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销售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5 18:0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药材销售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药材销售计划

篇1

一、基本情况

__县位于乌蒙山脉西北面的金沙江南岸,介于东经103°15′–104°01′,北纬27°30′–28°30′之间,总面积2789平方千米,东西横距46.6千米,南北纵距121.2千米。全年平均气温16.3℃,降水量67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1172.8小时。全县辖溪洛渡、黄华、大兴、茂林、桧溪、团结、细沙、青胜、务基、马楠、水竹、莲峰、伍寨、墨翰、码口等5镇10乡,其中马楠为苗族彝族乡、伍寨为彝族苗族乡。全县共有4个社区,133个行政村,2772个村民小组。人口总数44万余人。

__县沟谷河流纵横,海拔高差大,气候类型复杂,生物植被多样,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全县有原始森林7万亩,竹林20万亩,有草山72万亩。山间蕴藏当归、天麻、吴萸、杜仲、党参、竹荪、蛤蚧、花椒等名贵中药材。

二、__县中药材的种植情况

__县境内,中药材种植非常零星,目前没有成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只有农民自发散种植的吴萸和天麻; 10年前,通过相关部门的引导一些农民在溪洛渡镇新拉村等地人工种植一定量的天麻,但由于没有经费投入,市场前景又没有新的保障和起色,近年已无人种植。20__年细沙乡政府经过组织考察后,引进了葛根种植项目,分别在细沙、大同、凉水、石坪4村进行种植。但由于规模小、加工粗浅,销售渠道有限等原因,农户多有怨气,现细沙乡政府已放弃葛根种植计划。当归、党参、竹荪、杜仲等可以在__境内种植的中药材至今没有种植历史。

三、__中药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虽然广大农民和相关部门对种植中药材作了一些努力,但是__县中药材种植一直不成规模、形不成产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人才,信息闭塞。虽然10多年来,__县一直都有一定量的中药材种植,但多数规模小、种植方法单一,没有中药学技术人员,质量标准控制不严,没有开拓中药材市场的业务拓展人才,对市场的需求盲目不清,导致种植中药材的农户,没有目标,没有计划,产出的中药材数量不大、质量不好,市场拓展不开,没有产生经济效益,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打击了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

2、规模意识落后。因为多数中药材种植农户都自发的,没有组织牵头的单位和企业,且多数药农还停留在我种我的,其他人最好不要跟着我种,市场才会有价的狭隘市场供需关系里,规模意识、共同发展意识落后,导致中药材种植规模小,且分散,产业化程度低。素不知他所种植的中药材销不出去的主要原因是产量太小。

3、投入不足,引导不够。虽然相关部门都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由于对药农的帮扶力度跟不上,加之多数药农经济实力弱,投入跟不上,导致中药材种植只是小打小闹,当作副业,没有太在意中药材的发展前景,相关部门在引导方面也找不到具体的、有发展前景的中药材种植,导致中药材的种植就像农家的常规庄稼种植,各打各吹,没有统一发展的方向。

四、中药材种植发展对策

__县海拔高差大,气候类型复杂,生物植被多样,拥有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适于当归、天麻、吴萸、杜仲、党参、竹荪等名贵药材的生长,具有中药材种植的地理优势。发展中药材种植有着广阔的前景。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开展中药材产业发展道路。

1、充分利用__县天山食品有限公司在对金江魔芋、天麻、花椒等产品的开发经验,拓展开发范围,增加其他中药材的市场占有量。

2、将花椒引入中药材市场,提高花椒的附加值。目前,除伍寨、茂林、马楠几乡镇外,__县其余的地方都有大规模的花椒种植,全县的种植数量大概在几万亩以上。花椒除作为香料外,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作为已经形成规模的花椒种植,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在适当的时候,将__县的花椒引入中药材市场,提高花椒的附加值。

篇2

关键词:中药材;实习基地;合作联盟

中图分类号:G642.0;R-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42-03

安国市位于华北平原腹地,京、津、石三角中心地带。处于环京津和环渤海经济圈,有“天下第一药市”、“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的美称。安国药城起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绵延至今,成为闻名全国的中药材集散地,也是中药传统种植基地,曾孕育了北京百年老字号“同仁堂”。药城有中药材种植基地(GAP)、制药厂(GMP)、中药材销售公司(GSP,药材商行)、提取车间、中药炮制加工车间。市场内有商户600多家,全市有60多家饮片批发企业通过GSP认证,30多家制药和饮片加工企业通过GMP认证[1]。

一、现状

1.挂牌院校。河北安国药材种植试验场先后与河北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南开大学药学院、河北煤炭医学院、北京城市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生命学院等京、津、冀国内一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建立了实习业务。种植场有专职带教老师,达三十多年的学生实习管理经验,安全措施到位。

2.实习专业和内容。目前各大专院校在安国实习的专业涵盖中药学、药学、中医临床医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制药、中西医结合、工商管理(药事管理)、制药主要种类、资源分布、常见中药材鉴别及其开发利用、常见中药材的炮制、加工及生产制造过程等,但实习目的基本一致,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实习内容主要包括:种植场识别药用植物、标本,中药材饮片厂学习中药材炮制、储藏,中药材交易大厅学习识别鉴定中药材、中药材流通销售,药厂GMP车间学习中药提取分离和制剂,药材商行学习营销和药事法规等[2]。安国可提供从种植、采收、炮制加工、中药材标准、鉴定、销售管理、市场预测、药厂设计、制药过程、制剂、包装、中成药质量标准、物流等环节的实习,实习资源丰富,特色明显,是中药相关专业教学体系中理想的实习基地。

3.存在问题。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自2005年以来每年有100名左右的学生到该基地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在中药材基源、种植、采收、提取、剂型制备等环节有一个系统认识,大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但随着社会发展和教学要求的提高,实习中发现有很多方面需加强和完善。①中药材综合实习模式内容单纯,实习系统性较差。②安国实习资源尚未挖掘,如中药制药厂、药材经营企业、物流企业。③自主管理的实习基地的基础条件较差,目前仅限于简单的点名、打分、写报告、考查、考试等传统管理。④实习经费较少,仅限于住宿。⑤建设带教师资队伍单调,各个高校独成系统,未形成资源共享。总之,实习内容、管理、住宿、安全等未做到个性化服务。笔者强烈意识到本实习基地应建立实习联盟。

二、实习基地建设设想

1.建设目标。对基地现有资源重新梳理,使其成为直观的中草药展示堂,结合种植、采收、炮制加工、中药材标准、鉴定、销售管理、市场预测、药厂设计、制药过程、制剂、包装、中成药质量标准等几个环节,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视野地接触形象、直观的中药材资源,提高学习的适用性,建立一个独具特色的中药材原植物生产、标本、饮片、提取、药剂制备一条龙的学习乐园。

2.可挖掘的实习内容和实习企业。①了解安国药史:安国药王庙,建于东汉建武年间,庙中祭祀药王邳彤;安国中药文化博物馆,分中医药简史、安国药业发展史、解放后的安国药业、药文化与生活、药材标本、现代中药企业等六部分。参观古籍可了解安国药市的发展变化,进而了解中药发展史。②了解市场行情和中药鉴定:因中药材市场行情跌势如洪,学生应了解中药材市场在近五年、十年、甚至近二十年的市场及影响市场的因素。了解资金流动影响和国家政策等对中药材价格的影响,调查安国药市类型、规模、中药材的供需、中药交易种类、药用植物种子种苗的种类、中药材性状鉴定的一般方法和常用术语、常用中药的主要性状鉴别特征,通过实习使学生对药市信息与中药材经营有了初步了解。东方药城可提供上述系列资源。③了解药用植物相关知识:安国药材种植试验场示范种植区占地20000平方米,硬软件完全符合GAP标准,设有试验、示范、种植三个推广区域。建设了占地5亩的温室大棚,中药材标本室,展出中药材标本300余件,图片200多张。种植试验场主要从事技术服务、种苗培育、种子保存、技术推广等业务。通过实习可了解药用植物科属的主要分类特征和部分大宗常用药材的原植物特征,识别主要药用植物。④安国道地药材栽培实习:2014年安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5万亩,安国有“中国药材之乡”的称号,通过药城周边种植户了解安国道地药材的种质资源、道地性、植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道地栽培技术和道地产区采收与产地加工、销售、销量、价格等。⑤制药厂(GMP)实践:安国中药厂较多,如安国市制药厂、三九(安国)制药厂、河北祁新中药颗粒饮片有限公司、安国市天下康制药有限公司、河北药都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药王制药有限公司等。药厂可提供从制药过程包括,提取、分离、制剂、包装、中成药质量标准等几个环节的实习。⑥中药材销售(GSP认证)和物流服务:药材经营部可提供药材购销、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检测、物流等服务。

3.建设实习联盟。建设实习联盟和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服务平台,充分综合安国实习资料,由中药材种植试验场或某一大专院校组织,建立实习联盟,成员包括安国药材基地可提供实习的企业、大专院校、学生、家长等,实现资源共享,建设综合实习基地网站。①系统性:各专业建设个性化服务体系,教学内容前期与理论课程相衔接,后期与药房实习、药厂实习、市场营销等课程毕业实习环节相联系,学生集中实践环节亲自操作从原料―鉴定―粗加工―提取―分离―干燥―制剂―包装等新药研制的全过程,给就业铺垫基础技能,成为一个立体化、多网络交叉的中药实习基地。②专业性:从种植、采收、炮制加工、中药材标准、鉴定、销售管理、市场预测、药厂设计、制药过程、制剂、包装、中成药质量标准等几个环节,突出专业特点,通过实际操作,以现代最先进技术接轨,围绕中药现代化展开,以适应现代市场的需要。③突出应用性和超前性:安国中药草集散地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可操作平台。在实践教学课程中,强化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以便于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对药物的研制、开发、流通等环节能够从理论上予以理解并付诸于行动。

三、解决方法

1.进一步建设和挖掘安国实习资源。组织中药制药厂、药材经营企业、物流企业,建设从种植、采收、炮制加工、中药材标准、鉴定、销售管理、市场预测、药厂设计、制药过程、制剂、包装、中成药质量标准、物流的实习联盟,建设各实习单位的企业文化。探索和完善中药材综合实习模式,即建立学校―中药材试验种植场―药厂―东方药城―中药材饮片厂―物流―饮片经销企业等实习联盟共同体,根据各专业特点,系统设计实习内容,解决实习内容单纯、系统性差等问题。

2.开发基于安国实习基地的实践管理平台。平台主要包括实习监控、企业信息采集、学生信息采集、指导教师信息采集、实习指导计划信息采集和等。平台主要为实习学生、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内外指导教师提供交流。校内指导教师与实习学生、企业指导教师间可通过平台模式(短信平台、网络平台)进行沟通,家长可监督执行过程[3]。

3.增加实习经费,实习联盟共同开发实习基地。改善住宿条件,共同投入,共同受益,建成一个以n条线路、n个考察点,辐射周边的固定中药材实习基地。实现“点―线―面”相结合的生物学综合实习的技术路线理念,即建立一个独具特色的中药材原植物生产、标本、饮片、提取、药剂制备一条龙的学习体系。

4.建设带教师资队伍。与种植场建立实习基地的单位定期举办交流和研讨会,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同开发安国现有的中药材资源用于学生培养和提高。学校应承担实习基地专业人员在各个学校进行进修教育,将基地师资培养列人学校工作计划。组织基地带教人员参加学校继续教育的各类培训班和有关专业学术活动,以提高基地人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水平,同时学校每年要派年轻老师轮流到基地实习,加强实践业务学习。

5.建立反馈体系。实施校企监督制度,即聘请企业教师做实习监督员,对各个学校实习过程中的学风、实习内容、纪律、作息、饭菜浪费、卫生等进行动态监督和考评,调研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要求和建议等,同时学校也要及时对实习基地提供的服务如住宿、讲解、卫生管理、饮食等进行评价,以督促实习基地改进工作,通过双方的互评和意见交流为改善实习环境和实习管理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徐宁,蔡湛,王然.区域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研究――以安国市的中医药文化旅游为例[J].文化产业,2013,(13):121-123.

篇3

关键词:中药材;无公害种植;发展对策

1.发展药材生产的意义

1.1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据可靠数据资料显示,中国中药销售总额大约占全球药材市场的3%~5%,不到GDP的1%。自1987年起,英法在植物药的购买力上涨了70%和50%,美国市场也持续攀升。对日本来说,尽管其汉方制剂以及原料都产自中国,但日本注重技术研发,自20世纪90年开始,年平均增长速度都超过了15%,同时国际市场份额遥遥领先于中国。而我国在国际中草药市场的份额竟然不到5%。尽管近些年有持续上升迹象,但是销售的多为药材原料和保健品。同时,我国中药市场还面临传统医药产品生产国,如韩国、印度和泰国等,同时也面临欧洲国家植物药的冲击,因此,有必要种植无公害中药材,来提高在国内外市鲋幸┎牟品的竞争力。

1.2中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药产业发展的源头在于中药材生产,而我国对中药资源实行的是掠夺式的采收方式,在这种采收方式下,导致每年我国常用的中药材都存在20%的巨大缺口,目前中药原料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中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要确保中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重要基地建设。作为中药生产企业发展的重要命脉,中药材质量的好坏不仅仅会严重影响中药疗效,还会影响中药使用者的安全。如果不能保证种植的中药材质量可靠,也就不可能生产出优质中药。我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加大了中药材基地建设的力度,主要可分为2类:一类是已经从事药材生产的中药制药企业,剩下的属于政府、经销公司以及药农相结合的“联合体。因此,为了实现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进行无公害中药材种植。

2.中药材无公害种植的发展现状

2.1产地生态环境对中药材有效成分影响较大

中药材中所含的有效成分往往会受到种植区域气候条件以及土质状况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中药材品质所造成的影响,并不仅仅是指对中药材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关键在于这些因素对中药材次生代谢物以及所含的有益元素种类及其存在状态造成不利影响。很多中药材往往只有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药材品质才会形成,如果环境条件不适宜,势必会对药材产量和品种造成严重影响,这也是很多地区在进行盲目引种后种植出来的药材不能用药或者是能够用药,但药效不佳的重要原因。药材品质往往能够决定药材的质量,中药材物种类型不一样,那么药材有效成分形成、转化和积累等都会不一样,最终所含的有效成分含量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2.2种植技术有待改进,对药材生物学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无公害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往往需要根据药材本身的生长发育特性以及生物学相关理论知识确定合理的栽培措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方面研究仍然是一片空缺,有待填补。导致了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得不到合理解决。比如说重茬问题,对于三七、人参等药材的种植,往往需要间隔几年才能再次进行种植,目前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导致土地资源得不到持续利用。同时,目前在药用植物栽培学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对于中药材生长适宜的土壤类型、施肥以及灌水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研究漏洞,导致农民在实际进行中药材种植时,并没有可供采用的种植技术,只能借鉴其他作物种植的做法,这种做法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药材品质不好、质量缺乏稳定性。另外,目前关于中药材种植的病虫害防治的相关技术也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当前,病虫害防治问题已经升级成为中药材种植的突出问题,中药材产量和质量也受到了病虫害的严重影响。尽管GAP专门就农药选择和用量上进行了规定,但是相关部门并没有就农药的安全性是否满足要求进行评价研究。在目前的防治对策下,很多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存在的病虫害都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2.3农药残留问题突出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药材种植地区在病虫害防治上都明确规定了禁用剧毒农药,在农药品种类型选择和用量上都进行明确规定,但是在少数地区,病虫害防治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即便是不使用剧毒或高残留农药,在农药用量上也不能进行合理控制,容易导致用量超标,造成中药材残留问题突出。我国现阶段的中药材生产往往都比较分散,主要是以家庭小生产为主,生产过程中存在较强的盲目性。总得来说,当前药农在中药材病虫害防治上,经常出现农药滥用和误用的问题,这也是导致中药材农药残留物超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2.4重金属污染严重

我国现阶段中药材种植并没有实现科学规范化种植,不少药农并不是很了解中药材中所含的重金属,也不清楚土壤的理化性质,了解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情况,也没有做好合理化施肥,从而导致药材中重金属含量超标,对药材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并不具备进入国际市场的标准。

3.中药材无公害种植的发展对策

3.1加强中药农业的发展

我国中药材种植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多种中药材发展模式,比如说“企业+基地”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以及“企业+农户”模式等,这些发展模式的存在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同时,随着“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启动,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进步,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中药材生产发展,为中药材GAP基地的建设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还要对中药材品种的选育给予足够的重视。药材品质的质量往往能够直接决定中药材质量的高低,而加强种子质量保护和创新又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应持续关注和研究,不应该把重点放在育种上,原因是育种见效不是很明显,耗费的时间还比较长,加上现阶段我国在中药材方面育种基础还比较薄弱,所以及时转换工作重点,努力做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和整理工作,同时保存、鉴定和评价种质资源也是重点。所以目前仍应该重视选种,育种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可以筛选、比较农家品种,从中选育出优良品种,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3.2加强中药材栽培研究和GAP基地建设

首先,应加强中药材栽培研究,制定完善的耕作制度,强化水肥管理,规范中药材产地加工,以实现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增加农民收入,形成完善的中药农业产业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其次,应在GAP要求下,加大对中药材病虫害发生的规律研究力度,同时还要加强研究生物防治技术,合理保护和利用天敌,加强群落生态学研究,还要积极严重新型无公害生物农药。

篇4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四川中药产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近10余年的发展,中药产业规模已位居全国第二,中药饮片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自然资源:无川药不成方

四川省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秦巴山地、横断山脉和湘鄂西山地五大地貌区之间,地势复杂,气候多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中药资源,拥有宝贵的优良动植物种资源库和基因资源库,故有“中国植物缩影”、“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

四川省是我国最大的中药材产地之一,是全国乃至世界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川西北高寒地区的多种珍稀优质道地药材和多种珍稀药食兼用真菌更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据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显示,全国中药材品种为12807种,四川就有4354种,占全国的33.99%,道地中药材达49种。在全国重点普查的430种常用中药材中,四川就有383种,居全国第一位,药材蕴藏量超过100亿吨(含矿物药),居全国第一位。据四川农业部门对全省20余个市、州的统计,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55万亩,产值26亿元,药农种植中药材实现人均收入1140元。

中药材生产已成为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全省有50余家企业在道地药材产区建立了药材基地,27家企业成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无论是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还是在带动农民增收、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四川省已建成了37种药材规范化种植科技示范区,川芎、附子、鱼腥草、麦冬、白芷、川贝母、丹参种植基地及美洲大蠊养殖基地通过了国家GAP认证。制定了附子、丹参等20种川产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其中14个已作为四川省地方标准颁布。

2011年启动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在四川省重点建设了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全国两家)、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全国五家)、国家现代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和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全国一家)三大平台,为四川省乃至我国中药资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川省独特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中药自然资源为人类的防病治病及健康保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四川省中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自然资源基础。

科技与人才资源:院校与科研机构相结合

四川省集中了一批科技力量较强的中医药院校、科研机构,形成了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科技队伍相结合的科研体系,中医药研发实力居全国前列,全省生物医药科技水平也处于全国前列。

最近十年,四川省共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中医药项目240余项,获准经费约3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注册申报中药新药616个,获批准187个,45项中医药研究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2012、2013年中医药研究成果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四川省首次并连续在中医药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随着社会和市场对中药及中药资源人才的需求,各高校相继设置中药学、中药资源学、中药资源与开发等专业,以适应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对中药领域人才的需求。并且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如设置中药学、生药学及中药资源学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输送或贮备高层次、高水平人才资源(见图1)。

四川还拥有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及一大批名老中医和现代中药产业急需的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以及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现代中药企业家队伍和高水平的管理人才队伍等。

相当的科研机构和科研力量,居全国前列的中医药研发实力,为四川中医药事业发展、优秀中医药的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团队的打造中药资源的系统研究与综合开发利用等奠定了坚实的科技与人才基础。

产业基础:中药工业产值居全国前列

四川省医药工业基础良好。据统计,2011年全省共有规模以上(2000万以上)医药企业342户,主营业收入上20亿元的企业有4家,10~20亿元的企业有11家,上亿元的企业共有162家。实现利润上亿元的企业有17家,实现利税上亿元的企业有31家。按企业资产总额排序,四川科伦药业、四川怡和集团、成都地奥集团、成都康弘集团4家进入全国医药行业企业百强;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排序,四川科伦药业、成都地奥集团、四川好医生集团等4家进入全国医药行业企业百强。

四川省是全国知名的中成药生产基地。目前有中成药生产企业180户,中药饮片企业121户,22家中药企业成为省级创新型企业,培育了地奥心血康、洁尔阴洗液、抗病毒颗粒、松龄血脉康胶囊、三七通舒胶囊、康复新液、一清胶囊、松叶血脉康等近20个单品种过亿元的优势产品;扬子江药业、同仁堂药业、太极集团、联邦制药、美国赛金等海内外知名医药企业也相继落户四川省。

四川省中药工业产值连续十余年位居全国前列。据2011年统计,四川省现代中药产业实现总产值470亿元,其中中药工业(中成药和中药饮片)总产值为407.85亿元,居全国第2位,同比增长41.63%,占全国中药工业比重9.62%,占全省医药工业比重49.92%。中成药工业产值为272.99亿元,同比增长49.57%,居全国第2位;中药饮片工业产值为134.86亿元,同比增长27.90%,居全国第1位。

市场商贸:现代医药物流体系基本形成

近年来,四川省通过大力推动医药流通体制和机制创新,形成了以成都医药国际商贸城为中心、辐射全川的医药物流格局,聚集了上百家医药物流公司,年总销售额近200亿元,是西部最大的药品物流配送中心,产生了四川科伦医药贸易有限公司、九州通医药等大型药品经营企业集团。

四川成都以及川西北的广元、江油、绵阳历来就是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交易的集散地。成都荷花池中药材市场是全国三大中药材交易市场之一,年交易量近5万吨,药材覆盖全国40%的市场。目前市场已整体搬迁至成都国际商贸城,将建成集产品展示、商贸、交流、洽谈、定单、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综合市场。此外,四川在中医药电子商务、中医药信息服务、中医药孵化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四川加快发展中药产业奠定了良好市场贸易基础。

根据中国医药年报统计,“十一五”期间,四川药品流通年平均增长率为16.93%,略高于全国16.30%的平均增长水平,四川省药品流通业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2010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医药及医疗器械实现销售额397.4亿元(其中批发373.4亿元,零售24.0亿元),占全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销售总额的7.2%,占全国医药商业销售总额5671亿元的7.01%。

此外,四川医药流通业除了传统的纯销、药品调拨、药品、连锁零售、单体零售外,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医药流通模式,如科伦配送模式、覆盖城乡的药品流通体系和网络等。四川省药品流通行业稳步发展,现代医药物流体系基本形成,为四川省推进整个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商贸基础。

200亿元

四川形成的以成都医药国际商贸城为中心、辐射全川的医药物流格局,聚集了上百家医药物流公司,年总销售额近200亿元。

3亿元

最近十年,四川省共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中医药项目240余项,获准经费约3亿元。

407.85亿元

2011年,四川省现代中药产业实现总产值470亿元,其中中药工业(中成药和中药饮片)总产值为407.85亿元,占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的9.62%。

篇5

关键词:中药材;农业发展;增收

连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北部,与广西、湖南两省交界,北纬24°37′至25°12′,东经112°07′至112°47′。连州市地处五岭中之萌渚岭南麓,海拔范围80-1712米,境内地形有中山地、低山地、丘陵、谷地、平原之分,以丘陵、山地为主,市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常年热量大,气温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9.9摄氏度。多年平均降雨量1605.90毫米。特定的生态气候环境,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和药材资源。农民自古以来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习惯,种植中药材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

1 连州市中药材生产现状

连州市中药材种植品种29个,面积54869亩,年产中药材5.02万吨,中药种植业产值达到4.02亿元。主要种植品种有:生姜、红枣、金银花、黄栀子、百合、玉竹、、溪黄草等,其中连州玉竹自古以来就有着西玉竹之称。

连州市中药材主要种植品种有:生姜,面积24780亩,产量37170吨;红枣,面积6230亩,产量3115吨;金银花,面积1456亩,产量109吨;黄栀子,面积1684亩,产量882吨;百合,面积3880亩,产量2522吨;玉竹,面积4052亩,产量2026吨;:面积2500亩,产量582吨;溪黄草,种植面积325亩,产量217吨,野生溪黄草全市各地有零星分布。

连州市中药材生产的产品基本上是初产品,深加工的少。目前从事深加工的企业有广东豪爽天然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广东省连州市柏木山天然食品厂这两家,其在中药材方面主要是对溪黄草的加工。

2 连州市中药材生产主要存在问题

2.1 市场信息不透明,药农盲目跟风种植

我国现今在农产品信息统计上正处于起步阶段,对种植种类、种植面积的信息掌握不全,无法进行有效的市场调控。在缺少正确信息和判断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听说种植金银花赚钱就去种植金银花,失败以后听说种植赚钱,就去跟风种植。在我市,大多数的中药材种植方式是农民散户种植,缺乏统一的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对中药材市场供需信息反应也较为迟钝。这种种植方式直接导致了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也无法有效的应付市场需求的变化。由于药农无法准确把握市场规律,在中药涨价时,开始大面积的种植,最终供大于求,中药价格大幅下跌,造成了“药贱伤农”的悲剧。

2.2 缺乏技术支撑,产品质量无法稳定

目前,全市没有一家专门从事药用植物栽培的科研、推广单位,懂得药材规范栽培技术专业人员也是廖廖无几。药材专业的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这种状态直接造成二低现象:一是良种化程度低。药材良种引种、示范、推广工作滞后,良种化程度低。目前栽培的药材品种多是药农采用自己繁育的种子或种苗开展生产,缺乏专门的药材种子生产机构。品系选择、提纯复壮及良种选育研究十分薄弱,直接导致药材品种退化,地方品种繁多,缺少科学界定,产区药农种植混乱。缺乏生态适生性科学论证,盲目引种。造成一定损失。二是栽培技术标准化水平低。在中药材种植方面,目前只制定了《连州溪黄草栽培技术规范》、《连州百合栽培技术规范》两部地方标准,其它种类匀没制定种植标准。药农种植方法依旧停留在各地传统习惯上,甚至为了经济利益而随意缩短生长年限,提前采收,导致药材品质下降。如柴胡、丹参、桔梗等当年采挖,五味子抢青采摘等。再加上后期加工环节的不规范,导致药材的干度、纯度不足,如果贮藏环节不重视,都将造成药材有效成份流失,水分、灰分超标,很可能引起药材的二次污染。

2.3 药农质量意识观念淡薄,使用不当农资投入品,影响质量

中药材野生变栽培品种后,病虫害日趋严重。目前,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比较落后,特别是在生物防治、综合防治方面研究更少,缺乏经济、安全、有效的控制手段,导致一些地方滥用农药,甚至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某些基地为了追逐增产的经济效益,施用大量无机化肥及根部膨大剂、除草剂等生物激素,还在加工药材时用硫磺熏蒸。这些不仅造成质量下降、有害物质超标,而且还扰乱了药用植物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导致品种退化。人们只强调中药材因重金属含量超标、污染严重而难以挤入国际市场,但在国内流通领域,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人关心。重金属再超标、污染再严重,也不会影响使用,国内市场非标准化药材依旧盛行,药材质量标准研究滞后,检测手段停留在传统的“眼观、手摸、鼻闻、口尝”上。在种植户看来,中药材只要保证根茎粗壮、果实丰硕、颜色鲜亮就行,不管喷施的化学农药是否超标或有害,这种小农心理的存在,使中药材市场变得鱼龙混杂。

2.4 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不强

连州市中药种植面e54869亩左右,但连片规范化种植面积仅占30%。连片规范化种植的主要是一家公司和34家合作社,这些公司、合作社也是起步晚,带动辐射能力不强。其他皆为农户盲目跟风、自发种植,因缺乏专业技术,不仅产量、质量无法达到标准,在产出后因为市场信息滞后,产品积销,无法达到预期经济效应。

2.5 产业化程度低,整体效益不高

连州市中药材产业化程度低,在整个产业链中,技术、种子等产前服务缺位,种植过程中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产后加工、贮存、销售跟不上。目前,中药材产业中基本都是原材料生产,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保留价值低,储存不便,应对市场价格波动能力差。

3 中药材生产发展对策浅议

3.1 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随着人民群众的健康理念的改变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中药材的属性从最初单一的防痛治病,向滋补膳食、保健养生、酒水饮料、洗涤化妆等多个领域迅速延伸。中药材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大增加了中药材的需求量。 其次,随着人口增长、老龄化进程加快,国家给予的医保政策也在逐年健全,从而提升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并使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健康需求逐步得到释放。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药品消费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有望在2020年以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

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医药出口持续快速增长,2010 年,出口总额达到397 亿美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3.5%。全球医药市场继续保持增长今后5 年,预计全球药品销售将保持3%~6%的增速,到2015 年达到约11000 亿美元。

国内、国外的市场巨大,为中药材的生产提供了大的空间。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生产。

3.2 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建立中药GAP种植基地

3.2.1 中药材基地建设以连州市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

中药材基地建设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包括温度、光照、水、气、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土壤等进行科学的调查和论证,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引种区域适生品种。

3.2.2 中药材基地建设要以良种引种、繁育基地为优先

中药材行业如果想要逐渐走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最关键是要尽快实现中药材的良种繁育。品种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后期药材栽培的成败。所以,相关研究人员要不断加强中药材良种繁育复壮、培育技术等方面的探索,进而提升中药材的产量与质量。首先,通过人工提纯复壮或选育选择出优质品种;然后,在环境适宜的区域进行栽培,繁育,形成良种繁育基地;最后,将繁育的药材种子、种苗推广到基地,开始大面积栽培。并加强种苗繁育、脱毒培养、生态种植等试验研究,再结合现代育种技术培育优质中药材品种,进一步促进种子、种苗实现产业化发展。

3.2.3 中药材基地建设要以科技为支撑

一是制定技术标准、管理规范

要对与优质高产有关的种质选育,种植密度,水肥管理,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最佳采收期的确定,采收后的干燥、加工、包装、贮藏等进行探索,加强中药材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的研究,开展中药材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推广植物农药和有机肥料,着力解决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从源头上提高药材质量。确定优良类型,筛选优树,鉴定、选育优良无性系;按GAP标准原则,总结道地药材传统特色种植技术,结合现代科技,研究制订四种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管理规范(SOP);引进EM菌肥、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方施肥等新技术,选择无污染的生产环境,加强环境动态监测,达到降低重金属含量和农药化肥污染的目的。

二是加大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工作

要充分利用农业科研和推广部门的技术和人才资源优势,促进规范化种植药材技术的持续推进。

要在连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中增加相关课程,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面向农村的短W制中药材种植课程,同时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结合的非学历职业技术培训,进而提升中药材品质。

3.3 强化政府职能管理部门,提供有效服务

要建立更加快捷的市场信息渠道,掌握第一手的市场供需信息,及时调整中药材种植规模,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实现种植效益的最大化。

3.3.1 质量监管部门,规范相应技术标准与质量要求,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加强本地品牌建设,建成相应药材新道地产区。 加强对产地、产品等相关项目进行质量监管,同时提高相应的技术指标,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在源头和流通领域保证中药材产品质量,维护连州中药材品牌。

3.3.2 农业部门强化服务。一是建立官方中药材种植信息体统,提供市场信息与各地种植情况,完善农户种植意向信息收集,科学分析市场趋势,充分发挥不同区域产地优势,合理分配产能与市场,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计划,避免重复种植、过量种植。二是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户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与市场经济意识。

3.3.3 政府制定中药材产业政策,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一是加大对有潜力有实力的优秀企业扶持力度,形成带头作用。对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优秀企业进行奖励,鼓励社会民间团体积极参加连州中药产业开发,促进市场良性竞争与发展。鼓励技术改良,提高连州中药材产品质量。二是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自身品质,打造本地品牌,形成地区核心竞争力。

篇6

关键词:中药饮片质量隐患

一、中药饮片质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中药材种植隐患同一种中药材产地众多,不适当的引种使许多药材不具有地道性,如:牛膝、白芷等。药材的生长活动与自然气候、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特别是土壤成分对中药内在成分影响极大,我国的道地药材就是中药品种与生态环境的最佳统一。由于近年来对一些中药材的过度采挖,很多优质品种的野生资源急速减少,一些野生中药材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甚至濒临灭绝,如:野生的天麻、三七、冬虫夏草、肉苁蓉等。由于药农缺乏药学知识,在药材栽培中随意使用农药,为了增产随意使用化肥,在药用动物的养殖中使用激素等,从而影响到中药饮片的质量。

1.2药材的采收时间不当俗话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同一植物仅采收时间不同,对质量影响很大。不少药材未到收获季期或者最佳收获期即被采收入药,如:薄荷应在花期采收,此时发油含量高,而有人为了药品的产量偏在果实将成熟时采收,又如杜仲一般种植10年才开始采收,但药农为了早点获利生长2~3年就采收销售,由此可见药品的质量会大受影响。

1.3炮制规范不统一,质量标准不完善目前,《中国药典》、《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和地方中药材炮制规范共同形成了中药饮片的三级标准,《中国药典》2000年版中收录的534种中药材,有379种需要切制或者炮制后方可入药,对于这些品种均应制定饮片质量标准,但实际上仅有20种有质量标准单列,《中国药典》2005年版也仅是新增和修订了3个饮片品种的质量标准,1988年出版的部颁标准《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只收集了554种常用中药材的炮制规范,但全国药用资源共一万二千余种。其中在市场上流通较大的品种就有数千种。目前我国的中药饮片还没有统一的炮制规范,饮片生产基本上还是以地方炮制规范为主,其名称、制法及操作工艺各地差别较大,况且,绝大多数饮片质量标准只是外观质量性状和简单的物理化学鉴别描述,相当数量的品种无专属性鉴别,更无含量测定,还缺乏对有害金属、坤盐的限量要求。这种现状,给药品检验、监管带来很多的困难,饮片质量难以保证。

1.4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问题依然存在目前而言,我国中药饮片的突出问题就是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问题,具体表现形式有:(1)伪品、混淆品时有出现。如红枣皮冒充山茱萸;小平贝混充川贝母;理枣仁混充酸枣仁;赤链蛇加工后冒充金钱白花蛇等。(2)人为造假。如法山甲用明矾浸泡增重;海马内灌水泥;全蝎用盐水浸泡增重等。(3)药渣回用。如丁香、檀香提取挥发油后供药用;(4)人为掺杂。酸枣仁、柏子仁掺果壳;菟丝子拌沙子等。

1.5生产不规范目前我国药监部门规定中药饮片的生产必须是正规的饮片生产企业生产,并且自2008年1月1日起,所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必须在符合GMP的条件下生产。但从实际来看,目前我国的中药饮片生产加工还是十分复杂,虽然在中药饮片的包装上贴着某某企业生产,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中药饮片都是在小作坊生产后加贴正规企业的标签。

1.6购销渠道混乱当前违规经营中药饮片的情况还比较普遍。据业内人士透露,在安国、亳州等地的药材批发市场,超范围经营中药饮片由来已久,饮片来源稳定,销售客户稳定,加工、批发、分销形成网络,虽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整顿,但始终割不断其利益链条。这些饮片都不是正规的中药饮片加工生产,他们的生产条件简陋,生产工艺简单,饮片质量无保障,只是靠价格低廉来占据市场。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某些单位从无证经营者、个体户或集贸市场等非法渠道购进质量差,价格低廉的中药饮片,使得部分劣质的中药饮片进入了医疗机构的药房。

1.7贮存保管不善有些医院或药库等单位没有足够空间存放中药饮片,只能简单的堆放在一起。众多的中药品种所含成分各不相同,有的怕热、有的怕潮,若贮存不当,饮片即会发生霉变、虫蛀、变色、走油等现象,致使中药饮片变质,失去了应有的疗效。

1.8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中药人才缺乏中药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缺乏是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现在从业中药的人员,还有很大一部分都没有专业技术知识,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或者学习,特别是在农村的涉药单位,他们的知识面窄,识别能力差,工作只是凭感觉,缺乏为中药饮片实施严格把关的业务技术水平和能力。

二、改进建议与对策

2.1统一和完善质量标准研究与制订全国统一的中药炮制规范及中药饮片质量标准,明确其产地、生长周期、药用部位、规格、色泽、水分、卫生学、显微鉴别、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毒性成分和农药残留、重金属测定及其指标控制,使饮片的质量评价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从客观上量化指标,为饮片的生产、经营、使用、监督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逐步实现中药饮片的批准文号管理制度,彻底改变中药饮片良莠不齐、优劣混杂的状况,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促进中药饮片产业现代化。

2.2加快建设符合GAP规范的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中药材种植资源和优良品种的选育是保证中药材生产的基础条件,规范中药材栽培和加工技术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关键环节,降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是保证中药质量和用药安全的重要条件。而中药材GAP是控制影响药材质量的多种因素,规范药材生产的多个环节乃至过程,从而达到药材安全有效,质量稳定可控系统的质量管理规范。因此,要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在野生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必须尽快建立符合GAP要求的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

2.3规范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抓好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工作,依法加工炮制,严格控制饮片质量对中药治病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中药材净选加工、饮片切制、炒、炙、煅、蒸、煮等加工炮制方法的管理,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直接影响到中药饮片的质量,所以,中药饮片的炮制必须严格按照炮制规范进行。

2.4规范中药饮片的购进渠道从合法的渠道购进中药饮片,是确保中药饮片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我国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实施GMP,药品经营企业实施GSP,是规范中药饮片质量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其目的就是杜绝假劣饮片的流通,净化中药饮片的市场。所以,我们涉药单位购进中药饮片,必须从有资质的合法企业购进中药饮片,不能贪图利益从非法渠道购进劣质的中药饮片。

2.5重视业务培训,培养中药专业人才中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发展,因此行业主管部门必须做好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有计划地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培训班,提高广大从事中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老一辈中药人员的传统经验,使其有识别中药真伪优劣的能力。积极利用中医药专业院校的力量,加强后继中药人才的培养。促使从业人员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并掌握中药发展的新动态,了解伪劣中药饮片产生的原因,增强识别中药真伪优劣的能力,提高业务素质,适应中药现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全国中草药汇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篇7

一、工作目标

通过整治,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使我区市场上常用中药材、中药饮片硫磺熏蒸现象得到根本遏制,中药材、中药饮片生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局专项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工作步骤

1、自查自纠阶段(月-月)

组织全区中药饮片生产经、经营企业负责人召开中药饮片无硫化专项治理工作会议,统一部署此次专项治理工作,签订《中药材、中药饮片行业质量自律承诺书》(附件1),督促各单位进一步提高自律意识,及时开展自查自纠,对发现的问题尽快整改,确保落实到位。

2、专项检查阶段(月-月)

在企业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对辖区内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和批发、零售企业、医疗机构等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内容涵盖《省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专项检查工作方案》的要点及无硫化中药材(饮片)品种,同时完成这些品种的监督抽样任务。

中药材、中药饮片生产单位:重点检查中药材购进渠道是否合法,建立的供货商档案是否健全,严禁外购中药饮片半成品或成品进行分包装或改换包装标签等行为;检查中药材、中药饮片是否按照规定进行全项检验,如有委托检验的,是否到市局办理相关备案手续;中药饮片的生产加工炮制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或《省中药炮制规范》;毒性饮片、口服饮片的生产是否按照GMP规定执行等。督促其规范原材料购进、原材料和成品检验、生产以及销售。

中药材、中药饮片经营、使用单位:重点检查经营企业及医疗机构的购销渠道、资质审核、贮存保管、合法票据索取等方面。药品经营企业禁止从事饮片分包装、改换标签等活动,禁止从其他不具备饮片生产、经营资质单位或个人购买中药饮片,督促其规范进货渠道,规范市场行为,从根本上解决购进药材(饮片)把关不严、储存养护不规范、包装标签不统一等问题。

3、巩固提高阶段(月—月)

在现场检查和监督抽样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推出特色企业或医疗机构,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无硫化中药材(饮片)的认知度。

四、工作要求

1、按照分片综合监管的原则,各业务科队认真组织开展现场检查,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确保本次专项治理取得实效。对本次专项治理中发现的问题,一律记入该单位信用档案,扣除相应的信用分值。监管科做好本次专项治理的牵头工作,办公室负责做好相应的后勤保障工作。

2、按照《年市中药饮片无硫化项目专项监督抽样计划》(附件2)有关规定,各业务科队在规定时限内分别完成批次监督抽样任务,并做好相互协调与沟通,确保所抽品种涵盖市局确定的26个品种。根据检验结果和市局公告,对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的单位发告诫书,并加强跟踪与检查;对检验结果不符合规定的单位,依法处理。

篇8

中药溯源追溯药材之根

利用中药材流通追溯系统,能改变千百年来中药材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交易方式,通过这一系统,可以使得中药材种植、流通、加工、使用管理等方面更加规范,不仅交易变得快捷,也能更好的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大中药产业发展。

《养生杂志》:请你对中药溯源项目,做一个具体的介绍?

林涌:中药材流通追溯系统是商务部在2012年启动的“放心药”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借助RFID、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中药材流通统一编码管理体系、中药材流通标准追溯体系、检测检验体系和诚信体系。它是以公共服务平台身份对中药材种植、加工、生产、流通、使用等过程关键信息进行处理,也就是说每一个单包装的中药都有全球唯一电子标识,通过利用物联网和信息技术建立覆盖中药材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全过程的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医药企业诚信体系、监管力量和技术支撑体系,实现中药材“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的目的,从而明显提升药品的安全保障能力,保障老百姓吃上安全药、放心药、有效药。

《养生杂志》:中药溯源项目是从多久开始实施的呢?

林涌:早在2009年,四川创新动力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便联合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九洲电子信息公司、荷花池中药材市场等科研单位、企业组成产、学、研、用项目组,根据《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要建立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质量体系、诚信体系、服务体系”等有关要求,开始了课题项目组先自费试点的研究。

《养生杂志》:在你看来,中药溯源项目具备哪些优势?

林涌:中药材流通追溯系统的建立填补了国内、国际相关中药材流通领域的空白,是国内首个应用的中药材流通追溯系统。

技术创新

中药材系统首次采用了RFID、二维码、射频识别计价秤、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与传统中药材种植、生产、流通技术相结合,研发了国内领先的中药材流通过程、品质动态监测和跟踪技术;在中药材流通市场不仅建立了诚信评价关键技术、相应的保障体系和操作规范,填补了国内、国际相关中药材领域的空白。

标准创新

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中药材流通商品分离、分级标准,并率先与RFID、二维码标准结合。结合国际编码体系和中药科研成果而建立了中药材流通溯源编码标准体系。

追溯系统创新

建立国内首个中药材流通追溯系统,开放性的平台与运行模式,为中药材企业提供了统一的流通数据接口,统一的编码标准,实现了流通数据系统与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的灵活对接。

中药溯源且行且求索

财政部、商务部先后分第一期、第二期分别在河北安国、广西玉林、安徽亳州、四川成都,以及甘肃、云南、吉林、江西等七个省扩大试点。商务部最近召开会议,计划在2016年覆盖全国17个中药材市场,溯源中药材覆盖全国人口的80%。

《养生杂志》: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必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林涌:中药材追溯体系是一种打破传统,利用现代化的经营手段,彻底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有力工具,所以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必将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具备九个必要条件:

1、具备两个关键点

一是政府主导:才能保障该庞大系统工程建设的有效推动;

二是公司化运作:由公司为责任主体,才能承担起实施包括软、硬件系统集成、维护、升级、改造和可持续发展等多环节、常年性的大量具体工作。两者缺一不可。

2、溯源与监管相结合

溯源是责任追溯,能产生自律行为;

监管抽测是鉴定真伪,能起到威慑作用。两者结合更能达到提高药品质量效果。

3、抓住两个源头

道地药材必须抓种植基地源头,流通市场必须抓商户源头。商户一般都有固定的采购渠道,最清楚药材来源情况,无论野生药材、基地种植、散户种植、外地药材,商户最清楚来源和真假,一旦责任追溯、监管抽测,商户会自我控制、自我约束。

4、实施倒逼机制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医院院长是第一责任人”、利用采购权把好医疗机构饮片入口关,倒逼多环节、多渠道进入医院的饮片必须溯源,就能实现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经销商、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中药饮片经销商、中药饮片使用六个环节跨省、跨区区域全链条贯通追溯。

5、施行准入机制

施行溯源中药材才能准入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和中成药加工企业,即两类加工企业必须采购可溯源的中药材,能做到来源清楚、渠道规范,通过把好前端源头关,既能提高中药饮片质量,又能提高中成药质量。

6、全国必须统一平台、技术标准

按商务部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规范要求,实行国家平台、地方平台对接,且全国软件技术标准统一,信息共享,就能实现跨省、跨区域交易、六环节全国全链条贯通追溯。

7、明确一个责任主体

即必须明确软、硬件系统集成商和可持续发展运营商三者一个责任主体,政府只认一个责任主体,如果系统出现问题,政府不面对多头、多个企业而责任不便划分,难以协调。一个责任主体有利于保障系统长效、有序运行。

8、落实多方联动模式

由于中药溯源涉及多领域、多行业、多环节、多学科、多部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政府相关部门和软、硬件系统集成运营商各尽其职,才能有序推进。

9、配套可持续发展政策,中药溯源才能长期坚持而具有生命力。

《养生杂志》:为了推进中药溯源项目的发展,政府和公司双方都做了哪些努力?

林涌:2011年,商务部、国家食药监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更是将“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纳入了《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药品流通十二・五规划》。

公司也在2010年通过了四川省科技成果鉴定对中药溯源平台的鉴定,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被列入了四川省(2011-2015)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此,四川省科技厅、成都市科技局都给予了四川创新动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资金支持。

《养生杂志》:请介绍一下目前中药溯源项目的进展情况?

林涌:成都平台上升为国家平台,成都试点的各类规范、标准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认可,因此财政部、商务部先后分第一期、第二期分别在河北安国、广西玉林、安徽亳州、四川成都,以及甘肃、云南、吉林、江西等七个省扩大试点。商务部计划在2016年覆盖全国17个中药材市场,溯源中药材覆盖全国人口的80%。

中药溯源带来社会正能量

消费者能随时通过网络和RFID编码查询到中药的产地、生产日期、厂家等信息,做到明明白白消费。政府机构能实施有效监管,若出现假冒伪劣、商业欺诈可直接追溯到源头,减少假冒伪劣中药对大众健康的危害。

《养生杂志》:当中药溯源项目进一步在全国展开后,在你看来,对整个中药材市场会带去哪些正能量?

林涌:中药材流通追溯溯源系统是保障中药电子商务、物流产业有效规范运行的核心支撑技术之一,它将成为服务整个中药产业链的保障平台,真正确保中药的优质优价,促进中药产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另外溯源系统是推进实现“放心中药”民生工程的有力保障;还能防止假药伪药,确保中药的实际疗效;更能保护中药资源、原产地和规范开发,增加中药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增值服务方式,给企业或个人提供相关软件、数据、物联网硬件等服务和销售,形成新型的服务产业。

《养生杂志》:中药溯源项目对中药企业又会有哪些促进作用?

林涌:中药材流通追溯溯源还将促进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品种加入溯源系统,必然加大其品牌竞争力,为其他企业产生示范作用,进一步带动中小中药企业的健康发展。

《养生杂志》:中药溯源项目又会带来怎样的社会效益呢?

林涌:中药材流通追溯溯源不仅将成为惠及民生的“放心中药”工程,实现了中药质量监管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具有监管电子化、中药供应链管理电子化等实用性,对于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和老百姓吃上放心中药将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养生杂志》: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能整个产业带来哪些好处?

林涌:通过总结成都三年多的试点经验,推动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可达到九大好处:

1、有利于政府监管

区域平台与中央平台接口,能提供跨省、跨区域、六环节全链条贯通追溯,平台能显示和公布诚信企业、和不诚信企业名单。

2、有利于提高药品质量、树立企业诚信品牌

通过溯源身份绑定责任追溯,增强药企、药商自律行为,开展溯源和政府加强监管抽测相结合,逐步吃上放心药。

3、有利于对问题药召回

建立召回机制,发现问题药后能迅速召回。

4、有利于政府决策:

通过溯源能给各级政府提供中药材种植数量、产量、销量、价格指数等有利于中药材规划、发展的有关信息和决策数据。

5、有利于延伸服务

目前中药材企业信息化水平低,通过中药溯源可给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有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如中药材通过具有追溯功能的电子商务平台交易,更能保障中药材质量,增加企业诚信度,树立企业品牌,促进中药材电子商务的发展。

6、有利于实现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长期坚持而具有生命力

政府一次性投入引导扶持资金,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溯源收取一定的相关服务费,使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具有生命力。

7、有利于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

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服务体系、诚信体系是贯彻落实商务部、国务院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等有关要求的有效措施。

8、有利于主导国际标准

通过中药材流通分类、编码等各类标准的建立,有利主导国际标准。

篇9

[关键词] 福建省 中药材 问题 对策

福建地跨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多丘陵山地,海域广阔,岛屿众多,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和复杂多样的生态类型,孕育了丰富的中药资源,是中药材资源大省。上世纪80年代福建省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全省共有药用资源445科、2468种,其中植物药245科、2024种,动物药200科、415种,矿物药l9种。福建省资源总量占全国中药资源的l9.2%,是中药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是我国中药材重点产区之一。目前,福建主要中药材达800多种,其中,属福建省道地名产药材有30种,大宗药材82种,珍稀名贵药材27种。

近年来,随着医药保健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及全球“人类回归自然”的呼声高涨,中药材的用途已不限于人们防病治病的需求,大量的保健品、化妆品也含有中药材。因此,对我省的中药材产业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推进我省中药材的科学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福建省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

1.1 野生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滞后

在野生植物资源种群的更新方面,缺乏重视及深入系统的研究,在采集野生药材时,缺乏合理保护与利用的意识,乱采乱伐,滥猎滥捕,破坏了生态和野生药材资源,使资源利用强度超过种群的更新增长能力,导致野生药材资源的数量急剧减少,分布区域也日益缩小。如厚朴、红豆杉、草珊瑚、金线莲、满山白及灵芝等药材都面临着资源萎缩。

1.2 中药材产品开发利用程度低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尤其是各方面投入的加大,全省中药材种植管理水平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但对中药材的开发利用仍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由于资金及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中药材加工的机械化程度不高,且加工工艺不科学,导致中药材加工仍滞留在粗加工上,严重阻碍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传统的生产经验使得中药材品种退化、抗病虫害能力下降、品质低下。中药材的栽培技术研究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养分分配、根系生理及生态适应性等方面还未进行深入研究。除太子参、泽泻等大宗中药材有过一些一般性的研究外,大多数栽培药材仍处于经验性栽培的阶段,没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成果供药农使用。

产品结构单一,存在着卖原料药多,粗加工产品多,而高科技、精加工的产品少,资源转化率低,产品附加值难以大幅度提高,在国内外市场上仍缺乏应有的竞争力,制约了中药材需求向多样化、高层次、深加工的方向发展,影响我省中药材产业效益。

1.3 中药材信息服务滞后

中药材属特殊商品,其生产、加工、销售取决于市场需求,而中药材市场情况千变万化,价格涨跌频繁,信息真假难辨。市场信息不灵一方面导致我省丰富的野生中药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广大农民不知如何选择适宜本地种植、适销对路的中药材品种,农民种植的经济效益及积极性难以得到保障。

1.4 专业人才匮乏,种植技术落后

中药种类繁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栽培技术也各有特殊性,但是目前,我省在生产第一线的专业人才仍较匮乏,生产技术人员主要是以老药农为主,他们的技术来源于实践的积累,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种植技术原始落后;加之种植技术培训少、时间短、药农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接受先进种植理论缓慢,种植技术很难得到提高。

1.5 监管难度较大

由于中药材种植不受行业准入制度的限制,不必办理任何证照,也不要求登记备案,所以,药监部门很难对中药材生产情况做全面了解。

1.6 中药材质量检验重视不足

随着近年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的扩大,中药材的晒干、虫蛀等技术性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部分经营者在晒干和保存中药材的过程中由于采用了国家不允许使用的硫磺熏蒸,造成了部分二氧化硫残留。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进一步加强中药材质量监管相关工作通知,其中提到关键一点就是要加强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质量检验,国家局亦正在制定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量限度标准。

中药材从种植到采收、加工等每一个环节的规范化程度,都会影响其药效,只有制定了每种药材完善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并按照检测标准执行,才能解决从种植到采收再到最终加工所有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取胜。但是目前,对于中药材这一中药源头中二氧化硫及重金属的检测工作并未引起我省企业的足够重视。

2. 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思路及对策

根据目前我省中药材发展的现状,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就要坚持以GAP规范种植为重点,以国内外中药材市场为导向,以科研开发为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全力加快中药材种植向专业化、标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的进程。

2.1 加强宏观引导,科学制定规划

加强政府宏观控制,指导协调,政策研究,充分调动、保护和支持各种积极因素,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我省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

2.1.1 针对中药材产业的特殊性,各部门应加强协作,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协调解决中药材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及药材生产共性技术障碍。

2.1.2 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理程序,提高办理效率,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指导中药材的发展,引导中药材生产企业逐步形成规模化经营,做强做大我省中药材产业,大力扶持规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加快我省药材GAP基地的建设。

2.1.3 从目标、规模、品种、基地、科研体系、服务体系、市场营销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等多个环节和保障机制上进行明确细化,确保中药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和整个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的紧密联接。

2.2 成立专业组织或协会,完善中药材服务网络

专业协会是整个产业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推动分散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一个重要载体。成立福建省中药材生产专业组织或协会,负责对中药材生产进行行业规划、政策指导和组织协调,规范中药材生产经营行为,提供种植技术、质量管理、供求信息、专业培训、科技咨询等服务。同时,定期组织协会会员研究、分析、预测中药材市场行情,加强对中药材开发的宏观指导,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和必要的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等服务。

2.3 注重培育和引进技术人才

要切实加强中药材技术队伍建设,选择一批有文化、有意识、有事业心、懂技术的中青年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培养一批具有我省特色的科技种药人才;或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引进一批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等专业技术人才,形成有较强实力的中药材专业科技队伍,靠科技推动福建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2.4保护资源

我省野生药材部分物种蕴藏量丰富,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此,要合理开发天然药源,提倡科学采集,尤其要注重加大珍稀濒危药材及道地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力度,使道地中药材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有计划地开展野生中药材定向抚育,例如对草珊瑚、雷公藤、石斛、石仙桃等野生资源的人工培育,研发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技术,促进中药材原产地资源的更新繁殖和自然增长,增加资源蕴藏量,实现优势资源的永续利用,进而确保我省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解决制药企业面临的生产原料不足、药品生产萎缩等问题。

2.5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中药材产业整体科技水平

科技是中药材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它决定着产业化的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必须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地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升中药材产业整体科技水平。要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专家、科技人员的密切协作,围绕中药材资源保护、野生品种驯化、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无污染栽培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规范化栽培技术。

中药材企业可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福建道地药材及大宗药材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等研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资源附加值,提升我省中药材开发的科技水平和中药材产业竞争力。

2.6 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福建中药材信息服务平台,创立中药材信息网络,收集全省道地中药材及大宗中药材品种、产量等各方面的数据。广泛收集省内外中药市场信息,按照药材市场的发展规律,对重点品种的市场需求、销量走势、价格行情、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及时向农户提供政策咨询、产业动向、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以市场需求指导我省药材生产,引导药农根据规划发展药材生产,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提高药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为福建乃至全国中药材的生产提供权威性的信息服务,为我省政府部门宏观调控提供数据支持。

2.7 加强中药材监测

应研究并建立主要药材品种的质量检测方法及控制技术,如指纹图谱的建立等,加强中药材重金属及农药残留的监测,建立中药材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并完善有福建地方特色的药材质量标准。扩大福建省中药材产业的整体影响力,助力我省中药材的出口创汇。

参考文献:

[1] 黄蔗亮,高华娟. 福建省中药发展概况与闽台合作交流[J]. 海峡药学, 2009, 21(12):234-237.

篇10

[关键词] 岷县中药材制约因素对策

一、岷县概况

岷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洮河中游,定西地区南部,地理位置优越,是甘肃南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岷县气候属于高原性大陆气候,地形垂直分布明显,特殊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各种中药材的生长,该县素有“千年药乡”、“中国当归之乡”之称,载入药典的中药材有五百多种,其中常用中药材238种,主要有当归、红芪、黄芪、党参、大黄等,优以当归为最。尤以“岷归”驰名中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地70% 。

二、岷县中药材市场发展现状

近年来,岷县实施“药材立县”战略,药材种植面积稳步扩大,品质不断提高,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种植面积从1995年的5万亩发展到目前的25万多亩,总产量从1995年的0.5万吨发展到目前的5.2万吨,其中当归2万吨,年出口2200吨,占外销量的90%。全县中药材纯收入达到5.3亿元,占全县GDP的53%,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7%。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住渠道之一。

1.种植基地建设

到了2007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25.12万亩,产量5.19万吨,其中:当归10.12万亩、1.93万吨,党参5.52万亩、0.83万吨,黄芪8.39万亩、2.26万吨,红芪0.35万亩、0.049万吨,其他0.74万亩、0.12万吨。中药材总面积已经占到全国中药材种植总面积450多万亩的5.5%,全省210万亩的14.4%,全市110万亩的22.7%。总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32万吨的14.4%,全市总产量13万吨的35%。

2.龙头企业建设

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对产业的支撑拉动力不断增强。2007年岷县确定并实施了康达公司CO2超临界萃取中药材有效成份项目,岷当鲜汁系列皮肤保健品项目,草春堂美肤水项目,岷州集团微孔草油胶囊和顺兴和、华兴公司GMP改造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有力地推动了中药材产业和地方特色工业的发展。

3.市场网络体系建设

目前,全县共有各类中药材综合交易市场28个,同时,县上扶持发展中药材骨干营销企业10多家,药材加工贩运大户2100多户,运销人员达3万多人,并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实现了中药材生产、营销环节的有机结合,保护了农民利益。据统计,仅梅川中药材市场年交易额就达1500多万元,旺季月成交额300万元左右;在全国每年外销当归中,“岷归”销量占90%以上,在国内市场也占据50%以上的份额。另外,岷县在全国各大中药材市场设立了办事处,和许多外商建立了业务往来。有5种16个系列产品已远销我国香港地区及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近千万元。

4.科技投入

按照中医药现代化的要求,以提高中药材的优质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市场竞争能力,抢占市场制高点为主攻方向,岷县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与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佛慈集团兰州佛慈制药股份公司、甘肃农业大学、甘肃中医学院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结合,在优质新品种(系)选育,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生物肥料应用,低残留新农药、新肥料筛选,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技术,药材有效成份标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初步制定出了当归标准操作规程(SOP),为当归产地质量认证登记奠定了基础。

三、中药材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1.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由于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带动能力不强。中药材产品跟不上中医药现代化对药材生产的要求,产品质量不过关。根据课题组的调查了解,岷县正式等级注册的中药材加工企业有117户,在这117户中其中年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仅有3户,200吨~1000吨的有6户,100吨~200吨的有20户,可见加工能力在100吨以上的企业只占到全部企业的24.79%。同时很多企业的技术装备落后,经济实力不强,管理水平底,拓展市场能力弱。117户企业中只有30多户从事中药材精深加工,其余大都是简单的粗加工或者只是收药贩药的小企业。

2.基地建设尚不稳定

基地建设规模不稳定,农民对土地的投入达不到技术要求,造成栽培粗放,产品质量差。调查了解到,大多数药农对于药材的种植还是处于简单耕种、粗放管理的水平,尤其在收获后,如果有当年卖不完的药材,一般都是用硫磺熏过后简单储存,这样会降低药材的品质,进而会对“岷归”品牌造成负面影响。二是基地建设规范化程度低,产品达不到国际标准,与中药材现代化要求的GAP基地尚有一定差距。调查了解,在一些村镇的田间地头,都可以看到所谓的GAP基地,但是就近询问药农时,他们都说对这些基地不了解,种植标准也不清楚,而是沿用祖辈传下来的种植经验来进行生产。

3.药材加工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

中药材的饮片、切片加工, 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对中药材加工行业的管理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需要建立统一的行业协会。如前文所述,岷县从事中药材饮片、切片加工的企业有80余家,占到总企业数的近70%,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家庭作坊式的加工点从事饮片、切片的加工,这些产品都是粗放的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对中药材饮片、切片标准的审核、注册等工作还是目前依然空白。

4.资金严重缺乏

由于企业自身筹资困难,加之近年来金融机构改革和贷款政策变化,县内中药材加工、销售企业发展举步维艰;药农户也急缺资金扶持,在入户调查的近200户人家里,有70%以上的被调查者都反映资金缺乏,没有钱买种苗、化肥,从而影响每年的药材循环种植。

5.人才缺失严重

业务部门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少,基础研究工作滞后;在职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观念陈旧,工作缺乏创新;企业中懂经营、善管理、精技术、会市场策划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缺乏。

6.市场供求信息渠道不健全,药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下

对市场的监测、预测工作跟不上发展要求,造成无计划的种植,市场大起大落。近三年的药材价格就是典型的例子,由于2005年药材大卖,市场价格高,所以2006年、2007年药农们都是一再的扩大自家的药材种植面积,可是到了2008年,由于市场上供过于求,在加上宏观的市场环境疲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的药材价格一路走低,很多药农连年初的种苗钱都收不回来,这极大地打击药农的种药积极性,如果政府不积极地进行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就容易形成发散型的蛛网模型的结果,导致市场价格越来越动荡。

四、做大做强岷县中药材产业的建议与对策

1.加强龙头企业建设

目前,岷县办理了登记注册手续的中药材加工企业有117户,但是其中年加工能力在200吨以上的仅有9户,这些企业是岷县中药产业发展的排头军,可以为当地经济出做巨大贡献的,其潜力和实力还是有待挖掘和发挥的。政府应当进一步扶强做大一批中药材加工企业,打造一批名优品牌,催生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中药材产业规模发展。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一是要培育龙头种植企业,要积极招商引资,引进一些中药材消耗量大的制药企业,在岷县建立自己的药源基地,从而打出“岷当”品牌。二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扩大“岷归”的市场占有率为目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方式,把“岷归”等中药材推向全国及东南亚各大药材市场。三是以提升现有药材加工龙头企业为基础,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

2.激活民间资本,加大资金投入

岷县中药材产业之所以培育快、发展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短缺,致使长期以来处于“有优无势”的境地。解决资金困难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吸引民间资本和外地资本。首先,要积极研究制定有利于产业项目投资的优惠政策,在大力招商引资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大量的民间资本向中药材产业开发性项目进行投资,拉动产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政府应该有明确的态度来对企业和农户进行资金扶持,尤其要针对农户进行资金帮扶,据课题组调研了解,药农种植药材的主要投入在种苗和化肥的购买上,而且动辄上千,这对于人均收入有限的农户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建议政府可以制定标准,在种药前期给予小额贷款的帮扶。

3.加强市场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中药材种植的周期相对较长,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映相对滞后,如果信息服务滞后,一些药农的收入就难以保障。要加快当归城建设进度,尽快建成当归城信息中心,定时各类药材信息。要以流通大户为主,在全国重要药材市场设立窗口,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形成稳定的市场营销网络。同时,要积极组建、规范提高中药材产业协会、中药材种植专业协会、药商经销协会、中药材科技示范户等中介服务组织,在农技及药材产业等部门的协调指导下,加强对中药材产业的调查研究、策划指导、宣传报道,为药材产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帮助药农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种植适销对路的产品,从而使千家万户的种植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结合起来,降低市场风险。

4.强化“能人”在地方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要积极培养农业科技人才骨干,积极开展调查研究,通过科技培训、抓点示范等多种形式,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促进科技进步,以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当地的种植技术、产品质量。以“科技能人”提升当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以“乡土能人”的示范作用带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以“外来能人”引领中药材产业面向全省、走向全国,长足发展。

5.实施“岷归”品牌战略,将“岷归”品牌推向全国、走出国门

首先,要持续加强政府的品牌意识;其次,促进龙头企业结合品牌战略做大做强市场;最后还要加大广告宣传、市场营销力度以激活地方中药材产业升级。

很多人只有到了岷县才了解“岷归”的名贵和质优,可见“岷归”的知名度实在有限,在今天“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信息时代,广告宣传和媒体的参与对于将“岷归”推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岷县政府可以在媒体上多多宣传,在全国主要的药材市场多多推广,强调“岷归”的独特效用和质量上乘,扩大市场。同时,利用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组织市场营销,进一步扩大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潜在消费者。

参考文献:

[1]谢双吉:甘肃当归产地供求出现新变化[J].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1,(08)

[2]张一涵:岷县当归带动岷县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J].甘肃农业, 2006,(06)

[3]刘卫:影响中药饮片调剂质量的几种因素[J].中国医药学报, 2004,(02)

[4]李忠:中药材市场展望[J].农村实用技术, 2002,(06)

[5]王相林:我国制药产业市场势力解析[J].卫生经济研究,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