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研究活动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考察研究活动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考察研究活动报告

篇1

考察报告是指机关企事业单位派出的有关人员对有关的人和事进行实际考察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对人的考察报告主要有选拔任用干部考察报告,干部人事考察报告,模范人物考察报告等。对事的考察报告主要有外出参观考察报告,重点项目考察报告,市场状况考察报告等。关于干部人事类考察报告的写作,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有专门的规定和要求,本文不再赘述。这里仅就外出考察报告的写作谈几点意见。

一、考察报告的文体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名级各地公派人员的外出考察活动日渐增多。每次考察活动结束之后,考察人员往往要将考察的情况、学到的经验及受到的启示等,写成文字材料报告本单位或上级有关领导,以便借鉴外地有益的做法和经验,推动和改进本单位的工作。正因为如此,这些年外出考察报告的写作频率明显提高,而且越来越为各级领导所重视。

考察报告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常用的事务公文,是一种类似于调查报告的独立的应用文体。它既不属于记叙文,也不属于论述文,有三个明显的文体特点:

一是记叙和论述兼而有之。考察报告的写作以考察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基础,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常要用一定的篇幅对考察的情况和事实加以叙述和说明,有时还需要少量的描写或抒情,需要引用一些当地的谚语、惯用语或群众议论等。在叙述情况的同时,考察报告中还要明确地表示出作者对考察对象及有关情况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有时还要将外地的经验与本单位的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比较,提出一些评价性、结论性或启示性的意见。而这些又需要用议论的方式来表达。可见,考察报告中的记叙和论述缺一不可。

二是观点支配和统帅材料。考察报告的写作同其他应用文写作一样,写作者必须先对考察中所获取的大量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形成综合性、结论性的观点或意见,然后才能进入实际的写作状态。离开丰富的考察材料,就难以提炼报告的主题和观点;离开正确的结论和观点,同样无法准确地归纳考察的情况、事实和典型事例。在考察报告中,议论成分明显地占居着主导地位,而叙述成分只是对结论和观点起着配合作用。

三是语言和材料客观准确。考察报告选词平实准确,用语质朴自然,基调庄重严肃,措辞讲究分寸。它既不同于以说明为主的解说词和简介材料;也不同于描绘性情感性较浓的事件通讯或游记散文。在材料的选用上必须客观、真实、准确。报告中所引用的数据应是经过当地核实和确认的数据;报告中所列举的事例应是真实的、新鲜的、具有典型指导意义的事例,不允许使用道听途说的有水分的材料。

二、考察报告的基本结构

在外观结构上,考察报告有标题、正文和落款。标题通常由事由和文种组成。如《关于赴海南经济开发区参观考察的情况报告》。也有的标题略去事由,直书《参观考察报告》、《出国考察报告》等。落款一般写“××考察团(队、组)”,也有的在落款中标明考察人员的姓名。落款之下写年、月、日,一般不加盖公章、私章。

在正文内容的结构布局上通常分为三部分:

篇2

一、城市地理考察实践活动目的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其中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观念,并且还有助于学生巩固、消化书本知识,使学生的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加深对课堂上获得的间接经验的理解、检验和掌握,进一步丰富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训练学生的地理技能以及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能力等。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选择当地城市作为学生地理考察实践的主要对象具有三个方面明显的优势:一是内容的综合性。城市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它的形成和发展既有社会人文的因素,也有自然的因素。城市地理考察实践的内容不仅可以覆盖中学地理的大部分内容,还可以包括一些其他科目的内容,例如,历史、政治等。二是实践活动成本低,现实性强。现在大部分高中段学校集中在城市,学生每天都接触城市,具有城市的大量感性认识,通过实践活动,把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地城市实践,比到远处的农村、山区成本低,对时间宝贵的高中段学生来说也更节约时间,效果也会更好些。三是有助于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家乡。从目前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实践活动要少而精,要有效果,对城市中学生而言,地理科目的城市地理考察活动应该是最佳的选择。

二、城市考察内容的拟定

1 城市的一般特征及其经济地位。

城市的规模及等级;城市与所在经济区及其他城市的联系,城市在经济区和城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的辐射范围;城市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部门;城市行政的作用及其辐射范围;具有全国意义的和表征城市特征的历史古迹。

2 城市的地理和历史因素。

城市名称的由来及城市产生的时间;城市形成的因素;对城市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件(例如,行政中心的转移,铁路和运河的修建,特区的开辟等);城市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通常我国城市历史分为:前,前,前,后等阶段);城市职能的历史变化;在城市不同发展历史阶段上,城市内部中心的转移及转移的原因。

3 城市的现代职能。

(1)城市的工业职能。重要工业部门及其种类;城市主要企业布局的因素;原料、能源的来源;劳动力的数量、质量与劳动素养;工业发展的运输条件及主要运输线。城市拥有的特殊手工业部门及其种类。工业职能数目及其在全市职业人口中的地位。

(2)城市商业职能。在当地或者全国的地位;商业、贸易的类型;主要货源;商业中心区的等级、类别、阶层;主要商业中心区,各商业区的分工与协作;自由市场与定期市场的数目、种类;定期市场和自由市场对城市商业的调节作用;商业职业人口数目及其在全市职业人口构成中的比重。

(3)城市的运输职能。城市与天然通道(河流、湖泊、海洋、谷口等)的关系;通向城市的主要运输设施(铁路、公路、通航水路、航空、管道等);各种道路对城市发展的意义;高峰期城市运输问题及解决途径;主要运输干线的货源及其流向;运输业职业人口数目及其在职业人口构成中的比重。

(4)城市文化旅游职能。①城市的文化职能,包括研究机构与高等学校数量、规模和布局;中学与小学的数目与布局;文化设施(戏院、影院、图书馆、文化宫、书店等)的规模、数量与布局;城市拥有的特殊纪念物(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寺院、古墓、古碑等)的数量、规模以及其在全国和地区的意义。②城市的宗教职能,寺庙和种类及其职能,在宗教中的地位和影响。③城市的旅游、疗养职能,包括城市拥有的旅游、疗养职能形成的因素,旅游、疗养设施(古纪念物、古寺庙、自然风景区、疗养温泉等)在全国和地区的地位;旅游、疗养职能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历年城市旅客数量,旅客的结构;发展旅游业需要改进的问题;从事文化旅游业的人数等。

(5)城市的行政及政治职能。城市中政府机构的级别、数量与布局;主要行政机构的影响范围;行政设置对城市发展的作用;行政机构的发展及其职能的扩大;城市内部行政区的划分;行政机构人数及其在职业人口中的比重。

4 城市的物质外貌。

城市物质外貌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因素;地理位置(靠海、河、湖、或者近山口,位于高原、低地等)对其外貌形成的作用;地形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外貌的影响;矿产的状况及其对城市外貌的影响;城市气候特点对城市外貌的影响(例如,南方的遮阳、北方采暖设施等);雨量多少对房屋建设的影响;风向对企业、居住区及绿化带等的影响;城市的水文特点对城市外貌的影响;城市水源地对城市发展的意义;不利自然条件对城市发展和改变城市外貌的意义;城市的历史发展对其外貌的影响:城市的古迹对城市外貌的影响;城市的现代职能对城市物质外貌的影响;城市房屋建设的特点;城市职能小区的物质外貌的差异;城市街道的布局及其对物质外貌的影响;城市物质外貌的深化及其因素;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物质外貌的基本特点。

5 城市的职能小区地理。

城市的职能小区的数量及其划分的依据;各区在全市的地位和作用;各区值得注意的对象(如博物馆、剧院、历史建筑物、寺庙、大商业中心等)及其对各职能区的影响。

6 城市的郊区。

郊区的范围及性质;郊区自然景观特征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市郊与城市的主要联系及联系形式;城市化的进展与市郊的收缩和变化;市郊与城市间的物质、能源、信息、人口的流动形式与规模及其形成的因素。

总之,城市考察的内容,要与中学生的特点、地理教材的结合点、当地城市的具体情况、城市发展远景与规划等因素相结合。

三、城市地理考察实践的方法

由于考察实践目的和要求不同,城市地理实践有以下两种方法:

1 综合、整体地考察。

如果选择城市作为实习重点,时间又有保障,就可以把城市作为一个综合体,全面地、综合地进行考察。考察步骤如下:

(1)请专家作报告。请有关专家作报告,全面了解城市的情况。报告大体有两种。第一种是请政府有关部门,例如,计委、城建局等部门的有关专家报告。他们掌握的资料多,对城市规划、城市发展趋势等都能进行详细的介绍。但有些问题不一定

能满足我们经济地理考察的需要。第二种是请当地的地理学家作有关城市地理的报告。其内容多与专业结合密切,但是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趋势,往往不如第一种报告深刻。所以可以把两种报告结合起来。

(2)鸟瞰。为了大致了解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及社会经济环境,登高鸟瞰城市全景是十分必要的。制高点的位置要适中,登上制高点以后,应能了解城市全貌,在制高点观察全市面貌时,要随看随讲,组织讨论。要有详细的城市地图、望远镜、照像机等,对照城市地图进行观察并应将有典型意义的城市地段随时拍照。鸟瞰城市应注意观察如下问题:第一,城市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注意城市的自然位置,城市所处的地貌部位(平原、山地、盆地、台地等);城市是否有河流通过,是否依山傍水;城市植被与气候的特征;城市与相邻地区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城市的交通位置,与车站、码头、机场的关系等。第二,城市的物质外貌。从制高点上观察城市街道的宽窄,放射的状况,建筑的形式,建筑物的高低,等等。第三,城市的职能小区。从制高点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城市职能小区的差别,尤其是物质外貌的差别。因此要注意观察职能小区之间的界线标志;各小区物质外貌特点的差别及其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注意各小区街道的放射状况、走向与宽窄的差别与对比;绿化率的差别。第四,城市规划。从制高点可以观察城市规划的主轴、街道与建筑物的布局等,并可以看到城市发展各阶段城市规划的差别。尽管鸟瞰一个城市,所看到的东西不可能很多,但是,对于从总体上、宏观上把握一个城市的特征,这种现象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鸟瞰是认识一个城市的好方法之一。

(3)实地考察。在请专家作报告和鸟瞰观察的基础上,要对城市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和研究,这是城市考察最重要的一环。因城市问题复杂,可以小组分工考察。每个小组既要分担一个总的、一般性的问题。也要分担一个小区的观察任务。各组考察的成果,最后要互相交流,使每个小组对城市都能有个全面的认识。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也可以让考察活动更有效果和意义。在城市实地考察中,将城市职能分区、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现状等问题作为重点。每个城市再以重点职能进行调查。例如,考察唐山市时,可以煤炭开采业及其有关职能作为重点;考察杭州市时可将其旅游商业、贸易职能作为中心;考察鞍山市时,可以’工业职能,尤其是钢铁工业作为重点,等等。

2 专题考察。

专题考察指只选择该城市的几个重点专题进行考察。例如,在上海可以选择以宝钢为首的钢铁工业布局,以金山石化总厂为首的石油化学工业布局两个专题进行考察;在桂林可以重点考察旅游资源;在唐山市,可以重点考察研究它的煤炭工业。专题考察,要注意选择考察对象最突出的问题,对已选定的问题考察要深入,同时应作出专题总结。

篇3

〔关键词〕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图书馆;香港文学深度体验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8.018

〔中图分类号〕G2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8-0097-03

〔Abstract〕This paper elaborated the strategies of promoting literature reading through‘literary walk’by a detail analysis of the‘Hong Kong Literature Immersion Programme.’The outcomes of the Programme including literary field trips,school experience sharing sessions and literary camps could be served as reference for implementing similar reading promotion campaign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ong Kong literature research center;library;Hong Kong literature immersion programme

阅读不能离开书本,但阅读又可超越书本。香港学者卢玮銮多年前提出“文学散步”的概念,提倡通过实地考察认识香港文学、文化面貌,让读者亲历其境,直观感受文学、文化现场。“文学散步”能够缩短读者与作品的距离,探寻阅读的各种可能。卢玮銮是文学研究者,亦是公认的教育家,她从教育关怀出发,再思文学阅读策略。卢玮銮多次实践理念,亲自领队赏析香港文学景点。其后,香港政府教育局、香港文学节以及不同的艺术、教育机构亦相继推行香港文学散步活动[1]。

2010年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与大学图书馆联同教育局举办“指掌步履之间――香港文学资料搜集及作品赏览”,共60多位中学中国语文教师参与其中。其中一项活动是引领参加者沿5条不同主题的路线游览香港中文大学校园的文学景点,在现场领略作家笔下的风景和情怀。2011年,“指掌步履之间”获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的“社区乡镇阅读推广活动优秀案例”[2]。

2011年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与大学图书馆获香港中文大学知识转移基金资助,联同教育局合办“走进香港文学风景”。这项活动除了接待中学师生赏览中大校园文学景点,还有3场专为中学教师举办的工作坊,介绍设计“文学景点导赏路线”的方法,并精选香港文学作品300多篇,方便教师剪裁成为适合各学校自行设计的导赏行程。2012年,“走进香港文学风景”获中国图书馆学会颁发“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经典、创新案例”一等奖[3]

承接“指掌步履之间――香港文学资料搜集及作品赏览”和“走进香港文学风景”两项活动的经验,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与大学图书馆于2012年9月,再联同教育局推行为期两年(2012/13年度和2013/14年度)的“香港文学深度体验”计划,并获孔庆荧及梁巧玲慈善基金资助,以高中学生为对象,尤其是对文学有一定认识的学生,进一步推广文学散步的理念。本文以“香港文学深度体验”计划的实践经验作为案例,讨论如何透过文学活动扩展阅读的可能。

1“香港文学深度体验”计划的构思

“香港文学深度体验”计划是一项具教育面向的文学阅读推广工程。随着香港新高中中国语文课程改革,文学欣赏和创作的元素显著增加,不少教师认为课外的文学教育活动对教学颇有帮助。有见于此,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与大学图书馆构思“香港文学深度体验”计划,目标有二:(1)透过校本协作,从教学法层面为教师提供协助,共同设计、组织配合教学需要的文学景点考察活动,因应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活动策略;(2)透过本计划让中学生有机会深入体验香港文学,从亲历其境感受作家心思,培养阅读志趣。“香港文学深度体验”计划于2012年9月开始,旨在协助中学中国语文教师策划校本文学景点考察活动,以期令学生――

了解不同时代香港文学、文化的特色,关注文学与本土的联系;

赏览香港文化风景,体会作家的情感哲思及人文关怀;

通过研习文学作品,提高文学赏析及创作能力。

“香港文学深度体验”计划以具有阅读习惯、具备一定文学认识的高中学生为主要对象,提供更多文学阅读的可能,进而培养赏析作品和写作能力。活动主要由3部分构成:文学景点考察、学校经验分享会及香港文学夏令营。

11文学景点考察

文学景点考察为“文学散步”的延伸,香港文学研究中心在过去多项活动及研究计划累积了大量香港文学资料,经研究人员整理出不同地区相关的文学篇章列表,并拟订了多条文学散步路线。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会派员到学校与负责教师洽商,从活动设计、安排、教材上配合教学进度及其他需要。主办机构首先与教师仔细磋商,选定考察地区、文学景点、文学篇章,以至准备各种后勤和应变安排。然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就篇章进行导读,引导学生透过阅读进入作品世界。教师会因应学生程度赏析文章,考察时再由中心邀请的导师深入析读作品,让学生轻松地扣连实境与作品。活动当日分为户外考察及室内工作坊两部分,户外考察重视运用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加深学生对文学地景的印象;然而,户外地方难免嘈杂,并不适合细赏文学作品,所以每次活动均设有室内工作坊,方便参加者深入细读作品,以及进行小组讨论等活动。

2012/13年度,本计划共举行了五次考察,招生以学校为单位[4],共接待了5所中学,参加者包括教师21人、学生236人。考察地点包括中上环、深水?、香港中文大学校园。每次考察本计划都会派员协助教师设计行程和挑选与地景及篇章。另外,2013/14年度合共举行了10次文学景点考察,共接待了10所中学,参加者包括教师19人、学生198人。考察地区包括上水、中上环、旺角、九龙城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每区介绍3~5个文学地景不等。

12学校经验分享会

“香港文学深度体验”计划的校本运作模式,强调与学校协作互动,主办机构提供活动理念、经验与素材,并为中学教师提供教学支持,共同制定切合教学进度的活动计划。主办机构希望透过设计文学景点考察活动,与中学教师协作互动,藉此交流文学教育的经验。本计划设有学校经验分享会,交流学校筹办文学景点考察活动的经验,邀请全港中学教师参加,作为讨论、检视计划成效的平台。

2012/13年度的学校经验分享会于2013年6月21日举行,3所参与本计划的学校共6位教师从构思、制定活动的过程、观察学生的学习经历,与同行细致分享。曾参与当日分享会的卢玮銮认为:“老师设计各有特色,但共同面对的是今天不喜文字、大受电子机械吸引视线的中学生,在我印象中必然千山万水的难。……至于所用方法,足令参与学生从最单纯的观察身边事、人、物做起,再进入感受、联想、写作、互评层次。”[5]2013/14年度的分享会亦于2014年10月4日举行,邀请了3所参与本计划的中学简报经验成果,共有71位教师参与。

13文学夏令营

本计划的另一项活动为文学夏令营,每年于暑假举行,为该年度的压轴活动。夏令营的招生以学校为单位,反应非常踊跃,报名人数往往超出名额一倍以上。“香港文学夏令营”的特色是让参加者和不同年辈的文学爱好者接触,特别安排年纪相近、热爱写作的大学生和他们深入相处,让参加者体会文学创作的种种乐趣。

首届夏令营于2013年7月12~14日举行,主题为“流动的文字风景”,共有9名中学生参加。3日两夜的活动在香港浸会园及香港中文大学校园进行,包括“文学晚会”、“文学讲座”、“创意写作坊”等。“文学晚会”由写作导师带领,引导学生思考文学的评赏观念,启发写作思维。“文学讲座”由著名作家何福仁与王良和主讲,借助切身的生活事例,讨论文字与风景的种种话题。“创意写作坊”以小组形式,分别由陈丽娟、陈子谦、邹文律、梁伟洛4位青年作家主持,分享书写经验,深入探讨创作的技巧。夏令营期间,学生以“夏天”为题材创作短诗,每位学生获派三片木卡,请学生在上面写诗,一片于散学礼上互赠留念,一片交给大会保存,最后一片留给自己,作为3日两夜文学营的成果,也是给自己与朋友留念的“手信”。

2013/14年度的文学夏令营于2014年7月3~5日于香港中文大学校园举行,主题为“盛开的文字记忆”,共接待了110位来自12所中学的高中学生。活动包括文学讲座(著名作家陈慧、吴美筠、廖伟棠和资深学者陈燕遐主讲)、创意写作坊(青年作家陈丽娟、梁璇筠、郑政恒、陈子谦、邹文律主持)、写作辅导(香港中文大学及其他大学的研究生及学生担任辅导员)。延续上届传统,离营前每位参加者获派三片胶卡,学生在上面写诗,互赠留念,并由主办机构上载到互联网[6],让更多学生阅读及交流。

2活动成效检讨

本计划每次景点考察及夏令营后会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参加者的意见。从问卷统计数据观察,无论文学景点考察或夏令营,参加者同意或非常同意“活动目标能够达到”的百分率平均达90%以上,部分文学景点考察行程的满意程度更达到100%(如中文大学校园、旺角楼上书店),显示参加者认同本计划的成效。有教师认为活动“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篇章,提点创作要注意的事项,能令学生有莫大的裨益。”[7];“对学生启发大,能让其走出校园,丰富其对创作之意识及写作技巧之运用。”[8];“此活动能”迅速“提升学生对文化、文学的兴趣,学生多有感,自然提笔写作。在主持鼓励及指导后,更能多角度思考,运用不同的手法写作,可喜!”[9]学生亦能透过导师讲解,重新体会作家心思,并培养地方情感。有学生表示“散步路线能反映上水新旧的对比,感受到文章内抒发的感受。作者所感的环境我也能亲自经历”[10],更有学生意犹未尽,“希望可在花布街多留一段时间去欣赏其建筑特色”[11]。

文学景点考察及香港文学夏令营完成后,本计划邀请了参加者代表进行焦点访谈,以期更深入了解活动的成效。与会者包括参加2013/14年度及2014/15度活动的师生。各与会者都表示对考察活动的路线设计、作品选择,以及文学夏令营,都感到满意,并认为在活动中能获得与平日课堂上不一样的体验,有利文学创作。

活动成果方面,收录三区景点考察资料及2012/2013年度文学营学生创作成果的《走进香港文学风景・卷一》已在2014年6月出版,并赠送给全港中学及公共图书馆;《走进香港文学风景・卷二》已在编制中,预计2016年内出版。

3结语

文学阅读在书本内和书本外都有更多可能性。“香港文学深度体验”计划尝试从“文学散步”理念出发,强调让学生亲身到临文学现场,体会作家心思,进一步感受作品精神。本计划在流程安排上落实理念,同时透过与学校协作,与中学教师交流教学经验,让“文学散步”活动更贴合中学实际教学需要,亦希望为学校创造自办文学活动的条件,为推广文学阅读探寻更多可能。如卢玮銮在《悄然动容》所言,学生有敏锐的观察力,只要引导得宜,学生同样可以在文学阅读上得到书本以外的愉悦,甚至反过来丰富了作品的意义。2015年,“香港文学深度体验”计划获中国图书馆学会、韬奋基金会、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新华书店协会主办“2015全民阅读优秀案例”的“全民阅读优秀案例一等奖”。

参考文献

[1]马辉洪,陈露明.文学阅读的推广――谈香港文学散步[J].福建省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1):59-62.

[2]马辉洪,陈露明.指掌步履之间――香港文学资料搜集及作品赏览[J].现代情报,2011,(9):80-82.

[3]马辉洪,陈露明.资讯素养教育、文学阅读与实地考际――以“走进香港文学风景”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6):23-26.

[4]“文学景点考察”通过教育局发放讯息邀请中学参与,同时主动接触以往表示对香港文学研究中心活动有兴趣的中学.

[5]小思.悄然动容[J].明报,2013-06-29,(D5).

[6]http:∥memoryofwords.blogspot.hk/[EB].

[7]上水文学景点考察问卷调查报告:教师意见(新生命教育协会吕郭碧凤中学).2013-11-14.

[8]上环文学景点考察问卷调查报告:教师意见(香港道教联合会邓显纪念中学).2014-03-02.

[9]旺角文学景点考察问卷调查报告:教师意见(嘉诺撒培德书院).2014-04-12.

篇4

大学生城市生存训练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途径。它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大课堂,选择一个陌生的城市,在老师“若即若离”的保护下,以小组为单位,考验学生的生存、求职能力,或自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考察活动,或进行集思想教育、耐挫训练、研究性学习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陌生城市中迅速适应环境、独立生活并完成一项调研课题的综合素质。它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因此成为近年越来越多大学进行实践活动的一项内容。

但这一活动具体应如何组织?在整个活动中应抓好哪些方面问题?在总结近年来全国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城市生存训练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若要使这一活动收到实效,以下五方面问题必须抓好。

确定组织、人员安排及相应职责

高校要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学工部领导、教师、就业处、相关系领导及辅导员,统筹安排,抓好落实。以系或班级为单位,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可分活动策划部、宣传外联部、权益保障部、纪律仲裁部等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领导小组和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负责拟订活动总方案,明确活动的目的、意义、过程、要求、训练项目、考察项目、评价标准,制定安全保障措施和安全预案,确定相关教师、工作人员的管理职责。划分活动小组(小组的人数以6人左右为宜,男女同学合理搭配),确定小组长,分组制定并讨论确定小组活动方案。活动方案的制定包括:自写设计背景、自定达成目标、自拟可行性方案、自制活动章程、自分成员职责等。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设计、自我约束能力,为学生创设个性发展空间,搭建自我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拟定训练项目

从大学生实际出发,城市生存训练项目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适应社会,训练“基本生存”能力。要求学生在训练规定的时间内,不依靠亲朋好友,而完全靠自己的努力赚取生存金,自行解决吃、住、行问题。消费合理适度,记录全部消费金额,记入考察日记,提倡节俭。非特殊情况下,不乘出租车。学会判断、识别,增长社会经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尝试靠才智生存,学会合理的自我定位。大学生不能只靠体力活生存,要运用所学知识及特长寻找工作,从中检验自己在校的学习,发现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要了解自己、有自信,同时又不能好高骛远,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在找工作时放下大学生的架子,并能做很平常的事,同时积极主动与别人交流沟通、增进了解,获得认同,赢得别人的信任。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在高兴、失意时能够做到宠辱不惊,当单位给你一个起点时,自己要能把它发展起来,同时要有团队合作精神。

认识社会,升华自我。在实地考察、调查访谈、资料搜集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社会有更深层的认识;在触摸历史、感受文化、走近名人的过程中,让外部世界和学生自我生命的存在状态相通,实施自我教育和道德内化,完成精神的自主升华和道德的自然发展;在集体中,遵守纪律,团结协作,帮助他人;在社会上,遵守公德,自律行为规范,学习社会交往,在一切公共场合做精神文明的模范。

制定活动要求

如学生所带生活费金额,通过什么方式求得生存,在什么情况下将被淘汰,是否允许中途退出,评选优胜小组的标准等。如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与沈阳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联合举办的首届暑期都市生存训练营活动,竞赛的主要规则是:每名队员只能拿20元钱作为基本生活费,在陌生的城市里生存10天;如果连续3天未找到工作且剩余资金不足以维持今后几天的生活,将被取消参赛资格;发现私带钱物者,给予警告一次,在综合评定中扣除相应的分数,再有违反者将被取消参赛资格。此外,为鼓励队员投资经营,组委会还制定了存款和贷款细则。比赛的最后阶段,两支小分队在长春会合,进行素质拓展训练,根据竞赛规则和评分标准,向冠军队颁发“素质拓展杯”,向优胜队员颁发“都市生存金卡”,“都市生存银卡”等奖项。

而华东理工大学2006年的生存训练提高了“含金量”,规定不允许学生只干体力活,要求参赛同学可根据城市及自己团队特点事先策划可行性方案,但不允许在出发前私自与当地企业或公司联系,更不允许通过私人关系在当地寻找工作,一经发现将取消其比赛资格。学生事先的策划方案的实践完成情况及社会影响力最终也会加入评分标准。

确定研究课题、列出考察项目

可以统一确定研究课题,也可由活动小组自拟研究课题。小组要自定研究计划、自聘指导教师,事先搜集资料并设计好调研考察的具体方案,然后在陌生城市边“吃苦”边调研,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成果。

在生存训练的同时可组织考察,列出必修考察项目和选修项目。可以和“红色之旅”等学习参观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可到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参观考察,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增强大学生对党的感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爱,激发他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学习参观要突出教育主题,增强教育效果,力戒形式主义。

总结、评价、展示、交流

总结。返校后,每位学生撰写训练、考察的情况报告及小结并完成调研课题,组长做出小组总结,在班级内交流、展示。

评价。对本次活动进行学生自评。自我评价可分三个层面展开: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我评价;以班级为单位,完成小组互评;由学生自选产生的班级评价委员最后确认,给予学分。要把学生参与城市生存训练活动的情况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记录的重要内容之一,并纳入到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之中。这些活动是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教育、自我思考的过程,它使学生成了活动的主体、思维的主体和成长的主体。

篇5

在做了各方面的准备之后,综合实践活动就面临着开题的问题了。怎么样开题呢?其实开题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写开题报告,写好了开题报告,开题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什么是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

怎么写开题报告呢?

首先我们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然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写开题报告了。

第一是标题的拟定:我们的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

当然拟题得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一是标题不能太长,要简洁明了;二是要准确朴素,不能为了好看而搞得花里胡哨的,反而让人不知所云;三是用语要规范,有些人为了哗众取宠,有意在标题里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汇,或者干脆现搬一些口号式的新名词,结果弄得文不对题。

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

1、通过再现历程,追忆战士的丰功伟绩,对概况、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

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

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

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

篇6

社会科学课题基本完成以后,需要撰写结题报告。结题报告的写法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有大致的框架结构。课题结题报告不同于课题报告。课题报告侧重于研究成果的表述,而结题报告则侧重于回顾过程和评价成果。从应用写作的角度考察,课题结题报告可以分为标题、前言、正文、结尾和附件等5个部分。

一、结题报告的标题:

课题名称和文种——结题报告。

二、结题报告的前言:

简述课题概况,包括课题来源及级别、历时,对课题成果的总体评价及作用意义。

三、结题报告的正文: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课题的一般情况,阐述列题的背景;指明课题目标、研究思路及原则;说明研究历时及阶段,并分析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和特点。

(2)课题的研究成果,简要阐明本课题的基本观点及其逻辑联系;着重揭示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强调本课题与实践的关联性,乃至在实践工作中应用的阶段性成果。

(3)课题的评价意见,自我评价——根据国内外、所在地区和同类单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现状,对本课题的地位给予正确的定位,并揭示本研究成果的作用及前景。

专家评价——综述专家对本课题的意见,并点明典型评语。

实践工作者的评价——如果本课题在实践中已有应用端倪,则可给出实践者的反馈意见。

四、结题报告的结尾:

对与本课题相关的问题,指出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对本课题的应用推广等问题,表明课题组需作出的努力。结尾的写作应视情而定。

五、结题报告的附件:

列具课题组成员名单;附上课题研究过程中已发表的论文篇目,研究成果已被采纳或开始应用的佐证材料,致谢等其他材料。

上述结题报告,在课题鉴定会结束以后,可根据专家意见作适当的修改。然后经课题组长签署后存档。根据课题级别的高低、研究成果的大小、研究者认识的深浅,结题报告将各具特色,但其总体要求是,反映全貌,突出重点。反映全貌,要求撰写者把握从立项到结题的“全程”轨迹,把握课题预定目标、探索重心和研究成果的“全素”关节,把握研究者、评价者乃至实践者的全员意见。突出重点,既需要突出研究成果的创新特色,更需要突出实践中已有效果的评述和将有效果的预测。(摘自:《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3 原题“课题结题报告的框架结构”作者:徐挺)

结题报告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一、结题报告中常见的问题

1.从研究进度看, 有的缺少部分研究、探索过程的叙述性材料。比如外出考察报告(有的写了, 但仅用几十个字写出到某某地方考察就完了) 、基本情况调研报告、验收申请书等。

2.从课题结题总结看, 有的基本情况部分概述不全;有些地方缺少应有的数据及过程; 有的有一定成果,但缺少推广方面的材料。

3.从结题报告看, 主要有3个问题:一是缺少引文或引文附录, 看不出通过研究得出的创新理论以及该理论和支撑实验研究的理论有什么区别或联系; 二是有的课题负责人把学校的常规教学活动作为课题的实验研究成果展示, 给人一种勉强凑材料的感觉; 三是有的课题负责人把课题立项之前的成果当作课题立项后的实验研究成果。

4.从研究结论看, 大多数结题报告或论文都缺少理论上的升华, 对材料及论文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提炼, 没有理论的提升, 结题报告只见“材料”不见“观点”, 苍白无力说服不了人, 更不具有可操作性, 不能推而广之。

5.从所附资料看, 也有两大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一些所附调查报告或科技小论文撰写不规范; 二是一些研究论文比较粗糙, 不仅行文不太规范, 而且内容也不大充实。

二、撰写结题报告须注意的几点

1.多参阅立项时所引的支撑理论和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新信息。

2.仔细阅读课题立项时的研究进度计划, 尽量搜齐各阶段的过程性探索、研究资料。

篇7

为进一步规范外出学习参观考察活动,健全干部职工请假制度,根据景委办(**)2号和景组〔2001〕47号文件精神,现就我局各单位外出学习参观考察活动和干部职工请假作如下规定:

一、外出学习参观考察活动有关规定

(一)、严格对外出学习参观考察活动的管理。各单位未经批准不得自行组织外出学习参观考察。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严格控制批次与人数。要明确学习参观考察的时限和地点,活动时间不得超过七天。各类培训活动应注重实效,科学安排培训内容,严禁借培训机会,搞毫无实际内容的无谓参观考察。干部职工的疗养,要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

(二)、严格审批和备案制度。各单位组织外出学习参观考察的,必须事先填写《外出学习参观考察活动审批表》,由局领导审批后,报局办备案。对未经审批,组织外出考察的,除个人承担全部费用外,要根据情节轻重,按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乡镇文化站干部由当地乡镇安排外出学习考察的需报县局备案。

(三)、建立学习参观考察报告制度。集体外出学习参观考察活动结束后,考察团(组)必须在一个月内向局里报送学习参观考察报告。

(四)、严格财务审核报销制度。各单位要严格执照统一规定的差旅费开支标准和外出学习参观考察预算经费标准开支,报销时必须附《外出学习参观考察活动审批表》。

二、干部职工请销假有关规定

(一)、严格干部职工请销假的审批

1、干部职工因公因私外出开会、学习、参观、考察(包括上级部门、局里和本单位统一组织的因公外出)和因病、因事请假的,都必须严格按照程序办理书面请销假手续。做到事先请假、准假、事后销假。如遇特殊情况,可用口头或电话预报批请假手续,但事后须补办书面报批手续。

2、按干部管理权限,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请假1天的,由分管领导审批,请假2天(含2天)以上的,由局长审批;各单位副职请假1天的,经本单位正职同意后,由分管领导审批,请假2天(含2天)以上的,经本单位正职同意后,由局长审批;其他干部职工请假1-2天的由本单位负责人审批,请假3天(含3天)以上的,经本单位正职同意后,报分管领导审批,请假4天(含4天)以上的,由局长审批。各乡镇站文化员请假除按所在乡镇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外,请假1周(含1周)以上的,同时报县局审批。

凡报分管领导和局长审批的请假都应报局办备案。

3、两次在时间上连续但分段审批的请假,作同一次请假处理。假期与周末时间连接的,包括周末时间。

(二)、加强对干部职工请销假的管理

1、建立干部职工出勤登记制度。各单位都要建立干部职工出勤登记制度,印制专门的表册,详细记载干部职工的出勤和请假日期。局里不定期组织抽查。

2、当月累计请事假3天以上(不含3天)的扣发当月考核奖;全年累计事假20天以上的扣发当年年终奖;年请病假累计30天以上(不含30天)的扣发一个月考核奖,全年请病假累计两个月以上的除扣发相应的月考核奖外,扣发当年年终奖。工资待遇按人事部门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3、干部职工全年连续旷工或假期满后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超10天或累计旷工超20天,年终考核定格为不称职,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15天,或者一年内累计旷工超30天的,按组织、人事部门相关规定予以辞退,干部职工年终考核连续两年不称职的,予以辞退。

篇8

随着广西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选择来到这个山清水秀之地一览山水胜境。可是,我们广西能向外界展示的难道仅仅是山水风光吗?少数民族聚居的广西,更有各民族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值得我们向世人展示。因此,为了宣传广西特色文化,使广西民居得到更多的关注、保护、传承,同时使我们自己对家乡的文化更加了解,并在丰富自己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研究、实践能力,我们选择了广西传统民居这一主题开展项目研究。

关于该选题,我们反复论证,不断寻找切入点,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广西传统民居对我们来讲还是有点大,走遍广西的代表性传统民居困难颇多,因此最终我们将选题界定在桂北传统民居。

二、项目目标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而桂北是广西少数民族分布最广的聚居地,包括壮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受不同时代文化、民族传统、地理因素、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广泛分布在桂北范围内的民居形态各异,各具特色。

桂北民居受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在建设选址、院落布局、建筑材料、营建技艺以及建筑装饰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本次活动通过调查梳理桂北各地民居风格的成因以及民居的主要特征,来挖掘传统民居的价值体系;同时提出保护与发展的原则与策略,激发人们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意识,使传统民居的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最后通过了解桂北民居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寻找适合不同类型民居的保护措施。

三、项目内容

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桂北各类传统民居的特点及其形成因素,将选择桂北传统民居类型中的代表性建筑进行重点调研,观测记录其建筑数据,调查研究其历史文化渊源,从而分析记录民居类型显著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建筑形制:对建筑规模、建设选址、院落布局等因素进行观测记录,总结提炼民居类型特征。

建造工艺:调研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建筑选材、建筑工艺等信息,记录传统民居建造技艺。同时观察建筑中的瓦雕、木雕、砖雕等装饰性元素,研究其文化内涵。

历史研究:依托前期的资料收集与分析,结合实地调研掌握的资料,明确当地民居的历史概况。

地理环境研究:调查所处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分析地理环境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

实地调研后,需要对调研成果进行整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桂北传统民居的深层次研究,内容包括:

1.成因分析:结合收集到的资料,从风俗文化、气候环境、地理特征等元素分析此类民居的成因。

2.型比较与演变:与其他典型民居类型进行比较分析,提炼该类民居的显著特征,并通过历史、文化、地理特征的总结归纳,研究追寻此类民居的演变过程。

3.进一步提出传统民居的保护策略与措施,寻找保护、传承、延续传统民居的方式方法。

四、项目研究方法

此次调研以实地观察、人物访谈、建筑测绘、归纳总结为主,以文献查阅为辅。

实地观察:在考察前期,通过收集资料,分析整理,选择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实地考察:桂林九屋江头村、桂林灵川雄村、桂林龙胜金竹壮寨、桂林龙胜黄洛瑶寨、柳州三江程阳八寨,进行观察、拍照、测绘、走访调查等,对传统民居的建造技艺进行调查记录。

建筑测绘:对具有典型价值、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进行实地测绘,测量其占地面积、通风采光面积等数据,绘出其建筑平面图。

人物访谈:对当地居民、房屋主人进行访谈,了解更多关于当地民居的信息;同时向专业研究人员请教关于传统民居与民族风俗等的相关问题。

文献调查: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料,收集整理关于走访考察地点的每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的相关文献资料。

五、项目实施过程

见下页“项目实施过程”表。

六、项目成果

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我们及时记录并整理每个活动阶段的成果,形成了比较丰富的阶段成果,包括:十余次会议语音记录,五个民居考察地点的观察记录表、测量表、平面图、民居特色照片集,五份民居考察报告,若干篇项目学习日记等。

项目的最终成果包括: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五篇研究论文,一本手绘画册。

七、小结

篇9

在大城市里的孩子并不了解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农业生产的技术,对三农认识不多,更有甚者五谷不分,六畜不识,劳动能力和劳动技术急需培养和学习。因此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30年来一直坚持为广州市的中学生开设锻炼劳动能力,提高劳动技术,形成热爱劳动的观念,普及三农知识为目的的学农综合实践活动。

在学农之余利用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该校长期农业生产实践积累的农生产设施设备和知识开展一系列的课题探究活动,以激发学生对劳动积极性与生物学习的热情。所以我们开始本课题的探究活动。

我们想要加深对平日里所见到、吃到的各种食物的了解,以此次学农为机会,实地调查,拍照取样和品尝,结合植物学知识,探究我们所食用的食物是来自作物的哪个组织、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并对其了解分类。通过查找资料和咨询专家撰写研究性学习的报告并向全班同学做汇报,接受大家的咨询和质疑。

希望能达成:学农,爱农,做农的传人。

二、活动目标

1、本次探究通过实地考察农作物、了解其的名称及其生长情况、了解农业生产的技术。

2、探究各种农作物可食用部位来自植物的哪一组织、器官,以及其名称的由来,功能,价值和意义。

3、体验植物的魅力与神奇,感悟生命珍爱大自然。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1、小组成员选取,指导老师进行课题的引入,并集合讨论课题研究方向、范围与规划。选取调查小组组长和成员分工。

2、由指导老师带领我们小组成员实地考察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农作物种植区(包括西作物区、水稻田、百谷圃、南作物区),辨认农作物种类并近距离观察作物生长情况,果实的形态,可食用部位。实地拍照、取样,并进行品尝农作物。实地考察31种农作物:萝卜、沙葛、姜、大蒜、芥蓝、大头菜、芋头、高粱、水稻、花生、辣椒、红皮萝卜、油菜、芋头、紫薯、向日葵、沙葛、小麦、大头菜、茄子、南瓜、番茄、蒲瓜、菠萝蜜、黄蛋果、番石榴、火龙果、枇杷、桑葚、香蕉、杨桃、柚子、释迦。在考察的同时小组成员充分感受田园风光。

3、讨论并查找相关资料(植物的器官、花的结构、果实的类型及其对应的水果)、对其进行了解并对调查取样的农作物分类。小组成员交流意见,提出疑问,并通过讨论得出初步的结论。

4、分组撰写调查报告。

5、补充调查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校温室大棚种植的作物(番茄、苦瓜、蒲瓜、小南瓜、茄瓜)并对资料进行录入。

6、询问有关专家,提出改进意见。

7、针对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讨论并完善报告。

8、小组成员分享并向班级汇报。

四、结果与评价

结果:了解了不同植物的可食用部位的组织或器官的名称。分析其功能,作用和种类等。探究了农作物的进化发展过程、加深了对现代科学在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品质提升的重要意义的理解。小组成员受益匪浅,开阔视野,巩固和拓展了基本的植物常识,体验了丰富的田园学农生活。

评价:在老师悉心的带领之下,冒着蛇与太阳的挑战,我们流着汗水,不断地探索,不怕艰辛不怕劳苦,顺利完美的完成了本次探究。感到很高兴很兴奋。让我们对植物有了根深的了解。

五、学生收获(可附学生作品):

一、实地认识的农作物和水果

农作物24种:番薯、萝卜、沙葛、姜、大蒜、芥蓝、大头菜、芋头、高粱、水稻、花生、辣椒、红皮萝卜、油菜、芋头、紫薯、向日葵、沙葛、小麦、大头菜、茄子、苦瓜、南瓜、番茄、蒲瓜

认识的水果12种:菠萝蜜、黄蛋果、番石榴、火龙果、枇杷、桑葚、香蕉、杨桃、柚子、释迦、木瓜、葡萄

二、可食用部分分析

1、食用部分为该植物的根:番薯、萝卜、沙葛、姜

2、食用部分为该植物的茎:大蒜、芥蓝、大头菜、芋头

3、食用部分为植物的果实:

三、指导教师的认识和体会

篇10

笔者认为,目前的干部考察工作存在着“四难”,即:真实情况了解难、考察对象把握难、考察内容量化难及考察不全定论难。而要完善干部考察工作,必须严格落实《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着力在“深、细、实”上下功夫。

一、突出一个“深”字,用好集中考察

集中考察是考察干部最常用的手段,也是经过多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集中考察必须克服一般化和表面化,在求“深”上下功夫,以获取准确而全面的第一手材料。一要深入分析干部的述职报告。通过领导干部本人述职,报告个人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可以基本了解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成绩。但述职报告容易受述职人主观意愿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因此,必须使之与领导干部的行为表现、工作实绩、群众反映、上级评价、鉴定等联系起来,加以综合分析,看是否做到了实事求是,言行一致。二要细心甄别民主测评结果。民主测评基本反映了群众对干部的概括性评价,但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仍难以准确地反映干部的真实情况。对待测评结果,既要重视,也要全面地分析和鉴别,防止片面地以票取人。笔者认为,参照“三讲”教育的做法,考察期间引入对干部的民主评议是可行的。评议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面对面地议,背对背地评,也可以通过填表、写书面意见来进行。评议结果适时向被评议人反馈。通过民主评议拓宽了解渠道,印证民主测评结果。三要重视研究座谈了解的信息。个别谈话是考察组与干部面对面交谈、听取推荐意见的重要渠道,由于受外界干扰因素少,其反映信息真实性更强。在与考察对象的上级、同级、下级进行个别谈话时,要有敏锐性,善于从言外之意、话外之音捕捉评价干部的信息。班子成员之间相处较多,互相了解的比较深,对他们的评价意见尤其要认真听取和把握。要通过考察对象的上级各主管部门的有关人员了解其情况,还要找领导干部身边的工作人员、工作所涉及的部门和单位的有关人员谈话了解情况等。与考察对象直接谈话是了解其思想认识、理论素养和知识运用能力的重要时机,在谈话过程中要适当变换话题和方式,增大时空跨度和知识跨度,请考察对象谈观点、谈看法、谈体会,从而在思想上、政治上对其作一些较深层次的了解。四要搞好对各类材料的加工分析。在必要的时候到被考察人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座谈了解情况,可以了解其历史表现。考察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牢固的群众观点,是否自觉坚持走群众路线,不但要多听群众的反映,还要查看其下基层的记录,了解其解决了哪些问题;考察理论政策水平,不仅要看干部是否参加了中心组学习,是否参加了各种培训,而且要看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年度考核、廉政建设考核、工作目标考核结果等内容,记载着干部表现的信息,对这些材料都要认真分析研究。

二、突出一个“细”字,做好日常考察

集中考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真实地了解和掌握干部的全部情况,日常考察则能从工作、生活、作风等细节记录干部的社会活动,对弥补集中考察的不足有着重要意义。

一要经常观察干部在工作状态下的表现。一般情况下,在日常工作中行为人的各种特长和不足表现得比较充分。可以通过被考察人的工作对象,了解其工作情况和敬业态度等;通过参加被考察人主持或参加的有关会议观察其组织协调能力、思维能力和决策水平等;通过不定期地了解干部平时的工作进展情况,考察其工作成效、参与程度以及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等;还可以通过与被考察人交谈、查看学习笔记,了解其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

二要利用特殊机会考察干部的能力水平。如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课题,召开一定范围的研讨会,通过即席演讲、解答问题,考察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功底、知识积累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观察干部在特殊、复杂、艰苦工作中的表现。一个干部是自觉自愿地到艰苦、复杂的环境中锻炼自己,还是远离之,更多地考虑自己工作的优越和环境的舒适,是检测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试金石。同时,能否在特殊、复杂、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做出成绩,也是对干部综合素质的检测。通过参与被考察人处理案件、棘手事件、重大问题等的实施过程,实地考察干部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要经常了解和掌握干部八小时外的情况。以往我们了解干部主要是在被考察干部的工作圈进行,对于其社交圈和生活圈的情况知之甚少。社交圈的知情者则比较熟悉干部工作之外的人品、公德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而生活圈中家庭成员及亲朋好友则清楚干部的内心思想、性格脾气以及生活作风等。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场合与被考察人的社交圈和生活圈中的部分成员接触、谈话,可以了解被考察人在对待父母、教育家属子女、处理邻里关系以及与亲朋好友交往、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表现,分析其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好坏。

三、突出一个“实”字,完善配套制度

在干部考察工作中,除继续落实好《干部任用条例》和已有的相关制度外,还应探索建立和实行以下四项制度:

一是制定考察工作实施细则。为体现权威性和指导性,最好由省级以上组织部门研究制定较为具体的干部考察工作实施细则,对《干部任用条例》有关干部考察的内容进行细化。地市级组织部门参照此细则,结合当地实际,再进一步细化,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细则应对考察的形式和应用时机,考察干部涉及的范围,考察工作的组织实施,考察工作纪律等内容,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在干部考察的范围确定上,应尽量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行业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参加对象,如对县(市、区)领导干部和市直单位领导干部进行考察,在人员范围上不能简单一致,要有区别,体现特色,防止由于涉及对象的范围不同造成考察结果的不可比。

二是实行差额考察制。在任职考察和换届考察中,考察人选应多于拟任人选,以便于组织人事部门比较、分析,优中选优,进一步提高考察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