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用途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壤的用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壤的用途

篇1

【关键词】土壤改良剂;园林;绿化

1前言

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土壤退化变得更加明显,所以,人们逐渐在土壤中使用土壤改良剂,从而使土壤尽快得到修复。到目前为止,国家上已经研发出多种土壤改良剂种类,例如:松土剂、消毒剂、土壤改良剂等,这些土壤改良剂品种都对土壤的修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从而导致大多数的园林绿地逐渐消退,由此看来,给土壤施用土壤改良剂已经势在必行,这样才能减少园林绿地土壤的消退。

2土壤改良剂的发展

早在19世纪,人们就已经开始对干旱、盐碱地的土壤改良剂的施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现如今,由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不加节制的使用土地,例如:大量施用各种农业与化肥,这样一来,便加快了土壤绿化的消退速度,不能充分利用土壤生产力的稳定发展。经过大量实践表明,快速修复消退的绿化土壤非常重要的措施就是大量使用土壤改良剂。近几年,我国对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有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广泛推广和使用了土壤改良剂。

3土壤改良剂的重要作用

现如今,由于土壤改良剂的种类偏多,因此,不同的改良剂会有不同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的物理与化学特性;第二,提高土壤的抗水蚀能力;第三,改善土壤中的酸碱成分,中和PH值;第四,有利于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的数量,同时酶的活性也会大大提高;第五,土壤肥力增强,有助于植物的生长。

4土壤改良剂的分类

现如今,由于市场中的土壤改良剂的种类是非常多的,因此,必须哟对土壤改良剂进行科学、合理的整理与分类,这样一来,变可以使人们充分了解与使用土壤改良剂。在实际生活中,土壤改良剂的可以按照其性质与用途加以细致分类。按照其性质可以把土壤改良剂分成酸性与碱性土壤改良剂、有机物与无机物土壤改良剂;而按照其用途进行分类,便可将土壤改良剂分成防土壤退化与防土壤侵蚀微生物改良剂、生物制剂改良剂等多个品种。

5土壤改良剂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重要性

5.1土壤改良剂在贫瘠土地上的应用

一般来说,园林绿化都是在城市和城市周围进行的。近几年,由于我国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而且,在大面积进行土地绿化时,势必会大大降低土壤的能力,从而会使绿化种植条件变得非常差,有些甚至会在土壤中混入建筑垃圾,如果在表层种植草坪与树木,这样一来,草坪与树木的成活率就会大大降低。传统的方法是在土地表面覆盖异地土,尽管这些做法都是可行的,另外,又能增加用土量,甚至会提高运输成本,与此同时,也会导致土壤的能力下降。

5.2土壤改良剂用劣质水灌溉的应用

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导致水资源非常缺乏,从而使城市生态用水比例会大大减小。为了更好的满足绿地的观赏、生态的需求,逐渐扩大绿地面积,这样一来,我国水资源缺乏变得更加明显,由此看来,园林绿化应该大量开辟水源,从而使劣质水的比例会逐渐增多。如果过多的使用劣质水,那么会增加土壤中有害物质的量,有机物变会快速分解,但是,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是非常大的,通常污染具有隐蔽性、不可逆转的特性。另外,由于长期的重金属污染,从而在土壤中会积累大量的重金属,直接会影响到树木与草坪的正常生长,园林景观效果也不可观。

5.3土壤改良剂在预防土壤病害上的应用

土壤病害指的是某些土壤病原物侵染所导致的植物病害。其中主要包含各种病菌,例如:真菌、放线菌、线虫等,在这些病菌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真菌。特别是在园林绿化中,草坪病害非常多,尤其是土传染病害,情况严重时会使整个植株受到污染,一般来说,大多数病菌都是由根部可是侵入植物的器官,到目前为止,治理这种病虫害主要以保护性杀菌剂与内吸性杀菌剂为主。由此看来,我们必须要及时改变传统施药的方式,并在土壤中大量施用多种生物改良剂,例如:甲壳素,这样一来,能够减少土壤病害,另外,也能使药物次数与用量大大减少。

5.4在草坪种植上的应用

近几年,由于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对绿化面积逐渐增加。可以说,在园林绿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就是草坪,而且,所占的比例也是非常大的。由此看来,绿化、保护、改善园林绿化面积变得更加突出。由于草坪的根系在表层土壤的5—10厘米。一旦根系过于密集,那么土壤表层土壤的水分就会很快被消耗,所以,必须要灌溉大量的水,否则势必会影响草坪的正常生长,有些甚至还会死亡。另外,灌水量的增加,使城市生态需水量也加大了,这样一来,水资源缺乏问题会越来越明显。其中,聚烯类土壤改良剂,能够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除此之外,土壤也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与化学状态,释放更多的肥料,然而,这样做,会大大增加成本费用,有些中间产物还会产生有毒的中间物,因此,这些土壤改良剂要尽量少施。

5.5在树木移栽上的应用

在园林绿化中,经常会移栽树木,这样一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起到美化与绿化的效果。在将树木从原有土地移栽到其它种植地时,极易使植物的根系受到损伤,再加上,一旦施肥不到位,会导致植物死亡,因此,在移栽树木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除此之外,移栽树木后,通常会移栽到道路两旁和建筑场所,所以,会在土壤中掺杂很多建筑垃圾,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降低土壤中的成分,导致吸水能力大大降低,这样一来,树木移栽的成活率就会有所降低。经过大量实践证明,保水剂与有机肥料相结合使用,可以大大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5.6调节土壤酸碱性的应用

各种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是土壤,因此,土壤中的成分会影响植物的生产速度与质量。其中,有些花草树木对土壤并没有非常高的要求,但是,有些花草树木对土壤的要求较高。除此之外,由于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大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有所提高,人们在假日送花成为一种时尚,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对花卉的需求是非常大的。然而,因为南方花卉都是生长在酸性土壤中,但是,我国北方地区的土壤呈碱性,因此,在种植花卉时要适当的条件土壤的酸碱性。

6土壤改良剂在使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现如今,我们所使用的土壤改良剂都是水溶性的,这样一来,便可以快速溶解在土壤中,从而收到俩个号的改土效果。为了改良土壤,我们通常会混合使用改良剂,特别是和多种有机肥料同时使用。只有这样,才可以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在使用土壤改良剂过程中,选择最适合的比例,改良剂施用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如果用量过多,有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用量很少,改良效果又不是非常明显,因此,在改良土壤时,必须要注意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义群,董元华.土壤改良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生态环境,2008(3).

[2]高伟,邵玉翠,杨军.盐碱地土壤改良剂筛选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1).

篇2

[关键词] 土壤 作物 轮作 养分使用 措施特征

[中图分类号] S1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101-02

一、安丘市土壤利用情况

安丘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辖10处镇、2处街道,1个旅游开发区,1231个行政村,90多万人口。市境总面积1700平方公里,可利用面积约二百二十多万亩,水库坑塘16万多亩,沟、路、渠、河等26万余亩。土壤主要有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四个类型。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作物布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物别是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变化尤为突出,就粮食作物来说,种植面积越来越少,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瓜、果、桃、李,蔬菜等种植面积更是急剧扩张。土地经济效益逐渐明显增强。但在使用土地上,由于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我市农民也存在着“短视”行为,集中体现在用地与养地上矛盾明显,突出表现在重用轻养,实行掠夺式土地经营,主要表现在:

1.粮食作物的种植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主,此外还有小麦-大豆一年二作制,大部分土地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复种,没有一定的轮作倒茬制度,一年中只在秋作物收获后,有半月左右的腾茬整地空闲时间,有机肥施用量极少,不能抵偿有机质的消耗量,使土壤有机质得不到积累,对土壤的培肥是不利的。

2.在粮食作物中,豆类作物所占比重较小,过去群众有玉米间作大豆的习惯,但近十年来,豆类作物种植面积急剧减少,现在全市豆类作物面积仅万余亩,这样大大减少了养地作物,加速了土壤肥力的消耗。

3.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复种指数及绿化面积逐年扩大,提高了地面覆盖率,对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水土,土壤起了一定作用。但山区地带由于陡坡开垦,或顺坡种植,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严重,使土壤趋于砂砾化。即使近几年我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但树木成活率,造成年年造林不见林。另外,由于片面强调扩大复种指数,又不注意培肥地力,导致水、肥、气、热不协调,土壤肥力衰退,生态平衡欠协调。

4.部分潮土和砂姜黑土,土质粘重,耕性不良,耕作后易超坷垃,透风失墒,不利播种。

因此,通过农、林、水、措施改良培肥地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农业措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轮作耕作

为了不断提高作物产量,必须实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正确处理用地与养地的关系。农谚说“换茬如上粪”这就说明轮作换茬在养地方面的作用。固作物不同,吸收营养元素也不同,在同一地块上连续种植同一作物,常常形成某种营养元素的不足或缺乏,而对另一种作物,并不一定会缺乏,如长期种植禾本科作物后,土壤中氮素会显著减少,面栽培豆科作物后,则会使土壤中的氮素增加,磷素不足长期栽培旋花科作物,土壤中钾素就会缺乏,实行轮作换茬,各种作物互为创造条件,充分协调利用土壤中的各种营养元素,使其发挥最大的增产效益。

耕作的过程就是加速土壤熟化,促进水、肥、气、热协调及用地养地的过程。

深耕改善了土壤空气状况,增加了土壤的蓄水能力,促进了微生物活动,加快了矿物质养分的释放,耙压的作用在于调节土壤孔隙状况与通透性,使大孔隙减少,不至于通气过强而引起跑墒及养分分解过于迅速。中耕有保墒和散墒的作用,随着耕作制度的不断改革,我市目前主要以一年二作(如小麦-夏玉米)和一年一作(如棉花、春地瓜)为主,部分一年三作,全市复种指数提高了,提高了土壤的利用率,但连年种植单一作物和采用单一的耕作方式,破坏了土壤养分的正常循环,从而缩短了土壤的休闲期,增加了土壤的负荷,使土壤处于重用轻养的状态,影响了土壤养分的良性循环力的不断提高。

2.施肥

施肥是提高土壤肥力,协调土壤养分比例供作物吸收利用的直接措施。

我市自建国以来,在施肥上经历了“重用有机肥-有机肥、无机肥、化肥并用-重用无机肥的循环。在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主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施用量极少,因有机肥肥效缓慢,土壤肥力虽高但产量较低。七十年代,有机肥用量增加,化学肥料开始大量使用,但以氮肥为主,忽视了磷、钾肥使用,导致土壤中氮、磷、钾比例失调。到八十年代,注意了氮、磷、钾协调使用,产量开始上升,实行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由于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看到了化学肥料的效力,开始大量使用化学肥料,由于前几十年的土壤有机肥的利用,土壤肥力较高,加上肥料肥效快的特点,农业产量急剧上升,我市很多地方出现了“吨粮田”,但到了近几年,由于农村家庭承包土地的缺陷,人们已很少使用有机肥,从而对土壤采用了掠夺式利用,土壤肥力下降,再加上大量连续使用化肥,使土壤的理化性质也迅速恶化。

3.灌溉

流经我市发源于我市的河流主要有潍河,汝河、渠河、洪沟河等大、小河流五十余条,主要分布在市区东、南、北部,由于历史的原因,有许多河流如洪沟河、浯河等一到枯水季节即干枯。因此,我市从一九五八年开始到现在已修建水库,塘坝、拦河闸等蓄水工程一百多座,总库容4亿余立方米,灌溉面积近四十万亩。目前我市也大力开发地下水源,使水浇面积进一步扩大。我市多数灌区,灌水效益较好,利用率高,通过灌溉改善了土壤水分状况,提高了作物产量,有部分灌区,由于水量大,实行大水漫灌,不仅水的利用率低,还造成了土壤板结,物理性状变环耕性变劣,影响了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肥力的提高。

4.整地改土

农田基本建设,主要是整地改土,使山区丘陵中、小部所开垦的耕地,从岭坡到坡麓多为人工改造的梯田,土层加厚吏极薄层和薄层土壤变成了中层土壤,由零星地块变成了较大连片的梯田,水土流失减轻,物理性状得以改善,低洼易涝地区,通过挖沟造田沟沟相通,地块成方,有些地块并通过压沙等措施,使理化性状变好,耕性改善,适耕期变长,土壤供肥能力有所提高,平原和岭间平原地,通过深翻改土,活土层加厚,地面平整不,渠系配套,能灌能排,提高了灌水效益,缩短了灌水周期,关节炎作物的合理布局及机械化作业创造了条件。

5.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包含农田林网,营造水土保持林、四旁植树等,发展林网化,能够减少场面蒸发,涵养水源,降低了风速,增加了大气温度,减轻了干热风的危害,山区地区通过封山育林,减少了地表迳流,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保持了水土,加厚了土层,加速了土壤热化,

三、肥沃土壤的一般特征及培肥措施

人类在生产活动中采取的对土壤肥力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生产中采用的一系列措施如施肥、灌溉、耕作等来培肥土壤。

1.肥沃土壤的一般特征

肥沃土壤能够充分、及时地满足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肥沃土壤应具备的一般特征是:

1.1耕层深厚,土层构造良好。高产土壤一般要求整个土层厚度一般在1米以上,具有深厚的耕作层,约20-30cm,土壤质地较轻,疏松多孔,孔隙度52-55%,通气孔隙10-15%犁底层不明显,心土层较紧实,质地较重,为上虚下实的层次构造。

1.2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丰富。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和熟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高度熟化的肥沃土壤有机质较高,潜在肥力高,微生物活动旺盛,有利于养分转化,含有效成分高。

1.3酸碱度适宜,有益微生物活动旺盛。肥沃土壤的酸碱度范围为微酸性性到微碱性,因为,多数植物适宜于中性微酸到微碱性,另外,也有利微生物活动。

1.4土温稳定,耕性良好。肥沃的土壤,温度稳定,表现在上下土层和昼夜间土壤温度变幅小,稳温性好,冬不冷浆,夏不燥热,有利于早播,早熟,高产。土壤疏松,宜耕期长,干耕不起坷垃,湿耕不成明垡条,耕作质量好。

1.5地面平整。地面平整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地表冲刷,促进降水渗入土体,有利于土体内水分,养分均匀分布。

2.培肥土壤的措施

2.1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土壤肥瘠的重要指标,它是土壤团粒结构,尤其是水稳性团粒结构的胶结构,具有协调水、肥、气、热的功能。土壤有机质有作物需要的多种营养元素,是养分的主要来源。

目前,家畜、家禽粪尿及人粪尿及厩肥圈肥、绿肥是很好的有机肥料,但养猪、羊等少了,粪便数量亦逐渐减少,根本不能满足需要。

作物桔杆也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料,应该还田增加了有机质,改善了土壤性质,保水保肥,节省了人力、物力。日前做到千杆还田的仍比较少,还应大力宣传推广。

2.2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要以改土治水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丘陵地区要有防山洪及水土保持的良好措施,要搞好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整修梯田,开发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等,达到水不出沟,土不下坡,保水保肥,平原地区要实行“园田”化种植,要兴修水利,做到遇旱能灌,遇涝能排,旱涝保收。各地要因地制宜,治水改土,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2.3深耕改土,创造深厚的耕层

以深耕为中心的耕、耙、耱、压等耕作措施,是加速土壤熟化,定向培肥土壤的重要措施。

深耕能疏松土壤,破除紧实的犁底层,加厚活土层,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通透性,为植物根系下扎创造良好条件。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深耕结合施肥,使土肥相融,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深耕创造了深厚疏松的耕作层,扩大了植物根系的活动范围和吸收范围,为植物生长,微生物活动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深耕要注意,第一,深耕的时间,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因地制宜确定,在我市以伏耕,秋耕为主,有利于晒垡,熟化土壤和有机质分解,并可多蓄雨雪,增加水分,但均需旱耕,群众说:“七月犁金,八月犁银,十月再耕不如人”又说“头伏耕地一碗油,二伏耕地半碗油,三伏耕地没有油”即是此理。

2.4合理轮作,用养结合

合理轮作是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有效措施。因为各种植物由于生物学特征不同,对土壤有不同的影响,如有的植物需肥多,从土中带走的养分多,地力消耗大,那么这些植物主要是用地。而豆科植物和绿肥作物,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还能利用土壤中深层养分,一仅对土壤养分消耗少,甚至不能增加养分,这种作物就能养地。用地植物与养地植物轮作,就是用养结合。

2.5合理施肥,培肥土壤

肥料是植物增产的物质基础,合理施用肥料,尤其是合理施用化学肥料是大幅度提高植物产量水产,改善植物产品品质的一项重要技术。

篇3

1、提出申请,接到申请后,承办人应对资料及宗地情况进行详细审查了解;

2、现场勘察应与有关资料对照核实;

3、审核评估报告与转让协议,转让价明显低于市价的,建议市政府优先购买;

4、填写转让审批表,进行审批;

5、审批后,也可在审批前到产权科对补签出让合同及审批表编号;

6、经办人依据补签出让合同、转让审批表等,填写变更登记审批表进行变更登记。

【法律依据】

篇4

关键词:土壤水分;土壤物理性质;土地利用;容重;土壤表层

中图分类号:S15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2-0023-02

1引言

土壤水分主要受降水、地形、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地利用的影响。笔者的课题探究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选取森林、草地、裸地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及容重的影响。为当地的土壤评价提供科学参考。

2材料与方法

2.1研究区概况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腊县勐仑镇葫芦岛,距离景洪市有96km,距勐腊县城有100多km,东经101°25′,北纬21°41′。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年平均气温21.4℃,属北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热量丰富、夏无酷热、冬无严寒、降水充沛,旱雨两季分明。虽降水充沛,但80%的降水集中在5~10月。研究时间在1月下旬,属于当地旱季,降水较少。

2.2样品的采集

2016年1月24日在中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选取森林、草地、裸地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表1)。在坡中取0~50cm刨面样品,从土壤表层开始每10cm分为一层,每层平行取样3份用于测定土壤含水量,取出样品后立即装入塑料密封袋中(防止水分蒸发)。

2.3测定指标与方法

土样含水量是指土样在105~110℃的温度下烘干至恒重时所失去的水分质量与烘干土质量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2.3.1烘干法仪器设备

①恒温烘箱:一般要求在50~200℃范围内能在任一点保持一定恒温范围。采用的温度是105℃,控制温度的精度高于±2℃;

②电子天平;

③附属设备:铝盒(称量盒)、温度计等。

2.3.2测定方法

①称样品(>1mm风干土)10g左右,置于已知重量的称皿中;将数据记录在标签上;

②放入烘箱,在105℃(温度过高,有机质易碳化散逸)温度下烘至恒重;

③取出放干燥器(干燥器中的干燥剂氯化钙或变色硅酸要常更换)中冷却约20min,立即称重。

2.4指标的计算

含水量=(烘干前铝盒及土样质量-烘干后铝盒及土样质量)/(烘干后铝盒及土样质量-烘干空铝盒质量)×100%,

容重=纯干土质量(g)/环刀体积(200cm3)。

2.5数据的处理

研究中的图表均在MicrosoftOfficeExcel工作表中计算和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含水量变化特征与分析

3.1.1裸地土壤刨面含水量变化

坡面土壤未经人类过多的扰动。在该区域内无植被,其下表层土壤含水量在0.171~0.202之间,极差可达0.031。可见荒地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较小,这可能因为旱季降水少,水体下渗作用较弱,冬季气温不高,蒸发较少。

3.1.2草地土壤刨面含水量变化

草地土壤曾经过人类的扰动,2011年园内研究楼建成,建筑垃圾多填埋于草地中。在该区域内植被为草地,其下表层土壤含水量在0.168~0.204之间,极差可达0.036。可见草地含水量随深度变化较小,这可能因为旱季降水少,水体下渗作用较弱,冬季气温不高,蒸发较少。同时20~50cm处建筑垃圾较多,多为石头,可能对含水量影响较大。

3.1.3森林土壤刨面含水量变化

森林土壤未经人类过多扰动,在该区域内植被为热带季雨林,其下表层土壤含水量在0.305~0.351之间,极差可达0.046。可见森林含水量随深度变化较大,这可能因为枯落物较多,水体蒸发较少,0~10cm含水量较多,10~50cm根系较少,故土地含水量较少且变化趋势趋于平缓(图1)。

3.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表层容重变化特征与分析

对3种样地容重的3个测量值剔掉一个最偏值后取平均值。结果发现土壤表层容重中裸地最大,可达1.72095g/(200cm3),草地土壤容重为1.658475g/(200cm3),比裸地降低0.062425,森林土壤容重仅为1.08795g/(200cm3),比裸地降低0.633,减少约36.8%。裸地与草地的土壤表层容重较高,且差异较小,森林的土壤表层容重明显低于裸地与草地,这可能与人为活动有关(图2)。

4结论与讨论

0~50cm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次序为:森林>草地,森林>裸地,草地与裸地差别不明显;表层土容重的变化次序为:森林>草地>裸地。

在该区域内,裸地与草地土壤含水量变化不大,但森林的含水量明显高于裸地与草地,这可能是森林的树冠郁闭度和枯枝落叶层大于裸地与草地,能够较大减少地面蒸发,起到保水作用所致。

土壤表层容重以裸地最大,可达1.72095g/(200cm3),草地,森林依次降低,其中森林最低。这可能与土地利用类型、人为活动和土壤性质有关,其原因和裸地与草地经常受到人类踩踏有关。

5结语

裸地的容重大,含水量低,不利于地表水下渗,从而加大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携带表面土层造成水土流失,土层变薄,这片土地就会越来越贫瘠,这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降低农作物产量,而地表水加大,会携带泥沙到河流下游,导致下游含沙量增高,洪涝灾害就会越来越频繁;反之,林地的容重小,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植物就会更多的通过蒸腾作用把地下水转变为大气中的水蒸气,所以当地在旱季也会减少发生旱灾的可能性。

通过分析,表明自然地理的五大要素(气地水生土)是互相关联的,所以要在利用这些土地时不能只看中土地产生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生态3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次的实验活动,了解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含水量和容重的差异,以指导今后的生产生活,让人们更好的理解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李天杰,赵烨,张科利,等.土壤地理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冯广龙,刘昌明.土壤水分对作物根系生长及分布的调控作用[J].生态农业研究,1996,4(3):5~9.

篇5

我是从事气功专业研究的人员。在1983年开始从事气功研究时,正是社会伪气功越来越泛滥的时候。我发现了好多问题,比方说,所谓发“外气”治病,那么多人信,并且当时的一些所谓的大师被宣传得神乎其神。“大师”说他们通过练功,内气元气足了,然后通过穴位发出去,经过空间能作用到别人身上,调整人的功能和治疗疾病。我在国内第一个通过实验证实:这种所谓发“外气”的治疗方式,对部分人部分病有效的原因仅仅是心理暗示。如果阻断心理暗示,比如让“大师”向不知道的人发功,就不会有任何疗效和反应出现。反过来,利用暗示,让一个没练过气功根本不会发“外气”的人学着“大师”的样子,给信“外气”的人装摸作样比划,结果病人当场就说热气流很强,偏头疼等病症立马减轻了。当我在国内率先报道了这种实验结果和心理暗示理论时,等于把“大师”们从“神”拉回到了普通人的位置,影响了他们的地位和财路。面对当时伪气功的大海千军万马那种状态,我是处于一种很少数被孤立的地位上,受到很多谩骂攻击。包括现在的反伪斗士司马南,他那时候也是笃信“外气”,亲自到我单位找上门来挑战。经过我对他不厌其烦的气功专业、心理暗示和催眠、科研方法等科普,他最终转变了观点,和我化敌为友成为反伪斗士。他在转变过来后出版的书中写道:“所谓外气疗法实际上是一种带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暗示疗法。最早最明确地提出这种观点的是大家都不陌生的张洪林先生。原来我并不认识这位先生,最初我对他这种观点也是有异议的,我甚至很反感。但是后来我跟这位先生接触,向他讨教,与之商榷,他这种观点越来越影响我的认识,使我形成了明确的想法,我渐至接受了他的观点。”“对于张洪林等人的观点我是赞同的。我这种赞同是经历了很痛苦的过程之后,逐步在认识上与张洪林等人走到一起来的。”“也就是说,我今天背弃了原来那种迷恋外气、盲目地相信外气的观点才走到了今天这样一个天地的。走了一个大‘之,字形,绕了一个大弯儿。”

最近出现的王林现象,不过是当年泛滥的伪气功的遗毒而已。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被定为后,虽然伪气功也被遏制,但社会滋生伪气功的肥沃土壤并没得到及时的应有的清理和改善。这主要包括:气功界本身问题(如气功定义失误帮助了伪气功出现,所谓正虚邪实),大师对巨大利益的追求、媒体的宣传鼓吹、个别名人和领导等相信、支持和相互利用、主管部门不敢管理、人们对养生长寿的盲目追求、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缺失等等各种社会因素交织,共同形成了滋生伪气功和的土壤。这一土壤今天依然肥沃,伪气功和组织的台面下活动基本没停止过,时不时冒出个王林之流或什么组织实属必然。只有大力发扬民主、科学精神,彻底清理这个土壤,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这种乱像。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篇6

论述了物联网技术在土壤墒情测报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物联网墒情监测的关键技术、土壤墒情测报模型技术以及物联网交互服务终端的开发运用。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土壤墒情测报工作显著提升了测报速度和质量。

关键词:

物联网;墒情测报物联网

近年来发展迅猛,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应用涉及整个社会生活,发展物联网技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基于物联网的新概念、新应用的不断出现以及相关装备的迅速普及,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也逐步拓展。精准农业、智能农业、智慧农业等词汇的内涵在不断发展,最典型的就是物联网技术对于水肥控制的应用。我们都知道干旱一直是限制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搞好土壤水分的监测和预报对于研究土壤水分运动、作物水分状况以及灌溉制度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农业用水管理和灾害预警服务的重要研究领域。而传统测报方法具有费工、费时等诸多问题,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极大地提高土壤墒情测报工作的速度和质量。

1物联网墒情监测关键技术

农业物联网主要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二维码等基础信息感知设备,按约定的协议连接起来,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或产品的智能化识别、数据采集、智能控制、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是互联网业务和应用的拓展,在土壤墒情监测及预警技术中主要应用到了以下关键技术:

1.1水分传感器

感知是物联网的基础,水分传感器就是用来感知土壤容积含水量的仪器,目前常用到的传感器有FDR型和TDR型等。FDR(FrequencyDomainReflectometry)频域反射型是利用电磁脉冲原理,由一对电极组成一个电容,其间的土壤充当电介质,电容和振荡器组成一个调谐电路,FDR探头的阻抗依赖于土壤介质的介电常数。根据电磁波在土壤中传播频率来测量土壤的表观介电常数(ε),进而得出土壤容积含水量(θv)。它具有测量自动、快速,体积小、量程宽等特点,使用比较广泛。TDR(TimeDomainReflectometer)时域反射型是通过测定电磁波沿插入土壤的探针传播时间(t)来测定土壤的介电常数(Ka)进而计算出土壤容积含水量(θv),TDR具有快速、便捷、连续等特点。

1.2自动气象采集系统

农业生产受旱与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通过土壤水分传感器测量土壤容积含水量是墒情测定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还需测定诸多其他气象因素,如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雨量、光照等。这些要素的传统采集方法主要是通过气象观测站来获取。而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些野外作业一般可以通过物联网自动气象站来完成。物联网自动气象站是按照一定的要求设定的一种能自动观测和存储气象数据的远端采集设备,它主要是由各种传感器、转换器、通讯模块、移动嵌入式系统、电源等组成。设备根据气象要素的变化,相关感应原件会随动,再通过I/O转换,把工程量转换成要素值。由于光电转换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在野外的能源持续性供应已经变的相对容易,气象站可以自动长期稳定的开展观测,并可以通过增加传感器实现观测项目的拓展。

1.3RFID/WIFI/4G等无线传输技术

墒情监测一般在田间,大多采用无线传输手段。无线传输技术虽然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不过物联网设备上的无线传输技术,大部分仍类似于移动无线设备上的技术,包括蓝牙、近场通讯、移动蜂窝技术等。近距无线传输一般使用RFID、WLAN、ZigBee、蓝牙、WMN、NFC等传输技术,低成本、低功耗、对等通讯是它们的特点。中远距离无线传输一般依托GPRS/3G/4G等成熟无线通讯网络进行,它具有投入少、费用合理、不受距离限制等特点。这些技术综合比较因其对传输速率、传输范围、功耗等的要求都是有比较大的差别,因此它们又有各自不同的物联网应用场景。

2土壤墒情测报模型技术

通过物联网传感器采集到大量的气象及墒情数据,传输到数据服务器后,如何运用好这些数据为下一步的灌溉管理提出指导就必须依赖于土壤墒情测报模型来完成。目前,土壤墒情预报模型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即系统模型、概念模型、机理模型、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模型(SPAC)。系统模型主要是应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来建立模型,它不考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机理,而是分析土壤水分变化和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概念模型反映了作物根系层水分变化和水分收、支之间的关系,看重的是土壤水量动态平衡。其中,收入项包括降水和灌溉,消耗项包括蒸发、地面径流和渗漏等。机理模型主要是指土壤动力学模型。SPAC(Soil-Plant-AtmosphereContinuum)模型可采用大叶模式提出土壤—植物—大气的冠层湿温方程,并构造耦合迭代求解。近年来神经网络因具有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和适宜的鲁棒性与容错性,很适合土壤墒情预测的非线性映射与决策,因此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3物联网交互服务终端

物联网交互终端是物联网中连接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重要工具,它担负着数据采集、初步处理、加密、传输和呈现等多种功能。在实际应用中它是直接面对用户,因此必须要重视对它的开发与建设。目前常用的终端分为两种,即特用终端和通用终端两类。特用终端出于成本、功能等的考虑,一般不能扩展,仅满足单一应用,但成本低廉,易开发、功耗低,系统稳定,简单易用。通用智能终端通常具有行业应用的通用性,外部接口多,具有如RS232、RS422、RS485、USB等通用接口,还可通过拓展模块对接口进行数量拓展,可自动识别传感器,甚至内置GPS模块,知识规则等。此种终端开发难度大、成本高、未标准化,但功能多,一般在野外携带一部基本就可完成大部分的专业应用。当然在日常应用中通常也可借助常见操作系统Windows、Android等开发个性化的应用终端如台式电脑、农业服务触摸屏一体机、智能手机、专用PDA等。目前智能手机终端因具有移动性强、实时通讯,在使用中可通过开发专业APP扩展功能等特点得到了快速发展。

总之,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土壤墒情测报工作得到了极大地提升,通过建立远程土壤墒情监测站,开发土壤墒情监测预警系统并配套相关灌溉标准和模型,科学指导适时适量灌溉,可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用水效率。

参考文献

[1]邓永卓.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基层农技推广,2014(8):61-63.

篇7

关键词:根系;土壤压力;作用;探究

1 绪论

根系不仅是植物汲取土壤中养分的重要器官,而且对植物的生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决定着植物的生长状态。随着植物的生长,根系在不断的突破土壤的阻力生长此时就会使土壤和根系之间产生作用,发生位移;同样随着植物的不断生长壮大,植物需要汲取更多的营养,根系必须不断地想土壤的深处增长,当根尖向下延伸五到十毫米时其根系的发育延长的过程就会对对土壤产生机械压力,这种长生的机械压力就会使土壤的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土壤的质量、土壤的特征和养分的分布问题。

根系相对于土壤以及压力的探究属于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各种植被,不论是参天的大树,还是渺小的植被其对土壤的作用是一样的,不会因为植被的大小而被改变,因此研究起来就方便多了,经研究表明提让所受到根系的作用与土壤的质量,土壤的深度都是成正比的,即根系对土壤的作用越大,其土壤的质量也好深度越深,鉴于对目前的研究,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对根系对土壤每一部分的压力进行研究,大都是采用的是通过探测器的方法对土壤所受到的压力进行测量。因此,可以自制一个压力测量的装置对对土壤所受到的压力进行测量,并研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2 不同直径与土壤之间的机械压力的相互作用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根系的直径也是不同的,根系直径的不同对于让的压力作用也是不同的。其关系是根系对土壤的压力与根系的直径是成正比的,直径越大,根系对土壤的压力越大。相反,土壤层越厚,根系为了汲取更多的营养,其直径会变大。

在不同的土壤的条件下根系会因土壤的特性,养分分布的不同,根系相对于土壤的机械压力也是不同的。不同的植被生长的土壤其根系在其生长的土壤中的分布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不同长度和直径的根系会在土壤中伸展,其对土壤的压力的机械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在的根系在不同的土壤特征的情况下,根系与对土壤机械压力的作用成正比,在根系直径小于8毫米的情况下,土壤收到的压力的机械作用不还是很明显,随着土壤层次的增多,根系对土壤的机械压力作用呈现非负的正相关,随着根系的延伸对土壤的机械压力均小于上层土壤,在大自然界中,至五环外土壤的生长是相互依存的,不论是何种植物都会使土壤的能力有所改善,使其有利于自身的成长。

土壤的物理特性包括土壤的透气性,土壤的渗透性,土壤的保持水分的能力,溶质的迁移等,土壤的特性越强企土层的坚硬度越大,根系在生长是受到的阻力越大。比较小的柔弱的植物在坚硬度大的土层中生长时,它的阻力就会越大,生长的就越缓慢,植被的根系就会达不到所需的长度,而导致根系汲取不到足够的营养来维持自身的生长。因此来说,随着土壤特性的密度的增大,根系对土壤的机械压力的作用会增大。因此根系的直径与土壤机械压力呈现递增的函数关系。

3 风力与根系对土壤相关的机械压力的关系

对于植物的生长来说,风成了植物生长必不可是的因素,风的大小,风的方向都在影响着植物的生长,植物的根系也会随着风力带给它的负荷对土壤的机械压力产生作用,如植物的自身产生的重力,外部的能力如风霜雨露等都发挥着或多或少的作用,诸多因素的影响都会导致根系对土壤的机械压力产生影响。

研究在风力的作用下根系对土壤机械压力的作用,分别选取不同直径的根系,在相同的土壤质地和相同的风力的条件下进行研究,经研究表明。要想使根系对土壤产生相同的机械压力,其根系的直径越大所需要的风力也就会越大。因此来说,植物所受到的风力与植物的根系对土壤机械压力呈现递增的关系。

4 根据研究得出的结论

文章主要论述了植物的根系与土壤地机械压力的关系,不同直径的根系对土壤机械压力的作用,植物的根系与土壤特征的关系,风力与根系对土壤机械作用的关系等,并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即根系的直径,根系所能延伸的长度、土壤的特征质量、植物所受到的风力的大小、外部环境风霜雨雪的作用,都会使根系对土壤的机械压力产生显著的影响。

其上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根系的直径变大,根系对土壤的压力也随之增大,随着土壤特征质量的提高,根系对土壤的作用会增大,根系也会伸长。植物受到的风力越大,根系对土壤的机械压力也会增大。

由于在探究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并不能真实的完全地反映出植物的根系对土壤压力的作用。但是其研究仍然在生物学的研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为研究是在初步阶段,探究的结果和实际的植物生长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可作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张吴平,刘建宁,李保国. 结构与功能反馈机制下根系生长性模拟[J].农业工程学校,2009,25(增刊2):110-117

[2]王政权,郭大立.根系生态学,2008,32(6):1213-1216

[3]张云伟,戈振扬,周跃.植物侧根对土壤牵引效应的计算及仿真[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1):35-39

[4]崔喜红,陈晋,关琳琳.探地雷达技术在植物根系探测研究中的运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8.24(6):606-611

[5]刘晓利,何园球,李成亮,等.不同利用方式和肥力红壤中水隐性团聚体分布及物理性质特征[J].土壤学报.2008,5(3):469-464

[6]丁晓红,林建忠.基于应力场的植物根系模拟及工程应用[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8,30(2):152-156

篇8

关键词:公路建设; 绿化; 土壤肥力; 土壤改良

1引言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这是很有道理的。当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形势一片大好。这一切都与公路的建设是分不开的。华东地区经济发展如此之快,也与当地高速公路的大力建设,是必不可分的。可见,公路的建设对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言,意义重大。

公路绿化的功能要求:1)安全功能。植物配置模式首先必须满通要求,防止眩光,保证司机视线畅通。在弯道及出口处,植物应对司机起着诱导、指示等作用;两侧应能有效阻止行人等进入公路区域等。2)防护功能。能有效保护路基、路面,防止水土流失;途径居住区时,能明显削弱噪音对居民的影响等。3)景观功能。公路的空间构成是以汽车的行驶速度为标准划分的,故绿化应以大尺度、大块面给人留下瞬间整体的印象。由于行车是很单调的,为创造舒适环境,应做到整体规划,全面考虑不同路段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树种和配置,注意植物色相、季相和树形的合理搭配。4)生态功能。绿化应尽可能恢复原有景观,使之能与周围自然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为各种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栖息地。

2杨高路的土壤质量分析和评价

2.1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 要想做好公路土壤的改良与利用,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四大肥力因素有:营养因素:养分、水分;环境条件:空气、热量。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特性的综合表现,也是土壤不同于母质的本质特性。包括自然肥力、人工肥力和二者相结合形成的经济肥力。自然肥力是由土壤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综合表现。人工肥力是指通过人类生产活动,如耕作、施肥、灌溉、土壤改良等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土壤的自然肥力与人工肥力结合形成的经济肥力,才能用以为人类生产出充裕的农产品。经济肥力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的统一,是在同一土壤上两种肥力相结合而形成的。

2.2杨高路土壤性状的差异比较

图1 杨高路土壤pH分布

土壤的pH 8.0~8.5的碱性土壤占58.7%、pH 8.5~9.0的强碱性土壤占35.7%、pH 7.5~8.0的弱碱性土壤占5.6%。

图2 杨高路土壤EC分布

土壤EC的绝大部分分布在0.1-0.3mS·cm-1,表明土壤没有明显的盐分积累,基本符合上海市绿化建设绿地土壤检测项目指标

(0.1~0.5 mS·cm-1)。

图3 杨高路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

有机质含量>20 g·kg-1的土壤只占30.16%。所有样品中,表土层平均值为19.75 g·kg-1,心土层平均值为15.48g·kg-1,表土层的有机质高于心土层有机质,说明植物种植利用后,表层的有机质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总体来说,土壤还是缺乏有机质的,对于深根性的植物生长不利,尤其是公路绿化中常用的乔木和花灌木。

2.3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表1 杨高路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

统计

PH

EC

有机质/

全氮N/

速效K/

有效P/

分析

mS · cm-1

g · kg-1

g · kg-1

mg · kg-1

mg · kg-1

合格

≤8

0.1~0.3

≥20

≥75

≥75

≥20

赋值

样本数/个

77

77

77

77

77

77

平均值

8.40

0.162

19.75

187.6

15.99

最小值

7.65

0.053

9.82

45.1

1.58

最大值

8.93

0.329

49.25

377.7

65.16

样本数/个

49

49

49

49

49

49

平均值

8.44

0.195

15.48

128.8

10.57

最小值

7.64

0.045

5.38

35.4

0.38

最大值

8.81

0.707

74.48

327.7

47.39

样本数/个

126

126

126

126

126

126

平均值

8.42

0.175

18.09

164.7

13.88

最小值

7.64

0.045

5.38

35.4

0.38

最大值

8.93

0.707

74.48

377.7

65.16

表1对杨高路土壤质量的数据进行了定量化处理,由此可见该路段的土壤主要为客土,土壤质量总体水平不高,pH主要表现为碱性和强碱性,有机质、有效磷含量偏低,速效钾、全氮含量充足,在上海浦东公路绿地中,很多路段的土壤都象杨高路一样,绿地植物长势总体还可以,但土壤有碱化趋势,植物的长势大不如前,土壤质量仍是限制绿地进一步发挥生态景观效果的重要因素。

3公路绿化土壤改良与利用对策

那么,如何在公路绿化中做好土壤的改良与利用工作?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从整体上而言,高等级公路建设填挖方工程导致大量的山体表土裸露、原生植被破坏、自然景观切割、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植被作为公路路域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主体,具有工程措施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绿化施工中,要注意栽植树木对视线的诱导。其次才考虑景观效果。2)在公路绿化过程中,在植被栽植前,必须清除建筑废弃物,改良或换填腐殖土,保证种植土具有较好的通气、透气和保肥能力。种植土中不允许含有粘土或似粘土的物质,不允许含有粗砂、石头、土块、杂草、有害种子,保证种植土的整体成分与结构的一致。在种植施工时如果土壤不符合种植要求时要进行换土处理,在种植不易成活的常绿植物时要增加必要的措施以保证苗木的成活率。3)更换种植土。高速公路路基边坡填方土壤复杂,且土源不一,其组成及各项指标也差别较大。对部分土壤条件差,无法改良或改良后仍无法满足植物生长要求的,采用了更换好土的方法。更换土选用土壤质地均匀、团粒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高的表层壤土。4)施加农家肥。农家肥不仅可以改良土壤环境,改变土壤团粒结构,增加持水、持肥能力,还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农家肥主要为绿肥和厩肥。5)施加复合肥。高速公路路域土壤的特点决定了各种营养成分缺乏,难以提供植物所 必需的营养。为了保证生长及成活效果,必须及时补充营养成分。复合肥料含多种营养元素,有效成分高,施用方便,养分分布均匀,每株植物都可吸收均匀浓度的养分,无用的副成分含量很少,减少了对植物和土壤的不良影响,生产成本降低,是补充养分的最佳选择。6)施加堆肥。把堆肥施入土壤可改进土壤的持水量、适耕性以及通气性,使土壤微生物量增加,代谢强度提高,从而改变土壤的生物学性状。

4结语

总而言之,公路的绿化是公路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公路绿化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土壤的改良与利用,切实做好土壤的改良和维护,才能做好公路绿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梁爱学.高速公路绿化工程施工管理措施初探.公路交通科技,2004(07).

篇9

关键词 沼液;土壤养分;全氮;有效磷;速效钾

中图分类号 S1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2-0199-03

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bio-slurry as topdressing on soil NPK during planting process of lettuce,the field test was performed by setting up 8 treatments,including 2 cases(no fertilizing and fertilizing) and 4 application levels of bio-slurry(0 L,0.5 L,1.0 L and 1.5 L).The indexes of soil quality were detected after the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bio-slurry 0.5 L,1.0 L and 1.5 L,soil total nitrogen content increased by 577.26%,624.14% and 666.20% respectively,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extremely significant;soil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tent increased by 89.60%,280.35% and 503.37% respectively,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extremely significant or significant;soil available potassium increased by 106.12%,135.62% and 169.68% respectively,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extremely significant. With or without fertilizing,bio-slurry is beneficial to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soil nitrogen,effective phosphorus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With the increasing of application amount of bio-slurry,the increasing effects of total nitrogen,available phosphorus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in soil is enhanced,so the application of bio-slurry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soil quality.

Key words bio-slurry;soil nutrition;total nitrogen;available phosphorus;available potassium

沼液中含有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也含有锌、铁等微量元素。据测定,沼液中含全氮0.62~1.10 g/kg、有效磷20~90 mg/kg、速效钾400~1 100 mg/kg。沼液中的养分可利用率高、速效性强,能迅速被作物吸收利用,是一种速效复合肥。此外,沼液中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微生物和酶类,有利于促进作物新陈代谢和防治病虫害[1-2]。沼液作为一种适宜的速效复合肥料,有利于促进农作物生长、提高农作物品质、改善农田土壤质量,实现农作物的无公害种植[3-7]。

土壤质量又称土壤健康,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和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在自然或管理的生态系统边界内,土壤具有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保持和提高水、气质量以及人类健康与生活的能力[8-9]。全氮指土壤中有机氮和无机氮之和[10-11]。有效磷也称为速效磷,是指土壤中可以被农作物吸收的磷,主要包括全部水溶性磷、部分吸附态磷及有机态磷。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与全磷含量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但是当土壤中全磷含量少于0.03%时,土壤往往会缺少有效磷[12-14]。速效钾是指土壤中农作物可以直接迅速吸收利用的钾,主要包括土壤中游离的钾离子和胶体上吸附的交换性钾,后者占90%以上。因其含量受施肥量、气候等的影响,所以变化很大。土壤中速效钾含量与全钾含量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但是土壤中速效钾含量与土壤中黏土状矿物所固定的钾离子及黏土状矿物中的钾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增施有机肥可以提高有效钾含量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有效钾后备库存量[15]。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及预处理

试验材料为花叶生菜种子。种子经催芽育苗后,用于试验。沼液取自实验室,其以猪粪为原料,TS为12.91%,VS为64.23%,pH值为7。

将生菜种子一部分用温水催芽,另一部分用沼液催芽,然后分别放入2个100孔育苗盘中。很明显用沼液催芽的效果要好于用温水催芽的效果,待生菜幼苗长出第1片真叶后,选取用沼液催芽的生菜幼苗用于试验。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对照组和6个试验组,每组重复设10个平行,即每组种植10株生菜。于100株幼苗中,选取80株长势良好的幼苗,分别种入花盆中,每10株一组,分为8组,即A1、B1、C1、D1和A2、B2、C2、D2(表1)。A1A2组为不施沼液处理,B1B2组为施沼液0.5 L处理,C1C2组为施沼液1.0 L处理,D1D2组为施沼液1.5 L处理;A1B1C1D1组为不施基肥处理,A2B2C2D2组为施基肥处理。试验共进行50 d,每组约1 m2。生菜种植在室温(22~26 ℃)环境下进行。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试验结束后,通过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中全氮的含量;通过联合浸提-比色法,测定土壤中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中全氮含量

由表2可知,各组间土壤中全氮含量不尽相同,将各组土壤全氮增量和增幅计算整理为表3、4。通过软件SPSS,对各组试验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由表2~4可知,处理组B1、C1、D1土壤中全氮含量较A1组的增幅分别为679.40%、738.91%和788.66%,且A1组与B1组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A1组与C1组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A1组与D1组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因此,不施基肥时,施沼液有利于增加土壤中全氮含量;且不施基肥时,随着施沼液量的增加,施沼液使土壤中全氮含量增加的效果增大。处理组B2、C2、D2土壤中全氮含量较A2组的增幅分别为511.97%、550.70%和587.90%,且A2组与B2组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A2组与C2组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A2组与D2组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因此,施基肥时,施沼液有利于增加土壤中全氮含量,且施基肥时,随着施沼液量的增加,施沼液使土壤中全氮含量增加的效果增大。B1B2组、C1C2组和D1D2组土壤中全氮含量较A1A2组的增幅分别为577.26%、624.14%和666.20%,且A1A2组与B1B2组存在极显著性差异,A1A2组与C1C2组存在极显著性差异,A1A2组与D1D2组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因此,施沼液有利于增加土壤中全氮含量,且随着施沼液量的增加,施沼液使土壤中全氮含量增加的效果增大。施基施较不施基肥处理土壤中全氮含量增幅为22.26%,但是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A2组土壤中全氮含量较A1组的增幅为55.42%,且A1组与A2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不施沼液时,施基肥有利于增加土壤中全氮含量。B2组土壤中全氮含量较B1组的增幅为22.03%,且B1组与B2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施0.5 L沼液时,施基肥利于增加土壤全氮含量。C2组土壤全氮含量较C1组的增幅为20.56%,且C1组与C2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施1 L沼液时,施基肥有利于增加土壤全氮含量。D2组土壤中全氮含量较D1组的增幅为20.31%,且D1组与D2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施1.5 L沼液时,施基肥利于增加土壤全氮含量。综上所述,施相同量的沼液时,施基肥更利于增加土壤中全氮含量,且A1A2组、B1B2组、C1C2组和D1D2组土壤全氮含量的增幅分别为55.42%、22.03%、20.56%和20.31%。因此,随着施沼液量的增加,施相同量的沼液时,施基肥使土壤中全氮含量增加的效果减小。

2.2 土壤中有效磷含量

由表5可知,各组间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存在差异,将各组土壤有效磷的增量和增幅计算整理为表6、7。通过软件SPSS,对各组试验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由表5~7可知,C1组和D1组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较A1组的增幅分别为240.00%和467.50%,且A1组与C1组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A1组与D1组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因此,不施基肥时,施沼液有利于增加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且不施基肥时,随着施沼液量的增加,施沼液使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增加的效果增大。B2组、C2组和D2组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较A2组的增幅分别为133.58%、318.14%和537.21%,且A2组与B2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A2组与C2组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A2组与D2组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因此,施基肥时,施沼液有利于增加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且施基肥时,随着施沼液量的增加,施沼液使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增加的效果增大。B1B2组、C1C2组和D1D2组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较A1A2组的增幅分别为89.60%、280.35%和503.37%,且A1A2组与B1B2组存在显著性差异,A1A2组与C1C2组存在极显著性差异,A1A2组与D1D2组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因此,施沼液有利于增加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且随着施沼液量的增加,施沼液使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增加的效果增大。A2B2C2D2组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较A1B1C1D1组增幅为29.84%,但是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A2组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较A1组的增幅为7.50%,但是A1组与A2组之g不存在显著性差异;B2组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较B1组的增幅为76.21%,但是B1组与B2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C2组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较C1组的增幅为32.21%,但是C1组与C2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D2组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较D1组的增幅为20.70%,且D1组与D2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施1.5 L沼液时,施基肥有利于增加土壤中有效磷含量。

2.3 土壤中速效钾含量

由表8可知,各组间土壤中速效钾含量各不相同,将各处理组土壤速效钾的增量和增幅计算整理为表9、10。通过软件SPSS,对各组试验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由表8~10可知,B1组、C1组和D1组土壤中速效钾含量较A1组的增幅分别为80.90%、130.50%和155.90%,且A1组与B1组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A1组与C1组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A1组与D1组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因此,不施基肥时,施沼液有利于增加土壤中速效钾含量,且不施基肥时,随着施沼液量的增加,施沼液使土壤中速效钾含量增加的效果增大。B2组、C2组和D2组土壤中速效钾含量较A2组的增幅分别为122.24%、138.89%和178.49%,且A2组与B2组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A2组与C2组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A2组与D2组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因此,施基肥时,施沼液有利于增加土壤中速效钾含量,且随着施沼液量的增加,施沼液使土壤中速效钾含量增加的效果增大。B1B2组、C1C2组和D1D2组土壤中速效钾含量较A1A2组的增幅分(下转第206页)

别为106.12%、135.62%和169.68%,且A1A2组与B1B2组存在极显著性差异,A1A2组与C1C2组存在极显著性差异,A1A2组与D1D2组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因此,施沼液有利于增加土壤中速效钾含量,且随着施沼液量的增加,施沼液使土壤中速效钾含量增加的效果增大。A2B2C2D2组土壤中速效钾含量较A1B1C1D1组的增幅为71.30%,且二者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因此,施基肥有利于增加土壤中速效钾含量。A2组土壤中速效钾含量^A1组的增幅为56.55%,且A1组与A2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不施沼液时,施基肥有利于增加土壤中速效钾含量;B2组土壤中速效钾含量较B1组的增幅为92.31%,且B1组与B2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施0.5 L沼液时,施基肥有利于增加土壤中速效钾含量。C2组土壤中速效钾含量较C1组的增幅为62.25%,且C1组与C2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施1 L沼液时,施基肥有利于增加土壤中速效钾含量。D2组土壤中速效钾含量较D1组的增幅为70.37%,且D1组与D2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施1.5 L沼液时,施基肥有利于增加土壤中速效钾的含量。因此,施相同量的沼液时,施基肥更有利于增加土壤中速效钾的含量。

3 结论

(1)不施基肥或施基肥时,施沼液均有利于增加土壤中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且随着施沼液量的增加,施沼液使土壤中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增加的效果增大。

(2)不施沼液时,施基肥有利于增加土壤中全氮和速效钾的含量;施0.5 L沼液时,施基肥有利于增加土壤中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施1 L沼液时,施基肥有利于增加土壤中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施1.5 L沼液时,施基肥有利于增加土壤中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

(3)施相同量的沼液时,施基肥更有利于增加土壤中全氮和速效钾的含量。

(4)随着施沼液量的增加,施相同量的沼液时,施基肥使土壤中全氮含量增加的效果减小。

4 参考文献

[1] 聂莹,曾晓楠.以猪粪为原料的沼液成分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8):11467-11468.

[2] 沈其林,单胜道,周健驹,等.猪粪发酵沼液成分测定与分析[J].中国沼气,2014,32(3):83-86.

[3] 殷世鹏,张无敌,刘士清,等.施用沼液对生菜生长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6(2):91-93.

[4] 吴红林,刘士清,张无敌,等.发酵水葫芦汁液对大白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3):20-26.

[5] 倪亮,孙广辉,罗光恩,等.沼液灌溉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土壤,2008,40(4):608-611.

[6] 汪吉东,马洪波,高秀美,等.水葫芦发酵沼液对紫叶莴苣生长和品质的影响[J].土壤,2011,43(5):787-792.

[7] 杨世文,罗君华,陈亚林,等.钾肥对大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技推广,2007(5):37-39.

[8] 王昊川,史秋萍,陈玉成.模拟沼液灌溉对紫色土土壤环境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3,27(3):174-177.

[9] 赵其国,孙波,张桃林.土壤质量与持续环境[J].土壤,1997,29(3):113-120.

[10] 吴飞龙,叶美锋,林代炎,等.沼液施用量对象草N、P吸收利用效率和土壤N、P养分含量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11,26(1):103-107.

[11] HJ D I,CAMERON K C.Nitrate leaching in temperate agroecosystems:sources,factors and mitigating strategies[J].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2002,64(3):237-256.

[12] 余薇薇,张智,罗苏蓉,等.沼液灌溉对紫色土菜地土壤特性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6):178-184.

[13] 王卫平,朱凤香,陈晓D,等.沼液浇灌对土壤质量和萝卜产量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4):484-487.

篇10

土壤质地的改良与利用措施如下:

对土壤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透气性;耕种者要精耕细作,合理施肥;对土壤合理灌溉,晒垡,晒垄;对土地使用土壤改良剂,改善土壤质地;对碱性土壤,使用生理酸性肥料,改善土壤酸碱性;添加客土,改良土壤质地;对土地,重施生物菌肥,提高土壤中微生物活性。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