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5 18:0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经济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经济调查报告

篇1

要做农民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报告,你们知道怎么做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民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农民家庭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一农民,这个特殊的称谓,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农民一改千百年来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彻底地作了主人。历史的年轮驶入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真正实力的不是所谓的GDP,而应该是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是最具有发言权的。另一方面党和国家对农村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颁布的大量政策都本着利民惠民的目的。尤其是近年来农业税的免除到按亩的补贴,都让我们广大农民的家庭负担大大减轻,当然这只是国家对刺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的政策的典型代表,还有许多其他的政策比如: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免除、农村医疗保险等等,这些都为农民是实现增收解决了许多的问题。

一、农民收入篇。

在本次调查中,人均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家庭仅占调查家庭总数的2%,13%的家庭人均收入在800—1500元这个范围内,有54 %的家庭人均收入在1500—3000元这个范围内,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家庭占到了3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农民的收入就前几年比增加了很多,然而对农民而言赖以生存的农业竟然不是收入的主要部分。农业方面的净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家庭占33%,52%家庭的农业方面的净收入在2000—3000这个范围内。对那些人口多的家庭这点钱如果人均下来就真的没多少了。调查发现90%的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竟然是外出打工,其他方面的收入主要来源加在一起才占总家庭的10%。 近些年随着外出打工的热潮高涨,我们农民们也意识到了守着那“一亩三分的”是多么的没有前途。外出打工成了农民挣钱的最佳途径,也成了大多数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也是当前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而另一方面,随着物价的上涨,种子、农药、化肥等的价格也提高了很多,这就使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又加上农民现在都有了“惰性心理”,他们对农作物没有很好的养护导致了农业产量下降,这样农业方面的收入就没剩下多少了。其实无论怎样,单纯的种植这种作物是无法获得令人可喜的收益的。

二、农民的生活消费。

有13%的家庭把收入主要花在子女的教育上,这主要是些年轻的家庭。对于那些年龄稍微大点的人他们主要用来维持生活,这部分的家庭占到了15%,因为他们子女的事差不多都办完了,他们也就没有太多的牵挂了,现在只要慢慢地赚着钱花着撑到自己么有能力时候有子女赡养了。他们都没有想到为自己以后养老,在这里人有能力的时候都全都是为了孩子到老的时候就依靠孩子了。 在家庭收入的主要用途方面59%的家庭选择了“其他方面”,这其他方面主要都是建房子,办喜事方面的,这些家庭都是有快成年或刚成年的孩子。现在无论在什么地方结婚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中国的房价是那么的高,即使在农村可能没有那么的贵,但对于仅有定点收入的农民来说这也算是一笔超大的开销了。 虽然现在我们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但是还是有66%的家庭感觉经济有点紧张,这些多为子女比较多的家庭,还有些是有病人的家庭,毕竟医保在我们那里还没有实行起来。32%的家庭感到基本需要能得到满足,仅有2%的家庭认为生活富足了,毕竟离小康水平还有一段距离的。 对于比较担心的问题93%的家庭都选择了收入没有保障,在农村几乎所有的人都处在失业中,那些外出打工的工作没保障有时候不要把身体搭进去就好了,在家里的人就只能盼望着能风调雨顺有个好的收成,而近年来的气候异常的很难有风调雨顺了。其他选的较多的是“家里有人生病”,“孩子不孝顺”,“治安状况不好”,关于农业方面的几乎没有人选择,或许他们真的感觉种地没什么前途了吧!

此次调查的分析,总体而言,农民生活仍处于温饱状态,过着艰苦的日子。这次调查不够全面,也不具有太强的说服信,没有佐证和足够的资料,但是这是农村真正的实际情况,没有夸大也没有虚假的成分。实现农民收支的平衡,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希望在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下:能够使农民更快地迈上幸福、富裕的康庄大道,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

调 查 人: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情况调查报告二祁集中心学校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教育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更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只有学校与家庭、教师与父母相互合 作,才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本着这样的初衷,我们对全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增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教育的意识,形成育人整体合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调查方法

1、调查时间:2012年11月23日

2、调查对象:全校学生家长(家长到会率98%)

3、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采取以班级为单位集中问卷,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到有效卷487份,无废卷。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家庭状况:

1、家长文化程度:父母中有一人为本科学历的占2.5%,大专学历占10.6%,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4.7%。

2、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条件以中等收入(即父母平均月收入为1000——2000元)为主,贫富两极也占一定比例,人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49.1%,在2000元以上的占24.3%

(二)家庭教育现状:

1、家庭教育投入情况:农民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报告。

(1)经济投入:家庭订阅杂志、报纸一份以上占3.1%;每月给子女购买课外书3本以上占22.6%。

(2)时间投入:每月经常陪子女去新华书店的(不少于2次)的占38.9%;每周平均有一小时以上的时间和孩子一起交流学习占37.5%说明家长对孩子教育比较重视,但经济的投入明显高于与孩子共处的时间投入。家长对孩子的关心

还是不够,实质性付出太少。

2、家庭教育方法:

(1)家庭教育的理念:72.1%的家长认为对子女严厉,要求严格,孩子听话;71.4%的家长认为谁对孩子溺爱,孩子就不听谁的话。

(2)教育子女的途径:以生活经验、随时随地教育为主的站96.8%,3.2%的家长从书、报、电视中获取教育方法。

(3)督促子女看课外书的方法:鼓励的占28.1%,采用物质奖励的占42.7%,引导的占13.4%,进行陪读的占16.8%。

(4)在家进行英语、家庭辅导的占12.7%,在家进行钢琴、电子琴辅导的占

8.3%。

由母亲承担的占68%,由父母一起承担的为24%,父亲单独承担的占3.6%,祖父母承担的占4.4%。

(5)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扫地、擦桌子、整理东西)占58%。

(6)20.6%的家长不给孩子零花钱。

说明家长对孩子进行素质培养的观念、方法日渐成熟,普遍认识到正确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教育方法上以鼓励为主,方法越来越多。但仍表现出对孩子智力学习重视的倾向。

3、特长培养情况:

23.2%的家长让孩子参加青少年活动活动中心的乐器、书法、英语、绘画辅导班。

说明家长对培养孩子的兴趣专长较为重视,兴趣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家长对孩子特长培养的投入较多。

4、家校联系情况:

100%的家长希望每学期与老师沟通1次以上,联系方式一发短信、打电话、利用网络、写便条、上门家访为主。说明家长对子女学习的关心程度较高,对家校合力的重要性认识到位;同时也反映出家长把教育寄希望于老师、学校的心理。

四、措施与对策

1、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家长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议通过家长学校等途径,不断接受新知识,接纳新的教育观念,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农民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报告。

2、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建议家长多学一些管理孩子的方法,对孩子要尊重,但不是听之任之;要管教,但不是独断专横。对孩子管理要把握好一个度。细心观摩孩子,发现有异常要及时想办法给以处理。

3、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是子女教育中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思想、行为、道德爱好、习惯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建议家长改变一些不良习惯,做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多与学校保持联系,从而更好地督促孩子的学习。自身也适当地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创造家庭学习的良好氛围。

4、加强家校联系。

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但学校教育有其自身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优势。学校应加大同家长的联系和沟通,给家长教育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形成校——家教育阵地,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完善的教育环境。

五、对学生家庭教育调查现状的思考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强有力的辅助和补充。以上资料和数据表明,学生家庭教育情况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容乐观的一面。

第一:总体住房比较宽敞,能给孩子一个比较宽敞的学习环境。70.9%的家庭居住的是2-3层的自建房,是独门独户的住房,这样的住房有利于孩子相互交往,增进交流与合作。将近50%孩子能相互串门,这能增进孩子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孩子的合作交流。55%左右的孩子合作精神与交往能力比较强,38%的孩子一般,只有5%左右的孩子合作精神与交往能力较弱。

篇2

2017大学生兼职状况调查报告

2017大学生兼职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内容:大学生兼职情况、进行兼职的目的、工种及影响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对兼职的态度,特别是刚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的兼职情况。

组长:xxx

组员:

调查员:xxx、xxx、

文献调查员:xxxxxx

文字编辑:xxxxxxxxxxxxxxx

兼职,已成为许多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我们从高中时期三点一线的紧张生活中解脱出来,进入相对宽松的大学生活时,就怎样处理空余时间方面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随着观念的改变,兼职现象在大学校园中已经非常普遍。无论同学们有没有做过兼职,眼下都存在着一条漫漫兼职路,这条路我们到底要不要走,该怎么走,要走向何方呢?为了更了解大学生的兼职情况,我们就长沙市内的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长沙大学等几所高校的在校学生(多是大一新生)的兼职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三天的调查研究方案的设计,四天的调查研究实践,一天的统计,三天的调查研究报告讨论,我们小组顺利完成了关于大学生兼职情况的问卷调查。这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回收率100%,其中82名为大一新生。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得出如下启示:

一、看待兼职的态度

有这样一种说法:态度决定一切,而学生对兼职的态度究竟对他们兼职的取向有多大的影响呢?有80%的大学生对兼职持接受但不支持的态度,而剩下的20%便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这样看来大学生兼职的情况不容乐观。而亲友对学生兼职的态度有48%的表示赞同并鼓励,44%的可接受,但不支持,仅有8%的是坚决反对。看来亲友们并不十分反对兼职,他们大多认为兼职是一种锻炼孩子的方式能让他们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吸取经验,而少数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大学还是应以学习为重,不应该进行什么社会实践而扰乱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他们坚决反对。

二、大学生兼职的经验(主要针对大一新生)

对于初入大学的新生而言,接触兼职机会较少,在接受调查的100个人中仅有35人有过兼职的经历,60%的大学生有想过兼职但从未实践过,仅有5%的学生从未想过兼职。从数据来看,大多数的学生希望兼职来充实自己的生活,而由于多种原因并没有实现。剩下的同学不是一心想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便是认为无所谓,不兼职也没什么影响,只要自己把学习搞好就行了。但就我的观点来看,对大学生来说,兼职经验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我们以后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不管大学生是怀着怎样的目的从事兼职,只要能从兼职中有所收获我们对兼职还是应该怀着友好的态度的。

三。做兼职的目的

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认为可锻炼自己的能力,积累社会经验的比例占84%,选择可以赚钱,减轻家庭负担的则占14%,选择可充实大学生活的比例仅为2%。由数据可知,做兼职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多的同学是为了通过兼职来接触社会,拓宽交际面,积累社会经验,锻炼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有些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同学考虑得更多的是增加自己的生活补助,从而缓解经济压力,减轻家庭负担。总而言之,绝大部分同学从事兼职的目的比较明确,认为兼职的收获主要是积累社会经验的同时可缓解经济压力。

四。影响兼职的因素

大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同学们在做兼职便要考虑到很多因素。有54%的同学认为如果选择兼职至少要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可见有很多大学生还是以学习为重的。30%的大学生考虑较多的便是工作的报酬,如果辛苦半天还得不到相应的报酬,自己的劳动力便这样白白浪费还不如回寝室睡个大觉养会儿神咧。剩下16%的同学认为工作环境应该是最优先考虑的因素,尽可能找到靠近学校的工作场地,为同学更好地协调兼职与生活的关系提供方便。

五。做兼职的目的

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认为可锻炼自己的能力,积累社会经验的比例占84%,选择可以赚钱,减轻家庭负担的则占14%,选择可充实大学生活的比例仅为2%。由数据可知,做兼职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多的同学是为了通过兼职来接触社会,拓宽交际面,积累社会经验,锻炼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有些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同学考虑得更多的是增加自己的生活补助,从而缓解经济压力,减轻家庭负担。总而言之,绝大部分同学从事兼职的目的比较明确,认为兼职的收获主要是积累社会经验的同时可缓解经济压力。

篇3

关键词:社会调查;法理依据;法律属性;程序构建

《刑诉法修正案》中增加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作为第五编第一章,第二百六十八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自此,社会调查最终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但此规定相对概括,造成调查主体多元、调查内容模糊、程序不具体等实践性问题,笔者拟从社会调查的内涵及法理依据、法律属性、实践性程序构建几个方面略陈己见。

一、社会调查的内涵及法理依据

社会调查是指通过走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就读学校、同学、社区居民等,对未成年被告人性格爱好、身心状况、家庭状况、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社会交往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对其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综合评估,形成书面社会调查报告,为司法机关正确处理和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被告人提供重要依据[1]。其法理依据主要在:

(一)行为模式的规律性。从生物学上看,每个人分析、理解问题的方式具有稳定性,导致个人行为具有反复性或规律性。从心理学角度看,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从内在看包括独特而稳定的态度、思想、认知等,从外在看是一种习惯化的行为模式。个性主要是人在后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通过对一个人个性的了解,不仅可以掌握其当前的行为,而且可以根据其个性,预见其未来的行为。对某个情境中的行为的最好预测,是看在某个可比情境中过去的行为。当然,由于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个性与行为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必然的决定关系,而是一种模糊的具有较高概率的相关关系。一个屡次偷盗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教育警醒,那么再次偷盗的可能性就大;一个以往脾气暴躁、容易冲动的人,我们并不能百分之百地肯定在这次行为中他是冲动的,而只能说他表现出冲动的概率较高,这就是运用社会调查判断人身危害性的理论基础。

(二)未成年人的特殊性。社会调查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某人的了解为基础,对于一个“陌生人”,很难形成诸如“声誉”或者“性格倾向”等评价。未成年人与成人相比,生活地域范围相对狭窄,相对减少了社会调查的难度。同时未成年人在生活中不易伪装,更多的表现出真实的自我,社会调查报告反映未成年人人身危险性时具有较大的可信性[2]。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他们并不具备完全的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主观恶性较小,因此,在办理未成年案件时应以更宽容的心去对待他们,力求寻找诱发其犯罪的原因,用最佳的处理手段让其回归社会。

(三)教育挽救的目的性。以惩罚和威慑为核心的刑罚观念已经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教育刑理论逐步兴起,并已普遍为当代各国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所接受。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不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情绪容易冲动,虽然做出某些不合乎法律规范或社会规范的行为,其本身的主观过错相对较小。未成年人并未形成类似成年犯罪人那样稳固的犯罪人格,对其不良行为进行矫治、重塑其人格比较容易。《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相关规定要求,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不能机械地强调处理结果与犯罪轻重相适应,而应更加关注处理结果与未成年犯罪人的教育、矫治的实际需要相适应[3]。尽管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群体有其共性,但每个具体案件中,行为人的人格特征、所处环境、平时表现、致罪原因等各有不同,只有通过社会调查综合分析,才能选择最合理的处理方式,从根本上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上升的态势。

二、社会调查的法律属性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法律属性问题,主要指社会调查报告是否具有证据属性。这一问题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社会调查报告符合《刑事诉讼法》有关证据规定,应该是具备证据效力,与《刑事诉讼法》第42条规定的“鉴定结论”相似,是“准证据”。有人认为,社会调查报告是一种“特殊的”证人证言,是“品格证据”,只要在法庭上接受控辩双方的询问和质证,并经过查实以后,可以作为定案的依据。也有人认为,社会调查报告对于未成年被告人定罪量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并不具有证据的属性。司法实践来看,有的将其作为证据适用,可以对其进行质证;有的不将其作为证据,不允许对其质证,但允许诉讼参与人发表意见。

笔者认为,社会调查报告不是证据,社会调查不宜与“品格调查”等同。社会调查制度是我国法制建设进步的表现,但是仍不应有悖于现有的刑法原则和法律规定。《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修改为: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无论怎样定义,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本身有客观的必然的联系,同案情没有关联的不能成为刑事诉讼的证据。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涉案嫌疑人在案发前的日常生活学习表现等非涉案情况,并不是直接反应案件本身的犯罪事实,所以社会调查报告不符合我国刑事诉讼法法定证据的特性,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称之为刑事诉讼证据。同时社会调查报告也不能作为“意见证据”。“两个证据”规定中首次对意见证据做了规范[4]。所谓意见证据是指证人根据其所感知的事实作出的意见或推断性证言。根据证据法原理,一般证人的证言仅仅是指某人就自己亲自经历或者体验的事实而在法庭上所作的客观陈述,若证人证言中包含对案件事实发生、发展经过的猜测、推理和评论因素,则属于意见证据。而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是就未成年人的个人情况、性格爱好和家庭背景等方面了解情况,并不包含对案件事实发生、发展经过的猜测、推理和评论因素,因此不属于意见证据。社会调查也不宜简单的与“品格调查”等同,因为社会调查的范围不仅限于嫌疑人、被告人的“品行”,还包括其生活环境、家庭情况等。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与定罪无关,与量刑也没有直接关系,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社会危险性、可矫治性和社会公众接受的程度,因而可以作为案件处理中适用强制措施、诉与不诉、非监禁刑罚适用的参考依据。根据有利于被告原则,对有利于被告的调查报告和结论可以不质证,不利于被告的报告和结论应当质证。

三、社会调查的实践性程序构建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二百六十八条对社会调查制度的概括性规定,以法的形式解决社会调查的合法性、规范性问题。从实践的角度看,需要重点明确社会调查操作主体、社会调查内容、社会调查程序三个问题。

(一)社会调查的操作主体。六部门《意见》规定由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负责[5]。按照《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法院都可以进行社会调查。目前,实践中公检法三机关并未对所有未成年人案件启动社会调查,一般根据各自的需要而有选择地开展社会调查。这样主体多元,很可能造成重复调查,司法资源的浪费;也可能因调查方法各异、结果差异造成适用困难等问题。

笔者认为,六部门的《规定》具有合理性,但却缺乏可行性。一是社区矫正机构缺人、缺钱、缺物,其自身工作自顾不暇,基本上无力承担社会调查工作。例如四川资阳市现有175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司法所,但专职司法助理员却只有87人,有一半司法所无专职司法助理员。同时兼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而且部分司法助理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难以有效开展矫正工作,社会调查就更难落实。二是耗费巨大,单独进行社会调查工作的繁重程度几乎与案件侦查工作量相当,给社会增加很大的负担。依照公检法三机关的相关规定,社会调查报告应普遍适用于所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6]。对行为人的人格状况的测定与评估,不是把各个项目简单罗列,而是通过由表及里、由表象到实质的调查分析,来综合判断行为人的个性特征、心理活动、发展趋势,其调查程序的严谨性和调查结论的重要性,决定了调查应由专业人员或专业机构来完成。公安机关是最早接触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司法机关,其侦查期限较长,调查阻力小,由其调查,有利于收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办案期间的表现及是否具备逮捕必要性的证据。从实践角度说,笔者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一般案件由公安机关在侦查的同时收集社会调查需要的资料,并填写社会调查报告;交由社区矫正机构审核并签署意见;社区矫正机构认为有必要另行调查或者补充调查的,可以自行调查;人民检察院、法院认为有必要另行调查或者补充调查的,可委托社区矫正部门另行调查或补充调查;影响较大的案件由公安机关委托社区矫正机构或其他团体、社会工作者独立开展调查工作,形成调查报告。这样只有少量影响大的案件委托社区矫正机构或其他团体、社会工作者独立开展调查,既保证了公正性,又减轻了公安机关和社区矫正机构的工作压力。

(二)社会调查的内容。社会调查报告制度作为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公安、检察、审判机关确认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准确定罪,公正量刑,有的放矢矫治未成年人犯罪,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依据。《刑诉法修正案》中概括规定包括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根据六部门《规定》中相关规定,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行为人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是否具备有效监护条件或者社会帮教措施、居住环境及睦邻关系的调查、涉嫌犯罪前后表现、分析犯罪的原因、就量刑以及后期的帮教矫治措施提出建议等,项目繁多,看起来较分散与杂乱。

笔者认为,社会调查应秉持刑罚个别化理念,紧紧以行为人为核心展开,从各个方面收集和行为人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全面掌握行为人的个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判定行为人的素质特性。同时充分考虑个案的不同侧重点,重点收集与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刑事责任确定、刑罚裁量以及教育矫治相关的材料,并围绕此中心形成社会调查报告。比如,对于一个涉嫌盗窃犯罪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以其盗窃行为为原点,全面收集其实施盗窃行为前的行为表现、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父母对其在金钱方面的教育和管理情况、平时交友中的经济来往情况等,区分是因无生活来源作案还是有生活来源因一时贪念、期望不劳而获而作案。在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同时,还应对未成年人的父母进行调查,以确定未成年人是否具备帮教条件。对于那些主要受环境影响实施的较为轻微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如果通过对他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或调整,可望得到改造,不致再犯的,可以考虑暂缓。

(三)社会调查的方式。实践中,调查方式较为简单,采取讯问、谈话(电话)、发放调查问卷、填制社会调查报告表等方式,制成调查笔录。有的甚至对未成年人的个人基本信息、社会经历、家庭背景三方面进行简单讯问,并记录在讯问笔录之中,以此作为调查结论,使得调查报告流于形式,其客观性、真实性均难以得到保证。

笔者认为,在调查时应该以走访为主,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户籍所在地、生活、学习、工作所在地以及其他关系地进行实地走访,向其本人、父母、亲友、老师、邻居在内的相关知情人了解情况,并制作调查笔录。对所有移送检察机关的案件,应形成详细的调查报告,以利于发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案发的潜在的问题,指导后期的矫治教育。在调查过程中,如果发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个体情况比较复杂,难以通过直接的调查获取精神、生理或心理特性等方面的确定信息时,可以向公安机关申请鉴定或测评。但该鉴定测评应尽早提出,以便公安机关进行专业测评[7]。调查应坚持迅速原则。《北京规则》第20条规定,“每一案件从一开始就应迅速处理,不应有任何不必要的拖延。”并在“说明”中解释到,“在少年案件中迅速办理正式程序是首要的问题。否则法律程序和处理可能会达到的任何好效果都会有危险。”参照美国青少年司法和犯罪预防咨询委员会的建议,如果未成年犯被羁押,应在5天内完成社会调查,如未成年犯未被羁押,应在10天内社会调查。

参考文献:

[1]《试论社会调查制度在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运用》莫洪宪邓小俊()

[2]刘立霞,尹璐,未成年刑事案件的审前调查制度探讨(J),2007年《青少年犯罪问题(1)》。

[3]《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第三部分“审判和处理”,第17款第一条:采取的反应不仅应当与犯罪的情况和严重性相称,而且应当与少年情况和需要以及社会的需要相称。

[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于2010年6月23日联合制定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5]“六部门《规定》”:2010年8月14日,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六部门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的若干意见》,简称“六部门《规定》”。其中三.(一)1:社会调查由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的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部门负责。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部门可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社会调查,或委托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助调查。

篇4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121-02

切实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是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为数众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资助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受到广大学生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有限地资助经费是否公正合理分配,如何有效实现资助和育人目的?在资助工作的各个环节确立什么样的导向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环节的导向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大家都有一个共识,一定要准确认定,力求做到不遗漏,不错误认定。此外,我们还应该发挥资助工作的导向作用。

(一)兼顾家庭人均收入和家庭成员支出分配的均衡

家庭人均收入、家庭费用支出情况是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这个环节需要考查学生家庭的人员构成、经济收入来源,研究其经济来源有哪些,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家庭的年收入、人均收入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家庭的年支出构成。需要注意的是要综合考虑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和支出的分配比例。比如,当甲家庭的人均收入低于乙家庭的人均收入,而甲家庭每月提供给甲学生的经费却多于乙家庭提供给乙学生的经费。无疑,比较两个家庭而言,甲家庭在家庭支出的分配上对甲学生的倾斜超过了乙家庭对乙学生的经费分配倾斜力度。综合比较甲、乙两个家庭,甲家人均收入低于乙家,而甲学生支出高于乙学生。如果甲、乙两家均满足家庭经济困难的条件,由于名额有限,二者只能确定一个,这个名额给谁比较恰当呢?

从考虑整个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而言,无疑应该是甲家庭比乙家庭困难,但是,就学校而言,直接面对的,直接关切的应该是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本人,应该帮助解决的是学生本人的经济困难。因此,认定工作应该重点考查学生能够从家庭中直接得到多少资金支持,这样,应该把名额交给学生乙。也许有读者会问,如果甲家庭其他成员都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把家庭的大部分收入用于提供给学生甲使用,而乙家庭成员会相对而言比较平均地分配家庭总收入,其他家庭成员会分配到比甲家庭成员更多的资金,这样提供给学生乙的资金会少于学生甲从家庭得到的资金,先前的认定方法是否对甲家庭的成员有失公允?的确是这样!因此,这一认定方法体现出这样的导向:不提倡家庭过度牺牲家庭其他成员的利益而去过分倾斜关照在学校求学的大学生。为此,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这一环节的工作需要综合考察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支出、家庭成员经费分配以及学生在学校的日常消费状况等再做出评定。

(二)如何看待学生本人筹集资金的努力

以笔者工作单位成都学院为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中明确要求要考查学生本人所能筹集的资金,这一设计给认定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如果甲、乙两个家庭的家庭经济状况相当,所不同的是两名学生自身筹集资金的能力不同,比如学生甲常常利用周末到社会上去从事一些兼职工作,获得一定的劳务报酬,而学生乙不愿意到社会上去谋求兼职工作,自然也就没有报酬获得。按照办法规定,如果只有一个家庭经济困难补助名额,那么按照实施办法规定应该给乙学生。但这种情况,是否对学生甲显得不公平?可否考虑,对于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状况相当者,无论学生自身通过劳动能挣得多少资金,仅仅就其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比较,一视同仁。这样的导向在于鼓励学生积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报酬,不鼓励不劳而获的心态滋长,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体现资助工作的育人取向。

二、助学金分配环节的导向

(一)设法让家庭困难程度相似的学生都享受资助

当两名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状况十分接近,限于资助经费和名额限制,学校会把资助名额给予相比较而言家庭经济更困难的那名学生。如果这名学生在获得资助金以后,其经济状况就立刻较大程度地好于没有获得资助的那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种状况在当前高校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资助的学生中是存在的,资助金额逐渐提高而名额有限的背景下是会产生的(如果两家人均年收入只有几千元,获得2 000元、3 000元或4 000元的资助后会很大程度上改变之前两名学生的相对困难状况。)获得资助的学生固然高兴,因名额有限而未获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会产生深深的挫折感。据此可以思考,首先对所有提交了家庭经济困难资助申请的学生准确审核,确定家庭经济困难人数,在此基础上,依据当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总经费额度和困难学生之间家庭收入的差距状况来确定当年的各个资助等级的不同资助额度。确保凡是经过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得到或多或少的经费资助。这样利于在学生中形成受到公正对待的意识,利于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中形成和谐氛围。

(二)以适当的劳动来培养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情怀,同时提高劳动的知识技术含量,达到助学的目的

篇5

在校大学生兼职状况调查报告模板

一.调查目的:

打暑假工和做兼职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首选。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除了赚点小钱,减轻家庭负担;而且学会接触各类社会人士,丰富社会经验;不浪费空余时间,理论结合实际,也是为今后工作打基础。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

四.调查结果:

我们是年轻人,我们不可能与世隔绝,也不愿成为死读书的书呆子 ,这是众多大学兼职生的共同心声。因此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实习等是大学生的 辅助品 ,通过兼职、实习等能感受到学校没有过的压力和感受,也可以学到在学校学不到的许多宝贵的东西。不论是什么职业没有层次,都能在其中学到许多东西,有它的利与弊,有可以汲取的地方与不可汲取的地方,要看本人是这样看待的了。有的大学生认为只要是有报酬,就算是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相符,只要可以令他们接受的工作,可以胜任,他们都会去做。

五.调查结果分析:

后的大学生与80前的大学生大相径庭,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经济条件,还是自身的价值观,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因此,没有人选择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如果不能确保自己的学习不受到影响就不要考虑兼职。其中有的大学生表示他们曾在兼职期间,由于学习时间大量减少,最终在期末考试中挂科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得不偿失.而且免不了有居心叵测的人用兼职的幌子来欺骗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这样一来,大学生的财产人身安全便得不到保障了。现代社会急需综合型的人才,它需要你具备专业知识之外,更需要你有良好的实践动手的能力。毕竟,给我们一本书我们可以记很多知识,可过不了多久我们便会忘记;然而给我们一份工作,我们做好它,留下便是不可磨灭的经验。毕竟大学生毕业之后,只能做一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职业了,而现在选择兼职打工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更能丰富大学生的人生经历!他们需要在打工中磨练自己,锻炼自己!

六.结果和建议:

通过调查,同学们大都希望在大学期间从事兼职工作,家长们基本同意子女兼职并予以支持。在兼职过程中同学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由于缺乏经验和社会阅历,不知如何应对,有些同学还被欺骗过。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善于交际,能力突出,能够将兼职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另外,同学们一致认为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兼职指导机构,鼓励指导同学们从事兼职,使大家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既锻炼了能力,又获得了一定的报酬,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大学生找到一份兼职工作,尤其是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兼职工作,无疑是件好事:一方面,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会使大学生获得一种心理满足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功体验;另一方面,兼职是大学生提前融入社会的途径,可以在兼职工作中锻炼自己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能力。高校也应该加强对学生兼职的管理和指导,通过勤工助学中心等完善服务,拓宽兼职的渠道,引导大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和一种正确的方法兼职,使大学生处理好兼职和学习的关系,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做好兼职工作。

在校大学生兼职状况调查报告模板

调查时间:20Xx年 月 日

调查地点:学院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调查内容:关于在校大学生的兼职情况,以及其中所反应出来的问题。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一、目的:现在社会上普遍反应大学生兼职眼高手低,所以身为大二学生的我,对于社会充满了好奇,但是又不能充分体验找工作是如何的艰难,恰好大学生的空闲时间很多,老师要求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要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而兼职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对此,为了了解大学生对兼职的看法以及选择兼职工作的类型等,特开展了此次调查活动。

二、调查结果:数据统计38%的同学对做兼职持良好、赞成的态度,并且66%的人都有兼职的经历,这些同学做兼职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积累社会经验,当然,也有22%的是为了赚点生活费,减轻父母的负担,这22%的同学中,月生活费在300-600元左右占大多数。2.40%的同学认为兼职会影响学习,40%的同学认为合理安排就不会影响学习,而48%的同学会在寒暑假做兼职。3.92%的同学选择兼职工作的类型是派发传单、做促销和礼仪。极少数同学则会选择模特儿和家教等兼职工作,80%的同学获得兼职信息主要是通过熟人介绍和兼职中介推荐。随着现在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50%的同学愿意在网上做威客网络兼职、付费调查兼职或者做网店兼职。

三、数据分析

1.绝大部分同学对兼职持赞成态度,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积累社会经验,而是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而选择做兼职的同学却很少。

2.有一部份的同学认为做兼职会影响学习,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得次失彼,所以建议同学们最好在寒暑假等长假时期做兼职。

篇6

总理两周三问猪价 稳定物价仍是宏观调控首要任务

2010年7月份以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加大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负担。2011年7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6月CPI同比涨6.4%,创36个月新高。其中,猪肉价格上涨57.1%,对价格总水平贡献度为21.4%。同一天,总理在咸阳调研生猪市场时明确表示,有关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尽快恢复和出台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向市场发出稳定信号。这是本轮猪价上涨中,中央高层首次明确表示政府要干预猪价。7月12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也是总理最近两周以来第三次过问猪肉价格。

值得注意的是,7月4~11日,总理还先后召开四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分别听取部分省政府负责人、企业界负责人和经济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总理多次强调,要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同时根据形势变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

中美物价讨论折射人民心态 须防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向全面上涨

2011年中,美国美世咨询公司公布的一份2011年全球生活成本调查报告显示,北京生活成本排名居全球第20位,甚至高过纽约。这份调查报告一经公布,立即引发各方对中美物价水平的热议。专家分析认为,美世咨询公司报告考察的是跨国公司海外派驻人员在各地的生活成本,据此认定“北京物价高过纽约”纯属误读。不过多名专家表示,相对于国人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而言,“国内物价确实高了点儿”。

有专家指出,“中美物价大讨论,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在当下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真实心态。”正是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感觉到物价偏高,生活成本增加,才引发了如此热烈的讨论。

总体来看,近几个月CPI的强势上扬,最主要的促发因素是短期内猪肉价格的疯狂上涨。但也必须看到,我们当前面临的通胀形势的确比较复杂,既有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一长期刚性因素的影响,也有流动性过剩这一中期因素的困扰,还有输入性和部分农产品供应偏紧等短期因素的制约。更需要警惕的是,目前的物价上涨正在从食品领域向更多的消费品零售行业和服务业扩展,开始由结构性上涨转向全面上涨。

面对当前复杂的形势,下半年怎么走?2011年7月20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中国的物价正处于一个相对温和上涨的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物价始终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夏斌建议,当前短期的调控政策要着眼于长期问题的解决,面对未来物价可能持续出现温和上涨,政府需要及时出台政策,以重点帮助低收入群体确保实际生活水平不下降。未来应尽可能用市场、法律的手段替代过去积累下来的行政措施,同时要采用多种政策工具,并防止其效应互相抵消。7月21日,《人民日报》又援引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的观点认为,目前的通胀大致是在中度以下,基本可控。预计未来十年内CPI平均升幅为3%~5%。通胀对中国而言是个短期危险,不要因为控制物价而放弃经济增长。

地方政府“有形之手”亮剑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2010年以来,为了让百姓不为吃菜发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多管齐下,“绿色通道制”、“农超对接”、取消“进场费”降低“摊位费”、清理整治公路乱收费……鲜菜价格出现了可以感受到的明显回落。但是,由于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从开始明显上涨到涨幅出现明显回落时间通常需要18个月左右,因此下半年猪肉价格难以明显回落,稳定物价任务依然艰巨。2011年以来,各地坚持把稳定物价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二季度以来,为了确保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受物价上涨影响,多省已启动价格临时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

相关链接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大生猪生产扶持力度。今年中央支持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的投资恢复至25亿元,今后视情况适当增加。对养殖户(场)按每头能繁母猪1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继续落实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支持生猪原良种场建设,加大生猪冻精补贴力度。将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范围由421个县增加至500个县。

加强生猪公共防疫体系建设。落实对国家一类动物疫病免费强制免疫政策。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费用每头补助80元,将屠宰环节病害猪损失补贴由每头500元提高至800元。将因防疫需要而扑杀的生猪补助标准由每头600元提高至800元。将基层防疫人员工作经费补贴标准由每年1000元提高至1200元。

强化信贷和保险支持。增加对规模养殖企业的信贷支持,为规模养殖场和小区提供信用担保服务。抓紧研究建立规模养殖企业联合体担保贷款方式。做好生猪保险工作,提高生猪保险覆盖面。

篇7

关键词 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认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Identified

ZHOU Xiaoqian, CHEN Yunfei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60)

Abstract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it's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financial assistance. Accuracy of the information found, identified objective criteria,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s, are likely to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unded work.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identified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work, combined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f Shenzhen University, School of Computer and Software, the students carried out, the combination of students from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families and verification of information gather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procedure, the integrity of education, privacy prote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identification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科学、准确地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体现国家资助政策公平和公正前提;是实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绩效的重要保障。因此,努力破解贫困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题,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认定模式,是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是在对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探讨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认定工作中的问题与难点,寻找合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标准和方法。

1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基本情况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2008年10月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称,我国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6%。2012年,深圳大学共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359人,占全部学生的20.4%。这与深圳大学以广东生源为主,家庭情况相对较好的实际情况大致吻合。

2013年,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了一个调查,调查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年收入平均约为19200元,而深圳2014最低工资标准已提高至1808元相当于每年21696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收入明显低于深圳个人的最低工资标准;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月生活费约为486元,低于深圳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560元(自2012年7月1日开始)。除去寒暑假,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年生活费支出约4374元。加上每年学杂费约为7200元,年均总支出大约为11574元。也就是说,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没有获得资助的情况下,其在校期间的支出约占家庭年收入的60%。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90%以上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人口数超过4人,70%以上的学生家庭除了该生外还要提供其他兄弟姐妹上学的费用。一个人占去了一半以上的家庭收入势必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可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帮扶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和必要的举措,而帮扶的前提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合理的认定。

2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2.1 认定信息准确性难以把握

按照教育部文件的解释,贫困大学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或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生要认定家庭经济贫困学生,首先需本人填写《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并加盖当地民政部门的公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农村家庭收入来源复杂,既包括种植、养殖等农副业收入,还包括打工、做生意等非农副业收入,收入来源不固定。家庭农副业经济收入随着收成和农副产品价格变化而改变,难以有比较准确的数据,收入金额不稳定、难估算。在主观上,个别学生还存在故意夸大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现象;也有一些真实的贫困学生,不愿他人得知自己的贫困状态,因此不愿申报认定。此外,民政部门在对《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进行审核盖章时,缺少充分的核实条件;对学生是否属于贫困,各地把关松紧程度不一致,导致有些地区,不是贫困的学生也能很轻易得到民政部门的认可。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一些非贫困学生对于《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存疑。

2.2 难以制定认定的客观标准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各地消费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线存在很大差异。此外,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等级分类也存在差异。目前理论上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划分为三个级别(档次):一般困难、比较贫困和特别贫困。一般困难指学生家庭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但因突发变故,发生局部性或暂时性困难,需要借钱缴费,所面临的困难属间歇性的困难;比较贫困指家庭收入很少,并有相当数额的债务,只有能力承担一部分学杂费,其基本生活费接近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特别困难指家庭没有收入来源,基本上靠借债上学,无力缴纳学杂费,在校生活水平处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学生。但在具体操作中,尺度的把握往往也有不小差异。即便是在同一个学校,不同的学院、不同的班级,评价差异也是明显的。在有的班级,被认定为贫困的学生可能在另外的班级就不被认定为贫困;有的被认定为一般困难的学生在别的学院可能可以被认定为特别困难。此外,困难程度是按等级划分,但实际学生的困难情况却是非等级化的,也许两位学生经济困难程度相差无几,却被划为两个等级。不同等级带来的资助数额的差距有的可以达到两三千元。

2.3 认定程序与方法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大多高校采用“学生申请,班级评议,学院审核,学校审批”的模式。学生申请信息的准确性,班级评议的公正性,学院辅导员在审核过程中的主观因素,都会影响到认定结果。在班级评议过程中,出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隐私的考虑,往往是由班主任牵头,由一定的学生代表来进行评议。代表如何选择?他们是否对申请的同学情况充分了解?他们的评议标准是怎样的?这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同样,学院审核往往是以辅导员为主,辅导员对学生的情况是否深入了解?审核是按照什么标准?这同样值得关注。

2.4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结果公示与否面临两难

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认定,要做到公正公平,公示的必要性无可辩驳。同时,它也能够消除学生们的某些质疑,畅通监督渠道。但是同时,公示也意味着暴露家庭贫困学生的个人隐私,引起部分被认定学生的心理负担。在受调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20.1%的学生可以公示,52.9%的学生觉得不应该公示,也有26.7%的学生认为公示不公示都无所谓。数据表明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不希望让自己受资助的情况被公示出来的。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甚至因此不申请认定,或者主动放弃资助。因此,如何能既保护贫困学生隐私,又能保证认定工作的公平公正,这是对资助工作的考验。

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难点的应对策略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核心在于经济困难学生准确信息的收集与加工。学生信息大体可以分成家庭状况信息、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学校关于学生的信息三大类,具体细分如图1:

通过以上信息,建立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数据库。同时,数据库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更新,及时掌握学生及其家庭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如父母发生事故、离异、下岗、突发疾病及出现天灾等,这些情况都要及时地添加到学生档案之中,以保证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全部在档,信息完整。

(2)提升信息的准确性是做好认定工作的关键。在以上信息中,校方提供信息属于真实信息;而家庭状况信息与个人基本信息均需由学生提供,属于待查信息。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由学生提供的信息需要通过各种角度相互印证。从前,这种印证仅仅是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表》,由民政部门证明。这种单一方式远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已经在实践过程中不被认可,因此,还需其他形式,如生源地实地走访、电话访谈、学生档案查阅、日常生活观察等多种形式,实现对信息的修正与纠偏。在这些形式中,相比较而言,学生家庭实地走访应该是最有效的方式,它不仅可以了解验证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同时也可以对学生形成心理约束。但是由于走访成本过高(包含经济成本与人力成本),很少高校会使用这种方式。电话访谈、学生档案查阅、日常生活观察等方式获得的信息都属于间接信息,与实地访谈相比,在准确性上相对较弱,但成本较低。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几种方式相结合,每年按照一定比例抽查认定的准确度。

图1

(3)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测评认定程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数据库和以及动态管理,为建立以定量为基础的家庭困难学生认定测评系统建立了信息来源与基础。借助测评软件系统,对各种资助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对学生困难水平进行量化评分,初步区分出贫困等级。量化测评的难点,就在于量化测评的基本模型的建立和开发测评软件系统。对不同维度的困难信息给予适当的权重,又是模型建立的核心。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量化测评模型,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修正。学校应该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信息分析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不断提升资助认定工作的效率。

(4)通过班级评议,对学生提供的信息进行甄别构建科学的评议指标。家庭经济贫困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单纯依靠模型和软件,无法对一些特定的个体进行准确的认定。因此,定量测评还需要与定性认定相结合,在定量的基础上,以定性的方式进行修正与调整,这就是班级评议。调查显示,77%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自己班级的评议是公平的。班级评议的关键是针对学生提供的申请信息,通过与学生实际生活情况的比对,从衣食住行等维度,尽可能全面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量化测评结果进行讨论、综合判别与界定。民主评议小组的构成,要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在人员的选择上要分别从班级干部、普通学生代表、非困难生、性别等不同身份考虑小组的组成。通过不同身份的学生代表,从多个侧面综合反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在校表现。在班级评议过程中,辅导员或班主任应该要发挥自身在评议过程中真诚沟通、客观公正的关键作用。

(5)建立学生诚信档案,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有的放矢地开展诚信教育。诚信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明礼诚信”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基本道德规范。个别大学生之所以冒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诚信观念缺失、造假成本低、缺少相应的奖惩机制有关。假如学生提供虚假信息或者刻意隐瞒,会直接导致评定错误与不公。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一方面应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要与相关的约束机制相结合。与诚信教育相结合,要在资助的各个环节中有针对性地加入诚信教育内容,使受助的学生养成诚信人格。与约束机制相结合就是要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格复查,对其经济情况进行核实,发现以虚假信息获得资助的,不仅要及时修正,同时要抓住典型,给予惩处。

(6)认定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注意保护隐私。我们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压力程度”等相关问题的调查中显示,心理问题与压力排在经济压力之后,高居第二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不是一个机械化、程序化的过程,而应把对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融入其中。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是实现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必要措施,不应简单理解成是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恩惠。因此工作人员应在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充分尊重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交流,在同学中也要营造尊重、关爱的氛围。在认定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隐私的保护,避免因过度曝光给经济困难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通过团体辅导、个体辅导、朋辈辅导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及时在心理上进行疏导。

本文为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深圳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绩效评价研究》(编号125A109)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刘善槐,邬志辉.高校贫困生评价体系与界定模型研究[J].高教探索,2010(5):115.

[3] 白华.从二元组合到三维一体――高校贫困生认定的新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2(7).

[4] 毕鹤霞.高校贫困生认定理论变迁述评[J].现代教育管理,2012(6):92.

篇8

【关键词】贫困地区;学生营养;改善对策

营养影响人类的健康和全面发展,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国家民族的未来。中小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承载着生长发育和知识学习的双重负担,保证学生良好的营养状况就是保护了健康发育、良好身体素质以及未来的发展成就。我国贫困地区学生营养不良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营养不足、膳食结构不合理、不良的饮食行为等,营养不足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寄宿制中小学生人群中尤为严重。[2]营养不良就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引起健康问题,降低学习能力和效果,导致国家未来劳动创造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降低。

1.情况简介

麻江县位于贵州省中东部,黔东南州西部,有苗、侗、汉、布依等民族,辖4个镇、2个乡、3个民族乡:杏山镇、谷硐镇、下司镇、宣威镇、碧波乡、龙山乡、贤昌布依族乡、坝芒布依族乡、景阳布依族乡。[3]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是学生营养匮乏区之一。随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源的日趋减少,为了整合有限的教育资源,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要求,西部地区也开始了中小学校布局的调整。学校的布局调整使学生上学的距离大幅度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就成为布局调整后的必然选择。我们此次走访麻江县谷硐小学和乐坪小学,两所学校均为寄宿制学校,住宿率达85%,但学生的营养状况并不容乐观,情况严峻。

2.存在问题

2.1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虽然国家已经投入了很多资金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但仍然难以满足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 资金缺口仍然较大。拆点并校、建立寄宿学校后,寄宿的学生增加较快,而校舍包括教室、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面积不足现象突显。据调查资料显示,乐平小学寄宿生达200人,一间40平方米的男生宿舍,共住60多人,女生宿舍一个单人床睡2个孩子。由于食堂空间过小,为了防止拥挤,学校规定,打完饭后回宿舍去吃。另外,学校教职工住房问题也难以解决。很多学校的教职工存在缺房或无房问题也难以解决。很多学校的教职工存在缺房或无房现象,对教职工安心生活和安心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2.2寄宿给学生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

学生到寄宿学校上学,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 以及购置被褥、餐具的费用都是不小的开支,使家庭承担的教育经费往往成倍增加。据家访资料显示,在贵州省麻江县一名普通学生家庭中,其父亲说道“一个学生一学期住宿费约100元;交通费、生活费每周不下30元,一月120元,每学期不低于500元。一学期下来, 即使享受国家优惠政策, 免交了学杂费、书本费,获得了一定的住宿生活补助, 一个学生怎么也得多花400元, 每学年就是800元!这对当地农民家长来说,相当于一家人全年日常生活所有花销的1-2倍”。

3.问题分析

3.1学生营养缺乏危害

人体所需营养元素分别是能量、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钙、锌和铁。这些营养素都是维持人体正常活动的重要元素,也是在衡量人体营养状况时最常用的指标。能量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动和体力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如果人体摄入的能量不足将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消瘦、活力消失甚至停止生命活动而死亡。蛋白质也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之一,缺乏蛋白质也会导致死亡。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命过程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学物。它们不仅是防止多种缺乏病的必需营养,而且具有预防多种慢性退化性疾病的功能。维生素A 缺乏可导致生长迟缓、贫血、免疫力受损、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钙是构成人体组织如骨骼、牙齿等硬组织的重要成分。由于在日常膳食中的需要量较大,因此称为常量元素。锌是味觉素的结构成分。人体锌缺乏会食欲不振、生长停滞、认知行为改变、性成熟延迟以及免疫功能障碍。由于需要量较小,故称为微量元素。铁也是微量元素,铁不足将导致缺铁性贫血,使人疲倦、乏力、头晕、记忆力减退。我们所调查学生的营养匮乏相当严重,所需上述营养元素严重不足,上述症状在本次调查中极为普遍。

3.2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情况

在农村,寄宿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往往会低于走读生。原因是寄宿生的家距离学校更远。在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一般设在乡政府所在的小城镇上,是当地的经济文化中心。一般来说,距离经济中心越远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会越低。从上学成本来看,由学生家庭负担的成本特别是现金支出,寄宿生要高于走读生。除了一个学期伙食费之外、他们在是否发生住宿费和交通费方面也有明显可见,越是居住偏远、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越需要支出更多的现金成本。因此,很多寄宿生为了节约开支,省下在学校就餐的钱。调查中了解到,在麻江县谷硐小学,学校提供每日2餐菜,标准1元钱。但一些寄宿生因为家里没钱或为了省钱,在学校的五天时间内,有1-2天不在食堂买菜,也就是说,这1-2天不吃任何菜,只是水就馒头或饼。有的寄宿生还和同学搭伴,两个人吃一个人的菜。这无疑给寄宿生的营养摄入造成很大影响。

4.措施及建议

4.1寄宿生的营养问题应当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严重关注

众所周知,学生时期的营养是一个人从小到大成长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不仅会影响其身体发育, 而且会影响其智力发育。学生时期的营养是一个国家劳动力素质和国民素质形成的重要基础。对国家经济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4.2重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营养教育,培养学生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

调查中了解到,很多学生一日只吃两顿餐。其原因既有饮食习惯问题,也有学校食堂配餐等问题。青少年不同于成人,青少年时期的营养对人一生的成长影响重大。而保证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又是儿童营养的基本保证。因此,应当在学校就培养学生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首当其冲的是确保学校食堂提供一日三餐,并强制学生定时进餐。

4.3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提供改善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本次调查和有关研究表明,贫困与营养不良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贫困直接导致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又会加剧贫困和救助的成本,甚至因营养不良而导致学生各种疾病,加速家庭返贫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建议将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问题作为政府社会救助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社会福利保障、社会救助等渠道,改善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掌握一些必要的营养保健常识,改善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

【参考文献】

[1]孟海.贵州等西部贫困地区30%小学生营养不良.新闻周刊,2011,(3).

篇9

关键词:善待 高职学生 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86

通过对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新生期望值调查发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新生中来自于农村家庭的学生占80%,20%的城镇学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属于乡镇户籍,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为务工收入的占80.06%,学生对高校教育管理要求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占81.02%,在18岁以前就离开父母在异乡进行独立生活和学习的学生占83.96%。

根据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职业院校高职新生的成长经历显示了以下的一些特点:普遍来自于家庭经济文化状况较差的农村基层;较早脱离父母的教育与家庭的约束,形成较强的个人自主意识,不愿接受纪律与制度的约束;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差别及家庭经济相对贫困等原因,他们鲜有接受爱好与特长的培养,兴趣与爱好相对单一,无明显特长或特长优势不突出;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不宽,对社会现实及未来发展趋势认知不全;言行及生活习惯还很不完善,礼仪修养存在明显不足等特点。他们的优点在于:独立生活能力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重积累社会生活阅历,生活俭朴,就业观念较为务实,情爱观较为成熟稳定,学习与发展的愿望较为强烈,期望更早实现个人经济独立。

据全国数据资料显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城乡差别及“阶层固化”现象将越来越明显,职业院校学生主要来自于农村基层,学生父母为农民、工人的占调查总人数的80%,近3年,88%的高职院校学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可见,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基层或社会底层,很多同学的成长历经一定的艰辛,2012年调查数据显示,我院学生有留守经历的学生高达43%,相信今后高职学生的留守经历的比例还会不断提高。

在高职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文化背景差、教育资源缺、信息享有量低、经济占有量少,必然导致其成长中有很多的不足或发展不良,导致高职学生内心对命运与发展机遇认知有很大的不平等性,他们的自尊心更趋脆弱,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在学校里更需要得到领导、老师及社会各届的认同和关爱。尤其是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努力做好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学习培训外,应大力加强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取向及身心健康等的教育辅导,努力弥补他们成长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使他们成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身心健康、适应能力强的合格的大学生。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强国,无不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努力提高科学技术生产力而得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生产过程中科技含量的不断提升,今后各行各业基层一线的生产管理与服务人才,必将由通过专业的学习培养、具备实用型较高技能的职业院校各专业毕业的学生来担当,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实现宏伟建设目标的需要。这就要求在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并进行大力投资建设的同时,全社会要善待职业教育,努力形成各行各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帮助的机制体制。引导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形成良好的共识,使职业院校的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定位取向。高校教师更要善待职业院校的学生,既要包容他们发展中的缺陷和不足,又不能听之任之,任其缺点和不足存在而不加以纠正或改变,努力做到育人与传授知识与技能并重,改变一些教师长期存在的重视教学轻视育人的现象,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艰巨任务。

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应脚踏实地做好高职学生的全面教育教学,在做好高职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技能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对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辅导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和培养。在具体工作中,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应形成多一点行胜于言的务实理念,少一点形式主义的事务应对和学校管理过度行政化的倾向意识。努力创设高职院校良好的育人环境,引导教师群体远离对虚无名利的追逐,将全副精力投入到对专业教学与对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与工作实践中来。

特别是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一点对高职院校办学的投入与支持,改善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办学设施与条

件;少一点对高职院校教育与管理的工作评比、检查及定位评估,避免以虚名掩盖实质误导价值评判标准。毕竟作为以教育、科研及服务社会为主要任务的高校,再耀眼的来自各种奖励的光环改变不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与管理水平及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水平,反而会扭曲高职院校的务实精神及价值取向。高职院校真正的光环应该来自于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师次队伍建设水平及教育教学设施建设水平,以及来自于师生对学院的情感认同与归属,来自于社会各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工作中的专业能力评价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才是永不磨灭的价值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杨胜坤.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新生期望值调查报告[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7).

[2]曹林.媒体称“穷人孩子上职校”显贫穷代际间传递[n].中国青年报,2013-4-16.

[3]戴爽.原人大校长:市长市委书记子孩子几乎不上职业院校[n].中国青年报,2013-4-15.

作者简介:杨胜坤(1967-),男,贵州榕江人,理学学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心理学教学与医学生物学教学,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凯里 556000

金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凯里 556000

篇10

最近,王宝强离婚事件已经压过了奥运会的热度,成为全民话题。

从他们决裂后暴露出的婚姻关系来看,“郎财女貌”这种在当下观念里最为上乘的匹配并不具有天然稳定性。按照这个社会最通行的婚姻规则和家庭分工,倘若男人在外面拼事业,是家庭收入的绝对提供者,全职太太应该做的就是帮他抚养孩子、孝顺父母,享受一定程度的财务自由。这样的婚姻模式当然有存在合理性,一方在经济能力和获取社会资源上有掌控力,而另一方在亲情和对家庭的经营能力上更有支配地位,“制衡”就可以保证相对稳固的关系。从他们此前的公开互动和采访来看,王宝强的婚姻并不是这样,他的妻子虽然没有自己独立的事业,但却是感情、财产和婚姻走向的主导者,加上她在学历、外貌上更有优势,很容易使婚姻触礁,这样长期处于倾斜状态的婚姻在走向破裂后给一方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次事件已经超出了娱乐圈的范畴,从婚姻层面,有更多的启示意义。一个人即使身家过亿,有声名有地位,也必须不断学习如何调适婚姻过程中的力量比对,令夫妻权力关系达致平衡。

“夫妻权力”是美国社会学者布拉德和沃尔夫于1960年提出的概念,基于大量的实证研究,他们提出了“资源理论”,丈夫和妻子的相对资源决定了他们的相对权力,配偶中具有教育、职业和收入等主要资源优势的一方,将拥有更多的决策权。对这种解释的批评从未间断,因为它很难包容所有的婚姻模型,此后有西方学者补充,夫妻之间的权力不仅取决于丈夫与妻子的比较资源,还受特定的文化与亚文化中普遍盛行的夫妻权力规范的影响。还有一种较为主流的观点是,赋予婚姻关系以及对方提供的资源以更高价值的一方将处于弱势权力地位,而付出较少感情的一方往往可以更自由有效地控制和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从而占据优势权力地位。

无论之后的观点如何挑战“资源理论”,在中国社会中,教育、职业和收入仍然是家庭决策权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中产家庭来说更是如此,因为这些因素是决定他们所能达致社会阶层的主要力量来源。在房价还没有成为社会之痛的时候,教育、职业和收入是组成家庭之前最基本的衡量,除了爱情之外,最普遍的择偶观念正是以此为参照,寻找另一半。而现在,这些显然已经不足以主导择偶和婚姻关系中的强弱对比了。工薪阶层、普通白领夫妻已经完全无法独立负担房价,如果没有原生家庭的帮助,无论在几线城市买房,都是一个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的梦想。由于城市就业机会的扩大,中国传统社会中依附于父权的家庭模式瓦解,年轻人有了更多独立生活的意愿和能力,而在高房价的压力下,他们不得不重新引入原生家庭的力量,来获得基本的生活水准。从努力独立于原生家庭,到更加依赖原生家庭的支持,这样的转变决定了一个小家庭内部会有更多“暗流”,而且,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 房子与心理优势

30岁的涂雨是北京一家央企的职员,和朋友相比,她的工作很不错,月均收入9000元左右,每年还有机会外派出国一段时间。不过,她对自己的现状并不满意,半年前,她决定开始准备司法考试,如果拿到律师资格证,就可以换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她每天都要在地铁拥挤的人群中找到一个立足之地打开书复习,早上不到七点的时候,她从位于西北五环的家里出发,乘坐地铁到南四环丰台科技园上班,九点钟到单位之前,是她最重要的学习时间。下班后,她不得不减少陪小孩的时间,常常熬夜到凌晨一点钟,周末为了更集中地复习,一个人躲到咖啡馆继续奋战。

不过,这一切的努力并不是出自于对事业的更高追求,或者说,提升自己只是一个很小的原因。更重要的动力来自于她想扭转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令她感到无足轻重的直接原因是房产证上没有她的名字。

2012年,涂雨跟何逢结了婚,他们是中学同学,何逢研究生毕业来到北京后,原本没有太多联系的两个人渐渐有了更多交往,双方的父母早就想促成这段关系,他们也就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买房、结婚、有了小孩,像这个城市里所有的中产小家庭一样,每天花很多时间奔波于地铁上,对于频繁的加班也早习以为常,早一点从房贷压力中解脱,让小孩有更好的教育环境,是他们的一致目标和梦想。

然而,随着何逢父母从老家过来常住后,涂雨渐渐感觉与他的步调不那么一致了,更多的不适感萦绕着她的生活。家里的很多事情,都由公婆拿主意,而不会问她的意见,虽然公婆承担了所有家务,帮忙照顾还不到3岁的女儿,但她总有一种外人的感觉。一方的父母带小孩已经成为城市中抚养子女的主要模式,在高强度的工作和生存压力下,对中产家庭来说,妻子已经很难再通过自我牺牲承担更多的养育责任。这种让父母分担压力、降低成本的选择是很多小家庭面临的最大考验。与对方的长辈共同居住,对于80后、90后来说,几乎需要一场自我重塑才能和平共处。

这一点上,涂雨却不需要太多的心理调整,她原本是一个极好相处的人,从来不会跟别人争执,她秉性和善、热情,宁可自己节俭,也会给家人买贵重的礼物,对公婆也不会计较金钱上的付出。但她也有“软肋”,强烈的自尊心让她对家庭中的“话语权”格外敏感。孩子感冒了是在家里吃点药还是立刻去医院,买菜的时候是不是非要挑最便宜的,自从公婆来了之后,这些琐事几乎都由他们来决定,涂雨只有听从的份。这让她感到不快,有时候甚至不愿意在家里多待。她把这一切都归结于自己从一开始就没有心理优势。

他们的住所几年前买下的时候不足两百万,何逢的父母出了100多万首付,何逢用公积金贷款80万。虽然结婚之后两个人共同承担家庭支出,但涂雨总觉得因此而没有底气。原本只有两个人生活的时候,这种感觉并不会凸显,而公婆到来后,有意无意之间露出的优越感让她开始估量自己的处境。“前不久宝宝被公婆带回老家住了,过了一个月,我们都希望能让宝宝回来,老公给他父母打电话说要接回来,他妈妈却说这个家到底谁做主。”涂雨说,她当时很生气,但是又不敢辩驳。

按照一直以来的社会习俗,男方提供婚房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它并不会成为决定婚姻关系中话语权的主导因素,而当房子的价格足以使一个普通家庭倾尽所有时,无论是赠予的父母一方,还是受惠的小夫妻,都不可能再以“平常心”看待社会习俗支配下的财产让渡。

所以,无论是涂雨、何逢,还是他们的父母,在心理上都会自动站位,并且不断强化各自的强弱处境。2011年新《婚姻法》出台,一方的婚前财产不再为双方所共有,父母买的房子另一方无权分割,这是对婚姻价值观和家庭权力关系最大的影响。对于名字没有在房产证上的一方来说,很难获得安全感。有不少情侣会因为加不加名字而翻脸,房产加名仿佛成了爱情魔咒。

所以,涂雨想努力再买一套房子,写上自己的名字,她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有底气地跟公婆相处。遇到他们独断的时候,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反驳,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连吵几句都不敢。

何逢虽然也能接受这个目标方案,但他更希望还清所剩不多的贷款后换一套三居室,孩子很快就长大了,与父母同住需要更宽敞的空间。

涂雨偶尔也会向他表达自己的不安,在被父母左右这件事上,有时候两个人也会有共鸣,父母太强势的时候,何逢自己也觉得郁闷。但他并不觉得涂雨没有话语权,理由是,很多事也都会商量着来,会问涂雨的意见。

在他看来,涂雨的这些“吐槽”带有很大玩笑的成分。“他不是我,他不会懂的。”涂雨显得很失望。所以,她必须努力让自己赚得更多。尽管收入尚可,但在何逢父母眼中,她似乎是这个家里拖后腿的人,何逢的收入是她的一倍。“有时候他父母会念叨谁家的儿媳妇挣很多钱,可能他们不是故意的,但听起来总是不那么舒服。”涂雨说,她的收入并没有公婆一开始想的那么高,虽然在央企,但是基本工资并不高,一半收入要靠年终奖,但层层分发下来,落到她这样普通职员手中的也就不那么可观了。

考试在即,她已经把所有利用的时间都填满了,上班比较清闲时,也会拿出书翻一翻,涂雨说道:“如果不是这个原因,我肯定会安心在央企一直混下去,但现在必须努力改变了。” 平等与幸福感

在家庭权力关系中,心理优势决定着夫妻间的相处方式和地位。表面上看来,大多数家庭都已经建立了较为“民主”的决策机制,如同何逢所说的那样,很多事都会商量着来。

去年年底,全国妇联主管的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曾经了一份《中国幸福婚姻家庭抽样调查报告》,其中写道,70后及更年轻的代际在具体事项中更趋向于与配偶商量。无论是经济、孩子还是工作事务,“夫妻商量”都是最普遍的决策模式。但这样的调查报告很难准确显示婚姻中微妙的心理关系。占据优势的一方,也很难体察到对方的真实感受。

那些曾经在婚姻中起绝对主导作用的教育背景、职业、收入等因素已经不足以塑造权力关系,不动产对于婚姻的重要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

上述调查报告显示,在家庭经济管理方面,夫妻双方共同管理家庭财产的比例最高,超过四成。在房产上,夫妻共有房产最常见,但男性个人拥有房产的比例相对更高。85及90后拥有自己名下房产的比例达60.2%。也就是说,适婚年龄赶上中国房价飞涨的80后在这个问题上面临更多的窘迫,而85后和90后需要为结婚准备房子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家庭在高房价恐慌的推动下大多都已经完成了第二套购买。他们同样摆脱不了父母的支持以及因此带来的“控制”,但从心理上来说,房子已经不会再像过去的十年一样,成为婚姻中的一个考验。

要求在目前住所的房产证上加名,涂雨并非没有想过,但她不愿意制造家庭矛盾,她知道,即使何逢同意,他的父母一定会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