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体系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5 18:0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销售体系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销售体系建设方案

篇1

“内部控制”已成为央企、国企和上市公司的热门词汇,不过大家态度不同,有的公司对它热烈欢迎,有的则对它诚惶诚恐,也有的对它嗤之以鼻,表面上恭恭敬敬,实则敷衍了事,或者避而远之。总体来说,央企、大型国企和大型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比较重视,也做得较好,但也有许多上市公司抱着应付证监会审查的心态,形式化的开展合规型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而没有真正结合企业实际,深耕细作,把提高基础管理水平作为基本目标。这些上市公司存在以下几类典型问题。

一、认知问题

内部控制是比较新的管理概念,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对它不甚了解。对于内部控制的误解,诸如“是对管理层权利的牵制与约束”、“会降低企业运营效率”、“是途耗成本的工作,并不能为企业带来多大价值”、“是证监会的要求,我们只需满足监管要求即可,不必花太大力气去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很简单,证监会审查那关好过得很”等等,并不鲜见。对于管理者秉持这种观念的上市公司,笔者深感担忧。

首先,没有切实把基础管理水平提升作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

每个企业不论大小都有内部控制,只是未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它是企业新型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企业生命周期中的每个重要阶段,基础管理水平都需要进行阶段性提升,内部控制亦是如此。然而,当企业规模达到一定时候,原有的分散型内部控制已难以提升,必须进行体系化建设,才能使企业管理水平上升到新的台阶。而且,当今衡量大型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内部控制水平,只有真正重视,认真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才能进一步提升基础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战略目标实现。

其次,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体系给企业带来的价值。

一位经济学家曾说“企业利润=销售总额-总成本-不可预知损失”。内部控制既能帮助企业增长销售额,又能减少成本,还能减少损失。

从销售管理角度来讲,有的企业并未做好充分地市场调查及预测就盲目研发或推出新产品,同时伴随着定价机制不合理、销售策略不灵活、信用管理跟不上、货款收不回等问题,最终导致销售总额下降,这就是典型的销售管理内部控制缺失。《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第五条说到,“企业应当加强市场调查,合理确定定价机制和信用方式,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销售策略,灵活运用销售折扣、销售折让、信用销售、代销和广告宣传等多种策略和营销方式,促进销售目标实现,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从成本管理角度来讲,成本控制已蕴含于内部控制体系的各个环节,使企业成本总额合理降低。《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第五条说到,“企业的采购业务应当集中,避免多头采购或分散采购,以提高采购业务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堵塞管理漏洞”;《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第八条说到,“各项费用、成本的确认应当符合规定,不得随意改变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费用、成本。”

不可预知损失指的是由于舞弊、造假、诉讼、盗窃、客户退换货、自然灾害等难以预知的风险事件带来的企业经济损失,而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作用就是防范这些风险事件的发生,或者降低其发生后带来的经济损失。

再次,错误地以为内部控制很容易通过证监会审查。

2011年,273家试点上市公司进行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总体上取得了可喜成果。然而,其中仍有少数上市公司抱着侥幸心理,没有认真开展此项工作,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发现大量内部控制缺陷,结果受到证监会公开批评,影响了公司形象,导致股价连续下跌,真是因小失大。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些上市公司没有认真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或者仅针对部分模块进行建设,另一方面是误以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还可以像以前一样由审计部关在办公室自己编写。

按照2010《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新的自我评价不再像以前一样仅针对财务报告,而是全面性的测试与评价(至少包括指引中18个方面),需要公司各部门共同参与,其评价工作底稿也必须留档作为审计证据。如果在体系建设时就偷工减料,在进行测试及自我评价时自然是漏洞百出,被审计出大量缺陷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工作方法问题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只是给出了内部控制体系框架及18个方面的要求,若没有深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推进,很容易导致推进困难,成果漏洞百出,不仅难以达到提升基础管理水平的目的,反而会降低企业运营效率。

(一)领导层没有高度重视,缺少有效组织、授权及考核。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包含公司运营管理各个层面,涉及大量的制度修订、流程文档及控制矩阵编写工作,必须公司所有部门参与,但很多其他部门认为这是审计部(或其他主责部门)的事情,于是敷衍了事的完成自己部门的工作,或者干脆推给审计部做,造成项目迟滞,推进困难,质量下降。因此,公司领导层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亲自担任项目小组领导,定期检核项目成果,纳入绩效考核,并给予审计部足够的授权,让它能够组织、协调各部门参与,共同完成这个项目。

(二)项目预算不足,项目方案只为通过证监会审查而设计

篇2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全市现代农业“6+3”产业体系和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部署,以信息化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持续推进市场导向的农产品生产、网络销售食品安全监管、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农产品网络销售四大体系建设,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坚持服务农民,建立完善“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利益分享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发展红利。坚持市场导向,探索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坚持重心下沉,以镇村为落脚点,把资金、政策和工作力量下沉到基层,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销售服务前移到乡村。坚持汇聚众力,鼓励供销、邮政、电信等系统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多方协同、上下联动,加强农村站点以及基础设施、物流体系、网络平台等软硬件建设。

用3—5年时间,力争创建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省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建成和提升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15个,培育发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优秀产品品牌1个,培育一批益农信息社示范社、标杆社、五星社,常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平均增长率达10%以上,农产品出村进城更为便捷、顺畅、高效。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市场导向的农产品生产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依托全市“三带十二园”现代农业空间格局,打造一批特色优质粮油、晚熟柑橘、绿色蔬菜供给基地。培育一批重点网货和产地直播生产基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坚持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建设一批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发展的种养循环基地。支持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并积极融入省数字三农大数据信息平台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各级现代农业园区要将信息监控平台、信息化场景应用、农产品电商销售、益农信息社为农服务等作为重点建设内容,并将其纳入星级评定指标。完善农产品产地、销地市场信息采集处理和反馈应用机制,引导生产经营者科学把握市场运行趋势和消费需求,生产适销对路农产品。〔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经济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进网络销售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应用区块链技术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溯源体系,将入网销售农产品纳入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范围,记录农产品从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全生命周期数据,实现农产品安全可追溯。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完善农业资源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和兽药休药期规定。全面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加大抽检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

督促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建立实施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审查登记、食品安全自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制止及报告、严重违法行为平台服务停止、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理等制度。督促入网食用农产品销售者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依法查处网络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互联网+”农产品广告监管,指导电商平台企业和互联网广告媒介落实管理责任,严厉打击违法虚假广告以及欺骗、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负责〕

加强食用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行动,培优金华清见、蜀珍柠檬、合众养道、锦天洪橙、振昊农业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依托“鲜”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加快“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创建。挖掘农耕文化,讲好品牌故事,推进农产品品牌向互联网品牌延伸。积极组织品牌企业参加农博会、农交会等展示展销活动。创新“互联网+”品牌营销模式,推动线上线下互促互动。鼓励支持在永佳超市、汇星百货等商超和“赶场网”“蜀之味”等电商平台设立品牌农产品和食品销售专柜、专区,持续推进在城区设立优质农产品直销中心,努力实现优质优价。强化品牌监督管理,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等行为,维护品牌形象。〔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商务经合局、市文广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邮政快递网点、供销社、益农信息社、电商服务站点等,统筹推进市、镇、村三级快递物流体系建设,建设集商品集散、运输仓储、邮政快递等服务为一体的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镇级公共服务站、村级公共服务点,畅通城乡双向流通渠道。强化烘干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移动冷藏冷冻保鲜能力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冷链物流运营主体加快消杀、烘干、预冷、保鲜、冷藏、冷冻、运输、查验等设施建设,高质量建设一批农产品区域性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基地和乡村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积极探索邮政快递、交通、供销合作社、益农信息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示范站等多方融合发展模式,推进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服务功能向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发展区、现代农业园区、农村电商和农产品流通市场聚集。引导邮政、快递企业等加强与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商或农业合作社合作,通过“交通运输+邮政快递”“电子商务+邮政快递”“特色产业+邮政快递”“邮政+快递”“快递+快递”等服务模式,畅通农产品“进城通道”。强化城市社区配送终端冷藏条件建设,做好销地与产地冷链衔接,构建覆盖农产品全程冷链物流体系。推动菜市场、社区菜店等零售市场建设改造,完善末端销售网络。鼓励生产企业加强冷链物流科技源头创新、技术装备研发和系统功能集成化研究,提供冷链物流体系科技支撑。〔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经合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经济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人行支行、中国邮政分公司、市供销社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推进农产品网络销售服务体系建设

综合利用线上线下渠道,着力培育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多样化多层次促进农产品网络销售。加快建设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农村电商(物流)站点等,统筹建设市镇村三级农产品网络销售服务体系,提供电商培训、加工包装、仓储物流、网店运营、商标注册、营销推广、小额信贷等服务。着力培育一批电商示范企业、网红品牌和创新创业带头人。推动传统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企业拓展线上业务。鼓励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入驻各类电商平台,有效对接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产销有机融合。推动优质菜场、生鲜、商超“触网”,运用云计算、人脸识别、移动支付等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方便社区居民线上买菜。鼓励支持线上平台“夜市出清”渠道建设。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定期开展益农服务主题活动,着力提升益农信息员开展服务能力,为农产品出村进城打下坚实的基层队伍保障。发挥网红主体作用,积极开展田间地头直播,突出地方特色,做好“吃”“拍”“玩”“卖”等环节的有效衔接。鼓励扶持成绩突出的农业网络红人。支持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完善企业、村集体及农民“产值分成”“寄托生产”“资产入股”等利益联结新模式。〔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经合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市场监管局、中国邮政分公司、市供销社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道办)要将“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层层压实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分工,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因地制宜制定细化实施方案,推进工作落实落地。市直有关部门要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加强督促检查,做好跟踪评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级相关工作,市直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篇3

农产品是民之食,食之主,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农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之一。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

为推进晋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切实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晋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际,制定晋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如下:

1 工作目标

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按照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的基本要求,运用现代二维码等信息技术,建成全市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将生产基地的质量安全信息、检验检测信息、产品质量及流向动态、农产品生产、用药、施肥、采收信息、部门监管信息等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及时分析、有效决策,消除安全隐患。

2 主要建设内容

晋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由“一平台五系统”组成,即构建晋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网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系统、农产品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农业投入品备案与实名销售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等五大系统模块,形成集生产、检测、监管、追溯于一体,实行内外网分别管理,外网面向公众,内网由政府和有关管理部门使用。

2.1 总体架构

系统建设依据不同角色权限和功能的不同,分为农资门店、生产单位、监管部门、检测机构、消费者五类对象:

2.1.1农资门店:主要是指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对其生产、销售的农业投入品进行购销台帐、商品库存和财务软件管理,实现农业投入品备案、实名登记购买的网络化管理。

2.1.2生产主体:主要是指已纳入追溯体系管理的农产品生产主体,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生产管理情况、生产档案记录进行日常上传、更新。

2.1.3监管部门:主要是指市、县、乡镇三级监管部门对生产数据、质量安全检测结果进行动态查询、统计分析和监督管理。

2.1.4检测机构:主要是指市、县、乡镇、农产品主体四级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和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农产品检测结果实时上传和更新维护。

2.1.5消费用户:是指消费者对纳入系统管理的可追溯农产品通过网上查询、短信查询、自助终端查询等方式对产品信息进行查询、溯源、信息互动等,满足消费者对购买产品的知情权。

2.2 五大系统

2.2.1农业投入品备案与实名销售系统。包括农业投入品备案准入、农资实名购买监管、电子台帐监管、农资监管执法等系统,系统运行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网站上,对公众开放,肩负对外宣传、公示等功能。

2.2.2农产品生产管理系统。农产品生产主体通过登录系统,根据追溯要求对生产过程信息进行录入上传,由此实现对追溯试点企业自律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该系统由农产品生产主体使用系统主要包括生产基地基本信息、投入品记录、生产过程记录、产品自检信息、追溯码打印管理和视频监控管理等。

2.2.3农产品质量检测管理系统。各检测机构在系统中如实录入检测数据,包括样品信息、检测单位、检测项目、检测结果等详细信息。本系统供各级农产品检测部门、有检测资质的机构和生产主体监测点使用。

2.2.4农产品质量追溯监管系统。系统分成市、县、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子系统,通过权限分配,市、县、乡(镇)三级根据级别、职能和所辖区域进行管理,通过网络、移动设备等查询方式,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对平台功能模块、操作用户信息等管理参数进行审核设置;对本区域范围的农业生产主体、产品生产、农产品执法巡查和质量检测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控管理;对农产品生产、安全检测等数据进行汇总分析;通过农产品追溯二维码查询相关信息,以快速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产生的环节,锁定问题源头,追踪产品流向,以加强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监管、监测、预警。系统操作用户为监管部门。

2.2.5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系统。系统为农产品消费终端用户在产品分拆前提供追溯查询服务,为公众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供留言投诉服务。该系统使用对象为消费者。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中心

该数据中心围绕晋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需求,编制统一的基础数据库标准,实现基础数据的唯一性、一致性,确保基础数据的采集、传输、调度和共享,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的数据统一。基础数据库预留统一标准接口,方便各类相关系统间的数据对接。

3 实施计划

晋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从2015年开始,周期5年,建设可追溯示范点80个。

3.1 准备阶段(2015年1-4月)

组织开展农业主导产业生产情况调查,编制农业生产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建设重点、建设内容及经费申请报告等。

3.2 试点阶段(2015年5月―2015年12月)

建立3个追溯示范点,开展试点工作。逐步探索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方法和制度,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3.3 推进阶段(2016年1月―2017年12月)。

全面完善系统功能,进一步拓展系统应用领域,建成全市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新增80家可追溯点建设。

4 职责分工

4.1 市、县农业部门:牵头负责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指导、协调,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人员和生产主体的业务培训等工作。

4.2 乡镇政府:承担乡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管理,指导检查本乡镇生产主体追溯体系的日常运行和维护。

篇4

一、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县房地产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成立由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房地产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房管局,负责领导小组的相关具体工作(成立领导小组的文件另发)。

二、工作思路

以县城规划区为单位,通过信息平台,依托房地产有关业务系统,将分散于住房建设规划、年度住房建设计划、项目立项、土地储备、土地出让、规划设计、施工、预售(销售)、转让、租赁登记备案、权属登记、税费征收、价格等管理环节的信息有机整合起来,同时纳入与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关的金融政策等其它信息,形成全面客观地反映各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的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的分析把握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调控对策;通过市场信息的,增加房地产市场的透明度,引导企业理性投资,消费者理性消费。

三、系统建设要求

从房地产市场和相关部门的业务管理系统中采集房地产市场信息,包括从年度住房建设计划、开发用地情况、土地储备、出让计划、立项、施工许可管理、房地产开发项目手册管理、商品房预售管理、房地产权属登记、存量房转让、房屋租赁管理、房地产企业信用档案等业务管理系统提取信息,并与从规划、土管、金融、财政、城管、公积金、税务、物价、统计等相关部门提取的相关信息的数据接口,进行数据质量监控和标准化处理。

四、工作任务

(一)近期任务

抓紧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开通“县房地产信息网”网站,为房地产综合信息采集及数据报送提供网络平台,同时为政府、企业、消费者提供网上房地产信息、查询及有关网络平台。

(二)远期任务

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实现房地产信息系统与规划、建设、土管、财政、城管、公积金、税务、统计、物价、房管、金融等信息的互通,建立完善的房地产市场管理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

五、职责分工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有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并根据需要建议领导小组召集相关部门召开房地产形势分析研讨会,适时调整政策。一是收集处理各类房地产信息,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提供房地产信息服务,对我县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进行科学判断和正确评价,适时召开市场形势分析会议,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后形成市场监测分析报告并提出政策建议,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加大对房地产政策的宣传力度,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落实县委、县政府对房地产业的扶持政策,增强市场的信心;三是引导企业遵循市场规律,按照需求制定计划,主动应对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依据上一年度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的相关信息,制定下一年度的重点开发区域、土地供应面积、开发建设面积、住房建设结构,确保供求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

县发改委提供国民济济运行情况,房地产开发项目立项情况的数据;县建设局负责提供规划建设用地、施工许可、项目设计方案审批的有关数据;国土资源局负责提供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情况、土地储备情况、土地出让计划;县房管局负责提供商品房预售及房地产交易、权属登记、房产抵押有关数据;县人民银行负责提供有关房地产金融情况的数据;县地税局、国税局负责提供房地产税收情况的数据;财政局负责提供有关房地产契税征收情况的数据;县统计局提供房地产开发统计数据和有关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县物价、城管、公积金管理等其它部门也要积极报配合提供与房地产市场有关的数据。各相关部门要按照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及时报送有关数据,房地产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的软件研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

六、工作要求

(一)强化调度。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房地产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工作的调度,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适时通报工作进度。各成员单位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并指定专人负责房地产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各相关部门或单位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在领导小组协调下,实现部门联动,共同做好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的有关工作。

篇5

实践表明,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环境以及对未来的预测制定详细的经营方案,并且把相关的方案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行动进行控制和监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就应运而生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简称内控体系,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找到那些偏离计划的地方,并通过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解决,以确保相应的计划能顺利完成。但内控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要从各个方面详细思考分析,才能发挥出内控系统应有的作用和价值,但我国内控体系建设起步比较晚,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管理模式和运行方法仍然不够成熟。本文将结合具体实际,就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一、我国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我国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主要是依据COSO委员会制定的《内部控制管理框架》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但是从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的具体应用情况和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来看,我国企业对内控体系在各自的领域都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完善。我国内控体系建设的起步比较晚,财务部门在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很多内容都借鉴落实了COSO委员会制定的《内部控制管理框架》,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边界,在实现目标上有所扩展。虽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制定过程中借鉴了COSO报告的五要素框架,但是根据我国具体的情况增加了三要素,通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把企业在发展运行中的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中,使得我国的风险管理更加完善。

与COSO 相比,《企业基本内部控制规范》借鉴了COSO报告的目标,但增加了资产安全目标,这是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对COSO报告的补充。第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制定过程中借鉴了COSO报告的五要素框架,但同时进行了充实和丰富,在内容上体现了新COSO报告风险管理的八要素框架的实质,即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日益融合、风险导向成为内部控制未来发展方向的趋势。通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企业在发展运行中的风险管理融入到业务流程中之后,使得我国建立的风险管理更加完善;第二,COSO报告中,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主要是管理层,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却强调了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重要责任,而且更加明确地规定各责任主体对内部控制的责任,使治理层和管理层的责任分工更加明确。

二、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核电工程公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公司资金、人员、资产等都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公司的机构设置、经营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的配备等方面必须适应公司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强公司管理,实现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过渡,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是提升管理效率的必然要求。为了提升管理效率,有效保证公司经营效益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公司必须建立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对贯穿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自行检查、自行制约和内部自我调节,有效规避公司经营风险,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公司内部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问题,更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公司得以生存及避免内部运行失控和潜在管理效率损失的必然要求。

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形成合理有效的经营决策机制,形成标准化的业务管理机制,逐步实现整个公司全业务流程都有章可循,明确公司层面控制、业务层面控制中每项业务的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落实到管理节点和管理岗位,规范各级管理人员的行为;通过授权体系、监督评价体系和考核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实现有章必行,切实改善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提升集团管控能力。

内部控制建设的根本目标是立足于公司的管理提升,实现风险防范、固本强基、提升效率,促进公司战略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兼顾满足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等机构对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要求,满足集团公司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重点工作任务要求。

三、企业如何建设科学有效的内控体系

由于各企业经营业务、管理水平、发展水平不相同,对那些偏离计划的要找到根本原因,并通过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以确保相应的计划能顺利完成,但内控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要从各个方面详细分析,才能发挥出内控系统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1. 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原则

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前瞻性原则。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快速发展,企业要想获得长久发展,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企业发展运行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在内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控制对策;第二,实用性原则。企业建设内控体系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并保证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企业从现实情况入手,从实际出发,把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管理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第三,上下统一性原则。在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内控整体框架进行,并把内控体系建设、检查和改进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员工身上。同时要求企业的二级管理单位在企业内控框架下制定本单位的内控体系,并坚持上下统一的原则,促使企业内控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能顺利进行;第四,逐步推进原则。对于业务流程众多、下属单位也比较多的企业,在管理上难免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内控体系的建设在实际开展中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内控体系建设的初期,要立足企业的现实状态,先进行试点建设,待技术和经验成熟以后,再大范围推广,从而实现全公司、全环节的内控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1]。

2. 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思路

在开展内控体系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企业可采取“统一策划、全面覆盖、分步实施、持续改进”的实施工作思路。

(1)统一策划是指企业在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应确保建立统一的内部控制体系,如设置分公司的企业,应使总部与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相融合;对集团类企业,应在集团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内部控制体系。实际工作中应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结合企业经营业务情况,在工作中以风险为导向,以关键控制活动为重点,以业务流程梳理为基础,以提高效率和效果为目标,统一策划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方案、工作计划、工作标准,确保内控体系建设的工作质量。

(2)全面覆盖是指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实施范围应覆盖企业各职能部门、各个分公司,实现内控体系全组织、全业务、全过程的覆盖。

(3)分步实施是指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应按照启动部署,搭建内控体系框架、确定业务流程框架、流程梳理、风险评估、运行测试等步骤分阶段实施。开展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应先建立内控工作组织,在充分了解企业现状与进行摸底调研的基础上,搭建公司内控体系框架,进行业务流程梳理工作,并梳理完善公司规章制度,健全内控体系。内控体系?运行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要对内控运行情况进行评价,实现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的过程管理。

(4)持续改进是指在形成内控体系(形成内部控制手册、内控文件、评价手册)后,定期开展内控体系评价,对内控设计与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评价、出具评价报告,对需要完善的地方持续进行修订完善,确保对内控体系形成闭环管理,持续改进、优化完善。

3. 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主要步骤

第一,成立内控建设项目工作团队,由公司内控主管部门与公司内各业务部门共同组建联合项目组开展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完善的项目沟通汇报机制;确定详细的工作实施方案;同时收集整理公司组织框架体系、经营情况等基础信息,了解公司内控基础;召开启动会,安排全公司内控建设工作,并对公司管理层及项目组成员进行培训。

第二,搭建内控体系框架,按照COSO框架评估控制环境组成要素的有效性,对公司控制环境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

第三,确定公司业务流程框架,进行业务流程梳理,辨识、评估风险,并进行控制措施设计。根据公司组织架构图、部门职责、岗位描述、规章制度等,结合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和应用要求、公司各业务重要性水平等,搭建公司业务流程框架。通过对公司制度资料进行审阅与分析、内部访谈、问卷调研、穿行测试等多种方法进行业务流程梳理;同时辨识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对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风险评估,并对流程进行优化、固化,确定业务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第四,进行信息系统沟通与评估,了解并评估信息系统沟通机制。具体包括信息系统总体控制与信息系统应用控制,建立公司信息系统控制实施办法。

第五,制定内控体系建设管理制度,制定各项内控制度如内部控制评价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同时明确各项业务参与者的工作分工情况和执行权限[2]。

4. 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注意事项

为确保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能顺利进行,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控制环境的优劣,内部控制一般由内控管理部门或企业经营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层应充分重视企业内控建设,上下协同,才能发挥出内控体系真正的价值和作用。

第二,企业应根据所处行业特点、企业经营情况,建立适用于本企业的内控体系。内控体系建设不应照搬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他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应注意结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等具体情况确定风险点及管控重点,真正建立一套能促进本企业经营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以中国核电工程公司内控体系建设为例,在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方法上,可以按照一般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方法、步骤开展内控体系建设。在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内容上,在遵循《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配套指引的前提下,必须结合核电工程企业自身的特点,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内控体系建设。如核电工程企业的设备采购管理,从我国的大型核电项目建设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来看,核电设备的影响是控制项目进程的重要因素。在总承包模式下,核电设备由总承包方提供工程设计技术支持、设备采购清单和监造管理技术, 存在接口控制风险、设备监造风险、设备交付风险等,针对上述风险,核电工程企业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控制措施。

第三,开展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应当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针对重要业务与事项、高风险领域与环节应采取更加严格的控制措施;对于重要的控制项目,控制程序应当更加严密。反之,则可以适当简化。一般来说,财务预算、资金结算、项目投资、物资采购和产品销售等都是企业运转与发展的重点环节,是企业避免和化解可能风险的关键所在。企业应增强控制能力,保证重要业务、关键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达到体系可靠、风险可靠的目标;在控制执行的同时必须留下可供查实的实施证据,使规章制度执行具有可查性。

第四,对拟聘请咨询机构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公司,不应完全依赖内控咨询机构,项目实施中本公司业务人员应同时参与对流程梳理、风险评估等工作的开展,确保本公司人员掌握内控体系建设的方法,以便后期持续开展内控体系的更新与维护工作。

四、关于持续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思考

1. 提升企业对内控体系的认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内控体系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将企业不同部门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企业在发展运行过程中一定要改善传统的思想观念,加强对内控体系的认知,尤其是企业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实际工作中要以身作则,带动全员参与到内控过程中,以保证内控体系建设顺利进行[3]。

2. 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先试点,后推广

有些企业的管理层比较多,下属单位的职能比较多,而内控体系属于一种全新的工作,考虑到初期建设和落实有很大难度,可以先选择一小部分进行试点,从企业的实际运行状态出发,根据企业自身业务和组织的结构特点,在总原则框架下制定内控体系建设的运行方案和程序,建立与企业发展同步的内控体系。一段时间以后验收其建设成果,并总结经验,如果验收效果良好,就可以在全企业进行推广,为后期落实内控控制风险管理奠定良好基础[4]。

3. 把内控体系建设任?漳扇爰ㄐЭ己酥?

在企业内,应建立以定量考核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体系和以定性考核为基础的管理考核体系。当完成内控体系建设后,把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纳入到管理考核体系之中,并制定系统科学的考核细则。考核的主要内容是检查是否建立内控组织机构,是否建立内控措施,内控措施是否执行到位。定期考核能很大程度上增强员工遵守内控体系的自觉性,同时高层领导也能及时掌握和了解目前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和价值。

4. 多方位监督,不断促进管理升级

要想保证企业内控体系建设长期有效运行,必须对内控体系建设的过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仅仅凭借内控管理部门自身,无法满足内控体系建设的具体需求,必须要求审计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协调发展、合理分工,从而形成系统有效的监督系统,从多个角度进行监督,确保内控体系建设的有效性,并且能及时发现内控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改进措施。

篇6

关键词:市场导向;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0 引言

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除了要强化必要的理论知识教学之外,更要结合社会市场的实际需求加强实践教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以及企业物流相关的岗位在进行人才招聘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这就给新时期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带来了压力和挑战。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开展物流专业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与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的结合,教学缺乏针对性,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由此可见,高职物流专业有必要基于市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1 明确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现阶段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在设定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师认识到物流管理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根据国内和国际物流人才的要求,树立现代化的物流教学理念,更要帮助学生树立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和企业的实际岗位对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设置教学明确的目标,鼓励学生考取物流管理相关的技能证书,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物流行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除了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念,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也能促进现代物流管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因此,在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理论基础知识课程教学时,更要注重对现代经济发展形势、发展方向以及经济管理相关知识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现代经济物流管理理念,这非常有助于促进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内容,坚持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根本、能力为核心”作为现代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

2 依据市场需求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物流专业人才,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作为引导和支撑,课程体系建设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发展,因此,在进行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时必须要依据市场需求,以优化物流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除了要注重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强化专业技能的提高以及实践技能的培养,所以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可以由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三部分构成,并按照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以及院校的专业实际情况对课程安排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效融合,从而构建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同时也使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得到进一步完善。

3 加强校企合作,重视实践教学

物流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必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现有教学条件和设备都不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而且也不能切实体会到物流行业实际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不能感受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因此,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加强与物流相关企业的合作,通过积极引进校外的教学资源来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在与当地物流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要根据企业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安排实践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比如让学生参加仓库管理、集装箱搬运、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等具体的岗位工作。学校还可以依托企业环境,组织物流专业学生在校内进行仿真实习,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的业务活动了解物流岗位在实际工作,领悟物流职业的真正内涵,从而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既能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还能为企业培养需要的物流专业人才,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双赢,促进企业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是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

4 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培养不同方向的物流专业人才

物流行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物流专业人才,然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过于强调全方位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有限的课时不能满足太高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这更需要高职院校在制定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结合社会实际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和企业具体需要的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的情况来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网络物流专业人才。这方面的人才需要十分熟悉和了解现阶段互联网以及网络购物的运营模式,具备电子商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具备销售与推广、物流配送、网络支付和结算、客户服务等业务技能。第二,国际物流专业人才。这方面的人才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物流知识之外,由于其面向的都是国际性的大中型商业企业,因此还要具备扎实的外语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第三,采购与供应链专业人才。这方面的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还要对市场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够时刻洞悉市场的供需变化,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合理地选择供应商,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时,必须结合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校企合作,重视实践教学;同时还要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培养不同方向的物流人才,使其专业性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实际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崔国成.基于市场导向优化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探析[J].物流技术,2014(05):464-466+475.

[2]饶志平.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06):53-54.

[3]孙浩,廖日卿.市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物流科技,2015(07):43-45.

篇7

二、推进民营企业技术进步。

一是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平台建设。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财会核算和管理体系健全,在从事的业务领域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术服务机构可申请资金补助。

二是扶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在规定期间,实施完成的或正在实施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专有)技术、省级以上的科技成果以及省级以上确定的并形成一定批量的新产品的企业可申请资金资助。三是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民营企业实施的单个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0万元以上,项目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能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列入了省、市有关计划的项目,可申报贷款贴息。四是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清洁生产审计(核)的民营企业可申报清洁生产资金贴息。

三、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

一是扶持城区产业集聚。重点确定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一定规模、有特色、有发展前景的城区民营企业创业园、创业基地作为扶持对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入园企业30家以上或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的城区产业集聚区可申请资金贴息。

二是扶持乡镇企业集聚区发展。符合国家政策,具有一定特色、基础设施较好、管理水平较高、投资环境良好,年销售收入4亿元以上的乡镇企业集聚区可申请项目贷款贴息。

四、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扶持培训体系建设。对经有关部门确认的培训项目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

二是扶持创业辅导项目。承担江苏省创业辅导工作方案课题研究,以及组织编印创业辅导手册、建设创业辅导网站等项目,可申请事前定额资金补助。

三是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注册资金超过1000万元,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主要从事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的机构可申报免征营业税,经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国家税务总局核准,对其从事担保的业务收入,3年内可免征营业税。

五、鼓励民营企业拓展发展空间。

篇8

一、认真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扎实做好“家电下乡”推广工作

为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保增长,根据国务院《关于搞活流通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精神,认真做好家电下乡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进彩电、冰箱(含冰柜)、手机、洗衣机、摩托车、热水器(含太阳能、燃气、电力类)等系列产品的农村消费列入财政补贴范围。南华县商务局将按照上级文件的要求,积极会同好有关部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紧做好销售企业的推荐和网点备案工作;二是尽快研究制定实施方案;三是加强组织实施的力度;四是认真履行服务承诺;五是强化监督管理,及时将党的惠民利民政策落实到农民群众中。

二、大力实施“乡村流通工程”,把“两社一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

“乡村流通工程”和“两社一会”的发展是以构建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缩小城乡消费差距为目的一项全国性工程。在2008年的工作中,我们把“乡村流通”工程作为城乡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坚持把“乡村流通”工程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一起来,为把农村流通资源整合起来,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新型流通网络,我县构建了以华鑫购物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裕民农资有限责任公司和县医药公司为主的覆盖全县配送中心。目前以华鑫购物中心为主的工业品配送点120家、农资配送中心为主的农资农家店43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3个,农村综合服务社199个,专业协会2个,培训各类人员980人次,其中:农产品经纪人179人次。在全县形成了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网络,改变农村消费不安全、不方便、不实惠的状况。2009年我们计划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10个,农村综合服务社15个,培训人员950人,计划完成经营总额22000万元,其中:农副产品经营总额11000元,化肥销售1.8万吨,实现利润60万元,上缴各种税费40万元,建设农村集贸市场2个。

三、做好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发展规划

一是认真抓好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工作。2008年楚雄州供销社与楚雄师范学院达成协议,共同对南华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做出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内容涉及发展环境、现实基础、规划前景、建设优势、存在问题效益分析建设内容和建设重点以及措施对策等。商务局、供销社决心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抓住机遇,按照《南华县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的内容分布实施,为促进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二是认真做好城市商业网点和物流园区规划工作。三是认真做好储备项目的争取工作,2008年我局根据国家投资导向编制上报州商务局储备项目40个,总投资4.85亿元。

四、继续抓好信息监测和报告制度的建设

我局现已逐步理顺5家州级“城市生活必需品监测企业”和14家县级“重点流通企业监测企业”关系,2009年我们将继续建立和完善市场运行监测系统,在做好日常工作监管的同时,督促监测对象按质、按时报送各类监测报表,特别是针对以猪肉为主要食品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和成品油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确保市场的供应,坚持市场日常监测和日报制度,准确了解我县商品市场的供应情况,充分应用各类信息,对商品市场运行动态,发展趋势,供求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我县商品市场的正常供应。保障监测工作到位,协调力度到位,商品正常供应到位,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当好参谋。

五、大力宣传贯彻《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继续巩固生猪屠宰市场整治成果

2009年,我们将继续巩固生猪屠宰市场整治成果,确保上市肉品质量安全,继续加强源头管理,强化屠宰执法。采取日常监管与联合整治相结合的方式,把严厉打击屠宰市场中制售水肉、病害肉及其他私屠滥宰行为作为屠宰行业管理的重点,确保我县县城进点屠宰率实现100%,乡镇进点屠宰率达到95%。使南华县城所有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继续做好病害猪无害化管理工作。争取对县城进行技改,降低屠宰加工成本,确保屠宰企业正常运行。

篇9

1.抓基础,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能力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老百姓的生命安全,责任重大,要想开展好此项工作,没有完善的监管体系、技术过硬的检测人员、必要的监管手段是行不通的。2012年,市农业局从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抓起,充实人员,强化监管手段。

1.1加快“市、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2012年,按照省农委的文件要求,加快了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步伐,积极与市政府及市编办沟通,由于受编制的制约,虽然没有得到批复。但各乡(镇)农业站要充分依托自身的技术优势,肩负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坚决从源头,把好质量关,要明确专人负责,设立专门场所,配备专业设备,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范围。

1.2完善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 争取国家质检体系建设项目资金,完善建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实验室。目前,农产品质检站实验室仪器运行正常,所有检测人员都已到岗到位。2012年初,考虑到农产品实验检测工作技术性比较强,对人员素质要求高等因素,经过局党委会研究,从全市农业局系统内部调剂了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检测队伍中来,通过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办法,不断提高检测人员能力和水平。现在所有检测人员正在加强岗位练兵,为实验室资质认定做准备。

1.3配合食安办,完成市区超市及批发市场快检体系建设 积极配合市食安办,在市区家得乐、天源、中心街商贸城、365现代生活馆、阳光水果超市、新时代购物中心6家超市抓了自检室建设试点工作,配备了快检设备,实现农产品上架销售前的自检初步筛查,为有效预防和扼制外埠不合格农产品进入榆树市奠定了基础。

2.抓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近几年,榆树市棚膜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现有蔬菜大棚近45000栋,面积近5.3万亩,国家部级蔬菜园区8个,省级菜蔬园区18外,五棵树、弓棚、太安、先锋等乡镇基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农产品监测抽检合格率在全省名列前茅,但从整体上看,农产品监管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责任意识不强,麻痹大意思想仍然存在等。上述问题,主要从三方面加以解决。

2.1全面掌握蔬菜生产情况,为实现产品全程监管夯实基础 为了全面掌握全市现有蔬菜生产基地的基本情况,包括种植区域、面积、品种、数量和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等,市农业召开了农业站站长参加的专门会议,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规范生产行为,对重点对象实行跟踪监管,竖决排除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安全隐患。

2.2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按照省、市农委的文件精神,科学制定了《榆树市201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计划》、《2012年榆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2012年榆树市秋菜抽检计划》等相关制度,并抽调相关人员,对全市各蔬菜生产基地、专业种植合作社以及市区集贸市场,重点围绕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是否存在违反国家规定使用禁限用农药行为,是否有生产记录以及生产经营业户是否具备经营资格,是否建立经营台账等方面定期开展专项整治。全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8次,配合市食安办排查安全隐患1起。

2.3开展例行监测,确保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按照《榆树市201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计划》的要求,对各乡(镇)蔬菜生产基地、市区集贸市场及超市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开展了例行监测,主要采取快速检测与定性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快检结果呈现阳性,初步判定为不合格的农产品,及时告知并暂时停止销售,并由实验室定性检测,检测结果及样品送省农产品质检中心备案,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准确。2012年,全市农产品监测抽检近20次,抽检品种20余种,样品近1000个,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

篇10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监督为中心,监、帮、促相结合”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强化食品药品日常监管,突出重点,加大专项整治工作力度,不断规范食品药品生产流通秩序;按照“全市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和相关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标本兼治、着力治本,进一步加快食品药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和用药用械安全有效。

二、食品专项整治工作重点

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区域,以小作坊和无证照黑窝点为重点对象,以粮、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饮料、酒、儿童食品、保健食品等10类食品为重点整治品种,重点抓好食品源头污染治理、生产加工、流通以及消费四个环节,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杜绝重大、恶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整治

1.狠抓农产品污染源头治理。深入开展农资、畜牧业投入品、水产品等专项整治工作,加快对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和淘汰进程;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药、假劣肥料、假劣饲料、假劣兽药的违法行为。

2.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定期全市蔬菜农药残留监测结果,对监测不合格率较高的地区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跟踪督导。严厉打击养殖环节添加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行为,加大检疫监督力度,规范检疫操作,确保检疫质量。整治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行为,整顿渔用品市场经营秩序,组织开展水产养殖用药的监管和指导。

(二)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整治

1.突出抓好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整治。严厉查处粮、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饮料、酒、儿童食品和保健食品等10类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的违法行为;开展肉制品等15类食品生产许可证大检查,严肃查处无证、无照生产违法行为,着力打击城乡结合部等监管薄弱地带长期存在的食品制假售假行为;对有制假行为和达不到产品质量标准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从严审查企业生产条件,加大对食品监督抽查力度,督促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

2.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日常监管。通过巡查、回访、年审、监督抽查、强制检验等方式强化日常监管;逐步建立预警制度、快速反应机制、奖励举报制度等。

3.开展食品卫生许可证专项整治。规范保健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面粉、熟肉制品、调味品、食品添加剂和饮料生产企业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和监督,清理无证和不符合卫生许可条件的企业。

4.开展保健食品专项整治。加强对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以及企业注册申请资料真实性、安全性的审查;严格保健食品清理、换证工作;严厉打击未经许可生产销售保健食品和非法添加药物成份行为。

(三)加强对食品流通环节的整治

1.开展包装食品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加大对饮料、酒、奶制品、儿童食品、保健食品、豆制品、腌熏制品、调味品、罐头、食用油等10类包装食品质量监测力度,严肃查处涉及食品的假标识、假包装、假商标案件。

2.开展重点农产品及加工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重点检查粮食制品、肉制品、蔬菜水果、水产品、干制菌品等五类品种;开展质量定向监测工作,及时公布监测结果;查处使用不合格食品原料、非食品原料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加工的食品,销售涉嫌有毒农药畜禽肉、病死肉、注水肉、私宰肉、未经检验检疫的各类肉品,使用甲醛、工业碱等有毒有害物质浸泡的水产品及水发制品,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和水果,非法使用保鲜剂加工的水果、劣质大米或用变质粮食加工的粮食制品。

3.开展重点市场和区域食品安全专项执法检查。重点检查食品批发市场、商场、超市、集贸市场以及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市场,坚决取缔无照经营行为;依法责令企业停止销售和召回不合格食品并完善相关的处置措施。

4.健全食品流通服务体系,加强企业自检体系建设。向社会推荐优秀企业和优质产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冷链配送,加快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步伐;加快推进企业自检体系建设,积极督促大型畜禽屠宰加工和农产品经销企业建立严格的进货检验制度,配备必要的有害物残留检测设备,形成有害物超标食品市场退出机制。

(四)加强对食品消费环节的整治力度

继续实施学校食堂和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并向社会公示;以控制食物中毒为重点,加强对学校食堂和建筑工地食堂的监督管理,建立食堂中毒责任追究制度,开展联合监督检查,定期预警信息,降低食物中毒风险;在大型、连锁经营餐饮业推广科学的食品安全卫生管理体系。

(五)加强食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的“两网”建设

要按照市政府要求,建立健全食品“两网”的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和协调机制,重点加强监督网络的建设,强化监管责任,下移监管重心,形成监管合力。在构建基层监管网络的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支持食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向农村延伸、发展,逐步建立乡(镇)、村两级的食品供应网络。

三、药品专项整治重点

继续开展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加大对*和太和的市场监管检查力度,全面深化和推进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建设,进一步规范我市药品和医疗器械市场秩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水平。

(一)深入开展GMP、GSP认证工作,进一步规范药品生产经营秩序

继续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加快推进安徽昊源化工有限公司、太和医用氧气厂、安徽阜斯特药业有限公司等中药饮片、医用气体生产企业实施GMP认证工作。*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县以下药品零售企业GSP认证工作。并采取明查暗访相结合、以暗访为主,集中检查和日常监管相结合、以日常监管为主的方式,对已通过GMP认证和GSP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开展跟踪检查,防止已认证企业管理放松、质量滑坡。

(二)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净化药品市场

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查处涉及面广、影响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假劣药品、医疗器械大要案件。一是开展农村用药用械安全专项整治,二是开展疫苗专项整治,三是开展中药材、中药饮片专项整治,四是开展医疗机构用药用械专项整治,五是开展药品、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的专项检查,六是开展对各类药品、医疗器械展示活动的专项整治,七是开展对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虚假违法广告的治理整顿,八是开展对医疗机构制剂配制、使用制剂的监督检查,九是开展品和精神药物管理秩序专项治理。

(三)继续深化农村食品药品监督、供应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药品安全水平

1.加快农村食品药品监督网络建设。要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药品监督网络建设促进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强化县(市)、区以及乡(镇)两级政府和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卫生局、市计生委等相关部门责任,建立健全监督网的组织机构、目标体系、支撑体系、责任体系和考核体系,确保到今年年底农村药品监督网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80%以上的行政村。

2.加快农村供应网络建设。各级政府和食品药品监管、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要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支持药品零售连锁经营企业和集中配送向农村延伸和发展,鼓励具有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的大型骨干企业参与农村药品配送,着力提高村级药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的覆盖率,争取到今年底实现供应网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80%以上的行政村。

3.加快农村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建设。结合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和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认真贯彻落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省卫生厅联合印发的《安徽省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办法(暂行)》,制定*市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建设实施意见及县以上、乡(镇)、村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建设标准,积极推进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建设,强制推进和完善医疗机构“药品购进验收记录”,使各级医疗机构从合法渠道购进合格药品,一旦发生药品质量问题,能够追溯源头,确保药品质量。

在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加强全市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和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和健全全市报告和监测网络,年底前扩大到所有乡镇。

四、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坚持集中整治与制度建设、严格执法与科学管理、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相结合,研究和探索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1.建立“以防为主、防打结合”的食品监管的预防机制。前移食品监管关口;全面推进日常巡查制;实行市场警示和消费预警制;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档案,完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体系,强化企业自律行为。

2.建立“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食品专项整治机制。加大食品专项整治工作的联合执法力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和监督检验工作;建立健全基层食品专项整治举报协查网络。

3.建立健全“权责统一、违法必究”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食品安全负总责,统一领导和协调本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整治工作,研究解决食品安全重大问题。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强化监管措施,完善监管制度,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对因监管不力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的,严格按照《*市食品安全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统一由监察机关牵头依法追究当地政府及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4.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市质监、工商、卫生、农业部门要按照省主管部门的要求和部署,加强各部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高食品原料、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的检测水平。

5.实施药品安全信用分类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完善药品监管长效机制。以“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系统软件”为平台,建立和完善药品安全信用档案,加强信用数据信息管理,健全信用记录、交流、评定、奖惩和公示等工作机制,推进全市药品流通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6.建立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对全市药品、医疗器械流通的动态监管,积极探索建立“以防为主,防打结合”的积极预防机制和“反应灵敏、处置有效”的突况应急处理机制。强化阜城三区、太和两地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突发事件报告和应急处置工作,切实解决可能诱发药品、医疗器械质量事件的问题,确保药品流通秩序的规范和重大灾情、疫情用药的质量安全。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对当地食品药品安全负总责,统一领导、协调本辖区的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各部门要按照“谁发证、谁负责”、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原则,切实做好本部门承担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各地、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紧密配合、联合作战、形成合力,保证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工作扎实开展。

(二)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各地、各部门要结合本辖区、本部门实际,明确整治工作重点、任务和目标,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具体整治方案和措施,建立和落实工作责任制,使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