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学案例

篇1

案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态工程案例来对实际情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主动探索,从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生态工程原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生态工程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须注意以下几点。

1.1鼓励参与性原则

案例教学的展开要保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接受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关系到实际课堂教学实际效果。案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例如针对非点源性水污染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具体生态工程措施来尝试解决,并进一步分析在实施过程中,运用到的生态工程原理,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2案例选取典型性和真实性原则

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很关键,①必须遵循案例的典型性原则。案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生态工程学的教材内容,所选案例不能脱离教材本身的知识点,案例具有典型性,并具有较好的实施效果。②案例必须是真实存在的。这是由生态工程学科的应用性与实践性等特点所决定的。比如在生态工程原理教学中,针对小流域综合治理问题具体案例,讲解效益协调统一原理的运用,典型的是我国甘肃省陇南县的“九子登科”模式,通过“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坡地修台子,地埂锁边子,荒山荒沟栽苗子,山脚种果子,沟底穿靴子,见缝插针钉扣子,秋田盖罩子”一系列措施,在考虑到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又兼顾到经济效益,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各种措施的结果是建立一个稳定、持久、高效的生态系统。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体会到生态工程原理的实施效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1.3案例的启发性

要发挥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就必须使教学具有启发性,要求教学案例提供不完全信息,同时针对案例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起到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作用。如在讲授生态工程的生态位原理时,例举“家鱼共生混养”生产模式这一生态位理论应用的典型案例。要求学生以四大家鱼混养为例,说明它们的栖居水层和主要的食物来源,启发其思维,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家鱼共生混养模式是基于不同的鱼类所处的水层和取食不同,不会发生生存资源的激烈竞争,提高了资源(空间、食物等)的利用效率和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强化学生对生态位原理在生态工程中应用的理解。同时,在授课时请学生分别进行阐述和讨论,便可较为明晰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生态工程学案例设置的主要内容

生态工程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生态工程原理、生态工程设计、农业生态工程、环境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景观生态工程、城市生态工程等六部分,其中相对比较适合设置为教学案例的专题内容如下:

2.1生态工程原理

生态工程原理是实施生态工程的重要理论基础。生态工程原理着重讲述了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工程学原理三大部分。针对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设置为案例的题材较多,例如:生态位原理中的稻田养鱼、家鱼共生混养;限制因子原理和耐性定律中的水体富营养化控制、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食物链原理中的食物链加环、生物调控;效益协调统一原理中的“九子登科”模式等。这些原理方面的案例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生态工程的理论体系和基础,是生态工程原理及应用的关键和核心。

2.2生态工程设计

生态工程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离不开设计。生态工程设计主要介绍了生态工程设计的原则、基本程序、技术路线、具体的设计案例等方面的内容。可以结合污染水体修复工程设计来进行讲解和讨论,例如:白洋淀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生态工程设计、温州横河水体治理示范工程设计等。

2.3农业生态工程

农业生态工程着重讲述了农业生态系统概念、类型及模式、农业生态工程技术、装配农业生态工程等内容。该方面的内容可以设置为案例的题材较多,如: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生态果园工程模式、桑基鱼塘模式、稻田养鱼等。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不同的农业生态工程模式的应用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4环境生态工程

环境生态工程主要介绍了目前环境问题、污染生态工程、湿地生态工程等方面的内容。可以结合目前的主要污染问题和应对措施实例来进行案例分析,如:温室效应、水土流失、污水土地处理技术、受损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生态工程、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等,让学生理解生态工程在解决具体环境问题方面的作用,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

3生态工程教学案例的应用

生态工程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是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其目的十分明确,即服务于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也要考虑到案例的典型性、真实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和现象的兴趣,并具备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典型生态工程设计案例时,以白洋淀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生态工程为例,让学生预先查阅文献资料,并针对非点源污染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并运用生态工程技术设计初步的控制方案,在课堂上与师生共同交流讨论,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了生态工程在治理具体污染环境问题上的作用和效果;在讲授林业生态工程部分时,以我国林业生态工程为例,要求学生提前搜集我国十大林业生态工程相关信息资料,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既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我国林业工程建设的迫切性和取得的成果,又可以从不同类型的林业生态工程对具体环境的改善来进一步认识林业生态工程原理;另外,在讲解到城市生态工程部分,以城市生态恢复工程的典范———清溪川复原工程为例,要求学生搜集韩国首尔清溪川复原前的图片,列举清溪川复原前主要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阐述复原的紧迫性和复原后对生态环境改善的程度;同时与学生交流和讨论清溪川的复原工程中,韩国政府具体实施了哪些工程,这些工程分别针对哪些环境问题,最终具体实施效果如何。通过这些实际案例的分析,培养和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生态;课堂构建;案例研究

数学生态课堂是将数学课堂与生态教育和生命教育理念相结合,以一种生态的平衡方式和动态思想来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教学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个体化特征,通过现代课堂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与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统一。主要的教学方式有体验式和导学式,本文针对体验式和导学式结合的案例进行内容和结构分析。

一、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和内容

生态课堂的构建可以利用各种资源,除了教材和设备利用以外,还可以开发周围一切可用资源和问题资源,如:生本资源、环境资源等,开发生成资源和挖掘校外资源,共同构成情境课堂。数学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唤醒和激励生命,因此,在构建时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来确定教学方案,并将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考虑在内。

在进行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构建时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需要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因此,最优的生态课堂构建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不同程度的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开发提升能力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小学生态课堂的主要内容是“情境”和“体验”,生态代表着环境也代表种群,因此,在生态课堂中通常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共同构成气氛热烈、愉悦和积极的课堂氛围。

二、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构建的具体案例结构分析

1.案例列举

针对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教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中“圆柱的体积”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和生态课堂构建,整个教学活动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进行体验探究,后半部分进行讨论和成果展示,并在大家反思探索到结论之后由教师对教材中所体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深化指导。在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先布置在业务时间预习和自学,并在课前了解学生自学的大致成果。

(1)通过多媒体放映城堡、玩具屋和实物图片让学生从众多形状中选出圆柱形,观察圆柱形的特点。

(2)将班级学生分为四人小组,每组方法圆柱体学具进行摆放、分开和重新组合等。观察和讨论圆柱体在切开后能拼成什么形状,有什么规律或者是在变化中有什么特点。

(3)教师再次通过课件动态展示,将一个圆柱平均分为16份、32份、64份之后分别拼成近似长方体。

(4)教师布置每个小组在课件演示之后讨论推断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任务。并由学生代表上台演示讨论结果。

(5)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教学活动的收获之后,将圆柱体的知识进行拓展和深化总结。

在课前教师收到学生的预期反馈之后,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能力,在进行小组讨论时相应地对其进行引导,并且在最终的总结中除了进行基本知识的总结外,还深化知识对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较高的学生进行拓展,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最优的学习效果。

2.案例分析

在这个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之上,生物因素是教师和学生,非生物因素是教师营造的轻松愉悦的环境、小组的人际关系、热烈的讨论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教室文化。整个数学生态课堂将这些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生态系统。案例中所用到的课堂资源有教材、教具、多媒体影音系统、学生资源等。

老师在前半部分的体验式教学中只是负责引起事件发生和提供事件发生的资源和环境,此时,学生完全是课堂的主体,通过熟知的生活情境、直观的画面和印象深刻的亲身经历更好地理解和牢记多媒体所呈现出的知识内容和自身的探索成果。它的流程思路是按照从设置、经历、思考、感悟到最终的表达和收获。一般性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包含有以境生情、感官参与、激励评价和设问反思等学习策略;而在后半部分的导入式教学中,教师先就课程内容设置相应的学习方法,布置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自学,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维持学生小组内交流顺利进行,最后进行点拨深化知识内容。整个过程起到重要的连接作用和支持作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整个思路是课前自学、课前回馈、确定学习方向、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并展示、教师总结和反思拓展。

三、小结及思考

本文在简单介绍生态课堂构建条件和内容之外,通过体验式和导入式结合的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构建案例介绍和针对性的分析来更直观地展示构建过程中所运用的因素、资源和使用方式等内容,即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来对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构建进行具体研究。

值得思考的是了解生态课堂的构建条件和内容以后并不能有效地发挥这种新颖教学方法的作用,还需要教师从根本上改变观念,转变教案设计的传统思路,学校方面也需要改革教学评价标准和设定一定的新旧转变缓冲期来使学生和老师能够适应。共同努力之下,才能构建富有生命力的积极愉悦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吴扣琴.小学数学教学生态课堂的构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6).

[2]康建华.数学生态课堂的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0(12).

篇3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和问题态度,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意志,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兴趣以及综合社会实践能力,以适应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需要。作为农林类的课程,传授课程理论知识和一般原理不是林业生态工程学教育的全部,生态工程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应该采用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为提高实践能力而教。案例教学的理念是促进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而不是让学生强记知识和理论。对于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引导和加强大学生对环境恶化、荒漠化、酸雨等问题的思考,重视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林业生态工程类课程的案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有些案例就是受教育者身边发生的事或自己经历过的事,可以激发大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效果上充分挖掘教学过程蕴含的巨大潜力,让大学生体会到自我学习的乐趣,实现内在的自我需要和追求。林业生态工程学涉及的学科面很广,它不仅涉及水土保持学、森林培育学、防护林学等自然学科,同时还涉及生态经济学、区域规划、城市建设等工程和经济诸多学科,这就决定了林业生态工程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大的拓展性。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与概况、林业生态工程营造技术、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与规划设计技术等四大模块,是一个相互承接、逐渐过渡的课程体系,而且课程应用性极强,比较适合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因此,结合学校和教学实习基地周边地区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情况,引入看得见且可参与的教学案例,将林业生态工程学课堂教学引入深入探讨、广泛学习、积极参与的氛围之中,意义深远。

2林业生态工程学案例设置的主要内容

2.1生物群落建造工程

生物种群的合理选择与匹配是建造人工生态系统的前提,生物群落建造工程主要是把种群按一定的时空顺序定植在复合生态系统之中。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种群可以是乔木,也可以是灌木,甚至是草类。在这方面,农田防护林建设、防沙基干林建设、荒漠植物优化配置、梭梭无灌溉造林、乡土树种在城市中的营建技术与模式以及“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等内容可以设置为专题案例,这些案例的讲解可以为林业生态工程学的学习奠定基础,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2环境改良工程

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主要在非森林环境中建造,为了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必须改良当地的立地条件,达到改地适树的目的。在干旱区一些严重退化的困难立地条件下,不采用环境改良或治理工程,就很难建造稳定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设置为专题案例的题材较多,例如:保水剂在干旱区造林中的应用、暗管排盐、荒漠区集水造林、沙地造林采用的人工沙障、固定活化沙丘的草方格等,可以为学生充分认识到干旱区生态环境改良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起到的重要作用。

2.3食物链工程

食物链工程可以有效地利用绿色植物产品或加工剩余物转化成经济产品,主要包括生产性食物链与“减耗”性食物链。在环境恶劣的干旱区受条件限制,食物链简单、产能较低,但是也有一些地域特色的食物链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示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总体效益,例如:人工释放赤眼蜂控制杨二尾舟蛾、梭梭接种药用植物肉苁蓉、无叶假木贼等荒漠药用植物种植、经济型防护林建设和林下养殖等。

3林业生态工程学案例教学模式

3.1选择合适的林业生态工程教学案例

一个好的林业生态工程案例是开展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典型的林业生态工程学案例应具有以下4个特点:(1)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案例设置的作用,案例分析能够很好地阐明课程教学的原理和理论,有助于对原理和理论的理解;(2)案例内容要能够反映林业生态工程中比较成熟的技术以及新动向;(3)围绕林业生态工程案例提出的问题恰当而且有教学意义,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好是能够结合教师的课题或实习中涉及到的林业生态工程项目或问题开展案例教学与分析;(4)通过查资料、咨询、现场观摩等多种途径,设置的案例要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获得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和体系,例如城市林业建设案例。城市林业建设是城市绿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林学专业的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可以针对城市林业建设中的大树移植、树种优化配置、园林施工等内容设立专题,既可以突出教学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2林业生态工程学案例讨论设计

林业生态工程学授课老师要在课前设计讨论题,先把一些简单的问题提出来,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熟悉案例教学内容,消除紧张情绪,进而切入案例模式,引导学生很快进入案例讨论状态,比如: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的概念等。林业生态工程学的老师还应在相关理论讲授之前将案例发给学生,督促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内容并进行小组讨论,在阅读理解案例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并撰写案例讨论发言提纲。对于一些较抽象、复杂的知识,可以用案例教学中的实物、照片或视频等方式先解释现象,然后再通过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引导,让学生在直观、简单的讲解过程中寻找答案,比如:干旱区防护林树种的优化配置、防护林网的间距的确定、景观尺度上的防护林体系规划等问题。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了解的情况对问题进行必要的调整。

3.3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

教师要使讨论的专题案例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就要注意引导学生紧扣要讨论的专题案例主题内容发展,还要避免将讨论变成老师或一个学生的讲座或偏离主题,尽量调动主动性、参与性差的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堂气氛。林业生态工程学是一门偏应用的交叉学科,涉及的相关学科内容较多,要对设置的案例进行广泛的考虑并认真选取较为恰当的细节,在对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估计和预测的同时,还要请教研组的老师和优秀的学生来参与评论,教师要准备好记录以备总结和改进。

3.4注重课后总结

课后总结应该包括几个方面:(1)评价讨论课或专题案例进行的情况,评估每一个案例设置是否合适,是否起到了促进教学的目的,是否还要修正或完善;(2)评估学生对案例设置的看法和反应,总结学生视角下有待改进的地方;(3)评价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情况,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同时还要肯定和表扬有独到的见解、辩论精彩的学生,以便激发学生的热情。专业教师在讨论课后,要由浅入深地对本次案例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应针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论,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难点、重点的理解,达到解决问题和掌握技术的目的。就拿荒漠药用植物种植这个例子来讲,案例结束后的总结可以涉及到防沙治沙、开发荒山荒地、药用植物产品开发等和学生创业有关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更加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4结语

篇4

点击查看:201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及答案

点击查看: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及答案

点击查看:201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及答案

点击查看:201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及答案

篇5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认为“动态生成就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此种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使学生自然的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融会在一起;教师动态组织教学,实施弹性教学方案,通过恰当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学习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因此我通过认真学习专家的讲座和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展示,并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列举一个完整的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教学案例。

【案例信息】

案例题目: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人民版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

授课教师: 李安碧(贵州省晴隆县中营职中,中学一级)

教材分析:这个知识点只是九年级第一课第二框之中的内容,但我认为,要上好这个知识点是不容易的,它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进行“思维碰撞,心灵碰撞,情感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才会出现许多意外的惊喜。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七、八年级和九年级一部分的知识能力,要上好这个知识点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和探究,展示自己知识与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了解、认识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成果,认识和理解当今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它们之间是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相互共进的。从初中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和开发学生的生活资源、课堂生成资源、教材资源、课内外资源等,从而构建动态生成的初中思想政治课课堂。

课时:1课时

教学方式: 活动体验、案例讨论、情景分析、情感激发。

学法:在情景中感受、在体验中认同、在合作探究中交流中提升。

教学重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怎样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

技术准备:多媒体设备、PPT 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景引入

师:课件展示图片:中国的长城、日本的富士山、美国的篮球、巴西的足球、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老师让学生观察后回答)

师:你们认为世界文化有什么体现方式?

生:(一部分)世界各国的语言不同

生:(一部分)世界各国的节日、饮食、节日、服饰、不同

生:(一部分)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家庭文化不同

生:(一部分)还有世界各国的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和代表性人物

生:(一个)世界各国有优秀的、灿烂的文化,但也有庸俗的、腐朽的文化。

生:(一个)反映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

生:(绝大多数)世界各国的文化丰富多彩、多种多样

师:(小结)同学们回答得真好!这些图片反映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而且这些文化具有多样性。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各国的代表性文化图片,认识和理解世界各国文化的不同体现方式,从而知道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活动二:师生互动

师:课件展示:在我们所学的知识中,哪些来自外国的文明成果?

师:这一学习内容,我们将以小品的形式展示,下面我先请主持人登场,大家欢迎,掌声有请!(全班响起了掌声)

主持人:同学们,老师把这个活动交给我(班长)和学习委员来主持,我们感到很荣幸,首先,我们请数学代表先登场,大家欢迎!(全班响起了掌声)

数学代表:在我这科中的有阿拉伯数字、勾股定理、韦达定理与二次函数、笛卡尔坐标等。

主持人:数学代表答得真好!接着我们请出物理科代表,大家欢迎!(全班又响起了掌声)

物理科代表:在我这科中,有欧姆定律和牛顿定律

主持人:不错!下面,我们有请化学科代表.。(掌声响起)

化学科代表:在我这科中有质量守恒定律。

主持人:很好!我们请外语科代表(掌声响起)

外语科代表:还有我们现在学习的英语课本。

主持人:对!我们请语文科代表登场(掌声响起)

语文科代表:在我这科中有我们学习的外国作品。

主持人:答得漂亮!我们有请科技发明代表登场(全班响起了掌声)

科技发明代表:在我这方面,如供给我们学习照明的电灯泡;国与国、人与人相互联系的电报、电话等。(这时,有一个学生的手机突然叫起,教室里有些不和谐的声音)

主持人:(把目光投向老师,沉默不语)

师(没有批评学生,请主持人回座位,并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学到的“千里眼、顺风耳”,你们知道手机属于哪方面?

生(一部分):手机属于顺风耳

师:它属于人类的文明成果吗?

生(绝大多数):属于,而且是科技成果。

生(一个):我建议老师和学生不能带手机到教室,否则会影响上课。

师:这个同学说得对!手机只是我们现代的一种通信工具,但我们不要把它带进教室,更不能出现叫声,否则会干扰我们的教学秩序。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学校的管理制度要求自己,包括我本人。(学生听了老师的一席话,情绪已经稳定)

生(很愧疚):老师,我保证今后不带手机进教室了......

篇6

《小红帽》一课是人音版音乐教材中第三课的学习内容,在备课中,相对于前两课的内容,歌曲的篇幅一下子明显增长,难点节奏增多,但是《小红帽》的故事对学生而言,耳熟能详,又能给课堂增添不少的亮点。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鼓励全体学生进行音乐创造。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以故事的导入为出发点,通过节奏的朗读,歌词的诵读,表演的创编,达到学习新歌的目的。仔细推敲,课似乎有些老套,但是新课程实施至今,经验不少,问题也不少,新课程下音乐教学中音乐的魂无法摈弃。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大刀阔斧”,经典保守也不失音乐课堂教学的魅力。

二、思考问题

1、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教师到底放手了吗?

2、开放式的音乐教学,何为开放?

3、教师如何处理课堂中的"意外事件"?

三、案例描述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借助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的形象性,《小红帽》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教学铺垫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按照课前的教学设计,在紧接的节奏练习中,节奏的难度较之前几课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让学生能掌握牢固,一遍遍的反复练习,很多学生的脸上流露出了些许的无奈,和刚才听故事时的专注相比,我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些压力。这节课也许并没有预计的那么好上。不管怎样,课还是要继续。

一段不算长也不算短的“坚持”后,新歌的教学正要开始,学生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发,我正想播放《小红帽》的录音,一只小手高高的举起了,是费怡晴。“你有什么事吗?”我走到她面前,这是一个平时很乖巧的小孩,“老师,我会弹这首歌!我学习电子琴的时候,已经学会了!”此时我的心里豁然开朗,我怎么就没想到用这个方法来导入呢?“是吗?老师请你为大家来演奏这首《小红帽》好吗?”教室里一片沸腾。

(课堂随想:我忽然领悟到,平时常常在接触与学习的动态生成型教学就这样在我的课堂里自然而然的生成了。现在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天下”,师生之间是平等而民主的关系,应该给学生“说”与“做”的权利,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随时捕捉学生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主动性,真正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于是,费怡情在我的电子琴上开始了演奏,虽然由于没有事先充分的准备而有些紧张,但是学生们听的很认真,并抱以了热烈的掌声,另我更惊喜的是,还有三个学生也是校艺术学校电子琴班的,他们也会弹这首曲子,于是,另外三位小朋友也相继演奏了《小红帽》,四遍音乐的相继演奏,让学生对歌曲已经有了很完整的音乐形象。于是,灵感继续在我脑海中闪现。

师:老师想请这四位小朋友做小老师,来带领小朋友学习这首歌曲,行吗?

生:好!(教室里一片欢腾!)

师:下面老师就把课堂交给你们,老师也做你们的学生。

四位小老师在一番的讨论后,开始分工合作教学,形式居然多种多样,有领一句跟唱一句的小老师,也有为歌曲设计表演动作的舞蹈小老师,无论是担任小老师的学生,还是其他学生,每个人都很投入,他们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课堂随想:课堂不是封闭的空间,而是开放式的无限的空间,当课堂中出现了与教师原本的教学“套路”不吻合的地方,是“扼杀”学生的想象与观点,形成某种既定的“统一答案”,还是鼓励学生说完,教师给予肯定?是按照教参教案去上课,还是让学生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我终于知道,让学生去讲比教师给出标准答案的效果要好,教师及时的给予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句肯定的话,对学生而言比什么都重要。)

有了小老师的帮助,课堂上学生很专注,因为在座的学生都是发自内心的佩服会弹这首歌的小朋友,在他们的天真的心灵里,老师会的东西小朋友也会,该是多么另人值得敬佩的事情呀!于是,在他们的世界里,欢乐与喜悦在一点一滴的悄悄蔓延,而此刻的我呢,也坐在了学生中间,做起了他们的学生。坐在我旁边的小朋友一直在偷偷的看看我,然后转过头去,带着他满足的微笑继续他的学习。也不知什么时候下课的铃声响起了,窗外的天空风高云淡,而留在我脑海里的孩子们那真诚与自信的笑脸,久久挥之不去……

四、课后反思

鲁迅先生曾说“纸上得来终肤浅,心中悟出始觉真”。我想自己在教学设计时是绝没有想到过,课会是这样的一个结果。无疑,这是一堂典型的生成型课堂教学,学生们演绎的《小红帽》是课堂学习的升华,是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的极好表现,我们新课程所追求的不就是这些吗?当然,这要归功于那位费怡晴同学,还要归功于我对那位学生的鼓励。设想,如果没有她给我的启示,我不会对课临时来个这么大的改变,放弃预先设计的教学,而完全被学生牵着走;如果我没有对她的肯定,而是毫不留情的否定,她肯定会有逆反情绪,恐怕从此对音乐课失去兴趣。正是对她的"独出心裁"给予肯定,并巧妙地加以引用,才有后面精彩的场面,才会生成出如此精彩的一堂课。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育,过于强调基础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本音乐技能的培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一开始我过分注重学生节奏练习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练习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厌烦情绪可见一斑,此刻的我已很难轻松的驾驭课堂,正是有了学生出现的这个和谐的小插曲,才使课堂教学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新课程理念指导我们,课前的备课不再是光备课还要备学生,而我在这一节课正是缺乏了这一点,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践中,生成课程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它要求教师不能做教材的奴隶,不当高高在上的说服者,也不只是"教书匠"而是学习资源的开发者、研究者,在后来的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成了学习音乐的主人,老师成了学习的合作者、积极的旁观者。教室成了自由的天地,欢乐的海洋。

五、问题讨论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主导因素是教师,教师角色的转变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效果。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

1.转变课程观,进入课程编制者的角色

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家长等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被动的教书匠。而是在平凡的教学中善于反思、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新课程主动的构建者。

2.立现代学生观,进入学习指导者的角色

现代学生观的依据之一是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指出,人人都拥有言语、数理、空间、音乐、活动、自我、交往等七种智力,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都有自己的强项。它启示我们应从多方面、多角度、以多种方式去发现人、培养人。应该相信所有学生都有艺术的潜质与追求,都会有一定的发展。在以创造为生命的艺术活动中,应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表达个人情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角色,从过去音乐知识、技能的权威,传道授业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喜爱音乐的引导者和学习音乐的指导者。教师是学生在审美情境中的审美伙伴,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亲密朋友。教师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等影响学生,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主体活动的天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在这里,转变教学方式是关键,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要为学生提供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广阔天地。

篇7

关键词:舞台焦虑;心理咨询;个案研究

Abstract:Stage anxiety disorder related to anxiety in stage activities or to participate stage exchanges, and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whole stage performance. This issue takes the technique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psychoanalysis and offering consultations to the persons who need help. Adopting some treating measures such as 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treatment, relaxation, imitating situation resulted in the effective consultation and obvious treatment effects.

Keywords:Stage anxiety;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 Case Studies

舞台焦虑是一种与舞台表演或参加表演活动有关的焦虑,是一种舞台紧张( stage stress),又称表演焦虑( performances anxiety ),或怯场( stage fright)。表演者在舞台上进行艺术表演的过程中,几乎都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紧张,有些人并不为此所困扰,因为这种紧张是可以承受的;有些人甚至喜欢一定程度的紧张,因为这种紧张状态会使他们超常发挥,表现出比平时更好的水平;[1]但还有相当一部分音乐表演者,特别是初入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舞台焦虑是灾难性的,常常令他们痛苦不已。

一般来说,当舞台表演者对当前的或预计到的情境产生担忧倾向时,易引起舞台焦虑。引起舞台焦虑的心理因素有意识、动机、心境、无意注意,性格、承受能力等,[2]以上因素常常严重地影响音乐表演者的表演质量,使他们在台下训练时的水平得不到正常发挥,甚至导致演出失败,进而引起更严重的舞台焦虑。不少人由于陷入这种恶性循环不可自拔,最终被迫改行,离开舞台生涯(Lockwood, 1989[3])。应该说,舞台焦虑者主观上都愿意有更好的表现,但“评价恐惧”(evaluation apprehension)使得他们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表演做出不友好的反应(社会拒绝),从而选择缄默这一自我保护的策略。从自我主观上而不是依据客观世界做出的负面评价,很可能使表演者的表演才能无法正常发挥。

这种现象在艺术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中也大量存在,其在舞台上的失败体验往往还会严重地影响到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日常生活情绪,出现抑郁、焦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和神经衰弱等症状,使日常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状态恶化。所以说,舞台焦虑是许多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除了影响他们的专业成绩和信心以外,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负担。

在国外,对于舞台紧张的药物治疗方面,β阻断剂(beta―blockers)通常是医生的首选药物。β阻断剂可以迅速有效地降低紧张焦虑的症状,而且并不破坏演出者的表演状态。但是这毕竟是一种临时解决的办法,长期服用这种药物的潜在副作用尚不清楚,而可能造成音乐家对药物的依赖性的危险则是显而易见的(Dubovsky,1990;[4]Nubé,1991;[5]Nies,1990[6])。而对于不很严重的舞台焦虑现象,目前无论国外或是国内,在专业上通常采用两种方法:第一对所要表演的音乐内容进行反复分析和练习,以降低可能的失误概率;第二反复排练,以提高对舞台紧张的承受能力。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在不同心理学理论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治疗方法。而这其中认知行为疗法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一例舞台焦虑个案的心理咨询,阐述了系统脱敏法、放松和模拟情境等行为疗法在舞台焦虑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一、个案一般情况介绍

求助者,女,16岁,音乐表演专业钢琴方向中专学生,因不敢参加钢琴比赛由教师介绍并劝说来到心理咨询室。本人自述“害怕表演、没有表演欲、缺乏自信心,希望能改变性格”为主诉前来就诊。平素身体健康,家族无精神疾病和器质性伤病史。

由SCL-90量表显示: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强迫高于常模,其中,强迫症状(3);焦虑因子(2.9);恐怖因子(2.71);敌对因子(2.5),提示有中度焦虑。

由卡特尔16PF个性量表可见:持强性(E)因子显示被试自信心缺失,即使处在十全十美的境地也常有“不如别人”的感觉,在人群中通常有些羞怯,有不自然的姿态和强烈的自卑感,拙于发言、不愿和陌生人交谈;敏感性(I)因子显示被试是一个敏感、感情用事、具有艺术气质的人;忧虑性(O)因子中被试显得忧虑、抑郁、容易烦恼,时常觉得世道艰辛,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甚至很沮丧、悲观,时时有患得患失之感;紧张性(Q4)因子显示被试常为紧张所困扰,陷在激烈的挣扎之中,通常缺乏耐心,心神不定,过度兴奋,虽时常感觉疲乏,却又无法彻底摆脱以求宁静;适应与焦虑型(X1)因子显示被试对当前的学习、生活环境适应得不是很好,容易激动焦虑,对于自己的境遇常感觉不满意,缺乏毅力,常半途而废,不肯奋斗努力,高度的焦虑不但减低学习的效率,而且也可能影响身心健康。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X3)因子显示被试做事一般会经深思熟虑后才下决定,是一个较为含蓄的人,情感丰富,温文尔雅,讲究生活艺术,但是情绪多困扰不安,通常容易因挫折而气馁。

由音乐表演专业舞台焦虑量表显示:没有在观众面前表演的愿望;表演前晚往往难以入睡;担心自己跑调卡壳,能获得表演的成就感;表演时注意力不集中;上台前情绪紧张,心情沉重;看到台下观众呼吸急促;不自信,觉得很难坚持到最后;上台时头皮发麻,四肢僵硬;在台上头脑一片空白;不能全身心的投入表演;不敢看台下的观众;面对观众,头脑空白,思维混乱,语言不连贯;不认为上台表演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表演时手发抖;口干舌燥;在乎别人的评价;上台时容易忘记表演内容;不喜欢在台上的感觉;认为在台上表演的效果比别人差;上台前总会胡思乱想;自认为是一个自娱自乐、孤芳自赏的人。

而其专业教师则认为该求助者在钢琴学习上悟性很高,专业成绩也优秀,很多曲子教师认为按照其能力是可以弹下来的,但其一直对自己不自信,遇到演出或者比赛这种事情通常第一反应是自己不行的而选择回避。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内向,对于紧张情绪缺乏自我调适的能力,在碰到音乐舞台表演、考试或比赛时,情绪不稳定,甚至影响到其他社会功能。阶段性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咨询范畴。诊断:根据心理异常区分的三原则,病程持续时间较短,能照常学习生活,意识清楚,自知力完整,情绪低落,因此诊断为舞台焦虑。[7]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对于即将面临的钢琴比赛有焦虑和退缩情绪;缺乏自我调适、减压的能力;学习适应性不良。

二、治疗过程简介

咨询过程大致分为心理诊断阶段、帮助和改变阶段与巩固和结束阶段三个阶段。第1次面谈,和求助者建立治疗关系,收集资料进行诊断,完成心理测验,并与求助者讨论治疗的目标、时间和设置,每周两次,每次50分钟,总8次。第2次治疗,与来访者一起从生物、社会、心理等方面对症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1)生物学原因:来访者正处于青春后期,自尊心强,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2)社会原因: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近期经历了刺激强度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自信心严重受挫。(3)心理原因:对自我极高道德和完美主义的要求,以及反逻辑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的存在,对现实问题的误解和错误评价,并布置家庭作业,收集舞台表演中焦虑的事件。

第3~4次治疗,求助者回想起在专业学习中的一件往事,因为同学之间的嫉妒造成了一些口角和不愉快,在后来的相处中总感觉心理有阴影,总觉得有人在嘲笑自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对老师交代的事(如演出、比赛等任务)也总是不如别人自信。治疗师向来访者介绍了认知治疗理论,启发她认识到心理问题是她的认知出现偏差所导致的。对求助者的负性思维进行盘结,帮助她理解其自动负性思维的不合理性,同时与求助者一起引导其摒弃错误观念和认知,寻找用合理的思维来替代不合理的自动思维,建立积极认知,以引导求助者逐步以客观积极的思维替代消极扭曲的思维,走出原有的循环误区,并布置作业,进行认知治疗每日记录。同时建议找关系较好的同学了解你在舞台表演中的“不自然”状态是否确实,目的是通过调查,克服“想象观众”的作用。在这两次治疗中还结合求助者关于记谱的问题和她探讨了音乐教育心理学和音乐应用心理学的一些方法,帮助她运用记忆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学习,以克服她最害怕的忘谱和记谱的问题。

第5~7次治疗,对求助者在思维、领悟及行为上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求助者逐渐认识到情绪是不应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应“顺其自然”,以平和的态度面对舞台表演。教会来访者在指导下练习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如:坐在椅子上,按手臂、头部、躯干、腿部的顺序,先紧张,后放松的方法,通过了解紧张与放松的不同,最终体会全身放松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根据家庭作业建立等级脱敏表,并开始实施系统脱敏。首先找出舞台表演过程中感觉焦虑的环节,按各环节的恐怖程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从引起轻微焦虑到最焦虑的顺序突然呈现在来访者的面前,让来访者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通过反复训练最后达到在想象中能够自如的进行舞台表演。要求她回去后按照所教放松方法每天做二至三次想象――放松训练,以达到两三分钟内迅速放松全身的目的。在想象训练达到目的后,进行实际情景演练,逐渐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健康的观念和行为。第8次治疗,求助者感觉好多了,其症状的改善:情绪稳定,舞台表演改善,学习生活处于良性循环中。同学和教师反映求助者比以前更自信和主动,也顺利地参加了教师要求的钢琴比赛并且入了围。心理测验的结果:SCL-90各因子分均在常模范围;SDS:抑郁严重指数为0.45,没有抑郁;SAS标准分46,没有焦虑。对治疗过程进行总结,请求助者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的成长。

三、总结与反思

在本案例中,治疗师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全面地掌握了求助者的情况,取得了她的信任,并且和该求助者的专业教师及时沟通(这一点在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来说至关关重要,特别是该生专业老师的点滴言行都会影响她的情绪),因此在咨询中得到很好的配合。求助者的智力水平以及悟性也是咨询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治疗师针对求助者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具体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应用认知疗法协助求助者调整认识观念,从而改变了其负性情绪,综合运用了“心理分析”、“认识领悟”、“行为疗法”等治疗方法,并且告诉求助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其领悟到的很多东西是要在长期的训练下才能见到效果,保持自己的耐性很重要的。正如求助者后来的自我评价一样:“现在上舞台的时候,突然发现有种享受的成分注入其中,那种感觉是一般人都感受不到的,有时面对台上的灯光、台下的观众,心情竟然非常澎湃,丝毫没有了以前紧张、恐惧感,而且非常想倾尽全力地将热情传达给观众,这是让我和老师一直都感到欣慰的。而在将来的舞台生涯中,这些进步也将带给我无限的帮助。音乐的最高宗旨是享受,当音乐表演者完全解除了外界带给她的紧张压力之后,在表演过程中的放松的享受,那才是真正所要获得的。”

参考文献

[1]高天. 《音乐家的舞台紧张以及音乐治疗的应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2):74-79.

[2]李新潮.《舞台表演焦虑对演出的影响及其调适》.《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30(6):112.

[3]Locwood, A. H. (1989). Medical problems of musician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20, 221-227.

[4]Dubovsky, S. L. (1990).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New concepts and psychopharmacological therapie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51 (Supp l. 1) , 3-10.

[5]Nubé, J. (1991). Beta2blockers: Effects on performing musicians. Medical Problem s of Performing Artists, 6 (2) , 61-68.

[6]Nies, A. S. (1990). Clinical pharmacology of beta-adrenergic blockers. Medical Problems of Performing Artists, 5(1) , 27-32.

[7]田万生, 方平. 《大学生集体咨询的实验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1999, 13 (1) : 551

[4] 彭纯子,燕良轼,马晓红等.《大学生社交焦虑团体治疗的比较研究》.《中国心理卫生》.2003,17(4):229-234

[8]孙时进, 范新河. 《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效果观察》. 《中国心理卫生》. 2000, 23 (1) : 771

作者简介:

戴闵青,助理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MPA在职研究生,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教务处教学科科长。

篇8

关键词 高校;生态学专业;生态规划;案例教学;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334-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five aspects teaching mode reform on the course of ecological planning from the 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means,practice teaching,case teaching and teaching assessment methods,the curriculum of the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ode reform on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of ecological specialty in university were analyzed to solve the shortage of existing course for the teaching mode,through the mathematical reflection,we could improve the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means and to deepen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theory on the course of ecological planning,so as to enable students to closely combine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with practice,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The purpose wa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ecological professional ability,so as to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university;ecological specialty;ecological planning;case teaching;teaching mode reform

生态规划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生态学专业必修课程,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及生态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态规划是以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目标的规划方法,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生态规划课程是近年来高校生态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通过学习课程,可以让生态学专业的本科生对生态规划及其相关学科的起源及发展进行全面的了解,进而对生态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专业技能进行全面、系统的掌握,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及解决实际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近年来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加剧及我国生态规划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对高校生态学专业生态规划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也不断地在发展、不断地完善。因此,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进一步提高高校生态学专业生态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1 生态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现状

21世纪,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协调作用,以达到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多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选择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的原理作为基础,为了促进资源的持续利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条最重要的途径为寻求人的活动与自然协调的生态规划。从产生、发展过程,到最后逐渐走向成熟,目前生态规划经历的已经超过了100年,其发展的过程正好反映了在此期间人类对自然认识的转变[1]。生态规划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汲取了生态学、系统科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综合解决区域资源与环境问题、协调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关系、开展生态建设、全面走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它主要是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生态辨识和系统规划,综合、长远地评价、规划和协调人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转化的关系,提高生态经济效率,促进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

为了普及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及重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我校生态学专业在大三上学期开设了生态规划这门课程,它是生态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生态规划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叶George Marsh,John Powell及Patrick Geddes等为代表的生态学家,规划工作者及其他社会科学家的规划实践与著作。Marsh在其研究中,首次提到,要对人类的活动进行合理规划,保证其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而不是对自然造成破坏,首次提出合理地规划人类活动,使之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其提出的这点原则,目前是生态规划方面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1]。在生态规划的早期阶段,一般在土地空间结构的布局以及利用等方面有所侧重,之后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其向各个领域渗入的范围也越来约广泛。通过不断地完善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之后,生态规划的范围有所扩大,不仅只限于原来的一些布局,而是逐渐向多个方面有所发展,包括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因此,生态学就是以生态学的原理作为指导的依据,采用多个学科的手段对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生态关系进行辨识、模拟以及设计等,以促进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2],而这正可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和可行途径。生态规划是在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门应用学科,具有较强的深度和广度。它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该课程对生态学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的意义非常大,形成的研究方法、理论等均较为独特。

生态学与其他各个学科之间联系很广泛,对人类实践中生态学基础性的知识与原理的具体的应用非常重视。如生态位原理在农业立体种植、养殖方面的应用,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规划城市生态系统等。但目前的生态规划教学内容多偏重于生态学相关理论、方法等的介绍,绝大部分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理论知识,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够,不能很好地将其在理论课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因此预期的教学效果不理想,迫切需要考虑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

2 生态学专业生态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2.1 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及多样化教学手段

生态规划课程涉及到许多学科,它是由众多学科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个跨度较大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及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涵盖很多二级学科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外,还要把这些课程的核心内容进行有效的综合归纳,并合理运用到生态学专业实践中。这种综合能力的提升不仅要靠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更要靠教师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精彩的教学,只要这样才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主动学习的兴趣。在生态规划的理论课程教学中,课本上设计到许多的生态学原理及生态规划理论,这些原理及理论非常抽象难懂,如果教师只采用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及填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则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这样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从而直接影响生态规划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为了改善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则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元化丰富新颖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课堂兴趣,如采用多媒体教学[3]通过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方式直观生动的展示课程的内容,从而将抽象的理论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影像资料,表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这样使原本难讲难学的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致使教学过程多元化,从而体现出现代化教学手段应有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宽、直观、易懂、容易接受的特点[4],这样大大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课程的多媒体课件需要根据学科的发展与时俱进,实时更新,同时还要紧跟教材,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

探索在生态规划理论课程教学中,引入问题式、探讨式和引导式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如采用“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自我思考同学提问分组讨论互相学习演示汇报总结归纳”的教学模式,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带着任务去学习,鼓励学生对各种问题积极的自我探索,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2.2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生态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生态规划的课程教学中必须要结合具体的生产实践教学,将生态规划的设计思路付诸于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环节,可以针对一些具体的生态规划建设实例,如生态示范县、生态城镇及生态村的建设等,让学生调查分析目前生态县、生态镇及生态村规划建设的优点及不足,分析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调查分析,如对目前生态农业的结构布局进行生态调查,采用生态规划课程中的生态调查、生态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对现有的规划建设项目及产业布局等进行生态合理性分析,并完成相应的调研报告;同时,还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5~6人为一组,针对大学生最熟悉的校园环境进行校园生态系统调查分析,并让学生对调查结果做出一定的思考分析,然后每个组以PPT的形式汇报各组的分析结果,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土壤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特点等进行生态调查,从而了解城市生态环境的特点及植被生境状况,为下一步城镇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总之,通过以上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态环境建设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5],这样学生在接触实际生产过程中,除了能深化对课本基本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感官认识的基础上,树立更具有责任心的生态保护意识,并自觉地将生态学专业知识应用于生态规划建设中。

2.3 增加课堂案例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于20世纪20年代兴起,是美国哈弗商学院倡导,其建议通过真实案例的引入,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的讨论中,对学生的互动能力进行培养,以提高教学效果。目前,随着该种教学方式的发展,其内容、经验等已经原来约完善[6]。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兴趣大大提高,在生态规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将案例教学这种方法引入进来。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引入适当的教学案例,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地参与到案例分析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将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充分地激发出来。案例教学将是在教学中创建一个特定的环境,引入一些典型的案例,将学生放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运用其掌握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对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做出相应的判断,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7]。

在生态规划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适当的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的分析中。生态规划这门课程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分别为基础理论、分析应用。在基础理论的教学方面,可选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分析应用板块,主要选择案例教学方式,适当地辅以必要的传统教学方式,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针对性地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包括正面案例、反面案列,可明显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在生态规划课程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可先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态规划方面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在合适的实际恰当引入。如该课程案例教学的步骤可以分为3个环节,即案例引入、分组讨论、总结评价,通过3个环节的逐步展开,可以对课程教学的进度进行较好的控制。为了使教学案例正常开展,进而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之前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对类似的案例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在学生开展分组讨论时,可以保证取得很好的效果。在规划案例生态分析的案例教学中,课前对学生的要求是对生态分析的步骤、内容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以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况;而在开展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案例教学过程中,课前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为收集一些关于生态规划与设计方面的优秀作品,保证学生在课堂给定的设计条件下,对给定区域的生态规划与设计能够有一定的思路。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梳理书本所学的知识点,而且可以及时把这些知识进行案例化、实践化。

2.4 改变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

考试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反映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形式,是反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信息的有效途径,它主要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往传统的教学考核多是在学期末进行一次总的考试,而通过这一次的卷面成绩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这对于那些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学生来说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考前死记硬背的突击学习就能顺利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压制了学生对课程的自觉性学习兴趣,更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懈怠心理,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也忽略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考核,完全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8]。因此,有必要对生态规划课程的成绩评价方法进行改革。在新的考核体系里,生态规划的考核内容应由平时成绩(20%)、实践成绩(30%)和期末成绩(50%)3个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应包括平时作业(10%)、课堂回答问题(5%)及到课率(5%),实践教学成绩包括生态调研报告(10%)、案例讨论分析(10%)及小型的生态规划设计(10%),通过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卷面成绩最后给出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笔者认为只有通过这种全面而合理的考核体系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种考核培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与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3 结语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及生态规划学科的迅速发展,在生态规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实时把握本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积极探索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不断提高生态规划课堂的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笔者期望通过教师多元化的“教”与学生多样化的“学”相结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早早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培养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层次的生态学专业复合型人才。

4 参考文献

[1] 欧阳志云,王如松.生态规划的回顾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1995,10(3):203-215.

[2] 刘康.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 黄玲芳.互动式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12):44-45.

[4] 杨州.多媒体在生态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22(3):92-93.

[5] 蒋文伟,金竹秀,胥家辉.《城市生态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23(4):86-87.

[6] 关秋,陈梅.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综述[J].职业与教育,2011,20(7):145-146.

篇9

[关键词]Photoshop 混合式学习 生态位 耐受定律 花盆效应

[作者简介]姜双林(1976- ),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江苏 苏州 215104)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1年度立项课题“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以Photoshop生态教学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1-R-1969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49-02

一、前言

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运用生态学的原理(物质循环、能量循环、信息流通等)和观点(联系、整体和共存等)研究教育现象。①教育生态学的核心理念是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基本特征。21世纪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整体改革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高职院校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高职院校新的教育需求。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就是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 to Face)和数字化学习(Online Learning或e-Learning)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②教育生态学为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混合式学习为课程的改革提供了较好的实现手段,高职院校的生态化教学模式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建立和实践的。

二、生态化教学模式下的师生角色

共生(symbiosis)是指“两种生物或两种中的一种由于不能独立生存而共同生活在一起,或一种生活于另一种体内,互相依赖,各能获得一定利益的现象”③。教师、学生之间具有共生性,离开一方另一方将失去意义。传统的教学中普遍存有偏利共生的现象,这对师生的可持续发展都不是最优的。生态化教学模式竭力提倡在教师、学生之间建立起互利共生的新型角色关系,该角色关系弱化了以学生为中心或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角色观念,从教学双方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进行师生角色定位,力图构建师生间和谐、开放、互动、平等的生态学习环境。生态化教学模式下,无论是面对面的课堂学习,还是课后的数字化学习,传统教学中教师绝对控制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改变,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演变成咨询者、指导者、调解者、协作者,更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在开放的师生角色关系下,教师应该具有学科本身的专业知识、普遍意义上的教育学知识、特定情境下的教育学知识。

三、生态化教学模式下学习者分析及课程分析

生态化教学模式提倡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对象,在教学中要分析学习者及所施教的课程。Photoshop是基于像素的图像处理软件,广泛用于摄影处理、插图印刷、网页制作、标志设计、效果图的制作以及辅助视频编辑等多个方面,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利器。在对学习者分析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有很强的追求学习成功的愿望,有较好的专心能力,有较好的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相对较弱的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受身边同学的影响较大,羡慕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同学的技术技能,对实践操作技能很重视,相对厌倦纯理论的课堂说教。生态视野下的Photoshop课程,不再是单一课程,而是课程系统中的一分子。Photoshop课程有前导课程——信息技术,有许多后续课程,例如广告摄影、网页制作、标志设计、效果图设计等。生态学家V.E.Shelford于1913年指出,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因子,而且生物有机体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限和下限,任何因子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灭绝。这一概念被称为Shelford耐受定律。Photoshop课程课时为20课时,如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施教全部内容将超过学生的耐受限度,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紧张的教学环境中,也极易对教师产生不良影响,在学生和教师间形成恶性循环。美国IBM公司的Basic Blue初级经理人培训课程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提升学习效率的成功案例打开了Photoshop课程施教的思路。④在和前导课程信息技术教师、后续艺术设计课程教师研讨后,以及走访调研相关企业,参考相关一线设计工作人员的建议后,从Photoshop众多的知识点中遴选出选区、图层、通道蒙版、滤镜、色彩调整五个核心知识点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作为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 to Face)的重点。对于每一个核心知识点都有相应的详细要求,例如,图层核心知识点包括图层组、图层类型、图层样式、调节图层和填充图层的概念及使用等。课堂施教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并不会涵盖该知识点的所有要求,相应的详细要求采用数字化学习方法教学。

四、生态化教学模式下学习体系建设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某一物种所处环境及其自身生活习性的总称。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称之为生态位宽度。当生物生态位宽度扩大时,其可摄取的资源就增多,称为“生态位泛化”;相反,生态位宽度缩小,可摄取的资源将减少,称为“生态位特化”。多个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存在相同空间时分享或争夺共同资源的现象称为“生态位重叠”,根据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重叠的物种将难以,除非空间及资源足够丰富。随着高职院校的高速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师、学生间出现了较尖锐的教学供需矛盾。原先具有特色的小班教学被迫改成50人(甚至更多)的合班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生是处于同一生态位,存在着生态位重叠的问题,而教师资源(资源供给方)又相对有限,因而危机也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导致教学效率下滑。生态化教学模式提倡生态位泛化,同时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增加资源供给。

在面对面的课堂学习中,将学生分组,一般一组4~6人,学生协作学习,组内有疑问可以相互请教,Photoshop是实践性很强的软件,一般的问题组内相互讨论就能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再请教老师。分组协作学习提升了教学效率,一方面教师授课单位由原先的50人变成了10组,每个单位获得的资源将会增加;另一方面,对于学生个体,由于采用了协作学习,每个同学碰到及解决问题的机会将更多,能更快地了解Photoshop软件,更快地掌握该软件,实践表明分组协作学习的效率远胜于孤立学习。在数字化学习方面建立了“教师—Photoshop社团学生—普通学生”三层学习体系结构。每学年在全学院一年级学生中招收Photoshop社团成员,新的成员由高一级社团成员负责培训,教师做好相应的软硬件支持工作,必要时由教师培训相关内容。在数字化学习方面为了便于交流,也为了丰富学习资源,建立了Photoshop班级课程QQ群,QQ群由教师指定社团成员来管理。教师将面对面课堂教学中的所有资料上传至QQ群中,同时在群中推荐相应的学习资源。教师带领社团成员录制相关的教学视频传至群中(这些视频在面对面课堂中是不讲授的),鼓励学生上传好的学习资源至群中,鼓励学生在群中展示自己的作品。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大班教学的矛盾有了很大的缓解。这些资源也将由下一期学生分享,Photoshop课程的发展是可持续的。

五、生态化教学模式下教学体系的延伸

在当代职业教育中,“花盆效应”是导致学生就业能力较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避免“花盆效应”的关键是要扩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特别是紧密联系行业和企业,摒弃“从课本到课本”的搬运工教学模式。学院每年在学术活动月及开放展示周举办多种学术活动,与之配合将部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由于Photoshop软件课程的学习对象主要为一年级学生,部分作品还较稚嫩,但作品的展示是对这些同学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术活动,不定期举办软件技能大赛,寻找学生心目中的技能高手,分享其学习的经验。鼓励及引导学生利用假日到相关单位兼职实习(包括平时走进学院相关工作室参观实践),一方面开拓了使用软件的视野,提高了软件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锻炼了自己和他人的协作能力,提高了自己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经济来源。邀请相关企业专家来本院开展讲座,打开学生的视野,更明确学习目标。在这些活动中,企业和学生的热情都是较高的,企业为学生提供了潜在的就业机会,而学生则成了企业的人才后备库。学生兼职实习的反馈对教学活动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整个学习体系和行业联系更加紧密。教师也走进企业实践,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调研企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勇于承接相关的社会项目,在服务于社会的同时提高自己应用知识的能力。当然,作为一名教师,更要学会反思、总结。积极从事相关的科研,在课题研究中反思、践行相关的教学理论,总结相关的教学经验教训,再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使教学呈螺旋式发展。

六、建立多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终结性评价已不能适应生态化教学模式,建立多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生态系统中的学生、教师、企业种群中的部分个体纳入考评主体,评价过程分为:短期(本课程学习时期)、中期(更高年级学习时期)、长期(学生的职业时期),重点在短、中期生态化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教学质量成效对比。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显著的提高,photoshop应用能力也有所增强(学生的比赛成绩有所提高,后续设计课程的老师反馈也较好),学生的职业时期还处于跟踪中。教师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不少企业积极参与相应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教师、企业之间形成了较好的伙伴关系。

七、结束语

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是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就业导向是高职院校教学的特征,高职院校生态化教学模式的逻辑主体为:教师、学生、企业,这三者形成了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在当前高职院校客观教学环境下,混合式学习模式为施行生态化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在生态化教学模式下,学生、老师、课程本身都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宏观教育生态学有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在微观方面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该生态化教学模式研究目前也仅有三年多时间,教学模式的践行还会碰到很多新的问题,但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生态化教学模式会进一步发展完善。

[注释]

①王兴华.课堂教学生态及其优化研究[D/OL].,2012-09-02.

篇10

一、生态课程的内涵

特殊教育课程经历了从零课程、发展性课程、功能性课程后进入到生态课程。发展性课程关注儿童的发展以及存在的能力缺陷,只是侧重从“发展”这一个维度上建立课程机制;功能性课程则是在“能力”与“环境”互动机制上考虑儿童的生活功能。然而,功能性课程虽然包括了“环境”要素,但它将自己的立足点落实在“功能”基础上,对环境因素考虑相对泛化,难以落实到特定儿童的具体社会生活环境中[1]。而生态课程正吸收了发展性课程遵循身心发展普遍规律,适应性课程对环境、对适应力的重视,又避免这两类课程执行中少变通和过于功利[2],它主张将个案置于他的生活环境(着重指他的家庭、学校、社区、职业)当中,真切分析个案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对个案的影响,个案对环境的认知、理解、运用,从而生成属于“这一个案”的教育内容,教育目标。课程评量,设计等均源于、服务于个案的现实生活需求,是量身定做的高度个别化的形成性课程。

二、自闭症儿童学校教育实施生态课程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自闭症儿童的特征。自闭症儿童极度孤僻、刻板、缺乏主动性、语言发展迟滞,有的儿童逐渐失去了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缺乏对物体的想象力和灵巧运用的能力等。这些特征告诉我们,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兴趣少,学习的动机低,学习迁移能力差,存在内化的困难,很难将知识迁移到其他情景中,更难在学术上有较深造诣,甚至是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把自闭症儿童的课程生活化、灵活化,从最贴近他们身边生活的内容入手,教授有关行为、沟通、生活常识和社会化技能等方面的内容,为自闭症儿童能够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打下基础。

(二)自闭症儿童接受环境生态教育的必要性。以往自闭症儿童的课程主要由家长参与和教师共同制定而成,而生态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从生态和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尊重自闭症儿童的自我决策,让学生在课程实施者引导下确定教育目标和单元教学主题。有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亲自参与,教学内容才能够更紧扣学生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自闭症儿童对教学内容也不再感到陌生,能够使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从而真正达到教育目的。同时,生态课程是还具有动态性、弹性和灵活性的非预设性课程,是因时、因地、因人、因情景而调整的[2]。可随时根据当时的场景教授自闭症儿童生活知识。做到将教育融入自闭症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注意抓住最好的教育时机。

(三)建构自闭症儿童学校教育的生态课程模式的意义。学校、家庭和社区是自闭症儿童生活的主要生态环境。学校教育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中起主导的作用,统领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协调发展。第一,学校的特殊教师更具专业知识和技术,有助于自闭症儿童接受系统而正规教育。第二,在学校这样的大环境中,自闭症儿童可以接触到较多人,有很好的互动环境。第三,自闭症儿童在家庭与学校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可体会到社会中的环境转换和人际互动。第四,学校教育会避免家长的溺爱与迁就(很多事情都由家长代劳,自闭症儿童则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而且,不论自闭症儿童存在怎样的障碍,接受学校教育都是人生的“必修课”。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学校教育都是自闭症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自闭症儿童主要教育基地的特殊教育学校,生态课程内容的取材应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教学环境选择真实环境或模拟真实环境。这样,自闭症儿童才能在较真实的情景中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自然的应用到真正的生活当中。

三、建构“教师指导+人员、环境互动+个体模拟与思考”相结合的自闭症儿童学校教育生态课程的模式

自闭症儿童在生态化的学校教育中,不仅要遵从教师的指导,还要注重与教师、同学们和环境的互动及儿童本人对教学活动的模拟与思考。教师指导:学校教育的基本方式,教师主要扮演教导、引导和协助者的角色,教师也要凭借自己对自闭症儿童的了解来确定教学内容,并逐步对儿童实施教学与帮助;与人员、环境互动:教师在互动中不断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为自闭症儿童建立适合他们学习和交流的情景,使其与他人和环境产生互动的兴趣和愉悦的经验,从而增进自闭症儿童的主动性;个体模拟与思考:通过自闭症儿童在学习、互动过程中,不断的模仿、重复与积累,从而使自闭症儿童对生活常规知识有潜移默化的理解与掌握并内化,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诊断阶段。学生情况评估:在学生情况评估中除要采用传统的观察法,访问法,资料分析法外,还要有动态评量(生态化评量)。邱上贞认为,动态评量是透过介绍评量内容与方式的特性,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或协助,使受试者的操作水准提高,而在评量过程中,所提供的协助程度与方式,是经评量者与受试者间频繁的双向互动的结果来决定的。它是一个跨越多个时间点,以侦测受试者在表现上的演变的一种结合教学与诊断的评量。动态评量所欲达到的评量目的,不仅要评估受试者“目前”的表现水准(现有能力),还企图了解受试者是如何达到目前水准以及受试者可能达到的水准(长、短期发展目标)。动态评量不仅具有诊断性、处方性和教学性[3],而且最接近儿童的真实生活,避免了仅在课堂上评估单一、被动的弊端。通过动态评量分析儿童的生活环境(学校、家庭和社区环境),了解三种生活环境所构成的动态生活系统,积极建立学校的生态化教学环境,与儿童的家庭、社区、社会生活环境相接轨,将学校教育融入每个生活环节。分析自闭症儿童的现有能力和基本情况,预测长、短期发展目标,有依据和有步骤的安排教学内容。

(二)制定计划阶段。1.制定阶段性IEP。根据自闭症儿童的现有能力、动态生活环境评量和基本情况,结合儿童个人偏好、意愿召开由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个案会,确定长、短期发展目标,制定短期IEP(IndividualizedEducationProgram,IEP,个别教育计划),使其成为此阶段实施教育、编制课程的依据(根据每位儿童的IEP制定集体参与的班本课程、个训课程,使每位儿童在教学活动中都有各自的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使生态课程内容紧扣儿童具体的生活与环境,便于展开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将IEP融入生活,真正的实现“生活即教育”。2.确定教学内容。尊重自闭症儿童的个性,实施以生活为核心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包括生活数学、生活语文、体、音、美、休闲娱乐,康复训练等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使自闭症儿童能从多方面感受生活,培养学会生活、适应生活的能力。不同年龄段自闭症儿童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小班学生的课程主要是以生活常规、基础知识和模拟生活等课程为主;大班学生的课程中增添了职业陶冶和转衔教育的教学内容,为就业打基础。3.确定教学形式和方法。以个训、小组、班级和全校师生互动的形式为主。

(三)实施教学阶段。1.实施教学。由于自闭症儿童能力有限,那么在学校教育中应开设生态教学和部分结构化教学。结构化教学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掌握结构性的生活常规和基础知识,并把知识在较真实的生态化环境中个训、小组活动或集体活动,使学生对知识有积累和运用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实施以生态教学为主,结构化教学为辅。2.动态评量教学效果及改进与反馈。实施完整个教学流程后,应对教学效果进行动态评量,评量结果如存在问题则对教学环境、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对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方面再深入的讲解与训练。如教学案例:自闭症儿童的学校生态课程中的“主题单元”———向阳超市(重庆江津向阳儿童发展中心的教学案例)。通过这个主题,儿童们在学校中模拟开超市,他们亲身经历了经营超市的整个程序(开业大典、进货、订价、广告宣传、买卖交易和发工资等基本环节),从中可以交给儿童生活数学、生活语文,生活常规等。比如在“广告宣传”这个环节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学习主动与人交流;在“买卖交易”中学习使用计算器和找零钱等。在活动中,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有兴趣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进主动与人交往、使用语言和生活常规的能力。

四、实施自闭症儿童学校生态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