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 融投资问题 现存问题 路径
现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家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然而,当前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投资还有一些问题存在,所以,探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投资的一些应对策略十分有必要。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投资现状问题
(一)国家财政资金投入比较低
国家财政资金投入比较低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投资的一个现状问题。其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本身的特征关系到国家财政的投入情况,例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周期比较长,需要资金的金额比较多等一些特征都会影响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其二,在资金补助方面,从中央下到省级等各级地方政府的补助比较少,由于各个省级各地方政府自身拥有较少的资金,那么,他们对城市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也就会比较低;最后,在资金分配方面,缺乏合理性,常常有资金浪费、挪用等情况发生,这样也导致了城市基础建设经常出现资金缺乏的情况。
(二)金融体系无法吸引融投资机构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投资的另一个现状问题是金融体系不够健全。一方面,在金融机制方面,金融机制不仅缺乏灵活,而且融资业务还比较单一;另一方面,在法律法规方面,金融机制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投资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保障,这样,当出现一些风险、逃债等各种情况时,金融机构的相关信贷情况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最后,就金融机构自身而言,他们没有太大的融投资兴趣,因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自身有高投入、低回报、周期时间长的特点,很多融投资机构没有利润,所以,他们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兴趣不大。
(三)融投资后的资金分配不够合理
资金分配不当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投资的一个现状。第一,在资金投放方面,资金缺乏比较统一的投放方式,杂乱的投入,资金分配十分不合理;第二,在资金监管方面,没有相应的人员对资金的分配以及流动做有效的监督,所以,资金使用情况不够透明,这样,资金分配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也就会相应的减少许多;最后,在财政资金下达管理方面,财政资金根据城市的综合情况一起统一下达,这样,如果有些城市的财政情况好,那么,相应资金拨付情况也会比较好,相反,财政不好的城市资金实际拨付情况也会比较差,这种情况不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四)民间投资参与性不高
目前,融投资主体的单一化也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投资的一个现状。其一,民间投资缺少积极性,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是高投入、低回报,并且还存在比较大的风险,所以,民间投资的兴趣比较低,因此,融投资主体比较单一;其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民间投资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比较差的投资环境,比较模糊投资产权的界限、比较困难的进入市场等问题,这些也都影响了民间投资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兴趣;最后,在制度方面,政府过多的干预也打击了民间投资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导致融投资主体变得比较单一。
(五)不健全的融投资决策体制
当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投资的决策仍然不够健全,决策权还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集中决定,决策一体化。在此情况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投资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项目的相关双方责任不够明确,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上也没有明确的负责人等问题,这种不健全的决策体制也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投资的一个现存问题。
二、有效的融投资路径
(一)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针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应该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在财政资金投入方面,一方面,国家本身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进行资金的投入引导,这样,有利于促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可以积极促进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例如,政府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成熟的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来增加资金的来源,或者提供一些信贷融资给企业、融资租赁等。在此情形下,可以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从而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建立健全的金融投资体系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金融投资体系,让金融投资体系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完善。其一,政府可以发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向的债券,因为债券的成本比较低而且还有相应的期限,这样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更多的资金;其二,建立健全的金融投资相关法律法规,这样,很多金融机构有法律的保障,有利于帮助他们避免一些钻法律空子的情况发生。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实行项目融资,例如,政府利用债券、BOT等各种融资形式吸引民间资本,或者与一些企业合作,形成了在政府扶持下企业为主的多元化体系,以公私合营的方式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这样,金融体投资系就会变得比较多元化,层次比较多,形式比较多,因此,有利于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合理分配资金,提高资金的管理
在资金分配方面,政府要依据科学评审后的项目建设计划进行比较合理的分配。在投放资金的方式方面,政府不要杂乱的投入资金,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从中央到地方每个分配都要做详细的了解,进行科学分配,在此情形下,有利地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资金管理方面,应该加强对资金的监督管理,各个部门之间应该做出相应的协调以及相互制约,减少发生资金挪用、分散等各种情况,这样,有利于资金合理的分配,提高了资金的管理,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明确职责和权利可以促进资金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中央政府应该负责一些较大的城市基础设施,例如,治理大江、治理黄河、治理沙尘暴等工程,这些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大工程就由政府负责,而一般的地方工程,地方政府可以负责,加强地方政府的相关责任,这样,有利于资金合理分配,从而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引进民间资本,促进融资主体的多元化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手段、尽可能的放权、减少干预以及保本微利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吸引民间资本的环境,有效引进民间资本,促进融资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就提出过,应该吸引社会投资参与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大力鼓励赤峰政府在以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有效弥补城市发展短板,并以城市污水处理项目为例之处,仅仅依靠政府是很难持续的。
首先,政府应该明确民间投资产权的界限,打造比较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从而,吸引民间资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其次,政府应该转变观念,尽可能的放权,减少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干预,推行政企分开的原则,积极引进民间资本,把以前政府干预下的建设、运营等系列问题交给企业运营管理,这样,有利于吸引他们的投资兴趣,促进了融资主体的多元化,有益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最后,政府应该在定价方面,实行保本微利的原则,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是投入高、回报低、风险大,这种特征本身不利于吸引民间投资的兴趣,所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定位上,政府要确立保本微利的原则,确保企业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有一些利润可得,这样,即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投资大、周期时间比较长等不好的特征,但是政府让利于民间资本的微小利润仍然能够吸引民间的投资,从而促进了融资主体的多元化。
(五)健全融投资决策机制
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有益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在决策方面,我国还是决策一体化,由中央和政府一起集中决策,这些决策都决定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效益,所以政府应该健全决策机制。其一,政府应该制定一些科学、有效地规定政策,比如,研究建设实施的可行性,组织一些专家讨论研究等以此来实行有效的政策规定,根据城市情况的不同,实行不同的政策,这样,更加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二,合理分配各个地方的职能,将当前集中决策、决策一体化的决策方式进行改革。例如,将具体的流程进行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责明确化,提出城市建设的议案再进行评估等,让整个决策更加民主、科学,这样有益于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能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式下,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也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融投资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必须实行一些有效、科学的措施,完善、健全相应的体系机制,促进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它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它有益于提高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它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付立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投资的博弈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3):35-39
[2]武云鹏.沈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融资研究[D].沈阳大学,2014
[3]汪来喜.深化金融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1):55-58
[4]许绍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的演变与创新[J].城市建设理论研(电子版),2014,(28):3102-3102
[5]刘春霞.地方政府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研究[D].湖南大学,2013
[6]俞培红.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的创新浅探[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4):2133-2133
篇2
论文摘要:次贷危机的全球蔓延降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在当前这种出口需求紧缩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利于刺激内需,对于现阶段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7年 4月美国全面爆发次级按揭贷款危机 (简称次贷危机 ),这场危机后来演化成为全球信贷紧缩,并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
次贷危机 的全球蔓延降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对出口企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次贷危机还导致全球股市震荡,中国股市也出现 了巨幅震荡和急剧下滑,这些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
2008年 l1月,国务院提出2010年底之前投资 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 10项措施。在当前这种出口需求紧缩的‘隋况下,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利于刺激内需,对于现阶段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我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有利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扩大国内需求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发展,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面对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保持经济平稳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当前首要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未实行扩张型的财政政策,会为经济的平稳增长提供一个有效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能够进一步拉动更大的投资需求。根据世界银行最近一份权威报告显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的投资需求系数将达到 3.1~3.8,即政府对于基础设施每投入 1美元,就能拉动社会投资需求 3.1~3.8美元。这样,不仅可以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中的投资比重,为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基础,进而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而且在投资过程中还能将一部分投资转化为居民的收入,提高居民消费需求的总体水平。通过这种轮番作用,能够进一步促进经济全面增长,为战胜金融危机提供保证。
2.有利于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克服影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在助推地区经济起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某些地区开发获得成功,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通过率先启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高速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经过近年未的大规模建设,我国基础设施在整体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城乡之间的差异,某些地区和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瓶颈因素仍未消除。要在新的起点上推进这些地区实现新的跨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更加紧迫。
3.有利于促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城市化水平还较低,目前仅有3 1%,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城市化率 70%~90%的水平,也落后于世界平均 45%的水平。这种状况导致城市发展缺乏后劲,无法充分发挥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造成城市资源的浪费和整体利用水平的低下,束缚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对周边地区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增进城市与周边乡镇的连接,进而充分发挥市区经济的带动效应,有效促进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4.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变我国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也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结构升级。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其配套建设中,如高速铁路、通信网络等建设,就需要引进更多的高科技产品,配套研发更多的自主核心技术,让更多的技术更新换代,这将促进高科技成果加快向生产领域转化的步伐,从而也进一步促进相关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转贴于
二、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行业领域分析
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包括许多方面,为此,不能搞“一刀切”,要针对实际需要有重点、有组织、有步骤地重点发展一些关键行业。
1.交通运输行业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载体。它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交通运输业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以及国防建设对运输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因为优良的交通运输对充分开发利用各地区间、各国间的经济发展的可能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发展 的经验表明,铁路干线对经济的带动力和影响力极强。如 日本的北海道干线,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干线法国的巴黎一里昂线,我国的哈大线、京广线、京沪线、陇海线,都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轴线,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将会有力地带动区域经济的大发展,这是被客观历史证实的经济规律。进入“十一五”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交通设施的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因此,在现阶段必须加大交通领域基础设施的建设。
2.通信行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的传递和利用。大力发展通信行业,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通信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拉动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势不可挡的今天,各类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各界对信息交换的需求俞加旺盛,发展通信行业有利于促进高新信息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3.电力行业
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开发程度较低,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尤其是电力行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电源结构不合理,水、火、电比例失调 ,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电网结构不合理。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国家电网线路停运330多条、输电杆塔倒塌 196处,导致我国南方大面积断电,同时致使国内南北铁路 电气化大动脉的中断。加大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电力行业结构调整,既可弥补电力行业薄弱环节 ,拉动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发展,又可增加电力供应,促进城乡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4.农村基础设施领域
与城市相比,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尤显薄弱。按照国家新农村建设总体部署,紧紧围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要逐步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特别是要加强支撑现代农业的基础建设,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改造通乡、通村公路,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农业人口大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着非常重要 的战略意义。
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对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解决好资金筹措问题。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多元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系,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出发点来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分析发现在现阶段宜采取如下途径来进行资金筹措。
1.由当地政府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债券
美国有许多州早已采取政府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债券的资金筹措办法,而且施行多年实践检验具有较强的适用性。通过发行债券,可以筹集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所必需的投资额。同时,由于其具有追索偿还权,还会激励当地政府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努力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2.实行 B0T融资方式
通过BOT融资方式的运用,可以充分利用国外大企业的雄厚资金和先进 的经营管理经验,促进基础设施项 目投资的完成,而且由于在合同或协议中规定了在一定期限内由外方来经营并由其自身来承担经营中的风险和损失,这样就可以迅速地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大发展。
3.鼓励私人进行投资
研究表明,未来私人投资将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这将有利于提高社会资金的利用效率。在国外,私人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一般占全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的 12%~ 18%。在阿根廷 ,私人对于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则高达70%;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一直有私人参与除供水之外所有基础设施部门投资的传统;在菲律宾,私人投资也高达 40%。因此,可以借鉴国外的作法,放开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项 目资金筹措限制,鼓励私人参与投资。
4.发行股票进行融资
篇3
【关键词】 基础设施 融资平台 探讨
一、城市基础设施传统融资模式
1.财政投资:政府从财政收入中的拨款,税收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税以及某些专项资金。虽然式微,但在现阶段,依然是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土地储备制度融资:地方政府依法律程序,运用市场机制,对通过收回、收购和征用等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整理,予以储存,以满足城市各类建设用地的需求。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通过“土地收购―土地储备―土地出让”来实现融资。
3.国内外贷款:运用国内政策性银行贷款和国外政府贷款以及国际金融机构贷款。通过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外国政府如德国、日本等国家贷款。由于规模大、回收期长,这种融资方式一般手续复杂,需要较长时间的审批和可行性论证,。
4.证券市场融资:在基础设施传统融资模式中,具有固定利率的长期债券是最适合的融资模式。由于我国债券市场的先天缺陷,证券市场融资多以发行国债的方式为基础设施筹集资金。
二、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存在问题。
1、融资需求远大于供给,融资渠道狭窄。供求矛盾突出,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以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为主。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或多或少的行政性“身影”。投资责任承担主体缺失,专项资金不到位,被挪用情况时有发生。权责不明确,政企不分。
3、土地制度不完善,土地财政融资可持续性低。随着城市土地的圈占日益严重,城市可用土地减少,“土地财政”已经难以为继。
4、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融资法律建设滞后。我国尚无专门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活动进行规范的《财政投融资法》和《财政投融资条例》,尚有诸多限制。
5、包括BOT模式、PPP模式、RCP模式、TOT模式等在内的项目融资模式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遭遇诸多瓶颈。这些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法律、政策、政府、人员、管理等方面。
三、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对策
1、精准定位政府职能,创建良好投资环境。为发挥政府资源在城建中的杠杆作用,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找准定位,从现有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效益最大化。发挥主导作用,有效带动资本市场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并且通过打破垄断机制,建立投资回报机制,简化相关程序以提高效率,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等举措,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而因基础设施的社会公共性,在引入竞争机制后,政府应加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建设领域的监督管理,规范相应操作流程,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
2、规范并推动融资平台,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市场环境的变化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场化改革,传统垄断性转变为竞争性,政府投资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投资建设。为顺应时代潮流,增强平台融资能力,首先需要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营模式,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融资体系,以更好发挥财政杠杆效应。其次,应推动其向多元化发展。积极引入大型企业,择机上市。吸引、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加快注入优质经营性资源。降低负债率,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做实做优。并妥善解决存量债务问题,必要时建立政府偿债准备金。
3、拓宽融资渠道,建实城建项目平衡机制。构建和落实城建项目平衡机制,建立收益与债务平衡模式,尽量做到新增债务全覆盖。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增强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意向,并在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上给予大力政策倾斜,不断引导培育非公有制企业,从而吸引其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中来。
4、创新融资方式,积极运用。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具体不同情况,积极创新并运用多种融资模式,引导更多资本进入城建中来。例如建立基础设施融资银行,这是借鉴了美国城市基础设施融资的债券银行和印度城市发展基金,在中国具体的实践环境下提出的,宜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牵头,各省设立省分行,各地市设立中心分行,完全按照市场化规律运作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并在与其它银行组织相比,增加了基础设施贷款部和资产证券化两个部门。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的指导,发放的贷款必须取得回报,除主营业务外也可开展其他盈利性业务。以期能更好的回笼资金,分散风险、创造利润。
5、抓住“两型”机遇变革融资体制机制。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要以“两型”为方针,争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充分整合资源,实现基础设施融资项目整体效益的提升,追求利益最大化。深入研究融资项目等事务的客观运行规律,使系统管理制度符合其运转规律。争取国家财政资金的专项拨款投入,减少中间环节,避免不必要的资源废置,真正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获得最大化的利用,完全实现其价值。并倡导“4R”等绿色发展方式,健康性与经济性并行。
四:探讨展望
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前路漫漫,发展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继续分析城市基础设施融资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规范并完善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方式,本着科学发展观与实事求是的原则,带着创新的思维,继续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确切有用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景姣.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及其评价问题文献回顾[J].时代金融,2011(7).
[2] 石亚东、李传永.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难点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7).
篇4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金融需求;金融创新;可持续发展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7-0115-03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产业集聚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融合,以产业的高密度集聚为内在属性,以区域为空间载体,是一种新型、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它既有利于企业和产业的发展与集聚,又能够带动人口集中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进程中,金融体系应发挥自身在资金、结算、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区发展。为此,我们对安阳市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的金融需求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
一、安阳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
安阳是河南省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冶金及金属加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煤化工、纺织与服装、医药卫生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群。安钢、安彩、林州重机三家企业先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九天化工、神州万象、瑞能清洁能源、顺成煤焦等公司在海外成功上市。安阳也是我国粮食生产重要基地,农业资源丰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化发展较快,永达、华龙、丹尼斯克等一批海内外知名企业先后落户安阳,使全市的农产品加工业逐步由食品加工向农产品深加工发展。近年来,安阳市强力推进新能源谷建设,在太阳能转化利用、生物质能、地热等领域取得了积极突破,被授予“中国光伏产业示范基地”,逐步形成了林州中升、河南新能光伏、凤凰光伏、安彩高科、欧美亚公司等6家主干企业和10多家配套企业的新能源产业基地雏形。全市新能源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将逐步成为安阳经济发展新的支撑产业,为加快安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中原经济区综合实力领先城市和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经过不断探索和发展,安阳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全市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达152.59平方公里,涵盖了冶金建材、煤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纺织和新能源等7个优势主导产业。2010年,全市9个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352亿元,同比增长103.2%,占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46.4%;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4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16元,同比增长38.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9.6%。总体上看,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覆盖面迅速扩大,配套功能不断增强,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
二、产业集聚区对金融的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一)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旺盛
产业集聚区是对原有区域和产业发展形态的全盘重新组合,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安阳市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达152.5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占总规划面积的40.3%,还有91.13平方公里的区域在建或即将建设。据测算,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每平方公里需投入1亿元左右,主要用于集聚区内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供暖、通信等设施建设。由此可估算集聚区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投入的资金就达91.13亿元。同时,产业集聚区将与城市功能区统筹推进,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全面提升产城互动发展水平为目标,这在客观上将带动与产业配套的村庄迁村并点,以及医院、学校、职工公寓、住宅小区、交通、通讯等生活设施的建设,在个人住房、理财、消费等方面产生巨大的金融需求。
(二)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的大力推进急需金融支持
项目是产业集聚发展的支撑,没有重大项目的突破,就难以实现大企业的培育和大产业的集聚。2010年以来,安阳市产业集聚区在建工业项目262个,其中在建亿元以上项目98个。截至2010年末,仅安阳县一家产业集聚区工业项目融资缺口就达到了34.7亿元。2011年,集聚区内河南煤化集团年产20万吨乙二醇、利源焦化200万吨捣固焦、安钢集团年产120万吨冷轧薄板、嘉能能源年产130万吨二甲醚、鑫盛机床年产1500台大型精密数控机床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需要金融机构予以积极对接,按照项目进度及时均衡投放信贷资金,推动项目早建成、早投产。
(三)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的金融需求趋于层次性和多元化
作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平台,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升级转型步伐加快,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对创新信贷产品与服务方式的诉求明显增多,需要金融机构适应集聚区发展需要,积极研发不同产业集群发展的信贷业务新品种与金融服务新方式。据调查,安阳市9个产业集聚区企业融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集聚区内龙头企业由于加快规模扩张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金融需求十分迫切。二是现阶段安阳市产业集聚区处于由企业集中向产业集中加速推进的过程,产业配套能力的提升、产业链的延伸使得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中小企业对融资的需求大为增加。三是随着集聚区内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需要金融机构适时对企业提供与直接融资配套的资金结算、并购贷款、融资租赁等创新型服务。
三、产业集聚区金融供给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且难以获取信贷支持
从调查情况看,一方面,各个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信贷资金需求旺盛,但受国家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规模控制的影响,在集聚区基础设施贷款难以找到合适承贷主体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出于防控风险的考虑,难以对其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一些新型项目融资工具还没有被各类社会投资主体所接受,民间投资尚未完全启动,导致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过于依赖财政专项资金,难以弥补巨大的资金需求缺口。安阳市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计划总投资136.98亿元,截至2010年末尚存在融资缺口约达50亿元。
(二)集聚区自身发展存在一定问题,制约了信贷投放
从目前产业集聚区总体建设情况来看,安阳市产业集聚区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体化、完整的产业集群,投入产出周期较长,现时的投入可能得不到完整的和符合预期的回报,制约了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从入驻企业情况来看,企业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具有主导型和驱动型的龙头企业较少,集聚区内部还没有充分形成布局集中、特色鲜明
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存在技术水平偏低、项目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偏低等问题。
(三)受到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集聚区企业获贷难度增加
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使得各银行上级单位纷纷压缩信贷规模,控制信贷过度投放,而金融机构首先需要控制的,即是不符合国家调控政策的行业贷款。在安阳市目前的产业结构中,冶金、煤化工、纺织等主要产业与国家产业、行业政策引导方向有所背离,使得集聚区部分企业获贷难度大为增加。
(四)金融创新不足,缺乏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和创新型融资模式
企业集群发展需要的是层次鲜明、重点突出、配套完善的全方位金融支持,在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产业链、中小企业等各个方面都需要配套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从安阳市实际情况看,金融机构针对产业集聚区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较为分散,主要是传统的对个别企业开展营销,缺乏专门针对集聚区、适应企业集群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
四、金融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项目融资模式,畅通民间资本进入渠道,解决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面对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带来基础设施建设巨大的投融资需求,仅靠政府“一只手”拉动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建立政府与市场联动的投融资机制,才能为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并有效规避和防范由此可能形成的地方债务风险和金融风险。因此,应积极研究引入BOT(特许权融资方式)、ABS(资产证券化)、PPP(公司合伙制)等融资模式,畅通民间资金进入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渠道,解决政府建设资金匮乏和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推进之间的矛盾。
(二)加强对集聚区企业及项目的调查及筛选,提高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
金融机构应加强对产业集聚区企业的调查研究,尤其是针对企业不同的建设项目开展深入调查,筛选出符合国家货币信贷政策、产业政策、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项目,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应按照实际情况积极向上级单位申报、争取贷款规模,不能简单地以企业行业性质来划分支持标准。对于集聚区钢铁、煤化工等传统企业,在不支持简单扩大产能的前提下,对于其技术改造、节能减排、产业链延伸、循环经济等重点项目建设,金融机构应采取必要措施积极予以对接,保证重点项目进度。
(三)以持续的业务创新为先导,充分发挥金融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与转型升级的能动作用
金融机构应针对各产业集聚区特点,积极研发适应不同产业集群发展的信贷业务新品种与金融服务新方式。对龙头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的集中、大额融资需求,按照银行系统内多级联贷或银团贷款的有关规定给予信贷支持,充分发挥银行整体融资的功能。对集聚区以产业链为载体的上下游企业,根据各产业链的不同特点和融资需求,创新应收账款质押、生产设备抵押、订单抵押、核心企业担保、项目贷款承诺等产业链融资产品,实现金融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对集聚区与主导产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创新动产质押、权证质押、贸易融资等信贷新品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配套生产能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建立产业集聚区企业授信“绿色通道”,简化贷款审批环节,缩短贷款审批时间,改进支付结算手段,不断优化金融服务。
(四)扩大企业融资渠道,为集聚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资本支持
一是要充分发挥信息咨询等方面优势,积极为企业提供上市咨询和辅导,适时提供配套融资支持和资金结算、结售汇、等一揽子金融服务,支持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二是为集聚区企业发行债券提供金融业务辅导,鼓励有发展前景、业务经营好、资信优良的中小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三是积极支持集聚区企业间进行产权交易,通过合资、合作、股权出让和相互参股等方式,推动企业发展股权融资。四是金融机构要利用自身优势,培育发展创业投资、信托投资、担保投资等各类风险投资机构,有效疏通民间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的渠道和机制。
篇5
1.完善农田水利法律制度
在资源输入的背景下,应当加快完善我国的农田水利法律制度,借助法律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投资者进行规范,从而确保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有序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作为指导者,主要负责对遵守法律的水利工程投资主体进行补助。虽然水利工程本身属于公共资源,但却并不能无限制地开发,而是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水利灌溉设施,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国家应当颁布实施《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法》,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规范:其一,投资主体。应进一步拓宽水利投资筹资渠道,逐步形成投资多元化,将各方资金汇集到一起,为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其二,水利设施。应以文件政策的形式,制定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相关的优惠补贴政策,从而使希望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农民能够获得稳定的融资渠道,这有助于促进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完善。
2.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补偿机制
为了减轻农民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的经济负担,我国应建立投资补偿机制,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制度。具体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贷款政策。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应当针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并明确规定何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可以哪些优惠形式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供贷款,而国家则应当给予金融机构相应的补偿,这些内容全部要在政策法规中予以体现。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借此来确保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贷款资金能够获得合理使用。同时,在贷款过程中,要严格对工程项目进行审查,并对贷款人进行资信评级,依据评级结果审批贷款,这样可以降低贷款的风险程度。此外,为进一步提高贷款质量,还应当规定负责贷款的金融机构制定坏账补救措施,若是贷款无法如期收回,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补偿,保障金融机构的利益不受损失。其次,加大财政性补贴力度。在补贴比例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出最为合理的补贴比例。通过对水利设施建设投资者的补贴,能够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这有助于推动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建设发展。
3.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投入更多的建设资金,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首先,整改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通过配套整修、扩容清淤、加固除险等措施,增强水利设施的抗灾减灾能力。尤其要综合整治河道堤防,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建立健全防洪保障体系,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其次,重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完善相关配套设施,逐步实现大型灌区由节水向高效用水转变。再次,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提高农村供水保证率,保障农民饮水安全,从而逐步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4.提高农田水利节能灌溉科技含量
在资源输入背景下,农田水利发展应加大水利技术研究资金投入,积极推广节能灌溉技术,提高节能灌溉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各级水利部门要提高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开展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试点科研工作,运用科学技术提高节能灌溉的成效。同时,还应当重视农田水利人才的培养,加大各大院校对水利人才的培养力度,使人才积极投身到农田水利建设中来,改善农田水利节能灌溉落后的现状。
二、结论
篇6
【关键词】城填基础设施;思路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被动性强,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大,市场体系不完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弱,为适应城镇安稳致富、培育新兴产业、完善社会功能等紧迫需要,基础设施必须跨越式发展,急需国家特别政策支持,实现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系统的可扩展性,最大限度发挥各级各类基础设施综合效能。
一、制定支持城镇化基础设建设的有关政策、法律
制定、完善支持城镇化基础设建设的有关政策和法律,以更好地推进城镇化建设。一是规范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相关制度,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提供政策依据。二是出台相应政策措施,促进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贷款,也可以成立新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专门满足城镇化中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需求。三是构建和完善资产证券化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比如《资产证券化法》等;完善和规范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技术体系,成立必要的相关金融机构;为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创造有力的政府支持机制和监管机制,抓紧研究相关细则;培育和规范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运行环境,包括信用环境、市场环境等。四是把财政支出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公益性项目上,并充分发挥财政投资的杠杆作用,通过部分投资、贴息、信贷担保和减免税等多种方式来吸引全社会投资。五是通过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现金流量、培育收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及以资产划拨方式降低资产负债率等途径提高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贷款融资能力,并从未来可借资金总量中划出一块用于债务重组。
二、合理划分基础设施供给层次与政府间权责问题
1、合理划分基础设施供给层次。根据市场化程度,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基本属于市场化的类型,即能够回收投资,且能产生资本积累的项目,如电力等具有竞争性质的行业,应在政府统一规划和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二是半市场化的类型,如公路、自来水、污水垃圾处理、农村通信、城镇防洪等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公共政策支持和产品与服务价格改革给予市场补偿相结合,吸引社会投资。三是基本由政府投入的类型,即纯公益性项目和低收费项目,如生态环保、消防、城市道路、农业灌溉、农村人饮等,其建设资金主要由政府征收税费和投入部分经营性项目收益解决。
2、科学划分基础设施政府间权责。按照权责对称原则,合理划分市和区县两级政府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权责。作为市级政府,一是对接和影响国家重大决策,承担基础设施需求预测、总体布局、中长期建设规划和重大项目实施,促进基础设施的资源整合、共建共享。二是建立激励区县政府相互合作的利益机制和督导机制,让区县将地方基础设施规划融入全市总体规划,并引入竞争机制。三是有效规范基础设施运营商。对强自然垄断行业,规定服务质量、限制产品价格、保护公共利益;对具有替代性的基础设施领域,为竞争提供便利。
三、解决城镇基础设施稳定投资渠道问题
金融机构应找准切入点,加大支持力度。一是金融部门要把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信贷政策和信贷资金支持的重点之一。人民银行要把支持城镇化基础建设列入金融工作的议事日程,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把更多的资金投向中小城市基础建设,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融资渠道。
1、选择金融衍生工具。一是有保护的可提前退还债券。政府政策的制定或改变、税法更改,汇率波动等,可能导致基础施项目未来现金流的不利变化,使基础设施项目经济价值下降,从而给债券持有者带来损失。而设计一个保护性的可提前退还债券,可以允许债券持者在不利事件发生时,以预先确定的价格提前退还债券,收回现金。债券的持有者不但购买了债券本身,还购买了债券的看跌期权。二是可转换含看涨期权的债券。可转换债券的持有者有权在将来某些事件发生时,将债券转换成公司的股票。当基础设施投人营运后的收益由于特殊事件的发生达到或者基至高于人们的期望时,对于发行者而言可以提前付清欠款而要求赎回,债券持有人为了分享更多的利益,可以把债券转换为股票。原本的负债就可以转变为公司的权益资本。
2、合理发行市政债券。市政债券在美国、日本、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是一种成熟的、信用等级非常高的融资工具,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战后的日本将市政债券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融资工具为其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发行市政债券来募集基础设施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市政债券由市县、镇等地方公共机构发行,目的在于募集当地开发公共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发行市政债券确实能够给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资金的压力问题,但在事实过程中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政府发行市政债券的目的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和扩大公共投资,市政债券作为地方政府债券在主要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其他各种证券的竞争风险;二是发行者必须具有很高的信用等级,在我国、发行者必须是政府机构,尤萁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政府机构;三是市政债券的发行规模是一个很严肃的经济学问题,总的来说不能超过地方政府每年财政收人的一定比例,但是也不应过少,如果数量过少,就会影响债券的流通性,并且不能少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但也不能过大,因为如果量过大,如果政府不能到期还本付息,一方面降低政府的信誉度,另一方面会增加地方政府的速效规模。
3、接受投资信托参与。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改革成功的关键是能够通过参与各主体的协调,设计出好的融资计划,风险控制方案、收益共享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信托公司等金融中介机构不仅能够凭借自己的专业经验和资本优势,而仅能参与设计融资计划,而且.信托公司和其它机构还可以积极参与发起项目公司,成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办人。信托公司作为项目的投融资方,接受分散的投资者的资金信托,主要有贷款信托和股权融资方式:一是贷款信托。信托公司以发行债权型峻益权证的方式接受投资者信托,汇集受托资金,分帐管理,集合运用。通过项目融资贷款的方式对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支持。项目公司以项目的经营权质押和机器设备等实物抵押。项目主办人专门为项目的融资和经营成立一家项目公司,项目公司以自己的名义而不是项目主办人的名义向外贷款,以信托人的身份作为贷款方,着眼于该项目的收益向项日公司贷款。二是股权融资。基础设施投资基金通过私募的形式募集投资公司、实业企业,为基础设施项目或企业直接提供股权支持,并从事资本经营与监督。它集中社会会闲散资金用于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基础设施项日进行股权投资,并对基础设施项目公司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通过股权交 易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通过基金管理人对资金的集中运作和专业化管理,保证基金股东获取比单独投资更高的收益。
作者简介
刘奇(女,1981―),山东单县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
张立群:(男,1972-),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篇7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发展,关系
一、两大城市群中心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中国的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它以上海为中心,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原城市群是在多年的积累和发展的基础上,客观上形成的以郑州为核心的大城市群落和经济隆起带,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构筑中原城市群,是实现中原崛起战略目标、促进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任务和必然要求。
在两大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其中心城市上海和郑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以上海和郑州为例来对比分析中国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
(一)上海市与郑州市城市建设状况分析
1.上海市城市建设。长三角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型,第二及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90%,所以该地区的城市建设也朝着有利于第二、三产业的方向发展。以上海市为例,2005年上海市社会固定投资总额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885.74亿元。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5.58亿元,第二产业投资1082.1亿元,第三产业投资2454.87亿元,第二、三业投资占了投资总额的绝大部分。其中,金融类机构加快聚集,全年新增各类金融机构73家;第三产业投资持续增加;公用事业改革继续推进,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城市绿化建设加快推进,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上海市还非常注重创新城市的建设,不断增加创新资金的投入,2005年R&D投入经费21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34%,创新成果数量和质量也逐渐提高
2.郑州市城市建设。首先,郑州市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2010年,郑州市以“畅通郑州”交通综合整治为抓手,全年共完成城市建设投资272亿元,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发挥中心城市经济功能提供了基本保证。2011年郑州还要拿出300个亿,用于自来水管网改造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另外,郑州市还很重视生态城市建设。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2003年度被世界银行评价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和投资环境最好的十个城市之一。随着郑州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面积和人口大幅度增加,在城市地域迅速扩展和经济迅猛增长的同时,带来了诸如交通拥挤、生物多样性破坏等城市生态问题,这不仅阻碍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又影响了将郑州市打造成国际化商贸中心目标的实现。
另外,从全国范围看,郑州市的城市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郑州市的城市创新能力排名在武汉、长沙、太原之后,城市基础设施能力、城市学习能力、集约化水平、城市管理能力以及城市可持续能力等多项指标均排在武汉和长沙之后。
(二)上海市与郑州市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1.上海市城市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更是在该地区的城市中独占鳌头,自1992年以来,GDP连续十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在2005年,上海市第三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50%,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上海在金融、邮电、信息等高端服务业领域取得了重大成绩,第三产业产值体现了上海第三产业在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而新产品产值也反映了上海的科技创新为上海经济发展带来的新的突破,新产品产值较大,体现了上海在国家战略创新指导下,高新技术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局面。同时反映经济发展潜力的R&D经费占GDP比重、能源消耗的比重相对也较大,表明上海市在科技创新力度方面的支持以及能源节约方面的努力,体现了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正在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2.郑州市城市经济发展。经过六十年的发展,郑州市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经济体系,成为一个以商贸为主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的现代化城市,郑州市全方位的产业优势逐渐体现出来。这使得郑州市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0.2∶63.3∶16.5调整为2008年的3.2∶55.2∶41.6,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结构升级;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增强,2008年末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2.3%。经济指标显示,郑州市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稳定上升的状态,为打造大郑州都市圈和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据中科院对城市竞争力的一项研究报告分析,郑州在47个城市中排名第四十五位,首位度1.7,结构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制度竞争力等都排在最后一二位。2006年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广州和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上海的GDP总量分别为6068.41亿元和10296.97亿元,而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仅仅为2590亿元。这说明,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在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两个方面都是薄弱的,其首位作用不明显,对区域发展的牵引带动作用相对较弱。
二、加强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建议
从上海与郑州市的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对比分析中不难看出,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不管每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如何,总存在着或多或少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每个城市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措施,搞好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
(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基础设施投入提供基础。城市基础建设水平可以直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城市的经济发展对该城市的基础建设也有反作用。例如,重庆市抓住作为直辖市,加上在200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城乡统筹试验区的机遇,大胆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坚强的经济后盾。
2.拓宽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要促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面向市场,从而解决资金不足的局面。把一部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推向市场筹资,不但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而且还可以加快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效率。因此,可以引入民间资本以及发行市场债券等渠道筹集资金,以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3.研制新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修理及养护技术,以提高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基础设施利用水平低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其利用效率是行之有效的。
(二)建设生态城市
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必须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城市规划要贯彻经济与环境协调的方针,运用科学理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环境承载力研究为重点,以区域经济及城市建设规划为互动环节,综合分析规划区域内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总之,生态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从长远来看是统一的。加强城市的生态建设,有助于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吸引城市内外资金加快城市经济建设;另外,城市经济的发展又可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与技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对城市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加大政府对城市生态建设的投资力度,根据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因地制宜适当发展,共同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
(三)提高城市创新能力
从理论上讲,城市创新能力是城市创新体系中所有要素和行为主体有机组合的总体能力,主要表现为一种城市创新体系的协调、整合能力。因此,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科技创新能力、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和品牌创新能力。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创新型经济,不妨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提高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有效地利用城市科技创新资源,协调城市间的科技合作与竞争,实训城市区域内科技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结构优化,促进城市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与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与普及,从而创造和发展城市的竞争优势,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新技术产业化就是要使新技术成果实现工业化:把新技术变为可广泛应用的新产品、新资源和新服务。新技术产业化能力与当地工业的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城市是实施创新战略的载体,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城市的经济发展后劲,也决定了该城市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适应变化,不断创新,才能永远保持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才能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城市建设的水平。
城市既然要经营,就必须发展品牌经济,必须有自己的响亮品牌。城市品牌既包括城市所属的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也包括城市自身的品牌。品牌战略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一个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尤其是在中国目前品牌缺失的情况下,品牌展览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但是中国的品牌建设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起步阶段,从战略的高度观察中国的品牌建设,现状令人担忧。因此要加大品牌建设投入、改善品牌发展环境,提高品牌竞争力,发展品牌经济。
篇8
[关键词] 基础设施BOT/PPP政府保证政府责任
一、基础设施的作用及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城市经济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供水为居民提供水源,供气为居民提供煤气,便利的交通使城市居民的出行更为方便,因此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决定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迅速,基础设施也不断的跟进,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基础设施状况显然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存在的挑战主要有:基础设施的存量不足、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因此迫切需要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二、BOT/PPP模式在基础设施中的应用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移交,是一种带资承包的方式,其涉及的领域一般为投资规模大、经营周期长、风险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最早开始将这种方式应用于基础设施领域,因为进入20世纪80年代,基础设施薄弱已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瓶颈。BOT投融资方式正是这种融资方式与各国基础设施建设现实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世界上的一些著名工程,如英吉利海峡、澳大利亚悉尼过海隧道和香港东区港九海底隧道工程都是通过BOT方式进行的。BOT模式在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有效地缓解了政府用于基础设施资金不足的状况,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BOT/PPP项目中的政府责任
1.BOT/PPP模式对政府的益处
作为一种吸引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融资模式,与传统的政府作为单一投资者的模式相比,对政府而言,有许多的益处:
(1)BOT模式减少了项目对政府财政预算的影响,使政府能在有限的财力下,优化资源配置,满足公众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此外,BOT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2)BOT模式降低和转移了政府的负债风险。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投资巨大,尤其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且伴随着各种风险,如生产运营和管理风险、市场风险、金融风险等。任何一种风险都会对公共财政收支平衡造成极大的影响,采用 BOT方式,由于BOT项目大多由项目发起人或者项目公司自行筹集资金并承担投资风险,无须政府提供融资担保。因而不至于加大政府的债务负担,同时,转移了大部分的风险到社会资本层面,从而起到了降低政府负债的风险、平衡收支、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和降低成本的作用。
(3)BOT模式由于极大地吸引一国的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特别是外资的广泛参与,一方面可以缓解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有利于吸收先进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技术。
2.客观形势要求政府承担责任
政府财政不足以满足公众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而BOT/PPP模式却很好地弥补了政府在这方面的作用。但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性质决定了企业或者个人不能代替政府的位置,公共利益的代表和公共事务的处理还需政府承担,因此在BOT/PPP项目的整个运作过程中,政府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3.政府在基础设施BOT/PPP项目中的责任(见表)
4.我国政府在BOT/PPP项目中应承担的责任
我国政府也应参考国外的相关经验,结合中国的情况建立起我国BOT/PPP项目运作的政府职能体系,可考虑的方面有:
法律规制与政策支持:制定适合BOT项目发展的宏观政策、规范BOT项目操作程序;规范特许权协议,明确政府的义务;完善BOT特许权授予制度;培养BOT专业人员。自上世纪80年代BOT模式引入中国,政府通过各种形式的文件规定来规范BOT项目的运作,经过20年的实践,政府已经有一套经验,目前已经是将这些经验规范化、文件化,最终纳入到法律的体系中,使得BOT方式在我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环境保障与资金支持: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提供规范而有竞争性的投标环境;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政府有必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投资环境,使投资者有信心投资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
政府保证与政府信用:我国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加大力度。首先要根据国情,确定哪些风险可以由政府承担,进而确定由哪一级的政府承担,其次严格的守信用,稳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最终满足公众对基础设施的强烈需求。
四、小结
BOT项目是风险高、运作复杂的项目,利益相关者众多,BOT机制的出发点就是通过充分利用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互补优势来达到风险的有效分担,进而达到风险-收益平衡的状态。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政府作为BOT模式的重要参与方,也相应的承担一定的责任,主要集中在法律规制与政策支持、环境保障与资金支持、政府保证与政府信用等方面。鉴于目前中国的投资环境、我国政府尤其要在政府保证和政府信用方面加大力度,使投资者有信心投资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公众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促进中国的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佰洲郑边江: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制度演变与创新.2006:9
[2]赵国富王守清:城市基础设施BOT/PPP项目社会评价方法研究.建筑经济,2006,(12):113-116
[3]胡同泽唐琪:基础设施建设BOT模式下政府角色定位.改革与战略,121页.2005年增刊
[4]李倩周栩:BOT建设项目中政府职能浅析.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4年9月第11卷,第5期,50
篇9
【关键词】民营资本 基础设施 模式 对策
1.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必要性、可行性
1.1我国基础设施供求的基本态势
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能源设施类(包括电、水、气、热等设施) ,二是交通设施类(公共交通、地铁、地方铁路、公路、电站、港口、机场等) ,三是通讯设施类(邮电通信等) ,四是环保设施类(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保建设)。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基本承载作用的产业群体,构成了国民经济赖以运行的基础,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投入不足等缘故,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虽然近几年经过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在总体上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这一改善具有明显的弥补欠帐性质。当前,在电力、交通、通信等领域出现的供需平衡,只是一种暂时的与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相适应的低水平的平衡。与此同时,基础设施的另一些领域,如城市基础设施、防洪抗旱水利环境保护等则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2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必要性
基础设施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发达国家的历史证明,它的快速发展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仅靠政府主体是难以达到基础设施长期稳定发展的目标。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在扩大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大力引进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长期稳定发展。
1.3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可行性
基础设施产业整体上具有消费上的准公共物品性,经营上的自然垄断性和投资上的资金集合性,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其必须由国家和国有资本来承担的理论,但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技术变革的影响,基础设施完全应由国家投资并垄断经营的观点受到了有力的挑战,民间资本完全有可能而且也有能力进入基础设施领域。
1.4 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作用
当前,国家正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民营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领域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有利于缓解基础设施资金短缺的问题。(2) 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效率和运营效率。(3) 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4) 有利于加快我国投融资体制的改革。
2. 国内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在民营投资基础设施领域方面存在的现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依靠财政资金与外资无法满足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吸引民营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民营经济投资基础设施遇到一系列突出问题,如民间投资基础设施存在观念障碍、政策障碍与体制障碍等障碍;确立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基本原则,明确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重点,拓宽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渠道,创新民营经济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融资方式,保护民营经济主体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合法权益。
3.面临的问题与障碍及对策研究
3.1问题与障碍
3.1.1观念的障碍。(1) 中央综合部门的观念障碍。对于需要鼓励或需要禁止的行为,有两种方法:一是排除法;二是穷举法,我国管理体制一直用穷举法。(2) 地方政府的观念障碍。在基础设施领域任何民营投资的兴起,受到竞争威胁的首先是当地基础设施领域的国有企业单位。民营投资的效率高于政府投资,这是普遍性的公理,竞争的结果不言而喻,是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失败。这种情况下政府就难以做出公正的对待,民营资本总是处于弱势。
3.1.2体制的障碍。政府是制度设计和政策的供给主体,政府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着各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
3.1.3市场准入的障碍。市场准入是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主要障碍。它包括准入理论的误区、准入观念的误区和准入政策的缺乏等方面。(1) 准入理论的误区。 (2) 准入观念的误区。 (3) 准入政策的缺乏。
3.1.4融资方面的障碍。近几年来,我国基础设施融资是市场发展较快,形成了股票类、贷款类、债券类、基金类、项目融资类,财政支技类六大融资方式。但是这些融资渠道只是对国有大企业而言的,对民营企业的开放度很低。民营经济相对国有经济的融资机会少,规模小、期限短、比重低、品种少、成本高,远远满足不了各类民营企业投资基础设施的需求。
3.1.5自身素质的障碍。由于基础设施产业链条较长,从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到投资回收,需要较长的期限,因此需要一支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和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才有可能逐年收回基础设施投资,由于民营经济自身特性,在资本原始积累投资期采用了个体业主制,家庭制,合作制等管理方式,这是合理的并且在民营企业发展初期发挥了企业组织机制的优势。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这种管理方式就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和束缚,近年来,不少民营企业在提高自身素质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良好成效。
3.2对策研究
为加大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缓解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措施,以消解民营资本的进入障碍,积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我国的基础设施领域。
3.2.1明确投资范围。对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必须明确投资范围。① 制定投资目录。首先根据基础设施的特点对基础设施进行分类,然后像吸引外商投资一样,制定《民营资本投资基础设施指导目录》,对民营资本的投资范围做出具体规定,这样既可以为民营资本指明投资方向,也可以防止垄断经营对国有资本的威胁,还可以防止盲目投资造成的重复建设。② 提供投资信息。政府有关部门通过新闻会、报纸和电台等,向社会提供有关项目的成本和效益的信息,这样既可为投资者提供可供选择的机会,还可提高投资者的信任程度,降低投资信息的成本。
3.2.2拓宽融资渠道。为民营资本提供了明确的投资范围和投资信息后,拓宽融资渠道以提高民营企业的投资实力将十分重要。① 完善银行的信贷体系。各级各类银行应该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设立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信贷部门,制定适合民营企业的信贷政策和管理办法,以市场机制代替行政力量,积极发掘和扶持有前景的民营企业。② 逐步开放针对民营企业的资本市场。在保持国有资本对资本市场的控制和国家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有步骤地扩大对民营企业的股票和债券融资渠道的开放,有限度地开放金融服务领域,包括创办民营银行、民营担保机构、民营证券公司等。③ 建立各类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目前,我国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没有通过基金转化为有效的投资资金,因此应该广泛建立行业发展投资基金和区域性发展投资基金,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④ 积极推广BOT 投融资方式。BOT 方式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方式,是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紧迫而又缺乏足够建设资金的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有益融资方式。
3.2.3完善法规体系。完善的法规体系是营造良好的投资条件、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以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基础。① 消除审批限制,促进民营资本的进入。对民营企业出资建立国家非限制类项目,取消审批限制,实行登记备案制,由企业自主决策。② 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民营资本。基础设施公益性明显,其社会效益一般大于经济效益,为保证投资者的投资回收和投资回报,国家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是必要的。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利益刺激等。③ 颁布政策法规,保护民营企业。目前,我国还缺乏相关法律和政策,往往是地方政府说了算;缺乏规范合理的收费标准,乱收费现象比较严重。④ 完善社保体系,优化民企条件。目前国有企业正在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而在民营企业中却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从而使民营企业从事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缺乏,民营企业的投资活动难以取得成功。因此应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尽快将民营企业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优化民营企业的条件。
3.2.4消除政策障碍。政策综合体现了政府的意图,大力促进和引导民营投资已经成为现阶段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做到消除政策障碍,我认为就应该做到:实行公平的行业准入原则,拓宽民营投资的领域,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更多的行业将对外商开放。在向外商开入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如何向民营资本开放,将民营资本与其它竞争者放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参与竞争,其中应重点引导民营投资进入以下行业:① 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大型基础设施。② 城市基础设施。③ 医疗卫生行业。④ 教育文化事业。⑤ 高科技,高新技术产业。⑥ 金融服务业。
4.国内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实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投资分析
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起嘉兴海盐,南到宁波慈溪,全长36公里。大桥采用双塔钢筋混凝土斜拉桥结构,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使用寿命100年。首次引入了景观设计的概念,设计师借助杭州西湖苏堤长桥卧波的美学理念,兼顾杭州湾复杂的水文环境特点,将大桥整体设计为S型。这种设计既可以保证高速公路车辆通行安全,又能减少建桥对水流的影响,尤其是不会对著名的钱江潮造成破坏。在杭州湾大桥南岸14公里处,设有一个约有两个足球场大小的海上平台,施工期间作为施工平台,大桥建成后将成为提供海中交通服务的救援平台,同时也是一个绝佳的海上旅游观光台。
杭州湾跨海大桥超过沙特到巴林的大桥,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中国民营资本参与的最大基础性项目。杭州湾跨海大桥总投资118 亿元,其中民营企业投资在大桥总投资额中所占比例高达50.25%。据了解,总额过半的民间资本由17家民营企业组建的5家投资公司投入。杭州宋城集团以17.3%的股份成为民营企业的最大股东,其余民营企业股东都是宁波企业,包括慈溪建桥投资有限公司、雅戈尔集团、慈溪天一投资有限公司和慈溪兴桥有限公司等。
基础设施行业过去一直是中国民间资本的,民营资本如此大规模地参与国家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且占据主导地位, 开启了中国民营资本进入国家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先河。工程虽然如此浩大, 但是国家却不需要出一分钱,从而使政府有限的资金用于其他项目的建设。杭州湾大桥融资成功原因之一是项目自身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杭州湾大桥主体工程全长36km ,双向六车道斜拉桥,也是全球最大的跨海大桥,长度居世界第一,它将是目前世界上跨海距离最长的桥梁。工程宏伟、投资巨大、世人瞩目。对投资者将产生无法估量的社会影响和名扬天下的效应,从而为投资者创造宝贵的无形财富。杭州湾大桥融资成功原因之二是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将是连接上海与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区的最快速便捷的通道,它将加强上海与浙江沿海深水良港的联系, 充分发挥上海港、宁波港的作用。它的建设使沪甬之间的陆上距离缩短了120km ,大大缩短了上海与宁波之间原来的陆路绕行距离,优化了交通布局,吸引转移其他道路上大量的交通量通过该桥。项目交通流量大,项目的收费收入可观。杭州湾大桥融资成功原因之三是大桥的建设将使所影响的地区产生较大的升值潜力。项目跨越杭州湾,拉近了上海这个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带的“磁场中心”与其他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加大了周边地区与上海的关联度和紧密度,扩大了上海经济磁场辐射的范围,增强了聚集功能,加速了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国际都市圈的形成。周围环境的变化,土地的升值,开发区的建设,房地产的开发,都将提高整个影响区的经济水平。并且随着时间价值的提高,大桥使用者将逐渐减弱对收费的敏感度。
参考文献:
[1]杨大楷,周晓泽,杨晔,刘庆生 著《中国民间投资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2]张伟 著 《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3]刘戒骄 著 《公用事业:竞争、民营与监管》,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10月
篇10
定位:国家战略实施的
“领头雁”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将以资源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在沿线国家发展能源在外、资源在外、市场在外等“三头在外”的产业,进而带动产品、设备和劳务输出。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资本输出计划的战略载体,通过资本输出消化自身的过剩产能,并以拉动新兴市场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全球增长,从而为疲弱的世界经济贡献力量。
北京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国际交往优势、资本优势、信息优势和人才优势,进一步加强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管理中心等建设,当好 “领头雁”,引I和带动其它省市、地区更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具体来讲,北京应该以其丰富的外交资源、企业总部资源为基础,以资本输出为纽带,以科技创新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为重点,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相关产业转移为抓手,充分发挥北京地区的资金、资源优势,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在多个领域、多个层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省市进行深层次的互通互联。
两条途径:深化
对内对外开放
途径一:对接国外,主要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及重点城市。对接的重点内容包括:以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互联互通;以资本输出为核心的对外并购(重点是能源类企业并购或合作);以技术输出、金融、物流为重点的服务贸易;文化产业输出及文化交流;旅游推介与合作;重点产业园区的对接,如中关村科技园、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可与部分国家重点园区进行对接与合作。
对于北京来说,需要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以向北开放为战略重点,加强与沿线国家和重点城市的对接,并向西向南拓展对外开放新区域,最终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
途径二:对接国内,主要是“一带一路”战略沿线的国内其它省市。对接的重点内容包括: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与合作;一般制造业、区域性专业市场、部分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的转移;资本输出与并购;技术与服务输出;人才培养与合作。
对于北京来说,可以加强和深化与相关省市的合作,加快资本输出,以津冀为重点积极拓展辐射半径,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和园区对接,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构造首都的“高精尖”经济结构。
三个层面:支持各类
企业走出去
在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对接中,要重点发挥各类企业的作用,积极支持企业以不同的方式走出去。
中央企业要充分发挥“排头兵”的作用。具体来讲,中央所属机构特别是中央企业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人才优势、业务优势、资本优势,以及海外投资的经验和渠道,主动寻求走出去,参与沿线国家、地区或国内其它省市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互联互通;通过资本、技术和人才输出,主动寻求对外并购或战略合作,进一步拓展国外市场。
市属企业可以扮演“跟投者”的角色。市属国有企业在资产规模、海外投资经验等方面与中央企业相比可能还有一定的差距,但部分市属国有企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优势同样明显,可以通过“参股”或“跟投”的方式,搭中央企业的船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实施资本并购或产业转移,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同时,构建首都“高精尖”的经济结构。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