缩影响,增加值下降0.6%,降幅环比收窄7.3个百分点。大米、食用油产量增长10.3%、4%,卷烟产量下降10.4%。
(2)纺织行业增长放缓。成本上升抬高纺织品和服装价格,国内外棉价倒挂缩小以及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对纺织企业构成利好。行业增加值增长13.3%,其中纺织、服装行业增长13.6%、13.5%。纱、布产量增长13.8%、6.9%,化纤产量下降13.5%。
(3)医药行业高位回落。受去年同期增速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行业增加值增长11.4%,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化学药品产量增长11.2%,中成药产量下降4.4%。
2、原材料工业增速回升。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矛盾仍然突出,但受益大项目投产、化解产能过剩及部分地区产能关停,原材料工业出现恢复性增长,增速达到14.8%,同比回升7.5个百分点。
(1)钢铁行业由降转增。随着下游行业需求回升及部分钢铁大省过剩落后产能关停,湖北省钢铁企业订单有所增加,市场预期趋于好转,行业增长9.3%,扭转去年持续下降局面。钢材产量817.8万吨,增长5.3%。但钢材价格低位振荡,行业利润下降29.2%。如图3所示,3月底鄂钢钢材出厂价3840元/吨,同比下降110元/吨。
(2)石化行业增长提速。受80万吨乙烯投产和农用化工、橡胶塑料产业拉动,全行业增长19.2%,同比加快7.5个百分点。分子行业看,石油加工业受武石化炼油扩产拉动,增长15.8%;化工行业受益化肥出口关税政策调整,化肥产量增长5.0%,增加值增长21.7%;橡胶塑料行业汽车轮胎、塑料制品等需求较旺,增加值增长13.2%。
(3)有色行业持续下滑。由于产能严重过剩、要素成本上升,有色金属价格震荡回落,行业延续下滑态势,增加值增长8.8%。3月末,大冶有色阴极铜均价4.7万元/吨,同比下滑0.8万元/吨。精炼铜、电解铝产量下降16.5%、29.4%。
(4)建材行业增速趋缓。随着房地产、基础设施投资减缓,建材行业增长12.5%,同比回落7.7个百分点。水泥产量增长5.1%,平板玻璃、混凝土产量增幅均超过20%。3月底,鄂东地区水泥均价307元/吨,平板玻璃价格72元/重量箱左右,保持盈利。
3、装备制造业增速加快。汽车、家电、机电设备等产品需求回升,新增产能加快释放,装备制造业延续回升势头,增加值增长14.7%,同比加快1.9个百分点。
(1)汽车行业增长加快。乘用车产销两旺,商用车市场有所好转,加之神龙三工厂、东风本田扩产带动,行业增加值增长13%,同比加快4.8个百分点。汽车产量45.1万辆,增长13.9%,3月单月生产17.55万辆(见图4),同比增长6.9%。分车型看,轿车、越野车产量增长6.2%、61%,客车产量下降28.3%;载货车增长7.2%,扭转去年持续下降局面。
(2)机械行业较快增长。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力度加大。
(3)机械行业景气回升。机电设备、家用电器、农用机械等需求回暖,带动行业增长12.1%。分子行业看,通用设备、仪器仪表、电气机械制造业增长20.5%、37%、9.9%。环境污染防治设备、汽车仪表产量增长42.6%、17.1%,空调、冰箱产量增长37%、36.8%。
(4)电子设备业高位增长。受信息消费政策及武汉联想投产拉动,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4.4%,同比加快18.6个百分点。印制电路板、手机产量成倍增长,计算机整机、光电子器件增长84.9%、20.8%。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错综复杂,经济运行中的制约因素和困难挑战增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从外部看,全球经济活动总体加强,美国经济复苏加快,失业率下降至6.2%,欧洲经济弱势复苏,但日本经济刺激政策效应减弱,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普遍放缓。特别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国际资本流向发生变化,新兴市场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调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从国内看,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一些方面的困难不可低估。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出现分化,房地产投资大幅回落,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双降,企业间“三角债”和不良贷款逐渐暴露。从先行指标看,CPI涨幅降至13个月低位,PPI跌幅扩大且连续两年下降;3月份官方制造业PMI虽出现小幅回升但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汇丰PMI回落并连续三个月处在荣枯线以下,显示制造业活跃程度较低。
2、市场有效需求疲软。一季度工业生产增势平稳,但市场需求未见实质性好转,产销不畅的矛盾仍较突出。一是三大需求明显回落。1―3月,全国投资、消费、出口均超预期回落,湖北省投资、消费、出口同比回落5.7、0.7、4.3个百分点,工业出口五年来首次下降。二是支柱产业库存增加。多数行业产品销售不畅、库存增加。3月末,湖北省工业产成品1190.1亿元,增长13.1%。其中化工、建材、船舶、金属制品业增长21.8%、25.3%、74.4%、64.8%。葛洲坝水泥库存27万吨,接近单月产量的一半。三是骨干企业销售下滑。1―3月,湖北省监测的100户重点企业中,62家产销率出现下降,新冶钢、富士康等21家销售产值降幅超过20%。四是重点产品价格下降。1―3月,湖北省工业品出厂价下降1.6%。3月末,武钢、鄂钢钢材出厂价较2月份均下降60元/吨,铜价环比下跌0.4万元/吨,磷酸一铵、二铵价格同比下降320、600元/吨。大宗产品价格下滑,显示工业品需求疲软。
3、支柱产业分化加剧。1―3月,湖北省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主要靠增长点较为集中的汽车、石化、电子等少数支柱产业带动,食品、纺织等行业增长乏力,建材、有色、医药产业增势放缓,尤其是产业规模较大的食品行业增速回落。同时,支柱产业内部分化势头进一步显现。如汽车行业乘用车产销两旺,商用车销售不畅。食品行业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业增势平稳,饮料制造、烟草行业大幅回落。石化行业石油加工业好转,小化肥经营困难。
4、资金等要素制约突出。资金方面,受信贷政策影响,企业融资困难有所加剧,利率普遍上浮10%以上,部分企业回收货款70%为承兑汇票。据调查,荆门企业资金缺口72亿元,其中缺口100―200万元469家,缺口1000万元以上93家。用工方面,招工难由季节性向常态化转变,一些服装、食品骨干企业因招工生产负荷不足,部分产业园区一线员工月流失率超过15%。此外,工业用地不足的矛盾仍较突出,不少地方反映招商引资出现新的困难。
篇8
2015年,是本届人民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第一年。面对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工业经济下滑,特别是煤炭等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下跌带来的严峻挑战,县人民政府按照中央、省、市和县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稳工业、扩投资、抓农业、保民生、促和谐,科学谋划、从容应对,攻坚克难、锐意进取,采取一系列既利当前、更谋长远的举措,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稳中有快的良好态势。
一年来,我们把稳定工业经济放在首要位置,采取了一系列遏制工业经济下滑的措施,定期分析经济形势,强化经济运行调节,积极调处矿群、企群纠纷,努力开拓煤炭市场,推动工业经济稳中向好发展;把扩大投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采取高位推动、领导挂钩、细化责任、限时办结、强化督查、严格奖惩等措施,破解征地拆迁、资金保障等难题,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把国家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我省深入推进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三大战役”作为战略机遇,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加强招商引资,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打基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民生优先,将70%以上的公共财政资金投向民生领域,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妥善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全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把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作为工作方法,紧紧抓住产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建设管理、救灾防灾等大事、要事、难事、急事,科学配置资源和力量,统筹抓好各项工作,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经过努力,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2亿元,增长10%;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47亿元,增长36.2%;财政总收入完成13.3亿元,增长10.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78亿元,增长1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1亿元,增长14%;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6.31亿元,比年初增长5.32%,各项贷款余额31.95亿元,比年初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252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63元,增长2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
(一)工业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深入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跨越计划,加快工业发展。以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和科学办矿水平为重点,扎实推进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机械化和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煤矿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煤炭资源违法行为,煤炭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努力开拓攀西、滇西地区煤炭市场,积极推进煤矸石出境,煤炭产业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生产原煤740万吨,煤炭产业实现产值47.7亿元。推进建材产业升级改造,并启动了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建设。华盛公司停产转型工作有序开展,转产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水电站建设步伐加快,顺利实现三期围堰截流,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有序推进,有314户1544人到移民安置点修建了永久性住房。实施了35千伏变电站和220千伏输变电第二回输电线路工程。完成了水泥公司、定华建材公司烟气脱硝工程等减排项目,圆满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园区土地收储和融资工作有序推进。非公经济蓬勃发展,永兴煤炭公司和定华能源公司分别进入省非公企业、民营企业100强,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23.4亿元,增长12.2%。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65亿元,增长9.6%;工业增加值完成22.9亿元,增长11.2%。
(二)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继续抓好以芒果、核桃、花椒、茶叶、中药材为主的生态产业基地建设。全县芒果总产量达7.05万吨,实现产值5.04亿元,“芒果”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实施了3000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项目。完成冬早、夏秋蔬菜种植4.1万亩,实现产值2.1亿元,种植烤烟2.6万亩,收购烟叶59656担,实现产值0.74亿元。优质畜禽养殖基地建设进一步巩固。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梁家湾、樟木箐等6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了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和鲤鱼河流域中低产田改造、流域生态治理等5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完成了民主、新文等村1.8万亩土地整治项目。腊姑河水库大坝顺利封顶,主干渠建设全面竣工,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基本完成。启动了新庄河新庄乡段治理、永兴乡东西大沟改造项目。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新建“五小”水利工程3538件。全力开展抗旱减灾工作,筹集资金1425万元,解决了5.1万人和7.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共发放各类补贴资金3146万元。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11亿元,增长6.4%。
(三)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
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强银企银政合作,扩大融资,带动民间投资和社会投资,化解建设资金缺乏问题;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依法公正、公平破解征地拆迁难题。丽攀高速公路荣将至攀枝花福田段、县城至荣将一级路、县人民医院迁建、保障性住房等一批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完成了二级公路德茂尾巴村大桥拆除重建、县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等工程。鱼鼻钗水库、太阳能光伏发电、鲤鱼河县城至荣将防洪排涝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水库、铁路货运专线、水电铝、金属镁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开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共引进投资项目11个,到位资金16.15亿元。
(四)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
围绕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和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的目标,突出规划、建设、完善、管理四个重点,城市品位不断提升。进一步优化城市整体规划布局,中心镇和荣将镇同城化发展的框架初步形成。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了县城主要街道人行道无障碍设施建设,对老城区部分街巷进行了改造。实施了至搭脚箐河滨景观带工程,新建了36米道路延长线等绿化亮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5300平方米。中心城市燃气工程、第二自来水厂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强城市管理,认真抓好广场、公园、绿地、道路等市政设施维护。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为契机,整合力量,深入推进综合执法,大力开展城区市场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将荣将集镇环卫和市政管理工作纳入县城统一管理,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明显改善。“两违”整治工作深入开展,违法违规占地、建设行为得到遏制。高度重视乡镇集镇建设,实施了新庄乡集贸市场改造、农资储备仓库等项目,小集镇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农转城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共转户9009人,城镇化率达到42.51%。加大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力度,实施了19个县级新农村重点示范村、50个整村推进扶贫项目、300人易地扶贫搬迁和20个村组的农网改造项目,完成了100个农村垃圾收集站建设和84.2公里农村公路硬化改造工程。启动了美丽乡村和精品庄园建设前期工作。撤县设市申报工作稳步推进。
(五)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县各类保险参保人数达168185人次,比上年增加969人次。解决了7205名城镇低收入人口和24322名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城镇新增就业1094人,农村新增转移就业1568人。实施了190套廉租房、786套公租房、132户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和1500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继续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综合上线率继续保持了100%,高考综合成绩居一区四县第一。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加固维修校舍22430平方米。营养改善计划、贫困大学生资助等工作有序推进,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顺利通过省级评估。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加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新建了1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顺利推进,发掘文物61件,实现了我县境内地下文物发掘的历史突破。直播卫星电视“户户通”工程有序推进,共发放安装“户户通”5668套。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县8个乡镇卫生院、58个村卫生室基本药品全部实现网上采购和零差率销售。17个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分别通过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二级甲等中医院评审。新农合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合率达98.89%。启动了新农合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工作。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全省药品安全示范县建设有序推进。深入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3‰。实施了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建设,全县民族团结、共同进步局面进一步巩固。县档案馆率先在全市通过省国家综合档案馆规范化管理认定。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扎实开展。科普、地震、气象、史志、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等事业有了新发展。政府承诺为民办理的10件实事全面落实。
(六)民主法治和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
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认真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县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改进方法,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依法治县和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工作得到加强。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加强工作,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解决了一批影响社会稳定的热难点问题。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有效杜绝了较大以上安全事故的发生。资源林政管理、森林防火、禁毒防艾等工作进一步加强。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积极开展和谐矿区建设,平安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全县和谐稳定的局面更加巩固。
政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县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门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政府职能和作风进一步转变,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提升。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有力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各族人民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各族人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驻华、武警官兵、政法干警,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和所有关心支持帮助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综合经济实力提升偏慢,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偏慢,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艰巨;基础设施建设偏慢,发展的“瓶颈”制约尚未得到根本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社会事业发展偏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重;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少数干部的思想、作风、能力还不适应形势发展和干好工作的需要。对此我们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进取意识,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举措破解发展难题,全力做好政府各项工作,绝不辜负全县各族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二、2015年目标任务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五中全会、系列重要讲话和省委九届七次、市委三届四次和县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围绕把建设成为“省工业强县、滇川毗邻地区经济合作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市县域经济发展和生态产业基地建设的排头兵”的目标,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以改革促调整转型、以改革促创新发展、以改革促民生改善,做到稳中有快、稳中提质、稳中增效,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农业总产值增长4%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以内。
10%以上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统筹考虑深化改革、转型升级、惠及民生、防范风险等各方面因素确定的。这一目标,立足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充分考虑了发展的潜力和可能,体现了中央稳中求进和省委、市委稳中有快、稳中提质、稳中增效的工作总基调,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努力。
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紧紧抓住机遇,努力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总体上看,世界经济可能在较长时期内处于低速增长状态,经济复苏缓慢曲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开始逐步显现,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阶段。从我县的情况看,煤炭、电力等传统产业的优势减弱,新的产业尚在培育形成之中,深层次矛盾有所缓解但还没有根本解决,要实现上述目标确实面临诸多困难,但是,我们也具备很多新的有力支撑和难得机遇:一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将进一步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二是国家实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进程加快,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高水平承接清洁载能产业的转移,同时,市委、市政府把作为我市承接清洁载能产业的重要基地,全力推动水电铝、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等重大工业项目在工业园区落地建设,为跨越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三是我县正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蕴藏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内需潜力;四是近年来我县建成了一批重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将促使我县发展优势不断凸显,发展潜力不断激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着眼长远,顺势而谋,尽力而为,全力巩固和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稳中向好发展。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省委九届七次全会、市委三届四次全会和县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对各项改革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和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以一往无前的勇气,披荆斩棘的锐气,“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全力推进改革。今年我们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和主轴,在农村综合改革、文化广电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适时推动其他领域的改革。
三、2015年工作重点
今年,要突出抓好8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突出抓好结构调整,着力推动工业产业优化升级
牢固树立“工业兴则兴、工业强则强”的理念,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步伐,巩固提升工业经济存量;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壮大工业经济增量;创新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管理模式,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进入园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煤炭、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步伐。打好煤矿安全生产攻坚战,大力推进煤矿“四化”建设,推动煤矿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科学办矿和安全办矿水平;积极探索和支持煤化工产业发展,延长煤炭产业链,提高煤炭工业现代化水平。加强石灰石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抓好乌木河、新庄河流域小水电技改扩能。
加快工业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完成石龙坝工业园区5000亩和荣将生物产业园区300亩低丘缓坡土地收储工作,开工建设石龙坝工业园区和荣将生物产业园区主干道及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积极支持配合攀枝花格里坪至石龙坝铁路货运专线项目建设。
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清洁载能等新兴产业。抢抓机遇,加强协调服务,积极支持投资业主开工建设2×150兆瓦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5万吨金属镁、50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项目,力争130万吨水电铝项目落户工业园区,年内开工建设。加快芒果原浆生产线等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全面完成水电站移民搬迁工作,确保电站按期蓄水发电。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圆满完成市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二)突出抓好特色农业,着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以发展高原特色农产业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科技为支撑,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扎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产业。稳定种粮面积,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促进土地依法有序流转,推进特色农产业实现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继续抓好以芒果、核桃、花椒、茶叶、中药材为主的生态产业基地建设,以冬早和夏秋蔬菜为主的优质瓜菜产业基地建设,以生猪、肉牛、黑山羊、乌骨鸡养殖为主的优质畜禽养殖基地和优质烟叶基地“四大基地”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和冷链物流业,加强优质农产品品牌培育和网络营销工作,建立优质芒果冷链物流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建立特色农产品物流、配送、网络营销等市场化运作机制,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强乡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改善农产品交易环境。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多方争取项目资金,每个乡镇完成投资1000万元,实施乡村主干道硬化改造;每个乡镇补助水泥4000吨,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实施村组道路硬化改造;每个乡镇补助水泥1000吨,实施贫困家庭院坝硬化改造。坚持典型示范带动,科学规划建设一批美丽乡村和精品庄园。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实施通达乡扶贫整乡推进。建设20个新农村重点村,实施50个扶贫整村推进、300人易地扶贫搬迁、100户扶贫安居工程等项目。
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施好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增加农民补贴性收入;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力争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以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逐步推进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让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
(三)突出抓好项目建设,着力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后劲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民生、抓项目就是抓基础设施建设的理念,切实解决融资难、征地拆迁难等问题,以大气魄、大手笔、大举措抓项目建设。加快道路交通网络建设。力争县城至荣将一级路3月底建成通车、丽攀高速公路荣将至攀枝花福田段6月底建成通车,年内完成石龙坝集镇至尾巴村油路大修,抓好中心中学至楠木段二级公路建设。按要求完成华丽高速公路征地拆迁任务,全力配合完成进场道路建设,积极做好攀枝花格福路改造工程协调服务工作。集中建设一批重点农田水利工程。年内完成腊姑河水库建设、新庄河新庄乡段河道治理、永兴东西大沟改造、11座小
(四)突出抓好城镇建设,着力提升城镇辐射带动能力
始终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按照规划科学化、建设标准化、管理精细化的要求,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升城镇化水平。坚持科学规划。按照中心镇和荣将镇同城化发展的框架,完善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县城总体规划与城乡用地规划、林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有机衔接、同步实施。完成石龙坝镇集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修编工作。加快城市开发建设。积极争取实施第二个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稳步推进城镇上山,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成县城至荣将一级路两侧、鲤鱼河两岸土地收储工作,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旧城建设和新区开发、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市政设施与服务配套,着力抓好“333111”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即新建3个城市综合体、3条城市主干道、3个综合市场,一批停车场、一批城镇上山项目、一条生态文化走廊。实施精细化管理。建立特色化数字城管模式,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城区市场、交通、治安秩序和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深入推进“两违”整治工作,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占地、建设行为,切实维护规划和土地管理的权威,促进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以城兴业、以业建城,促进产业与城镇深度融合。稳步推进农转城工作。积极做好撤县设市申报工作。
(五)突出抓好对外开放,着力加大区域经济合作力度
坚持开放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着力推进与周边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区域合作水平。按照“北上东进”的对外开放总体思路,向北深度融入攀西经济圈、成渝经济区,向东加大与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合作,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找准切入点,认真研究各领域与攀西经济圈、成渝经济区和滇中城市经济圈合作的项目,扎实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启动一批合作项目建设,力争在区域经济合作上取得新进展。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强与央企、省企、大型民企的对接,积极引进更多的大企业、大项目入驻。加强引进项目跟踪服务,提高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
(六)突出抓好民生保障,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努力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继续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认真实施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学前教育,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县幼儿园。稳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快实施中心中学迁建、女子高中附属工程及进校道路、职业高中改扩建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石龙坝、船房和通达卫生院业务综合用房建设。以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搬迁为契机,创新医院办院机制体制,强化内部管理,加强与攀西地区医疗机构的合作,采取协作、联合、托管等形式,努力提升全县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理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全面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重视发展红十字事业。大力推进文体科技事业发展。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村村通”运行维护管理,继续实施好“户户通”和有线电视光纤网络覆盖工程,提高全县本地电视信号覆盖率。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民族民间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加大文化执法检查力度,规范文化经营市场秩序。大力推进科技事业发展,加大科学技术推广普及力度,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认真抓好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全面落实创业、就业、社会救助等政策措施,努力促进全社会充分就业。扎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建保障性住房100套,改造城市棚户区50套和国有林区棚户区116套。探索建立被征地农民生活困难补助制度,抓好失地、少地劳动力培训转移,建立居民家庭经济收入核对机制。启动实施县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建设,提高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业。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实施七彩保护行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抓好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继续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加强森林防火工作,保持高压态势,依法严厉打击盗伐滥伐林木和私挖滥采煤炭资源违法行为。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强水污染防治,开展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启动实施荣将红椿箐等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加快推进和谐矿区建设,科学制定方案,积极筹措资金,争取年内完成矿区300户丧失居住条件群众的搬迁工作。
做好人口计生、统计、双拥、防灾减灾等工作。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保质保量完成兵役征集任务。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空、消防等工作,深化双拥共建,提高安置和优抚工作水平。提升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抓好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做好地方志、侨务、档案、气象等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今年,县人民政府将继续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调动受益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办好、办实与民生密切相关的10件实事,全力推进40项重点建设项目,让广大人民群众从身边的发展变化中感受到幸福建设的新成效。
(七)突出抓好社会管理,着力巩固和谐稳定良好局面
坚持把和谐稳定作为保障发展的基础,一手抓发展不放松,一手抓稳定不动摇,努力保持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加强法治建设。大力推进依法治县,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认真开展“六五”普法,增强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依法妥善处置重点项目建设中的矛盾纠纷,依法化解社会矛盾、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创新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法治水平,推进平安建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着力抓好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充实群防群治力量,提升基层平安创建水平。继续打好禁毒防艾人民战争。抓好安全生产。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两个主体”责任,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防控体系,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打非治违”行动,切实抓好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消防、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等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确保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八)突出抓好自身建设,着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篇9
工匠精神——我毕生追求的信仰
中孚炭素公司总经理 王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是炭素公司的王力。今天,作为一名党员能在党旗下作汇报,感觉到非常的神圣和光荣。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工匠精神"——我毕生追求的信仰》。
工匠精神,是我多年来孜孜以求的信仰。今年初,集团公司提出了大力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对我们这一传统制造业来说,无疑是点睛之笔。回顾自己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我把专注、坚持、敬业作为"工匠精神"的灵魂,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受益匪浅。
专注必有收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背后无不凝聚着专注的力量。去年12月中旬,为预防混捏机变速箱事故再次发生,我提出了加固变速箱十字偏心轴的意见。因是美国的进口设备,其结构精密,多出的4个螺栓孔的定位和加工难度很大,外方技术人员认为不可能实现,公司邀请的中信重工集团的高级工程师也不能定出方案,而检修进度和生产任务的压力容不得时间的拖延,我就暗下决心要搞清楚为什么不可以?于是我复印了一份图纸带到家中,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研究,并在电脑专业软件上模拟定位加工数十次。为了确认模拟效果,我夜间还带着图纸到加工厂对实物进行测绘,从晚上9点到次日早上7点,经过反复试验确认,终于制定出了4个不对称螺栓孔定位和加工方案,并一举改造成功。经过半年多的实践验证和设备的负荷考验,此次改造加固对设备不仅起到了重要保护作用,也使各项工艺技术指标不断优化。今年1至5月份,成型车间生阳极沥青单耗完成173公斤/吨,比预算降低9公斤/吨,增效39万元。这件事情让我更加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我们只要认真钻研,专业上追求精益求精,就能探索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增长新知识。
坚持就能胜利。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要锲而不舍的坚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去年5月份,公司焙烧车间开始168小时焙烧短周期生产,在6月份第一个大循环结束后,就遇到了阳极批量裂纹的外观质量问题。短短几周时间,炭素生产陷入极其被动局面:一是合格阳极库存大幅缩减,影响到铝业使用;二是过去10多年的阳极生产,从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不知如何改进;三是国内没有如此大规格阳极短周期焙烧的经验可以借鉴。面对困境,我如鲠在喉,寝食难安,是放弃还是坚持,进退间曾犹豫不决。就在最困难之际,集团公司领导和铝业公司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和鼓励,公司领导班子统一思想,坚持大规格阳极168小时短周期焙烧生产的目标不变,并制定攻关方向和具体措施。焙烧车间主任魏国阳带领车间干部员工,在2个月的时间内,加班加点,坚持创新理念,跟踪方案落实,不断摸索总结经验,适时调整工艺技术参数,至8月份,终于完成了创新攻坚,开创了单重1吨以上阳极短周期焙烧的国内先河。168小时大规格阳极焙烧周期的意义,不仅在气耗上达到了国内一流,还大大提高了炭素产能。今年1至5月份,预焙阳极天然气单耗完成比预算降低1.3立方/吨,预焙阳极产量比预算增加2825吨,两项合计为公司增效240万元。同时,预焙阳极成品率也达到了98.7%,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困难面前,我们只要目标明确,坚持到底,就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也是在这种精神驱动下,2015年焙烧冶金焦填充料的试验取得成功,目前冶金焦使用比例已经达到了30%,相比煅后焦年可创效100余万元,为公司降本增效再立新功。
敬业则专业。精耕细作,心无旁骛,播下敬业的种子,突破专业的藩篱。公司#1回转窑内,窑皮高温和窑体震动裂纹常年存在,严重影响设备安全运行,近几年多次请外部专家调整校验,但一直未有根本改变。今年3月,我带头组织技术攻关,提出了"要实现2个在线检测、1个在线调整、达到2个目的"的攻关目标,决心组建属于自己的技术团队,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为尽快取得突破,减少生产损失,我们集中了各部门优势资源,把有关技术人员集中在一起研究制定方案,从设计图纸到历史运行记录剖析再到现状分析,一环接一环、环环紧扣。生产科长翟红卫和专工崔华明带病工作,每天到现场组织分析技术方案。检修车间主任许炎锋和责任工程师徐枫,为了保证数据真实可靠,收集数据上百组,校验数据数十次,并对窑内衬修复采用了新材料新工艺。正是有了这种敬业精神,才使得技术攻关目标提前半月完成。目前#1回转窑运行一月有余,窑内长期高温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窑体震动基本消除,窑皮裂纹没有发展,窑皮平均温度较以往下降25摄氏度以上,窑体自重较以往减轻20吨左右,这些都为回转窑的安全长周期运行提供了保障。
篇10
调查结果汇总分析表明,2013年二季度我市工业企业宏观经济环境、总体经营状况保持平稳。预计三季度宏观经济环境、总体经营状况继续向好;市场有所回升。调查显示,产品订货不足、流动资金紧张仍将困扰企业发展。
一、宏观经济环境
在接受调查的145家企业中,82%的企业预计2013年三季度宏观经济环境好或一般,有18%的企业预计三季度的宏观经济环境较差,比上季度实际值高1个百分点。根据调查数据测算,2013年三季度预计我市宏观经济环境景气指数为0.17,较上季度实际值提高0.1,由微弱景气区间提高到相对景气区间。
二、企业运行分析
1、总体经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83%的企业预计2013年三季度总体经营状况好或一般,有17%的企业预计三季度总体经营情况较差,比上季度实际值高6个百分点。预计三季度企业总体经营状况景气指数为0.22,较上季度实际值提高0.06,由相对景气区间提高到较为景气区间。
2、产品生产订货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三季度产品生产状况景气度为0.10,比上季度实际值下降0.07,但仍处于微弱景气区间。国内产品订货景气度为0.21,比上季度实际值提高0.16,从微弱景气区间提高到较为景气区间。出口产品订货为-0.10,比上季度实际值下降0.25,从相对景气区间下降到微弱不景气区间。设备利用率景气度为0.40比上季度提高0.08,处于较为景气区间。
3、能源、原材料供应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三季度能源原材料供给景气度为0.26,比上季提高0.02,仍处于较为景气区间。能源供给景气度为0.23,比上季度提高0.08,处于较为景气区间。原材料供给景气度为0.29,比上季度略微下降0.01,仍处于较为景气区间。能源购进价格景气度为-0.06,比上季度降低0.08,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原材料购进价格景气度为
-0.04,比上季度提高0.16,从相对不景气区间提高到微弱景气区间。从本季度调查数据来看能源供给、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都比较平稳,但能源和原材料购进价格价格依旧偏高。
4、资金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三季度流动资金状况景气度为-0.28,比上季下降0.34,从微弱景气区间下降到较不景气区间。短期贷款景气度为-0.09,比上一季度提高0.29,但仍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产品资金占用景气度为0.10,比上季度提高0.09,从微弱景气提高到相对景气区间。调查结果说明,预计三季度企业的流动资金严重不足,贷款难的问题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5、产品销售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三季度产品销售量增长景气度0.19,比上季度提高0.1,从微弱景气区间提高到相对景气区间。产品销售价格景气度为0.04,比上季度提高0.06,从微弱不景气提高到微弱景气区间。从调查数据来看三季度产品销售市场仍然保持良好的态势,但产品销售价格提升缓慢。
6、企业盈利状况
调查显示,有32%的企业认为盈利状况好,有43%的企业认为一般,24%的企业认为盈利状况差。整体盈利状况较为稳定,景气度为0.30,仍处在较为景气区间。职工收入也相对较高,预计,三季度职工收入景气度为0.41,保持在非常景气区间。
三、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和未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