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调查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15 18:0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害调查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病害调查方法

篇1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调查方法

【引言】:近年来,极端恶劣天气频频发生,加上一些地区的人类活动对森林系统的干扰,使得森林系统更加容易发生病虫害,造成系统稳定性差,无法发挥其正常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森林病虫害调查是病虫害预测与预防的基础工作,可以为防治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根据不同病虫害种类及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制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1、普查

普查又称为一般调查,调查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当地林木病虫害的危害情况与发生情况,一般采取目测法进行调查,调查路线常选用林中道或者自定义的常用路线。调查过程中重点记载病虫害的发生种类与发生程度。一般来说,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可以划分为轻微、中等和严重发生3个等级。蛀干害虫或者危害枝干的病原菌以10%以上林木受到危害时为严重发生,5%-10%林木受到危害时为中等发生,当受危害林木数量小于5%时,为轻微感染。叶片害虫和叶片病害以被危害枝条为准,危害程度小于三分之一的为轻度感染,大于三分之二时为严重危害,两者之间的为中等危害。在苗圃地中,调查的主要项目为地下病虫害,应根据被调查的病虫害在地下土层的分布情况,合理的进行挖剖。在普查的过程中,应将调查的日期、区域、面积、病虫害种类等信息记录好。一般而言,调查的时间多为病虫害发生最容易观察的时期,一年只进行一次调查,一些地区因病虫测报对象的不同,调查次数也会增加。

2、专题调查

相比于一般调查,专题调查的调查项目更加具有针对性,是建立在一般调查之上的一种详细的调查方法。经过一般调查后发现的重要病虫害,可以将其设为专题调查的调查对象,对其进行深入的调查。调查的地点一般选取有代表性的地段,可以根据调查目的的不同,来确定调查地段。调查的次数也要比一般调查多一些。

2.1病害调查

为了调查林区病害的发生程度,常常使用的计数方法有直接计数法和分级计数法。直接计数法的记载方式比较简单,先是确定调查的总数,从中计算出感病植株的数量,再求得发病植株占总体植株的百分比即可。分级计数法在直接计数法的基础上,对病害的发生程度划分了等级。调查区域无病株的记为1级,发病率为0%。半径5.5米的面积内,只有少数感病植株的,记为2级,发病率约为0.1%。如果每株都有10个左右的病斑,且感病植株较为普遍,则可记为3级,发病率约为1%。如果每个病株有十分之一的叶片感病,则病害程度为4级,发病率为5%。若感病植株的叶片均被病原菌侵染,但是叶片整体保持绿色,则记为5级,发病率为25%。当调查的林区内的植株全部都感病,且林木枯死数量达到一半时,则发病率已达到50%,病害程度记为6级。当有四分之三面积的林木因病害枯死时,发病率为75%,病害程度为7级。当少数植株叶片保持绿色时,其余植株枯死时,病害程度为8级,发病率为95%。当所调查的林区内植株全部因病害枯死或者即将枯死,则发病率为100%,病害程度为最高的9级。

2.2虫害调查

虫害的调查方法可以分为直查法、振荡法、捕捉法、套环法和统计法五种调查方法。当调查对象是一些不常活动的大型害虫或者调查植株树形较为矮小,容易全株观察时,可以采取直查法的方式进行调查。对于植株较为高大且调查像叶甲虫和鳞翅目幼虫这样的害虫时,则可以利用这些害虫的假死性,采用振荡的方式,将其震落下来,随后取样统计调查,此调查方法称为振荡法。对于具有趋光性的害虫来说,可以利用其趋光性的特点,采用捕捉法的方式将其捕获,随后再进行统计调查。而像落叶松毛虫,其幼虫在树下越冬,可以采取套环法的调查方式,在一定高度的树干上,用塑料布做成环,当幼虫上下树时,定期对其进行观察。如果虫害发生处较难调查时,则可采用统计法进行调查。

3、取样调查方法

森林病虫害调查中的取样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调查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因此,应根据病虫害的分布规律的不同,选取适当的取样方法。在所有取样方法中,随机取样是最为基本的取样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随机取样法并不是无规律的任意选点取样,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客观的进行取样调查。在森林病虫害调查工作中常用取样方法的有以下五种:

3.1五点取样法

取样点位为标准地周边的四点和中心的一点,故称五点取样法,该方法的优点是节省人力物力,适用于像苗圃这样总体面积较小,且病虫害分布较为均匀的取样标准地。

3.2对角线取样法

取样点位为标准地的对角线,可以分为单对角线和双对角线两种取样方式,该取样法适用于病虫害分布较为均匀的接近正方型的地块,每条对角线上应取5-9个点,以保证取点数量不少于总数的5%,若取点过少,则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3.3平行取样法

采取平行线取样的方式进行取样,每条平行线可根据具体情况间隔一至数行。此取样方式适用于病虫害分布不均匀,但是成规律的成行排列的地块。

3.4棋盘式取样法

当森林中的病虫害以随机方式分布时,为了了解病原菌及害虫的起源地,可采用棋盘式取样法进行取样。该法取点犹如棋盘中的棋子分布一样,随机进行取点,由于该取点方式增加了标准地块的数量,所以可以适当减少每块标准地中的取点数量。

3.5 Z型取样法

当森林地型为梯田型或者狭长型时,为了避免病虫害分布不均匀造成的误差,可以按照Z字型来取样。

结语

根据不同森林地块的具体情况,采用最为合适的方法,不但可以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度,而且还可以减少人力物力。病虫害调查是病虫害防治的基础工作,根据调查的结果,了解病虫害数量的消长动态,及时作出病虫害预测及防治,可以有效的减少病虫发生几率及程度,是营林造林所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舒军.谈谈几种森林虫害的调查方法.《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3):24-24

[2] 王文芳.关于森林虫害调查方法的探讨.《科技信息》,2009(13):340-340

篇2

关键词:土遗址病害;量化评价;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贡献度

中图分类号:K8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6)01-00128-07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ethods of quantitative classification of earthen site deterioration, a gray correlation degree analysis was implemented in this project.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wenty-nine individual buildings of the Great Wall(spanning the section from Niujialiang to Qingheliang), the contribution degre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deterioration has been obtained along with calculations of the deterioration degrees of individual buildings by a weighted method, leading to the final determination of a quantitative classification method and risk degrees for each building.

Keywords: deterioration of earthen sites;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gray correlation degree analysis; contribution degree

0 引 言

我国土遗址数量众多,由于建筑材料的特殊性以及露天保存的环境特点,使现存的土遗址普遍发生病害。目前对土遗址病害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病害成因、现状调查[1-14],(二)病害分类及评估体系研究[15-17]。病害成因调查为病害体系研究积累了大量实例,病害分类体系研究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遗址病害分类混乱的问题,病害评估体系研究基本确立了土遗址病害调查的流程。土遗址的破坏程度是多种病害的结果,然而现有的研究仅从宏观方面定性化地对土遗址病害进行简单分类和评估,无法通过量化手段体现出不同病害对遗址的破坏程度。

在我国文物保护领域,文物病害的量化评估刚刚开始。高东亮在对龙门石窟调研时,曾提出文物病害的量化评估有助于判断文物病害的发育程度以及是否需要人为干预,文物病害程度分级标准的建立非常必要[18]。2013年我国《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瓷器类文物》颁布,为我国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的科学分析与评估提供了基础标准。该标准考虑到文物病害具体量化的单项评估和综合评估实际操作难度大,因此仅对病害的定性判别方法和定量检测技术作出规定[19]。目前对不可移动文物病害的量化评估分级尚未见报道。

本文是针对不可移动文物领域病害量化评估分级的一次尝试。

陕北明长城呈线形分布,自东北向西南依次穿过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吴起、定边7个区县。明长城根据建筑形制可以分为单体建筑(包括马面、敌台、烽火台)、营堡类建筑和墙体。长城的保存状态受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遗址本体因素三个方面的影响,遗址的病害是所有问题的集中表现。

本次研究以榆阳区牛家梁至芹河段典型的29座单体建筑(不包括营堡类和墙体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计算每种病害对遗址现状的破坏程度,得出其权重,对病害程度进行量化评估,最终得出每个单体建筑的危险度。本文是对病害程度量化评估方法的初步探究,暂不涉及对病害成因的量化分析。研究采用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中常用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20-22],对明长城单体建筑的病害程度进行量化计算,并对主要病害进行筛选。其意义在于,在对遗址进行现场初步勘查之后可以快速有效地判定该遗址的主要病害,从大体上估算导致遗址病变的主要病害种类排序及各病害因子的权重,为下一步采取的保护加固措施提供基本依据,初步给定遗址的危险度分级,对危险度大、保存状况差的遗址给出量化依据,优先采取措施。

1 病害危险度的灰色关联性分析法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基于灰色数学理论的一种研究系统内部因素间关联性大小的研究方法[21]11-13[23]。灰色系统理论试图寻求系统中各子系统(或因素)之间的数值关系,对于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提供了量化的度量,适合于动态历程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系统的变化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一些因素可以量化其变化程度,但也有一些因素是不能完全确定的,甚至是模糊的,这就形成一个灰色系统。在进行关联度分析时,首先确定系统中的主导因子和其余关联因子,采用均值化方法对主导因子与关联因子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出均值化矩阵,计算主导因子序列与关联因子序列的绝对差值,找出最大绝对差值和最小绝对差值,按照关联度计算公式(1)计算关联度[20]36[24]。

(1)式中R(j)为主导因子与其他因子间的关联度,N为样本个数,j为第j个关联因子,i为第i个样本,(i,j)为主导因子与关联因子比较后的绝对差值,max为数列矩阵中的最大绝对差值,min为数列矩阵中的最小绝对差值,K为经验系数,一般取K=0.5[20]36。

遗址的病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暂不涉及对病害成因进行量化分析,旨在通过灰色关联性分析法确定每种病害形式的权重,确定每种病害对遗址现状的破坏程度,最终对遗址的综合破坏程度进行量化分级。根据孙满利《土遗址病害的评估体系研究》[17]27,土遗址病害大体分为区域性病害和本体病害两方面。区域性病害指遗址所在区域的地质灾害。

本次研究的单体建筑位于榆阳区,不存在地质灾害等区域性问题,因此仅对遗址本体病害进行评价。本体病害包括稳定性问题和表面风化病害[17]27。稳定性问题指由于土体变形造成的土体内部相对运动,可以导致遗址突然局部坍塌。这种问题潜伏期长,作用过程短,破坏强度大。除地质灾害和稳定性问题以外的其余问题可以归结为表面风化。表面风化的病害表现形式较多,作用过程缓慢,作用时间长,会导致遗址逐渐缓慢地变小,直至消失[17]27-28。这两种本体病害归根结底表现为遗址本体的缺失。因此本文以遗址本体的缺失量为主导因子,以导致遗址本体缺失的众多病害形式为关联因子,对关联因子与主导因子间的关联度进行计算,从而量化地确定各因子与遗址本体缺失量间的“亲疏”关系或影响大小。本文中,遗址缺失量既包括单体建筑的坍塌失稳量也包括遗址的表面风化量。

根据牛家梁至芹河段单体建筑的病害形式,将遗址本体的缺失量作为主导因子(X0);根据土遗址病害的二级分类方式[15]773,将淘蚀体积(X1)、冲沟体积(X2)、裂隙长度(X3)、片状剥蚀面积(X4)、生物破坏(包括灌木和乔木)面积(X5)、人为破坏体积(X6)6种病害形式作为关联因子;选取牛家梁至芹河段典型的29座单体建筑,分别进行系统调查、统计和计算,得出各因子的原始数据(表1)。

2 病害因子的灰色关联性分析

利用Excel软件对上述原始数据样本按照公式(1)进行计算,得出每种病害与遗址缺失量间的关联系数(表2)。

通过对关联系数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每种病害与遗址本体缺失量间的关联度(表3)。

从表3分析结果可知,6种病害形式对遗址本体造成的缺失程度依次为:淘蚀X1(0.8512)>片状剥蚀X4(0.8394)>冲沟X2、生物破坏X5(0.8344)>裂隙X3(0.8326)>人为破坏X6(0.7611)。牛家梁至芹河段明长城单体建筑中,对遗址破坏程度最大的是淘蚀,其次是表面风化引起的片状剥蚀,冲沟和生物破坏对遗址的破坏程度相当,然后是裂隙及人为破坏,与大量现场调查的结果一致。现场调查和计算结果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确定了该段长城的主要病害。在进行保护加固设计时应当重点考虑这两种病害的应对措施,为后期对该地区其他遗址的病害机理研究提供方向。

3 单体建筑的危险性评价

不同单体建筑的病害程度不同,其危险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可以采用单体建筑危险性这一概念综合反映其病害现状,并以危险度作为衡量指标。

根据关联度分析结果分别给定各因子的权重值,主导因子淘蚀为5,片状剥蚀为4,冲沟和生物破坏为3,裂隙为2,人为破坏为1,对各单体的原始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计算经过均值化处理之后的病害数据与病害权重的乘积之和,为单体建筑的危险度。计算公式如下:

WXD=X1×5+X4×4+X2×3+X5×3+X3×2+X6×1

(2)

根据公式(2)计算29座单体建筑的危险度(表4)。

牛家梁至芹河段29座单体遗址危险度介于0―33之间,由于目前土遗址病害危险度分级尚无标准。作者参照泥石流危险度分级方法,以8为公差按照等差数列进行分级,考虑到尽可能地突出危险性较大的单体建筑,故高危险度范围较大(25―33)。按照危险度数值范围将牛家梁至芹河段长城单体建筑危险性划分为4个等级(表5)。

将29座单体遗址建筑的危险度按照危险度等级列表进行对照,可以确定每座单体建筑的危险等级(表6)。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长城牛家梁至芹河段的29座单体遗址建筑中,处于低危程度的单体有0座,处于中危程度的有12座,处于危险程度的有13座,处于高危程度的有4座。在现场调查时,处于高危险度的4座单体建筑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坍塌、失稳,单体结构大多支离破碎,风化程度高,现场调查结果与计算结果一致。处于危险程度的部分单体遗址,危险度值处于危险与高危的临界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危险度会逐渐增高。现场调查发现,这部分单体遗址结构虽未出现明显缺失,但大多淘蚀严重,冲沟严重发育,表面裂隙切割,局部贯穿,有影响单体遗址稳定性的大型裂隙出现。中度危险单体遗址出现有局部淘蚀、冲沟密集发生,裂隙大多为表面裂隙,虽切割墙体但尚未贯穿,暂无稳定性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单体遗址极有可能向危险程度较高的级别发展。综合计算结果与现场调查结果,在进行相关保护加固措施时,应当优先考虑危害程度大、危险等级高的单体遗址,对每个单体遗址的加固保护措施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4 结 论

通过对长城陕北榆林市牛家梁至芹河段29座单体建筑遗址的不同病害形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根据病害统计,该段长城的主要病害有淘蚀、片状剥蚀、裂隙、冲沟、生物破坏和人为破坏,6种病害形式对遗址病害程度的关联度依次为:淘蚀>片状剥蚀>冲沟、生物破坏>裂隙>人为破坏。

2. 通过对29座单体遗址建筑危险度进行加权计算,得出处于中危程度的有12座,处于危险程度的有13座,处于高危程度的有4座。

3.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适用于土遗址病害种类的量化评估,可以确定不同病害因子的权重,建立遗址病害程度量化分级的数学模型,是对不可移动文物病害量化分级的一次尝试,为今后进行病害成因的量化评估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满利,王旭东,李最雄.土遗址保护初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

[2]王旭东,张鲁,李最雄,等.银川西夏3号陵的现状及保护加固研究[J].敦煌研究,2002(4):64-71.

[3]梁涛.高昌故城现状及病害因素分析[J].敦煌研究, 2009(3):107-110.

[4]郝宁,陈平,赵冬,等.高昌故城病害调查及成因分析[J].宁夏工程技术,2008,7(1):95-97.

[5]赵海英,张国军,杨涛,等.成纪古城发育主要病害及保护加固研究[J].敦煌研究,2005(5):89-91.

[6]孙满利,李最雄,王旭东,等.交河故城的主要病害分析[J].敦煌研究,2005(5):92-94.

[7]任建光,黄继忠,石云龙,等.云冈堡土遗址病害调查及其防治措施建议[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3):87-90.

[8]张卫喜,陈平,赵冬.高昌故城西南大佛寺结构病害分析与加固[J].工业建筑,2007,37(8):86-88.

[9]蔺青涛.甘肃瓜州锁阳城遗址墙体盐分调查与分布规律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10]杨璐,孙满利,黄建华,等.西安汉神明台遗址的主要病害分析及保护对策[J].敦煌研究,2007(5):83-86.

[11]杨予川.戚城古代夯土城墙的病害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J].中原文物,2008(1):91-96.

[12]梁涛.新疆地区土遗址病害类型及成因初步分析[J].考古与文物,2009(5):103-106.

[13]李最雄,赵林毅,孙满利.中国丝绸之路土遗址的病害及PS加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5):1047-1054

[14]王石斌.北方土遗址的病害成因与环境区划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15]孙满利,李最雄,王旭东,等.干旱区土遗址病害的分类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7(6):765,772-778.

[16]孙满利,王旭东,李最雄.西北地区土遗址病害[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41-45.

[17]孙满利.土遗址病害的评估体系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2(3):27-32.

[18]高东亮.龙门石窟病害调查与评估方法的探索与研究[J].石窟寺研究,2013(总第5辑):357-363.

[19]龚玉武.谈《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瓷器类文物》编制工作[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4(1):68-70.

[20]张春山.北京地区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5(3):33-40.

[21]李玉辉,张建.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系统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山东交通科技,2005(4):11-13.

[22]杨宗佶,乔建平,陈晓林,等.泥石流危险度野外快速评价方法探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20(1):16-20.

篇3

在寒地水稻生产中,水稻病害已成为限制水稻品质、产量提高的重要瓶颈之一。长期使用单一化学药剂防治水稻病害,使其病原菌生理小种不断改变,传统的药剂对水稻病害的防效在不断降低,为明确不同药剂对水稻病害的防治效果,为此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 基本情况

试验设在七星农场37作业站科技示范田,草甸白浆土,基本肥力:有机质36.7g/kg、碱解氮142.32mg/kg、速效磷19.4mg/kg、速效钾187.2mg/kg、pH值6.05,地势平坦。4月5日播种,5月14日插秧,其它管理同常规,水稻生育期内,7、8月份出现长时间低温、寡照和多雨天气,使水稻生育进程变慢,空瘪率上升,千粒重下降。

1.2 供试品种:空育131,主茎11片叶。

1.3 供试药剂:25%咪鲜胺(沈阳化工研究院试验厂)

2%加收米(日本北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3.5%多抗霉素(辽宁科生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80%多菌灵(日本川崎化工株式会社)

1.4 试验设计

采用小区对比法,不设重复,每处理面积150 m2。

1.5 试验方法

水稻孕穗期、齐穗期各施药一次,喷雾器用山东卫士牌WS~16型手动喷雾器,选用Teejet 11001型扇形喷嘴,喷雾压力2个大气压,空白对照区喷施等量清水。最后一次施药10天后进行病害调查。

2、结果与分析

2.1 对安全性的影响

药后7d目测观察,各施药区水稻无药害症状,生长正常,表明在所试药量下,各药剂对水稻生长安全。

2.2 病害调查

2.2.1 调查方法

在空白对照区水稻病害病情稳定后调查防效,记录病害的为害级数。

2.2.2 调查结果

在水稻齐穗期施药后10天进行水稻病害调查。

多抗霉素、加收米、咪鲜胺合用配方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治效果最高,达到85.02%,比对照药剂(多抗霉素)高5.02%。对照药剂(多抗霉素)在各处理中防效最低,为70.04%。

对水稻鞘腐病防治效果最高的是多抗霉素、加收米、咪鲜胺合用配方,防效为70.20%,较对照药剂(多抗霉素)高12.65%。各处理中,80%多菌灵的防效最低,为57.14%,较对照药剂(多抗霉素)低0.41%。

3、结论

3.1 安全性 药后7d目测观察,各施药区水稻无药害症状,生长正常,表明在所试药量下,各药剂对水稻生长安全。

3.2 药效分析

3.2.1 防治穗颈瘟 多抗霉素、加收米、咪鲜胺合用配方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治效果最高,达到85.02%,比对照药剂(多抗霉素)高5.02%。对照药剂(多抗霉素)在各处理中防效最低,为70.04%。

3.2.2 防治鞘腐病 对水稻鞘腐病防治效果最高的是多抗霉素、加收米、咪鲜胺合用配方,防效为70.20%,较对照药剂(多抗霉素)高12.65%。各处理中,80%多菌灵的防效最低,为57.14%,较对照药剂(多抗霉素)低0.41%。

篇4

关键词:苹果树病虫害;腐烂病;致病原因;调查;室内分离鉴定;危害

甘肃省是我国苹果优势生产产区,它的栽种面积位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包括天水、陇南、庆阳在内的4城市18个县域被国家确定为苹果重点生产区域。在2015年全省苹果栽培面积达到36.3万hm2,产量超过500万t,总产值超过60亿元,是甘肃省主要农业生产作物。近年来,随着省内苹果种植面积、种苗种植的大量引入,省内苹果种植却出现了栽培技术相对落后,管理不善的发展窘境。这导致苹果树老龄化问题严重,连年引发以溃疡型、枝枯型为主的腐烂病病害,导致省内苹果连年减产。为此,将对甘肃省当地进行试验调查,鉴定苹果病虫种类危害程度及分布范围,为将来做好省内苹果病虫害预防防控工作打好理论基础。

1 苹果树腐烂病致病原因

我国自建国以来在全国果区经历了4次大型腐烂病侵害,它们多由于栽培管理水平低下、龊Φ仍因引起。我国在苹果树栽培管理方面一直以粗放型管理为主,它导致了树体抗病能力的普遍低下,这也是腐烂病能够肆意流行的主要诱因。从种植技术角度来讲,这种管理不善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树种种植土壤有机质的不断锐减,会出现保水保肥能力弱化、土壤板结且根系生长不良等现象,同时土壤的有机肥及复合营养元素也会不断减少。如此一来苹果树树体就会出现贮藏营养不良,抗病能力下降等问题。

另外腐烂病发生的原因由轻及重,这和果园内部病原菌的逐渐累积也有关系,因为在苹果树方面最先发病的位置一定是某些营养不良的枯枝死芽或剪口干桩。病原菌会在苹果树的这些部位形成孢子器,进而生产大量孢子,导致树体隐芽某些落皮层部位出现病原,这种病原会不断积累越来越多,最后在条件适宜情况下造成大面积腐烂病的流行[1]。

2 对甘肃省苹果种植果区的调查研究

2.1 调查方法

本次对甘肃省苹果种植果区的调查选择了当地4县10个地区苹果种植园,它们分别拥有不同土壤机制,处于不同海拔高度,管理水平也各不相同。调查频率为每个月调查1次,主要采用五点调查法展开调查工作,每点选择苹果树10株,每棵树调查不少于100张叶片及果实,主要调查果实的病虫害发生状况及危害程度,且所调查果实标本都是不套袋果实,所采用的调查方法则是目测配合室内分离鉴定。

2.2 室内分离鉴定调查法

利用上述调查方法所采集到的苹果标本果实,这些都是拥有严重病害症状子实体的病害标本,利用《真菌词典》中的分类系统,对它们基于资料参考鉴定,将那些只有病斑却没有形成子实体的病害标本采用分类培养鉴定方法,对它们所产生的孢子实施鉴定,然后对病毒病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来进一步鉴定,它的鉴定工具主要用到了体式显微镜。

2.3 调查试验结果分析

从所采集的病原标本中鉴定出病虫害多达60种,其中病害有24种,害虫导致病害有36种。

经过调查研究甘肃省大部分果区苹果树的病害多为细菌、真菌和病毒所引起,它们的生理性病害比例调查结果为18:0:4:1,主要发生病害就包括了腐烂病、褐斑病、锈病、轮纹病、锈果病等等。这些病害在甘肃省的14个地区都有发生,且整体体现为中度发病程度。本文所调查区域中天水、陇南地区最为严重,平均发病率都高达45%左右。这主要是由于当地对果树管理相对粗放而造成的。对于某些树势更为衰弱的果园,它们的果树患病率最高可以达到100%。不过对于某些管理水平相对较高且树势强壮的地区,其树种平均发病率则不到10%。

再看虫害,甘肃省各个苹果果园虫害种类繁多,而且危害更大。根据调查发现当期苹果园害虫达到5目40科60种,其中主要以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同翅目为主,主要病虫害则包括了二斑叶螨、山楂叶螨、金纹细蛾、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以及康氏粉蚧等等。在本文所调查的4个县域,这些病虫害都有存在,且分布程度不同。其中像山楂叶螨和二斑叶螨是具有较强繁殖能力和抗药性的,防治难度最大,所以容易导致泛滥和大面积果树虫害。有这两种虫害所在的果园叶片受害率均超过30%。康氏粉蚧则主要集中在套袋苹果果园,它的虫株率高达65%,这可能与苹果套袋所处的阴湿种植环境有关。相比而言未套袋苹果则相对不太会被该虫害所侵犯。梨小食心虫与桃小食心虫在本文所调查地区的庆阳发病率较为严重,虫果率都在25%以上,其中未套袋苹果发生更为严重,虫果率超过30%。

2.4 结论提出

通过此次对甘肃省苹果产区研究也发现,它的病虫害种类正在不断增加,而且病虫害所导致的苹果园大面积受病以及病虫害分布范围及发生程度之广之高也是近年来所普遍存在的。从调查结果来看,导致苹果树腐烂的病害方面在甘肃省最为严重,这说明当地对某些传统老果园的果树管理及设备改造势在必行。而且经过调查也发现,当地多数地区对病虫害缺乏有针对性有效预测,不能在适期进行有效防治,因此造成较大损失也在所难免。所以也希望当地能够建立实地预测模型,对农业种植病虫害做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以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对于某些苹果园的病虫害防治可以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比如对锈病多发区就可以采取苹果园改造迁址,将其建设到距离桧柏较远的位置[2]。

总结

此次对甘肃省苹果主产区调查工作任务量巨大,且调查范围较广,真正实现了系统调查。其调查结果也让甘肃省明确了在未来针对自身省内苹果主产区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要在彻底掌握省内苹果病虫害发生种类与腐烂病危害程度的前提下,有规划性的开展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郑坚武,杜娟,刘箐等.天水苹果病虫害种类及发生动态调查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9,18(2):293-298.

篇5

关键词:玉竹;病虫害;调查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014第286号)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2.050

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Druce)是百合科黄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因该植物形态似竹、光莹如玉,故名玉竹。主要生于林下、林缘、山地草甸及灌木丛等阴湿处,比较耐阴,也可生于向阳山坡。近年来,由于玉竹的药食两用功能,其市场需求和应用前景广阔。

1 玉竹病害种类

1.1 叶斑病

叶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会对玉竹叶片造成影响,使叶片尖端出现椭圆或不规则形状,边缘颜色紫红、中部出现褐色的病斑,最终导致叶片枯萎死亡。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夏秋季节,雨季发病率较高,见图1。

1.2 灰斑病

灰斑病类似于叶斑病,同样是病菌性病害。在病害初期玉竹叶片的表面会形成圆形(边缘紫色中央灰色)的病变斑。在叶脉部分也会形成条状斑,严重的会导致叶片枯死,这种病变多见于夏季,6~7月最多,见图2。

1.3 根腐病

玉竹发生根腐病主要体现在根茎出现淡褐色圆形病变斑点、逐渐腐烂,严重影响玉竹的产出品质和后期的移株种植。主要原因是由镰刀菌属的一种病菌引起,会在土壤中越冬并感染根部,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玉竹病害,见图3。

1.4 锈病

锈病受害叶面上长有圆形或不规则的黄色病斑,叶背面有黄色环状小粒(锈孢子器),后期小粒破裂散出锈色孢子粉。常于5~7月发生,6~7月湿度较高时发生严重,见图4。

2 玉竹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2.1 叶斑病防治方法

注意保持种植环境卫生,出现病变叶片和枯枝需要集中烧毁,消灭越冬病原;在叶斑病发病初期,可以使用波尔多液进行杀菌,比例1∶1∶120,或者使用退菌特(50%)1000倍溶液,每隔10天喷洒一次,持续2~3次。

2.2 灰斑病防治方法

使用百菌清500倍溶液进行杀菌,每6~7天进行喷洒,持续3次即可。

2.3 根腐病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使用药物浇灌根部,可使用多菌灵(50%)500倍溶液进行根部杀菌,对于病害严重的玉竹,建议清除,并对土壤进行彻底的药剂消毒。

2.4 锈病防治方法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穴内撒生石灰消毒;大面积成片发生时,用25%粉锈宁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参考文献

[1]贾秀梅.玉竹常见病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1,14(10):51-52.

[2]吴社高,吴明志.玉竹病害种类及药剂防治技术[J].中国植保导刊,2005,25(02):27-28.

[3]张健夫,赵忠伟.玉竹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4,24(04):473-475.

篇6

关键词:草莓(Fragaria ananassa);炭疽病;病害调查;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S668.4;S436.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4-5650-04

炭疽病是草莓(Fragaria ananassa)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危害严重,已成为中国南方草莓产区育苗的主要障碍[1,2]。草莓炭疽病主要为害草莓的叶片、叶柄与匍匐茎,严重时病菌侵入短缩茎,致使整株凋萎枯死;托叶、花及果实也可感染[3]。

目前关于草莓炭疽病的研究认为,引起该病害发生的主要病原菌有3种——草莓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agariae Brooks)、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 Simmonds)和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 Penz.)。气候条件不同,病原菌种类也有较大差异。据相关文献记载,在以色列,尖孢炭疽菌是草莓炭疽病的主要致病茵,其次是胶孢炭疽菌[4,5]。而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胶孢炭疽菌主要为害匍匐茎和短缩茎,是草莓炭疽病菌的主要种群;尖孢炭疽菌主要为害果实[6,7]。中国于1991年由叶正文等[8]首次发现草莓炭疽病,近年在全国各地的为害逐渐加剧,尤其是在高温多湿季节更为严重。任小杰等[9]报道胶孢炭疽菌是上海草莓炭疽病的优势种群,而尖孢炭疽菌仅在从辽宁丹东引进的草莓果实上有所发现,不是主要种群。近年来湖北省草莓主产区在育苗期间,炭疽病发病很频繁,且越来越难防治[10]。为进一步了解湖北省草莓炭疽菌的病害发生情况,为湖北省草莓炭疽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本研究于2012年夏季对湖北省各地草莓育苗期炭疽病发病情况做一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湖北省草莓主栽品种晶瑶、丰香、法兰地为调查对象。

1.2 炭疽病病害的调查方法

2012年夏季,以湖北省草莓生产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每个单元随机选取1~2个村,对草莓育苗期炭疽病病害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

1.2.1 炭疽病发病率的调查 随机调查3个点,每点占地1 m2,调查草莓植株总数及发病植株数、死亡植株数。发病率计算公式为: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死亡率计算公式为:死亡率=死亡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1.2.2 炭疽病病情指数的调查 随机调查3个点,每点选取4棵植株,每棵植株选取5片叶,调查草莓炭疽病病情指数。草莓炭疽病病害分级标准参照叶正文等[8]、王丰等[11]的方法,略有改进。病情指数的计算公式为: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级代表值)×100。

1.3 炭疽病病害的鉴定

采集草莓炭疽病病害样本,对于有典型病害症状的样本根据所表现的特征对病害进行初步判断。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应用PDA培养基,获得病原菌的纯培养。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病原物的特征,对病原进行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晶瑶草莓炭疽病发病率及危害程度

调查发现,在湖北省草莓育苗期,7月上旬至8月下旬炭疽病对草莓植株地上部分的侵染部位几乎是全方位的,各地草莓叶片、叶柄、匍匐茎、短缩茎上普遍存在炭疽病病斑(图1a、1b、1c);萎蔫或枯死的草莓植株短缩茎剖开,可见病菌从外向内入侵致使植株维管束褐变(图1d)。炭疽病在叶片上的侵染症状表现为直径1~6 mm的灰黑色圆斑;在叶柄和匍匐茎上的侵染症状表现为黑褐色、稍凹陷的纺锤形病斑,长约2~8 mm,病斑以上部位后期表现为干枯死亡。其中匍匐茎、叶柄最易感病,叶片、短缩茎次之。不同品种,不同地区之间炭疽病发病的普遍程度和整体严重程度不同。从表1可以看出,湖北省各地晶瑶草莓育苗期植株的发病率介于14.0%~69.1%,平均为41.7%;晶瑶植株死亡率介于0.0%~23.1%,平均为9.8%;晶瑶植株病情指数介于7.7~38.0,平均为21.5。总体而言,咸宁市咸安区、荆州市沙市区锣场镇、武汉市洪山区、鄂州市鄂城区等地发病较重,发病率达到了55.0%以上,死亡率达到了9.0%以上,病情指数达到了28.0以上;宜昌市夷陵区、宜都市、广水市、利川市等地晶瑶植株发病相对较轻,发病率在25.0%以下,死亡率在2.0%以下,病情指数在10.0以下。

2.2 丰香草莓炭疽病发病率及危害程度

2.3 法兰地草莓炭疽病发病率及危害程度

2.4 草莓炭疽病病原鉴定

3 讨论

3.1 炭疽病对湖北省草莓育苗期危害较大

草莓为营养繁殖,病菌可以菌丝体或侵染丝生活或潜伏在病组织中,通过小苗的移栽从育苗地传播到大棚,或通过采果后用于繁苗的植株传播到育苗地。在育苗地,发病组织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则通过雨水的飞溅,从伤口或直接从表皮侵入,辗转为害。发病适温28~32 ℃,6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草莓越夏繁苗的高温阶段在苗圃多发且危害严重。育苗期的高温干燥不利于匍匐茎的伸展和根系入土生长,植株抗病性下降;同时暴雨传播大量的病菌,常会带来病害的爆发。育苗期高温干燥和多暴雨,炭疽病发生重,严重田块甚至可导致绝收。

3.2 育苗期炭疽病的危害程度与草莓品种、地理气候、栽培措施密切相关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晶瑶较感炭疽病,法兰地较抗炭疽病,因此炭疽病对法兰地育苗期危害较小。就同一品种而言,气温相对冷凉的山区、丘陵地带,炭疽病发病率较低如宜昌市夷陵区、广水市、利川市等,平均气温较高的地方发病较重,如武汉市洪山区、鄂州市鄂城区等地。炭疽病的危害程度也与栽培措施密切相关,在气候相近的条件下,宜都市对育苗地进行了土壤消毒或采用新地育苗,晶瑶草莓繁苗效果较好;而荆州市沙市区锣场镇因多年连作,晶瑶草莓繁苗效果较差。

参考文献:

[1] DAI F M, REN X J, LU J P. First report of anthracnose fruit rot of strawberry caused by Colletotrichum acutatum in China[J]. Plant Dis,2006,90(11):1460.

[2] 张海英,张明会,刘志恒,等.草莓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38(3):317-321.

[3] TANAKA M A S, PASSOS F A. Pathogenic characterization of Colletotrichum acutatum and C. fragariae associated with strawberry anthracnose[J]. Fitopatologia Brasileira,2002,27(5):484-488.

[4] DENOYES-ROTHAN B, GU?魪RIN G, D?魪LYE C, et al. Genetic diversity and pathogenic variability among isolates of Colletotrichum species from strawberry[J]. Phytopathol,2003, 93(2):219-228.

[5] FREEMAN S, HOROWITZ S, SHARON A. Pathogenic and nonpathogenic lifestyles in Colletotrichum acutatum from strawberry and other plants[J]. Phytopathol,2001,91(10):986-992.

[6] URE?譙A-PADILLA A R, MACKENZIE S J, BOWEN B W,et al. Etiology and population genetics of Colletotrichum spp. causing crown and fruit rot of strawberry[J]. Phytopathol,2002,92(11):1245-1252.

[7] XIAO C L, MACKENZIE S J, LEGARD D E. Genetic and pathogenic analyses of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from strawberry and noncultivated hosts[J]. Phytopathol,2004,94(5):446-453.

[8] 叶正文,郑宏清,童尧明,等.上海地区草莓炭疽病病原种类及品种抗性研究初报[J]. 上海农业学报,1997,13(1):75-80.

[9] 任小杰,梁 艳,陆金萍,等.上海地区草莓炭疽病病原鉴定[J]. 植物病理学报,2008,38(3):325-328.

篇7

[关键词]单道岔 渡线 整治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162-01

两条平行线路间的单道岔渡线,是两组同向单开道岔岔后侧向的直线连接。按设计图纸铺设的道岔渡线,线路中心的几何图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在站场的单道岔渡线中有:两条上下行正线之间的渡线;正线与到发线之间的渡线;两条到发线之间的渡线;到发线与专用线之间的渡线等。

单开道岔是站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单道岔渡线也是多数站场铺设的常用设备。由于单开道岔在使用中逐渐形成的病害,维修未及时整修,病害延伸发展,导致岔后侧向轨向的改变,两条平行线路间的单道岔渡线轨向不直顺,这种病害普遍存在。此类病害在大站场设备中比较突出。目视渡线轨向不良,一种是折线形,另一种是“S”形。按《铁路线路修理规则》规定,严重轨向不良的矢度,超过允许偏差管理值,对行车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轨检车动态检测易出现Ⅱ级水平加速度不良缺点分,甚至出现Ⅲ级水平加速度不良缺点分。

一、渡线轨向不直顺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由于道岔通过总重和列车运行方向的不同,道岔出现纵向整组爬行,特别是两组道岔成相反方向的爬行,导致轨向良好的渡线,初期轨缝拉大或挤瞎,两组道岔原有坐标位置发生变化。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基层班组采取更换加长钢轨,防止螺栓拉断,或更换缩短钢轨,防止绝缘接头顶死,造成连电打“救急针”的做法,形成新的病害。这样的“应急”处理方法,导致轨向不良越来越严重。

2.单开道岔轨向不良,是从转辙部开始的。侧向通过列车,转辙部横移是设备变化的正常规律,如不定期拨正横移位置的轨向,长期不整修,就会向岔后方向延伸发展,以至于整组道岔横移,道岔原有坐标位置发生了改变。《铁路线路修理规则》没有明文规定道岔整组横移的检查验收标准,所以维修也没有列入作业项目。转辙部横移轨向不良,用10m弦检测,接近超限值,如果没有拨正,不良轨向向岔后方向延伸发展,整组道岔横移与道岔尾相连接的侧向线路轨向也随之发生改变。

3.道岔大修是根治道岔及道岔前后线路病害的最好时机。大修之前没有对病害进行全面的调查,特别是单道岔渡线轨向不良,对于维修来说,会形成不可逆的病害。正因为对道岔病害形成的原理理解不深,道岔横向和纵向坐标位置的改变,通过道岔大修复位可以得到根治病害的重要性认识不高,所以原位大修,特别是道岔全长有变化的新道岔,没有复位道岔大修之后的渡线,跟原来的不直顺轨向相比较,更加严重。

4.少数渡线铺设时就存在轨向不良病害。道岔铺设时没有按标准岔后开程组装,后开程大于或小于标准值,渡线全长范围内,工作边或非工作边检测有失度,这种先天病害在站场中也不少见,特别是木枕道岔。

二、渡线轨向不良检测方法:

1.目视岔后侧向轨向,是否与辙叉侧向工作边的延长边为一条重合线,切入或斥离辙叉侧向工作边延长边的都不是一条直线渡线。两岔尾间钢轨工作边或非工作边检测有无矢度,有失度的肯定不是一条直顺渡线。

2.分别检测两组道岔后开程,检测终点至接近另一组导曲线终点处。岔后开程是连接辙叉两根钢轨直线内,两对应点工作边之间的距离。根据检测数据与标准值相比较,可确定长枕改道的工作量和作业范围。用这种方法可达到两组道岔各自侧向轨向直顺的目的,但不能实现两组道岔之间渡线直顺,使之成为一条直线。因此,要满足渡线成为一条直线,必须通过测量,确定标准线间距才可实现。

三、整治方法:

整治单道岔轨向渡线不直顺病害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纵向整组道岔位移,在不改变线间距的基础上,改变渡线长度,以满足渡线的设计标准长度。这种方法必须是利用道岔大修机会才可实现。另一种是整组道岔横向位移,在不改变现有渡线长度的基础上,改变现有线间距,以满足渡线线路中线的正确位置。这种方法实用可行,整治效果也较好。具体操作要领如下:

1.确定主线和次线。以主线为基准线,通过检测,确定横向拨动次线道岔及前后的拨动量,达到渡线直顺的目的。在各种类型的渡线中,两线均为正线的,以大长直好的一行为主线;一条线为正线,另一条为到发线的,以正线为主线;两线均为到发线的,以大长直好的为主线;一条为到发线,另一条为专用线的,以到发线为主线。确定主线之后,仍需对主线道岔及前后各100m线路进行大长直的检查,不直顺的位置拨道整治。

2.以检测的主线道岔后开程为依据,确定次线道岔及道岔前后线路的横向位移量。

如图1主线道岔最后一点后开程测点,应在接近次线道岔导曲线终点处。检测实际后开程,在渡线轨底做出标记,再与推算出的标准后开程比较,计算差值,在渡线轨面上做出标准后开程工作边的标准测点B的标记。主线道岔后直向最后一点后开程测点,向岔前方向量取最后一点后开程÷2倍岔号之商的长度,该点即为通过BO检测线间距在主线上的垂足。以垂足工作边为起点,通过B点向次线道岔外直工作边量取实际线间距,实际线间距与主线道岔最后一点实际后开程与标准后开程之差,即为标准线间距。

3.确定标准线间距后,左右各每隔5根轨枕量取实际线间距,两者之差即为达到渡线轨向直顺的拨道量。拨道的长度可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

4.在提前调查的两组道岔后开程和标准线间距拨道量的基础上,分两个作业组,改道和拨道。应注意的是两组道岔后开程必须达到设计标准。用三角函数解析如下:

在三角形BAO中

∠BAO=(1800-∠α)÷2

AB-最后一点标准岔后开程长度

∠α-辙叉角

BO=AB・sin∠BAO

AO=AB÷2倍岔号

AO=AB・cos∠BAO=AB÷2倍岔号

简易计算AO值方法:

如图11,在BAO中,作AO延长边上OC=AO,则BC=AB=标准后开程长度。

在BAC中,∠ABC=∠α=辙叉角

AB÷道岔号=AC AO=AC÷2=(AB÷道岔号)÷2=AB÷2倍岔号=标准后开程÷2倍岔号。

结束语:两平行线间单道岔渡线病害,在调查拨道量的同时,还要考虑拨后电务设备是否侵限,电气化区段一次拨道量是否违反规定, 全面调查之后,再安全施工。以上方法,也适用于利用检测大后开程的方法,整治任何类型交叉渡线道岔横向位置不正确病害,以及菱形前后轨向衔接不直顺病害的整治。

参考文献

[1] 《普速铁路工务安全规则》铁总运[2014]272号.

篇8

【关键词】洋葱;根腐病;发生;调查

Film-mulching oni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pathogenesis of Fusarium root rot

Yang Renyi1 Feng tao1 He Jun hong1 Kang Chenghui2 Si haizhong3 Li Feng4

1.Academy in Jiuquan city, Gansu province Jiuquan 735000

2.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3.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entres in Yumen city, Yumen 735200

4.xincheng Township agricultural station in Jiayuguan city, Jiayuguan 735100

【Abstract】returning Fusarium oxysporum Fusarium root rot of onion industry is now Gansu Jiuquan and Jiayuguan onion-producing areas of outbreak of disease, incidence of General 0.75%~4.9%, Tin 35.4%~51.9%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disease.Occurrence of the disease show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long course, no obvious resolution phase; region wide distribution, covering Jiuquan and Jiayuguan all onion-producing areas, severity and 5~8 cm topsoil in different production areas of the film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erature.

【Keywords】onion root-rot occur survey

洋葱镰刀菌根腐病是自2008年以来甘肃省酒泉、嘉峪关洋葱产区由原压砂露地播种转变为温室育苗、大田黑色地膜覆盖移栽生产方式而突发的重大病害,目前发病面积覆盖全部0.8万hm2洋葱生产,已经上升为本区域洋葱生产上最危险的病害。主要症状:进入5月初洋葱叶片开始发黄,逐步表现外缘叶片枯萎、洋葱鳞茎腐朽坏死;进入7月下旬至8月上旬病害发生程度加剧,表现连片发黄枯死,用手轻拔即起,根盘腐朽、须根脱落;湿度大的有蝇蛆腐生。2011年经过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对典型病株标本的病原分离培养,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洋葱镰刀菌根腐病是近年来本地区新发病害,该病与此前国内报道的洋葱干腐病[1]病原﹝Fusarium spp﹞相似,但症状不同,洋葱露地播种期间当地没有发现发生。为了掌握该病病害的发生与环境因素间的关系、为害程度,以便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法,笔者于2012年在酒泉、嘉峪关洋葱产区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地点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调查地点分别设在酒泉、嘉峪关洋葱产区的以下4个生态环境区:

(1)酒泉市肃州区果园乡、银达镇,嘉峪关市新城乡,普通井水灌区;

(2)肃州区泉湖乡、铧尖乡、三墩镇,盐碱地泉水灌区;

(3)肃州区下河清乡,金塔县金塔镇、玉门市花海镇,温暖洪水灌区;

(4)肃州区金佛寺镇、西洞镇,玉门市玉门镇,沿祁连山冷凉洪水灌区。

1.2 调查方法

于2012年5月初,分别在上述四区每个点各设置固定地1块、面积不小于0.2 h㎡,中间加设地埂,一多半覆盖地膜,一小半露地对比。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可比性,统一设置各固定点调查地块洋葱品种为当地主栽黄皮品种牧童,移栽时间为4月18~20日,全生育期浇水8次,底肥农家肥3m3配16%颗粒磷肥106kg/667㎡、33%硫酸钾11kg/667㎡,结合二、三水追施46%尿素60kg/667㎡。

5月4~6日在各固定点调查地块覆盖地膜和露地对比田分别按对角线法固定5个样方,样方面积1.5m×1.5m=2.25㎡,全苗99株,6、7、8月分别跟踪调查发病时期、发病率、统计区域内相同发病程度的面积、总面积,记载土壤温度,后期测定产量,测算病害对洋葱产量、效益的影响。

发病率(%)=(发病株数/样方总株数)×100%

各级别发病面积(%)=(各级别发病田总面积/区域内地膜洋葱全部面积)×100%

各级别病区洋葱产量(kg/667㎡)=(样方无病洋葱实际产量/2.25㎡)×667㎡

各级别病害对洋葱效益损失(元/667㎡)=(样方洋葱发病个数×(样方无病洋葱重量kg/样方无病洋葱个数)/2.25㎡)×667㎡×0.37元/kg(按2012年最低市场收购价计算)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发生程度与分布区域

表1是截至2012年8月10日最终收获期,酒嘉地区地膜洋葱根腐病发生分布与为害程度的统计汇总表。从表1可以看出,该病在酒嘉洋葱产区4个生态区的轻微(普遍)发病率为0.75%~4.9%,相应发病面积占全区地膜洋葱总面积的69.28%;中轻度病田发病率为6.80%~9.50%,四大调查生态环境区均有分布,重点在肃州区果园乡、银达镇,嘉峪关市新城乡普通井水灌区(Ⅰ区)和肃州区金佛寺镇、西洞镇,玉门市玉门镇祁连山冷凉洪水灌区(Ⅳ区),发病区面积占总面积18.25%;中重度病田发病率为13.49%~24.08%,占总面积10.68%,重点在肃州区泉湖乡、铧尖乡,三墩镇盐碱地泉水灌区(Ⅱ区)、肃州区下河清乡,金塔县金塔镇、玉门市花海镇温暖洪水灌区(Ⅲ区);重度病田发病率为35.4%~51.9%,占总面积的1.5%,重点分布在肃州区泉湖乡、铧尖乡,三墩镇盐碱地泉水灌区(Ⅱ区);特重病田发病率为78%,占总面积的0.02%,重点分布在肃州区下河清乡,金塔县金塔镇,玉门市花海镇温暖洪水灌区(Ⅲ区)。

2.2 病害的发生时期

病害的初发时期、发生进度和洋葱的生长发育期紧密相关,与生态区域无关。初发期均在5月上旬至6月初;6月中旬至7月上旬期间发病程度缓解,田间不再增加新病株; 7月中旬至8月下旬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此后直到成熟收获持续发生,没有消退迹象。

2.3 不同生态环境区病害发生状况

2.3.1 不同生育阶段各病区病害发生程度

表2是不同发病期根腐病在地膜和露地田间发病率汇总表。结果显示:

前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地膜洋葱根腐病在肃州区下河清乡,金塔县金塔镇、玉门市花海镇温暖洪水灌区(Ⅲ区)发病快且重,发病率为0.61%;其次是肃州区金佛寺镇、西洞镇、玉门市玉门镇沿祁连山冷凉洪水灌区(Ⅳ区),发病率为0.47%;肃州区泉湖乡、铧尖乡,三墩镇盐碱地泉水灌区(Ⅱ区)和肃州区果园乡、银达镇,嘉峪关市新城乡普通井水灌区(Ⅰ区)发病相对较缓,发病率分别为0.40%、0.34%。

中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和前期发病程度相比,该阶段4个病区病害发病率的增长均在0.1%以下,表现阶段性整体抗病。

后期(7月中旬~8月下旬)发病重的区域是肃州区下河清乡,金塔县金塔镇、玉门市花海镇温暖洪水灌区(Ⅲ区),发病率为6.06%,比前期增加5.45%;其次是肃州区泉湖乡、铧尖乡,三墩镇盐碱地泉水灌区(Ⅱ区),发病率为4.71%,比前期增加4.31%;发病较缓的区域是肃州区金佛寺镇、西洞镇、玉门市玉门镇沿祁连山冷凉洪水灌区(Ⅳ区),发病率为3.43%,比前期增加2.96%,肃州区果园乡、银达镇,嘉峪关市新城普通井水灌区(Ⅰ区)发病率为3.37%,比前期增加3.03%。

露地洋葱根腐病前期和中期4个区域发病率皆为0.00%。到后期仅在肃州区下河清乡,金塔县金塔镇、玉门市花海镇温暖洪水灌区(Ⅲ区)、肃州区泉湖乡、铧尖乡,三墩镇盐碱地泉水灌区(Ⅱ区)有极轻微发生,发病率分别为0.13%、0.07%。

2.3.2 各区各阶段病害发生与耕作层土壤温度

表3是不同发病时期5~8 ㎝耕作层土壤平均温度统计表。对比表2,

前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后期(7月中旬至8月下旬)各区域地膜洋葱根腐病的发病率由高到低的次序和膜下5至8 ㎝耕作层﹥28℃土壤温度的高低次序完全一致。比如从表3中可看出,前期 ≥28.26℃土壤温度由高到低依次是Ⅲ﹥Ⅳ﹥Ⅱ﹥Ⅰ,表2显示根腐病的发病率由高到低的次序依次也是Ⅲ﹥Ⅳ﹥Ⅱ﹥Ⅰ;后期表3中≥29.76℃土壤温度由高到低依次是Ⅲ﹥Ⅱ﹥Ⅳ﹥Ⅰ,表2根腐病的发病率由高到低的次序依次也是Ⅲ﹥Ⅱ﹥Ⅳ﹥Ⅰ。中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各大区膜下5至8 ㎝耕作层土壤温度≤27.33℃,各大区根腐病的发病率增加量均在0.1%以下。

对比表2,露地洋葱根腐病在前期、中期各大区不发生,后期仅Ⅲ、Ⅱ有轻微发生;表3显示3个阶段中4个区域露地洋葱根腐病调查地块30天5~8 ㎝耕作层土壤平均温度均远低于28℃。

2.4 根腐病的发生对洋葱产量与效益的影响

表4是2012年酒嘉地区洋葱根腐病不同发病率、发病面积比重和产量效益损失调查统计表。对比表1可以看出,在轻微发病区间的发病面积约5543hm2,占酒嘉地区洋葱面积比重最大达69.28%;所造成实际产值损失合计达到536.28万元,占该病害对当地洋葱造成损失总和的30.95%,居第二位。中轻度发病面积1481hm2,占面积比重18.52%;造成损失432.79万元,占24.98%,居第三位。中重度发病面积854.7hm2,占面积比重10.68%;造成损失576.34万元,占33.27%,居第一位;重度发病面积120hm2,占洋葱面积比重1.50%,造成损失182.18万元,占10.51%,居第四位;特重发病面积2hm2,占洋葱面积比重0.02%,造成损失4.98万元,占0.29%,居第五位。

说明:2012年酒泉嘉峪关洋葱生产成本及根腐病病害造成损失情况

1 2012年酒泉、嘉峪关产区地膜洋葱面积: 12 万667㎡

2 2012年秋季酒、嘉地区洋葱市场最低收购价: 370 元/t

3 2012年酒、嘉地区农户地膜洋葱各项生产成本: 1559.15 元/667㎡

4 2012年镰刀菌根腐病病害对酒、嘉洋葱造成产量损失: 4.70 万t

5 2012年病害对酒、嘉洋葱造成经济损失: 1.74 万元

6 2012年因病酒、嘉洋葱实际产值: 76.65 万t

7 2012年因病酒、嘉洋葱实际收入: 28.36 万元

3 小结与讨论

3.1 病害发生的关键环境因素

地膜覆盖使土壤耕作层温度提高到28℃以上,是造成洋葱镰刀菌根腐病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当前期、后期5~8 ㎝耕作层土壤平均温度﹥28℃时,病害发生更明显:温度高,根腐病发病率相应高;中期各区膜下耕作层温度﹤28℃,则发病率提高不明显。同时,各区露地洋葱前、中期不发病,后期仅Ⅲ区、Ⅱ区有轻微发生,相对应3个阶段4个区域耕作层土壤平均温度均远﹤28℃。

根腐病在酒嘉4个生态区普遍发生,特重、重度病田重点分布在Ⅲ区、Ⅱ区。从表3可以看出,这两大病区在前、后发病期的土壤耕作层温度均在30℃以上,发病率越高,对应的土壤温度也越高。Ⅲ区即地处金塔-花海盆地的肃州区下河清乡、金塔县金塔镇、玉门市花海镇温暖洪水灌区,洋葱生长季节土壤温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Ⅱ区即肃州区泉湖乡、铧尖乡、三墩镇盐碱地泉水灌区,该区域盐碱化土壤温度在生长季节阳光充裕时容易快速升高,是导致两区域病害发生严重的重要原因。

Ⅰ区、Ⅳ区分别是肃州区果园乡、银达镇、嘉峪关市新城乡普通井水灌区和肃州区金佛寺镇、西洞镇、玉门市玉门镇祁连山冷凉洪水灌区,生长季节土壤温度与Ⅲ区、Ⅱ区相比变化比较平缓,发病率相对较低。

3.2 洋葱生产环境的改变与洋葱的效益

地膜覆盖育苗移栽生产模式的普及对提高洋葱生产效益非常明显。根据本项目的调查,在酒嘉洋葱产区的4个生态调查区没有发病地块地膜洋葱平均产量6778.9kg/667㎡,比露地对照洋葱平均产量5001.1kg/667㎡,增产35.55%,同时生产的洋葱品质优良、商品性好,深得国内外客户好评,为当地农民增收提供了好的途径。但该项技术彻底改变了洋葱生产的田间环境,导致镰刀菌根腐病发生,短短4?5年时间使洋葱产量由地膜生产初期的平均7吨/667㎡下降到目前的平均5.47t/667㎡,下降24.99%,面积由高峰期2008年的1.06万hm2下降到目前的0.86万hm2,下降32.50%。由于该病害的爆发基本上抵消掉了由于该生产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该生产技术的推广同时改变了洋葱生长的土壤、水肥等生产环境,对病害的发生也有重大影响,调查结果有待再续报告。

篇9

关键词:丽水;园林植物;病害;调查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6-0061-07

1 引言

随着丽水市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区绿地的面积也成倍增长。绿化规模的日益扩大,绿化植物新品种引进数量也不断增加,绿化植物产品流通也日益频繁,为丽水市城区绿地带来了大量新的病害,也给本地病原菌提供了新的寄主,从而使丽水市城区绿地植物病害变得复杂多样,病害发生也呈加重态势。而丽水市城市园林病害防治工作却相对薄弱,至今尚未开展过较系统的城区绿地植物病害调查和研究,城区绿地病害的种类分布和发生规律也了解不多,存在植保工作较明显滞后于城市绿化的发展,已影响到市容市貌以及绿化工作的成效。鉴于目前丽水市城区绿化发展的需要,笔者于2010年10月到2011年11月对丽水市城区主要绿地园林病害进行了普查和鉴定。

2 调查方法

(1)全面普查。分别于2010年10月18~29日、2011年5月9~15日、2011年7月2~10日和2011年9月4~10日对城区主要道路、公园、绿地面积大的单位开展了全面普查,调查园林病害种类、分布及其危害情况。危害程度分轻微、中等、严重3级记载,分别用“+”、“++”、“+++”符号表示。

(2)随机调查结合监测。平时结合园林养护工作,随机性地了解植物病害种类、发生地、危害情况,并及时做记录;根据历年病害发生情况,对主要病害进行定点监测。

3 调查结果

经过对丽水城区主要绿地植物病害调查发现,在117种城区绿地绿化植物上,有园林植物病害151种,其中真菌病害143种、细菌病害2种、植原体病害1种、病毒病2种、生理性病害3种,危害较重或严重的病害46种。具体见下列丽水市城区主要绿地植物病害调查名录。

矮牵牛灰霉病(Btrytis cinerea pers.)寄主:矮牵牛,为害部位:叶,危害程度:+,分布:丽阳路、花园路、江滨公园。

矮牵牛叶枯病(Alternria sp.)寄主:矮牵牛,为害部位:叶,危害程度:+,分布:丽青路、花园路。

八角金盘疮痴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寄主:八角金盘,为害部位:叶,危害程度:++,分布:绿谷大道、丽职院、人民路、中东路、江滨公园、处州公园。

八仙花炭疽病(Colletotrichurn hydrangeae Saw)寄主:八仙花,为害部位:叶,危害程度:++,分布:花园中学、丽青路。

八仙花叶斑病(Phyllosticta hydrangeae Ell. et Fv.)寄主:八仙花,为害部位:叶,危害程度:+ 分布:人民路、处州公园。

草坪褐斑病(Rhizoctonia solani Kuhn.)寄主:马尼拉草,为害部位:叶,危害程度:+,分布:江滨公园、汽车西站、丽职院、丽阳公园、石牛路、火车站、人民路、绿谷大道、纳爱斯、囿山路。

草坪锈病(Puccinia coronata Corda)寄主:马尼拉草,为害部位:叶,危害程度:+,分布:丽职院、丽阳公园、石牛路、火车站、人民路、绿谷大道、纳爱斯、囿山路。

草坪叶枯病(Fusarium spp.)寄主:马尼拉草,为害部位:叶,危害程度:+,分布:江滨公园。

茶花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sporoides Penz.)寄主:茶梅、茶花,为害部位:叶,危害程度:+,分布:处州公园、江滨公园、丽水学院、丽阳公园、丽职院、万象山公园、民俗乐园。

茶花叶斑病(Phyllosticta theicola Petch)寄主:茶花、茶梅,为害部位:叶,危害程度:+,分布:丽职院、丽阳公园、石牛路、火车站、人民路、绿谷大道、纳爱斯、囿山路、江滨公园、汽车西站大洋路、老人公园、乡恋园。

茶梅饼病(Exobasidium vexans Massee)寄主:茶梅,为害部位:叶,危害程度:++,分布:丽职院。

茶梅灰斑病(Pestalotiopsis guepini (Desm.) Stey.)寄主:茶梅。为害部位:叶,危害程度:++,分布:处州公园。

雏菊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寄主:雏菊,为害部位:叶,危害程度:+,分布:解放街。

垂柳锈病(Melampsora coleosporioides Diet.)寄主:垂柳,为害部位:叶,危害程度:++,分布:绿谷大道、江滨公园、丽水学院、丽职院、老人公园。

杜鹃褐斑病(Cercospora rhododendri Guba)寄主:杜鹃,为害部位:叶,危害程度:+,分布:江滨公园、万象山公园、丽水学院、丽职院、处州公园、梅山公园。

杜鹃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lde penz)寄主:杜鹃,为害部位:叶,危害程度:+,分布:丽水学院、江滨公园、囿山路。

杜鹃叶斑病(Cercospora Hnocdodendri Fer)寄主:杜鹃,为害部位:叶,危害程度:+,分布:城北路、绿谷大道、囿山路、丽阳公园、人民路、大猷路、江滨公园。

篇10

烟田病害种类调查结果发现,贵阳地区烟草主要病害有烟草立枯病、烟草根腐病、烟草普通花叶病、气候斑病、马铃薯病毒病、赤星病、黒胫病、白粉病等13种。育苗期主要发生立枯病和根黑腐病,立枯病为育苗期的重要病害,根黑腐病为育苗后期的重要病害。

大田期烟草普通花叶病、马铃薯Y病毒病和白粉病危害严重,最大危害株率均高达100%。其中,返苗期烟田有零星病毒病病株,团棵期病毒病危害扩大,至旺长期多数烟苗发生不同程度感病;白粉病发生于旺长期,并在烟田快速传播而造成大面积发生危害。赤星病于烟株旺长期发现,表现为底部烟叶零星感病,伴随烟草的生长,感病株数渐增,危害程度缓和。

此外,在部分调查区,如开阳县楠木渡镇新风植烟区,黑胫病和青枯病常发地同时种植蓝江3号和其他烟草品种,旺长期前烟苗生长均表现正常,至旺长期蓝江3号烤烟的发生感病时间较晚,且烟株感病株率和受害程度明显低于其他品种烤烟,蓝江3号烤烟则表现出极易感病毒病。烟田杂草种类调查结果表明,烟田主要杂草有马唐、藜、小藜、酸模叶蓼、尼泊尔蓼、野荞麦、豨莶、鬼针草、铁苋、繁缕、牛繁缕、打碗花、大籽蒿、小蓟等13科33种,烟田杂草可以直接或间接危害烟草,其中,部分杂草携带的病毒可成为烟草病害发生的源头。此外,在共同的生境种,与烟草争夺生境和营养物质,对烟草的生长亦有重要影响,如牵牛类杂草能够绕着烟草主茎生长。因此,对烟田杂草应适期耕除,以削弱杂草的种群优势,降低其对烟草生长的负面作用。

2012年贵阳市烟草害虫发生较轻,而病害发生较重,杂草发生种类较多,部分植烟区烟田杂草危害严重。贵阳地区发生较大、危害较严重的烟草有害生物主要有烟蚜、小地老虎、斜纹夜蛾、烟草花叶病毒病、马铃薯病毒病(马铃薯Y病毒病、烟草脉斑病毒病等)、赤星病、白粉病、黑胫病、青枯病、气候斑病、马唐、辣子草、鬼针草、大籽蒿、反枝苋、尼泊尔蓼、打破碗花等。需要加强对该类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注重育苗期、返苗期和团棵期对相关病虫害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