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关键词] 广东 农业现代化 问题 选择

一、广东农业现代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差异较大

广东提出在2030年率先于全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但广东内部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影响着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东翼地区则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西翼地区总体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当,而粤北山区的农业现代化则稍微落后。同时开始出现一种“马太效应”,即达标程度高的越高,达标程度低的越低。由于每个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各不相同,所以要缩小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地区差异,需要进行农业区域分工,建立农业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农业扶持力度。

2.人地矛盾突出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会导致耕地资源减少,但同时也会使农业劳动力从传统部门转向现代部门,如果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减少速度大于耕地减少速度,则现代部门经济的增长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人地之间的矛盾。但是由于广东人均农业劳动力占有耕地量本身较少,近20多年的发展并没有促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均耕地基本保持不变,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与耕地减少速度相当。随着广东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高速发展,人口密集,目前广东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这也直接降低农业的生产效率。

广东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41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也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耕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而广东人地矛盾日趋突出,严重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加速进程。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水利设施、农村交通运输、农村通讯网络、农村能源利用、农村教育事业以及农村医疗卫生等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足够投入,造成了农业水利设施落后,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农村交通通讯不便,制约了农村的对外交流;此外农村医疗教育事业投入不足,农民素质的提高受到限制。广东的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除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和珠海等少数发达城市情况较好以外,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情况却不容乐观。2006年12月笔者曾到河源市东源县船塘镇龙江村进行实习调查,发现目前在村内的1768亩土地中,尚有40%的面积未建立配套灌溉系统,同时机械化水平不高,农户拥有的拖拉机及其配套农机具比较陈旧,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产物,此外,村道公路建设滞后,农村师资力量缺乏。

4.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由于家庭承包制的实施,农户成为了农业经营活动的主体。农业现代化需要农业生产手段、技术管理和组织销售等方面有一个高要求,而现有资源条件和制度约束决定的人均承包土地的做法,带来了规模不经济问题。农业产业化很好地解决了农业经营规模狭小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它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广东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不快,面临着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和地区行业之间发展不均等问题。总体而言,广东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制约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农民素质不高

农业主体现代化作为农业现代化新内涵的一个方面,指的是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即农民现代化。目前广东农民的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程度为主,对于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者接受专业培训的比例极低,2005年仅为4.1%,而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者接受专业培训的比例稍高,但均未超过30%。农民素质的表现主要包括价值观念、文化素质、生产技能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由于接受教育程度不够或缺乏专业培训,许多农民仍然保留小农思想和封建迷信,民主法制意识比较淡泊,同时缺乏学习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难以摆脱陈腐落伍的传统生活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主体现代化是关键,农民素质不高是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大因素,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所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二、广东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回顾广东农业现代化历程,从农业现代化的组织形式看,广东农业经历了从集体化到家庭承包制的转变;从农业现代化的技术选择看,广东农业经历了从机械化到以生物技术为主,以机械技术为辅的确定。总体来看,过去广东发展现代农业,基本上走的是“石油农业”的路子,即通过大量投入化肥、农药等石油制品来达到单位面积产量显著增长的目的。然而,这条“石油农业”的路子削弱了生物间有机质循环利用及有益生物的生存系统,造成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和破坏生态平衡等问题,最终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农业现代化道路,不是可持续发展模式,它不适合广东的省情,应该予以矫正。

广东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可供投放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资金少,同时农村落后,大量劳动力剩余,以及农民素质不高,这是广东的基本省情。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比较,广东的省情与日韩国情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结合自身情况,广东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应该是:广东农业现代化应该在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走产业化道路,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不牺牲和恶化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大农业投资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采取生物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调整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缩小区域与城乡差异。

参考文献:

篇2

    摘要:基于学界对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的不同观点,提出对中国农业现代化概念的认识。指出中国农业现代化不同于世界各国的个性特点以及影响其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促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及途径。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关系着中国几亿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更加富裕型小康社会的实现,而且关系着中国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可以说“三农”问题关系着中国的大局。因此,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为解决“三农”问题开辟了新途径。在党和政府日益关注“三农”问题的同时,学术界对“三农”问题的研究一直给予了高度重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农学等学科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此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其中农业现代化问题一直是学术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自20世纪中期我国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来,学者们围绕着农业现代化的科学界定、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学术界对此进行了较长时期的讨论,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转变论。人们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世界范畴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它作为一个动态的、渐进的和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一般都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的产业部门的过程。1

    第二、过程论。学者们认为农业现代化不是农业领域一个方面、一个过程的现代化,而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包括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流通与消费过程的现代化及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2

    第三、制度论。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由于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推广而引发的组织制度、管理方法的变革与创新。3

    第四、可持续发展论。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完整涵义是用现代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4

    我们认为,对农业现代化的界定,不能仅从一个或几个方面来界定。思考中国农业现代化应从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所应有的“共性”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个性”上去把握。一方面,要借鉴国外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依据国际公认的现代农业的标准来定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我国农业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与教育、科技发展水平、生态资源及劳动力条件等因素,走自己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因此,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是农业生产手段、农业科技、农业管理、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组织的社会化、农业生态化和农村城市化的过程,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在分析、界定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的同时,学术界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点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普遍认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实现农业现代化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位学者的观点表述上虽有差异,但通过疏理后可以发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研究视角的差异。

    从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来审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学者们认为:从世界上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来看,农业现代化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以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为代表,他们主要走从现代机械技术起步到现代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道路;二是以日本、荷兰、比利时等国为代表,主要走从现代生物化学技术起步到现代机械技术的发展道路;三是以法、德、英等国为代表,走机械技术与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同步发展道路。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既不能走以美国和西欧国家为代表的人少地多型的、以机械化和化学化为特征的道路,也不能照搬以日本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型的、以生物技术的实现为主要特征的道路。而应根据中国特定的条件,走资源节约、技术优先发展的道路,走现代生物技术与现代机械技术、精耕细作的传统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技、机械化、半机械化与手工劳动有机结合起来的道路。5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至少应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工程化等三个显着特点。6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加农村工业化,其发展道路应该是走集约农业、高效增收和持续发展的路子。7

    把农业现代化看作是一种过程的学者们认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应从其所具有的动态性、区域性、世界性和时代性、整体性上去分析。因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性较强的概念,只有阶段性目标而没有终极目标,即在不同时期应当选择不同的阶段目标以及在不同的国民经济水平层面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同时农业现代化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同一区域的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有很大差异。但强调这一点,并不能否认我国农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将要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因而也应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分析农业现代化,依国际标准来确立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8

    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种手段的学者们则从农业现代化的构成要素上来分析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认为: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9

    以上学者们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特征的表述,都有可取之处,如同我们讨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一样,对其特征的描述也可以是多角度的。我国农业现代化应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以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但也要避免“一刀切”走灵活多样的发展道路。从整体上看至少应具备如下特征:第一,把现代生物科技与机械技术结合起来,寻求传统的精耕农作技术和现代化农业在保持生态良性循环下的有机结合;第二,农业现代化必将与农业的商品化、产业化、集约化相伴随;第三,就全国而言,农业必将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来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第四,把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实现与城乡差别、地区差距的缩小、农村工业化与乡村城市化以及农民的现代化等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因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农业内部,它与国家经济结构、产业政策的调整、城乡关系的调整、农民与农村的现代化密不可分。

    三、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虽有长足进步,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有学者参照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衡量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建立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标体系,并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比较,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具体描述。10也有的学者从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对中国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做了实证研究。11如果我们不去探究学术界在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上的差异(2001年前后,国内学者提出的衡量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有数十种之多,白人朴在《关于衡量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的探讨》中有详细论述,原文刊载在《实验研究》2001年第2期),学者们大都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无论在速度、规模、结构、效益、程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都有较大差距。这一客观事实,使人们日益关注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制约因素的探讨。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其一,从农业生产要素的层面来探讨国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认为,中国传统农业未能向现代农业转型,劳动者(高素质)、土地、科技、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欠缺、要素市场发育迟缓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没有高素质的、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懂得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新型劳动者,中国农业要实现代化是不可能的。12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科技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支撑。13 14资金短缺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瓶颈,如何建立一个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金融体系与资金保障体系事关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15 16土地市场化与农地使用权流转一直是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学者们关注的,因为它不仅关系到目前中国农业经济、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等问题,而且关系到农民的利益。17

    其二,从制度与公共政策的层面来思考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在农业转型过程中,制度变迁起着很大作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经济增长与农业》中就曾断言: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制度的变革。学者们对中国农业制度变迁的历史及制度效益进行了历史考察。18对农业制度变迁的内涵、特点及制约当前农业经济制度创新的深层障碍,如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不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不灵活、非农偏好的国家资源供给、分配制度、不清晰的产权制度、不合理的税收制度与风险分摊制度等,展开了充分研究。19

    在对农业制度变迁进行审视的同时,还有学者们从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国家公共政策的取向等方面对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探讨。20 21

篇3

[关键词] 农业机械 农业现代化 存在问题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210-01

引言

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四个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的大力发展、农民收入的大幅提高离不开农业现代化,这就需要先进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农业机械化能够为农民节省时间、节省劳动力,实现大规模的种植和收获,是我国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农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以及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和规模化的重要一环,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阐述农业机械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重点说明了山区农业机械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分析。

一、农业机械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和人们的需求。因此,探索和改进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一方面农业机械化便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机械作为高效农业发展的载体,不仅是提高作业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有效途径,而且可以提高农业的抗灾防灾能力;另一方面农业机械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日益先进,农业机械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手段,尤其是作业条件恶劣的山区,农业机械能够更好的实现耕整和收获,极大地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此外,不同生产环节的机械满足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求。

二、山区农业机械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在部分山区,机械现代化的推进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现主要从农业发展技术水平、地理因素和人为因素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1.山区农业发展技术水平受限

目前我国多数山区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机械装备中主机多、配套农具少,而且多以运输、粗加工为主,导致产品种类单一、质量次、价格高,不能将农产品发展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根本不能适应目前市场消费的需要。因此,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亟需新型田间作业农机具。例如有些地区以水稻、茶叶和烟叶作为支柱产业,但是相应的机械水平很低,尤其是水稻的机插只在某些师范地区才有。较低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限制了我国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2.地理因素的影响

我国部分山区丘陵地形明显,耕地情况复杂,地形起伏大、山高坡陡、平坝很少,而且由于道路条件差、水利设施不完善等原因给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田间机械化带来了很大不便,有些区域机械根本不能转移和正常行走。此外,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加之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加重导致土地质量下降,修建公路等公共设施占用农民耕地,使得农民可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当农民购买大型机械后,作业量小,投入的资金不能很快收回,只能选择适用于自家农业生产的小型和轻便型农机具。不仅阻碍了农业社会服务作业的开展,而且不利于新型农机具的快速推广和应用。

3.人为因素的影响

多年来,多数山区农业农机主管部门不重视农机化的发展、不支持该方面的资金投入。一些地区以山区地势不平、路窄弯多、生产规模小等原因断言本地区不利于机械化作业。部分乡镇根本没有农机工作者并且撤销或者合并了农机管理和技术推广等机构,极大地影响了农机化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工作的开展。相关部门缺少现场调研,农业优惠政策很少,无视农民需要农业机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这种颇低的关注程度极大地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外,农民收入较低,无能力购买技术含量高,新研发的机械设备;山区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没有专家或农机工作者的指导,在机械操作和维修保养方面水平有限,不利于农机潜能和效率的充分有效地发挥,甚至可能影响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这就意味着农民要增加机械方面的投入成本,也成为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又一个障碍。

三、山区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发展对策建议

在现代化建设中,农业机械化是调整和优化农业优势产业、激活农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以研发高新技术为核心,大力推广和应用新型实用的农业机械。山区农业机械实现现代化存在着重重困难,但是根据我国近年来农业技术发展水平来看,发展山区农业机械事业是可以实现的。针对广大山区农业机械事业发展现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发展思路。

1.加快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配套的农业机械

结合山区地少且分散、种植作物品种种类多等特点,政府要善于借鉴国外经验,根据农业机械作业量来合理配置耕整机、插秧机、播种机和收割机等机具,农业机械应该向更小更轻、功能齐全的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种植面积大,农业机械需求量大的大户或者农机合作组织,并鼓励和支持其购买农机设备为附近村组提供农机服务,通过收取合理费用尽快收回购买机械的资金投入。对于山区弯路多,地况复杂等特殊原因,要引导农民合理正确的使用机械,不提倡大跨度远距离的跨区作业。政府相关部门要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服务宗旨,认真做好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规划,制定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集中主要资金发展主要农作物,让农民尝到农业发展的甜头,进而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可以首先以某一地区为示范点,坚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从而能够更快的确定适合本区域机械化发展的生产工艺、种植作物和使用机型。

2.重点扶持,创新农机管理体制

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相关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这一问题。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体制和管理队伍、改善农机服务条件等多渠道支持山区农业机械现代化的发展。首先,针对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机械设备困难的情况,政府要给予相应的补贴或提供贴息贷款,做好分区管理。其次,针对山区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状况,农机和农技推广人员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采取多种渠道对农民进行宣传和引导,使农业机械的现代化使用深入人心。例如建立相应的机构负责专门从事农机科学技术培训,可以更多的开展现场会演示和咨询、广播电视演示等活动;成立农机服务公司,做到自主经营、统一管理。特别是种植大户,要重点进行培训,从而能够更好地扩大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力。此外,需要成立专款专项,一方面用于改造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例如重点建设道路,桥梁,改造土地,扩大耕地面积,为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用于加大对农机化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尤其是对于山区需要多样化、小型化的农业机械,研发人员要重点生产出适用于地区发展的产品。

四、结论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快山区农业机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进程,从而更好的为农业服务,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是我国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尽快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杨建国.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与对策选择[J].兰州大学学报,2004(3)

[2]王龙泉.强化继承农机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农业机械组织化程度[J].山东农机化,2004(9)

篇4

关键词:技术进步 科技创新 农业产业化 农业现代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创新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产业技术进步,狭义上讲是生产领域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及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等的改进更新和发展。从广义上说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要包括微观与宏观层面上组织管理技术,例如管理方法、决策方法、计划方法、组织方法、推销方法、流通方法等的改进与提高、发展和完善。因此产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指硬技术方面的进步, 而且包括软科学技术的进步。从科技与经济的关系看, 真正起作用的是广义的科技进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硬技术的进步逐渐同软技术的进步交织在一起, 并更多地依赖于后者才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发展阶段,其最终目标是要使落后、传统的农业转变为高效高产的现代农业, 使农业逐渐由资源依附型的弱质产业向科技依附型的现达产业转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提高农业投入中的科技含量,促使产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依靠科技的进步来推进中国农业产业化,对于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两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农业产业化要求对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贸工农一条龙的经营体制。这种经营体制着眼于市场,使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避免了产销脱节。再从科技成果运用的方面看,科技成果也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真正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三)从制度诱因与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看,农业产业化和科技进步的协调统一对农业经济发展作用巨大,从而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它采用的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其目标是激励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集约型的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广大农户普遍受益,共同富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更大规模上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装备,采用科学管理经验,加快科技向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的渗透。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是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不高。国际农产品市场,尤其是国际食品市场,实际上是农产品加工产品市场。与竞争对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总体上比发达国家落后二三十年,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只有5%左右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上看,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都在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其中美国为12倍)。而我国平均不到80%,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仅为1.05:1,只有上海达到4.56:1。

第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技术力量薄弱。在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自己拥有研究开发机构的占1/3,多数重点龙头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研发力量。目前在上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科技型企业仅有隆平高科、秦丰农业、丰乐种业、亚华种业、中牧股份、中农资源6家,仅占农业产业化上市公司总数的7.3%,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我国涉农企业整体科技竞争力的提高,也不利于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的对策

(一)加强农业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

大幅度增加创新投入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把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制定和完善农业科技政策和措施,保障农业科技的投入。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通过体制改革深化和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体系,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政府资金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大项目。

(二)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要围绕农业产业化,调整科研立项策略。科技和开发计划要向产业化项目重点倾斜。改变单纯以学术目标、专业目标或行业目标为研究方向的选题方式,要面向产业发展需要,选择科研与开发项目。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运行机制。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技术开发实体,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对重大技术难题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要鼓励科研单位参与农业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工作,使其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覃肖响,2006)。

(三)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指的是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应用的一体化。农业科技成果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力,而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能把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牛若峰:《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农业现代化》,《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0期.

[2]《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问题研究》,《中国科技产业》,2008.

[3]郑有贵,李成贵:《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

篇5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农机技术 基层农业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207-01

农机技术的普及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现代化的速度也逐渐加快,推动了农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多基层的乡镇也逐渐建立了农机推广服务体系,为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层农机技术的推广过程中,与政府的支撑、人员素质以及农机服务机构的建设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影响农机技术普及工作的重要因素。

一、基层农机技术普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基层农机技术的推广与普及,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速度迟缓,而且技术推广方面也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在农机技术普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在基层农机技术普及的过程中,政府对于农机技术推广的重视程度不高,同时在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方面也缺乏足够的支持力度,因此对于基层农机技术的普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随着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机技术的推广却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2.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强

农机技术的推广与普及,需要农机技术推广人员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沟通能力,才能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然而,由于有些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强,使得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和受到阻滞,无法促进农机技术的普及。

3.农机技术服务机构的建设不完善

为了促进农机技术的普及,很多基层政府设立了农机技术服务机构,但是在管理力度上明显不足,对于服务机构的技术和资金投入很少,对农机技术的普及产生一定的影响。

4.缺乏专业的农机技术指导教材

对着农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农机技术指导教材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受到地方条件的限制以及农机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很多指导教材都仅仅是从大的层面上对农机技术进行论述,却缺乏针对地区性质的专业教材,因此指导教材的针对性不强,无法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二、加强基层农机技术普及的对策

为了促进基层农机技术的普及,需要针对上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主要包括:

1.明确农机技术的地位,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农机技术普及工作是一项惠农的公益性事业,其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基层政府应当明确农机技术普及这一公益性事业的地位,并且在相关的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要加大对基层农机技术推广的经费投入,提供相应的设备和工具促进宣传工作的有效开展,并且提供场地,组织农民学习,拓宽农机技术推广的渠道,促进农机技术的普及。

2.加强农机技术人员素质建设

为了促进农机普及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吸引更多优秀的人员参与到其中,并且积极带动新加入的人员开展农机技术的普及工作,以此促进农机技术普及效率的提升。同时,对于现有的人员要加强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团队建设,根据基层农机服务的范围和工作难度对人员进行科学的配置,以此促进农机技术的推广。

3.促进基层农机技术服务机构的完善

在基层农机技术服务机构中,需要设定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人员和经费进行管理,通过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促进基层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在政策和资金方面都要争取最大的支持,以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为背景,以农村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根本目标,促进农机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另外,与基层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对不同的部门和机构在农机技术服务中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拓宽农机技术普及的渠道。

4.加强农机技术指导教材的编制

有的农机技术教材的外延较大,针对性不强,与基层农机技术推广的现状不符,因此无法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所以农机技术指导教材的编制,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相适应,同时也要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才能保证农机技术指导教材的针对性,使其在农机技术普及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结束语

农机技术的普及是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的技术支撑,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政府必须要给予农机技术普及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加强对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时促进相应的指导教材的完善,为农机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提供更多的依据,为促进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提高和农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肖子亚.当前基层农机技术普及的现状与发展探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12)

[2]陈群凤.基层农机技术普及的现状与发展探析[J].福建农机,2012(12)

篇6

关键词:农田;水利灌溉管理;问题;对策

水利灌溉是人类改造以及适应自然的集中体现,其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基础和前提。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但是水资源严重匮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对实现农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水利灌溉一定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以及水利条件,优化配置水利资源,挖掘其内在潜能,当地政府还要根据自然条件以及使用规律,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明确水利灌溉的发展措施以及重点内容,进而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1提高农田水利灌溉管理质量的积极意义

当前,水利灌溉在农业生产中占据关键地位,并且其作用也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渐显现。因此,为了充分会其作用,促进当地农业以及经济的稳定发展,一定要强化管理质量,提高使用效率。水利灌溉管理可以实现用水秩序规范化,减少水资源浪费的情况,推动用水方式实现透明化、民主化以及公正化,有效缓解当地农户的用水矛盾,避免出现用水纠纷的情况。

2当前农田水利灌溉中存在主要问题

2.1管理思想落后。当前,我国在对水利灌溉开展管理的过程中,基本还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下的模式,管理部门的主要领导和工作人员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和舒服,在工程看管、抗旱抗汛以及防洪用水等方面,依然运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方式,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意识,难以应对新时期下的农业需要。2.2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当前,我国水利灌溉管理没有自主经营权,主要通过管理以及建设方获取经济效益,而管理部门为了促使农户多用水,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导致出现水资源被大量浪费的情况。同时,水价定位不合理,虽然可以起到一定节约用水的作用,但是农业却没有得到实际优惠,导致农户节水意识依然淡薄,缺乏节约用水的积极性。2.3管理经费不足。随着我国水利灌溉工程的增加以及农业的快速发展,管理费用也持续增加,但是资金投入却明显不足,导致很多水利设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养的维修,进而逐渐失去既有功能。而由于资金不足,很多管理人员工资水平偏低,难以激发其工作热情,对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也带来一定影响。

3优化水利灌溉管理质量的相关对策

3.1加强思想认识。管理单位一定要在思想方面明确目标、提高认识,水利资源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管理单位一定要树立科学的节水观念,并且进行科学调度、科学管理,依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促进自然与农业的和谐发展。同时,管理单位还要积极推广节约用水观念,完善管理目标和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为了充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相关部门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管理模式,并且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为企业用水提供便利,加强对企业用水的管理和引导,进而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利用。3.2健全管理制度。首先,提高水利灌溉工程的利用效率,管理单位要通过合理的收费制度对水资源开展综合管理,促使农民认识到水力资源保护的积极意义,进而帮助其树立节水观念,通过节水实现对现代化种植的协调。确保农业正常生产;其次,规范用水秩序,为了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杜绝出现水资源被大量浪费的情况,促进水利灌溉管理发挥其功能,管理部门一定要对灌溉体系进行合理而系统的规划和调整,只有确保用水秩序良好,才能促使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减少用水纠纷的出现;最后,制定科学的管理策略,结合水利灌溉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管理策略,可以实现其有效运作,在完善收费工作的同时,避免在收费中出现问题,同时,制定管理策略有助于提高当地农业的生产效率,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节约用水、精耕细作以及用水透明化方面可以起到显著作用。3.3强化管理机制。建立以及完善水利灌溉管理机制,是促进农业生产稳定以及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对其管理机制进行深化改革,还可以为水利灌溉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相关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深化机制改革、将经济效益纳入到当地财政预算中,进而确保水利灌溉的正常开支,促进管理单位的健康以及正常运行。3.4加强设施管理。对水利设施开展管理基本是由水利部门负责,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义务和权利,针对水利设施做好相关管理工作,提高水利设施管理的工作质量。同时,相关部门还要不断创新,通过科学的措施加强设施维护管理,提高使用效率。3.5加大资金投入。水利设施保养维护、灌溉渠道清理维修都需要一定资金作为基础,但是地方政府以及中央财政投入有限,不能满足当地水利灌溉管理的实际需求。这就要求当地水管部门要与地方政府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沟通,提高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的重视程度,并且争取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仅为水利设施维护和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4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是我国支柱性产业,关乎到社会稳定以及人民幸福,而农业发展不仅仅是当代的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在水利灌溉方面我国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相关部门一定要正视问题、分析问题,制定科学的应对措施解决问题,进而提高我国水利灌溉的管理质量和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稳定以及健康的发展,为人们和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作者:徐霖侃 单位:江山市水利局

参考文献

[1]周求文,何同喜,周芬.小型水利农田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16-117.

[2]刘大安.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9:297-298.

[3]黄荣华,阮清波,黄祥东.浅谈良庆区农田水利灌溉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西水利水电,2009,2:79-82.

篇7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对策;贵州绥阳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373-01

绥阳县第十二届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绥阳县今后5年的发展以实施“四化驱动”战略,实现“加速进位争先、打造百亿强县”的奋斗目标,建设“开放绥阳、效率绥阳、魅力绥阳、幸福绥阳”。为促进绥阳县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调研,明确绥阳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

1 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农业现代化是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以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现代管理方法武装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与农产品商品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农业产业化是指根据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单位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户为基础,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过程[2]。

2 绥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绥阳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绥阳县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形成以现代烟草、商品蔬菜、辣椒、金银花、生猪为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格局。

2.1 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逐年发展壮大

截至2011年末,全县引导和扶持发展了以风华镇农鑫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46家;有遵义市实心人食品有限公司、绥阳县惠乐公司养有限公司2家省级龙头企业,有祥兴食品公司、绥阳县阳光牧业有限公司等7家市级龙头企业,有绥阳县贵辣食品有限公司、绥阳县大成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县级龙头企业。

2.2 标准化建设和无公害体系认证逐渐完善

2005年完成《绥阳县绿色生猪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绥阳县干辣椒(法国小刀豆、大白菜等)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2011年完成《绥阳金银花地方标准》建设。2004年完成1万hm2无公害蔬菜产地的认证,获得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点蔬菜生产合格县证书;2005年创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获农业部颁发的证书;2008年通过绥阳县阳光牧业有限公司“回归”鸡蛋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风华镇鱼子孔养鱼场获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绥阳县乡村旅游示范点;2005年至今已通过白菜、萝卜、辣椒、番茄等8个品种的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无公害品种认证。同时,开展了绥阳“金银花茶”、大路槽“林山红”生态土鸡等农产品品牌注册。

2.3 规模化经营不断扩大,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截至2011年,全县年烤烟种植面积达5 000.00 hm2、年辣椒种植面积达1.37万hm2、年商品蔬菜种植面积达6 866.67 hm2、金银花种植面积达4 066.67 hm2。有大成食品有限公司、贵辣食品有限公司、乡里乡辣椒制品有限公司、裕华魔芋加工有限公司、屿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贵州银花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等多家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为提高农产品提高附加值、创建品牌打下基础,为绥阳县农业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2.4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一是通过实施现代烟草建设项目,建设工厂化育苗大棚34个(8万m2),修建了烟草主产区的公路、配套水池、烘烤房的现代化改造,使烟草生产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二是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5.16万kW。三是正在建设农业资源生态环境遥感调查及信息系统,为绥阳县制订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开展农业资源调查等起到积极作用。四是保供蔬菜基地建设项目,正在建设2 048 m2的蔬菜温室育苗基地、1 200 m3的冷库等基础设施。五是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数据采集已基本完成,为全县科学配方施肥、提高生产能力奠定基础。六是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正在建设完善,可实现动物从出生到餐桌的信息追溯,为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保证。七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正在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将得到更可靠的保证。八是招商引资,引进建设绥阳福润公司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贵州绥阳绿洲农产品商贸城项目,将为绥阳县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3 绥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

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是分散的农户与广阔的大市场联接的桥梁和纽带,绥阳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有了较快地发展,但始终没有摆脱经营规模小、利益连接机制散、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弱的状态,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科技投入少,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不能发挥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3]。

3.2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不完善,联结不紧密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不完善,不稳定,利益纠纷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订单生产的数量少,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二是农民不能从龙头企业得到资金、技术等服务;三是加工增值的好处及流通环节的利润一般由企业所得,农户很难分享。

3.3 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效益难提高

由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贷款风险大,企业又缺乏资产抵押。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利益和资金安全考虑,在龙头企业贷款发放方面非常慎重,导致企业资金短缺,产品只能粗加工上市,产业链条短,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品牌效应和产品知名度不高,企业的效益很难得到提高[4]。

4 推进绥阳县农业现代化经营的对策

4.1 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增强带动能力

4.1.1 抓好龙头企业发展。一是将现有小规模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转向大规模企业;二是利用民间资本,引导种养营销大户向龙头企业发展;三是创造宽松环境,制订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龙头企业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培育发展一些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5-6]。

4.1.2 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品牌。一是加快推进绥阳县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识、产地、产品、质量认证;二是研究制订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标准;三是加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的标准化管理;四是以烟草、商品蔬菜、辣椒、金银花、生猪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抓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4.2 加强引导,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4.2.1 推行标准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统一制订和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在同类产品的不同合作经济组织之间加强互相协调、互相沟通,形成良好的价格运行机制。

4.2.2 完善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农户双赢。一是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向社员公开收支情况,接受社员监督。二是逐步建立企业与农户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三是发展订单企业,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条件下,规范企业与农户双方的义务与权利。

4.3 强化政府的服务指导,营造龙头企业发展的环境

4.3.1 加大协调指导力度。进一步加大龙头企业的协调指导力度,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服务工作,使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加强协作,形成合力。

4.3.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力。在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资本兴办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4.3.3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一是将产学研、农科教结合起来,依托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引进、推广重大关键加工技术,健全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更多的农业技术成果与企业、农户对接,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把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二是加强农民、技术工人、企业家的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素质。三是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对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培植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奖励。

4.3.4 抓好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种协会的发展。按照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支持农民兴办和发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4.3.5 加大龙头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大龙头企业的监管力度,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对不符合条件的取消龙头企业资格,使龙头企业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4.4 加大企业宣传推介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

做好企业和产品的宣传推介工作,精心组织龙头企业及产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交易会,提高知名度。

5 参考文献

[1] 张雯,张广胜.农民增收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途径探讨[J].农业经济,2012(1):11-12.

[2] 张羽芬.秀山县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南方农业,2012,6(2):44-48.

[3] 杨强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1):18-20.

[4] 胡丕富,王世琴,王吉凤.当前外资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以江苏省句容市为例[J].金融纵横,2012(1):36-38.

篇8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在各国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也不例外。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农业发展的速度有很大的影响,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现代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中国现有的农业资源来发展农业,为现代农业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1]。

一、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农业信息化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最新成果,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生产者手中,实现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较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和资源共享的机制;农业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农民用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农业信息化专门人才缺乏,且研究力量分散、水平低;农业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远远无法满足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也正是当前实践农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地方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多数地方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意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对具体实施方法和程序还不够了解,对信息化的操作还停留在文字信息和简单的网页浏览上面,对深入性信息化体系建设的了解还是空白。还有的地市领导认为,现在实施农业信息化还太早,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还没有明显的体现,这些原因导致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缓慢及地方差距进一步增大[2]。

2、计算机配置不足,农业信息化的专业软件十分缺乏。县局的部分单位现阶段所拥有的计算机是在各个时期配给的,从电子打字机到奔腾级别的各种不同型号的机型均有,并且数量也极其有限,基层单位至今仍少有配置,即便有,大多也仅局限于文字处理,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难以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而现在的应用软件特别是一些网络方面的软件在老式的机型上不能安装应用,意味着即使添置了计算机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业务处理也无法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的要求,管理效率也就无法真正得到提高。

3、多数农业网站信息落后,实用性差,更新缓慢。我国大多数农业信息网站更新的速度非常慢,信息质量不高,实用性差,不适合被农民掌握,用这些信息来指导农民生产,起到的作用很小,也影响了农业生产的速度。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规模化的农业是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只有规模化的农业才能有支付农业信息化费用的能力,才能形成对农业信息化的有效需求,从而形成农业信息化的内在推动力。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经济制度不仅所有权主体不明确,而且集体成员的平等权利要求土地平均分配。这是我国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根本原因,也是农业信息化的最大障碍。要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必须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赋予农村土地以资本的产权属性,使之能够快速流转集中以形成经营规模。农业家庭经营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者投入与收益直接结合的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的农业经营方式,应该继续坚持并不断加以完善,同时应该积极探索其它的有利于农业实现更高程度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并使之与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相适应[3]。

2、强化政府的信息化意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支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农业又是经营风险高、经营收益相对较低且需要政府支持和保护的产业。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扶助,各级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意义的认识,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以政府有关部门为主积极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并不断充实和更新网络的内容,为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系统化的农业信息支待。对于国家和省级网站应该充实农业信息的内容,建立系统化的农业信息检索系统;对于县乡两级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在目前的情况下应以县乡政府或农业技术部门为主建立政府扶持、适度收费的网站,用于农业信息的普及、推广和宣传指导。这样可以利用有限的网络资源为众多分散经营的农民提供必要的农业信息和技术支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减少农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参考文献:

[1]熊尚鹏. 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 农业经济,2008.

篇9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教学;现代化;人才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强度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减轻了很多,劳动效率也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除此之外,农业机械化的应用促进农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机械化人才,机械化人员能够推动信息服务的发展,由此可见,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实践教学的重心地位

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已经是教学中的基础,因为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无法比拟的作用。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统一思想认识,并且能够在管理、政策和服务方面得到有效地保证,从而促进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地为学生灌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把调动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

二、构建专业的合理课程群

专业的合理课程群的建设关系着教学工作,专业教学技术是由课程来组成,知识结构是由课程来决定的。首先,应对课程群进行扩大,使得人才培养的知识面得以增加,保证能够满足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知识要求;其次,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机械化人才特色得以体现,我国各个地区的生产条件都不同,因此,专业的合理课程群的构建应该与体现其区域经济农业机械化人才的特色相匹配。

三、加大先进实验仪器、设备的引进力度并增大实践教学环节的灵活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有必要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接触一些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因此,学校在加强学校硬件的建设时,要从专业发展的前景出发,投入一定的资金来改善现有的实验室器材。另外,在教学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地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完善,在实践教学的方法、内容上进行改革,例如农业生产实习可以把实践教学分为多个学期进行,而内容可根据当今的最新发展来进行。

四、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列宁曾说过:“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实践活动本体的社会化,必须首先变封闭型为开放型,充分发挥社会生活各领域中可控因素的积极作用,紧密与社会经济接触,通过产学研合作形式,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推进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进行。学生在什么地方、什么环境中实践,是搞好实践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基本问题。尤其是对于农业专业大学生而言,没有稳定的生产实践基地,农机检查调整、农机操作保养、农机维护修理、农机科研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工作都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必须稳定校内教学基地,使实践教学的开展有一个基本的保障。在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实践活动的同时,我们还应把校外实习基地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经理请进课堂,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讲学活动,有的放矢地解决难点和疑点问题。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保证教学要与实际相联系,从而使得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并且学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社会,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在学生在做毕业实习时聘请一些企业高层主管、技术人员为学生做相应的指导,一方面进行技术指导,另一方面为学生的就业做较实际的指导。目前很多高校正努力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成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我们与企业逐步开展各项合作,与企业培养了感情,建立了友谊。这样企业就会愿意长期接纳我们的学生去实习,我们学生也能帮助企业解决一些临时困难。校企双方逐步形成产学研互动的关联机制,建立了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联合体。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培训、学生就业等领域开展合作,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成为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

五、构建创新教育的机制

创新教育机制的构建可以促进农业机械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学改革有着密切关系。对教学改革可以从一些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一本实用教材的编写是需要很多的时间,而等到教材被学生应用时,与最新的技术相比,它已经显得十分落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不断的补充;其次,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记住学生是主体,从而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进行培养;再次,采取多元化考核的方式方法。改变那种一张纸定学习好坏的方式,那种方式使得学生的个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最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验实习条件,增开设计性实验,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对本学科所学知识的运用,它还包括对其他的各学科前沿的知识的运用。因此,要想学生从实践教学中得到更全面的东西,就必须从构建过硬的师资队伍开始,对任课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是基础,与此同时,还要派他们进行专项进修学习,首先使教师自己能够很清楚的了解前沿东西,并且把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能够做到融会贯通。为教师提供更多的锻炼实习的机会,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把自己学到的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再给学生讲授。让学生用先进的、具有时代性的知识来武装自己,这样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目前,已经有很多的高校为教师提供了下基层锻炼的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春光. 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未来发展的思考[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2) .

[2] 岑世罗. 隆林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技资讯, 2010, (22) .

[3] 王德培等,创新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2003,(04).

篇10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肥料;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S147 中图分类号: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030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所拥有的耕地面积总量虽然相当可观,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因而人均耕地占有面积却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耕地面积以及水土分布不均匀,自然条件差异较大,破坏程度严重等现象常有出现。我国对于粮食资源的生产消耗,产技术及设备相对落后,粮食消耗数量大、利用效率低等不利特点,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全面推进我国耕地土壤、肥料等方面的应用问题进行全面优化,对促进农业现代化、不断建设新型生态循坏农业的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述

我国 大力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实现“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更是我国建设和谐自然环境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主要体现在对自然资源基础的保护方面,使农业生产既满足当前民众的生存需要,又兼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进步,并同时不断延续农业生产(包括农林渔牧等副业)在社会经济中的有效性。

2 农业可持续发展视阈下的土壤肥料问题剖析策略

2.1 土壤肥料在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1 农田土壤养分流失问题

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对于土壤有机肥料、化肥的科学性配比应用,最终导致耕地特让养分逐渐流失,土壤贫瘠程度严重,更有甚者将会造成土壤沙漠化现象,不仅严重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大大降低了耕地内的粮食产量,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

2.1.2 耕地面积退化现象严重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城镇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完善,使得城镇有效耕地面积大大降低,耕地退化现象严重,诸如此类的现象,不仅使得土地的承载能力严重超过负荷,同时还大面积的对耕地土壤造成了“三废”污染现象。

2.1.3 肥料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化肥资源短缺现象严重,并且同时存在着资源分布大体上呈现着南多北少的状况,而对有机肥料的管理和应用又常常缺乏统一规划,致使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我国的钾肥资源不足,为满足农业生产所需,往往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

2.1.4 化肥结构比例失调问题突出

由于我国钾肥资源不足,获取成本较高,因而在化肥结构氮、磷、钾的科学比例中,钾肥的含量往往不足,而氮肥的含量却又相对较高。

2.2 解Q农业发展中土壤肥料问题的有效对策

2.2.1 对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有效减轻土壤养分流失的问题

例如,将禽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混合,通过高温发酵的方式,将原本的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去,并以此来不断提高耕地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及微量元素含量,减少化肥滥用对于耕地资源、地下水资源的破坏。

2.2.2 全面建设保护耕地资源的法律法规

从法律的高度出发,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强,不断加大对城镇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降低土壤压力,全面减少城镇耕地的“三废”污染现象。

2.2.3 合理化利用微生物肥料

通过对微生物肥料的合理化利用,可以有效分解掉土壤中所包含的难溶性有机物质,以此不断提高土壤内的微量元素含量,从而在防治植物病虫害发生、提高农作物生长能力的同时,进一步的提升土壤肥力,降低污染。

2.2.4 加强对土壤肥料问题的研究工作

相关单位理应加强对土壤肥料问题的研究工作,保证在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之下,不断提高耕地土壤质量和耕地循环利用的效率,从而保证或提升现有的粮食产量。

3 结束语

耕地土壤肥力的增强,对于农业粮食产量以及农产品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证作用。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土壤肥料问题及其相应对策,耕地的土壤和肥料作为十分重要的农业资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要根据生态规律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保持现有土壤环境的同时,不断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