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项目情况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
所:普通高中
所,职业中专
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进修学校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所,初中学校
所,小学
所,民办学校
所,教学点
所,幼儿园
所。在校学生共
人:普通高中
人,职高
人,初中
人,小学
人,特教
人,全县在编在岗教职工共
人。
(二)项目基本情况简介
2018年,县财政下拨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
万元,我馆及时细化编制预算,并从仪电费中列支
万元,共计
万元,用于对201
年的15所合格村小24套液晶一体机的采购和20
1年的部分学校新增班级的35套班班通采购两个方面。
二、项目资金使用及管理情况
序号
类别
学校
金额(万元)
资金来源
实施情况
1
液晶一体机24套
15所合格村小
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
目前通过公开招标,设备已全部安装到位,并通过验收。
2
班班通建设35套
XX学校16套、5套、
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
目前通过公开招标,设备已全部安装到位。
中学4套、学校10套
合计
以上所有专项资金都是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专项资金及时拨付到项目单位、细化安排到具体项目;按时、按质、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专项资金内部控制、支出审批、财务核算等制度健全,会计核算、资金管理规范;无浪费行为,无挤占挪用或套取资金等现象。
三、项目组织实施情况
(一)项目组织情况
为确保“班班通”设备采购项目的顺利开展,加强项目管理,保障建设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成立“班班通”
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此项目设备的参数需求调研、协调、招投标、验收、付款、售后服务、培训使用等工作,确保此项目顺利实施。2018年度,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
万元和仪电费
万元,共计
万元,用于对2018年的15所合格村小24套液晶一体机的采购和2018的部分学校新增班级的35套班班通采购,并依法依规按程序进行公开招标采购。15所合格村小顺利通过市级验收,XX学校、XX中学、学校等新增班级的35套班班通也已全部安装到位。
(二)项目管理情况
1、加强组织领导。对项目建设进行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激励机制和进度通报制度,加快推进“班班通
”项目建设。
2、严格按照招投标相关规定,按程序审批,到永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行挂网公开招标。
3、强化工程质量与效益管理。建立“班班通”工程建设质量评估机制,对设备参数、质量、教师培训、应用、售后服务等环节实施规范管理,保证设备质量和发挥项目效益。
4、注重先进经验的推广。要抓好一批
“班班通”利用的好的学校,推广经验成果,推动
“班班通”项目的发展,推进我县教育改革的发展,加速我县教育现代化进程,提高我县教育教学及管理的质量。
四、项目绩效情况
此项目产出数量共59套班班通设备,共计
万元,符合质量要求。其中24套液晶一体机班班通设备,每套
万元,共计
万元;35套短焦电子白板班班通设备,每套
万元,共计
万元。通过公开招标,做到了公平、公正,有效节约了成本。
此项目的实施,为构建“互联网+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推进了我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在全县中小学校均实现宽带校校通,大部分的任课教师上课均能采用“班班通”教学,师生能通过互联网享有网上资源,教育信息化设备的运用已受到师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五、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
此项目综合评价为
分,按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了采购任务,通过此项目的实施有效解决了教学点和部分学校所需的班班通设备,为教育信息化、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保障。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拟在全县有条件的学校建立网络联校群、探索智慧教室入校园行动,实现课程教学同步实施、教学资源同步共享,着力解决农村学校课程开设不全、师資不足等问题。
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师生信息化素养,实现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二)建议上级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我县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
201
年10月18日
附件
财政支出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报告
评价类型:实施过程评价
■完成结果评价
项目名称: 电教设备
项目单位: 电教馆
主管部门: 县教育局
评价时间:
201
年10月
组织方式:■财政部门 主管部门 项目单位
评价机构:■中介机构
专家组
项目单位评价组
评价单位(盖章):
上报时间:2019
年
10
月
18
日
项目基本信息表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实施单位
电教馆
主管部门
县教育局
项目负责人
联系电话
地址
邮编
项目类型
经常性项目( ) 一次性项目( ■
)
计划投资额
(万元)
实际到位资金(万元)
实际使用情况(万元)
其中:中央财政
其中:中央财政
省财政
省财政
市县财政
市县财政
篇2
一、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十五”以来,我市教育信息工作主要是实施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通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全部工程项目。全市中小学教育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㈠项目的基本情况
年宁蒗县被列为首批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县,在此后的三年时间内,古城区、玉龙县、永胜县、华坪县相继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远教工程”覆盖了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共1446个项目校点。其中模式i(光盘播放点)770个,模式ii(卫星教学接收站)595个,模式iii(多媒体、计算机教室)81个。
㈡制度建设和经费保障情况
项目实施过程中,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制度的通知》,要求各县(区)教育局加强对远程教育工程的管理。各县(区)教育局结合本县(区)实际,制定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各项管理制度都在教室张贴,并得到较好的落实。随着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落实,“远教工程”开始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经费保障和服务支持体系。
㈢人员培训情况
市教育局高度重视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培训工作。根据教育厅制定的工程工作人员培训方案,拟定了《市远教工程培训工作实施方案》。两年来,省、市、县(区)三级共培训教师管理人员1527人。与此同时,各项目校加强教师应用培训。
二、局机关信息化建设情况
局机关信息化建设主要做了以下三项工作。
㈠加强了硬件建设。目前全局共有23台计算机,其中接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入互联网的有18台。有网络双向视频会议室1个,与省教育厅相连接。
㈡开展了培训。对全局干部职工进行了全员培训,培训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全部通过了市人事局组织的考试。
㈢做好政务网市教育局部分的日常维护。
㈣招生考试工作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考生网上报名,考生信息采集、处理、传送的全程电子化。
三、局机关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㈠经费短缺,硬件设施不足,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硬件设施是实施办公自动化、服务现代化的基础和物质保障。目前来看,我局机关做到每个科室都有计算机。由于没有这方面的专项经费,计算机数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办公室要求,有一半以上计算机需要更新。从上网条件看,目前还只上互联网,还不具备上省市政务专网的条件。
队伍素质较低,难以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通过前一阶段的培训,全局干部职工对计算机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但大多数同志的操作能力仅停留在会开关机、会玩简单游戏等水平上,而对于拷贝文件、文字处理、收发邮件等计算机办公基本操作则不能完成,懂系统维护、能应急处理、会网络管理的专业人才仅有一人。由于编制和人事制度的限制,特别是既懂教育行政管理知识,又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的人才,在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都非常缺乏,直接阻碍了信息化化建设。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篇3
关键词: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数字资源;应用系统;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高校信息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将引发高等教育的巨大变革,高等学校要真正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舞台,就必须加快构筑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信息化体系,确保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有效发挥,这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经过“九五”、“十五”、“十一五”的努力,高校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无到有构建了基础设施,开发了业务系统,整合了应用资源,提供了综合服务。但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宁夏理工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宁夏理工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国有民办本科高校,经过几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将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1.1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学院自提出教育信息化目标以来,加大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现已初具规模。
宁夏理工学院于2008年9月完成了校园网一期的建设,并投入使用。新建成的校园网从2006年就进行了网络需求分析和设备选型论证工作,并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进行建设。现已完成的一期楼宇全部实现了光纤接入和INTERNET的连通;校园网主干采取快速交换式以太网技术,拓扑结构为星型,分为三级管理;全网采用二台核心交换机互联,区域汇聚交换机与核心层采用双链路连接,1000M到楼宇汇聚,100M到终端用户桌面;网络设备全部采用民族产业的锐捷网络产品,服务器主要采用的是DELL产品;建成的校园网具有很强的网络交换性能、网络容错、网络扩充能力。
我校校园网拥有教育网(CERNET)和中国电信两个出口,已经建成了覆盖全院的技术先进、可靠性强、开放性好的快速计算机网络,建成了依托校园网的办公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图书馆服务系统、网络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计算机远程网络教学系统等信息资源。
计算机以及实训室也是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硬件,现有实验楼12854.8平方米,实习车间6300平方米,信息楼8542平方米,多媒体教学C楼4949平方米。设置各类实验室28个,实训室11个,机械设计室4个,多媒体教室34个,教学用电脑1000余台,此外,所有办公人员均统一配置了电脑。
1.2 优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
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而数字教学资源是教学信息化的基础。为此建设了大量优质的数字教学资源。
首先,初步建成了数字图书馆。校图书馆使用的中华数字书苑收录国内各大出版社的精品工具书资源近3000种3500册。中国年鉴资源全文数据库目前收录年鉴近1500种8000卷。在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宁夏省中心的支持下,与宁夏大学及其他高校图书馆开展了馆际互借及文献传递服务,实现了高校共享平台互联,其中,外文期刊网收录了10种纸本期刊和电子期刊,4.5万多种外文现刊篇目名次,59个全文数据库,12个文摘数据库。目前我馆已加入了calis馆际互借服务,其中外文期刊网及e读学术搜索资源可通过馆际互借及文献传递平台获取。其次,在大力建设优质课程的同时,通过宁夏理工学院精品课网站平台,将优质课程(4门省级和9门校级精品课程)在校园门户网上进行展示。此外,在2011年底,宁夏理工学院网络资源数据库建设完成,提供各专业学习资源,促进教师与学生的课后学习交流。
1.3 应用系统建设方面
引入和自建了丰富的应用系统,在教学、教学管理、行政后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教学方面,引入了凌波多媒体教学软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一流的屏幕广播速度,特别适合多媒体课件的教学;独创的缩略图显示方式,全部学生的电脑屏幕尽现眼前,提高了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效率以及课堂生动性。在教学管理方面,应用了青果软件教务网络管理系统,涉及到教学计划、教学资源、网上选课、课表编排、 学生学籍、学生成绩、考试事务、实践教学、教学考评与教材管理十个方面,基于校园网/互联网为高校教学工作提供先进、实用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为学生、教师教辅人员及管理人员提供简便、快捷的网络化信息服务;能够适应学年制、学分制以及学年/学分混合制的需要,能够协助高校建立符合自身特殊需要的个性化教务管理规范。在行政后勤方面,应用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图书馆、机房、食堂、消费等学习和生活场所的集成管理。
1.4 组织结构方面
信息化建设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需要一个拥有决策能力、能协调各管理部门之间关系的组织机构。对原信息中心、实训中心进行资源重组成立实践教学中心,作为学院信息化工作的领头单位。新成立的实践教学中心,一方面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另一方面比校外的IT公司更熟悉学校运作及教学流程,适合扮演学校与信息技术的“接口”,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施者。
2.我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院的信息化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现具体分析如下:
2.1 观念问题:教育信息化不是一项技术,也不是一项技术的推广,而是一种管理理念。要把学院的教学、科研与管理都建立在一个信息平台上,这需要管理理念、手段和意识的转变。通过几年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观念已经逐渐被大多数教职员工理解和接受,但仍然有一些单位的管理使用陈旧的手工办公模式,未能理解信息化带来的便利,逃避甚至抵触信息化各项建设内容的实施。
2.2 在网络基础设施平台已经稳步运行,基本的硬件已经具备,但相应的软件跟不上,针对各环节工作没有相应的应用系统进行使用,无法将全院有效的信息资源利用网络这一平台达到整合,共享,办公效率得不到提高。此外,数字化图书馆需要加强建设,目前拥有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数目较少,不能充分满足师生科研,学习的相关需求。
2.3 标准问题 :在教育资源以及应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忽 视了标准问题,缺乏统一的规划,导致资源无法全面共享,信息难以便捷交换,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导致无法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信息处理(如信息挖掘、决策支持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问题,建设信息资源(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特别是公共信息资源没有统一的标准,无法实现大范围的共享,降低了信息资源的使用率。
另一方面是应用系统的标准问题,由于各应用系统采用不同的软件平台开发,缺乏统一规划下的应用访问接口,各应用系统间也缺乏集成,无法直接访问数据和使用功能。同一用户进入校园网的不同应用系统,需要不同的密码甚至不同的身份标识,影响了应用系统的使用。
3.未来发展的方向
2010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中,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强调了教育信息化在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结合我院目前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应该以如下方向作为重点:
3.1 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转变观念
培训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思想观念的培训,这是培训的首要目的。通过培训,使教师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具有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思想和新教育观念;二是基本技能的培训,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获取、交流、处理与应用教学信息的能力,并具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能力。
3.2 加强软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在教学相关各管理,服务单位的具体业务环节,自主开发或引进购买符合业务流程的应用系统软件,改善办公模式,提高响应的工作效率,实现各种校园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提升教育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校园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应用方面,基本建成:OA、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基础应用方面:电子邮件系统,师生个人网上存储空间。教学科研应用方面:完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建立科研知识交流共享平台。
3.3 一些信息化发展前列的高校尝试依托各类前沿网络技术,大力拓展核心与出口带宽,提高校园无线网覆盖率的同时,积极致力于发展新型校园网络环境,充分融合如IPv6、3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网络技术,实现校园网新层面上的过渡。
4.结语
高校信息化建设仍然要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平台建设、信息化应用、资源建设、信息化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进一步着眼于新兴网络环境资源与信息服务支撑重点、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建设信息实体空间和数字化软空间,一站式服务环境;信息化要对管理及科学化决策提供支撑,建集成、自动、智能的管理服务体系等。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应用,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教育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趋势 问题 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得到人们的广泛推广和应用,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影响也是日益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无论是促进教育公平还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同时,还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到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战略之中。教育部前部长袁贵仁曾在教育信息化工作大会上表示,要让教育信息化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最出彩的工作之一,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光辉里程碑”。由此可见,我国对教育信息化高度重视。毋庸置疑,教育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结构的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的均衡发展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来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是推进我国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教育发展中难题的重大战略决策。所以,明确当今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发现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是促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信息化改革进程的重中之重。
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发展教师的教育信息化能力,能够开发丰富的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学习方式,逐步实现教育教学和信息化技术的高度融合,让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影响力和作用进一步彰显。未来几年,教育信息化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数字化环境建设和应用能力提升并重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不断升级,功能不断优化,产品不断更新,信息技术会根据不同学科的要求进入不同的学科教室,以网络化、多媒体化、移动化和智能化等为主要特征的数字环境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通过对学校进行数字校园建设的大力宣传和推广,以及对教学终端建设的加强,学校将很快实现互联网覆盖,学生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同时,还要加快对教育领域内网络的升级和改造,确保区域全覆盖,保障网络校园的顺利运行[1]。此外,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提升,对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不仅是现代课堂教与学的重要工具,并且随着新型移动设备和智慧型产品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形式,改变了传统单一授课的教学形态,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信息技术必将逐渐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在教育管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考试评估、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等各个领域都得到全方位有效地应用。
2.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成为重要方向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占据着关键位置。因此,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发展,必须要和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今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重点要由帮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转向提高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把握,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完美融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中小学教师任职基本资格条件之一,并通过要求教师进行电子备课、网络教学、在线学习和评估等多种方式来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高端人才培养计划,有计划、有组织、分层次地培养出一批优课名师、教育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信息技术学科的优秀带头人,以及一大批农村信息化骨干教师。
3.教与学的方式更趋理性和多元化
虽然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逐渐进入常态化、普遍化阶段,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总体上不高,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比较单一,信息技术更多是作为知识呈现和视觉辅助工具,这种情况在农村学校更为明显。许多配备了交互式白板的课堂,白板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使用,多数教师主要应用书写和多媒体课件展示功能,没有很好地体现白板的交互性和生成性,“以讲为主”的课堂形式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为了应用而应用”的现象比较普遍。为了逐渐扭转这种局面,《规划》中提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模式创新[2]。一方面依托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大力推动教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应用,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微课程和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改革。鼓励新兴技术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例如,虚拟现实的运用、3D打印技术、智能机器人等等,通过这些技术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活动,进而促进创新探究实验室和数字化实验室的建立和推广。从学生的学习需要角度出发,按照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选择和运用有效的活动、多元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能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自主开发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标准,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能力测评,能够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能力的提高。
4.数字资源组织方式和分享方式不断创新
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主要采取购买、网上下载、学校自制和交流交换等形式。这些资源主要是以教师讲课的形式和以知识点为线索组织的。随着新的教与学方式涌现,以及互联网上出现的大规模开放性课程和资源,教育资源的组织方式和分享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教师既是资源内容的消费者,也是Y源内容的制造者,他们从单纯的使用和索取向共同建设和分享发展。资源来源也从权威性向草根性发展,优质资源的重要来源不仅是名校名师,边远地区薄弱学校的教师同样可以提供优质资源。资源在形式上要具备个性化、便利性、反馈及时等特点,以适应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发展趋势。因此,随着科技装备和技术的日新月异,学习者将成为教学工具和平台的主导者,将来的教学将从提供资源转变为提供工具与平台。
5.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治理能力逐步提高
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和评价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主要业务信息化管理全覆盖,包括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实施跟踪监控,并建立数据库;对学生的学籍、安全、健康、成绩等方面的信息进行自主归纳、搜集和数据分析;利用物联网和智能识别技术,实现学校人事管理、教育教学、后勤保障、装备使用监测、校车运行等方面信息数据的实时采集、跟踪定位、远程传输、动态管理。这些教育大数据通过搜集、提取、处理和分析,将会对中小学校深化教育改革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教学质量监测、教育督导评估、教育科研管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作用显著。
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虽然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已初见成效,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新生事物,要实现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仍然还存在一些需要大力破解的问题。
1.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部分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管理者对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变革和教育创新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紧迫感不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重布置轻落实。教育信息化是各种业务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过程,需要大量组织、协调、沟通、讨论的工作。虽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口头上对于教育信息化都很重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处于力度不够和推动缓慢的状态,一些根本性、关键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二是重建设轻应用。有些部门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配设备,造成信息化投入比例失调,硬件投入大,而资源配置、教师培训、应用平台等投入比例通常不到10%,这已经成为制约教育信息化高效、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三是重教学轻管理。对教育信息化应用理解片面,认为只要在教学中开展应用,就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作用和目标缺乏认识,管理方式落后、管理程序不规范、管理数据不标准以及信息共享程度低。
2.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不高
虽然广大教师的信息化管理和教学能力有所提升,但离实施课程改革、开展素质教育和培养面向未来创新人才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应用显现出低水平、简单化的状态。教学信息化在很多地方和学校呈现出应试教育和灌输式教育模式下的信息化,而没有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改变传统管理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引领推动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无论是教学信息化还是管理信息化,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有明显增大的趋势,显现出新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的出现,意味着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处于失衡的状态,那么他们获取信息的机会也将出现显著差异。
3.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创新不够
教育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极具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主要包括设施设备、教育资源、师资培训及教学改革等诸多环节。应用驱动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路径,机制创新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在资源建设、运行维护、教学应用、教育管理、效益评估、师生发展等方面仍然显得创新不足。在投入上,除了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外,还需要加大政、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探索,通过一些政策性倾斜和社会化措施,多渠道充足教育信息化工作资金,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如通过校企合作免费试点信息化项目、企业公益捐赠、建设经费分期付款、设备租赁、服务外包、BYOD(学生自带学习设备)等,逐步探索“社会支持、民间参与、共生发展、合作多赢”的新途径。在应用上,只有将信息技术推广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推动教育领域从理念到实践各个层面的变革,才能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
4.对新数字鸿沟的重现程度较弱
我们无法否认受地域状况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学生在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造成了所谓的“数字鸿沟”。缩小“数字鸿沟”的第一步就是让那些来自边远地区和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能够接触到信息技术,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但是,拥有了信息技术之后,学生应该怎么做呢?他们会利用这些信息技术来做些什么呢?不同地区的不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哪些差异呢?这些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相关研究把它归纳定义为“新数字鸿沟”。所谓“新数字鸿沟”,主要是指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掌握、拥有、控制和使用能力上存在的差别。简单来说,就是在校师生在拥有了计算机和网络之后,会不会正确地使用计算机?怎样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功能?这是比给学校配备计算机更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值得人们的关注。相关政府和教育部门不仅要保证学校师生能够接触到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还要建立一整套的制度设施去保证师生能够正确且高效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唯有如此,才能不辜负教育公平的初衷。
三、对策建议
1.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教育部又组织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相关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说明,我国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首先,从现实发展情况来看,教育信息技术存在诸多的优势,譬如可以通过网上培训、互联网授课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可以通过扩大学生的入学比例来促进教育的普及化,可以通过提供优质的学习与教学环境、改善学习方法和手段等实现教育的公平公开,还可以支持和发展终身学习,提高人们的素质水平和竞争力等。其次,教育信息化对所有年龄段的人都适用,而且和语言、文化、环境这些因素也没有多大的关联。只要你有机会接触到网络,就有机会接受教育。它可以扩大人们受教育的几率,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妇女和儿童,可以为学生提供广泛阅读的机会,可以为社会上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教育信息化可通过种种方式和途径增加人们受教育的机会,提高人们受教育的能力。教育信息化使得全民教育的目标成为可能,人们可以共同分享高|量的教育,并有机会发展终身教育。再次,各地区应该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增加师生有关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和实践机会,提高人们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认识。同时,加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力度,保障学校计算机数量和网络的正常运行,提高师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效率,以及完善教育信息化规划及其政策框架,评估与检测政策实施过程和目标的达成效果,发展教师和学校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移动学习。
2.提升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能力
要提升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要求。第一,加强管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前后的自评工作。对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工作,并不仅仅局限于培训前目标的制定、内容的安排、课程的设置和效果的评价,还需要对培训的教师展开培训前和培训后的自评工作。培训开始前,对教师展开自评活动是加强对教师信息知识的了解,为后续培训的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培训结束后的教师自评活动则是对照之前教师的基础,检测一下培训的绩效,同时,也为后期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和依据。第二,侧重对教师进行课程方面的培训,改善薄弱环节。经过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必须要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才能促进各方面发展。(1)要加强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信息技术一旦进入课堂,必然会带来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2)不同地域的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培训,在知识的推广方面基本上不会存在太大差距,但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会因能力和设施的完善程度存在鸿沟。因此,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第三,要完善培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价制度。通过各方面的调查和研究,要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主要是从教师培训前的能力现状和学习需求、培训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网络研修的合格率、实践成果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
3.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与工作机制
第一,建立统筹调度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政府年度重点督办工作任务,进一步落实相关责任,对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难点问题,能够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并形成会议纪要。第二,建立检查督导和领导包点联系责任制。成立试点工作专班,科学制定信息化试点工作线路图,将信息化试点目标进行细化,在明确总体目标的基础上细分层次目标,在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软件规划、教育应用和效果评价体系上将路径图分解为具有操作性的小目标,并在工作进度和时间节点上科学规划。第三,构建三级联动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明确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是实施主体,教育局长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第一责任人,校长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同时要求各校组建教育技术中心,选配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中心主任,给予学校中层干部相应待遇,形成层层传导压力的工作机制,确保责任有人担,工作有人干,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第四,建立月报、通报制度。为了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和做法,建立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月报制度。要求各县(市)区每月报送一次当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推进情况、应用情况、政策保障及典型经验做法,并以工作简报的形式定期通蟾鞯亟逃信息化推进情况及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第五,建立绩效管理和激励表彰机制。将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纳入县(市)区政府、学校绩效目标管理;开展教育信息化先进县(市)区评选、示范校评选,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与评先、评优、晋级挂钩[3]。
4.多措并举弥补“数字鸿沟”
第一,促进数字弱势群体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特别是较高层次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学习和掌握,带领师生开展数字化信息技术方面的尝试和体验,让他们从中体会到乐趣,进而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和研究活动。第二,鼓励相关机构对偏远或者薄弱校区的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其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从而能够进行有效地指导和帮助。第三,完善对中小学师生教育信息化的统计,主要是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具体使用情况,主要包括学校计算机数量、计算机的使用频率、应用的方式和目的等等。第四,加大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培训。对于偏远或者经济落后地区,计算机并不是家中的常备资源,所以,教师运用计算机的几率并不高。那么,学校则成为他们进行计算机学习和操作的主要阵地。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程度高了,学生自然能在其带领下得到发展。第五,充分发动社会的力量,在图书馆、文化中心或者社区机构等地方组建一批精通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志愿者,让他们通过闲暇时光向社会上的老人、小孩或者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教授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对教育信息技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 张倩苇,黄曼琳,葛会芳,等.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现状与推进策略:以贵州省为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1).
[2] 黄一璜.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小学教师开放培训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5(4).
篇5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数据分析;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0-0004-06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教学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数据的缺失对于各级层面全面了解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何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的一点是要了解现状,明确发展的起点,通过基础数据的积累和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一、开展基线调研,掌握一线数据
为实现上海市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现代化,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化,上海市教委于2007年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举措,选取各区(县)实验学校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初见成效的基础上,2009年,上海市教委开展了面向全市农村中小学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上海市9个区(县)全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正式启动,以此作为郊区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力求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动教育现代化,最终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调研内容及方法
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当前上海市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掌握第一线的信息化基础数据,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同时也为使学校了解自身发展状况,2009-2010年,上海市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办公室在9个区(县)的463所农村中小学校中开展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线调研(以下简称基线调研)。
本次调查涉及上海市9个区(县)463所农村中小学校,调研主要方法是网络问卷调查法、定量和定性分析法、内容分析法,调查对象为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三类,共设置了学校、教师和学生三种类型的问卷,其中:“管理者问卷”由校长填写;“教师问卷”由教师填写,选取教师覆盖了所有年级与学科;“学生问卷”由学生填写,涵盖三、四、五、六、 七、八、九共7个年级。
问卷题目主要以单选和填空为主,补充说明为辅。管理者问卷的设置目标包括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发展、软件与资源建设及保障措施等;教师问卷的设置目标包括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技能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应用行为、应用产出、应用效益及应用需求等方面;学生问卷的主要内容有学生信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的学习行为及绩效等。以期从各个方面了解我市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基本数据,掌握当前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制约农村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问题和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推动我市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发展,达到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调研过程与抽样统计
1.准备工作
(1)设计问卷,开展试点调研,调整调研问卷。
(2)搭建网络平台,开展问卷调研的操作培训。
2. 问卷回收情况(见表1)
3.数据处理
(1)删选
为保证问卷数据的有效性,提高统计结果的准确性,首先对回收的管理者问卷和教师问卷进行了数据的筛选。依据具体的教学实际情况和客观事实,对不同的题目设置筛选条件,删除不符合条件的无效数据。在有效数据的基础上按下述抽样参考标准和抽样方法进行抽样。
(2)抽样
教师和学生问卷数据非常庞大,采取抽样方式处理,依据教育统计学原理及实践研究经验,随着总体数量不断增加,样本数量的增长逐步减缓,在总体数量与样本数量曲线图上呈一条负加速的增长曲线,如上图所示。
另外,针对不同数量的数据所要抽取的样本数量,可依据推算样本数量的公式计算,得出总体数量与样本数量的参照数据,见表3。
根据以上抽样方法,得到的抽样数据和抽样比例如表4所示。
二、硬件设备充足,带宽仍需扩充
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离不开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利用,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学校师生的教学方式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为此,本次基线调研对我市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设施的配备情况进行了普查,从计算机普及率、硬件设备、校园网带宽等方面入手,基本摸清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硬件情况。
(一)教师计算机配备充足
调查统计显示,我市农村中小学的教师计算机配备充足,师机比平均达到0.97∶1,基本达到教师每人一台计算机,并且部分学校还拥有一定量的公用机;教师家庭计算机的普及率也很高,达92.54%;且拥有计算机的教师家庭的联网率很高,达到95.8%。
(二)学生计算机有待普及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配备充足,但学生的计算机普及情况就不容乐观了,我市农村中小学的生机比还有待进一步调整。数据显示,生机比平均为14.43∶1,区县间初中的生机比例差异比较明显。学生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较低,仅有32%的学生家庭拥有计算机,在各学段间无明显差异,但区县间农村中小学生家庭计算机拥有率差别比较大。此处是以2005年《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中显示城市地区已经有68%的中小学生家庭拥有计算机作为参照。
调查还发现,拥有计算机的学生家庭联网情况良好,即在32%拥有计算机的学生家庭中其联网率为85.94%。小学、初中和九年一贯制的情况相差不大,均在平均水平上下。
(三)校园网建设需投入
从管理者问卷的硬件设施调查得知: 我市农村学校的计算机联网情况比较良好,平均水平达96.47%。校园网主干带宽基本能满足学校需求,76.7%的学校内网带宽达到了100M,其中达到1000M的学校占23.7%,低于100M的学校占23.3%,其中低于10M的学校占6.3%。根据对学校软件平台的应用调查情况看,我市农村中小学应用最多的是校园门户网站(89.47%)、校本资源库(65.37%)和教务管理系统(54.57%)。故100M的校内主干网带宽基本可满足目前教师的教学需求。
而校园网外联出口带宽建设还有待发展。管理者问卷的硬件设施调查显示:我市农村中小学外联带宽主要集中在10M,约占41.6%,出口带宽达到100M的学校有24.9%,达1000M的仅有20多所学校。因此,还有五分之一的学校外联出口带宽低于10M,随着视频、网络教研等应用的普及,在今后学校互联网络发展中需要加强该方面的建设,增加投入必不可少。
三、软件平台成规模,资源使用需加强
(一)软件平台建设较完善
调查显示,受访的市农村中小学中90%以上都已建成本校的门户网站,有89.47%的校园门户网站经常更新;还有50.10%的学校建有在线讨论区,接近40%的学校拥有校内视频点播系统等等,都充分说明学校的信息化软件平台建设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其中,80%以上的市农村中小学拥有校本资源库,对校本资源库进行经常更新的学校达到了65.37%;近半学校建有教师博客群,而21.67%拥有了学生博客群。再加上平台中的师生电子邮件服务、教务管理系统的建成率分别为43.3%和58.67%,其经常更新的学校所占比例分别为29.63%、46.70%,都反映了学校在平台建设上的长足进步。(具体数据见表5)
调研中还发现,上述软件平台系统中,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相关数据大都优于小学和初中,值得认真分析研究。
(二)资源建设使用是关键
中小学信息化发展不仅要有硬件和软件平台的建设,更要有海量的优质教育资源。经过调查,我市农村学校的资源总量与学校规模相关联,校级资源的总量平均为77.33G。
调查发现,校本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构成比例比较科学。42.8%的学校数字资源来源于自制资源,通过其它途径获得的资源占57.2%,即外部资源与自制资源比为4∶3。这样的比例构成,既保证了学校特色资源,又注意吸收借鉴,有利于学校资源的动态、持续发展。
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教师最需要的教学资源支持是教学资源包,他们主要认同的是“简单修改”后使用,因而提供给教师易于整合的素材资源和工具比完整的课件更加符合教师需求。对于资源的使用方式,主要是根据自身的教学需要进行简单修改后,应用于教学之中。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指导”成为继资源包之后的教师之第二需求,表明目前中小学教师开始关注在课堂中如何切实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课堂教学。
四、信息素养有侧重,课程整合显成效
毋庸置疑,教育信息化是为了教育的现代化服务的,这就决定了信息化教学应当为师生的发展提供支持,促进师生教与学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就是为了加快这一进程,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各有侧重
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市农村中小学教师获得计算机证书的比例非常高,达90.7%。教师参加信息化活动和获得奖励的比例也比较高,平均为34.5%。约有90%的教师参加过校(或区县、市)的信息化活动,其中一个学期参加相关信息化活动次数“1-3次左右”的教师占49.3%。
但是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实践研究能力还有待提高。我市农村中小学近年来平均每位教师参与课题的数量仅为2.07个,而且数量同样不容乐观,数为0.85篇/人,总体数量偏低。
相对于教师,中小学生获得计算机证书比例不高,平均为20.43%,但是学生参加信息化活动比较积极。平均一个学期参加3次以上信息化活动的学生比例达42.8%,一学期参加5次以上信息化活动的学生也达到了24%。中小学生参加信息化活动获奖情况良好,有17.27%的学生在相关信息化活动中获得奖励。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见成效
调查表明,上海市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在第一阶段(以知识为中心封闭式的课程整合)上的发展,已渐近成熟。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上,“呈现教学内容”是最主要的使用方式。有3/4的教师经常使用技术呈现教学内容;有1/2的教师会经常运用技术拓展教学内容或者辅助学生开展课堂练习,而有1/4教师能经常使用技术帮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还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至少两周一次应用平台进行教学计划管理。
问卷中以“至少70%左右”的课上能用常规教学软件为例,82%的小学教师能做到,70%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会做到,66.07%的初中教师能做到。小学教师每堂课都用到常规软件的达到60.4%。这些数据说明教师在常规教学软件(如PPT、word等)的使用情况良好,近3/4的教师经常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还有1/2的教师会经常利用网络资源于教学中。而其它教学软件、数字音视频、电子白板等在教学中正处于推广阶段。
调查还发现,有70%以上的教师认为技术的应用对完成教学任务有帮助,有80%学生喜欢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从调查对教师使用资源的行为分析中得知:小学教师对于工具的使用频度高于初中、九年一贯制,因而其熟练程度也要好,另由于技巧的熟练程度与效益直接存在关系,因而小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产生的效益也好于其它两类学校。还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满足自身学习需求,80.1%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对自己的学习帮助“很大”和“较大”,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持有赞同的态度(具体数据见表7)。
五、制度建设待完善,管理保障不可缺
上面对学校信息化发展中的硬件、软件和师生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数据分析,基本了解了学校信息化的现状。但我们仍然不能忽略信息化发展中的管理和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因为学校对信息化发展的制度建设、经费投入和保障维护人员等方面的工作对信息化发展不可或缺。
(一)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学校信息化规范、有序的管理,离不开制度建设与保障。调研中,有超过95%学校具有各功能教室、电子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制度,制订有本校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的使用和管理制度,规定了对电子设备的使用规则,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调研也发现,仅有50%的学校制订了网络管理和安全维护制度。众所周知,网络在信息化校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关系到学校的网络稳定和正常工作秩序。而目前农村中小学中,有仅一半的学校没有网络管理和安全维护方面的管理维护措施。此项管理措施的缺乏将影响到学校各项信息化功能的应用,需要学校在后期的发展中关注此问题。此外,有90%的学校缺乏学校信息化改革的奖励措施,具有鼓励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措施的学校低于10%,可见学校还要加强建立鼓励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激励机制,从制度上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经费投入还需平衡
调研发现,学校信息化建设自主投入经费占政府专项投入经费的26%,占生均公用经费的11%。在经费的配比上,硬件设施的投入占据一大部分,为45%。硬件配置、资源(软件平台和数字资源)、人员培训(培训资金、信息化奖励和教科研投入)的比例约为11∶4∶5。再进一步分析,目前这样的经费配置与国外同类学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国外信息化的投资一般是4∶3∶3。因此,农村中小学的经费投入,较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还需要进一步改变“重硬轻软“的现象,需要在后续的建设和发展中,加大对软件资源建设以及人员培训的投入,促使学校信息化从硬件建设逐步向应用与深化的阶段发展。
(三)管理与维护力量薄弱
由于农村中小学校的师资和管理人员队伍基本集中在教学和教务管理工作中,对学校信息化硬件和软件的管理还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专业技术支持和服务人员。调查发现,60%以上农村中小学的网络、硬件日常维护都是由兼职教师管理,而由专职教师管理的仅占26.9%,由校外托管的占12%。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在网络日常维护和保障方面的情况好于初中和小学。
另一方面,我市农村中小学专门从事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数量不多,数据显示:平均每校信息技术教师人数为2.17个。各区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的人数在1-3人/校,最高的区平均每校2.85人。最低仅为每校1.67人。该类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教学和技术管理双重任务在身。因此,很有必要充实管理与维护队伍,以此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
六、理性分析源数据,推进发展有抓手
(一)坚持合理建设与适度超前,优化经费配置结构
从调研数据来看,上海市各区(县)农村学校的信息化硬件配置基本上达到建设标准,特别是对教师的环境支持方面;部分软件平台已建设完成,校本资源总量初具规模;教师已具备基本的信息技能。从目前的经费投入上也可以看出,各学校信息化自主投入经费占政府信息化专项投入经费的25%,占生均公用经费的10%,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专项投入,其次是学校自主投入。
学校信息化经费主要包含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费,设备、设施维修、维持经费,信息化软件平台的建设及软件购置开发经费,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培训和教师教学、科研等经费等。调研数据显示,目前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主要是设备建设经费,软件建设费远远不足,教师教科研投入、信息技术培训费和教师信息化应用的个人奖励更是非常少。这个情况反映了学校在信息资源配置上重视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的问题,而要使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硬件是基础,软件才是关键。
因此在以后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学校需要加大软件经费以及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投入,使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在不同的阶段上,硬件、软件、人力资源三方面能协调发展。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硬件建设方面需要注重对学生的信息化环境的支持力度,以及要高度重视周期性的设备更新问题,否则将会出现当需要解决软件与人力资源问题时,被设备老化、环境支持的不足所困。即我们“既需要解决外部矛盾,又要克服新产生的内部矛盾”。
(二)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进深层次应用
通过调研,目前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上,已处在对技术使用的了解阶段到将技术融入到课堂中的过渡过程中,但还主要是以“呈现教学内容”为主,还处在“以知识为中心封闭式的课程整合”阶段,与“全方位的课程整合”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学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软件操作方面的培训,更需要针对课程整合方面的案例指导。同时,学校需要从制度层面上制定措施,鼓励教师利用新技术进行学习、反思、研讨,信息技术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理解力、交互力,让学生更加积极的表达,更加主动的学习、想象和扩展,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达到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三)鼓励学生参与信息化活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调查反映出我市农村学校学生对信息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于城镇学生还有较大的差距,超过1/3的农村学生“几乎没有”参加过相关信息化活动,说明学生除了在课堂上“享受”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以外,课余的信息化学习活动较少。而信息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的兴趣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后续的应用推进过程中,要不断丰富信息化活动的内容,扩大在学生中的影响,提高学生参与信息化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明确信息技术教师职能,增配信息化专职人员
调查中反映出的学校将信息技术教师和信息化专职人员的职能混淆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事实上,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承担学生信息技能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学校软硬件维护、校园网站网络维护、教育信息化管理等工作,有的甚至还需要兼做一些教务管理方面的工作。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07-03
西乡塘区位于广西南宁市市区西北部,区域总面积1 298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壮、苗、瑶等多个民族共115.62万人口。辖区共有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253所,学生人数达105 300多人。近年来,城区党委、政府筹措资金5 000多万元,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使整个城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对西乡塘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加快该城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及为其他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一、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但缺口仍较大
西乡塘区的农村学校中有608个教学班拥有“班班通”设备,占城区学校教学班总数的37.6%;所有学校均安装了宽带网,已经全面实现“校校通”,正逐步实现“班班通”;所有的中学、城市小学及部分农村小学拥有计算机教室,占城区学校总数的63.5%。部分学校配备了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教室。计算机数与学生数之比(以下简称“生机比”):中学为10∶1,小学为17∶1。少数学校建设了校园网,拥有校本资源等。目前,该城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超过南宁市的平均水平。城区信息技术装备部分数据见表1。
教学软件资源配备情况:中小学拥有数量不多的教学软件资源,比较多的是光盘和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这些教学软件资源,一部分是随着各种项目(如“农远”“薄改”项目)等配发下来,部分是学校教师以网上购买等形式购进,教师自主开发的较少,不能满足常规教学使用需求,而且没有进行统一管理,谈不上充分共享。
(二)教师队伍具备基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近年来,城区教育局、电教中心注意加强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成效显著。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具有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信息化教学基本原理,也有比较强烈的践行信息化教学的愿望。据抽样统计,80%以上的教师能够制作PPT、收发电子邮件、上网检索资源,60%的教师能够利用基本的信息技术工具开展教学,教师队伍整体上具备了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能力。
(三)应用普及程度较高,但应用率较低
城区教育管理部门注意督促和推进信息技术在常规教学中的应用,每年都举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评比活动,要求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课题研究,调动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积极性。据调查,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覆盖率如下:学科覆盖率接近100%,课堂覆盖率约40%,教师覆盖率为63%,信息化教学设备(每套)周使用率在20课时左右。但是,有80%以上的学校没有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科研课题。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率相对偏低,城市学校应用信息技术较为普遍,城区整体应用情况略高于南宁市平均水平。而信息技术在教育科学管理、个性化教育教学、协同化的家校社区教育等方面的应用几乎还是空白。
二、特点及发展情况
(一)城市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成效比较显著
一是先后争取到中央电教馆部分研究项目落户西乡塘区。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姊妹学校”远程合作学习项目课题、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课题、中央电教馆―甲骨文教育基金会“Think Quest”项目课题、戴尔“互联创未来”项目等一批国家级重点项目落户城区。通过项目的实施,有效地优化和提高了城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结构和层次。
二是以竞赛促进应用。在选送教师参加自治区、市等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信息化教学评比活动前,首先举行城区级的评比竞赛,部分学校也相应开展校级评比筛选活动,从而促进学校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三是注意开展与教育技术应用相关的教研活动,促进教育技术应用常规化。部分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就如何实施信息化教学开展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展示获奖课例,交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经验,研讨教学设计、课件设计与制作的方法。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信息技术手段在常规教学中的应用。
(三)政府出资积极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据调查,大多数学校都派骨干教师参加各种自治区级、市级信息化教育培训。近两年,城区组织了40名骨干教师参加南宁市教科所举办的“英特尔[?] [R]未来教育”《创新思维技能》和《基于项目的学习》课程网络培训,组织225名学科教师参加自治区网络联盟“备好课”培训,组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参加市级和自治区级设备应用培训等。城区政府还拨出专项经费举办了西乡塘区“英特尔[?] [R]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普及培训,共培训中小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等125名,并通过这些骨干教师开展校本培训活动,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基本技能。
(四)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见表2)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城市学校明显强于农村学校,同类学校之间差距比较大
1.基础建设差异比较大。目前,部分农村学校没有计算机教室、没有实现“班班通”,少数学校还没有配备多媒体电教室,与装备先进的学校相比,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形成较大的反差。
2.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差异比较大。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是推进学校、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其主要形式是进行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据调查,城区教育局等管理部门除积极争取名额派送骨干教师参加自治区级、市级的培训学习外,还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在此基础上再由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基于这样的培训架构,大多数教师没有机会直接参加自治区、市、城区的脱产培训学习,只能参加外出培训学习或者学校开展的校本培训。可以说,教师队伍整体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基本由校本培训的质量所决定。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同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培训质量有较大差别,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校本教研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整体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应用水平差异比较大。部分学校由于校领导、教师的应用意识不强,资源少等原因,在常规教学中很少应用信息技术。此外,部分城市学校对相关设备的使用仅仅停留在粗放型应用层面上,用于应付参赛、公开课、接待课等现象比较普遍。而有的学校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较高,并屡屡在全市、全区、全国甚至国际大赛中获奖。两者形成明显的反差。
(二)资源建设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领域。资源建设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投入大、资源组织复杂、建设周期长、收效慢等。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的领导、中层干部没有树立起资源建设的意识和观念,基本没有开展资源建设的构思和实际举措。即使是一些应用信息技术有一定成效的学校,也由于缺乏有组织、有计划的资源管理,致使数量有限的资源散落在为数不多的比较热衷于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教师手上,谈不上充分共享,造成了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
(三)应用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变为质量优势
西乡塘区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运用的积极性和普及程度,相比其他县区明显要好。教师参加全国、全区、全市的各项应用评比活动,获奖的数量、档次也明显领先于其他县区。据调查统计,一半以上的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资源支持教学活动,但是这种应用基本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资源的应用,或者是利用多媒体投影环境代替板书等。而类似Webquest、PBL等新的教学方法与新技术深度整合的应用并不多见,应用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教师在观念上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理念,但在实践中,未能将信息化教学理论转变为实际的课堂教学应用技能,综合反映在教育质量上优势不明显。
(四)部分骨干学校未能很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西乡塘区拥有几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南宁市乃至广西都属于领先的学校。但是,近年来部分学校没有巩固和发展自己的信息化教育优势,不但自身的发展速度不如一般学校,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常规应用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成效,没有发挥应有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
(五)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系统性不强
随着基础设施和技术环境的不断改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年来,自治区、市、城区各级教育技术部门都开展过多种培训,以期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但是,这些培训的目标更侧重于现实性、实用性和阶段性,缺少系统性和发展性设计。因此,往往培训后没有多久,教师就会发现所掌握的技术跟不上教育形势的发展,或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自我发展的系统性目标。
(六)没有建立起基本的激励机制
大多数学校没有建立起针对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制度或激励机制,缺少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部分学校只在年度工作计划中提及信息化建设工作内容,不具体,更谈不上系统。大多数学校的教研管理制度没有针对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具体要求,各种奖励制度中没有体现激励作用,学校管理体系中缺少具体的管理要求、使用目标要求和相应的激励机制。
(七)各种信息化教学设施缺乏后续支持
1.中小学现代化教学设备普遍没有后续技术支持。中小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维修技术人员,学校的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的维护多数是依托基本的售后服务,在“三包”服务期结束后,设备出故障基本上是信息技术教师或其他后勤人员负责修理,设备修复率低、效果不理想,不少设备因为维护不恰当、不及时而闲置待修,最终报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2.没有落实后续运维经费。西乡塘区的中小学校目前拥有的“班班通”设备大多数还比较新,但正常使用的损耗会很快显现,并将在两年后出现高峰。如投影机灯泡的更换等,此类正常损耗维护费用将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开支。此外,计算机教室的更新维护、人员培训等,如果还是按照目前的管理模式将会严重影响学校现有设备的正常使用,最终影响城区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四、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大投入,缩小城乡差距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投资大、周期长。目前还有不少领导干部对实施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紧迫感不强,缺乏长远投资的魄力。因此,必须让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承担起主要责任,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知识的宣传、培训和推广。政府要建立起稳定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目标。
(二)建立机制,促进应用
1.教育管理部门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应该把城区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任务分解到行政(基教、人事、计财、督导)、教研、电教、乡镇(片区)和学校,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责任,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年度职责考评内容,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有效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体系。
2.学校建立常规应用的目标管理要求和激励机制。一是有针对性地定期开展校本培训。培训要有计划性和系统性,明确每学期的培训次数,每次培训的内容等。二是提出资源贡献要求,促进校本资源建设。如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能力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为学校贡献3~5个所任学科的信息化教学课件,同时建立教师提供课件(资源)的鉴别体系和机制,逐步提高校本资源建设的质量。三是针对不同的应用形式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可以是轮流上观摩课、集体备课、校内评比等。四是根据学校装备及资源拥有量等实际情况,规定(课堂、教师)应用的覆盖率。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可以有所区别,共同目标是提高设备使用率。五是对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并取得成效的教师给予奖励。奖励要体现针对性,标准要适当高于常规同类项目的奖励标准,让奖励能很好地发挥激励作用。六是针对信息化教学应用开展科学研究活动。针对信息化教学拓展应用遇到的问题、难题开展相关研究活动。科研不要太在意最终“研究成果”的技术含量,重点是追求研究过程中教师队伍理念的转变、素质和意识的提高及技能的提升。
(三)建立样板,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发展
1.建智能化校园试点。“十二五”期间,在城区内选择1~2所合适的学校,在财力、物力等方面适当倾斜,尝试建立智能化校园,在校园环境、学校管理、教学环境、教学系统、教学模式等方面实现智能化,形成特色明显、技术先进、应用创新、效果显著的智能化校园示范学校。
2.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西乡塘区有一批信息化教学应用比较好的学校,可让一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或信息化教学应用骨干学校,与几所相对落后的学校,结成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姊妹学校,形成部分强校带一批弱校的架构,促进城乡学校的整体发展。
3.加强对骨干学校的管理,敦促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城区教育管理部门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原来挂名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示范学校,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提出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目标要求,明确实验、示范、辐射的具体内容和责任,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促进其不断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4.尝试建立初步的资源共享体系。选一两个乡镇(片区)作为试点,启动城区的资源建设工程。一是建立乡镇或片区级的资源建设与共享体系。由于个别学校自己开发、收集、购买教学资源的能力非常有限,可以乡镇、片区为单位,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中力量共建共享一个资源库。如本乡镇(片区)有6所学校,则每所学校在规定时间内负责建1个年级的教学资源,各学校完成建设任务后集中在一起,并以约定的方式实行共享。二是以城区为单位建立共享资源。城区可以通过举办课件资源制作评比、优质课大赛、收集各乡镇(片区)资源库的优秀作品等方式,建立城区级的共享资源库,再反哺乡镇中的其他学校。
(四)做好教师队伍的培训
篇7
早在2001年,重庆市綦江中学就已经迈开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逐步完善了学校的信息化装备,充分地发挥了信息化促进学校发展与引领教学创新的重要作用。
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工作,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依据教育优质化、多样化和均衡化的发展要求及学校“发展人人、人人发展”的办学理念,拟定了“合理配置、适度超前、经济实用、立体开发”的工作思路,使得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成为促进学校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学校先后被评为“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电化教育先进集体”。
学校信息化建设特色经验
1.硬件方面
近年来,学校建设了以光纤为主干的校园网络,覆盖了所有的教学区、办公区及部分生活区。所有的教室均配置了投影仪或大屏电视、数字展台、IP数字广播等设备,功能室配置了电子白板或大屏触摸一体机,已实现教室多媒体化。并为每位教师配置了笔记本电脑,办公室配置台式计算机,通过区教育城域网接入互联网,提供全时段的上网服务,实现资源共享。配置了全自动录播教室,与区教育云平台连接,实现教育资源的输出。学校拥有4间学生计算机教室、1间电子阅览室、1间教师课件制作室,建设了校园电视台,全方位满足师生的工作学习需求。
2.软件方面
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学校也非常重视软件方面的建设。学校自行开发了门户网站、OA办公平台,及时通知,交流信息,实现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先后购买了“K12”、“中央电教馆”资源库及高考资源网、学科组卷网等网络资源。学校还组织信息中心人员进行本地化自主程序开发,先后为学校编写了“民主测评系统”、“在线考试系统”等10余个小软件,使学校的管理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
3.师资方面
学校特别重视信息中心的队伍建设,组建了一支素质高、实力强的信息技术建设队伍。同时也特别重视本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每学年定期组织1~2次全校性规定内容的培训,还自主开发了报名系统和软件,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实现个性化的培训。
4.学生能力方面
篇8
关键词关键词:云计算;网络学习;系统架构;信息教育
DOIDOI:10.11907/rjdk.162256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1009103
0 引言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已步入全面发展阶段。基于教育信息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构建的网络教育系统成为教育信息化服务的重要平台[13]。云计算因能够提供海量数据存储和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而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在云计算环境下实现网络学习资源的全面共享,能够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对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现实意义[45]。如何将云计算技术和云服务更好地用于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对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服务质量,促进网络学习资源有效共享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探讨基于云计算的多媒体网络学习平台系统架构,可为推进云计算技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1 网络学习与云计算
网络学习也称在线学习,是通过在网络教育平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网络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时空的局限,能够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连接学习资源和学习者的载体,有效整合了教学资源,学习者通过学习平台能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实现更加个性化的学习。然而,目前我国网络学习平台建设资源分布不均匀、共享程度较低、网络计算方式较落后[610]。
云计算是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热备份冗余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计算模型,面对的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环境,核心是提供数据存储和网络服务[11]。云计算的出现为我国网络学习平台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解决途径。
不同于传统网络学习系统开发,云计算网络学习平台更重要的是如何基于云计算的基础架构来构建系统,使得系统能够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的优势,提供更为全面、实用、高效的服务[1213]。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学习平台应该满足以下几点需求:①充分利用网络计算资源,降低系统建设成本;②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使学习者能够了解更多课程相关知识;③充分利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轨迹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平台用户习惯,为其提供更精准有效的学习建议。
2 总体目标与需求分析
已有关于云计算学习平台的研究主要关注云计算技术的基本情况和学习平台的结构设计,忽视了平台建设的需求分析[1415]。而需求分析是应用软件开发的前提,是一切应用研究的基础。
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学习平台的核心服务是提供网络学习。基于管理工程的研究思想,学习平台设计和管理的核心目标可以用6个 R表示:即将正确的学习资源(Right Resource),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 Quality)、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给准确的目标用户(Right Learner)。同时,出于成本考虑,还应当综合管控整个学习过程在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花费。
在此核心目标的基础上,按照“信息通透、交流方便,功能务实、系统健壮、应用灵活、结构开放”的基本原则,设计系统功能目标如下:①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使学习者实现网络自主学习;②有机组合多种功能模块,实现教师导学、学生自主学习、在线练习测试以及多人交互;③整合各门课程所需的课程内容,提供教案、知识点、练习题库、测试题库、辅助软件等多种资源;④系统框架清晰,操作界面友好,符合教育学习理论的认知习惯;⑤注重安全,根据云计算平台数据安全需求,从云计算各层全面考虑安全预防和管控措施,增强平台整体安全性。
3 基于云计算的在线学习平台架构
3.1 基于分层思路的云计算应用平台的架构模型
一个网络应用平台通常包含3个部分:①核心基础。指在计算机上运行的平台软件和支撑功能,如操作系统、存储资源、标准库等;②基础设施服务。指由其它计算机提供的基本服务,如远程存储服务、集成服务等;③应用服务。指封装后的面向服务化的应用,这些应用提供的功能可为新的应用使用。
基于云计算的平台是一种更为高级的网络应用平台,其本质是通过网络提供服务,因此其体系结构以服务为核心。基于分层思路可以将云计算应用平台架构模型分为4层,其中横向三层,分别为应用层、平台层和资源层,据此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云计算能力和友好的用户界面;纵向一层,为管理层,用来实现对横向三层的管理和维护,具体如图1所示。
资源层将分布式系统中分散的资源进行汇聚。平台层首先将资源层的资源封装成通信、存储和计算能力,提供资源描述、分配和调度功能,然后将封装好的资源能力以服务形式展现,提供面向服务和能力的管理和调度功能。应用层由基于平台层提供的系统能力所实现的诸多业务逻辑模块构成,这些模块通过定义好的接口对外提供服务,模块之间的交互通信则通过管理层的各种服务管理功能来完成。
图1系统架构能够充分发挥云计算技术在面向大规模数据的分布式系统资源汇聚、资源管理和资源调度上的优势,提供高性能、可延展的分布式通信、存储和计算能力。并且因为融合了SOA理念,在系统范围内能够提供数据统一支撑,支持服务的安全管理、生命周期管理、交互管理、可靠性管理和可用性管理,实现系统范围内的架构松耦合。
3.2 基于云计算的多媒体网络学习平台的架构模型
根据基于分层思路的云计算应用平台架构模型,结合云计算在线学习平台建设的总体需求分析,提出如图2所示总体结构。
学习是平台最主要的服务,所有应用都是围绕支撑学习来提供的。用户终端包括用户和客户端,是整个云计算系统的消费者。应用层、管理层、平台层和基础设施资源层是整个云计算体系的支撑和服务提供者。各种支持学习的应用都是该平台中的一个应用业务,围绕使业务应用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来构建应用层、平台层、资源层和管理层。通过实现云计算的分层式架构,更好地反映学习业务应用的基本元素和功能构成,从而满足以功能为目标导向的学习平台应用开发需求。
在此总体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基于分层式架构设计思路的云计算应用平台架构模型,按照以学习应用为中心,以功能为目标的建设思路构建体系架构,将分层的思路从单一业务应用的架构中延伸到系统范围,将整个信息系统按照分层的思路统一规划设计,得到如图3所示的系统架构。
以上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多媒体学习平台贯彻了系统架构设计分层的思路,在逻辑上将系统分为:
(1) 平台层。包括分布式数据总线(通信能力)、分布式统一存储系统(存储能力)、分布式工作流程和调度引擎(计算能力和资源调度),统一数据管理和访问,统一服务管理框架,统一服务交付框架,自动化运维管理系统。
(2)资源层。学习平台资源层由虚拟化和实体化的分布式服务器集群和存储设备构成。
(3)应用层。学习平台应用由运行在平台层之上的服务化软件模块构成。软件模块的服务管理和交付都通过平台层提供的服务交付模块实现。如此设计的分层框架能够封装资源抽取和能力,根据上层业务应用需求,方便灵活地动态调整系统中各个支撑模块的组织模式,从而适应学习活动中复杂的学习科目和学科支撑工具对技术上的需求。
该体系架构设计符合以数据流为中心的数据驱动架构理论,在功能构架上将整个系统划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数据交付等4个关键功能模块。映射平台中数据流动的基本流程,通过分布式数据总线联接各功能模块,实现高效可靠的数据交换,系统整体数据流向清晰,数据交换模式和接口明确。因此,可以有效地控制分布在网络上的众多组件之间的数据流向和顺序,使得即使在网络稳定性不佳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证数据通道畅通、数据交换安全可靠。实现高速、可信、易于扩展和管理的数据交换、传输和存储,满足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学习平台对实时数据同步、海量数据集中存储、海量数据统一访问的要求。此外,它还具备高效的基于策略的资源调度和管理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自动部署和灵活调度,从而大幅提升学习服务的执行效率和可靠性。
4 结语
随着云计算模式的逐渐发展和普及,学校、 教育机构和个人的信息处理逐渐迁移到“云”上,研究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学习平台关键技术势在必行。本文深入研究基于云计算的多媒体网络学习平台的系统架构,基于分层思路和模块化思想提出了一种符合数据驱动架构理论的系
统架构设想。基于云计算平台的网络学习系统架构能够根据业务应用的需求和服务场景,快速作出调整,适应需求和环境,从而使网络信息系统资源利用最大化。通过平台建设,可以使未来的在线学习系统及时收集和分析各区域及各子系统的相关数据,实现在全系统范围内实时监控、动态调整、智能决策的高效信息网络,为网络教育领域的信息共享、信息协作和交互学习提供新的环境和模式。
参考文献:
[1] 焦建利,贾义敏,任改梅. 教育信息化的宏观政策与战略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4(1):2532.
[2] 王竹立.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困局与出路――兼论网络教育模式的创新[J]. 远程教育杂志,2014(2):312.
[3] 陈琳,陈耀华,乔灿,陆薇.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开局之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新发展――2014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解读[J]. 中国电化教育,2015(1):138145
[4] 陈全,邓倩妮. 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J]. 计算机应用,2009(9):25622567.
[5] 何克抗. 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 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9.
[6] 许又泉. 一种网络学习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长沙:湖南大学,2006.
[7] 唐日照. 网络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春:吉林大学,2006.
[8] 蒋福德,钟诚. 智能化网络学习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J].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12):6368.
[9] 高振国,刘彦文,赵蕴龙,王春生.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Java网络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 实验室科学,2011(5):116119.
[10] 谢明凤,孙新. 基于本体知识管理的远程个性化网络学习系统模型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2(11):4753.
[11] MELL P, GRANCE T. The NIST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11,53(6):5050.
[12] BUYYA R, YEO C S, VENUGOPAL S, et al. Cloud computing and emerging IT platforms: vision, hype, and reality for delivering computing as the 5th utility[J].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2009,25(6):599616.
[13] CHEN KANG, ZHENG WEIMIN. Cloud computing: system instances and current research [J]. Journal of Software, 2009, 20(5):13371348.
篇9
密云县地处北京远郊,现有普通中小学62所,中小学在校生38 034人,教学班1 091个,专任教师3 435人,生均固定资产值为9 700元。
由于受地理位置与山区客观存在的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信息闭塞、师资总体水平不高等因素制约,县域内山区学校在教育资源占有上与平原及县城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成为影响农村山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共享度,减少校际间教育资源占有差距,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县坚持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有效途径。自2002年起,我县大规模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信息化建设资金2.6亿元。2005年完成“校校通”,2006年实现了“班班通”,2008年建成县、校两级教学资源库。通过不断探索、实践,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农村特点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之路。
二、信息化建设思路
1.组织到位,实行全县统一领导、统一规划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建设资金的筹集,制定并组织落实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教委信息中心统一指导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各校均按照教委要求,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网管员、电教员、计算机专任教师为组员的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各层次组织机构的建立、管理体系的形成,为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结合县情,明确思路,以农村为重点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密云县地域面积为2 229平方公里,80%以上是山区,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县18个乡镇,其中10个为北京市边远山区乡镇。从县情出发,我县在实际工作中确定了以下目标、任务及运作方式:
总体目标:以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协调、跨越式发展。
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应用促发展,合理配置、注重效益。
运作方式:先山区、后平原,重点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
三、信息化硬件建设
1.教育城域网
密云县教育城域网采用星形网络拓扑结构,独立租用裸光纤627公里,城域网外网出口带宽为100 M,共接入中小学校园网子网97个,校际间网络带宽为1 000 M。实现了市、县、校三级网络互联互通,为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开展信息化应用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城域网核心机房
密云县城域网核心机房于2009年升级改造完成,共配备高中端服务器18台,数据存储空间达到12 T,同时配备了网络信息过滤、IPS、防火墙、负载均衡等网络安全设备,实现了较为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
3.多媒体设备配备
在多媒体设备配备中,已完成17所中小学校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更新,电子白板配备率达到了26%。
4.教学用计算机
专任教师计算机实现了每人一台;学生计算机达到每7人一台,并且在学生计算机教室配备了语音教学设备。
5.远程视频互动教室
2006年配备远程视频互动教室76个,实现了山区农村学校与城市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2008年为全县51所中学、中心小学均配备了非线性编辑系统;2009年为全县中小学校配备校园网络电视台51套。累计收集各类视频资源3 000余个,总容量达到1.2 T。
四、信息化软件资源建设
随着信息化硬件设备配备的完成,从2008年开始,我县对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转向软件应用平台建设方面。初步完成了以密云县教育信息网为门户的集行政办公、教学资源、应用服务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应用平台建设。2011年开始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确定的3所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
(1)2008年建成“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采用分布式存储结构,学校存储本校普通资源,信息中心存储精品资源。全网资源目录信息按时自动同步和共享。
(2)资源库平台现已注册教师5 970人,积累教育资源31万条。全县600多名(约占78%)市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建立了个人博客主页。
(3)2010年完成“密云县教育信息网”网站改版。
(4)2010年建成“数字化教研中心平台”。
(5)2011年建成“密云县学前教育网”。
(6)2011年建成“教师远程网络培训平台”。通过网络培训平台培训教师累计3 000人次。
(7)2011年建成“信息化设备售后服务管理平台”和“校园监控设备报修统计平台”。
(8)2012年建成“教师同一用户认证系统”。教师通过认证系统,只需录入一次用户名和密码,便可在北京教育资源网、密云教育资源库、骨干教师博客等市、县、校三级网络应用平台中畅通无阻。
五、健全机制,推进信息化应用与管理
1.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1)为加强信息化建设与维护管理
结合各校实际情况,我县信息中心编制了《网络管理工作手册》和《电教管理工作手册》。工作手册对学校每学期的相关常规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定。
(2)为加强信息化硬件建设规范
为学校编辑了《校园信息化设备综合布线》技术图册,图册主要内容包括:校园网络综合布线、校园监控系统布线、校园广播布线、多媒体设备布线、计算机教室布线五部分。图册采用图解加模板的方式,系统地对中小学校通用信息化设备弱电综合布线按类别进行了详细解读和说明。
2.加强培训,推进应用
为了让专任教师更好地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用技术,县教委提出了“校长要懂、骨干要精、全员要通”的培训要求。信息中心结合教师继续教育,采取面授、网授、下校培训等多种形式,面向全县4 000多名专任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工作,顺利完成了“十一五”信息技术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1)面向校级干部,聘请国内知名信息化教育专家每学期进行一次信息技术的专题讲座,以此提高学校领导的信息化水平。
(2)为进一步提升中小学中层干部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我们将信息化设备使用培训纳入常规工作当中。
(3)为推进教学资源库的使用,县教委在制定了《密云县教学资源库建设办法》的同时,又印发了《密云县信息化技术与教育创新论文集》《密云县教委信息化建设管理文件选编》《密云县信息化资源应用手册》《密云县教委网络视频教学资源库目录手册》等学习资料。
3.加强网管员、电教员队伍建设
为提高网管员和电教员的技术水平,教委信息中心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每学期开展80学时以上的网管员专业知识培训,并纳入继续教育培训当中,坚持网管员持证上岗。在北京市网管员大赛活动中,我县获得全市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
信息中心以电教设备使用维护、电教常规工作流程与规范、摄像技术、课堂实录、校园电视台实践应用为主题组织开展培训、经验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区域电教合作水平和电教员视频摄制质量。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涉农专业;实习实训;应用规划
中国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3-0085-04
一、学院基本情况简介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湖南省农业厅主办主管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是湖湘大地唯一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高职学院。世界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为我院名誉院长。
学院地处长沙市芙蓉区隆平高科技园区,占地面积2070亩,分两区一场(东湖校区、马坡岭校区、产学研示范场),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藏书70万册。学院有中德现代食品技术研究所、机电驾校、实习工厂、产学研示范场、长沙艺园景观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各类实验实训场所92个,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和省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等。
学院有在校学生1万余人,教职工916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18人。学院教学机构设九系两部,即植物科技系、动物科技系、现代管理工程系、食品科学系、信息技术系、电子电气工程系、机械及自动化系、车辆工程系、人文科学系、体育与艺术课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开设40个专业。
二、学院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院着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学院门户网站、教学资源和校园信息化系统等重点工程建设,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成效
建成了覆盖东湖、马坡岭两个校区的校园网,完成了全院3000余个信息点建设。校园网采用“万兆双核心、千兆骨干网”的架构,出口带宽2G,可提供安全、高速、稳定的网络服务。无线网络信号覆盖全院,可满足移动办公、教学需要。
2.学院门户网站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建立了以学院门户网站和部门二级网站构成的网站群,网站信息量和浏览量逐年上升,已成为学院最重要的宣传窗口之一。
3.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新突破
建立了专业教学资源库8个、省级以上重点项目资源网站21个、院级重点项目资源网站16个、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量6TB。建立了“职教新干线”网络教学机构平台,个人学习空间9000余个,累计发表文章5万余篇,上传教学视频5700余个,互动交流20余万次。
4.校园信息化系统建设成效显著
建成了教育行政办公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等信息化系统,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保障能力明显加强,信息化建设投入逐年提高。学院2011年被评为“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
三、学院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
通过信息化技术与实习实训及培训工作的深度融合,实现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信息化,师生之间可以开展远程互动教学与交流。
至2013年,实现涉农专业教学资源全面上网,校内所有涉农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全面实现信息化,在校学生和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班学员可以通过“职教新干线”平台远程访问教学资源和实习实训基地,学员在培训结束返乡后也可远程访问所有教学资源或与校内教师专家互动交流。
至2014年,完成10~20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信息化装备与建设,并通过互联网或3G技术统一接入至“职教新干线”平台,在校学生和培训学员可以异地访问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与校外指导教师和专家互动交流。
四、学院信息化平台建设
依托现有校园网资源和“职教新干线”平台,通过在实习实训基地(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装高清摄像机和播控设备实现多媒体数据的实时传输(有移动教学要求的可以通过部署3G移动摄像设备解决),数据统一采集存储至“职教新干线”平台,通过“职教新干线”平台的强大功能实现远程教学和互动交流。平台建设需采购的设备与经费如表1所示。
五、学院媒体资源建设
1.专业资源库建设
包括专业在全国及区域人才需求调研、行业职业标准及岗位职业能力调研、专业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等资源,该资源同时考虑全国范围内的普适性和区域特色性,并将涉农专业技术新理念、新技术不断融入专业发展中,使涉农专业技术专业充满活力和生命力。建立公共基础平台和拓展模块,为具有涉农专业的各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建设提供详实资源参考。
2.课程资源库建设
包括课程标准、课程作品方案、职业标准、数字化理论教材、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教学课件、习题库、试题库等资源。通过调研、问卷、座谈等方式了解全国涉农专业发展现状,种植类以果树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植物造景、园艺产品营销、插花技艺等课程为公共基础平台建设课程,养殖类以动物营养技术、畜牧管理、动物繁殖技术、动物养殖技术、畜牧环境与畜场规划、动物疾病防治技术、兽医临床技术、动物检疫技术、兽药与营销等课程为公共基础平台建设课程,建设全国规范课程,并共享数字化资源,在所有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示范、推广。同时结合各地区行业发展状况分别建设部分地区特色课程,共享其课程资源。[1]
3.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
包括企业案例分析、实训项目、考核评价体系、技术标准、业务流程、作业规范、教学录像等资源,结合全国规范课程及区域特色课程,提供相应教学资源,满足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及企业资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