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的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设计的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装设计的基本概念

篇1

扩展服装设计基本概念与内涵,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对服装设计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必须厘清和明晰它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就比较完整的概念而言,服装设计是指遵循一定的设计程序,运用造型这一手段,根据形式美的法则,通过多个环节或类别的再次设计,赋予抽象的设计构思以材料、形态、色彩、节奏和韵律感,使之以实物的形式与人体进行优化组合的活动,并且通过其外形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其内在的精神气质以及时代感。因此,服装设计是多个环节的、有目的的、需要多种手段的行为和创意的总称。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可以将其划分为服装的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个主要环节。所以,教师必须将三个环节的教学内容融合贯通,使学生在大局观上有整体性地把握。服装设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以及实践空间和环境有限等困境,这往往导致很多职业学校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并相沿成习。基于此,很多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都认为,除了相应的提高教师本身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完善学校的实践场地,加强校企合作以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外,学校更应该鼓励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全国乃至全球的各类服装设计大赛,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设计素质。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一旦有了良好的参与意识,不但使本校师生在比较中知道自我的优劣,也自然培养了本校师生的见识和辨别能力,这些都是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无法获得的。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典型工作转化为一体化课程

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对学习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理论知识存在心理上的畏惧。时间一长,势必引发他们对专业理论学习兴趣的下降,最后还可能产生厌学情绪。例如,在上服装设计课时,怎样确定主题、强调款式与造型、注重色彩与材料、凸显风格与个性等,这些抽象的理论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既缺乏实物的生动展示,又没有具体事物如主题、造型、风格等情景的丰富体验,往往使学生有置身于云里雾里的感觉,即便有所认知,也难免是模糊的。显然,对这些学生来说,他们更适合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理实一体化教学实实在在地顺应了这一特点,“在做中学,边做边学,工学结合”,使理论的东西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具体实践中加以消化吸收,并逐渐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为此,必须将服装设计的三个环节有效结合,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精心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工作和任务,给学生以直观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兴趣。理实一体化教学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将其设计为三个层次(面),按知识层面、技术等级、技能标准等,分别归合、附属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层次是通过教师从企业项目中分解出来的单个任务的完成,让学生了解成衣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各种零部件的制作工艺,侧重解决成衣技术的基本技能,故将此培养过程设定为第一阶段———即基本实践能力培养。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完成典型的单个服装品种(服种)的设计与制作,让学生熟悉各种产品的生产工作过程和各种服装的制作工艺,重点解决成衣技术的专项技能,并从中了解企业产品项目的开发与设计过程与制作步骤,此过程为第二阶段———即设计构思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第三个层次以企业真实案例的企划与实现,借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培养学生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综合能力。启动与企业运作相对应的实训系统,直接使用企业实际项目训练学生,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和完成产品设计及生产工序分解、分析、编排、分派及工艺文件地编制,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通过实际项目的生产过程加以固化、延展。此为第三阶段—即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显然,三个层次(面)、三个阶段以及培养目标、实施计划、实施过程作技术上的细化、量化与归合是确保实施理实教学的重点。服装设计课典型任务的确定,要讲求时效(时装)、实效(流行成衣),剔除过时的、重叠的课程内容,注重改造重组,适当的减少抽象理论的灌输,尽可能做到造型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渗透,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学做合一。教师要深刻领会组合形式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加深对造型设计的认识,在造型设计过程中增强对结构设计的理解,在工艺设计过程中强化对前两个环节的认识。一般来说,服装设计课的典型工作任务以设定14至17个为宜。再根据不同款式和造型以及工艺的精简和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挑选出8至10个定向款式实施重点教学。

推行项目法,将服装结构构件教学技术分解,化整为零实施教学

所谓项目式教学,是指将服装局部造型变化较多的几个主要构件分解开来,进行单个项目的结构设计教学。如领子结构、袖子结构、前后衣片省道和分割线等等,把它们分解为单个项目后再做处理。具有特定含义的技术处理,是指依据项目的附属关系、结构变化、技术等级、技术要求等教学归类,并将其串联起来,使之成为“理实合一”、“知行合一”的环环相扣的课程安排。在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同时,需要将课程中的知识和技能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并围绕具体的教学项目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教材和开展专项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服装设计的各个环节。并且让学生在每个单个项目中直接参与,以使学生在参与项目的全过程中重新组织概念,以获得思维过程的连续性、多向性、跨越性和综合性,并最终形成完整的新概念。在服装设计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是为了更加有效地适应职业学校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这些相对集中的具体的教学项目,通过教师的传、帮、带,可以有效弥补学生操作技能上的不足。而由局部结构设计到主题结构组合设计的项目教学,又能够促使学生在各个环节中就单个细化项目展开分析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迅速动手解决问题。

篇2

关键词:系列服装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20-02

系列服装设计是中国高等服装院校重要的专业教学研究课程,被认为是最为普及、整体效果最好的设计方法。在服装设计中,我们通常将造型相关联的成组的服装设计称之为系列服装设计。纵观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师的作品,如:伊夫.圣洛朗、亚历山大.麦克奎恩、约翰.加利亚诺等,他们通过一大组独具匠心的系列服装展示,将自己强烈的创作意图,以及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种系列作品在大众中所产生的反响是其他设计方法不能与之媲美的。系列服装设计课程涉及到的知识面广,创意性强,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必修基础课。该课程授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如何保证和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是值得我们细心研究的问题,授课教师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改善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好该课程。

一、系列服装设计基本要求及教学内容

完整的系列服装设计课程大体上可以分为《服装设计(1)—实用服装系列设计》、《服装设计(2)—创意服装系列设计》、《服装设计(3)—综合系列设计》三大部分。这门课程将服装设计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流行时尚相结合,通过设计作品的诸多元素(服装款式的构成、面料的质感特征、色彩的搭配组合、图案的装饰手法等等表现形式)来体现服装设计的深刻涵义。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教学之用而编著的,将其设计理论与表现技法运用于整体系列的服装设计中,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牢固掌握系列服装设计的含义、理论。另一方面更要让学生灵活运用设计方法进行主题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男装、女装、童装系列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服装在应用领域的设计技巧、服装的设计要领和表现形式,以及饰品与服装的协调设计等。

通过以上内容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手法和形式美法则规律,通过对服装各种造型设计、各类服装的分类设计的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二、授课方法与方式

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由于系列服装设计需要进行大量的草图绘制,对于学生而言有些枯燥,所以不仅是要求学生有坚持学习的恒心,更要求教师有传授的耐心。

(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1、寻找灵感—注重市场调研教学环节

在教学中,发现一部分的学生不注重市场调研,所选择的主题与传达的理念缺少新意,最后交的设计作品乏味、无趣。从图1中可以看出市场调研是系列服装设计的首要环节,是系列设计的基础。而且需要学生收集非常全面、深入的素材。这些素材包括面料、色彩、廓型以及细节等特定的调研。例如,在建筑中寻找时装设计灵感时,要尽可能多方面地研究素材。不管选择研究教堂类的历史建筑还是著名的现代建筑物,只要学生仔细观察素材,都会有灵感。只有这样,才能学会以新的眼光看周围熟悉的事物,从中寻找灵感和创作的素材。所以调研对于任何设计过程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先于设计而展开的创意理念的初期搜罗和汇集,它会为创意提供灵感、信息和创作的方向,以及为系列设计提供故事情节。

2、整理调研资料

整理调研资料也是制作概念板的过程,学生把可以体现设计主题的信息资料拼凑在一起。如:图片、照片、面料、杂志剪报以及从网络上打印出来的图片等贴在概念板上,授课教师根据概念板能更全面了解学生的设计理念,然后进行指导。

3、拓展设计—绘制草图

草图是系列服装构思中可视形象的表现形式,是对构思的服装形与色各要素进行延伸与组合的设想和计划。系列设计设想的方案尽可能多画出草图,特别是系列服装款式丰富变化多样,大量草图是挑选优秀设计构思的保证。所以要求学生根据概念板每一个系列至少画出20张草图,廓型、比例与线条、功能、细节、色彩、面料、印花图案与装饰手法等都要标注清楚,草图与概念板紧密联系,完善理念,最后调整至正稿,绘制彩色效果图。

图1 市场调研是系列服装设计的首要环节

(二)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与市场相结合

系列服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可以为各种不同的目标市场而设计,如:高级女装、高级定制、高级成衣、品牌服装等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与市场相结合,改变专业课程与市场脱节的传统教学理念,其目标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作品设计、实践与市场运作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市场意识、市场开发能力及将设计作品转化成市场需要的竞争产品的能力。所以,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过程,不应该脱离社会和服装产业发展的潜在需要,而应以市场需求为其发展导向,课程内容应服从于市场的需求,紧跟时代步伐。如:可以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品牌,根据这个品牌的风格定位,进行系列设计。由于成熟的服装品牌在市场上都有相对独立的客户群,被市场所接受,那么学生在进行设计的同时会考虑市场接受情况。这样,学生的设计作品就会达到与市场相结合的目的。

(三)适当引入成功创作实例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成功的系列设计实例,可以使学生零散、不成熟的设计作品变得具有可实施性,同时便于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作品,提高学生设计思维理念,激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创新的能力。如:设计师侯赛因.卡拉扬他以概念化和智能化的设计方法而闻名,最为著名的一个系列是2000年秋冬的“后来”系列设计,在白色房间内摆放着一套20世纪50年代样式的家具。模特儿们身穿沙发套和由木质桌子改造成的裙子,这已经成为他概念美学标志性宣言。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包括设计师的灵感来源、设计草图、面料选择、成衣制作等等环节),将抽象的概念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争强他们创作的热情。

(四)紧密结合国内外服装类设计比赛进行系列服装设计

目前,国内外各种细分的服装设计大赛相继出现,如童装、休闲装、内衣泳装、婚纱设计大赛等。为参赛设计系列服装已成为课程重要内容之一,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比赛的性质和对参赛服装的要求。如参赛的主题、作品要求的系列数量、大赛的宗旨、比赛性质以及是属于创意类设计比赛,还是实用类设计比赛等有关参赛信息资料。如法国“国际青年时装设计师大赛”、中国“汉帛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大赛”等,属于创意类服装大赛,参加这类大赛的多为才华横溢的青年设计师或在校学生,其设计思维活跃、设计观念超前,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而锐意创新;如“中华杯”、“大连杯”、“真维斯杯”等,属于实用类服装大赛,则注重市场化的创新,并从批量生产方面思考其工艺的流程和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技术。作为教师,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的比赛性质对学生进行辅导,使其作品更符合比赛的要求。另一方面无论是实用类系列服装设计还是创意类系列服装设计,教师都应强调原创性的创意设计。

三、教学效果分析

采用本文提及的授课方法与方式,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系列服装设计的基本概念与设计方式,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的创新实践能力。从最近几届学生展开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在整个系列服装设计教学当中,表现出了很大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特别是一些学生的参赛作品在国内服装大赛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四、结语

本文总结了系列服装设计课程的知识内容,并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同时针对系列服装设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提出了适合于服装设计专业的授课方法与方式,并且在我院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得到应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英)卡罗林·特森.英国时装设计绘画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35.

[2](英)艾丽诺·伦弗鲁.拓展系列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116.

[3]刘元风.服装设计教程[M].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263.

篇3

关键词:条状物;条状装饰;服装设计

一、条状物的概念和特征

条状物是由纤维织物、皮革或其他有一定柔韧性的物质制成的物件,其长度比宽度大很多倍,甚至上千倍,呈长形。从外部形态上看,条状物在自然状态下给人的感觉都是细长的、线状的形态。这与美学理论中“线”的概念是相同的,它具有“线”的一些基本特点:有时接近直线,简洁、敏锐,具有视觉分割性;有时又象自由曲线,柔软、活泼、优雅,能表现出动感。同时它也具有“线”的视觉引力,随着线的方向而动,可使人产生视觉注意。当多条相同或不同的条状物束合在一起时,如缨络,便形成了“线”的集合,既有力量感和实体感,又增添了一份变化的情趣。总之,条状物的这种线性造型,使其置于服装中时,其长短、颜色、形状和所处位置等都成为十分重要的因素,影响着服装整体的美感。条状物除了本身自然状态下的线形,通过盘、编、结、系、扎等方法可以产生多种风格各异的不同造型,并具备了“点”与“面”的特征。将条状物简单的横向排列形成流苏,它就有了“面”的特性,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将条状物进行盘结(如中国结),或在条状物的末端加入串珠、金属坠、带环,甚至羽毛,突出的便是“点”的效果,成为集中注意的中心。

二、人类文明中的条状装饰文化

从人类用植物纤维或动物毛皮在身体上进行简单的捆束,到有意识、有目的地对纤维进行设计创造,纤维在人们长期的生活体验中约定俗成地包含了“亲切、温暖、安全”的含意。条状物负载着千万年来人们对纤维材料的种种美好感受,同时又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因而最具亲和力。利用条状物进行捆束或提拉的例子在人们的生活中举目可见,巧夺天工的运用条状物传达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平凡生活的无比热爱。例如:中国人创造发明的富有艺术性、寓意性、装饰性和实用性的中国结艺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还透出一份劳作以外的情趣。条状物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在服装上使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服装上都能发现各色条状装饰物的身影。无论是用来连接衣片等实用功能,还是只作装饰点缀,条状物通过穿插、拧结、盘绕、提拉等手段,可以使服装的造型与结构千变万化,还可以产生迥异的样式与风格。从艺术的角度而言,装饰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艺术形态,也是最普遍、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艺术的起源可以说是以装饰的出现为标志的。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高涨。尊重个性、尊重情感成为一种普遍的要求。人们不仅仅只满足于条状物现有的装饰性和实用性,设计出多样性、多元化的条状装饰艺术成为了一种趋势。漫长的岁月中,条状装饰物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验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三、条状装饰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条状物在原始社会时就已经应用在服装上,甚至在服装还没有正式出现以前,人类祖先就懂得用绳子一类的东西将兽皮捆绑在身上用以防护和御寒。几千年来,条状物一直在服装上大量使用,其中很多形式沿用至今,原因很明显。一是它的实用性,使用简单,不需复杂加工;二是它是纤维物质,柔软、易塑型,与服装整体和谐统一;三是它自身具有视觉美感,有极强的装饰效果。

条状物在其它地域、其它民族的服装中,同样应用十分广泛。古希腊的希顿和古罗马的丘尼卡都是在简单而宽大的布料上系上一根带子,既有保暖和方便活动的作用,同时又形成了优美的衣褶。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的新娘结婚所穿用的白色婚纱,经常有大量的缎带、蕾丝花边、蝴蝶结等作装饰,显得十分隆重漂亮。日本和服上的带结也十分有特点,能够让腰线提高,使日本妇女较为短粗的下半身在视觉上变得修长了。一件同样的和服,一条同样的彩带,由于结法不同,可以变换出百般模样。再如朝鲜族传统的长裙,简洁、飘逸,胸前宽大的蝴蝶结成为朝鲜族服装最显著的特征。

条状装饰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使用的范围极其广泛,形式和功能多种多样,使服装风格千变万化。有的是服装造型的主要手段和作用关键:有的则画龙点睛,强调装饰;有的与服装主体相连,是服装的延伸;有的与服装主体相分离,运用自如;有的对比,有的统一;有的简单,有的复杂……除了上衣下裳,帽子、鞋、包等独立服装附属物上也经常出现条状装饰的踪影,而发带、颈带、吊带、腰带、裙带、绑腿、鞋带等的样式就更为丰富多彩。

归纳起来,条状装饰在服装设计上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装饰位置自由随意。条状物的易塑性和围绕性使其容易紧随人体,可用在人体的不同位置,如头、颈、肩、腰、臂、腕、腿等,松紧、疏密、方向等都很随意,不受限制。用一根漂亮的带子直接交叉着缠住双臂,就能使原本简单的款式顿时活色生香。

(二)装饰手法灵活多变。条状物的特性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变幻手法,可以编、结、盘、捆、扎、束、缠、系、拉、吊、挂、拧、抽、垂、钉等等,用在服装上就会塑造出不同的造型,更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样式风格。同样的条状物,同样的位置,如果运用手法不同,服装造型、结构和整体感觉也会相去甚远。

四、现代条状装饰艺术

条状物具有原始本质和简单的结构,符合人们返璞归真、保护自然的心理。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环保、回归自然等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人们对原始生活状态的幻想和憧憬,重新唤起了服装设计师们对自然的、纯朴的材料的迷恋。绳带那种朴素的造型和原始的肌理,有着未经尘俗的天然气质,似乎是原始社会存留下来的一种精神观念,因而成为人类保护地球、崇尚自然主题下的象征符号。

条状物呈现的随意和活泼体现了现代人对穿衣娱乐的轻松的态度。服装设计是针对人的着装状态的设计艺术,它比其他艺术更贴近人自身。现如今,着装既是人们生活、社交的必需,同时也是一种自娱自乐。特别是当今社会,除一些特别的场合,人们对服装已不再那么严肃,甚至有时会有种自嘲和游戏的态度,通过玩笑式的装饰寓意,在高节奏的生活中给自己和他人以身心的放松。

篇4

关键词:条状物;条状装饰;服装设计

一、条状物的概念和特征

条状物是由纤维织物、皮革或其他有一定柔韧性的物质制成的物件,其长度比宽度大很多倍,甚至上千倍,呈长形。从外部形态上看,条状物在自然状态下给人的感觉都是细长的、线状的形态。这与美学理论中“线”的概念是相同的,它具有“线”的一些基本特点:有时接近直线,简洁、敏锐,具有视觉分割性;有时又象自由曲线,柔软、活泼、优雅,能表现出动感。同时它也具有“线”的视觉引力,随着线的方向而动,可使人产生视觉注意。当多条相同或不同的条状物束合在一起时,如缨络,便形成了“线”的集合,既有力量感和实体感,又增添了一份变化的情趣。总之,条状物的这种线性造型,使其置于服装中时,其长短、颜色、形状和所处位置等都成为十分重要的因素,影响着服装整体的美感。条状物除了本身自然状态下的线形,通过盘、编、结、系、扎等方法可以产生多种风格各异的不同造型,并具备了“点”与“面”的特征。将条状物简单的横向排列形成流苏,它就有了“面”的特性,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将条状物进行盘结(如中国结),或在条状物的末端加入串珠、金属坠、带环,甚至羽毛,突出的便是“点”的效果,成为集中注意的中心。

二、人类文明中的条状装饰文化

从人类用植物纤维或动物毛皮在身体上进行简单的捆束,到有意识、有目的地对纤维进行设计创造,纤维在人们长期的生活体验中约定俗成地包含了“亲切、温暖、安全”的含意。条状物负载着千万年来人们对纤维材料的种种美好感受,同时又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因而最具亲和力。利用条状物进行捆束或提拉的例子在人们的生活中举目可见,巧夺天工的运用条状物传达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平凡生活的无比热爱。例如:中国人创造发明的富有艺术性、寓意性、装饰性和实用性的中国结艺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还透出一份劳作以外的情趣。条状物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在服装上使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服装上都能发现各色条状装饰物的身影。无论是用来连接衣片等实用功能,还是只作装饰点缀,条状物通过穿插、拧结、盘绕、提拉等手段,可以使服装的造型与结构千变万化,还可以产生迥异的样式与风格。从艺术的角度而言,装饰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艺术形态,也是最普遍、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艺术的起源可以说是以装饰的出现为标志的。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高涨。尊重个性、尊重情感成为一种普遍的要求。人们不仅仅只满足于条状物现有的装饰性和实用性,设计出多样性、多元化的条状装饰艺术成为了一种趋势。

漫长的岁月中,条状装饰物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验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三、条状装饰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条状物在原始社会时就已经应用在服装上,甚至在服装还没有正式出现以前,人类祖先就懂得用绳子一类的东西将兽皮捆绑在身上用以防护和御寒。几千年来,条状物一直在服装上大量使用,其中很多形式沿用至今,原因很明显。一是它的实用性,使用简单,不需复杂加工;二是它是纤维物质,柔软、易塑型,与服装整体和谐统一;三是它自身具有视觉美感,有极强的装饰效果。

条状物在其它地域、其它民族的服装中,同样应用十分广泛。古希腊的希顿和古罗马的丘尼卡都是在简单而宽大的布料上系上一根带子,既有保暖和方便活动的作用,同时又形成了优美的衣褶。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的新娘结婚所穿用的白色婚纱,经常有大量的缎带、蕾丝花边、蝴蝶结等作装饰,显得十分隆重漂亮。日本和服上的带结也十分有特点,能够让腰线提高,使日本妇女较为短粗的下半身在视觉上变得修长了。一件同样的和服,一条同样的彩带,由于结法不同,可以变换出百般模样。再如朝鲜族传统的长裙,简洁、飘逸,胸前宽大的蝴蝶结成为朝鲜族服装最显著的特征。

条状装饰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使用的范围极其广泛,形式和功能多种多样,使服装风格千变万化。有的是服装造型的主要手段和作用关键:有的则画龙点睛,强调装饰;有的与服装主体相连,是服装的延伸;有的与服装主体相分离,运用自如;有的对比,有的统一;有的简单,有的复杂……除了上衣下裳,帽子、鞋、包等独立服装附属物上也经常出现条状装饰的踪影,而发带、颈带、吊带、腰带、裙带、绑腿、鞋带等的样式就更为丰富多彩。

归纳起来,条状装饰在服装设计上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装饰位置自由随意。条状物的易塑性和围绕性使其容易紧随人体,可用在人体的不同位置,如头、颈、肩、腰、臂、腕、腿等,松紧、疏密、方向等都很随意,不受限制。用一根漂亮的带子直接交叉着缠住双臂,就能使原本简单的款式顿时活色生香。

(二)装饰手法灵活多变。条状物的特性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变幻手法,可以编、结、盘、捆、扎、束、缠、系、拉、吊、挂、拧、抽、垂、钉等等,用在服装上就会塑造出不同的造型,更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样式风格。同样的条状物,同样的位置,如果运用手法不同,服装造型、结构和整体感觉也会相去甚远。

四、现代条状装饰艺术

条状物具有原始本质和简单的结构,符合人们返璞归真、保护自然的心理。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环保、回归自然等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人们对原始生活状态的幻想和憧憬,重新唤起了服装设计师们对自然的、纯朴的材料的迷恋。绳带那种朴素的造型和原始的肌理,有着未经尘俗的天然气质,似乎是原始社会存留下来的一种精神观念,因而成为人类保护地球、崇尚自然主题下的象征符号。

条状物呈现的随意和活泼体现了现代人对穿衣娱乐的轻松的态度。服装设计是针对人的着装状态的设计艺术,它比其他艺术更贴近人自身。现如今,着装既是人们生活、社交的必需,同时也是一种自娱自乐。特别是当今社会,除一些特别的场合,人们对服装已不再那么严肃,甚至有时会有种自嘲和游戏的态度,通过玩笑式的装饰寓意,在高节奏的生活中给自己和他人以身心的放松。

篇5

【关键词】服装画技;服装设计;设计教学;教学改革

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布置一个设计命题让学生打草稿,两三个小时过去了,学生只是刚画好人体,甚至有些学生画的人体结构比例都不准确,更不用说是设计图了。出现这种问题不能不令人反思。特别是文理兼招的高职教育,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学生根本就没有绘画基础。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机械式讲授,一方面学生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在短时间内很难掌握好。显然,传统的服装画技教学已脱离了实际,脱离了市场。我们必须找出问题所在,走出教学瓶颈,寻求解决方案,才能更好地和市场接轨,向社会输出高技能的技术型人才。

一、深化服装画技课程改革,合理设置课程

服装画课程要创新,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需要合理的课程设置。目前,高职院校就服装课程的设置上有两种模式:一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模式;另一种是只有专业课的学习模式。基础课是指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基本功”学科;专业课是包括服装画技在内的服装概论、服装设计、服装工艺和结构、实操课等。第一种模式是传统的课程设置,需要大量时间耗费在基础学习上,这对部分有底子的学生来说是浪费时间。第二种模式似乎强调了专业性,但又忽略了一部分零基础或者基础差的学生,造成良莠不齐,水平不均的现象。真正要做到合理,必须要在这两种模式之间找到平衡点,充分互补,互相结合。

素描、色彩与服装画技有许多共性,它们同属于绘画这个范畴里。我们可以尝试把这两门基础课和画技结合起来,在内容上互相渗透,在教学上互相融合。既能保存基础课的内容,缩短课程时间,也能兼顾没有基础的学生。这样能让学生在课程的开始就有了服装的基本概念,便于提高日后的教学效率。

另外,在课程内容的比例设置上也要有侧重点,不能泛泛而谈。把与服装设计岗位相关的内容详细讲解并加强训练,向职业要求、岗位技能靠拢。强化在设计工作中所要表达的人体比例、衣服款式、细节部分。略讲五官发型、服饰配件;详讲服装工艺表达,略讲面料质感表现。总之,在教学中突出服装设计的技能,而非技巧。毕竟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服装设计师,而不是画家。

二、课程内容要互补,教学突出专业技能

服装画是了解服装设计的一扇窗口,它与其他设计课程都有着必然的联系。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它可以与基础课内容互相渗透。例如:把素描课以往片面强调绘画基础的石膏、静物内容去掉,增加衣服纹理、质感肌理的绘画。加强人体速写、线描能力,锻炼对服装形态、结构的认识和服装造型的塑造能力。

服装画技也可以和专业课互补教学,互相渗透。这种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注重学生手脑并用和分析、思考的能力,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以及开拓创新的技能。服装画与服装结构课、工艺课的互补,可以令学生在款式图的表达上更准确,更贴近服装生产要求,清晰了解服装各种常用工艺;服装画与材料课的互补,学生更直观感受面料色彩、性能,从而训练面料色彩搭配、运用的能力。互补教学就是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融汇贯通,突出岗位技能性的有效方式,更贴近和有利于学生就业。所以,在当今服装画技教学中,教师要擅于将最流行的设计信息、工艺要素导入在课程内容中,与时俱进。适当地进行课程内容增减,很好地与其他专业课程进行互补,目的就是让学生迅速掌握专业技能,在毕业后能马上适应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服装设计人员。

三、教学手法的创新,激发潜能提高技能

首先,激发学生潜能是关键所在。教师在课堂上要多与学生互动交流,深入浅出,先从线条、简单形入手,再到作业点评,分析,不断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就是先让学生感兴趣,让学生喜爱,继而再启发他们的潜能。其次,提高服装画的技能。教师要善于发掘服装画的技法创新,把握学生总体特点,针对性地创造一套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法。线条毛躁不直的定位训练,复杂外形的简单概括等,巧用智慧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运笔的肯定性,加强服装形态的把握力。

另外,教师在画技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现代化和先进性。利用多媒体、先进的实训手段辅助教学。通过幻灯将教师的示范步骤清晰仔细地传授给学生,直观展示款式绘制,细节刻画。弥补黑板、粉笔和画纸不同介质表现的差异性和不足,并能确保在不同角度,不论远近,每一位学生能清楚看到示范细节,既能提高教学质量也能达到与企业实际操作同步的理想效果。

由此可见,改进服装画技的教学手法,辅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确实是提高学生画技的有效途径。学生得到真正的收益,也就证明了教学获得应有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服装画技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服装设计教学的首要环节,它有着漫长的历程和教学模式。也就是这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方式使服装画偏离了以技能为本位的教学轨道。服装画技的课程改革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只注重形式美感的教学模式,以技术技能作为核心的教学方针,重新回归到服装画技教学的本质上。

参考文献:

[1]王芳.浅析服装专业教学改革[J].2008,9.

篇6

关键字 后工业社会 后现代主义 服装 多元化

几乎从服装诞生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的内涵。二战后的世界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反映在服装上,就是这个时期服装的多样化繁荣趋势。

二战结束后虽然整个世界进入了两大阵营的对抗,但是随着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的纷纷独立和欧盟崛起、东欧剧变,国际格局越来越多的呈现出多极化的特色,更为重要的是战后以信息技术,原子能技术,生物工程和航天工程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的的爆发,极为深刻的改变了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工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标准化、通用化渐渐为信息化所带来的瞬间而密集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所取代,世界进入了后工业时代。同时战后以解构主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也成为了这个时期思想上的标志。“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衍生的文化信念往往是反对主流方案、反对单一理性、反对功能主义,这在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体现的最为明显。“解构主义对于任何形式透过语言传达的思想都进行解构,令我们知道思想的不稳定性,知识的无常,对任何思想进行系统化、集体性的统一解说都是谬误的。”它提供理解的多重可能性并反对权威。“所有群体都有权以自己的声音为自己发言并让那种声音被承认是权威性的与合法性的。”

迅速发展变化的后工业社会越来越强调审美上的多变和多元化取向、凸显创新。同时随着解构意识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不断壮大,因循守旧做法很容易被抛弃,颠覆权威标榜个性,强调多种价值取向并存的观念越来越流行。这些转变在服装设计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影响,各种各样不符合常规的服饰接踵而至。设计师们大胆突破传统服装为人所穿的的基本概念,完全把服装当初一件独立的艺术品去设计创作,考虑的是时装本身,而并非与人体有关系的服装。

20世纪60年代以后,时尚中心不仅仅是法国巴黎,意大利的米兰、美国纽约、日本东京也都成为了时尚中心;服装的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知名品牌不再像上半个世纪那样屈指可数,除了迪奥、夏奈尔等老品牌外,梦特娇、罗马世家、花花公子、皮尔.卡丹、瓦伦蒂诺、华伦天奴等新品牌不断涌现。顾客有些是非名牌不穿,有些却是不穿名牌, 无论各种风格和理念样式的服装,哪怕是很怪僻的,但人们基本都能持容忍的态度。概括的讲,服装界的多元化变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前卫和复古并存

二战后否定权威的反传统的服装风格非常流行。80年代初,反传统时装派的设计师使用有孔的、皱巴巴的等看上去很破烂的艺术纺织品,采用撕碎、破口、翻里等手法,如1983年巴黎高级成衣服装新作会上的破烂装、乞丐装,就有意把下摆裁成斜的,让衣服边毛茬暴露在外。这种令人目瞪口呆的破烂式样或乞丐式样,既是对女装华丽高雅的传统反叛,也是对强调功能性、强调搭配原则的现代服装理念的消解。

但当前卫新潮也成为一种潮流时,人们又在旧日的辉煌中重新发掘设计的灵感,否定之否定,这样自80年代起古希腊罗马的长衣、中世纪的骑士服、文艺复兴时期、洛可可时期的服装风格都纷纷登场,出现在最前沿的时装会里,到了90年代,甚至连20世纪初的低腰长裙、70年代的喇叭裤等这些曾经风靡一时后来又被抛弃的东西,也被作为怀旧而出现在新潮时装里,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维维安.威斯特伍德、西班牙的约翰.加利亚诺等,加利亚诺的1995-1996年秋冬季复古风高级时装因为造型别致、独具特色而轰动了服装界。

(二)多样的服装流派

艺术流派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又思想倾向、审美主张、创作风格相似的艺术家们所组成的群体,服装设计流派是各种艺术流派在服装设计领域里的反映和表现。20世纪之前一个历史时期往往是由某一流派为主导,若干年后又被另一个新起的流派所代替,但二战之后却是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的局面,并且具体的艺术家一会儿用这一流派的的风格进行创作,一会而却用那一流派的,一个设计者的身上也存在着流派多元的的趋势,这个时期主要的流派有未来主义派、欧普艺术派、构成主义派、生态主义派等,或者是运用各种新的合成纤维材料裁剪成富有生气的雕刻般造型,表现速度与激情,给人以尖端技术感的未来印象;或者是利用几何图案和色彩的对比造成各种形色的错觉和眼花缭乱;或者应用最简单的线条与最基本的色彩去表达最纯粹的美感;或者是以天然原生态的材料、仿生设计的造型去回归自然。各种流派的争奇斗艳又相互借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三)东西方服饰文化的交融

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发展,欧洲文化中心主义日渐破灭,在服装上也表现出运用民族丰富的形式力图打破单一传统的欧洲形式。70年代阿拉伯国家因为石油而迅速增强的国力使得阿拉伯宽松式服装非常流行,继之而来的是日本时装设计师融合了东方民族风格的设计,成为世界时装设计大师,其中代表人物有高田贤三、三宅生一、山本耀司等。高田贤三是多元文化的推崇者和融合者,他以一个东方人特有的观察和表现方式,把亚洲、非洲、拉美等完全异质的文化巧妙的融为一体,但他不是随意的拼凑,而是有机的结合。“找到了东西方服装审美观念的最佳契合点,并结合高科技的创作手段,将服装设计的领域扩展到一个前人从未涉足的广阔天地”。

余论:二战后的服装在传统、前卫中不断探索求新、崭露头角,它们把各种元素相互融合,多元化的服装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审美可能。这种多元化的潮流依然在当下时尚圈里流行,因为多元,所以有了更多创新性理论和服饰作品。缤纷多彩的服装拓展了人类对于美的认识视野,也不断丰富、创新着对于时尚的理解。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清洗类服装 服装微气候 服装舒适性 服装功能性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110-01

一、概述

清洗类服装属于防水服系列,其主要用于保护在有淋水、喷溅水和浸泡水作业,如矿井、隧道、水利采掘、地质钻探、林牧业、水产养殖等。我国的防水服主要种类有:劳动防护雨衣、水产作业防护服、下水作业防护裤等。在我国,清洗类服装研究开发比较晚,有很多问题需要加快研究和解决。

二、清洗类服装设计要素分析

(一)基本概念

清洗服装属于防水服系列,是用于保护在有淋水、喷溅水和浸泡水作业条件下,从事如清洗船只、清洗车辆、清洗仓库、清洗房屋等作业人员的身体安全与舒适的特殊功能防护服装。在设计中涉及到以下几个概念:

1.服装气候:指人体穿着衣服后,人体表面与衣服最外层之间的微小气候。

2.吸湿性:服装材料的吸湿性是指服装材料能够及时吸收人体表面排出的汗液和蒸汽,并能通过纤维传到织物的另一面释放到空中的能力。

3.透气性:是指气体透过织物的能力。从卫生学的角度来说,具有透气性能的服装有利于面料内外气体的交换,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

4.吸湿排汗性:通常情况下,汗液以气态水及液态水存在于人体表面,从皮肤表面蒸发的气态水分首先被服装纤维材料吸湿,然后经由材料表面放湿,纤维内部的孔洞以及纤维之间的空隙所产生的毛细效应也使得水分在材料中吸附、扩散和放湿。[1]

(二)清洗类服装与人体的关系

1.从人体工程学角度分析清洗类服装的功能性和舒适性。第一,清洗类服装的功能性。清洗类服装是为在有水渍油渍等环境下工作的人穿着的,首先它要保证避免水的进入,并且要保护身体不受外界伤害,其次要考虑服装内外空间的舒适性。第二,清洗类服装的舒适性。在清洗类服装的舒适性考虑上,因为人体本身对内空间有卫生和活动的需要,因此,通过穿着适当的服装以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保持人体皮肤表面的理想气候是内空间的主要任务,一般人体表面的气候以在温度32℃、湿度在5%左右、气流25an/s左右时为最为理想。[2]

2.清洗类服装对于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第一,气候调节:人们用服装来缓和外界环境条件,在身体周围造成温度适宜的“服装气候”,这就是服装的气候调节。[2]清洗类服装的气候调节,就要求在一定的外部特殊有水等的气候环境中,利用穿着服装达到调节人体生理气候的目的。第二,保护身体:在长时间浸水作业条件下,服装要有良好的防水拒水性;为防止强压力水喷射,服装还要具有抗强压的功能,以免在强压下渗水。第三,保持体温恒定:清洗类服装应该具有优良的保温性,如在长时间寒冷的水下工作,就需要服装具有优良的保温性能,以保持体温恒定。

三、清洗类服装的设计

本系列服装要求有很好的防水透湿性能,所以选用面料为防水透湿织物,如采用在尼龙牛津布上外敷聚氨酯涂层的方法进行加工制作的面料。

在进行服装结构设计时, 要进行舒适量的设计,主要是进行宽松量的设计。清洗类服装考虑特定环境的需要做了特殊的舒适量设计。

1.颈部舒适量设计:颈部的倾斜角关系到衣领的造型,其最大值为25°,最小值为11°,平均值为18°,衣领的倾斜角应小于或等于颈部倾斜角,否则会使颈部感到拘谨和压迫。[3]但本系列服装的颈部结构设计,更应注意它的静态、动态结构,所以该部位的舒适量设计为2―3.5cm。

2.人体躯干部位舒适量的选择:在设定原形宽松量时,首先考虑呼吸量和皮肤弹性气平均值,再考虑皮肤弹性的因素,最小舒适量应为4cm左右。但在运动时要特殊考虑,当双手抱合胸部时,胸围和腰围减小背宽增大,背宽平均增大3.9cm,最大值可达到5cm左右;两上肢上举时,显著减小的是肩宽,增加的是背宽与肋长,躯干的围度呈减小倾向。[3]身体的这些运动使得在清洗类服装的结构尺寸设计中要有一些局部的特殊考虑,在肢体活动幅度大的部位最大限度地加大舒适量。

3.臀围、腰围舒适量的选择:在清洗工作中,臀部运动主要有直立、前屈、坐下等动作,在这些运动中臀部受影响,围度增加,因此臀部要设置必要的舒适量,即至少满足生理舒适量4cm,再考虑舒适性所必要的空隙,因此形态舒适量要大于5cm。[3]本系列清洗类服装中连体服的设计基本都是采用上装呈H型而不收腰,在腰部加入松紧带以求最大限度地给腰部以舒适感。

四、总结与展望

清洗类服装属于特种功能防护服,但目前没有统一标准,各生产厂家的企业标准不一致,对清洗类服装的耐透水性、胶条黏合强度、号型尺寸等都没有系统的统一规定。面料的研发力度可以再扩大,功能性结构款式设计上也还有更广阔的天空。清洗类服装整体的透气、透湿性能、检验方法、检验仪器等的研究力度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于湖生.服装面料及服用性能[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82-85.

篇8

一、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学习空间形态的学生,往往来源于各种专业,如环境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刚入学的学生,对专业设计的求知欲很强,却容易忽视设计基础课程,容易将其与素描、色彩等传统绘画基础混为一谈,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二、学生的眼界不够开阔,缺乏有效的拓宽视野的方法。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对于什么是好设计、怎样得到好设计、不同专业的好设计有什么共通之处等,是难以理解的。

三、学生缺乏对作品整体效果的控制能力。不同的作品应该使用什么形态、材质与构造的关系如何统一、如何追求作品的美感等,都是学生们常见的困惑。

就笔者看来,上述的问题源于设计教育对“设计基础”与“专业设计”的定义划分差异。既然是“设计基础”,看起来就必然不属于“真正的设计”,无论是教学观念还是课程设置,都在这个认知前提下产生了偏差,导致空间形态课程难以上升到足够令人重视的程度。

实际上,笔者认为,形态本身的变化与考量,往往能成就优秀甚至伟大的设计作品。

当然,一件好设计的产生,并不仅仅是形态的推敲,需要结合功能、技术、美学、经济等要素,并受到时尚、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引导与制约。但是,我们同样要注意,所有这些相关因素的影响,最终都需要具体的形态载体来实现的。而在设计实施的流程中,形态分析与推敲,往往是众多设计步骤里的第一步。

例如建筑大师贝律铭的设计,从香港中银大厦(图1)到法国卢浮宫金字塔(图2),从华盛顿国家艺术馆(图3)到卡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图4),

这些节奏明朗、简洁大气的作品,绝不是一般的设计程序中所描述的,是如何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结合了材料、工艺、技术、文化、时尚等多领域的推敲后才得到的;这应该是大师的自身的修养、以及对文化与民族的准确判断,通过其良好的审美把握得到的形体,甚至很有可能是在设计初期的概念草图中就已经明确的形态。同样的,我们在其他的设计师作品及不同的设计领域中,也能看到这类方法产生的形态。如美国珍珠港纪念馆(图5)、澳洲悉尼歌剧院(图6)、书报架(图7)、玻璃椅子(图8)、书架(图9),均是利用简单形体规律成就优秀设计的绝好例子。

那么,空间形态课程应该如何教授学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处理形态能力呢?笔者认为,从教育观念到课程设置,至少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正确的设计观。设计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多行业多专业的学科知识。在设计教育的课程中,大部分属于“因果”关系,不应以“主次”的角度区别与衡量,没有属于“因”范畴的课程积累,就不可能有良好“果”的成就。这一点,需要整个设计教育系统给予充分的重视,情况方可有改观。

二、注重学生的基本概念教育。许多优秀的设计,都是运用了极为简单的设计概念而达成的,甚至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规律。如图5的美国珍珠港纪念馆,其造型即是由简单的“减法”处理得到的。这与我们时下崇尚的设计的复杂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诚然,我们并不否定设计要素在大多数情况下的的复杂性,但同样也不能否定设计要素的单纯性,学生学习的过程,正是要强化概念和方法的典型性,才可能使他们得到深刻的印象,才有可能在将来用于实践中。

三、注重学生对案例的学习。好的案例,总比单纯的理论教育更为生动。通过对良好案例的观摩、分析、模拟,才可以得到自己的体会,而不断重复的进行这类活动,将使学生真正记住规律的使用方法,并以较高的要求约束自己。同时,不仅要关注本设计专业的案例,还要懂得跨专业的案例分析,寻找设计的共同点与共通的规律,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注重学生对美感的敏锐及追求。一个具备良好概念基础的设计,如果不注重美感,不注重最终效果的控制,不可能是一个好设计。因此这个要求,不仅仅是空间形态课程的要求,更应该贯穿设计教育的每一个课程和环节。并且这也属于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部分。生活经验的积累、各种知识的摄取,都是增强美感追求的方式,只有素质全面的学生,才可能具备良好的控制能力,才可以成就好的设计作品。

最后,让我们关注一些在这种理念下产生的学生作品,如果这些作品里能用简单的规律表达出空间形态的美感,那么我们不难相信,这些作者将来也必然能成就非凡的作品。

图10、半立体空间形态练习 图16、加法空间形态练习

图11、半立体空间形态练习 图17、加法空间形态练习

图12、石膏空间形态练习 图18、首饰设计形态练习

图13、石膏空间形态练习 图19、首饰设计形态练习

图14、家具空间形态练习 图20、首饰设计形态练习

图15、家具空间形态练习

作者简介:王涛性别:男出生年月:1971年10月29日籍贯:武汉

篇9

[关键词]Photoshop;分段教学;教学经验

数字化信息时代,各种技术飞速发展,使得平面制作及创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Photoshop是由Adobe公司推出,具有强大的图像处理能力和无限创意空间的专业图像处理软件,现广泛应用于如平面广告设计(标志设计、企业办公用品及礼品设计、宣传品设计、企业POP挂旗与指示牌设计)、产品包装造型设计、工业设计、网页设计、服装设计、室内外建筑效果图绘制、照片处理、店面装潢设计、网络广告设计、报纸广告设计等各个领域。为了适应社会各行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各级各类技工学校在计算机、电子信息、网络等专业都开设了《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本人自2005年至今,曾多次担任技工学校相关专业的该门课程教学,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就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可以将教学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培养兴趣阶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兴趣和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对PS这门课程有很高的兴趣。由于PS在各个行业中应用非常广泛,在第一次上课时,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各行业的优秀创意PS作品,比如:“宝马汽车”标志、“九里香堤别墅”室内外建筑效果图、“雕牌洗洁精”瓶身广告图等,进行榜样教育,让学生有信心、有目标,同时增强学生对PS课程的喜爱。

二、基本概念教学阶段

这一阶段我们主要是讲解平面设计原则、图形图像处理、色彩、Photoshop软件的基础理论知识,例如:Photoshop的工作环境、工具箱中各工具的使用、图层、路径、通道、蒙版等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在概念的讲解中应使用类比法,因为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掌握概念时的主要问题在于区分相关属性和非相关属性,相关属性限定了概念本身,而非相关属性则容易混淆概念。因此使用生活中的实例以及形象的比喻会取得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图层的概念时,将图层比作一张透明的纸就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了。同时,也应该使用精准的语言给出概念的明确定义,使学生头脑中的概念由一个感性的形象转化为一个理性的认识。从认知科学的理论中我们知道概念的理解可分为“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获得”两个阶段。因此在讲解完一个概念后,教师可设计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小练习,引导学生完成,从而让学生体会概念的含义,进而总结出一个概念的特征。

当前Photoshop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但各个设计领域对图像处理的编排和要求不同,因此在本阶段还应对学生传授如何按照各个行业的规范制作平面设计作品,并且还应从视觉审美力:视知觉恒常性、明暗度、敏锐性、色彩感、深度透视感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三、案例教学阶段

案例教学是美国商学院于20世纪20年代首创和倡导的。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学生占主动。这一阶段又细分为以下两个小阶段。

1.简单案例教学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达到 “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效果,为以后综合案例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们使用的每个案例包含的知识点不必多,但是案例所涉及知识点的运用较为深入。例如:我们在举例说明选区的创建时可使用多种方法来完成;在讲解蒙版的作用时,可使用多种效果的蒙版将不同的画面融合在一起等。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使用举一反三的方法,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

2.综合案例教学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以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为特征的综合案例为教学材料,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引导到“运用”的阶段。因此我们使用的每个案例都应是优秀创意的实例作品,比如:“宝马汽车”标志设计、“九里香堤别墅”室内外建筑效果图设计、“雕牌洗洁精”瓶身广告设计等。在教授过程中,教师不应直接给出案例制作的方法,而应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设计者的思路,然后学生相互讨论制作的方法和步骤,由学生独立研究为主,最后给出完整的制作步骤。这一阶段是使学生从分析模仿他人的思路到逐步建立自己的设计思想的重要过程。

四、课程设计阶段

在我们实际的教学中常有学生只会做书本上有的或教师讲过的实例,其他的什么都不会做。特别是在我们技工学校中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因为学生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加入课程设计教学这一阶段就能很好的弥补这一点。

这一阶段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一个既动脑又动手的实践机会。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学校现阶段的学生活动安排情况精心选择设计题目,比如:为学校即将举行的第六届田径运动会设计一张宣传海报,设计一个倡导大家都实行“低碳生活”的公益广告等。

任务提出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班级学生分组进行制作。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让小组同学自己给出设计方案,然后分析任务中将会用到的知识点。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找方法来进行解决。比如: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设计的参考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在网上搜索相关素材,完成设计任务。在这一阶段,教师始终是一个引导着,引导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同时放手让学生去做,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大胆表现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学生提交作品之后,教师应及时地将作品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并给出恰当的评价。向学生展示其作品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评价时可先由学生自我评价,再由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可从作品的整体构思、创意、审美、技巧等多方面给出讲解,评判出问题所在,并找出差异。在评判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同时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相互学习的良好品质。经过作品的展示和评判后,学生会有一种亲切感和继续创作的欲望。如果有条件还可就学生的作品举办一次“Photoshop作品展”的专栏,以激发学生热爱本课程。

五、考核阶段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我们培养的学生要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考评学生成绩时就应以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为出发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认为考核的成绩应由四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课程设计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和现场考察成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主要考虑到有些学生不重视平时的上机练习,所以将其归入考核的范围;课程设计成绩占总成绩的40%,这一部分占的比例最多,主要是因为课程设计作品的优良直接反映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10%,这一部分占的比例最少,主要是因为本课程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理论考试只是测试学生对概念的记忆,主要还应测试应用的水平;现场考察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点和技能的掌握,让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某个特定的任务,教师现场打分。

六、结束语

Photoshop作为专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使用它可为众多行业设计出优秀的作品。但使用Photoshop进行设计不止是要熟练Photoshop软件的操作,要设计出优秀的、有创意的作品,还需要设计者有很强的美术功底和艺术审美力,这就给我们这些教授平面设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的教学环境,对分段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Photoshop平面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杨红卫,陈明锐,吴星.非计算机专业《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浅谈[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0,18(1).

[2]任英杰.例谈“概念”驱动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J].北京:中国电化教育,2008,(6).

[3]何黎霞.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10).

[4]张如云,许波勇.浅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办公室自动化,2009,(3).

篇10

传统教学作为校园课堂面授的同义词大多以讲授法为主,随着时代的变化,近年国内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长,教育改革的呼声也在持续升高,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研究转向以教与学并重的研究的同时,教育信息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远程教育本质就是教与学行为的时空分离[1],远程教学平台实现动态的调整软件和硬件的需求,可以实现课程资料的存储与操作,课程资源的共享,灵活的学习机会。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对于学习发生的认识各不相同,在远程教育教学活动设计要充分吸取各学习理论学派的研究成果,从而更符合人们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2]。

下面以《数据结构》为例,在相关应用软件下部署一个远程教学系统。

1 课程介绍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及其信息类专业的重要,课程具有相当的难度和抽象性,本课程对其远程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方法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网络教学目标、网络教学内容、网络教学媒体、网络教学策略、网络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说明。

2 数据结构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计算机科学各领域的数据结构知识,及有关的应用软件所要用到的各种数据结构知识。掌握常用的数据结构及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算法知识。提高软件设计和编程技能。学会初步对不同的存储结构和相应算法的对比,有一定的算法改进能力。

3 数据结构的教学内容

数据结构基本概念、线性表、栈和队列、串、数组、特殊矩阵和广义表、二叉树、图、查找、排序。

4 数据结构的教学媒体

教学活动中实现文字、图表、图像、活动图像、电视、录像、有线电视,卫星电视,教学电视定点服务系统、可视电话会议系统,图文电视、视频会议系统、MP3、MP4、CD、DVD、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社会性软件、实践操作包、计算机辅助教学包等教学信息的传送,储存与加工处理,与学习者相互作用,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计算机网络实现基于网络的远距离教学,并且可以开展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

5 数据结构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策略上采用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情感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等等。“提出问题、情景创设、自主自学、协商讨论、评价总结、练习巩固”的模式。

6 数据结构的教学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用,在设计、开发和周期中进行持续性评价,课程开发结束后,通过用户和专家评审,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着作用。在评价分析的结果上对课程进行修改和更新为课程注入动力。

在远程教学系统中数据结构学习者达到的学习活动要求:①课程与通知。②相互协作交流。③资源共享。④作业或心得提交。⑤调查评价。

6.1 远程教学系统管理部分

构建的辅助教学平台模块结构,教师设置各类设计课程中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志》、《课本课程》、《专业课程》、《项目教学》、《主题设计》、《实践教学》、《展示作品》等主要教学内容。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在授课前,可以提前了解学习基本进度、具体课程日程安排,以及课程要求,获取所需的课程图片信息资料,具备完整课程体系概念。

在项目中,有以下目录可以设置,协作应用(邮箱、维基、论坛、聊聊)、业务应用(CRM、报表、创造者)、效率应用(办公门户、写写、格格、笔记)设置等。

添加教学大纲和课堂要求等相关文件,并通知学生。

添加教学日志,与授课任务与计划和教学内容。(图2)

教学辅助平台的主要功能就是建立并保持师生之间的三向交流关系(师-生、师-师、生-生),“一站式”管。为了便于使用学生联系交流,教师采用如下步骤管理教学辅助平台的系统:①按照授课班级使用个人QQ账户,并给教师邮箱发送邮件;②课程组教师之间互相发送邮件;③教师将学生及同事来信导人通讯录,并根据班级建立不同组别进行分类管理。建立讨论组;④随时对课堂内容进行交流,讨论。

6.2 远程教学系统课程日志进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