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范文
时间:2023-04-03 01:0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专人负责,认真组织自查评估验收工作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坚持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抓、两不误,在做好贫困群众生活保障,确保不发生任何“极端”事件的前提下,聚焦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三落实”,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帮扶责任落实等重点工作,坚持质量标准和时间节点,组织结对贫困户帮扶责任人有序开展脱贫攻坚自查评估,全覆盖、无遗漏检验2019年单位成立以来的脱贫帮扶成效,精准核查各扶贫政策落实台账。逐户核实比对分析研判2019年以来结对帮扶户“两不愁三保障”、易地搬迁等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确保扶贫政策落实不漏户不漏人,通过逐户核实比对发现存在有异议的,再次组织入户核实核查,上下沟通进行精准修正、查缺补漏,
二、强化责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一)去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县决策部署,按照“2018年基本完成、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完成”的工作布局,牢牢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对照“一超六有”脱贫标准,聚焦贫困人口脱贫质量,咬定目标不放松、坚定信心不动摇、落实责任不松劲,扎实推进各项任务目标落地落实。
(二)下沉基层,入户走访。按照既定目标、既定措施开展帮扶,每月至少走访结对户家中三次,今年累计走访结对户家中65次,深入了解贫困户实际状况,认真细致地搞好调查摸底,及时掌握生活工作状况,帮助贫困结对户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8件,并与结对户交心谈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结对户宣传讲解中央第七次工作座谈会精神、森林防火安全知识等重点思想工作内容,宣传脱贫攻坚相关政策,培养明白人。
篇2
2018年我镇吹响了“全聚力一线决战脱贫攻坚”的冲锋号角,通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XXXX户XXXX人贫困人口脱贫。按照“全聚力一线决战脱贫攻坚”的总体思路,2019年是我镇攻坚拔寨的关键时刻、冲刺时期,我们将继续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扶贫方略,采取各种积极有效举措,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发展,确保2020年度全镇贫困发率由XXXX %降到XXXX%以内,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一、抓住精准扶贫这条主线,打好脱贫攻坚“精准牌”。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必须把“精准”二字贯穿始终,盯准聚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动态调整,切实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要在巩固以往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确保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我们会紧紧抓住统战部定点帮扶,东西部部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力争上级对我镇脱贫攻坚在政策项目资金上予以重点倾斜,专项扶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为我镇脱贫攻坚战备足充实的“粮草”和“弹药”,下最大的决心从根本上解决我镇贫困户的落后面貌。
二、在扶贫上“输血”更要做好“造血”
按照“扶真贫、真扶贫”的原则,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把产业化扶贫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巩固提升传统扶贫产业规模,扶持传统种养产业项目,努力提高扶贫开发效益。
篇3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然而,如何打赢这场战役,关键在于如何正视问题,即制约这场战役胜利的因素。归结起来,这些因素不外乎有两方面,一是客观因素,不少贫困地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二是主观因素,必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直面问题是勇气,解决问题是水平,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聚焦问题,就能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这场硬仗奠定良好基础。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重点就是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问题。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施策的前提,对所有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该精准到户的务必精准到户,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才能实现扶真贫、真扶贫。推进脱贫攻坚的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加快形成中央统筹、地方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才能实现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协调运转、协同发力。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能都照一个模式去做,而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从主要路径来说,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关键就是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着力发挥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作用;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兜底。
篇4
这次会议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主旨,充分肯定了近年来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工作取得的成绩,认真总结交流了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情况和经验,研究安排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和措施。
郭庆平指出,金融单位要深入学习落实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到“五个要”:一是领导要重视,各金融单位都要明确工作机构,明确责任人,每年到对口扶贫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二是目标要明确,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定点扶贫的目标、资金和措施以及干部的主要精力要落到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上。三是措施要精准,要做到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科学帮扶。四是干部要得力,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定点扶贫地区去挂职,到贫困利任第一书记,派出单位要做挂职干部的坚强后盾,支持他们干事创业,去除后顾之忧。五是资源要用好,金融单位制定的帮扶计划,要与当地脱贫攻坚规划和脱贫项目的落实相协调,金融单位掌握的政策、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要与地方资源相结合,形成扶贫台力,放大扶贫效应,加快贫困群众脱贫步伐。
郭庆平强调,定点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要扎实推进这项工作,各金融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一是要建立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牵头联系机制。成立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和推动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工作。二是要建立定点扶贫政策信息资源合作共享机制。各金融单位应树立金融定点扶贫“一盘棋”的思想,加强部门联动,共享政策信息,交流经验做法。将各自的政策优势、信息优势和资源优势相互叠加、融为一体,最大程度地发挥协同效应。三是要建立定点扶贫考核机制,以扶贫成效为导向,按照有关办法对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工作进行考核。
郭庆平指出,人民银行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工作,对定点扶贫工作给予更多支持和帮助。要抓紧调研,制定具体帮扶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要尽快建立人民银行帮扶定点扶贫县脱贫攻坚机制,帮助定点扶贫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尽快脱贫和定点扶贫县尽快摘帽。
篇5
一、指导思想
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安排,深入开展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排查,严格按照“坚持攻坚目标,确保责任落实;坚持精准方略,确保脱贫质量;坚持问题导向,确保整改到位”的原则,一户一户“拿尺子量”,一人一人“拿条件卡”,摸清贫困人口数量、贫困原因、贫困程度等,全面查摆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扎实整改到位,确保打赢脱贫攻坚大会战。
二、督导内容
1、扶贫对象识别不准。没有严格按照贫困对象识别标准和程序识别,操作不规范,名单未公示,优亲厚友搞照顾;“四类人员”(财政供养人员、有小汽车户、有商品房或商铺户、个体工商户或经商办企业户)清理不彻底;优亲厚友致使不符合条件对象成为贫困户,少数真正贫困的对象未纳入;数据信息录入不准确、不完善,动态调整不及时,不到位。
2、扶贫对象退出不规范。没有严格按照“一公示一公告”要求,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评议;贫困户住危房被脱贫;贫困户符合退出条件(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现行省定扶贫标准,且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有保障)而没有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标注“脱贫”。
3、帮扶措施不实。驻村帮扶后方单位帮扶力度不够,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措施不精准,方法单一,力度不大,成效不显著。
4、资金项目监管不严。有的扶贫项目不实、扶贫资金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资金拨付不及时,存在滞留闲置等情况;资金使用管理机制不完善,公告公示制度执行不到位。
5、工作落实不力。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推进项目,完成任务;特别是一些产业项目戴着扶贫帽,用扶贫政策,却没有将贫困户、贫困人口作为参与的主体,扶贫政策、项目没有更多更好地惠及贫困对象,而是被一些能人大户主享或是独占。
三、工作步骤
本次攻坚专项行动计划利用3个月的时间,做到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有效解决脱贫攻坚中的突出问题。
(一)第一阶段基础再夯实(8月24日—9月30日)。
分片区召开座谈会。5名县级领导分片区召开乡镇街区党(工)委书记、副书记、扶贫办主任座谈会,剖析存在问题,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拉出时间表、路线图。
集中走访调研。县级领导干部分别带队,到所选定的扶贫工作重点村逐户进行调研,摸清实质问题,并召开座谈会对摸出的“五通十有”、贫困户帮扶措施等情况拉出问题清单,形成调研报告。
拉网式排查。抽调充实扶贫一线的36名后备干部、扶贫办工作人员10名、22个乡镇分管乡镇长、扶贫办主任、从事扶贫的主任科员、业务骨干88人,23个督导组成员69人,组成22个排查小组,利用15天时间,对所有未脱贫贫困户进行拉网式排查,被排查村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全程陪同记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各排查小组成员对贫困户调查情况负责,片区联系人、乡镇(街区)联系人对排查汇总情况负责,各排查小组组长对排查负总责。
部门集中比对。对不符合贫困条件的建档立卡对象和“四类人员”坚决清出系统,组织县人社局、财政局、公安局、交警大队、民政局、市场监管局、税务局、教育局、卫生局、房产局、农机局、各银行抽调人员,利用一周时间集中办公,进行人员比对,并汇总出应清洗人员名单。
排查资金项目落实。规范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资金项目情况进行核查,抽调县审计、财政、农业、畜牧、发改等部门业务骨干组成专班,集中一周时间,对2014年以来所有扶贫项目资金全面检查摸排,确保资金管理使用精准。
第三方评估。在排查工作完成后,对发现的问题各乡镇街区进行自查自纠,并整改到位,对出现问题的不予追究。9月中下旬,委托省第三方机构进行暗访评估,凡出现问题的将严肃问责。
(二)第二阶段措施再精准(10月1日—10月31日)。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由乡镇党委书记带领本乡镇科级干部,对扶贫车间、扶贫大棚等扶贫项目带动作用及所有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措施和脱贫成效进行“回头看”,确保脱贫措施再精准。一是再次查找扶贫对象不准、致贫原因不清等问题,切实加强整改,挤出水分,查漏补缺,找准对象,准确掌握贫困户致贫原因。二是充分发挥村两委、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的作用,了解贫困户脱贫需求,算准收入账,因地制宜、因人因村施策。三是深入查找人员选派不好、工作任务不明、驻村时间不够、帮扶责任流于形式等问题,提高帮扶成效,确保监督保障精准。四是再次查找资金使用、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资金项目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五是组织开展专项检查,按单项工作分别开展明察暗访督导,确保贫困户帮扶措施进一步精准。
(三)第三阶段成效再提升(11月1日—11月30日)。
一是由分管扶贫的四名县级领导干部分片区召开现场推进会,对脱贫攻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狠抓整改落实,分别明确谁去办、怎么办、什么时间办好。二是完善督导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扶贫项目和贫困群众,不打招呼,直奔现场,剑指问题,建立整改台账,实行销号管理。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政治意识。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将脱贫攻坚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把贫困群众能否受益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成效的标准。
篇6
一是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保障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是为提高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能力,加快农业生产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二是落实好耕地地力补贴政策。县财政将与县农业农村局、县农商行密切配合,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全县农作物种植农户补贴面积的核实,县财政负责资金的拨付,县农商行负责打卡发放,加快各项审批程序,尽早将补贴发放至农户。三是加快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即时保障我县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需求。
二、加大农业农村资金投入,提升农业农村发展动力。
2019年是我县脱贫攻坚最关键的一年,县财政将以脱贫攻坚工作为重点,结合全县的农业农村发展工作,一是加大财政预算资金投入,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加强与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加大统筹整合力度,2019年县财政将联合各县级部门计划统筹整合涉农资金x亿元以上,安排其中x亿元用于发展农村产业,x亿元支持农业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搞好贫困村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对纳入总体布局的农业重点建设项目、重点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区域做到在投入布局上相对集中不零星摆布,在投入对象上突出重点不遍地开花,地方强化领导,各部门齐抓共建,实现资金优化配置。二是加大财政金融互动力度,全面落实财政支持金融各项政策,通过预算安排、统筹整合、优化存量等途径积极筹措资金,逐步构建风险分担、激励奖补、良性运行的财政金融到动体系,真正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撬动效应。实施精准扶贫贷款奖补、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扶贫小额信贷贴息、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等政策,建立财政促贷机制,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扶贫小额信贷、贫困地区返乡创业贷款等分险,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促进融资增信。充分发挥省农业担保机构办事处职能职责,支持对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提供信贷担保,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工作领域。
篇7
产业扶贫要切实惠及贫困人口
10月16日下午,由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农业部扶贫办)和《农民日报》社共同承办的2016年产业扶贫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出席论坛并作主题报告,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做书面发言。
郑文凯指出,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头戏,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大文章。发展产业,既是贫困人口增加就业的渠道,也是提高自身素质和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的重要载体。对全国地区贫困人口而言,推进产业扶贫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
一是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利用资源,既要充分依托传统资源,打破一般种植业、传统农业的局限,又要深度开发全国地区独有的红色资源、绿色产品、特色产业,优化配置全国特有的浓厚历史、革命老区、特色民俗民风、秀丽山水风光、优质生态等资源要素。 二是多形式、多渠道拓展扶贫产业对贫困人口脱贫的辐射带动功能。设计符合贫困人口特点的参与模式和利益分配方式,既努力避免只有简单利益回报而把贫困人口游离于产业发展过程之外,也要有效防止侵吞扶贫资源、侵害贫困人口利益问题,确保扶贫产业实现多方式包容性发展。三是产业扶贫要更加注重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产业扶贫中,政府的支持具有基础性作用,同时,产业发展根本要靠市场,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在国家和财政扶贫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这一点尤应注意。
余欣荣指出,推进产业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准确把握产业扶贫的政治性、经济性、区域性、复杂性和绿色性等特点,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目标,选准扶贫产业,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优势品牌,加强科技服务和金融支持,全方位让贫困户在产业扶贫中获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表示,林业部门将以生态保护和特色产业为发力点,努力实现绿色发展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双赢”。贵州省副省长黄家培提出,扶贫要兼顾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既建立稳定增收渠道,又能在短期内增加经济收入。国家开发银行扶贫金融事业部副总裁孟亚平提到,针对产业扶贫项目规模小、数量多、风险大等特点,开发银行建立了风险防范分担机制和以基层民主监督为基础的批发贷款模式,为产业扶贫提供了金融支撑。
湖北省恩施州、重庆市石柱县有关负责人,农业部扶贫挂职干部代表和来自地方扶贫办、种植大户、基层干部、合作社负责人,以及禾中集团、中乔大三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代表也在论坛上发言。
农业部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省农业部门产业扶贫负责同志、有关地、县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专家学者代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和贫困村干部代表等300余人参加论坛。
发言摘要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产业扶贫一定要切实惠及穷人,为此,要注意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关系。应引导各地在规划产业、设计项目、制定政策、安排资金时,始终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制定个体化、针对性的帮扶方案,确保产业发展真正让贫困户受益。二是处理好涉农资金整合与规划事实的关系。一些地方在实际工作中,资金整合的使用方向与规划内容不一致,没有依据规划使用资金,没有发挥好规划指引作用,必须调整过来。三是处理好产业扶贫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推进产业扶贫不是搞大开发,不能拼产值、比税收,要立足各地环境容量和生态类型,发展水土资源匹配较好区域的产业,促进种植养殖协调、生产生态统筹。四是要处理好短期脱贫与长远增收的关系。由于发展产业时间长、见效慢,产业链条长、工作涉及面广,一些地方急于脱贫摘帽,不愿意把主要精力放在产业培育上,这种缺乏长期产业支撑的做法应该改变。五是要处理好扶贫部门和产业部门的关系。扶贫、农业、林业、旅游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农业部对产业扶贫项目会优先给予支持、给予推动。
――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余欣荣
林地、林木资源是绿色发展、精准脱贫的优势和潜力所在。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既可以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又可以维护生态安全,而且收益期在80年以上,是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的重要基础产业。同时,市场对木本油料和特色林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以下三种方式可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木本油料得到收益。一种是将林业补助资金作为贫困户的股份,投向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参与劳务,按股分红、按劳取酬;另一种是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对贫困户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购苗、统一栽植,栽植后分户管理,自行收益;再一种是国有林场将适合种植油茶核桃的林地,按照一定标准,委托贫困人口种植,采取自主经营或委托国有林场统一经营,分不同经营模式,按比例分红。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 陈凤学
保险与扶贫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农业是个脆弱产业,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具有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保可使风险降到最低。比如,农产品保险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补偿;还可以通过大众法则和风险分散机制,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除灾害补偿外,还可帮助贫困户便捷地获得融资。此外,还可支持贫困地区重点产业与优势项目的发展。2015年,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达1.9万亿元。
――保监会财产险监管部主任 何浩
在农村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脱贫攻坚的基础在农业,关键在农业,希望也是在农业,特别是特色农业。我们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山区农业必须实现“双重担当”,第一必须“凤凰涅”,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二是必须实现“重新回归”,让农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近几年,恩施州通过大力实施“硒+”“旅游+”“互联网+”工程,使农业在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中发挥出巨大潜力。
篇8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和X县委、县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特制定如下三年行动方案。
一、农业脱贫攻坚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刻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充分发挥农业行业的政策、资金、人才、技术、信息优势,积极调动全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性,广泛组织扶贫工作重点村和贫困户,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和专业合作社,鼓励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大精准脱贫培训和转移就业力度,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增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能力,推动建立贫困农户脱贫的长效机制,确保完成全县农业脱贫攻坚任务。
(二)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根据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制定全县农业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为科学引领农业脱贫攻坚打好基础。二是政策引导,精准发力。针对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户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农业项目资金优势,加大向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产业脱贫和就业脱贫。 三是多措并举,注重实效。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确保农业扶贫取得实效。四是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发挥农业系统的工作优势,强化责任担当,共同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三)目标任务。到 X
年底,重点帮扶X户贫困户、X个贫困人口,确保农业局“第一书记”帮包的X
个村X户贫困户、X个贫困人口脱贫。按年度划分,X
年重点帮扶X户X人,X
年重点X户X人,X年全面完成农业脱贫攻坚任务。
二、实施高效特色农业扶贫工程
(一)积极发展优质特色粮食作物。利用X省粮食高产创建平台项目,鼓励扶贫工作重点村,从实际出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专用小麦、地瓜、小杂粮等特色粮食作物,搞好生产技术服务,支持发展精深加工业,帮助农民搞好市场营销,努力提高特色粮食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经济作物。树立“一村一品”发展理念,按照投入少、见效快、生产技术便于掌握的原则,充分利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平台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支持贫困村发展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延伸特色产业发展链条,保障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产业增值收益。
(三)鼓励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畜牧产业。充分发挥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户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现代畜牧产业发展平台资金,鼓励发展牛、羊、肉兔、猪等特色养殖业,积极创建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区。同时,积极推广政府补助、农户所有、托管代养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取得稳定的养殖收益。引入精深加工经营主体,开发系列化畜禽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稳固的产加销利益联结机制。
(四)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利用农业项目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担保付费等方式,支持扶贫工作重点村,发展特色采摘、农耕体验、休闲养生、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通过项目资金带动,帮助扶贫工作重点村引入社会资本,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五)积极推动品牌农业建设。利用我县生态资源优势,培育发展农产品品牌,我县已制定和落实扶持品牌农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开展品牌农产品评选推介、展览展示、包装设计等活动。调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创建农产品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入先进的市场营销方式,增强贫困村品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六)大力发展 “三品一标”
产品。搞好扶贫工作重点村“三品一标”认证,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推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加强扶贫工作重点村的“三品一标”监管,严格落实全程质量控制,规范工作程序,提高产品质量。
三、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帮扶工程
(一)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依托我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较多的优势,积极推动建立“村企对接”、“以企带村”机制,通过农业项目资金扶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到扶贫工作重点村建立种植、养殖生产基地或购销基地、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开发生态旅游等,支持建立“龙头企业+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短平快”产业,以订单生产、合作协议、产销对接、股份合作等方式,与扶贫工作重点村的农民合作社、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结合农业项目实施、重点龙头企业评选认定等,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村贫困人口结对帮扶,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获得农业、畜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的农业龙头企业,应承担脱贫攻坚责任,积极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或吸收贫困人口就业。
(三)鼓励“乡村之星”承担脱贫攻坚社会责任。积极开展“争当扶贫之星,争做带富标兵”活动,鼓励支持“乡村之星”积极承担脱贫攻坚社会责任,带动贫困户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积极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履行脱贫责任树立榜样。搞好乡村之星培训,努力提高自身发展和帮扶农村贫困户脱贫的能力。
四、实施农民合作组织扶贫带动工程
(一)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多,发展较快,现有合作社X家,因此扶贫工作重点村要根据农业发展需要,组织农民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也可把贫困户联合起来,组建扶贫专业合作社,到X年底,确保每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至少建立X个农民合作组织,力争每个有劳动力并适宜在当地发展的农村贫困户至少加入X个农民合作组织。对积极吸纳贫困户入社的农民合作社,在项目资金安排上优先给予支持,相应提高项目资金补助标准,尽可能地将财政补助资金作股量化到合作社成员。对应该履行而不肯履行脱贫攻坚责任的农民合作社,原则上不得安排农业项目。
(二)发挥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的带动作用。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管理、资金、技术等优势,勇于承担脱贫攻坚社会责任,积极吸收贫困户入社和贫困人口打工,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帮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支持示范社发展仓储、烘干、物流、加工、包装、电子商务等设施,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加快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增强示范带动能力。在农业项目安排上,优先支持扶贫工作重点村的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今明两年,我县推荐评选省级及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将吸纳贫困户入社作为优先条件。脱贫任务比较重的村的每个示范社都应带动一批贫困户脱贫。
(三)积极发挥家庭农场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扶贫工作重点村的种养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向家庭农场转型。支持家庭农场联合起来,成立产业联盟,实现共同发展。推动家庭农场的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营销。鼓励扶贫工作重点村的家庭农场示范场为当地从事种植、养殖的贫困户提供指导服务。对积极履行扶贫责任的家庭农场示范场,在农业项目资金安排上优先给予支持。
五、实施农村改革推动脱贫工程
(一)鼓励贫困户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依托全市首家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建设,增强土地经营权服务功能,为贫困户优先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和咨询服务。引导贫困户采取多种方式依法自愿流转土地经营权,保障长期稳定获取土地收益。支持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采取统一经营或统一入股等方式,增加贫困户的财产性收入。支持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企业,并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保障其合法权益。
(二)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通过清产核资、盘活资产、开发资源,引导扶贫工作重点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集体扶贫带动能力。鼓励贫困村,利用项目扶持资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鼓励村集体领办合作组织,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发展服务型经济,增强帮扶贫困人口的能力。
(三)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条件的扶贫工作重点村,要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分类进行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外的土地资源及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入股、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进行经营,赋予贫困户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权、收益权。支持改制后的村级经济合作组织优先承担农业财政项目,项目建设形成的资产,可折股量化到贫困户。
(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农技推广、农机服务、统防统治、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环节,为贫困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服务,推进农业生产服务的社会化、合作化、专业化。支持供销、农机等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采取全程托管、劳务托管和订单托管等不同模式,为老弱病残贫困户开展土地经营托管服务,共同分享土地规模经营收益。
六、实施农业科技扶贫促进工程
(一)积极开展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扶贫活动。农业局每年组织一次科技人员下乡活动,以科技进村、入户、到田,推广稳产增产和抗灾减灾技术为重点,加强关键时节、关键环节的技术指导和农民培训。根据扶贫工作重点村的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派技术人员,分片包村,实现村村有包干技术人员、户户得到技术服务的目标,为推进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积极培育扶贫工作重点村农技推广服务站点和科技示范户。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为项目实施范围内的每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建立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站点,每个站点配备部分农民技术员,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并安排专家对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进行跟踪指导。同时,为每个扶贫工作重点村选派技术指导员,建立县乡两级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促进扶贫工作重点村农业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扶贫工作重点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大力发展贫困村的农民职业教育,促进贫困劳动力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提升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每年从新型农业培训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专门用于脱贫任务比较重的村,面向贫困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努力提高贫困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
七、充分发挥农业项目的扶贫带动作用
(一)积极落实耕地地力补贴资金。认真落实中央“三补合一”补贴中耕地地力补贴资金,通过“齐鲁惠民一本通”,兑付给约
全县X万户种麦农民,其中每个贫困农户平均增收约
X
元。
(二)抓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围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利用耕地质量提升计划、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项目,在项目实施重点区域,选择扶贫工作重点村,大力实施土壤改良修复、农药残留治理、地膜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等重点工程,支持推广秸秆还田腐熟技术、综合应用地力培肥技术及其综合配套技术,努力提高耕地质量,不断改善我县农业生产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加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利用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选择部分扶贫工作重点村,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开展农业节水示范、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等,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技术模式,改善贫困村特色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积极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
(四)搞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更加注重“补短板、创模式”建设。利用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资金,积极支持扶贫工作重点村,实施现代农业项目,努力改善部分贫困村农业基础条件,推动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五)抓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利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项目,支持扶贫工作重点村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及其结成的产业联盟,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仓储、物流、烘干、加工、包装、电子商务等设施,加快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支持农业企业到扶贫工作重点村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向第一产业融合,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六)积极实施小麦“一喷三防”补助项目。小麦“一喷三防”补助项目要优先向扶贫工作重点村覆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可提高补助标准,力争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在小麦集中种植区域,以物化补助或资金补助的方式,支持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在小麦穗期,开展统一喷施服务工作,提高统防统治效率。
(七)抓好重大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项目。玉米“一防双减”补助项目优先向扶贫工作重点村覆盖,通过采购玉米穗期病虫防治所需杀虫剂、杀菌剂等,支持组建专业化防治组织,统一开展统防统治作业。同时,加强病虫害专业化防控体系建设,支持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购臵先进植保无人飞行喷雾机、大型高效施药机械和防护装备,引导服务组织积极吸纳贫困户。
(八)抓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向扶贫工作重点村倾斜,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建设储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设施,推广普及科学使用技术,改善落后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条件,增强扶贫工作重点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能力。
八、建立健全农业脱贫攻坚推进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脱贫攻坚是打赢全县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农业局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农业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将任务细化分解,列入目标考核,分头抓好落实,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推进机制。
(二)加大资金投入。依托省市县各级各类农业项目资金,向贫困村倾斜,重点用于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户发展高效特色种养产业。除据实结算的普惠性资金和蝗虫防治、重金属污染治理、体系建设、乡村之星等特殊用途及购买服务的财政专项资金外,其他能够用于乡村的农业专项资金都要安排不低于 X%用于扶贫脱贫。要按照项目实施要求,做到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挤占、挪用。各级农业、畜牧兽医、农机等部门要齐心协力,相互支持,加大项目资金投入,确保“第一书记”帮包村按期完成脱贫任务。
(三)建立工作台账。农业部门要明确工作能力和责任心强、工作细致的干部,负责扶贫台账整理、记录工作。要搞好情况调度,及时收集有关情况,详细记录扶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特别要将项目资金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情况全部统计上来,为考核验收、监督检查和审计做好准备。积极与扶贫部门沟通,建立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将农业脱贫攻坚落实情况录入全省扶贫攻坚信息平台,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篇9
各地在实践中探索的“旅游+”扶贫模式,是指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的贫困地区,策划或开发当地群众参与度高的旅游产品并推向市场,从而带动当地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和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以袁家村和马嵬驿作为典型,对“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旅游区基本情况
(一)礼泉县袁家村的发展现状
袁家村坐落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距离西安市区6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村面积8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620亩;共有村民64户,268人。
2007年以来,袁家村村干部多次外出考察学习景区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的优选模式,建成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项目,造就了旅游精准扶贫现实版的“袁家村模式”。
(二)兴平市马嵬驿的发展现状
马嵬驿位于陕西省兴平市马嵬办事处李家坡村,地处杨贵妃墓--黄山宫景区向西1公里处,是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后起之秀,打造了关色旅游景区,也带动了周边群众的就业率。
二、旅游经济的扶贫效果
(一)促进了贫困户的增收
旅游扶贫的成果十分显著。通过随机采访一位马嵬驿的保洁人员,得知他也是马嵬驿的贫困户,旅游开发前,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种植的经济作物。如今的经济来源则十分广泛,还有土地流转收入和从事景区工作的收入。随着游客量的增加,巨大的消费量拉动了周边村镇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规模生产与发展。贫困户依托扶贫专项资金和银行贷款,投资蔬菜种植、家畜饲养等产业。通过政府扶持,贫困户与景区签订供货合同,产生大量订单,极大地促进了贫困户的增收。生产与消费的对接大大减少了的中间流通环节成本,使困户净收益更高。
(二)改善贫困户的精神状态、提高市场竞争意识
精准扶贫要先精神脱贫。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没有很强的自我发展意愿,更多的是依赖外部扶持,而不是主动脱贫,缺乏自主的意识。
袁家村通过村集体会议介绍投资项目,村民集体入股的形式,把周边村镇的贫困人口吸纳到产业建设中来,提高了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随着游客量的增加,对于新鲜产品和新奇品种的需求量大增,脱贫致富的实际效果促进贫困人口产生思想观念的转变,提高了袁家村及周边地区村民对市场的敏感度,增强了贫困人口自主创业的意识。
三、现存的问题
(一)贫困户的评选标准问题
农民对于贫困户的优惠政策和评选原则不了解,导致马嵬驿的贫困户评选标准主要来自村干部小群体,多数当选的贫困户与村干部之间存在裙带关系,扶贫工作并未真正精准定位并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在员工的雇佣方面,想要应聘进景区工作,村民必须具有一定的背景及人脉关系。而对于真正贫困的村民,其并没有完善的信息渠道和对招聘方式的熟知,能够进入景区获得收益的还是少部分有关系的村民,扶贫辐射力度过小。
(二)贫困人口的融入程度问题
旅游扶贫开发能否真正起到扶贫的功效,关键是看贫困人口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融入到旅游业中,从而受益。以马嵬驿为例,一方面贫困人口基本上没有积蓄,即使在当地实施了旅游扶贫开发,这些贫困人口可能会因为缺乏必要的资金而无法创业,因此大多数贫困户面对无数的市场机会也只能无奈地让其溜走;另一方面马嵬驿的贫困人口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自觉改变落后面貌、摆脱贫困的主动性,依赖、懒惰思想严重,很难融入景区的经营活动中。
(三)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冲击问题
旅游扶贫开发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马嵬驿景区把一些民俗活动与其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脱离开来,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纯粹以舞台表演的形式集中展示给旅游者;同时,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是旅游地畅销产品,为满足旅游者的大量需求,手工艺品越来越倾向于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由于机械化无法完全达到手工技艺的标准和要求,致使许多手工艺技术和构思正在逐步退化,甚至有失传的危险。
四、针对上述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1.让群众切实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的中来,让群众能够行使民主参与的权力,让我们国家扶贫政策实实在在给老百姓带来帮助。同时精准扶贫户识别也要发动群众参与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政府也应着重处理好接受公开之后群众反映问题的解决,真正保证群众各项权利的实现。
2.只有通过贫困人口自身的努力才能真正改变他们贫穷落后的命运。因此在旅游扶贫开发中,贫困人口应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多接触新思想、新观念,主动接受更多的再教育,全社会也应该加强对贫困人口的义务性教育和培训,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胜任相关的旅游服务工作。政府应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每年应该划拨一定的旅游扶贫资金用于这方面的投资。
3.精准扶贫要落实到贫困户,帮扶到关键点上。在“旅游+”各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最难的还是帮扶贫困户加入到“旅游+”模式中,最好成为经营主体,至少成为参与者。认真研究贫困户家庭人员的特殊情况,分类帮扶,找准其加入“旅游+”模式的关键障碍,从爱好、习惯、技能、资金几个方面着手,研究配套方案,“贫困类型―帮扶套餐”编制是一项必要的细致工作。
篇10
移民新村集中安置
集中安置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对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较强、乡镇整合项目效果较好的贫困村采取规划建设高标准移民新村,并按照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标准,水、电、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配套,农牧民增收产业安排比较合理,使搬迁户从贫困户一次性具备了达小康的基础条件;另一种是以改善农牧民生存条件为目的就近移民搬迁,对部分交通不便、饮水困难或自然灾害频发急需搬迁,对集体经济薄弱、整合项目能力不足的村庄采取就近搬迁,重点是解决贫困群众的生存问题,而对增收产业支持考虑相对弱化,下一步要在帮助移民户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步增收上下功夫。林西县的十二吐移民新村、翁牛特旗的疙瘩窝铺村正是这种移民模式的成功典型。
2013年初,林西县十二吐乡党委政府经过充分调研,把苏泗汰行政村西山根移民新村建设与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施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扶贫项目,整合部分涉农项目发展新产业,一方面彻底改善了移民户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实现了移民户脱贫致富的目标。
县委农工部根据十二吐乡申请生态移民项目情况,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对迁出区迁入区实地踏查,2013年度十二吐乡西山根生态移民项目计划搬迁210户842人,总投资3564万元,其中生态移民专项资金1263万元,整合其他项目资金2178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23万元。建设生态脆弱地区移民住房21000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饮水工程1处,通村主干道600米,硬化巷道3000米,街道给排水8000米,供暖工程1处,户用沼气池210个,新区绿化2000株,架设高压线2000米、架设低压线2000米、安装变压器2台、用电入户210户,日光温室50个(50亩),棚舍3200平方米。
2014年初,通过走访和征求意见等方式,乡党委、政府决定续建设施暖棚27栋,满足百姓的致富需求,如今27栋暖棚已基本完工;建蔬菜交易市场一处4870平方米;启动了“高标准人畜分离式”肉羊养殖小区建设,共建设养殖小区36栋,管理用房45栋,总占地面积180亩。
十二吐乡扶贫项目的实施,不仅解决了贫困户的住房问题,同时也为老百姓致富提供了可能性,帮助百姓摆脱靠天吃饭、收入没有保障的穷日子,百姓的生活正悄然的发生改变,如今的新村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和谐景象!
与林西县略有不同,翁牛特旗乌丹镇疙瘩窝铺村五分地组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扶贫项目则以政企联手的方式实施了移民新村建设。以高标准谋划移民新村建设为指导思想,翁旗委、旗政府聘请具有专业资质的规划单位进行规划,让其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规划了住宅区、种植区、养殖区、生活娱乐区以及配套设施等建设。
项目区拟建设2栋12000平方米的住宅楼及附属设施2000平方米,总投资2666.6万元,其中整合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扶贫自治区专项资金780万元,其余不足部分由企业筹资建设完成。目前,住宅楼正在建设主体工程,10月末建设完成。规划建设内容还包括村民活动广场、文化室、卫生室等项目,并将进一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最终实现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目标。
农牧民进城和园区建设配套安置
移民不但可以从村到村的移,也可以由村移到城。思路转变,将劳动力直接由农业转移到二三产业,把农民直接变成城镇居民,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是赤峰市移民扶贫的又一种模式。赤峰市敖汉旗新惠镇正是这一举措的受惠者。
2006年敖汉旗将原新惠乡、新地乡、高家窝铺乡三个贫困乡并入新惠镇,使新惠镇达到了现在辖7个社区居委会,29个行政村,土地面积887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8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城镇人口6万)的规模。
2013年,按照敖汉旗旗委、旗政府的部署,新惠镇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借助园区开发优势,对三家村、龙凤沟村、高家窝铺村、哈达吐村和老烧锅村5个行政村的14个村民组共377户1005口人,采取无土安置方式实施移民搬迁。这5个行政村在2006年以前均属被撤销三个贫困乡,自然条件恶劣,沟壑纵横,干旱缺水,雨雪天气道路几乎不能通行;人口、环境、资源矛盾极为突出,村民收入水平长期在贫困线下徘徊,只有实施移民搬迁才能彻底改善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实现脱贫的基本目标。
按照新惠镇城镇总体布局规划,镇党委、政府将迁入区确定在北城新区的各各召村,利用自治区生态移民扶贫专项资金,整合其他项目,以打造新型农村社区为蓝图建设移民新区。为确保生态移民项目的顺利实施,新惠镇党委、政府制定出台了《敖汉旗新惠镇北城新区建设实施意见》,将生态移民项目作为北城新区总体建设的重点,纳入整体规划。迁入区距旗政府驻地5千米,紧邻新惠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和氟化工园区,现有各类企业50多家,就业空间2000人以上,人月均工资2000元以上。
新惠镇生态移民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建设移民住宅楼10栋,户均面积70平方米;住宅区面积3.45公顷,建筑总面积38986平方米,住宅面积26390平方米;给排水管路10千米,架设高压线路4千米,安装500KVA变压器4台;新修建道路2.5公里,绿化和硬化1508平方米。项目总投资为6466万元,其中:楼房及配房建设3902万元,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产业发展投入2564万元。截至2014年6月末,楼房主体、给排水工程、高压线路架设、新区道路建设已经完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新惠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生态移民专项工作推进组,通过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园区入驻企业,比较好地解决了移民整体搬迁后的后续问题。一是协调园区内企业承诺优先安置移民户就业,并提供就业培训保障,以18周岁以上、40岁以下为培训就业的重点对象,享受与城镇居民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和相关的培训扶持政策,开展实用性技术培训。二是在劳动年龄段内尚未就业且有就业愿望的,可享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并按自愿原则参加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三是旗卫生部门优先办理移民户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旗社保部门引导移民积极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旗民政部门加强对移民户的救济保障,对符合低保五保条件的及时纳入社会救助体系,确保贫困农牧民生活有保障。四是积极探索农民社区管理新模式,确保农牧民得到良好的社区服务。
目前,在新惠镇协调下,已经有20多家企业与搬迁群众签订了就业合同,年劳务总收入可达1032万元,户年均收入2.7万元。生态移民项目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搬迁群众的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通讯难、用电难、增收难等一系列问题,为实现快速脱贫致富目标创造了条件。做到了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态环境并重,生态移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举,既妥善安置了农村劳动力,又为城镇化建设注入了新生力量。
建立设施农牧业、产业园区安置
设施农业、养殖业是赤峰市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设施农业园区、养殖小区安置,将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农牧民安置到设施农业项目区以及养殖小区,不仅可以使移民户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而且能加快农牧民生产方式由粗放经营向现代农牧业发展方向的转变,为今后稳定增收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能使迁出去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采取的移民安置方式正是这种。
大庙镇位于赤峰市松山区西部70公里处,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乡镇,全镇有19个村,164个村民组,2.8万口人,大庙镇是自治区级革命老区乡镇,全镇目前共有贫困村8个,贫困人口3200口人,占总人口的11.4%,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通讯通行不便、生存条件恶劣的南北部山区的7个贫困村。为彻底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从 2007年开始,大庙镇先后实施了自治区第五期、第七期扶贫移民扩镇项目。自治区启动生态移民扶贫工程后,2013年、2014年对移民愿望强烈的吴营子村、徐窝铺村、艾苏波村、圣佛庙村、天益隆村、和平营子村实施生态移民搬迁。
项目迁入区选择在大庙镇公主陵万亩设施农业园区,该园区规模大、效益好、示范带动效应明显,是目前松山西部面积最大的综合性设施农业园区。园区位于经山线65公里处北侧,地处公主陵村、吴营子村、桥头村、大庙村和韩营子村五个村的交叉地带,总规划占地近2.5万亩,目前共建成日光温室3200多栋、综合占地面积16000亩。园区自2007年启动建设以来,打配机电井9眼,安装80KVA变压器24台套,铺设输水管道4万多延长米,架设高低压线路3万延长米,修建蓄水池7座(容量4500立方米),修建园区作业路8条10公里,建成园区综合培训中心1处、占地面积40亩的产地蔬菜批发市场一处。园区内各种基础设施完善,实施移民搬迁基础条件较好。园区普遍推广两茬作业模式,秋冬茬种植西红柿,早春茬种植架豆角,每个标准棚室年产蔬菜1.5万公斤左右,实现纯收益5万元以上,种棚户年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发展设施农业为偏远山区农牧民探索出了一条稳定增收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