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对于社会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对于社会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对于社会的意义

篇1

关键词:基层档案管理;工作创建;开展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7-0149-02

1引言

2015年神农架林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活动,解决基层档案管理突出问题,主要解决档案管理“五有”问题。档案管理“五有”为:有档案室、有档案柜、有档案、有管理制度、有档案员。以此解决基层档案管理物质条件,为基层单位档案管理逐渐走向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化奠定基础。经过1年创建活动,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活动,基层档案实现“五有”,档案管理面貌一新,安全有序,档案编研利用大幅提高。

2确定档案创建对象

2015年3月召开了全区档案工作会,启动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活动。林区林业管理局是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主管部门,履行森林资源管护职责,实行限额采伐;负责国有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及管理工作;负责林业种苗、花卉建设及管理;开展林业科研工作,推广林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负责护林防火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防范意识,落实联防责任,严防森林火灾;负责造林、义务植树、封山育林的组织实施工作等职责。涉及民生项目较多,属涉农部门创建对象。林业管理局下辖6个林场、8个林站、1个林科所,把他们当作创建主体,解决他们在档案管理方面的五大突出问题,确保民生档案的归档、利用和安全保管。

3基层创建对象基本情况

3.1基层单位落实档案管理“五有”

6个林场、8个林站、1个林科所基本落实了档案管理有档案室、有档案柜、有档案、有管理制度、有档案员。

3.2基层档案管理工作态度

大部分林场对档案管理比较重视,安排有统一的档案室,购置了档案装具,制作了归档章、档号章,档案员工作态度比较积极。基本都按照新标准,全面规范了2000年以来的所有档案,档案整理规范整齐;各林场、林站的天保档案管理规范有序,各林站林政资源档案管理也比较规范。

3.3基层档案管理陈列室建设情况

两个有条件的林场先行试点,建立了档案陈列室,实物档案分类整理编号依次陈列码放。

3.4基层档案管理领导态度

在全局档案工作专题会后,各基层单位迅速行动,积极整改,力度较大。有的林场原档案室在办公楼一层,此次按标准,调整二楼领导办公室予以迁转。解决档案室不能在顶层与底层问题,确保档案保管的安全。

4基层档案创建活动存在的问题

4.1部分单位部门对档案工作不重视

(1)有的单位对档案管理领导过问不关注、工作布置不追查、平时检查不问责;也有个别单位档案不整理、不移交,档案搬家无人监管,打破档案码放顺序,再整理难度大;有的把档案室当作杂物间,乱堆乱放,不专业,不整齐,不规范,不卫生。

(2)档案迎检工作不重视。有的单位多年档案不整理,上级检查请人突击应付;有的单位态度消极暧昧,不主动与档案局对接业务,接受监督指导。

(3)档案收集不全面。部分单位房屋买卖、租赁等重要合同协议没有进档案室。

(4)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基层档案有专业档案管理制度,没有文书分类制度。

(5)不注意重点项目建档管理。

4.2档案管理设施、设备差

林场比林站条件好,林站条件差,房子少、人员少、经费无保障,档案室大多阴暗潮湿,不利于档案储存保管。个别单位档案室与仓库合用,档案库房成问题。也有的单位档案室设一楼背阴方位,室内又不具备防潮、除湿设备,除湿机(设备)的普及率只有20%,不利于档案保管。比如,国有林场经济条件好,办公场地充足,不存在档案库房问题。林站实行预算管理,地处乡镇核心区域,地方建设力度大,办公场所不稳定,经济条件差,万事皆靠拨款,档案库房严重不足,能腾挪一个库房相当不易。有的林站使用“万国”品种档案柜,五花八门。无扫描仪、档案管理软件、干粉灭火器、温湿度计等设施设备。

4.3公文管理不规范

部分基层公文管理不规范,印发公文无送审稿、无领导审签、无清样的现象在大量存在,违背公文处理程序。

4.4档案员队伍不稳定

基層档案员均为兼职,专业档案管理知识欠缺,日常培训严重不足,档案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5如何解决基层档案创建问题

5.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利用召开半年工作会议,通报基层档案管理现状,指出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并对档案管理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加强基层单位领导,压实工作任务。把档案考核作为年度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重点抓,把握创建工作重要时间节点。要求各单位、科室负责人高度重视,亲自过问,亲自安排,按照创建要求落实档案室和工作经费,定期督办,确保年度验收。

5.2严格标准,规范管理

一是要切实做好档案的日常收集、整理,对文件资料、照片、录像带、磁盘、光盘等,要统一收集、及时整理、妥善保管;二是要提升保密意识,完善档案借阅管理制度,确保资料完整、齐全、不遗失;三是切实规范涉林专业档案管理。天保、退耕还林、林改档案是局档案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重点和年终考核的重点,天保、林政等科室要立即组织集中清理,按照档案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建立目录柜、张贴标签,保持档案室清洁,确保创建规范达标。

5.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要求各单位加强档案业务培训,举办一次档案业务培训班,邀请林区档案局专家授课,现场指导。

5.4选定样板,榜样示范

选取一至二个单位作创建示范点,驻点指导,对收集的档案进行定性归类整理,建立适合基层林业单位特点的文书档案分类方案,完善林区国有林场三合一制度,积极开展创建工作。

5.5联合检查,深入指导

4月份组织业务人员对各创建单位进行了检查,采集各单位档案管理原始状况信息,掌握基层档案管理动态,下达档案检查通知单,指出档案管理问题,提出整改方案。7月份邀请林区档案局深入各基层单位进行了现场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再次提出整改措施,以检代训。

6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创建活动成果

林业管理局下辖的6个林场、8个林站、1个林科所的机关档案室解决了档案管理有档案室、有档案柜、有档案、有管理制度、有档案员等突出问题,达到限期目标,机关档案管理实现数字化管理,档案管理水平上升到了新的台阶。在年底创建验收中获优秀单位。基层档案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活动培养1~3名素质较高的档案员,完善档案管理基础设施,档案保管环境安全,档案编研利用率提高,充分展示单位形象,发现单位管理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邱功学.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局办公室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创建推进情况的通报[R].神农架: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局,2015. 

[2]王 峰. 浅谈基层林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J]. 档案天地,2017(4):60~61. 

[3]王 丹. 基层林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12):68. 

[4]玛丽亚·坎吉别克. 基层林业站档案管理和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現代经济信息,2013(15):60. 

[5]刘常玲. 基层林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村科技,2011(16):65. 

[6]冷 梅. 林业基层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与展望[J]. 现代农业科技,2011(10):199,201. 

[7]杜小珍. 做好基层林业工作站档案工作的几点思考[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46. 

篇2

Abstract: “was prudent when alone” is the ancient times Confucianist's important thoughts. In the modern society, was prudent when alone the thought still to have the vital significance, first, was prudent when alone the thought and society's development has the significant inspiration and the guiding sense to the individuality value to individual; Second, is prudent when alone the thought to be helpful to the modern people carries on the reasonable appraisal and the understanding again to the morals; Third, is prudent when alone the thought regarding the promotion social morals level,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 to have the great significance.

关键词:慎独慎独诚

Key words:Cautious Alone Being prudent when aloneHonest

作者简介:郭彩霞(1971-),女,河南省医药学校讲师,管理学硕士

一、“慎独”一词的本义

(一)“慎独”一词的本义

慎是看重、顺遂、谨慎、认真的意思。首先,慎有谨慎,慎重的意思。朱骏声《说文解字・坤部》云:“慎,假借为顺。”顺又有重的意思,也就是说看重是顺遂的前提。因此,慎就有看重、顺遂的意思。其次,“慎”字从心,从真,最贴切的解释是现代汉语中的认真的意思。独等同于特,指人所没有而己独有之个性,并且要保证这种个性不要在共同体中因同化而受到伤害或消失。所以,慎独就是认真对待自己的个性,由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能力实现行为的特立独行,使自身的个性、特质都能够真实的呈现出来,而不是按照外界所谓的行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身的个性受到损伤。

由对“慎独”的词源考察可以得知,“慎独”的本义强调的是个体的独特性,注重发挥自己的个性,彰显特性,并不具有道德修养上的意义。但当“慎独”一词被儒家吸取,出现于《大学》、《中庸》时,它不再单单是指注重自我的个性,而是被赋予了道德修养上的意义,成为君子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继此之后,“慎独”思想经过郑玄、朱熹等人的发展,与人性论、理学思想等相结合,成为儒家的一种重要思想,其内涵不断进行演变发展,获得新的意义。

《大学》中的“慎独”是一种经验的道德修养方法,与它的人性论密切相关。《大学》中的慎独的内涵,本质即是诚意,这是超越于个体所在的处境的,是以内心为切入点的,强调诚意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前提,从而将道德真正落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做到独处之时行为的严谨和道德性。《中庸》的慎独是发挥自身个性的一种方法,是通过率性而为实现须臾不离道和行为中正的重要途径,是将善性应用到生活中的一种手段。继《大学》、《中庸》之后,郑玄把慎独解释为“慎其闲居之所为”[3]郑玄的慎独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个体的自律行为,是强调由道德约束走向主体自律,实现无人之地的规行矩步,做到随心欲而不逾矩。朱熹的慎独就是指在心曲隐微之处遏制自己的不当欲望,不使其滋长,从而不使内心被欲望蒙蔽,做到清心寡欲,将人之善性彰显出来,循性之自然,进而实现大道流行。同时朱熹的慎独以诚为前提和要求,要求无论是显明处,还是隐微处都必须慎重的对待自己的内心,遏制不当欲望,不自欺,处处都以诚为要求,于一处不慎,就违反了诚的要求,就不是真正的诚,也影响了慎独的进行。而王阳明认为慎独的意义不只是道德修养上的,更主要的意义在于将良知这个本体推致于万事万物之中,王阳明不是把诚作为慎独的前提,而是把慎独作为诚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二)“慎独”思想的两个侧重点

总之,从“慎独”思想的演变来看,古代“慎独”思想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第一、“慎独”必须以“诚”为前提,“慎独”是由内心的诚实现行为上的不偏不倚的。在“慎独”的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内容中,心理是前提和关键,只有实现内心的诚,才能实现行为的中正,把“慎独”应用到生活之中。第二“慎独”必须以“隐”、“微”为切入点。《中庸》有“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品性越是在隐微的地方,越能真实的显现,所以,君子越是在无人之地越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在明显之处能保持警惕心,慎重对待自己的行为,而对于隐微之地,即闲居之地或是心曲隐微之处,随着道德约束力的减弱,以及无人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道德上的评判,缺乏社会舆论的监督,个体则会放松警惕,使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增大。因此,君子必须在隐微之地同样严格要求自己,使道德化为内心的需求,养成一颗道德心,做到无论何时都能规行矩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只有做到隐微之地行为的中正,才能真正实现慎独。所以,要“慎独”必须以“隐”、“微”切入点。

二、“慎独”思想的现代价值

通过以上对慎独的内涵的分析,我认为慎独思想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的某些思想可被我们所吸取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从而继续发挥其价值。慎独思想不仅是个人进行自身修养的重要理论指导,并且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意义。

(一)“慎独”中个性思想的现代价值

慎独的本义即是认真对待自己的个性,强调个体的独特性,注重将自己的个性发挥的淋漓尽致。另外,《中庸》也强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认为道即是循性之自然,并且提出不可须臾离道来强调认真对待自己的个性的重要性。慎独思想中这种对待个性的态度对于现代社会中个人和社会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一方面,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一个人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靠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等传统意义上的竞争力,个性已成为新型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众不同,鲜明的个性是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个性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性格上的与众不同,它更是个体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体现。社会作为一个共同体,个人在与他人的交流之中往往会受到共同体的行为准则及思维方式的影响,而个体自身的特性则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和损害。因此,个体必须认真对待自身的个性,认识这种个性,保持这种个性,不使它受到损伤,并将自己的个性应用到工作与生活之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现在这个个性社会中凸显出来,超越他人,只有将自己的个性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才能真正的成就自己。另一方面,个性意味着多样性。一个社会的人们如果都能将自身的个性彰显出来,那么这个社会将是一个丰富多样的社会。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4],不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而否定事物的多样性,以一种来否定其他只能走向灭亡。因此,一个社会要想发展,必须注重多样性,提倡个性的发挥和张扬,让不同的个性在相互矛盾中吸取对方中有利于自己的东西,进而进一步创新,获得发展。所以说,社会的创造力,发展的动力都来自于不同的个体自身的特性相互之间的作用。个性的张扬,就是创新的开始。不同的个性,意味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把它应用到工作与生活之中,也就会产生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创意。一个提倡个性张扬的社会,才是充满创造力和发展动力的社会。总而言之,慎独思想中独的思想对于个人成功和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及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启发意义。

(二)“慎独”思想对道德的重视在新时期的意义

郑玄把慎独释为“慎其独居之所为”,在这里,慎独强调的是个体的自制力,注重个体的自律行为。当个体处于无人之地时,所面对的不再是一个由他的各种社会角色所结成的种种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他的身份只是他自我,所面对的也只是他自身,不再具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只是我与我的关系,个体自身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因此,道德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功能在个体面前降到最低,对个人的约束力也降到最小。这时,个体自身的主观自制力就成为道德的替代物,由从道德中产生的自制力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独处之时行为的中正与不偏不倚。并且,《中庸》更是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说法,把道德作为人性善的体现。慎独思想中的这种对自律精神及道德的强调,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个人对道德进行重新定位,从而更好的遵守道德具有重大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彼此之间的坦诚交流越来越少。人们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交往的工具和方式,只是看到道德的工具性,忽略了道德中的人性思考和理性价值。道德不是被看作个体发自本心的要求,只是所处的生活环境要求的一种交往方式。因此,人们不会把道德看作是德性的体现,而只是把它看作是一种工具,甚至是一种虚伪的面具。故而,在无人之地,人们便会把道德抛在一边,不会顾虑用道德来评判自己的行为,甚至做出有违道德的事情。而慎独思想则认为道德是普遍的,它来自于对人性的思考,是有着深刻理论根源的,不只是一种交往工具,而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人性之中善性的发挥,遏制不善的一面的,因此无论何时都不能抛弃,即使在道德的约束力将到最小时,也要由产生于道德的自制力来约束自我的行为。总之,道德是不能抛弃的,它蕴涵着人性的思考,不只是一种工具,人们应从慎独思想中吸取这一观点,重新对道德进行定位,进行理性思考,正视道德的价值和意义。

(三)“慎独”中诚的思想在现代的价值

慎独思想中诚的思想对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价值。《中庸》有:“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5]“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6]而在现代社会中,诚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诚是道德建立的基础,只有立足于诚,道德才有了稳定的基础,才能真正的为人所接受,道德也才能在日常生活正常地发挥其作用。没有了诚,整个道德体系便会崩溃,其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的功能便会失去,从而失去其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功能。另一方面,社会关系也必须建立在诚的基础之上。人与人之间只有坦诚交流,在诚的基础之上建立社会关系,才能实现社会关系的稳定,进而实现社会的稳定。缺乏诚信的社会是不会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关系的。总而言之,诚是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取得人格尊严的基石。我们必须大力提倡诚的理念,鼓励诚信行为,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并且,我们的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以诚为道德支撑的社会,只有实现了诚,社会交往才能正常进行,才能实现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稳定,从而进一步实现社会的和谐。所以说,诚既是个人进行自身修养的关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没有诚,就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

总之,“慎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不断的丰富发展。我们既要分析它在古时的内涵和价值,更要注重它在现代新的意义和价值,寻找“慎独”实现的途径,真正将“慎独”应用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这是我们研究“慎独”的最终目的。

注释:

[1]王媛,徐阳鸿译注.大学・中庸[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128.

[2]王媛,徐阳鸿译注.大学・中庸[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180.

[3]韦政通.中国哲学大词典[Z].北京:水牛出版社,1989.675.

[4]北大哲学系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M].北京:中华书局,2003.8.

[5]王媛,徐阳鸿译注.大学・中庸[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145.

[6]王媛,徐阳鸿译注.大学・中庸[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148.

参考文献:

[1]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篇3

关键词:新媒介;传播;技术哲学;研究思考

其实我们所看见的新媒体,不过是传统媒体的一种创新发展,一种填充,是新媒体论证传统媒体的一种形式。

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假如将新媒体比作为广播、电视、报纸的一种创新,我想这样的创新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新媒体关键在于“新”,传统媒介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是现有形式中某种功能的拓展,并非是对概念、理论的创新,现阶段传播研究成为社会重点话题,第一,移动网络的发展在新媒体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对人们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引起了社会关系的重组进而出现了传播改革;第二,传播研究主要通过拓展研究,例如:“媒介赋权”的自媒体探讨,但是这也只是媒介的功能强化,依然局限在结构功能形式中。这样一来,新媒体中的“新”,在研究中只能作为一种形式材料的新、其实更多的是“翻新”,并非是思想上创新、范式的新。现阶段,传播研究受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传播成为社会的组成要素,成为社会的核心,但是主流传播研究仍然局限在传统的范式中。新媒体成为社会的核心也并非意味着传播研究、传播学走向核心,而是一直以来,传播概念代表着多学科的兴趣表现,这也是发展共识。现阶段的新媒体发展,主要开创了不同途径的研究,进而将互联网发展推向学科热门中,传播学的命题在其他学科中得到了凸显。传播学机遇与挑战并存,关键在于怎样应对,如果不能从现代化的传播角度挖掘创新形式,传播学将会走向学科边缘化。大众媒体研究中,可能出现独立化研究形式。而新媒体环境下,无法改变这种形式,使得传播学将推出历史舞台。

二、技术

大众媒体是一种为善服务,也是一种为恶服务。我们所说的媒介效果,不过是媒介内容对大众的影响,主流传播学遮蔽技术多样化并非是一种巧合。曾有学者说:哲学从古至今将技术放在思维对象之外。从较早以前,技术一直在方法、目的是范围内。简而言之,技术自身并没有任何推动力,直至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形式的出现开始出现转化,在工业发展中只是与社会组织混为一体,技术在哲学研究中也得到了重生。虽然现阶段我们对于技术的认识仍然在目的、方法范围中,但是从工业革命后期,技术实现了创新发展,得到了新的研究内容,这些内容,使得原有的知识分类掌握具有一定难度,从哲学观点上颠覆了目的、方法的技术理论。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技术不能被定义为方法;第三种学者认为:与技术行为相对应的传统行为概念,以对抗技术规范。

交往行为则是一种符号互动。交往行为指的是:与技术规范不同的社会规范:技术规范的关键在于经验的积累,而社会规范在于主体间性。这样一来,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就能够从行为与合目的理性关系进行角度研究;其实,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一方学者从方法范围的角度进行分析,另一方则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分析。二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则是:全部将语言技术转为非自然化现象,就像由人本转向另一种人本的转化。

主体传播学在理论技术上进入一种尴尬局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学术思想是一种原创性的,在不断借助其他学科的关键概念和理论思想,在操作、技巧上作为一种工具的媒介效果。施密特说:由于长期以来缺少深远意义的成果,对传媒作用的研究领域缺少创新,这样一来,就以一种特别的方式阐述,用其因果关系的作用模式进行研究是不可行的。技术观点的单一,两方面造成传播学理论的萧条;第一,割裂社会理论和技术理论的联系。以哈马斯为例:主流传播学的并不多,在主流传播学研究中是一种主导研究体系。传播与人们生活基本关联的面向,在主流传播学范围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另一方面,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新媒体研究多数以多样化发展,逐渐趋于传播核心命题。

三、语言、媒介

把语言和媒介融合在一起,这在主流传播学中看起来较为怪异,但在人文研究中则是正常的。例如:文化学者霍尔,在研究表征问题时提出:语言是一种广泛的内容影响在人们生活中。由此可见,特殊的语言书写系统、口语系统全部被称为“语言”。在不同的视觉形象中,被当做表达意义过程,无论是应用在电子、移动终端、机器上都是其他方式生成的。任何一种符号功能,只有与其他符号联系在一起时才能具有表达意义。媒介、大众媒介都是一种语言、一种象征。霍尔认为:科学证明主义主流传播学预设的语言观念,是一种传统的途径。通常情况下,怎样应用语言表征世界,可以分为不同的形式,反映论、意向性、构成主义。在反映理论中,意义是一种现实世界中的观念、客体、语言是一面镜子,反映真实意义,如同意义一样存在于世界之中。构成主义认为:表征是由语言对意义的生产。在表征中,应用被组织为各种不容语言符号与他人沟通。在语言与实际生活中,没有单一的模仿,或是反映;意义主要通过关系确定。霍尔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研究,凸显了文化分析和实证功能主义理论。其题材――社会、文化、人的主体――并不受实证主义方式的支配。以霍尔为主的文化研究的语言观,凸显了功能主义主流传播学隐藏的重要理论依据:隶属于现代单位的反应论,提出世界在媒介前,世界c媒体是一种现实与反映的关系。这样一来,传播必然会受到主体的冲击。

文化研究提出:表征在我们大脑中运用语言对不同概念的意义的产生。是一种概念与语言的联系,这种联系让我们可以称为“真实”的人、物、也能够想象虚构出人、物世界。所以,语言的作用不只“反映现实”,也是现实的强大力量。文化研究提出的主流传播学预设的“反映论”,在传播学中处于独立地位。

结语:

综上所述,从新媒介通达新传播分析,笔者认为,我们在进行新媒体研究过程中,传播研究不能只停留于主流传播学的功能主义理论体系,需要创新发展。第一,拓展传播含义;第二,新技术的兴起推动了学术思想的中介化转化;第三,现阶段人类社会发展中,传播逐渐是一种社会构成要素。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媒介的转变,实现了学科创新、划分,传播研究正在向着媒体时展,传播学研究范式的构成也正当时。

[参考文献]

[1]孙玮.从新媒介通达新传播:基于技术哲学的传播研究思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

[2]王灿发,马缘园.2014年至2015年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综述――基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论文的分析[J].西部学刊(新闻与传播),2016(05).

[3]曲飞帆,杜骏飞.超越功能主义范式的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以2015年以来的研究文献为例[J].当代传播,2016(05).

[4]齐爱军.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实践范式”转向――兼论对我国新闻理论体系建构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6(34).

[5]周岩,汤建民.中国媒介融合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评价(2006-2011)――基于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的双重视角[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1).

篇4

【关键词】心理和谐 和谐社会 创新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视角从物质生活的满足转移到了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公民心理和谐的概念便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公民心理和谐不但有利于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身发展,而且对于国家经济社会的长远稳定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促进公民心理和谐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一项重要课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公民心理和谐的基本范畴和重要意义

公民心理和谐一般是指社会中的每一个具体成员能够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并科学对待失败、成功、挫折等各种状况的心理健康状态。公民心理和谐的核心价值与科学发展的本质内涵是相一致的,都是以人为本理论的集中体现。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将公民心理和谐作为衡量国民幸福水平的重要标准。随着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不断加速,公民心理和谐也逐渐成为评判社会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代表着政府的工作重心正在发生着转变,即从原来的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转为以发展经济和提高公民幸福水平并重,这一执政理念的变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下,很多地方政府仍然片面地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利益。然而,在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下,尽管城市的硬件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并没有得到质的提升,甚至在有些地方还发生了干群关系紧张和大规模频发的现象,破坏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些地方政府并没有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并没有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片面地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就会得到提高,而忽视了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关键在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单纯地发展经济不但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健康发展,而且还极易造成公民心理的不和谐,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必须在实践中予以高度重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文化水平。心理和谐是提高道德文化水平的重要保证,因为公民只有达到了心理层面的和谐,才能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不至于将自身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相割裂,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公民心理和谐可以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极大地加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公民心理和谐无疑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并逐渐演化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公民心理和谐的构成要素探析

权利义务观念。中国正在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种法律法规得到了全面修订和完善,政府行政权力也在相关法规的约束下进一步规范运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通过法律途径进行个人维权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首要选择。在法治社会中,各项事务的开展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而良好的法律秩序的维护必然要求社会公众具备较强的权利义务观念,切实维护法律的权威,保障法律规定得以真正地贯彻执行。权利义务观念是公民心理和谐的构成要素之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权利义务观念,才能够在法治环境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好地理解社会责任并科学地通过法律标准不断规范自己的各种行为。权利义务观念的增强无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这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而且也可以极大地促进公民心理和谐。

诚信友爱精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诚信友爱,所谓诚信友爱是指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相待,相互帮扶,互不侵害对方合法权益,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和谐相处,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公民的心理和谐既来自于内心的思想认识,也来自于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作为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个体,人必然与周围的人进行着密切的沟通和联系。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社会成员的共同维护,只有社会成员具备了较高的道德文化水平,为人处事以诚相待,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和公民心理和谐。由此可见,诚信友爱精神是公民心理和谐的重要方面,有效地减少社会矛盾和其他不稳定因素,进而为每个人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包容精神。包容精神同样也是公民心理和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应该具有宽广的胸怀,在坚守自己信念的同时包容别人的思想观念,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尊重他人甚至是竞争对手。包容精神对促进公民心理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人与外界的和谐相处有积极作用,从广义上来讲,这里所指的外界不仅包括他人,还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等。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并有相当数量的工作任务需要由团队合作来完成。但是,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分歧,只有具备了包容精神,才能够有力地维护团队的利益,积极化解各种矛盾,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公民心理和谐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公民要达到心理和谐必须正确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即公民和社会的关系、公民和自然的关系以及公民与自身的关系。在这三个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公民与社会的关系,只有处理好公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公民心理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首先,处理好公民与社会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心理和谐要求社会成员必须科学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既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又不能对他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侵害。公民应该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积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进而增强自身的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心理和谐主要源自于成功时所获得的满足感,而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需要自身的努力奋斗,还需要外界的支持和认可,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自身的成功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也正是在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才能使自己的社会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其次,处理好公民与自然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紧张,无休止的生态破坏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必须正确处理好公民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地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环境保护提升到战略高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即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再次,处理好公民与自身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每个社会成员由于自身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社会职业以及的不同,都会产生具有自身特色的思维模式。积极的思维模式可以使公民正确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并最终达到心理层面的和谐状态。而消极的思维模式则可能造成公民自身与他人、社会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升级甚至激化,非常不利于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因此,处理好公民与自身的关系是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公民心理和谐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在已经掌握的社会资源的基础上变换思维模式,产生出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实用性的社会活动。从创新的定义可以发现,创新是一种智力创造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创新活动的进行往往需要多方社会力量的共同支持,同时还需要良好的社会创新环境。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同时人才也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积极培养公民的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战略意义,而这也是与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相契合的。目前,中国正在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科学地认定自主创新才是未来社会经济获得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积极弘扬创新精神,培养大批专业的创新型人才,为科学创新活动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篇5

关键词:“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中国梦”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大学生作为“中国梦”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将“中国梦”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等;将个人的成就与整个社会与民族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一、“中国梦”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大学生处于思想成熟的关键时期,社会中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大学生的心理等方面还未完全成熟,在人生道路对选择方面可塑性比较强,通过以“中国梦”为指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帮助大学生认清社会现实,将自己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以“中国梦”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自觉地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2.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中国梦”的提出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指路灯,具有比较强的现实意义,增强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节点,“中国梦”指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时代的使命,那就是为了我国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梦指出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发展目标,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自觉地将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中国梦”为大学生指明了人生奋斗的方向,具有强烈的实效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3.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思想保证

中国梦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为了实现中国梦,有必要做好中国梦的思想工作,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思想保证。特别是随着各个国家思想文化交流的密切,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日益多元化,这些思想观念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在新时期下需要正确的思想来引领社会的发展方向,自觉地抵御外来不良思想的影响,而“中国梦”是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它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与方法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和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能够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学校可以定期展开“中国梦”的专题讲座,邀请相关专家教授等解读当下的热点问题等,解决学生在人生发展中的困惑和疑问,从而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行动转移到实现“中国梦”上。还可以通过展开读书论坛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通过自己的思考实现对“中国梦”的学习,掌握“中国梦”的内涵和本质。

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

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更好地由对“中国梦”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才能更好地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例如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社区服务,走向社会,帮助社区解决现实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经验具有重要的帮助,这样也能够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化的弊端。目前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不强、社会经验不足等问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3.积极应用新的技术手段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信、微博等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等带来了影响。对于一些关系到学生利益的问题,要通过网络手段进行积极地回应,消除学生的误解,减少不良信息对于学生思想的干扰。

三、结束语

“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人们付出长久的不断的艰辛的努力才能实现。大学生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用“中国梦”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国情等。通过“中国梦”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主动地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使大学生能够直面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不断地奋发有为。在新时期下应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探索和研究,将“中国梦”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徐柏才,崔龙燕.“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1:156-160.

[2]彭晨.“中国梦”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03:74-75.

[3]于作军.浅析“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02:14-16.

[4]张东.“中国梦”引领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5,24:44-46.

[5]陈华.试论“中国梦”主旋律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河学刊,2013,12:141-142.

[6]陈红.“中国梦”全面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

篇6

关键词:孔子儒学;政治思想;认识

孔子儒学产生的背景是顺应当时历史社会发展要求,在当时具有一定伦理思想以及治国学说,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政治思想。孔子的儒学思想经过多年发展在后期有所改变,对孔子儒学思想的认识应该结合当时孔子的思想以及后来演变的儒学思想,并将这种思想放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把握思想的内涵及本质精神,而不是过于拘泥在一些固定历史环境下形成的具体主张和结论。

一、孔子儒学思想的特质及其现代启示

孔子的儒学思想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是具有很强烈的时代印记的,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政治思想,但是由于当时历史环境的约束,孔子的儒学思想中不免会有许多思想在当今看来具有落后性。但是探索其思想精髓,还是对现代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其实和借鉴意义。

(一)孔子的儒学思想中具有现实批判精神

孔子的儒学思想在形成初期十分侧重于社会制度的完善与和谐,也十分重视社会政治实践学说,孔子的儒家学说既参与到了现实政治中,但又与现实政治不能混为一谈,而是保持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并且希望借助于道德方面的理想去转化为现实政治。研究学家认为,在孔子儒学思想中反射出的众多批判性精神都是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一种反抗,表达了人们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改革希望。孔子思想中的批判精神是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出发,既包含了对现实社会生活中人性的负面因素和表现进行批判,也包含了对现存的政治体制和统治秩序的批判。孔子思想中的批判精神不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落后,它会一直存在影响着后世人们。

(二)孔子的儒学思想中具有积极创新意识

孔子儒家学说中贯穿中心的有两个字:“礼”和“仁”。从这两个字中可以折射出孔子思想的创新性,虽然在孔子思想中十分推崇“周礼”,但是并没有照搬周礼的所有思想,而是将自己独到的见解融合在“周礼”中,对其进行适应社会的改造工作。

(三)孔子的政治思想注重社会制度的完善和谐

首先,从人心性的角度看,孔子的思想并没有局限于人的内心世界,而是将所有外在的事物解决都放在了内在的生命和心性上,并引导人性朝着好的方向去转变。孔子思想中强调的“礼”与“仁”相对于当时比较严苛的法学思想对比更为重视社会制度的完善及和谐。但是孔子思想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产物,与现代社会制度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去认识去思想的可取之处,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孔子在儒学思想中体现出的治国思想对我国目前在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以及进一步完善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各项社会制度中起到了积极的现代启示。

(四)孔子的政治思想强调了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

孔子的政治思想与伦理道德思想是紧密结合的,这也是孔子一直以来所推崇的“王者之道”,其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大同和谐社会理想。在孔子是思想中一直强调要“仁者爱人”鼓励成员之间相互团结、关爱,希望天下统治者实行“仁政”。孔子在这些思想以及表达中都反映出了强烈的道德元素,这些积极的部分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的。

二、在发掘孔子儒学思想中现代价值时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注意将孔子的思想传统与现代政治思想理论相结合

孔子政治思想的产生以及应用是受到当时历史环境和条件的影响,是历史的产物,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过程中,我国将西方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过于放大,从而极力强调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以及优势性,从而将两者对立起来,这种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不能沿用和借鉴的。无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具有其强烈的时代背景及历史约束的,但也有其可取之处,因此在借鉴思想的同时应该结合现代政治思想理论,既能正确体现出儒家思想的理念也能实现思想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的现代思想理念。

(二)孔子儒学思想精神永久传承

孔子的儒学思想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经受到了一定的挫折,我国在革命期间也曾经掀起打到孔家店的热潮,但是在一定时期过去后,人们开始重新思量孔子思想所包含的进步性意义,人们开始意识到,对传统文化和思想并不能一味的全盘否定,而是吸取其中精神精华,剔除糟粕落后的思想。孔子儒学中所传达的政治思想虽然产生于封建社会,但其中的精神和内涵仍然值得现代社会去借鉴。

三、总结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时期逐渐形成的一套治国之道,其中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时局具有进步意义,同时也影响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在孔子政治思想中所涵盖的那些积极因素,会以不同的思想表现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政治、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陈桐生.论孔子政治思想的真实内涵——“雍也可使南面”发微[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

篇7

    1 提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目的和意义

    1.1、 提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目的。一方面我们期待能够利用中药现代化的进步空间,合理地把中药成品对于疾病预防与治疗的特殊优点——如治疗效果的优点、低成本消耗的优点以及环保卫生的优点——发挥到最大限度,使国内的生命健康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并为广大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利用中药现代化的影响力把中药企业打入国际市场,提高其在市场中的影响力,进而推动中药界的国际化的发展,为减轻广大人民的经济压力提供助力。这两个重要目的提高了医药界的传承和创新的精神,充分运用了当今科学技术的优点,进一步加快了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速度,从而体现了中药现代化的意义。

    1.2、 提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简单的说,中药现代化的模式是适应国内环境、国际形势以及中药特点的。积极地实现中药现代化不仅是中药医学本身的需求,而且也是在21世纪新兴世界的背景下解决严重的社会健康安全问题和医药企业的发展问题的需要,它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一项造福人类的重要举措。

    2、 创建临床医学的重要目的和意义

    2.1、 创建临床医学的目的。临床医学简单的说就是亲身面对病人的医学,是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的各种专业性学科的统称。其理念是:临床医师通过视诊、听诊、触诊、叩诊以及问诊等临床手段来获得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而通过恰当的治疗措施治疗病人,以使病人的痛苦得到缓解或消除。

    2.2、 创建临床医学的重大意义。临床医学过程本身就是一门把实践与理论相融合的过程,它不仅可以在实践中巩固和验证临床理论知识,提高临床工作者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 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的目的和意义

    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有机结合使中药研究和临床治疗的关系更加紧密、有效,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就两种形式的结合状态来看,它符合了临床-基础理论-临床的模式,反复应用,为以后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当代日渐中药现代化的潮流下,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不仅是未来之星,而且将会大有成就。也就是说,一方面这种融合有利于临床医学对中药的标准型的研究,促进了使中药现代化的优势逐渐融入国际化的临床医学,推动了中药临床的治疗和用药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临床医学上关于中医药学的研制,推进中药临床的新药不断供应,为病人提供更有效、更便宜的新药,达到省钱、省力、省时的目的。下面笔者根据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手段及其优势作简单介绍。

    3.1、 根据临床医学实践时所取得的经验和方法研制中药,体现中药现代化的优势

    我们知道,新中药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优点:药效性强、疗效指数高、安全保障优等。但是以往相关工作者并没有重视中药现代化,也没有把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相互融合的意识,致使中药的研制量并不是很高。近年来,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相关工作者认识到把临床中积累到的经验融入到中药的研制方法中,可以更大程度上地使中国的丰富资源得以被利用,进而研发出更新、药效更高的新型中药。例如,在研发肝病新中药的过程中,有这样三种考虑:(1)根据历来前辈的经验,采取较科学的民间方法研制中成药;(2)根据临床医疗时所获得的经验,发扬创新精神,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验,最终研发出新型中药;(3)根据已经制得的但药效并不显着的中药,经过探索、实践找出新改进的出路。

    3.2、 重视临床医疗中出现的副反应,加以研究,实现中药现代化

    一切药物有益就必然有害,所以临床医师必须重视临床医疗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反应,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实现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系统性的融合,更好地将中医药界打入国际市场,实现全心全意为人类的生命健康服务奉献。例如,对葛根素注射液的副反应进行探究研讨,并明确这种副反应的发生机理,在实践研究中逐渐改善这种副反应的发生率和反应度。然而,由于这种副反应机理的工作开展的比较晚,研制体系不够完善,以及医疗设施的不够完备,致使制约着这种副反应的研制工作的进步。因此,医学工作者应该对中药副反应加以重视,并可以借助国外的临床实例,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共同智慧,为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做好准备。

    3.3、 根据社会的需求,加大对创新中药的建设以及临床医学知识的结合,强化中医药界的创新意识

    社会的进步在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建立完善的新型中药的创新体系和临床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发展的趋向。但是由于这种中药的研究体系并不完善,比如人才的缺乏、知识储备的不足以及设备、设施的欠缺等,都是中医药学的脚步滞留的原因。所以必须加大以上客观和主观等的因素的改革,结合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建立创新型的基础平台,实现中医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知识和实践的融合,以达到医学中一个新的高度。

篇8

【关键词】会计教学;职业素质;培养措施

引言: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对于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经济社会,会计工作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职业素质是包括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情操以及职业能力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素质能力。为了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会计学专业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作为教学的重点,进行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革,优化教学手段,以提升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在未来的工作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一、会计职业发展趋势及其教育定位

现阶段,会计职业的工作内容与方法不断发生变化,已经由传统的手工处理的工作形式转变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财务处理。由于工作形式的改变,对于会计学专业的人才要求也不断转变,需要会计人员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同时,由于现阶段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职业道德要求也不断提高,企事业单位更加看重人才的道德品质,需要具有健全人格,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高端人才。

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两方面的内容,要求专业人员不仅掌握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1.会计教学工作中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1.1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学工作人员面临的诱惑不断增加,社会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要求也不断增加。教师作为学生进入社会的引路人,不仅肩负着传授专业知识的重担,而且对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也承担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给学生传输正确的的职业道德和法律道德规范,对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拥有更好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1.2培养学生的会计学专业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在新的环境下,会计学专业学生应该在掌握基础的专业技能的同时,适应社会的发展,掌握先进的会计学专业技能,更好的进行适应时展的技术。比如计算机软件的使用,编程技能的使用等等。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掌握实际工作,服务与社会工作。

2.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新的要求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会计学专业的发展,对于会计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教师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和职业的人才技能需求,进行课程的设计,保证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而且可以顺应时展要求,更好的适应会计学专业。另一方面,创新是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保证会计学专业的不断发展,会计学专业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穿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力在掌握基本的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其创新能力,不断发展其技术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3.提高会计学专业职业素质的措施

3.1 注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对于教学工作来说,教师是教学工作进行的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其教学活动中的言谈举止,讲解内容,会将自己的情感与自身的品格不知不觉的传授给学生。因此,会计学教师对职业素质的认知、对于职业活动中的判断和处理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高起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注意教师整体素质的培养,不仅重视教师的会计学实践经验和技能,而且注意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与素质。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组织教师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提升教师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现阶段,很多高校教师同时承担着会计工作,在进行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会将其自身的处理经验传授给学生。虽然此类兼职老师经验丰富,对于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但是,学校在进行教师的选择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兼职教学的职业道德与素质,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使其能够传授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思想。

3.2创新课堂设计,进行课程设置改革

首先在整体的课程设计上,学校应该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进行合理的课程安排。现阶段很多院校知识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缺乏相关技能的培训,造成学生职业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其次,教学设计上处理进行必要的技能课程的设计,还要注意安排职业道德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课程改革。结合新课改的课程要求,全面进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时,全面考虑学生各方面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调整不同课程在教学活动中的比例,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3.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在新的培养理念的影响下,为了提高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效率。会计学教师应该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采用新型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设计,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现代的教学理念更加看重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新的教学要求影响下,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更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进行职业素质的提高。教师可以采用案例讨论、情境教学和案例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4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会计学作为一项专业技能教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加的进行社会实践。因此,学校可以采用实训教学的形式,安排学生到校外,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体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其实践能力,更好地完善与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全患理论;学习塑社会;构成,发展

学习型社会是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从基本单位学习型个人的出现到最大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庞杂的工程,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我们在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方面都付出巨大的努力。如果用全息理论来分析、指导学习型社会,定会对其构建有一定的神益。

一、全息理论的概念及其内涵

针对古代人类仅关注事物点、线、面平面思维的贫息思维的不足,现代人类从立体、全面等角度关注事物的整体信息。自1948年英国物理学家伽伯发现光学全息现象以来,全息学就开始诞生。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息”一词从经典物理学引人人体科学,相继出现了全息生物学和宇宙统一论等新兴的交叉学科。目前,全息理论已经在众多学科中被广泛应用,并且越来越呈现发展壮大之势。从字面上理解,“全息”是全部的信息、全部的链接,也就是信息的系统工程。全息不仅包括了全部的信息,而且还包括了透视、全位、睿智、前瞻和超前。全息作为信息的根本性质,使得任何一个信息本身都是全息基元。按照王存臻、严春友的说法,“全息”的含义是:部分(子系统)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包含着相同的信息,或部分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包含着整体全部信息的部分,称作全息元或全信息集。全信息理论就是指将宇宙中万事万物看成一体,互相紧密联系,物质的每一个局部都反映着整体,每一个微小的单元都由全息的特征。立足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分析,个人身上任何局部都包含了自身整体的所有信息;同时,每个人又都是其周围环境的全息缩影。所以,分析任何人类的组织都应当从单个主体因素出发,运用全息理论来理解团队、组织和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目标。

二、全患理论下学习型社会的构成

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来看,学习型个人组成了团队,学习型团队构成了组织,而正是无数个学习型组织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政府等通过协调配合,共同搭建起了学习型社会的架构,故此我们认为学习型社会也是一个全息社会。学习型社会之中存在无数的学习型组织,而每个组织都包含了整个学习型社会系统的所有信息。学习型团队之于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个人之于学习型团队,都是如此。可以说,这些信息中处于核心位置的就是学习型社会的理念,理念统率着各种组织,在各个组织内部都蕴含着全息理论的基本含义。

从学习型社会的构造中,我们可以看出,学习型社会是一个有各种组织系统通过各种联系构成的一个整体,它不仅强调从个人到团队,从团队到组织的纵向发展,而且也强调横向主体间的协调均衡,它们通过学习与发展来稳固相互的联系。这种学习既是个人的学习,又是团队的学习,既是单个主体的发展,又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共同发展。其中,学习型个人处于最低层,他们之间互相合作协同进展;在中层的团队层面,他们互相分工又相互协作;在较高层面,学习型组织的通力合作才构成了理想的学习型社会。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上理解、个人、团队、组织之所以能构成学习型社会就是贯穿于不同层次之中的统一的理念和原则发挥作用的结果。这些理念包括终身教育理念、社会创新理念和人本管理理念等,而其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发展、创新、平等、协调等。从微观层面的学习型个人来说,通过积极主动的终身学习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技能、完善自己的个性。从中观层面来说,学习型团队和学习型组织,通过不断学习,力求创新来获得持续发展;从宏观层面来看,学习型社会,也是通过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社会创新体系促进社会系统的持续发展,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来整合整个社会系统使其能够良性发展,这些理念和原则作用的发挥都是全息理论中全息元通盘协作的结果。

三、全息理论视野下学习型社会的运作

学习型社会是一个要求人人都能终身学习、发挥发展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中,首先要求个人、团队、组织不断吸收新知识、发展技能、完善个性,这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首要条件,从这一点上说,需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学习机制。其次,从学习环境来看,需要社会提供一个宽松的周边环境,保障学习者需求得以满足,这就要求终身教育体系的创建。再次,从现代教育的功能上看,激发人的创新性,实现教育使“人是知识创新和发展的生命之源”的潜在可能性转变为现实可能性,是学习型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这样创新就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应有之义。故此,我们把学习运行体系、社会创新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看作学习型社会运转的三大核心体系。学习运行体系作为保障学习运转的管理方式,保障学习型社会内部所有个人、团队、组织学习机制的建立,并且能使其形成一个有机协调统一的整体。社会创新体系作为评价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指标,对学习型社会的起始目标及最终目标实现都具有直接的驱动作用,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直接动力。

从三大体系的关系上看,三者不能截然分开,而且有一致的目标将其紧紧地结合到一起,同时共同的学习主体则是三者统一的根本因素。从目标上看,学习运行体系多从激发学习者求知欲望出发,通过学习者目标的实现而更多的倾向于学习型社会的协调稳定。社会创新体系从目标制定及其实现的角度注重学习型社会的持续发展。终身教育体系从良好社会环境的角度注重为学习型社会的发展与实现提供保障。虽然说这三个体系的目标各有侧重点,但是它们都是围绕学习型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而展开的,即满足个体发展需求及社会系统的稳定与发展。从学习主体上看,三大体系的主体是一致的。个人、团队和组织既是学习运行的主体,又是社会创新的主体,还是终身教育保障的主体。当然,从上述论述及图中我们已经得知,学习型社会目标的实现,就是由学习型个人、学习型团队、学习型组织的协调统一最终完成的,而其基础与主体就是学习者。主体的学习往往从一个人的盲行中开始产生,他的言行对其他的人产生反应,然后其他的人对此反应做出反应。集体成员开始使用各自不同的方法对事物赋予意义,最终,他们通过和其他成员的交流,逐步取得一致。人们的知识、技能等通过这一经历而急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作为一个主导因素,联系着社会运行体系、社会创新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并且居于三者的中心。三个体系通过各级学习主体的学习,最终实现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十分明确的是,这里的学习主体,不仅包括学习型个人学习,也包括学习型团队、学习型组织中的主体学习。由于主体的学习是处于动态之中,这样就使得三大体系也围绕着主体的变化而变动,始终处于动态的运转之中,为学习型社会的实现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

四、全息理论对我国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启示

首先,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存在的基础,同时也贯穿着学习型社会三大核心体系,维系着学习型社会的运转,并能使其始终处于动态的协调发展之中。当前,传统的“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越发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在知识经济春风拂面的情况下,为了个人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更为了我国创新能力的极大增强,我们应当牢固树立“学习为本”、“终身学习”、“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等新的学习理念,从而最终满足团队、组织乃至社会对学习的需求,真正做到人人能够终身学习,社会终身教育的保障体系极大完善,及早达到学习型社会的预定目标。

其次,大力发扬团队协作精神。个体的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而学习型社会的最终实现则是各个团体、各个组织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的。这样就要求每个集体成员要摒弃传统社会狭隘的个人主义观念、市场经济下歪曲的竞争理念、文人相轻的不良习惯,真正立足于集体的共同发展,国家的繁荣昌盛,从而大力发扬团队精神。这样,作为连接个人与组织基本单位的团队,不仅要大力为成员营造良好的学习机会和条件,并且要大力整合个人学习的成果,使个人与组织融合为一个整体,从而使团队在促进组织学习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

篇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直接反映价值观体系本质,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它是社会主体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对社会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如下三方面: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和社会的层面来讲的,它是现代化社会的建设目标,是从社会价值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基本的体现和反应的诠释,是首要目标。富强从国家层面来说,含义是国富民强,是我国构建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方向,是中华民族历经历史沉淀所提出的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状态和夙愿,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本条件和必要前提。民主,是从社会角度来说,是人类社会目前最积极的形态和诉求。其由社会的精英阶层提出的,追求的是人民当家做主。这是社会主义的灵魂,也是实现国家富强以及社会进步的保障。而文明则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标志之一[1]。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明,是面向多元化思想和潮流的重要支撑。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不可能置身于潮流之外,时刻都会面对其他文化的冲击。如果自身文明比较进步,就能构建民族自信心,有效地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和冲击。而和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一直宣扬的,表现为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等,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对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来讲的,它是对社会未来发展的一种美好展望和理想状态。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提炼,是我们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特色社会坚持的方向和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不受他人和社会条件的干扰,其中包括了人身自由和意志自由,这也是追求的目标[2]。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应该享有特权。公正,就是社会保证公平和正义,这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对于未来社会的期望。而法治则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强制措施,依法治国是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公民的权益不受侵犯,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保证。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从公民自身的角度来说的,是社会对于公民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它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准则,是对公民言行举止的基本判定标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不可能脱离于国家这个层级,首先要将个人与国家联系起来,有了深厚的感情,才能与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想实现国家的富强,就要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要使社会发展和进步,公民离不开社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公民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服务人民和社会,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而诚信是传统文化的要求以及历史流传下来的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对保证社会公平正义是一种软性要求[3]。而友善则强调公民对待他人要互相尊重和关心,为社会进步发展以及国家富强的共同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技工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育不仅是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更应该提升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目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社会多元思想的冲击和碰撞,学校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意义。技工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虽然接受新观念和事物的能力较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对于一些负面思维不能做到辨认和规避。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碰撞的必然需求。无论国家和地区都具有普遍和大众意义的核心价值观,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民族凝聚力,对共同促进国家发展和富强都有积极作用,在面对复杂的外在环境时才能够团结对外,形成战斗力。反之,则会导致社会混乱,其发展和稳定程度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教空间2017年第15期总第468期学生进行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人格,提升道德素养,在复杂以及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坚持自我,不迷失,不误入歧途。同时,只有树立正确的三观,对于一些负面的思想进行辨识,坚定科学,反对迷信,才能培养出优秀和复合型的人才。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技校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客观条件。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一些舆论和思想更加复杂,给学生带来的冲击不容忽视。目前社会普遍存在价值观问题,比如,很多学生功利意识比较严重,心理扭曲,过于强调物质生活的享受,过分关注自我,缺乏爱心和社会责任感。这些问题在社会转型期被无限放大,学生容易迷茫和不知所措。对他们进行价值观教育已经刻不容缓,需要我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进行引导和强化。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现实要求。技工学校的学生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进行分析和研究后,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提出的,对于当下问题的反映都是比较及时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学生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心理状态会比较稳定,能对现实中的问题积极应对,促进学生思想的成熟与发展。青少年作为祖国和社会的未来,充满活力和激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成果接受速度快,能够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利用中国化的成果进行技工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学生道德素质,构建学校精神文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也是客观的要求。因此,技工学校的高层领导应该带头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相关的教育者也应该努力宣传并进行实践。

三、加强技工院校学生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推进技工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和同志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励学生修身、敬业、奉献社会、技术兴国。1.技工院校学生价值观的自我认知、自我提升是基础。我们的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学习、自我提升,没有自我意义上的突破,所有的教育都可能是无用功。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认知,内化到了心灵深处,才能真正达到价值观自我提升的目的。教育者应该根据内外因相互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加强技工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2.技工院校学生特点是突破口。加强技工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以高职学生利益诉求和价值倾向的实际特点为突破口,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均衡发展。如前所述,技工院校学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针对性地根据这些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特有的重技术、轻理论,重经济、轻政治,重私利、轻公益等问题,我们建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使学生深入理解“三个倡导”的深刻内涵,取长补短,对症下药。3.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重要平台。加强技工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发挥技工院校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展示、教化、导向、凝聚、辐射等功能,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展示技工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发展、社会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和丰硕成果,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要加强师生互动,团队合作,改善人际关系。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曾强调,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文化育人的正确方向;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突出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特色。以此为指导思想,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内容上注重以富有时代气息的时尚文化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以意蕴深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来加强人格修养;以催人奋进的革命文化来提升学生精神境界;以内涵深刻的高雅艺术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在这个时期,大量的社会舆论以及多元思想蜂拥而至,不断冲击和碰撞传统思想。由于科技的发展,国际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外来文化正在不断地侵蚀并对现有思想产生冲击和碰撞。由于青年学生接受新事物比较快,对于社会中的一些思潮不能进行辨别和有选择的吸收。面对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对技校的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教育能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对党和政府保持信任,增强技校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强调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在道德、知识积累等方面全面和健康发展,能够成长和发展为社会和国家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黄彩凤 朱逸忠 单位:东莞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志德.技校德育课程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探索[J].职业,2016(17):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