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修复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黑龙江省清河林业局位于我省通河县境内。企业经营面积145594公顷,局址城镇在松花江中游北岸,属通河江段。近年来由于调整产业结构停止森林主伐,取消山上采伐作业工段,实施生态移民以及棚户区改造等城镇化政策,促使城镇人口急剧增加,至2012年底,局址城镇人口已达4.6万人。林区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课题。
1.月牙湖水体污染现状
1.1基本概况
清河林业局辖区内水系、沼泽、湿地发达。小古洞河、大古洞河、西北河均是松花江中游的一级支流,大古洞河与其支流半截河在入江口前形成湿地,经人工修建筑堤,形成月牙湖。湖水的补给源是大古洞河水。
月牙湖位于清河林业局局址北3.6公里,因呈月牙形故得名月牙湖,湖体与松花江平行,与松花江水平距离为40米。月牙湖原为森林采伐时期的贮木场出河口,水域面积24公顷,水深1.5-2.0米,蓄水4.8万立方米。湖中心有小岛,修有亭榭。沿江一侧有出水口,靠近城镇一侧有2处排污口。大古洞河是现清河镇的供水水源,为Ⅲ类水质,其流经清河镇镇郊稻田区后注入月牙湖,由于稻田区水系化肥等原因,使其入湖水体总磷、总氮、生化需氧量严重超标。由于城镇人口的急剧增加,现生活污水及其中中小企业工业污水日排放量估算约为1.2万吨,加之大古洞河农田灌溉水均通过管涵未经处理直排月牙湖,将月牙湖作为氧化塘,经稀释降解后由沿江一侧出水口排出。
1.2湖体水质污染分析
2012年经环境监测部门对月牙湖水体水质监测,其湖体水质已严重污染,呈富营养化状态。各项主要污染项目的检测结果均已大幅度超标,而对于生态保护有益的项目数值则大幅下降。具体结果见表:
2012年清河林业局月牙湖水体主要污染指标及水质状况表 单位:mg/L
依据表中数据主要污染指标,与Ⅲ类水质相比较,溶解氧为劣Ⅴ类,高锰酸盐指数为劣Ⅴ类,五日生化需氧量为Ⅴ类,氨氮为劣Ⅴ类,总氮为劣Ⅴ类,超标12.23倍,总磷为劣Ⅴ类,超标6.4倍。湖体水质为劣Ⅴ类。属严重营养化水质。
原本是一湖清水,经20多年的城镇生活污水无处理措施的直接排放,逐年增加的污染物超载负荷运行,月牙湖依靠自身的生态环境现已无力再继续承担城镇生活污水的稀释、降解,完成达标排放的重担。
2.湖体生态修复建议
清河林业局辖区内月牙湖是松花江中游非常重要的水资源,承担着农田灌溉、渔业生产、环境质量调节等重担,保护月牙湖的生态健康刻不容缓。如何修复月牙湖水体,经调查并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2.1监督管理
绝对禁止设置新的排污口,在清河林业局局址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后,绝对禁止任何单位和企业设暗管,偷排污水。对于渔业生产、旅游开发等促进经济建设的项目应本着科学合理、适度开发的原则。具体工作由林业局环保部门监督实施。
2.2工程措施
在我省加快建设县级城镇污水处理厂政策的支持下,2012年省政府批准了清河林业局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计划,2013年即将投入建设。并预计年底建设完成。
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应迅速封堵现有两处排污口,尽快清除原两处排污口湖底淤泥。对于有碍于湖体生态恢复的附属工程设施要少建或拆除,恢复湖体本身的自然条件,净化生态环境,做到控源截污。
2.3实施生态修复及治理的技术措施
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是治理富营养水体的关键技术。种植水草就是修复湖体水质生态的最有力最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水草和藻类是湖泊中的两类主要植物,它们在水体中相生相克。水草生长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多,则藻类吸收的少,使其生长繁殖受到抑制。水草丰盛了,就会吸收水体中大量氮、磷等元素,水草类水生植物的生长有效消减了排入湖中的外源营养盐负荷,同时又大量抑制了淤泥中营养盐分的释放。使湖泊处于负营养或中营养水平,负营养或中营养水平的水质不益于藻类和浮游生物的生长,是健康的水质,则藻类不会大量繁殖,并逐渐消亡。
种植水草类植物要用当地物种,严禁引进外来物种,以免造成意想不到的生态危害。当地可利用物种极为丰富,可选择种植小叶樟、苔草、柳叶鬼针、龙胆草、百合花、香蒲、睡莲等水生植物。经适当种植2~3年后,水草类植物将使湖体水质的氮、磷等物质保持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将有效改善湖体水质的富营养化水平,湖体水质可恢复至污水排入前的Ⅱ~Ⅲ类水质水平。
2.4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月牙湖水资源
月牙湖上游是大古洞河,水质为Ⅱ类,下游是松花江,形成河湖江上下连通,水源补给与流动性能好,月牙湖开发利用价值非常高。月牙湖水可作为农业灌溉、工业用水、渔业养殖以及开发旅游业等项目应用。
以适度开发,保护优先的环境政策为前提,待月牙湖水生生态修复后,可开发建设一个中等规模的渔业养殖场,要求湖水水质必须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湖中应禁止商业化养殖珍珠,因为珍珠生长过程中,需要吃大量浮游生物,富营养化的水质是浮游生物生长的最佳环境,水肥则浮游生物多。养殖户必然要向湖中投放大量有机肥,不到3~5年,湖水发臭,又回到富营养化水平,湖体水质的生态环境又将遭到破坏。
现森工国有林区辖区内的多个林业局已经依托自然资源,相继开发了旅游业,生态旅游已经成为热点。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带动了交通、餐饮、绿色农业以及服务业等多个产业,对于解决林业产业工人转产开辟了新路。月牙湖风景优美、交通便利,旅游开发大有潜力,旅游收入又会循环利用到环保建设上,两方面均有利,适度的开发前景一定十分美好。
3.结论
清河林业局月牙湖水体生态系统的修复是在消除外源污染、控制环境的条件基础上,通过恢复种植原水生草本植物使湖体水质逐渐恢复。而利用生物恢复生态环境是环境保护行业的首选方案,其利用价值、技术推广、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是可取的。相信一个波光粼粼、清澈透明的美丽月牙湖,在不远的将来即将会呈现清河人民面前,美丽的清河将为美丽龙江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2
1.1点源修复点源修复主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进行节能减排,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小的生产方法。对于企业增加水资源的利用率,采用中水回用技术,添加或改进污水处理设施,降低污染物排放。农业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种植耐旱、抗虫、高产作物,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优先施用农家肥。对畜禽养殖场合理布局,资源优化配置,粪便集中处理,同时做好防水防渗工作,减少污染物对水环境的破坏。
1.2线源修复对河流进行截污导流,防止外境污水流入武城县,保证受污染的河水不进入其他河流,及时调水降低河流污染物浓度。合理种植本乡水生植物,实践证明,水草茂盛的水体,往往水质较好,而且清澈见底。适当放养水生生物,在水质较好的河流养鱼虾。在放养鱼虾时,要注意食草性、食杂性、食肉性之间的搭配。鱼虾在水里自由洄游,在水面泛起阵阵涟漪,使河道、湖泊显得生机蓬勃。同时,模仿原有生态环境,适量放入曝氧细菌。这些细菌可以将水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成无机物质和水,以达到分解降低水中有机污染物浓度的效果,改善河流的水质。
1.3面源修复针对武城县农村实际,进行合理规划,优化群落结构,进行新农村社区建设,使农村居住更加合理,建设、健全乡镇垃圾中转站。为解决农村生活垃圾问题,2012年县环保局编制了《武城县贫困乡镇、贫困村垃圾处理一体化体系规划方案》,预计申请资金465.42万元,惠及全县3个乡镇,48640人。水生态修复不仅包括生态恢复、生态更新、生态控制,还包括开发、设计、建立和维持新的生态系统等内容,同时使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达到持续的协调统一。
2水生态保护
水生态保护的重点是保障生态系统维持正常水循环所需的水量平衡关系。大气降水量中只有一部分形成水资源量,其余部分为自然生态系统所利用,这部分天然生态系统直接利用的降水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十分重要。
2.1保持水量要保护好水生态系统,对水体及涉水部分进行保护,加强水土保持,保持原有水量;疏浚河流,改造塘坝,增大蓄水量,增强河流、塘坝等的水调节能力。
2.2保证水质保证辖区水源的质量,防治水污染,使其质量不再下降,同时提高直排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标准。督促排污量大的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加大全过程的污染防治力度,突破高污染、高耗水的发展瓶颈。严格项目审批制度,对排污量多、用水量大的建设项目实施限批制度。建立企业污水处理厂,将全县的企业污水纳入污水管网,实现雨污分流。
2.3保全物种保护水系和河流的自然形态,对水中生物进行保护,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水生物群落结构。适当放养原有水声生物,增加生物数量。保护本地历史物种、特有物种、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生物栖息地。
3制度保障
3.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法》《水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建议县政府出台有关水生态保护的规章制度,各相关执法部门加强对水环境的监管力度,充分利用职权,认真履行职责。
3.2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行动涉及与水生态系统有关的多个部门,如水务局、环境保护局和企业、团体、学校以及社区等,因此需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做到勤沟通、多联系、多协调。建议制定详细的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注重水利工程与环境的协调。
3.3建立环境资源数据库,实现水环境信息共享建议由县环保局和水务局合作建立全县水环境网上数据库,将全县的水系、水量、污染物浓度和定期监测数据进行公布,实现全县的水环境信息共享,便于各有关部门的查阅和对水环境的监督管理,便于对突发水环境事件作出及时处理,防止水环境变化,维护现有的水生态环境。
篇3
[关键词] 生态恢复工程技术 内河治理 福州白马支河
1 前言
璃因玛逊生态工程技术是根据工程学和生态学原理,按照河流的特征,采用生态浮岛净化系统技术,进行保护与修复河道的一项生态工程技术。福州白马支河段试点工程是加拿大亚奇公司利用该技术在福州内河的一项生态修复工程案例,是福州内河水环境修复与保护的一次有益尝试。目前我国还有相当部分的旧城区没有下水管网,在近期无法完善管网的情况下,为如何利用现有河道与水域进行水体恢复,改善城市水域环境质量提供了新思路;其次对于生态修复水体技术从感性到理性有了一个实际认识,对于今后福州甚至国内进行水体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借鉴作用。同时,通过该项目的实际运行跟踪,结合其应用理论研究的探索,针对目前实际工程中影响水体生态恢复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进一步强化恢复水体生态效果的几点建议。
2 基本情况
白马支河是福州42条内河中的一条断头河,位于福州市西二环路上海新村附近,全长547米,宽4-8米,深约1.5-4米,周边人口约1.6万人,汇水面积40公顷左右。该河无洁净源头水,穿梭于居民区内,河岸距周边居民楼最近处不到5米,最远距离不过20米,地理位置环境比较敏感,每日接纳约5000吨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污水主要包括居民生活污水、餐饮业污水等。本项目水体生态修复治理技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在河道设置人工浮岛,水生植物利用浮岛作为固定床体,在生长的同时恢复水体生态从而净化河水,据介绍目前生态浮岛上栽培的植物有近40种,有沙草、蒙草、三白草,也有福州市常见的水竹、美人蕉、马齿苋等;二是在河道布置曝气机,通过对河水进行机械曝气充氧,提高水体溶解氧,以促进河水生物菌群的生长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从而达到水体生态恢复、河水净化的功效。
目前该项目自试运行开始,已经两年有余,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内河水体质量显示出比较好的恢复程度,有机物降解明显,生物总量有所恢复,沿岸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基本改变了以往河水发黑、发臭的现象,但从部分水质参数监测数据上看,与预期效果还有一定差距。
3 应用分析
3.1 原理分析
从理论上看,该项目应该属于一项生态恢复系统工程技术,该技术采取了水生植物塘的一些基本原理,即利用有效的一种或几种水生植物栽植于池塘,污水在其中停留较长的时间(相对于常规污水处理工艺而言),通过多种机理,包括同化和贮存污染物,向根区输送养分和为微生物提供活的载体等,使污水得到有效的净化,这是国外发达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起发展起来的一项污水自然处理新技术。其次,该技术还利用了常规好养塘工艺的一些基本原理,即对水体的充氧,培养适宜好氧菌,通过细菌胶团对营养物的生物降解、合成以及矿化等形式对污水的净化方式;第三,该技术还利用了生物化学作用,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在满足生物的生长条件的同时,完成对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进而实现污染物降解,达到污水的自然净化作用;第四,该技术还应用了生物循环食物链的作用,通过放养或其他方式生长的高等动物,逐级消耗营养及有机物,最终起到消减有机污染物、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
3.2 应用分析
水体的生态防护与修复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重点研究与发展的课题,发达国家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已经建成数千项生态水体防护与修复项目。一般来说,河流生态防护与修复系统包括水体防护修复、河道及岸坡的保护与修复、水生生物的保护与修复及底泥的修复与氧化技术等几个部分。从目前国外应用分析看,发达国家对河流的背景保护比较好,如水体背景水质较好,生物量与多样性比较好,河道自然性及沿岸保护带等都保持较好,所以应用生态防护与修复效果相对比较明显,可持续性与稳定性都有不错的表现。
该方法作为河道水体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应该说是一项比较适宜的系统组合技术,无须投加化学药剂,能耗不高,利用自然,贴近自然。但是从实际应用中的表现,还是有一定的适用局限性,尤其应用在福州白马支河,在一些方面尚无法达到比较完善的境界。
3.2.1 底泥问题:白马支河是一条半封闭内河,也就是俗语说的断头河,该河段没有新鲜水补充,只有降雨期间地表径流不定期汇入,长期以来,底泥的污染富集程度比较严重,而底泥是污染物聚集的集中体,可以说底泥是一项最大的隐藏污染源,从目前看底泥的生态修复还无法有效解决,因此,河道水体的修复从根本上还需要深层次考量。
3.2.2 污染负荷问题:一般的生态修复技术,污染负荷都不高,这是生物生长环境的要求,同时也是自然净化技术的一个局限性。考虑到白马支河,基本上可以说进入河体的都是污水,虽然该项目运用了机械充氧,人为增加了水体补充氧,但是还远未达到河体净化要求的程度,而且从目前的现状看也很难达到,主要原因是水深与底泥以及河道整体不规则形状的限制。
3.2.3 物理结构因素:福州白马支河五百多米长,沿程高差、河宽、岸坡等均有较大差异,这是河道的自然构造,但同时也对该技术从理论设计转化工程实践产生局限。浮岛水生植物链毕竟设置在表面层,河道的物理结构也决定了机械曝气只能在浅层增氧,这就决定了底层仍然大部分处于厌氧状态;其次,河道的天然构造也意味着更多的死角与盲区,这是天然河道与水处理构筑物的最大差别,自然构造的不规则性也决定了该项目实际工程与理论设计的差距。
4 讨论与建议
河道与水体的地域差异性,决定了生态防护与修复技术在不同地区应用,难以有明确的可比性。相对比较成功的有广州汇景新城、珠海华发新城、扬州海德公园等地的区域水环境生态恢复保护案例。从这些比较成功的案例看,应该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早期规划与污染预防还是必须优先考虑,毕竟生态修复与生态(生物)治理有着本质的差异。生态修复技术作为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补充手段应该比较适宜。
生态系统修复是一项长期的生物成长、生态平衡过程,通过近几年的实际应用,白马支河的水环境质量相比较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改善,说明生态修复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当然系统完全恢复内循环生态自净过程的功效可能需要相当长时期。但就目前而言,加强控制参数的监测跟踪,考核系统参数量化水平能力,从而为该技术下一阶段在福州内河治理过程中进一步适应与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建议如下:
4.1 对该河道进出水水质、水量实行长期跟踪监测、分析,从而考核项目稳定处理效果和适宜处理负荷。
4.2 定期监测溶解氧、底栖生物、水体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的生长变化,考核季节水质恢复的条件与程度。
4.3 加强监测不同间距与季节的臭气浓度,合理规划区域卫生防护距离。
4.4 加强监测底泥基质与容积,考核污泥的富集与降解程度,从而制定清淤的频率。
4.5 结合城市景观功能建设,合理规划整体河段修复措施,强化生态人居环境中的水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 沈耀良,王宝贞. 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理论与应用[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2] 汪大翠等. 水处理新技术及工程设计[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3] 德莱塞特尔•赫伯特,格劳•迪特尔,卢德维格•卡尔.德国生态水景设计[M]. 任静、赵黎明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土壤环境保护 法律制度 污染场地
作者简介:陈知朔,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土壤环境问题
我国土壤环境问题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日益凸显。土壤污染的特点从原先的局部性、单一型污染扩展为区域性、复合型污染;来自工业、农业、生活三方面污染源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城镇和农村的土壤,新旧污染和二次污染呈现出混合叠加的态势。
(一)大量城市污染企业关停搬迁,一方面污染场地留隐患,一方面向农村转移污染
(二)高速城镇化使得生活垃圾、污水和固废排放剧增,加重土壤环境压力
(三)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耕地质量持续下降
近年来,我国由于土壤污染问题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不仅危及群众的健康和安全,更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据估计,我国当前有近1.5亿亩的耕地遭受污染,约占18亿亩耕地的8.3%。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的过量或不当施用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结构。另一方面,全国每年农药使用量达30多万吨,但吸收率却只有 30%~40%,超负荷连年使用农药,残留的农药会严重损害土壤的生产、自净能力和载体功能。此外,规模化养殖场和地膜也是重要的土壤污染源。因为长期施用以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为原料做成的有机肥料,会把饲料添加剂中的重金属元素带到土壤中;而难以降解的地膜其大面积推广使用会导致土壤的白色污染。
二、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立法现状
我国当前的法律体系从耕地保护、特殊区域保护以及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等不同角度针对土壤环境问题形成了一些分散性的规定。例如国家层面的立法主要有《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地方层面有《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上海市《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及市政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然而从总体看来,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立法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且有的规定已明显滞后,无法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对保护土壤环境的要求。
党的十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列入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强调,要制定并完善包括土壤环境保护在内的法律法规。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宜居”和“美丽中国”的新常态下,土壤环境保护立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逐渐得以充实和全面化。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如何从法律层面有效应对日趋严峻的土壤环境问题,已成为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结合我国国情与现阶段土壤污染实际情况,建议未来构建并完善如下几方面土壤环境保护立法。
(一)健全管理体制与管理制度
考察我国有关土壤环境管理体制的立法,不难发现某些内容存在交叉、矛盾且不符合科学管理的规律,普遍存在机构设置交叉重叠、部门之间权限划分不清、统管与分管部门关系不明确等问题。例如仅土壤污染监测一项工作就有环保、国土、农业三部门同时负责,这种权责交叉的状态会造成管理主体相互推委或争相管理,严重阻碍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展开。对此,应在立法中明确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其中最主要的是机构的设置及其职权的明确划分,尤其是环保、国土、农业、水利、财政等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除此之外,还应构建土壤环境保护的部际协调机制,搭建统一的土壤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内部制约与外部制约相结合的监督机制,使得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配合,科学高效地完成土壤环境保护工作。
虽然我国现行立法中已有一部分法律制度对土壤污染物、污染源进行了控制,但这些分散的规定既不全面也不完善,没有形成系统的、可操作性的管理体系。建议我国逐步建立并健全土壤环境功能区划、土壤环境标准、土壤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调查、土壤污染区域分级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二)完善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的法律制度
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的法律制度,具体包括制定污染场地整治规划、确定污染场地的最佳可利用技术、治理与修复公告、确定治理与修复责任人及实行人、进行治理与修复的检查与监督、确定费用的分担等制度。 其中,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目标的确定是治理与修复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发达国家对此有着深刻的教训。例如荷兰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有关土壤保护的立法中规定,土壤修复的目标是将其恢复至原有状态,但实践证明这种修复目标过于严苛,导致了高昂的修复费用。越来越多的国际经验表明,树立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而非无条件使土壤恢复至适合所有用途的修复目标更有效。由此“基于风险的管理理念”应运而生。针对风险高但又有开发价值的污染场地,可选择按土地规划功能修复;而那些风险较小的场地则应先控制污染源,再对其进行修复,如此一来便能达到成本最优化。
对于我国而言,2012年的《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有效地推动了污染场地风险管理在各地的初步展开。下一步应尽快研究制定更为全面、系统的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的法律制度,明确场地风险管理模式与程序,完善标准体系建设,规范污染场地管理。
(三)创建可持续的资金筹措机制
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是土壤环境保护的基本保障。目前由于我国缺乏完善的土壤治理与修复资金筹措机制和相关管理办法,导致众多城市无法及时对污染场地进行修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在资金筹措机制方面,由美国国会通过立法建立的超级基金和棕地修复基金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资金来源包括政府的拨款和贷款、向特定规模企业所征的环境税、向石油及42类化工原料所征的专门税以及环境保险等等。
鉴于我国土地资源国有的特点并结合“污染者付费”原则,可以考虑由中央、地方财政和工业企业共同出资,建立旨在修复那些经风险评估程序筛选出来的、亟须加以治理的污染场地。其中企业承担的资金部分应该以污染企业的民事责任为基础,在行政干预条件下以税收的形式征收。通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确定性,保障资金的稳定来源。另外,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也是维护土壤受害者合法权益、提高防范环境风险、保障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费用的有效手段。
(四)建立合理的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制度
土壤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关乎公共利益。公众参与是环保工作最强大的支持力量;信息公开则是满足公众环境诉求的重要基础。如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者的土壤保护意识,鼓励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支持土壤环境保护显得尤其重要。在土壤环境保护立法过程中,应当贯彻多元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理念,构建合理有效的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制度,充分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具体来说,公众应当有权通过综合决策平台及时掌握土壤质量状况,预防或反对有损土壤环境的重大行政决策和建设项目。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利用网络、热线电话、社会调查等各种渠道了解公众对于土壤环境方面的建议,倡导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协商。土壤环境信息要在合理范围内向公众公开,并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的补正、土壤环境信息公开失当法律责任的充实X等方面做好必要的制度完善。
(五)建立严格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严格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是补救受侵害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法律秩序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土壤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保障。例如,美国《超级基金法》就构建了具有“严格、连带并溯及既往”特征的法律责任条款。其中严格和溯及既往,指无论潜在责任方是否存在主观过错皆须对污染场地负责(战争行为、不可抗力与第三人过错属于免责事由);连带责任意味着,如果涉及两个或多个潜在责任方,则美国环保局有权向任一或全部责任方索要治理费用。Y这一条款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到污染场地的治理当中。
从我国现行立法来看,只有2011年环保部原则通过的《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少数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土壤修复的责任,即污染场地责任人应承担场地修复的费用,历史遗留问题则由地方人民政府承担。Z然而上述规定对于土壤污染法律责任的追究仍过于简单。建议首先应研究制定“环境责任法”,建立严厉的“污染责任终身制”原则;其次,完善环境损害民事赔偿制度,畅通司法救济渠道;最后,健全土壤污染责任的国家司法鉴定体系,制定土壤污染责任鉴定技术规范,为环境司法提供技术支撑。
篇5
【摘 要】 本文概述了宁夏生态移民迁出地区环境恢复与治理情况,介绍了宁夏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建设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尽快启动生态补偿机制;牢固树立“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发展生态修复后续产业;加快形成生态修复长效机制。
【关键词】 生态移民;生态建设;环境恢复与治理
宁夏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人工抚育的基本方针,1999年以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2001在全国率先实施全区范围的封山禁牧,实施了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及水源涵养林建设、防沙治沙、六盘山“三河源”水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保护林等六个百万亩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实施生态移民迁出地1270万亩土地的生态恢复。累计造林1300万亩,人工种植多年生牧草430万亩,建设高标准旱作基本农田400万亩,治理沙化土地面积20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6万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逐年提高,固原市森林覆盖率由4.2 %提高到21.4%。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进村入户。贫困地区生态退化趋势基本遏制,昔日荒塬变绿洲,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大部分地方已明显逆转。[1]据监测,2014年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指数(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指数是由环境、资源及经济等多个因子综合确定,它代表了某行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是一个反映重要属性的指标)。[2]有8个县区超过80%,其中,最高的彭阳县达到93.45%,最低的泾源县为82.62%;“地表水质达标率”所有县区评价值达到100%,均提前完成目标任务;“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除同心县评价值为94.12%,其他7个县区达到100%。[3]
为统筹推进六盘山地区生态建设,2013年宁夏政府制定了《宁夏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程规划》,规划在2013-2020年期间,重点对380.1万亩耕地、宅基地实施造林种草人工修复。宁夏生态移民生态建设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宁夏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建设主要特点
1、林业建设步伐加快,生态修复工作逐步推进
中南部移民迁出区始终把生态恢复工作作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打造“生态宜居市县”的重点来抓。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确保实现移民一片,生态恢复一片的目标。采取封、造,育、管,对生态移民迁出区进行大搬迁、大绿化。生态移民迁出地区都建成了生态恢复示范区,如固原市采取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措施,建立起以山脉为骨架,以流域为单元,乔灌草复合搭配的生态体系。泾源县对整村搬迁的区域建立了护林点,并配备专业护林员,同时对迁出区宅基地、院落及空闲地进行植树造林3000亩。原州区把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与壮大国有林场有机结合,将移民迁出区土地全部划归国有林地并由林场经营,承担生态恢复工作。
2、落实治理措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在生态移民搬迁过程中,迁出区结合组织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加大生态修复的力度,使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林草植被大面积恢复,沙化土地逐年减少。固原市在移民迁出区实行退耕还林后的土壤侵蚀程序比退耕前有了大幅降低,草原植被覆盖度由退耕还林以前的35%提高到73%。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发生次数减少、强度减弱,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多,初步实现了生态环境由“整体恶化,局部治理”向“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根本性转变。盐池县在移民迁出区采取“封、飞、造”相结合,“草、灌、乔”合理配置措施,沙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治理,流动沙丘基本固定,植被得到恢复。
3、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通过移民搬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逐年修复生态等措施,固原市农村产业结构也得到了有效调整,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单一种植结构开始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在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中,林业产业发挥了主要作用,特色优势逐步显现。固原市大力培育“两杏”、枸杞、中药材、针叶树育苗等林业产业,已建立起以彭阳县为主的“两杏”面积80万亩、原州区无公害枸杞基地6万亩、隆德县林药间作面积10万亩,泾源县针叶树育苗面积26.8万亩。
4、充分挖掘各类资源,带动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发展
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作初见成效,接近林区和草地的地方植被已连成一片。依托良好的森林、草地资源环境,挖掘人文历史和自然地貌景观进行休闲旅游,前景可观。泾源县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和人文资源,着力打造自然生态展示、民俗文化发掘、“农家乐”民俗接待、城市绿化景观建设等产业项目,特色优势逐步显现。盐池县经过对干旱荒漠区多年的治理和修复,已形成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局部地区呈现出沙海绿洲现象,具有周边地区无法比拟的旅游价值,也为休闲旅游带来了商机。
二、宁夏生态移民迁出地区环境恢复与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修复资金投入不足
宁夏用于生态林业建设资金有限,国家对林业建设的投资是补贴性的,且标准较低,乔木每亩300元,灌木林120元,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市、县(区)均存在造林经费不足,欠账多、压力大的问题。固原市生态林占森林面积的85%以上,主要起着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群众直接受益不高。固原市生态补偿面积少,国有林每亩仅补偿5元,个人林补偿10元,影响企业、群众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
2、移民规划区内存在遗留问题
有的移民规划区内的自发移民虽然人已搬迁出去,但地还在规划区内,常回来向政府提出各种要求,影响移民区的整体规划。一些村庄整体搬迁后,村庄又规划为生态养殖区,建立了养羊、养牛、养鸡场,雇用外来人员看护养殖,这些人员也有拖家带口的,时间一长就会形成新的移民,造成搬走一大批,又来一小批的问题。
3、后续产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
生态移民迁出地区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发展不足。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种养业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产业链条不健全,农产品深加工滞后,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同时,生态建设与旅游产业项目支撑少,产业化程度低,旅游产业与农业、林业、文化产业等结合不够紧密。有的生态移民区发展旅游的前景很好,在移民时应留下一些好的设施作为今后的基础设施,避免再进行二次投资,结果实行一刀切都进行了拆除。另外,制定生态恢复区旅游发展规划还不够完善。如泾源县老龙潭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后,对景区生态破坏严重,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将要对景区生态进行再次修复的问题,不利于生态建设成果的巩固。
4、植被修复重造轻管
生态修复人工措施以人工造林和草原补播改良、人工种草为主,但由于管护经费缺乏,生态修复区域面积大,后期缺乏有效管护。部分人工生态修复区病、虫、草害严重;群众偷偷在林区放牧牛羊,损毁林木现象时有发生。致使部分生态修复区域林木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综合效益低。[4]
三、宁夏生态移民迁出地区环境恢复与治理对策
1、尽快启动生态补偿机制
一是国家应将生态移民迁出地区全部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进一步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二是将宁夏生态移民迁出地区列为生态效益补偿综合试验区,将该区域林地、草地和湿地等生态建设用地全部纳入国家生态补偿范围,加大补偿力度;三是在六盘山生态圈泾河、渭河、清水河“三河源”15?-25?主要水源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进一步提升水源涵养区生态修复功能,为西部水资源安全提供保障。[5]四是制定出台宁夏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充分调动基层政府和企业在生态建设中的积极性。同时,探索市场生态补偿方法,将生态建设编制为CDM项目,争取市场融资,加快生态移民区建设。
2、牢固树立“生态优先”发展理念
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使生态优先变成生态移民迁出地区普遍行动和遵循的道德准则,认真贯彻落实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生态移民迁出地区生态修复与建设的意见,不断推进生态移民迁出地区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相关部门要及时指导移民迁出地区生态修复工作。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分类指导,分区突破,以封为主、封造管相结合,使350万亩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得到恢复,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发展生态修复后续产业
立足地方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型产业,以产品市场需求和比较优势为导向。大力培育以地方适生经济树种为主的林果产业;以优质牧草、兼用饲料林为主的饲草料产业;以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为主的特色种植产业;以牛羊舍饲、草原划区轮牧及林草地家禽生态养殖为主的畜牧养殖产业;以马铃薯、牛羊肉、果品、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二、三产业。积极引进推广先进工艺技术和优质品种,努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修复优势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化发展及综合效益,实现生态移民区生态修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生态移民迁出地区生态修复、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通盘考虑,自治区级生态建设和旅游项目资金使用应向生态移民迁出区倾斜。保留一到两个完整的移民村庄,建立原始移民自然博物馆,供人们旅游参观或进行传统教育。
4、加快形成生态修复长效机制
一是创新生态建设投资机制,建立和完善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生态林业建设政策体系,把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实现生态建设主体的多元化。二是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围绕建立“四项制度一个体系”深化配套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各级林权管理服务机构,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试点,规范林地林木流转程序,大力扶持林下经济发展和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创建工作。三是加强管护队伍建设,按照《森林法》《草原法》《封山禁牧条例》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行封、造、管一体化管理,严禁乱占乱垦迁出区土地、乱砍滥伐现有林木。
【参考文献】
[1] 宁夏农村贫困人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情况[R].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2016.8.
[2] 杨月梅.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北京市通州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例[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3] 宁夏六盘山片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评价报告[R].自治区统计局,2016.5.
[4] 张耀武.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报告[C].2016宁夏生态文明蓝皮书,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6.127.
[5] 六盘山片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R].六盘山片区政协精准扶贫交流推进会资料,2016.7.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极端气候 城市滨海 景观规划
1 气候与城市的压力
极端气候的频频出现使我们重新认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过去我们是敬畏自然,对特殊自然现象的出现认为是自然对我们的警告,每当此类现象出现后,人类除了祈祷和忏悔之外就没有别的途径。
工业文明到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发生了改变,由敬畏自然变成了征服自然。当特殊自然现象出现后,人类的对策是更高的堤岸,更宽的排水系统和更厚的钢筋混凝土。在一段时间内人们觉得已经征服了自然。
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们发现自然好像变得不再熟悉,变得不再驯服,难以控制。2005年美国”卡特利纳”的飓风和2010年日本的地震和海啸给大家带来的印象是深刻的。经济科技最发达的两个国家在自然的面前也变得束手无策。大家把这些“陌生的”气候现象称之为“极端”天气。从自然环境学科上看,这些被称为“极端”天气的现象过去曾经发生过,未来也会再次发生。而现在之所以被称为极端天气,是因为它过分地偏离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气候平均状态。
追本溯源,极端气候的频频出现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类自身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正是人类无尽地索取使自然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们向海洋争取空间,提升土地价值,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当极端气候与人类自身发展出现冲突后,摆在我们景观设计师面前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被动地接受,继续对环境“涂脂抹粉”“粉饰太平”;二是主动地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用生态自然的手法建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弥补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伤害。寻求人与自然共同生存的方向和机会。
本文通过对大连凌水湾二期滨海景观规划项目设计的介绍,表述了本人对自然、对城市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2 项目简介
凌水湾二期海滨区占地约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约3.5公里。凌水湾二期海滨区保留了天然海湾的特色,利用北侧山势塑造出优美的海湾环境。沿岸设计范围包括沿岸45至65米宽的范围。设计同时也按各段或节点的需要调整范围,有的地方宽一些,有的地方窄一些,45至65米宽的范围是各变化的设计范围标准。在这个区域中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尽量宽的绿化带,中间设人行道和辅道以便分开近岸无建筑地带和道路另外一侧的发展用地。考虑到海浪等原因,凌水湾二期不设沙滩。
本区域将被打造成象征大连当今与未来的地标,我们以“明珠锦线”这一大连独有的充满滨海韵味的元素为概念来塑造滨水区。锦线就是延滨水区的人行大道,它把七颗明珠依次串连。每一颗明珠都是一个把人们吸引至水边的公共设施。
3 景观规划原则
3.1 亲水性 水是所有景观的根本要素。水所具有的自然美学特质能吸引人亲近、游赏。因为陆地与水域的交界处会产生一种独特的边界效应,这种边界效应能够给交界处的人员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而且越靠近水域,带来的体验效果尤其明显,因此应该要求对水域边缘进行精心的设计,应该尽量缩近人员亲水距离,增加亲近水体的体验方式。水的表现和美学特性影响并塑造着每一处景观。结合海洋的潮汐特点,尊重自然、顺应大自然,因地制宜,使人们能够安全地亲近海,接触海,感受海。
3.2 连通性 滨海景观规划思考的范围不应局限于滨海较为狭窄的范围,而应该是一个全域性空间规划,是对整个区域的完整思考。引入景观设计的理念,可以为城市创造全新的空间,形成较好的滨海特色风光。滨海景观是一种线性景观,线性景观能够形成系统,引导该区域的发展。例如:系统的线性景观能为人们在社区中进行交通的有效战略措施。同传统公园相比,线性景观由于延伸产生了相当长的路径,因而能够创造出更多公众可达的外缘地区,将产生更高的公众收益。
3.3 生态性 成功的景观区域总是特意保护并加强场地原有的自然美景。它们允许人们从全新的角度欣赏周围的景色――年年不同,季季各异。滨海景观强调连贯与统一;增强水岸的开放空间,使之成为连贯的绿色走廊。公共滨水区以及休闲区形成一个绿色地带,是绿带向城市扩张、渗透,与城市其他绿地元素构成完整的系统,起到一定的生态作用。
4 与水运设计部门和规划部门的协作
4.1 水运所的合作 首先在大连理工大学水运所关于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进行岸坝形式的概念设计。根据项目区域的不同,提出5种岸坝的建议形式进行探讨、研究和比较。在中期扩初阶段,根据前期方案,景观设计从亲人尺度(以人的视点和感受为主)效果出发,对各级平台宽度、绿化宽度,平台高层、堤坝护岸的轮廓外形、人行交通的开口位置等细节方面和水运所进行设计上的协调和深化,配合完成扩初设计和专家评审。在后期施工图阶段,根据专家评审意见,景观设计专门研究具体景观硬质铺装材料的效果和室外使用特性,以及植物种植上的盐碱化处理的探讨。由于海浪对近海区域硬质铺装会产生影响,专门咨询相关有经验的工程单位,提出了“整体现浇艺术地面、艺术墙面”应用于滨海道路的方案建议,供业主选择。
4.2 规划设计部门的合作 前期方案阶段,协助业主在规划概念方案的基础上提出规划层面景观方面的修改意见。例如:亲水岸线设置的位置和长度的建议,线形绿化廊道贯通的调整等。在报批阶段,根据最终报批的图纸,进行景观规划的调整和修改。
5 与自然的关系
5.1 植物树种的选择 强调种植养护上低维护的概念。种植设计结合点、线、面、立体空间,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立体绿化。由于临海,水深浪大、海风大,堤岸前沿种植很难成活,绿地设置在堤岸后端,地形相对较高处。树种选用抗性强、耐海潮风、耐盐碱的植物。常绿和落叶植物搭配,以落叶树为主,花灌木点缀,强调季相及色相变化。线型林缘线具有简洁明快的现代感,乔木、灌木、草皮的合理配置,在生态上更贴近自然,在景观上富有高、中、低丰富的层次。
5.2 盐碱土壤修复的实践 对填海区域的土壤进行“土壤修复工程”,并单独立项进行设计和施工。为了保证“土壤修复工程”中责任清晰和项目协同性,建议业主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操作方式。即由土壤修复施工单位进行相应的“土壤修复”设计方案,以及工程造价和保障体系,按照确定的方案进行施工。由于“土壤修复工程”的专业性,因此相关单位需要具备“土壤修复设计”资质或“环保专项施工”资质。
5.3 区域水体利用的尝试 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年内降雨分配不均、雨季多暴雨,设计方案需要考虑干湿交替的影响,要考虑场地雨水利用与蓄滞洪水功能。①渗透性的绿色街道和层进的边缘。②新整合的互利基础设施有助于城市的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
篇7
关键词:矿区废弃地;环境问题;生态修复;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X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060-03
1引言
矿产资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1]。但是经济的发展使得矿产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大,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日俱增,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因此,使矿区在生态修复后能达到最佳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
影响2.1对地表景观的破坏
矿产资源的开采包括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都不同程度地对地表景观造成破坏。露天开采主要通过剥离挖损土地而改变地表景观;地下开采由于矿物的采出而导致上覆岩层发生变化甚至破坏。矿产资源的开采破坏了原有的森林、草地等自然植被以及山体本身,严重破坏了地表景观[3,4]。
2.2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矿产资源的开采通常要压占大量的土地。露天开采中,采矿剥离的表土、井工采矿后的废石,以及选矿后的尾矿都会破坏与压占矿区土地[5]。地下开采中,挖损土地会导致地面沉降和塌陷,同时加速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2.3对水资源的破坏
矿产资源的开采对地表水资源以及地下水资源造成影响。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主要有取水、河道和水文的改变、水质的污染等。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主要是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和地面沉降等。
2.4诱发地质灾害
矿产资源的开采和相关工程的建设会对矿区地质结构产生扰动,地下开采、地面及边坡开挖都有可能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地质灾害[6]。同时在开采过程中,如果尾矿库管理不当,易引发溃堤垮坝等灾难事故,引起泥石流,淹没耕地、淤塞河道、损毁公路,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7]。
2.5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的植被破坏、矿渣堆放等都会对矿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同时由于废弃土地中微生物活性差,生态系统的自身修复十分缓慢[4]。
3矿区废弃地的类型及特点
矿区废弃地是指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所破坏的、不经过一定的处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主要分为以下4种。
(1)废石堆废弃地,是由剥离的表土、开采的废石及低品位的矿石堆积形成的。这种废弃地的特点是废弃物粒径常在几百乃至上千毫米,难以在短期内自行粉碎风化,并且空隙大,持水性差。
(2)开采坑废弃地,是伴随矿物开采而形成的采空区及塌陷区。开采坑废弃地形成的深坑会因常年积水形成潮湿的湿地。
(3)尾矿废弃地,是通过分选精矿物后剩余的固体废物形成的。由于现在的技术条件有限导致选择矿回收率较低,使得尾矿排放量较大。
(4)采矿作业面、机械设施、矿区辅助建筑物和道路交通等先占用后废弃的土地[7]。
4矿区生态修复的技术措施
矿区生态修复是指对采矿引起的土地功能退化、生态结构缺损、功能失调等矿区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通过工程、生物及其他综合措施来修复和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修复其生态平衡的过程[8]。目前研究的主要生态修复技术措施如下。
4.1矿区生态修复的工程措施
矿产资源开采过程造成的最重要的生态破坏就是土地退化,因此,矿区生态修复的重要环节就是土壤基质改良。
4.1.1地表土保存技术
因为可耕种的表土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在矿山开采之前,可先取50cm左右厚的土壤保存,在矿山开采结束后,再把封藏的表土填回[9]。
4.1.2废弃地改造技术
因为废渣的淋溶水中镉、汞、铅、砷等剧毒元素的含量均超过国家水质标准,所以,在进行地表造之前,可先建造一个人工隔水层,减少地表水下渗,从而减少淋溶水中有毒元素的含量[10]。
4.1.3土壤增肥改良技术
在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可以添加营养物质、有机物质等有效物质来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缩短植被演替的过程,加快矿区的生态修复。
4.2矿区生态修复的生物措施
4.2.1植被修复措施
植被修复是生态修复中生物措施的关键,而根据具体环境条件与需要选择适宜的树种是其关键技术之一。
首先分析土壤的物化、生化性质,查明土壤pH值,土壤含水量、通气性、土壤氮素等,从而选择树种、草种。应遵循的原则是:①生长快,适应性强,抗逆性好;②优先选择固氮树种等植被;③尽量选择当地优良的乡土树种和先锋植被种子,也可以引进外来速生植被;④植被修复时不仅要考虑经济价值高,更主要的是要考虑多种功能效益,主要包括抗旱、耐湿、抗污染、抗风沙、耐瘠薄、抗病虫害以及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同时,矿山废弃地一般重金属污染较重,植被修复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也起到关键作用,目前主要通过植物吸收、植物挥发、植物固定3种措施来进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4.2.2微生物技术的应用
微生物在矿山植被恢复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微生物技术可以增加植物对营养的吸收、改良土壤结构、减少重金属的毒害以及抵抗不良环境。主要运用的微生物有以下两种:一是抗污染的细菌,二是利于植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微生物[11]。
4.3尾矿的综合利用
未经处理或再利用的尾矿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还污染环境,对尾矿进行合理的综合利用,能带来显著的环境及经济效益:①从废弃物中进一步回收有价元素,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②作为二次资源制取新形态物质,不仅能变害为利,更能降低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类造成的伤害;③用废石与尾矿作为井下采空区的充填材料不仅能节省费用,还能避免土地占压,又可减少水土流失源。
5结论与建议
矿区生态环境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当地的社会自然环境和长远规划出发,同时结合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矿区废弃地的类型和特点,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尾矿的综合利用等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修复,使矿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一致,人类活动和遵循自然规律相互协调,促进和谐社会建造,实现生态修复的目的。
目前矿区生态修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还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
(1)目前,对矿山废弃地中单个重金属的污染治理已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一般矿山都不是单一的重金属污染,因此需要找到适合治理多种重金属污染的方法。
(2)矿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必需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已有法律条款的基础上,结合矿区环境的特点,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矿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
(3)采矿企业追求利润、法律法规在执行中不当等都导致了矿山的破坏,所以,要各尽其责,做好防范措施,减轻后期的治理。
(4)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广大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唤起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修复的广泛关注,促使企业自觉地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莲华,高海英.矿山开采的环境问题及生态修复研究[J].现代矿业,2009,2(2):28~30.
[2]庄肃军,戴洪尉.矿区生态环境的整治与修复探讨[J].科技信息,2008(20):647.
[3]庄肃军,戴洪尉.苍山县矿区生态环境的整治与修复探讨[J].山东水利,2008(10):44~45.
[4]姚国征,杨婷婷.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研究综述[J].西部资源,2006(12):34~35.
[5]宋书巧,周永章.矿业废弃地及其生态修复与重建[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1(5):43~49.
[6]秦高远,周跃,郭广军,等.矿山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云南环境科学,2006,25(4):19~21.
[7]唐恒.我国矿山生态环境与保护现状[J].内蒙古环境保护,2006(8):50~53.
[8]李水涛,吴启堂.土壤污染治理方法研究[J].农业环境保护,1997,16(3):118~122.
[9]戴塔根,刘星辉.我国矿山生态修复的现状和展望[J].矿业快报,2006(6):140~143.
篇8
关键词:水土流失生态修复 自然和谐
Abstrac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s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forces of nature, play the ability to repair itself ecological system, speed up the restoration of vegetation, promote the effective way to control soil erosion, but also in the new period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Starting from the ecological crisis faced by our country, clarifies the necessity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hoping to researchers in this area an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Keywords: soil and water loss 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natural harmony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前言
生态环境退化是指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和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下降以及土地生产潜力衰退、土地资源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现象。近年来,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使环境不堪重负,过度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水土资源的流失及生态系统的退化,继而恶化了生态环境,导致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损失。
在我国,每年的土壤流失量与土流失面积非常巨大,远远大于世界上平均水平,而且土壤流失量远高于土壤容许流失量。近年来,在全球水土流失继续向恶化方向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土流失治理,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水土流失总体上在减轻,强度在下降,水土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但是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很严重,总的水土流失格局也没有改变,甚至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等原因导致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进一步恶化,因此水土流失已经成为不得不积极采取措施来遏制的生态问题。
2 实施生态修复的合理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态修复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它是在以人工措施辅助的条件下应用生态系统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能力来对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或者加速已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的一种理念,辅以人工是为了加快生态系统恢复的步伐。科学研究表明,自然植被有着自身演替规律可以自己完成自身的更新并具有强烈再生能力,可以自己恢复。这就要求我们实施生态修复遵循自然生态本身所具备的自然规律,靠其循环再生能力恢复植被,从而来治理水土流失,使其朝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水土流失面积巨大,情况复杂,在当前社会经济状态下,水土流失问题已刻不容缓。研究表明完全依靠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很难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而且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存在很多弊端,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各地实行的封山育林、建立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示范区等措施,已经验证了生态修复在增加地表覆盖、控制水土流失方面起到了的良好效果。有专家研究表明生态修复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和水保工程效益,如通过自我修复形成的林分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比同龄人工林林分平均增加5立方米,质量也远远胜于人工林,而且森林土壤肥力及土壤涵养水分养分的能力会大大提高。因此在水土保持措施采取生态修复,可用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大的成绩,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植被,较好的减少或控制水土流失。
3 实施生态修复的具体应用措施
3.1加强生态修复宣传,提高群众的生态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缺乏足够理解与认识,所以我们要加强宣传教育,让群众逐渐了解生态修复这种措施,接受生态修复的观念,使群众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上不断提高认识,认识到生态修复是一项让土地休养生息的好办法,是实现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逐步提高农民投资的积极性,为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而努力。
3.2加大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创新的力度
生态修复应在技术上科学、经济上可行,这就需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不断的创新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丰富生态修复的理论,提高生态修复的科技含量。要开展多方面关于生态修复专题的研究,通过研究不同地区水土流失类型及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来总结水土流失的具体情况,然后创建属于我国生态修复工程的具体可行的科学体系,从各方面研究的结果丰富我国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基础。
3.3生态修复需因地制宜,同时制定人工辅助
生态自我修复主要是依靠大自然自身的力量来实现的。实施生态修复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基础条件,但并非所有的地区都适宜一样的方法,不同水土流失地区生态修复的潜力、时间不同,大多数植物生长的状况也不一样,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当然,实施生态修复仅仅靠自然基础并不够,因为单单依靠自然的力量是难以恢复植被原有原生态面貌的,还必须依靠制定各种人工措施,以提高生态修复的效果。因此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因地制宜的进行生态修复,还要正确对待生态自我修复与人工治理的关系,既要让生态环境在良好的环境自己主动的恢复,又要添加必要的人工辅助,两者合二为一,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3.4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生态自我修复是林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两场革命,修复中我们首先要从思想出发改变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传统习惯,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方向转变,实施各方面的综合治理。在发展生态修复时,我们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还是要以解决群众当前的经济收益问题为重点,保证群众基本收入和稳定的生活条件,无论如何调整都不能减少农民的收入,不能为此降低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我们要实施具体的措施发展农业和林业时,比如在发展林业时,如果我们需要封山,就需要在山脚下,比较低的地方来发展农业,种一些有经济效益的果树,合理调节农业生产结构。
篇9
XXX市矿场资源丰富,前期矿山资源开采相对粗放、无序,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相对严重,生态修复起步晚、进程相对滞后。目前矿山生态修复的方法有稳定化处理法(包括物理、化学方法)和生物修复法(直接植被、覆土植被)两大类。现阶段主要采用的是物理方法与生物修复法结合方式进行,首先在生态重建的前期,采取物理方法对场地的稳定性处理、后采取熟土覆盖、采矿场的填埋等方式创造生态修复条件,后期采取生物修复法进行植树种草等方式进行植被恢复。我市矿山大多采取最简单、成本最低的直接植被或直接覆土植被的方法进行生态修复,其中直接植被成活率低,恢复时间较长,一般需要10-20年,覆土植被成活率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常见生态修复方法,更易被大多数矿山企业采纳。
一、调研我市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开展情况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矿山修复和综合整治力度,建立市级领导巡山责任制,市级领导定期、不定期逐矿实地检查,将矿山生态该修复列为全市34项重点工作之一,建立了矿山修复及综合整治联席会议制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调研、听取专题汇报、安排部署工作,深入解剖问题,破解整治难题。出台了《XXX市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做到责任到人,跟踪到位和落实到位,市有关局委落实分包县(市、区)督导制度,实行驻地督导、捆绑问责。全面落实“三级”包矿、“两级”包片责任制,实现无死角管控,开展联合督查,建立问题整改台账,持续跟踪问效,确保取得实效。
按照“取缔关闭一批、停产整治一批、修复绿化一批”思路,实行露天矿山“一矿一策”,分类治理。目前,我市共有73座露天矿山,其中有23座处于原始地貌未开采,6座在生产,44座停产进行生态修复整治。采取覆土植被方式现已完成10座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完成治理非法开采、关闭及废弃露天矿山50处;对全市55处采矿废石废渣等固体废弃物,通过移除、覆土绿化、浇水喷淋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理,已完成治理27处;全市共完成恢复治理面积3.1万余亩,植树290.5万余株,累计投入3.67亿元;对短期内无法综合利用的废石废渣,特别是煤矸石山,开展环境影响和安全评估,坚决防止环境污染、土地损毁和产生安全隐患。
(二)取得的成效
我市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其中,XXX县实施“区内修复、区外补偿”双轨制,要求所有持证生产矿山矿区内无条件修复,矿区外延500米无条件修复。同时常绿树种必须在80%以上,成活率必须在70%以上。目前已累计完成恢复治理(含生态补偿区)2.16万亩,植树200余万株,其中区内修复523亩,无主坑口修复632亩,区外补偿20452亩,区内和无主坑口修复率85.2%。XXX县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中,按照“谁开采、谁保护”“边开采、边治理”原则,督促企业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质保护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水土保持方案等要求,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主体责任,对全县14座持证矿山进行综合治理,总治理面积2406亩,植树14.86万株,硬化道路1020米,投入资金4900万元。通过铁腕治矿、铁腕治污,全县矿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19年4月21日,“生态文明媒体行”采访团到我市进行专题报道,27家媒体已累计刊发各类正面宣传报道200多篇。4月29日,省自然资源厅在我市召开现场会,来自14个地市和72个县(市、区)的202余名代表到XXX县、XXX县进行现场观摩,对我市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二、矿山生态修复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矿山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目前存在问题较多,主要有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欠账多。处于停产整治的露天矿山较多,在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水土保持方案等方面,历史欠账过多。
(二)整治资金不足。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矿山企业积极性不高,只有少数上规模、有实力的矿山企业能积极履行生态修复义务,多数矿山企业整治速度缓慢。因历史原因还有很多无主矿山需要属地政府来“买单”,市、县、乡政府财力有限,治理投资短缺,严重影响了全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
(三)破解难题办法少。大部分县(市、区)对无责任主体的露天矿山的治理还存在畏难情绪,整治模式和资金来源单一,缺乏对新机制、新模式的探索和创新。由于人、财、物等因素制约,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配备和技术装备无法满足矿山整治工作的新需求,矿山地质环境监管工作的制度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等有待提高和完善。
三、对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的建议
(一)加快整治进度。督促停产整治及其它有责任主体的露天矿山企业按照“一矿一策”整治方案,及时完成整治任务。同时,打造一批矿山治理与修复示范基地,将我市废弃矿山打捆申报一批国家、省级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争取政策,通过示范性综合整治,新增一批林地、耕地。对责任主体灭失的露天矿山,各属地按照“一县一策”加快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绿化工作,最大限度减少裸露地面,增加绿化面积,减少和抑制矿山扬尘。
(二)拓宽资金渠道。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对废弃无主矿山,整治资金需求列入市、县财政预算。二是增加土地收益注入。将废弃露天矿山治理与土地复垦挂钩,使矿山废弃地复垦成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土地收益优先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三是撬动社会资本。鼓励单位和个人进行废弃矿山环境治理,凡被批准治理立项的单位和个人,优先享有土地使用权,并减免与矿山治理有关的收费项目,本着“谁修复、谁收益”的原则,配套制定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四是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及时、足额收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加强审计监督,确保专款专用。
篇10
关键词:河流;生态需水;串联型水体;水质水量结合;综合数学模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7)04-0054-05
Abstract:[JP+3]In northern China,where water resources are in long-term shortage,it is common in nearly every city to see serial river-dam-type landscape water bodies built to obstruct rivers and retain water.To calculate the minimum water required to sustain the basic health of such an artificial river ecological system consisting mostly of water landscape,this paper studied the case of a segment of Hutuo River needing remedi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built an integrated mathematical model that describes the water quality and quantity changes of the "serial dam-type landscape water body",and proposed a scheme to meet the ecological water demand of river-dam-type landscape water bodies with consideration to both water quality and quant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75% frequency of rainfall,the minimum water required by this segment of Hutuo River needing remedi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is 34 500 thousand m3/a.This paper also provided the explicit dates and amount of water supply,and provided support for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northern serial river-dam-type landscape water bodies.
Key words:[JP+3]river;ecological water demand;serial water body;combining water quantity and quality;integrated mathematical model
生B需水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满足生态系统某种生态功能和保护目标所需保持的一定水质目标下的水量[1-2]。河流生态需水量的概念是在生态需水量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不同而有所不同。广义上讲,河流生态需水量不仅包括满足水生生物需要的最小水量还包含维持环境现状所需的一定水质的水量。狭义上,河流生态需水量指河流最小或适宜的生态需水量。国外河流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大致可以分为4类:历史流量法、水力学法、栖息地法和整体分析法;国内河流生态需水计算方法主要有历史流量法和防治河流水质污染的计算方法[3]。虽然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量化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但研究多聚焦在天然河、湖,对拦河蓄水形成的串联型水体生态需水量的研究却少有报道。串联型水体的水循环及物质循环既不同于湖库又不同于天然河流,串联型水体的水质、水量的独立性与关联性并存,平时由于水坝的阻隔,串联的各水体相对独立;补水时上游水体的水质又会影响下游水体的水质。笔者以滹沱河水环境修复段为例,考虑水的自然循环与水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循环,构造描述串联型水体水质、水量变化的综合数学模型,给出该串联水体的生态需水量,以期对在水资源长期短缺地区广泛存在的串联型河流坝式景观水体的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和有效利用提供参考。
1 滹沱河水环境修复段概况
滹沱河流经石家庄市区北部,是石家庄市唯一的地表水来源。经过几十年的演变,滹沱河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河道干涸、植被退化、生态环境恶化。改善滹沱河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成为石家庄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4]。 因此,2007年石家庄市开始了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目前,从南水北调中线到太行大街,全长16 km的一期工程已经基本建成,通过橡胶坝和挡水堰,沿河道走势自上游至下游依次形成了1号、2号、3号、4号和5号五个水面工程近800万m2的水面,水面宽度为600~800 m,水深1.5~2.5 m[5-6](见图1)。
2 耗水量分析
滹沱河水环境修复段的水量损耗主要包括:绿化浇洒取水、水面蒸发量和水体渗漏量三部分[7]。
滹沱河水环境修复段绿化用水时间为4月至10月,1号-4号水面沿岸绿化总面积约为255万m2,4号水面沿岸林地面积90万m2,5号水面沿岸没有绿化。绿化用水定额依据《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绿化浇洒为1~3 L/(m2・d)[8],本次分析取2 L/(m2・d),由此求得各水面日、月、年绿化用水量。
采用2010年-2013年四年实际蒸发量资料的平均值,并进行修正。通过对滹沱河水环境修复段河道内大型水面悬浮式蒸发皿与岸上常规监测站观测试验对比分析,得出宽敞河道内水面蒸发高于岸上常规监测站31.0%。参考气候变化,3月-11月水面蒸发乘以1.3修正系数,12月至次年2月为封冻期,不进行修正[9],计算出滹沱河水环境修复段各水面逐月蒸发量。
根据滹沱河水环境修复段近一年的资料及每个河段的性质,采用《渠道防渗技术规范》SL18-91推荐的静水法[10]进行渗漏量分析计算。选择无补水、放水过程的水深资料对渗漏量进行计算分析。由此求得各水面日、月、年绿化用水量。
通过对实际观测资料进行分析,1号-5号水面现状水平年的耗水量分别为:446万m3、270万m3、456万m3、834万m3和751万m3,合计为2 757万m3。
3 补水方案确定
3.1 最佳补水时段确定
根据滹沱河生态修复段的蒸发、渗漏、绿化耗水量情况、补水情况以及“五一”、“十一”及盛夏度假需要,确定最佳的补水时间为3月底、5月底、8月底、9月底及11月底(封冻前)。
3.2 生态需水量的确定
基于物质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构建描述北方坝式景观水体水质、水量变化的综合数学模型。依据实际观测资料率定模型参数,建立水体水质与补水量的定量关系。利用模型对串联水体联合推演,提出维持以景观为主人工河流水生态系统基本健康最小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3.2.1 水质状况分析
滹沱河水环境修复段,属于受人类活动影响频繁的、宽浅型坝前蓄水景观水体。为了掌握滹沱河水环境修复段的水质状况,在1号、3号-5号水面各布设1个水质采样点;2号水面由于工程原因,仅一土坎前间断蓄水,蓄水量很少,故与1号水体作为一体处理;3号水面有排污口,所排污水影响3号-5号水面水质,在排污口设置1个监测点,共布设水质采样点5处。
为了掌握其水质的年内变化规律从2014年1月开始逐月监测。
监测项目选择宽浅静止水体水质易变项目,结合《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 12941-91)[11]的评价指标,选取水温、pH、电导率、溶解氧、矿化度、高锰酸盐指数、非离子氨、氨氮、总磷、总氮、叶绿素等11项水质指标[12]。
按照《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 12941-91)中主要适用于一般景观用水水体的C类标准进行评价:
1号水面水质良好,各y次的监测指标均不超标。3号-5号水面水质较差,超标项目主要为总磷,超标率分别为58%、75%和83%,最高超标倍数为6.4倍;其次为氨氮,超标率分别为17%、17%和25%,最高超标倍数为0.9倍。
3号水面污水排入口处水质很差,各测次水质均超标。且超标倍数很大。主要超标项目是总磷,超标率为100%,最高超标倍数为21倍;氨氮超标率为100%,最高超标倍数为6.7倍;其次为高锰酸盐指数,超标率为36%,最高超标倍数为1.2倍;溶解氧超标率为50%,甚至有两次溶解氧含量为零。
3号、4号、5号水面是串联补水,可见,3号、4号、5号水面的水质超标与3号水面排污口的污水排入关系密切。
3.2.2 水质水量综合数学模型建造
根据物质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13-14],构造描述“坝式景观水体”水质、水量变化的综合数学模型,为其水质和补水量建立定量关系,公式见(1)-(4),并据此推求各水面逐时段维持水质达标所需的最小补水量Wij(t)。其中,上游来水、水面承接的降水及排污口汇入的水量及物质量为源项,蒸发、渗漏及向下游水面放水减少的水量及物质量为汇项。
在来水和下泄水量、水质已知的情况下,利用式(3)和式(4)联立求解,可推求j号水面t+1时刻的蓄水量及水质指标浓度值。给j赋予不同的值,就可根据t时刻的水质、水量资料,预测出串联水体各水面t+1时刻的蓄水量及水质状况,以便管理部门根据预测的水质水量状况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当为了某一目的,如水体的景观娱乐需求,要求各水面t+1时刻的蓄水量及水质必需达到一个给定值时,也可利用式(3)和式(4)联立求解,推求满足各水面水质、水量要求的最小补水量,为管理部门补水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以滹沱河水环境修复段的主要超标项目总磷为例,采用实测资料率定法[15-16],模型计算与实测值之间允许误差规定为不大于35%。经参数率定及验证,1-4号水面总磷的综合衰减系数为0.06 1/d,5号水面总磷的综合衰减系数为0.05 1/d。
3.2.3 综合需水量的确定
以补水节点划分的5个时段为计算时段,取各时段、各水面的补水等于相应的蒸发、渗漏、绿化需水与相应时段水面降水量之和,且水源从1号水面至5号水面串联补水,75%保证率降雨量补给量选用正定站作为代表站,月分配采用典型年同倍比缩放求得。各水面补给量见表1。
以各水面各时段末75%保证率补水情况下的水质不超标为边界条件,运用式(3)与式(4)对各水面各时段进行联合推演,推求满足边界条件的75%保证率补水情况下,各水面、各时段最小需水量见表2。
由水质、水量综合数学模型,推求出在总磷达标时,75%频率降水情况下,1号-5号水面的最小需水量为3 450万m3。3月、5月、8月、9月及11月各补水节点现状水平年75%保证率补水量分别为1 047万m3、563万m3、868万m3、259万m3、713万m3。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按照《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 12941-91)的C类标准评价,各水面水质均时有超标。为计算维持水质达标的最低需水量,根据物质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对5个串联水体,构造了描述“坝式景观水体”水质、水量变化的综合数学模型,依据水体蒸发、渗漏及水质监测资料,率定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从而建立起“坝式景观水体”水质和补水量的定量关系,进而对串联景观水体联合推演,确定了现状水平年75%保证率条件下,1号-5号水面年最小需水量为3 450万m3。水量补充时间应为3月、5月、8月、9月及11月。各补水节点现状水平年75%保证率补水水量分别为1 047万m3、563万m3、868万m3、259万m3、713万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