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5 18:0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实用、便民、开放为目标,以统一、通用、科学、标准、共享为原则,以统一的地理空间参照为标准,将全市经济发展、建设和管理及市民生活有关的各种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要素数字化,为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保障、便民服务等信息系统提供服务,逐步建立一套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力争在全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中成为典范,达到试点示范效果,有效促进全市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目标任务

年月底前完成项目申报、资金申请及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年底前搭建完成整体系统框架。

三、工作分工

(一)市发改委负责“项目”可研报告、初步设计的审批。

(二)市工信委负责协助制定相关标准规范,衔接省工信委做好我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标准规范的审核备案。

(三)市财政局要将项目配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做好国家、省级财政“项目”专项资金的使用监管。

(四)市规划局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做好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省测绘局的衔接、协调,并接受国家、省上的指导、监督。

(五)市数字办具体做好“项目”组织实施,尽快完成试点方案评审、项目报批,做好开工、验收等工作。

(六)市勘察测绘研究院负责做好项目技术支撑和方案编制。

(七)新区管委会、市国土局、市环保局要积极配合,提供必要的地图信息,开放系统接口。

四、实施步骤

(一)安排部署及方案预审“项目”领导小组对整个项目实施进行安排部署,下发相关通知,明确工作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同时,提请省测绘局完成对《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设计书》进行预评审。

(二)方案评审及签约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省测绘局对《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设计书》进行正式评审,并举行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省测绘局三方签约仪式。

(三)项目前期准备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施工建设前的准备工作,申请核拨项目建设资金。

(四)项目建设开展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建设,搭建数字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开展地理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天地图)、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数字城市社会服务管理系统等地理信息示范应用系统建设,全面完成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任务。

(五)项目验收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省测绘局对项目进行初步验收和正式验收,系统正式上线运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项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全面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市数字办。

篇2

《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排行榜》选取中国进出口规模最大的10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主成份分析方法进行竞争力排名研究,试图描绘一幅中国各城市外贸竞争力的全景,同时又通过各大项分指标的排名分析来进一步细致地看各城市外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其方法有相当的科学性,其分析认真严谨,许多结论也相当值得深思。

其中,不少研究结论与我的观察或了解是一致的。比如中国的城市外贸正出现“强者恒强”也就是集中化的趋势①;著名的外贸城市上海、深圳、苏州和北京等这些年始终保持着城市外贸的龙头地位并继续领先②;中国各城市外贸的综合竞争力与当前中国不同区域间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③,事实上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前的城市正是这些区域的金字塔塔尖城市而已;中国当前城市外贸发展总体上仍然是靠数量驱动而效益相对不足④;随着中国产业升级进程的加快,中国外贸近年来有高度化趋势⑤、珠三角的广东以加工贸易取胜而长三角的浙江以一般贸易取胜,而一般贸易相对加工贸易对城市经济有更强的拉动能力⑥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结论与我的观察在方向上是的一致的,但报告得出的数字或结论带来的信息量仍让我感到震惊。例如,我很清楚在我国的出口中,加工贸易占据了主体,然而报告中所披露的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更加依赖加工贸易的数据则仍然令我心中一震⑦,看来这一轮中国工业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中,外资扮演的作用远远超出想象。再比如,苏州一直是我非常关注的一个城市,事实上苏州一靠政府导向二靠外贸导向的经验是中国最值得推广的经验,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城市之一⑧,苏州在中国城市外贸综合竞争力排名上名列前茅并不出乎意料之外。然而,苏州的外贸综合竞争力排名得分在100个城市中上升之快⑨,而它的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居然超出了上海、深圳,高居榜首,这样的数据事实则着实让我有几分惊叹⑩。再比如,我知道中国外贸的产业和产品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而报告的研究数据则进一步显示了这种提高的变化程度11,这样的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报告的还有些研究结论则是让我感到新鲜的。比如,一些资源型城市在近些年突然成了新的外贸明星12,这反映出中国近年来资源价格在节节上升;并非外资主导、依托加工贸易的城市营利能力最强,而是民营企业为主导、更多依托一般贸易的城市,其出口营利能力最强13;民营企业为主的城市其出口的国际市场更显多元化14,这反映出民营企业对风险规避有更多的努力,相比之下,一些城市虽然外贸规模很大,外贸综合竞争力很强,但其出口的市场多元化程度可能相当差15;通常,我们会以为,发达城市其出口导向程度也更高,然而报告却发现一些欠发达的城市外向度甚至更高,其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甚至超过了发达城市16;更令我感到震惊的还有,报告的研究发现,中国外贸发达(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前)的城市并不意味着其外贸条件(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的比较)更具优势,更不意味着其外贸条件是处于改善的趋势,而恰恰表现出日趋恶化的情形17。

不言而喻,所有上述这些研究结论,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其政策含意则值得进一步认真去探讨。

比如,在是否继续鼓励外资还是更多依赖本土企业政策导向上,当前在当前学界存在激烈的争议,而政府意向也显得有些摇摆。而从《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排行榜》,我们知道,民营经济的确也能带动出口,并且有更好的营利能力和地方经济带动能力,因此如果要想更多地提高外贸的营利能力,提高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从长远来看多多发展民营经济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报告同时也表明,外资在高技术导向上要棋先一着,而中国当前正进入工业结构升级的阶段,产业高度化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决定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因此也成为政府所鼓励的方向,从这一角度而言,则主导出口高技术方向的外资企业非常重要。综合上述分析结论,依托本土企业和引进外资并不见得是矛盾的,其实它们的发展各有其战略意义,针对于不同的战略目标。而今后政府的政策,可以一方面更多地通过外资的引导,让进入的外资进一步朝向高技术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同时实现以外资的进入加快中国工业产业升级并占领国际市场的进程,另一方面,对于一般性的产业则可以更多地让本土的民营企业来承担。相信这样对于产业区分性的政策“套餐”要比笼统地讲要外资还是不要外资,或者靠外资还是靠内资要好。

同理,报告的结论也应当可以对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对于后发性外贸发展的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城市)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掌握好政策的平衡艺术,例如既要重视招商引资,更要学会招商选资,既要重视通过外资实现就业,更要推动本地民营企业的创业,以此实现外资企业与本土民营企业的最优组合。

不过,我从报告中尚不能清楚的是,当前中国城市的外贸竞争力与城市总体竞争力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者之间又有多大的正相关?是否对大多数城市而言,要实现发展,外贸的发展是必要条件?

对于《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排行榜》报告的疑问还有,城市外贸竞争力构成五大项指标(水平、结构、效益、发展18、区位)的选择与划分是好的,但五大指标之下的次级指标的区别却不是那么明晰。例如,“水平”指标下的“人均出口额”与“发展”指标下的“人均利用外资”其实是高度相关性的指标,但却列在两大不同的指标项下,这有什么依据呢?再比如,报告发现民营企业发展更好的地方可能是外贸营利更大、经济带动更好,发展后劲更足的地区,这意味着民营企业发展好的地方可能是外贸潜力大的地方,但在“发展”指标中却没有类似的相应次级指标设置,相反只是强调了“进入外贸500强的企业数量”,这似乎暗示只有外资企业才是潜力所在,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不过,瑕不掩瑜,《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排行榜》报告确实是一份重量级研究报告,它透过厚实的数字分析,让我们看到中国城市外贸竞争的不易观察到的事实,对于大家所关注的外经外贸的焦点问题的认识有很有帮助。

① 报告发现,2005年,前100名城市合计进出口高达13723亿美元,比2004年大幅增长24.1%,净增2662亿美元,占全国总体外贸规模的96.5%,对整体外贸增长的贡献率为99.5%,是拉动我国外贸的主导力量。

② 2005年我国出现了上海、深圳、苏州、北京4个进出口规模超过千亿美元的大型外向型经济城市,上海、深圳稳居综合竞争力排名的前2位,而深圳成为全国出口突破千亿美元的首个城市。

③ 例如,上榜的百强城市中东部地区占据逾7成比重,在水平、结构、发展和区位5个分项指标中遥遥领先。此外,从三大区域看,长三角出口水平稳中求升,珠三角的外贸出口导向特征明显,环渤海外贸规模分布不平衡,内陆城市水平弱势明显。

④例如,各城市外贸综合竞争力主要是由“数量”而不是效益决定。发展和区位两个分项的竞争力是决定我国现有城市外贸整体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城市外贸水平的竞争力;其余3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达13.9%、10%、9.1%,均体现为贸易结构和效益方面。

⑤ 2001年,我国百强城市全部产品高度指数平均值为64.3,至2005年,这一平均得分上升到67.3,同期,一般贸易产品高度指数平均值由59提高到63.2。2005年,全部出口产品和一般贸易出口产品高度指数平均值大于70的百强城市数量分别增长37.5%和50%,为44个和27个城市。

⑥例如,报告发现,加工贸易高度发展的珠三角地区在增值水平上未见改善,引入资源、技术并未对本地经济产生明显的传导作用,甚至出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2001年,珠三角所辖10个城市加工贸易增值率均在40%以下,落入前50位开外,每个城市该指标平均值为32.9%;“十五”期间,6个城市的加工贸易增值率仍在下滑,其中,珠海降幅最为明显,减少了11.6个百分点,2005年仅为22.5%。

⑦例如,即便是出口收入位列第2的深圳市,在高新技术产品输出中仍有83.7%的份额掌握在外商投资企业手中。

⑧ 我曾在《第三条道路与中国经验》等文章中分析过“苏州模式”。

⑨ 2001-2005,苏州的外贸综合竞争力得分从53分上升到了78分。

⑩从外贸可持续发展蕴藏的能量看,2005年苏州已超越上海、深圳跃居发展分项排名之首。

11报告发现,我国上榜外贸城市全口径进出口最终收益实现良性上升,城市外贸平均出口增值率从2001年的17.9%提高至2005年的19.2%,产品质量及其销售渠道得到有效改善。

12煤、焦炭占据太原市出口的半壁江山,“十五”期末出口价值10.8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9%;而有色金属也是焦作市主要创汇商品,同期出口价值2.2亿美元,占38.6%,较上年下降1.4%,导致全市整体出口迅速放缓,低于全国同期出口增速47.7和2.5个百分点。

132005年,全国出口增值率高于50%的百强城市有12个,浙江省出口获利水平最高,效益竞争力前20名中占据5个席位,所辖城市的平均出口增值率5年间提高了3.4个百分点,达54.1%,远高于广东省的20%、江苏省的21%和福建省的35%,这与全省高达78.4%的一般贸易比重密不可分,且一般贸易项下出口商品技术得分均高于70(除舟山外),其中,浙江省金华市的全口径出口增值率最高,达85.8%,工业制成品出口43.2亿美元,增长4.1倍,占98.5%,高出2001年3.4个百分点,项下资本密集型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占据三分之一,价值13.2亿美元。

14 例如,浙江城市在出口的市场多元化方面有明显优势。其中,温州和绍兴长期雄踞榜首,目前“温州货”已销往全球157个国家和地区,在2001年基础上继续扩增25个,出口额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个;而同期广东、福建2省该指标值相差甚远,仅为6.7和9.1。

15其中最突出的是深圳。深圳作为我国首个出口突破千亿美元的城市,市场等价数目却位列倒数第7,分值仅为4.0。

16其中,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出口起步晚、发展快,净出口规模和增幅上均远超当地GDP增长水平,2005年外贸对本地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位列榜首。

篇3

关键词:数字城市;数字乡村;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45-03

一、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

云南省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三农工作新形势决定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云南省通过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采取以点先行、典型示范、积累经验、完善政策、先易后难、逐步推广的政策,对于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云南省农业厅在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中已经给出了简要的概括描述:“通过完善互联网、电脑、数码照相(摄像)机等农业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农村基础情况、乡风民俗、政策法规、政策补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农村财务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名优产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资源环境管理、农村规划建设、农村疫情检测防治、气象、扶贫开发、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农村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库,建设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采用图、文、声、像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农村基层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实施科学决策提供依据。”[1]由此可知,“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实质就是三农的信息化建设。

二、从“数字城市”到“数字乡村”

1.用“数字城市”带动“数字乡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信息化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的运用已经融入到了城市经济、乡村经济及其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一般首先是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建设发展,而后慢慢过渡到落后地区及乡村的一个动态过程,是信息时代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如中国信息化发展,首先是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等发达城市率先进行科学规划并进行试点工作,而后才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开。一般来说,城市以工业化为主,而工业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乡村以农业为主,而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按照成熟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先实现工业化,后发展信息化,然后再把信息化延伸到农业,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人们不仅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工业化发展,建设“数字城市”,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建设“数字乡村”,反过来,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的发展又为信息化提供了建设经验和技术支持。中国目前数字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同样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用“数字城市”经验来带动“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促进的关系,两者也将共同推动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理解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内容。

2.“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能互动发展。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个全局性的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1)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城市或乡村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3)为建设数字省份、数字国家、数字地球创造条件。具体地说,就是在城市和乡村的层次上,长远地规划区域数字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等方面的相关工作,从系统论和一体化的角度来整合已有的或者正在发展的与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相关的理论、技术、数据、应用和能力。数字城市与数字乡村的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定目标。目前,应当建立多应用层面的数字化地区、数字化城市或数字化乡村,能够更广泛、深入地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云南省自2007年提出“数字乡村”建设以来,“数字城市”建设同样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特别是2008年11月4日,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考察中国电信云南公司时指出:“昆明将建成为‘无线数字城市’,以信息化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毫无疑问,以信息化推进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是未来各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方向,同时,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也要将实现地区数字化、省份数字化、国家数字化、全球数字化作为其发展目标,因为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三、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及成因分析

1.现状。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从2007年开始起步,到目前为止,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据统计,到2008年10月27日,全省共制作上传乡村视频文件2 238个,其中乡镇视频351个,完成比例为26%;行政村视频1 887个,完成比例为14.1%;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行政村有6 547个,完成比例为48.6%;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自然村有34 388个,完成比例为28.8%。另外,数据更新工作已完成近50%,其中德宏州、红河州、保山市完成了80%以上,普洱市完成17.2%、临沧市完成20.3%、迪庆州21.7%、昭通市25.1%。视频制作上传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昆明市已经完成了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的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楚雄州乡镇视频已经百分百的完成,大理州、保山市也完成得较好,分别完成了61%、44.4%。丽江市至今还未启动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普洱市只做了一个乡镇的视频,完成比例为0.09%、临沧市完成了3个乡镇和10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1.3%,昭通市完成2个乡镇和51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3.9%,文山州也只完成了3.9%[2]。从上面的这一系列数据中可看出,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仅仅在短短两年之内,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其建设力度仍在不断加大,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增多。但同时也会发现,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地方领导不够重视,目前仍就没有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信息化滞后等状况。

2.存在问题。总体来说,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离保障三农工作顺利开展还有一段距离。从科技上看,目前由于对“数字乡村”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难以对全省各地“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从人员素质上看,部分信息采集人员、电脑设备、电脑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影响了工作进度,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虽然对各村、寨进行了基础信息和照片采集,但照片采集数量不够,有的照片规格不附合要求,不能满足网页制作需要。其次视频采集制作要求要有较为专业的人员进行摄像、编辑、配音,编辑还要有相应设备和软件,而部分地州,特别是贫穷乡镇均不具备条件;从工作进度方面看,有的地市(如昆明、曲靖、玉溪)工作进度较快,已按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全部村民委、自然村的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并已完成电子版信息表录入和照片分类保存;而有的地市(如香格里拉、丽江、怒江)进度较慢,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还未完成过半,电子版信息表录入、照片分类保存工作进度缓慢;从建设规划角度看,云南省各地市在数字乡村建设上的条件、标准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统一、规范的规划和技术标准难以确立,即使在着手统一规划之后,也很难尽快达到协调统一;从自身利益考虑,在统一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市对本地区的利益考虑得太多,不仅仍然各自为战,而且顾虑太多,拖拉被动,对总体建设规划不支持,具体到各村和个人则更不会积极响应,甚至还会抵触;从应急管理和服务体系角度看,旧的应急体系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表现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的重复投入,各地市为了完善本地区的应急机制,往往重复购置一些设备,同时增加一些人员。另外,随着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现有应急管理与服务体系的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不仅变得反应迟钝和效果不佳,而且还常常发生相互之间的脱节和制约,造成本就非常有限的应急资源大量浪费,导致应急管理与服务成效急降。

3.原因分析。毫无疑问,“数字乡村”的建设其基础条件取决于信息化发展程度的高低,如果某一地区信息化程度高,则该地区发展数字化也将相对容易。然而伴随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影响和制约信息化长远发展的因素也日益显现。对于在云南省数字乡村初始建设过程中,为何会出现上述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认为这主要还是应归结为云南省的信息化水平,具体体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云南省信息化应用总体上仍处于分散推进阶段,体制性、机制仍然存在,电子政务协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第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相对滞后,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信息系统的标准、相关数据的格式、形态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信息化发展水平尚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信息化水平差异明显,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较为明显;第四,信息化普遍服务的广泛性不够,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尚待完善,低收入社群和弱势群体的信息能力较弱,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加剧倾向;第五,信息化“双刃剑”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信息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犯罪、黑客攻击、不良信息传播等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信息安全的技术能级亟待提升。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威胁着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3]。

综上所述可知,在云南省“数字乡村”持续快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只有立足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再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最后认真把这些问题解决掉,才能强化云南作为全国“数字乡村”的领头兵地位,才能为其他省市提供相关的参考标本,才具有其他省市借鉴的价值,才能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基本框架,勾勒出“数字云南”的大致轮廓。

四、建设“数字乡村”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是一个创新,综观全国三农工作的开展过程,把三农纳入信息化建设,云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因此,对于云南省乡村数字化的发展就不可能从其他省市借鉴经验,但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电子政务和数字城市的建设无疑都给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基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数字乡村”。云南省电子政务工程自2002年开始实施,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也自此开始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电子政务骨干网已接入4 344个政务部门,省级各部门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网已建及在建全省性专网达44个,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得到充分应用。另外,2007年7月以来,云南省建立了以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为龙头,80个省级部门网站、1 300余个州市政府和部门网站、8 300余个县区政府和部门网站为支撑的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群,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为下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务和网上审批、交费、办证、求助等电子政务应用以及实施网上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因此,如果云南省在建设“数字乡村”时能很好地应用其已经成形的电子政务平台,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建设已取得的成效,很好地利用云南省电子政务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相信定会为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基于数字城市经验发展“数字乡村”。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可谓独一无二,因此,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但这也并非毫无经验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100多个数字城市的建设经验就可作为参考。如“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数字深圳”、“数字杭州”的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其经验也可谓丰富。另外,2004年,云南省为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和步骤,提出了建设“数字昆明”的设想,并开展了对“数字昆明”建设的前期摸底调研工作,2007年底,“数字昆明”建设启动了三期工程――昆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扩容项目,并计划于2008年8月完成。从中可以看出,云南省通过对“数字昆明”的建设,已经总结了一套“数字城市”建设的技术思路,相信对云南省数字乡村的信息化工作将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所以可认为,在云南省建设数字乡村时,如能借鉴其他省数字城市建设经验,把在云南省打造数字昆明的技术、思路,通过修改完善后,直接转嫁到数字乡村建设上,进行去粗取精,优势互补,相信定能促进云南省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

3.基于云南省省情完善“数字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十一五”时期,云南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目标。并认为,全面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云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进一步提高云南人民文化经济生活水平的急迫需要和重要选择。正是立足于这一战略选择,云南省的信息化发展从电子政务开始,接着打造数字城市而后迈向数字乡村,以建设“数字云南”为长远目标,最终构建面向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全数字化信息系统。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规模庞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强调统筹协调,节约物力,即集中全省各业务部门现有设备和信息资源,与国家实施的“金农”、“金水”、“信福”和“三电合一”项目等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不搞重复建设。同时,还需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共同建设农业信息交互平台,尽最大努力争取做到使云南省数字乡村信息库内容基于省情,立足于三农,让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从而形成开放的现代化、信息化模式,为云南省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整体性地解决区域、全球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问题,为解决全球范围内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建设方案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EB/OL].云南数字乡村网,ynszxc.省略/szxc/ProvincePage/newsview.aspx?id=2280016,2008-01-10.

[2]省农业厅“数字乡村”工程项目实施小组办公室,全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展顺利[N].数字乡村快讯,2008-10-28(2).

篇4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方向;经济;影响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一般在75%―80%,甚至更高。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5%~36%。官方公布的中国城市化率51%的数字中超过10%是半拉子的城市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报显示,截至2011年,2.5亿农民工参保者不足1/5。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农民工城镇自有住房拥有率仅为0.7%。可见我过实施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

新型城镇化内涵丰富,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首先,新型城镇化是有机城市群,大中城市群和卫星小城镇有机布局,形成集群效应;其次,这是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涉及工商服务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人与环境等的协调;第三,这是“多化合一”的有机过程,包括城乡一元化、农民工市民化、深度城市化、新四化(结合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多项措施同步推进;最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是集约发展、多元形态、以人为本。

二、新型城镇化的大方向

(1)土地制度改革是新型城镇化重中之重

新型城镇化将启幕农村新一轮改革,土地流转乃大势所趋。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用地“瓶颈”,土地配置市场化、农村土地资本化,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十报告明确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并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这项举措将使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得到保护。

(2)户籍或称突破口

目前,一些地方正在试图打破城乡户籍藩篱,户籍改革逐步推进正在成为城镇化改革的一大方向,正如十报告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那样,因此城镇化决不是一哄而上。

“打破户籍肯定是未来城镇化改革的方向,但具体操作问题十分复杂,各省差异很大,只有逐步试点逐步推开。” 2020年若要达到50%以上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关键在于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的相关改革到位。

(3)实施“城市群”战略

十之前,对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进一步补充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业内人士普遍的说法是,十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

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三、新型城镇化对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

(1)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创造大量新的投资需求

推进城镇化可以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品市场扩大两方面消化大量工业产品。城镇化不仅仅表现为城镇空间的扩展,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人口的集聚和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城镇化可以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推动服务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新型城镇化一方面将继续扩大城市数量和规模,另一方面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如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垃圾和污染物处理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为满足城市人口生活的基本需要,也是为现代消费品进入居民消费领域所准备的基础条件。

推进城镇化将带动房地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建设,直接扩大对第二产业中的冶金、建材、建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的需求。同时还将扩大对房地产、现代物流、设计规划、咨询服务、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需求。

以上产业都将延伸产业链条,产业相关效应明显,其发展能够扩大投资需求。由此引发的投资可以消耗大量的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极大地缓解冶金、建材等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

(2)新型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

经济增长向国内消费为主的内需转变,新型城镇化是未来实现这一转变的确定性政策取向。城镇化率的提高能带来人均国民收入的明显增长,由此可显著提高居民购买能力;同时,大量农民进城落户后,其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不仅会从农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农产品消费者,而且会大量增加工业品消费。

新型城镇化的难点和核心是真正实现农村进城人员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新型城镇化把农民变为市民,必然会带来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规模的提升,实现经济的服务化,文化、旅游、休闲、家政、美容等行业的服务水平将不断提升,享受型消费所占比重必然会不断提高,进而逐步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

(3)新型城镇化将带动多行业快速发展

城镇化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涉及的行业很多,包括传统的基建类如地产、建筑建材、煤炭、有色、化工,也包括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行业。首先是以保障房带动的基建行业、装修装饰、家电电器等行业发展;其次,医疗改革也是一项重要议题;再次,城市交通、污水处理等领域的投资也会越来越多。

总结: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内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篇5

深入产学研共建

天津滨海空间信息工程技术产业有限公司在董事长王健的正确引领下,以院士专家工作站为载体,不断加强企业“引智”和技术创新人才团队建设。

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目前拥有宁津生、李建成等7名进站院士,他们作为空间信息技术领域的奠基人,积极参与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深入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在企业技术创新攻关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较大成果。公司每年邀请院士来津进行学术交流,并由院士亲自作报告,提升企业核心技术团队的知识水平和研发创新能力,把握行业热点和前沿,共同攻破科技难点。自建站以来,院士亲自深入企业培养技术骨干和博士,进行技术研发和培训,形成密切结合的“梯队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院士专家的指导,以硕士为主的人才技术队伍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公司硕士学历以上的技术人员达到98%,博士占21.4%。

企业以开展“讲、比”活动为契机,先后与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海运职业学院等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探讨国内3S群体式教育模式、建立了3S技术应用培训与实践基地,为地理信息产业培养输送大批专业化的职业技术人才,丰富了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内涵和方式。在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推动下,武汉大学确定公司为“研究生培养基地”和“三维城市工程应用中心”。另外,公司还成立了天津市计算机学会空间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由宁津生院士担任该专业委员会的名誉主任。委员会在天津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搭建交流平台

在科研领域,高水平、深层次的交流往往最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滨海空间信息公司每年与天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同举办空间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应用与研讨活动,邀请天津市各区县信息化主管部门及各委办广泛交流研讨,促进3S技术的研发创新和服务应用。企业技术部门每周定期召开由博士和技术骨干亲自授课的技术培训沙龙,为企业基层科技工作者技能提升提供便利。

此外,公司还与天河一号天津超级计算中心、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等国家级专业机构合作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研讨,实现与天地图形成科研成果与产品应用的无缝对接。2011年以来,在宁津生院士和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带领下,公司建立了滨海数据处理基地,实现了三维地理信息数据资源的海量存储和高速运算,通过对地面沉降等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分析,为地质灾害的应急预警等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院士专家的进站指导,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研发成果丰富,取得了3D PLANNER空间信息分析平台系统和DIGI MAP等多项软件平台的专利权和著作权,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同时承担了科技部和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收获创新硕果

企业以院士专家工作站为载体,设立专项经费和基金,奖励技术创新突出的员工,为科技研发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企业实现了人才的集聚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2011年至2013年,企业承担了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基于激光雷达技术的空间数据服务及产业化建设。此项目将利用激光雷达技术完成天津三维数字城市的建设,数据成果丰富,应用广泛,服务于数十个领域,加快天津市数字城市建设的进程。

在3S技术和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腾飞的今天,要实现企业的高效增长,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不仅需要企业内部不断培训和积累,还需要企业内外的多种创新资源整合和沟通。通过“讲、比”活动的开展,公司科技工作者创新热情高涨,在院士的带领和亲自指挥下,技术实力大大提高。企业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和多元化发展的体系。2012年,公司启动建设了天津三维城市的推广应用、数字河西、智慧武清、数字校园、智慧静海和滨海新区三维城市等项目,完成“数字天津”、“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应急指挥平台、天津市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北方网地图频道、无线电一体化管理平台、天津市出行服务系统等优质产品。此外,系统还在天津市公安消防、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一张图工程”建设、天津市二十项民心工程中的旧楼改造项目和食品安全监管项目、市政路网信息管理平台等项目中充分利用三维可视化的优势,使项目的技术整体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在此基础上,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各位院士和专家的指导,企业利用激光雷达技术和地理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完成应急指挥监测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平台和天津市消防指挥的高效调度。企业在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市政、城市应急指挥、公安消防、医疗卫生、救护应急指挥监控、智能交通、农业、气象、食品安全、市容园林绿化监管、水利、数字城市/旅游、人口、灾害预警与监测等数十个行业展开地理信息挖掘应用。

在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推动和指导下,公司还在传统测绘采集技术革新和国外先进技术国产化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2013年,即将建设完成的天津滨海地理信息创新园,将在滨海新区形成辐射北方地区的地理信息产业创新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其中包括建成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雷达扫描仪生产基地。目前,激光雷达扫描设备主要依赖进口,成本高昂。在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指导下,自2010年开始进行国产地面激光雷达设备的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面激光雷达设备样机于2012年10月面世,并在国内投放数百台。该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将代替传统的基础测绘手段,大规模提升“数字城市”的建设速度。

推进工作站发展

作为主发起单位,滨海空间信息公司积极开拓创新,发起成立“天津院士专家工作站发展促进会”。

篇6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市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

[分类号]G258.2

1 引

2001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图联共同出版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书,书中对公共图书馆的任务做了如下描述:公共图书馆的基本宗旨是透过提供各种形式的资源与服务来满足个人和团体在教育、资讯和个人发展,包括娱乐和休闲等方面的需求。它们向个人提供获得广泛多样的知识、思想和见解的途径,为民主社会的发展和维护担起重要的作用。如今,城市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一般公共图书馆所需承担的职责,而且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全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背景下,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又有所拓展,其重要性得到不断彰显和提高。然而,由于传统的管理体制不尽合理,城市公共图书馆现有服务也逐渐落后于实际需求。因此,有必要通过体制改革来推动城市公共图书馆建设,从而为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城市公共图书馆的重要性

2.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由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大工程。共享工程“依托现有的文化设施网点,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实施主体”,国家图书馆是共享工程的国家中心,各省会城市的图书馆是共享工程的省级分中心,截至2007年6月底,已有省级分中心33个、市、县分中心1821个。因此,城市公共图书馆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资源节点,还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为主要的服务站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到2007年底,我国共有城市600多个,公共图书馆2799所,如果按每个城市至少一个城市公共图书馆来计算,那么城市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占所有公共图书馆近22%的比例。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覆盖全社会所有公民的服务网络系统,而占全国总人口约45%的59 379万城镇人口(数据截止到2007年底,不包括港澳台)则主要由城市公共图书馆及其各分馆来提供服务。因此,无论是从自身的数量,还是从所服务的人口数量来看,城市公共图书馆无疑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城市化进程中弱势群体的知识援助机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国家统计局2008年11月4日的报告指出,我国城市数量2007年底达655个,比19/8年增加462个,城镇人口已达5.9亿人。然而,“城市贫困”问题也因城市化速度的加快而变得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自去年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不少城市的工厂、企业倒闭,失地农民处于“种地无田、就业无岗”的艰难困境,而一些流动人口失业后在城市继续寻找就业机会过程中用尽微薄积蓄而露宿街头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说,城市贫困问题将成为21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政治上最敏感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说,这些弱势群体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经济贫困――知识贫穷――技能缺乏――就业困难――经济贫困。因此,对于以传播知识、缩小社会信息鸿沟为己任的城市公共图书馆来说,完全可以通过知识援助保障,为弱势群体打破恶性循环,帮助他们实现“拥有知识技能――致富――拥有更多知识技能一致富”的良性循环。而且,在为这些弱势群体提供知识援助、帮助他们获取就业机会的同时,更从平等、公平的层面使他们感受到城市以及整个社会对他们的接纳和包容,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以及保证城市化的稳步推进。

2.3

构建学习型城市、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必定是勇于创新的城市,而创新的不竭动力则来源于持续的学习。城市公共图书馆不仅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更是构建学习型城市的有力手段。首先,城市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展示号召性标语、营造读书氛围来使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其次,市民要实现终身学习,要依靠图书馆来提供场所。由于学校教育资源有限以及学校教育内容的阶段性,因此不能为公民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而城市公共图书馆则不分年龄、性别、文化层次为公民提供普遍、均等的服务,可以成为市民终身学习的没有围墙的学校。同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也进入了,其馆舍越来越大,设备越来越先进,资源越来越丰富,服务越来越深入,成为除学校之外的社会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我国城市公共图书馆体系问题分析

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十一五”规划中,以城市公共图书馆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都是重要内容。依托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城市公共图书馆在馆舍、资源、现代化服务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然而,城市公共图书馆在发展中存在的缺陷也开始暴露出来,特别是我国图书馆体系结构的不尽合理导致了城市公共图书馆的低效运营、发展失衡、服务缺失等问题尤为严重。

3.1 省会城市的省图书馆与市图书馆服务错位、交叉

以长春市为例,有吉林省图书馆和长春市图书馆,它们是同一个城市中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不同层级的两个图书馆。尽管在同一个城市,由于两者的服务定位、服务宗旨、服务对象有所不同,都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但是,中国目前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正在进行之中,尚不完备,这样就可能造成两者在服务对象和服务定位方面的错位和交叉,迫使吉林省图书馆要去承担本应由长春市图书馆承担的服务义务,使得省图书馆无法以更多的精力服务于自身职责范围内应该服务的用户。而市图书馆则因读者的流失,导致资源的空置和应有效用得不到发挥。两馆服务对象和定位的交叉,不仅未能实现功能互补、差异化带来的服务多样化、全面化的良性结果,而且导致了政府重复投资、资源重复建设。

其次,省图书馆与市图书馆在名称上无服务划分的标志,使得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时无所适从。同时,一个城市有两个大规模的图书馆,且所处地理位置一般也比较集中,不利于距离图书馆较远的读者利用,从而影响了公共图书馆服务在空间服务上的均质化原则。

再次,图书馆建设长期以来受行政化管理模式的约束,同样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以及市级公共图书馆在等级划分、资源配置、建设规模等诸多方面也都表现出很浓的行政色彩。如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制定的一系列公共图书馆评估细则中,省级图书馆的馆舍建筑面积起点为0.8万平方米,阅览座席起点为400个,配备计算机起点为100台,补助经费起点为300万元/年;而地市级图书馆的建筑面积起点为

0.2万平方米,阅览座席起点为200个,配备计算机起点为40台,补助经费起点为50万元/年。这样的评估标准必然带来各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忽略真正的服务对象的数量和特征、服务需求的特征等,一味地追求大而全的建设规模,从而带来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的诟病。因此,应该打破城市行政体制的框架,根据人口分布情况和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发展需要来确定图书馆的数量、规模、布局和结构,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3.2少年儿童图书馆独立建制难以满足服务需求

2007年1月10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了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而且未来5年青少年犯罪总量将进一步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青少年发育年龄提前,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以及进城务工子女缺乏父母关爱而产生孤独叛逆心理等导致了犯罪行为的发生。可见,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是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了。“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对于素有“知识的殿堂”、“精神的家园”、“没有围墙的学校”等诸多美誉的图书馆来说,做好少年儿童(青少年)的服务、教育工作更是责无旁贷的。

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图书馆体系下,少儿儿童及青少年的服务是专门由少年儿童图书馆承担的,其他公共图书馆并无此职责。根据《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07》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县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有2777个,其中拥有独立建制的少年儿童图书馆仅86个,占3%。而同时期的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9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27.28%,两个比重之间的差距达9倍之多,可见现行的少年儿童图书馆远远不能满足服务需求。而且,少年儿童图书馆因其数量很少,地理分布上往往十分分散,这使得少年儿童读者实际利用图书馆非常不便,不仅增加了少儿读者及陪同的父母利用图书馆的成本,而且也使得他们因成本增加而放弃使用图书馆。另外,当前很多城市图书馆开始注重个性化服务,少儿阅览室或阅览区普遍成立,其服务与独立的少儿图书馆并没有差异,而对于同时有少年儿童图书馆又设置了儿童服务部的地区来说,又造成政府财政投入重复、资源建设重复的浪费现象,这与国家号召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3.3 城市公共图书馆布局不合理

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以普遍均等为目标,着力打造覆盖整个区域的服务网络。这要求图书馆要以便利性为原则,距离合理、规模适中地科学分布在城市之中。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城市图书馆区域分布不合理,多集中于老城区和城市中心地带,直接导致了文献资源布局过于集中的问题。如:广州市公共图书馆的几家主要图书馆都设在越秀区德政路一带,广州新图书馆设在珠江新城(广州的新城市中心),市郊、甚至市郊中心镇,特别是广大北部、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偏远地带,公共图书馆(不含社区图书馆)缺乏,这些地方绝大部分城区尚未建立镇(街道)图书馆或社区图书馆。相应地广州市主要文献资源也过分集中于老城区和城市中心地带,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和广州图书馆相距仅半公里,但两馆购书经费占全省总购书费的65%以上,拥有的藏书量超过全省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的83%。

在城市的社区结构中,公共图书馆起着信息结点的作用,高水准的城市公共图书馆系统,既要充分考虑结点的数量分布,因为数量分布是市民人均阅读资源和阅读空间保障率的基本条件,同时又要合理规划结点的空间分布,使图书馆能够以区域分布的优势融入市民的文化生活之中。

4 城市公共图书馆体系构建

4.1接收省图书馆部分剥离功能,突出公共属性

纵观《世界图书馆指南》(World Guide to Librar-ies)收录的全球各国各类图书馆的基本情况,很多国家都采取将公共图书馆的全称中冠以“公共”(pub.lic)字样的做法。根据对美国3 381个公共图书馆进行分类统计(编号从37556至40936),发现图书馆的名称中有近65%的比例含有“公共”和“免费”的字样。因此,在我国创新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大背景下,建议将城市公共图书馆全部明确地冠以“公共”二字,如“××市公共图书馆”。因此,省图书馆中为地方政府、事业单位决策提供参考服务的功能保留。主要承担包括本省各级政府及其直属机构、公共服务体系各机构文献信息服务;而原先承担的地方文献保障功能可转移至当地的市级图书馆,并将原来面向市民大众的服务功能剥离到同城市级图书馆中。

这样改制的优势显而易见,主要有:①城市公共图书馆作为图书馆行业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活动主体,突出了其公共性的鲜明特征;②向社会传达公共图书馆真正为公民服务的目标和宗旨,刺激大众的文化需求,唤起更加广泛的使用意识;③使公共图书馆与其他系统的图书馆明确地区分开来,有利于服务职能的准确定位和社会监督;④使公共图书馆与其他拥有不同经费来源的图书馆区分开来,有利于不同经济类型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业务开展和用户识别;⑤利于读者更加便捷地利用图书馆,更大范围地享有接受平等服务的文化权利。

4.2 少年儿童图书馆改制

鉴于世界各国除俄罗斯外鲜见专为少年儿童设立图书馆的实践现状,并结合前文对我国少年儿童图书馆独立建制弊端的分析,笔者建议对少年儿童图书馆改制,在城市公共图书馆内增设少年儿童服务部。原少年儿童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分拨给学校图书馆和城市公共图书馆,其承担的职能也由学校图书馆和城市公共图书馆共同承担,分别在校内、校外构建起面向少年儿童的知识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在城市公共图书馆系统内,应加强社区馆的建设,使其承担起为辖区内少年儿童提供服务的重任。这样的体系改革创新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①精简教育和文化两个系统的功能重叠机构,既节约资源的投入,又便于行政主管部门加强督查,测评绩效;②促进少儿文献资源更加贴近教学,优化人员、设备、馆藏等资源的配置;③丰富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有利于获取更加充足的经费支持;④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社区较为丰富的网点布局,便于少儿读者在其主要活动区域便能就近阅读,减少出行负担,进而激发其阅读兴趣,有效扩大文化宣传的效果。

在当前的发展情况下,少年儿童图书馆改制的工作可能面临很多具体困难,因而可以采取阶段性的方式进行。对于有条件承担本地区全部少年儿童服务的城市公共图书馆来说,可以实行上述所说的全改制;对于规模较小、实力不强的城市公共图书馆来说,暂时还不能满足本地区所有少年儿童的服务需求,可以暂时保留原独立建制的少年儿童图书馆,但要加强与少年

儿童图书馆的合作,如资源共建共享以及服务业务分工等。城市公共图书馆内设的少年儿童服务部要延伸其教育功能,对于利用图书馆、阅读习惯的培养、图书导读等服务要加强;少年儿童图书馆则要逐渐弱化其一般性的服务工作,可重点提供专门性的教育服务,与城市公共图书馆内部的少年儿童服务部的服务形成差异和互补,既缓解两馆的压力,又能全面满足少年儿童读者的需求。

4.3 加强城市中心图书馆辐射功能,实行总分馆制

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调的是公民获取基本文化服务的方便性,建设小而精的社区馆比建设大而全的大型馆更能满足全民的阅读需求。因此,城市公共图书馆在整合了省图书馆的部分服务职能(对于省会城市公共图书馆而言)以及少年儿童服务的职能之后,城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定位和服务对象更明确,同时随着服务对象的多样化,其服务压力也有所增加。为了缓解城市中心图书馆的压力以及适应城市在“过度城市化”后为疏散人口、缓解就业压力等而形成的“逆城市化”、“市郊化”趋势,将其服务辐射到城区,延伸到各社区,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实行总分馆制,即构建一种以城市中心图书馆为核心,以城区馆为节点,以社区馆为终端的星形网状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

同时,在业务指导、资源共建、服务互补等方面向城郊拥有类似结构特征的县级图书馆和农村进行辐射,共同组建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实施主体。《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县(市)图书馆逐步实行分馆制,丰富藏书量,形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的图书配送体系,充分发挥县图书馆对乡镇、村图书室的辐射作用,促进县、乡图书文献共享”。城市公共图书馆作为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分馆制实践中走在前列,不少省市地区图书馆已经开始在服务和管理中采取了“总分馆”模式,努力建设一个具有一定的统一管理能力、服务相对规范、联系相对紧密的图书馆共同体。

目前,总分馆体系建设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5种:①通过自下而上全委托而形成的总分馆体系(如苏州、哈尔滨、厦门等市);②通过自下而上的半委托而形成的总分馆体系(如天津的阳光100小区分馆、苏州2005年3月前建设的3个分馆);③通过自上而下的半委托而形成的总分馆体系(如东莞图书馆之城、北京西城区图书馆);④通过自上而下的全委托而形成的总分馆体系(广东流动图书馆、深圳福田区总分馆);⑤完全(纯粹)的总分馆体系(如佛山市禅城区联合图书馆)。

不管哪种总分馆体系建设模式,都是各省市根据本地区的现实情况而采取的比较切实可行的公共图书服务体系,总的来说都是合理的、有效的。目前总分馆体系还未在全国所有省市地区普及,因此这已有的几种模式可为其他即将开展总分馆体系建设的各地区提供有益的参考,并可通过城市结构、规模、读者群等因素的比较来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图书馆发展的模式。当然,从管理的高效、经费的合理分配、资源的科学配置、人员的互助协作等方面来看,完全的总分馆体系是各地区城市图书馆发展的终极目标。

5 结语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批准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已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虽然该标准是从物理的、空间的指标方面来规定各个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但是可以预见这一文件也会对整个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城市公共图书馆的体系建设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要求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结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文和自然环境条件以及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因素,使得城市公共图书馆体系具备动态性、科学性、和谐性。这种从按行政级别确定图书馆规模的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转变为按实际需求确定图书馆规模的以服务为主导的模式,是恪守图书馆以人为本原则的需要,也是顺应社会发展及时代主题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涛.城市公共图书馆功能拓展的设想.中国城市经济,2007(1):56―57

[2]陈雪樵.数字图书馆与文化共享工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76

[3]我国城市数量已达655个.人民网.2008年11月4日,[2009―05―08].

[4]陆亨俊.现代化与城市化.经济参考报,2003―03―25

[5]省图书馆评估标准细则.[2009―05―08].

[6]地图书馆评估标准细则.[2009―05―08].Imp:llva~r.省略.cn/CN/Nvws/2006―04/EnableSim_ReadNewsl35125511,html

[7]中国青少年犯罪率仍在上升,未来五年总量将增加.北京晨报,2007―01―11

[8]蔡卫平.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布局存在的阿题及其对策研究.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115―118

[9]Bettlna B,Opjtz H,RiohterE.World gIlidetolibrarle~.Monohen:K.G.Saur,1991

篇7

[关键词]互联网 农村电子商务 发展

中图分类号:TP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234-01

一、背景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所谓 “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

农村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平台嫁接各种服务于农村的资源,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服务领域,使之兼而成为遍布县、镇、村的三农信息服务站。作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实体终端直接扎根于农村服务于三农,真正使三农服务落地,使农民成为平台的最大受益者。

二、农村潜在的巨大电子商务市场发展机遇

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包含网上农贸市场、数字农家乐、特色旅游、特色经济和招商引资等内容。国内的农村也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农村不再像过去那样信息闭塞,越来越多的农民也开始触网,各大电商都愿意开拓农村市场。在此环境下,农村电子商务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国家支持

2015年10月14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完善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缩小城乡数字鸿沟;部署加快发展农村电商,通过壮大新业态促消费惠民生;确定促进快递业发展的措施,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增长点。

2016年初,国务院及各部委密集出台关于农村电商的重磅文件,力挺农业电商发展,比2015年更为加大了关于“农村电商”的篇幅,并着重提及农村电商发展问题,足见国家对农村电商的推动力度。

2、人口红利因素

在中国经济火车头从外贸逐渐向靠内需拉动的大形势下,庞大的农村人口则成为了拉动内需的生力军,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电商平台进行消费无形之中推动了农村电商的发展。

3、农民消费观念改变

过去要让农民通过电商平台进行消费几乎不太可能,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开始自己开店卖产品,以及80后、90后的农民开始成为新的生力军,农民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也无形之中推动了农村电商的发展

过去,一些思想前卫的农民也想尝试电子商务,但是却苦于家里没有宽带网络,如今很多农民也都可以实现宽带上网,即便没有安装宽带的农民家庭也可以用智能手机电商购物。

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3.1 基础设施的建设的制约

农村电商必须要在线下进行深度布局才能真正打通农副产品的线上电商,而要在如此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布局,这需要大量大资金投入,我国农村电子商务正处于发展初期,各项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农村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普遍相对落后,大部分农民都存在连不上网的问题。

其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农村地区的住户较为分散偏远,物流成本高,物流和快递系统不健全,物流配送难题制约着行业发展。影响农村地区货物的收发。成本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配送成本很高,有时成本高过城市数倍,效率低问题也随之突出;二是返程空载严重,只是单向的将城市商品输送农村,而未能将农产品运进城。

3.2 缺乏专业人才

既懂农民农村市场又懂电子商务的本地人才匮乏却成为了他们快速发展农村电商的重要障碍. 对于农村电商来说更是需要线上线下的高度结合,而各大电商的专业人才不懂农村市场,农村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又都倾向于进城就业,在农村本地既懂电脑又懂商业的人才很少。

3.3 是环节缺乏监管

时下新兴的各类农产品电商平台,其实主要起到的也还是一个销售桥梁的作用,还没有办法对上游的各个环节进行必要的介入、规范和监督,导致电商采购的农产品无法控制,不同程度的存在质量参差不齐、损耗率过高,甚至还有一些生鲜农产品农残超标。

3.4 农民网购及网上创业意识的培养。

农民网购网售的意识。主要在于大部分农民意识和观念的落后:不熟悉网络,不相信网购。农民网购意识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来教育他们的,农村年轻一代多外出打工,不平衡的年龄结构使农村地区对电商接受度不高,大多数村民还是担心买到假货或者对能否退货有较大顾虑,制约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四、针对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措施:

4.1 要改善农村电商发展环境,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宽带普及率,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较重要的是运营商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建立这种机制后,企业才有可能在农村建设更多的互联网基站,实现网络普及。

加强农村公路建O,提高农村物流配送能力政府应给予广泛而有力的引导和支持,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交通、信息、产地集配、冷链等相关设施,鼓励农村商贸企业建设配送中心,发展第三方配送等,提高流通效率。

4.2 大力培养农村电商人才,鼓励通过网络创业就业。开展农村信息化知识培训,培养信息人才

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结合其它通讯手段,大力实施远程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农民信息意识,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另外,还应把懂业务的各种专业人才充实到农村信息化队伍中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为农村提供信息服务的队伍。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由企业到农村去办培训班,也可以政府提供培训补贴,农民自己找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建立各级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引导和培训农民使用各类信息设施,掌握电子商务的各项技能。

4.3 要扩大电商在农业农村的应用,扩大电商宣传,营造良好网络消费环境。

鼓励社会资本、供销社等各类主体建设涉农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民俗产品、乡村旅游等市场,在促进工业品下乡的同时为农产品进城拓展更大空间。优先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开展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增加就业和增收渠道,推动扶贫开发。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广播电视、电话等多种通讯手段,建立起覆盖郊区县、乡镇、村的农村信息网络,扩大宣传。

同时,严打网上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加强对网络交易平台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4.4 要加大农村电商政策扶持。

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担保贷款及贴息。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网上支付、供应链贷款等产品,简化小额短期贷款手续,加大对电商创业的信贷支持。让亿万农民通过“触网”走上“双创”新舞台。

总体来看,农村电商正在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火车头,这个领域将会是一个具备十万亿规模的大市场。在整个农村电商领域,哪一家独霸天下不太可能,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农村电商的市场争夺中来,行业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不少电商平台甚至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他们还需要在农村电商人才、农产品质量和标准化、物流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篇8

文摘:本文概述了电子商务的定义、特征及其目前的发展情况,然后着重对我国的电子商务环境进行了分析,最后,简要提出了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模式与策略。

1电子商务概述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即通过电信网络进行的生产、营销和流通活动,它不仅指基于因特网上的交易,而且指所有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解决扩大宣传、降低成本、增加价值和创造商机的商务活动,包括通过网络实现从原材料查询、采购、产品展示、订购到生产、储运以及电子支付等一系列的贸易活动。电子商务主要含概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贸易管理的电子化,即采用网络技术实现数据和资料的处理、传递和储存;二是企业级电子商务,即企业间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和供货商、用户之间的商务活动;三是电子购物,即企业通过网络为个人提供的服务及商业行为。按照这种思想,电子商务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toB),另一类是企业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BtoC)。后者亦即我们所说的网上购物或在线购物。

电子商务具有全球化、方便快捷、成本低、效率高、选择性强等优点,因此,发展十分迅速。据美国《商业周刊》估计,1998年美国在线购物达到48亿美圆,200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200亿美圆,比1998年增加23%。商业机构间的网络贸易将会从1998年的156亿美圆上升至2000年的1750美圆。据世界贸易组织(WTO)今年初对电子商务发展所作的报告预测,到2002年,电子商务交易总值将达到3000亿美圆。

各个发达国家政府对电子商务的发展都比较重视。日本于1996年投入3.2亿美圆推行电子商务有关计划;新加坡成立了"新加坡一号"项目,目前有31家机构与政府签约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每年可得到2-3亿美圆的经费支持以研究和发展各种应用;1997年4月,欧盟提出了《欧盟电子商务行动方案》;1997年7月,美国提出了《全球电子商务框架》。在美国总统的倡议下,世界贸易组织132个成员国决定使INTERNET成为自由贸易区,期限至少为一年。我国电子商务刚刚起步,人们对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深信不疑;我国政府积极支持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先后批准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作为我国电子商务的试点城市,并开始计划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法规等等。但是应当看到,我国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本文拟对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作一分析,并简要探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模式与策略。

2我国电子商务环境分析

2.1政策与法律环境

总的说来,我国的信息化政策还不够完善,尤其体现在电子商务方面,有关的政策不够明朗,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关的标准还都没有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存在较大问题。因为参与电子商务的不仅仅是交易双方,更重要的涉及工商行政管理、海关、保险、财税、银行等众多部门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这就需要有统一的法律、政策框架,以及跨部门、跨地区的强有力的综合协调组织,才能促进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例如,如何解决税收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又一大难题。在INTERNET环境下,交易实体是无形的,交易与匿名的支付系统联结,没有有型的合同,其过程和结果不会留下痕迹作为审计的线索,没有明确的纳税人或交易数字,很难保证其服从税法,避税和反避税的斗争在电子商务中变得更加激烈。1998年5月14日,几经修改的Internet免税法案在美国参议院商业委员会以41票对0票的优势通过,为美国本土企业铺平了电子商务的发展道路。同年5月20日,美国又促使132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部长们达成一致意见,通过了Internet零关税状态至少一年的协议,使通过Internet进行国际交易的企业能够顺利地越过本国国界,在其它国家抢占市场。

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上海代表团提出了《关于急需加紧制定中国电子商务法的议案》并被列为1号提案。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的各项政策、法律与法规、各种标准正在加紧制定当中。估计关于税收、安全、认证等法规与标准将会在本年度出台。这也是我国为加入WTO进行的积极准备。

2.2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作为电子商务的主体,其信息化程度是电子商务运行的基础。目前,我国企业大多处于转型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尚未普遍建立,企业信息化的进展并不令人满意。目前我国已经上网的企业不到企业总数的1%。,在1,50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大约只有10%实现了企业信息化或运用信息手段比较好。大约有70%左右的企业拥有一定的信息手段或着手向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方向努力,大约20%的企业只有少量的计算机,而且只从事单机工作。在1000余万家中小企业中,只有极少的一部分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手段。

目前,许多网站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用户之间提供了各种交易的途径。企业只要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手段(如企业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后台数据库等),就可以利用这些平台进行电子商务运作。这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它们可以用自己灵活、简便、低成本的优势与大企业展开竞争。企业领导需要在内心深处真正意识到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和良好的效益,要认真研究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信息化的方面最需要做什么,立即投入实际行动,充分运用信息手段,在运用中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它,不断收到实际效益,进而增强推进信息化的信心,政府要为企业信息化做好组织工作,制定好发展规划。

2.3网民的结构比例

根据中国INTERNET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资料,1999年中国的INTERNET用户有8,900,000个,占将近中国人口的1%。相对而言,这一比例是比较低的,而且网民中对电子商务感兴趣的比例更要低一些。但从绝对数量来讲,近1000万的网民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对电子商务感兴趣的人士大约占到网民总数的10%以上,而且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比较稳定。目前,我国的上网人数仍在飞速增长,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也在进一步加深,可以说,我国的电子商务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2.4金融电子化建设

金融体系是商务活动的基础保证。电子商务的支付与结算需要电子化金融体系的密切配合。目前我国金融服务极其电子化水平比较落后,跨区域、跨银行的电子支付系统还未建立,网上支付、结算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进程。例如,上海新华书店在互联网上了图书信息,收到大量国外的订单,但是由于国内的电子支付手段没有建立,生意无法成交,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加快建立银行间、银行与企业间资金清算和金融管理信息系统,使企业和个人能够随时随地方便地使用电子支付,实时完成电子交易已经是势在必行。各国的货币体系区别很大,而且存在汇率问题,因此,有必要努力将各种不同的支付方式统一起来,真正实现"一卡走世界"。我国的人民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是这一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目前正在积极地进行试点与协调,估计在年内将出台一个较为具体的初步方案。对于支付各方(如买者、卖者、银行、中介机构等)的权利与义务也要有相应的法律予以确认。

2.5安全保证系统

由于电子数据具有无形化的特征,电子商务的运作,涉及多方面的安全问题,如资金安全、信息安全、货物安全、商业秘密等。它要求电子商务比传统的有纸贸易更安全、更可靠。而目前网上安全技术及其认证机制均不完善,这也是普通消费者对电子商务持观望态度的重要原因。虽然计算机专家在网上银行的安全问题上下了很大功夫,采用了多种措施,然而,网络黑客的攻击仍然使专家们心疼不已。安全问题仍旧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关键。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电子交易各方的利益,由于种种风险的存在,各方当事人对INTENET上从事电子交易总是不免心存疑虑。同时,网上交易所能带来的巨大机遇和丰厚利润也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那些喜欢冒险的网络入侵者,买方、卖方、银行都必须承担来自外部的风险。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安全与一般情况下所说的信息安全有一定的区别。它除了具有一般信息的含义外,还具有金融业和商业信息的特征。所以,必须高度重视电子商务中的安全问题。

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不仅涉及技术问题,同时也涉及管理问题和法律问题。我国目前还不能生产自己的网络防火墙,许多银行现有的技术防范措施显然不能适应大规模电子交易的需要。电子商务的管理标准尚未系统确定,法律对于电子商务违法交易行为的认定还处于摸索阶段。

政府应当从三方面入手,构建电子商务安全运作的综合保障体系。其一,组织力量,筛选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目前我国使用的网络安全产品基本上是"舶来品",开发我国自己的网络安全产品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二,强化电子商务安全管理,规范买卖双方和中介方的交易行为。目前,应抓紧制定规范的电子商务标准。同时,应尽快有关管理标准。其三,尽快完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明确交易各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交易行为。这些问题有些是国际性问题,应由全世界共同面对并加以解决。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创建一个独立的国际实体,负责用一种可被全世界接受的统一的程序来管理与协调。

2.6人力资源

电子商务实现的关键最终仍然是人。眼下各大企业缺乏的正是精通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商业人才。人才的匮乏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又一难题。中国社会事务所在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数千名公众的电话调查中了解到,能熟练使用电脑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其中很多人能够使用电脑但不懂上网等比较复杂操作。而对于家用电脑的用途,作文字处理与娱乐的比较多,上互联网的极少。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使知识型人才缺乏,有待补充。关于这方面情况,目前我国尚未见到具体统计数字。据美国的统计,其国内缺少数十万名工程师、系统分析员和程序设计师。一些外国公司纷纷到中国招募软件工程师。日本、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国都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开始了行动,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人才集中的城市。

电子商务是信息现代化与商务的有机结合,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商贸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能否培养出大批这样的复合人才,就成为该国、该地区发展电子商务的最关键因素。国家应该鼓励教育部门向学生普及网络知识,在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一些大专院校经济、贸易、计算机等专业院系开设电子商务等选修课程,甚至可以考虑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7我国电子商务与WTO

首先,中国加入WTO将打开国外直接在INTERNET方面投资的大门。根据中美双边WTO协议,国外服务提供者将能够涉及到INTERNET服务的所有方面。在经过同意的情况下,外方可以在合资企业中保持30%的股份,一年以后可达49%二年后达50%。中国同意按照竞争管理原则承担WTO文件中规定的所有义务。其次WTO将会使中国的法律制度增加透明度。服务贸易总协议(GATS)要求政府出版所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并迅速或至少按年度地将新法律法规或方针告知服务贸易理事会。第三,中国将与WTO成员国进行更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能与全球贸易伙伴互相影响,以便对电子商务形成一种统一的方法。

3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模式与策略

按照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信息产业水平、企业管理水平以及政治、法律、文化环境,发展电子商务必须遵循适合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的原则。

篇9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即通过电信网络进行的生产、营销和流通活动,它不仅指基于因特网上的交易,而且指所有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解决扩大宣传、降低成本、增加价值和创造商机的商务活动,包括通过网络实现从原材料查询、采购、产品展示、订购到生产、储运以及电子支付等一系列的贸易活动。电子商务主要含概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贸易管理的电子化,即采用网络技术实现数据和资料的处理、传递和储存;二是企业级电子商务,即企业间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和供货商、用户之间的商务活动;三是电子购物,即企业通过网络为个人提供的服务及商业行为。按照这种思想,电子商务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toB),另一类是企业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BtoC)。后者亦即我们所说的网上购物或在线购物。

电子商务具有全球化、方便快捷、成本低、效率高、选择性强等优点,因此,发展十分迅速。据美国《商业周刊》估计,1998年美国在线购物达到48亿美圆,200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200亿美圆,比1998年增加23%。商业机构间的网络贸易将会从1998年的156亿美圆上升至2000年的1750美圆。据世界贸易组织(WTO)今年初对电子商务发展所作的报告预测,到2002年,电子商务交易总值将达到3000亿美圆。

各个发达国家政府对电子商务的发展都比较重视。日本于1996年投入3.2亿美圆推行电子商务有关计划;新加坡成立了"新加坡一号"项目,目前有31家机构与政府签约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每年可得到2-3亿美圆的经费支持以研究和发展各种应用;1997年4月,欧盟提出了《欧盟电子商务行动方案》;1997年7月,美国提出了《全球电子商务框架》。在美国总统的倡议下,世界贸易组织132个成员国决定使INTERNET成为自由贸易区,期限至少为一年。我国电子商务刚刚起步,人们对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深信不疑;我国政府积极支持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先后批准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作为我国电子商务的试点城市,并开始计划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法规等等。但是应当看到,我国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本文拟对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作一分析,并简要探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模式与策略。

2我国电子商务环境分析

2.1政策与法律环境

总的说来,我国的信息化政策还不够完善,尤其体现在电子商务方面,有关的政策不够明朗,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关的标准还都没有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存在较大问题。因为参与电子商务的不仅仅是交易双方,更重要的涉及工商行政管理、海关、保险、财税、银行等众多部门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这就需要有统一的法律、政策框架,以及跨部门、跨地区的强有力的综合协调组织,才能促进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例如,如何解决税收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又一大难题。在INTERNET环境下,交易实体是无形的,交易与匿名的支付系统联结,没有有型的合同,其过程和结果不会留下痕迹作为审计的线索,没有明确的纳税人或交易数字,很难保证其服从税法,避税和反避税的斗争在电子商务中变得更加激烈。1998年5月14日,几经修改的Internet免税法案在美国参议院商业委员会以41票对0票的优势通过,为美国本土企业铺平了电子商务的发展道路。同年5月20日,美国又促使132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部长们达成一致意见,通过了Internet零关税状态至少一年的协议,使通过Internet进行国际交易的企业能够顺利地越过本国国界,在其它国家抢占市场。

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上海代表团提出了《关于急需加紧制定中国电子商务法的议案》并被列为1号提案。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的各项政策、法律与法规、各种标准正在加紧制定当中。估计关于税收、安全、认证等法规与标准将会在本年度出台。这也是我国为加入WTO进行的积极准备。

2.2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作为电子商务的主体,其信息化程度是电子商务运行的基础。目前,我国企业大多处于转型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尚未普遍建立,企业信息化的进展并不令人满意。目前我国已经上网的企业不到企业总数的1%。,在1,50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大约只有10%实现了企业信息化或运用信息手段比较好。大约有70%左右的企业拥有一定的信息手段或着手向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方向努力,大约20%的企业只有少量的计算机,而且只从事单机工作。在1000余万家中小企业中,只有极少的一部分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手段。

目前,许多网站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用户之间提供了各种交易的途径。企业只要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手段(如企业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后台数据库等),就可以利用这些平台进行电子商务运作。这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它们可以用自己灵活、简便、低成本的优势与大企业展开竞争。企业领导需要在内心深处真正意识到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和良好的效益,要认真研究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信息化的方面最需要做什么,立即投入实际行动,充分运用信息手段,在运用中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它,不断收到实际效益,进而增强推进信息化的信心,政府要为企业信息化做好组织工作,制定好发展规划。

2.3网民的结构比例

根据中国INTERNET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资料,1999年中国的INTERNET用户有8,900,000个,占将近中国人口的1%。相对而言,这一比例是比较低的,而且网民中对电子商务感兴趣的比例更要低一些。但从绝对数量来讲,近1000万的网民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对电子商务感兴趣的人士大约占到网民总数的10%以上,而且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比较稳定。目前,我国的上网人数仍在飞速增长,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也在进一步加深,可以说,我国的电子商务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2.4金融电子化建设

金融体系是商务活动的基础保证。电子商务的支付与结算需要电子化金融体系的密切配合。目前我国金融服务极其电子化水平比较落后,跨区域、跨银行的电子支付系统还未建立,网上支付、结算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进程。例如,上海新华书店在互联网上了图书信息,收到大量国外的订单,但是由于国内的电子支付手段没有建立,生意无法成交,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加快建立银行间、银行与企业间资金清算和金融管理信息系统,使企业和个人能够随时随地方便地使用电子支付,实时完成电子交易已经是势在必行。各国的货币体系区别很大,而且存在汇率问题,因此,有必要努力将各种不同的支付方式统一起来,真正实现"一卡走世界"。我国的人民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是这一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目前正在积极地进行试点与协调,估计在年内将出台一个较为具体的初步方案。对于支付各方(如买者、卖者、银行、中介机构等)的权利与义务也要有相应的法律予以确认。

2.5安全保证系统

由于电子数据具有无形化的特征,电子商务的运作,涉及多方面的安全问题,如资金安全、信息安全、货物安全、商业秘密等。它要求电子商务比传统的有纸贸易更安全、更可靠。而目前网上安全技术及其认证机制均不完善,这也是普通消费者对电子商务持观望态度的重要原因。虽然计算机专家在网上银行的安全问题上下了很大功夫,采用了多种措施,然而,网络黑客的攻击仍然使专家们心疼不已。安全问题仍旧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关键。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电子交易各方的利益,由于种种风险的存在,各方当事人对INTENET上从事电子交易总是不免心存疑虑。同时,网上交易所能带来的巨大机遇和丰厚利润也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那些喜欢冒险的网络入侵者,买方、卖方、银行都必须承担来自外部的风险。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安全与一般情况下所说的信息安全有一定的区别。它除了具有一般信息的含义外,还具有金融业和商业信息的特征。所以,必须高度重视电子商务中的安全问题。

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不仅涉及技术问题,同时也涉及管理问题和法律问题。我国目前还不能生产自己的网络防火墙,许多银行现有的技术防范措施显然不能适应大规模电子交易的需要。电子商务的管理标准尚未系统确定,法律对于电子商务违法交易行为的认定还处于摸索阶段。

政府应当从三方面入手,构建电子商务安全运作的综合保障体系。其一,组织力量,筛选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目前我国使用的网络安全产品基本上是"舶来品",开发我国自己的网络安全产品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二,强化电子商务安全管理,规范买卖双方和中介方的交易行为。目前,应抓紧制定规范的电子商务标准。同时,应尽快有关管理标准。其三,尽快完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明确交易各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交易行为。这些问题有些是国际性问题,应由全世界共同面对并加以解决。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创建一个独立的国际实体,负责用一种可被全世界接受的统一的程序来管理与协调。

2.6人力资源

电子商务实现的关键最终仍然是人。眼下各大企业缺乏的正是精通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商业人才。人才的匮乏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又一难题。中国社会事务所在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数千名公众的电话调查中了解到,能熟练使用电脑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其中很多人能够使用电脑但不懂上网等比较复杂操作。而对于家用电脑的用途,作文字处理与娱乐的比较多,上互联网的极少。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使知识型人才缺乏,有待补充。关于这方面情况,目前我国尚未见到具体统计数字。据美国的统计,其国内缺少数十万名工程师、系统分析员和程序设计师。一些外国公司纷纷到中国招募软件工程师。日本、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国都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开始了行动,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人才集中的城市。

电子商务是信息现代化与商务的有机结合,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商贸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能否培养出大批这样的复合人才,就成为该国、该地区发展电子商务的最关键因素。国家应该鼓励教育部门向学生普及网络知识,在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一些大专院校经济、贸易、计算机等专业院系开设电子商务等选修课程,甚至可以考虑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7我国电子商务与WTO

首先,中国加入WTO将打开国外直接在INTERNET方面投资的大门。根据中美双边WTO协议,国外服务提供者将能够涉及到INTERNET服务的所有方面。在经过同意的情况下,外方可以在合资企业中保持30%的股份,一年以后可达49%二年后达50%。中国同意按照竞争管理原则承担WTO文件中规定的所有义务。其次WTO将会使中国的法律制度增加透明度。服务贸易总协议(GATS)要求政府出版所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并迅速或至少按年度地将新法律法规或方针告知服务贸易理事会。第三,中国将与WTO成员国进行更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能与全球贸易伙伴互相影响,以便对电子商务形成一种统一的方法。

3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模式与策略

按照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信息产业水平、企业管理水平以及政治、法律、文化环境,发展电子商务必须遵循适合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的原则。

篇10

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创意经济的活跃不是在某个领域异军突起,而是全面开花。据股权投资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基金数量已达100余家,已披露募集资金总量超过1300亿元人民币。

“从IPO角度来看,预计最快于2013年前后,中国文化创意及其相关领域企业将迎来一波上市潮。”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张亚男表示,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

而在此之前的2006年,似乎注定要成为中国创意经济发展元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具有代表意义的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北京和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都相继制定了发展创意产业战略规划,紧随其后的一批创意产业园区相继建立。仅北京一下就冒出18个创意产业基地,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则多达30多个,还有广州、杭州、深圳等城市也都建起了一批创意产业园区。

面临机遇与挑战的文化创意产业在焦躁中延展开来,但是当我们用冷静的目光去判断和审视的时候,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当意识形态遇到产业

“我认为文化创意包含了以前的一个名词——意识形态。而其中又有三个层面的考量:第一,意识形态需要市场化,才会有强大的竞争能力来抵御他国文化的冲击。第二,低成本、规模化是行不通的,因为文化创意产业是高精尖的产业;第三,文化创意产业再走下去本身是一个商业化、工业化的过程,但是其结果又是针对人感性感知的。”全球动画大师、点石数码董事长邓博弘向《环球财经》坦言,文化创意产业可能会是一个终极产业。因为当社会变得稳定、富足之后,人们才会真正寻找自己内心的需求,文化、艺术相应的东西开始值钱。

正如邓博弘所言,哈佛商学院教授罗布·奥斯汀也曾指出:“当商业变得更为依赖知识来创造价值时,工作也变得更像是艺术。”奥斯汀的意思是,当商业基础从现代性的“物质资本”,转向后现代性的“知识”后,经济范畴的基础就从“理性”转向了“艺术”。理性范畴内物性的创新就必然转向“艺术”范畴内生命性的创新。

而文化创意向产业的转变首先从电影界开始介入。美国好莱坞电影无疑是先行者,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在生产理念上借鉴了汽车工业的做法。

反观中国电影,从19世纪至今,我们已推出了许多好莱坞电影,所有的电影给我们的导演,演员和观众深深的印象。与好莱坞电影相比,中国电影开始改变他的生产模式。在接受好莱坞电影冲击的同时,中国电影业也开始了市场化、工业化的探索。

“其实目前除了电影产业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分量之外,其他文化板块却没有体现中国的优势。例如动漫产业,虽然从动漫公司的数量以及规模都有增加,但是从设计到质量都没有话语权。”一位张姓业内人士如此告诉记者。

虽然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化和工业化存在不足,但中国广阔的领域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却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尤其是目前从国家层面对文化的支持,更是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十一五”规划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部明确提出在5年内文化产业要实现年均15%的增长。

而在城市化的今天,文化创意产业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创意产业可以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已经超过了单一的产业层面,是一个无边界的产业,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有效手段。”著名经济学家、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告诉记者,创意产业本身并非只是文化产业单一层面,但文化创意产业正处在良性发展期。

他分析道,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千城一面和各种“城市病”。“高产值、低能源、绿色无污染”文化创意产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我国将来实现70%的城镇化率后,新增人口将会深刻影响社会的整理消费需求和规模,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城市的转型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委员、香港奥委会主席霍震霆从香港和内地的合作层面就曾表示:繁荣两地的文化交流,对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充分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济,不仅可以产生经济效益,还能传播民族文化、宣传中国文化的价值观。

繁荣与弊端

正是基于政策对文化领域的重视和倾斜,文化创意这个十几年都没有“正式身份”的产业似乎一夜之间成为各地级政府以及投资界的“宠儿”。十报告为文化产业勾勒出一个巨大的市场,陆续出台实质性政策,文化创意产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回顾2012年,在全国宏观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情况下,文化创意产业依然高歌猛进,保持了大约20%的增速,增加值预计达到1.6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据银联信预计,未来1~5年内,针对文化及电影产业的投资将日趋活跃。资本将多层次参与产业投资,同时,将迎来影视产业相关企业上市潮。目前,已排队上市或未来可能上市的企业数量超过十余家,此波IPO浪潮,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刺激资本不断进入。

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对接也在2012年初现端倪。中行、建行、农行、北京银行等均加大了对影视产业的介入力度。截至2012年10月,中国银行金华市分行“影视通宝”已累计为14家东阳影视文化企业核定授信总量11.3亿元,先后支持了《悬崖》、《北京爱情故事》等20多部影视作品。

同时,银行信贷资金“杀入”文化产业的热情不减,截至2012年6月,我国文化产业本外币贷款余额已经达到980亿元。资本的介入也推动了文化企业上市的高峰。截止到2012年10月底,文化企业上市数量已达到18家,远高于2011年全年的10家。其中人民网在上交所成功上市,成为我国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新闻网站。

除了资本灵敏地嗅到文化创意产业的“春江水暖”,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持续升温。2012年9月,文化部颁布了第四批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69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同时,再加上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数字出版、动漫基地等27家、国家版权局批准的版权示范、贸易基地等14家、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动画等基地37家,国家工商总局批准的广告产业园区9家和各地政府建设的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总数达到7500家左右。

但是,在文化创意产业热席卷全国各地的同时,繁荣背后隐藏的弊端、泡沫等问题接踵而至。

首先体现为同质化现象严重。16家国家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示范基地中有14家将动漫游戏作为主导产业,很易导致供过于求问题。其次,重形态、轻业态、地产化问题突出的一些产业园区定位不准确,服务功能建设滞后,多重“形态建设”而轻甚至忽视“业态建设”;再次,企业研发活力不强,盈利模式创新性不足的短板也日益凸显。虽然我国已有LBS+团购、LBS+精准推送等LBS商业模式以及其他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但整体上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缺乏原创性的文化产品,主要以模仿为主,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专家指出,创意园区是把双刃剑,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园区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促成各种“越界”来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而绝不是简单的管理。

“避免硬件式思维、盲目跟风、重复建设、占用过多土地资源、缺少财政收入从而需要财政长期补贴、个人艺术家为主、重点不突出、企业发展无力等的做法和项目,实现效益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陈少峰告诉记者,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冷静的态度和现实的考量,这也正是中国文化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繁荣和盲目相悖的状况呢?是行业本身所特有的不确定性因素主导,还是外面在运行中的作为决定?各有说辞。

“如今我们消费行为很多仍出于很初级的诉求,当消费者只肯为一个产品基本功能而买单的时候,不去关注其中的品位、设计、文化含量时,文化创意工作就无法具备价值,也就不具备长出参天大树式公司的条件。”邓博弘说。

“中国人并不缺创意,我们灵魂里也不缺乏创意与文化的优良的种子,但是现在显得比较贫瘠是因为土壤需要去改良。”邓博弘认为今天的文化创意产业,不再是我们传承的文化,他有一些新的概念。市场化和工业化都是以前没有过的,但为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产业。这些元素都和我们以前对文化的理解不同,所以产品和结果也会有区别。

工业化路径拷问

《启蒙辩证法》一书首次提出“文化工业”的概念,德国哲学家西奥多·阿多诺在他的《文化工业再思考》(1967年)一书中对其进行系统论述,他说:“在我们的草稿里,我们使用的是大众文化,后来我们用‘文化工业’取代了那个表述旨在从一开始就有别于和大众文化概念拥护者相一致的。”

但是普遍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如何做到由意识形态向市场行为转变,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应该是什么样的发展路径?面临拷问。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必然是先产业化、市场化,之后产业本身也必须是由工业产品艺术化向艺术产业工业化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工业产品艺术化是首先考量的层面。也就是说,怎么不断地通过技术创新地把好看的东西呈现出来至关重要。”邓博弘向《环球财经》坦言道。文化创意行业的核心价值就是要触动人感性层面,作为产品结果就是要好看,要感动观众。但他既作为产业,就应有产业规矩,而不能仅仅是艺术创作。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说:“文化工业时期,由于资本和商业操控的介入,艺术的娱乐功能被极端地放大,审美意蕴、批判尺度、人文关怀和对现实与自我的反思都逐渐的淡漠。实际上,无论是对传统的艺术创造和文化模式,还是对人们的审美体验方式,文化工业时期的‘大众文化’”都在对其进行着潜移默化的解构”。

然而,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艺术创造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从个体的灵感性艺术创造变为集体的社会生产行为;第二,从手工作坊变为大批量的工业复制:第三,工业时代的艺术创造是个“去精英化”的过程 —“形而上”的精神产品让位于大规模的机械复制,商品属性得到空前突出。

“好莱坞成功进行了工业艺术化和艺术工业化的转换,尽管这一模式一直被诟病,但不可否认其强大的产业模式和有一整套成熟的产业链。”邓博弘向《环球财经》分析说,好莱坞在工业产品艺术化这方面做得不是特别好,但他做得好的地方是将工业艺术化的时候又将艺术工业化了。

但是工业艺术化的路径如何实现?在我们认知和评判好莱坞电影时候,自然会引申到中国文化元素上。中国元素会不会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崛起的支撑尚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