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仓储管理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仓储管理的基本原则

篇1

关键词:航标;仓储管理;现状分析;改进对策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1025" during the Marine economy of booming development, shantou beacons place sea-mark business also in fast development period. Beacons increasing of quantity, increasing of of all kinds goods and materials. Warehouse management, is my work place beacons the indispensable and important link, and the purchase, release, recommends checking and exchange, maintenance is closely linked, is to guarantee the smooth navigation work necessary condition.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corresponding warehouse management, to me the warehouse management i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stud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arehouse management work perfect.

Keywords: beacons; Storage management;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U6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仓储管理简介

仓储管理就是对仓库及仓库内的物资所进行的管理,是仓储机构为了充分利用所具有的仓储资源提供高效的仓储服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过程。这种对仓库和仓库储存物资的管理工作,是随着储存物资品种的多样化和仓库结构、技术设备的科学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具体来说,仓储管理包括仓储资源的获得、仓储商务管理、仓储流程管理、仓储作业管理、保管管理、安全管理多种管理工作及相关的操作。

仓储管理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同时也涉及应用技术科学;故属于边缘性学科。仓储管理的内涵是随着其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不断扩大而变化。现代仓储管理已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了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仓储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仓储管理的基本原则是:1、效率的原则。仓储作业管理的核心是效率管理。2、经济效益的原则。仓储应围绕着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进行组织和经营。3、确保安全。4、保证质量。

二、仓储管理的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仓储管理的发展阶段

1、人工和机械化的仓储阶段

这阶段物资的输送、仓储、管理、控制主要是依靠人工及辅助机械来实现。物资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传送带、工业运输车、吊车和升降机等来移动和搬运,用货架托盘和可移动货架储存物资,通过人工操作机械设备进行存取。

2、自动化仓储阶段

自动化技术对仓储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仓储管理工作的重点转向物资的控制和管理,要求实时、协调和一体化。系统的集成方便管理人员掌握存量、需求等信息。

3、智能化仓储阶段

在自动化仓储的基础上进行继续研究,实现与其他信息决策系统的集成,朝着智能和模糊控制的方向发展,即智能化仓储。现在智能化仓储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

(二)仓储管理的发展趋势

1、减少作业、压缩时间。今后,仓储中心在数量上将减少,但在每个中心的物资数量将增加。这意味着装运频次的加快和收货、放置、拣货及装运作业的增加。这一趋势将对物料处理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叉车和传送带等设备产生重大影响。

2、仓库作业的自动化。为适应仓储业作业的发展,仓储业需要大大提高自动化程度。在诸如货物搬运这类增值很少甚至无增值的作业方面,自动化设备将继续替代劳力。

3、整合化管理。仓储管理实施整合化仓储,即把社会的仓储设施,各相关供应商、零售商、制造商、批发商,甚至客户的仓储设施进行整合,达到库存管理的优化。也就是说在供应链管理的框架下,实行仓储管理,把相关仓储管理的作业或实施进行重建。

4、计算机化与网络化管理。新科技革命以来,仓库管理者将把货物从仓库的进进出出(包括收货、放货、分拣和装运)的作业看作是他们工作中的最关键部分。但他们在执行这些工作时遇到了一个很大的困难,难以及时获取精确的信息。实施仓库工作的无纸化可以改变这一现状。从原则上讲,无纸化仓库意味着所有的物流运动的电子化操作,从而减少甚至消除在产品鉴别、地点确认、数据输入和准确分拣方面可能产生的传统错误。同时,电子控制系统还能避免数据输入的延误,即时更新库存,随时找到所需的货物。

三、汕头航标处目前仓储管理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一)仓库拥有量大,且分布较为分散

我处目前下设汕头航标站、汕尾航标站、海门航标站、三百门航标站、南澳航标站、大亚湾航标站及航标养护中心等基层单位,每个基层单位有拥有自己的物资仓库,处机关也设有仓库,由航标科进行管理。由于航标工作点多线长的特殊性,这些仓库都有存在的必要,但也由于分布较为分散,距离较远,物资调配运输比较费时费力。

(二)各个仓库的设施及现状不同

在我处目前的仓库中,各航标站及机关仓库只有一处,未配备有大型机械,仓库作业大部分靠肩扛人抬。这些仓库大都为综合仓库,仓库中储存物资除航标器材、灯器等物资外,还有航标巡检保养设备、作业安全防护设备及生活用品等各种物资。航标养护中心则拥有几处仓库和堆场,包括综合仓库、油漆仓库、柴油仓库、锚链堆放棚及航标堆场。中心还配备有吊车及叉车五辆。这些仓库之间的差异基本符合我处目前各部门的工作分工和工作需要,但各个仓库的基础设施都存在改进提高的空间。

篇2

物流仓储 成本管理 应对措施

一、仓储成本控制的意义

仓储成本是指仓储企业在储存物品过程中,包括装卸搬运、存储保管、流通加工、收发物品等各项环节和建造,购置仓库等设施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及风险成本的总和。仓储物流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对整个物流成本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主要表现在:

1.仓储活动可以解决供求时间的差异。如有的商品是季节生产、常年消费;有的商品是常年生产、季节消费;也有的商品是季节生产、季节消费或常年生产、常年消费。无论何种情况,产品从生产过程进入到消费过程之间,都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货物通过储存过程,化解了供求之间的矛盾,在时间上也创造了新的效益。

2.仓储活动可实现商品由生产地到消费地的转移。仓储活动可解决生产与消费在空间、时间及品种、数量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发挥仓储活动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和桥梁作用;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在商品生产与消费地理上的分离;衔接商品生产与消费时间上的不一致;调节商品生产与消费方式上的差异;权衡运输负荷,降低运输成本。如成批生产,整箱运输,在仓储过程中进行拆分以利零售等功能。

二、仓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本控制的内容

1.在储材料成本的管理方面。物资在储存过程中所消耗的衬垫材料在仓储成本中占很大比重。降低仓储成本的最大潜力在于节约衬垫与苫盖材料以及有关人工费用的支出,寻找既能节省部分成本费用的开支,又能保证物资管理质量的物资管理方法,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充分挖掘设备的潜力。在仓储成本的管理上也要实行分口、分类管理,加强经济核算,促使仓储成本不断降低。

2.在库内装卸搬运成本的管理方面。物资进出仓库主要依靠装卸搬运作业来完成。装卸搬运机械的设备折旧费用,是仓库内搬运装卸成本中比重最大的费用。因此,仓储部门应首先注意在选择适用机械设备时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应防止不顾实际需要,贪大求洋,无端增大仓储设备折旧的做法。

3.在仓储人工费用的管理方面。仓储人工费用的支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仓储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费、津贴等;二是仓储生产工人的工资、奖金、津贴、福利费等。仓储人工费用的管理,应着重于尽量减少非生产工人的工资支出,因这部分成本费用支出与仓储作业量没有直接关系,应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降低仓储成本中活劳动的消耗成本。此外,选择合理的劳动组织形式、工资形式,对于降低人工费用也有重要影响。

三、降低仓储成本的措施

降低仓储成本要在保证物流总成本最低和不降低企业的总体服务质量和目标水平的前提下进行,常见的措施有:

1.用“先进先出方式,减少仓储物的保管风险。”先进先出。是储存管理的准则之一,它能保证每个被储物的储存期不至于过长,减少仓储物的保管风险。

2.提高储存密度,提高仓容利用率。其主要目的是减少储存设施的投资,提高单位存储面积的利用率,以降低成本、减少土地占用。

3.采用有效的储存定位系统,提高仓储作业效率。储存定位的含义是被储存物位置的确定。如果定位系统有效,能大大节约寻找、存放、取出的时间,节约不少物化劳动及活劳动,能防止差错,便于清点及实行订货点等的管理方式。储存定位系统可采取先进的计算机管理,也可采取一般人工管理。

4.采用有效的收测清点方式,提高仓储作业的难确程度。对储存物资数量和质量的监测有利于掌握仓储的基本情况,也有利于科学控制库存。在实际操作中稍有差错,就会使账物不符,必须及时且准确地掌握实际储存情况,经常与账卡核对,确保仓储物资的完好无损,这是人工管理或计算机管理必不可少的。此外,经常监测也是检测被存物资状况的重要工作。

5.加速周转,提高单位仓容产出。储存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是将静态储存变为动态储存,周转速度一快,会带来一系列的好处:资备用转快、资本效益高、货损货差小、仓库吞吐能力增加、成本下降等等。具体做法诸如采用单元集挟存储,建立快速分拣系统,有利于实现快进快出、大进大出。

6.采取多种经营,盘话资产。仓储设施和设备的投入,只有在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收益,如果不能投入使用或只是低效率使用,只会造成成本的加大。仓储企业应及时决策,采取出租、借用、出售等多种经营方式盘活这些资产,提高资产设备的利用率。

篇3

在仓库管理中,电子装备的主动适应并不是指装备可以不受夕肋影响,按照自己的规定或设置目标行动,而是指通过人为的干预,以仓储的科学化管理为根本目的,结合电子装备特点、仓库特征、存储技术指标等,对即将入库的电子装备,在不影响其基本性能和特征的情况下,对局部因素进行相应改造,使其主动符合仓库现有存储条件的行为。它和传统的仓库存储模式存在本质区别,电子装备的主动适应性存储可以防山仓库的重复建设和经常性改建,更具有经济性。同时,电子装备进行相应改造,主动适应仓库标准,有利于管理人员的管理维护工作,增强了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

2研究目标与基本原则

2.1研究目标

紧密结合当前电子装备存储现状,在认真总结分析电子装备存储管理规律的基础上,深刻把握电子装备管理与效益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一套能满足现阶段电子装备特点的管理方法,使得电子装备存储更加合理规范,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2.2基本原则

(l)依法存储,确保性能。法规制度是电子装备存储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它明确规定了不同电子装备存储管理的基本条件。要切实结合电子装备特点,增强管理的可行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确保电子装备的技术陛能和基本参数不改变,绝不能为了满足存储要求而改变电子装备相关技术指标,外形等。

(2)贴近实践,科学实用。主动适应的存储模式,就是为了适应电子装备仓储管理更加科学、简捷、高效,因而这种存储模式必须符合科学实用的基本要求,方便仓库加强对电子装备的管理,简化管理步骤,优化管理流程,尤其针对大批量电子装备的管理,更要体现出这种存储模式的优势所在。

(3)注重系统,完善体系。基于主动适应技术的存储模式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从人员上讲,要积极协调装备生产商与仓库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分巨职责,搞好工作沟通与配合。从改造内容来看,仓库要有标准化的配套和定级准则,并自成一个级系统,装备的主动适应改造要以这种标准化的仓库为基准。从规模上讲,按照存储任务,时间等不同,要对电子装备仓库区分定级,并完善相应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各级仓库管理系统要具备统一接口,实行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做到系统之间相互溶合,具备互操作能力。

3主动适应存储模式设计

基于主动适应技术的电子装备存储模式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仓库标准化建设和电子装备的主动适应性改造。

3.1仓库标准化建设

仓库的标准化建设是电子装备主动适应改造的前提和参照准则,依据仓库存储级别的不同,其标准化建设实质是以存储条件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差异化的建设。具体包含以下四个方面:()l合理确定仓库级别。仓库因担负电子装备存储任务不同,在存储电子装备种类、存储时间、存储规模、存储流程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确定仓库级别关系到仓库建设全局,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综合评判。(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仓库基础设施建设要依据仓库级别而定,合理确定仓库建设地理位置,仓库占地面积,仓库规模、库房规格、数量、库区道路、地面承载能力等。(3)配套业务建设手段。业务建设主要包括装备登统计、装备存储、装备调拨和装备出入库等,要着眼信息手段管理仓库,采用二维条码、射频标签识另PAD、无线通信、全球定位等技术建立仓库管理手段。(4)构建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实质就是对信息的感知和评判。在系统构建上,要建立互联互通的通信网和计算机网络,实现数据接口标准化和网络协议的规范化,实现信息共享。

3.2电子装备的主动适应性改造

电子装备的主动适应性改造,是参照仓库的存储条件而进行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l)赋予装备智能化的身份标签

赋予装备智能化的身份标签,主要通过采用二维条码、射频标签识别等技术,为每个包装箱或单个电子装备进行标识。身份标签的相关信息要以仓库的数据接口和网络协议为依据,确保不但生产厂家可识别和采集,仓库的每个读卡器也可识别和采集,并能顺利将所需信息反馈到仓库综合管理系统。

(2)进行技术维护处理

一是增加充放电装置。对于需要定期充放电的电子装备,通过设置外接电源线,将装备充放电接口外延至包装箱外部,装备入库时直接将该连接线插入器材架上充放电接口,装备的外包装箱上可开设电量显示屏,通过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管理,在电脑终端上可以清晰显示装备当前电量,下次充电时间等,并通过智能化的管理统一进行充放电,或者有选择的进行操作,可以极大优化管理方式。二是进行防静电处理。通过外接线的方式,使每个包装箱具备独立可靠的接地装置。依据防静电等级要求,选择不易产生静电的包装材料,使得装备在存储过程中不易产生静电。控制工艺过程,使之不产生静电或者使产生的静电不超过危险程度。也可以通过在包装箱内外增加加抗静电剂,或者涂导电涂料防静电。三是进行防磁处理。防磁处理主要是用防磁类材料,屏蔽易受磁场损害的装备元器件,以达到重点部位防磁,确保装备性能的效果。四是进行防湿处理。

(3)规范化设计包装箱

篇4

5月12日四川省发生强烈地震以后,国家粮食局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成立了以聂振邦局长为组长的抗震救灾领导小组。之后,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千方百计地对四川灾区进行支援。当灾区提出需求后,陕西、湖北、青海、甘肃、河北、云南等6个省粮食局很快为灾区筹备了100万条麻袋,随时准备调用,在此特别予以表扬。5月13日国家粮食局军粮中心派人到灾区,现场协调解决10余万救灾部队、武警、预备役人员和专业救援队伍等的军粮供应问题。粮食工作是抗震救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粮食局党组研究决定,一方面抓抗震救灾,保证灾区粮食供应,尽快恢复生产,减少灾害损失;另一方面要继续推动全国的粮食流通工作,为抗震救灾和经济建设提供支持。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抗震救灾的支持。因此确定原来已经布置的各项工作,只要不和救灾矛盾,就按原计划向前推进。在此背景下,我们按计划组织了粮食科技周活动、仓储工作会议以及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会议等重大活动。从今天开始,是三天全国哀悼日,我们的会议取消正常工作以外的所有安排,以表示对灾区的支持、对逝者的哀悼。在这样一个时刻,更希望大家集中精力开好会。

从1999年原国家粮食储备局在南京召开全国粮食仓储工作会议以来,已经近10年了。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粮食仓储工作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是:十年来,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国粮食储备体系基本建成;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进展顺利,“三老”问题基本解决;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加强;粮食仓储技术不断创新,新理论、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凝结仓储工作实践经验而制(修)订的一系列新标准、新规范颁布实施;一批专业人员进入仓储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上述变化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分析粮食仓储工作的新形势,研究粮食仓储工作的新问题,提出对粮食仓储工作的新要求。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认真总结近年来仓储工作的成绩,分析当前仓储工作形势,交流工作经验,宣传贯彻新颁布粮食储藏技术标准,推进仓储规范化管理进程,开创粮食仓储工作新局面。

一、十年来仓储工作的主要成绩

十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带领广大粮食战线职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流通政策,强化粮食仓储基础地位,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粮食仓容总量有了显著增加。1999年,我国共有粮食仓储企业5.4万户,仓容2.05亿吨。到2007年,我国粮食仓储企业因体制改革等因素减少到1.8万户,而仓容增加了1.15亿吨,达到3.2亿吨,增长了56.1%,基本消除了露天储粮的情况,解决了仓容不足的问题。另外,粮食仓储配套设施也得到改善。到2007年,全国粮食烘干能力达到5.08万吨/小时,地坪1.7亿平方米,罩棚1206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1207条、1491.7公里,码头泊位2113座。在总量增加的同时,粮食仓储设施布局也得到了改善,形成了大连北良、辽宁营口、辽宁锦州、广东新沙港、广东东莞、上海外高桥、江苏张家港、浙江舟山等一系列重要粮食物流枢纽,它们在促进粮食流通、保障粮食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仓容总量的增加和基础设施的改善,除得益于国家三次大规模粮库建设外,各地也利用地方财政资金、银行贷款和企业自有资金等建设了一大批粮库,其中,地方投资比较多的省份主要有福建、广东、江苏、浙江、河南等。

(二)粮食仓储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一是仓型结构更加合理。到2007年,全国总仓容中约80%的仓房已经实现散装储存。浅园仓、立筒仓等便于散粮装卸周转的仓容已经达到3410.7万吨,占有效仓容的11.9%。平房仓的整体质量也显著提高,仓房的密闭、保温、隔热性能大大改善,仓房完好率达到90%以上。二是仓储装备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底,全行业共配备散粮运输火车2966辆,散粮运输汽车6798辆,运输船舶84艘。各企业共装备粮食输送设备11.7亿台,清理设备3亿台、汽车衡1.35万台。目前,大中型粮库基本实现机械化进出仓作业,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工作条件。三是储粮新技术广泛应用。机械通风、粮情检测、环流熏蒸、谷物冷却等4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我国粮食储藏技术实现突破。目前全国装备机械通风系统的仓容为1.98亿吨,占有效仓容的68.9%;装备环流熏蒸系统的仓容为1.08亿吨,占有效仓容的37.6%;装备粮情测控系统的仓容为1.45亿吨,占有效仓容的50.5%;装备谷物冷却机835台,为粮食储存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粮食储藏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进展。近年来,我国粮食储藏专家提出了粮食储藏生态理论,并在粮库建设和粮食储藏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科研院所组织开展了低温储藏、气调储藏、低氧储藏等技术的机理研究,并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组织开展了粮食储藏品质、真菌毒素、害虫抗药性等方面的研究,并创新了相应的检测方法。

另外,在3批国债项目建设中,我们还组织开展了气调储粮试点项目、低温储粮试点项目、粮食输送减少破碎试点项目、烘干机自动控制试点项目、就仓干燥试点项目、散粮汽车试点项目、312专项等项目,这些试点项目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有些技术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为今后粮食仓储行业发展做了大量的技术储备。

(四)粮食仓储管理制度框架初步形成。《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的实施,为仓储管理制度框架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两个条例之后,我局会同有关部门了《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办法》、《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办法、规定和规范性文件,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粮食仓储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出台了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粮食仓储设施管理制度、示范库站建设制度、规范化管理评价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对粮食仓储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的要求。另外,《粮食仓库管理办法》已经纳入国家发改委08年立法计划,我们将积极努力,争取年内出台。

这些规章、制度、办法和规范性文件涵盖了储备粮、政策性粮食、商品粮的收购、运输、库存、轮换、质量管理等各个环节,对于提高流通效率、保证粮食质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促进了粮食仓储工作水平的逐步提高。

(五)粮食仓储技术标准体系初步建立。2004年,我们委托有关单位编制了《粮油储藏技术标准体系》。根据体系的规划,粮食仓储行业需要编制138项行业标准,其中约50项为行业核心标准。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粮油储藏技术规范》、《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规程》等37项重要标准的编制任务,还有《粮食仓储规范化管理评定》等16项标准正在编制中。已经和即将的标准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全面总结吸纳了近年来粮食储藏技术与管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比如生态储藏理论、低温储藏技术、电子测温技术等;二是适应粮食仓储形势变化的要求,强化了绿色储粮技术、成品粮储存、安全生产、农户储粮等内容;三是标准内容更加严谨科学,通过复核、验证,对相关数据进行了调整;四是吸取了国际成熟做法和先进经验,逐步与国际接轨,采纳了国际标准相关原则,国际化程度更高。这些标准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粮食仓储规范化管理的进程。

(六)粮食仓储规范化管理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过去,粮食仓储行业创造了辉煌的历史。1953年,浙江余杭县仓前粮库创造了影响深远的“四无”经验,“四无”活动在粮食行业一直持续开展了半个世纪,至今仍有现实意义。1966年,河北玉田县粮库提出了“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口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粮食人,已经成为粮食仓储行业的精神,该库代表也曾3次受到主席的接见。

近年来,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粮食仓储设施水平不断改善,粮食仓储工作基础、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管理目标都发生了根本变化。面对新形势,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粮食企业积极探索,在仓储管理方面又取得了新的成绩。北京、中粮集团开展了规范化管理“千分制”评价活动,天津、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川、宁夏等地开展了规范化管理活动,山西、云南等地开展了示范(达标)粮库建设活动,浙江开展了“星级粮库”评比活动,中储粮总公司开展了“精细化管理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收到很好的效果。粮食仓储企业库区干净整洁、设施设备配套完好、粮情安全稳定、职工精神面貌良好、档案资料齐全、经济效益逐步好转。一些企业还通过了ISO质量体系认证,管理水平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目前,在粮食仓储企业中,奋发向上、努力创新的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七)农户储粮项目取得进展。2004年,我局与有关部门启动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项目,按照“技术、装具、方法、药剂、培训、服务体系”六位一体的基本思路,开展了农户储粮技术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定型了10种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农户储粮仓型,成功开发了3种高效低毒储粮药剂,形成了6套农户储粮技术模式;在互联网上成功开通了“农村储粮专家咨询系统”,为农民提供全面的粮食储藏知识查询和技术咨询服务;组织编写了《农户安全储粮技术手册》,制作了《农户安全储粮实用技术》VCD;在11个省进行了技术示范,并通过“粮食科技周”等活动,在全国范围进行了宣传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安徽省粮食局从省财政筹措资金,每年逐渐把工作推向深入。新疆粮食局也结合新疆特点,利用省财政资金独立开发了适合新疆地区的农户储粮装具。另外,2007年,国家粮食局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在辽宁、山东、四川三省启动了“农户储粮试点项目”,项目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项目进展顺利。目前,我们正在与发改委协调,力争今年能够适当扩大试点的范围,全面推动农户储粮安全。

二、粮食仓储工作面临的形势、问题和我们的工作目标

(一)粮食仓储工作面临的形势。目前,我国粮食供求和市场形势十分复杂,保持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难度加大,需要我们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加强对粮食的宏观调控。从国际粮食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看,全球粮食供需形势复杂多变,国际市场粮价扑朔迷离。去年以来,由于欧佩克石油限产和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粮食减产、生物质燃料生产快速增长对粮食需求增加,国际市场粮食供求趋紧。在美元贬值、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粮食生产成本增加和国际投机资金炒作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国际市场粮价居高不下。随着国内态势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程度加深,国际市场对国内粮食供求和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保持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的难度加大。特别是最近国际市场大米价格爆涨,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引起社会动乱,再次为我国粮食安全敲响警钟。

从我国粮食供求总量看,当年粮食产需基本平衡,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4年丰收,2007年总产量达到10030亿斤。粮食消费平稳增长,当年产需基本平衡。国家粮食库存充裕,粮食供应是完全有保证的。但是我国植物油产不足需,对外依存度超过60%,而且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从长远看,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粮食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从粮食品种和区域结构看,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小麦、玉米和稻谷产销基本平衡,但玉米工业消费快速增长,大豆产不足需,缺口较大;13个主产区粮食产大于需,11个产销平衡区的缺口有所扩大,7个主销区的粮食自给率进一步下降。我国粮食库存主要集中在粮食产区,主销区的库存比较薄弱。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这些矛盾将更加突出。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粮食仓储工作体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我国粮食库存总量将长期保持较大规模。受全球粮食供求多变,国内粮食增产难度加大,城市化水平提高,农户储粮减少等因素影响,我国的粮食库存总量将长期保持较大规模,这是对粮食仓储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我国粮食物流总量将进一步扩大。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存在品种、区域不平衡的状况,而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消费习惯的改变,今后农户自产自用的粮食总量逐步减少,进入社会流通的粮食总量将逐步增加,如何做好粮食仓储工作,提高粮食物流效率,是我们下一步面临的重要课题。

——粮食仓储企业多元化增加了监管难度。据统计,2007年全国粮食仓储企业中非国有企业已占17%。另外,粮食加工运输企业及非粮食行业的仓储企业也开始进入粮食仓储市场,给传统粮食仓储企业带来冲击。由于多元所有制企业中的大多数企业仓储条件较差,仓储设备不足,专业人员缺少而且游离在现有管理体系之外,加大了行业监管的难度。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食品安全意识增强,对粮食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将更加关注主食食品的营养、卫生和安全,这对粮食储藏期间的品质保证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粮食仓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近十年来我国粮食仓储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一是仓储设施还不能满足粮食储存的要求。一些地区的仓容总量偏少,不能满足粮食收购、储存的需要;需大修、待报废的仓容比例偏高,储粮安全存在隐患;现有仓储设施还存在布局、仓型不合理问题;另外,一些仓储设备还存在工作效率不高,粮食破碎率增加较多以及能耗较大等问题。

二是先进粮食仓储技术创新不足。生态储粮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粮食基础参数体系尚未建立。熏蒸剂替代技术、绿色储粮技术、节能技术、粮食减损技术等关键技术创新不足,有待取得突破性进展。粮食仓储技术推广体系尚未建立,一些成熟技术推广不够广泛,科技对粮食仓储行业的贡献率偏低。

三是现行的仓储管理机制还不能适应行业发展要求。现行仓储管理机制还不适应仓储企业多元化发展趋势,在监管范围、监管手段、监管方法和监管目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仓储管理还存在体制、机制不顺和管理粗放等问题,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标准、地方技术标准体系的创建工作刚刚起步,行业技术标准的应用水平总体不高,阻碍了企业发展。

四是现有的仓储管理队伍整体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总体上看,现有仓储管理人员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技能素质、职业素养、管理水平等方面还存在差距。仓储企业对职工的在职教育投入不足,在职培训、在职教育总体水平不高。仓储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还不健全,企业职工的创新能力和工作热情需要进一步调动和激发。

(三)粮食仓储工作的总体目标。近几年,我国粮食仓储工作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加快仓储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改善粮食仓储设施的基础条件。以生态储藏理论为指导,加大粮食储藏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提高粮食仓储技术应用水平。以贯彻新标准为契机,规范粮食仓储管理行为,降低粮食损失损耗、降低能耗和费用,保持库存粮食品质。以规范化管理为目标,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提升粮食仓储企业从业人员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三、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粮食仓储工作的新局面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总理在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进一步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是保证市场供给、抑制通货膨胀、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迫切要求,是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变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是顺利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当前,粮食安全已经成为社会稳定和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央指出“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国粮食局长会议的要求,切实做好粮食流通工作。以学习贯彻粮食储藏技术标准为契机,全面推进仓储规范化管理活动,努力开创粮食仓储工作的新局面。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维修工作。要以企业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要通过规划引导、重点扶持等方式,进一步优化粮食仓储设施的区域布局,建设和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粮食物流中心,适应粮食流通形势的变化要求。要利用部分企业退城进郊的机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粮食仓储设施功能,提高粮食流通效率。要科学论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严格管理,保证仓储设施建设质量。在做好新仓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旧仓的维修改造工作。旧仓改造一方面可以增加有效仓容数量,改善粮食仓储条件,还可以消除安全隐患,避免生产事故发生。旧仓改造的重点是仓房密闭改造、保温隔热改造以及其他影响粮食储存安全的改造。各地要加强对旧仓改造工作的指导,对本地区旧仓改造工作一是要有一个总体部署和战略安排;二是要对本省仓容调查研究后有个改造的技术指导意见,如密闭、隔热、测温、通风等要有个改造规划;三是要有个很好的旧仓改造管理办法。湖北、江西旧仓改造做得比较好。各地要扩大旧仓改造资金来源,提高改造资金使用效率,完善旧仓改造标准,保证旧仓改造质量。另外,3批国债建设项目已经全面投入使用,并成为承储各级储备粮的中坚力量。各地要加强国债项目的维护工作,定期对仓房门窗进行检修,保证仓房密闭性能。定期检查仓房的防水防潮情况,及时修复出现的损伤,保证仓房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在仓房建设和维修中,要注意先进适用技术和成熟产品的推广应用。如粮情测控系统中的数字传感器技术、仓房门窗密闭技术等。

(二)推进粮食储藏技术开发创新和推广应用。粮食科研院所要加强粮食基础参数和粮食储藏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为粮食储藏技术创新提供支撑。要加大粮食储存品质控制、节能降耗技术、数字化管理技术、绿色环保杀虫技术、气调储粮技术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力争有所突破,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各地要全面总结机械通风、粮情检测、环流熏蒸、谷物冷却等4项新技术使用经验,提高4项新技术应用水平。要积极推动成品粮储藏保管技术、控温储粮技术、密闭储粮技术、节能通风技术、就仓干燥技术、散粮装卸运输技术、防破碎技术等先进实用储粮技术的研究应用,提升粮食仓储技术应用水平。要通过技术示范、政策引导、经验交流、会议研讨、人员培训等方式,建立健全粮食储藏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速度,把科研成果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要鼓励企业职工立足岗位,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切实解决仓储管理中的实际问题。鼓励“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促进企业和研究机构、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研究效率,加快研究速度,提高研究质量。

(三)创新粮食仓储企业的管理模式。上个世纪50年代,原粮食部在全国推广了浙江余杭的“四无粮仓”经验,后经多次修改完善,形成了“一符四无”管理模式,为推动我国粮食仓储企业管理进步做出巨大贡献。当前,“一符四无”管理模式仍有现实意义,各地要继续坚持开展“一符四无”活动。在活动中要结合粮食仓储形势变化趋势,创新活动形式、调整活动内容、改进评价方法,提高“一符四无”活动的水平,扩大“一符四无”活动的影响力。另外,各地要借鉴本次会议交流的典型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现有工作基础,进一步梳理本地区、本单位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思路,明确规范化管理工作目标,拓展活动范围,提高规范化管理活动水平,促进仓储行业发展。开展粮食仓储规范化管理工作的要求是:仓储管理业务流程规范,设施管理规范,设备管理规范,工作制度规范,岗位职责规范,工作要求规范,文件档案规范。企业仓储规范化管理的总体目标是:职工队伍稳定,设施设备完善,库存粮食安全,管理效率提高,管理成本降低,企业效益增加,发展后劲增强,社会影响扩大。下一步,国家粮食局将抓紧出台《粮食仓储规范化管理评价》等技术标准,为各地开展规范化管理活动提供技术支持。要逐步推广各地规范化管理的经验,促进整个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开展ISO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切实提高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

(四)完善地方和企业的标准制度。国家粮食局已经了《粮油储藏技术规范》、《储粮化学药剂管理与使用规范》等一系列技术标准,正在组织力量制订《粮食仓库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国家力争再通过两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行业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

各地要根据已经和即将的技术标准和规章制度,结合本地粮食仓储工作特点,抓紧修订、编制本地区粮食仓储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形成本地区粮食仓储技术标准和制度框架,规范本地区粮食仓储管理行为。在编制本地区粮食仓储技术标准和规章制度时,要坚持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要立足实现对全社会粮食仓储企业的监督管理,要力争实现粮食品质、粮食数量、经济价值等目标协调统一,要贯彻节能减排绿色储粮技术的推广,实现粮食资源合理利用。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指导企业逐步建立企业自身的标准框架,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标准是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向社会提供优质仓储服务的重要条件。仓储企业要重视企业标准建设工作,通过企业标准的制订,形成企业的管理特色。同时,企业要逐步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细化工作要求,明确岗位职责,提高仓储工作质量;要强化企业的战略管理,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要建立健全企业的创新机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规范评价行为,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五)进一步强化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国家粮食局已经委托成都所撰写了《粮油储藏重要标准理解与实施》培训教材,并计划举办一次培训示范班。请各地区、各单位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安排,认真做好新标准的宣传贯彻和人员培训规划,力争通过2年左右的时间,把骨干仓储管理人员轮训一遍,让各级粮食仓储管理人员、粮食企业仓储工作人员了解、熟悉并能灵活掌握这些标准。要尽快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精通业务、勇于创新、认真负责的仓储队伍。在培训工作中,要注意形式的创新,可以请专家讲课、可以搞知识竞赛、可以组织技能比武、可以由省里统一组织,也可以由各地区、各企业自行组织。国家粮食局将做好教材、师资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在学习贯彻标准过程中,要注意发挥领导的表率作用,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分管仓储工作的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在行业内形成人人懂标准、开展工作靠标准、监督检查看标准的新局面。

篇5

关键词:现代园林;施工管理;进度控制;成本管理

1.现代园林施工管理的基本方法

现代园林施工单位在其项目管理方面主要的工作任务是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和施工成本等多个方面的管理与控制,目前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是目标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方法主要被应用在现代园林施工管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合理确定每个项目的组织层次,多个部分形成合理有效的任务分工,并及时提出完成每项施工任务的具体要求和工效要求;(2)将每个项目的组织任务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兼顾成果性目标(比如说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等)和效率性目标(比如说施工成本和工作效率等);(3)达成目标。落实每一个目标到责任主体,并明确每一个责任主体的权利和责任义务,落实对责任人的检查和监督权限;(4)在目标的落实过程中要组织协调与控制,主动发现偏差并及时分析原因和纠正问题;(5)对于落实目标的执行过程进行最终的结果评价,将目标的执行结果和计划目标进行合理比对,从而对目标管理的成效做出最为直观的掌握。

2.现代园林施工进度管理

现代园林施工进度管理主要的控制手段包括规划、控制和协调,我国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方面主要应用的控制措施包括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两种,分别概述如下:

(1)组织措施。在接到中标通知书以后,首先应该按照施工图设计的要求做好初步的工程概预算,为整个工程项目做好基本的施工条件准备。鉴于建设单位和监理机构对施工工期具有明确的要求,组织现场施工材料、设备、施工机械和施工劳务队伍的进场和仓储都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计划,以确保工程的连续施工,从而确保施工合同约定的竣工交工日期之前完成整个工程任务。

(2)技术措施。合理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任务,根据不同工序、不同工艺合理划分施工任务段,以互不干扰施工的原则组织现场施工。同时,采取动态施工计划管理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施工进度管理目标,且在施工过程中实时跟踪,根据实际施工进度调整施工进度计划。现场施工应充分考虑有利地段的材料堆放与仓储,可提高材料的周转速度。提高施工的机械化程度,全面发挥专业施工单位自身的实力优势,严肃施工的各项纪律,并执行施工组织设计的各分部分项施工手段及进度计划,从而确保各分部分项工程特别是关键工序中做到切实根据施工进度安排逐步实现施工进度目标任务。

3.现代园林施工成本管理

现代园林施工成本管理主要是以降低工程造价为基础,通俗讲就是对工程项目进行施工成本控制。施工成本控制指的是工程项目的成本在其形成过程中,对施工消耗的人、物力资源和其他费用开支进行合理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旨在将工程施工成本费用降至最低,即可实现施工成本目标。

(1)强化合同预算的管理强度,实现工程预算收入的增加。编制施工图预算要充分考虑到拟施工发生的各项基本成本费用,涉及合同规定的属于费用包干性质的定额补贴都应该列入到施工图总预算当中,主要是通过工程价款结算完成对建设单位索取补偿费用的目的。

(2)基于“开口”合同,增加工程预算收入。通常讲,根据施工图和预算定额编制的施工图总预算,应该受到定额的严格约束,极少会出现灵活收缩的余地,但“开口”合同则不然,它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在工程造价中可实现创收的可能性非常大。

(3)多需求可实现变更的可能性,并及时办理增减账。随着工程施工的深入,变更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只有存在变更必然会为工程施工内容带来增减或工序的改变,这样一来必然也会影响整个工程施工成本费用的支出。因此,现代园林施工成本管理在变更过程中,对既定的施工方法、施工机械设备的利用、施工材料的供应和劳务调配等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并对可实施变更的内容结合以上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的估价,及时办理增减账的手续,最终通过工程价款结算从建设单位索取补偿费用。

4.现代园林施工安全管理

4.1坚持安全与生产同步的管理基本原则

施工全过程坚持以安全与生产同步的管理基本原则,管理施工生产就必须严抓安全文明,所有的安全都应该寄寓与施工生产当中,通过安全生产发挥其该有的促进作用和保障作用。同时,施工生产活动应该是全员活动、全过程活动、全方位活动的动态管理,不可忽视其重要性。

4.2严格控制人行为和物状态的不安全性

全面分析已发生安全质量事故的成因,特别对人行为和物状态作重点研究,从人和物两方面着手。

篇6

(江苏南京河西管委会,南京210019)

(HexiAdministrativeCommitteeofNanjing,Jiangsu,Nanjing210019,China)

摘要:本文以A公司为例,从该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上入手,使用作业成本法核算该企业的真实、客观的成本构成。结合核算结果,寻求控制企业物流成本和优化企业物流管理的途径,最后为企业的物流成本优化的具体措施提出一些建议。

Abstract:ThispapertakesACompanyastheexample,takesthepresentsituationoflogisticscostmanagementofthisenterpriseanditsproblemsasthebeginningpointtoaccounttherealandobjectivecostofthisenterprisebyactivity-basedcosting.Combinedwiththeaccountingresults,thispaperseeksthemethodsofcontrollingthelogisticscostandoptimizinglogisticsmanagementoftheenterprise,an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forthespecificmeasuresofthelogisticscostoptimizationfortheenterprise.

关键词 :物流成本;物流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物流成本控制

Keywords:logisticscost;logisticscostaccounting;activity-basedcosting;logisticcostcontrol

中图分类号:F25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1-0016-03

0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物流管理技术的日益普及,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如何调整管理模式获得竞争优势成了各大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很多企业在顾客压力下提高产品价格无望的情形下,降低成本成为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物流成本作为企业成本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企业第三利润的源泉。但目前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管理体系还不是很完整,物流成本核算中所反映的物流成本严重超标的问题只不过是冰山一角,企业内部消耗的大量的物流费用的用途还没有得到揭示,由此造成的成本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直接影了企业的发展完善和经济效益。因此,物流成本控制对企业降本增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降低物流成本成为企业应对市场的残酷竞争、取得高额利润和维护与客户关系的重要途径。

对于企业管理来说,合理有效地采取各种方法,动态、全面地监控和管理物流成本至关重要。而作业成本法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简单来说,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通常是以部门单位进行成本分分配和归类的,作业成本法以活动作为基础,把成本按照活动进行分配,并且确定各个活动在每个产品上的分配,然后将此作为依据计算出产品的成本,以作业成本法核算的方式来对企业物流成本管理进行研究与控制,能够发现企业成本中的浪费,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这是物流成本计算的一种创新,是一种可取的尝试。

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模型

1.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最早的作业成本法其目的是计算产品制造成本,正确分配制造费用。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产品和资源之间引入作业这个中介,其基本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

参考上述原则,依照以下两个步骤进行作业成本计算:

首先,确认作业、主要作业、作业中心,将同性质作业归类形成作业成本库;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库。作业会造成资源的耗用,而作业消耗资源的原因或方式就是资源动因,所以,间接费用应当根据资源动因归集到代表不同作业的作业成本库中。

其次,以作业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产品消耗作业,产品的产量、种类及生产批次等决定作业的耗用量,作业动因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消耗的原因和方式。明确了作业动因,就可以按各最终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量的比例将归集在作业成本库中的间接费用进行分配,计算出产品的各项作业成本,进而确定最终产品的成本。

1.2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模型

1.2.1划分作业中心

作业中心作为同性质作业的集合,提供关于每项作业的成本信息和作业具体的执行情况信息。作业中心中各项作业成本汇集形成作业中心成本库。然后就可以按下式(1)计算出作业中心成本库的成本。

2基于作业成本法的A公司物流成本分析

A公司具有三十多年从事塑料制品开发、研究、生产经验的中型企业,公司主要生产PVC-U管材、管件、塑料异型材、塑钢门窗,PP-R管材、管件,PP捆扎绳,PVC压延膜,PE丝、线、网、绳等塑料制品。

物流成本指的是产品在时间上和空间位移(包括静止)的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劳动力的(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货币表现总和。所有的物流活动,比如说运输、包装、存储、流程加工等所需要的费用总和就是物流成本。A公司的物流成本主要包括了订单处理成本、运输装卸成本、仓储成本、质量检验成本、包装成本、协议成本(如表1所示)。订单处理成本包括了办公成本、文书成本及人工费用。运输装卸成本是企业对原材料在制品以及成品的所有运输装卸作业中所发生的费用,主要人工费用、营运费用和其他费用三方面,其中人工费用包括运输人员工资、津贴、奖金、福利和补贴等;营运费用包括公路运输管理费、营运车辆燃料费、养路费、保险费等;其他费用包括事故损失、差旅费和相关税金等。通常存货水平的改变不会影响仓储成本,但是存储地点的多少会改变仓储成本,仓储成本主要包括建造、购买或租赁等仓库设施设备的成本和各类仓储作业带来的成本。质量检验成本即质量检验时发生的成本,主要是人工费用居多。包装成本包括包装人工费用、包装技术费用、包装机械费用和保证材料费用等。协调成本主要是指企业为物流管理所发生的差旅费、交际费、管理信息系统费和其他杂费等。

2.1A公司使用的传统物流成本核算及不足

本文将以A公司生产的PVC-U和PP-R两种管材为例,展示物流成本的传统核算结果。

由于两种产品生产工艺基本相同,使用传统的成本核算的结果如表3。

则PVC-U管材的单位成本=696650/6000=116.11(元)

PP-R管材的单位成本=426650/3000=142.22(元)

由传统成本计算出的物流成本比较简单,不能详细明了地显示出那一部分费用支出所占总成本的比例较大。由表3可以看出采用传统方法计算出的PVC-U管材的成本是116.11元,PP-R管材的成本是142.22元。根据计算结果得知传统计算方法低估了产量较低而复杂程度较高的产品的成本,同时高估了产量较高而复杂程度低的产品的成本,导致产品的定价和利润严重偏离市场。若A公司继续使用传统的物理成本核算方法,难以核算出自身企业真正的物流成本,不仅无法做到科学准确的控制成本,还可能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作业成本法的出现很好的弥补了传统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中存在的弊端,可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2.2基于作业成本法的该公司物流成本核算

依旧将以A公司的PVC-U和PP-R两种管材为例,使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产品成本的过程如下文所述。

首先要确认作业和作业中心,如表4所示。

根据确定好的成本动因,结合A公司的实际情况,统计出两种管材的所消耗的成本动因数量和具体如表5所示。

然后选择成本库成本动因,应用作业成本法对PVC-U和PP-R两种管材进行成本核算。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统计两种管材各成本动因量和计算成本库、成本动因费率。(表6)

根据已知公式计算作业成本动因分配率,如表7所示。

已知各项作业动因分配率,根据分配率,求出各项成本分配,见表8。

在本案例中,以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求得的PVC-U管材的单位成本是116.11元,而PVC-U管材的实际单位成本是126.78元;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下PP-R管材的单位成本是142.22元,而PP-R管材的实际单位成本是120.95元。这种不真实的成本信息会影响企业管理经营决策者对经营决策的正确判断。所以,在A公司的物流成本核算中,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作业成本法的优势从而体现,它是不可代替的。

3结束语

公司物流活动和成本特性以及作业成本法的条件相符,可为物流产品提供合理的定价依据,能较好地克服物流成本核算的不足。若A公司继续使用传统的物理成本核算方法,不仅无法做到科学准确的控制成本,还可能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推行作业成本计算法,可以将成本控制的重点深入到物流活动作业层次,在物流成本与物流成本发生的原因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达到控制成本发生原因以及控制成本发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静.浅析作业成本法在工业企业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11.

[2]陈艳.论物流作业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实施[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3]陶然,陆敏.作业成本法在汽车回收中心物流成本控制上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9,02.

[4]周凌云,朱艳茹.基于ABC的物流服务定价决策模型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1,03.

篇7

大型土木工程中的采购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工程采购与一般意义上的商品购买有所不同,工程采购是指通过努力以各种方式从工程组织外部获得货物和服务,它贯穿于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是工程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大型土木工程采购按照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货物采购、工程采购和咨询服务采购,其中货物采购和工程采购为有形采购,咨询服务采购为无形采购。本文主要研究货物采购和工程采购的管理。货物采购包括机器、设备、仪器、建筑材料等,以及与之相关的运输安装、测试、维修、培训等服务。工程采购是指通过招标或者其他形式选择合格的承包单位来完成项目的施工任务,并包括与之相关的人员培训和维修等服务。目前,我国大型土木工程的物流采购管理机制尚不完善,为实现土木工程的高效益,需采用现代化物流管理技术,细化完善土木工程系统的材料设备采购管理机制。

1.1细化材料设备品种分类的采购管理

土木工程架构庞大、细目众多,所涉及的材料设备的品种浩繁,所以相对应的采购管理方式也可谓林林总总,具体到部门环节的管理核算途径模式也不尽相同。主要进行的采购流程包括材料设备造价编制、物资品类统筹、运输装卸费用支出等关键环节,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务必在相关主管部门的规章细则指导下,分阶段、多渠道、细途径地进行采购成本的总体核算,尤其是对于材料设备的收发登记、帐表账册记录整理,都需要采用实际成本法进行基本操作。而伴随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的引入适配,使得之前普遍通行的原材料设备进场模式逐渐衍变为现阶段的成品、半成品采购模式,这种新阶段下的新态势也直接增加了材料设备采购作业的难度系数,特别是对于成本核算部门的作业结构调整、操作手法改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要求相关采购管理人员立足企业实际,反复参照对比,有针对性地制定契合实效的物资采购与成本核算机制。

1.2拓宽纵深材料分类管理方法的途径模式

一方面加强对钢材、水泥、混凝土等工程消耗量大、适用范围广、成本投入多的A类材料设备的重点管理,尤其是在采购分类上,需要单独列出造价采编清单;另一方面,需要同时兼顾砖石、砂料、土灰等种类繁多、小项细碎的B类材料设备的具体分类、针对归纳,做到管理细目详细清晰。这种突出重点、兼顾细节的灵活多样的分类管理方式,不仅在宏观整体上保障了基本导向的正确,而且可以实现实时监控、针对改进、有序调节,从而快速有效的提升分类管理的总体效能。在进行工程施工项目的预算定额编制作业之时,相关人员需要秉持指标性限额管理的基本原则,组件式、系统化、时效性地对工程项目所需材料设备的种类、造价、装运等关键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对应备录,在严格依照采购物资预算定额分析总量的基本原则导向下进行合理实际的供应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过量供应导致的货币消耗与效益损失。

1.3贯彻落实公开平等的材料设备采购投标

相关决策管理人员务必保障土木工程材料设备采购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导向,严格规范采购招标的操作流程,并积极主动地配合相关监督部门的监督审核,确保“阳光投标、阳光报价”机制的稳定有效铺展。工程项目的采购部门务必依照本项目的预算总量与工程实际进度规划制定具体细化的采购方针计划,在进行公开招标之时,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必须邀请三家以上的相关竞标单位参与全程投标竞价。而相关主管领导、采购管理部门以及工程项目管理部门也务必参与旁听监理,从而增加采购投标的透明度,有效地保障竞标单位以及工程项目的利益。

2提升土木工程仓储作业水平

2.1夯实物资入库检验基础

由于运送至仓库的待入物资的运输流程可能会受到外部因素制约,相关采购人员务必在到仓前1至2天通知库管人员,以便让其统筹安排物资到库后的安放储存位置。而在物资到库进行仓检之时,相关库管人员应当协同物资采购人员、技术督导人员、档案管理人员以及施工监理单位代表人员共同进行实地实时、逐一比照的开箱验收,依照合同条款的细则条目,详细反复地对入库物资的数量、规格、质量进行检验,同时也要对重点物资进行随机清点、抽样核实,对于数量短缺、规格不符、质量低劣的物资要坚决不予入库,从而确保物资整体质量的良好稳定。而在确认物资的整体检查结果符合相关规定之后,参验的相关人员需要进行开箱验收单据的签字核对,然后将到库的物资有序入库安放,最终完成一整套严密规整的流程操作。

2.2科学集约地进行物资储存安置

鉴于在工程运转高峰期的物资入库流程繁杂、种类繁多,尤其是一些质量体积大、应用范围广的大宗物资需要根据施工作业需求随时调拨、反复调换,所以科学有序、规范集约的物资储存放置就显得至关重要。针对这一情况,相关库管人员可以采取班组结合、分工负责,即将常用的水机设备、一次设备、二次设备物资等都交由专职专业的管理员进行统一管理、实时监理,并具体划分明确权责归属,杜绝班组作业安排上的人员交叉重复,做好分区、分架存放及时迅速,明码标识规范严格。而在具体细致的流程性操作中,相关库管人员首先需要进行仓储区货物设备的整体化分区摆放安置,力求类别了然、标识醒目、台帐明晰;其次货物设备一经检测合格准予入库后,分类管理的相关人员务必及时迅速地进行货物设备的类别规格、型号标识、数量质量、分类别排放安置的条码标贴,以便于相关人员的查找调拨,并做到定时盘查、实时排查、随机抽查,最大限度保障货物设备基本信息的准确全面。

2.3严格细化物资出库的操作程序

物资出库是土木工程物资供应链条上的最后一道流程,也是必要而关键的决定性组件。严格实施规范细致的物资出库手续,预防控制冒领、误领以及领后补办手续等现象的发生,是物资出库管理作业的核心环节。在进行物资出库操作时,一方面出库手续务必要具备施工方领用人、施工单位物资负责人、仓库管理人员以及公司仓库主管部门负责人四方签字确认后方可出库,对于一些签字部门不全、签字不明确的不合规范的提交手续,坚决不予出库;另一方面,严格把关物资出库的货物设备对应调拨,最大限度地降低冒领、误领、领后补办相关手续等现象的发生频度,明确划分相关手续经办人员的权属责任,加强其职业道德塑造与实践技能锻炼,形成认真踏实、切实沉稳的管理氛围。

3优化土木工程系统物资配送体系

首先,相关人员需要立足企业整体实际,切实合理地选择经济实用的配送中心规划理念与组建模式,基于生产集约化、流通专业化、效益最优化的原则导向,合理统筹规划、切合实际确定规模,避免重复浪费规划建设,立足工程系统现有的仓储运输的基础设施,及时有效地进行物流配送中心的车库库区改造、运输车辆更新换代、运输人员技能培训等适配措施的全面升级,进一步拓宽配送业务的渠道,从而在整合优化物流配送组件配置的基础上形成高效专业的物流配送运营机制。

其次,系统的领导决策层应当选择高效灵活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科学集约的运营机制。首当其冲的是建立铺设结构严整、人员充足、调运迅速的配送管理中心,从而确保配送作业的物资采购输送、物资调度划拨、信息数据管理的迅捷高效;其次需要突出转运中心的辅助效用,有效担负配送中心运转职能分化适配,加强进货提运以及内部分送的作业效率与管理力度;最后要巩固加工中心的物资加工、类别分装、装运配组,做到协调同步、迅速高效。

篇8

物流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等职能,社会经济运行中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均涉及到物流。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使原来分散于不同经济领域和环节的相对独立的物流功能发生了密切的联系,统一为综合物流系统,这不仅提高了物流本身的运作效率,而且更好地适应了市场上用户对物流的要求,使物流业发展成为有别与传统运输、仓储行业的新兴产业。现代物流业一般由交通运输、储运、货代、流通加工和配送等行业构成。交通运输行业包括各种运输方式所实现的货物空间转移,也包含与之相关的起支撑、保证、衔接作用的许多辅助作业,如相应的装卸搬运、仓储、送货上门、上门取货、联运等;储运行业以储存为主体兼有与之相关的运输等功能;货代行业是介于货主和运输业之间的第三方,专门从事托运和货运委托业务,既为货主提供物流服务,又可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流通加工、配送行业是商品流通中从事的物流增值服务,如消费品的拆分包装、生产资料的套裁等辅助加工活动,以及商品配货、送货等多种物流服务。其中交通运输、储运、货代是物流业的主体,流通加工和配送是与商品流通密切相关(集商流和物流于一体)的行业。张文杰教授认为运输业是物流产业的主要行业,美国运输成本占物流成本比重不断上升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一看法。美国物流成本中运输成本的比重从1980年的46.5%上升到1999年的59.6%,是用于物流的最大费用支出。仓储费用是仅次于运输费用的物流开支,通常占物流成本的30%-36%,与运输费用合计约占到物流费用的95%以上。可见,运输和仓储是物流的主要行业。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互相分割,各项物流功能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虽然物流这一概念引入我国已有近20年的历史,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制约,对物流的认识主要处在理论分析和研究阶段,这期间尽管有过实际应用,可范围和效果都有限。近两年企业自发的对物流的需求,引发了一轮空前的物流热,物流热中遇到的问题之一是我国极度缺乏有关物流产业的经济统计资料,也没有全面的物流需求统计数据,使我们对物流的理解始终处于定性的认识水平上。物流企业在经营中因不掌握市场需求而存在盲目性。在物流的定量分析中,有关物流的统计指标选择是首先遇到的问题,相关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数量确定是进行研究的第二大难题,通过公开出版的报刊杂志和年鉴书籍获得所需要的数据绝非易事。有时为了分析问题的需要,只能利用现有的相关统计数据,如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因为运输是物流过程中实现货物空间位移的中心环节,用这两个指标来衡量物流规模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却不能真实反映物流的全貌。另有研究人员根据GDP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国民经济核算指标,结合国际经验来估计我国的物流需求量,这仅仅是从宏观上对物流需求的简单估算,是否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尚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因为不同的研究人员采用不同的比例估计物流需求,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三十不等,其间的差额较大,给理论分析带来了混乱,使实际工作无所适从。因此应该加强物流统计和调查,全面及时地反映物流供求状况和变动情况,准确掌握物流供求的规模和水平,反映物流供求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物流业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依据。从已经掌握的国内外文献来看,还没有这方面的系统研究,没有提出过通用性强且具有实用价值的具体测量指标。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探讨,对物流供求的概念及其计量进行分析,使之能够作为物流产业规划、物流市场发展和企业市场经营的工具得到初步应用,或者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物流统计指标选择

要进行物流统计调查,首要任务是选择和设计物流统计指标。西方国家主要采用就业人数、资本总投资构成、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三个指标进行服务业统计。据估计,有13%的劳动力参与物流过程,约19%的国民财富投资于物流产业,物流成本一般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15%。物流还创造了国民收入,产品的价值量因物流过程中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和物流服务新创造价值的追加而增加。为了全面反映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和物流服务供求状况,其统计指标的选择即要结合国外经验,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第一类是反映物流产业发展和物流服务供应的指标即物流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1994年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的货运和仓储部分。有研究报告即采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从业人员数及其比重、这些行业的固定资产和基本建设投资构成、国内生产总值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的比重说明物流业的发展趋势。但是不能以这些数据完全代表物流业,因其中含有客运及邮电通讯成分。

第二类为反映物流需求和物流支出的指标。物流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对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商品以及废旧物品、废旧材料等的配置作用而产生的对物品在空间、时间、作业量和费用方面的要求,涉及运输、库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需求等物流活动的诸方面。反映物流中运输需求的主要指标有货运量、货运构成指标,反映库存需求的有仓库容量、商品库存量等指标。根据统计资料的可得性确定物流需求的基本指标:货物运输量、货运量构成、商品和物资库存量。

物流总成本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用于物流的支出。控制物流成本是宏观物流管理的目标之一;就微观而言,降低物流费用是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

其它相关统计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人均收入、产业结构构成等。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会发生变化,会从单纯的商品需求向服务需求转化,从而使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达一定水平时,消费物流服务的需求即可出现,随后不断增长。也就是说,物流需求与人均收入、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物流需求作为商品需求的派生物,与消费品销售、生产资料市场直接相关,商品市场的规模直接决定物流需求的大小,因此物流需求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密切相关;农业、制造业、建筑业等产业中的物流需求主要是生产资料的位移、储存和流通加工等,这类产业物流与各行业的产值产量存在涵数关系。从宏观来看,由于物流活动遍布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相应地物流业的产出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各个产业的物流支出决定了物流成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应的比重。目前受基础数据的限制,特别是由于我国有关物流行业的产出及物流成本的统计数据缺乏,上述相关关系是不明确的。很难定量分析物流成本支出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GDP的相互关系,相信今后随着相关数据的完善,或者通过大量个案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得出相应的结果。

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和测算,物流成本占GDP中的比重呈降低之势,这是物流管理水平提高和先进物流技术应用的结果。表1和表2为美国物流成本构成和近年来美国物流成本情况。

对美国物流成本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物流成本(X)与GDP(Y)的相关方程:Y=13.478X-3075.5,相关系数R2=0.9957。其经济意义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物流支出也越多,对物流需求越大。这里的负截距有特定的经济含义,表明如果物流支出达不到一定的水平(X>228.19),则不可能有GDP产出。

美国颇有影响的罗伯特·达勒内物流年度分析报告自1990年首次以来,已连续进行了11年,是一份确定运输市场实际规模、反映物流对美国经济影响的唯一一份长期报告,报告中提供了美国物流成本所包括的项目和计算方法:物流成本一般包括库存/运送成本、运输成本、货代方面的费用(货主费用)和管理费用,其中:库存/运送成本:利息、仓储、税收、折旧、残损、人力和保险费用;运输成本:货运成本(公路、铁路、水运、空运、管道);货代方面的费用(货主费用);管理费用:4%x(库存成本+运输成本)(1999年管理费率为4%)。

从市场供求的角度看,物流成本是各行各业用于物流的费用支出,即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物流市场空间的大小。

三、物流统计指标的完善

到目前为止,我国只有基本的货物运输量和货运周转量统计,其他物流业的相关指标均没有公开的统计资料,也没有权威的统计方法和基础数据,这种状况与当前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和物流热的经济环境不相称。目前,我国部分省市纷纷制定和规划物流产业发展的项目,急需市场需求的统计数据作为物流业发展的可靠依据,以避免出现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问题,从而使物流业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对于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如物流从业人员比重、物流业投入产出成果,可根据我国的历年统计资料进行分离、整理得到初步结果,较为具体的详细数据则需要进行必要的普查或专项调查。物流规模是从数量上反映物流产业和物流需求的指标,主要包括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等物流作业量,物流量是上述作业量的累计。实际上并不进行多个环节量的累加,通常以物流服务费用支出或物流成本来计算物流规模,这样做可操作性强,便于统计。如果以作业量表示则会出现反复装卸搬运、重复倒装、迂回运输等追求数量的弊病,有悖于市场经济追求效益、讲求质量和提高效率的基本原则。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与物流相关的有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工商企业库存、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销售额等,其中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衡量社会物流规模,再以货运量为依据,结合货运价格或费率,可得运输成本:运输成本=∑货运量x运价同样,根据工商业年末库存额和全年库存周转次数,以及利息、税收、保险、货损、折旧、仓储费率、人力费用可统计库存成本:库存成本=∑库存量x各项费率管理费用可根据上述二个数据,按一定管理费率计算得到,其它费用有货代费用即货主的费用,可根据运输和货物费率分别计算得到,这样物流规模即可推算出来。当然,开始时受可用数据的限制误差可能比较大,相信随着基础数据的全面,加上第三产业普查、抽查和必要的物流专项调查,会使之越来越接近于实际。

物流需求可从物流基本需求、产业物流需求和消费物流需求等不同角度进行统计调查。物流中运输、仓储等基本需求容易确定,如货运量、货运结构、工商业库存额有可利用的统计资料。产业物流需求和消费物流需求需要进行分行业、分品种的专项调查,现行统计资料中有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行业分类,是按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农业生产者、其它行业进行分类的;另有按地区、城乡的分类,据此可进行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及城乡商品流通中物流需求的调查和统计。同样,按GDP的产业分类,也可进行整个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物流需求统计调查。超级秘书网

在无法获得统计资料的现时条件下,可依据经验数据大致估计我国的物流成本。与物流直接相关的是商品流通,即市场上的商品交易量可作为参考依据,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李严锋在对我国第三方物流末端服务市场需求的预测中便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依据,认为我国商品流通的物流支出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为1:5,对未来的物流支出作出如下预测。见表3。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7年的统计,我国当年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6.9%,在表4中所列国家和地区中物流成本比例最高。国际经验表明当物流成本相当于GDP的15%以上时,其下降潜力较大。假定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左右,那么1999年的这一比例约保持在15%上下,以1999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82054.3亿元计算,则物流成本的估计值为12308.1亿元。

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

一、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意义

在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宏观背景下,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要性日益显著。通过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指标的设置,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价事业单位财政性资金支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管理水平等,有利于进一步明确财政支出在事业单位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多种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深化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改革发展,指导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强化财政支出责任,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的透明度,预防腐败,进而在制度层面提升财政资金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支撑。

二、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

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是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一环,是量化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多种特征的载体和手段。近些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已基本认同,事业单位的类型、使命、涉及行业等不同,相应选取的绩效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重点要由关注“过去”的绩效评价转向关注“发展”的绩效评价,关注事业单位使命、事业发展规划与绩效完成过程及绩效结果的关系,应考虑外部环境对于事业单位绩效的影响,要把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效率指标与效益指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长期指标与短期指标等多向度指标结合起来。

1.指标设置思路

从事业单位这一中国特有的社会组织形态来看,其部门预算是由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构成的,因此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分别针对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设置。对于基本支出主要考虑设置共性指标(共性指标是基本适用于所有事业单位的通用指标)。对于项目支出主要考虑设置个性指标(个性指标是针对不同的事业单位及不同的预算项目而设置的)。此外,对于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评价,有些内容是可以量化的,有些是不能量化的,因此应遵循“能够量化的要量化、不能量化的要质化”的思路,通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结合来全面评价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

2.指标设置的基本原则

在绩效评价过程中,设置评价指标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评价指标是被评价组织本质特征性的反映,应全面、客观、准确。在对指标进行设置时,应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一致性原则

目标一致性原则包含三层含义:

①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的一致性

对一个系统进行综合绩效评价,就是评价系统设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如果评价指标的内容反映了目标的实质,则不仅能够有效开展系统绩效评价工作,而且能指引系统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如果评价指标的内容不能反映目标的实质,则会产生不利影响,造成系统偏离正确方向。

②评价指标与评价目的的一致性

围绕特定的目的开展评价工作要求评价指标应当与评价目的统一。例如:评价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的绩效,如果是为了衡量包括产出数量、产出质量、产出时效和产出成本在内的预期产出,则评价指标的内容就应与目标相一致,若不一致,就会给评价工作带来不利影响,进而违背评价的最初目标。

③评价目的与系统目标的一致性

如前所述,评价指标要与系统目标和评价目的两者保持一致,而达到一致性的前提条件是评价目的与系统目标是一致的。如果二者不一致,则会出现问题。例如:某个事业单位的绩效目标包括衡量预期产出、预期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的绩效指标,而评价目的仅包括预期产出,则评价指标的设置在此就很难处理。

(2)系统性原则

要求在指标体系的架构和具体指标的筛选上,要基于评价系统的科学性和完备性,一方面要考虑评价指标对于完成绩效评价目标的重要性程度,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各种不同类型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结构组成,以及相互间的影响关系,通过指标的有针对性选择以及不同权重的合理分配,使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既重点突出,又兼顾相对平衡,并能实现有机联系。要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系统地反映事业单位财政性资金安排的支出通过事业发展规划和事业单位预算项目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和影响等。

(3)重要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固然是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要方面,但是重要性原则认为过于强调面面俱到的指标体系可能会使得评价主体对于评价对象的认识模糊不清,因此,应当将最能反映评价要求并且最具评价对象代表性的重点指标列为优先使用指标。

(4)可比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就是对于同一类型的评价对象,需要设置一些具有共性的评价指标,使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经济性原则,是指在获取评价指标数据时应使成本经济合理,开展绩效评价的方法也容易被接受。

3.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

绩效评价指标是组织本质特征的反映,建立评价指标应归结为一个纵向分层、横向分块的树状网络结构,其可按指标的支配关系,形成一个有序递阶层次结构。树状网络结构由多个指标按照不同属性分组,每组作为一个层次,按照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搭建起三层次结构系统。对应上述的递阶层次划分结果,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指标应分别从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方面进行构建,并围绕着绩效评价内容来设置,具体指标及解释见表1。

以上评价指标只是框架性的指标体系,在具体实施中要根据不同事业单位及不同预算项目的特点,对评价指标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或调整,以便更科学、合理地评价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绩效情况。从现实情况来看,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大多是选取那些与本单位职能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项目,并以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为工作重点进行展开。通过设置基本支出评价指标作为辅助手段,可以与项目支出绩效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情况。

三、案例分析―――绩效评价指标的应用

R中心是具有行业监督管理职能的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对其“某仓储监督管理专项经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是对项目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财政资金的投入产出、财政资金投入所要达到效果等进行全面评价的较好范例。根据上述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思路、基本原则,结合R中心项目的特点、实施内容及预期目标,通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可设置由项目的事前指标集、事中指标集和事后指标集构成的三级指标体系(见表2)。

使用层次分析法,可计算出各个指标相对本级的指标权重,再按照指标层级依次汇总,从而最终形成一级指标的权重(见表2中的分值)。表中的分值即根据权重按照总分100分换算而来。关于层次分析法这里不做展开。

四、结论

为了早日实现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总体目标,财政部门对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工作正在不断地推进和深化。从部门预算改革、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及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角度看,建立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并设置一套科学、适用的评价指标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应通过设置由管理指标集、财务指标集和效果指标集构成的三级指标体系来评价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绩效,并通过设置由项目的事前指标集、事中指标集和事后指标集构成的三级指标体系来评价事业单位项目支出绩效。从两个层面设置既包括反映基本支出共性指标,又包括反映项目支出个性指标的评价指标集,以能够全面、科学的考核和评价事业单位财政资金运用情况,从而提高财政支出的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预算司.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2013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2,7:549-556

[2]范丽.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企业研究, 2011,3:123-124

篇10

一、目前我国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离不开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的集成。尤其是物流,对供应链管理的动作影响最大。因此,供应链管理运作的绩效要受到物流管理的影响。供应链中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为了提高竞争力企业需要注重物流成本控制。根据中国物流权威机构的计算,全国物流成本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就可以新增1300亿元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物流成本明显偏高。另外,我国物流成本占货品总成本的30%,比西方发达国家高3倍,由于物流成本90%消耗在流通环节。并且从总量上看,尽管近年来我国物流费用在企业成本的比重在不断缩小,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物流成本控制技术与观念明显整体落后。因此我过物流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系统整合。”因此,进行物流成本控制,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至关重要。面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的现状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物流企业经验不足影响物流成本的管理效果,物流整体规划不足导致总成本控制的能力不足。

二、我国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物流成本总量高

物流成本总量之所以这么高即有技术原因、也有体制因素的双重制约。技术原因在不久的将来是可以解决的,所以现有的物流资源如何整合利用,如何高效运转。这里面最难解决的是体制问题。我国现行的物流管理体制是各自为政,这与我长期的实施计划经济及国民经济分工有关。故物流基础平台各自分割的,各自为政,因而物流基础平台整合性不足,然而物流的特点则是必须依靠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结,实现物流平台的系统整合。现行的体制下导致在不同方式转换时物流成本增加。而在复杂的现代生产中,它必须经过多种方式的转换,条块分割式的多头管理使得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分割开来,政策法规相互之间难以协调一致,不同物流网点间难以有效衔接转化,“多式联运”的现代运输方式难以实行,最终造成物流运输费用和管理费用偏高。所以要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首要是对现行物流管理体制进行系统整合打破现行各自为政的局面,从企业管理组织建立专门物流管理的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业化及系统化。

(二)物流供应链体系的信息化水平不足,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物流过程实质上是“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实现一体化的过程,信息化水平不足,除了经济上的直接损失外,还会带来人力、时间、效率等方面无形的损失;因此降低物流成本必须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效结合。我国当前对物流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从高校教育的情况看没有建立相应健全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与此同时企业对物流人才不够重视社;社会上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训途径,导致从事物流的人员缺乏业务知识、业务技能,无法进行物流成本管理。

(三)物流整体成本控制观念不强

由于物流成本的各要素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物流中进行成本控制需要有整体观念达到整体成本最佳,只有使物流的总成本最优才能真正的降低物流成本,达到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最终目标,但我国企业仅仅只考虑物流环节仓储与运输产生的直接成本,而不考虑存货持有和物流行政管理的间接成本,所以物流成本控制的系统化、合理化不足。要想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企业中应用供应链的成本管理系统,并在实施供应链的成本管理过程中积极探索一套适应本企业完整的供应链的成本管理体系。企业在进行供应链的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充分研究企业内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对各环节进行系统整合,达到有机的结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充分发挥在供应链体系的整体性,控制供应链中每个环节的成本,实现整体供应链成本控制,提供效率成本利用最佳。

三、供应链的不同环节物流成本的控制策略

(一)销售过程中物流成本的控制

主要控制指标有:运输成本、仓储保管成本、订货处理成本、退货成本、计算机信息处理费用、人工费,下面来一一介绍。

1、运输成本

运输成本是指供应链相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运输活动所发生的成本费用。从物流的角度来说,成本和速度在运输中是正相关;然而快速运输能提高物流的反映能力,提高客户的服务水平,但会增加成本;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服务运输商的物流速度越快则相应的成本也就越高。

(2)运输速度越快,运输中的存货越少,无法利用的运输间隔时间就越短。所以供应链运输成本的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解决的途径是寻求运输服务的速度和成本之间的平衡。

2、仓储保管成本

仓储是包含库存和储备在内的一种广泛的经济现象。在销售阶段,为了能及时满足顾客的要求,避免发生缺货或延期交货的现象,需要有一定的成品库存。而有库存必然就产生储存商品占用资金、仓储维持费用,并存在库存积压而造成损失的可能。因此,既要防止缺货、避免库存不足,又要防止库存过量,避免发生大量不必要的仓储费用。因此要控制仓储保管成本,采用现代化库存计划技术来控制合理库存量。运用存储论确定经济合理的库存量,实现货物存储优化。在库存管理中应用ABC分类管理法,做好库存物品种类的重点管理和库存安排,提高保管效率。加强仓库内部管理,降低日常开支。

3、订货处理成本

订货成本是指企业为了实现一次订货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费用。在销售过程中的订货处理成本的控制决策是减少交货点,与用户协商简化交货约束约束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基本原则是以库存费用与采购费用总和最低为原则,因其销量的变动情况,可采用如下两种方法:

(1)常年销售且销售量比较

稳定的商品一般采用定量订货控制法。由于销量相对稳定所以事先确定经济订货批量和订货点。

(2)销售不稳定的商品一

般只能预测较短时期内的需求量,所以应用定期订货控制法;与定量订货控制法不同的是,采购为定期采购,根据盘存量来确定日订货会数量,可以保持经营的灵活性,降低采购风险。采购批量为订货水准(订货后应达到的库存量)与(实际库存量)之差。这种方法是通过“订货周期”、“订货水准”和“每次订货量”来控制库存。

4、退货成本

退货成本也是物流成本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往往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出现退货的情况,一般是由商品提供者承担退货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因此要防止退货成本,可以改变营业员绩效考评制度,不以营业员每月的销售额作为奖惩依据,而是在考察用户在库状况的同时,以营业员年度平均销售额作为激励的标准,同时还必须明确划分产生退货的责任。

5、计算机信息处理费及人工费

由于借助了现代信息系统,一方面能正确迅速处理物流作业并且可及时准确的了解物流各环节的成本;另一方面,能建立起战略的物流经营系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降低了物流成本,但高昂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费用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它了是物流成本的一部分,也是物流成本的核算对象,所以要在它们之间找寻一个平衡点,来使整体物流成本达到降低的效果。人工费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较高的人工费,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要以劳动生产率为中心制定人事政策,签订定额承包合同。

(二)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控制

从供应链的角度看,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控制受到很多环节的控制,如设计环节、生产环节等,要提高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应针对所有影响成本的作业进行相应分析;做出相应改进。

1、从设计角度进行分析

企业生产的产品如果能合理的设计它的完形,不光要考虑顾客是否对产品的外观满意,还应考虑在物流环节,产品用集装箱运输时是否能有效利用集装箱的空间,使产品能够装满集装箱,同时也不会引起运输费的浪费现象。此时,设计人员与物流人员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对物流过程中包装的设计和产品的物理属性进行调整充分利用空间,从而提高物流阶段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2、从生产角度进行物流成本控制

在生产过程中要分清产品的制造方式,产品的流程工序是否合理,合理估计原材料的采购数量,同时还要详细记录生产时费用的发生,去除不增值的费用来降低生产中物流成本并且提高生产手段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厂址选址时以人工费最低为标准;确定生产的规模、批量;提高生产的柔性,合理布置厂房;最大限度提高各道工序效率;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企业模式,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水平;建立健全及时追求反映生产经营状态的会计分析和物流成本控制体系。

(三)采购过程中物流成本控制

传统的思想只注重企业内部采购成本的控制,而现在采购成本的控制还要依赖不同企业组成的供应链完成。从成本动因的角度分析,企业及其业务的开展所嵌入的伙伴关系也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性成本动因,即驱动成本发生和价值创造的不仅是组织内的资源及其作业,还包括组织间的网络关系。对于一般松散易关系,比如原材料的采购,因其交易的同质性和充足性;在均衡条件下,其取得成本与创造价值之间的差额等于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不能降低采购成本,而对于伙伴成员间定制化的零部件交易,由于需要双方的相互合作和关系专用性投资,使得采购成本降低,构成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和价值增值的一个形成条件。互补性在采购过程中发挥极大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降低采购成本,为创造超额利润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为对方侵占这种超额利润提供了机会。控制此过程中的成本还可以采用:以减少运输和搬运为目的,进行大批量订货供应;在产业集群化程度较高的区域选址;提高供应原材料、零部件标准化,方便技术处理;强化对供应链采购活动的基础工作记录控制;实行VMI管理;对于部分采购环节可以进行外包;降低采购风险;建立相应的全球采购体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