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5 18:0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经济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业经济分析报告

篇1

今年以来,全市工业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全省经贸工作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分析,着力抓好经济运行、自主创新、工业投入、结构调整、节能降耗和开拓市场等重点工作,工业生产、销售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当前我市工业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全市工业经济延续去年以来的稳定增长态势,增幅高于全年计划目标。截止4月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22.73亿元,同比增长19.3%,与去年1-4月份工业增加值比增24.09%相比,今年工业增加值增速放慢了4.79个百分点,基本延续了去年以来的走势,增速有所放缓。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5.6亿元,增长25.68%;实现工业利税69.7亿元,增长21.3%,工业生产、销售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增速均高于全年工业发展计划目标增速。

按隶属关系来看,中央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2.48亿元,增长4.17%;省属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9.11亿元,增长16.41%;市及市以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1.14亿元,增长22.74%。

按轻重工业来看,轻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1.25亿元,增长10.85%;重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1.49亿元,增长20.38%,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8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例由去年同期的23.6:76.4变化为23:77,重工业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

按经济性质来看,公有制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129.75亿元,增长12.37%;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92.98亿元,增长27.56%,其中三资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4.53亿元,增长10.65%。

(二)工业产品出口稳定增长。1-4月份,全市对外贸易势头良好,出口持续增长,出口总额累计完成7.18亿美元,同比增长25.2%。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增势强劲,出口完成3.66亿美元,同比增长90.6%,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现4423万美元,增长79.8%。骨干企业出口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重汽集团、山水集团、轻骑集团、玫德铸造、松下公司5家大企业1-4月份出口2.16亿美元,增加出口1.36亿美元,拉动全市出口增长23.7个百分点,其中重汽集团增加出口9331万美元。

(三)重点工业产品产量生产增势强劲。从全市重点调度的50种工业产品看,有37种产品比上年同期有所增长,占74%。其中投资类产品和部分轻、纺织产品保持稳定增长,如水泥熟料增长53.41%,水泥增长40.53%,钢增长15.84%,钢材增长26.04%,生铁增长21.09%,载货汽车增长20.44%,改装汽车增长26.77%,变压器增长33.44%,电站锅炉增长33.64%;半导体器件增长48.51%,灯具及照明装置增长42.82%,机制纸增长36.66%,塑料制品增长36.85%,布增长78.14%,纱增长3.6%等。

(四)工业经济效益较一季度有所好转。1-4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利税69.7亿元,同比增长21.3%,增幅较一季度上升1.45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利润31亿元,同比增长8.16%,较一季度上升1.2个百分点;亏损面达到20.91%,比一季度下降1.0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数较一季度减少17户;亏损企业亏损额为4.1亿元,同比下降5.4个百分点,较一季度下降19.8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的好转主要得益于几户大企业经济效益的上升和全市规模工业的亏损情况有所好转。

(五)规模经济特征更加突出。在政府多年来扶优扶强政策的推动下,我市工业的规模经济特征更加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70户,同比增加5户。合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3.94亿元,实现利税42.26亿元,实现利润16.8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61.5%、60.64%、54.2%,均超过了50%。济钢、重汽、炼油三家企业1-4月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7.44亿元,同比增长32.68%,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32.2%,对全市的贡献率达到38.9%,拉动全市主营业务收入增长9.98个百分点,规模经济特征更为明显。

(六)非公有制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比重明显提高。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制企业达到1318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99家;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利润的增幅分别为27.56%、30.34%、37.18%和38.28%,分别高出全市平均增幅8.26、4.66、15.86和30.1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工业增加值92.98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5.68亿元,利税33.49亿元,利润19.6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1.75%、46.2%、48.1%和63.3%,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2.7、1.65、5.56和13.78个百分点。

(七)、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是当前企业增产的主动力。截止4月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241.8亿元,同比增长13.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1.93%,同比上升8.58个百分点。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排前50位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看,除8户同比减产外,其余均增产,其中,增幅达到3位数的有6户;50%-100%的5户;20%-50%的7户;10%-20%的13户;10%以下的10户,还有1户为去年3月后投产的。

(八)煤电供求基本协调。今年以来,煤炭、电力等重要生产要素供应保持稳定。1-4月份,我市重点用煤企业累计购进煤炭319万吨,消耗288万吨。截止4月底,重点用煤企业煤炭库存48.2万吨,比年初增加5.5万吨。1-4月份,全市发、供、用电保持增长的势头,电力生产和供应安全稳定,确保了国民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全市累计发电量为28.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6%;全社会用电量为5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其中工业累计用电3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03%,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4.3%,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虽然当前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形势较好,但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和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将制约工业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需要引起重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生产增幅明显回落。截止4月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增幅列全省十七个地市的最后,比全省平均增幅低6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4.79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回落2.35个百分点,增速有所放缓。

(二)、全市产销率不高。1-4月份,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产销衔接效果不如去年同期,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734.2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产品销售率96.95%,同比下降0.56个百分点。

(三)全市工业经济效益增幅偏低。今年1-4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虽然比一季度有所好转,但与去年同期相比,经济效益增幅仍呈现回落态势,截止4月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利润31.02亿元,同比增长8.16%,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了9.7个百分点。

(四)资金、运输等生产要素对工业发展的制约仍然存在。近年来,在宏观调控政策、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生产规模扩大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状况一直未得到根本缓解,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篇2

一、生产平稳增长,产销基本平衡

1-2月份,呢绒生产与上年同比增长较快,增幅明显高于上年水平,毛纱线生产累计同比增长3.37%,增幅略有下降(-2.78个百分点)。毛纺制品中的针织人造毛皮、毛毯、地毯生产1-2月份累计同比呈现明显增长的态势。1-2月份规模以上毛纺织、毛针织和毛纺制品业累计产销率分别为96.35%(+3.63个百分点)、99.49%(-1.67个百分点)和96.18%,产销基本平衡。

二、固定资产投资

初步统计,1-2月份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毛制品制造、毛针织品及编织品制造行业固定资产实际完成投资同比均有较快增长,显然随着两个市场的复苏,行业投资升温。

三、内外销市场

1、内销稳步回升

内销是毛纺行业走出困境,提高自身应对能力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初步统计,1-2月份全行业内销市场与上年同期相比明显好转,规模以上毛纺织企业、毛纺制品企业完成销售产值同比均有明显回升,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34.85和29.86个百分点,显现出较好回升势头。其中,毛纺织业销售产值增幅略高于纺织业增幅。毛针织企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11.7%,比上年同期增长6.59个百分点。分行业产品的内销比重进一步提高,内销市场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观察1-2月份主要毛纺产品国内零售市场销售情况,全国重点大型百货商场的男西装销售同比提高3.12%,比上年提高了41.49个百分点;羊绒衫及羊毛衫销售同比下降.56%,回落.54个百分点,与上年基本持平。

2、外销明显复苏上年一季度毛纺产品出口形势极为严峻,出现了严重下滑,因此,与较低基数相比较,今年1-2月份多数毛纺大类产品出口数量呈现明显回升。规模以上毛纺织、毛纺制品企业1-2月份完成出货值同比分别增长15.58%和13.5%,但仍低于同期纺织业出货值平均增长17.6%的水平。据海关统计,1-2月份毛纺主要产品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7.3%,提高41.57个百分点。各大类产品出口数量均出现明显的回升势头。总的来说,由于上年基数较低,1-2月份出口相比去年同期的困难局面有显著的好转,以羊绒为主要原料加工的服装类上下游产品出口数量增长幅度尤为明显,只有羊毛地毯等个别品种出口数量出现下跌。毛针织服装出口数量增长7.84%,回落了19.43个百分点,单价同比增长32.46%。梭织服装及毛织物出口单价继续下跌。1-2月份毛纺产品主要出口市场除日本外,出口金额同比提高显著,欧盟、美国主要毛纺产品出口金额同比分别上涨24.17%和26.61%。

但主要出口市场出口份额萎缩,欧盟、美国、日本、香港等主要出口市场所占总份额为54.57%,比上年下跌了近1个百分点。从出口地区观察,出口额排在前五位、总额占比达67.26%的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广东等省市出口额均出现增长,其中浙江省回升速度最快,同比增长45.64%。

四、全行业效益

1-2月份规模以上3841户企业共实现利润9.6亿元,同比增长11.25%,高于纺织业83.14%的增幅,行业效益明显好转。亏损企业亏损额为4.12亿元,同比减少了22.82%,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7.99个百分点,亏损面为27.2%,仍高于同期纺织业亏损面2.2%的水平。

1、毛纺织行业

1-2月份规模以上1499户毛纺织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2亿元,同比增长27.97%;利润总额5.71亿元,同比增加2.89亿元(+12.12%),效益明显提高。

2、毛针织行业

1-2月份规模以上214户毛针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26亿元,同比增长18.54%;生产与销售增长较快,相应的企业营业费用及管理费用同比增长。产成品同比下降了1.29%,应收账款同比减少了2.9%,资金周转加快。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21亿元,同比增加1.54亿元(+92.13%),行业运行质量同期显著提高,回升势头进一步增强。

3、毛纺制品行业

1-2月份规模以上238户毛纺制品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62亿元,同比增长32.51%;利润总额.68亿元,同比涨幅高达147.9%。该行业复苏并恢复快速增长,效益提高。

五、毛纺业原材料市场

今年1-2月份国际市场羊毛价格增长较快,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好转,主要羊毛出口国汇率走高,也助长了羊毛价格上涨。据海关提供数据,1-2月进口羊毛4.94万吨,同比增加29.48%(+49.24个百分点),市场需求旺盛。

六、上半年行业运行走势展望

1、利好因素

1)内外销市场回升向好。内销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市场明显复苏,一季度全行业运行各项指标均明显好于上年同期。2)围绕《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的关于企业管理、品牌建设等指导意见得到推进落实。有利于行业进一步加快调整步伐。3)企业积极应对危机,增强了自身的应对能力。企业更加重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营销渠道建设、科学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注重提升内涵将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

2、不确定因素

篇3

一、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重点评价指标运行动态分析

所谓产能过剩是指实际产出数量小于设备满负荷利用时的潜在生产能力而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一般用产能利用率来衡量是否存在产能过剩或其程度。美国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建立了产能利用情况的统计制度,美联储作为数据的机构,定期产能利用数据。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业产能利用率监测体系。结合钢铁行业发展实际情况,除了用产能利用率作为衡量的基础性指标,还综合考虑到钢铁经营、供需、投资等多方面因素,对销售利润率、亏损面、钢材价格指数、库存变动、投资额等5大辅指标进行分析,以期对钢铁行业运行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一)基本指标――产能利用率

根据国际经验,产能利用率一般有一个正常水平范围,存在一个警示区域。美国一般把78%―83%的产能利用率当作经济运行的正常区间,如果在较长时间内产能利用率低于75%,则认为出现了产能闲置问题;而日本则把较长时间低于78%的产能利用率,判定为产能过剩。我国对产能数据缺乏系统和定期的调查,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只公布了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主要工业产品新增生产能力数据,没有对工业行业产能情况进行统计,无法对行业产能利用情况作出准确的测度。因此,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协会的数据,大致描绘我国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状况,如表1所示。

根据《2013年钢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12全年我国粗钢产量7.17亿吨,炼钢产能利用率仅为72.4%。报告中还估算2013年新增粗钢产能约4000万吨,基于2013年粗钢产量为7.79亿吨,产能利用率为76.4%。由此可见,2012年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现象严重,到了2013年虽然有所好转,但是产能过剩格局并未得到根本扭转。

(二)经营性指标

行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现象,不仅要对行业产能利用率进行考察,还应综合行业经营性指标来全面考虑。在经营性指标中我们选取行业销售利润率和亏损面两个指标。销售利润率是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产能过剩往往会引起产业内激烈竞争导致销售利润率降低,而企业亏损面则从整个行业角度考察产业的经营状况和运行发展态势。

1、行业销售利润率

从图1中2010―2013年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的变动趋势来看,呈现出“先高后低”的态势。2010年1季度到2011年4季度,受矿石等原燃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钢铁行业盈利水平下降,但是从发展态势上看,行业利润率变动较为平稳,基本保持在2.7%左右的水平。但是步入2012年,受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和财务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我国钢铁行业再次陷入低迷。2012年1季度钢铁行业利润率仅为0.41%,跌至低谷。根据钢协统计显示,2012年80家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5441亿元,同比下降4.3%;实现利润15.8亿元,同比下降98.2%,销售利润率只有0.04%,几乎为零。2013年虽有小幅上升,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钢铁行业进入转型升级的“阵痛期”。

2、企业亏损面

自2010年以来,钢铁行业企业亏损面一直在高位运行,尤其是2012年,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严重,企业亏损面达到20%以上。据钢协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86户会员企业中亏损35户,亏损面为40.7%。从钢铁行业的亏损总额来看,2010年以来基本上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2012年4季度达到历史高点,为800亿元。虽然2013年亏损总额有所回落,但企业亏损面仍在高位运行,基本上都在20%以上,见图2。

(三)供需状况指标

从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角度上看,产能过剩是生产能力大于需求而形成的过剩。本研究选择钢材价格指数和库存变动率两个指标。价格是供需状况最直接的反映,产能过剩通常会造成供大于求的情况,进而引起企业之间的价格战,导致产品价格下降,钢材价格指数可以综合反映钢材市场的供需状况。库存变动率是衡量库存变化程度的指标。在产能过剩情况下企业和社会中的产品可能会有大量的积压,导致行业库存增大。因此,钢材价格指数和库存量的变化率可以作为判断产能过剩的重要的辅指标。

从钢材价格指数变动来看,自2010年以来,钢材价格呈现波动下滑态势,2012年钢材价格明显回落,4季度跌至91.5的低位,之后虽然有所回升,但价格依然很低。从库存变动率来看,2010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库存变动率基本上都在20%以上,2011年、2012年、2013年年末库存变动率分别为24.7%、15.8%、29.8%。此外,从存货额的变动趋势来看,基本上也是处于波动上升态势,见图3。由此可见,近几年来,钢铁行业产品库积压严重,库存压力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在产能严重过剩情况下钢铁行业发展仍很困难。

(四)投资状况指标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大多数情况下,产能过剩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并不会出现过度增长。但在我国,由于体制性因素,地方政府对于投资的过快增长起到助推作用,已存在的过剩产能并未对固定资产投资起到抑制作用。

全球性经济危机之后,我国钢铁行业面临艰难的外部环境,亏损严重,然而巨亏并未引发企业大规模减产。巨亏的企业集体陷入“囚徒困境”,均期待同行其他企业减产,自己增产,增加投资,扩大市场份额,出现了在产能过剩背景下产能仍在持续增加的现象,特别是国有企业即使亏损也无法轻易退出市场,在经济低迷时期地方政府对其产值、税收、就业的诉求更甚,往往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对于许多民营企业,由于我国行业产能过剩监测预警机制的缺失以及自身对市场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在非常态、超高速增长的市场价格诱导下,只注重眼前利益,相对于国有大型企业,他们往往生产规模不大,只有扩大生产规模,才能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空间,因此投资日趋升温。2010年、2011年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503.1亿元和5160.6亿元,较上年分别增加6.1%和14.6%。2012年投资额逐渐减少,出现负增长,2013年增速一直在低位运行。虽然投资总额略有下降,但5060亿元的投资总额仍然很庞大,形成的新增产能势必加大当前产能过剩的压力。

二、从行业市场结构看钢铁产能过剩形成原因

(一)市场集中度与产能过剩

我国钢铁行业中小型钢企数量过多,市场集中度严重偏低,处于一种分散竞争的格局。据有关学者研究测算,2008年中国钢铁市场的CR4和CR10分别为24.74%和42.63%,2009年和2010年,我国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43.49%和48.60%,尚未达到总产量的50%。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前10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5.94%,前20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到总产量的60.98%。而在2008年,美国和日本的钢铁市场CR4分别是74.90%、77.60%。很明显,中国钢铁市场的行业集中度严重偏低,远远低于日本和美国。

事实上,对于钢铁这样以规模经济致胜的产业,寡占型市场结构由于可集中资源和科技力量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改造,因而更具高效率。显然,我国钢铁市场集中度偏低,尚不足以构成垄断竞争型市场,更谈不上达到理想的寡占型市场结构。而且,这种市场结构直接造成了钢铁企业“大者不强,小者不弱”的局面。各类钢铁企业都在寻求扩大生产规模的机会,试图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这不仅导致规模经济效益的丧失,而且加剧产能过剩矛盾。在市场需求强劲增长的阶段,大中小钢铁企业都抓住机会扩大产能,增强竞争能力,但在市场需求相对稳定或需求不足的阶段,整个市场就会凸显产能过剩问题。我国钢铁行业生产企业众多、市场集中度低已经成为产能过剩日益严重的重要推动因素。

(二)产品结构与产能过剩

我国钢铁行业产品内在质量差别小,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从钢铁产品生产结构上来看,大都是低附加值、低档次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行业特殊钢材产品比例较低,目前在发达国家钢铁工业总量中,特钢产品占比约为15%―25%,其中瑞典比重最高,超过70%。德国超过30%,日本和意大利,也均超过20%。而我国的比重则不超过10%,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钢铁产业由于产品结构偏低,产品差异化程度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进入市场的新企业的进入壁垒,这使得大量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小型钢铁企业纷纷进入。

例如,在我国,低附加值的线材产品比重过高,其受基建项目的影响较大,一旦建筑业的需求大幅下降,就会造成供过于求的局面。在产品差异化程度较小的情况下,企业之间将产生激烈竞争,展开价格战。为维持生存,企业将采取各种竞争手段将产品价格降低到接近或低于平均成本的水平,这就使得产业中的企业只能获得远低于社会平均回报却又不能顺利退出该产业的非均衡状况。激烈的价格战将推动厂商扩大生产能力,降低平均成本,以取得竞争优势,从而进一步加大了钢铁行业的过度供给和产能过剩。

三、相关对策建议

我国钢铁行业属于典型的非集中型市场结构,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以及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都使得钢铁行业大量企业过度进入,产业过度供给和生产能力过剩现象加剧。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仍是今后一段时期产业转型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推动行业兼并重组

兼并重组走规模化经营之路是促进钢铁市场有序竞争、提升我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一是推进大型国有企业的联合重组。发挥大型钢企在资金、技术、装备、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统筹规划、联合重组组建跨层级、跨所有制的产权多元化特大型钢企集团,推进区域内和跨地区重组,实现区域合理布局。二是推进民营中小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组织和金融上给予支持,妥善处理好企业兼并重组后富余人员的安置问题。三是政府要为兼并重组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清理各种不利于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做法,进一步发展完善资本市场,为企业兼并重组提供财税金融支持政策。研究构建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利益协调分配机制,平衡各方主体利益关系,实现企业兼并重组成果共享。

(二)优化行业产品结构

一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通过优化工艺、缩短流程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品种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二是支持企业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提高机械装备、航空航天、核电风电、高速铁路、汽车等特殊用途钢材比例。三是加强钢铁工业与下游用钢产业合作。推动钢铁工业与建筑、装备制造、交通、能源等行业建立高性能钢铁材料生产应用合作机制,在龙头企业建立高性能钢铁材料应用示范平台,支持钢铁企业与下游用钢行业联合开发新品种。

(三)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一是综合利用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标准硬约束作用,约束“有形的手”,放开“无形的手”,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作用,加大执法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对钢铁行业超过产品能耗限额企业实施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政策,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形成淘汰落后产能的倒逼机制。三是实施钢铁行业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制度,严控新增产能,对新(扩)建钢铁项目制定产能置换方案,通过发展的办法调动地方和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性,构建淘汰落后与发展先进的良性互动机制。

(四)加强行业监测和预警分析

对钢铁行业运行发展进行监测,构建产能过剩预警制度,有利于及时公布产业发展信息,合理引导投资行为。一是要加强对重点指标的监测与分析。要在目前相关协会的钢铁行业运行报告的基础上,对行业产能过剩情况进行专门分析。除了产能利用率指标,还应综合考虑经营状况、供需状况、投资状况等因素,对重点指标进行跟踪分析。二是定期分析报告,形成常态化机制。行业主管部门可委托相关研究机构进行持续性研究,按季度、年度产能利用情况分析报告,作为判断行业运行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供企业投资决策参考。三是考虑从国家层面构建产能利用统计制度。借鉴美国、日本等国的做法,建立自下而上研究体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统计制度。

参考文献:

[1]冯梅,陈鹏.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程度的量化分析与预警[J].中国软科学,2013(5)

[2]陈剩勇,孙仕祺.产能过剩的中国特色、形成机制与治理对策――以1996年以来的钢铁业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13(5)

[3]李晓华.后危机时代我国产能过剩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