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存在问题与对策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生产存在问题与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困难及问题
1.1、农业事业推广经费严重缺乏,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率低。调查中发现,一方面存在着农民对提供新技术、新品种服务的强烈需求愿望,另一方面普遍存在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事业经费严重不足的现象,工作人员差费补助无法得到保障,更谈不上推广费用,农业服务体系处在一个“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困境。致使农业科技人员的科技文化知识相对老化,更新慢,市场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及开拓市场的胆识和能力得不到进一步的发挥,农业科技应用的水平受到一定限制。
1.2、农资价格逐年持续上涨,影响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和生产投入的增加。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均呈现上涨趋势,造成农民的购买力下降,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的地方,农民购买力更弱,这样就造成农民对土地投入少。
1.3、农业综合执法管理有待全面加强。对部分农资市场管理不严,全方位的监督跟踪管理不到位,特别是对洋芋种薯生产基地管理不规范,一些假冒、伪劣种子及农药在市场上时有流通,影响到农业安全生产。
1.4、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农民很难在第一时间得到准确的农产品价格、技术、市场需求等信息,对市场行情掌握、分析不够准确,致使农民被动应对,难以主动出击。
1.5、企业产业化经营相对滞后。在调查中发现,洋芋生产除了由农业部门主动与企业、协会、农户协商签订订单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外,企业本身在科研投入与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化服务中很少投入,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能力低,企业和农户仍处在“油水分离”状态,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联合体,双赢局面难以形成带动农民增收作用不强。
1.6、农民的需求愿望亟待重视解决。农民对良种、技术、农产品推销、信息等方面的迫切需求,一直是近几年反映的热点问题,需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2、建议
2.1、切实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资力度,确保农技推广费用的足额到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的弱质性、高风险性、低益性和农技推广部门的职能及特殊不可代替的社会作用决定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社会公益性。加之我县是农业县,农业基础和生态环境依然比较薄弱,靠天吃饭局面无法摆脱。为此,建议政府增加农业科技推广费用,为农技推广人员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开发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2.2、突出机制创新,促进农村中介服务组织规范、有序发展。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中要做到措施得力,效果显著,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政策、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结合全方位的帮扶和支持。使中介服务组织真正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支有生力量,成功地架起生产与销售之间的“桥梁”,使农产品产的出,销得了,渠道顺畅。
2.3、狠抓示范基地建设,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扩大辐射带动效果。基地示范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初步形成以高寒区和浅山区为主的中药材基地建设、以二阴区为主的蚕豆基地建设、以浅山区干旱半干旱区为主的马铃薯基地建设、以川水区为主的蔬菜基地建设。力争把示范点建设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创新抓点机制,使基地示范点与订单农业结合,与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示范相结合,与标准化生产相结合,大力引进推广优良品种、高产栽培、农业节水、配方施肥、设施农业、保护地栽培等关键技术,努力调动广大群众的种植积极性,提升产业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初步形成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种植示范基地,有力地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组装配套应用,促进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有效结合,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向纵深发展,切实把示范基地建成领导的“指挥田”,群众的“样板田”,科技人员的“实验田”。
篇2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中小型泵站;运行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S27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人类对水资源进行调配和管理的过程中,作为一种对水的唯一人工动力来源的农业水利工程设施,泵站在促进和推进区域性农业和工业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随着电力的产生和出现,人们日常农业农田灌溉等关系到水资源调配的工作,对泵站的依赖性更是不断加大。泵站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和作用,已经为推动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泵站的建设和运行及管理,不同于一般的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泵站在修建和运行时,不需要像发电站那样修建挡水和饮水建筑物,对生态环境和其他自然资源环境影响小,其投资少、生产成本低、使用便捷等特点使得泵站很快就受到农业生产的重用。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对泵站的维护管理不够重视,使得泵站的运行效率较低、损耗率较高,一些泵站刚投入使用没多久就报废了。因此,加强对泵站运行的科学管理,提高泵站的运行效率是中小型泵站管理工作的主要重点之一。
1 中小型泵站运行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水利工程中小型泵站始建于20世纪6、70年代,当时正值国家鼓励农业加快发展的“”时期,为了满足农业生产水利灌溉的需要,许多中小型泵站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然而,由于泵站建设时期要求和标准都未能达标或者泵站使用10、20年后就出现问题的现象,到目前许多泵站都存在着运行效率底、能耗大、灌溉能力减低的问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灌溉的要求。上述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设计不规范,运行可靠性差
设计不规范的问题主要是历史问题。20世纪6、70年代,由于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限制和其他原因,加上农村人口多、土地少等问题,大部分泵站的设计都是按照中小型的标准来设计建设的,而且设计缺乏规范性,运行可靠性较差,主要表现在:泵站的功能性不全面、较差,排灌功能不能有效充分发挥;泵站设计缺乏对进水池的充分考虑,缺乏规范性;泵站防洪标准设计较低,其标准仅限于5~10a一遇,在1998年长江流域的涝灾中,就有很多泵站被摧毁;泵站泵机虽然台数多,但设计流量偏小,加大了对泵机进行管理维护的难度;泵站能源消费较高,存在一定的经济浪费。
1.2 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水平低下
目前在农业水利工程管理中,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状,对于中小型泵站的建设和管理来说更是如此。泵站建设容易,运行管理难度大,而这主要是原因管理人员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水平较低,造成了泵站较差的经营效率和管理的混乱。
1.3 机器设备陈旧,技术力量薄弱
由于泵站机器设备的使用有一定的年限,大部分泵站是在20世纪6、70年代后建设的,在经历30多年后,由于泵站的经济作用不像电站那样突出,使得泵站的运行依旧是依靠原来的设备来进行,而这些设备大多数已经陈旧、老化,存在效率低、能耗高等问题。再加上管理人员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水平低等原因,使得泵站经济运行存在一定难度。
2 解决中小型泵站运行管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目前在泵站运行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一些是历史原因,一些是人为因素,针对这种问题,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具体如下:
2.1 完善设计,提高标准
针对泵站设计不规范的问题,应该对一些泵站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和完善。虽然当初建站时,由于技术和其他原因,使得泵站设计出现了不规范问题,但目前可以通过考察和多次论证对泵站所出现的不规范问题进行“改造”,这主要是通过改善泵站内部设置来实现。由于泵站的地理位置是无法变动的,因此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对泵站内部设计进行优化,对于那些实在是不能再进行优化改造的泵站,可以考虑适当合理拆除。这样,才能使得泵站能够长期有效运行。
2.2 加强管理培训,提高管理素质
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努力开展岗位练兵,多层次、多渠道组织泵站工程全体人员尤其是一线操作人员进行电工基础知识讲座,加强泵站运行工与维修工的机械基础业务知识和安全知识培训,提高管理队伍中、高级技工的比例,有条件的单位可以鼓励进行学历教育。严格运行人员上岗证制度,通过培训考核,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持证上岗率达100%。
2.3 依靠科技技术,推进泵站现代化
在条件允许下,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加强对泵站监测设施、生产生活设施、通信调度设施等管理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采用信息网络、数字化等新技术,提高泵站基础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水平。逐步实现泵站信息监控自动化、信息传输与处理网络化、管理调度自动化,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泵站现代化建设。与此同时,要对中小型泵站进行更新改造。
3 结语
泵站的运行及管理,不同于一般的农业水利工程,中小型泵站承载着区域性农业的防洪、灌溉、调供水的责任。本文分析了当前泵站所存在的问题,并最后指出了完善这些问题相关的对策,但由于笔者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不能提出更有效的措施,望和同行探讨学习。
参考文献
[1] 孟广清,杨晓久,李迪平.中小型泵站运行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江苏水利,2007(5):33-37.
[2] 洪艳.泵站运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治淮,2006(02):20-24.
[3] 朱红云.中小型泵站的运行管理问题初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4):76.
[4] 徐继玥.中小型泵站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35):87-88.
篇3
关键词:气象服务;农业;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1 贵州气象为农服务现状
随着气象对农业生产影响的不断增大,贵州气象部门积极努力不断拓展思路,加强气象为农工作的力度,陆续开通了贵州气象网站、电视、广播以及手机气象短信平台等多种渠道,来传播气象的各种为农服务信息。目前,已经在部分市县及乡镇和村庄设置乡村气象大喇叭等,为农村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气象信息。贵州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现状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1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自从2008年,贵州55%的县镇建立了气象服务站,这一服务站能够对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而且是实时的监测,从而对气象的了解更加清晰;25%的县镇安置了关于气象信息的电子显示屏,这样就可以让农民实时了解气象服务站的气象信息;市级气象部门针对气象的播报开通了很多途径,如广播、电视气象预报等,为群众了解气象情况提供方便。另外,一部分市气象局及县气象局通过政府信息网站及文件传输等方式更直接地向农民群众传送气象为农服务的预警信息以及文件材料。
1.2为农服务领域逐步扩大
近来,贵州气象服务部门在分析了传统的农业气象信息的基础上(传统的农业气象信息包括农业气象月报、气候评析、主要物侯期以及作物产量预报等),在对特定农业发展的气象预报上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努力,特定农业主要是设施农业及特色农业,例如对马铃薯、特定水稻等设置了专门的气象服务,并从2009年启用了秋收秋种的特定季节的天气预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1.3在农村开展针对气象灾害的科学知识普及活动
贵州气象部门设立了“气象日”、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宣传周以及有关法律制度宣传日等,来进行每年或每周一次的气象为农服务活动,并要求每一个气象基础站台都要实施,让农户了解气象基础知识,并提高预防气象灾害的能力。而且,气象部门要组织编写印制农村气象预防灾害、减少灾害破坏力度的知识手册及灾害防御指南,在搞科技知识下乡活动时送给农民,从而让更多的农户了解气象知识、认识气象灾害,进而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2 贵州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气象预报为农户提供的信息比较单调
气象预报在大多情况下只提供天气预报,而对于某些种养大户这是远远不够,他们要求根据农事关键期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例如,蔬菜种植大户在春季特别关注大风天气,所需要的气象服务在专业性、敏锐性上要求比较高。就目前而言,贵州气象部门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气象服务比较少,而且较单调。
2.2农民获取气象信息的途径较少
农民主要依据气象信息来安排农业生产,对气象预报节目的关注度比较高,但是对气象信息的获取渠道却非常少,贵州一些地区有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电话自动答询设备等,但这只是在很少的地区有,而且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多数建在室内,受益的人群较少,很多其他地方的气象信息渠道比较少。
2.3农民对气象知识了解较少
在2010年的运用气象知识进行农业生产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民在农作物种植上还比较传统,不懂得运用现代的科学种田知识,而且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比如,按以往情况到3月份就可以种植马铃薯了,但是去年的3月份气温持续偏低,是不能够播种的,而部分农民依据时节觉得应该种植了,就盲目地下种,结果造成烂种,地里普遍没苗,农民受到很大的损失。
3 对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增强气象为农服务的针对性
在农业生产中,一般需要比较多的是常规的气象预报信息,而对于农业生产大户,只有常规的气象服务是不够的,例如,在特殊性天气出现时,针对不同种植的农户所需要的不同气象服务及时通过有效途径发送气象服务,如短信,来指导农业生产,帮助农民免遭灾害影响,气象服务在农业大户中影响比较大。在农村,大规模的种植和养殖的农户在使用气象服务时,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因此,各级气象部门要与这些农业大户进行沟通交流,在农事关键时期提供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很强的气象服务。
3.2气象服务渠道多元化
农业生产对气象信息的依赖性非常大,这就使得农民迫切需要更多的渠道来获取气象信息。目前,贵州正在努力开展更多关于气象为农服务的活动,这些活动将会使得公共气象服务为更多的农户服务,使气象信息进入每一村甚至每一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气象信息员队伍管理。在大多数乡镇及农村设置乡村大喇叭,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农民获取气象信息的范围,进而让农民有更多的途径获取气象服务信息。
3.3加强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实行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以人为本、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等,并需要建立一种相对缜密的气象预警预灾的有效机制,这一机制需要政府来主导,各个部门联合行动以及社会的参与,进而在政府的主导下,各个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协作。然而,在关于气象预警预报的实际工作中,个别相关部门政府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主导功能,而且对气象服务,包括各个气象站的建设及气象信息的等的费用都没有列入当地政府的财政支出预算,对气象为农服务的重视度不够。因此,加大政府对气象服务的重视,发挥其主导作用,才能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设施农业;蔬菜病虫害;防治
前言:设施农业从出现至今使农业经济效益大大提升,但从其发展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农业经营的发展,病虫害的防治问题是当前制约设施农业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下文就对如何防治设施农业发展中的病虫害进行研究。
1.设施农业发展状况
1.1 高速发展
设施农业的出现时我国农业发展的体现,科技的进步促使设施农业高速发展,自身的发展质量与发展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使得设施农业飞速发展,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设施农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2 发展的不足
农业生产技术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基础,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足。从其原因来看,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运用不够恰当,很多农业生产者忽略了自然发展规律,为了经济效益采用了极端的生产方式,尽管短期的效益有了提升,但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长远的问题,导致生产系统紊乱,影响农业的长远发展。
1.3 改进中进步
作为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中一种先进的生产形式,设施农业对我国农业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未来农业发展中,设施农业的作用同样不容忽略,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要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中的病虫害问题,增加土壤肥力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同时也增加了农药的药量,降低病虫害滋生的可能,这些对设施农业的进步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设施农业为病虫害的生存提供了条件
2.1 病虫害程度增加
在传统农业发展中,生产方式也以传统方式为主,在这样的方式下,病虫害逐年下降,也满足了人们对农作物的基本需求,但设施农业属于违背自然规律的作业,病虫害必然会增加,无法发挥设施农业的优势。
2.2 给病虫害的生存创造了环境
设施农业大多采用温室生产的方式,这样的环境促进农作物更快更好地生长,其农业产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同时,这样的环境病虫害生长也更加迅速。在自然条件下,无法越冬的害虫在这样的环境下都可以存活,这严重制约农业生产质量的提高。
2.3 病虫害种类增多
由于设施农业的作业方式、作业环境等因素,使得越来越多的作物品种可以反季生产,这种生产问题导致病虫害种类也随之增多,增加了防治的难度,蔬菜病虫害种类的增加不仅是设施农业发展方面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整个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要尽快解决,才能更好地促进设施农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3.防治设施农业病虫害的对策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防治设施农业病虫害的工作迫在眉睫,必须要引起农作物管理人员的重视,针对上文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以防治。
3.1 选择优良的品种
从病虫害产生的原因来看,除了有生产方式的原因外,作物品种的选择上也存在问题,如果品种不当,后期的管理必然会产生问题,这就要求设施农业生产人员必须选用较为优良的品种,注重其抗病性,使其可以更好地发展。
3.2 合理的进行施药
滥用农药是设施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很多生产者将产量作为第一目标,忽略了其他管理工作,国度的使用肥料、农药,严重影响土壤质量,不利于长远的生产工作,对此,设施农业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掌握好肥料与土壤间的关系,合理控制好施肥量,合理用药。针对用药不均的现象,可利用药物粉尘进行喷洒的形式能有效治理蔬菜的病虫害。对于容易寄生在土壤中的病虫害,应该采取治理土壤的方式。二者互相结合,才能产生更好地治疗效果。
3.3 抓住病虫害治理的时机
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都可能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因此,这就要求生产人员抓住农作物生产的最佳阶段,加强预防。育苗期是病虫害侵袭的关键阶段,此时种植者要及时的进行治理,此外,在幼苗期的农药喷洒必须掌握方式,保证喷洒的均匀性,让作物都可以接触到药物,以期更好地治疗。最后要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控制问题,保证作物生长。
结束语:
总之,要想使设施农业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唯有做好这一工作,才能保证蔬菜的正常生长,才能达到预期的产量,才能确保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设施农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孙杰.农业信息化在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上的应用与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4,(2):69.
篇5
本文通过介绍有机农业概念、特点,并对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了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视有机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推进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和运作机制的建立、加大政府的引导扶持力度等促进我国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有机农业现状;问题;对策
20世纪绿色革命以来,世界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在此背景下,在吸取传统农耕生产方式上,产生了有机农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机农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本文将从有机农业的基本内涵入手,通过对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我国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有机农业发展历程
1.1有机农业的基本概念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认为,有机农业是一种能维护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生产体系,她遵从当地的生态节律、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循环,而不依赖会带来不利影响的投入物质。有机农业是传统农业、创新思维和科学技术的结合,她有利于保护我们所共享的生存环境,也有利于促进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的公平与和谐共生。
1.2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有机农业出现较晚。1989年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农村生态研究室是我国第一个IFOAM成员,1990年浙江省临安县临安茶厂和裴后茶园获得荷兰SKAL的有机认证[1]。1995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了《有机食品标志管理章程》和《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初步形成了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和认证管理体系。2015年8月25日,国家质检总局《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修正版)取消了有机转换认证及其标志,进一步规范了有机产品生产。近年来,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较快。据报道,2014年我国有机生产面积已达272.2万公顷,有机产品总产值达800多亿元。2015年,全国已建成有机农业示范基地19个,形成了水稻、茶叶、畜产品、水果等示范模式,我国已成为全球第4大有机产品生产消费国[2]。
2我国有机农业的问题
2.1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有机农业投入较大,劳动力投入较高,生产效率较低,市场风险大,使得有机农产品生产风险极大。因此有机农业的发展壮大必须要得到政府支持,弥补有机转换期间收入下降的风险,才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但我国政府目前没有提供对有机农业统一的支持,中央没有专门的补贴资金,发展有机农业的财政资金主要由地方自行解决,但是政府也只进行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缺乏长期、稳定的规划和政策支持。
2.2产业化水平低,生产组织形式缺乏创新
有机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耐性很强,生产的监控程序多,检测、监测费用高,使得有机农业生产管理成本大增,限制了有机农业的大发展。在市场利益驱使下,单个农户也往往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采取一些不符合规范的生产措施,结果往往损坏整个有机生产行业的利益;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水平较低,对单个农户约束性较弱,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2.3有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素质较低
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刚刚兴起,适应本地的生产技术并不完备国内有机农业生产研究停留在科研机构实验室水平,缺乏对有机农业生产资料的系统性研究和开发。在我国,仅有5家专业有机农业咨询组织,但它们大多数多专注于建立产品质量控制体系,而不是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较弱,这也成为制约我国有机农业生产的一大瓶颈。
2.4对有机农业认证不规范,生产过程缺乏监督
目前,我国现有59家有机认证机构,不同机构和检查员对于标准本身掌握和执行不规范,差异很大,导致有机农产品质量存在差异。对有机产品生产监督不严,生产过程中使用化学农药等现象时有报道,市民对本国有机农产品缺乏应有的信任。因此,要结合我国国情,制定适合我国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促进我国有机农产品市场规范化发展。
3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
3.1加大对有机农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力度
各国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都与政府的大力扶持密切相关,如德国“联邦有机农业计划”每年投入两千万欧元用于支持有机农业生产。我国也应加大对有机农业生产和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并对有机农产品给予政策补贴。积极进行政策引导和鼓励,以政策引导有机农业快速发展。
3.2加强有机农业规范化建设
首先,要完善有机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有机农业管理规范的国家或地区都有着较为完善的有机产品生产标准和管理办法。其次,要科学制定有机农业认证标准,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从而促进我国有机农产品的规范发展。同时,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避免无序竞争。
3.3加快土地流转,建立新型的生产经营组织,形成有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现有的土地承包制度导致土地种植碎片化,既不利于有机农业种植管理,也不利于新技术的使用。要以土地确权为契机,加快土地规范化流转,推动有机农业集约化经营,推动有资金、有技术的企业和个人投资有机农业。
3.4建立和完善技术和服务体系
由于有机农业限用或禁用化肥、农药,有机农产品产量稳定性是一个大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级农业科技机构、农业院校等的科研力量,加强与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和有机农产品企业的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协作,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解决有机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中的存在的问题。
作者:炊晓宁 赵永强 单位:陕西省岐山县蔡家坡镇人民政府 陕西省岐山县水利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机制
据统计,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约为1.5亿人且呈现着逐年递增趋势。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农村人口多,耕地面积小且地块零碎,但是瞻观目前农村耕地现状,有大量耕地被闲置,这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为了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政策,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便是其中之一,其实现必然需要依靠农村劳动力,因此,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的问题对于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化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存在问题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在劳动力转移中,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据相关资料统计,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仍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几乎占78.2%,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使农业开发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这也是农业内部无法有效容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原因。其次,由于农村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偏低,加上农民尚未从传统的农业经济中解放出来,使得非农产业在人力、资金、技术方面都受到了限制,发展水平较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再次,由于相关制度建设落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过程中转移成本加大,而土地流转制度以及不明晰的土地产权关系都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转移,以某省农村为例,该省并没有建立起全面的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农村劳动力来说,土地是其生活来源和养老保障,一旦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进入城镇就业面临失业情况的可能性非常高,进而失去生活保障,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无法取得永久城市居住权,最终造成循环流动现象的形成。
2、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关系
在土地流转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口头协议、私下流转现象严重;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大多只是农民的自发行为,无法有效实现大面积的土地流转,土地流转速度慢且流转规模小;在现行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问题给出明确规定和要求,土地流转始终处于无序状态,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在土地流转中,农村劳动力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必须正确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中的存在问题,明确两者关系,找出合理化对策,以有效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
2.1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土地流转的前提,而土地流转则能有效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分配效率,进一步激活农村劳动力转移,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首先,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提升农村生产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土地流转,闲置、零碎、分散的土地能够得到集中开发和经营,对于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升农业生产产业化水平、机械化水平以及科技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进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这样以来,土地可进一步向具备较高种田能力的农民集中,并将符合转移条件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将这些劳动力推向非农产业,所以说土地流转进一步激活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是部分农民能够外出安心打工的保障。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促进着土地流转。随着农业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差距的日益加大,很多农民希望走进城市或在镇上进行务工和创业,这样以来,农村家庭从事农业的人数就大大降低,而由于投入农业生产的时间有限,很多土地资源被闲置下来,为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很多农民都会自发地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所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心理,对于加速土地流转、扩大流转规模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有效提升了农村土地的生产效益。
2.2有关建议。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中的问题和两者的关系,国家应当更加关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基于此,国家、政府可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发展城市群,优化产业结构,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合法的流动,让那些有条件、有意愿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将自己的土地资源转让给具备种田能力的农民,同时将自己的经济资源带入城镇,这样既能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还能带动城镇经济发展。另外,应当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消除劳动力转移中劳动力担心的问题,进一步弱化生产者同农业生产资料之间的经济关系,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而对于那些具备农业生产能力、不愿离开农村的农民,政府应当给予他们适当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以加快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3.结语
现阶段,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国家应更为关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率和其生活水平。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农村劳动力是生产主体,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所以说,应当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解放农村劳动力和土地这两种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并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激活劳动力转移,确保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实现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淑斌,苏群.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基于动力视角的研究[J].经济经纬.2012,18(2):110-114.
篇7
关键词:粮油管理检验;污染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221
1 粮油污染问题
1.1 化学及生物性污染
粮油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存、销售环节中,会直接或间接地受有害物质的污染,使粮油质量安全性、营养性发生改变。但这种改变无法通过肉眼准确判断。如播种时农民为提高产量施用的化肥,有的农民片面追求增产不顾国家规定使用明令禁止的化肥。
1.2 工矿污染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大量工矿企业在农村迅速发展,但因投资小、生产设备和工艺落后、缺乏管理、废物排放等因素,造成有毒有害物质直接排放,使农业生产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如土壤、水源、地下水、粉尘、空气污染等。工矿企业的无序发展、违规排放等行为,极大地威胁着农业生产环境,影响粮食质量和品质,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1.3 监管力度不足
目前,粮油监管工作存在着主管部门过多、责任不清现象。如工商、物价、质监、卫生、粮管部门都有监管职能,谁都管,但又谁都不管或管不了。当粮管部门在粮油检测中发现问题多是交给工商、质监、卫生部门进行管理处罚,粮管部门没有这个职能权限。粮管部门对存在问题企业商户的最终处理结果往往不能及时获知,一定程度的影响粮管部门的执法延续性、直接性和积极性。另因职能部门过多,有时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各部门执法人员因多种原因无法共同参与,难以实现经常监督执法的工作常态,使违规企业商户无法得到及时发现、制止和严惩,使存在侥幸心理的企业商户无视国家规定,进行违规的生产经营销售,使粮油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 解决对策
2.1 加大宣传,从生产源头抓起
各类粮油都离不开农民、农田、播种。我国人口多,耕地面积有限,为解决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在播种时不可避免的要施用多种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实现粮食稳产丰收,确保粮食安全。因此,各相关单位和媒体要加强科学栽培、合理使用农药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觉悟和意识。提高农民现代栽培技术和生产技能,组织农技人员科技下乡,走入田间地头推广普及科普知识。使农民认识到栽培方式、播种管理技术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环境,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民利益密不可分、和百姓健康密不可分,通过宣传引导和传授,让农民学会科学种粮、储粮,从源头保障粮油质量安全。
2.2 解决农村污染问题
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行业规定进行审批,对企业排污问题要作为首要问题来解决,如未达到规定要求不予审批,减少新污染源对农业生产环境危害。对现有工矿企业及时检查定期抽检,对违规企业进行停产整改,直到排放标准达到行业规定。对有令不执、有规不执的企业,依法严处,按照谁排放、谁污染、谁治理、谁负责的原则严惩严罚,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农业生产环境为代价,不能以危害粮食作物的安全为代价。
2.3 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建立专门的粮油质量管理部门,避免多个单位、部门管理现象,使专职部门有职有权,在粮管工作中能够发挥应有的职能。在国家现有粮油管理条例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控制标准,确保粮油检验工作持续、有效的进行。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普及粮油食品安全法,使经营者在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做到“心中有法、脑中有规”,使每个环节都能正常、科学、合理的进行。生产者、经营者也是消费者中的一员,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守法意识,既能保证自身利益,又能确保粮油质量安全,使消费者能够买到安全、卫生、健康、营养的粮油食品。
2.4 提高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
进一步提高质检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通过监测数据精准进行检验分级。组织质检人员定期参加培训考核,提高质检人员的道德素质、社会责任心和责任感。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监督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抵制不合格产品,发现有违法生产销售问题粮油的企业商户要及时举报,杜绝问题粮油进入市场、摆上餐桌,确保消费者的安全。
粮油在生产、存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对生长环境、存储环境、卫生防疫等要求十分严格,无论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粮油变质、生虫、污染问题,导致粮油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粮油检验质量关系到粮油安全,粮油质量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是否达标,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葛彦.浅析粮油检验在监督粮油食品安全中的作用[J].民营科技,2013(05):42.
篇8
农机推广工作主要面向乡镇、村,因此,农机推广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否。较为专业的农机推广人员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农户提供更多的技术服务,而素质较低的人员,则不能为农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我国,农机推广工作人员中专业人才并不多见,更多的是从事农机或者农业生产的有经验者,其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知识相对不足,所以其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二、农机推广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农机推广的基本现状,虽然发展形势喜人,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通过对农机推广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和调查研究,总结出了几点关于应对农机推广中存在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1.加大农机推广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农机推广方面的宣传力度,让老百姓对于农机推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对于新农具、新的农机技术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在良好的宣传下,具备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更有利于老百姓接受农机,从思想上认识到农机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促进农机推广向纵深方向发展。
2.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农机推广是一项重要的事业,对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社会稳定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但是,现实中,农机推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部分民众对于农机推广的重要性没有清醒的认识,相反可能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借助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制定相应的农机推广的政策、激励措施,鼓励广大农民对于新农具的充分利用,变怀疑观望为主动应用,以单一应用带动规模应用,以保证农机推广的有效进行。国家也应该按照我国农业发展的具体实际情况,有区别的对待农机推广,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科学的政策,以便有效地扶持农机推广工作。
3.加大对于农机推广的经费支持农机推广过程中,经费的支出相当的庞大,单靠个体或者一般小团体进行推广,承担不起庞大的经费。农机推广经费的不足,限制了农机推广的规模。同时由于经费的不足,农机推广人员很少有机会进行学习培训,自身的素质难以提升,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机推广工作的进程。因此,在农机推广过程中,只有加大经费支持,使得农机推广工作中有重要的经济动力,这样,才能保证农机推广得到很大的发展。
4.采取灵活多样的农机推广方式农机推广是一种活动,是一项事业,在农机推广的活动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根据某一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步骤、有目的的推广活动,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方式,采取多种灵活多样的形式,比如采取农机示范的推广形式,让农机直接进地进行演示,吸引广大民众的注意力,因地制宜,提高广大民众对于农机的兴趣,以便更好的适应当地需要,使先进农业机械得到广泛应用。
5.进一步健全农机推广完整的体系在农机推广过程中,只有具备较为完善的体系,真正的做到农机推广、咨询、培训等专业性的服务,加上经营销售的一条龙的服务,才能使得农机推广更为广发的推广开来。在这种形势下,进一步健全农机推广的体系建设,对其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理顺,逐步形成产、学、研、销售等等全方位的健全的体系,并且充分发挥基层农机推广体系的作用,这样才能保证农机推广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农业经济;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S3-33 文献标识码:A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与进步提供了保障。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农村的社会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发展发展。本文针对现阶段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1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生产规模单一,这样对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近几年,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向农业经济的投入不断加大,但仍解决不了农业生产的根本问题,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因而,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要不断地提高农业设施,加大财政对农业投入。
1.2 农业技术水平低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且成为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指导,只有通过科技才能实现。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着劳动效率低下、装备水平不高等问题,农业科技水平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技术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够重视,农业科技培训网处于偏瘫或半偏瘫的状态,农业科技新成果很难推广到农民手中,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少,知识老化等多个方面。
1.3 农民的素质有待提高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偏低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目前农村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他们接受科技信息的能力比较低,无法很好的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产生产中来,这就严重阻碍了科技信息的推广与应用,阻碍的农业经济的发展。
1.4 现行土地制度阻碍农业发展
目前实行的的土地制度,其缺陷日益暴露,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土地过于分散,得不到集中,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就难以实现,农业品的产业结构得不到调整,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控制,这样缺乏市场竞争力,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要求。目前的土地制度难以使土地有效流转,农民依然被束缚在土地上,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 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2.1 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现阶段虽然我国对于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仍然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要加大农村水利设施、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投入的使用效率,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的开发、利用和推广的投入。建立有效的支持农业发展、调整农业结构支持体系, 以及农业信息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支持体系。
2.2 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水平
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应做到以下几点:
2.2.1 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工作要深入
加大对科教兴农的财政投入,对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工作要加大财政支出,围绕提高农产品产量开展科技攻关,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给农民传授实用技术,积极投入到农村。
2.2.2 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发
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把科研力量集中运用到园艺产品、深加工产品上,使农业经济向着高档次、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围绕降低生产成本开展技术研发。大力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能和节劳农业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信息体系。
2.2.3 加大农技所技术投入
加大对基层农技所技术设备的投入,培养更多技术过硬的农技推广人员,去基层重点指导农户、农业企业的工作,同时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2.3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尤其是青年农民的科技,他们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根据农村的现有实际情况,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技术培训,加大科技教育投入,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建立多种方式,多层次的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远程教育、函授等学习途径,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技术的培养,农民的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服务农业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4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实行土地流转机制
土地是极其宝贵的资源,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用好土地使用权,才能使土地资源升值。只有把土地流转工作做好,才能把农业规模化经营搞好,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要运用好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在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采取出租、转让、转包等形式,使土地流转起来,既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应用,又使土地与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从而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二要制定一些管理办法和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对土地流转的程序和手续进行规范,使土地流转有章可循。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加以解决,使农业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辉.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0).
篇10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工程;问题与改造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对于保证国内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好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建造与改造,利用现代工艺,不断优化工程建造工艺,使水利工程更加符合现代农业的生产要求。我国加大力度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大力发展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推进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步伐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还需要投入长期的精力。
1.我国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1.1 资金缺乏
农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保证农业生产对于维持国内和平稳定的社会形势以及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三农”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虽然有着国家的大力支持,但由于我国农业占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绝大部分,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与改造,更是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目前,我国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资金注入还是不够,这就制约了水利灌溉工程的改造,也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也不利于推动农村经济以及农业的发展。
1.2工程设计存在缺漏
在对我国农田灌溉水利工程进行改造时发现,一些水利工程的设计存在着缺漏。一些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欠缺,这就导致水利工程的基础设施不到位,水利部门对水利灌溉工程的施工与管理业不到位,导致水利工程的建造资料以及数据都没能得到很好的保存,水利设计的原始设计资料大多都已丢失,这给水利工程日后的规划设计以及改造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阻碍的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由于工程设计存在的漏洞以及管理工作的不到位,就导致我国一些农田灌溉水利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一些水利工程甚至重复建设,在建造过程中还会出现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现象,还有一些水利工程甚至在建造了一半之后就由于种种原因而搁置,最终废弃,这些都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也为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埋下了隐患。水利工程是一项相对比较庞大的工程项目,涉及单位比较多,参与人员也比较多,这就给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水利工程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进行的,加上其又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做好农田区域的全面调查工作以及勘察灌排渠系等并记录参数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还需要很大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因此要想在一定工期要求内完成施工任务具有很大的难度,我国农田灌溉水利工程中的一些就难以兼顾工程质量与工期,以至于工程建设基础资料缺乏真实性与合理性,这就给以后的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以及改造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1.3水利工程配套设施不齐全,设计标准偏高
不同地区的农田灌溉水利工程够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需要有各自相应的配套设施,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水利工程配套设施不齐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田水灌溉,在一些干旱少雨的地区,如果水利工程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就会严重降低农业产值,影响当地居民的收入。此外,我国一些水利工程的设计标准偏高,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这就会导致一些地区的水利灌溉工程远远超出当地所需要的灌溉功能,造成事故原料的浪费以及资金的不必要投入。
2.2 解决我国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改造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加大资金注入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解决农业问题,抓好农业生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以及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资金欠缺的问题,需要采取多种办法来筹措资金,相关单位一方面需要加大自身的资金聚集能力,广泛从社会各界募集资金,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资金的吸纳能力,吸引外来资金,充分发挥群体力量来推动我国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改造的顺利进行。在进行资金筹措时,相关单位需要强化资金注入,将从社会各界筹措到的资金向农田水利灌溉的方面倾斜,并在推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改造与发展的过程中,吸引更多资金的注入,使其看到农业水利工程良好的发展前景以及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关单位可以从土地转让或者其他的资金中抽取一部分,或者从地方财政以及国家财政收入中抽出一部分资金来支持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改造,并要在现有的水利资金来源的基础上扩大资金来源,充分做好宣传工作,从而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相关单位要将零散的资金进行汇总,保证我国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在有稳定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进行改造工作。在做好资金筹措的同时,相关单位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并要建立健全金融制度,在充分了解我国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基础上继续水利资金的管理工作,便于对所有资金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和利用。国家可以对一些地区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并做出明确的制度规定,使得我国的水利灌溉工程能够更加适应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需求,更加有助于我国农业产值的提高,也有助于使得每一份资金都能够得到最合理的利用。
2 .2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程设计
在进行我国农田灌溉水利工程的改造工作时,要着重进行水利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利灌溉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整个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其建设需要有所计划、有所侧重。在进行农田灌溉水利工程建设时,水利部门要制定完善的农田水利灌溉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严禁凭借个人主观意愿对设计进行篡改。水利部门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需要有所侧重,需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体现当地农田灌溉水利工程的特点,使其能够适应当地的农业生产要求。此外,农田灌溉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在计划性和针对性的指导下进行,也需要严格有效的管理,并注意对设计资料的保存,监察部门需要及时核实施工资料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并要做好资料的保存工作。基础设施建设是水利建设的基础,是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保证农业产值提升的一项重要工作。
2.3做好配套设施,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工程标准
我国地域跨度广,不同的地理区域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因此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改造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干旱少雨的地区,需要强化对水田的灌溉,还要注意做好储雨与储水工作,在湿润多雨的地区,就可以相对地减少对当地水田的灌溉,这样就可以合理地利用水资源,也可以合理进行资金分配,确定农田灌溉水利工程的分布密度,并结合当地情况,设置不同的灌溉配套设施,在完善的配套设施基础上,促进农田灌溉工作的顺利开展。
结语:
做好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与改造,有助于农业产值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有助于国家“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有助于国家内部的稳定与经济的平稳发展。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与改造关系到国计民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在我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需要加大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规划与改造力度,以利惠农民为基本指导方针,设计出科学合理、高效安全的水利灌溉工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