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5 18:0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互联网、手机等数字技术,已成为促进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可实际上,数字技术对全球经济发展还带来诸多负面效应。
2015年,布鲁金斯学会“布鲁姆圆桌会议”着手对数字技术给全球发展所造成的破坏进行系统性研究,反观其对全球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2016年初,这份名为《数字技术对全球发展的破坏》的研究报告正式对外公布。与人们对机器智能将操控人类思想的担忧略有不同,报告从许多实际案例出发,探讨了数字技术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潜在破坏力。 无法忽视的变革性力量
布鲁金斯的研究报告显示,未来十年,全世界拥有手机、能接触互联网、已登记个人生物信息(指纹、声音等)、拥有个人银行账户的人数将攀升至2―3亿,数字技术将无处不在已成定局。
依靠能将全球互联互通以及使金钱、信息几乎毫无障碍地进行流转的特征,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历史已经证明了科技的变革性力量,数字技术的影响力也必将深远而重大。
以移动电话为例,它的普及改变了发展中国家人口的日常生活。当位于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沙丁鱼渔民们在上世纪末拥有了手机后,他们仅通过一个电话就能决定去哪里可以把自己捞来的鱼卖到最好的价钱。再比如,随着亚马逊、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的出现,成为整个市场规则的“新缔造者”,他们取代了那些低效的实体化平台,让物品和资金的流转变得更加迅速和高效。
此外,在许多关于数字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研究中,其消除贫困的功能也始终被津津乐道。数字技术在防止世界上的贫困人口被边缘化方面,的确做出了很大贡献:通过手机与互联网,贫困人口与其他地区人口的沟通交流增多,信息获取的便捷性让他们拥有了更多可以自谋生路的机会。
不过,研究报告也指出,从整体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数字技术对宏观经济最明显的影响仅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美国,主要表现为在短期内促进和提高了生产率。我们不得不思考,是人们将数字技术的作用过分夸大了,还是它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充分证明自己的“能量”?实际上,我们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还有很多。例如:数字技术带来的数字经济将面临哪些风险与挑战;当数字技术变得越来越具兼容性与拓展性时,我们将如何对其进行约束,等等。 数字技术的隐忧
人们常说“科技是把双刃剑”,实际上,数字技术也有其隐忧所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数字鸿沟”的加深。“如今40%的世界人口由互联网相互连通,这是一种惊人的转变。尽管这些成就值得庆祝,但此时此刻也应注意不要造成一个新的底层阶级。由于近20%的世界人口没有读写能力,仅靠推广数字技术不可能缩小全球知识鸿沟。”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考什克・巴苏说。
2016年初,由迪帕克・米什拉和乌维・戴希曼及其团队撰写的报告《2016年世界发展报告:数字红利》也指出:快速数字化扩张带来的好处向全世界有财富、有技术和有影响的人群倾斜,这些人群在利用新技术方面占据有利地位。目前,仍有40亿人口没有接入互联网,而数字技术却日新月异。这就意味着,全球知识鸿沟的加深速度将进一步提高。
二是,数字红利的消减。虽然自2005年以来全世界互联网用户人数已增加了两倍以上,可更高增长、更多就业和更好公共服务等预期数字红利,却没有如期而至,60%的世界人口仍被排除在不断扩大的数字经济之外。
同时,尽管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和平台已经重塑了全球经济的大部分领域,但一个诡异的现象还是出现了: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其经济增长的中期展望都不尽理想。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高昂的交易成本是相对落后的产业结构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这些将通过时间、金钱以及其他不确定的方式,被强加在消费者身上和整个交易过程中,而数字技术对这些方面的缓解能力仍相当有限。
三是,不平等、不合理现象加剧。布鲁金斯的报告指出,在发展中国家,尽管中产阶级人数始终保持相对快速、稳定的增长,但职业技术人才断层缺失严重,这与西方经济体在千禧年之初所出现的情形极为相似,使国家的劳动力结构变得越来越不合理。
《2016年世界发展报告:数字红利》这篇报告警告称,数字技术能改变我们的经济、社会和公共制度,但这些改变可能将进一步加剧不平等现象。譬如,有相当实力投资数字技术的国家可能从中收获巨大红利,而其他还未能有相应实力的国家则会被落在后面,造就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压榨和掠夺。 风险规避与化解
面对数字技术带来的多重影响,布鲁金斯的研究报告认为,人类正面临着一个“双重”局面:我们既有责任和义务放大数字技术的优势,同时又要想方设法消除其负面影响。对此,报告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规避和化解风险――
政府与相关组织,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不能将数字技术作为促进经济发展转型的唯一“法宝”。要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技术只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部分,应以其为依托实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工业价值。发展中国家可以其为抓手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以促进整体的产业转型升级。
篇2
日前,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表致歉声明,称日前有关中国不良贷款的统计报告“数据有误”,并表以诚挚道歉。此前,该事务所曾报告称,中国银行业的坏账总额高达9111亿美元,这一数字顿时引起外界强烈反响。但中国央行随即对此进行了驳斥,并指出一季度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13124.7亿元人民币,远未达到该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数字。
现在,按照安永自己的说法,他们的《不良贷款报告》没有通过正规的内部审查及核准程序,“通过深入研究,安永发现该数额并没有依据,并且认为它确实是个错误。”我们认为,作为全球领先的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安永出现如此离谱的错误,不仅不应该,也着实令人费解。而由此引发的诚信损失,可能也会波及整个行业。
但这远非问题的全部。我们关注这一事件,更是因为,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维护中国的金融安全,一个基础性的前提就在于,搞清楚中国的银行业坏帐到底有多少?导致这些坏帐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就不良贷款的绝对数而言,通过国家注资、剥离、核销等方式,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下降。在本轮银行改革之前,我们也曾经有过两次较大的救助,但最后均未取得预想中的效果,这其实从反面印证了过分执著于报表或者报告上的数字并不可取。因此,判断一国金融资产的状况,除了静态的报表数字以及统计数据,可能更需要深入其中进行长远和全局性的考量。
不少分歧的产生,首先来自于对改革前景不同的判断(希望不是因为不同的动机,在这一点上,很多貌似中立的机构颇有一些瓜田李下的嫌疑),很长时间里,即使是在中国的银行业改革正在大踏步前进的今天,乐观、悲观的论调也是交互间杂的,这是转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
经过长期摸索,“花钱买机制”这一口号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的银行业改革开始逼近问题的实质。情况正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在过去一年里,中国仅有的两只在海外上市的银行类股大幅上扬;6月1日,中国银行将进行首次公开募股,预计筹集资金98亿美元;紧随其后,工商银行也将进行约120亿美元的首次公开募股,这是七年来全球规模最大的IPO。大量迹象表明,更多的投资者正在改变其判断,转而认为金融领域已经成为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最佳途径之一。
这种转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通过上市,长期封闭中的金融部门开始接受较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的制约,从而使其各项业绩处在了透明、公平、可评判的基础上;其二,也是更重要的,那就是通过上市,引入积极有效的外部监督、外部压力,迫使公司内部治理、公司运营效率不断向着国际水准靠拢。而这两点,其实也正是搞清楚中国的银行业坏帐到底有多少,以及从源头上遏止资产质量冲高回落的有力保障。
篇3
公路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公路事业的发展,对于调整国家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开拓市场,加强城乡地域交流,开发城乡经济资源,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改变偏远地区的落后状况,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公路统计工作可以帮助政府职能部门及社会各相关部门了解当前工作情况、调整工作计划、改变投资方向、制定年度生产计划及长远规划、杜绝不安全因素、保证安全生产。所以做好公路统计工作,提高公路统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形势下,做好公路统计工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对公路统计信息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公路统计人员应提高对统计数据信息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统计新观念,改变旧的套路模式,大力推进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和社会的发展趋式。
二、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
公路工程投资巨大,每一项改建、新建工程都以万元为单位计算,即使中修工程投资规模较小,也是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资金投入,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对投资者的影响极大。因此,公路统计人员不仅要做好统计的基础工作,还应具有勇于吃苦的精神,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配合计划及工程、养护部门,仔细关注每项工程从调研、测量、设计、招投标、施工的每一环节,快速、适时为领导送上“及时雨”,防止虚报、瞒报现象的发生。随着城乡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地交通流量增大,加之超期服役公路增多,进而养护投资成本也在逐年增加。统计人员在收集、汇总基础资料的基础上,要充分了解公路现状,分析好路率上升或下降的原因,分析人工、机械等使用率,利用丰富的统计信息和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优势,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分析报告的撰写,迅速及时地向领导发送各种新鲜动态信息和经济运行状况的监测预警分析报告,以便领导及时掌握情况,指挥全局。
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基层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单位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单位以外但对单位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统计人员应该仔细检查各种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虚假、繁冗并含有水分的数据删除,按真实有用的数据分门别类加以汇总,形成各种有效统计报表,并对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剖析生产进度情况,进行市场行情及发展前景预测,向本单位领导及各相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真实可靠的统计信息材料。
四、突出重点,一事一议
公路统计人员不仅应该保障统计数据真实性和提高统计分析质量,也要在保证数据准确的基础上,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对当前工程经济运行状况及路况现状提出恰当的分析,突出重点问题。对于公路工程改扩建项目,由于投资庞大,涉及到拆迁、季节、资金等较多问题,不能简单地按汇总后的合计数值去分析、反映问题,而是要随时掌握每一项工程的施工状况、每条路线的进展,发现问题并了解阻碍工程进展的症结所在。“突出重点、一事一议”,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和理论依据,及时针对某一事项的弊端解决问题。
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公路统计工作面向政府、社会、公众服务,社会各相关部门对公路统计信息的需求也愈来愈多,公路统计数字覆盖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公路统计资料不能只是简单的数字填列,必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设计并制定本行业的统计信息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公路行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公路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单位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对集中起来的诸多数据进行排列组合,生成新的有用的统计信息,从而为单位的发展与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发挥其他任何工作都难以发挥的参谋作用,促进单位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高。
六、把握经济发展脉搏,关注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与国际经济贸易的接轨,我国已逐渐迈进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公路统计人员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把握经济发展脉搏,关注热点问题”,时刻把握新的“增长点”和“变化点”,增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宽和延伸统计信息服务方向,并针对当前公路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
七、体现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性
公路统计部门应确保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信息,要及时、准确地向各施工、监理、养护等相关单位提供外部市场信息和内部管理信息,为各相关单位制定正确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杜绝在统计数据信息中拼凑篇数、字数、业绩,随意加大、篡改统计数据信息指标,充分保障统计数据信息的使用价值。
篇4
一、信息披露技术趋向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
由于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管理的重心转向信息与决策。21世纪的管理将是数字化管理。在信息的处理方面,文件的适用性和通用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网络传输和自动处理相结合,尤其是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的出现,促使企业按照“数出一门、数据共享”原则建立起信息集中管理制度。现代信息技术如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远程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存储,为会计报告在传递方式上的革命奠定了基础。信息网络系统便于各种信息的搜集、处理、传递;同时,网上信息的提供扩充了公开信息含量。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已于1995年将包含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数据库EDGAR(即电子数据收集、分析和提取系统)接入Internet,使用者可以随时访问并检查相关信息。从空间跨度来说,企业应提供“金字塔”式的报告结构,以适应木同使用者对“充分性”的需求差异。债权人。股东、投资人、金融机构等都可以通过客户查询访问企业数据库,实现由综合信息追溯至最原始的基本信息数据库,或者由数据库向上阅读综合信息,满足财务层层分析的需要。
二、信息披露经济主体的“虚”“实”两个空间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强,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信息的扩散和使用随着世界互联网和经济实体内部网络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加快;而数字化、网络化功能的加强,在物理空间不断缩小的同时,又开辟了新的媒体空间,诸如网上公司、网上银行以及远距离多主体的网上合作体等。
媒体空间中的会计主体会越来越多,外延也愈发难以界定。媒体空间中的会计主体是虚拟的主体,其业务范围难以准确确定,与传统会计主体的特征完全不同,采取什么样的会计核算体系,也许行业会计准则也相应无法准确判断。因此,“网上实体”的出现及其扩散效应,增加了会计主体的不确定性,如何对其有效管理是对会计的一个有力的挑战。
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更新、扩散速度很快,从而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正是意识到这一点,“网上实体”的经营活动便呈现出“短暂性”,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因此,确立破产清算及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公允价值、收付实现制等确认、计量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有利于加强对网上实体的风险管理。
三、信息披露纳入企业经济监测和经济预警系统,及时性要来大大提高
经济监测通过建立一套指标体系来反映经济运行情况、判断经济的景气状态和波动信息;经济预警则通过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评价,预测和预报经济发展偏离正常运行轨道的情况和出现的不正常状况。未来的经济活动会越来越灵活、迅速、多变,这就要求企业在提供经济信息时运用科学手段,考虑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与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为经济监测和经济预警系统的相对准确提供基础,减少知识更新所带来的决策风险。
知识更新带来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换代频繁,投入期和成长期对产品利润的赚取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对高技术企业来说,其产品的成熟期和衰退期时间很短,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金融工具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更是加剧了经济的动荡。相对于传统企业经营方式来看。企业的经营方针、特点和经营风险会有较大波动,资产负债结构和财务风险亦会适时转换,现行的定期(年度、中期)财务信息披露体系,已满足不了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及时性和充分性的要求。
可以考虑对现行定期报告制度进行一定的扩充,根据行业特点采用新的报告周期或者对某些特别项目采用特别的周期。财务报告可考虑采用双重形式:第一重报告企业的短期财务情况,以传统会计恒等式为依据;第二重报告是关于长期营运的能力,主要报告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价值,目的是报告企业长期前景。
四、信息披露内容的重点向知识资本转移
知识经济的特点就是把知识作为资本来发展经济。其中,人的智力、科学技术、知识产权以及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在传统经济中,土地、劳动。资本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成为最基本的、第一位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也依靠知识来更新和装备,知识的经济功能得到最充分体现,在产品的价值构成中知识创造的价值占最大比重。在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高达60%—80%,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重点已经不再是现金及其流转,而是转向知识的增值。一个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已成为重要信息。
知识资本信息主要包括无形资产信息和人力资本信息。在一些新型企业里,增值最快并最为重要的是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等知识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将得到充分反映。正因为以知识为基础的资产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企业无形资产的状况越来越受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关心,他们需要会计提供有关无形资产的价值、构成、收益等方面的有用信息。1995年瑞典SKANDIA公司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份知识资本的年报,在报表中通过对顾客、流程、更新和开发、人力因素、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对瑞典保险公司的知识资本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人力资源也将取代传统会计中固定资产等项目而成为企业利润形成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企业,活劳动费用将成为产品成本核算的主要部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智力的价值应该具体化为货币度量,在创新能力成为资本的同时,知识也产品化了,最终将形成以知识资本管理为核心的资本管理体系。
五、信息报告模式将进一步扩充
传统的以三大报表为主干的报告模式受到挑战,这不仅涉及到财务报告本身结构框架的改变,而且也导致了报告所依据的会计基础理论的创新。
从横向来看,非财务信息将被广泛披露,主要包括企业背景、行业情况、关联方交易、股东及主要投资者信息等方面。现行财务报告往往局限于数据及其相关的说明,在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与其资金流动能够保持在一定程度上的平衡时,可以反映企业相关情况;但是如果两者发生偏离,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就会出现偏差。同时财务分析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报表数据,表外资料越来越受到重视。由此,企业财务报告应该增加以下项目:与金融工具相关的一系列信息,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值、持有目的、预期收益等相关信息;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一系列信息,包括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人力资源综合情况、企业发展潜力等其他分部信息。
从纵向来看,可以借鉴美国学者韦尔曼的“彩色模式”理论,即将财务报告分为五个层次,从符合可定义性、相关性、可靠性和计量性的传统会计报告内容,到只符合相关性的事项,按逐渐模糊外延原则,全面报告与企业相关信息。
从产生报表流程的基础结构来讲,传统模式以记录为基础,记录与报告、分析、决策之间的时差较大,而借助反馈信息控制环节必须在记录之后完成。未来报告模式在电子数据收集和提取系统下,分析程序速度大大提高,决策与记录的时差缩短,记录、判断、控制环节也可同时并列进行,支撑未来会计报告模式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将有新的突破。
同时要特别提到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将广泛被披露,企业所扮演的角度从经济方面逐步向社会与经济两方面并重。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广泛关注导致了企业作为更高意义上的受托人在发展上的重心,企业的经济活动必须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社会责任会计和与之相对应的环境会计得以体现。
六、信息披露的行业结构背景向高级化发展
以知识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等的高速发展,将带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工业经济时代,发达国家的三大支柱产业是:建筑业、汽车业、钢铁业。而知识经济时代主要支柱产业则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而一般的未来学家认为对世纪五大战略工程为: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教育工程和金融工程,这也是未来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
篇5
从现在来看,对经济的统计调查分析报告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认清现状,及时改正,通过对过去的数据的统计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已经存在的问题,并可以就其中的联系进一步剖析和研究,发现问题真正的原因,对于没有收益或者收益日渐下滑的项目应该马上停止,把不适合企业发展的部分剔除掉,保证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二是抓住机会,创造利润,大多数我们得到的都是数量上的,表面的东西,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分析,将数量转化为质量。我们要通过对当前经济的分析来找到在当今社会大多数行业市场饱和的情况的商机,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创造更大的利润。
2 经济统计调查分析报告策略现存的问题
2.1 经济调查中存在的困难
在调查中,我们不可能把所有地区,所有企业的经济都进行一遍盘查,那样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更会使得到的调查数据太过冗杂,不便于分析,那么如何正确的进行抽样调查,保证选择的样本具有代表性,能够代表大多数的经济状况,而不具有特殊性就成为了经济调查的难点。而且调查得到的数据繁多,如何从大量的数据中找到有用的数据,成为了重点和难点,由于统计调查人员的个人素质和统计数据的繁多,给统计调查工作带去了很大难度,在数据的统计调查上,如何保证调查得到的数据的正确性也是一个难点,经济的统计调查是一切数据分析的开始,如果统计调查得到的数据出现错误,将会影响接下来的工作。
2.2 经济统计分析中存在的困难
如果说统计是基础,那么对经济的分析就是得出我们需要的结果唯一手段,经济分析、就是运用当前所有的数据,把数量上的东西,把一些数字化的东西变成结论,变成指导下一步运作和计划的准则。如何根据现有的大量的数据,得出正确的,对企业,国家经济发展有力的分析结果,就要看分析人员的素质了,分析人员要有超前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才会真正地得出有用的结论。
2.3 经济统计报告中存在的困难
经济的变化是十分迅速的,上一秒还在盈利,也许下一秒就已经亏损,在得出经济分析的结论之后,有效,快速,及时的送达分析报告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但是由于工作人员的怠慢等原因很有可能耽误信息的送达,导致不能对当前经济已经发生的错误做出及时的改正,造成亏损。
3 经济统计调查分析报告策略
3.1 经济统计调查策略
在经济统计调查中,要建立统一的机制,制定一套完整的调查程序,各个部门及时沟通在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根据国家的统计报表制度,建立自己的半年或季度统计报表制度。从制度建设入手,健全信息沟通渠道。建立培训制度,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调查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使调查工作更好更快地开展。还可以建立考核制度,对调查人员的工作进行及时考核,以监督和激励调查人员的工作。
3.2 经济统计分析策略
对于经济统计的分析的重要性已经不用再强调了,那么如何保证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呢?首先要使用正确的分析方法,由于统计分析的复杂性,所以在分析中要用到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现有的统计分析方法有静态经济分析,动态经济分析等多种方法,采用正确的,适合的分析方法是得出分析结果的首要保证。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分析体制,对于不同的经济体按照不同的分析体制进行分析,力求更快,更好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再次,要提高分析人员的素质,正因为分析工作的复杂和困难,对分析人员的素质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分析人员要了解当前局势,要了解各个学科方面的内容,要能够正确运用分析方法,能够变量分析,将经济学,数学,统计学很好的运用到一起去,才能统揽全局,得出最正确,最客观的分析结果。
3.3 经济统计报告策略
经济统计报告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最好解决的,但是我们也要引起重视,在得出了分析结果之后,要把它体现在报告书上。首先要规范报告内容,要严格按照报告书的格式,根据分析结果填写,要保证报告书将分析结果清晰明了的呈现出来,做到全面不丢失分析结果信息。其次,要提高报告人员的意识,要让他们做到及时的将报告送达到上一级领导手中,保证分析结果的不延误,以免影响下一步的进行。
篇6
[关键词] 低碳经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7. 001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7- 0002- 02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为环境会计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平台。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进低碳经济建设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总理在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由于实施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和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进而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此可见,国家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的竞争力方面已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而环境会计只有在可持续的低碳经济理念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计量与报告作用。
1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1.1 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
从表面上看,发展“低碳经济”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实质是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变革,是从以化石燃料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文明的一次巨大进步。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以传统会计作为核算工具已不能满足当前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下的信息披露要求,因此,急需发展环境会计来弥补传统会计的缺陷与不足。
1.2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
(1)企业管理当局。企业管理当局是环境会计信息的重要使用者,而且他们要求披露的信息更全面、更具体、更快速,以帮助解决所承担的财务和环境责任问题。
(2)企业员工。好的企业环境对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有积极作用,同时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可以让员工对企业有更直观的了解。
(3)投资者。随着投资者素质和修养的不断提高,他们越来越看重投资企业的环境绩效,从而对企业的环境信息产生了需求。
(4)政府管理部门。企业环境报告是国家从宏观上管理和改善经济及生态环境的重要依据。
(5)消费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绿色商品与绿色企业越来越感兴趣,而这在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因此对消费者做好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6)社会公众。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评价对于企业以后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所以,企业对社会公众做好有关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1.3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意识淡薄
由于没有强制要求,再加上许多企业片面地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首要经营目标。很少有企业对环境信息披露加以重视,许多企业仅就对企业有利的事项或对企业无足轻重的事项对外披露,而且仅通过企业董事会报告、报表附注、招股说明书方式来披露环境信息。因此环境信息的质量、实用性较低。
2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1)低碳经济理念没有融入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势必会使企业产生额外的环境成本。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由于短期内成本大于收益,企业很难自觉走上低碳发展道路。因此,“低碳经济”还未真正融入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
(2)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低。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中,虽然已经涉及环境保护事项,但是企业在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环境信息披露比例不高,信息披露主要集中在重污染行业,其他行业则披露较少。同时,披露的内容不独立,披露信息主要为历史性信息,披露带有随机性,缺乏联系性。由于当前关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法规、准则不够完善,导致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仅仅是一种自愿行为,缺乏强制约束。
(3)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不全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王立彦教授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在我国大约有50%的企业对外披露环境事项。主要的环境信息披露方式有:包含在内部报告中(36%)、内部工作会议记录(36%)、单独报告(14%)、包含在会计报表附注中(9%)、包含在董事长报告中(5%)。显然,这5种报告模式均不能使报表使用者准确了解企业环境信息的全貌,因此仅仅采用这5种之中的任何一种报告形式均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妥当的。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应该包括环境会计报告和环境信息披露两部分。
3 改进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1)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外部环境建设。国家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在环境管理和环境信息披露中的作用。尽快出台与环境信息披露相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督促企业提高环境信息披露的自觉性。提高广大民众的环保意识,使公众意识到环境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健全资本市场,保证投资者、债权人的行为能够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产生直接有效的影响。
(2)改善环境信息披露内部环境状况。无论是企业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都要加强环境意识,提高对环境信息披露的自觉性。企业内部可以实施环境管理系统,通过此举,可以帮助企业建立系统的环境信息库,从而为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提供依据。对于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要做好后续教育工作,以提高他们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会计政策与会计准则。
(3)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具体实施方式。在环境信息披露方式方面,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运用综合方式,全方位披露企业环境信息。对于能够用货币单位或其他实物单位计量的应该争取利用数字表示,而对于其他实在无法加以定量表示或不便用数字表示的,可以以文字叙述、图表等方式加以披露。在披露形式的选择上,可以根据企业性质、环境问题的重要程度,分别采取单独报告或包含在其他报告中披露的形式,以保证不同的群体对企业环境信息的不同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魏素艳,肖淑芳,程隆云.环境会计:相关理论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肖序.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徐玖平,卢毅.低碳经济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刘翠英.浅论环境会计[J].河北财会,1997(2).
篇7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数字内容产业,早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指出要“鼓励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我国产业界也在数字动漫、数字游戏、数字影音、无线内容、数字出版等领域开始了有益的摸索和实践。我国部分专家学者已积极投身于这一新兴产业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除文章、著作外,从2005年起开始有关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年度调研报告,应该说已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从宏观层面系统研究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战略的成果还不多,再加上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经常出现一系列值得关注的新情况,如政策壁垒、技术标准、法律法规和商业模式等问题,这些已成为阻碍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快速、良性发展的瓶颈,所以,急需加以关注和开展研究。
在我国开展数字内容产业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能揭示数字内容产业管理与创新的本质与规律,总结各类数字内容产业领域的共同特点,探寻各类数字内容产业领域背后的共同原理,诠释数字内容产业的运作机理;②有利于科学地认识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问题,用正确的理论指导数字内容产业实务中的制度创新;③有利于整合数字内容产业中的各种资源,形成合力,推动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健康有序、快速、协调发展,促进数字内容产业内各行业的良性互动;④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升级换代、信息产业带动工业战略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思路,为繁荣中国文化、消除数字鸿沟做出积极探索。
有鉴于此,我们于2008年起确立了开展“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战略”专题研究,计划探讨五个方面的问题:①数字内容产业法律法规和政策选择;②数字内容产业技术问题;③数字内容产业商业运行模式;④数字内容产业管理创新;⑤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策略。通过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估标准建设与研究,提出提升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保障思路和举措。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在研读了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技术、战略规划、投融资政策、生产制作与发行等实际情况,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现选择其中的4篇在《图书情报工作》上发表:①冯新民、王建冬、孙慧明同志的《美国数字内容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研究》;②刘健、杨海平同志的《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商业模式研究》;③郑燕平、沈传尧、陆宝益同志的《我国加强数字内容产业监管的思考》;④尹达、杨海平同志的《我国数字内容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和运行保障机制研究》。
篇8
“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它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简言之就是对信息的掌握、拥有、控制和使用能力上存在的差别。它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美国商务部1999年的《定义数字鸿沟》报告说,收入、教育和种族都是造成“数字鸿沟”的因素。因特网、无线通信等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出现,使各国信息拥有和使用的不对称更加明显,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国家之间以及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出现了差距,也就是“数字鸿沟”。据统计,全球70%因特网用户在占世界人口16%的最富裕国家,而占世界人口40%的最贫穷国家仅拥有全球因特网用户的5%。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在开发、普及和应用方面的不平衡,意味着落后的国家、地区和人群面临着“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缺乏发展的能力。此前,关于“数字鸿沟”的诸多研究大都涉及关于一种产业或行业的差距问题,或涉及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南北差距、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差距等。然而,笔者认为,由于“数字鸿沟”所显示的社会阶层性特征,使得我们有必要从社会阶层角度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此外,先前的研究大都在理论上对“数字鸿沟”问题进行意识形态层面的探讨,实证研究似不多见。因此,笔者试图以实证分析,来厘清“数字鸿沟”的问题性和此视角下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近几年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异军突起,正凭借着自己技术方面的优势和传播模式方面的优势,逐渐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介三分天下的局面,在竞争激烈的传播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隐然有后来居上之势头,这无疑引起了传播学界,新闻学界的极大关注,各种关于对互联网媒介发展现状和问题作阐述的著作和文章不断的出现,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对互联网在整个中国的生存和发展现状作了系统深刻的阐述,但是对互联网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地区的发展关注并不够,因此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数字鸿沟的表现形式
课题组在2006年7月和2007年2月分别对鄂西民族地区,主要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洲展开调查,恩施是湖北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恩施州下设8个县,均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我们最终选定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本次的调查对象。
鄂西民族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有无能力使用电脑和互联网,使用的熟练程度,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的差异。网民与非网民是衡量数字鸿沟的重要内容,网民的上网频率也应该是测定数字鸿沟的重要内容。数据显示,因年龄、学历、文化程度、收入等因素的不同,网民之间也存在着上网频率的巨大差异。
从我们统计过程中上网和不上网两个群体的对比中,我们发现,经济收入状况是区分网民与非网民的一个重要指标。所谓网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6周岁以上中国公民。一般来说,网民通常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接触和使用网络媒介的受众,而非网民则为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没有足够经济能力去供给接触和使用网络媒介的受众,由此可见,经济状况在网络媒介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突出性作用。网络媒介的使用与发展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分不开的。我们这里主要针对少数民族贫困落后地区,因为在这些地区制约网络媒介发展的种种状况表现得尤为明显。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1、互联网使用的整体水平比其他地区低。通过综合调查显示,鄂西民族地区被调查对象中每天都上网的为18%,一周上几次的占16%,一个月才上一次网甚至从不上网的高达70.2%。在巴东野三关的调查中,数据显示,上网的人数比例为45%,而在另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地区沙洋的李市镇的调查显示,我们得出的比例是68·3%,在巴东地区进行了网吧数量的调查发现在巴东县城的网吧数量不超过10家,而在野三关镇有网吧5家,而在沙洋县城的调查发现网吧数量不少于15家。
2、互联网使用受众单一。网络媒介的接触和使用的受众状况与人们的职业有关,在通常情况下,教师,政府工作人员,企事业人员,新闻从业者等这些职业的人们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较高的文化教育程度,具有使用网络媒介的客观条件,在主观上,学习、工作的需要也促使他们去接触和使用网络,成为网民。而非网民的职业分布则集中于农民、个体工商业者等,文化程度较前者相对较低,没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他们的经济收入受外界环境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较大,他们或者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经济能力,或者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对网络媒介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在接触和使用网络媒介,成为网民的客观条件上略有欠缺。在主观上,他们的生活、工作单一,在现有的社会机制下,他们还没有必要去使用网络,而在时间上,他们则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没有时间去使用网络。这一部分人主要分布于农村地区。
3、互联网使用目的单一。调查结果表明,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少数民族受众在信息接受渠道、信息选择与认知、受传效应的多元化以及对于大众传播的影响力等接受传播的具体方面,都能在较高的层面上运行,体现着较强的主动性。而文化水平较低的少数民族受众则往往在这些方面呈现出某些被动与盲目,接受传播的目的往往集中在满足娱乐需求这种单一的浅层次上。从调查中看出,民族地区的农村当地无论是网民还是非网民,网络媒介在当地的发展处于起步并有初步发展,人们对于网络媒介的认识尚处于初步阶段,人们利用或者期待利用网络媒介更多是利用网络玩游戏、聊天、娱乐、收看影视,来满足自己不同的初步需求。
三、应对策略
数字鸿沟的存在,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少数民族地区与城镇的数字鸿沟,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并由此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我们还在此次鄂西网络受众调查的一个题项中问到:“您没有上网的原因是什么?”,在巴东地区有46.03%的受众选择了“感觉没必要”,这种受众对于网络的态度,也是互联网普及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难以展开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尝试提出几点应对之策:
1、大力开展互联网的普及和教育工作。首先就是要大力发展当地的社会经济,提高经济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使当地人们拥有上网的基本经济支撑。其次,重视信息化的宣传,开展媒介的基础素养教育。为人们使用和接触网络媒介奠定物质基础之外,民族地区人们的受教育水平也不容忽视,还要努力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提高民族地区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文化水平,降低网络媒介的接触和使用对人们的文化程度的门槛要求,并为网络媒介受众接触和使用网络媒介提供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
2、借助民族文化策略推动网络的个性发展,从而带动民族经济的发展。2006年9月,大型土家风情歌舞比兹卡在北京首演及获得巨大的成功,接着比兹卡全球巡演冠名权成功拍卖,新浪网,凤凰卫视等多家具有重大影响的华人媒体都对比兹卡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土家族文化利用网络互动平台已经成功地迈出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第一步。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是这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少数民族共通的文化精神。民族文化理所当然要成为信息时代“地球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信息时代的强势媒体——网络媒介理应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一个主流媒介。而且,各民族文化借助于网络媒介向外传播,有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地球村文化”的发展,加快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传播全球化的步伐,进而发展人类自我。在少数民族地区,网络传媒的专业人员中,少数民族所占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以我们调查的巴东地区为例,在长江巴东网记者中,95%以上的人都是来自本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这些不同民族的传媒从业人员与本民族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与深厚的感情,无疑是传播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有生力量,而这种民族文化势必为网络的发展注入个性化的元素,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3、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由于地理因素,中部地方高校和科研机构较为靠近中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最能对其信息观念产生影响的,并且由于高校拥有众多的信息人才和完备的信息设施,因此有条件成为中部少数民族地区消除数字鸿沟的中坚力量。中部地方高校可组织科技信息传播服务队伍,通过向本地的贫困民族学校和民族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赠送计算机、赠送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知识教育光盘、录像带等措施,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员的信息利用能力;动员和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缩小数字鸿沟的行动;在距离较近的民族地区,以乡镇中学或村中心小学为基地,对在校学生与老师进行大规模培训,并以这些学校为中心辐射到周边地区,对民族地区的基层领导、党员干部、镇村信息员、各类农业协会等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动实现乡乡能上网,从而加快“金农工程”建设;对民族地区信息服务实行优惠政策,降低信息资源的使用成本,扭转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局面。
篇9
关键词:唐山市;个人消费;服务业
一、发展现状
唐山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京津冀都市区核心城市之一,处于环渤海湾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东西长约130 公里,南北长约150公里,总面积为13472平方公里。唐山市辖2市6区6县和5个开发(管理)区,进入21世纪以来,唐山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快,一直处于河北省的前列,三次产业结构合理性增强,唐山市已经成为河北省第一经济强市,也是全国GDP超过4000亿元的城市之一。尽管如此,但唐山市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其占GDP的比重近10年来一直在30%左右徘徊,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的格局,仍然是二一三的产业格局(见表1)。
唐山市服务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等部门,难以直接培育出高层次的服务品牌产品。唐山市工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已经形成以钢铁、煤炭、电力、建材、机械、陶瓷、化工等为代表的支柱产业,精品钢材、优质建材、基础能源、装备制造和重化工五大产业基地。随着唐山市进入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唐山市迫切需要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和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
产业服务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然而融合服务业的发达程度也成为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从产业结构来说,服务业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从产业活动部分来说,服务环节在各环节中所占价值也越来越重,其中包括研发、投融资及最后的销售服务等,都存在很大的价值挖掘空间,所以要通过把握这样的趋势,使有条件的企业向服务业延伸,而没有条件的企业则适合搞非核心业务外包,从而形成发展的大趋势。
服务电子化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信息化不仅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提供了重大机会。特别是要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信息化可以逐步满足公众对服务的需要,让公众享受信息化带来的高效和便利,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唐山市的现代服务业处于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示范的初级阶段,即布局阶段,现阶段主要体现在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整合资源方面,而以提供现代服务为主体的行业企业在唐山市并未形成规模效益,唐山市两化融合与数字唐山采取“借力引智”,引进第三方信息服务企业,这也是唐山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充分了解自身特点利用自身资源所做的决定。
(一)“借力引智”,积极引进第三方服务企业
近年来,唐山市特别注重数字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实施“借力引智”,结合唐山传统产业打造“数字钢铁”、“数字煤矿”、“数字电厂”、“数字水泥”、“数字动车组”等技术创新平台,力求在传统行业广泛应用先进的数字仿真模型,有效推动企业能耗和效益双创新、双转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009年5月,由曹妃甸工业区委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王颖牵头组织研究的“数字曹妃甸”地理信息系统研发完成。“数字曹妃甸”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工业区十几年来科学论证和研究的大量基础数据成果,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及现代因特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建设软件系统和数字曹妃甸地理信息系统,将曹妃甸已完成的各项专题研究报告、规划报告、政府文件等资料进行整编、归纳,建立信息库。该系统主要功能是把唐山、曹妃甸及周边海域的地形、地貌、海堤及项目位置、道路交通等基本情况进行数字化动态反映,为科学决策、招商引资提供有效支撑。该系统也是工业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工业区置业大厦全面投入使用。
2010年7月,唐山硅谷科技园区“数字家庭”的示范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致力于建设国家提倡的“三网融合”重点推广工程,开发“广电现代物流业”、“广电互联网”、“数字家庭”、“智能能源网”、“物联网”等现代化的科技信息产业链,将电力线的电视、电话、电力和电脑“四网合一”。该项目由中联硅谷科技有限公司与唐山市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合作打造。
(二)基础服务业初见端倪
唐山市在采取“借力引智”的同时,加强自身科技资源的整合,唐山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明显增强,基础服务业框架体系初步确立。建立了“唐山市软件应用与产业化示范园区”,通过优质的创业环境和完备的公共基础设施吸引科研中心的入驻来提升自身在基础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优势。通过“数字曹妃甸”,即曹妃甸的信息化建设来实现曹妃甸自身资源的数字化,为科学决策和招商引资提供服务。
“数字曹妃甸”是唐山市以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为契机,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支撑,通过安全可靠的网络基础设施、功能齐全的现代港口管理系统、公开透明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完善统一的物流平台、建设覆盖面广的工业园区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快捷方便的电子商务平台和便民利民的生态城区的建设,实现曹妃甸电子政务、港口、物流、电子商务、工业园区管理服务和生态城区的数字化,全面提升曹妃甸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其集聚、辐射、资源高效配置等优势,使曹妃甸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工业和社会现代化,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化技术应用在曹妃甸新区政府管理和产业领域的渗透,最终实现“数字曹妃甸”的总体目标。
二、发展对策
唐山市的基础服务业处于政府引导布局的初级阶段,在依靠“借力引智”引入第三方服务商基础上发展起来、服务业格局初步建立起来之后,要着力建设自己的基础服务业。依托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建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提升自身承载产业的能力,通过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优良的人居环境,完善自己的信息服务业。
(一)探索模式,建立新兴产业
摸索本市基础服务业发展模式,建立新兴产业培育机制,适时完成从政府引导项目主导向企业主导的过渡。传统产业升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加工制造业的科技含量的提升,即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二是加工企业自身主辅分离,服务环节剥离、外包和转型。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业数字化提升必然也必须成为唐山市企业特别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大工程。大型企业如何实现资源整合,提升其工业数字化水平,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理论界与实践界密切配合。总体来看,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企业与信息化实施机构的分离,建立或引入第三方服务商,把面向行业的信息化实行整体解决和外包服务,引导企业将信息服务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这样既可以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和风险,也可以带动相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各服务单位要分工协作建立服务体系。基础服务业分工较细并向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这就要求各服务单位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和自身的竞争优势。而基础服务组织也应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分析服务市场需求,确定组织性质,分析组织功能,设计组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竞争机制,充分发挥科技服务资源的优势,建立服务体系。
(二)提高产业的承载能力
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生态城市,提升城市对产业的承载能力。加快促进唐山市的城镇化进程,将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相结合,互为依托,相互促进。此外,唐山市在加快建设宜居城市和现代化都市的基础之上,还应该积极推动北部山前、南部临海城市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提高城市对产业的承载能力。
(三)推进基础支撑平台建设
唐山市要在完善服务体系的同时,不断地加快基础服务业支撑平台的建设,面向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企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特色门户网站、人力资源开放与管理、电子服务、物联网等基础性信息化服务,从而推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四)重视人才培养
充分整合相关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所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和专业人才培养优势,结合唐山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鼓励和支持大学培养应用型对口人才,制定措施推荐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到企业挂职,兼任企业的CIO,指导企业的信息化技术研发。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人才群体的资源,如高等院校、情报机构、科研院所、留学归国人员等高素质群体,充分利用该群体的专业学术资源、信息资源和社会网络资源,鼓励其参加实际项目,不断提高基础服务队伍服务水平,促进基础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五)创新地方的政府工业管理体系
地方政府的工业管理体系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要本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创新理念,在监管、诚信体系建设、工业要素配置等多个方面狠下功夫、加大力度,力求从体制上、思想上、措施上、实施上进行根本性的体系创新,探索出一条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业管理模式,从而真正提高政府的工业化管理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顾建萍.访河北省唐山市市长陈国鹰――做强“五大支柱”走新型工业化道路[N].中国电子报,2010-04-15.
[2]顾建萍.唐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盛新丰就推进唐山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接受记者专访[N].中国电子报,2010-04-27.
[3]王亮.科技服务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D].河北理工大学,2007.
[4]李玉环.唐山市服务业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
[5]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数字浙江建设规划的纲要》的通知[Z].2003-11-20.
篇10
从2008年中国遭遇罕见的全球金融危机,到2012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并成为最先摆脱危机的经济体之一,五年风雨兼程,政府工作报告展现出的数据和变化,能够清晰地看到政府经济决策之变。
7.5%
五年来首次调低增长预期
7.5%,这一数据一经公布,立即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
这是5年来中国首次调低经济增长预期,过去4年,一直是“增长8%左右”。
对于这一调整,解释说,主要是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确定,“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目标为7%。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张世贤研究员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今年GDP的预期增长调整为7.5%,是综合了方方面面包括地方目标和历史数据得出的,如果定得再低,会担心打击各方面的积极性;定得太高,就会对调结构、惠民生,留不够充足的空间。“政府可能还是不想把GDP的增长作为首要目标来对待。因为现在调结构、惠民生应该是政府工作最重要的落脚点。”
有学者将这5年的增幅形容为“又好又快”,张世贤基本认同,但他同时表示,在这个基本上还是“以快为主”,主要原因是“增长方式转变还不是很到位,而且路还很漫长”。
回望5年GDP增速,不能不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奇迹,但有学者估计,受各方面条件限制,在未来可以预见的阶段不会再有这么高的增速。“这5年应该是一个GDP高速增长的黄金期。未来增速可能在6%~9%这个空间内再进行整理。能稳定在7%就相当不错了。”
4%
难控的CPI涨幅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通货膨胀水平的宏观指标,也是国家进行经济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CPI直接关系到日常生活,当CPI增幅大于3%时,为通货膨胀;而当CPI增幅大于5%时,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CPI“涨幅控制在4%左右”,而当年涨幅在5.4%左右。对此,总理并不讳言。他表示,政府工作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完成。
“CPI的控制和GDP增速的控制,这是个两难选择。因为CPI说到底是物价指数,是货币流动性的直接表现。而M1(狭义货币供应量)和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流通量那么大,让物价不上涨是不可能的。因为在需求大于供给之后,直接表现肯定是物价涨。”张世贤说。
控物价和保增长其实是一个两难选择,西方经济学所讲的“刃峰理论”,就是说在刃峰上调整是很艰难的。
“等物价控得见效了,经济下滑也就拖不住了,失业问题也出来了,中小企业的债务链也起来了,GDP的增速也下来了。这个时候就要往回调了,所以它是一个两难选择。”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900万人
就业问题的底线
5年《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新增就业人数都在1100万人以上,都能很好地完成当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预期指标。
记者注意到,有4年(2009―2012年)的预期指标都是“900万人以上”这个固定数字。张世贤告诉《中国经济周刊》,900万人口数基本上是按照当年大学毕业生和没有上大学但适龄就业的人数及转业军人数等几项来确定的,能达到900万这个数,社会就是稳定的。如果达不到,就会出现大量的失业。而大量失业就会构成社会不安定因素,“所以这是一个低目标。”
当然,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这项指标完成得好,除了广开就业渠道之外,跟我国只统计“城镇登记失业率”、不进行“调查失业率”有关。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建立登记失业制度,当时称“待业登记”,后更名为“失业登记”。“登记失业率与领取失业救济与低保补助密切相关,统计登记失业率更多的是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出发。”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5年《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即便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的2008年和2009年,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2%~4.3%之间,每年提出的4.6%的控制目标也在5%以下。
我国关于“城镇登记失业率”是否应该废除取而代之“调查失业率”的争议由来已久。专家表示,调查失业率比登记失业率更能反映经济的实际情况,就经济趋势而言,是真正有效的经济晴雨表。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赶不上GDP
让老百姓的钱包跟着GDP鼓起来,是近年来呼声最高的倡议。
5年来,只有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高于当年8.7%的GDP增幅。也就是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实际上赶不上GDP增幅。
张世贤分析认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GDP有差距,主要表现在GDP的增量部分更多地被财政收走了,劳动者的收入在整个收入分配格局的份额看似增长了,实际上是下降的。“比较平衡的关系是GDP的增长率和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三个指标相等才对。现在是财政收入拿得多了,相应地,老百姓的收入在里面占的比例就少了。”
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却有上好表现。图表显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之后均超过GDP增幅。张世贤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一是免了农业税,农民收入自然就增加了。二是各种补贴导致农民收入增加,“现在种粮有补贴,种树也有补贴,各种各样的补贴都在往农村倾斜,再加上一些转移支付。农民的日子是比以前好多了。但即使这样,跟城市的差距还是比较大。”
(实习生方宁、刘靖宇对此文亦有帮助)
政府工作报告・数字
GDP目标7.5%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2年GDP增长目标调低到7.5%,是要引导各方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
CPI控制在4%左右
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控制在4%的目标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
进出口总额增10%
2012年进出口总额增长目标为10%左右。中国对外开放已进入新阶段,进出口贸易、双向投资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
城镇化率超50%
力争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各类城市要更加注重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新开工保障房700万套
保障性住房新开工700万套以上。推进保障房建设,既能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其带动的投资又能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数字与去年持平,在世界经济艰难复苏之际,稳住就业对中国意义重大。
财政赤字8000亿元
中国2012年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地方债2500亿元。上述数据较2011年均出现回落。
“三农”投入1.2万亿
2012年中央财政拟安排用于“三农”的投入12287亿元。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依旧是中央政府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连接)
《政府工作报告》五年“关键词”
2008年I深化改革
这一年,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把改革开放提到决定中国命运的新高度,是本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大亮点。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重大而关键的抉择。”
2009年I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面对突如其来的世界金融危机,增强和鼓舞全国人民信心成为本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大亮点。总理在本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8次提到“信心”,强调在挑战和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要贵重。
2010年I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本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被放在了第二条。这一年,“三更”成了媒体流行语: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和谐。
2011年I“稳物价”、“控房价”
“稳物价”第一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在连续两年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政府显然意识到了通胀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容忽视。当年,房价已成了社会矛盾的焦点之一。《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房地产调控的表述也更加“强硬有力”――要坚定不移地调控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