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规划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15 18:0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规划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FTTH;规划;重点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5-0078-01
当前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于信息的依赖性逐步增强,信息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已经不仅仅是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更加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典型特征。新的信息时代之下,信息传输技术和载体日新月异,相应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包括流媒体在内的多种数据格式和传输需求,都给当前通信网络带来了新的压力。
1 FTTH网络的相关概念以及典型结构
光纤到户(FTTH,Fiber To The Home)网络,隶属于光纤接入服务(FTTx,Fiber To The x)技术簇,是当前重要的发展方向,相对于目前在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光纤到楼宇(FTTB,Fiber To The Building)技术应用形式,FTTH网络将光网络朝向信息消费端更进了一步,因此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就表现为更好的传输可靠性以及更高的传输速率。
在光网络时代中,最先采用光媒体展开传输服务的是城域主干数据网,而后光纤随着人们对于数据需求量的增加和对于传输速率要求的不断提升而将触角向信息消费端延伸。以FTTH网络和当前较为常见的HTTB网络形式作为对比,可以参见图1。
图1 FTTH以及FTTB网络典型结构对比
无论是FTTH还是FTTB网络工作模式,同样都是将光主干网经由光线路终端(OLT,Optical Line Terminal)以及光分配节点(ODN,Optical Distribution Node)引入楼宇。但是二者不同的地方在于用户侧的光网络单元(ONU,Optical Network Unit)在FTTB工作环境中是面向于整个楼宇的,而在FTTH的工作模式中,ONU纳入用户侧单独面向一个用户,光缆原来只延伸到楼宇即接入楼宇中的ONU设备,而目前光缆在入户过程中采用蝶形缆形式进一步延伸至用户端才能通过用户侧的ONU设备实现数据接入。从结构上看光缆向数据消费端延伸进楼宇距离,虽然在进楼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光纤实现接续,有可能会产生信号的衰减,但是相对于以往FTTB中,光网络通过ONU进入楼宇,并且在楼宇内部采用铜网络实现信号传输的工作方式而言,FTTH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直接接入用户环境,相对而言能够更为有效地保证用户所获取到的数据传输服务质量,并且对于未来的需求发展也能够提供相对可靠的保障。
在FTTH网络中,其网络延伸过程中的每一个设备节点设置,对于整个网络的性能以及未来的发展而言都意义重大。由于ONU设备直接入户,因此在对FTTH网络进行规划的时候,重要需要从OLT以及ODN两个方面予以考虑。
对于OLT而且,在FTTH网络环境中,其职责在于补偿光缆线路中光信号的损耗以及消除信号畸变及噪声等方面的不利影响,有效延长数据能够承受的传输距离,对于数据信号的处理能力较强,在进行规划的时候通常遵循“大容量,少局所”的总体原则展开部署。在城镇环境中,由于相对而言人口密集,因此数据传输需求也相对密集。面对这样的情况,OLT通常布置在现有端局或者现有的汇聚机房中,对于一些数据传输需求过于密集的环境,也可以考虑将OLT设备安置在接入机房中;而对于农村环境,由于数据传输的实际需求较为分散,同时还需要考虑能够安置设备的合理环境以及电源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因此多将OLT设备安置在镇中心的基站内,除非存在农村集中居中和工作的环境,才可以考虑将其放置于生活或者工业区内。从总体上看,OLT设备的安置通常是基于数据传输需求密度以及经济覆盖半径两个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单个设备覆盖范围在2 km~4 km内终端局容量在2-5万范围内,对于小型城镇可以适当降低该数据依据,局容量放宽到0.5-2万范围,同时综合PON网络传输能力进行考量。
对于ODN而言,其工作职责在于为OLT和ONU提供光传输通道,其网络构架以树形为主,但也会依据实际环境设置环形结构。在ODN的覆盖区域内,可以选用多种树形方式展开工作,主要包括有树形递减直接配纤方式、树形递减交接配纤方式、树形无递减交接配纤方式以及环形无交接配纤方式等几种,在选择的过程中,应当综合实际的应用需求予以考虑。通常对于常规的普通用户或者企业用户而言,树形方式完全能够满足需求,但是对于专线或者对于数据质量要求较高的用户,就应当考虑采用环形方式。
对于配线方式的选择,其考量重点应当在于着力减少光纤线路的活接头数量。基于这种观点,对于相对稳定的数据传输需求而言,树形递减直接配纤方式就理所当然成为首选;而对于数据传输需求弹性化特征较为明显的区域应当考虑采用树形无递减配纤法。
除此以外,包括光交接点、主干光缆等方面,包括对于一级分光和二级分光的选择方面,都应当加以慎重考虑。一方面需要确定能够当前需求,另一个方面还应当能够满足未来的发展弹性要求。最后一个需要关注的重点则是从经济层面的考量,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之下,将未来的发展和造价等方面进行均衡考虑,得出最为合理的规划结果。
3 结论
对于FTTH网络的规划工作,其涉及的内容繁杂琐碎,只有深入分析需求状况和环境特征,切实了解存在于光网络中的细节特征需求,有的放矢展开规划设计,才能获取良好效果,有效提升整个网络的信息传输能力和其生命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企业网络规划;网络安全;安全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网的运行安全性更加重要。但是企业网运行中安全时间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企业业务的发展,保障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企业网络规划和安全管理需求分析
公司网络系统成立初期以经营业务为主,建网时间长,部分设备陈旧,网络不安全因素来自本身安全缺陷和认为因素。企业网络均由单个节点构成,所有的工作站和服务器通过双绞线联入交换机。信息中心部署在信息部,形成星状网络结构。每层办公地方设置节点。信息点分布需求方面,每层办公楼设置节点,与信息面板连接。在网络规划中,需要满足企业网的需求,一方面实现网络隔离技术限制部门的访问,另一方面实现防火墙技术配置策略设置规则。同时网络信息的传输要求能够实时监控。网络上资源的访问通过资源具有的IP地址实现,地址划分应该满足简单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地址分配剂量简单,避免采用复杂掩码,同一区域需要采用连续分配网络地址方便管理。
2网络规划设计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分为核心层、接入层和边界层,核心层由三层交换机组成,接入层由二层交换机组成,边界层设计中,需要使用入侵检测系统和防火墙系统保证安全。公司与下属公司的信息安全传输通过专用网连接VPN实现。IP地址分配。将企业各个部门划分为独立的VLAN,并配置相应的网关和网段,为方面增加日后信息点,不划分子网,采用子网掩码方式。行政部IP地址172.16.10.0/24,方案所IP地址172.16.11.0/24,建筑所IP地址172.16.12.0/24,结构所IP地址172.16.13.0/24,给水排水所IP地址172.16.21.0/24,暖通所IP地址172.16.16.0/24,电气所IP地址172.16.17.0/24。核心层和接入层设备配置Vlan,创建核心交换机,制定名字,进入配置模式,制定IP地址,配置STP、ACL、DHCP,并配置聚合链路。企业内网都可以访问互联网,内网交换机设置中采用防火墙策略,路由器和防火墙建立IPSECVPN隧道,遵守最小介入原则优化和细分安全策略。先进入到防火墙端口,核心层三层交换机连接防火墙s3g,核心二层交换机连接防火墙s3g2,由于核心层承接企业核心业务,因此将接口等级设置为高安全等级,并且将连个接口设置在trust区域中。外来用户访问来自外网,属于非信任区,因此将安全等级设定为低等级。设置防火墙静态路由器,保证内网服务区能够通过防火墙访问外网。配置防火墙策略路由器,根据优先等级设置链路,链路切换通过探测机制实现。设置防火墙安全策略,将不同区域设定为不同的安全等级和IP地址。配置防火墙VPN,在总部防火墙和下级防火墙建立IPSeeVPN隧道。入侵检测系统实现信息传输监控,并能够终端隔离有害信息。在建设初期将检测系统设定为透明桥模式。终端和服务器安全管理系统设置中,设置补丁管理、终端桌面管理、文件审计管理等,防治ATP攻击,过滤恶意URL,加速补丁修复,管理资产、单点维护,实现移动存储管理等。
3安全管理分析
利用网络安全性技术保护网络系统安全。网络系统安全管理设计中分析系统安全技术,从硬件设计、非法用户入侵、网络安全等角度进行分析。硬件设备安全是保证系统安全可靠的基础,系统硬件设备组成部门包括工作组交换机、服务器、工作站等,硬件设备的安全性还取决于设备本身的性能。数据中心机房安全设计中,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装修,设置接地和防雷装置,并配备UPS。总配线设置中应充分考虑电磁干扰因素,机房温度适宜,湿度维持在30~50%。在机房设置独立接地系统,安装合适接地端子,要求天花板高度在2.5米以上。安全管理做好病毒防护工作。利用全范围企业防毒产品,集中保护网络电脑,采用病毒防护技术、程度内核安全技术保护数据。病毒防护方案中实施统一监控和分布式的部署方式,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防病毒策略和计划,总公司负责全网病毒定义码、将升级文件分配到相应的服务器。提交被隔离的文件,并进行扫描引擎。通过广域网集中控制和管理病毒管理服务器,在必要时,直接管理下级公司病毒服务器。针对公司线以后的管理体制和系统架构,设计二级管理中心来复杂病毒防护系统的实施。公司复杂局域网防病毒软件安装,制定防病毒策略,监控局域网防病毒状态,下属负责自己局域网监控,并作出响应。建立统一分级管理病毒管理体系,用来存储网络病毒事件,了解病毒发生地方、过程、事件、危害以及处理等。同时在管理中心成立响应中心和安全事件管理中心,根据网络可能需求部署安全产品,如入册检测系统、防火墙、扫描系统等。同时建立垃圾邮件过滤系统方案,外部发来邮件先经过DNS解析后发送至IMSS,有效查杀邮件传播病毒。对设计系统进行测试和维护,测试结果显示网络规划能够确保挽留过安全。在后期维护中主要负责网络正常运转。
4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在分析企业网络需求基础上进行网络规划,满足企业网安全需求,实现交互数据交换。企业网络规划安全管理中,安全管理最为企业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建立管理制度,促使员工遵循使用规则,避免病毒入网。
引用:
[1]关天柱.中小型企业网络规划及安全管理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6(9X):7197-7198.
[2]甘丽,胡昊.中小企业内网安全管理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3(8):122-124.
篇3
【 关键词 】 网络规划;WCDMA技术;技术分析
1 引言
WCDMA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流技术之一,由于它存在多方面的优点,例如其成熟完善的产业链;它可以与固定的网络相互融合,相互交接;它也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类型的多媒体服务,在全球各个地方都可以实现无缝覆盖;终端体积非常小,不仅便于携带,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进行通信等。所以,世界上很多运营商、制造商和广大用户都对其充满兴趣,并不断研究和完善WCDMA关键技术在网络规划中的应用。
2 网络规划中WCDMA关键技术中的无线技术
2.1 无线信道编码技术的分析
在网络规划中应用无线网技术可以通过无线信道编码使接收机能够有效准确地检测和及时纠正传输媒介带来的各种信号误差,除此之外,无线信道编码还可以在原本的数据流量中加入更多的冗余信息,从而可以提高数据的容错能力。信道编码中所使用的多种不同算法和加入的冗余量的大小使得对应类型的传输信道和不同类型的数据有所区别。在进行WCDMA的信道编码时,一般要考虑这些方面的内容,纠错编码或者是译码,交织或者是解交织,传输信道映射道或者是分离出物理信道等。此外,现今的传输速率多种多样,为了适应多种速率的传输,信道编码方案中还另外增加了速率适配的功能,为使这一功能更加有效,WCDMA技术还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下给出了一种速率适配算法,主要是将业务速率适配成标准速率的某一个速率。
信道编码的控制主要是对它的差错控制方案的研究,一般而言,差错控制方案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前向差错控制和自动请求重发,同时,也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传输。在前向差错控制中,只能用一种解错编码对衰落的信道传输差错进行抵抗,而在自动请求重发中则可以将一种检错编码和重传协议共同应用,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两者的复合方式中,虽然两者可以共同应用,但是在应用中,要想提高效率,还需要注重顺序,将前向差错控制在自动请求重发前改善差错率以能够有效减少重发的需求。
2.2 扩频与调制技术分析
在WCDMA无线系统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就是扩频技术,扩频使WCDMA系统中的每一个信号都被分配到相应的一个正交序列之中,而在接收机中,使用的相关器只能接收选定的正交二进制序列,若想接收正交二进制序列必须对其频谱进行压缩,只要不符合选定的正交二进制序列的信号就无法被压缩宽带,这样一来,只有指定的信号才能被有效提取出来。在WCDMA技术的下行链路的小区用户中使用的扩频码与上行明显不同,下行链路使用的是218的GOLD码截短,而上行链路使用的则是241位GOLD序列区分用户,这两者形成的周期明显不同,采用的短码屏蔽技术也是有所区别的,这就使得二者所表现的优势不同。
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接口中,数字调制和解调技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数字调制和解调技术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中,移动通信的信道呈现的衰落性特征也会有所不同,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只有通过对调制数据信息和信道特征进行匹配的方法,才能将数据信息有效的发送出去和接收回来,因此,高效调制方式成为了移动通信研究的主要方式。
2.3 分集接收技术的分析
由于移动通信中无线信道传输条件较为复杂,接收端在接收调制信号前往往会遇到很多障碍,这就会导致信号传输的衰落,这种衰落是不利于信号的接收检测的,而分集技术正好是对抗信号衰弱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分集接收技术主要是通过两根天线来发射信号的,而每根天线的加权系数都不同,这就使得接收方的接收效果更好,可以接收更强的信号,以改进下行链路的性能。一般而言,分集的发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开环发射分集,二是闭环发射分集。开环发射分集并不需要移动台的反馈,而是首先经过空间时间块编码,然后在移动台中进行有效分集接收译码,从而达到改善接收效果的作用;相反的,闭环发射分集不仅需要移动台的参与,还需要在移动台实时监测基站的两个天线发射的信号幅度和相位等,在经过这一步骤之后,就可以在反向信道里直接通知下一次发射的是幅度和相位,从而改善信号的接收效果。
2.4 功率控制技术的分析
很多地方的移动信号接收,都受信号来源远近的影响,若一个小区中的所有用户的功率发射都相同,那么越是靠近基站的地方移动台接收信号就越强,而距离基站远的地方则移动台接收的信号强度较弱,并且,在接收信号过程中,较强的信号也会阻碍较弱的信号接收,从而导致移动通信中的“远近效应”现象的出现。同时,用户终端发射的信号相互之间也形成干扰(自干扰),这降低无线网络的系统容量,也降低了无线信号的质量。WCDMA功率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克服信号自干扰和无线传输的远近效应,让系统能够在不对系统中其他用户产生干扰或者说干扰最小的情况下,维持高质量的通信。WCDMA系统中的功率控制技术之所以能够具有如此多的优点,是因为其系统采用了精确功率控制,在使用方式上采用的是基于信噪比的开环和闭环的功率控制方式,这种功率控制方式不仅在功控速率上大幅增加,在抵抗衰落信号接收时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5 软切换技术的分析
软切换就是在移动台需要与一个新的小区建立通信时,不需要中断与原先的小区所保持联系。之所以被称为软切换是因为移动台在进行上行和下行链路中发射信号时,信号可以同时被两个或多个小区所接收,并且信号在经过解调后,可以转发到控制器中,当移动台接收到两个或多个小区的信号之后,就可以将信号进行合并,然后再进行分集传送,在整个信号的处理过程中,信号是先流通然后断开的。在日常工作中,软切换是一个比较关键的WCDMA技术,软切换为了减少移动台发射功率,可以在两个或者多个小区无线网络信号的覆盖区的交界地带做好业务信道的分集传送工作,但是,它也同时占用了多个信道资源,这种对多个信道资源的占用,不仅增加了对网络设备资源的投资,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设备的复杂性。
虽然在网络规划中采用软切换技术可能会有一些不利地方,例如,采用这一技术会干扰无线信号的传输,它同时占用了多个信号通道,会导致设备投资的复杂性和系统设备的复杂性等,但是,它作为WCDMA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要想实现通信的可靠性和通信的安全性,这一技术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3 W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智能技术分析
WCDMA技术包含的各种关键技术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无线技术中的无线信道编码技术、扩频与调制技术、分集接收技术、功率控制技术、软切换技术,也包括智能技术中的智能天线技术、智能接收技术和智能无限资源和网络管理技术。
3.1 WCDMA技术中的智能天线技术分析
在移动通行系统中的天线部分的建设中,天线配置已经从全向天线逐步发展到扇区天线,这不仅使得移动智能系统的容量大大增加,也进一步提高了移动天线系统的性能。智能天线技术之所以能够被称为是智能的,主要是因为它可以通过反馈控制进行自动调节天线的波速,从而控制天线波速传播的模式以适应天线阵的要求,除此之外,经过智能技术处理后的波速方向可以自动适应其他情况的改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使用由于多路径传输带来的干扰,以此来增加系统的容量。
3.2 WCDMA技术中的智能接收技术分析
在W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信号接收中,由于系统采用的多渠道传输无线信号,系统的性能就会受到极大的干扰。要想使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容量达到最大值,还需要对干扰信号接收的要素进行有效克服,这就必须加强对智能接收技术的深入研究。在几十年前,就有专家研究出一种最优检测理论,利用这一检测理论,可以有效证明出采用最大似然序列检测算法时,多用户通信系统的性能与单用户通信系统可以拥有相同的性能,但是,利用这一理论加强对系统性能进行检测时,对于计算机的速度和存储空间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这就使得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障碍。
虽然使用这一原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但只要能够有效采用智能处理技术对信号进行接收和处理,就有可能拥有一种性能较好又实用的智能接收机,也许这种接收机在使用过程中会较其他接收机使用时更复杂,但是它能提高系统的性能,因此应该有效利用这一技术,并能够将智能天线接收技术与功率控制技术有效结合在一起,以能够获取更好的系统性能。
4 智能无线资源和网络管理技术分析
采用智能化的无线资源管理技术不仅可以扩大无线资源,也可以提供频谱利用率。为利用这一技术的优势,提出了一种能够给多媒体业务划分优先级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系统在发射功率和传输速率时,按照优先级进行自我调节,以能够适应整个系统的数据传输。利用网络资源管理技术,当用户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自适应发射功率和传输速率,这样就可以在充分应用无线资源的前提下,使无线传输速率方式与固定传输速率方式达到一致。又因为WCMDA移动通信系统提供的传输速率不同以及对于多媒体业务的要求不同,导致网络管理变得更加复杂,这就要求采用智能化管理方法,使用智能网络管理技术,有效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
综上所述,WCDMA技术包含的各种关键技术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无线技术中的无线信道编码技术、扩频与调制技术、分集接收技术、功率控制技术、软切换技术,也包括智能技术中的智能天线技术、智能接收技术和智能无线资源和网络管理技术。这些关键技术在网络规划中的有效应用,不仅仅能够提高无线传输信息的效率,也能够使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得到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炎.WCDMA系统中匹配滤波器的实现[J].通信学报,2009(1):52-55.
[2] 王莹. WCDMA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998(10):1-3.
[3] 朱晓敏. WCDMA无线通信技术及演化[J].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20):14-16.
[4] 张新超,董建锋.分析在网络流量异常检测中的应用研究.信息网络安全,2012(1):29-32.
[5] 吕斌斌,包震斌,张明乐.基于SNMP协议的网络拓朴发现算法分析.信息网络安全,2012(1):46-49.
篇4
利用iBuildNet进入本项目工程中,点击工具栏“视图”中的“系统管理器”,在系统管理器窗口中右键单击系统名称GSM,选择优化模块中的“智能小区优化”,此时将弹出智能小区优化参数配置窗口,依次配置常规、目标、变量及结果选项卡。
(1)常规项常规项包括名称、优化模式及备注3部分,这里我们采用系统默认配置。
(2)目标项目标项需要设定覆盖、泄漏标,各指标参数配置如图4所示。首先点击目标中的覆盖项,设定覆盖区域中的目标值。覆盖比:设定指定区域的覆盖比例,这里设为95%。门限值:覆盖达标的接收信号门限值,这里设为-75dBm。测试点区间:这里采用系统默认值1m。覆盖区域:指定需要到达上述设定目标的区域,用户可以勾选一个或多个覆盖区域。为使模块能够运行,用户必须指定至少一个覆盖区域(泄漏区域没有该限定),这里选择了B1_F1_覆盖(通过区域工具对相关区域进行圈定),如图2红色框内区域。然后,设定泄漏区域的目标值,其中,泄漏区“B1_F1_泄漏”为图2红色框内区域。
(3)变量变量包括坐标、天线类型、发射功率、方向角、倾斜角、待优化天线设定项,变量(天线参数)配置窗口。坐标:在关闭的情况下,项目中所有的候选天线都会被激活,反之算法会自适应计算达到目标时需要的天线个数和位置,这里我们选择关闭坐标。天线类型:用户可以在下拉的天线库中选择备选的天线型号,这里我们选择全向天线、定向天线两类。发射功率:用户可以设定天线的输入功率可调整范围,这里设定发射功率范围为0~6dBm,步长为1dBm。方向角:当备选天线中存在定向天线时,用户可以设定定向天线可调整方向角的范围和步长。由于候选天线中选用了定向天线,在这里我们开启该功能项。倾斜角:用户可以利用该项设定定向天线可调整下倾角的范围和步长。这里未启用该项。待优化天线设定:若选择“按天线”项,则优化对象为当前工程中加载全部或部分天线;若选择“按区域”布放天线,优化时将不考虑当前现有天线影响,系统将自动在优化区域中添加,并确定最佳天线位置及数量。由于对原方案进行优化,我们选择“按天线”对原室内分布方案中的天线进行优化。
(4)结果上述参数配置完成后,点击“运行”按钮,在“结果”项中即可优化结果,如图6所示。在优化“结果”栏,用户可以查看最终优化结果,优化目标是否实现;在“天线”栏,用户则可以查看优化前后天线类型及功率值的变化等信息。若用户对优化结果满意,可以点击“应用”按钮,将优化结果应用于工程;若用户对优化结果不满意,可以继续点击“运行”按钮,重新计算,直至对优化结果满意。图6所示的优化结果为:优化后室内信号覆盖强度为-80dBm的区域达到了100%,室外泄漏区域的信号强度超过-80dBm的区域降到了27.5%,室外信号泄漏控制目标(信号强度<-80dBm的区域小于8%)未实现。由此可以看出:尽管ICO模块对天线的类型、方向角进行了调整,在当前天线数量、位置限制下,若天线口功率能达到目标值,则泄漏区域内信号强度>80dB可控制在27.5%。然而,受限于原室内分布方案采用的无源器件(功分器、耦合器),天线口功率可能无法达到目标值。接下来,我们利用iBuildNet的ITO模块,根据ICO的优化结果对天线口功率进行配平。
2ITO参数配置及优化
点击ICO“结果”选项卡中的“应用”按钮,应用ICO优化结果,然后对信号覆盖分布进行预测。进入系统管理器中的“智能拓扑优化”ITO模块,依次配置各类参数。
(1)常规项:用户可以对本选项卡中的“优化模式”进行设定,决定是速度优先还是精度优先。
(2)目标项:本选项卡需配置参数,输入功率差值:它定于了天线口功率与天线口目标功率之间的最大差值,我们采用软件默认值1dB。移动用户:用户可以选择进行优化的天线,系统默认配置为项目中所有天线;在“输入功率”栏中,用户可以对各个天线的需求功率值进行逐一输入设置,也可以点击“导入”按钮,打开ICO优化结果文件。这里为利用ICO优化结果,点击“导入”按钮,打开ICO优化结果中的天线口目标发射功率文件icoform.cfg。
(3)变量:它可以分别对设备类型、线缆路由及器件进行。设备类型:点击“设备类型”下拉菜单,选择当前室内分布方案可以使用的器件。线缆类型:用户可以分别选择主用线缆及次用线缆的类型(如1/2馈线、7/8馈线)。器件:本栏列出了当前项目中采用的所有器件及数量,用户可以选择要优化的器件。
(4)结果:完成上面3个参数配置后,点击“运行”按钮,用户便可以在“结果”栏下查看ITO优化进程,在“设备”栏下查看优化结果。为ITO优化结果,根据优化结果,若实现ICO优化结果中的天线口目标功率值,需要将信源发射功率调整至14.4dB,并更换部分器件,器件更换部分如设备结果中绿色突出部分:将7dB耦合器换为6dB,二功分器换为7dB耦合器。点击“应用”按钮,将ITO优化结果进行应用。ITO优化前信号场强分布图,优化后的信号场强分布如图9所示。通过优化前后的比较发现:利用ITO对ICO优化后的天线口功率进行配平,室内信号外泄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控制,同时室内信号覆盖良好,经过ICO与ITO模块优化后的室内分布方案可以有效控制信号外泄的问题。将原室内分布方案中的信号场强分布与iBuildNet优化后的信号场强分布进行对比发现:优化后的室内分布系统方案,在保证室内良好覆盖的情况下,室内信号外泄得到了很好控制,基于iBuildNet的室内分布系统中天线性能参数的优化是智能、有效的,它提高了室内分布方案的可行性。
3结束语
篇5
现今高三复习模式下,关于元素化合物的一轮复习一般是放在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复习之后,此时离高一上学期学生学习这块内容已经过去很长时间,虽然基本概念已有涉及,但学生还是有较多的遗忘。而且由于新课程教学一直是在突出能力培养和生产生活实际应用的综合性以及核心主干性,放弃了元素化合物知识架构的严密逻辑性,再加上化学事实的复杂性、中学教育的阶段性,这些都造成了复习中耗时长但收益较小的弊病。所以高三元素化合物的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打破以前仅仅是围绕单一物质的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备、工业制法、应用的主线教学模式,着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合理重组,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养成化学基本观念。为此,笔者在此提出对知识网络的分类化规律化、解题程序化的复习模式。
二、基于知识网络分类化规律化的教学设计
根据知识建构理论,知识建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
将旧知识同化至原有的新知识,另一种是重新建构原有
的知识,顺应成为新的知识结构。笔者提出了基于知识网络分类化规律化的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1.各规律内容解释如下
(1)价态律:这是拿到一种物质(或元素)首先着手的工作,因为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阶段的化学反应中占着最主要的地位。考虑以下情况:
低价态(还原剂)+氧化剂高价态+还原产物
高价态(氧化剂)+还原剂低价态+氧化产物
(2)酸碱律:从物质的酸碱性出发,一般不考虑价态变化。考虑以下情况:
酸+碱盐+水
弱碱阳离子+弱酸阴离子+水对应弱碱+对应弱酸
(3)难易律:是指难(易)溶、难(易)挥发,难(易)电离。考虑以下情况:
(难)易溶物(更)难溶物
难挥发性物易挥发性物
易电离物难电离物(强酸弱酸)
2.具体操作顺序如下
学习者先将物质分类,利用上述各角度的规律分别画出网络图,结合新信息,画出一张新的总网络图,将以前零散的知识整合成一张有序的网络图。
三、基于知识网络分类化规律化的教学案例
以“铁的化合物”复习为例。
教师活动:请同学列举出铁的化合物。
学生活动:列举Fe(NO3)2、Fe(NO3)3、FeO、Fe2O3、Fe3O4、K2FeO4、Fe(OH)2、Fe(OH)3、FeCl2、FeCl3,并能说出各物质的俗名、颜色。
设计意图:调动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分类做好伏笔。
教师活动:请同学从价态律、酸碱律、难易律出发分别画出网络图。
小组讨论:得到各网络图。
价态律网络图(如图2所示):
师生活动:讨论、总结、评价、补充,最后得到新的反应总网络图(如图5所示)。
学生活动:写出对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巩固、提高知识结构的网络化、系统化,起到巩固化学核心观念的作用。
四、解题程序化的案例
学生在掌握好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之后,反映到考试中来主要是去解决工业流程图题和实验题,如果能对解题方法做一些程序化的规定,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陌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如果题中要求书写一个陌生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要求学生书写:
第一步,写好已知反应物和已知产物。
第二步,分析化合价,若有变化,先配好还原剂、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系数,接着根据溶液的酸碱性、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写出其他反应物及产物,配平整个方程式。
第三步,如无化合价变化,应用酸碱律、难易律,或题目所给产物,结合溶液的酸碱性、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写出其他反应物及产物,配平整个方程式。
2.流程图及实验题的解决
要求学生列出反应开始时的每一种物质或离子,每过一步(或加入新物质后),运用价态律、酸碱律、难易律来考虑加入的新物质和刚刚列出的哪种离子(物质)反应,划掉这种离子(物质),到最后应该只剩所需产物,再回过去考虑每一步的目的,解决所有问题。
希望我们在复习中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规律,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引领学生通过这些学习学会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逐渐形成化学基本观念,并对探究更深层次的化学产生兴趣。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字】 基站天线 覆盖角度 发射功率 移动通信
原有移动通信系统在网络规划上存有一定的缺陷,主要在信号导频、切换以及覆盖问题上,导致用户终端系统无法接收到基站发送的信号。通过模式的改进,使得基站天线覆盖区域内的用户都能够满足实际需求,保证用户的正常通话。
一、4G无线网拓扑结构
4G无线网络拓扑结构由核心网系统架构和无线接入网系统架构两部分构成。其中无线接入网系统架构中基站的主要功能是完成Uu口数据的对接以及RNC信息资源的管理,基站将Uu口数据映射至无线传输信道上,传输的数据信息经过时分复用和波分复用技术原理,最终将传输的数据信息通过空中接口,还原至接收终端系统。然后基站会通过不同的时隙将数据信息发送至接收器,完成Uu口数据的对接。
二、网线网络规划问题
1、导频问题。导频问题的出现会使EC/IO数据值降低,还会使通信系统的容量降低,对于距离基站较远的区域,无线系统无法接入,导致主导导频功率的下降。在优化措施上要对导频功率或者对天线方位进行调整,使其增大天线覆盖范围,保证基站发射的功率信号,使用户都能够在有限的距离范围内接收到。若EC/IO的数据线出现断续时,在解决方案上可将机械角度下调2度,使原有的2度角转变为现有的4度角或者增大2db的发射功率,保证发射功率处于稳定阶段。通过对等优化分析,使得路段EC/IO的参数值明显提高。例如:若该区域用户在导频上不能将本机的频率与基站的对应频率进行匹配,通过将基站机械角度下调后,使得用户本机的使用频率在基站导频频率范围内,增大了EC/IO的传输功率,使得用户不会出现掉话的现象。
2、切换问题。切换问题便是用户基站的选用,若一个用户距离2个基站距离不同,所处基站的发射功率不同,则会选用的基站也会不同。若用户到达另一个区域,选用的基站是另一区域的基站,则会出现基站切换问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基站发射功率较弱,手机接收不到近端基站的发射功率,导致无法进行有效切换。在解决和优化措施上对路测采集的信息点数进行采集,然后在切换方式上采用软切换,用户手机在切换至另一个站点时,才会断开与远站点数据的连接,防止出现掉话的现象。在优化措施上便是调整基站发射功率,增大基站发射功率后,基站天线的覆盖范围增大,保证在有限区域内,用户使用者接收到的信号都是来自较近的基站,避免出现一个终端系统同时接收2个不同的信号源,导致手机终端不能正常有效的切换。
3、覆盖问题。4G无线网络优化中EC/IO和RSCP两个参数指标都比较低,此时RSCP的参照系数低于-90dBm。在分析过程中首先考虑地形因素,查看该区域是否在地铁、峡谷或者盆地内,这些区域基站射频信号不易进入,才会导致RSCP参数值偏低。其次还要考虑此区域网络规划的合理性以及设备参数的调整度,假设该区域没有在基站天线覆盖区域内,应调整天线的俯仰角度,使该区域包含在覆盖范围内。其次查看设备功率参数的设置是否合理,若不合理应按照设备具体的参数值进行对应调整,保证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其次减少高层建筑的修建,主要是因为高层建筑跨度较大,基站发射的信号无法穿透墙体,导致对面区域无法接收到基站发射的信号。其次在覆盖问题上还应调整天线的俯仰角度,尽量将天线的覆盖范围最大,这样才能保证覆盖内的区域接收到信号源。
三、无线网络覆盖优化措施
单站优化查看基站终端设备的吞吐量、基站的切换频点以及基站的覆盖角度等。优化项目与评判标准具有一致性,优化单站数据库、DT/CQT测试数据、功能数据测试更新以及硬件故障处理信息记录。在对无线环境优化分析中,优化的数据指标都在通用的标准范围内,RSCP优化数据指标在80%-90%,MOS优化数据指标在3-7,DT话音BLER优化数据指标在94%-98%,以及Tx_Power优化数据指标在91%-95%。而换用较大增益的天线增大覆盖区域,主要指减少相邻基站信号的重叠,防止出现信号衰减区。用户通话掉线的再一原因可能是基站天线信号的干扰,也有可能是由于外界障碍物挡住了的信号,使传输的信号无法覆盖至该区域,导致出现用户掉线的现象。运维优化能够实时分析掉话率高的原因,保证用户通话畅通。通过调节各阵元信号的加权幅度和相位, 来改变阵列的天线方向图,对基站的接收和发射波束进行自适应的赋形。与无方向性天线相比,上下行链路的天线增益显著提高,降低了发射功率电平,提高了信噪比。
四、结语
通过对4G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规划研究,使得学者对此该结构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这种优化模式减少了基站天线盲区覆盖范围,提高了移动信号质量。
参 考 文 献
篇7
【关键词】 移动通信 基站 电磁辐射 网络规划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个别新建的大型居民小区等区域移动通信覆盖差成为用户投诉的热点,可一旦运营商到这些区域增设通信基站,却又遭到用户的集体反对。造成这种两难困境的重要原因是公众对基站电磁辐射的担忧。事实上,当今世界无线电应用无处不在,从智能手机到卫星电视,从导航仪到遥控钥匙,包括飞机的通信导航、高铁的调度控制、气象的播测预报等等,无线电新技术、新业务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电磁辐射的影响
2.1 电磁辐射的形成
所谓电磁辐射,是指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和变化产生的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漏的一种现象。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振动无处不在,而振动就能形成波,当波的振动频率较低时,如50Hz的交流电,其磁电间变化缓慢,能量大部分通过介质返回原电路,极少一部分辐射出去,而且必须借助有形的导体方能传递;而对于振动频率较高的无线电波,磁电互变速度快,能量无法全部返回原振荡电路,电能、磁能随着电场与磁场周期变化而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传播,且不需要有形介质便可以在自由空间任意传递,这种辐射形式,在无线电通信领域称之为电磁辐射。
2.2 电磁辐射的影响及特点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热效应和神经效应两大方面。所谓热效应类似微波炉加热食物,当高频电磁波穿过人体时,体内水分子随着无线电波而振动,产生摩擦使体内温度升高,影响器官正常工作和身体机能。摩擦同时也会使水分子散发进而导致器官缺水,如果受无线电波辐射时间过长,则将破坏人体的热平衡引发某些病变。神经效应方面:人体为适应大自然的规律,器官和组织内部存有微弱的电磁场,因此,当本身带有微弱磁场的无线电波穿过人体时,如同磁铁间作用力一样,直接影响并改变体内原本稳定的电磁场。
对于含水量较高的人体组织,如皮肤组织、肌肉、肝、肾、心脏、血管、眼睛等,热效应较为明显;对于含水量较少的人体组织,如骨骼、骨髓等,对电磁辐射吸收少反射多,从而使其邻近的组织吸收更多的电磁辐射。
2.3 电磁辐射标准
我国电磁辐射照射标准限值相对于国际标准更为严格。目前,我国在电磁辐射方面影响最为普遍的标准有GB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和GB9715-88《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分别对不同频段电磁波给出了不同的照射限值。以移动通信系统使用频段为例,在30MHz-3GHz这一公众最敏感范围内的功率密度标准限值为40μW/cm2,电场强度限值为12V/m,我国环保方面的标准高于国际标准。
三、移动通信电磁辐射影响分析
随着通信事业的迅猛发展,为保证网络的覆盖和通信质量,通信运营商加快兴建移动通信基站,在拉动经济社会发展、完善信号覆盖、提升优质高效服务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电磁环境的复杂性。那么,移动通信基站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3.1 移动通信基站辐射类别
在移动通信领域,基站和手机之间动态调整信道频率、辐射功率与接收灵敏度等,以实现通话质量和干扰控制。很显然,手机与基站的距离决定了基站和手机的发射功率。对于同一个基站覆盖范围内的手机而言,距离基站越远,对应基站和手机的发射峰值功率越大;移动通信基站密度越高,相应每个基站电磁辐射强度越弱。同时,蜂窝小区制基站之间为了避免同频干扰,各基站发射功率也不会太高。对于基站密度相对较大的主城区范围内,普通2G基站发射机功率不会高于20W,3G及4G基站仅为2-3W,天线增益在11~15dBi。
为了保障通信安全和传输质量,所有基站设备和传输线路都已做了一定的屏蔽,其辐射可忽略不计。由此可见,基站可能形成的主要影响来自天线端电磁辐射。而通信基站大都采用扇区天线,一般为三扇区,每个扇区天线夹角120度,三个主瓣方向电磁波信号较强,其余为旁瓣方向,电磁波信号相对较弱。
3.2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抽样实测
为了验证实测数据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抽样选择了周口移动GSM和TD-SCDMA系统分别位于市区和郊区各2个基站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表1。
由于实际测试过程中基站密度不同,测试方向不在主瓣方向、话务量差3异造成的基站未满载发射、建筑物反射及遮挡等客观因素,测试值相对于理论值要小。总体来说,从不同距离、高度实际测试的结果来看,所有测试值均优于国家规定的12V/m标准。
以上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指标符合国家环保要求,对人体健康无任何影响。
基站名称 测试距离(m) 距地面高度(m) 测试值(V/m)
GSM_A基站(郊区) 0(机房内部) 0 0.40
5 0 0.61
100 0 3.12
190 15 2.11
1500 9 0.27
GSM_B基站(市区) 0(机房内部) 18 0.66
10 0 1.77
50 12 3.30
200 20 2.37
TD-SCDMA_C基站(郊区) 0(机房内部) 0 0.21
10 0 1.56
150 0 1.63
1200 0 0.26
TD-SCDMA_D基站(市区) 0(机房内部) 0 0.41
20 0 1.85
1507 13 2.43
1500 0 0.45
表1
3.3 移动通信终端更应引起注意
相对于移动通信基站,用户日常使用的手机更应引起注意。因为手机在使用过程中与人体距离很近。同基站一样,手机也使用功率控制技术,在距离基站较远或接收基站信号较为微弱时,其自身发射功率相对会比较大,部分2G手机峰值功率可达2W,正常情况下,手机接通瞬间功率最大,而接通后相对稳定,一般维持在700-800mW左右(-0.96dBm)。
由于手机距头部很近,其辐射会直接影响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从而使得神经胶质细胞增殖。因此,在使用手机时应注意接通瞬间不要把手机靠近头部,待接通1-2秒后再进行通话,并尽量使用耳机。此外,购置手机应选择正规厂家,避免使用信号很强、超功率发射的山寨产品。
四、移动通信基站规划探讨
4.1 基站建设必须做好正确的舆论导向
不可否认,近年来国内外媒体对电磁辐射的负面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公众对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的担忧。因此,政府部门和通信运营商有责任加大舆论宣传工作力度,多与公众沟通,消除公众心理负担,全方位提升整个社会和广大老百姓对无线电方面的认知度。同时,要积极组织公众实际观摩和参与基站建设环境评估,使环境影响评价民主化、公众化,以减少移动通信基站建设过程的阻力。
4.2 基站建设必须做好规划与环评
应当看到,长期以来移动通信基站的规划建设并未纳入地方各级政府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信运营商基本处于无序竞争状态。由于基站选址大多在人口密集的市区、新兴城区和新建小区,不仅建设用地紧张,而且大量新建基站由于忽视共建共享因素造成资源浪费,加之老百姓出于认知上的误解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在其附近建设基站抵触反对,所有这些都给基站规划建设增加了难度,影响施工进度甚至迫使基站迁址。仅今年以来,周口移动公司已有16个拟建基站在建设过程中受到群众阻挠。
鉴于此,除了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还需将科学规划的理念贯穿基站建设全过程。只有做好城市发展整体规划与通信基站规划的融合,方能有效促进通信系统网络规模性发展,也有利于减少基站辐射的叠加效应,实现通信发展与城市规划的有机统一。因此,政府规划部门在新建居民小区及有关公共建筑中,应充分考虑预留基站站址;有关部门与通信运营企业在基站规划建设过程中也要从资源优化配置出发,在充分考虑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做好网络规划;所有基站建设项目必须严格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与公示,在项目竣工验收及实际运行阶段,必须严格评估测试,确保符合环保标准。
篇8
柳工现有信息系统全面覆盖了企业的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四大方面主体活动,成为柳工生产活动中重要的支撑。
目前柳工信息网是一个大型的二层网络架构:
1、核心区域:两台Cisco4506作为整个网络的核心,分别负责厂区网络、研究院网络、数据中心、互联网和异地事业部广域网的接入;
2、园区区域:所有部门及下属公司的计算机都划分在几个业务VLAN内,使用Cisco2960和2950交换机作为接入层设备;
3、异地事业部:租用不同运营商线路接入至数据中心机房的Cisco3550交换机上;
4、服务器区域:使用6台Cisco2960G作为接入,使用双链路上联核心交换机;
5、互联网区域:3条不同运营商的线路汇聚到一台Cisco2960上。外部SSL-VPN用户通过互联网链路接入深信服VPN设备直接拨入到内网。内部访问互联网则通过ISA防火墙后从三个互联网出口出去。
二、层网二络向三层网络转变的必要性
2.1网络拓扑
柳工目前网络是一个以二层局域网交换为主的网络,缺少必要的三层路由规划和网络安全规划。现有网络架构不能满足应用系统未来的需求,不足以支撑未来业务的发展。
同时,缺乏汇聚交换机和光纤链路资源,使得大量的接入交换机采用级联的方式实现上联。这样容易导致链路不稳定和链路带宽得不到保障。因此需要优化网络拓扑,合理选择汇聚节点,变二层网络为更加稳定的三层网络。
2.2明确网络各功能区域
网络系统需要按功能进行区分:如广域网、生产网、研发网络和数据中心等。柳工现有的网络结构不具备真正的广域网、数据中心、研发网络和生产网络等功能划分。因此需要明确网络各功能区域,实现分级分域安全防护。
2.3 IP地址/VLAN规划
柳工目前使用一个B类地址和若干个C类地址,网络中进行了有限的VLAN划分。但由于VLAN规划不细致,造成广播域过大,给网络的稳定运行带来了隐患。
柳工未来的IP地址分配建议采用DHCP动态分配辅助静态部署。服务器设置静态地址,客户机动态获取IP。动态分配由于地址是由DHCP服务器分配,便于集中化统一管理。每一个接入主机都能通过非常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获得正确IP地址、子网掩码、缺省网关、DNS等参数,在管理的工作量上比静态地址要减少很多。非常适合大型网络的需求。
综上所述,二层网络架构转变为三层网络架构,势在必行,否则将不足以支撑日益扩大的网络规模和业务发展需求。
三、整体设计方案
3.1 模块划分
通过参考和借鉴目前先进的网络设计理念和其他企业网络设计经验,依据全面性原则和模块化设计原则,将整个网络总体框架划分为六大网络区域:即核心交换区、园区网、数据中心、广域网、研发网和互联网。同时IP地址和VLAN规划贯穿在各网络区域的设计中。
3.2差异化分析
采用差异化分析的方式来确定网络中的不足之处,提出网络优化的方法和所能够达到的目标。
对网络各组成部分具体分析,具体如下:
3.2.1 园区网
现状:园区网核心设备超负荷运行,核心交换机4506CPU负荷超70%;园区网是一个大型二层网络,终端用户基本分布在VLAN1中,过大的广播域给网络的稳定带来潜在风险。接入层设备大量采用级联方式上连核心,部分接入交换机带宽利用率仅有30%。
规划目标:提升园区网核心设备处理能力,从而提高网络整体的处理能力。调整网络层次,变两层网络为三层网络架构,新增合理的汇聚节点。用动态路由协议规划核心层和汇聚层的路由,提供快速收敛和高可扩展性。
3.2.2 数据中心
现状:数据中心网络与园区网之间界线不清,存在很大的可用性,扩展性问题;同时缺乏数据中心安全防护措施。
规划目标:搭建独立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建设数据中心的整体安全防护架构。
3.2.3 广域网
现状:广域网缺乏冗余链路。广域网是一个二层交换网,没有三层路由,不能对重要业务做QOS保障,并且网络设备比较陈旧。
规划目标:增加冗余链路保证广域网的稳定可靠性。规划广域网路由,用专用路由器代替现有设备,通过有关技术手段保证重要应用数据的传输。
3.2.4 研发网络
现状:缺乏独立的研发网网络架构,缺乏对研发网的安全防护措施。
规划目标:搭建独立研发网网络架构,在组网方式上采用物理隔离,在传输过程中采用逻辑隔离。建立研发网的安全防护架构,增强网络的高安全性,同时保证业务数据的安全管理。
3.2.5 互联网
现状:缺乏细化的互联网管理规范,互联网安全防护设备陈旧且防护手段单一。
规划目标:完善全网的互联网出口,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完善统一安全控制策略和互联网访问规范。
3.2.6 IP地址和VLAN
现状:IP地址分配VLAN划分精细度不够,用户主要集中在VLAN1中,广播域太大。IP地址主要采用静态分配方式,管理缺乏灵活性。
规划目标:统一IP地址管理,优化IP分配和VLAN划分规范。
四.实施规划
4.1园区网
按照三层架构进行规划设计,合理设置汇聚节点。优化接入层设备的接入,最终形成完善的三层架构园区网。网络设备的更新换代,用高性能的核心设备替换原有的核心交换机,提升园区网的整体处理能力。加强对接入层设备的集中管理,逐步替换不可网管的接入设备。以园区网为主要承载平台的统一无线系统部署。
4.2数据中心
增设数据中心核心交换机,建设数据中心整体安全防护系统;增设数据中心接入交换机,承担服务器的接入。
4.3广域网
增设广域网核心路由器和广域网防火墙,增加广域网冗余链路,完成异地事业部接入路由器的改造。
4.4研发网
增设研发网核心交换机和研发网边界防火墙,更换研发网的接入交换机,实现基于身份的网络准入控制。
4.5互联网
完成互联网边界防火墙的改造、互联网系统改造和ISP链路的动态负载,同时优化互联网的出口管理(上网行为管理,流量监控)。
4.6 IP地址规划
已使用网段的地址,在新的规划中不再使用;启用新的IP地址段:172.17.0.0/16共65535个IP地址划分为255个C类的IP子网,分配给广域网,局域网和数据中心使用;启用IP地址段:10.0.0.0/24,分配给特殊需求的IP,如:双机热备系统的心跳IP。该段地址不参与路由,并且需要使用VLAN隔离。启用IP地址段:10.1.0.0/16,分配10.1.1.0/24给VPN地址池,其余保留给未来的外联网络。
篇9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现状分析评估、方案制定分析、优化实施评估。现状分析评估为优化工作的重点,主要内容有二部分,一是业务的分析,应调查分析运营商的全部运营网络的现状、中远期发展规划,相应综合出统一的传输需求模型。另一方面就是对现有传输网络的资源、能力分析,评估各项生产指标,并根据需求模型、考量指标得出其存在的问题。
第二阶段是优化方案的制定分析阶段,该阶段主要根据对需求和现状的分析,得出适合本地区的传输拓扑模型和目标指标,并对现网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估分析,得出与需求目标比对,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细化。
第三阶段是优化实施评估阶段,该部分根据制定的优化方案进行各项工程勘察,根据机房、纤芯、电源等等各种因素对优化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正补充,确定具体割接实施方案,而后完成割接调整,完成对优化结果的评估,并协助建立后期运维优化机制。
二、网络优化的内容
1.网络结构的优化
(1)结构拓扑的优化
目前的传输网建设应采用分层的概念进行,一般的网络可分为三层:核心层、汇聚层、边缘接入层。各地区应根据本地区的业务网发展规划(特别是中心局址规划)建立稳定的、适合本地区的传输网络结构拓扑发展模型。
1)业务量较大,两局址型。该类地区业务流向为两局址双集中型,网络结构为三层,核心层承担两局间电路和调度电路;若中心局房对应管辖区域合理并有清晰的划分,可采用以下拓扑,假设五个环路均为STM-16环路。该拓扑情况下的汇聚环路提供集中型业务至相应中心局房,入局通路数为各环系统容量,共4×16个VC-4通路,两局间环路提供16个VC-4通路。
若中心局房对应管辖区域没有清晰的划分,并且至各局的业务趋于均衡,假设各环路均为STM-16环路,采用两纤双向复用段保护方式,则汇聚节点至中心局房入局通路数为4×16个VC-4通路,两中心局房间提供4×8个VC-4通路,同局内设备通过STM-1/4光口连接,采用DNI(双节点互连)保护提高安全性。
2)业务量大,多局址型,其业务流向也较为复杂,中心局房对应管辖区域划分不够清晰;网络结构一般为三层,核心层承担局间电路和调度电路;根据调度电路的大小可以建设单独的调度网路,可采用环状或网状结构,这里不再作具体分析。
拓扑结构的优化还应考虑环路节点数的取定,其数值应满足各节点对环路容量的分担要求;以及结合光缆线路的优化进行链路成环改造等。
(2)层间的衔接方式的优化
网络具体采用那种方式应从以下一个方面考虑:
a、设备厂家类型,如两层间为不同厂家设备,则只能采用方式一;
b、局端落地电路和转接电路的比例,若本端转接电路数大于本端落地电路数,则采用方式二,反之可采用方式三。
c、网络安全性的考虑和机房面积的占用。
(3)中心机房设备落地电路保护的优化
一般中心机房传输设备有大量的电路需要落地,目前多数厂家已经可以提供对支路板件的1:N保护,但从负荷、风险分担的角度讲,在中心局房的传输设备一般采用光、电分离的方式配置,即主子架完成群路、支路等光接口接入和核心控制、交叉功能,E1支路等电接口采用专用的扩展子架来完成上下。下图所示出为10Gb/s设备下的扩展子架的两种保护方式。
(4)通路的优化
a、通道规划本着简单、高效、发展的原则进行。
b、根据网络分层的分工,建议低阶通道疏导、归整尽量在网络的边缘(如边缘汇聚点)进行。在网络的骨干层采用高阶通道整体规划,优选复用段保护方式,减少对交叉资源的消耗。
c、高阶通道可根据业务的类别(如话音、数据等)进行通道分配,也可以根据业务的流向或局向(即电路的落地点)归类进行通道分配。
d、对高阶通道的占用尽量按短路由规划、并考虑通道利用的均衡,减小通道分配负荷的不平衡度。
e、对数据业务电路的通路规划,应考虑数据业务的动态特性,采用共享通路方式兼顾基本带宽和动态峰值带宽分配。
(5)网管的优化。网管系统职能的优化主要指对网管系统安全管理级别和权限划分,及多网管下的管理范围、职责分工进行优化配置,发挥网管设备管理潜力,提高网络的可运营性、可控性。
2.设备的优化
(1)设备功能选型是指运营商根据自身网络的发展规划和商务谈判等情况,选择符合自身网络发展的设备类型。总的来说目前的传输网设备优选处理能力强、业务接口丰富的MSTP设备,这里就不再进行论述。
(2)设备厂家环境优化。就SDH技术体制而言,因有统一的标准、接口等,不同厂家间可以实现以上两种设备环境的划分。而从目前SDH的应用及已发展的MSTP来看,其新功能均是基于对开销字节的解释而实现(如虚级联、流量控制LCAS、融合RPR等)的,今后的新功能实现也将是这样,建议根据目前的设备类型的组成对设备区域进行中远期的规划划分,通过设备搬迁调整实现合理划分,即可提高设备的可控能力,又可适当引入设备厂家竞争、提升其服务质量水平。
(3)设备利用率的优化伴随着网络结构拓扑、通道优化等进行,主要完成对设备各单元组成功能的发挥进行调整,包括端口利用率、交叉资源利用率等。优化备品备件的配置和设备地点,满足备件响应时间。
篇10
【关键词】 TD-LTE网络 估算 规划
工信部在2013年12月对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同时TD-LTE(LTE-TDD)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4G时代。LTE网络的规划是目前非常值得关注与探讨的问题。
一、LTE覆盖估算
1、覆盖规划流程。
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确定网络负荷;创建链路预算,估算出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上、下行半径的较小值即为小区半径;然后计算单站覆盖面积;最后可用规划面积比上单站覆盖面积得到所需站点数。
2、链路预算。
分析信号在系统的传输途径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系统的覆盖能力进行估算,从而获得在保证呼叫质量前提下链路所允许的最大路径损耗。链路预算的关键步骤是计算出上行和下行的最大允许路径损耗(MAPL):
MAPL = 单RB发射功率 +增益-余量-单RB接收灵敏度-损耗。
MPAL的计算流程是:配置系统参数计算EIRP计算MRRSS计算其他损耗、增益、余量。
(1)系统参数配置。(2)计算等效全向发射功率(EIRP)。(3)计算最小信号接收强度要求(MRRSS)。(4)计算其他损耗、增益、余量。
二、LTE容量估算
1、容量规划流程
(1)话务模型分析及需求分析
针对客户的需求及话务模型进行分析,如目标用户数、业务次数、忙时激活率、平均回话持续时间、激活因子、业务速率等。话务模型指网络中所有用户的呼叫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平均统计特征。
(2)每用户吞吐量
通过话务模型进行计算。由以下因素决定:会话时长、会话任务比率、BLER/PER、承载速率、业务渗透率、BHSA、峰均比等。
(3)整网需求容量
网络整体容量需求,等于每用户吞吐量*用户数。
(4)网络配置分析
包括频率复用模式、带宽、站间距、MIMO模式等考虑因素。
(5)每基站容量
基于一定网络配置进行系统仿真,得出的平均每站点承载的容量。
三、LTE传输估算
LTE的无线侧采用扁平化的系统结构,eNB通过S1接口与EPC进行连接,通过X2接口实现和其他eNB实现互联,所以LTE无线侧的传输流量由两部分组成:S1接口流量 + X2接口流量。
1、S1用户面传输流量
S1用户面流量计算的主要输入有:单用户平均吞吐量、单站规划用户数、开销系数ER、峰均比。
S1用户面流量=单用户忙时平均吞吐率*基站规划用户数*ER*流量峰均比
2、S1控制面传输流量
S1控制面流量主要包括各种信令传输的流量,如要精确估算将非常复杂。为了简化计算,S1接口控制面的流量为S1用户面流量的一定比例,一般取值为2%。
3、X2接口流量
X2接口主要用于传输流量eNB之间的各种数据和信令,其流量受到eNB之间的切换次数、干扰协调等控制信息开销的影响,相对S1接口而言,流量较小,一般取S1接口流量的3%进行估算。
四、小结
在完成了TD-LTE无线网络的估算工作之后,再对未来的无线网络进行预规划,即进行系统仿真和确定相应的工程参数,最后再对无线网络小区进行规划(包括频率规划、TA规划、PCI规划、PRACH规划)就完成了对整个TD-LTE无线网络的规划。
参 考 文 献
[1] 《LTE无线网络规划与设计》编委会. LTE无线网络规划与设计.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5-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