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篇1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0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地为学生营造自主合作学习的氛围,希望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然而有时却事与愿违,例如在时下一些课堂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以下几种的情景:

课例一:教师说:"同学们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大家自由组合,选择同一学习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于是原本安静的课堂马上变成了热闹的"自由市场",学生们交换位置,你争我抢,自由民主的气氛洋溢在这个空间。

这种"喜欢哪段就学哪段"的做法,从表面上看似乎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自的关注,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培养了个性化阅读。实际上,教学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实际。同时还忽视了教师的引导,没有目标的流于形式的读书使学习会处于一种杂乱,无效的状态。再者课堂教学要有秩序,如果体现自主要以牺牲课堂效率为代价,那就得不偿失了。

课例二: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的思路:第一步:读诗歌《赠汪伦》。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赠别的画;(3)喜欢音乐的小朋友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演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一曲《朋友啊朋友》。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个性有所发展。但却忽视了学生的朗读、吟诵和背诵。学科间的整合设计看上去形式多样,气氛活跃,但实质上只是使课堂变得热闹而已,对诗歌的学习理解并没有很大的帮助,丧失了语文味。

在古诗文教学中,读才是教学的主线,应该以读为本。我们应从有目的、有层次、有实效来进行多种形式的读。通过读通读顺,来感受古诗文的语言文字美。通过读出节奏和韵律,来感受古诗文的艺术美。通过读出诗情和画意,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美。通过变读为唱,来感受古诗文的音乐美。应该在充分的读之上,再来想象画面、链接资料,最后达到"文言共生"。

课例三:一位教师在指教《早操》巩固识字的片段:师:请从"苹果树"上摘下一个带有你认识的字的"苹果"贴到黑板上。学生纷纷争抢"苹果"。(共10个字,没摘到字的同学又回到座位上)师:老师帮助你们贴到黑板上。师:请把自己摘的苹果上的字领大家读一读。

这个识字游戏看似活跃的"自主",其结果却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虚假的,是华而不实的。即使是参与活动的学生也不过随意抢摘一个而已,匆匆而过,并没进行思考和选择。自主学习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在此基础上的自主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课例四: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当教师教学中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们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却往往出现不和谐的音符。比如有的学生并不感兴趣,没有进行活动。有的学生虽然热烈讨论,但讨论的往往与课文学习无关。学生们放任自流,虽然热热闹闹,却华而不实,只是仅仅追求表面形式,却忽视了实际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首先教师应培养和引导学生养成思考、探究的学习习惯,打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接着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适当引导。比如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先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做好合作的准备。再告诉学生合作的理念应该渗透、贯彻于整个学习过程,应全员行动,避免只有少数精英的对话。最后控制好合作学习的时间,交流时告诉学生应对小组讨论意见进行总结,进行综合性汇报。总之,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只有沸沸扬扬的场面,却无扎扎实实的功效。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然后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效性的合作和探究学习。不只要热闹的场面,不流于形式,而要扎扎实实的功效,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徐承芸:《每天进步一点点》,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

[3]于永正《个性化备课经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4]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篇2

一、现代语言学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对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实现对语言结构和意义的研究,从语言的抽象含义来研究语言在交际中所体现的具体意义。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中学语文教学也是一种语言教学,只不过是对母语的学习,所以语文教学从现代语言学中获得的启发会对语文教学更有帮助。

随着中学语文教学由“去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所导致的语文教学与语言知识的疏离现象的显现,让人们重新认识到语言知识的重要性。现代语言学的研究体现在两个方向: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本体研究是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组织规律进行研究,而应用研究则是对与语言相关的应用的研究。对语言学的研究,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学语文教学。

1.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表达与语言系统中的语音密切相关。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也要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目的,对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进行培养。学生需要掌握实际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包括: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两种。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则与语音密切相关。全国的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不是每个地方的学生都在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对语音的概念很模糊,以至于在普通话交流上有障碍。语言学对语音的研究,恰恰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规范了学生对文字的读音,对普通话的推广工作有重要影响。

2.语义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重要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掌握一定的汉语词汇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之一,现代语言学对学生掌握词语的含义和使用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汉语中经常会遇到词义辨析,例如“赞美”和“歌颂”是一组近义词,“透明”“透亮”和“晶莹”也是一组近义词,但仅仅从字面和语感上我们很难准确地将这些词区分开来,并准确地表达到句子中,所以要对词义进行充分的理解,才能把握好词语的准确用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要以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习起来轻松简单。事实上,汉语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就算是我们的母语,我们也要用正确的学习方式来对待,通过认真的学习,掌握这门语言技能。

3.语法是正确使用语言并对语言进行准确表达和理解的基础。语法是我们对语言结构的直观了解,通过对语法的学习,了解句子的构成,在学生的语言表达上,能正确使用词语,将所要表达的意思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会要求学生进行“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练习。这种练习就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句子结构,理解句子含义,对句子进行变型练习。语法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重要的影响,而学生的表达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只有对语法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准确地理解语言,从而形成准确的表达。

二、现代语言学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

1.阅读训练

现代语言学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首先表现在对阅读训练的指导上。在语文阅读训练中,首先需要对语言和文字信息进行处理。汉字的特征会影响学生的视觉体验。汉字是方方正正的,结构是复杂的,在识别汉字的时候,要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字上,对字进行分析辨认。所以,当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字上的时候,就影响了学生阅读的速度,所以如何引导学生突破这种注意模式对阅读速度的限制,是提高阅读质量和深入理解文章的关键。而现代语言学中对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对阅读的指导,具有重要作用。对语文学习的心理机制的了解,将会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2.语言表达

篇3

关键字 : 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职业技术学校中,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不像是对技术动作要领的研究一样的重视,很多职业技术院校对语文课程的开设甚至存在疑虑,认为在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完全没有看得见的操作性技能的语文科目是一种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所以持这样意见的人是对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不了解,也有很多在语文教学中片面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职业院校,在这里需要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职校中语文教学存在的认识片面的问题

(一)对语文工具性的刻板教学

职业技术院校的老师很多认为只有那些专门教授学生职业技能的老师才称得上有权威,所以对语文课程的教授老师要求很低,认为老师可以把书本上的东西交给学生就可以了,所以“言传身教”根本做不到完美的境界,有很多老师会盲目注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他们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语文这门专业的本身,语文教学包括了很多,比如遣词造句、日常的人文地理的知识了解、百科知识的历史和前沿、我们的传统文化、修辞鉴赏、阅读理解与写作等等,在实际的职业及教学中,还会很多的涉及到说明书、通知书、文秘知识、统计知识、批注评语等一系列的知识的基础和拓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顿悟,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力等等,所以教师们认识到这种工具性,就有些极端的教学案例,比如写一封自荐信或者是文秘文档,老师会把格式、要求、内容以举例的形式去讲授给学生,告诉他们该这么这么做,所以很多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会照搬那些知识,照搬内容,一切都是摸索着“影子”,这样当换了一个“背影”的时候,很多学生就无从下手了,当考题不再是要求也一封文秘信件,变成一封社会调查函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去下笔了,会找个借口就是“老师课上没教这个”,如此看来,工具仅仅是传递过去的一件工具,没有做得到灵活应变,也没有做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工具,也是腐朽的工具,是形式上的一种外力。

(二)对语文人文性的盲目追崇

很多老师的确含有很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基础,在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中也会存在对人文精神的偏激性认识的问题,老师认为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的底子薄,素质不够,人文情怀淡薄,对人文精神和文化的理解不够,所以他们会把人文元素加入课堂,但是幅度稍显过大,很多老师领学生看电影,看一次两次可以,但是几乎变成经常的电影课,没有对学生教授任何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和课程开设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认为老师对他们的人文情怀也放弃了,老师是“看不起”他们的文化底子的,所以,老师的榜样作用没有做得到,学生对自己也失去了自信心,在语文课上带学生阅读,或者互动都要有一定的度,带他们鉴赏古诗词也要去努力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对学科的深层次认识,要让学生意识到为什么要这么做,主动性的去做会得到什么样的收获,只要他们是主动性的去做、去参与的,那么他们一定能够切身认识的到,原来在课堂上欣赏古老的历史故事和英雄风采也是对他们全面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的培养,而现在很多职业院校却在这一个点上做的很欠缺,原因是“精力不够”,因为要忙着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去服务社会,殊不知,学生的素质不全面发展的话,是无法满足社会的高速度发展需求的,也是无法让学生体现自身在实践中的价值的,对社会的贡献就停留在未知了。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中和才是艺术

要想在职业技术院校的语文教学中实现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中和,培养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学院要努力提高整体认识,老师要讲究一定的教学方法和对教学科目的重视,同时学生也要配合教学,提高自身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心思应当细腻,应当对工具性的深入理解之后,认识到人文性的树立应该与语文的工具性相互融合,避免走极端,如何做到更好的融合?这就要求教学的技巧性和选课题材的新颖性,比如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入民族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在讲授一种民族文化的同时,比如民族的忌讳和服装,就可以把服装的式样显示在多媒体上给同学们视觉效果,或者有条件的可以把民族服饰带到课堂上,给同学们立体的效果,这样就会很少看到教室里哈欠连天的状况,也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把课堂气氛提到,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在工具性的基础上不断的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认识到老师这样教授课程的目的,让他们认识到这些工具性的语文知识在以后的运用中如果融入到血液和大脑是很有帮助的,意识到职业院校的学生一样是学生,是国家致力于培养的栋梁,和普通高校的学生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去渗透、去传递知识和能力,树立学生的职业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够使得他们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大、更好的贡献,这也是我们的院校和老师以及家人所希望达到的培养效果。

综上所述,时代在发展进步,社会在不断的衍生需求和供给的循环往复,在职业技术院校中的语文教学同样不可小觑,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综合起来运用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也是为社会和我们的国家建设积攒出色人才的一种辅助方式,需要所有人共同的探索、努力和奋斗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德育教育 渗透

语文是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进行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习相关的语文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成绩;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和学习古今中外的佳篇名作,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文学熏陶,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整体素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挖掘和剖析语文教学的其他功能,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便成为初中语文课程面临的重要课题。

语文作为初中教育的基础课程,其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担负着两个重要的教学任务,一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讲授和传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二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和点拨,使学生能够深入进行语文教学篇目的探究和剖析,使学生领会初中语文文学篇目中的人生智慧和深沉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发学生对于自身的思索和审视,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纠正,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高尚的品德、德行,进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分析上,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的认识还不是太全面,理解还不是太深入,对于初中语文课程所担负的德育教育责任没有给予充分的认识和重视,使得初中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那么面对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应该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提升初中语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希望对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首先,德育教育不仅是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同时也是该门课程所担负的重要责任和重要使命,因此,初中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首先从自身出发,发现和认识自身在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方面存在的误区和不足之处,扭转自身的教学理念,为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顺利有效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初中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于语文篇目的分析和语文知识的讲解上,认为只要学生学习了教材上规定的学习篇目,掌握了相关的语文知识,便是完成了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实现了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这就导致很多初中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于语文课程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性和局限性,任课教师们过分注重对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而忽视了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所具有的巨大影响作用,也就是忽视了初中语文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对于学生的德育作用。

这种固有的教学理念投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就使得教师将教学注意力和教学重点单一的放置在了知识性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没有给予德育教育以适当的应有的位置和空间。这种陈旧的教学理念在很大的程度上埋没并且扼杀了初中语文课程所具有的强大的德育功能,不利于学生真正深入的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无法使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品德。针对以上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初中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及时扭转自身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初中语文课程所具有的德育教育功能以及其自身所担负的德育使命,将语文德育教育纳入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范畴,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的展开和发挥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其次,在进行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和语文篇目进行重新的研读和更为深入的剖析,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因素,发挥语文教学文本的德育功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初中语文课程中所编排的教学篇目是诸多学者在精心整理和思考之后做出的选择,因此这些教学篇目不仅具有强烈的形式和内容方面的美感,耐人寻味,同时,更饱含着古今中外众多优秀人物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真挚的思想感情和崇高的道德情操,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和德育意义。

因此,初中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在进行教学之前,将语文教材中的教学文本进行深入的研读和分析,切实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含义,将其中包含的与德育教育相关的因素挖掘出来,在进行语文文本教学时,将这些德育因素和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一一的对应和分析,使学生在学习教学文本知识的同时,清晰地认识到其中所包含的德育教育成分,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和德育渗透,进而提升初中语文德育教育的教学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能够阐发自己的看法和学习感受,抒发自身对于文本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说出自己在进行文本学习时关于德育方面的感知和收获,使学生在文本内容的激励和感染之下,以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为榜样,以其为标准,审视自己、反省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切实提升自身的德育水平。

篇5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课堂 新课程

新课标对必修课程的设计目的:"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新课改倡导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的能力"。

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做好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值得我们每一位中职老师思考。那么吗,怎样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合理、有效?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转变教学观念,谨记以生为本

深刻领会"教"与"学"的真谛,有教与学有机结合观,真正认识到"教"就是激励、引导、参与互动。"学"就是学习主体在有效的激励、引导下,积极高效的自学、互动、发展的过程。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出发点,由学生管理者、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彻底打破"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陈旧观念,实现课堂主角的转换。"

2.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学校的大部分语文教师往往沿袭普通的方法组织教学,没能对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给予新的定位和认识,以致于语文教学不能很好地为专业学习服务。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十分普遍,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低下。语文教学如何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广大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课题。因此,教师应采取各种教学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达到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促进自身主体性的发展。

2.1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内心去领悟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语文在作为基础学科、发挥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要引导他们在掌握了一定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人文素养意识,提升自身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人生理想、人格情操、审美趣味、思维方式等。语文教学还要注意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例如,在给服务类学生讲述外来文化作品的教学中,要注重阐释作品中其他民族的文化意蕴。如此一来,一可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人类文化的共性,二可使学生在比较中把握民族文化的特性,三可使学生获得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以此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好地得以补充、完善和发展。

2.2 中职语文教学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多元个性的发展

职业学校的教育简单理解就是让学习的学生掌握一门可以生存的技能,再加上学生生源的复杂性和学生自身素质的差距,必然会造成对职教语文教学内容理解的偏差。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多加引导和鼓励,允许和尊重学生多元个性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或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时,予以耐心的启发诱导,让学生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理解课文,要有创新意识,有自己的见解,得出有个体差异的答案,从而引导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3.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语文教学的感官性

作为中职语文,应适应信息时展的趋势,适应现代教育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想尽办法,激活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创新改革,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科学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充足完备的教学设备资源,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来,使其成为中职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多媒体的图像、文字、视频、音频、动画等处理功能,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的感官性,刺激学生的五官功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感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达到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我在讲授《再别康桥》时,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当屏幕上出现康桥如诗美景:那夕阳下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水底招摇的青荇、榆荫下的天上虹……,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伴随着轻柔舒缓略带伤感的背景音乐,使学生沉浸其中。在柔美钢琴曲音节的波动和旋律中细细体会徐志摩依依惜别之情,品味诗歌轻盈的节奏,感受诗人离别康桥时此起彼伏的心情。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使语文教学的感官性得到充分展现,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中洋溢的立体动态的优美意境,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收到良好的效果。

4.联系实际生活开展教学工作,可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6

【关键词】创新;语文;心理;素质;特征

对于广大初中生而言,语文已经不再是一门陌生的初学者的课程。在经过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的对语文学习和了解,相信学生们对语文知识都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建构和领会,因此,在再继续学习语文这一学科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要求学生能够将对初中语文的感官性认识转化为自身学习的理性思维,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而不只是局限于感性认识的阶段上,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充当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通过不断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语文更高层次的认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逐步领会更多的关于语文知识学习上的心理影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文实践能力,在面对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要求的挑战下,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对现代语文教学体系的创新式改革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以积极的心理素质去学习语文,是当下所要重视和发展的,应当引起足够重视,这不仅是体现现代化教育改革步伐和精神,更是加强文科教育的贯彻和落实的关键,也是提高课堂语文教学质量和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决定性的心理态度的因素。

一、提高语文教师素质,坚持心理特征中知、情、意的统一

由语文课程的特点和现有的教学条件所决定,课堂讲授法仍然是其主要教学方法。教师在采用课堂讲授法时,要做到以下基本方面:第一,在教育教学理念上,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新时期教育理念的核心。“以生为本”就是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教育教学活动的最高主体,要确立尊重、平等、民主的观念,正确处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尊重被教育者平等的人格价值,重视学生具有的心理特征,注重学生的自身尊严,抛弃“唯师是从”、“听话老实”的传统评判标准;第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将课堂中深奥难懂的教学知识通过实践来更深入的认识。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语文是一门逻辑性紧密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学能力的扎实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了解,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及时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出一套合理的具有不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教学学习的兴趣,将难懂的教学知识形象化,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教学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把握学生需要、动机与态度的转化,转变主客体地位,创新互动式交流

新课程改革下从不断变化的教学模式的实际需要出发,全面地去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动机与态度上的心里特征,结合各学科教学的发展实际经验,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学习心理需要,一方面,改变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主体、只注重单向灌输式的机械教学模式,懂得学生在教学中的需要和动机,拓展语文教学中综合性探讨式的互动学习模式;另一方面,要大大增强学生对于语文学科实践和理解能力,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其了解到不同知识之间的贯通性和协作性,培养学生之间互动学习氛围,是一项牵涉面较宽的系统教学工程,语文教师要积极创新课堂交流模式,发展互动式学习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教学学习的兴趣,较好的理解语文世界的知识性和丰富性,是语文教师提高教学素质所要重视和改进的,树立新课改的教学思维,积极转变教、学关系,培养学生学习教学的主体性,发展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中重教轻学的模式,努力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和学生自身学习与理解能力。

三、运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前导心理特征:遵循心理、心理相容和心理互换原则

语文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自我为主的自由发展过程,也是自主和控制、自学与导引的过程。应现代化的教育发展趋势要求,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有着传统的教学课堂所不能比的优势,那么语文教学更是应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渴望,了解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展示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多重知识,多媒体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使知识更生动、直观、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把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与其它的教学手段有机地融合起来,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更好地服务于语文课的教学。因此,提高语文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教学中适当运用,要避免直观形象教学与语言教学相脱节现象,注意视听教学的使用效果,处理好教师教学风格与多媒体技术的关系,也是教师素质应该提高的一方面。

结语

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特征的需要和动机,遵循语文教学的心理导向原则,不仅是体现现代化教育改革步伐和精神,更是加强文科教育的贯彻和落实的关键,也是提高课堂语文教学质量和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和实践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是学生能否学好语文的关键还在于自身的不断专研和探究,加强语文学习重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对心理基础、心理动力和心理原则的研究,探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实现语文教育目的的基础,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学习,更好的完成学习语文学习思维的过程,让学生有兴趣的去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庆安等.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2]戚德山.大学语文教学心理学的两个方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1).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 衔接 裂痕 对策

初中属于普通教育的基础阶段,高中是普通教育的提高阶段。高一是两个学段的过渡与衔接阶段。按理说刚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渴望在新阶段学习中一展身手。“不愤不徘,不启不发”这正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良好契机。

然而笔者在多年高中阶段基础年级的教学工作实践中发现:两个学段之间的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有较大差异。实际学习中学生普遍表现出对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学生不能尽快适应高中语文学习,致使语文学习积极性受挫,直接影响到语文学习效果,甚至也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对于高中阶段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增强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已逐渐引起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衔接

初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有什么差异这是判断学生现阶段语文学习达成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我们完成初高中衔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依据。

在确立语文教学目标总取向的前提下,在区分各阶段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实现初中高中语文教学目标衔接的对策。

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必须体现出“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既要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使高中学生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又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创造条件。教学前期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大对课外语文学习指导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种语文教学资源,扩大学生语文实践的领域,加强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充分发展。教学后期,要着重于学生自主进行语文学习,指导学生利用多种媒体和工具,独立搜集和处理需要的信息进行语文专题研究,协同发展读写听说能力,同时在以往文学作品阅读的基础上,着重培养不同形式的古典文学作品欣赏、评价能力,培养现当代中外文学作品的初步鉴赏能力,使学生加深对生活和社会的理解,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

二、语文教材的衔接

所谓教材内容,是指“为了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其所传递的信息”。教材不是教学的直接对象和目标,而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达到教育目标的手段工具和媒介。语文教材不仅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教学决策的基础,也是学生重要的自学材料。因此语文教材内容的确定在考虑达成的目标的同时,还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以合理地呈现出实现目标的途径。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与教材的内容衔接相适应,教材形式也必须考虑学生发展的阶段性,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连贯性特点,更好地增强教材的整体功能。

三、语文教学方法的衔接

教学方法的合理衔接涉及语文教学的许多方面,其中语文教师的整体观念、对教学方法理论上的把握和实际做法非常重要。

语文教师要有整体观念:1.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整体认识。语文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不能太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甚至搞一些华而不实的花拳绣腿,对重建新的教学方法体系,实现阶段之间教学方法的合理衔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对语文教材内容的整体认识。各个阶段的教材,看似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但实际上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只有从整体上把握这些联系,弄清楚自己任教的阶段教材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整体优势,从而依据不同阶段的教材特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灵活地组织运用。3.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认识。语文教师要破除功利思想,从整体上认识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潜在可能性,选择适合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语文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发展和谐一致,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语文学习方法的衔接

(一)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作为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高中学生应该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应该能在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基于此种思考,必须在高中开始的阶段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总结反思的方法,并不断的进行实际训练。还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协作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讲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教会学生思考方式和方法,培养独立处理解决问题的技巧能力。

(二)学生自我学习方法的加强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6-0010-01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使教学活动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开展。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教材中解放出来,更好地感受生活,并调动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开展生活化教学

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有更好的情感体验,能够以更有效的方式开展活动。因此,要求教师积极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中,教师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内容,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将教材内容和生活活动紧密联系,从而更加有效地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开展语文知识学习的活动。同时,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教学《白公鹅》时,学生阅读完文章之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的白公鹅与我们所了解的白公鹅是一样的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呢?”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所了解的白公鹅是不是也是这样,自己有没有与白公鹅发生过有趣的故事等。对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开展语文教学,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性,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开展教学生活实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生活实践,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语文知识生活化有更好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联系家长,共同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强化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参加这样的实践活动,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又能够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有更好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例如,教学《听听,秋的声音》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化的图片,从而有效加深学生对“秋”的理解,让学生对文中叙述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同时,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到户外去,走进大自然,更好地去感受秋天。更重要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秋天景色的变化,使学生对“秋的声音”有更好的理解,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有更好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教师应该注重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的互动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积累知识,实现情感的升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例如,教学《晏子使楚》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照文章内容进行表演。在表演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文章的发展脉络,使用生活化的语言将晏子出使楚国的整个过程表现出来。生活化的表演方式,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对故事的情节发展和情感会有更好的理解。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而且能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四、优化作业设计方法,布置生活化的作业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业,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更好地W习语文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打电话》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生活化作业:与自己的父母模拟文中打电话的情境,进行表演。因此,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使家长能够配合学生完成作业,促使学生对文中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

篇9

关键词:小学 初中 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191-01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阶段进行语文学习是小学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较为简单,侧重点在识记和浅层理解上;而中学的知识点有所增多,思维难度较大。学生在升入初一时就要面对较高的教学要求,容易出现不适应、厌学等问题。面对小学到初中的巨大转变,学生在学习时会觉得吃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理应采取有效措施对中小学语文知识进行衔接,从而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1 中小年级语文教学脱节的表现

1.1教学内容的变化和脱节

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材的知识面有所扩展,在增加教学内容的同时又出现了抽象概念,加大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中小年级语文教学脱节,究其原因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语文教师的“过渡”工作有待改善,多数教师对“过渡”工作的认识不足;第二,部分中学教师不熟悉小学教材;第三,小学语文教学不到位,限制了学生适应中学教学的能力。由于中学教材的科目设置较多,课文分量有所加重,就小学生而言,课堂节奏的加快、课堂容量增大都是影响中小年级语文教学脱节的原因。

1.2教学方法的不同

小学语文教学结构包括字词理解、阅读等环节,而中学语文教学的灵活性较高,包括阅读、讨论分析、理解、作业等多个部分,同时学生需要掌握不同文体,进行阅读、作文和听说训练。中小学语文在教法上也存在较大差异,相比较而言,小学课堂教学的特点过于“儿童化”,但初中课堂教学的特点则具有“成人化”色彩[1]。由于中小年级语文教法的转变,给学生带来了许多不适应之处,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产生影响,并限制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2 中小学语文教学过渡的途径

2.1做好教学方法的过渡

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教师的引导,而并非一味的知识灌输。当小学生升入初一年级时,新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对他们来说非常陌生,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充当桥梁做好之间的衔接工作。在教学方法上,初一的教学应当深入浅出,注重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培养。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用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策略进行语文教学,同时做好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的结合工作,全面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另外,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在教学过程中对高年段的知识内容进行渗透,帮助他们适应过渡后接受学习时产生的不适应感。

2.2控制学习难度

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同时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充满自信的迎接初中的学习和生活。教师要放慢教学的脚步,学生在获得一定成就感后信心就会倍增,便于他们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2]。在课堂上,老师要能够使用一些简单易懂的语言,深奥艰涩的用于只会让学生望尘莫及。当学生发言时,老师不能过分注重答案的对与错,而应在纠正的同时肯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老师应当给予肯定,善于保护他们学习进步的热情,在鼓励中对学生的自信心进行培养,从而提升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

2.3提升学生语文思维能力

教师在控制课堂教学氛围时,要采用合适的策略使课堂教学更为灵活。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巧妙运用,语文教学活动就会变得更为生动活泼,学生在吸收语文知识时就会显得更为轻松。教师可以通过竞赛的举行对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在字词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可以进行记忆力的比赛,比赛过程中学生们会争先恐后的对生字进行读与写,如此紧张的氛围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更佳突出。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排演课本剧,让学生根据课文自编、自导。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以直观形象深入到课文当中,从而深入把握课文主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2.4通过课外阅读进行过渡

中学阶段只有三年时间,但由于学习任务繁重、时间不富裕,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在小学阶段三、四年级时就让学生提前接受中学教学的任务,就可以缓解小学生在中学时期的学习压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培养学生学习品质[3]。教师可以试着将学生的阅读年龄提前,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认识更多的字词,当学生的字词量逐渐增加时,学生进一步阅读文章的能力就会增强。所以,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注重阅读的扩展有着突出的成长意义。

总而言之,教师应当引起对中小年级语文教学脱节问题的重视,积极寻求小学语文教学向初中语文教学过渡的方法和途径,结合学生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及文学科教学特点,为学生搭起小学过渡中学教育的桥梁,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升知识运用能力,以避免中学时期厌学、成绩下降等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秋芳.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衔接一解读语文新课标[J].成都大学学报,2007(8).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加强语言文字 教学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学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新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段话,对于语文的性质,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任务,以及教学的意义,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所需的这门基础工具,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散发挥学生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

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较普遍的现象是未能将着力点放在基础工具上、语言文字教学上,因而这成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大困扰。现在,我们已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光有认识还不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必须加强语言文字教学。语文教学如何回归到它的工具性、基础性上来,如何从课文内容分析模式回归到从语言教学为主这方面来?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难题。以下就谈谈个人的几点浅见。

首先,应是教学观念上要真正转变、更新。

我们要认识到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还负有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智力,培训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任务;其他学科也有这些任务,是各学科共有的任务。“特有任务”和“共有任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过程中,二者关系处理得当有利于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敢于摆脱困扰,教学效率提高必须走以灌输为主的课文内容分析主线,精讲巧练,讲练评结合,着力于语言文字教学的新模式,新模式的建立其目标应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语文工具。必须真正切实地把语言文字教学和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

第二,要研究和梳理语言文字教学的基本内容,探索和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基础教学的任何学科,基础知识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语言基础知识包括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字词的音、形、义、标点符号,词法和句法即汉语语言的构造形式及其规律,修辞和语言逻辑等。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在于更自觉更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一工具。所以,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不能单纯的孤立的机械地进行,只有充分利用课文――活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才有可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形成语言能力。融,只能令学生讨厌,引导学生钻进死胡同。

语言文字教学的另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内容是汉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方法。而不同的语境中又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比比皆是。如“把”字句与“被”字句的强调侧重点不同;反问与陈述句等强调语气不同;把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兼语句;礼貌用语的训练等。我们汉语绝大多数的字既表形又表音、表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些字的音义就有变化。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上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语境。语境是语言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中语言因素的挖掘,分析和语言训练的主要内容。此外,语言能力如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组织与表达能力等,都是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加强语言教学,加强语言因素分析,到底应提取哪些因素,如何梳理归类,语文教学中关于语言能力水平的序列和层次如何理解和分类,这些都有待探讨。虽然《新课标》提出了大方向,但如何理解,如何落实到每一课时中去,如何使《新课标》的要法再细化更易操作,便有待同行的探讨。

第三,要在突出语言文字教学的前提下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美育等的关系。

语文课是语言课,是语言工具课。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要在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结合审美教育。也就是说,要因文悟道。寓文为鉴赏、审美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对某些范文作分析评鉴,让学生感受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但必须强调,这些都应在语言教学过程之中进行,应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孤立的,更非牵强的,或随意延伸的。

第四,要改进教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讲,而是有赖于学生实地操作训练,在练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因此,必须改变过去由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叶老早就提出:“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重吟诵,重语感,重表达,提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提倡多读多写等等。这其中的精髓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受,在练中掌握技能。而在我们的实践中,但凡效果较好的语文课,加强诵读和语言训练是个重要原因。我们应继承并发展这些至今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