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

篇1

一、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

新课标的要求下,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是必然趋势。小学语文教学不能教学科研相分离,教师应该把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都纳入语文教学科研中来,通过语文教学的过程来不断地发现问题,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问题,在努力研究与实践过后通过教学过程不断地检验科研成果。新型教师必须提高对科研的重视,将教学过程作为科研课题的来源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只有如此,才能够保证教师的教学过程得到不断完善,实现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

二、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具有创造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教材,同时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有意识对其进行着重深化的讲解,以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作出深刻的理解。教师要把握住教学的目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问及的问题做出总结或者有针对性地提前设计课堂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满足以上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具有创造性,即在不偏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材做出延伸,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应该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演”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当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设计工作,同时要以了解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来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教学的步骤来确保课堂教学开展的流畅性。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总结重点和难点,并设计出合理的提问来引导学生,同时教师也可以尝试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来实现对学生情绪的感染,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重视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教学语言是否具有感染力也直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最终的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重视语言美。教师应当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为学生做好榜样,在教师的语言表达中要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感召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熏染中养成谈吐文明的习惯,并在教师语言的魅力下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感情与道理。同时教师应当重视自身口语的熏陶力,即在教学语言表达的口语方面要实现条理清晰,并且具有亲和力,使学生不仅能够在教师有序的口语表达中受到启发,同时能在具有亲和力的口语表达中建立与教师和谐的关系。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演讲素质,即在语言表达合理的基础上善于利用自身渊博的知识,通过内容的扩展、表情的变化、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肢体语言来感染学生。

篇2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语文 教学 新模式

【中国分类法】:G623.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同样强调教师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创新,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学习氛围;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全新的课堂氛围,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制约课堂氛围的要素很多,比如教材、教师、教法、学生等;但是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只有通过创造的性劳动,才有可能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发挥其应有的主导功能。教师在创造良好课堂氛围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1、教师应调整教学心态、以全新的面貌投入教学

学生学习的情绪受教师教学的心态的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心态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保持教学时最佳的心理状态。应认真仔细地做好教学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学各主要环节能历历在目,做到教学内容适度、教学过程清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课前准备充分,是教师形成教学最佳心态的重要条件,这也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自信心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全身心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心无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表情、神态、手势动作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学习知识的高尚情趣。只有教师教得投入,学生才能学得专心,良好课堂气氛才能顺利形成。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发挥教学机智,妥善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与此同时,教师要提高对不愉快心理的控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最佳的教学心态,才能以全新的面貌投入教学。

2、适应新课标要求、构建全新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是否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的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教师角色的转变的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破除“师道尊严”的古训,变强调学生尊重老师的单向要求为师生互敬的双向统筹,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坚决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权威型、专制型的教学旧模式;构建全新的伙伴型、合作型关系新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努力创设民主气氛,实现民主地对话、交流,呈现一种商讨式、和风细雨式的良好师生关系氛围。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用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用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用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重塑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形象。只有改善了语文教学中师生不和谐的关系,才能打开学生情感的阀门,形成良好心理氛围,调动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也才能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目标。

二、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

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着手,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教学技巧、态度和语言创设一种和谐、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恰当的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1、用新手段激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在当今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信息化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那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信息化条件下的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写景散文类的课文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大自然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大自然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大自然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2、注意课堂细节新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长期的应试教育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满堂灌的课堂上,教师唱着独角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课堂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教与学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就会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中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这样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能够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要实现适应新课标要求构建全新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总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总结,并形成良好的经验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申小龙《文化语言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

[4]《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篇3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困惑 解决困惑 尝试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我们共同的感觉是困惑大于收获,教书大于育人。这让我们每个老师都感到非常痛苦,我们的集体备课几乎每天都在进行,调整的意见与建议也是工作中每时每刻的命题,在集体的思考中,我们也做出了一些解决困惑的尝试,尽量将语文教学工作引向符合语文学科的正轨。下面就将我们的困惑与我们的一些解决困惑的尝试做一些简单的说明。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课的正常时数是每周四节,必修内容应该是四十个教学时数完成一个教学模块。36个学时学习,4个学时考试。而我校则安排了每周6节教学课时,1节语文辅导,并且为了新课标的顺利进行,原本开学后进行的军训也已提前到暑假完成,可是我们的必修一仍然完成得很粗糙,仅仅是因为有长假吗?我们在集体备课中总结了形成教学时数与教学内容的矛盾形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

一是学生刚刚升入高中,教材将学生的已有水平设定过高。譬如必修一当中的大量长文教学在以前的老教材中比较少见。尤其是文言文中《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两篇的教学在我们的教学中各自都花了一周的时间,如果按照新课标教学建议中的教学时数来教,我们必须舍弃对学生(尤其是高一新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紧接着的《记念刘和珍君》和《包身工》篇幅更长,时代背景复杂,理解困难,如果我们教学中一味求快,恐怕学生连将课文读一遍的基本习惯都丢掉了。

二是学生的初中时代的“新课标”并没有形成固有的技能。我们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习惯更是大相径庭,这些都给理想化下的新课标教材教学带来了难以跨越的鸿沟,产生了令人痛苦的“教书就是教教材,赶课赶到人麻木”的教学现状,然而学生的学习现状要不要关注?如何关注?

三是教学目标的定位在教材编订上过于泛化。例如必修一的诗歌单元在配套的教学目标设置上为“意象与情感”,但是,如何理解诗歌的情感一直是诗歌教学中较为困难的一个知识点,如果只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很容易,可是,学生的技能有可能并没有生成。

针对在新课标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这些困惑,我们积极思考,展开广泛讨论,做出了一些尝试,有些能看到结果,有些则还要将评价权交给时间。

1.舍学案存个性:我们虽在炎热的夏天让每位高一的老师辛苦编写了必修一的学案,但是,开学后我们发现,学案的编写并不能适应我们的教学,我们主张将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打通分配,各个击破,然而,学案的设计者的思路可能会给每个老师的个性课堂带来阻碍。另外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对学案的定位也有偏差,学案的习题量过大,题目略显陈旧,发放也不够及时,没能起到学案应有的作用。于是,我们果断弃用,将使用权交还给诸位老师,有利则用,无用则弃。我们统一认为,学校传统中的“一课一得”是与新课标精神不谋而合的,不必对已有事物亦步亦趋,更不必生搬硬套。

2.整合教材应该更大胆一些。针对新课标教材的新体系、新思路,我们要找到更符合我们的学生学习需求的新的教学思路。我们对必修一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在必修二的教学中我们在确定教学统一目标的前提下,将教材整合的权利交给每个老师,教学顺序与教学时数不做统一,但是必须完成必修二的教学总体目标。譬如有的老师将现代散文单元与古代散文单元进行了整合,有的老师则按照时间顺序对教材重整。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地位得到了体现。

3.更尊重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不论是多么堂而皇之的教育理论,只要高考不废除,就必须遵守考试定成败的游戏规则,在教学中,我们每位老师都尽可能尊重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譬如,针对字音、字形必须多反复的学习需求,我们有的老师设置了常规作业,有的老师多听写,多检测。针对散文阅读的难点,我们的老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光读,而且练。从语文学科的规律出发,找到更符合语文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

篇4

一、障碍的形成

形成以上口语表达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语境限制。由于陕西理工学院教育实习基地学校多是县、乡镇学校,学生的地域性非常强,因而绝大多数学生基本没有学说普通话的语境。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场合用来交流、沟通的工具几乎都是本地方言。而且,其中一些地方的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距离相当大。与此同时,在一些方言区,人们对学说普通话是非常抵触的,宁愿无限度使用自己的方言,而无视民族共同语言的使用与发展。在此语境里自然形成了学生互不相同而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纠正的系统性方言语调。

2、语文教学自身存在问题。受应试教育这一整体性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中小学语文教学多年以来一直是重“文”轻“语”,即注重“听”与“写”,忽视“读”与“说”:注重篇章结构和意义的分析,以及词汇、语法的解释和学习,忽视口语表达中的声、韵、调的运用与尝试;注重下笔千言的训练,忽视出口成章的培养等等。“语文课似乎只管培养‘读书万卷,下笔千言’的书生秀才,至于学生的口头表达的木讷拙涩,期期艾艾,罗嗦颠倒,词不达意,却似乎不在语文教育的职责范围之内”。

3、传统观念所致。中国历史上尽管不乏因口才出众而流传千古的人,但崇尚沉默与无语,更是根深蒂固的一种文化心理。诸如“沉默是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大智若愚”、“言多必失”等等格言、成语,就被很多人作为座右铭而信奉、恪守。在缺乏民主、平等、自由的中国古代专制社会,作为一种生存哲学,它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深刻性和合理性,但是当这种观念作为一种民族心理和性格而不断积淀、传承时,不仅造成了价值判断上的误区,而且导致了国人在整体上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偏低。

二、消除障碍的对策

1、改变语文教育教学观念。语文教学必须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水平作为重要的教学目的。对此,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这是对语文教学自身的真正回归。为此,各中学及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自觉并切实改变语文教育教学传统观念。

2、提高语文教师的口语表达水平。语文教师自身口语表达水平的高低好坏对消除障碍、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语文教师的口语表达具有示范性,良好的口语表达不仅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感受语言之美,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只有自己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水平,才能更敏锐、更准确地发现和捕捉学生在口语表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予以有效指导。

篇5

关键词:古典的视角;诗意;语文课堂

诗意语文课堂是难以用理论性的语句进行定义的,但在笔者看来,诗意的语文课堂是由学生、老师和教材组成的,三者相辅相成促进了诗意语文课堂的形成。老师与学生在进行教材解读过程中发生的碰撞,给予了老师审美的启示,给予了学生创作的灵感,正是在这种碰撞之中产生了诗意,所谓的诗意并不仅仅指优美的辞藻,它可以是任何让你感到内心温暖和有所触动的东西,诗意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会让你感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动我们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定义为诗意。可见诗意的语文课堂就是运用高尚的精神感动学生,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这种高尚的氛围来源于教材,诞生于师生的交流。另外诗意语文课堂要求师生应具备善感的心。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定要善于启发学生,挖掘学生内心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文章有所感,有所思。

一、创设诗意语文课堂的意义分析

1.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需要诗意

通过对语文课堂的深入调查发现,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呆板,缺乏创新力,学生没有进行语文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凡是了解孔子教学特点的人都十分羡慕孔家学堂,孔子的学堂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感受到如沐春风。然而当下应试教育大行其道,让语文课堂的教学变得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再充满激情。这种缺乏生命力的语文教学需要汉语言文化的诗意精髓,需要诗意精髓来增强语文课堂的人文气息。

2.新课标需要诗意语文课堂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育应该具有审美力、诗意、充满情趣。语文作为一门展现民族人文关怀的语言艺术,应该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内心情感需求,这也是实现语文教学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只有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精神元素,才会让语文教学迸发出无限的能量并满足新课标语文教学的要求。另外新课标采用的教材大多是一些兼具巧妙构思、细腻情感和优美辞藻的文章,在运用这些优美文章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可以给予学生很大的创作空间和想象领域,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3.诗意语文课堂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发展和谐社会的今天,由于受到工具主义和科技理性的冲击,人们在生活中更加关注市场价值,而忽略了人文价值的重要性。学生的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诗意语文课堂的开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创设诗意语文课堂的对策

1.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创造诗意课堂

在进行诗意语文课堂的创设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功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诗意语文课堂,教师就要不断地进行文化知识的汲取,进而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累,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提升综合文化素养。在进行诗意语文课堂的创设过程中,语文教师不能盲目地增加诗意课堂的表面热闹,表面的热热闹闹只会让学生一时感到快乐,而在快乐散尽后什么也没有给学生留下。所以诗意语文课堂的创设要运用无痕的诗意进行填充,老师要拥有一颗淡泊的心,减少对课堂效果的刻意追求。如,在进行《第一次抱母亲》的授课时,老师可以采用平平淡淡的语气,以及自身的深厚教学功底,简单的教学设计,用自己的情感塑造诗意课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语不成声,潸然泪下,进而达到语文课堂诗意教学的目的。

2.创设诗意氛围,启发学生诗意思维

首先,通过想象进行诗意氛围创设,在语文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诗词,让学生在体验诗词魅力的同时插上想象的翅膀探索教材的“空白”区域,填充教材的遗漏,实现语文学习与诗意的紧密联系,实现语文课堂的诗意化。

其次,通过多媒体设施进行诗意氛围创设,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可以运用动听的音乐、多彩的画面,为学生清晰而直白的表现诗词中事物特点和风景特色的同时创设符合新课标教学的诗意语文课堂,让学生在领略特定诗意和意境的时候,产生属于自己的诗情。

最后,采用美文阅读实现诗意氛围创设,在阅读优美文章时学生会被文章的美感所吸引而达到忘我的境界,并在阅读美文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在大脑形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感受到诗意的真谛。为此可以采用阅读充满诗意美文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心的诗意,让学生自己领略诗情。

在创设诗意语文课堂时,语文老师要从古典的视角增强自己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运用淡泊、高雅和从容的情怀应用汉语言文化,将汉语言文化的诗性特质准确的应用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实现满足时展要求的诗意语文课堂的创建。

篇6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3―0093―01

新课程理念突出强调了大语文教学观,密切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以此为契机,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学习不能仅限于书本,而应在社会生活大领域中学习语文。

一、利用媒体学语文

每个学生都有看电视、上网的喜好,而且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学手段的运用”,“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这些是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见。我们地处农村,学生学习资源短缺,视野狭窄,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经常提醒学生在看电视过程中学语文,电视剧中人物精彩的台词,曲折离奇的情节,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都有必要学习。根据学习的要求,适时要求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请他们帮助监督,还要求学生将资料打印出来,以与大家分享,如“探索月球奥秘”和“追寻人类起源”两次语文综合性活动,都要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再将资料整理编辑,与大家分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利用其他课程学语文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很强的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学好其他学科又可以反过来促进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历史、地理知识可以使学生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能引经据典,数学、物理、化学等科教材措辞严谨、内容逻辑性强,思维严密,都是值得学习借鉴的,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像英语中与汉语的不同构成 方式、语法习惯,都对开拓学生视野大有裨益。

三、利用图书、报纸、杂志学语文

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它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新课标环境下老师不再是“教课本”,而是“用课本教”,也就是说师生的阅读视野要有大的拓展,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中要有所作为。

1.开展好读书读报活动。开学初,我即根据新课标的推荐书目和语文教材的指定阅读书籍,要求学生或买或借,在每周的语文阅读课上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还推荐学生订阅了《中学生报》、《语文报》,《学生天地》、《读者》等报刊,我自己也将平时读书读报时发现的好文章好语句摘抄给学生共享,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要求学生阅读要与积累相结合。“初中生必背古诗文”一定要做到能脱口而出、随手写出,此外还要背一些自选的“古代经典名句”(如七年级上册有关月亮的古诗词名句)。这样,学生初中毕业时,肚子里就装了100多篇古诗文和100多则中外经典名句,使学生的语文功底不断加厚,语文能力逐步加强。

2.课前几分钟进行的短小语文活动。如读一首小诗,讲一个小故事,唱一支好歌,抄一条名言,记几条成语,一条新闻(包括学校新闻和班级新闻)。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四、利用门牌、广告、标语、对联等各种社会文化学语文

“学以致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用到语文:一个招牌、一条标语、一则广告……小到请假条,大到法律文件,语文几乎无处不在。要让语文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前提就是要学好语文。在 “漫游语文世界”综合性学习实践中,我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去搜集广告语、公司匾额、产品说明书、对联、报刊病句、荧屏错别字等,然后加以筛选、梳理,整理成各种门类的小册子,还组织了一次活动汇报会,同学们生动、风趣的演讲,让大家都感受到语文实践的无限乐趣,学生自然也不再觉得学习语文是枯燥的了。

五、利用生活实践学语文

篇7

关键词: 语文教材 组合 使用 拓展 挖掘

新课标语文教材是推动语文教学活动、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工具,它对现在的语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1.创造性地组合教材

创造性地组合教材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地把教材中或教材之外的有一定联系的文本组织起来创造性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开展比较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使教学活动变得具有活力和魅力;促使学生加强记忆和深入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学科的知识系统本身不像数理化那样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这为语文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学生的发展实际,突破现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局限,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以求得更好的教学实效。

比如语文教学中,有些上下册教材或前后单元的课文题材相关或结构类似,可将它们按相似、对比、联系进行组合。同一类型的课文,可抓住课文的“全信息元”进行整合,引导学生比较、研读,使课堂变成“研究室”。如在教学《黔之驴》后,直接教专题中的《爱莲说》,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对古文中的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等有系统的认识,从而集中培养学生的古文修养。除改变编排顺序外,最常见的还有板块(阅读、表达与交流、探究性学习等)整合和单元重组。如七年级(下)第六单元是古诗文,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一位教师把这个单元安排在第四单元之前学习,因为期中考试刚过,时间充裕,学习效果较好。他根据教学任务调整了单元顺序,有利于古诗文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不仅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造和发展。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但仅仅停留于此是远远不够的,创造性使用必须延伸落实到教学过程中,落实到学生身上才能收到实效。如果能让学生依据教材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探究,就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更加有利于教材的开发。

如《春》这一课学完后让学生从“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勤”等内容中选取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文字,或分类收集诗句,编制一期以“春意常在”为主题的板报。这样的设计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愿望与兴趣,让学生有多方面的收获,既巩固学习成果,又在探究性活动中有所深化和发展。

3.创造性地拓展教材

整合教材是指在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的实践活动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依据,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建立有机的联系,使语文课程更加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增强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增强课程资源整合的能力。

例如:七年级(上)的第六单元是一个童话作品单元,选文较为新颖,想象奇特,使学生享受了一次想象大餐。教学这个单元,教师可结合《语文读本》选编的几篇这类作品阅读,并着重发挥阅读的辐射功能。第一,开展“故事大搜寻”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去搜集神话、寓言、童话、科幻作品,编一本选集。第二,开展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所搜集的故事。第三,开展编故事比赛,要求不能抄袭别人的作品,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来编故事。第四,开展“梦想大展示”主题晚会。学生根据自己所读到的或自己编的故事,重新改编成小品,自编自导自演。这样将阅读教学延伸到了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教学等多个领域,进一步体现了教材使用的整合功能。

再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以延伸到政治、历史学科,《神奇的极光》可以延伸到物理学科,《琵琶行》可延伸到音乐学科,等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与校园生活联系;《背影》等可与家庭生活对接;在《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中可以建立时空通道,联系到海湾战争、美伊战争,让学生站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上去感悟、思维、评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4.创造性地挖掘教材

新教材注重美育,从彩页插图、页面设计到选文内容都体现了美感,选文也包容了美的各个领域、各种形态。无论是千古名著还是现代新作,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科技文章,从优美的语言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扣人心弦的情节到挖掘深邃的内涵,无一不使人感到美。所以教材的变化使得语文教师不但要精备教材,精备学生,精心设计每堂课,通过朗读、图画、音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美、再现美,更需要启发他们辨识美、欣赏美、创造美。

教师应该创造性地挖掘教材,让教学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更要具备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素质。

总而言之,创造性让语文教材“活”起来,是语文课程改革取得实效的必由之路,是语文课堂教学展现魅力与活力的重要保障。而此举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教学能力。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加深对语文特性的认识,不断加深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不断加深对语文教材的认识,不断强化对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蓝裕军.用活教材提高学生语文素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S):48-49.

[2]郑四春.理解教材提高能力[J].零陵学院学报,2003,(S1):179-180.

[3]吴幼春.立足教材和课堂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J].湖州师范学院报,2002,(S1):144-145.

[4]郑卫平.我对语文新教材的几点看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0,(01):36-37.

篇8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识字写字;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25-01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是小学教学的基础,识字教学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普通教育的水平,而且也影响到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因此,提高识字教学质量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制学生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而其中1600~1800个汉字是要求在小学低年级完成的,识字的任务很重。新课标中还提出: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显然我们不能忽视识字写字教学。在教学建议部分,新课标增加一段了关于写字教学的建议,提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要求每一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并规定,(在1-3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强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那么如何进行低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呢?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充分运用激励机制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孩子具有超强的模仿能力,所以识字写字教学要先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写字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写字教学的成败。俗话说:“打铁尚需自身硬”。要求学生写好字,老师本身必须要有过硬的 “本领”,写出一手规范、美观的字。所以我和学生一起坚持书写硬笔字。每次讲课能书写的我都书写,让学生感受书写的过程。我把自己每天写的硬笔书法每天交给同学们检查。另外充分运用激励机制,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被动的“要我写”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写”,进而促进学生主动识字兴趣的激发,促进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的形成。

二、创设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知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办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1、低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很多可爱的方法,比如课堂识字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始终处于一种愉快的心态,可以是小猴子摘桃子,可以是开火车、编顺口溜,可以是认领小树苗等等,游戏不仅能在活跃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我们最常见的识字教学方法比如填字、组字、变字、加一加、减一减等方式带着学生进行智力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字,巩固学过的字。还有熟字加偏旁法,熟字换偏旁等方法来认识、识记新字。总之让学生在灵活运用的多种游戏方式中,从中享受到知识的乐趣,从内心激起了学生的自主识字的愿望,从而达到了识字的目的。

2、课下我们也可以利用观察校园画报、标语、宣传栏从中寻找熟字朋友,激发学生的识字欲望和乐趣。在班级的板报上设立猜谜语专栏,以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也能让学生长知识,开阔眼界,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求知欲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好渠道。专设“汉字百词赛”专栏等等。浓厚的识字氛围萦绕学生的学校生活,激发了他们的识字热情。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组织一些比赛来检验学生学习生字的效果,及时调整学习的方法,让识字教学成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

3、《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它图书、报刊------等等。”基于这些,引导学生在课外、教室外、社会上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识字资源。所以家庭作业中增加趣味识字,通过看电视、看书报时有意识地让孩子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及时记下来,还有去商店、超市购物你认识了哪些字。通过这些展示台,使学生乐学,会学,不断产生成就感。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大量实践,不断扩大识字量,不断提高识字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关心生活,认识生活的好习惯。

三、规范写字姿势,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低年级时语文教学主要任务是以识字为主,教师们还是比较重视学生写字过程的教学,帮助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指导书写的姿势与方法,检查写字的效果,及时评议与纠正。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学任务的变化,学习任务的增加,很多老师便不自觉地把注意力转移了,只看字的正误。导致中高年级的学生在写字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规范的现象,影响了写字效果。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的执笔方法不正确、书写姿势不端正、笔画顺序不规范、字形结构不合理,而这些只从字的形态上是无法判断的。所以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写好字”,必须强调学生的写字、执笔姿势,在“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八个字”(头正、身直、肩开、足安)上多下功夫。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除了监督学生做好之外,也应减少作业量,量多了学生就着急完成作业,只要能完成就好了,哪还会关心写的好坏。所以我们的作业应该少而精。这样学生才能安静的认真完成作业。

四、改进写字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写字发展

篇9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技巧;分析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的必考试题,也是灌输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那么,如何使文言文阅读教学更为有效,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文言文阅读教学有积极的启示。

一、创设阅读情境

高中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大多不感兴趣,这也导致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低下。而新课程改革以来积极要求创设有效的情境进行教学,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通过用音乐或图画等创设情境,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感悟诗意。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则可以使学生体悟文章中人物的情感等,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例如在《祭妹文》的阅读中就可以利用情境策略。文中亲情浓郁,悼亡伤逝,令许多经历人世沧桑的成年人潸然泪下,不忍卒读,而涉世未深的学生却很难动情。因此在教学中从现实生活中的手足之情、母子之情、祖孙之情、朋友之情等入手,加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产生对情感的珍惜,这样学生对作者情思的体验就会深刻多了。

二、文言文要讲究美读

在文言文阅读中通过美读可以强化学生的语感,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无穷的联想和想象,如吟、咏、唱、诵等美读形式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吟咏之前,教师已经酝酿好感情,就只等一触即发了。在这种美读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带领学生穿过语言的外壳进入文章的内涵,也使学生进入了作者的情感世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可以看出,学生在这样的语言训练中,通过不断地咀嚼、涵泳,是不会感到文言文的枯燥无味的。此外,文言文美读中的吟唱法还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因子,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投入。教学中我们发现高中生大部分都喜欢唱,而且很多曲调学生也非常熟悉。我们可以用这些曲调来吟唱那些节奏感较强的文章,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古文的极大兴趣。美读时还要读出文章的不同节奏。读文言文时要注意语言的节奏,诸如《劝学》《陈情表》《阿房宫赋》《过秦论》等文章,读起来能使学生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产生难以忘怀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三、文言文要进行个性化阅读

新课改强调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指向每一位学生的个体阅读。这就要求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要摒弃以往的“一言堂”模式,因为那只是教师在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而不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而个性化阅读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一种阅读方式,我们老师要尊重学生由于自身心理积淀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造成的差异,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进行个性特色的思考和体验。例如,在《陈情表》的个性化阅读中,不同的学生读出了不同的感受,学生有的读到的是作者对祖母的拳拳孝心,有的读到的是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有的读到的是作者进退两难的苦境,还有的读到的是孝子恳切的哀告等,读出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等。

总之,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因此,在今后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的具体内容,提高阅读教学的技巧,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和掌握文言文,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翟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张沁.浅谈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3).

篇10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教学目标 “三维化”

在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教学目标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在引领者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肩负着学生能力培养的重任。此外,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初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新课程理念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必须以教育规律为依据,深入实现教学目标的“三维化”[1]。在此,我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的实现,做如下论述。

一、对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的认知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三维化”,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方面,其中知识与能力指的是语文教育作为最基本的交际工具,知识积累源于识字写字,只有正确掌握、逐渐积累,才能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能力,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空间,使他们更多地接触语文并掌握语文的规律;过程与方法指的是语文教育是体验的过程,学生需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快乐、困惑和痛苦,在体验中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语文教学应将落后的教课文模式转变为课文教模式,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指的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利用课文自身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通过讲解课文的人文内涵,使学生精神领域受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三维化的教学目标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只有充分认知这一点,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主动探究,使教学目标得以真正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实现

1.教学目标

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其核心在于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只有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将教学活动顺利地进行下去[3]。在整个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三维目标不需要全部写出来,而只要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自身与能力目标即可。在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上。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起到目标引导作用。

2.教学主旨

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基于语文课程的灵活性及普及性,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知识运用及能力培养上,教师在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作为日常教学中的辅助手段,不仅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能对学生的性格、思维、品德进行相应的培养,使其在今后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语价值观。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置应紧紧围绕着语文教学的本质,教师的教学重点也应放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避免因三维目标的设置而扰乱语文教学的正常秩序。

3.教学范围

语文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同时还涉及学生的课外学习中,而在制定三维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也应结合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然而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是,整个课外活动中的三维目标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制定。例如:教师在讲解《鸟》这一节课时,为了从根本上突出保护鸟类这个情感主题,应把情感和态度目标作为整个教学目标中的主要目标,即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

三、三维目标的另类应用

在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在使用的过程中,以知识与能力为主要目标,而情感方法及过程态度等作为能力目标的辅助目标,在语文教学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三维目标在使用的过程中,过程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成为教学目标的主要目标。例如: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多数学生会对作文感觉到头疼。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意识,就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着作文题目,有针对性地对作文题目进行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端正自己的认识,确定正确的写作心态。与此同时,三维目标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状况,以及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应用。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此外,在三维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中,美国教育家卢姆指出,学习目标的准确制定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便在于明确教学的目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的实现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总之,教师应坚持新课标理念,只有结合教学实际去体现和表述,才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生贵.听名师“谈情说爱”――如何回归“三维目标”下的本真教学――真语文之“情”与“言”[J].今日教育,2011,(1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