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相关的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候变化相关的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气候变化相关的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环保;低碳;气候变化教育;大学生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程度加深,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保护环境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在气候变化教育的专门方面,我国目前研究较少,主要包含在环境教育中。1992年11月,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教委联合召开的全国环境教育会议上就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将环境教育提上日程。《21世纪议程》中也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民众素质的关键。这些都说明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达到保护与改善我们环境的目的。同时,“低碳”的提出,也为解决进一步严重的环境问题带来了曙光。做好“低碳”理念的引领下进行当代大学生的气候变化教育工作,是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的。总体来说,“中国的环境教育,观念终于实践、政府行为终于民众行为、政策终于自觉性、宣传性终于教育性、知识传授终于素质培养、课堂教育终于社会参与”。

二、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气候变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低碳时代的来临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客观条件,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对自然进行改造,在这一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人类的基本生存都将是一个问题。目前,很多环境问题的产生都或多或少与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关,目前各国都在采取各种方式减少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在这一背景下,低碳的概念被提出。低碳包括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为其核心。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二)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发展的不平衡性

据2010中国公众环保指数显示:中国公众环保指数为69.5分。公众的环保意识表现不一,人们的高环保意识主要集中在家庭生活层面,办公场所和社会参与层面的环保意识相对较低。落实在行为层面,尤其是社会参与方面,环保行动力明显弱化。低碳作为减缓气候变暖的最直接行为,公众接受度较高,比如在生活中可以实现低碳的行为方面,公众的行为采取率均相对较高。可以看到,环保的行为相对于意识是滞后的。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气候变化教育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和企业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三)大学生是减缓气候变化的主力军

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并在战略目标中指出要在这一领域建设成人才高地。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群体,未来是国家的中坚力量,对于保护环境、减缓气候变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从长远观点看,未来环境改善的最大希望很大程度生取决于决策层和决策实施层这部份人群,而当代的大学生将来会有很大一部分人进入到制定国家政策的决策层和决策实施层中去,因此,大学生的气候变化意识与行为的改善和提高,对于我国减缓气候变化,继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目前我国高校气候变化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高校本身气候变化教育的相对滞后

高等教育是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大学阶段是在校教育的最后一站,是大学生最终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最重要的阶段。在此阶段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对于他们环境意识和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都设有环境类专业,大多培养专门的应用型人才,这部分学生对于环境知识了解较多。但高校中更多非环境类专业的大学生成了气候变化教育的重点与盲点。据有关调查,非环境类专业的大学生获得环境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学校教育很少对他们获得相关知识提供有效的帮助,而这也是大学生缺乏较好环境意识的主要原因。在高校自身的建设中,本身存在破坏环境的行为。目前国家对于高校的生活污水的排放采取了优惠政策,一些高校无视生活污水的污染,任意排放。同时,一些有利于环保的基础设施不到位,比如公共场所的节能电器的采购与使用等,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二)高校教师环境素养的缺乏

教师对于气候变化教育的开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教”,更要“学”。目前很多高校对于教师本身的环境素质的提高并不重视,认为没必要花费时间精力去进行专门培训。对于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进行气候变化教育,更多的需要进行渗透式教育,但教师本身环境知识缺乏,无法对于已有的知识进行更新,是不能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正确的环保知识与理念的。当前,不仅在高校,整个社会对于气候变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导致的就是有关气候变化的教材建设推进缓慢,现有相关教材中,精品较少,不符合当今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要求,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更无从谈起。在现有的教材中,很多与环境教育、气候变化教育相关的教材中,把更多的重点放在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与治理上,而没有很好的与现实结合。

(三)教学方式的单一

目前,高校进行气候变化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真正亲身参与到其中,使教学的过程往往流于形式。气候变化教育实践性很强,而“低碳”的一个核心就是“低碳生活”,要真正做到低碳的生活,必须要把课堂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的气候变化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才能使学生在离开校园以后把“低碳生活”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除了课堂上讲授,高校也会组织一些相关的宣传、讲座等活动,但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这些活动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应急性的,属于一些“面子活动”,而且在举办这些活动本身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些破坏环境的现象,这与其举办的初衷背道而驰,对于低碳理念的践行更是无从谈起。

四、改善高校气候变化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高校领导的环境意识,健全相关制度

在高校进行气候变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低碳”理念,最主要的是高校领导观念的转变。高校领导也应当接受专门的培训,使其了解当今环境的真实状况,以及环境与自身发展之间的联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低碳经济”的理念,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制定相关的制度章程,比如可以把环境保护的行为等纳入高校大学生日常行为守则,作为德育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与评定奖学金、评优等荣誉挂钩;设立明确的奖罚机制等,把对于学生进行气候变化教育作为一项关系未来的重要工作来抓,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接受相关的教育。

(二)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构建“低碳校园”

在对校园进行新的建设的过程中,要把低碳与环保放在突出的位置考虑。比如在教学楼与办公楼中,就可以利用一些新技术,采购低碳环保的办公设施;对于宿舍、食堂等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应该投入资金和设备,减少其排放;在校园中还可以设立专门通道,鼓励学生步行和骑自行车,减少机动车进入校园等等。如果在高校建设时注意这些地方,就能够使大学校园成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也能够让一些清洁技术率先在高校中得到时间的检验,最终能使学生在这样一个处处体现低碳理念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气候变化教育,对于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并最终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高校气候变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

实施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关键在于教师的环境素质。因此首先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在学校内部开有关活动,初步提高教师的气候变化教育水平;其次加强校际间交流合作,向水平较高的学校借鉴学习;再次要与相关部门合作,指派教师进行实地考察。最后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分批次有计划的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除了一般的气候变化教育基础知识外,更应该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介绍当今最新的环保信息,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更好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引进符合时代特征的教材,必要时可以组织有关老师专家进行编写,以符合本校的要求。对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写,要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不能一味的用专业枯燥的文字去阐释气候变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环境,要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四)改进气候变化教育课程的设置

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师资源,在其他专业中开设有关气候变化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和必修课,并把这作为一项制度落实下来。同时充分利用“两课”,通过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哲学等课程中有关的内容作重点阐释,使得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后,不仅能提高减缓气候变化的意识,还能最终把学到的知识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使减缓气候变化能够真正成为一个自发行为。此外,还应把气候变化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可以使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也能借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花大力气推进相关边沿学科的研究建设,与气候变化教育公选课和必修课相呼应,形成完善的气候变化教育体系,培养专门研究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教育人才短缺问题,也给未来高校的气候变化教育带来曙光。

(五)拓展气候变化教育的形式

高校气候变化教育最终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但气候变化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它跟很多学科都有密切联系,因此要做好渗透式的气候变化教育,把气候变化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之中去。利用好与环保相关的节日,举办环保图片展、演讲比赛、讲座、书法绘画、废旧物再利用等活动,号召大学生的参与,宣传环保知识,倡导低碳生活。此类活动可作为经常性的活动固定下来,让大学生不断受到环保与低碳理念的提示,形成浓厚的环境保护就在我身边的校园氛围。不定期组织学生去相关化工厂、环保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环境是如何遭受污染以及如何通过开发新的环保产品去预防这一污染。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乡村、生态保护区,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以及由于环境的恶化所带来的后果,使学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以唤起他们深层次的环保意识,激发其自觉形成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黄宇.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与方向[J].环境教育,2003(2).

2.魏振枢.杨永杰.环境保护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孙立平.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J].南京社会科学,2010(5).

4.李本东,胡玉明.环保教育是事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J].矿山环保,2003(4).

5.陆连英,魏先红,余中山,杜冬云.透视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教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6.宋兵波.切实加强我国气候变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环境教育,2001(1).

篇2

关键词:中学生物 生物教学 环境教育 环保

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会议签订了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行动新协议。而联合国会议的前身是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峰会,那次峰会的目的同样是协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需要采取的相关行动计划。生物科学是21世纪的领先学科之一,当今世界在人类物质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出现了一系列如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矿产资源开采不合理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都与生物科学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势在必行,这也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培养最广泛的环保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下面,笔者就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结合相应的生物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生物课堂教学必不可少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生物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课堂教学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最主要的途径与手段。在中学的各类学科中,生物课程无疑是一门与环境保护相关内容联系比较密切的学科。所以,生物老师应该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教学这一重要渠道,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仔细钻研并充分挖掘创新教学内容,在平时的备课与教学经验中找出与环境教育内容相结合的知识点,结合一系列的生物基础知识与相关的基本技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把相对应的可能涉及到的环境内容渗透进去,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环境教育内容讲解。比如,在讲到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以对对植物光合作用后产生的一系列环境变化与植物对气候调节、净化空气、消声降噪、防风固沙等方面的作用,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现象、城市空气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将“退耕还林”与“退耕还牧”引导进学生的意识之中。在环境知识的参透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把握住知识结合点,适时将内容进行延伸拓宽,而并不是一味按图索骥的牵强附会;二是要按教学内容与课程要求把握好环境教育渗透进生物课程的“份量”,也就是要把握好环境教育内容在生物教学内容中的比重与渗透程度,避免因过分强调环境教育而出现教学内容或教学重点本末倒置的现象;三是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时要注意方法的灵活运用,提倡进行启发式教育,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自觉意识,而不是教师强制性灌输,学生被动式接受。

1.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环保等兴趣小组活动

生物老师在课后可让学生参加学校生物园的建设,并组织成立环保兴趣小姐等实践组织或小团体,一方面,让学生培植各类植物与饲养小动物,经常进行一些生物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与探索兴趣,巩固并开拓课堂知识;另一方面,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进行适时的引导,将活动的某些内容与环境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引导讲解。比如,当学生在观察池塘中鱼的生活方式以及研究鱼的生理构造时,可以适当穿插某些生活环保问题,如往池塘里随意倒垃圾会对鱼的生活方式产生什么影响,会对鱼的生理特征产生何种危害等。这样一来以生活实例激发了学生主动学生的兴趣,二来开拓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三来也刺激了学生环保意识的觉醒。这种以实例方式来进行环境教育的方式以其强烈真实的现实冲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环保的危机感与责任感,为他们以后形成良好的环境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环保实践活动

实践性教学也是环境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可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市区动物园、植物园,或带学生到乡村田野去感受大自然。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课堂背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去聆听、触摸、嗅闻、感受大自然,积极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对大自然进行探索,逐渐培养学生与大自然的感情,提高他们自觉改善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另外,教师也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到当地的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及环境污染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探访。通过不同地方的不同环境景象对比,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人与大自然中气候、空气、水土等是密切相关的,破坏环境就等于自毁美好家园,从而提高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3.利用环保节日或各环保法规,定期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

每年的环保节日并不匮乏,比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人口日、世界土地日、中国植树节、中国爱鸟周等相关节日。我国已经颁布的相关环保法规则包括:《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利法》等。学校可组织学生定期学习这些节日与相关的法规,不定期举行相关主题的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环保主题演讲或征文比赛;还可利用主题黑板报与宣传栏进行全校宣传展览等方式普及与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三、结语

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公德意识,公民环保意识的自觉培养提高是遏制当今世界环境日益恶化形势的需要。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将环境保护与相关生态知识有机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环保活动,培养学生自觉环保的意识。从青少年开始抓起,广泛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观念。让学生树立环保信念,自觉养成环保习惯,让“关爱地球,珍爱生命”成为全社会共同执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朝霞,刘学山,黄树军.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环境教育,2002,(1).

[2]贺莉萍.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6,(10).

[3]王淑芳.浅谈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J].学周刊,2010,(12).

篇3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要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对新时期气象工作的新要求。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根据市委统一部署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做好十七大精神的宣传工作,充分展示学习贯彻成效,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经验总结和交流,不断把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推向持久。

(二)不断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准确预警预报。坚持“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全力做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各类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预报。高度重视台风、暴雨(雪)、干旱、洪涝、大雾、强风、冰雹、雷电等突发灾害性和高影响性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预报,做到第一时间监测、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服务。加强城市以及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以及关键农事季节的重大灾害性、转折性天气预报服务工作

拓宽服务领域,继续加强市政公用事业、水利、国土资源、地震、环保、农业、交通、安监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完善信息共享和会商机制,强化防灾减灾联动机制。

拓宽预警信息渠道,扩大信息覆盖面。进一步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工作流程,准确及时制作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按照省局的统一部署,加快推进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的立项和建设工作,搭建起部门内、与政府应急管理机构等互联互通的信息传输系统。利用气象网及时刊发各类服务信息,使其成为公众气象服务的品牌网站。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畅通的预警信息传播机制。进一步推进电子显示屏建设,并利用社会资源及时气象服务信息。

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动态修订和完善部门应急预案,积极协助政府建立健全分灾种的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在预防和处置气象灾害中的职责,完善应急处置流程,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建立气象灾害预报应急会商和信息通报机制。建立气象预警信息员、志愿者以及应急联系人队伍。扩大气象协管员队伍并进行培训工作。完善气象应急信息管理平台,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气象服务保障机制。适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确保响应迅速、保障有力、服务到位。

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灾害防御常识。组织制作更多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气象灾害防御和避险知识科普宣传材料。探索多部门协作的防御和处置气象灾害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合作机制。大力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全社会尤其是对农民、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三)切实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一步提高人影科技内涵

加强极端气候事件检测,开展气候变化规律分析。加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我市极端气候事件的检测,分析气候变化规律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和分布特征,加深对大气环流、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建立极端气候事件指标体系。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定量化评估分析,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根据《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征及防御任务,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提出防范与应对政策措施,为各级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完善大气成分与环境监测预报,提高服务产品科技含量。做好城市空气质量等级预报,制作和关键大气成分要素预报产品。加强大气成分、天气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环境、人体健康等影响的研究。提高生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产品和生态气象评价产品科技含量。

充分利用人影基地建设成果,大力开发云水资源,为保泉、生态市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一是加大人影科研开发力度,提高人影作业效益;二是强化人影管理工作,在已有管理运转模式基础上,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管理与运行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作业指挥系统,建成省级先进国内一流的人影指挥中心;四是加强作业效果评估检验工作。

(四)加快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业务

面向决策、面向生产、面向民生,加强公共气象服务技术研发,初步建立具备信息处理、监测预警信息和预报产品再加工,以及服务产品制作、分发、辅助决策等功能的公共气象服务综合业务平台。深入探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公共气象服务管理与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对策建议库;重点在服务“针对性”、“专业性”、和“影响评估”上下功夫;努力实现服务产品精细化、个性化;初步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效益(质量)评估机制。大力开发与公众生活相关的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公众关心的重大天气气候等事件服务产品。

面向政府决策需求,增强服务的敏感性和主动性。加强对政府决策部门的需求分析,面向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发展问题,制定服务方案,明确服务重点,确立各时段固定上报的决策服务产品。扩充决策气象服务短信手机号码库,完善与政府决策部门的信息传输网络渠道,汛前完成与城市防汛办的联网与资料共享工作,丰富并及时更新决策服务网站内容。

发展专业气象服务,增强服务针对性。进一步完善专业气象服务系统,继续开展面向各行业的气象预警预报、灾害风险评估和咨询服务。切实加强面向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现代农业、种植业与养殖业等气象服务,以及面向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的监测诊断和影响评价服务。做好专项气象服务,保障重大活动顺利举行。积极做好十一届全运会气象服务各项准备工作,适时开展服务实战演练。

(五)大力发展气象预报预测业务

进一步完善预报预测业务流程,建设多种探(监)测信息、多专业相互交融的预报预测业务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提高预报员队伍素质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人在预报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着力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启动灾害性天气及其引发灾害的短时预报系统建设。加强短时临近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特别要提高特定区域、特定时段的精细化预报水平。提高突发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提高预报会商质量,实现预报预测技术总结制度化,确保预报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加强业务质量考核,实施预报员分级制。

优化完善应用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完善农业气象灾害、农田灌溉、农林病虫害气象条件监测评估和预报系统。改进作物产量预报方法,提高主要作物产量气象预报准确率。做好人工增雨防雹天气条件的短时和临近订正预报,科学决策和指挥作业。

(六)努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人才体系建设

健全科研管理和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完善科研项目立项论证、成果考核评价机制,创造激励创新、环境宽松、多出成果的良好氛围。建立业务人员每年有固定时间进行科研的运行机制。

围绕业务发展需求凝练科研项目。加强应用性技术研发与成果业务转化。围绕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大力开展市机关基础性研究工作,在实际业务中努力提高多源资料的综合应用能力。重点加强突发灾害性天气短期短时临近预警预报、精细化预报、不同数值预报模式产品应用等技术研究。开展新探测数据处理与分析应用研究。加强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灾害性天气过程的总结分析,从业务实践中发现问题、凝练课题。完善业务需求—科研开发—应用反馈的科研业务化机制,促进科研成果向业务能力的有效转化,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和对业务发展的贡献率。

加强领导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人才体系建设。按照事业单位新岗位设置要求,合理安排和使用好现有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组织有关现代业务知识和技术等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加大对年青科技骨干的培养力度,促进科研人才成长,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做好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七)全面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加强依法行政工作。按照全省“五五”普法规划,制定气象法律法规宣传计划,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增强全社会气象法律法规意识。加强执法队伍、执法设备现代化建设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气象行政执法水平。加大对破坏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案件执法力度,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及时查处违法行为。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提升服务质量。强化气象信息等气象部门各项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进气象科技服务和谐发展。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格执行《气象科技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和《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和机制,严格成本核算,规范资金运作,合法分配、支出收益,杜绝违法违纪案件发生。统筹长远发展与当前利益,将科技服务纳入气象业务发展整体规划。健全“管办分开”的独立法人管理体制。抓好业务技术、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加大科技和项目带头人选拔培养,努力造就政治素质硬、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科技服务团队。探索气象科技服务新的集约化发展模式,依托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成果,不断丰富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发展新型项目。

抓好气象事业“十一五”规划落实,围绕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要,争取重大项目立项。积极做好工程配套项目工作,严格执行上报审批制度。加强项目论证、审批、执行、竣工决算以及资金统筹集约等管理工作。加强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严格编制和执行财务预算。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探索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保障事业顺利发展。

(八)高度重视基层和基础工作

始终抓好基础业务质量。针对新增探测业务和各种新的自动探测设备的建设应用,必须加强各项探测业务规章制度的梳理,及时修订和完善各种制度和规范,建立应急处理流程,强化执行力度;加强新的业务技术与设备维护培训工作,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加强技术装备保障能力,按分工做好自动站、天气雷达、探空雷达等相关设备的备份和应急储备工作,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异常数据的及时告警。

深入推进一流台站建设。全面落实《省气象部门一流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年内4个基层台站确保达到一流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创新服务手段,强化基层公共气象服务职能。重视和加强基层业务保障和管理,提高基层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加大基层台站综合业务基础知识岗位培训。

强化安全生产和保密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确保各项制度和措施落到实处。不断深化安全生产“双基”工作,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杜绝责任性事故发生。加强保密教育,不断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九)全面加强部门党的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

加强作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切实加强和改进部门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保持和发扬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建立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落实好“”制度。加强工会、妇委会和老干部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部门和谐促进气象事业发展。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部门活动、结对帮扶活动。大力弘扬气象人精神,加大文明创建力度。深入开展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举办部门文艺汇演和体育比赛。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落实惩防体系实施纲要《具体办法》的各项任务,不断健全我市气象部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廉政勤政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营造部门敬廉崇廉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局务公开,促进民主管理、科学决策。

一、全局年度计划

(一)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会议精神,把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贯穿于全年工作始终,重点在结合上做文章,找准切入点,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二)稳固基础业务,依靠法律、政府力争气象探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三)加快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步伐

1、构建新一代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平台――重点在服务“针对性”、“专业性”和“影响评估”上下功夫;努力实现服务产品精细化、个性化;初步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效益(质量)评估机制。

2、构建新一代预报预测系统。建立提高预报员队伍素质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人在预报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围绕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大力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在实际业务中努力提高多源资料的综合应用能力;建立针对暴雨等高影响天气的短时临近预警业务系统。

3、进一步完善区域气象监测系统,构建基本满足业务服务需求的信息技术保障体系。

4、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以科研和现代化建设为抓手,积极构建科技支撑保障系统。

(四)在加快人影指挥中心建设的同时,加大实用性应用项目科研开发力度,努力提高人影科技内涵。

(五)强化管理。修改完善规章制度、业务服务规范、流程等,改变管理滞后于事业发展的状况。

(六)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依法履行好社会管理职能。

(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事业发展中,确保干部队伍健康成长;进一步加大文明创建力度,在提升创建内涵上狠下功夫。

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一)发展规划

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缓解我市水资源短缺问题,06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南部山区人工增雨基地建设工程,年市政府将“人工增雨”列为保泉长效工作机制的重要举措之一,并下发[]12号文确定进一步加快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建设步伐,在南部山区3300平方公里范围内,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人工增雨指挥中心和固定火箭作业点,该项工程同时作为2007年度创文明城百件实事之一。

2007年初按照市政府南部山区增雨火箭固定作业点建设工作安排,启动了南部山区人工增雨(雪)保泉基地建设。两年来市政府先后投资近2000万元用于人工增雨软硬件及配套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止,仅南部山区就新建固定增雨火箭作业点27处,配置完成机动作业火箭11部,组织成立了由气象人员、基干民兵253人组成的增雨作业队伍,无论数量规模都居全省前列,使我市人工增雨队伍和装备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规模。

(二)重点工作

1、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组织机构。

到目前为止,仅南部山区就新建固定作业点27处,目前共有固定火箭发射架54部,机动火箭发射架18部,合计72具,作业队伍253人,无论数量规模都居全省前列。下一步要从管理机制上进一步明确成员分工,各负其责,妥善协调解决好人影工作中的问题,更加顺畅规范的履行人影组织管理职能,进一步发挥人工防雹增雨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进行专题研究,促进人影工作的健康发展。

2、完善南部山区固定增雨火箭作业点建设

按照规定,认真做好作业人员选聘和管理工作,对作业人员和指挥人员进行严格培训,经考核验收合格后,颁发上岗证,坚决实行持证上岗。

抓好标准化炮点建设工作,加强规范化建设,切实抓好炮点的标准化建设。

3、加强人影科学技术研究,完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系统建设

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完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系统建设,不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水平和效益,加强决策指挥系统及人影基地建设;

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力量,做好空中云水资源、云雾活动规律、人影新手段新技术等相关的科学研究,积累经验,掌握规律,大力提高我市人影科技水平;要做好人影作业效果评估技术的研究开发,不断提高人影作业效果评估水平;

加强人才和队伍建设,树立人才强业思想,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人影专业队伍。

(三)重点项目

1、南部山区固定增雨作业点建设

2、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建设

(四)年度计划

1、统一设计制定印发《人影管理制度汇编》。所有作业人员、管理人员人手一册

2、按照规定,认真做好作业人员选聘和管理工作,对作业人员和指挥人员进行严格培训,经考核验收合格后,颁发上岗证。

3、年底组织优秀站点建设、优秀炮长,优秀作业人员评选。加强规范化建设,切实抓好炮点的标准化建设。

4、加强人影弹药管理。按照人影弹药管理规定,认真做好弹药出入库、运输管理工作,炮点要人弹分室;临时弹药室双锁;弹药运输要严格遵守弹药运输的有关规定;弹药入库、出库要严格清点,作好记录。

5、搞好作业装备的维护维修工作,及时发现和消除故障。作业前要对作业装备进行认真检查,带病设备和有故障的设备不得作业。作业后要对高炮进行认真细致的维护和检修,要达到业务技术要求,保证作业安全。

6、加强作业指挥管理工作,按照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强人影轨道业务和各功能体系建设,建好人影工作指挥系统,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水平;健全完善县级作业指挥安全管理责任制值班制度。

加强对炮点的作业指挥和管理。开展作业时必须严格执行空域申请管制,获准作业后方能进行作业,确保空域安全。目前已经与济空航管达成合作意向,通过计算机联网,开发网上空域预申请批复。

篇4

关键词:英国中小学;节能减碳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背景

(一)英国开展节能减碳教育是回应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积极对策

在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和掠夺式的滥采滥伐下,地球资源已经不堪重负,人类生活的环境也每况愈下。

在非洲,森林面积以每年大约40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在东亚,每年采伐的林木达到森林面积的4%;仅印度尼西亚一年就失掉70公顷森林。在土壤退化的同时,作为最重要自然资源之一的水资源也严重减少。1990年,有28个国家共计3.35亿人口面临水资源紧张,预计到2025年,将增加到50个国家的30亿人口[1]。与人类现代化生活紧密相关的化石能源也面临枯竭。据统计,世界原油储量还能开采使用约76年,天然气储量还能开采使用约96年,煤储量还能开采使用约220年,核燃料储量还能开采使用约86年。[2]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环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由于人类对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的消耗量剧增,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增多,全球开始变暖[3]。从1978年以来,北极区的海冰区域大约每10年收缩9%。温室效应使降雨、风、云层、气旋、洋流以及南北极冰帽大小等关键可变因素发生变化,从而使极端天气频繁发生[4]。就英国本土来说,历史上出现的伦敦大雾事件、泰晤士河事件等无不给政府和教育部门敲响警钟。无论从资源还是环境的角度来看,英国开展节能减碳教育都是必要的。

(二)英国开展节能减碳教育是履行《京都议定书》职责的具体体现

由于全球变暖及其产生的影响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1992年6月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政府达成共识,160多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采取减缓和稳定气候变化的行动制定了议事日程[5]。1997年,各国政府进一步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为工业国家制定了减排温室气体的目标。《京都议定书》被认为是全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里程碑。《京都议定书》第三条第一款规定,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应个别地或共同地在2008~2012年承诺期内将六种温室气体的全部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至少减少5%。其中,欧盟做出减少8%的承诺。英国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控制气候变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先行者,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在欧盟内部的“减排量分担协议”中承诺减排12.5%。不仅如此,英国政府进一步表示,力求在2010年减排主要温室气体一氧化碳达到20%,2050年减排60%[6]。英国对欧盟、对世界的承诺决定了其有义务开展节能减碳教育。

(三)英国开展节能减碳教育是对国家节能减碳计划书的实际践行

2009年,英国政府公布了“英国的低碳转型策略”。作为最新的节能减碳计划书,该策略希望在2020年以前达到以下五项减排指标:120万人以上投入绿能产业;700万户家庭得到补贴整修房舍,150万以上家庭获得补贴生产能源; 40%以上的电力将由低碳能源产生,例如再生能源、核能、清洁碳;进口的能源将比现在减少50%;新车平均的碳排放量比现在减少40%。为了达到上述的五个目标,英国着力从六个方面入手,即能源供应业、工商业、运输、家用、农业与土地、公共部门。教育属于第六个方面,是公共部门中的一部分。

(四)英国中小学环境教育传统为开展节能减碳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英国注重环境教育的历史由来已久,现今的节能减碳教育是建立在传统环境教育基础之上的,是对传统环境教育的发展和延伸。

1.英国环境教育历史悠久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环境教育的国家之一。1920 年, 英国生物学家、社会学家帕特里克·吉迪斯(Patrick Geddes)首次将“环境”和“教育”两词连用。英国政府还率先成立了环境教育委员会。在 1970~1985 年的15年间,环境教育开始进入英国学校的课堂,成为英国正规教育的必修科目。1971 年,学校委员会的“5~13 岁环境学习项目”公布,环境教育开始走入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的教学中。此后,英国《国家课程》又规定,环境教育应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必修课而存在。1990年,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出版了《国家课程指南7:环境课程》, 规定了英国中小学的环境教育大纲,提出了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框架和实施途径,形成了完整的中小学环境教育体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环境教育的发展乃至全球环保工作的开展。[7]

2.节能减碳教育是对英国传统环境教育的一种新发展

节能减碳教育与传统环境教育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区别。说它一脉相承,是因为两者都以减少破坏、保护家园为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和生态意识,并最终落实在行动上。但是,节能减碳教育与传统环境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环境问题出现,科技、文化等新发展也使得人们对于环境的态度有了新的变化。传统环境教育侧重于从整体上培养人们普遍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和生态审美[8],而节能减碳教育则侧重于培养人们具体的对资源能源的敏感度,以及减碳意识和行动力。可见,节能减碳教育是对传统环境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二、主要措施

(一)设立专门的机构,制定一系列计划

儿童、学校与家庭部是英国负责可持续教育的最高公共机构,并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和策略。其中,“可持续发展学校计划”切实地将节能减碳融入到了学校教育当中。此外,儿童、学校与家庭部还推出了以下五大举措。[9]

第一,生长学校计划:鼓励、促进学校利用户外环境(如食物与农作物,花园、花圃与绿地,野生动物与自然环境)进行跨课程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亲身体验与大自然的互动。

第二,共同发展“幼年基础阶段教育”:把“认识与了解世界”列为学生的六大学习重点之一,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早早地播种在学生的心里。

第三,汇编“未来学校案例集”:为了给各所学校的校园建筑修建提供参考,案例集中提供了大量的可持续发展建筑与学校规划案例。

第四,与英国文化协会共同推出“全球通道网站”,供全球各个地方学校的相关人员利用此平台进行交流,分享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观念与做法。

第五,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合作,共同推出为期两年的“青年行动者计划书”,促进年轻人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学校计划”

“可持续发展学校计划”是儿童、学校与家庭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旨在促进所有学校在2020年之前发展成为可持续生活和学习的典范,鼓励学生在学校和社区扮演积极的角色,利用各种方式担起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此计划共包含以下三项主要内容。

第一,一份关怀的决心。学校是一个提供关怀的场所,而可持续发展的学校要求把这份关怀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还要扩展到对能源、水源、垃圾、食物、交通以及人们可能遇到的挑战与困难。概括来说,可持续发展学校的关怀理念包含三层含义: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包括不同文化、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人)、关心环境(包括本地和外地)。

第二,一个整合的策略,即可持续发展学校探究各种可持续发展的课题,并通过三类途径进行整合渗透:通过课程融入学习中,通过校园融入学校各种活动与价值中,通过社区融入于社区人士与伙伴的观念中。

第三,一些精选的主题。主题用来作为入门的起点和初步探讨的主轴,可在不同课程中进行发挥和延伸。《可持续发展课程规划实务指引》指出了八项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主题(详见表1)。

“可持续发展学校计划”有效地带动了英国中小学参与节能减碳行动的积极性。例如,洛威中学希望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可持续发展大使。该学校鼓励学生组建社团——生态学校社,并组织学生参加培训和为小学生举办的可持续发展活动,带领学生们进行垃圾分类,区分可回收、可再利用、可丢弃等不同类别。生态学校社编写了《可持续发展食物采购指南》,分发给社区居民作为参考。此外,生态学校社还举办了一系列以环境为主题的研讨会,探讨学校的节能减碳教育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

(三)将节能减碳理念融入进国家课程

融入课程,即将节能减碳教育纳入到国家课程的特定科目中,进行渗透性教育。英国国家课程依据学生年龄将教育分为四个关键期:5~7岁为关键一期,7~11岁为关键二期,11~14岁为关键三期,14~16岁为关键四期。节能减碳等可持续发展教育主要包含在第一、第二关键期(小学阶段)的“跨课程的学习”与第三、四关键期(中学阶段)的“跨课程的维度”中(见表2)。

“跨课程的学习”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被融合在地理、科学、体育、公民教育等各科的学习中,渗透到学生的观念与行为里。与“跨课程的学习”相似,“跨课程的维度”中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被融入到公民教育、设计与科技、地理、科学等科目中。与小学阶段“跨课程的学习”不同的是,“跨课程的维度”开展的形式除了融入已有课程之外,还以主题式课程的形式存在。在发展主题式课程方面,“跨课程的的维度”的主要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自信的个人和负责任的公民(见表3)。

三、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在英国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下,英国的节能减碳教育得以有序开展,并收到了切实可见的教育成果,但也呈现出一定的问题。

(一)主要效果

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号召下,各学校相应地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教育措施(如开辟花园、监控能源的使用等),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下面的三则事例体现了英国中小学生无论在意识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践行着节能减碳的要义。

哈比教会小学在皇家督学的采访中得到了高度评价,因为所有的师生都表现出了对可持续发展的了解,学生们能够就节能减碳自信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侃侃而谈或者质疑对方的言行一致问题。该校的“生态战士们”还想出了许多节能减碳的点子,有的学生还希望参加市议会,表达他们对于垃圾、废弃物、回收等问题的看法。

阿格利小学把节能减碳教育充分融合到课程之中,低年级学生能够讨论节能减碳的相关议题,了解气候的变迁;五年级的学生集体给国会议员写信,希望国家重视森林砍伐问题。

洛威中学将学习与行动相结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全国性和国际性活动。该校一名11岁的学生不仅积极加入社区中一个关怀气候变迁的社团,甚至参与提出了一份请愿书,希望促成11~16岁学生免费搭乘公共汽车或地铁。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英国的节能减碳教育运作模式相对成熟,而且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10]

第一,各科目之间的协调难度较高。英国的节能减碳教育采取“渗透”+“专题”的模式,对各科间的分工合作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协调不好,就会使节能减碳教育支离破碎,各科间出现教学内容重复或缺失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英国开始在学校设立环境教育协调员,旨在协调各科目间的教学,促进教师合作,以更好地开展节能减碳教育。

第二,忽略基础知识的积累。由于英国中小学节能减碳教育比较注重实践,强调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太少,而基础知识的缺乏必然会影响节能减碳教育的开展效果。

第三,教师的时间有限。由于节能减碳教育要穿插、渗透在各科的教学中,这使得教师除了准备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之外,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花精力阅读、准备节能减碳教育部分的知识和教学材料,教师教学压力增大,有时甚至有心无力。针对此问题,英国学者指出,应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给予教师更大的支配权,并加强各学科的交叉与合作,建立完善的绩效机制。

四、对我国的启示

在节能减碳教育方面,英国的做法给我国带来了诸多启示。我们可以积极借鉴其成功经验,尽快找到在我国开展节能减碳教育的方向和途径,少走弯路。

第一,英国将节能减碳教育纳入可持续发展教育之中,属于国家可持续发展规划的一环。推动节能减碳策略并非单兵作战,而是教育部门与其他各部门、学校配合,在整体的统筹规划下有序开展,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也可以将节能减碳教育纳入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之中,使教育体系内的政策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之间的连接更为明确、紧密。这样,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就可以成为节能减碳教育的具体目标,而节能减碳教育则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第二,英国开展的节能减碳教育非常重视实践,强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贯彻落实节能减碳教育的相关理念。知行合一是开展教育的法宝,节能减碳教育也不例外。学校不仅仅是宣传理念的地方,更是带动学生落实行动、将节能减碳付诸实践的地方。英国的节能减碳教育充分鼓励学生在行动中落实理念,在知识上和行动上都能深刻地理解节能减碳的意义。我国在推动相关课程与教学时,也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以避免纸上谈兵。

第三,英国节能减碳教育与国家课程配合,并由学校弹性规划。在英国,各学校在开展节能减碳教育时,可以根据国家课程中相关科目的指导,配合各自学校特点进行适切的调整与规划,这充分体现了对校本精神的重视。也正因如此,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师生更有参与感和积极性,同时,节能减碳教育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国在对节能减碳教育进行整体规划时,也应留出一定的空间,供各学校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闭薇娜,谭志雄.论资源危机与生态文明建设[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65-68.

[2]张玉新.试谈能源危机和解决的方法[J].应用能源技术,2003(4):7.

[3]王勇,赵玉民.环境问题的归因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12): 125-129.

[4]孙晓航.全球变暖状况分析[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5(29):3-4.

[5]韩昭庆.《京都议定书》的背景及其相关问题分析[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2): 100-104.

[6]潘家华,陈迎,庄贵阳.英国低碳发展的激励措施及其借鉴[J]. 中国经贸导刊,2006(18):51-52.

[7]冯永刚,董海霞.环境教育:英国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J].外国教育研究,2010(37):79-83.

[8]周笑冰.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其目标[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3): 118-122.

[9]王如哲,黄月纯.节能减碳教育:国际观点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9-58.

[10]黄茂勇,刘奕涛.英国中小学环境教育问题探析——从可持续发展角度[J]. 科教文汇,2009(2):57.

[11]Qualification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QCA) (2009a).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ction: A Curriculum Planning Guide for Schools[EB/OL].http://qcda.gov.uk,2009.

[12]Qualification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QCA) (2009b).Cross-Curriculum Dimensions: A Planning Guide for Schools[EB/OL].http://qcda.gov.uk,2009.

篇5

Abstract During the course of teaching of general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law, the teacher is expected to help students with forming a necessary knowledge hierarchy, apply the interactive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enhance students' capability to apply theories to analyze practical issues.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law; general theory; teaching methods

环境法学的课程内容一般由“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构成。总论部分是环境法的基本原理,一般包括环境法的概念、环境法的理念基础、环境法的演进、环境法的体系和渊源、环境管理体制、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制度、环境法律后果、环境纠纷及其解决等方面;分论部分一般包括污染防治、自然保护和资源保护等方面,有教材也包括国际环境法的基础知识。总论部分是环境法学的理论基础,在环境法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系统、完整、深入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1 构建必要的知识体系

鉴于环境法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科学技术性、科学上的不确定性等诸多特点,①学习环境法学,特别是环境法学总论,应至少具备如下四方面的知识基础:

其一,法学理论知识基础。学习环境法总论,需要扎实地掌握法哲学、法理学、各相关部门法(如民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等)的知识。例如,关于正义、秩序、效率等法价值的基本原理,是深刻理解环境法律政策和制度的基础;民法上的侵权理论则为环境法律纠纷的解决提供了重要法律资源;众多环境法律制度,如环境保护许可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均以行政法理论和制度为基础;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的相关理论和制度在环境法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其二,环境法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环境法学总论部分不仅要深入理解环境法的价值追求、目的和原则,而且要将这些理念基础与环境法律制度相结合,并应用于环境法各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之中。同样重要的是,环境法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为实践服务的学科。因此,要培养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环境法律实践的能力。

其三,环境科学知识基础。与其他学科相比,环境法学因其产生和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显著的科学技术性特点,涉及大量的技术规范,并且其实施需要科学技术予以保障。②为了更好地把握环境法学总论的内容,应理解和掌握环境法学的一些基本原理。这些知识包括但不限于:当代世界和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生态学基础;能源、经济与环境;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海洋污染;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噪声污染;危险废物及其越境转移;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国家标准等等。

其四,相关学科知识基础。环境法学具有综合性特征,特别是涉及诸多的相关学科。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是深入理解环境法学总论相关内容的必要条件。例如,社会学方法在环境法学研究中被经常采用;③经济学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④并且逐步发展出环境与资源经济学,⑤相关理论和方法对环境法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环境伦理学逐渐成为伦理学的重要分支,并且不乏经典著作问世;⑥甚至心理学也对环境问题给予了充分的关注。⑦掌握这些相关学科的重要知识,有助于深入理解环境法学总论部分的论证与结论。

2 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法的认识论基础在于,教学过程既是教与学的统一,也是教养与教育的统一,还是认识过程与知识掌握过程的统一。⑧在互动式教学法中,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⑨抑或一个组织者或者引导者,而不是“权威”。互动式教学法特别适用于环境法总论部分的教学。基于前述环境法学总论部分的内容和特点,授课过程中应更加强调思辨性和探讨性,适合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同时,学生在掌握环境法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了与教师互动的基本知识储备,亦有条件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环境法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可以包括启发式授课法、对谈式授课法以及小型研讨会式授课法。在启发式授课法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鼓励学生插话、提问甚至打断,⑩从而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到。在对谈式授课法(亦称“苏格拉底式授课法”)中,教师是一个“平等的讨论者”。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尽可能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随着与教师对谈的不断深入,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小型研讨会式授课法一般由导言、分组报告、回应发言人、讨论、总结等阶段组成, 适合用于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并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的环境法总论中的重大问题,如关于环境法的价值取向、环境法基本原则等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是“组织者”的角色,对需要讨论的议题进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对课程进行评论和总结。

3 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整体上看,环境法学总论以理论内容居多。同时,环境法的实践性特征又决定着授课过程中不适合采用纯学理分析方法。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通过理论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其一,培养发现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环境法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基础。同时,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新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要引导学生形成敏锐的学术嗅觉,提高捕捉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例如,目前广受关注的环境健康、应对气候变化、公益诉讼、环境损害赔偿、农村环境保护等,即属于这些应当及时抓住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其二,培养基于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习惯。在现代社会,任何环境问题的发生或者被显著地识别,均有其深刻的原因。对这些原因进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环境法学总论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随时关注新的环境问题和近期发生的环境事件,并从适当的理论视角进行解读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其三,培养及时总结研究成果的意识和习惯。学生在发现问题、思考原因和解决对策的过程中,可能会随时产生“火花”。这些初步的思路起初有些可能较为粗浅,但有可能成为日后提出较为成熟的观点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思考要及时记录和总结,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整理和提升。这种总结可以是对环境法基础理论问题的思考,也可以是在此指导下对相关案例或者热点环境问题的评析。

基金项目:环境保护部2014年课题“国家环境教育立法和重庆环境教育立法推动项目”

注释

① 王灿发.环境法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1-25.

② 王灿发.环境法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2-23.

③ 我国目前不仅有学者专门关注法律社会学(如李瑜青等.法律社会学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而且有学者就社会学开展专门研究(如李友梅,刘春燕.环境社会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④ 例如,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在其专著《经济学》中对环境保护问题做了专章研究。参见Paul A. Samuelson, William D. Nordhaus: Economics (17th Edition), McGraw-Hill Co., Ltd., 2000, p.363-384.

⑤ 典型的专著如:〔日〕宫本宪一.环境经济学.朴玉,译.三联书店,2004.〔美〕汤姆?泰坦伯格.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严旭阳,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还有学者对环境经济学的思想发展史进行了专门研究,如〔英〕E. 库拉.环境经济学思想史.谢扬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⑥ 例如:〔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美〕戴斯?贾斯丁.环境伦理学.林官明,杨爱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⑦ 有学者就环境心理学开展了专门的研究。参见俞国良,王青兰,杨治良.环境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⑧ 〔日〕佐藤正夫.教学原理.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6-248.

⑨ 〔美〕小威廉姆?多尔.后现代的课程观.王红宇,译.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238.

⑩ 族.交往教学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57-358.

篇6

1“水文气象学”研究现状

在大气—陆地—海洋—大气这一水汽大循环中,水文学是研究水在陆地以及地—气和海—陆两个界面之间的发生、存在、运动和转化规律的科学,水文学的一些问题和气象学紧密相关,由此产生了水文气象学这一交叉学科。水文气象学是一门年轻的应用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对干旱、洪涝等极端自然灾害的认知水平、抗御灾害的能力等密切相关。20世纪30年代,美国天气局成立水文气象处,从气象资料推算可能最大降水和可能最大洪水,以满足防洪建筑设计的需要,这是水文和气象相结合的开始[1]。随着气象雷达、气象卫星等探测技术的发展,降水监测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降水短时预报与洪水预报的结合创造了条件,使水文气象学得到了新的发展[2]。在欧洲和美国,目前在行政管理和学术研究中,水文和气象科学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日本、俄罗斯、乌克兰和英国都设有水文气象研究中心或研究院所,美国的国家海洋大气管理总署设有水文气象设计研究中心)[3];但是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水文专业的学生仅学一点基本的气象知识(诸如普通气象学,天气学等),而气象类专业的学生是几乎不学水文的。水文和气象分离的现状阻碍了水文气象科学的发展。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总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简称NOAA)的有识之士,近年来一直在呼吁成立水文气象专业。在国内一些高等院校中,水文气象学课程是气象类本科专业的选修课程,但现有教学方法使一些学生学过这门课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所学知识也远落后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并且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水文气象方面的工作。然而,随着水文气象学的内涵和覆盖的领域不断地深化和发展,水文学的一些问题必须结合气象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中,气象学专业的学生虽具有丰富的气象学知识却无法用其解决水文问题。这种现状对水文气象学的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水文气象学主要为水资源以及与水资源密切相关的极端水文气象事件服务,随着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水资源日益短缺,极端水文气象事件越来越频发导致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上变化加剧。可以预料,水文气象学科必将受到整个社会越来越高的重视。

2“水文气象学”课程体系研究

目前,水文气象学方面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在本科教学中,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抓住水文气象学的重点,使应用气象学学生尽可能掌握水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气象学方法和水文学方法相结合去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2.1明确定位“水文气象学”,确定课程内容

“水文气象学”作为应用气象学专业本科生专业选修课,其课程体系的基本定位是多学科交叉,不求在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上精益求精,而是直接面向实际问题,深入到水文气象方面的具体问题,以问题带动教学,以兴趣带动知识学习,以案例引发思索,在一个个具体的水文气象问题中提升学生。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将此课程内容按照水文气象学的基本定义和内容,基本的水文气象预报、预警方法和技术,建成课程教学体系。

2.2采用科研驱动式教学,建设主动、启发式学习的教学方法

应用气象学专业学生没有水文学知识的基础,所以需要有一套适合本课程并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在基础知识方面要补充水文学的知识,水文学是比较抽象的,比如地下水储存及运动形式,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手段,增强感性认识,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做好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做好与课程的整合。在基本理论和技能层面不应拘泥于课本知识,从主讲教师参加的专题研究项目和社会比较关注的水文气象事件增加前沿信息,并通过分析和关键问题的延展式探讨,启发学生思索和了解水文气象问题的实质及其发展方向,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气象和水文相结合往往有助于更好地解决一些工程建设和实际生产课题,启发学生如何运用气象学方法更好的解决水文学问题,使学生摆脱教材的束缚,积极主动地查阅文献,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

2.3开展综合能力训练

课程教学既要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水文气象学”的课程性质要求本课程要开展综合能力训练,强调水文与气象直接的结合。目前,将气象预报与水文预报相结合是延长洪水预报预见期,提高预报精度的技术手段之一。陈金荣等[4]从长江流域防洪的丰富实践中对水文气象预报进行了精辟而深刻的论述,指出气象预报同水文预报结合的必要性,是水文预报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外一些水文气象预报方面的研究[5]也表明水文气象预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广泛的应用潜力。针对这种情况,对学生进行水文气象预报方面的训练。这一阶段主要是结合“水文气象因素分析”、“水循环分析”、“水流河道演算”等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同时结合主讲教师专题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在本课程的中后期安排两次训练:一是让学生以报告形式讲述他们所理解的水文气象学,他们所关注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及如何将气象学方法、理念引入水文工作等;二是结合专题项目,如:在2007级“水文气象学”教学中,本人结合“淮河流域水文气象耦合方法洪水预报研究”将训练过程分为三部分:(1)用水文气象学方法对洪水进行预报需要收集哪些资料,进行洪水预报必须要哪些参数,这些参数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计算;(2)目前有哪些模型进行洪水预报,各有哪些优缺点;(3)分析淮河流域特点,哪个模型比较适合,并进行成果计算,进行讨论并写总结报告。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水文气象问题的有效方案和建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引言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或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开展生活化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能够促进他们学习效率的提升。

一、地理核心素养基本概述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思维方式包括对地理事物全面、系统、动态认识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学生需要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了解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对这些因素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做出一定的解释,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1]。

(二)对地区区域有基本了解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应具备分析、解释和预测人地关系区域系统特征的方法和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区域特征、区域人地关系等问题,从而形成基于某个地区实际情况的区域发展概念。

(三)提高地理的实践能力在地理学习中,实践活动包括户外地理调查、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合适的地理工具完成已建立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索活动有兴趣和热情,并能从地理视角理解和欣赏地理环境[2]。

二、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应试教育影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的教师只关注学生地理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单纯以结果为导向开展教学,通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虽然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没有详细讲授与之相关的地理概念和地理理论。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不能积极地学习和消化知识,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二)错误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完全依赖课件,而且课件不一定是自己制作的,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首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影响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其次,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不能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来开展教学,就有可能导致教学内容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来及时调整教学方向[3]。

三、培养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

(一)树立地理核心素养观念要想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就要做好前期教学设计,将这一理念渗透到地理教学活动中,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梳理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确立教学的方向和重点,并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制图能力、空间视角、综合思维、人文理念等方面。地理教材中每个章节的内容都有其重点,而且一个地理知识点不可能同时包含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对某个知识点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不同知识时获得不同方面的能力和素养的提升[4]。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方向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在高中地理教学评价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评价,也要注重对学生三维学习目标的评价,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引领学生向综合的方向发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四、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开展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理念,有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自然发展规律。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常见的天气系统》中第三部分的许多内容学生都能在生活中接触到,学生虽然有亲身经历,但未能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根据课本内容联系实际在课堂前几分钟,教师给学生播放天气预报的片段,由于这个视频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他们会感到亲切,能够快速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播放天气预报的相关视频,能使学生对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锋面结构和成因示意图有些高中地理知识是比较抽象的,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特点,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象、变静态为动态。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冷、暖锋锋面结构和成因示意图,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及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

(三)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每一个地方的天气都有其特殊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家乡的自然环境、气候变化。之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假如有一股冷空气从北向南吹往我们的家乡,那么冷空气来临前、来临时、来临后,本地的天气变化是什么样的?由于这个问题贴近实际生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和探究,这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更促进了他们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图表结合讲解法天气系统有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类型,这三种天气类型的示意图相似,但降水位置不同,有不少学生在理解这些知识时感到困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这三种气象类型的俯视图、侧视图、结构、气动状态、降水分布、降水特征和天气变化特征进行对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三种天气类型锋面的相同与不同,进而使他们轻松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并能运用其解释生活中不同的天气现象。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使他们从理论概念转变为内化思考。比如,在确定某地的坐标后,学生就能推测出这个地方的气候特点、降水情况等。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进而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积极探究生活化教学法的具体运用,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汤国荣.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课堂建构[J].地理教学,2016(24):12-16.

[2]刘文冬.基于中美教材对比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篇8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还要满足素质教育的目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首先从以下方面来分析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传统教学方式依旧存在

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任务。学生变成了被不断填充知识的容器。这样一来,教学过程变得了无生趣、死气沉沉。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创新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自然本性。只能机械地进行模仿、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不仅学不到真正的知识,而且创造性思维被禁锢了,失去了强烈的学习动力。

2、过重的课后作业负担阻碍了学生的能力发展

现在经过了新课程改革,但是学生的作业压力也不见丝毫减轻、反而还有加重的趋势。例如,在课堂中出现了类型繁多的测试和训练。此外,学生虽然掌握了部分基础知识,也只能博闻强识,这样就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学习中的想象力以及自主学习的强烈动力。

二、课堂创新的方式

1、阅读中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涵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与写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师要做好学习的组织者以及引导者,在课堂尽可能提升和强化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认真地领悟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背影》这一课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作者只是运用了朴实无华的写作语言,详细地描写了"父亲"买橘子和爬月台给"我"留下的背影。但是,从朴素无华的语言中,很多人都一次次地被感动了。教学可以让学生仔细地来深度阅读这篇文章,让学生非常自然地体验到文章的独特魅力。这样一来,教师就不用耗神地为学生解读"父亲"的背影。在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就可以很好地感受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从而激发出主动学习初中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摆脱了被动地接受初中语文知识的地位。

2、设计导语的创新

导语是导入新课的关键环节,也是一堂课成功的主要组成部分。假如语文教学可以设计出非常好的课堂导入,则可以先声夺人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为学生学好整节课构建了很好的基础。例如,在讲授《斑羚飞渡》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美国大片《垂直大限》来论述一家三口人在攀登悬崖的过程中突发意外:绳索的钉子从崖缝里崩落了,随时都会造成脱落。在这种危机时刻,全家人的生命命悬一线。为了尽可能地减小绳索重量,保住一对儿女的生命,父亲很断然地命令儿子割断了父亲的绳索,从而将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

例如,教师也可以运用某些可以激发学生情绪的话来导入新课。例如,在讲授《气候的威力》时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天有不测风去,人有旦夕福祸"来导入新课,这样就"能够揭示出气候的变幻莫测情况,很多时候可能会为人类带来很多好处,但是很多时候却危害了人类。人类只有不断地认识、适应以及运用气候,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既然如此,气候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呢?南极的气候又是怎么恶劣的?南极的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带着此类问题,我们来学习《气候的威力》吧"。从此来看,成功的导语设计可以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兴趣,才可以更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独立发现、分析、探究以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保证学生发挥自身的学习主体作用。比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程中,课前教师要让学生先搜集查阅鲁迅的资料,进而仔细地阅读课文,记录下来不理解的语句。教师要在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还要为学生设定部分问题情境:百草园的乐趣有哪些?三味书屋没有一点乐趣吗?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再次带着此类来阅读文章,这样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来回答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可以激励学生提出有见解的问题,如果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不必合作讨论;如果学生难以解决,则教师要协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合作,教师要适当地指导学生。以此为基础,学生可以开展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知识。

4、丰富课堂组织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高效课堂教学中,应该有着丰富多彩的课堂组织形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安排和创新多种课堂组织形式。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开展《陋室铭》或《沁园春・雪》的课文摘录和相关部分的书法比赛。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鲁迅作品展览、鲁迅生平的作品知识和历史知识的小竞赛等。在讲授《变色龙》、《孔乙己》以及《范进中举》等小说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够让学生来制作和演出情景剧。借助现场演出来让学生把握和理解每个人物的刻画目的,从而更深层次地来把握小说的表意和寓意。这些方式都可以强化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水平,还可以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实现高效课堂教学作出了独特贡献。

三、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地分析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探索以及创新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方法。这样就能够打造高效语文课堂,不断地激励学生学好语文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从而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丽超.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05)

篇9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信心;兴趣;方法

         思想品德课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中考科目之一。学好思想品德课,不仅有利于初中学生赢得中考,进入自己的理想高中,而且也有利于广大学生增长知识,丰富人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享受健康快乐的人生。

         一、树立学好思想政治课的信心

         信心是获得成功的第一步。要学好思想政治课,首先必须树立一定能够学好的信心。学生平时可以多了解一些“补弱”成功的例子,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在制定目标时,学生要从小、从低开始,积极创造学习思想政治课进步的记录,进行自我激励,不断提高自信心。

         二、培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自己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用崇高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的来激发学习的兴趣。(2)同思想政治课学习教好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取长补短,交流学习心得,来培养学习的兴趣。(3)融洽师生关系。若是由于师生关系不融洽造成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不高,就应努力改善师生关系,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当然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例如:教师可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一堂课新颖精彩的开端,可以极大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成功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比如,充分调动各种教学手段,运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或从学生思想认识入手导入,或从情感入手导入,或从行为入手导入。有的教师还提倡运用谈话法或讨论法、直观法、辨析法、哲理法导入,开宗明义,直奔主题;有的提出问题设问法或类比法、归纳法、游戏法、故事法的运用,激发兴趣,引起悬念导入新课;有的则提出通过音响法或图像法、观察法、演示法、汇报法的运用,创设情境,塑造形象导入新课。如此种种导入方法,都能够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具有积极学习的状态。

         三、多读多记

         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是离不开“多读多记”的,多读多记能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基础知识。思想品德课的选择题,大多是容易混淆的基础知识,如果不能准确掌握,似是而非,往往就会选错;而问答题往往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其答案往往并不是课本的某一段话,而是要运用几课的内容,甚至几个年级的内容去分析一个问题。因此熟练地掌握课本知识是做好题目的基础,其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也。有些同学不重视课本的阅读理解和记忆,而只愿多做题目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记什么呢?第一就是要记住本学科的一些专有名词,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合理消费等。第二就是要记住一些反映重要观点的句子,如:“承担社会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正因为他们这样履行责任,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多彩、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一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制度。它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三就是要记住一些放映重要观点的内容,如:为什么要坚持对外开放?为什么说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现阶段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是怎样的?对于这些问题不仅要会记会答,还要能理解。

         四、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

         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可以表现在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

         1.学习环节方面

         听课时,要集中精力弄懂教师讲授的内容,做好课堂笔记,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课余时间应主动问教师或同学。课后的作业应及时、认真地完成。学会有意识地归纳整理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平时多读一些有关思想政治的报刊、书籍,经常收看电视新闻,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

         2.学用结合方面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认识社会热点问题和身边的生活问题,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好思想政治课还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自己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成绩。

         五、本门课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思想品德》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同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密切相关。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各自学科中最为基础的知识,要深入领会这门课程,就必须同这些相关学科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比如学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都知道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用什么样的法律来保护自己并不十分清晰,所以应该重视学科的结合。

         六、关注社会热点与关注自我发展相结合

         中考命题往往以时事材料、社会热点为背景设计考题,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关注社会热点,最好养成爱看新闻的好习惯。除此还应多关注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让中学生与时代的脉搏同跳动。这也是中考政治改革的目的。学生应该关注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比如从当前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可以联想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从中国与世界各国一起应对金融危机和应对世界气候变化等事例中还可以联想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从三鹿奶粉事件延伸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联想法律、道德(诚信)方面的知识,以及权利义务、消费者权益、社会责任等有关知识,环境污染和节能减排问题等。通过关注社会热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意识,又可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提高中考应试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七、教会学生答题

         中学思想品德中考题分为选择题、辨析题、材料题、活动与探究题。辨析题的答法应有一定的模式:一辨正误,二述道理,三讲做法,在阐述道理时应先讲依据,再联系材料,可正反阐述。在回答活动与探究题时,要注意全面作答,通常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或者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几方面进行阐述。学生如果掌握了答题方法,就可以将掌握的基本知识恰当运用。

         综上所述,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今天,从事思想品德教育任重而道远,要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当教师的就得下足功力,讲究方法,做到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责任、无愧于心。

 

参考文献:

[1]何有洪.谈谈思想品德课的学法指导[j].基础教育研究, 2009(16).

[2]叶建华.初中思想品德课呼唤生活化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5(13). 

篇10

一、树立学好思想政治课的信心

信心是获得成功的第一步。要学好思想政治课,首先必须树立一定能够学好的信心。学生平时可以多了解一些“补弱”成功的例子,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在制定目标时,学生要从小、从低开始,积极创造学习思想政治课进步的记录,进行自我激励,不断提高自信心。

二、培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自己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用崇高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的来激发学习的兴趣。

(2)同思想政治课学习教好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取长补短,交流学习心得,来培养学习的兴趣。

(3)融洽师生关系。若是由于师生关系不融洽造成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不高,就应努力改善师生关系,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当然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例如:教师可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一堂课新颖精彩的开端,可以极大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成功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比如,充分调动各种教学手段,运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或从学生思想认识入手导入,或从情感入手导入,或从行为入手导入。有的教师还提倡运用谈话法或讨论法、直观法、辨析法、哲理法导入,开宗明义,直奔主题;有的提出问题设问法或类比法、归纳法、游戏法、故事法的运用,激发兴趣,引起悬念导入新课;有的则提出通过音响法或图像法、观察法、演示法、汇报法的运用,创设情境,塑造形象导入新课。如此种种导入方法,都能够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具有积极学习的状态。

三、多读多记

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是离不开“多读多记”的,多读多记能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基础知识。思想品德课的选择题,大多是容易混淆的基础知识,如果不能准确掌握,似是而非,往往就会选错;而问答题往往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其答案往往并不是课本的某一段话,而是要运用几课的内容,甚至几个年级的内容去分析一个问题。因此熟练地掌握课本知识是做好题目的基础,其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也。有些同学不重视课本的阅读理解和记忆,而只愿多做题目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记什么呢?第一就是要记住本学科的一些专有名词,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合理消费等。第二就是要记住一些反映重要观点的句子,如:“承担社会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正因为他们这样履行责任,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多彩、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一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制度。它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三就是要记住一些放映重要观点的内容,如:为什么要坚持对外开放?为什么说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现阶段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是怎样的?对于这些问题不仅要会记会答,还要能理解。

四、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

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可以表现在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

1.学习环节方面

听课时,要集中精力弄懂教师讲授的内容,做好课堂笔记,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课余时间应主动问教师或同学。课后的作业应及时、认真地完成。学会有意识地归纳整理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平时多读一些有关思想政治的报刊、书籍,经常收看电视新闻,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

2.学用结合方面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认识社会热点问题和身边的生活问题,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好思想政治课还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自己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成绩。

五、本门课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思想品德》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同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密切相关。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各自学科中最为基础的知识,要深入领会这门课程,就必须同这些相关学科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比如学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都知道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用什么样的法律来保护自己并不十分清晰,所以应该重视学科的结合。

六、关注社会热点与关注自我发展相结合

中考命题往往以时事材料、社会热点为背景设计考题,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关注社会热点,最好养成爱看新闻的好习惯。除此还应多关注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让中学生与时代的脉搏同跳动。这也是中考政治改革的目的。学生应该关注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比如从当前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可以联想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从中国与世界各国一起应对金融危机和应对世界气候变化等事例中还可以联想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从三鹿奶粉事件延伸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联想法律、道德(诚信)方面的知识,以及权利义务、消费者权益、社会责任等有关知识,环境污染和节能减排问题等。通过关注社会热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意识,又可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提高中考应试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七、教会学生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