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建筑参观实践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内建筑参观实践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内建筑参观实践报告

篇1

关键词:环境工程;认识实习;教学改革;实习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021-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环境专业类的人才。然而,当前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为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很多学校设置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大实践环节。因此,认识实习环节的教学质量不容忽视。本文结合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近几年的教学现状和改革实践,对如何提高实习成效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改革措施和建议。

一、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工程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被公认为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核心。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实践环节安排在第4学期末,学时为2周,构建的认识实习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内容覆盖城市给排水处理、工业废水和废气治理、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等。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企业、聘请一线工程师开设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控制的必要性,了解相关的环境政策等,增强专业意识,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认识实习设置了三个模块:实习准备、集体授课和现场参观。实习开始前,指导老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召开实习动员会。集体授课主要采用举办专业知识专题讲座的方式,邀请不同领域的高级工程师为学生授课,专题涉及废水处理技术、膜处理技术、环保设备和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等。另外,专题讲座根据其主题内容分散安排,一般安排在参观相应企业之前,力与现场实习实现相辅相成的增益效果。现场参观的企业主要安排在近郊,如杭州市七格污水处理厂、杭州市清泰水厂、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等。参观时主要由实习单位技术人员重点介绍具体的处理工艺和流程,以及一些构筑物和环保设备(如沉淀池、除尘器、风机等),使学生了解不同构筑物的基本构型,相关设备的基本知识和应用特性。认识实习的成绩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实习报告(50%)、实习日记(30%)和实习态度(20%),据此评价学生通过实习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专业的理解。

二、认识实习教学实践中的不足

1.实习单位较少,覆盖面有待扩大。实习单位是决定认识实习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时间短、经费少,认识实习单位一般选取近郊企业,目前与我校签订实习基地协议的仅有杭钢、菲达环保、浙江洁华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企业,而杭钢今年已停产,即将搬迁。因此,校外实习单位较少、实习基地不够稳定等问题亟待解决。

2.实习方式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够。目前的实习方式主要采取的是开设专题讲座和集中参观。但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加上均为大班实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效果。另外,企业出于安全、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等方面的考虑,一般只允许对处理设施进行简单的参观,而且诸如曝气池、沉淀池等构筑物正常运行时无法观察到内部结构,学生对现场实际工艺过程很难达到一定的认识深度,参观过程也常易变成“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3.实习指导教师人数不足,工程经验有待提升。目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每年认识实习的学生人数为80名左右,指导教师为3名中青年教师。带队老师要组织安排实习内容和进程,教授专业知识,现场实习时不仅要负责与现场技术人员的对接,还要维持秩序和安全,教学任务较重,容易忽视教学质量。另外,实习讲解时,带队教师尽管能对工艺、原理等进行深入讲解,但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对构筑物或环保设备实体的讲述效果一般,而企业的技术人员由于理论知识上的欠缺,讲解也较难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学生理解掌握的情况不够理想。

三、认识实习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思考

1.建设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丰富实习单位类型。认识实习帮助学生探寻专业兴趣点,注重广度,参观不同类型的有代表性的工程现场,可以使认识实习的作用得到最大发挥。对于已建立合作关系的菲达环保、浙江洁华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七格污水处理厂等企业,应加强联系,力求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同时,不断开辟新的实习点,丰富实习单位类型。近期已和浙江板桥清园环保集团、杭州迈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初步建立合作意向,尤其是板桥清园环保集团,由于其经营范围广,涉及废纸造纸、污水处理、污泥发电等多方面,能使学生对生产工艺、排污环节、污染物的处理情况、生产管理状况等有系统的认识,提高求知欲。这类集生产与三废处理于一体的典型企业,是未来学生认识实习的重点。另一方面,鉴于湿地是环境生态修复的一种有效模式,因此我们积极利用公共社会资源,将西溪湿地和中国湿地博物馆作为认识实习地点,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建立校内辅助实习基地也是解决校外实习地点不足的一条有效途径。校内实习地点具有稳定、省时省力的特点。目前,已在申请的专项资金资助下在校内建设完成了1套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作为校内实践基地之一。另一方面,依托学科承担的应用研究项目,充分利用已有的或拟建的废水或废气中试处理装置,继续进行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这些装置不仅直观性强,而且可操作运行,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实际工程。

2.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传统的认识实多采用单向讲解模式。但实习现场往往噪音较大,加上人数较多,往往会导致“听不清”。为使处于队伍后面的学生也能听清讲解内容,自2014年起专门配置了便携式扩音器和无线耳机接收器,初步实现语音导览功能,提高了现场的讲解效果。还在集中参观过程中设置了互动环节,便于学生提问交流,增强学生实习积极性。

在现有举办专题讲座及现场集中参观认识的基础上,今后拟分别针对已建立的校外认识实习基地录制工程案例视频,并开发制作仿真系统,模拟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此外,专门设置认识实习预习环节,进行大班化的模拟认识实习,即带队老师向学生集中展示工程案例视频和仿真系统,加强学生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可以获得对实习对象的感性认识。现场生产实习过程中,则引导学生通过“沉浸-交互-构想”,将模拟实习的内容与现场工程实体进行结合,强化现场参观实习的实习效果,提高实习质量。

3.以老带新,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青年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新生力量,加强对其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有基本的保证。为此,2014年学科专门推出了《关于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意见》,要求全体教师必须具备6个月以上的企业或工程实践经历。与此同时,还定期组织工程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青年教师进行培训,组织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学习和锻炼,完善知识和能力体系。此外,应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认识实习教学队伍,增加指导教师人数,探索小班化实习的可行性,从而提高认识实习的教学质量。

4.丰富考核方式,强化综合能力考核。已采用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递交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实习态度的评价主要由带队教师根据出勤率和现场互动交流情况进行评价。实习报告的评分中,应更加注重考量学生自我思考的内容。考核方式可进一步多样化,如在现有考核体系中增加实习答辩,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提高表达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四、结语

认识实习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将结合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不断丰富认识实习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郭新超.环境工程专业三类实习的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4):66-69.

[2]殷长龙,刘东.石油类理工科专业认识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19):66-67.

Application and Exploaration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gnition Practice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YE Jie-xu,CHENG Zhuo-wei,CHEN Dong-zhi,GUO Ya-ping

(College of Environment,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Zhejiang 310032,China)

篇2

关键词:中职校;社会实践资源;途径;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4-0073-03

一、社会实践教育资源的内涵

教育资源是指蕴涵了大量的教育信息,能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资源,是社会资源的必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教育资源则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以外、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目标、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各类教育资源。社会实践教育资源一般具有数量的有限性、质量的未定性、类别的多重性、功能的多样性、使用的共享性等特征,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阵地。

二、社会实践教育资源的分类

社会实践教育资源大致有如下几类。

(一)活动资源。即可用于中职学生社会实践并有利于职业教育目标实现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按活动举办空间的不同,有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之分;按活动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专业活动(如专业竞赛、专业实践、专业交流、专业讲座等)、文体活动(如主题论坛、演讲与辩论赛、书画摄影作品竞赛、文艺晚会、球赛、运动会等)、社会实践活动(如主题调查、顶岗实习、勤工助学等)、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义工);按主办单位的不同,可分为党团活动、学生会活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等。

(二)组织资源。即支撑中职学生社会实践目标实现的组织、机构、部门等。组织资源包括团体资源和个体资源。团体资源分校内组织团体与校外组织团体。校内组织团体包括党团组织、社团组织、系(部)或班级组织、后勤与教辅部门以及其他非正式组织、自组织、虚拟组织等;校外组织团体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街道社区村(居)委会、民间组织(国际国内)等。个体资源,包括校内的专兼职教师、师生典型、校友、名人大家、高技能人才、时代模范、历史人物、家长亲属以及校内外的朋辈资源等。

(三)物质资源。即运用于中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各种有形的物质要素的总和。物力资源包括校内的教学设施、校企合作企业、实习实训中心与其他科研场所、文体活动场馆、专业与人文展馆、校园景观以及校外的各家企事业单位、各种场(馆)、自然与人文景观、技术设备等。

(四)信息资源。指在中职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信息的总称。按信息来源不同可分为图书信息、报纸信息、期刊信息、电子库信息、光盘信息、广播信息、电视信息、互联网信息、手机信息、橱窗板报信息、电子屏幕等户外传媒载体信息等。

二、中职校开发和利用社会实践教育资源的途径

(一)以活动为载体,“活化”社会实践教育资源

活动,是教育教学的有效载体,能激活学生内在潜能。结合中职学生年龄特征和专业特点,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是社会实践教育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

1.围绕传统开展职业素养活动。以人文传统教育为主线,以职业实践体验为途径,在传统节日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职业教育主题和特点,开展挖掘传统节日、纪念日教育资源活动。如护理专业开展的重阳节“走进社区,敬老护老”主题教育活动,幼师专业在全县幼教系统举行“六一”节技能展示等均是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活动。

2.依托专业开展职业技能活动。社会活动扩展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资源,把学生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乃至社会。中职校开展社会活动必须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与普通中小学的军训、参观和郊游、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不同,中职校的社会活动除了前述常规活动和顶岗实习、就业调查外,诸如烹饪专业师生参加龙虾节烹饪大赛、旅游专业师生参加开(竣)工仪式等都是中职校所特有的开发社会实践教育资源的途径。

3.服务社会开展公益实践活动。针对社会现实,以所学专业为依托开展多方面主题调查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如汽修专业学生的汽车污染主题调查、土木工程专业的土地开发项目调查与旅游专业的节庆志愿者服务等。

(二)以人脉为支撑,“内化”社会实践教育资源

1.名人引领,提升职业素养。校外热心教育事业的领导、退休教师、优秀企业家、高技能人才、知名人士等拥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社会阅历、创业历程与人生体验。他们的成就及崇高品格,对中职学生具有很强的导向力、影响力。聘请上述杰出人士担任校外辅导员,参与中职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对中职学生的求学、成长、成才等都具有启迪意义。如邀请教育专家作题为“面向现代化的地区职业教育”的主题报告会;聘请市县党政领导担任学校的名誉理事长;邀请优秀企业家、校友等经常来校给师弟们作创业知识讲座;邀请司法工作人员给中职生上法制教育课等。

2.技能为先,挖掘技能人才。挖掘来自不同工作岗位的家长资源是中职校开发社会实践教育资源的途径之一。家长负责第二课堂,经常根据他们的不同的专长给中职学生作一些专业讲座。如在银行工作的家长为财经专业学生作人民币的识别和爱护的讲座,有风筝制作手艺的家长为幼师专业作手工制作讲座等。同时,为了加快中职校技能人才的开发与培养,依托企事业单位和高等职业院校,邀请行业技能大师组建专业技能社团。通过开展技术技艺交流、名师带高徒等活动,让一批技术精湛、专业能力强的学生社团崭露头角。聘请德才兼备的社会技能人才为兼职教师,如聘请本地区富有经验的高级技师担任汽修、旅游、建筑等专业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或专业实习顾问等。

(三)以物质为基础,“催化”社会实践教育资源

1.融入本地多种场馆(所、室),搭建共享平台,开辟人文素养实践基地。根据本地人文和自然资源特色,按照因地制宜原则,与相关单位共建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能提高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如在教育部门支持下联合成立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与本地高水平宾馆共同建设厨师培训基地,与县少年宫共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

2.以企事业单位为研究对象,开辟专业实践基地。中职学生是未来的企业人,走进企业、学习企业、研究企业是中职校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盱眙中等专业学校所在地不仅是著名的“龙虾之都”“新兴轴承之都”“中国凹土之都”“特色休闲之都”,而且工业园区内相关企业众多,开发利用企业教育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依托这些资源建立了西马机床实践基地、龙虾烹饪实训基地、天泉湖旅游实践基地等。

3.引企入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引企入校是一种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能最大化开发社会资源的专业属性。引企入校能实现教场与职场互动,是职业学校开发社会实践教育资源的特有途径。近年来入驻学校的苏州思维沃德公司、南京新正奇有限公司等是其中典范。

(四)以信息为纽带,“柔化”社会实践教育资源

1.基于信息化教学,大力开发仿真实训软件。利用仿真软件构建虚拟社会实践场所是中职校开发社会实践教育资源的空间延伸。仿真软件可以在职业学校内建设企业级全真实训基地,可以实现教学与虚拟企业无缝对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和企业场所。

2.以博客、QQ空间等为媒介,共同利用社会实践资源。QQ空间、博客在网络上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上述载体广泛地搜集各种有用的社会实践资源;另一方面,对这些资源进行内容重组,实现实践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王兰.教育资源配置及优化配置初探[J].吉林教育科学(高等教育研究),1995(2).

[2]傅松涛,张扬.论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1).

[3]孙庆民.关于新时期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

篇3

[关键词]课程内容;发达国家;职业标准;对接方法

高职院校深度内化企业文化就是利用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天然联系,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硬套,而是经过主体的学习、选择、整合、优化等创造性活动,把企业文化中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纳入到高职教育的结构要素中,使高职院校教育处于最佳状态。

一、对企业文化战略地位的认同是高职院校深度内化企业文化的基础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经营理念、社会责任、团体意识、文化结构、企业精神等,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调适、辐射、品牌等功能,并促成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动力,竞争发展的灵魂。现代企业文化在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新思维的浸润下,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高职院校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院校精神是企业精神的前奏,企业精神是高职院校精神的延伸,高职院校在努力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办学传统,突出办学理念,找到传统与现实的支撑点,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学校精神的同时,要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衔接,主动吸纳当代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企业精神文化,真正触摸到企业文化的灵魂。

二、从课程文化上寻找深度内化企业文化的突破口

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合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从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出发,通过市场调研,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人才预测,了解人才需求趋势,由学校专家、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及企业家组成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为学校老专业更新、新专业设置出谋划策,确保专业设置的新、专、精,使其顺应人才市场需求,贴近企业发展。调整专业的外延和内涵,创建新专业,改造老专业,始终使专业建设处于动态发展中;同时结合自身优势,建设一批品牌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技术人员有不同的要求,如经营类企业要求技术人员具有市场、创新、诚信、竞争理念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机电类企业要求技术人员具有办事精准、思维严密、技术熟练等特质,因此各专业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把相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不同素质要求贯彻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职业养成教育。

校企共建符合先进企业文化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职业岗位的多变性以及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加强课程的整合,适应岗位变化,动态开发课程,不盲目搬用别人的课程模式。如潍坊工商职业学院,校企双方根据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和规律,按照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职业道德、职业健康、安全教育等素质教育内容贯穿教学全过程,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称之为“3456课程体系”。在此过程中,22个专业共置换课程57门,其中48门课程由企业承担教学,95%的实践教学类课程由企业兼职教师担任。课程体系的优化极大促进了学院课程建设的质量和层次,校企合作共建了80门院级精品课程,3个省级联合课程群,9门省级精品课程。开设大学生职业素质训练课程,培养未来职业人的企业文化素养。以满足职业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为目标,任务驱动为手段,项目为载体,师生、企业人员共同参与,将普通话、心理学、社交礼仪、就业指导、管理学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制定学习情境,布置训练任务,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训练模块可以包括自我认知、沟通表达、体能意志、创新能力、情商管理能力、社交礼仪、择业求职能力训练等形式多样的课堂训练和课外拓展训练。如应聘面试训练帮助学生了解创业文书基本格式和面试礼仪,准确收集与整理求职信息,写作自荐书,掌握社交礼仪,恰当地推销展示自我;产品营销训练了解产品策划及营销的相关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服务意识;为企业制定规章制度的训练使学生深感制度文化的重要性。种种训练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企业文化素养。

三、校企管理互融,在制度与行为上深度内化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引入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化的管理制度与实施办法,建立企业仿真管理平台,把制度文化引进班级管理,将文化建设与行业精神相结合,建立覆盖面广,深入师生观念的质量管理体系。一是在实习实训环节营造企业氛围,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如把实习实训教室打造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员工,统一实训服、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等;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严格按照安全操作流程和操作规程上岗;采用企业模式的师徒制,让高年级学生担任教师助手;每项实习结束进行技能鉴定或职业资格认证。二是把5S管理,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用于实训车间的管理,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凡事认真,革除马虎之心。三是引入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编制教学质量手册、教学管理程序及执行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规范学校内部管理;建立信息反馈系统等优化教学质量的管理体系,强化职能部门的质量管理功能;建立实训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实训教学质量管理。四是借助管理学中的CI(也称CIS,企业识别系统或企业形象战略)理论,培育院校文化。良好的文化行为与管理常规相结合,由浅层向深层,由外化到内化,从学习、工作、生活、娱乐等多个方面建立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

四、教师与企业员工角色融通,是保障企业文化深度内化的重要因素

完善教师聘用、培训制度。除了每年的事业单位人才招考渠道外,从企业引进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也是必要的;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工作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立示范性高职院校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承担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任务;鼓励校内教师有计划、深层次地融入企业的管理层和专业技术层,参与企业科研,共同承担和负责企业的管理创新、技术改造或产品更新工作,提高教师企业文化素养。聘请行业精英兼任专业教师。行业精英掌握该行业的最新资讯,并且对其企业文化理解深入、透彻,聘请行业精英兼任学校专业教师,既能给学生带来专业发展方面的前沿信息,使学生对企业文化感同身受,又能促进院校专业建设,不同职业背景的教师还可以给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并且激发院校专职教师的企业参与热情。选聘优秀企业家做大学生校外兼职辅导员。大凡成功的企业家都具有企业家的鲜明特质———求实、务实、扎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踏实的处事风格,解决生产、供应、销售、管理、财务等问题所必需的系统的知识素养,坚毅与理智的性格,冷静的头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豪气,较强的分析、决策、指挥、协调、用人、开拓能力。事实上大部分企业老总及其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精通企业管理,善于塑造企业文化,同时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了解大学生的优势和劣势、长处与不足;而且,优秀企业家本身就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可以成为高职学生的榜样和偶像。把优秀企业家聘为大学生校外辅导员,可以让学生接受最直接、最宝贵的企业文化的影响。

五、以活动为载体,搭建校企文化交流平台

借活动促交流。聘请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毕业生定期不定期地回母校分享他们的创业体会和经验;举办优秀企业文化展示周,邀请优秀企业到学校进行企业文化、企业良好形象展示;鼓励支持企业承办命名或冠名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科技文化节、校园开放周、校企合作洽谈会、创业者报告会、学生技能汇报展示会等活动。还可以将校园文化活动办到企业里,从简单的学校搞活动商家出赞助,到商家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场所和各种技能培训,使校企建立起全方位的交流平台。院校建筑、景观布局的文化展示。很多高职院校的建筑融合了企业文化的现代元素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元素,并追求模块化、功能化、人工化和高效便捷,体现了企业文化的时代特征。校园的教室、雕塑、围廊、花园都可以营造专业文化和科技文化彰显的企业文化空间,在校内建设具有企业生产、经营和服务氛围的实习车间和实训教室,同时,要重视学校文化识别系统,像企业突出行业特色、职业特色那样,突出学校品牌和专业的文化内涵。关注工业贸易举办的各种博览会。

工业博览会、汽车博览会、机械博览会、世界博览会,还有一些社会文化设施,如航天博物馆、科技博物馆、奔驰汽车博物馆等,也是学习、传播企业文化的重要场所,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际参观或者视频观赏吸纳其中的文化精华。如世界博览会的历史,就是一部近代人类经济、文化、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的历史,预示了世界发展的方向。2015年10月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刚刚闭幕,“滋养地球,为生命加油”的主题,使加强食品保障、食品安全和促进人类健康的国际合作成为世界的中心议题。文化艺术产品和宣传媒体等也是弘扬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歌曲《劳动者赞歌》《中国梦》;电视纪录片《舌点上的中国》;电影《创业》;五一特别节目———时代楷模,劳动礼赞。这些形式各样的作品礼赞劳动者、礼赞劳动,弘扬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文化。

六、基于校企无界化合作的企业文化深度内化模式

无论是日本人“企业眼中的教育”,德国人“企业手中的教育”,还是新加坡的“教学工厂”,都说明世界上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已成为一种普遍形式。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渗透,院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和攻关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工艺技能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院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合作模式。院校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管理、营销、咨询服务的同时,可获得有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专业建设提供现实依据,并且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等提供保障,这是深层次合作,无界化合作。

高职院校与企业战略对话,是深度内化企业文化的破冰之举。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直接见面、对接洽谈,搭建深度合作的稳定平台。潍坊工商职业学院举办“东部校企战略合作论坛”,努力推动地区企业与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建设、师资设备资源共享、员工双向交流培训、产品工艺技术协作等领域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确立长期稳定、畅通、共享的合作机制。新郎希努尔集团、北汽福田诸城汽车厂、中国得利斯集团、山东诸城对外贸易集团公司等19家知名企业成为会员单位。校企合作做到了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性,向紧密型、深层次发展。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潜移默化中深度内化企业文化。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实体、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努力争取零距离对接,真正实现校企互融互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有机结合,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在院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交流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育人空间和更优良的育人条件,学生在校园、企业及社会多种文化环境的协调下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学会做人、做事、增强社交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全面素质。

合作模式具体体现为“三化”“四结合”,即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院校与企业相结合,教学过程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企业文化在校企之间这种全方位、高深度的合作基础上,水到渠成、潜移默化到高职教育中。如潍坊工商职业学院与诸城市昌达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联合省内外25家数控装备企业,共同组建了“数控装备产学研一体化联盟”。该“联盟”集教学、研发、生产、实习、培训、售后服务于一体,全面实施“设备人才同步制造,产品服务捆绑推销”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截至到目前,运用这种模式培养的2600多名毕业生,有36人被机电科技研训中心留用作技术研发人员,2100余人赴苏州、无锡、常州等联盟单位工作,其中70%已从生产岗位成长为单位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培训人员,30余人成长为企业高管,职业成长率大幅领先于同期同专业本科毕业生。《中国教育报》以《设备人才同步制造产品服务捆绑推销》为主标题对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专题报道。共建职业化的实训基地,是有效深度内化企业文化的主渠道。

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是针对行业或岗位的技能培养而设立的仿真或者真实的工作环境。院校领导要积极走访企业,咨询专家教授,依托规模大、技术强、管理先进的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或科研试验基地,优化资源配置,实习实训基地形式上强调技术的工位性,运作上讲求职业性,校内外结合,使校内实验系列化、校外实习实务化、实习单位基地化。通过对设备的动手操作、产品制作、项目试验等一系列模拟或真实生产,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对新技术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团队协作完成训练项目,培养协作精神、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等综合素质。职业化的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了无界化的校企合作,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置身企业文化中,真切、客观地体会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要求尽可能地利用社会企业的资源为教学服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使深度内化企业文化成为主动诉求,我们思考和研究这个课题,无论是对培养能够尽快适应企业所需的职业人的全面素质,还是建立科学、高效的校园文化体系,实现高职院校健康、稳定、长远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春花.从理念到行为习惯:企业文化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李来旗.大学生职业发展与素质拓展训练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韩卫宏.企业文化职业素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程琳.中小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对接的探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余祖光.先进工业文化进入职业院校校园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2):5-10.

6.雷久相.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要求[J].职教论坛,2010(12):57-59.

7.韩佳泉,刘欣凯,隋玉林.国内企业文化研究综述[J].黑龙江电力,2005,27(3):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