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研讨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阅读教学研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阅读教学研讨

篇1

本次教研活动共分为三项内容:

一、课堂教学观摩

1.晨诵课堂教学。由一小的张老师为我们执教生日送诗《特别的你》。在优美的乐曲中,师生、诗歌相互交融,一起来感受汉语言的美好,从而带给学生精神上的愉悦。张老师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生日诵诗,向我们呈现了一节美好、和谐的班级文化课。在晨诵课的教学方面,张老师给我们起了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

2.写字课堂教学

戚老师的写字教学,从读贴-描红-补白-临写等几个流程入手,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写字,让学生学会正确、规范地写字,从而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引导我们所有的老师要把写字教学规范地引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3.习作课堂教学

于老师的习作教学课堂,为孩子们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学生轻松地学会了习作,并能学会修改的方法,这值得我们所有的老师去学习。

4.不同文体经典作品阅读教学

郭老师执教的《匆匆》,给我们展示了散文文体的阅读教学,以及散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实践。本节课让我们耳目一新。

5. 段的精读方法指导课:唐老师和于老师分别展示了课外阅读方面,段的方法指导与策略使老师们学会了如何对片段进行精讲品读的方法,可谓是受益匪浅。

二、评课、议课

1.观课教师们评课、议课。

2.展课学校业务领导或骨干教师评课。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自主讨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本身就是语言、语言应用和艺术手法的集合体。小学生语文学习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使得他们的语文知识水平难以应对综合性很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更难以有效提升他们的小学语言阅读综合素养。受年龄阶段影响,小学生比较倾向于自主讨论教学模式,同时自主讨论教学模式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意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将自主讨论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相结合,以便借助于这一教学模式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强化自主讨论的必要性

一方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是其他语文教学活动的集中表现和高层阶段,它囊括着语言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这就决定了其内容涉猎广泛性和复杂性,其形式多样化和生动化,单一靠常规性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方法。另一个方面,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兴趣倾向来看,小学生对自由发挥余地大的自主讨论教学模式比较感兴趣,这也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成长天性,只有充分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想法去畅所欲言,小学生才能够感受到自主学习地位得到了尊重和认可,也才会积极地参与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在语文教师的正确性引导下有效增强语文阅读学习技能。因此,这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认识到自主讨论教学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有机引导其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相结合,那么,不仅小学生的语言应用实践技能得到有效提升,而且小学生的综合语言潜在能力也会得到有效挖掘和培养。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强化自主讨论的途径

(一)延伸阅读教材主题以拓展自主讨论

深入对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主题进行综合性剖析,会发现小学阅读教材的编者重在通过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材内容的研读而深化字里行间隐藏着的人文价值和情感导向,从而给予小学生以一种生动又直观性的人生追求引导,这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的应有之义。那么,如何有效地吸引小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并富有成效地实现阅读教学情感目标,这就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采用相应性的自主讨论教学模式,特别是通过延伸阅读教材主题以拓展自主讨论教学模式而展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那么,不仅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得以培养,而且小学生内在强大的语言学习天赋会有力挖掘,最终小学生的综合语文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明显提升。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乌鸦喝水》这一阅读教学活动时,小学语文教师并不引领学生对《乌鸦喝水》这篇阅读教材进行系统而深刻地阅读,而是在黑板上把“乌鸦为什么能够喝水,是否还有其他喝水办法”这一阅读主题标示出来并让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和回答问题,这样的新奇问题就带动了学生想尽快理解阅读内容和寻求答案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进行了一定熟练阅读之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和领悟对这一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和回答,学生一改以往疲沓的学习状态,积极进入热烈讨论中,而后教师让学生举手回答阅读问题,小学生争先恐后进行作答,一下子把阅读教材内容背后的作者写作意图挖掘了出来,他们认为“乌鸦之所以能够喝水就在于开动了脑筋根据问题去解决问题”。显然,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不仅有效地深化了阅读教材内容,最为重要的是开拓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二)拓展阅读教学第二课堂活动以提升语言应用技能

单一依靠短暂的阅读课堂时间来进行自主讨论教学模式,难以全方位地覆盖全体学生进行全面性阅读学习能力提升。因此,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拓展阅读教学第二课堂活动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从而也便潜在地提升他们的阅读综合素养,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采取自主讨论教学策略,以便于学生在自主讨论中语文学习热情得以提升,进而在浓厚和激烈的学习氛围中使他们的综合阅读能力得到增强。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开展针对某一阅读文章主题的“某一问题辩论赛、主题研讨会、阅读知识交流会等”活动,以引导学生针对阅读教材内容的某一有争议的问题和内容进行自由讨论和探索交流,从而以这种阅读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身心学习诉求而拉动他们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最终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把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潜能挖掘出来。

三、结语

毋庸置疑,语文教师利用小学生倾向于自主讨论这一学习特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渗透自主讨论教学模式,是顺应小学生学习兴趣特点的个体性诉求,也是有利开发小学生内在语言学习潜力的高标准教育需求,更是符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的内在客观规律必要性要求,只有小学语文教师采用自主讨论的教学模式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小学生的综合语言学习能力和技能才能够有效地被挖掘出来,进而小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学习能力才会不断得以培育。

作者:赵建霞 单位:甘肃省临洮县龙门镇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王小锋.新课标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29):106.

[2]吴淑燕.新课标下的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学周刊(c版),2014(4):71.

篇3

关键词: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音乐;朗诵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2-0086-01

小学语文是学生在初级教育阶段开始系统性地接受人文课程的开端,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积极的意义。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核心所在。故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本着熏陶学生人文情趣、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语文相关知识的理解等理念,给学生传授知识。语文课程新标准中提到“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务必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课文本身的魅力,更要领会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中心思想及写作手法等。只有这样,才会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实现语文教学课堂所应有的价值。

一、阅读体验过程中使用音乐渲染,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音乐是让人的情感得到升华的工具,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催发人的想象力。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音乐渲染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沉浸在学习的情境中,让他们的心灵与文章产生共鸣,将他们心底潜藏的情感激发出来。阅读与音乐相结合的一个重要优点,在于让学生的听觉与视觉可以相互补充、强化与渗透。在带领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时,我会针对每篇文章的不同风格,选择一些与文章相吻合的音乐或歌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营造出愉悦的课堂氛围,陶冶学生的性情,让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当然,教师不能盲目播放音乐,而是要恰到好处,找准时间。通过视听,为学生营造出与课文基调完全相符的环境和意境,为阅读做出恰当的情境渲染,就能达到学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的目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散文则是艺术中的精品。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优美的散文。例如,在教学散文《日月潭》时,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优美的日月潭风光,仅靠教师的授课是不够的,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播放一些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俗音乐。学生沉浸在悠扬的乐曲中,深受感染,迅速被拉入情境,仿佛置身于日月潭。同样,在带领学生欣赏课外文章――余光中的《乡愁》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写这首诗的基调,我用哀伤婉转的二胡曲《江河水》作为教学的背景音乐。学生通过乐曲,用心感受,加上教师的讲解,就不难从内心感受到作者深深的乡愁。因此,在阅读体验过程中使用音乐渲染,是让学生情感得到升华的一种手段,只有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才会使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更加深刻。

二、加强学生对课文的朗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文章思想

学生思想单纯,好奇心强,性格还处在塑造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让学生感受文学的美妙。更重要的是,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学生可以逐渐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还能让他们在课堂上保持旺盛的精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众所周知,小学生在性格上最大的缺陷是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而通过对课文的朗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大力鼓励学生进行课文朗诵。例如,在教学《福尔摩斯的推断》时,我先是带领学生集体预习,而预习方式就是让学生一起朗读,因为这篇课文的逻辑性比较强,只有具备一定的推断能力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通过朗诵,学生会逐渐陷入到故事情节中,会逐渐理解课文。这时,教师再进行授课,学生学习的难度就会变小。此外,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朗诵的方式进行学习。如《望庐山瀑布》《赠汪伦》《过故人庄》等,这些诗词本身不具备太大难度,学生通过朗诵,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理解诗词的速度,还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相融合,为进一步深入细致地探讨中心思想,打下了基础。

三、强化学生阅读体验后的练习,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拓展

众所周知,入选课文的文章,不论是作者的文笔,还是文章的主旨,以及可读性和鉴赏性,都是非常值得学生学习的。在语文教学中,与其说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如说是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等素质综合发展的过程。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个真正会教学的教师,从不会将两者割裂开来,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授课中,强调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心灵上的碰撞,当学生达到这个层次的时候,教师则应该让学生将感受到的情感用自己的方式表述出来,写作则是最好的表述方式。通过写作来论述,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旨大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拓展。例如,在课文《牛郎织女》中,完成教学任务后,学生依然回味无穷,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于是,我留些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对文章进行开拓性的改写或续写。可以说,在授课中,很多学生其实对文章的一些情节提出了质疑,他们感觉反派人物太愚昧,正派人物太聪明,这不符合事实,等等。据此,我鼓励同学们进行大胆创作,鼓励他们顺着自己的思路展开想象,用手中的笔尽情表达、描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结束语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授课时,采取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阅读 阅读教学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一、创设情境进行阅读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最有表现力的语句,反复推敲,会心悟解。如鲁迅的小说《少年闰土》,作者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的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扫、支起、撒、拉、罩,老师可让学生在班内表演捕鸟动作,在表演中体会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天真、快乐的心理,然后同学发表议论。学生在情境中,动态生成动词的运用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突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三、注重指导学生对阅读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四、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每学年阅读一两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五、改变阅读教学评价方式

新课标中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查和评价,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和自身的全面发展。教师对学生阅读的评价应随时进行,及时评价。阅读教学不能搞标准化,因为学生有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所以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来制定不同的要求,实施多角度评价。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一项主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环节,还是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阅读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应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同时也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素质。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5

关键词: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主体;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37-01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而要培育好一个学生的品德就得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然而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成效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在文章中吸收到了哪些有益的东西,但是如今的现状却是阅读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阅读教学也没有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所以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就如何提高语文阅渎能力这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引导的作用,教师可以纠正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但不可以代替学生去学习,因为学习的主体永远是学生自己,学生只有自己去实践学习,方能掌握阅读的技巧和规律,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教师首先可以要求学生在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其次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最后可以教育学生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二、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计息流无以成江海,厚积方能薄发。叶圣陶先生也讲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语文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率。做读书笔记有一点难度,我们要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进而学会做读书笔记。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因为它町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章。另外,教师应要求学生有朗读和背诵的好习惯,其基本要求是准确、流畅、有感情,这样坚持不懈的训练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好的语感既可以增强对文章情感和技巧的感悟,又可以促使将自我的书面语和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相比照,体会到自己的不足。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不仅万方数据可以锻炼出良好的记忆力,掌握丰富的知识。还可以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语的文化内涵。课外阅读是学生阅读积累的有效途径。教师为学生们推荐阅读的书籍时,不能只有《红楼梦》、《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抑或《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这一类的书籍,还应该为学生们尽可能多地推荐一些能反映现实社会、表现当今世界的新书,做到面面俱到。

三、改变阅读教学的传统模式

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教学尝试

阅读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主渠道。初中是学生形成自主语文能力的重要时期。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另外,阅读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熏陶和积淀,以及培养学生开放的、多元的文化精神,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对以往的阅读教学不断反思,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一、落实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著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阅读技能展开。具体要求:1.美文美读,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2.通过略读、速读等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3.通过精读、默读等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二、加强新课程标准下阅读内容的引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性的角斗场,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阅读内容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做必要的引导。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思维发生碰撞,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为此,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学内容当做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做面,由点到面地拓展阅读。如在教完《春》后,复印朱自清的另一些写景抒情的文章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后背诵出一至两个美句,且写些简短的读后感在班上交流。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人类最富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如在学习《范进中举》后,选取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情节,让学生联系当今的考试制度,通过比较得出优劣,从而懂得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仅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篇7

关键词:语文阅读课;教法;探析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无视学生思维的个体差异,对他们作出划一的指导,使学生“臣服”于教参或教师揭示的文本意义和主题思想,学生丰富的感悟和认知便在同一化和标准化的释义中磨灭殆尽。新课标的闪亮登场,无疑给了教师和学生广阔的驰骋天地,“文章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主自己分析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得,规律由学生自己概括掌握”,这成为阐释新课标的理想境界。那么,教师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

一、关注学生提问,明确教学目标

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提出问题,但却不能及时点拨指导、精心筛选,而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随着学生散乱的提问和思路,热烈讨论和研究。一堂课下来,学生是主体是体现了,但留给学生的只有关于课本的散乱印象,所谓是“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没有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就犹如没有源头活水的涸辙之鱼,只能在自己小小的水坑中挣扎。

语文课文内容的丰富性带来了阅读目标、教学重点的多样性。但是目标的灵动性并不等于目标的随意性和空洞性,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有其定向性,明确具体情况下学生行为的性质和方向、教学的框架和流向。那些目标大而无当或根本没有目标的阅读只能是教师一厢情愿建立的空中楼阁。张友慈老师就认为“虚远的教学目的淹没了近切的教学目标”,降低了教学的价值,只会造成教学的无序涣散,导致学生的认知障碍和偏差。

二、强调师生平等,尊重教师作用

新的教学思想主张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拯救出来。我们也知道,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教学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此便拥有了与教师同等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维技能正处于发展完善时期,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帮助他们不断地深化认识。

孙绍振先生在他的《直谏中学语文教学》一文中明确指出:教师若不能用适当的问题有序地层层深入地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组织起来并引向深入,其结果“不是听任对话在同一肤浅的水平上滑行,就是眼睁睁看着课堂陷于一片混乱”。而传统阅读课堂教学中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努力转换好自己的角色,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是与学生彼此平等的交流互动的对象。不仅如此,教师还必须在主话题课堂上承担起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活动的职责,努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的话题和各种教学方式等影响学生,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让学生享有独特体验、持续发展的权利。

三、巧妙设计问题,做到师生互动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现在的阅读课堂是生成的,多变的,但又必须是有方向的,教学必须预期大致学习结果的出现。因而问题的设置必须遵循教材的总目标,这样的整堂阅读课目标定向明确,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理解和体验,注重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大限度地发挥了师生的双主作用,短时高效地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

语文的阅读教学是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进行,而学生这种理解是以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前提的,需要教师一步步地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对话阅读,让整个课堂的探究活动以一种呈上升趋势发展的线性结构出现。

一个学生随意的提问,一个意蕴丰厚的“带”字,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教学契机,一个教学前预设不了的问题,却给整个阅读带来了多少生机和活力,锤炼了这样一个字,一句话,却也锤炼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记着,学生的潜力有时是教师无法估计的。

总之,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参考文献:

[1] 顾燕,自主成长――增强语文学习能力[J],语文学刊,2008年10期

[2] 周良,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010年08期

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群文阅读 课程建设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每一个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是其中心环节。近几年兴起的“群文阅读”,得到许多阅读推广专家学者和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关注,已成为语文阅读的最新发展趋势。“群文阅读”立足于践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牢牢把握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突破并极大拓宽学生阅读资源的结构和来源,是对传统语文的阅读教学思想的有效补充和重要创新,有利于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发展。

一、“群文阅读”的内涵

“群文”一词最早由台湾学者赵镜中提出,他认为统整课程推动了教师的群文阅读教学尝试,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1]。所谓“群文阅读”,即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2]。大陆名师蒋军晶等人对群文阅读进行了大量成功的实践教学,其中蒋军晶老师上的《创世神话》群文阅读课,引起了各位专家学者和教学一线教师的关注和赞赏。

二、“群文阅读”特色课程建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群文阅读”特色课程建设的可能性

随着知识容量化和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到来,需要人们在复杂的资源中进行信息的自由提取和有效聚合,实现个体的自我建构,从而对人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教学提出新的课题。因此,多文本的阅读教学应运而生。同时,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存在“少、费、差、慢”的问题,迫切需要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主要可从改变阅读材料和阅读策略两方面入手,“群文阅读”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二)“群文阅读”特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群文阅读”是基于语文学科基础上的特色课程,有利于彰显学校的特色课程文化,从而营造书香型校园,提高整体校园文化的水平。另外,“群文阅读”特色课程建设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改变教学理念,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学活力,形成学校良好的教研文化。同时,“群文阅读”特色课程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品质,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吸引他们在阅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三、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特色课程的建设及途径

“群文阅读”是依托小学语文学科而建立起来的特色课程,本文主要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来研究。

(一)师资队伍的建设

“群文阅读”是一个开放生成的阅读课堂,需要教师开阔的阅读视野、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开放的阅读胸襟和灵活的教学机智。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要转变自己的阅读教学理念,除了单篇阅读教学,应尝试多文本的阅读教学。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重视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指导阅读技巧和方法,充分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

另外,除了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和境界之外,教师之间也要相互合作,如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成立专门的“群文阅读”研究小组,为丰满课堂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实践。同时,学校可邀请专家学者或者优秀教师进行群文阅读讲学活动,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研讨,推动“群文阅读”特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给老师们带来更多的经验和启示。

(二)教学内容的建设

“多文本”是“群文阅读”的一个最大外显特征,群文的选择就是依据教学需要,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的一组文本,“议题”就是组选文中蕴含师生可议论的话题,是组选文的组织线索,贯穿选文的始终。议题与选文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决定“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群文阅读”的特殊性要求教师重新认识教材的作用,基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以编者的身份重新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和整合相应的文本,组成一系列以某种线索为组合标准的文本群,以便服务课堂教学。学生也可以参与群文教学内容的选编,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拥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方便为学生提供适宜的阅读教学内容和策略。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设

“群文阅读”教学以单篇文章阅读作为基础,但重点是指导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从而实现个体建构。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粗读略读法,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感悟,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兴趣和乐趣。

教师总结经验和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从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整合信息的阅读策略,不拘泥于单篇文章阅读时的字词理解,培养学生的比较与综合、分析与归纳等阅读能力。另外,要教会学生质疑讨论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参与同学的讨论。阅读不局限于课堂内阅读,还可带动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将课内外群文阅读相结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评价的建设

“共识”和“集体建构”都是“群文阅读”的核心词汇,以参与者的不同意见为基础,关注集体智慧的共享,建构文本的意义,从而达到认可某种理解的共识。“群文阅读”是开放生成的课堂,因此其课堂教学评价也是开放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真诚平等地与学生对话,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的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提出的观点,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交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比较中获得认同和共识。“群文阅读”最终上升为学校的特色课程,需要建立自己的一套评价制度。学校对教师采取鼓励和引导策略,调整对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评价等方面的制度硬性要求,弹性支持教师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尝试。

通过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特色课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学习积累,发展思维,进而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可以说,做好这项教学实践能够为学生学习语文打好基础,也为他们学习各门知识打好基础,为他们一生的发展、一生的幸福打好基础。目前,关于“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理论和实践还在积极探索中,“群文阅读”为阅读教学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关于它的发展需要各方面关注和努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主性;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74-02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主体作用,谈自己的几点拙见:

1.自主阅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语文阅读教学一般的程式都是,老师先讲一段,再让学生模仿自己的思路去分析下一段,把学生变成了老师的复制品,这就抹灭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语文阅读教学的培养性不光是培养学生赏析作品的能力,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有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在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一味地将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强加给学生,是不明智的,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者,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独特体验、个人理解与感受。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些交流讨论活动,给学生自由表达与说话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敢想敢说。而教师则应随时关注学生,及时给予他们帮助与提示。尤其是在学生们进行深入讨论、激烈争论时,教师更需要巧妙点拨,打开学生思维,启发他们思考,让他们有所感悟。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总结与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比如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文中几次写到背影?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在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通过讨论以及教师启发,学生知道了文中四次写到背影(难忘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再现背影),并能基本总结出好的词句。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交流讨论,学生逐渐体会到文章的耐人寻味。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阅读,作为一种审美再造的艺术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同时,一部伟大的作品,总能给不同的人和不同时代的人以不同的美感和濡染,它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和意义。正因为如此,对于作品主题的理解往往不能求得答案的统一。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因循教材和教参,对学生作出划一的指导,这在客观上显然无视于阅读主体思维的个性差异,把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导向僵化与人云亦云的模式和误区。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检验一个思维过程或结果是否属于创新思维的范畴,有三个重要标准:(1)独立性;(2)发散性;(3)新颖性。由此可见,在文本解读过程中,鼓励学生作多元的解读,正符合这三个指标:(1)学生对作品作出的多元性的解读,以其个性鲜明的思维为基础,他们解读作品所得到的意蕴,是他们独立思索的结果;(2)学生们解读结果往往是多样的,从而表现为很大程度的发展性;(3)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解读过程,常常是一种探新的思维活动,学生得到的不同的主题解读,都会无一例外地具有不同的、新的因素,具有很强的新颖性。 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3.阅读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天又要宛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地有价值地利用。中学生的阅读应以达样的目的为出发点:

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自己的弱点,有利于阅读能务的提高。

篇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创造性阅读;阅读教学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1.提高对创造性阅读及其教学的认识

实施创造性阅读教学,教师是关键,但是大量的事实证明,一线的教师对于创造性阅读及其教学缺乏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从而导致教学陷入误区之中。缺乏认识,对创造性阅读教学的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研究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浅尝辄止,会走很多弯路。教育行政部门、各所学校都应承担起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任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专家来校讲座,走出校门参与与创造性阅读教学相关的活动,积淀经验、开阔视野。学校教研部门要引领一线教师开展与创造性阅读教学相关的教研活动,申报研究课题、组织研讨课、组织学术沙龙,使教师在同伴互助的培训模式下快速地成长。教师自己更要潜心阅读有关创造性阅读及其教学的书籍,深入地学习相关理论,了解创造性阅读及其教学的内涵、特点、原则等内容,学习国内外关于创造性阅读教学的模式,积极地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创造性阅读教学的规律。通过成功和失败的课例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不断地进行调整。在学习和研究创造性阅读教学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2.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素质教育本质的体现,是学生发展与社会进步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系上的统一,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否“以学生发展为本”是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在价值观、学生观上的本质区别。因此,牢固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我们应牢记我们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的发展就是我们工作的目的,因此要时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思想、行动的首位。对于创造性阅读教学的研究,首先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正如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所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于教学研究,教师要摈弃急功近利的思想,要把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发展作为工作的目标,潜心钻研和教学。

二、融洽师生关系,创建民主课堂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既成为学生的良师、妈妈,又成为学生的朋友、伙伴。要成为学生的伙伴,课下的功夫要做足。跟孩子们讨论最喜欢的明星、向学生倾诉自己的烦恼、倾听学生的心事、陪着孩子们做做游戏,与学生同悲喜、共欢笑,尤其要格外亲近那些处于学习边缘地带的弱势群体的孩子,摸摸头、捏捏小脸、拉着手跟他们玩,让他们感受到教师无限的关爱,他们就会对教师产生依恋和喜欢,并把这种喜欢迁移到学习上来,把课下的无话不谈转化为课上对学习感受的畅快表达。课堂也就不再会被“尖子生”所掌控,而会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

2.转变学习方式,实施“对话式”教学

新课程提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创造性阅读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而且人人都有一种参与意识,都希望自己拥有发言权和自,教师要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参与意识,“蹲下身来”,以一个学习同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换自己的意见,用平和、商量、研讨的语气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创建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就会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自由思维,积极思考,在与教师、同学的平等互动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感悟,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教师也能随时捕捉到学生思维灵动闪现的火花,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三、采用有效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发展

1.批判质疑,求异求优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学贵质疑,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它的重要特征表现为对认识的独创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就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权威”的定论,善于标新立异,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和主张。怀疑是创新的开始,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勇于追求真理的思维品质,以便获得突破性认识。对此,应提出三个鼓励:一是鼓励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的结论。

2.畅谈感想,交流心得

萧伯纳说得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后就是两种思想。”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思想认识的升华,思维活动的飞跃,而且可以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接受,学会多方位的考虑问题。交流与讨论对巩固课堂知识,启迪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学校的学科教育中,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义不容辞担当着培养小学生们创新能力的职责,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主要渠道。从阅读教学入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人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为专家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海艳.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