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教学教案设计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教学教案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学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掘潜能,提高心理素质。促成良好、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生存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1-6年级:提高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提高学习兴趣、动机和自觉性;逐步提高分析、思维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集体观念、良好的人际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人格个性;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塑造乐观、向上、自信、诚实的心理品质。
7-9年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开展青春期性教育,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情感自我调节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意识,逐步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爱、自信的独立人格以及对自我、对外界的评价能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和自我身心所出现的变化。
(二)内容结构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在全套书1~9册中是按照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安排到各年级,呈螺旋递进式分布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适应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主题和内容要点具体见表1。
(三)编写特点
1 遵循心理特点,突出层次性。本模块依据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不同年龄和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注重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学生在不同时期容易面临的典型问题来编排,以贴近学生心理发展和实际经验的主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教学内容相互支持、相互渗透、螺旋上升、由浅入深。
2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小是治疗和矫正,而是预防和发展。因此,内容面向全体正常学生,而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咨询和治疗。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本模块内容和活动形式从有利于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目标出发,通过学习和活动获得增进自我认识和获得自我调适的能力,
3 教学目标具体,凸显体验性。本模块在编写上体现了教学内容、要求具体化的特点,注意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引领学生从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出发,采用活动、体验、探讨、分享等多种方式学习,促进情感、态度、能力、价值观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
4 内容趣味可读,体现反思性。本模块的每一个课题均以有启发性的事例或故事引入,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供学生讨论、选择、思考,提出理由,形成结论,再以正确的观点来分析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激发参与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激励,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5 课程资源丰富,强调拓展性。本模块在编写上合理利用了音像、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丰富的信息。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发展水平、贴近时代的丰富课程资源。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便于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在设计上尽可能地将活动延伸,鼓励将体验和心理调适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建议
1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手段,帮助学生增进积极的自我认识,获得十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而整体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2 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和提高。
3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本模块提倡活动型教学模式,教师可根据具体的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合作互助、参与感知、体验分享等方式,以及班集体的团体动力作用,调动学生相互的分享和反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照心理、思考问题、矫正行为。
4 努力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灵活选用和改编教材,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种课程资源,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理解和感悟中获得经验。
5 关注学生过程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注重培养和激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注重其自我认识、自我调适等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6 引导学生自助助人。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和生活,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在活动中探究,在分享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及时鼓励相互间的支持和互助行为。
《控制坏脾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第1课。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 看课件,听故事。(投影1)水池里,住着一只坏脾气的乌龟。天旱了,池水干涸,乌龟要搬家,两只雁儿拿来一根树枝,叫乌龟咬着中间,俩雁儿各执一端,吩咐乌龟不要说话,就动身高飞。孩子们看见,觉得很有趣,拍手笑起来。乌龟大怒,开口责骂。口一张开,乌龟摔下来,碰着石头死去了……
2 让学生就故事内容说说自己的看法。
3 故事结尾,(投影2)雁儿叹气说:“坏脾气多么不好呵!”
4 教师小结:坏脾气就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控制坏脾气》。
5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掌握知识
1 了解情绪。
(1)了解情绪的类型。心理学家把情绪划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喜、怒、哀、惧。(投影3)
(2)知识拓展。在我国,与情绪有关的词汇有近千个。你能说出哪些来呢?
(3)体验活动。(投影4、5、6,涵盖学习、生活、社会、时事等方面的内容)
①参加英语听力竞赛获得一等奖。你会――
②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时。你会感到――
③亲爱的奶奶生病了,你会感到――
④自己被别人欺骗了――
⑤当我们看到“神舟七号”的航天员顺利地完成了太空行走时,会――
(4)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活动中,我们看出面对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情绪体验。情绪产生于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投影7)
(5)故事回顾。我们再来看“坏脾气的乌龟”的故事,如果它是“好脾气的乌
龟”,它会摔死吗?(投影8)
(6)生活举例。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乌龟这样的事例,因为脾气不好给自己带来了麻烦或危害?
2 调控情绪。
(1)问一问。如何来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呢?
(2)说一说。举出你在学习和生活中调控自己的情绪的例子。(注意引导正反两面的例子:积极的情绪,让人身心愉快;消极的情绪,容易引发事端)
(3)学一学。每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学习课本上介绍的四种常用的调控情绪的方法。
(4)谈一谈。平时你喜欢用哪些方法来调控自己的情绪?在调控情绪的方法中。哪些比较适合我们小学生?
(三)活动延伸,体验拓展
1 议议想想:(投影13出示课本的活动场主题图)你还知道哪些调控情绪的好方法?(开阔心胸、阿Q精神、压力化动力……)
2 读读演演:请学生生动地进行表演,体会人物的情绪。
故事一 一次,富兰克林家中被盗,朋友写信安慰他,他回答说:“谢谢你的安慰,我现在并不悲伤,因为一是贼偷走的是我的东西而不是我,二是贼偷的是我的部分财产而不是我的全部,三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投影14)
故事二有一天。由于牙病,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疼痛难忍,情绪很坏。他拿起一位不知名的青年寄来的稿件粗粗看了一下,觉得满纸都是奇谈怪论,顺手就把这篇论文丢进了纸篓。几天以后,他的牙痛好了,情绪也好多了,那篇论文中的一些奇谈怪论又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于是。他急忙从纸篓里把它捡出来重读一遍,结果发现这篇论文很有科学价值。他马上写信给一家科学杂志,加以推荐。这篇后轰动了学术界,该论文的作者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奥斯特瓦尔德说:“幸亏我及时地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投影15)
(四)思维冲浪,享受快乐
1 小小设计师。要求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个“心灵小使者”。师:小使者非常善解人意,它能倾听我们的诉说,理解我们的快乐和烦恼。把你每一件快乐和烦恼的事记在小纸条上悄悄交给它。
2 小小阅读王。请同学们阅读“望塔”部分的《钉钉子的故事》,再说说还有哪些类似的故事可以向大家推荐。
(五)课堂总结,精彩奉送
1 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体会?
2 奉送警句:(投影16)
不会抑制自己的人,就是一台被损坏的机器。――马卡连柯
篇2
授课班级:255班
授课时间:2014年3月15日
一、指导思想
本课主要围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结合中学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主动、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思维、主动探究掌握技术技能的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及实施能力。注重身心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主动参与并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发展跑动作速度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快速奔跑的能力,发展动作速度,灵巧和下肢力量素质,提高动作节奏感。
3、培养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
三、教材选择与分析
本单元是依据人教版水平二的要求设计的。通过多样的跑、跳跃练习和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一些情景或主题性的游戏活动。本课时主要是依据教材选取了50米、30米、各种跑的情景游戏来发展学生的速度能力。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255班45名学生,学生跑的素质普遍较好,而且学生对快速跑的学习热情高涨,能积极参与练习,但是学生对跑的相关知识了解的少,比如起动反应动作、怎么样才能跑的快、接力跑游戏中的技巧等等,因此在教学中适当的给学生传授跑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跑的知识。
五、本次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加快学生快速跑反应;
难点: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
六、组织与方法
本课首先通过汶川大地震故事为引导话题在通过争当逃生勇者为情景将学生带进跑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认识快速跑的重要性和对快速跑的兴趣。
七、教学反思
速跑的技术包括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四个部分;起跑是为了摆脱静止状态,需要快速的反应能力,起动以后保持低重心;起跑后的加速跑,在摆脱静止后的基础上继续加速直到达到最大的速度;途中跑是为了保持较高的速度尽量做到少减速;冲刺跑要求有较强的冲刺意识,身体前倾并且快速的通过终点。
1、运用游戏法和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锻炼热情。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创设游戏和比赛的情境,让同学置身于一种愉快的易于接受的学习气氛中。整堂课同学在快乐的游戏中拉开了序幕: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强调课的主题,“刘翔是跑什么项目?”、“哪位同学知道做好站立式起跑的关键是什么?”“反应迅速、快速启动”。然后抓住“反应迅速”是做好起跑的关键,安排了“叫号跑圈”和“猜拳跑圈”的热身小游戏,既起到了锻炼反应能力又预热了身体,使同学身心完全投入到课堂里。
2、鼓励同学亲身体验,比赛气氛贯穿教学始终。在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同学的情感体验,让游戏伴随着同学学习与活动是体育新课标的一种尝试,体育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同学活动、体验、心情都能达到锻炼过程。在同学试做一次站立式起跑后,针对发现的错误动作,马上用口诀的方法让同学复习动作过程。“两脚前后站,两臂正相反,前脚稍蹲,后脚成弓,上身前倾。信号一响,摆臂快,后脚蹬地比箭快。”这样既记住了要领又饶有趣味,重复了多次练习后心里还是很高兴。接着用不同姿势的起跑再次提高同学的练习兴趣,又锻炼了同学的反应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活动量。在巩固练习中安排了“巧夺体操棒”的游戏,边巩固起跑动作又有角力对抗,同学更加感受到起跑迅速的重要性。
3、主动参与学习,产生教、学互动其乐融融。为了让同学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请同学当起“小裁判”,在做示范和练习时同学尝试发令。设计不同信号的起跑练习。如在小组合作、玩“巧夺体操棒”游戏时,和同学一起玩游戏,让“小裁判”做出公正判决。
一堂课下来,收获很多,但也找到了许多不足的地方:
篇3
关键词:深度学习;学案设计;考试焦虑;心理健康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的思维与学习。传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属于高阶思维活动,更注重自主参与学习和知识理解应用的“深度学习”模式,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人们积极探索深度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场景和途径。
一、图式与深度学习
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也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原本是康德提出的哲学概念,后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改良后变成心理学概念,并由此提出著名的“发生认识论”。如果头脑中没有图式,即使理解了字面意思,也无法理解其内在含义。
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的概念源于1976年,美国学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联名发表《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浅层学习对应布鲁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中知道、领会的认知水平,通过外动力促使学习知识的重复记忆、简单描述、强化训练,属于低阶思维活动;深度学习对应认知领域目标分类中应用、分析、綜合、评价的认知水平,主动参与学习和知识的理解、应用,属于高阶思维活动。
图式实际上是关于知识的认知结构,它与学习的关系极为密切。深度学习的过程是在旧图式的基础上不断地修正,构建新图式的过程,深度学习相关理论经过多年的研究已进入了稳定发展的实践应用阶段,各学科都努力探索在教学中使用深度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学案与深度学习的联系
学案是中国教育教学实践中智慧的结晶。学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探究”的精神,真正发挥自主学习的巨大潜力。但是学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率并不高。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教师以传授的方式展开教学工作,教师不会耗费精力系统性地,结构性地设计学案,学案知识呈现碎片化,最终沦为练习题。
学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辅助材料,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这与深度学习的运作机制是一致的,深度学习的重点并不是知识内容本身难度,而是在于学习的过程,关注学习者对知识内在逻辑的理解和构建。
从教学目标来看,学案中学习目标的制定离不开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而深度学习直指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系统的最高层次,高级认知技能水平。二者本质上是相通的。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符合学案教学合一的特性,一份合格的学案可以是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课后的“练案”。以深度学习理论为背景设计的学案,将会有助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养成。
三、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案设计策略——以“考试焦虑的自我调适”为例
(一)关注生活经验,导向深度学习
教育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在设计学案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和环境入手,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唤醒学生脑海中已有的直接经验,在此图式的基础上修正,从而形成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的图式,将新知识融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通过间接经验为支点进行深度学习,间接经验为学生提供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知识结构,能够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例:在《考试焦虑的自我调适》课程的引入环节,通过音乐放松的方式引导学生再体验重大考试的情境,完成学案内容“你曾经在重大考试前/考试中/考试后,体验过下面哪些感受?”小组内分享个人经验,完成学案内容“你的朋友们体验到哪些不一样感受?请将你们的感受分类,哪些是属于生理反应?哪些是心理反应?哪些是行为反应?”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了解到考试焦虑的表现。
(二)优化问题设计,推动思维发展
以问题设计为载体,深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把知识融入问题设计中,把核心知识(重点、关键点、易错点)转化为核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已有图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修正旧图式,形成新的图式的构建,再将新图式运用到新的问题解决中。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不同的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和学习要求存在着差异性,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到整体学生的认识水平,也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同类问题解决的变式学习,表现为同一类问题在情境条件、解题方法方面的变化或者是对同一事物(问题)的多侧面思考,多视角形成各侧面的子问题。
例:在理解考试焦虑水平和考试成绩直接的关系时,通过层层设问,引出倒U曲线。学案内容:
“1.刚刚你们描述,都是考试焦虑带来的消极表现,请思考一下,在即将面临考试的压力下,人们会做出哪些积极的行为?
2.为什么有时候考试焦虑让人们体验到如此强烈的负性情绪并表现出消极行为?有时却可以引发积极的行为?
3.请绘制考试焦虑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图。”通过绘制倒U曲线,让学生了解适当的焦虑可以提高考试成绩,过度焦虑才会影响焦虑。此时,学生自然会希望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焦虑程度如何,是不是属于过度焦虑。学案中提供考试焦虑自评量表,计算方法,结果说明,学生可以完成自我测评。
(三)构建知识结构,形成认知网络
学生认知结构生成和发展以知识结构的掌握与理解为前提和基础。知识结构,是将学习材料概括化或结构化整理,帮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上快速而清晰理解后续所学新知识的逻辑,并将新的知识融入个人知识结构。用连贯的知识链条有助于的学生理解和记忆。具体包括知识组合、知识呈现形式及知识学习路径等要素,是根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或某一问题(概念、原理、规则)等知识要点形成的“主题式”或“问题式”知识结构。学生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会加速新知识的迁移和理解。
教师是构建知识结构主体,负责整合各种知识内容。首先要对知识识别和判断,将知识的难易分类,由简单知识入手,分层递进到难的知识;辨别哪些知识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选择适当的学习材料,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预留开放性空间提供给学习者自主学习和探索;创设小组合作的协同学习形式;深度学习内容要与已有经验,已有知识相联系;知识结构要匹配学生已有认知结构,遵循学生认知结构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
例:考试焦虑的自我调适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不同学生考试焦虑的表现不同,即使有些同学焦虑表现相同或者相似,但应对方法也可能大相径庭。心理调适既有共性方法,个体间又存在巨大的差异。此时配有学案的小组讨论和分享,可以达到心理调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学案内容:“1.针对小组内部出现的各种考试焦虑表现,请小组成员讨论分享并提供两种以上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处理方法(小组成员经过实践,亲测有效)。2.结合学案第一部分考试焦虑表现和考试焦虑测评结果,判断自己考试焦虑状态是否需要调适。3.如果你的考试焦虑状态需要调适,参考小组成员的经验,你会选择哪种方式进行调整和改善?”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巡视各小组的讨论进度和内容,及时给予调适方法的补充和引导。
(四)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类信息触手可及,思维能力才是核心。高阶思维能力更适应现代社会对需求,学习者要能够具有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和覺察事物的内在逻辑的能力,在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反思,具有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多元创新的思维。
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离不开思维的发展。学案学习目标的设定包含高阶思维的培养;合理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思维跳跃做铺垫和准备;有技巧的设问和创设情境激发认知冲突,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深化。
篇4
关键词: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156-02
在中等教育学校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要重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保证可以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逐渐提升其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1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概念分析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种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方式,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与规划的情况下,各个行业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档案数据进行整理与收集,可以有效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安全性,优化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体系,进而达到现代化档案信息化管理目的。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建设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积极引进计算机设备与软硬件设备,保证可以提升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网络技术应用质量。第二,在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建设数字档案信息系统,保证可以提升数字档案数据库的建设质量,逐步优化多媒体数据库的建设体系。第三,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期间,需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提升数据库的安全性。第四,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阶段性地对其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其可以更好地完成相关工作。第五,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加强监督与指导工作力度,进而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效率与质量。
2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分析
在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无法提升中等教育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难以优化其管理体系。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信息化建设观念。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期间,还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思想上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不重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实际工作期间,也没有明确档案信息化建设目的,只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无法与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相互合作,导致档案信息化建设质量降低。
第二,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我国部分中等教育学校的计算机设备较为老旧,缺乏专业的硬件与软件设施,不能满足现代化信息建设的真正需求,无法提升信息化建设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的电子数据库,不能提升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很容易出现电子文件丢失等现象[1]。
3中等教育學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分析
对于中等教育学校而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较为必要,管理人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保证可以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具体重要性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满足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需求。传统的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方式较为落后,主要是档案管理人员利用手工操作方式开展管理工作,难以提升档案管理效率。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之后,可以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方式,提升中等教育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质量,逐渐创新档案管理体系,满足中等学校档案管理工作需求,真正意义上实现档案信息數据共享,提升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2]。
第二,中等教育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满足学校各类事业改革需求。在中等教育学校开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之后,可以应用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等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建设现代化档案管理体系,进而增强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效果。
第三,中等教育学校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在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会将重要资料等保存在数据库中,不仅可以方便查找档案信息,还能提高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增强档案管理工作效果[3]。
4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措施
在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管理问题,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4.1树立正确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观念
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保证可以提升其工作效率。首先,档案管理人员需要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打破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进而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其次,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明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目的,听取相关部门给予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见与建议,进而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最后,中等学校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保证学校中每一位员工都能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为其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4]。
4.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可以提升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一方面,学校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提升软硬件设施的安装质量,保证可以支持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另一方面,中等教育学校需要配备现代化办公设备,增强其发展效果。
4.3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度
在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可以提升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管理问题,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首先,在宏观调控方面,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在原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基础上,加强规范与标准的建设力度,提升监督管理工作水平,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人员有章可循,进而提升其工作质量。其次,中等教育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部门需要对内部进行协调,建设电子数据库,并且在电子数据库中安装各类病毒防控软件,进而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的安全性。最后,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利用网络积极开展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提升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效率与质量[5]。
篇5
关键词:教师教育 公共心理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49-02
公共心理学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培养现代教师基本能力的课程。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形成科学的心理学理念,了解学生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更好的应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课程设计、开展学生工作、班团队活动等。老师教好此门课程,学生学好此门课程对学生顺利走上教师岗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早已提出[1],并且很多学校也都进行了改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师范生能力要求的变化,随着90后学生心理特点的发展变化,如何上好公共心理学课程是值得所有从事该课程教学和研究的教育工作者一直深入进行下去的课题。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试考核等角度探讨该课题。
1 改革教学目标――从学习知识变为帮助成长
长期以来,公共心理学教学目的强调了解心理学知识、运用心理活动的规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识记和理解环节,而忽视了领悟和运用技能的培养。据国家教委师范司对一些地区高师进行的调查,师范类和非师范类毕业的从业教师在工作绩效上没有明显的差别,师范类教育的专业性没有得到明显地体现,因此,“心理学课上着好玩,学后却没有用”是公共心理学教学的要害。
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中明确提出教师教育课程要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等。这意味着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意味着公共心理学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学习这个层面,意味着公共心理学不能再空喊强调实践能力而没有实际行动。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指挥棒,教学目标转变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进而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式的转变。在公共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中必须加入改变学生对公共心理学作用和意义的认知,体会领悟公共心理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公共心理学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学习中。心理的本质是人对社会主观能动的反映,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更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愿望,可以避免课堂上面睡觉、聊天、玩手机游戏等现象,避免教师进行课堂管理而耽误教学时间,也避免了学生因老师管教而产生的厌学、逆反心理,可以在有限学时的课程中达到了解自己、了解学生、了解课堂,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形成对学习、教学的科学认识,会分析和解决存在于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以适应当代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对师范类毕业生的要求。所以,公共心理学的不仅学习心理学知识,更要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2 改革教学内容――从老师想教什么变为学生需要学什么
公共心理学课程满意度调查中两个问题最为突出:一是课程体系为体现教师教育素质培养,二是课程内容与教师工作结合不紧密。公共心理学教材体系大概有几种。一是使用普通心理学的课程结构,二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主干在结合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中的一门或多门课程[2]。前者内容过于专业和深入令学习者很苦恼,尤其是对艺术类学生。后者则内容体系庞杂,因为非心理学专业的师范生一般只开设一门心理学课程,教材编写者希望能把所有需要未来教师了解的心理学知识都融入这一本书中。授课老师在拿到这样的教材后,需要讲解的知识点非常多,在公共心理学有限的课时(通常是32―72学时)中想要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就不可能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保持讲授内容的系统性,忽视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忽视了学生想学什么,更是忽视了在公共心理学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及综合能力[3]。两种教材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公共心理学教学中有一半的学时在介绍普通心理学知识。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年人的心理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很多内容没有体现心理的发展性,对中小学教学的指导意义有限。
综上,在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应该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体系设计要针对学生未来工作需要。目前我国教师教育专业是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的,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就应以人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以教育心理学为重点,将心理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强调不同阶段的孩子心理现象和活动的特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意的问题等。如,讲授思维这一内容的时候,不应该强调思维的种类和特点,而更多的关注思维的发展过程,与年龄相伴的思维特点,还可以选择一个故事让学生改编后讲给不同年龄的孩子听。学生运用思维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对知识点会用更深刻的记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为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教学活动时自然就会应用了,真正体现了公共心理学作为教师教育专业必修课的意义。
(2)开展专题教学,不苛求教学体系完整。心理学是一门很典型的交叉学科,它的本科生被授予了理学学士,但是很多心理学课程却更接近社会科学的性质。公共心理学就是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规律应用与社会生活中,它章节之间不像自然科学课程一样有严谨的逻辑顺序,严格的先后关系,完全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挑选一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较难理解的、在心理学专业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讲解,其他内容布置学生自学。专题内容可以包括:从认知的角度促进教学、从行为的角度促进教学、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学生智能的开发、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学生品德的培养、学习的策略与技巧、教学设计与策略、教师心理、学校群体心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
3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从关注老师怎么教变为关注学生怎么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但是公共心理学教学在增加实践环节等方面却有很多困境[4]:一是教师资源有限,公共心理学通常由心理学教研室承担全校所有专业该课程的授课与辅导,心理学作为一个边缘学科教师数量比较少,其中专职的公共课老师就更少了,每位老师每学期至少负责200-300学生的教学工作。有限的教师资源导致该课程只能大班授课或合班授课,教学内容很难兼顾各个专业的教学内容与专业教学法。二是课程学时较少,公共心理学学时通常是32―72学时。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体系非常复杂,和常识中的“心理学”有很大差距,所以知识体系的讲授是必要的。在这么少的学时内既要讲授知识,又要掌握知识的运用就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三是学生对课程重视度不足,笔者在上过公共心理学学生的课程满意度调查中发现63%的学生认为学不好该课程的主要原因是授课教师(讲授不生动等),21%的学生认为考试合格就可以了,35%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可有可无(内容与自身发展无关等)。表明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都不高。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明确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就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要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要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本课程从上述几个方面着手力争把教学改革结合课程特点落到实处。形成具有公共课特色的教师教学课程改革。
3.1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展开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1)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技术和教育技术,设计和制作多种辅助教材,将内隐而复杂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实验以生动活泼和直观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懂度和学习兴趣。例如,增加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片断,做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
(2)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教学之中。例如,通过明示教学目标、提问、有趣心理现象演示、语言或身段变化表演和突出的版书等方法,引起学生的心理预期;通过呈现先行组织者材料,以通俗的语言使新旧知识建立清晰的联系;或通过提问激活相关知识;通过举例、版书或实验等方法,促进选择性知觉;通过提问相关的问题或让学生举例分析来发现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新旧知识的异同,以促进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根据遗忘的规律,组织学生及时复习,重点指出难记或易忘的内容,提供多种感官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结构的形成。
3.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参与教学
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充分讨论教师设计或提供的由实例到原理,由原理到实例的教学事例的基础上,请学生设计教案,并组织讨论、分析和总结;提供各种教学情景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具体对策,以提高学生因材施教和管理育人的能力;通过投射测验和简单问卷等方法,让学生对自我进行探索,以加强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开展人际交往、班级管理技术的团体辅导实践,加强学生用心理学原理处理生活和未来问题的能力。[5]
3.3大胆尝试课程教学实践活动
加强课程实践部分的学习,有针对性、分层次地进行训练,不同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的同学领取不同的任务。教师尝试将学生分组、加强学生课外的训练,跟进指导,如教案设计中的心理学规律运用等。指导教师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在本学期修读的课程的成绩。
在教学课时不断压缩的大的教改背景下,不能压缩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如心理学的感觉、认知等基础实验的感知实践环节,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同时增加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另外给予学生一些课后任务,或是小组学习任务,即考核了学生由知识掌握向技能掌握的过渡,也可以有针对性、分层次地进行训练,不同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的同学领取不同的任务,因材施教。课外作业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在本学期修读的课程的成绩。它既考虑了教学整体上的基本规格,又兼顾了个体的志趣与发展,最后落实在应用能力的培养上,使其真正成为深受社会各行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
3.4整合教师团队,保障专题教学
改变一门课只有一个老师上的现状,尝试师资的整合,多位老师共同完成一门课程,每人分别讲不同的专题。这样不仅仅扩大有限的教师资源,还可以让每位老师讲自己擅长的领域,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增加教师之间互动,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中小学心理健康介绍,教师心理及角色意识,心理学基础实验介绍等。
4 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从考知识到考运用
教学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导向作用[6]。为了保证学生全面掌握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教学考试不能是“学什么考什么”,而要做到“教考分离”。公共心理学是一门全校公共课,设计出良好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有督促和监控作用。
教学评价不等同于期末考试,不仅仅是建立题库,每次期末随机抽取一套标准化试题对学生进行闭卷考试,测验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包括学生在课堂练习的表现(回答问题、参与讨论、角色扮演等)及课后作业的好坏(教案设计、案例分析等)。加强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的考核,督促学生讲课程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后的学习生活中,从心理学的视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评价中教师应尽量避免评价标准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才能更好地发挥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的作用。
公共心理学课程客观上的师资力量有限,学生课时较少,多班合班教学等问题,导致了传统教学以讲授知识为主。但是面对全球数字化的大背景,面对熟练使用网络获取信息、有一定信息处理能力的90后学生的新形势,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独立判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课后自学,并主动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和学习。同时,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师德师风观念,热爱教育教师事业,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立志成为二十一世纪合格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曾红梅.谈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和设置[J].心理科学,2003(06):1109-1113.
[2]马勇琼. 高师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与建设[J]. 教育教学论坛,2012(04):13-14.
[3]王艳.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4).
[4]全莉娟,王道阳,姚本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电力教育,2009(03).
[5]陈红艳,梁彦红.学生对高师心理学课程的教育期待及期待效应分析――基于商洛学院学生问卷调查[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09).
篇6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一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目标: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 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整体性
教学目标的整体性,体现了教学目标也是个系统,它包括了课程、单元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是一个上下贯通,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
2、灵活性
根据学习者在学习基础和能力方面的差异性,可将整个课堂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水平:合格水平(符合课标的最低要求),中等以上水平(符合课标的基本要求),优秀水平(符合或超出课标提出的最高要求)。
3、层次性
学生任何预期学习结果,客观上都要通过达到不同层次的要求而实现,从较低层次目标要求逐步达到较高层次目标的要求。
不同的学习者达到的目标在层次上是有个体差异的,一个教学目标的设计也需适应这种多层次的要求。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还指整个教育制度的目标、学校教育目标、各科教学目标、具体单元、具体课文的教学目标这些各级目标之间的关系。
4、可操作性
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来说明教学目标,认知学派则强调用内部心理过程来描述。现在的教育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教学目标应该着重说明学习者行为或能力上的变化,显然就是要求目标要具有可测量性和可观察性。
(一)教学方法
以自主学习、任务型教学、学习策略等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利用教改课题成果--"媒体文件的逻辑标记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标记化信息处理和教学资源环境的建设,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协作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开展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化辅助教学环境建设等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尝试,取得良好效果。全体教师均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性,树立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想。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用电子教案,同时建立预审制度,强调电子教案的质量建设,避免简单的黑板搬家。
强调对同学的学习过程的管理,通过答疑、作业批改、随堂练习、单元考察等手段及时了解同学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综合运用了讲授式、思路式、发散式、研究式以及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同学提供更宽的课程运用领域范围的知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
1、包括了学法、教师、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景等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利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2、教学设计是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
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选用合适的教材,编写适当的教学日历,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方法得当的教案。
1.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过程。
2.教学进程 教学进程是集体备课的结果,由所有任课教师,各教学单位有关人员集体研讨确定,主要通过对学生基本情况的简要分析,本学年或本学期总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改革措施,确定课序、课题、教学目的、教学周次和教学时数、课内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参考资料的推介和教具的选用而形成的教学进度表。
3、教案 教案是为实现课程标准的具体细化而精心设计的授课框架,也是教师为实施课堂教学而作出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的教学方案。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的导向、规划和组织,是课堂教学规划的蓝本。其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名称、授课专业与班级、课时的教学目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
任课教师应以课程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深入研究教材和充分了解授课对象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形成的教学风格,编写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案。
任课教师必须进行教案设计,教案设计要满足以下要求:
能显现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
在每单元授课内容中,有明确的重点和难点。
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明确每单元授课中各阶段采用的教学手段。
教案设计的内容与编写格式附后。
4、授课内容 授课内容是丰富和体现教案具体要求并实现教学设想的书面台词,是教师的讲课稿,是对全部讲授内容的具体组织和表达,是讲授内容的文字描述,是对教案的具体化。授课内容应装订在教案首页与末页中间。
对授课内容的基本要求为:
授课内容要求尽可能详细、全面。讲稿可以摘录教材,但不能是教材的翻版。教师在编写讲稿时,可根据学生的层次、专业、知识面、知识的连续性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删,同时应增加学科前沿的知识。
授课内容应与讲课的内容相结合,可以在讲稿右侧留出备注栏,用于举例、案例以及新增内容等的书写。
授课内容可采用书面形式和多媒体课件形式。书面形式要求字迹整洁,用钢笔或圆珠笔书写,可采用活页方式,按章分别编制。多媒体课件形式的讲稿可打印,页面上的空白处留作备注栏用于举例、案例、重点标注、讲解提示以及新增内容等的书写。
成功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的听讲为主动思考。教师讲授的原则应当是“少而精”,精讲原理、定理和例证,适度扩大信息量。讲授方法应当是启发引导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力戒平铺直叙或“满堂灌”式教学。科学适度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具体要求为:
1、教师必须穿戴整洁,自然和谐,热情饱满的面对学生。课堂上要关闭手机或将手机置于震动状态,禁止在课堂上接听手机。
2、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携带教材、教案、课件或教具、记分册等提前进入教室并做好授课准备。
上课铃响,进入教室,师生问好(教师喊“上课”,值日生喊“齐立”,教师回礼后,值日生喊“坐下”)开始上课。
3、下课铃声结束后,教师必须立即下课(教师喊“下课”,值日生喊“齐全”,教师回礼后,值日生喊“休息”)不得拖堂或提前下课,中途不得离开教室。
4、上课要有计划性,要实践教案(备教一致)
5、教师课堂语言必须规范(使用普通话教学),做到亲切、清晰。
6、授课板书力求简洁、明确、工整。
7、要站立讲课。
8、讲授力求避免知识性错误。
9、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切忌埋怨,指责和挖苦,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10、讲究教学方法和精心安排教学程序,使复习、新授、作业有机结合,师生活动协调和谐,努力使教学过程整体优化。
11、教师应十分重视信息反馈,及时调控,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12、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施教,要切实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变学会为会学。
13、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要提在关键处,问在点子上,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尽量少用集体回答的方法。
14、学生作业时,教师要巡回检查指导。
15、教师应灵活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不能处理的应及时报告。
16、有计划有准备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17、各种通讯用具严禁带入课堂。
18、提倡教学民主,形成平等、和谐、愉悦的最高境界。
学生作业是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巩固和熟练的学习过程,对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所选教材精选足够数量和适当难度的习题,留给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并及时批阅,具体要求为:
1.教师布置作业,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程的特点,做到目的明确、数量足、难度适中。
2.教师批阅作业必须认真细致,基础课作业批阅不得低于50%,其它课程则须全批全改。批阅中要指出解题依据、推导过程以及计算方法中出现的具体错误所在(不能只划正误号),作业批改后要记录成绩。
3.要认真纠正个别学生抄袭作业的行为,对抄袭作业的学生要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并记录备查。
辅导、答疑是在指定的时间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个别解答或指导,是授课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所反映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并予以解答。辅导和答疑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指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提出进一步提高的要求。答疑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网络平台组织答疑,给学生以师生交流机会,提高答疑效果。
答疑的具体要求为:上课期间每周答疑一次,在第一次上课时向学生公布答疑的时间与地点,并报教务处备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必要时应指定质疑。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中吸取的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应该撰写教学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标准落实情况,即:教学内容是否满足课程标准规定要求。
2、教学进程计划的执行情况,主要分析各章节教学时数安排的合理性。
3、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客观评价。
4、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分析。
篇7
摘要:在我国,幼师教育从19世纪末开始萌芽,到民国时期慢慢完善,再到20世纪50年代的大规模起步阶段,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建立了较完整的幼师教育体系。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领域和教育事业也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对幼儿教师的素质和学历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幼师教育管理体制顺理成章的需要进行不断的转型,由封闭走向开放灵活。转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课程体系建设, 这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最终落实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证。
关键词:幼师转型; 幼师专业;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 (B)-0000-00
一、幼师转型
在我国,幼师教育从19世纪末开始萌芽,到民国时期慢慢完善,再到20世纪50年代的大规模起步阶段,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建立了较完整的幼师教育体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转型,文化和教育等领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与此同时,幼师教育也在不断的前进和转型。其转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即20世纪90年代的艰苦摸索,2001年~2005年间的痛苦磨合,2005年以后的稳定发展期,目前的主要任务时提高内涵和质量。
就世界范围而言,各国纷纷把基础教育改革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幼儿教育也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要求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必须达到专科学历甚至是本科学历水平。幼师师资培养层次和年限都提升到高等教育水平,就培养年限来讲,最短需要三年,最长的是法国,对幼师师资实行的是“3+3+2”的培养体制,即3年高中毕业后择优录取,先接受3年大学通识课程,再进行2年专业培养。
可见对幼师学校进行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课程体系、提高培养目标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势所趋。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是由三级师范转型为二级师范,由中专性质升格为大专性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并入高等院校,成为高等院校中的一个专业、一个系或一个学院,或在原校建制和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与其他中专学校合并成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等。这样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幼教师资职前培养的质量。
二、幼儿教育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2012年8月,著名儿童教育学家殷红博教授接受新华网专访,与我们谈儿童的学习与教育。她认为:未来二十年社会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不是那个时代培养出来的,而是今天一流的、系统的幼儿教育的结果。幼儿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实际上未来的杰出人才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在幼儿时期已经打下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之已经具备成功所必须的综合潜力了。这种综合潜力是直线性的,甚至爆发性的,这正是良好幼儿教育所带来的价值。这种思想在国内外研究中都有体现。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关键期早教将决定孩子一生,曾在在他的专著里谈到幼儿教育关键期的重要性时指出:6岁前一年的教学效果也许以后8、9年的教育都难以达到的。
幼儿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长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把握幼儿师范学校转型这样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从整体上提高幼师师资队伍的水平。如果把幼儿教育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幼儿教师则是大树的根,根深才能叶茂。幼师专业的学生就是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其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幼儿教育的质量。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师师资的素养。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高质量的教育。从而全面促进我国学前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转型后幼师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
培养目标决定转型后的高等学校的幼师专业既要有师范性,也要有职业性。幼师专业的建设必须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而构建满足上述要求的课程体系,是幼师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最终落实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和重要手段,也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一门课程对教师比对学生更有意义。如果这门课程不能改变、鼓励、困扰以及启发教师,那它对他们所教的学生将不会发生影响。供教师教学用的课程必须是第一流的。如果它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它势必凭借对教师已经产生的影响而表现出来。”
我们传统的幼师教育专业课程以艺术教育和“三学六法”为主体。即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教育原理学;幼儿语言教学法、幼儿计算教学法、幼儿常识教育法、幼儿音乐教育法、幼儿体育教学法、幼儿美术教学法。除“六法”具有明显的幼师专业的特点之外,其他课程主要从邻近专业延伸而来。
例如,从师范教育延伸过来的有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基础等文化课和书法、美术、简笔画等教师基本功课程;从心理学专业延伸过来的课程主要有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等等;从教育学专业延伸过来的主要有学前教育学、幼儿教育史、甚至还有幼儿保健卫生学等;从艺术院校延伸过来的基本琴法、钢琴、声乐、乐理、舞蹈、视唱练耳、美塑等。这些课程不仅保留着师范学校和艺术院校的基本教学内容,而且一直沿用着之前的培养方法和教学风格。这样的课程体系,形式上好像合乎逻辑,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将师范性与职业性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体系混乱,内容庞杂,而且消耗了大量的课程资源,不太适合现代新型的幼师教育。
幼师专业新型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幼师教育首先是培养合格的人,其次是培养合格的教师,最后才是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课程主体应包括以下四类:
第一类:通识类课程。包括文化课、体育课及教育政策法规、幼儿教师职业理想与道德等等。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为后续课程学习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职业道德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二类: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程承担着专业立论的功能,它必须紧密结合幼师教育专业的需要,又能反映出学科的精华。主要包括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活动指导、婴幼儿保育等。 目的是让学生具备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理解最基本的教育观点和理念,并能运用这些观点和理念指导自己的专业行为。
第三类: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幼儿教师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训练。这里重点说明两种技能。一是教师基本技能。它包括:口语表达技能,如教师口语技能、普通话表达的技能、演讲技能等,可以使幼儿教师在授课或与游戏活动过程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知识与情感;写作技能,如幼儿园常用文体写作、教案设计、教学笔记、幼儿成长记录等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指幼儿教师利用计算机查找素材、处理素材或制作课件的技能。这些都是幼儿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二是专业技能。它包括: 艺术技能,如唱歌、跳舞、弹琴、表演、简笔画、手工甚至社交礼仪等;教育组织管理技能,如观察了解幼儿的技能、与幼儿沟通的技能、组织管理班级技能、与家长沟通的技能等;教学技能,如教学活动设计的技能、教学内容与方法选择的技能、教育环境布置的技能、幼儿发展评价的技能等;教科研技能,如发现教研课题的技能、开展教研活动的技能、撰写论文的技能等。
第四类:实践性课程。包括各类见习与实习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实际上,课程建设一件充满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只有把课程体系建设好,幼师教育专业调整好,培养优秀的幼儿师资,才会不辜负幼师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历史机遇。
参考文献
〔1〕王振宇.:面向21世纪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R〕//教育部师范司.师范教育研究项目结项报告,2001.
〔2〕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委员会:中国幼儿教师教育转型〔M〕.新时代出版社,2008.
〔3〕杜成宪、单中惠:幼儿教育思想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篇8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英语 实效性 策略
面对新教材,高中英语教学也应该随之发生很大变化,作为英语教师,想要走进英语新课程,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有了新观念才能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新课标和教学大纲时,广大英语教师们需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真正让学生达到“乐学”的境界。那么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更新观念,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呢?就这个问题,本人谈一下个人的看法和观点。
一、教师要彻底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
很多教师的教育思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即便在更换了新教材、新课程、新教学大纲以后,仍然没有抓住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无非是在“穿新鞋、走老路”,让一切的教育改革成为空谈,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不再崇尚“苦读、勤教”和“分数至上”,而应该注重“以人为本”,开发学生“乐学”的潜能,真正领会新课改的巨大意义。
二、让学生置身于生动的语言环境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受环境因素影响极强的语言,如果能随时随地使学生置身于英语环境中,那么我们的英语教学会事半功倍。
1.多读
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默读”,一种是“朗读”,每天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诵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语感。在阅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阅读、分角色阅读,在寓教于乐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
2.多听
寻找一切可以让学生听的机会,在英语课堂上,尽量采用与学生学习层面相当的口语与学生交流,因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说的英语较为复杂,超出学生的理解程度,那么学生听都听不懂,更别说产生兴趣了;还要多准备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去听。
3.多写
在课下,可以让学生养成写英语日记的习惯,其中所叙述的内容不一定非得有多精彩、有多出色,只要按照学生自己的意愿,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高兴的、伤心的都可以写进去,只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就可以了,久而久之,英语写作水平会大大提高。
4.多说
这也是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体现了学生对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不光在平时课堂上,日常生活中,也要养成学生“说”英语的好习惯,引导学生认识到从早晨起床那一刻起,英语就应该时刻围绕在自己身边,见到同学可以用英语打招呼,用英语谈一下今天的天气、风景、甚至学校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见到外国人,也要大胆的上去打招呼,领略一下真正的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教师要鼓励学生充满自信,敢于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长此以往,对英语的综合运用水平会出现质的飞跃。
三、用创新改进课堂教学
1.注重效果反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无论是在课堂授课还是课外活动,教师都要注意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搞清楚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达到了多少,没有达到的是哪一方面,没达到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就是仔细思考如何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不断地延续以前好的方法,同时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2.重视教案设计,全面策划教学过程
英语教案编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教案的编写。要在熟悉教材整体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全面细致地安排即将开始的课堂教学。要以达到教学目的为出发点,突出教材知识的重难点,巧妙设计各环节的衔接,引导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接受教材知识。当然,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与之前的设计不符的情况,这个时候要注意及时调整,不能因死板执行教案而影响课堂的正常进行。
3.控制课堂节奏,完美驾驭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目前英语教学的最主要的方式,因此如何更好地控制好课堂节奏,最有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掌握课堂节奏呢?我认为首先要把握教材知识的重难点,合理安排时间;要把最重要的知识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进行讲授,注意当堂反馈;要注意调动学生情绪,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做好以上几点,你就可以完美驾驭课堂。
四、设立悬念,向学生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身边的教材和素材,为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机会或设置悬念。比如,在阅读一个故事或小说时,老师可以在结尾处设置悬念,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便于他们打破思维定势、发挥潜能、展开联想,然后让学生分别起来叙述自己构思的故事结尾。还可以让学生玩一些跟英语有关的小游戏,如:猜谜语、口头作文、找出同义词、反义词、小品模拟、英文歌演唱,等等,让学生在兴趣高涨中展开听、说、读、写的全方位联系,从而扩展知识、拓展思维、掌握知识。
五、改进评价机制
科学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是极为不科学的,不能顺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新的评价机制要求对学生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包括学生学习英语的水平、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如在考核时,不要单独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结合平时课堂中的学习态度、表现能力、解决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课内外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将对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考查结果收入学生的档案袋,保证个人档案的公正性、有效性。
在新课改要求的大背景下,广大的英语教师要从自身出发,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自身教育素质,深入研究学习,用心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为培养二十一世纪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写.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冯伟编著.现代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设计性实验;教学;体会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国家本科评估指标体系中对设计性实验提出了占课程40-60%的开出比例,各个高等院校也相继加大了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
传统的实验教材偏重于验证与演示,是对前人知识的验证、重复和再现,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仅仅锻炼学生的一般动手能力和仪器的基本使用,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远远不够。因此,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十分必要。
1 设计性实验开展模式与基本要求
1.1设计性实验开展模式
设计性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给定的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拟定实验程序,自己加以实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打破了传统实验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2设计性实验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实验设计:只给定任务书,不给实验指导,要求学生自行查阅和收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
(3)实验组织:实验过程中,学生自己完成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可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与实施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提供实验条件,但不能给予限定性的指导。
(4)实验报告:除包含实验目的、仪器与试剂、实验方法与步骤、数据处理、讨论等基本内容外,应重点突出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讨论以及对方案修正情况的阐述,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5)实验效果:达到设计性实验的教学目的和实验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
2青年教师在设计性实验开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1合理选题并给定任务书
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确定与本科生知识水平能力接近的课题,指引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与要求。一是选择的实验项目既不能超出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知识水平,又不能照搬已做过的实验方法,实验项目应有一定的综合性;二是实验项目必须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己动手、动脑而有所创新。
2.2 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实验方法给出实验方案,教师审阅并给学生明确指出问题所在,提出改进意见,审阅合格后,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开展实验并做出实验报告,最后对学生实验做出详细评价。
2.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应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将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主动地从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地对知识进行剖析和思考;其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观意志,破除制约学生主动意识发挥的因素,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以现代教学理念、教育心理学和创新教育学为指导,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时、因人制宜,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其发挥自由想象力,培养其知识迁移能力、创新意识及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设计性实验教学中达到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双赢
在整个设计性实验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在最初设计教学课题的同时,也是对于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的学习和温习过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思路,为独立承担课程教学打好基础;在开放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积累到一些有价值的实验数据,对科研经验的积累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同时,实验过程也增加了一次与学生近距离交流的机会,了解学生,为将来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学生而言,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更多的实践知识,拓展了思维,开发了自己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学习以及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因此,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对于教学和科研均有利,开发学生创新动手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老师,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也有帮助作用,同时也促进了青年教师科研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杨慧娣.青年教师生理学实验教学的体会[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3,7(12):772.
[2]蔡红艳,阎少君,赵素莲.青年教师进行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2):161-163.
篇10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 300222)
摘要:围绕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方案,将“学术性”的专业教育、“职业性”的技能训练和“师范性”的教师基本素质养成教育紧密结合、相互衔接、融为一体,构建立体多维、全程介入、知情兼顾、崇尚实践的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学术性实践模块、职业性实践模块(维修电工)和师范性实践模块等三个模块。采用基于“完整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学,按工作过程组织设计,以完整工作过程为纽带,以岗位任务为中心,以“怎样做”和“怎样做得更好”为主要内容组织课程,实现免费中职师范生“双师型一体化”教师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电气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8-0059-04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是长期困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招收培养免费中职师范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和职业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一、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的目标
(一)素质培养目标
按照中职师范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培养其职业能力,助其专业精神的养成。免费中职师范生应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积极向上,努力进取,尊师重道,爱护学生;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举止得体,语言文明,交流沟通、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和自学能力强。
(二)专业培养目标
学术水平的培养以专业教育为核心,强化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理论学习;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以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内容,提高职业技能;培养师范能力,以教师基本素质养成为主线,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培养师范能力。
免费中职师范生应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掌握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具有教育科学理论修养和良好的专业素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基本能力和职业技能较强;教学基本素质好,综合施教能力强,具备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及管理组织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能力强。
二、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课程结构体系
围绕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方案,将“学术性”的专业教育、“职业性”的技能训练和“师范性”的教师基本素质养成教育紧密结合、相互衔接、融为一体,培养学生讲授专业理论课和指导专业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能力,构建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课程体系。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课程结构体系包括:通识类课程、教育类课程、专业课课程、实践类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
通识类课程包括哲学、思政、自然科学、语言、文学、艺术等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教学方法等类课程;专业课程有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应用技术导向专业课程及选修课程;实践环节包括岗位专业能力训练、职业技能训练、师范能力训练和学科能力训练类课程;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文化修养类、教学体验类和工程探索类课程。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课程是专门为师范生开设的一门致力于培养其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实践意识、实践能力、实践态度、实践情感的专业必修课。实践性知识、实践性思维与实践智慧的获得与传习是免费师范生实践课程的核心目标和精神内核。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大特征是其整合性,学生获得的应是完整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体系,而非割裂的、零碎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组合。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个性与共性相统一、教与学相一致的原则。本着兼顾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注重中职师范生的从教体验、注重课程的综合性,注重课程的开放性。构建立体多维、全程介入、知情兼顾、崇尚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维修电工)如表1所示。
(一)学术性实践模块
学术性实践模块依托专业课程设计。内容见表1。
(二)师范性实践模块
师范性实践模块的内容包括:教师职业意识养成、教师职业能力形成和教师职业态度确立。教师职业态度确立和教师职业意识养成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德育与班主任、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学等理论课程,采用听专题讲座、撰写报告、小组讨论、个人宣讲报告、兼任班主任助理等实践活动完成。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大量引入新问题教学和情景教学方式,使学生学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在课程学习中自然解决理论学习和实践相脱离的新问题,并加深对教师职业的理解。逐步确立教师职业态度和教师职业意识。
教师职业能力形成主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师范教育技能训练、学科教学法、实训教学法、教育实习等课程。在具体课程教学实施环节,改变传统师范教育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式重熟悉轻练习的状况。增设教师培养的实践环节,如教育见习、普通话训练、板书训练、课件设计训练、教案设计训练、说课训练、班主任实习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范能力竞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师能建设与展示活动。在教师教育实验学校,进行免费中职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和班主任见习,在免费中职师范生来源地区建立若干所师范教育实验学校,负责接收免费中职师范生进行教学实习。
(三)职业性实践模块
1.技能认知阶段
对本行业工业系统的认知,其目的是使学生对典型工业产品的结构、设计、制造、规划和管理有一个基本的、完整的体验和认识,建立基本工程意识。
2.基础技能阶段
基础技能阶段完成更高级技能阶段所必需的技能。基础技能阶段强调感知,侧重操作,针对刚参加实训课学生技术能力差、工程认知面窄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讲解知识和技能的发生过程和形成过程,以降低教学起点。
3.复合技能阶段
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技能训练、典型工业产品设计制作训练、现代工业典型系统组合训练、现代企业管理学习、安全及环境保护教育,其目的是使在学生全面掌握相应工种需要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工程能力。
职业性实践模块的各阶段实训,以完整工作过程为纽带,以岗位任务为中心,以“怎样做”和“怎样做得更好”为主要内容组织课程。各阶段实训强调“训练、学习、应用”,使免费中职师范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学习训练。在训练中,注重技术理论和技术技能结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识。在设计教学项目时,注重营造企业环境,要求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在训练中掌握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各方面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训练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课程的内容
电气技术教育专业(维修电工)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学术性实践课程内容、师范性实践课程内容和职业性实践课程内容。
(一)学术性实践课程内容
学术性实践课程构建应既能反映学科基础、学科认知方式和学科发展前沿,又能有效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学术性实践课程依托理论课,以实验为主,辅以课程设计。实验多属于验证性实验,辅以设计性实验。以电气技术教育专业为例,主要开设电路实验、模拟电子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PLC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自动控制技术实验等。
(二)师范性实践课程内容
教育类课程主要针对教师工作的职业特性和专业化发展需要而形成,这类课程的设置应有助于师范生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全面的教育技能和方法。免费中职师范生的发展离不开对教学的感悟和体验。为此,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中充实了大量的观摩、见习、微型教学、实做和实习等体验式教学。依托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等课程,开设师范教育技能训练学科教学法、实训教学法、教育实习等实践课程。
(三)职业性实践课程内容
课程设置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与专业能力培养需求相结合,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强化复合技能培养,训练内容按项目设置,由浅入深。项目内容均为生产实际中常见技术技能问题的组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训练其职业技能,培养其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五、实践课程的实施
(一)建立高层次、高水平的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教师队伍
鉴于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和发展的定向特征,建立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导师——指导教师制度,由教授、名师、技术能手和班主任组成专业教学团队,承担免费中职师范生的教学和管理。科学设计课程,精心组织教学实施,指导示范职业技能,形成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名师担任教育基础课程教学、技术能手指导职业技能训练的言传身教、解惑授业的教学模式,为免费中职师范生成为未来的优秀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采用基于“完整工作过程一体化”的教学
基于“完整工作过程一体化”的教学是按工作过程组织设计,以完整工作过程为纽带,以岗位任务为中心,以“怎样做”和“怎样做得更好”为主要内容组织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课程过程的设计、注重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注重由实际案例引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构建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有效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使中职师范生能够把熟悉、实践和反思融会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在新问题中学会认知,在体验中学会反思,在熟悉、实践和反思中不断升华自己的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
(三)创设仿真实践教学场景
加强实践教学场地的真实性和实践教学环节的仿真性,解决教学实习和见习基地学校选择困难问题。在工程训练中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媒体,建立仿真教学场景,利用微格实验室,实现教学观摩、实践教学、名师指导的简约化。建立仿真职业技能训练室和工程案例教学资源库,充分调动相关资源,实现理论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练习的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
个性化培养方案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辅以相关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加大职业技能训练学时,覆盖基础技能和现代技能;以一种职业技能为主,其他与之相关的职业技能尽可能多学、多练;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以够用为主,务求做到所教授的内容讲精、讲透、学懂;增加生产实习学时,尽量做到顶岗实习。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免费中职师范生教育的独特性以及政策优势决定了其培养体系应更加侧重于学生的从教体验,这既可弥补传统师范教育中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技能养成的缺陷,也可缩短教师专业发展的适应期,同时可合理整合教师教育的配套资源。坚持“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特色,个性化课程体系的建立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职教师资培养院校提供了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杨莹莹,孙翠香.实施职业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3(3):20-24.
[2]王嵩.免费中职师范生师范能力培养初探[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2(3):65-67.
[3]杨宗强,李杰.构建“三层次、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工科院校学生工程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124-126.
[4]杨宗强.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的培养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3(8):79-80.
[5]徐荣青,徐大真.职教师资胜任力研究溯源与展望[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1(4):58-62.
[6]张洋,段磊.基于任务驱动的模拟CAD/CAM技能实训教学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93-92.
[7]杨宗强.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任务课程教学案例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4):144-146.
[8]邓泽民.中等专业教育专业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126-127.
[9]林林,卢胜利,张国香,等.中职电气专业师资培养问题分析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4(4):69-70
- 上一篇:医院急救知识培训总结
- 下一篇:商务商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