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1-15 18:0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品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品发展规划

篇1

近日,农业部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十三五”期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布局、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做出全面部署安排。

《规划》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为目标,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保障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要素集聚优化,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

《规划》提出,到2020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更加稳定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生产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协调、企业效益有所上升、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水平,带动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促进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用持续增强。

《规划》确定了四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做优农村第一产业,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优化农业发展设施条件,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二是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努力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能力。三是做活农村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流通服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四是创新融合机制,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发展多类型产业融合方式、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激发产业融合发展内生动力。

《规划》结合主要任务,依托自然和区位优势、重点产业、优势产业集群,对融合发展区域功能定位、重点产业结构、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产业融合先导区建设进行了合理布局。围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出了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四项重大工程。

篇2

关键词:村庄规划 城乡规划 产业规划 村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F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045-02

一、村发展规划概述

1.村发展规划的概念。村发展规划是将村庄建设规划与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村域规划。传统产业规划缺少具体的空间形态分析,而传统村庄规划缺乏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村发展规划将两者有机结合颠覆传统村庄规划编制方法理念,是城乡统筹下村庄规划编制的技术革新。

2.村发展规划的特点。(1)因地制宜。村发展规划结合自然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生产资源为农村发展方向进行策划与指导,能够结合村庄特点因地制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2)拓展用地空间。村发展规划通过技术创新,打破传统规划方法,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在规划技术上拓展建设用地、农业用地、未利用地等用地分析方法。

3.村发展规划与传统村庄规划的比较分析。一是村庄规划按照深度不同分为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整治规划,作为规划许可依据的村庄规划主要指村庄建设规划,村庄规模较小的村庄一般一次性做建设规划编制,而不编制村庄总体规划,村发展规划包括了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内容;二是传统村庄规划主要研究对象是村庄建设用地,而村发展规划的研究对象包括了村庄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等非建设用地;三是技术标准不同,传统乡村规划技术标准中居住用地较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产业用地严重不足,不能适应村庄发展要求;村发展规划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产业发展用地适应村庄发展要求。

4.编制村发展规划的意义。编制村发展规划首先能够解决用地发展空间的难题,为农民增收指明方向,从一产、二产、三产上分类进行用地分析与空间布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村发展规划通过对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产业用地进行分析,如何挖掘用地潜力,既保护耕地不被占用,又丰富农村产业内容,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其次能够在不占用耕地的条件下促进城乡统筹,村庄规划如何适应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在技术上进一步创新编制方法;而且还能够解决农村产业无序布局引起的社会矛盾,规范农村产业布局规划管理,规范了农村产业发展的用地开发与利用,制止违法建设现象,化解农村矛盾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村发展规划编制的法律地位分析

1.与《城乡规划法》的立法原则一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6月颁布,并于2009年1月开始实施。新的城乡规划法无论从立法原则以及具体法律规定都体现了城乡统筹的精神。现行村庄规划的编制方法与技术标准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的产物,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与城市规划的技术标准有很大的区别,如居住用地标准过大,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用地标准过低等等,导致城乡二元结构无法打破。由此可见,现行村庄规划无法适应新的城乡规划法的要求,需要进一步进行技术创新。村发展规划正是城乡规划法背景下重大的技术突破与尝试,充分体现了城乡统筹的精神,是对《城乡规划法》的最大尊重。

2.符合各地地方法规、政府规章的要求。新《城乡规划法》颁布后,各地方政府多通过地方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等形式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对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问题进行了规定,如,浙江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的《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提出编制县市域总体规划,要求按照城乡全覆盖原则进行规划编制,并通过县市域总体规划,解决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的问题。村发展规划是村域全覆盖的规划,用地分析打破了传统村庄规划的技术方法,不仅对建设用地进行规划研究,同时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农业用地与未开发用地,真正从技术上落实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两规衔接。

3.为农村发展空间提供规划许可与规划服务的法律依据。村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技术分析手段,突破农村发展障碍,为农村发展空间提供规划许可与规划服务的法律依据。农村发展有两大障碍,一是产业发展方向过于单一,制约农民增收,二是用地空间尤其是建设用地空间限制农村发展。在当前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各地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土地资源配置的重心多在中心城区和园区开发,而农村所获的建设用地指标即便是住宅用地指标都难以满足,更难以支撑产业发展空间。传统村庄规划没有结合农村产业发展进行规划,更对于建设用地之外的建设项目无法进行规划指导,如农家乐项目大多位于生态环境优美的非建设用地,由于没有规划引导,导致多数农家乐都是违法建筑。村发展规划拓展了农村产业发展空间,解决了农村发展空间的用地不足难题,为农村发展空间提供了规划许可与规划服务的法律依据。

三、村发展规划的用地分析

1.产业用地空间分析。一产用地主要包括农村合作社、养殖业用地等。将农村合作社用地纳入一产用地进行发展规划,便于结合农业用地流转,扩大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农村养殖业往往是自发式布局,没有规划引导,对村庄生活影响较大,对环境破坏较大,容易引起矛盾纠纷,影响社会稳定,将养殖业用地规划纳入一产用地规划,能够对养殖业的合理布局进行规划,减少养殖对农村生活环境的影响,同时在空间形态上引导循环生态产业发展。二产用地包括来料加工、农产品深加工、小商品生产用地等。二产用地按照传统理论属于工业用地,但是村庄往往没有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建设用地指标,受到发展的制约,导致三合一用房的火灾安全事故频发。因此有必要对此类用地纳入村庄发展规划,提出村庄工业生产用地布局应在整个乡镇统一规划,用地指标在整个乡镇统一平衡。三产用地包括农产品贩销、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用地等。课题组提出将三产用地规划纳入村发展规划,充分重视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作为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并且依据不同服务类型对于用地的不同要求,对三产用地提出了不同的规划要求,其中:农产品贩销不需要专门的市场用地,可以直接结合农产品生产现场进行贩销,只需要在农产品生产地配置少量的基础设施如沙石路径和农产品展销临时工棚等;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用地需要结合原有自然条件,把村庄作为风景区或旅游区进行规划,即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景区规划或旅游区规划进行;农家乐服务用地规划可作为农业产业配套项目,进行农业观光园等规划。

2.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和古民居用地分析。按照土地用途,可以将农村用地分为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和古民居用地等,相应的,村发展规划可以配套进行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和古民居用地分析与规划。居住用地规划中应着重考虑居住用地规模、房屋间距布局等因素,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间距标准不能僵化套用技术规范标准,可根据房屋实际居住使用情况进行压缩,以满足消防和视觉安全距离为基本要求。绿化用地规划在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中属于建设用地范畴,与生产性生态用地剥离,不利于环境管理与生态建设。村发展规划概念下的绿化用地规划结合村庄原有生产性生态用地进行绿化用地配置,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村庄里的空地用菜园布局;二是结合果树、花卉苗木、茶园进行公园化建设,在果园、苗木园、茶园、菜园、竹林里配上沙石路径,局部配置健身器材、甚至石灯与竹凳。同时课题组提出生产性生态用地公园实质上就是弱化版的城市公园绿地,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城市公园绿地的服务对象更多,配套设施更丰富,多了地下排水设施、公厕、路灯、小卖部等设施,而村庄绿地只要有少量的沙石路径和休息凳子就能基本满足农村生活要求。农村传统古民居较多,古民居保护是文物保护部门和规划管理部门的最大难题之一。实践中,村民处于资金、房屋使用以及维修工序等因素,不愿意维护原有古民居,镇乡村干部由于建设用地指标等因素,对维护古民居也没有积极性,直接导致农村中古民居保护工作矛盾突出。鉴于文物保护法提出属于文保点的古民居项目不占用建设用地指标,课题组提出村发展规划中应包含古民居用地规划内容,通过合理利用古民居,促进农村文化旅游的发展,同时对古民居的保护起到良好的作用。

四、村发展规划编制原则、范围、依据

1.编制原则。村发展规划应在村庄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他各类专项规划,根据村所处的空间环境、村庄规模、资源条件、历史传统、地形地貌和产业特色等采取不同的引导发展策略,制定村发展规划,以此拓展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空间,指导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村发展规划编制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为准绳,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集约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规划编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新农村。

2.编制范围与年限。村发展规划包括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村庄建设规划,村发展规划总体范围以村域行政区划为规划用地规模,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村域内的建设用地与农用地、未利用土地的用地范围,村庄建设规划为村庄建设用地范围。村发展规划的年限原则按照立足五年、规划十年的要求编制与实施。结合村庄整治的要求,做好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制定。

篇3

关键词:基层区;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宁河

1 理论回顾

1.1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法国和爱尔兰等欧洲国家①,英国建筑学和旅游学家劳森(Lawson)和鲍德・鲍威(Baud Bovy)所著《旅游与消闲开发--实体规划手册》(1977)中较早地对旅游规划的理论、一般规划的技术和标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旅游规划专家岗恩(Gunn)、盖茨(Getz)、墨菲(Murphy)等人更深入地揭示了旅游规划的内涵。墨菲1985年的定义是:旅游规划是在预测和调节系统内的变化,以促进有秩序的开发,从而扩大开放过程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因此,旅游规划是一个连续的操作过程,可以达到某一目标或平衡几个目标。但无论给旅游规划如何定义,其内涵都包括:旅游规划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测,是一种经济技术行为,这种预测是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和调查评价之上的,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方法寻求最佳决策,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1.2旅游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旅游局2000年10月颁布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2003年5月颁布的《旅游规划通则》,旅游发展规划的定义为:"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旅游发展规划按规划的范围和政府管理层次分为全国旅游发展规划、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地方旅游发展规划。地方旅游发展规划又可分为省级、地市级和县级旅游发展规划等。

旅游发展规划包括近期发展规划(3~5年)、中期发展规划(5~10年)和远期发展规划(10~20)年。

本文所说的基层区是指我国地市级及其以下行政地域单元②,对其所做的旅游发展规划如《宁河县旅游发展规划》等。

2基层区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方法--以宁河县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为例

旅游规划编制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即协议签定、调研与规划编制、规划验收。宁河县旅游规划的编制共分五步,分别是(1)制定规划工作计划(2)实地考察与调研(3)规划初步汇报(4)规划初稿(5)规划送审稿。笔者根据宁河县旅游发展规划,将基层区旅游发展规划的方法总结如下:

2.1 区域概况

区域概况主要包括对当地自然条件的分析、历史文化沿革分析研究、旅游发展经济条件分析等。自然条件分析又包括对地质、地形、水文、气候条件的分析。历史文化沿革分析包括历史行政区划研究、历史事件的分析。旅游发展经济条件分析包括对当地的基本情况、产业结构及消费结构的分析。

2.2 旅游资源评价与定位

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主要包括对当地的旅游资源、环境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首先要根据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制定的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普(调)查,然后运用一定的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评价。

2.3 旅游开发的SWOT、RMP分析

在对当地社会经济概况、旅游产业发展态势、旅游基础设施现状、旅游接待服务机构与设施现状以及当地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与态度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对当地发展旅游业的优势与机遇、劣势与挑战进行分析。RMP分析具体指资源分析、市场分析和产品分析。

2.4 旅游发展战略、定位及目标体系

发展战略是整个规划的指导,是总纲。发展定位中,最重要的是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目标体系是整个旅游规划的重点,一个旅游规划是否成功,关键是看其确定的旅游发展目标是否合理。全面的旅游发展目标体系至少应该包括总体目标和阶段性发展目标两大方面。

2.5 功能分区和旅游产品规划

功能分区是在整个规划范围内,按其职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区域划分。旅游产品规划是指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环境资源及其设施与服务现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这些因素进行合理组合,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设要求,以保证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2.6 专项和旅游支持系统规划

专项和支持系统是旅游业发展的保障系统,保障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它主要包括旅游发展的组织机构建设规划、旅游法制法规建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电力、邮电通讯规划等。

2.7 旅游形象定位

旅游形象定位就是确定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准备留给旅游者的感知印象,这个感知印象反映的是当地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并逐步将这种印象形成当地的代名词。准确地形象定位有助于迅速的传播当地的旅游形象,扩大当地的知名度。

2.8 规划的实施保障措施与优化整合

规划实施措施与优化整合是旅游规划可操作性的最终表现。它主要包括保证旅游实施的具体措施的制定、旅游发展资金的筹措方略、旅游发展自然与社会环境影响评估、旅游规划实施效果监测与评估、旅游发展的风险评估及其规划近期行动计划等方面。

3 宁河县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实践创新

3.1旅游形象定位方面

基层区旅游形象定位与区域旅游形象定位完全不同,不但要考虑到基层区最大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还要考虑周边资源的相近性,避免资源的近距离重复建设。为了较为准确地认识与定位宁河旅游形象,以了解宁河的旅游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包括良好形象与不良形象),宁河旅游发展规划中针对宁河旅游的特点设计了"宁河旅游形象调查问卷"三份,分别对天津市民、宁河县民、宁河旅游景点游客进行调查,问卷内容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而有部分差别,除社会人口学特征问题以外,问题主要涉及形象认知与形象期望两个部分。结果显示,最能代表宁河形象的景点,在天津市民和来宁河旅游的游客心目中,七里海排在第一位(90%;87%),这与它是国家级湿地有关。宁河县民认为最能代表他们家乡形象的景观主要是七里海、天尊阁和于方舟故居。

最终,宁河旅游规划根据调研问卷结果,将宁河的旅游形象定位在滨海湿地、生态乐园层面上。

3.2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方面

旅游规划的研究及编制仅仅是基层区旅游发展规划的前期工作,在规划获得评审委员会、政府或立法机构认可后,是否真正得到落实,还需要加强规划的实施及监控工作,保障支持系统应成为旅游规划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宁河县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的首条措施是强化政府推动作用,同时建立机构协调机制,培育部门协作意识,确保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通力协作,积极为宁河旅游业发展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注释:

①范业正,国外旅游地规划的理论与技术方法[J],国外城市规划,2000(3):2-6

②王庆生,基层区旅游发展规划修编中的若干问题刍议-以《三门峡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为例[J]. 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年9月

参考文献:

[1]张朝枝.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系统思维方法与技术路径[D].中南林学院,2001,9

[2]王庆生.基层区旅游发展规划修编中的若干问题刍议-以《三门峡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为例[J]. 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年9月

[3]谢自奋、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4]丁娟,焦华富.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旅游规划的若干思考--以安徽庐江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4月

篇4

就单一规格的单机产品而言,其通用性是有限的,只能满足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的使用要求。为了扩大某一类单机产品的适用范围,就必须增加该类产品的规格,形成产品系列。产品规格在一定的时期内不能无限制扩展,需要经过分析、比较、选优,用最小数目的不同规格产品来满足全部使用要求,将所有这些不同规格产品汇集整理,就形成了产品型谱。当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卫星重点单机产品型谱共包括40个类别,研究院航天器产品型谱中有11个专业112类产品,其中,包括新开发和更新换代产品,航天器产品已形成了型谱体系,为产品体系建设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宇航产品型谱,能以很强的针对性反映型号对产品的需求,又以其技术性能的先进性和产品系列的完整性满足总体对产品的要求,提高卫星性能,保障型号需求。

其中更新换代和新开发产品型谱是宇航产品型谱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适应研究院快速发展,满足多任务、多型号和批生产任务的需要,能够准确反映航天器产品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十一五”期间,研究院完成了37星1船的发射任务,“十二五”期间,研究院将全面完成三大专项任务阶段目标,同时军事航天装备、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国际商业卫星等领域任务全面开展,型号任务急剧增长,预计要完成的航天器研制和发射任务数量较“十一五”翻一番。面对日益增长的发射任务和技术跨度大、攻关难度高等特点,产品创新能力问题目前已经上升为影响研究院任务完成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

新开发和更新换代产品工作机制

1新开发和更新换代产品定义

在航天产品中,新产品指的是完全应用新体制、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研制的航天产品,其技术、性能、用途等满足新的应用需求或未来发展需要。更新换代产品指的是在原有产品基础上,为满足更高的应用需求,采用或者部分采用新体制、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研制的性能、功能有重大提高的新产品。这类航天产品一般是实现了性能和功能上的更高水平,技术指标上达到了量的提升。在《航天器单机产品型谱简表》中,成熟度2级以下的产品属于新开发和更新换代产品。

2新开发和更新换代产品发展目标及意义

在产品创新方面,研究院紧密围绕“全面建设创新型空间技术研究院,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目标,坚持以我为主,统筹国家支持与自主投入,建立了集团公司、院、所三级自主研发体系。重点支持背景型号关键技术攻关、核心技术、产品更新换代、引进部件国产化、基础创新、卫星应用及优势民品等6类项目,推动研究院逐步从任务驱动型向自主发展型转变。研究院始终坚持把提升系统创新能力,完成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背景型号为代表的研发任务,作为技术创新工作的任务重心,全面提升面向产品的技术创新能力,深入贯彻“提前抓”的要求,在型号选用之前突破关键技术,提高研发成果的工程化水平,为型号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2011年,研究院提出新开发和更新换代产品到“十二五”末期,建立关键通用产品每3~5年完成一次更新换代产品修订的良性循环机制,持续提升各单位提供成熟可靠产品的能力。研究院将依据单机产品型谱,梳理形成新开发和更新换代产品发展规划,发展规划要求能够适应研究院快速发展,满足多任务、多型号和批生产任务的需要,产品信息能够准确反映航天器产品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在现有体系的基础上,面向重大专项和核心技术等“十二五”型号任务及前沿技术需求,通过建立更新换代产品发展规划,形成研究院更新换代产品体系,提出实施计划,统筹型号任务、预研项目和产品创新等支持渠道,系统推进产品更新换代工作。同时,为研究院更新换代产品型谱提供依据,推进产品型谱建设的更新换代产品的成熟度提升,为今后型号选用新产品提供有力保障。

3新开发和更新换代产品的管理

以往,研究院更新换代产品的管理和规划主要是依靠各单机单位自主研发,对更新换代产品没有系统规划和统筹安排,导致更新换代产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问题一,单机产品更新换代步伐缓慢,已有产品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新任务需求,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不足;问题二,产品开发面向工程应用意识不够,部分研发产品片面追求性能指标的实现,对元器件的选用、空间环境等工程因素考虑不足,产品研发的质量管理薄弱,研发成果工程化程度低;问题三,单机产品研制单位面临由面向型号任务的产品研制模式,逐步向“去型号化”的产品供应商模式转变。

为系统解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研究院强化组织管理,2011年初,明确了新产品开发及产品更新换代主管部门为研究发展部,要求研发部把握关键、超前谋划,走出一条产品开发面向工程应用的产品创新之路。研发部与国际先进指标对标,梳理技术落后需升级的产品、型号应用迫切和新产品开发及产品更新换代管理竞争需求的产品以及质量问题多发的产品,开展产品的更新换代工作。根据专业技术发展和产品专业分类成立了产品创新专家组,加强研究院更新换代产品工作的技术管理和指导。从制度建设、项目管理、经费管理、队伍建设和产品保证等方面形成了产品创新管理模式,了《产品创新项目管理办法》,完成了《产品创新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研发产品保证要求》的编制工作,规范了对产品更新换代的管理。

3.1工作机制

2011年初,研究院明确了新产品开发及产品更新换代主管部门为研究发展部,为加强新产品开发和更新换代产品工作的技术管理和指导,根据专业技术发展和产品专业分类,成立了产品创新专家组。研发部作为更新换代和新开发产品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研究院更新换代和新开发产品的型谱工作规划、计划;提出建立更新换代和新开发产品型谱的指导思想;提出更新换代和新开发产品型谱的编制要求;对进入产品型谱中的更新换代和新开发产品全过程进行监督,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组织协调相关单位对存在的其它问题进行处理。

产品创新专家组,负责研究院新开发和更新换代产品型谱发展规划论证工作的技术指导,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产品进行筛选、梳理和审查,对产品的专业技术和技术成熟度等方面进行全面把关,对产品研制过程等方面问题进行研讨与总结。

3.2经费管理

产品创新经费由研究院先行拨付对应型号经费及各单位自主筹措配套经费两部分组成。经费计划纳入研究院综合经营计划进行管理,并按照项目节点完成情况进行经费拨付。产品创新经费采用对应型号挂账方式进行专项管理。产品创新项目对应的型号立项后,研究院在下拨型号经费时将扣除用于产品创新研究的经费额度,各单位在型号经费到位后及时进行经费核销。

3.3管理流程

产品更新换代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依托产品创新专家组,负责指导研究院型谱中新开发和更新换代产品的修订工作,保证产品的持续发展及支持型号的持续发展。产品更新换代工作主要分规划、研制和应用3个阶段。

1)规划阶段

依据单机产品型谱,研究院组织全面梳理成熟度为0~1级的产品,从未来任务需求和技术发展储备两方面深入研究,聚焦通用性、迫切性、先进性和竞争性强的重点产品,依托各单位提出更新换代计划。其中:

(1)通用性:能够充分考虑各领域卫星的需求,适用于一个以上卫星平台;

(2)迫切性:能够在技术与进度上满足后续型号对产品的需求,支撑型号的工程研制和背景型号等重点任务完成,对型号任务有重大推动作用;

(3)先进性:着眼技术发展,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技术水平高于国内现有产品,为后续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竞争性: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水平,能够提升研究院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时,统筹型号任务、预研项目和产品创新等支持渠道,系统推进产品更新换代工作。具体工作如下:各单机单位依据《航天器单机产品型谱简表》,与国际水平对标,梳理任务牵引和技术推动的更新换代产品,明确本单位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编写新开发和更新换代产品发展规划,并制定实施计划。以各单机单位提供的更新换代产品发展规划为基础,研究院组织总体单位和产品创新专家组,对新开发和更新换代产品发展规划的任务需求、技术先进性及与国际对标等方面进行审查,按照产品的类别对产品的通用性、迫切性和先进性等方面进行量化评分。研究院将根据评分对产品进行排序,并安排后续推进计划,形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新开发和更新换代产品型谱发展规划(2012年版)》。随着技术的发展、产品成熟度的提升、型号需求等方面因素的变化,更新换代产品型谱发展规划的编制与不断完善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更新换代产品发展规划需按年度进行动态的补充、优化和完善。

2)研制阶段

新开发和更新换代产品要求以初样鉴定件为产品研制最终完成标志,重点关注的新开发和更新换代产品要实行月报制度,按期产品研制进展,鉴定完成后,产品研制单位应组织院级专家、相关总体单位进行审查;新开发和更新换代产品研制须经过充分的鉴定试验与可靠性试验验证,鉴定件的试验内容要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其他内容达到相关的技术指标要求,必要时,还需经过在轨飞行验证;按照正样产品的过程控制要求实施更新换代产品研制过程管理,确保产能满足多型号任务需求。争取经过5年的发展,强化重大专项、背景型号关键技术攻关能力,深入贯彻“提前抓”,在型号选用之前提前突破关键技术、解决关键问题,提高工程化水平,推动预研成果与型号工程研制实现无缝衔接。

3)应用阶段

型号在选用产品时,优先选用进入新开发和更新换代产品发展规划中的产品,对于完成鉴定件的研制且验证充分的产品,原则上型号要首先选用;新开发和更新换代产品的首次应用型号应保证产品具有充分的在轨验证时间和验证环境;产品研制单位对产品在轨的应用数据进行分析,按年度对产品在轨的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及时产品手册或召开产品会,推广和产品研制成果;根据新开发和更新换代产品评估情况,积极实施“再设计、再分析、再验证”,并按照《宇航单机产品成熟度定级规定》,提升产品的成熟度。

3工作阶段成果

当前,研究院探索并初步建立了面向工程应用的产品创新模式,系统梳理,把握关键,全年共投入3450万,支持8个新开发和更新换代产品开展研制攻关。目前,产品研制进展顺利,其中3个产品已被型号选用,具体内容如下。长寿命一体化圆锥扫描式红外地球敏感器:针对中低轨卫星5~8年寿命和载人三期空间站10年寿命的需求,对标美国ITHACO公司CES等产品,在光学系统、结构设计、转动装置和电路系统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升级,实现整机姿态测量精度提高到0.06°,满足10年寿命需求,目前已被JX8选用。

长寿命、高可靠5N推力器组件:为满足二代二期MEO(中地球轨道)卫星的长寿命任务要求,对阀门开关寿命等性能指标进行升级改进,寿命由5年提高到12年,可以满足各类平台的姿轨控需求,目前已被二代二期选用。小型化Ka捕跟接收机:为提升产品性能,对产品进行一体化设计,大幅度减小体积、重量和功耗等性能指标,可以适用各类平台的中继用户终端分系统,目前已被JX14选用。新开发和更新换代产品的统筹规划和系统推进,有效地提升了产品的成熟度,满足多任务、多型号和批生产任务的需要。

结束语

篇5

关键词:电力负荷预测

现在,各级供电企业正在进行“十五”电网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因为电网规划是各级供电企业的基建计划、供电计划与各项重要计划的基础,对供电企业的电网建设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所以电网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引起各级供电企业的高度重视。但搞好电网发展规划的前提和关键则是首先正确进行负荷预测。县级供电企业要想使预测的需电量和最大负荷尽可能地正确和接近实际,就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和采用正确的负荷预测方法。

1深入调查,弄清负荷增长点

要正确进行负荷预测,首先要清楚负荷增长点在哪里,要调查县计划委员会和各乡镇计划管理部门,以取得本地区同一时期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因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是负荷预测的重要参考,是用部门分析法(用电单耗法)和弹性系数等方法进行负荷预测的基础。其次,就是要调查地方经济委员会,乡镇企业管理部门、水利部门等,以取得和各企业、各部门及农田水利的新建项目和改造项目的用电计划。其三,就是要针对所掌握的规划期内的大型用电项目深入调查该项目所属企业和主管部门,以便取得该项目的进展情况,可行性以及所需负荷等更为详尽资料。在进行上述详尽调查的基础上,要对所掌握的资料根据出资方的经济实力、产品前景等作出客观的判断,同时在统计需电量时,还要考虑一些不可预测的项目和因素。

2采用正确的预测方法

由于电力工业的特点,负荷预测包括需电量预测和负荷预测。预测方法大致可分为二类:即宏观方法和微观方法。

2.1微观方法

详细地分析负荷的内容、用电结构,从构成它们要素的因果关系进行预测。如:

探讨产业用电中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因技术革新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各种产业类别的电力单耗的变化。

·居民生活用电按照家用电器的普及率及其单耗的变化,进行预测的方法。

如部门分析法(用电单耗法)即是微观预测方法。

2.2宏观方法

对于全部负荷寻求出某种规律的预测方法。比如:

·和经济指标相关的外推法(回归法、年递增率法);

·电力弹性系数法;

·综合分析法等即是宏观预测方法。

根据县级供电企业的供电区域小、供电量少等特点,就以下需电量和负荷预测的方法进行分析。

3需电量预测的方法

3.1部门分析法(用电单耗法)

部门分析法是以国民经济的行业划分为基础,分行业进行电力需求预测,再累计相加得到总的电力需求。它是电力公司广泛使用的传统的电力需求预测方法。

各部门以及行业需电量,采用用电单耗法,就是根据预测期的产值(或产品产量)和用电单耗计算需要的用电量。

部门用电量=部门产品产量×用电单耗

或部门用电量=部门产品产值×用电单耗

国民经济行业用电分类将全社会分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城乡居民生活两大类,这两大类又分为若干项,具体可划分如下: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水利业-水利业-其它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地质普查勘探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物资供销仓储业+其他各类事业+水利业+其他

城乡居民用电量=照明用电+家用电器用电+其它

全社会用电量=国民经济全行业用电+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第一产业用电+第二产业用电+第三产业用电+城乡居民生活用电。

预测步骤:

·收集各行业的产品产量及产值计划;

·确定用电单耗;

·计算各行业的用电量。

此种预测方法是以政府部门同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为基础,并综合分析近年各产业产值的单耗变化趋势而计算出的,因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是政府计划部门在收集多方面的资料,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而制订的比较权威的规划,因此用该法预测的需电量是比较准确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单耗的变化趋势,即要考虑前几年的单耗变化规律,还要考虑电价、技术革新、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多方面因素对各产业产值单耗变化的影响。

3.2大用户用电量加一般用户用电量自然增长率

对规划年度的大用户(含新增大用户)的需电量逐个进行调查核实,得出各个大用户需电量之和,再加上其他一般用户考虑自然增长率后的需电量,以及用电线损、净输出区外的电量,即为本区的全部需电量。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县级供电企业的需电量预测,因为一般县级供电企业供电量较少,一个大用户用电量的增减将会对该县的供电量有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用其他预测方法难以正确反映的。

3.3电力弹性系数法

电力弹性系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电力工业发展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比。

K=VW/VWh=(1+KV)nWo

式中W0、Wh——计算期初、期末用电量

K——电力弹性系数

V——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

VW——用电量平均增长速度

电力工业适度超前发展,就是电力弹性系数应大于1,这是长期以来电力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但近年来,各地的弹性系数却呈现出无规律的显著变化,不宜再作为主要预测方法。

3.4平均增长率法

对于长期电力负荷预测,在某些行业没有预测的产值(产品产量)情况下,可根据历史情况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确定规划年度的需电量的平均增长率,从而得出其需电量。

E=E0(1+a)n

式中E、E0-分别为电量预测值和基值

a-需电量平均增长率

n-递增年数

4最大电力负荷预测

年最大负荷是决定系统该年(或水平年)装机规模和电网建设的重要依据。年最大负荷预测有以下几种方法:

4.1平均增长率法

该方法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先求得需电量与最大负荷增长之间的关系,由未来需电量的增长速度,考虑今后负荷结构的变化,适当调整未来水平年的最大负荷增长速度与需电量增长速度的关系,即可用需电量推算出未来各年度的最大负荷。

4.2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法

电网年最大负荷=电网年需电量/电网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

公式中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的取值,一是根据历史资料由专家分析判断确定,另一种是以历史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找出负荷结构与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的关系,再由预测的负荷结构计算出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

4.3负荷率法

4.4行业同时率法

同时率是指各类用电户或行业的最大负荷不会出现在同一时间,因此系统的综合最大负荷不是各类用户最大负荷直接相加,而是要小一些,这种差别在计算中用同时率来表示。同时率在各用户之间、各行业之间、各变电所之间及各系统之间都存在。各行业和各系统之间的同时率一般在0.9~0.95左右。

篇6

关键词   县域    经济    创新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崛起将对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对如何发展县域经济作一初步探讨。

一、制定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总抓手,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容易造成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制定科学可行的县域经济规划对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当前,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在产业设计、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前景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规划本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分工,使地区产业布局更趋科学合理,以更好地把握规律,抢占先机。制定发展规划要着力做好定位——宏观的和微观的区位分析与选择、定性——发展内容和主题的分析与选择、定量——发展规模的分析与选择三个方面的工作。(二)要切合地区实际。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间在资源、区位、发展速度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要以科学、理性的眼光和思维充分考虑地区实际,在发展进度、发展规模、产业项目上务求实事求是,不搞形而上学和假大空。要根据区域内资源禀赋特征,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三)要坚定不移的实施。有了规划就要坚定不移的执行,如果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规划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力戒随意性和短期行为,不因一时一事的影响随意改变发展规划而追求短期效应。当然,规划是依据当时的情况而制定的,随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其局限性也会显现出来,这就需要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务求切合实际,紧跟时展步伐。

二、高质量、高信誉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的集中表现,也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等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应切实做好名牌战略工作,树立名牌意识,强化名牌观念,积极探索实施名牌战略的新路子。(一)强化创名牌意识。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宣传名牌,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推介名牌、保护名牌、争创名牌的宣传网站,在扩大宣传的同时,引导现有知名、著名和驰名商标及产品,参加各种博览会、展销会活动,引导企业运用现代营销,强化广告和形象策划,塑造企业形象,打好名牌战略,叫响地方品牌。

篇7

一、山药产业发展规划

1、发展现状

山药是一种药菜兼用价值较高的薯芋类经济作物,富含淀粉、蛋白质及钙、磷、铁等人体所需微量元素,具有强身健体和补虚壮阳之功效,人称“江南人参”。受气候、土壤环境的影响,栽培山药历史悠久,品质好,是的特色农业。全镇种植山药每年一般在1000亩左右,种植面积不大,大户种植不多,主要集中在严坪、太平头,其他村有零星种植。

2、发展规划

一是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以严坪、太平头和村穴岗岭一带为核心区,克服山药不宜连作的影响,既要依靠耕地进行种植,又要开辟适宜种植山药的荒山荒地,坚持能种则种。年种植面积力争达到2000亩,其中1500亩,村300亩,年3000亩,年发展到3500亩。

二是进一步提高亩产量。目前我镇种植山药一般亩产量在2000斤左右。要进一步提高种植技术,通过开办培训班、送技术下村等形式,向农户广泛宣传种植山药的经验,力争年亩产量达到3000斤。

三是发展一批种植大户。目前我镇种植山药一般以农户零星种植为主,山药作为商品出售的也不多。要组织一些有经验、有技术、有兴趣的农户发展规模,力争年种植10亩以上的大户达到20户,年达到40户,年达到80户。

四是发挥山药协会作用。要把市山药协会山药分会建设成为群众产前提供种苗、产中技术指导和产后解决销售的机构。

三、效益分析

近二年来山药市场行情非常好,按每亩2500斤、每斤平均5元计算,预计年全镇山药产出达2500万元,纯收入达1500万元,人均增收802元。

二、吊瓜产业发展规划

1、发展现状

种植吊瓜始于2007年底,在全市开创了种植吊瓜之先河。今年初王友臣承包1200亩土地发展农业种植,其中种植吊瓜600亩。另外有小源村周宇升种植了100亩。

2、发展规划

一是扩大种植面积。以畈为核心区,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在高乐畈、砂圳畈等立肇公路沿线大规模种植吊瓜。年种植面积力争达到2500亩,年发展到5000亩。

二是提高种植技术。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向武宁、浙江的师傅请教等形式,进一步提高种植技术,力争吊瓜亩产量稳定在250斤以上。

三是发展种植大户。以加强土地流转为切入点,把农户闲置土地利用起来,鼓励一批农户发展吊瓜规模种植。

四是成立吊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挥合作社作用,为群众产前提供种苗、产中技术指导和产后解决销售服务。

3、效益分析

按每亩产出瓜籽250斤(种植条件好的亩产量可达300斤--350斤)、每斤市场价15元计算,预计年全镇吊瓜产出达940万元,纯收入达650万元,人均增收370元。年产出达1880万元,纯收入达1300万元。

三、獭兔产业发展规划

1、发展现状

獭兔养殖基地落户于村(敬老院旁),基地建有獭兔良种繁育养殖基地、精饲料加工供应基地和兔用青饲料种植基地。拥有养殖车间15栋总笼位10000个。每年可繁育优良獭兔种兔5万只。

2、发展规划

一是扩大养殖规模,以獭兔养殖基地为龙头带动全镇獭兔养殖业的发展,计划年獭兔养殖数为5万只,年达到8万只,年发展到15万只。

二是发挥獭兔专业合作社作用,为獭兔养殖农户提前、产中、产后一站式全程服务,与农户签订“四包”养殖合同,确保农户无风险养殖。

三是到年养殖达到一定规模后,建设颗粒饲料加工厂与兔宰杀加工厂及冷藏库,兴建兔肉加工生产线,加工腊兔、板兔、熏兔、兔肉松、麻辣兔等群众喜爱的小吃兔产品,兴建獭兔皮产品生产线。

篇8

【关键词】福建省 临港产业集群 对策

福建省属于沿海省份,港口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临港工业渐具规模,培育形成临港产业集群,是实现福建省从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的历史性跨越的重要途径,其重点在于充分利用福建省丰富的港口资源带动福建经济的发展,开拓港口发展腹地。但福建省临港产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主导产业特色不明显,尚未形成区域品牌效应,不能发挥出产业集群应有的规模效应、范围经济效应,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规划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围绕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总目标,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发展蓝图,高起点做好控制性规划,增强规划约束力,引导临港工业健康发展,划定港口远期建设预留区域,为港口和港口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空间,这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就必须科学合理配置陆域资源,锚地和海岸线,协调仓储、海港工业、物流等用地布局。要加强对海岸线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坚持“深水深用,浅水也能深用”的原则,提高岸线开发利用效率,对依港而建的工业和仓储项目,要开拓港口腹地,引导向陆域纵深发展,促进港口资源的高效协调有序开发。福建省六个主要港湾区要根据各自的功能定位、区位特点、产业基础和自然条件,结合域总体发展规划、港口布局规划、海洋功能区划、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突出产业特色、比较优势,相互衔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强化专业化协作,延伸产业链,形成发展布局合理、产业分工明晰、竞争优势明显的临港产业集群。

二、夯实基础,优化环境

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自然要依赖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特别是集疏运条件。按照畅通快捷的要求,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的港口码头、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国家和省级干线公路和民航机场等现代交通网络,是推进临港产业集聚的基础条件。重视软环境建设,地方政府要尽可能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升集群整体竞争力,致力于打造优质的服务环境,为产业的集聚提供优质服务。要向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引导设立咨询型的智囊机构,解决单个企业不易解决的问题,诸如国内外市场信息的收集、筛选等;要以“一条龙”服务的办法,简化审批制度入手,为企业快速办理注册、用地、投资、立项等手续,解决户口问题,为企业引进人才、合资经营牵线搭桥;要积极推动专业化服务机构和中介协会的培育和发展,包括建立咨询、会计、审计、仲裁、研发、测试等方面的服务机构,真正发挥技术监测与监督部门等规制管理机构的作用,以及与传媒的沟通;组织参加以拓展市场和提高产品知名度为目的展销展览。

三、政策引导,促进集聚

产业集群政策是由政府或其他公共主体制定实施的、以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的各种政策和措施的总和。产业集群政策要从集群的区域发展规划引导入手,从土地利用、财政扶持、创新激励、金融信贷、中介服务等各方面制定有利于产业做大做强、高度集聚的良好的政策体系。根据产业集群区域布局调整土地使用类别,在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环境下,要充分把握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修编的契机,在港区、开发区、保税区、科技园区等区域内的土地调整为工业、商住用地,以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用地需求。要围绕集群定位,创新中小企业创业机制,制定并组织实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产业目录,促进产业集聚。要制定优惠政策,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企业进行科技规划验收补助、专利奖励、新产品鉴定补助,对技改项目予以财政贴息,对评定的诚信企业予以所得税减免等,形成创新激励机制,让引进的外资能够有效拉长集群产业链,弥补集群在核心技术方面的空白。要构建促进产业集聚的金融支持服务体系,由于产业集群中除了龙头企业外,配套的中小企业众多,而临港的产业大都是原料、产品大进大出的企业,占用资金流量大,目前在银根紧缩的环境下,更要为业内企业提供金融产品服务,要建立中小企业银行贷款担保机制,优化融资环境。在充分发挥大企业的带动和引导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扶持民营经济,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支持。

四、项目带动,形成集群

龙头企业对产业链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因此政府塑造产业集群内企业主体、促进企业集聚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围绕集群定位,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重点企业和关联性企业。要以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和大型项目为依托,建立企业集聚的平台,紧紧依托我省六大深水港湾的优势,大力推进开发区、港区的建设,发展依靠港口实现大进大出优势的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建材、新型材料等一批战略型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产业竞争力。石化产业集群要积极推进厦门的翔鹭石化、湄州湾的泉港炼化一体化项目、罗源湾的恒逸石化等重点项目建设;汽车产业集群重点是建设福州青口汽车城和厦门汽车工业城;冶金产业重点抓紧建设鑫海钢铁、亿鑫钢铁、德胜镍业、吴航不锈钢、中铝瑞闽的一批冶金龙头企业;能源项目要以连江国电、长乐华电、罗源鲁能等一批重点项目为龙头,形成福州能源产业集群;以泉州30万吨修造船项目和福州罗源的华东船厂30万吨修造船项目为龙头,建设厦门、泉州、福州、福安四大船舶基地。

五、创新协作,打造品牌

产业集群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品牌建设。产业集群的品牌建设有两条途径,一是凭借核心企业的优势,围绕核心企业的品牌进行,使原有的品牌美誉度更加扩大化,如石化产业集群要扩大厦门翔鹭石化及延伸的产业链项目柯达等品牌的打造,汽车产业集群就要以福州青口汽车产业基地和厦门汽车制造基地打造东南汽车和戴克、金龙品牌;二是众多相对独立的企业以产业优势为依托,以地方特色为旗帜,共同塑造区域品牌,如要在泉州和长乐建设纺织服装、鞋业产业集群的品牌。福建的临港产业集群应该在不断强大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以高质量、高品位、多品种、多名牌提高附加值,产品上升到国内中高端市场,树立新时期的信誉,打造集群区域品牌,并在行业中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植斌.论浙江临港产业的发展[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3).

[2]惠凯.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临港优势”[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篇9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区域旅游规划综合集成技术方法的定义和渊源,其次在总结旅游系统的特点以及已有的一些规划模式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旅游规划综合集成方案,从数据的录入与编辑、维护与管理、查询与分析以及输出等方面介绍了其系统结构;最后从区域旅游规划的应用角度指出综合集成技术对规划系统实现其功能都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区域旅游规划 集成 系统

区域旅游规划中综合集成技术的引入

旅游规划可以按地域范围划分为地方性规划、区域及区域间规划、全国规划、国际性规划,按规划时期划分为短期规划(1-2年);中期规划(3-6年)、长期规划(10-25年);按组织结构划分为部门规划、项目规划、综合规划等(何光炜,1997)。其中区域旅游规划是指在区域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布局、项目技术方案设计和具体实施的过程。

方创琳(1999)在区域发展规划系统集成方法论中,总结区域发展规划中的定性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法、统计图表法、地图描述法、对比论证法、专家咨询法、头脑风暴法、反头脑风暴法、提喻法、推理法、问卷函询法等等,而这些方法在规划中分析问题时,一般遵循收集资料整理加工分析资料综合归纳形成理论体系的思路。除了以上提及的定性方法,区域发展还可用定量方法进行规划,它是以逻辑演绎为推理方式的量化方法,大多数定量都是定性分析思维的归纳和经验积累,定量和定性方法都是为了更好的区域发展规划目标服务的。

区域发展规划的综合系统集成技术是针对区域发展规划的多主体、多层次、多目标、多时段特点,通过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型和专家判断相结合,提出经验性假设,然后通过经验性数据和资料以及参数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思路与实证研究一致,其实质是将理论模型、计算机仿真技术、专家群体和智能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把各种学科的科学理论与政府决策者的经验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官、商、产、学、研“五位一体”的系统集成环境,并通过政府意志、科学理论、专家经验集成的整体优势,寻求区域发展规划有关问题的正确答案。区域旅游规划必须在遵循区域发展规划方法论的大框架下,结合区域旅游业的特点设计集成系统,以此提高规划的效率和成效。

区域旅游规划综合集成技术系统设计

(一)区域旅游规划过程

从我国产业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工业逐步取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必然取代工业成为主导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朝阳产业”的旅游业近年来得到了大力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域广阔,很多旅游资源亟待开发,而这些资源的区域性又很明显,所以对旅游规划和旅游信息的管理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区域旅游规划要求处理协调好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关系,使之能够可持续发展。由于旅游规划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空间数据,为了提高规划效率,其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结合成为必然。“3S”技术一体化的发展也使这在技术上完全可行。因此,与会计信息系统一样,区域旅游规划也必然走上信息化道路,而在此过程中区域旅游规划综合集成技术的系统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建立在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旅游规划的对象是旅游系统,具有综合性、模糊性、开放性、动态性、层次性等特点,所以对旅游系统的认识和把握是旅游规划的核心和关键。从本质来看,旅游规划是一种战略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它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旅游规划的过程如图1表示。

有些学者根据区域旅游规划的实践经验,设计出一套三段式流程设计模式的区域旅游规划技术方法,其由地脉文脉梳理理念认定与提炼、理念渗透与扩散三部分内容组成,是一个脉络相连、互相照应的组织结构。其中地脉文脉的梳理是对地方分散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加以凝练的概括,理念认定与提炼是以地脉文脉为本源,以旅游地为载体,进行理念认定与提炼,构建支撑整个规划的战略理念。这种战略理念既具有产品形象性,又具有战略方向指导性。理念渗透与扩散则主要包括产品开发和市场规划两个方面,产品开发包括景观创意、城市设计、旅游商品设计、特色餐饮规划、旅游交通创意、地方节事策划、服务设施建设、代表娱乐项目创新等内容,市场规划包括旅游形象市场定位、促销口号、旅游标志、地方名称、营销方式等内容。笔者认为若在实践中运用它,将能使规划用地很好地展现地方个性与特色的效果。

(二)区域旅游规划的关键点

在旅游规划的过程中,以下两个方面是最为关键的步骤,其实施的好坏程度关乎到整个系统的水平。基于此,笔者对其做一较为详细的阐述。

1.战略决策研究。战略是指相对较长时间对全局的决策,战略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风险性的特点。因此,在区域旅游规划的战略决策研究中,方案制定必须遵循以上几个特点。从指导性而言,是在决策中需要强调方向性,而不是要做到细致入微;从全局性而言,在决策中要强调方案的面面俱到;从长远性而言,是需要决策方案具有前瞻性,预见性;从系统性而言,是需要决策方案的内部有整体性,相互勾稽,相互支撑;从风险性而言,是需要在决策方案中考虑整个决策的风险性,并与此同时做好风险应对措施。

2.与外部系统和谐发展。根据巴纳德的组织平衡理论,任何组织和系统的良好发展,需要处理好组织内部、组织和环境之间两个方面的平衡,即对内平衡和对外平衡。组织的对外平衡是指组织通过外部环境保持平衡,以提高组织效力的过程。而在区域旅游规划中,必须注意系统的外部平衡,即与外部系统和谐发展。但是外部系统不断变化,所以这就要求在规划中留下一定政策弹性,使得在外部环境在发生变化时,能自动调整或者不用对内部系统做出大的调整便能适应新的环境,从而使得规划系统迅速从与外部环境不和谐纠正过来,以实现新的和谐和平衡。

区域旅游规划综合集成技术的应用

文章对区域旅游规划综合集成技术的讨论主要是基于系统结构模块。而从功能结构模块来看,其一般由四个方面组成:基础资料子系统、现状分析子系统、旅游产品设计子系统和环境建设支持子系统。对区域旅游规划系统有了全面的了解后才能更好地应用它。

区域旅游规划集成技术的应用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一般产品不同,旅游产品的开发及销售只能在资源所在地进行,必须依靠旅游者自行前来购买才能实现旅游经济运转,因此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旅游资源的丰富度,更在于客源市场的可靠度。其次是旅游设施的选址。旅游设施主要包括旅馆、餐饮、购物、会议、展览、医疗保健、邮电服务及观光、游憩等设施,而选址问题涉及人类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因此,科学选址、合理布置旅游设施对旅游区开发建设至关重要。再次是旅游路线的选择及组织。旅游路线应该有机穿插游赏空间和过渡空间、连接最具风景特征的空间形象且要主体鲜明,既有统一感,又有层次感和变化感为最佳;最后是旅游环境容量的计算。要研究旅游环境容量和游人规模,并且要根据供需匹配的原则,使二者实现动态平衡。

综上所述,综合集成技术系统可以定量研究旅游问题,不仅可以将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起来,而且提供了综合分析的工具,为旅游业发展规划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持。它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规划思维的创新,综合集成技术为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更科学的思维方式。它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规划技术的创新与规范,在区域旅游规划过程中,一些规划人员逐渐将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入其中,不但有利于提高区域旅游规划成果的科技含量,也有利于大幅度地提高旅游规划工作效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减少规划的主观成分,也实现了规划技术与方法的创新;它还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规划管理的创新,区域旅游规划系统是一个多要素的复杂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任何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系统的变动。综合集成技术集成了规划各个阶段、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对以旅游系统为规划对象的区域旅游规划系统树立全过程地动态管理和监控。这些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助于促进我国区域旅游规划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伟强,陈文君.旅游规划原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滨谊.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理论与实践[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宁淼,王奇,叶文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3)

篇10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经济结构;调整

襄阳市市委市政府针对襄阳市襄城区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的总体思路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主要发展旅游业、商贸物流业,尤其强调襄城区要把旅游业作为本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旅游促进襄城区经济和社会各行各业发展。这一发展战略对于发展绿色GDP,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襄城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深远影响。

但是若过度依赖旅游经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会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也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风险和不可预见性。加上襄城区地处汉江以南,是襄阳市政治教育行政中心。既有襄阳古城老城区、又有正在开发建设的城市新区,如檀溪新区、庞公新区,以及规划建设的襄南新区,还有卧龙、欧庙、尹集三个乡镇,属典型的城市二元结构,因此,我认为应该在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情况下,结合襄城区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重点在食品加工业上下大功夫,尤其要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林果业深加工如:猕猴桃、蓝莓、核桃、葛粉)加工业的发展壮大以及畜产品(牛肉、猪肉(野猪肉)、奶制品)加工业的发展,经过5到10年的发展,将特色食品加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来发展,尽快形成另外一个龙头产业来带动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产业链,与本区的旅游业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壮大襄城区的经济实力,提升襄城区综合实力。最终形成两个龙头,多业支撑的襄城区经济发展架构。

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在5到10年内培育在本市有突出地位、在周边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产业集团,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两家,过50亿的4家,10亿以上的企业10家。提升我区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和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力、辐射力和有效带动力、影响力,为我市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农产品加工中心,构建全省农业强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襄城区民营经济已经在襄城区经济结构中占有相当比重,但总体规模偏小,单个企业规模更小,也比较分散,缺乏大企业支撑,不利于形成产业集群,没有规模,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民营经济难以进一步做大做强。关于如何推动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委市政府已经先后出台了若干政策性措施,从行政和法律层面针对襄阳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和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优化行政领域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就我区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应结合我区经济结构中优势和劣势,以及自身的实际,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将农副产品加工业尤其是特色农产品加工作为未来5到10年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来重点谋划,重点加以推进。具体如下:

一、为顺应市委市政府关于《襄南宜一体化发展规划》的要求,我区应该尽早在产业方面与邻近的九集镇对接,争取在我区尹集与九集之间建立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形成加工产业带,以促进双方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求,实现双方产业一体化发展。可以重点选择我区新207国道、305省道以及襄荆高速围合区域重点加以推进,争取纳入十三五襄阳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力争进入湖北十三五规划的笼子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二、在新建园区重点建设和发展特色农产品(林果业深加工如:猕猴桃、蓝莓、核桃、葛粉)加工园和畜产品(牛肉、猪肉(野猪肉)、奶制品)加工园。

1.就林果业发展方面,我建议深加工园区生产基地建在我区,猕猴桃、蓝莓、核桃、葛粉等原料生产可以南漳、保康为种植基地,采用绿色有机肥种植,采用公司加农业合作社再加农户的模式,实行种植订单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可以密切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和多方稳固的战略利益的共享。关于加工原料来源数量和质量方面,我认为是有一定把握的,主要依据是南漳保康已经是中国有机谷的核心区和拓展区,《中国有机谷发展规划》已经获得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湖北省发改委正式批复,并正式纳入《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需进一步上升到国家层面加以重点推进。猕猴桃、蓝莓、核桃、葛粉等特色林果类产品适合有机谷种植,我建议尽快启动我区与中国有机谷(湖北文东集团--建设经营单位)战略合作协议,将我区定位为中国有机谷总部研发中心,依托该集团在中国有机谷南漳保康种植基地,在园区开展加工、研发、物流、仓储、配送业务,以实现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和壮大。积极引进加多宝集团发展猕猴桃、草莓、茶叶、杜仲养生、蓝莓饮料,引进智强集团合作开发智强核桃粉、葛粉等。

2.就畜产品(牛肉、猪肉(野猪肉)、奶制品)加工园建设方面,在奶制品生产上,我认为应该大力引进蒙牛、伊利乳业集团。依托我区比较丰富的草场资源,并根据这两大集团对养牛场建设的面积、种牛的选育、人工草场的种植技术、卫生标准、工人操作规范、运输条件等等要求,在邻近南漳的丘陵山地选择一定区域规划建设优质奶牛培育繁育中心和检验检疫中心,建设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奶牛原料奶源基地,在尹集农产品特色加工园区积极筹划蒙牛、伊利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优质袋装奶、奶粉等牛奶制成品,并配套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建设用地,在十三五规划中应该预留其发展用地,为以后招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南漳有机谷,大力发展有机肉用牛、野猪生产,在尹集和卧龙规划建设肉牛工业园区、野猪肉深加工中心,并依托襄荆高速、麻竹高速、外环高速、焦柳铁路和蒙西华中重载铁路(在建)在尹集建设物流配送中心。

以上思考建议,符合襄阳市经济发展战略,符合我市关于襄宜南一w化发展总体规划,也符合襄阳市对我区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总体定位。同时,也有利于改变我区城乡二元结构,解决我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推动我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刘春月.淮安培育食品千亿元产业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经济师,2015,01:196-197.

[2]韩东鹤.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3]宋国宇.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评价与结构调整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