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经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经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庄河;现代农业;问题;路径对策

中图分类号:X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保证农民持续增收,庄河确立了“一城两带”的发展格局,北部山区的绿色经济带与沿海区域的蓝色经济带将并肩发展,共同绘制庄河现代农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但是,在庄河,现代农业才刚刚起步,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相互交融,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拟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为庄河经济发展助力。

一、庄河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有顾虑

尽管广大农民知道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内心仍然存在不少顾虑。一是由于对现代农业缺乏整体认知,因此对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心中没底。二是由于现代农业项目成本高,市场风险较大,因此很多农民不愿意自己发展项目。三是担心土地流转出去,将来无地可种,因此对其他人发展现代农业项目有抵触情绪。这些顾虑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经营理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

现代农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增产的主要手段是靠现代生产要素的综合投入。而庄河许多现代农业经营户却始终没有摆脱传统农业经营理念的束缚,主要还是把产量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增产的主要手段靠加大劳动的投入,通过精耕细作来提升利润的空间,这是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在这种经营理念的影响下,许多经营户的市场意识也比较淡薄,不能很好把握市场规律,经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部分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不容乐观。

(三)规模化经营比例过低

高利润率、高商品率、高技术含量,是现代农业的内在特征,这些特征要求现代农业必须进行规模化经营。但截止2013年底,庄河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农村集体土地只有12.7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8.3%。规模化经营比例过低,难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

(四)经营粗放,技术依存度过低

现代农业是以技术为主导高效农业,科技依存度非常高,而庄河的现代农业大多是建立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资源依存型”特征非常明显,草莓、滑子蘑、水产品等农业产业项目皆是如此。在资源依存度过高的氛围下,粗放经营比较普遍,一些先进技术难以应用。

(五)经营模式不合理,成本过高

在庄河,农业大户普遍采取企业化自主经营模式,成本过高。比如,大连来宝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营的来宝农业产业园项目,每年的经营成本在1000万元左右。成本过高,导致产品价格压不下来,在市场上,很多产品还竞争不过以家庭作坊式经营的散户。

(六)市场体系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

庄河尽管有许多名牌优质农产品,但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缺少大型专业的批发市场和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导致许多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没有很好发挥出来。在庄河,只有一个草莓批发市场,覆盖面明显不够。市场销售体系的不健全,使农业经营户的销售压力过大,许多经营户只能自己联系批发商。

(七)产业链条过短,产业间互动不足

在庄河,大多农业经营户都是单纯放眼于种植或养殖上,只有少数开发出自己的深加工产品,导致自己的发展后劲不足。而且,在自身工业化加工组织和商业化销售组织没有很好发展起来的时候,产业间互动也不足,许多经营户与生产企业、销售市场的对接能力较差,导致生产具有盲目性。

二、庄河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一)加强宣传,增强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知水平

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知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作。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当高度重视,通过农校、职校、新闻媒体、农业大集等各种平台或中介加强宣传,让广大农民了解现代农业的内涵、要素、技术、政策等知识;通过典型引领、搭建平台等形式,促进广大农民对具体项目的熟悉。这样,才能提高广大农民对具体项目发展前景和市场变化的预测能力,增强大家发展现代农业项目的信心。

(二)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技术依存度

庄河现代农业要持续高效发展,必须摆脱传统农业经营理念的束缚,通过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增加综合要素的投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现阶段,庄河应在不断加强设施农业技术含量的同时,广泛应用现代技术,加强对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农业的技术依存度,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三)提高规模化经营比例,发挥规模效应

小规模经营难以实现现代农业的高利润率和高商品率,也难以为新技术的应用留有空间,因此,庄河现代农业应不断提高规模化经营比例,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和大户的引领作用,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以规模效应带动现代农业全面发展。

(四)转变经营模式,建立“公司+农户”的连锁机制

农业大户自主经营模式成本太高,许多农业大户在成本的漩涡中被拖得筋疲力尽;散户分散经营,利润率、商品率、技术应用率都难以得到提高,而且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这种经营模式必须加以改变。最好的解决途径是走“中庸”之道,建立“公司+农户”的连锁机制,充分发挥农业大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实现育苗、品种、技术、收购、销售的区域整合,发挥集团优势,以规避市场风险。

(五)健全市场体系,发挥品牌效应

庄河经认证的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共有213个,省级以上名牌共有15个,庄河蓝莓、庄河草莓、庄河滑子蘑、庄河山牛蒡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庄河大骨鸡被国家工商总局确定为地理证明商标。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庄河需要加强专业化市场体系的配套建设,通过专业化的批发市场和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进一步增强品牌产品的市场集聚和辐射效应。

(六)实行“纵横结合”的发展战略,提高产业竞争力

篇2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存在问题;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2-0088-02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对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针对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采取治理对策,以加强环境治理,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益。

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对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却较为欠缺,由此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无法为我国环保型社会的构建做出贡献。但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对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针对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采取治理对策,以加强环境治理,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益。

1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

环境是人类生存及进行发展的基本前提,良好的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须的资源和条件,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居民的生产发展对于环境的依赖程度更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进步迅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对于资源能源的消耗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而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农村环保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开发建设了多种绿色工程,并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而且政府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大,农村环保建设已经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投资领域,对于农村环保科学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控制能力显著提高,并获得了较为成熟的环境保护及治理经验,对于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迅猛,而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仍有一定欠缺,从而导致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存在较大缺陷,对于这些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环境质量提升,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动力。

2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薄弱

当前,虽然大部分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均有较大程度提高,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这与农村居民环境意识薄弱有直接关系。很多农村居民缺乏环保教育,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随意丢弃垃圾,对于污染后的生存与发展没有任何危机感,由此导致环境污染严重。此外,很多农村居民污染环境后缺乏污染治理意识,虽然觉得环境污染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引起重视,但却认为自己有心无力,也就任由污染越发严重,使得农村生态环境越来越难以满足的居民生活需要。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于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但是政府及相关环保部门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宣传却较少,由此导致大部分的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较差,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也深受环境污染的危害。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力度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确保其渗透农村居民当中,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2.2 环境设施落后导致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环境设施的建设能够对农村居民的日常环保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促进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要远远落后于城市,因此,城市的各种环境设施也就难以在农村中出现,大量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生活垃圾乱倒,从而导致河水污染、河道堵塞,不仅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同时也对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有些农村居民虽然对于环保有所认知,也希望减轻农村环境污染,但却由于农村环境设施欠缺,也只能将自家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由此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此外,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很多城镇都建立了工业区,生产污水及垃圾大量排放,但却没有建立相应的垃圾处理中心,致使大量污染严重的污水渗透到地下,对农村的耕地种植产生了巨大危害,有些污染不仅会对农村耕地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导致垃圾中的有害物质渗透到耕地中,给人们的后续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危害,对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产生制约。

2.3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仍有待革新

对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有先进的环保技术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方法的不断创新,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但是,当前虽然对于农村环境技术发展有所投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旧有较大缺陷,相关的科研队伍较为薄弱,而且素质较低,对于农村环境如畜禽养殖、农药化肥应用的现状及基本规律都缺乏充分分析,由此也就无法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环境污染治理,从而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对此应当加大对环保科技发展的投资力度,以确保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更好的满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需求。

3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3.1 强化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对于农村居民,应当加强其环保教育,强化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政府要定期组织环保工作人员到各个城镇广泛宣传环保教育理念,并张贴环保教育横幅,以强化人们的环保认知。同时还可以开展定期的环保知识讲座,不断强化人们对于农村垃圾的污染认知,确保对垃圾分类,并回收有用的垃圾,从而不断加强自身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深入了解。此外,政府还可以组织各种环保知识竞赛及环保科技发明,以鼓动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创新,强化环保意识,积极发明新的环保技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农村环境污染。此外,由于农村地区的地理位置差异较大,而且地理气候较为复杂,由此导致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较为复杂,对此,开发部门可以深入到农村地区,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勘察和探究,并鼓励当地农村居民就环境污染给予建议,以建立符合当地农村生态环境发展需要的生态系统。在此过程中,农村居民处于主动地位,能够为自己生活环境的治理出谋献策,这必然能够增强其责任意识,以不断强化居民的环保意识,更好的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做出贡献。

3.2 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农村缺乏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资金,从而导致其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由此也就无法强化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而且严重匮乏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也导致一些具有环保理念的居民无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只能听之任之。对此,当地政府应当加大农村环保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如设置垃圾回收站、垃圾桶等,号召居民将垃圾倒在垃圾站和垃圾桶中,以逐步改善其乱扔垃圾的坏习惯。同时政府也可以鼓励农村居民自己创新垃圾循环利用新技术,积极推广垃圾循环利用设备,以弥补能源不足现状。此外,政府还应当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建立相应的生态模式,通过实行典型示范,逐步将符合当地生态环境发展的农业模式进行推广应用,并根据生态模式的发展情况对农业发展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如创办大型的生态农场、草坪公司、花卉公司等,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并实现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3.3 加大对农村环保技术发展的投资力度

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开展,科学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借助于先进的环保科学技术,才能够弄清楚农村环境的发展规律,以采取针对性的环保措施,也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首先,应当不断壮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队伍及科研机构,加强研究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以组建高水平的生态专家队伍。其次,应当不断加强对于环境基础科学的研究,以为环境保护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开发和保护的研究力度,对于农村出现的水土流失问题、荒漠化问题进行重点解决,同时还要做好对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研究力度,并加强相关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对病虫害防治、流域综合治理等技术的研究,以不断促进农业防灾能力和抗灾能力的提升,促使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的可持续进行。最后,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应当采用最佳的实用技术,同时加强推广和评价,以确保此项技术的应用可行性。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无论是从成本方面考虑还是技术方面考虑,都难以达到标准要求,因此,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措施应当确保规模较小,或者采用集中处理方法,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治理成本,确保污染治理技术的可操作性,从而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

4 结 语

农村经济发展对我国综合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使其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实现农村经济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以为我国构建环保型社会提供有效帮助。

参考文献:

[1] 宋言奇,赵秋丽.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问题的辩证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

[2] 高伟宽.浅析区域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环境科技,2009,(S1).

[3] 宋言奇,段进军.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可忽略的六大环节[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1).

[4] 陈群元,宋玉祥.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生态经济,2007,(3).

[5] 何学松.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

篇3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16

随着农村的深入,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显现出来。农业部等关于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意见明确指出,村级财务管理是管好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基础和保障。分析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发展农村财务管理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经济稳定的关键因素。

1农村财务管理含义及重要性

1.1农村财务管理含义

关于农村财务管理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但随着农村的深入,农村财务管理主要是对村、组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变动进行科学记录、核算、监督、调控等经济管理工作。

1.2农村财务管理重要性

农村土地为家庭和集体双重经营后,集体经济受到很大程度的削弱,同时村和组的财务管理也受到了削弱。随着城市征地、农村土地流转等手段,越来越多的集体资源变成了集体资金,使得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突显。腐败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国家加强了对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视,农村财务管理是农村众多工作中的难点,也是农民关心的焦点。农村财务管理是农村经济管理问题的核心,如果这个核心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到其他基层基础工作。农村的多数干部群矛盾都是由三资问题引起的,由于分配不均,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存在问题很多。只有解决了农村财务管理问题,才能解决三资问题引起的矛盾,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农民的根本利益。

2农村财务管理现状

2.1财务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弱

现阶段在国家相关财务制度的完善下,农村财务制度已趋于成熟,实行的都是村账乡管,报销制度比较严格。但村级财务人员在解决财务问题时未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操作,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也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存放,这一系列不健全都会导致农村财务管理出现漏洞,制约农村财务管理及经济的发展。

2.2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

科技发展带动农村财务管理的同时也向科学化迈进。目前农村的村会计通过选举上任,一般三年换届一次,选举上来的会计不一定能完全胜任工作,农经管理部门会对会计进行培训,帮助他们熟悉业务,但由于换届问题,导致刚刚培训完,又到了换届时间。大部分农村会计按照相关制度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有效地解决了财务管理混乱的问题。但是财务管理还是缺乏内部监督机制,导致村民的监督基本虚设,财务收支透明度虽然比较高,但还需要再增加内部透明度。受农民自身财务素质的限制,农村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财务的监督基本停留在表面,不能开展有效的监督。

2.3村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随着经济发展,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都进城务工,农村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为了应对财务管理工作,一些年纪偏大的会计上岗,他们文化程度低,年龄大,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有限,导致相关法律和会计知识欠缺,不能完全胜任农村财务管理工作。

3农村财务管理对策

3.1规范基础工作

要按照国家财政部门要求,把总分类账、明细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救济款物登记簿和会计档案柜设置齐全,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运行。要加强现金、银行存款的管理和档案管理,提高财务管理的服务水平,杜绝现象发生。

3.2明确财务处理流程

农村财务管理要建立健全规范的工作操作流程,所有的收入、支出都按照流程进行账务处理。当发生账务事项时,处理人要凭借原始凭证处理,并注明用途,之后需要负责人审核盖章,经过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签字盖章,由会计审核后报账,按照程序公开,同时接受群众监督。最后要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审核,要保证收支平衡,村务监督委员会要切实行使好监督职能。

3.3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

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可以使财务管理有依据可循。对于目前农村财务管理来说,最迫切的就是依据实际情况建立合理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主要是财务公开、审计监督。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指导下,根据农村地区特点建立符合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用制度约束财务管理人员,同时要接受上级的监督和指导。

3.4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一是加强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日常培训,使其跟上时展步伐,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要定期对农村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可以计入年终评奖;二是加强对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道德教育,提高思想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高度的责任意识,能依照制度办事。对于坚持原则依法办事的工作人员要肯定和鼓励并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对于不依照制度办事的工作人员必要时可清除出管理队伍,以保障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4结语

农村财务管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针对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低、信息公开程度低等现状,要健全制度、加强审计和监督等工作,使农村财务管理在新的制度下公开透明,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光明.谈谈农村财务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中国农业会计,2012(02):24-26.

篇4

关键词:新形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挑战

1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1.1经济体制的变化

当前农村经济体制多数是由统分结合和双层经营模式构成,这种经济体制替代了大锅饭式的集体化经济体制,当前农村已经成为独立的农产品生产者,他们可以独自决定应用什么样的经营方式,并且能够独立处理好产品和市场之间的联系,为了发展生产,他们还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农村经济中生产管理的这一重大调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1.2产业结构的变化

当前农村产业已经不再单一化,已经逐渐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逐渐形成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发展形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近年来已经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而兴起,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因此,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逐渐成为多方企业的服务中心。

1.3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

从当前形势来看,农村生产逐渐引入市场调节机制,由过去的统购派购为导向转向面向市场,适应市场需求来引导生产发展的方向。生产经营方式的这一深刻变化,使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逐步转化为由生产到再生产的一体化流程。

1.4农村和农民的本身条件的变化

作为农村经济管理主体的农民,目前正处在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商品经济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时期中,本身还存在着许多和商品生产的不适应,需要我们在经济管理工作中注意和重视的问题:一是农民比较缺少商品生产知识,虽有了经营权,但缺少决策能力;二是农民科学文化技术水平较低,劳动专业化技能较差,虽有积极性,但缺少科学性;三是农村信息手段落后、传递慢,因而经济信息量少,虽有自,但应变能力差;四是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差,严重影响商品流通,进而影响商品价值的实现,所以农村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但要变成全面的经济优势也并非容易,要针对目前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的这些新形势、新特点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课题。

2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2.1经济体制不够健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水平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近年来,其经济发展水平显著。再加上国家政府出台的农村经济扶持政策的实施,也同样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内容中可以看出,其中仍旧存在多种问题有待解决。其中包括,农村经济体制过于简单,并且管理模式混乱,不能够对其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这就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新形势下农村经济体制的漏洞将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其工作效率。

2.2土地机制不够健全

我国多数农村地区都没有建立明确的土地机制,因此,争土地产权问题多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明确的土地机制能够制约这种情况,导致这类情况越发严重。再加上当前农村部分年轻人选择去城市工作,这就导致农村多处土地荒废,得不到利用,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多数农村地区没有建立健全的土地机制,这就导致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2.3对农村资金扶持力度小,使用效率低

虽然说当前国家及相关部门非常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农村种植方面的资金扶持力度较小,尤其是资金的投入。因此,农民不能够扩大种植面积,也就是说,农民收入得不到显著的提高。同时由于农村分布较为分散,在资金分配方面也就分散开来,这使得资金得不到有效的利用,降低其使用效率,从而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浪费情况严重。

3新形势下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途径

3.1增强对农村产业的经济管理

在农村经济管理中,要想提高其管理水平必须做好农村种植等产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这点对于乡镇产业来说尤其重要。因此,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不能再继续采用所有地区都用同一个制度来管理的模式。要针对每一个地区经济特点和当前发展情况来制定符合其发展特点的管理方式,要适应多元化的管理模式。第二,更改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在以往的经济管理体制中,政府与企业往往共同持有相同的管理权,这将制约乡镇企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将政府与企业分开,使它们各司其责,管理不同的区域和范围,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乡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第三,要从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工作抓起,可以利用实行分层承包制和岗位责任制来达到增加经济收益的目的。第四,针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可以采用行政法律的手段来解决,然后对其进行中正确的引导,促使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3.2完善农村市场的组织化规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也在不断进步,农产品逐渐形成市场化管理模式,这就使得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在不断提高。因此,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从农产品商业化进程入手,通过采用促销和推广等方式来突出市场组织调解的重要性,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农村作为一个中心市场的重要性。

3.3做好农村经济管理的咨询工作

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农村经济经济管理工作中问题的解答,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够有效帮助农业经营者对农业工作方案的制定,同时还能帮助其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当今社会是多变的社会,企业必须做好自身的决策和管理工作才能够稳住脚跟。另外,咨询工作人员也要掌握国家当前的动态和发展形式,这样才能够及时将国家政策和计划传达给农业经营者,以此来推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最后,要在保障其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完成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三合一,使其经济效益有效联系在一起,以此来提升农产品自身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

3.4加强经济联合,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在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时期,面对整个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发展,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的激烈的竞争,每个商品生产者要求得发展并在竞争中取胜,必然要求联合。

结束语

由全文能够总结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必须将其发展情况和其所遇到问题的解决策略总结在一起,才能够研究出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方面要将国家政策和法律作为工作开展的标准,做到只有以这个为标准才能够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同时,还要将乡镇企业的经济管理作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点工作内容,只有做好乡镇企业管理工作才能够有效带动农村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孙辉.浅析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路[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2.

篇5

摘要:农村的“三资”包括农村的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等三方面,是农村集体劳动的成果,也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事业不断的发展,“三资”也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农村的“三资”管理也存在相应的问题,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本文以对农村的“三资”管理重要性出发,简析当前我国农村“三资”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思考、优化农村“三资”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三资;现状;优化对策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新农村建设事业的稳步发展,农村的集体经济也有了迅速的发展,经济活跃性更强。其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也向着多样化、多元化和产业化发展,由于农村的“三资”直接涉及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加强农村“三资”的管理,是保障农民基本利益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三资”管理的重要性

农村的财务问题,一直都是农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关系着农民的根本利益,是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基本保障。因此,农村“三资”的管理工作直接关系着农村民主管理、基层廉政和农村现代化等方面的建设问题。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新农村建设事业、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小康农村的建设。

二、农村“三资”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对农村“三资”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2006 年,我国进行了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部分农村干部认为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慢,收入偏低,可利用的资源较少,将土地和池塘等资源的使用权承包给农民,其资金、资产和资源等方面利用率低,没有必要进行“三资”管理,导致农村的“三资”管理不到位。同时,一部分干部和村民认为当前的法律、法规管理严格,且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补助,导致农村的“三资”管理工作缺乏积极性,并且对于“三资”管理的相应政策、制度等未能贯彻落实。由于对“三资”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政策未能充分落实,导致了农村的“三资”管理不到位。

(二)“三资”管理的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素质较低

会计工作者和审计人员作为“三资”管理工作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三资”管理的有效性。虽然为了适应“三资”管理工作的需要,国家对其工作人员进行了会计和审计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但是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其总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难以提高。同时,部分干部价值观扭曲,基于自身利益的趋使,以权谋私,损害了国家和农村集体的利益,阻碍了“三资”管理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换届工作,导致了会计和审计队伍的建设不巩固的问题,从而不利于队伍的管理,阻碍了队伍素质的提升。

(三)缺乏完善的“三资”管理制度

农村经营管理站,是为了适应“三资”管理工作而建立的。然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只是对“三资”管理工作进行协调和监督管理,并不具备任何实权。同时,“三资”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明确的增值制度和考核制度,并且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难以充分落实,缺乏实效性。

(四)对农村“三资”管理的监管力度不足

乡镇政府、司法机关、纪检部门以及社会监督是对农村“三资”管理的主要监督手段。实际监管过程中,由于农村资金少、范围广等因素,政府部门未设置“三资”管理、监督部门;司法机关也由于职能限制,难以介入“三资”管理工作;纪检部门也只能对其党员干部进行监督、管理、处罚;同时,村民思想狭隘,集体意思淡薄,对“三资”管理工作的监管流于形式。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监管效果发挥不充分,监管力度不足。

三、优化农村“三资”管理的对策思考

(一)统一思想,提高“三资”管理重要性认知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三资”管理培训,提高农村干部及其相关管理工作者对“三资”管理的认识和重视。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统一干部和村民的思想,达成共识,促使干部推广、指导,村民积极参与、支持,共同推进“三资”管理工作的开展。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指导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相关部门和管理工作者身体力行,积极投身于“三资”管理工作,建立积极、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农村的“三资”管理。

(二)组织培训,提升会计和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政府部门和有关管理部门要组织、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会计工作者和审计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和会计电算化,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会计工作,从而实现会计信息的信息化管理与信息共享;加强政策学习,实时了解国家政策变动,从而有效地指导自身工作。同时,工作人员自身也要提升自我素质和职业道德,加强法制学习,用法律来规范、约束自身行为,严于律己,爱岗敬业。

(三)健全管理制度,强化管理工作

政府部门和村委要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制度的建设,根据相关政策和制度要求,结合农村经济发展与当前管理制度,摒弃腐败无效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长期有效、科学合理的新型管理制度。完善“村账委托”,优化农村集体资金的管理,加强对村委的财务监督;在现有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土地赔偿金的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健全、落实村委公开制度,财政透明,“三资”管理信息透明,从而提高村民参与监督、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监管机制的建立

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加强对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加强工作指导,从政策和法律的角度来实现约束,严加惩处贪污、腐败等行为,从而避免部分村干部的不法行为。同时,乡级政府加强村委民主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集体经济收入与支出明细记账,资金使用公开讨论,民主理财,集体资产、资源和项目建设要明确、公开,实现村民的民主化建设,加强民主监督,从而保证农村集体资金的安全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强化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是国家经济建设、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经济的必然选择。因此,要加强农村的“三资”管理,提升农村经济效益,保证农民的根本利益,就要从思想上改进,强化“三资”管理认知,树立全民管理意识,从而推进“三资”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强化政府职能,加强政策支持,优化管理制度,从政策和法律的角度来实现管理约束,切实解决农村“三资”问题;提升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用科技力量和科学的手段来实现农村财务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加强监督机制的建立,强化监督力度,加大民主监督建设,实现农村财政透明和“三资”管理透明,实现全民参与和民主监督,确保农村财产安全。只有实际、有效的解决了我国农村“三资”管理的问题,才能有效的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村经济建设,实现全民小康,推动我国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程丽萍.刍议农村“三资”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1:15-16.

篇6

关键词:农村经济 存在问题 可持续发展

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必须也要不断地发展,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较城市经济而言不落下。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就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浅析,并且提几点建议。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和自上而下延伸至农村的群团组织,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发展滞后,原因是思想偏见的制约。有人认为,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因而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不屑一顾或消极无为的态度;也有人担心,我国农民那么多,农民一旦组织起来可能会削弱基层政府的职能和权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持防范戒备心理。

2.体制惯性的挤压

我国“三农”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等10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发展。

3.法律支持的滞后

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国对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4.政府干预或服务不当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力量过多介入,扭曲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有些专业协会的农民只是名义上的会员,实际上却与协会无关。许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转十分困难。

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

1.实行多予农村扶持补贴政策

(1)统筹实行财政鼓励和资金支持政策。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支持政策外,省对农村财政支付补助额保持稳定不变,不因县域增收节支而减少转移支付额。建立财政鼓励机制,提高工业、商业税收返还比例。

(2)统筹对县域经济的人才支持。县域可与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县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县域还可以仿效西部开发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动员和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经常到县、乡服务,帮助县域提高科技、教育、医疗和文化水平。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

那些不属于政府的职能应逐步交给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间服务组织,政府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引导、法规监督、提供服务、营造环境上,积极推动农村群团组织职能转型,使其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同时积极发展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实行合作经济组织管理部门登记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简化登记管理程序,鼓励发展各类合作经济、合作金融、社会公益、社区服务等民间组织。推进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它们在农村社会事务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作用。

篇7

关键词:农业技术;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第一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农业技术在发展和应用过程当中,不仅需要考虑到技术的实用性,而且需要考虑技术的经济性和绿色性,以能够更好地保证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关系到农民的收益问题。但是基层农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大的阻力,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不断地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提高技术推广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1农业技术概述

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更好地促进农村农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一般可以将农业技术细分为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技术。

1.1农业种植技术

对于农业种植技术应用和推广来说,需要提高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另外在开展农业种植技术过程当中,需要注重和周围生态系统的结合,使用绿色的方法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应用相关技术过程当中,需要考虑到生态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尽可能地减少相关化学物质的使用,如复合肥。长时间使用这些物质,容易改变土壤的酸碱性,使得土壤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进而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1]。传统农业种植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了,需要不断加强技术的改革和应用,加强配套技术的应用。农业种植技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农业种植技术,包括了农业种植技术以及管理技术。在推广农业种植技术过程当中,还需要加强对管理技术的推广。农业种植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是农业种植技术安全性高。基层农作物种植主张的是生态种植,将各种生态位的方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用到农作物种植当中,突出种植的生态效益,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第二是农业种植技术环保性好。推广绿色种植,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尽可能地使用无机肥,这样减少化学物质进入到农作物当中的可能性,进而保障相关产品的无公害。第三是农业种植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的无公害。通过农业种植技术的相关推广能够更好地提高农民的收入,进而打造自身的品牌[2]。

1.2农业机械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地发展和应用,我国农业逐渐朝着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各种机械技术代替了传统的农耕技术。根据我国统计局的相关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农业地区的机械化程度已经达到了67%,说明农业机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3]。在我国东北、华北以及南方大部分平原地区,地势平稳,比较适合各种机械化作业,但是将机械应用到一些地势复杂的地区(如丘陵地区),仍然需要很长的时间。通过利用农业机械技术能够将人们从繁重的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一方面需要做好推广,另外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农业机械的研制,才能更好地将机械设备应用到更复杂的地势当中,从而更好地提高农业收益[4]。

2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意义

农业技术的推广对于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开展农作物种植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仅仅依靠自身摸索种植经验需要漫长的过程,而且没有科学地指导很难提高农作物产品的产量。在推广农业技术过程当中,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突出农作物种植推广过程中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绿色效益。更加科学的农业技术能够显著提升农作物对于不同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相关产品的产量。农业机械化设备的应用能够将农民从繁重的生产过程当中解放出来,同时对于促进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5]。农业机械能够针对特定的耕种任务更加高效地完成相关任务。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业机械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农业机械设备逐渐朝着无人化和智能化发展,对于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大大缩小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对于促进农村地区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农业技术的推广能够打破传统种植模式的短板,更好地提升农作物的适应能力,进而更好地帮助农民提升经济效益[6]。

3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很多公务员不愿意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推广工作。因为深入农村开展工作涉及很多问题,包括环境恶劣、沟通不畅,而且需要长期忍受暴晒等。第二,推广人员兴致不高,投入热情不够,对于工作也不够积极,这样就很难取得相应的效果。第三,推广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农业技术,还需要具有吃苦耐劳以及勇于担当的精神,但是很多地区缺乏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这样就容易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开展。整体推广素质过低是各个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地区政府也没有相应的政策倾斜,对这些推广人员给予特殊的照顾,这样就没有办法调动工作人员的热情,使其很难投入到工作当中。第四,很多推广人员没有经过相应的培训,在推广技术和政策讲解方面缺乏一定的经验,使得农民很难理解推广人员的意图,这样就给推广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4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几点建议

4.1采取科学合理的宣传手段

为了更好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各个地区的相关职能机构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农民从思想上重视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宣传上需要来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各种渠道来宣传农业技术,可以采取线上和线下的宣传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为了更好地让农民了解到新技术的优势,可以让宣传人员深入基层开展现场宣传工作。通过实际讲解以及相关案例的介绍来调动人们使用农业技术的积极性。第一个,要重视农业技术的宣传工作。宣传的内容主要包括农业技术的概念、农业技术的优势以及农业技术的实施细节。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让农民意识到绿色种植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第二,要积极宣传绿色农产品。主要内容包括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农产品的优势以及农产品的农业技术等,提高农民对于农产品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好地调动农民自愿去开展农产品的种植,进而提升农民的经济效益。第三,要积极宣传政府的优惠政策。对于大型机械设备,政府都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让农民意识到党的相关政策,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好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7]。

4.2完善绿色农业生产体系

农村基层在基础建设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就给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各个地区推广过程当中,需要考虑到各个农村地区存在的差异问题,主要包括气候环境、地质环境以及水文环境差异等,要针对不同的环境制定不同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案。在推广过程当中,可以采取试验田的方法,在一块田地开展试验工作,在取得成功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推广,这样能够提高推广的效率。在推广过程当中需要了解推广过程中存在的农业技术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从而更好地促进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另外,我国政府也要重视绿色农业技术的发展,通过各种手段宣传绿色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性,号召农民要不断接受和应用新的农业技术,从而更好地提高农业技术的应用水平。

4.3政府要扶持农业技术的宣传推广

在推广基层农业技术过程当中,还需要依靠政府的扶持。因为基层农业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投资成本很大。很多基层农业技术需要营造相应的种植环境,而种植环境的营造需要很多资金成本投入,很多农民很难承担这些费用,这就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的补贴。另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平台,通过信息平台能够更好地销售农业产品。针对这些问题,政府部门要制定合理的惠民政策,来更好地扶持绿色种植产业的发展。对于规模较大的种植专业户,可以采取专项的政府补贴措施,来更好地帮助农民发展。对于资金需求较大的用户,政府可以提供无息贷款和相应的技术扶持[8]。另外,政府还可以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来更好地帮助农民销售相关的农业产品。

5结语

农业技术对于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种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关人员需要积极地推广农业技术,以提高农村农业生产水平。在推广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政府要在推广过程中发挥相应的主导作用,切实解决技术推广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更好地促进基层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姚丽,姚红.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吉林农业,2019(16):41-42.

[2]邱学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7(4):177.

[3]高建祥.农业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现状及对策[J].乡村科技,2017(22):22-23.

[4]阮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现状及对策[J].农技服务,2017,34(11):175.

[5]孙标.解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现状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8(24):201.

[6]陈寨坚.农业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现状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3):37.

[7]邓玉傲.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现状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6(1):64.

篇8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目前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健全和完善新农村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农村是否能够全面铺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而新农村文化建设又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近年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特别是西部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比较晚,发展模式比较单一。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消除思想上的障碍、加大投入、明确责任、完善监督体制等手段来保障西部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

西部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除了在经济建设方面存在差距,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狭义的文化内涵,包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内容,正确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可以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能驱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生态发展。在当前西部大开发时期,除了关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着手加大对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建设,通过文化建设保持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的增长。在21世纪以来,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对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新农村文化建设内涵

1.1文化产业的不同定义。

文化产业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就所提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特定的制度环境中,文化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属性之外,还具有某些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

1.2本文文化产业的定义。

所谓文化产业,是指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和商品化方式所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再生产、交换和传播。其外延涉及文学艺术、影视音像、科学研究、新闻出版、信息咨询、设计策划等,涵盖了文化财产、文化设备和传媒载体三个方面。

2西部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从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物质方面不断得到满足,而文化精神方面相对较薄弱。经济建设方面措施运行及取得的成果比较明显,而文化建设方面措施运行及取得的效果相对不够理想,致使目前西部农村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2.2西部地区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农村地区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承建设。乡村青年长期外出打工,乡村经典传统文化建设逐渐淡化,直接导致了乡村传统文化的断层,从而使西部乡村大部分经典文化失传。例如:广西浦北县和邕宁县的“舞春牛”,在当地又称“闹春牛”、“唱春牛”等,是起源于明朝末期,至今已流传了三百多年。舞春牛是一种汉族民间舞蹈,主要寄托蕉乡人民的新年祝福,预示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六畜兴旺。舞春牛这项庆祝新年的民间活动,在20世纪末在广西部分地区春节期间表演的热度比21世纪的热度高的多,据资料显示,目前在广西浦北大部分地区在春节期间几乎没有舞春牛这项民间庆祝方式,主要原因是大部分青年外出务工,老一辈已经年纪大了,没办法继续舞,而年轻一代又没办法传承,导致这项民间特殊庆祝春节的活动技术正在逐渐失传。经典文化的传承,唤起人民群众对新文化建设的重视。(2)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薄弱,设施相对落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的物质硬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文化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衡量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是该地区文化设施的配置情况。文化基础设施包括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器材等,它对农村地区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性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虽然西部农村地区农民收入增加很迅速,但相对于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民温饱问题基本得解决,精神生活相对贫瘠。

3新时期背景下西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策略

新时期条件下,农村建设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但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要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必要的创新。

3.1创新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

理念决定思路,只有把理念转化为思路,才会产生推动实践发展的作用。对于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而言,只有转变工作思路,才会真正改变过去那种文化建设由政府统一包办的模式,代之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的新工作模式。也只有把理念转化为思路,才会真正改变过去那种文化建设由政府包办代办的做法,代之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工作新思路。政府的主题作用体现在做好文化建设规划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做好民众的宣传引导、投资改善文化基础设施等。

3.2培养高素质的农村文化建设人才,深挖农村文化优势资源。

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农村党员干部的组织和参与。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石。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结构建设科学合理,就能够团结群众齐心协力地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因此,培养一支为农村文化提供新驱动力、使广大农村群众得到实惠的农村党员队伍是必不可少的。目前,西部地区正处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进程中,而农村的文化建设则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实践性课题。由于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已的社会现状,这使得农村文化建设难度更大。因此,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上取得突显成绩,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发展和提炼的过程。但是我们坚信,在我国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沉淀的基础上,在党和政府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强有力的政策制度的支持下,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必将迎来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1]崔巍.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24).

[2]王宝明.浅析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J].赤子(上中旬).2014(22).

篇9

【关键词】固体废弃物;处理现状;建议

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飞跃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多,固体废弃物处理的难度也加大,原有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无害化处理的要求,导致了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愈加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制约了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1.农村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现状

1.1农村固体废弃物的来源

以前,农村生活垃圾以厨房剩余物为主,两且大多数废物作为畜禽饲料,使得生活垃圾自生自灭,近年来,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的改变,如以聚乙烯为主要成分的农用塑料 、畜禽产生的大量粪便,更是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一些高污染企业近年向农村转移,给农村经济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为农村环境的破坏埋下了隐患,一些难以降解的废弃物及一次性用品废弃物,尤其是玻璃、陶品、废旧电器、电池、玩具等,另外,液化气的普及利用和化肥的施用,使得有机垃圾如秸秆、稻草等未被利用或还田,而作为废弃物被随意丢弃。并且农村固体废弃物数量大、分布广,不易集中治理。

1.2农村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对土壤环境来说,若农村生活垃圾任意露天堆放,不但占用一定的土地,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还容易污染土壤环境。残留毒害物质不仅在土壤里难以挥发降解,而且能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改变土壤的性质和结构。对水资源环境来说,未经处理的固体废弃物,尤其像农药瓶、电池等含有重金属和有毒物质的废弃物,被雨水冲刷后,有害物质可能被带入河流中或是沉降到地下水中,对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会影响农业灌溉用水的质量。对大气环境来说,堆放的废弃物中的细小颗粒、粉尘等可随风飞扬,进入大气并扩散到很远的地方;部分地区对其进行焚烧,所产生的污染物,如果达到一定的浓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并有可能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总之,得不到有效处理的废弃物会严重的污染人类生存的环境。

1.3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现状

目前农村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水平一直很低。一般来说,中国农村的固体废弃物存在着随意丢弃、随意焚烧的情况, 基本上没有无害化处理。在农村基本是靠“垃圾堆”这种方式收集和堆放垃圾, 然后再通过焚烧等方式解决。

2.固体废弃物处理的优化对策

2.1大力宣传教育及普及环保意识

针对国民的整体环保意识较为薄弱,应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又要有所侧重。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充分教育设施和青年志愿者的宣传活动来向农村村民进行宣传,并利用报纸、电视及广播等大众媒体大力宣传资源保护与农村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经常举行环保活动,增强环保观念。引导大家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宣传固体废弃物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果,建立和逐步完善公众监督机制;也要通报在固体废弃物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让农民积极参与到固体废弃物治理工作中去。

2.2完善法规,政府加大执法力度

目前,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对环境保护做出了相关规定,但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力度有限。法律的空白使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因此,要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在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工作中加以贯彻执行,以法律来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其次,政府需要制定严格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排放的标准,将废弃物可能造成的环境损害降到最低的水平;对任意排放废弃物的行为征收费用和强制造成污染的责任人承担必要的法律责任等方式促使其改进设施和技术。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激励企业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还要加强对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的管理。

2.3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污染源

首先,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合理是导致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借鉴绿色生产和低碳生产的模式,使用新能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产生,将生产环节中的废物进行回收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循环发展。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可以大力发展沼气,不仅能为农民提供生活所需的能源,还能带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变废为宝,并不是所有废弃物都是真正的废物,有一些如果能够很好加工利用的话,依然会发挥极大的价值。如废弃轮胎、电脑、废弃可充电池等等,比如,电容器、电池和蓄电池就只能处理掉,但芯片可以用在如和游戏机等其他机器上。

2.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因建立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系统需要大量的资金, 鉴于目前的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现状及危害, 国家应该加大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的力度, 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实行专款用于固体废弃物收集、清运及终端无害化处理等经费, 切实解决处理资金不足的问题, 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保障新农村建设, 还应鼓励社会资金向农村卫生服务设施倾斜。

2.5对固体废弃物实行分级处理

在农村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可以实行分级处理的管理模式。首先,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将其分为可回收的废弃物和不可回收的废弃物,并对其进行分类贮存。其次,对可以回收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将牲畜粪便和秸秆等集中回收进行再利用,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对不可回收的固体废弃物集中回收与处理,以现代先进的科学方法对其填埋,降低处理的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结束语

由于农民的环保意识比较薄弱,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合理,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没有深入的认识,导致固体废弃物污染更加严重。它不仅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农民的生命健康和生产生活也造成了严重影响。农村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现状应该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 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投入, 切实保障农民、农村的利益。科学研究者应加大在农村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和技术方面的研究, 开辟实用性强、处理费用低的技术措施, 当地政府和农村地方组织也应根据当地的特点, 灵活选择合理的废弃物收集与处理模式, 有力推进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当然, 农村的固体废弃物处理还需农民自己的努力, 只要农民自身对之给予足够的重视, 并为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贡献个人的力量, 改变原来传统的固体废弃物堆放形式, 才能改变农村垃圾处理的现状。 [科]

【参考文献】

[1]孙跃跃,汪云甲.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现状及对簧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4).

[2]陈刚,陈曦,张广鑫.农村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现状与优化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2013(6).

篇10

关键词 农业结构调整;现状;问题;对策;河南伊川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310-02

伊川县位于河南省西部的浅山丘陵区,辖14个乡镇369个行政村,总人口7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万人,全县有耕地5.73万hm2,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面对当前农业生产的新形势,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调整结构,才能不断提高农业质量,增加农业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及成效

近年来,伊川县紧紧围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作支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转变职能,细化服务,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呈现如下特点。

1.1 结构趋优化

农、林、牧、渔业结构逐步优化,2012年全县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56.7%、0.6%、40.1%、2.1%。种植业、养殖业内部结构也逐步优化,经济作物面积进一步扩大,2003年达到2万hm2,粮经作物面积比例为6∶4,并逐步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发展,品种结构也向优质化方向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已经启动,并通过了省专家组验收,被认定为河南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农业二、三产业逐步兴起,增加值分别为1.3亿元和1.1亿元,一、二、三产业逐步合理。

1.2 生产规模化

通过引导扶持,全县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农业新格局。鸣皋镇、平等乡的温棚蔬菜基地,江左乡、吕店镇的烟叶基地,葛寨乡的青铜器生产基地,沿高速路、快速通道的花卉苗木基地等。目前,全县已形成有一定规模、有较好效益的种、养、加、销专业村110个以上。

1.3 结构特色化

按照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模式,培育和发展了花卉林果、畜牧养殖、特色杂粮、优质烟叶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基地。全县建成城乡规模农产品市场8个,年交易额7.8亿元以上。伊川县已流转、调整蔬菜用地1 533.33 hm2,新建温室大棚390个,建成温棚蔬菜示范方5个113.33 hm2,种植蔬菜面积2 133.33 hm2。全县优质红薯、谷子瓜菜面积已达到1.33万hm2以上,成为豫西地区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以新大牧业、立华禽业为龙头的畜牧养殖业在全县快速发展,新大牧业总部入驻伊川项目,总投资4.2亿元,涉及将集团总部、研发中心、年产20万t饲料厂及祖代猪场落户伊川等。立华公司3 500万只土鸡养殖项目,总投资5亿元,包括建设总存栏40万套种鸡场3~4个、年孵化鸡苗3 800万只的孵化厂1座、4 000 m2的综合办公楼1座、建设商品鸡示范场1个、发展1 000家合作养鸡农户、年交易量4 000万只的活禽交易中心等。在城关、高山等乡镇发展薄皮核桃666.67 hm2,在吕店、彭婆等乡镇发展牡丹种植266.67 hm2,在城关、彭婆、鸦岭发展环市区苗木花卉林果133.33 hm2。县域土壤多系红黏土,含钾量大,适宜烟叶发展,质量可与云贵烟叶媲美,2013年全县落实烟叶种植面积2 000 hm2,优质烟叶基地雏形初现。

1.4 布局区域化

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突出特色、规划化发展的原则,通过调整,目前全县区域板块经济已初步形成,呈现出东西两岭优质杂粮基地和烟叶基地、周边山区林果基地、伊河川区温棚蔬菜基地、高速公路和快速通道沿线花卉苗木基地、畜禽养殖遍布全县的主体格局。

1.5 经营产业化

随着特色农业的规模发展,全县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全县龙头企业达到62家,其中省级重点企业2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6家,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68个。同时,还从市场需求出发,大力培育和规范发展农村经纪人。

1.6 服务系列化

在科技服务上,加强了县、乡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组建了农技专家服务团和专家协会,搞好技术培训指导。在信息服务上,建立了“518农业科技信息中心”和农民致富协会,实施了“农信通”进村入户工程。在资金服务上,实施了“信用乡、村、户”工程,不断加大小额信贷支农力度,2年来,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小额贷款4亿元,其中农贷占90%,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流通服务上,全县建成城乡规模农产品市场8个,年交易额7.8亿元以上。同时,积极鼓励发展各类专业协会、中介组织、运销大户等经纪人队伍,开辟了农产品运销的绿色通道,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

2 存在的问题

伊川县农业结构调整总体上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总的状况是,创办的龙头企业不少,但规模不大;开发的产品不少,但品牌、名牌不多;调整的面积不少,但档次不高等。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反映在2个层面上。

2.1 农民自身层面上存在“三个难”

一是农地难调。特别是一些种养大户发展规模经营,需要成片开发时,土地难协调,影响其调整积极性。二是项目难定。农民在调整中心中无数,不知道调什么、种什么、养什么,存在着等待观望现象。三是新品种难找。农民搞调整是以高产出、高效益为目标,要寻找一些产出较高、投入较少、见效较快、风险较小的品种很难。

2.2 组织领导层面上主要表现在“三个不到位”

一是服务工作不到位。特别是技术指导、信息引导、产后服务等方面仍然跟不上。二是调整工作不力度不到位。地区间不平衡性突出,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和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三是调整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是部分干部对拉动农民增收、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宣传发动力度不够,结构调整成效不大。

3 对策

3.1 调整工作思路

伊川农业结构调整的工作思路上,要突出“四个围绕”。一是围绕市场。引导和组织农民调整市场所需的产品,做到产品围绕市场转。二是围绕农民增收。农业结构的调整,就是把农民是否增收作为衡量结构调整成效大小的主要标准,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围绕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争创名牌、产品质量上下功夫[1]。四是围绕区域特色。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传统产业优势,努力扩大生产规模经营,提高县级区域特色经济的知名度、外向度。建议下一步伊川县农业结构调整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大力规模经营,促进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继续抓好市场建设,扶持一批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建好一批有带动能力的专业市场和经济联合体[2]。

3.2 明确新时期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

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要用大农业、大环境、大市场的观念来发展农业,用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的标准来审视农业,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式来规划农业[3]。为此,在指导思想上:以充分利用资源为前提,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必须以农业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初步建立起区域明显、布局合理、特色显著、结构优化、产销衔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促进全县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4]。

3.3 加大农业服体系建设力度,全面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当前新形势下的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服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充当农民利益的保护人、农民致富的引路人[5]。在下一步农业结构调整中,各级农服部门要重点抓好4项服务:一是信息服务。要建设和完善信息网络,更新信息资源,扩大信息内容,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需求和价格方面的信息,从而帮助农民解决调什么和如何调,当好农民的参谋。二是技术服务。各级农技服务的同志都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到农村去,多为农民提供科技、市场等方面的服务,真心诚意地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实际困难,真正体现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帮农民所需。三是法制法规服务。要切实加强法制观念,自觉运用法律、法规处理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保障农民的合法权利。四是质量检测服务。加强检测体系建设,更好地适应优质农产品发展的需要[6]。

3.4 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坚持科技先行。要加快品种改良和新技术的应用步伐,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把新品种引进放到突出位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7]。因此,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和建立安全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是县级农业发展中的一项全新任务,要针对伊川县产业优势,制定重点品种、重点产业的质量标准和相应的生产技术规范,促进特色优质农产品的规范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建立一批无公害蔬菜、粮食、果品和畜、禽养殖等生产示范基地[8]。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要重视制定产品品牌标准。

4 参考文献

[1] 乔兰芳.古牧地镇农业结构调整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J].农村科技,2012(7):77.

[2] 何斌,杨宽,罗燕.盘县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5):80-82.

[3] 段清斌,徐静,孙杰,等.息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问题和对策[J].河南农业,2012(1):54-55.

[4] 王银.凉州区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1(9):49-50.

[5] 童泽平,鞠磊,宋文彬.嘉鱼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9(22):104-105.

[6] 韩宪华.论农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10):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