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5 18:0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经济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经济调研报告

篇1

一、xx村村的基本情况

xx乡xx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约11公里处,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78户384人(党员16名),总土地面积16.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650亩,其中退耕还林(草)面积3100亩,基本农田730亩;平均海拔1510米。该村不仅是一个中心村,也是全乡基础条件最好,群众居住相对较为集中的村。

xx村下分的五个村民组,人均耕地面积各组之间差异较大,这些耕地耕作条件都较好,各组均有机井,灌溉便利,可以确保旱涝保收。和广大的农村一样,由于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薄弱,土地面积有限,难以发展规模种植以及地理条件,环境气候,缺乏发展资金等因素影响,制约着当地农民收入的提高。

二、xx村的工农业及其他情况

1.xx村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

xx村的农业种植并无明显的特色,依然延续的是适应性较强的一般农产品种植,前些年,xx村的农业种植小杂粮的面积较大,但是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剩下的劳动力不足,无力照顾诸如大豆、荞麦之类的投工较多的作物,另外这些作物的收益并不是很突出等原因的影响,农业种植结构专向以适应强的玉米,土豆上来。其他的作物诸如:瓜果、豆类等面积较小。

1 2 3 4 5 2.收入状况

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外出务工人员,xx村的2008年人均收入3000元,这主要来自于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其中来自于务工的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最高,这个比例大致有60%,劳务经济已经成为xx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收入和家庭副业收入。这几年国家加大了支农惠农力度,粮食直补、“三免一补”,以粮代赈等政策的实行也大大增加了xx村民的收入。来自于副业的收入主要是生猪及其他畜禽产品的养殖,目前也未有形成规模,只是家庭散养。

3.工业情况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资金的缺乏和农民认识的狭隘,xx村至今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或私有经济。

三、行成的原因分析:

1、我村组织力量薄弱,直接影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由于基层工作面广量大,少数村干部抓不住重点,整天沉浸大矛盾和问题之中。如计划生育矛盾、宅基地纠纷、农田水利及道路不畅等问题,有些矛盾因村里无经济实力一时难以解决。加之大多村干部本身就是农民,还有自己的土地需要耕种,没有余力去考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2、我村农民认识狭窄,素质较低,没有能人做“领头雁”.

由于村干部的理论水平有限,很难把握好党的政策、法律知识、农业科技以及市场经济理论,所以很难开阔发展经济的思路。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剩余的均是些老弱病残的人,没有人将心思放在农村发展产业建设上,而且我们的农民思想比较保守,缺乏远见,不敢也不愿放手一干,没有人做村里的“领头雁”来带动全村的经济发展。

1 2 3 4 53、地理条件的限制和环境气候的影响。

xx地处全县海拔最高的山岭上,约为1750米,故有“xx”一称,但也正因为如此,我村交通还不是很便利,信息传播滞后,所处又是高山岭地,气候变化无常,一些较为经济的农作物很很难成活,致使很多人外流,这些都极大的制约了我村经济的发展。

4、我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受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高粱灌溉和生活用水设施严重老化,导致水资源浪费。同时村上不存在进行科技服务活动的场所,没有文化设施,村民一般不进行集体文化生活,也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粱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高粱农业生产条件也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善,村民依然采用的是古老的人工耕、种、浇、收模式,没有实现半机械化,耗时又耗力,极大的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人力资源。

四、对改善我村经济现状,提高村民收入的发展建议。

1、借助全县发展苹果产业机遇,大力发展我村山地苹果。

作为一个山岭村,xx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充足的日照,昼夜温差大,于是抱着试探心理,我村去年新建苹果园512亩,结果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这说明高粱是可以种植苹果的,所以我们要充分抓住这一机遇,解放思想,继续做大高粱的山地苹果产业,扩大种植面积,科学管理,打响知名度,在不久的将来使山地苹果产业成为我村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富民之路。

2、扩大小杂粮种植,形成规模,走向市场。

1 2 3 4 5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也越来越讲究,经专家介绍,食用杂粮要比一直食用细粮健康的多,能预防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据统计杂粮在市面上是供不应求,高粱村一直有种植小杂粮的经验,但不成规模,只是自己和家禽食用。为

此我们一定要宽阔视野,紧盯市场,要在小杂粮上做文章,我想,高粱的小杂粮是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的。

3、成立村级集体经济,适应市场需要,创办土豆粉加工厂。

一直以来,高粱每年种植的土豆卖不出去,主要是没有人收购,于是也卖不上价钱,其他行政村也一样,加之近些年纯土豆粉很受人们的青睐,高粱完全可以集体入股成立一个土豆粉加工厂,村民自己种植的原始产品,经加工厂加工成土豆粉,再包装,走向市场,这完全实现了一条龙作业,是我村发展致富的一个路子。

4、成立高粱村农业合作社。

在抓好产业的基础上,成立农业合作社,可以更加规范产业的发展,壮大产业的规模,保证产品的质量,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合作社机构可由村两委成员和部分群众代表组成,因为村两委成员本来就是大家选出来的,加上部分群众代表可以起到监督作用,有利于合作社以后的发展。

5、努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创造优越条件,吸引年轻人回村致富。

高粱村要发展现代农业,要发展特色产业,就需要一批有思想,有进取心的“领头雁”,否则都是空话,面对我村青壮年外流严重的形势,我们一要实施些优惠政策,鼓励吸引他们回来创业致富;二要不断提高在家务农者的科技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高粱的特色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篇2

百万亩水田产业链条。以“引嫩入白”国家大型水利工程的实施为契机,在工程沿线组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利用两年时间,集中对西部哈吐气、建平、黑鱼泡三个项目区块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可改造未利用地、宜农地、废弃地、荒地为高产稻田80万亩,改造低产旱田为稻田30万亩,实现新增水田110万亩,新增水稻产量100万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能力,达到以稻治碱、以稻治涝的生态产业效益。同时,项目实施后,能够涵养水源,增加区域内的湿地面积和绿化面积,促进生态系统环境的健康发展。项目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已完成论证、立项等前期工作,正在分区块进行测绘、规划、设计,预计哈吐气、建平两个区块今年8月份即可开工,明年春季投入使用。

能源建设产业链条。加快风电和火电能源建设,实现秸秆就地转化,秸秆灰转化为生物肥料走规模化、循环化、洁净化的产业发展之路。“十一五”末,风力发电装机总容量力争达到20万千瓦以上。火力发电装机总容量力争达到10万千瓦以上。

食品企业产业链条。以绿禾有机食品有限公司为核心,积极开展综合利用,形成“玉米—玉米麦芽糖—残渣—饲料—养殖场—粪便—肥料—玉米”循环模式,同时加强玉米麦芽糖生产线的环境治理,打造“绿色生态工厂”,把绿禾食品有限公司建成全省循环经济的示范企业。

造纸企业产业链条。新盛纸业有限公司工业示范园区节水、污水处理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年可节约用水100万吨,年处理工业污水200万吨,污水处理后直接排放到苇田,形成“污水—水—苇田—生产原材料”的循环模式。

城市集中供热产业链条。建立集中供热公司,供热面积200万平方米,年用煤20万吨,年用水5万吨。比传统的小锅炉年节煤3万吨,节水2万吨。供热后产生的煤渣直接转化为轻体空心砖。

篇3

一、强化制度建设,提高计划统计和生产综合的工作水平

为了使部门工作和事务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系统规范,我们对应泰州市农委的要求,根据《2003年农业统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进行了细则完善,对本系统农业统计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目标管理。对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工作任务,按规定按要求组织实施,进行统一扎口管理、审查、核实、提供、公布本部门范围内的统计数字,确保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对上级部门布置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服务业、农业生产综合、农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等统计月报、定报、季报、年报等专项业务工作,都能做到全面、准确、及时、规范,保质保量,并按要求形成书面分析材料进行报送。将年度报表、相关资料及分析材料分别装订成册,分门别类地进行保管,做到有案可查,井井有条。

二、广泛开展农业生产调查研究和形势分析,认真做好规划、计划制定等项工作

在完成农情信息统计和农业生产有关事务管理工作的同时,按照泰州市农委、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局领导的要求,我们组织开展农业生产调查研究,认真进行生产形势分析,为上级领导决策和全市的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组织进行了2008年农业局重点工作目标的调研,制订了《2008年泰兴市农业局重点工作》,以市委办文件形式下发,将考核结果纳入市对乡镇农村经济工作百分考核。开展了上半年农业生产和经济形势的调研、预测、分析工作,形成了专门的调研报告《上半年农业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上报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并在泰州农委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进行了交流。按照泰州市农委要求,组织开展了我市观光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今后发展的设想,并形成了专门材料《泰兴市观光农业情况调查》进行了报送。根据省发改委编制有关专项规划的要求,完成了泰兴市“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将有关情况汇总形成《“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为了确保全面完成全年招商引资任务,根据局主要负责人的意见将上级各部门对局和局对各单位的考核任务专门拟文进行了分类汇总和进一步明确,并就有关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及时将系统上半年农业招商引资完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汇总并报市招商引资办公室,按照市政府招商引资有关文件精神,组织做好了“古银杏森林公园建设”和“马甸养殖场出让、出租项目”对外推介工作。

篇4

——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调研报告

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涌现出的一种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经济组织形式,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根本途径之一,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业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也给人们展示了农业现代化的广阔前景。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重视下,我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全面启动,为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提升、农民收入增涨起到了非常好的引导作用。但也存在投资渠道不通畅,运行机制不灵活,管理创新力度不大,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根据市政府“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大型调研活动的安排,我区对辖区内的山西榆次金威航天育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航天育种基地、山西金贝植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金贝植物园(以下简称金威航天、金贝植物)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乌金山镇宏大红枣科技示范园、陈侃奶牛养殖园区等12个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园区建设基本概况

金威航天位于郭家堡乡王湖村,是省计委立项建设的高科技项目,第一期建设规模为1000亩。园区坚持以航天育种、引进试验示范为主体,是航天专家和农业遗传育种专家协作探索的育种新途径,是21世纪农业发展新领域。XX年开始从中国航天育种中心引进航天种大豆1、2、3号,航天种西红柿、青椒、黄瓜等进行试验。目前已投入资金1600万元,项目正常运行后,预测年获纯利润在XX万元以上。

篇5

关键字:赵县梨果产业发展品牌保险

中图分类号:TU249.7文献标识码: A

引入:

当前,我国境内水果产业发展一片繁荣,水果行业创造的经济价值日益上升。各地都纷纷加大水果产业投入。河北赵县是雪花梨的特产之乡,且近年引入皇冠、绿宝石、黄金等新品并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回应,在梨果市场上赵县也是全国优质梨果生产的基地。但2012年赵县梨果滞销又一次让梨果行业震惊,赵县梨果滞销已经不是首次,在全国水果行业蒸蒸日上的今天,赵县的梨果经济还在受滞销问题的困扰,梨农对梨果创富也倍加质疑,积极性递减,故而赵县梨果发展受到了本质上的影响,因此解决根源性问题势在必行。我们经调研,对赵县实际状况分析如下:

一、赵县梨果产业现状

1.1 面积、品种与产量

赵县目前有梨区约25万亩,正常年份年产量在5亿公斤左右,品种以雪花梨,皇冠梨和鸭梨为主,近年又引入了黄金梨、红香酥梨等新品种,主要分布在东部七乡镇及南部沙河店镇,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果品基底之一。

1.2 加工企业状况

赵县共有梨果贮藏机制恒温库1362家,贮藏能力4亿公斤以上。梨果加工企业以旭海、壹州、绿诺为主的等6家,年加工能力5万吨;包装企业460家,年包装2200余万套,以河北嘉华,石家庄瑞丰,赵县鑫茂等为代表的梨果出口公司20家,果品运输专业户2972家。赵县立足梨果资源优势,依托旭海果汁、壹州果汁、绿诺食品等梨果深加工企业,在已有梨汁、梨膏、梨脯、梨干、梨醋、梨酒等深加工产品的基础上逐步向营养保健品、高档绿色食品和饮品业方向发展,力争在梨果产业方面开发培育出独具特色的知名品牌。2012年河北绿诺在范庄新建工厂加大了对梨果加工的投资;绿诺公司也与石药集团达成意向准备在赵县投资10亿元开发生产一种水果功能性饮料。

1.3 销售与品牌状况

赵县梨果销售主要有四个方向,水果批发市场、加工企业、超市和临街商店专卖店、国外市场。果农采摘梨后一部分会就地销售,进入水果市场,但大部分会储藏在冷库中待价而沽。销售入企业的梨果经深加工后制成果汁,罐头,梨膏等产品流入市场。梨果出口方向主要为东南亚等国,年出口量为5万吨左右。

赵县目前注册的只有“赵州桥”商标品牌,品牌知名度不高,这与赵县梨果的质量和申报商标的时间有关。赵县直到2010年才注册成功“赵州桥”,时间较短,此外赵县梨果没有施行规模化统一管理,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以次充好的梨果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品牌声誉,也成为赵县梨果品牌知名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生产风险较大,梨果农业保险机制不健全

河北赵县是农业大县,农业经济收入占全省经济的70%以上。由于赵县自身地理条件限制,经济作物主要以梨果生产为主,全县共有梨果林25万亩,其他农业经济作物零星分布。由于我国农业劳资分配关系,农民自身可支配资金较少,农业风险基本由自身承担,而目前赵县保险市场上的保险多为商业保险,政府在梨果农业保险方面未做相关表示。在我国农业保险方面,农业保险多为政府政策性辅助,赵县地区现尚未实现农业保险补助。

2、 政府保障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现今政体下,农民对政府的信赖和依赖极其明显,政府的政策、制度也成为引导农民投入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南针。近年来赵县政府积极鼓励果农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社,发展梨林经济,施行统一梨果生产经营,鼓励发展产业经济等。赵县政府提出多项相关制度,但并未真正落实,因此未能对果农的生产经营带来可观的效益。政府相关制度的落实缺乏资金支持,有些仅停留在设想的层面,故而制定的多项保障性制度不能真正发挥作用。政府保障体系较为滞后,不能满足现今赵县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3、 品牌冗杂、品牌管理松懈

“一个企业的繁荣离不开品牌的支持。”赵县的梨果产业也一样,要想获得较高的经济利润,走长期发展路线就必须把品牌关卡把稳。近年赵县梨果市场上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梨果品牌虽多,但大多未到商业局注册,仅为企业、个人发展自身经济随意取名参与市场竞争;二、赵县驰名注册商标果品因管理松懈而导致质量不一,存在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现象;三、商管部门执法不严,品牌监管、质量检测等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4、 新技术推广遇到较大阻力

赵县近年积极发展梨果产业,引进多个新品种,发展多项新技术,建立示范园,开展农村技术大讲堂活动等。新气象并未塑造出新气候,果农因多年生产经验而形成保守思维,对新技术、新品种止步观望。其次,年轻技术人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且专业术语果农难以理解。最后,果农自身的经济实力较弱,对新品种生产投入缺乏资金支持,尤其是新品种栽培需要长时间的投入,期间的生活没有切实的保障。政府在此方面有无相关经济帮助。

5、 统一标准无公害生产缺乏有效监督

在《无公害食品黄冠梨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生产条例》、《赵县梨果无公害标准》等文件中对赵县梨果无公害标准做出了阐明。但具体的无公害多项评估标准仅限于政府及业内人士对农村基层的传达层面,缺乏有效和实质的监督,势必形成上紧下松的格局,从本质上梨果的质量无保障和改进。

三、 解决建议

1、 发展水果保险,保障果农收益

在我国经济体制下,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有主要引导作用,尤其在保险行业发展上。国内的云南、新疆、山东、江苏等地发展农业保险多年,通过政府财政与商业资金注入共同维护和发展农业保险。由于农业是发展的根本,因此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的赵县发展农业保险就显得十分迫切。首先,政府应利用财政手段、税收手段、利率手段引入保险公司,使实力较强的保险公司对赵县梨果生产进行多方面考察,制定保险实施方案,以保险机制最优为标准,切实制定保险的面域、保险对象、保险条件、保险比率、金额等。其次,积极投入政府辅助资金与资金相容,从低回报目的开始发展,不断完善保险体系,财政方面可实施资金累计式投入。再次,政府应在发展农业保险的同时与保险公司共同参与农业保险的管理与控制,从农民自身保险意识、农民农业防御风险意识、保险事业有序良性发展等多方面实施政府干预。最后,农业保险是为保障农民积极性而引入的保险,注意应从农民自身角度考虑,自由选择。

2、 加强品牌监管力度,规范品牌,对优势品牌给予帮助

品牌是企业发展长久的策略,实施品牌管制是赵县政府必然的选择。有梨果生产历史的赵县,在现今的梨果市场上树立自己的知名品牌已经十分必要。从赵县品牌发展的长远考虑,赵县应该取缔市场上未经正规注册的品牌,支持和塑造名优品牌形象。同时,对市场系统进行监控,制定合理的品牌管理体制,规范市场运行,加快名优品牌的推广。

3、 从惠农角度出发,落实标准无公害生产

3.1统一置购农资产品

从赵县现况来看,赵县正在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社制度,目的就是节约劳动生产力,减少农资的投入。因此,统一置购发放农资产品无疑是节省的好方法。建议由相关部门根据地区农资需求,使用“财政+农民资金”的方法统一置购农资产品,统一发放。这样政府补助资金流动方向清晰可见而且切实让农民收益,还有利于实现统一、标准生产。

3.2申请专项资金

赵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申请专项资金发展梨果的统一、标准生产,并在果农出现受灾或急需资金周转等问题时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与支持,提其高生产积极性。

3.3优化梨果生产模式

从规范化生产的角度出发,赵县应落实合作社制度,学取示范区管理理念,规范管理合作社管辖的梨区。从标准化出的角度发,梨果标准的制定是关键,有了标准梨果才能有对比,生产才能有标准。示范园、合作社是带动标准化生产的关键,合作社是发展梨区统一管理,集约、节约生产的必然发展模式,也是赵县政府现今积极鼓励发展的农村经济体。示范园是未来合作社发展的样式园,无论技术、品种、管理、生产都是今后的梨园发展的必然模式。故而,完善落实合作社体制,推广、发展示范园模式是统筹赵县梨果生产发展的关键。

4、 促进新兴产业和新品种推广

加强国内外合作,参加果品展销会,交流新技术,新观念。提升市场动态监测能力,提高市场转变应变能力,抓住市场主要方向,从较好预期出发引领赵县示范园走在市场的前列。发展新品种示范园,给予愿意尝试新品种种植的果农经济补助,使果农不但可以接触到新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其经营管理。另外,重视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渐推行新技术,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的有效配置。

5、 积极推进“生态+经济+历史文化”相统一的发展战略

赵县的未来发展更适合走“生态+经济+历史文化”的发展路线。赵县的梨花节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赵县还拥有历史名胜古迹赵州桥和百灵寺,具有较浓厚的文化底蕴。其次,赵县拥有独特的25万亩的梨果园。所以,赵县未来的发展,除了要以经济发展为目标,更要积极投入生态旅游的发展,以旅游资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以旅游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如餐饮业、休闲娱乐业等的发展,进一步提高赵县的知名度。建议从整个梨区总体分布规划赵县特色旅游路线,提高赵县梨果知名度,促进梨果、梨汁销售,进一步打响知名度,发展经济、旅游综合体。

参考文献:

[1] 冀晓娜.河北省农业保险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知网,2006

篇6

关键词:城郊经济;发展途径

随着城市发展规模的扩大,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势必造成城郊农村耕地资源的迅速减少,从而打破了原有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因此,这就需要地处毗邻城市的城郊农村充分发挥特殊的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才能实现城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以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海门街道为例,就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一初探。

一、城郊农村经济工作现状及问题

由于城郊一般处于主城区的部分,城市的发展势必限制了城郊农业经济发展空间,只能从传统的农业生产逐步向二、三产业多元化方向拓展。如海门街道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主城区椒江东部,下辖10个社区、16个行政村,属于典型的城郊农村经济。近年来,随着台州市主城区的快速发展,海门街道的产业结构也不断调整变化,农业在整个城郊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2012年,全街道农村经济总收入50456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761万元,仅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0.55%;第二产业收入47484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4.11%;第三产业收入2695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34%。尽管近几年各地城郊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普遍存在协调性不强、统筹性不够等问题,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土地资源不断减少,高效农业发展受到制约。以台州市椒江区海门街道为例,先后被市、区征用土地达19800亩,占街道耕地总量的82%。由于城郊农村一直沿续农村有关的政策和体制,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仍有指令性的任务,发展高效农业的空间受到了限制。同时,因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城郊农民种粮的积极不高,而想发展高效农业又受到资金、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二是富余劳动力大量增加,城郊劳动力转移难度大。由于失土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适应能力差,缺乏非农劳动技能等因素,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加上部分失地农民依靠房屋出租以及村集体经济分红,自以为生活已有着落而不思长远之计,不愿从事一些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从而更增加了城郊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难度。

三是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产业发展缺乏规划引导。如海门街道第三产业仅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34%,大多集中在传统的运输、商饮、服务业,且往往是失土农民自找门路。在城郊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少地方缺乏产业发展规划和组织引导失土农民发展第三产业,缺少扶持政策的有力支持,因而第三产业不但发展缓慢,而且经济收益不尽人意,又反过来影响了失土农民向三产转移的积极性。

二、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必然带来上述城郊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要想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在思想上对城郊农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要看到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又要看到城郊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城市经济联系紧密,为城郊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只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应地制宜不断探索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就能形成有地区特色的城郊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我认为实现城郊农村经济发展至少有以下几条有效途径:

1.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要充分利用城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发展设施蔬菜、精品水果、特色园艺、规模畜禽、特种水产等城郊型农业,推广实施工厂化栽培、精准栽培、设施高效集约化栽培等新型农业生产种植、养殖新技术和新模式,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创建特色农业品牌,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做好农产品销售,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酒店、食堂对接,积极探索农超合作平台对接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把原先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机关、学校、酒店等零散、小额、短期合作,转变为合同、订单式的大数额长期合作,努力使城郊农民具有稳定的收益。

2.不断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要从城郊农村和毗邻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双赢”发展,尤其要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加大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力度,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及新型种养模式,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从生产到加工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如海门街道2012年底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4家,产值达955万元;农业企业5家,产值达3800万元,税利165万元,其州市同康酒业有限公司、台州市江南饲料有限公司、台州市联民农产品物流配送有限公司获得“台州市农业龙头企业”称号,尤其台州市同康酒业有限公司总投资8000万元,用于技改建设项目,今年建成后年销售额可从原来的2000万元预计提高到1亿元以上。这些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进一步推动城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乡统筹发展,而且通过在生产经营中对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既加快了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向城郊农村辐射延伸,又加快了失土农民向第二产业转移,有力地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3.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要突出服务业中心地位,坚持打造商贸物流新优势,充分发挥城郊的区位优势,大力实施“三产兴城郊”战略,促进城郊服务业的大发展。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和商贸经济,加快商贸业集群布局,打造核心商圈。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充分运用现有商务设施和场所,积极探索引进电子商务、休闲娱乐、连锁经营、创意设计等产业,全面提升城郊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积极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业,满足和方便农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大力发展物流业,要充分发挥城郊与城市交通便捷的优势,搭建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物流平台,为发展壮大物流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同时,要继续提升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农业度假村、“农家乐”等传统第三产业,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使城郊成为市民假日乡村旅游的好去处,以此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进步。

当然,城郊农村由于区位、产业、消费习惯等不尽相同,在发展城郊农村经济中,既可汲取各地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又要探求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才能实现城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应按照党的十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政府除了加大“三农”资金的投入,确保总量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外,还要重点在城郊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素质、加强指导服务上下功夫,以保证加速城郊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1.积极探索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快推进城郊农村综合改革步伐,积极推进以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理顺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制度,探索在股份合作制的框架内引入先进管理理念,逐步形成法人治理结构,推动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发展,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城郊农村逐步向城市化过渡打下坚实基础。

2.努力培养新型城郊农民队伍。加强城郊农村失土农民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区分不同的岗位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重点以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农民工岗位培训和农业专业大户、农业企业主专业培训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促进农民分工分业,使城郊农民更好地适应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

3.强化城郊经济发展的指导服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城郊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规划好城郊农村经济发展蓝图,统筹城郊农村资源的科学整合和有效配罝,确保农民真正得实惠。同时,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主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进村入户了解民情,积极破解难题、寻找方法,为城郊农民及时提供政策、就业创业环境和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农民向城市集聚,实现城郊农村城市化、城郊农民市民化,使城郊农村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篇7

1. 培养目标的内涵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一般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与需求来制定,但是由于学校类型与层次的不同,也体现一定的差异化。从培养目标的构成要素来看,包括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即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拓宽知识视野和扩大知识范围;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公民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

2. MBA 项目的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硕士 (MBA) 诞生于美国,培养了为数众多的优秀工商管理人才,创造了美国经济发展的神话和奇迹。我国于 1991 年开始引进 MBA 教育项目,目前已有 236 所高校获批此项目,占我国普通本科院校 702 所的 34%。工商管理硕士 (MBA) 是一种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最大的区别在于“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和“职业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因此,在 MBA 培养目标定位上,必须围绕工商管理人才的职业指向性来确定,著名管理学者席酋民 (2002) 认为 MBA 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实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我国不同类型的高校,在 MBA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上,应当根据各自学科群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宗旨,注重对学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注重创新精神和国际化意识的培养,并以此建立特色化的品牌形象,将符合一定条件的生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企业认可的高级管理人才。

3. 农业院校 MBA 的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农林类本科院校有 41 所,但只有 11 所农林院校开办了 MBA 项目,占 27%。对于农业院校 MBA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朱晶、温思美 (1999)较早地介绍了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农业企业工商管理硕士”的教育培养情况,认为农业院校 MBA 的培养目标是为农业及其相关企业培养富有创造性和竞争性的人才,要求学生通过两年的课程学习,掌握一般的企业管理的综合知识和实用技能,了解农业及其相关行业的特点,为今后在竞争日益激烈、情况不断变化的农业和食品行业中担任高级管理工作做好准备[4]。目前,我国已经开办 MBA 项目的农业院校也结合学校特色与学科优势,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培养目标。湖南农业大学 MBA 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特别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湖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熟悉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商业道德,具有企业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业精神,善于沟通与合作,具备组织协调能力与经营管理技能,能在工商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中胜任管理工作的中高层次应用型综合管理人才。

二 课程教学模式

1. MBA 课程体系设置

从 MBA 教育培养的目标定位来看,它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管理人才,课程设置必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全国工商管理硕士 (MBA) 教育指导委员会对 MBA 课程设置规定了一些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如管理经济学 ( 或经济学 )、组织行为学、数据模型与决策、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 10 门核心课程中至少选修 8 门,学分上至少要修满 45 个标准学分,专业课 ( 不含政治、英语 ) 学习应不少于 600 学时。

湖南农业大学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全国工商管理硕士 (MBA) 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相关规定,工商管理硕士 (MBA) 课程包括基础课、核心课和选修课三个模块体系。

(1) 基础课模块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管理学、工商管理硕士英语三门课程,每门课程 32 学时、2 个学分;本模块设置是按照循循渐进、由浅入深的知识学习逻辑,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商务英语知识,为后面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核心课程模块按照全国 MBA 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工商管理硕士 (MBA) 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若干基本要求规定,设置了管理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生产与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战略管理等 9 门核心课程,每门课程设置了 40 学时、2.5 个学分,知识体系涉及企业的战略、财务、营销、组织行为 、信息系统等。

(3) 选修课程是各高校根据培养目标自行设置的,湖南农业大学 MBA 选修课程体系包括专业选修课和方向选修课两大模块,其中专业选修课设置了电子商务、管理沟通、公司治理、创业管理、商法、企业社会责任等 6 门,每门课程设置了 32 学时、2 个学分,要求 MBA 学员必须完成其中 5 门课程学习;方向选修课按照农业企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营销与商务管理和会计与财务管理 4 个研究方向设置了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农产品营销、竞争情报、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竞争战略、战略薪酬管理、企业危机管理、企业财务管理诊断、税收筹划、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等 11 门,每门课程设置了 32 学时、2 个学分,MBA 学员可以根据研究方向选修其中的 3 门课程。

2. 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 MBA 学员主要来自企业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特点,课堂教学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湖南农业大学 MBA 培养方案规定,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和研讨式等教学方法,授课内容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际应用,重视培养 MBA 学员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主要选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企业经营案例,尽可能多地安排课堂讨论。对成功的企业,学习其优秀的管理思想,体会成功的经验;对亏损的企业,分析调查,对症诊断,开出“药方”——提出扭亏增盈的措施,然后共同讨论分析,取长补短,达到真正锻炼的目的 [6]。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采用提纲挈领领式的教学方法,以实践问题为导向,以理论指导实践为原则,充分发挥 MB A 学员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员本身的资源优势,从实践中来,经过理论升华,再回到实践中去。此外,湖南农业大学 MBA 培养方案在核心课程的授课中,明确规定了每门课程要配备校外导师或企业家参与授课或作相关的专题报告,时间上要求为 8 个学时。

三 实践教学模式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5]。实践教学模式就是通过设置一定的实践环节,让 MBA 学员参与各项实践活动项目,培养其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湖南农业大学 MBA 实践教学模式包括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教育形式改革等。

1. 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团队训练和管理实践等项目,学术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听学术报告 ( 讲座 )、参加学术研讨会等,要求 MBA 学员在读期间需参加校内外各类学术活动累计 5次以上,达到规定要求者记 1 学分;团队训练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方式,主要是开展素质拓展活动,一般安排在第 1 学期内进行,记 1 学分;管理实践是以企业调研实习为主要内容,一般要求在第 4 学期进行持职实习,实习报告形式包括调研报告、商业计划书或创业计划书、企业诊断与咨询分析报告等,需提交《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MBA) 研究生管理实践报告》,计 1 学分。

2.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 MBA 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 MBA 学员开展管理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通过搭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让 MBA 学员在实习中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展示出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同时,也便于实习单位在实习中考察毕业生并留下继续工作。湖南农业大学 MBA 教育中心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围绕培养目标有选择性地考察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标准是要有鲜明的农业特色和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已经签订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隆平高科、金健米业、唐人神集团、湖南农业集团、怡清源茶叶有限公司等一批在湖南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农业企业。

3. 实践教育形式改革

实践教育形式是落实实践教学环节和对接实践教学基地的教育方式,是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针对 MBA 学员在职学习和集中授课的特点,湖南农业大学 MBA 教育中心在实践教育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在核心课程授课计划中单独列出 8 学时,邀请 MBA 校外导师或者部门著名企业家来课堂授课,传授经营管理实战技能,分享创业者与经营者的实践经验;二是在集中授课时间段内,邀请政府部门专家与领导来讲解行业部门的政府服务职能与执行现状,让 MBA 学员了解行业特点和基本状况;三是深入企业或农村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拓宽 MBA 学员的社会知识面,可以是参观 MBA 校外导师所在的企业,或者是 MBA 学员自己所在的企业或者农村社会;四是有效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平台,根据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业岗位需要,选派部分MBA 学员参加实习。

篇8

关键词:推进;农民市民化;探析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043-02

农民市民化是指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向城市转移并逐渐变为市民的一种过程和状态,期间伴随着身份地位、意识形态、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民利的一系列变化[1]。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大战略举措[2]。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下文统称农民工)市民化是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可以实现农民增收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双赢。农民工市民化对于具有9亿农民、人多地少的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促进消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截止2007年,外出就业累计实现迁移定居的农民工,只相当于外出就业农民工的1.7%,“候鸟式”的非迁移是农民工向城市转移的特殊方式。这导致中国目前城镇户籍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30.3%左右,2.2亿来自农村的城镇常住人口尚未完全纳入城镇体系。“半转移”的模式使农民工没有归属感,很多人只维持最基本生活需要,消费模式单一,消费水平低。若农民工在城镇定居落户,解除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后顾之忧后,不仅可以激发消费意愿,而且消费模式也会逐渐向城镇居民靠拢,文化娱乐、交通通讯、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将逐渐增加[3]。

2.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可推动城镇化。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率的实质,就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推进农业人口非农化、非农人口市民化。当前中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问题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二是户籍人口城镇化速度慢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的速度。例如,有的地方搞土地财政,大量征收土地大搞房地产开发,但有不少房地产闲置,造成不少的浪费,有的地方城市对农民工市民化设置很高的门槛。

3.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可实现农民增收。通过经营农业很难使收入继续增加,唯一的选择是在农业之外寻求非农就业机会。农民工市民化,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带动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实现了促农增收。同时城市人口的增加,也增加对城市工业品和服务业的需求,带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内需,使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4.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期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民工市民化,可以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改变传统农业土地规模狭小,地块零碎的状态,提高农业的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第,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广西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房价贵, 农民工买不起,不能安居乐业。住房、社会养老保险、子女入学是中国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三个重要指标,其中能否在城市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列在首位。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调查认为,农民工租房比例约占60%,用人单位提供住宿的占30%,自购房的不足5%,以投靠亲友及其他方式解决住房的占5%[4]。

首先,农民工买不起房,主要原因是工作不稳定,房价太贵。近年来,中国城市中仍有下岗职工,为此一些城市出台了限制农民从事城市某些工作的政策,这与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产生了矛盾,对农民工的就业产生了制约作用[5]。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严重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尤其是向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的二三产业转移 [6] 。据统计,农民工更换工作次数在2次及以上者的比例是2006年为46%,2009年为72.4%。他们都是主动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原因是工资低,劳动强度大,感到没有发展前途。其次,农民工工资收入普遍偏低,据广西南宁、柳州、河池、钦州等部分企业的抽样调查,2010年农民工工资平均月收入为1 807元,仅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月收入(2 653.5元)的68.1%[7],而且农民工只有工资收入,不能享受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和带薪休假等福利待遇。可见,农民工要“融入城市”要走的路还是漫长的。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低,农民工有返乡养老的念头。绝大多数农民工都没有割断自己与农村承包耕地的“脐带”,而且将农村和耕地作为“退可谋生”的底线[8]。因为农民工大部分都在农村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他们不能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即使在国有企业打工的农民工,单位也不愿为他们交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按广西现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年满60周岁以上老人每月可领取75元的基础养老金,靠这点养老金,在城市里生活是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在广西有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在城市购房居住,但他们的承包耕地转包给村里的人,他们认为等到自己老了,不能再打工时就要返乡养老。

3.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城镇中小学校,有些与户籍挂钩,不接收农民工子女;有些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但要收很高的择校费,客观上把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女拒之门外。

4.户籍管理制度仍然是当前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存在的根源是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农民工来说,没有城市户籍,他们在就业、养老、医保、子女入学和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就不能得到完全平等的待遇。广西田阳县田州镇定律村,是个城中村,自20世纪80年代起,该村的土地逐渐被征用,现在7个村民小组只有两个村民小组还有少量的耕地,其他5个村民小组已没有耕地,失地农民都在本地经商或外出打工,但这些失地农民由于户籍是农村,他们在养老保险、低保、新农合、子女入学等方面仍不能享受市民的待遇。

三、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建议

1.要稳定农民工的就业。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由单纯经济增长优先到就业优先的重大转变时期[9]。要逐步提高农民工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岗位稳定性,使其长期稳定地在城镇居住。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包括就业信息、政策咨询、职业服务、农民工培训等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民工提供流动成本、收益、风险等免费咨询服务,减少盲目流动造成经济损失,大力发展职业中介机构,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要开展“企业招聘现场会”、“三下乡服务”等各种就业服务活动,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2.要为农民工提供住房。要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通过增加政府投入、引导社会投资等方式扩大农民工保障性住房供应。保障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后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住房权益。不断完善住房保障机制,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的享受范围,使农民工居住有保障,安居乐业。

3.要保证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各地中小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务院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政策,在入学手续、收费、学生管理与教学等方面,做到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切实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4.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落户城镇问题。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上地位平等,获得统一的社会身份 [10] 。深化户籍改革的力度,降低农民工在务工所在地落户的门槛,简化办理程序,通过落户提高农民工与务工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宿感,稳定农民工的就业观念,为企业用工提供一支稳定的务工大军。如柳州市规定:对与用人单位签订了二年以上劳动合同,具有国家承认学历的高中以上毕业生并具有中级以上职务技能的农民工放宽进城条件;与城市居民结婚的农民工,给予其市民待遇。

5.要落实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农民工市民化并不仅仅是职业的流动,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的实施摆脱边缘,逐渐走向和融入城市[11]。目前社会保障水平的差别在区域和城乡间双向存在,必须分区域、分阶段推进社保制度的一体化。县城镇和小城市可努力做到一步到位,取消城乡医疗、养老、低保等制度的差别,允许在城市稳定就业和居住一定年限以上的居民取得城镇户口,享受城镇社保;对未纳入城镇社保的常住人口,也要使保障水平逐步向城镇居民靠拢。

参考文献:

[1] 宋仁登.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7.

[2] 右江日报,2013-01-09.

[3] 农业部课题组.农业农村经济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266-269.

[4]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276.

[5] 李秉龙,薛兴利.农业经济学:第2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181.

[6] 钟甫宁.农业经济学:第5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6.

[7] 钟华东,王丽.广西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与展望[G]//2012年广西蓝皮书 广西农村发展报告.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172.

[8] 刘传江.当代中国农民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二)—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边缘化与市民化[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11).

[9] 陆学艺,李培林,陈光金.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41.

篇9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55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民对科技的热情急剧高涨,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弊端相继暴露,迫切需要不断地创新与改造,以逐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莒县作为1个传统的农业大县,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展较慢,推广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基于此,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效,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1 莒县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完善。由于目前农村的整体条件与城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农民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环境艰苦、条件简陋、待遇较低,导致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迟迟难以完善,有些乡镇从人员编制上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有7、8个人有的甚至10几个人,但真正专下来从事技术推广工作的连1个人也保证不了。有些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因为发展潜力小而转行,出现了专业技术人员不干专业,干专业的不是专业技术人员的现象,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流动性大,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1]。

观念陈旧,难以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目前,莒县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超过1半是20世纪80、90年代从农业院校毕业的推广人员,他们的农业知识及技术水平大都停留在学校学习的阶段,长期在基层摸爬滚打,对新技术和新理论缺乏及时的学习和更新,观念较为陈旧,加上针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少之又少,在当今技术变革十分迅猛的形势下,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2]。

推广经费不足,推广条件较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虽然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安排的各项用于农业的资金应当主要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但是,受当地财政状况和客观条件限制,目前莒县各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个别乡镇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必要的现场指导和培训难以实施,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渴求与技术推广力量的不足在最后1公里出现了断层,导致先进的科学技术难以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3]。

2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实效的策略

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视程度。党的十明确提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农业技术推广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力量,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将对农业综合效率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各乡镇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充实专业技术人员,改善技术推广条件,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4]。

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将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有效整合。基于此,各级政府要改变过去农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健全完善纵向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把中央、省、市、县、乡推广机构这条线串起来,把覆盖全国各乡镇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建起来,把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拢起来,全力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

政府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需要专业的试验示范以及定期的现场指导和培训,各级政府要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专用基金,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不断增加经费投入,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财力保障。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整体素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要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提升他们的工作待遇,增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性;要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进修和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确保他们掌握最新的农业知识和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需求。

3 Y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因素是先进技术的应用。但我国的农技推广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视,健全工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培训力度,为农技推广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将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刘艳明,张宏双,辛志遐,等.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效的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3):19-23.

[2]佘德松.农业高职院校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农业科学,2015(1):144-148.

篇10

**县农村土地流转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摸索、实践,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进一步探索**县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及流转方式,建立承包土地经营权市场,我局组织力量对全县土地承包管理及经营权转让等土地流转问题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一、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1、土地流转规模。**县共有40个乡镇,839个村,25万农户,77.1万农业负担人口,农村土地承包总面积122.7万亩,其中水田91.6万亩。全县二轮承包签订承包合同23.5万份,承包耕地116.6万亩,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2.1万份。截至去年底止,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11.8万亩,占承包土地总面积的10%,涉及承包农户4.6万户,占承包数的19%。从乡镇看,40个乡镇都存在土地流转现象,流转面积多的达3200多亩,占总面积的18%,流转面积最少的仅占承包面积的3.2%;从行政村看,有土地流转的村共825个,占总村数的98%。

2、土地流转成因。我们一行深入到本县青林、漆河、盘塘、枫树、茶庵铺、郑家驿等6个乡镇,走访了部分村组干部和农户,从中了解到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承包者外出务工,不能经营土地;二是劳动力进城经商,不便经营土地;三是种田效益不高,不想经营土地;四是为了方便生产,需要调整土地。这些原因虽然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都认识到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是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和生产条件。因此,不愿放弃承包权,只愿出让使用权。

3、土地流转形式。从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县土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托管。一些外出务工或经商的农户,将承包的土地部分或全部委托给亲友、邻居,只享受惠农补贴,不参与产品分配,这种形式大都是口头协议,一般是一年一定。他们都是双方交涉议定,一般是未经发包方认可并且未办理任何手续,这种形式的转让户约占45%。二是转包。这种形式是原承包户将承包地全部或部分转包给承接户。转包的权利和义务由双方议定或请中介人鉴证达成协议,多为口头协议,一般也未经过发包方,也是一年一定一结算,这种形式的转让户占约41%。三是互换。这种形式主要表现在户与户之间为方便耕作或防止牲畜践踏,将原承包地块互相兑换,兑换条件及补偿等事宜,由双方协商达成协议,原承包关系不变。这种形式的转让户约占5%。四是租赁。这种形式是承包户将承包地租赁给本村本组农户或本村组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用于开发性生产。承租方一次或分年度付给出租方租赁金,这种形式占转出户的9%。

4、土地流转效应。一是促进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进一步稳定和完善。这种土地流转机制,不仅解除了从事非农产业户的后顾之忧,而且扩大了种地农户的发展空间,尤其是拓展了解决农村人地矛盾突出的途径。二是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民营私营经济的发展。这种流转机制,使从事非农业的农户摆脱了土地束缚,集中精力外出打工、经商、从事二、三产业等。目前**县这类人员约占10万人以上,加速了**县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三是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目前全县已有规模经营面积2.1万亩,占到总流转面积的20%,其中经营面积在30—50亩的大户就有120多户,这些农户经营规模扩大以后,有的发展优质稻生产,有的发展烟叶、果蔬等。郑家驿乡高岩村朱明春发展种植优质稻60多亩,每年增效1.2万元,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四是创新了经营理念。土地的有序流转带动了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他们走出家门,开阔视野,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学会了一定的技能,了解外界各种信息以及市场经济的思路,更新了理念。他们凭借与外地的营销渠道和合作关系,利用当地资源发展自己的事业,为振兴经济起到了典型引路和示范推动作用。如目前比较兴旺的跃宇竹业、三尖农牧等,他们的领办者都是从土地流转中解脱出来的农民和打工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

二、存在主要问题

在调查了解中,我们还发现**县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带倾向性的问题:一是各级基层干部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清,理解和说法不一,依法管理意识差;二是土地流转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滞后,缺乏执法手段,操作难度大;三是土地流转形式五花八门,程序上随心所欲,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四是对土地流转,发包方不清楚,与出让方、受让方三者之间没有履行合法手续,多为口头协议,私下流转属于个人行为,在诚信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土地稳定性差,双方利益无法受到法律保护,一旦发生纠纷,无法调处,导致部分农户土地纠纷、矛盾突出。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县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措施。

一是认识要统一。**县虽有一部分农民离土甚至离乡,但大部分农民还是继续与土地相依为命。推进土地流转是小农经济向现代化农业经济转变 的重要途径;是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获得更多的土地,发展规模农业、效益农业,从而达到以地生财的目的提供了保障。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涉农部门要把土地流转当作一个重要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作为依法管理土地的一件大事来抓,特别是加强各级党政领导的法律法规的培训学习,真正掌握《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精神实质,做到依法行政,使土地流转真正实现“自愿、依法、有序”。

二是运作要规范。所发生的土地经营权流转,要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要严格按程序办理,确保土地流转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确保土地用途不变,提升地力;维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明确土地流转操作办法,包括土地流转申报、审批、登记和流转合同签订、鉴证、兑现、纠纷调处与仲裁以及日常监督等一系列办法。

三是保障要落实。农村承包合同管理是农经部门的重要职责,要加强农村承包合同管理机构建设,进一步明确土地执法主体、并赋予相关的管理权力和执法手段,包括人员和经费等都要予以保障,做到有人员、有位置、有责任、有权利。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该项工作抓好抓出成效,才能真正做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大局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