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都在不断的提升,所以需要计算机专业的人员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各个行业当中,因此需要充分的对计算机的开发和利用进行开发,同时不断地对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进行维护。基于以上情况,在对计算机进行应用的时候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实行平合岗位,并且将工作过程作为导向,设计以专业技术为主要的课程目标,以课程设置为主体的计算机开发模式的探索实践,不断地适应社会各个行业对计算机相关行业人员的需求,以此来促进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以满足各个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1基于项目课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设计研究
在当前社会背景之下应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综合的促进教育理念和教育工作,不断地符合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并且在此根据之下提出以平合岗位,以工作过程作为向导,并将项目课程作为主体的课程开发模式。平合岗位主要是指在确保学生综合能力的前提之下,通过开设多个岗位方向的培训课程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够尽量地确保学生做到一专多能。这样能够有效地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能力,其中平台主要是对计算机应用的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行业通用技术和智能的培养,可以有效地确保专业素质的提升,也能够更好地使学生达到专业的基础人才的要求[1]。岗位主要是按照相关的岗位设置向导的方向,严格的围绕着技术智能的培养,提升学生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达到专业的应用人才的要求。这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相关岗位和毕业生就业状况以及学生的能力分析,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学生的能力等诸多情况,都为我们将专业方向设置为软件开发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化办公技术的三个方面。在工作过程当中,做过程导向主要是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范围之内做好计算机课程的开发,同时根据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有效分析,并且不断地整合相关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工作的过程作为一项基础射击训练项目,并且建立起工作任务和工作支持以及工作技能的联系,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主体和直接体验,同时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以教学内容为工作过程的导向,不断地促使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同时积极地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学习机会。项目课程主要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学习为主要工作知识的课程模式,这种工作是典型的产品生产以及服务等项目为载体的设计。所以它具有明确的工作任务,也能够有效地将工作内容和理论知识进行合理的整合[2]。所以这和企业的生产过程具有直接的联系,学生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范围之下,有效地组织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够明确的制定相关的学习计划,收获到较为有效的学习成果。高职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能够理解成一个企业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它可以当做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软件的开发过程,可以当做是一次会议材料的准备。
2项目化教学模式之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程序设计是主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这也是一个以工程实践为主的专业。在项目化教学当中,它需要必要的工程应用项目作为支撑,同时也必须促使企业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地发挥出企业的重要作用。要制定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促进人才培养,需要将企业因素和企业的相关方案实施并考虑进去。在制定项目化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其所涉及的问题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2.1课程体系的建立在建立课程题的时候,制作过程需要有项目化课程程序的参与,同时这又和其他的学科以及传统课程具有一定的差距。在传统的课程方面,因为知识点存在着相对独立的情况,所以课程体系的设计只考虑知识点在内的逻辑先后关系,但是项目化课程却主要以主线项目为主,而这有可能是跨学科系的[3]。举例来说,比如说,一次为主的程序设计课程,它的课程主要是通过网页设计和数据库设计为主,同时也涉及,对于软件工程和软件测试等多个学科都有所涉猎,通过这些学科综合组成一门课程,而且在项目进度和客厅之间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因此怎样合理的优化其,促使他能够更好地符合项目教学,这是课程体系制定的基于项目化人才培养的方案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2.2企业的参与项目化教学需要将项目作为载体,同时将工作任务作为驱动,这样以项目的完成情况作为对教学模式进行考核的一个基础点,那么项目的目的就是将校学理论进行职业化,并做好相关的培养。企业是人才培养和质量效果评价的最终评价方,而企业的真实项目是项目化教学的项目基础,因此制定项目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有企业的参与,那么企业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教育途径实现人才培养方案,那么就需要充分的对培养效果进行优化,这也是本研究所要研究的一些问题。2.3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项目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应该以项目作为主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主要是学科课程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去按照徐其先后的分散形式进行设计,不能更好地满足教学的跨学科形式,对于企业来说也不无法做到企业的共同参与。所以研究合适的基于项目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项目。
3项目化教学模式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的问题研究
3.1基于工作过程构建项目化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过程指的是个体完成一定工作任务而所需要的一个时间,它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分析工作过程的着力点,不能够完全等同于工作过程本身,而需要采用一定的技术和手段来对工作过程进行包装与设计。这能够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学的需求,有时也可以使课程内容更好地和工作过程相统一。对IT软件进行开发可以研究企业的调研,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涉及需求分析、UI设计、数据库设计、代码编写以及软件测试等典型的工作。从从业人员具有能够确定的网站功能和风格来分析,它可以根据网站需要来进行内部或外部的CSS样式的UI设计,也可以根据网站功能进行相关的数据库表的创建,通过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完成相关网站的开发和设计,可以根据所掌握的网站测试工具的方法以及核心工作的能力来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主要需要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对其课程进行领域的划分,主要可以划分为公共学领域,专业学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等。这门课程需要和项目关系的课程划分为外延辅助课程与及核心课程[4]。外延辅助课程主要是通过外延来提升网页设计使得整体技能,拓展,其专业的就业出口。比如说photoshop的平面设计,比如说flas的设计等等,核心课程主要是专业课程的核心,比如说php程序设计,数据库的建模以及数据库程序设计等等。在其构建工作过程当中需要做好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需要明确企业参与以及研讨和设计等。3.2需要不断地强化校企合作的效能企业主要是项目的来源,而且一般都是为了谋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在进行项目设计的时候要兼顾企业的利润,同时也要提升教学的最大效果。所以基于这个过程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同时与企业产生相关的共同点,又有效地促进企业生产效益,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分析能够得出,当前计算机应用专业主要是课堂联合工作室模型出现两者相结合的,而课堂的教学主要采用了真实项目进行分割,它是一种有效的仿真教学。企业在共同的参与下进行项目的外包服务,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也可以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为学校提供有效的项目化实践平台,促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有效地提高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同时需要兼顾人才培养,传统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设计实施有效的并形式的开课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说photo⁃shop平面设计和网页设计进行共同的开课。这种开课主要是并行时的开口方式,它能够有效地将知识点进行分散,同时将完整的项目集中在某个阶段进行更好的知识点的支撑。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可以看出,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通过对分段式的教学进行应用,可以采用模块涵盖知识点多少的形式,安排多名教师和设计人员共同参与,它能够有效地集中分段式教学,这也可以使其教学更加地贴近生活场景,和工作任务的融合,也有利于学校以及企业之间的更好对接。3.3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分析需要通过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以此来形成提升阶段性的课程内容,并且不断地进行分解和重构,这能够有效地实现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融合,最终形成项目化的课程。要不断地和新兴的产业紧密相挂钩,实际不断地形成一个“一主线二融合三阶段”的课程体系,不断地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平台。要不断地深化改革,以能力特点为主要特征,通过项目实践联合岗位就业,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并且将项目课程作为核心载体,一课程实施作为重点,将校企合作作为校内外实训的主要工作平台。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地健全评价体系,因为考核评价和定性定量相结合,需要重视考评的过程,在量化评价过程中不断地对作品评价和竞赛评价进行突出,以技能考核作为主要的考核方式。
4结语
高校的教育主要是阶段性的职业教育,它主要需要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能力,而且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需要确保这批人才能够将其知识体系合理地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所以具有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基于项目课程为主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培养,它能够有效地帮助社会培养出各类的适应性人才,也能够更好地提高人才的质量,使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可以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也搭建了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所以需要不断地发扬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邹华福,周杨萍.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4,21(21):54-55.
[2]王自荣,焦阜东.能动就业型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探析[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0(2):487-488.
[3]程真启,高峰,倪伟.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0(3):572-573.
篇2
【关键词】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的大事。本文结合全日制教育和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的不同,从当前课程制定所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急需改革的现状,并提出了构建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力求具有现实意义。
1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成人高等教育在规模上曾经有一段迅猛发展的时期,但随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中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成人教育开始面临生存问题。同时其自身的教育质量一直在下滑,一直沿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改进,专业知识滞后严重,难以达到现在成人教育学员的实际需求。以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为例,具体表现在:
1.1科技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
专业泛指培养人才的口径,一般是依据当前社会分工与人才需求的规格而设置的。而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国家的社会分工与人才需求的规格也一并发生转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较大,推动了社会分工与人才需求的大幅变动,各高校对各专业的专业结构都进行了大幅的调整,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具体到成人教育的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换代加快,而现行的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都是通过全日制教育的教学方案稍作修改并简化而来,缺乏成人教育的专业特色,也不能突出成人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1.2成人教育的学生主体结构发生了变化
我国从1999年起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之前选择成人教育的学生大多来自机关、企事业单位,处于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本身素质较高,选择成人教育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并怀着对实际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来答疑解惑。因此他们对其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都接受很快,并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但现在,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等一些年青人,由于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急需文凭来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正慢慢成为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主体。他们很多刚从学校毕业,缺乏实践和社会经验,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希望能通过成人高等教育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熟练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从而为自己的就业提供更多机会。因此,成人教育的计算机专业设置也应该根据这些生源结构的变化,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成人教育学员各项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教学培养。
1.3现有成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各大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大部分都是参照普通高校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教材化简而来;也有的学校使用的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指定的课程教材及考试大纲。多数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然而根据对老师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的交流结果来看,这种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成人教育,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课程设置的太难,没有考虑成人教育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改变。前文所提到的一个现象说明,成人教育的学生主要来源已经发生改变,趋向低龄化和低素质化,文化基础差。要求他们在同样的两年多时间里,在自身还参加其它工作的情况下,完成与普通高校大学教学相似难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对所学的东西知识似懂非懂,缺乏学习兴趣,对开设的课程充满困惑;二是没有考虑成人教育学生学习的目的。普通高校培养学生的偏重于理论研究,就是让学生掌握较重要的基础课程,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以便继续深造;而成人教育学生如果选择计算机专业,则绝大部分是直接面向社会需要,希望毕业以后能从事一些计算机基础应用工作,他们不需要太多的理论知识。因此为了成人教育学生的实际需求,必须适当地减少一些高难度的理论课程,转而开设一些社会需求量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方便学生更容易找到或是适应这方面的工作;三是计算机专业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一些课程的专业知识严重滞后,学生学无所用,这就迫使课程里也应该做出一些改革举措。
2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
2.1满足国内外成人教育体系发展的要求
在国外,“终身教育”是各国秉承的一贯方针,同时他们的成人教育也体现出来很强的务实性和多样性。因为,其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依据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随时进行调整。他们的继续教育不仅有可以进修专业课程,还可以进行职业鉴定技能的培训,不仅如此,对于政治、科技甚至家庭与个人生活的相关问题,都可以得到相关的辅导与培训。这样的成人教育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以美国的成人教育为例,美国的成人教育注重的是直接而且有效地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既能提供学位课程和职业培训的机会,还为处境不利者开设补偿课程,同时也为社区所有居民提供就业咨询与指导、闲暇娱乐、社区发展问题的讨论与解决等方面的服务,甚至还要培训未婚母亲等等。这种多样务实的方式使成人教育成为美国社会与个人生活的有机部分,从而使成人教育在美国始终具有强大的活力[1]。因此,灵活地依据社会需求改变和完善成人教育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应该是国内外教育机构所追求的共同目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任务。希望通过本课题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研究,从课程改革入手,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2]。
2.2满足成人教育生源结构变化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结构由在职人员为主向中职学生、企业工作人员和高中生多种生源并存的多类型群体变化。这种生源结构使得各个学员的起点完全不同,各自学习的目的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难以通过一套培养方案做到兼顾。因此,对构建一个合理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学员当中,中等职业层次的学员所占比例明显加大,他们的显著特点是工作流动性大,难于集中。同时在公共基础课与技术基础课的教学中因为所学内容重复,使得教材难于选定,成为教学管理中的难点和重点;而企业的工作人员均来自于企业生产管理岗位,职业素养比较高,他们进行学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拓展专业视野,提升学历以跟上时代步伐,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学员虽然基础知识存在较大差异,但实践经验与专业知识的积累使得他们对于专业的接受能力比较平均,十分有利于组织教学,对他们的教学重点是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从而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最后一种是高中生,大多数是历届高考的落榜生或辍学生,他们因家庭经济条件所限,无法提供高额的再教育学费,大部分都早早地走入了工作岗位。在获得一定的经济基础后。他们又提出了学历要求,以便能在工作环境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准。这些人往往采取边打工、边学习的方式,对于他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放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来开展,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如愿到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因此需要视成人教育学员的学习背景和基础知识结构来重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3]。
2.3满足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首先,现行大多数成人高等教育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来源于普通高校全日制对应专业的培养计划,并依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减少了课程,降低了要求。但是普通高校培养计划秉承的是“教学科研型”的理念,着重于理论探索和学术研究,这样高标准的培养目标与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无法对等,更不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其次,现在大部分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找不到重点。教材也选择不当,要么内容陈旧,要么难度太大学员听不懂,而且所学知识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最后,现在大部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授课学时偏多,使得学生负担重,不符合函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多的特性。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成人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优化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人教育为社会培训出技能对口的专门人才和培养出技艺性的劳动者,对国家经济的增长提供了相当大的人力资源。因此,改革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转变教育管理模式,制定符合时代特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新时期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包含其中,调整势在必行。新的培养方案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告诉发展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变化的需求,做到课程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课程设置突出成人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优化。
3构建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的新型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
3.1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类别,不能从简划一,掩异求同”[4]。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就是要改变成人教育培养计划来源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计划的弊端,使其具有自身的属性与特点。其遵循的基本原则应该是:①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原则;②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④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因此,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所进行的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要遵循成人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根据高校自身教育软硬件资源的实际条件,针对计算机行业技术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成人教育学员的知识背景,科学地设计专业培养方案。成人计算机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应该是重点培养学员的基本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使之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成为计算机信息管理及软件开发等多方面的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课有难度大、内容广、实用性强、发展快等特点[5]。如何让成人教育的学员在工作之余,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尽可能多的掌握更重要的专业知识,存在一定难度。我们应对其专业课程进行调整,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2构建成人计算机教育新课程体系
要构建以素质教育为主,注重培养应用能力的新课程体系,必须坚持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的深度融合,实现新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目标,那就是增加学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此,可以依据现有条件,将课程培训体系细化,初步考虑可分作四大模块:(1)基础教育模块:主要培养学员文化基础方面的素质。开设课程系列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学英语、就业培训等基础课程,约占20%。(2)专业基础模块:主要培养学员工程技术基础方面的素质。开设高等数学、离散数学、工程数学、电路电子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约占20%。(3)专业技术教育模块:主要提高学员的专业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开设计算机专业相应的专业课程,如: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等课程,约占课时总量的30%。(4)专业业务技能教育模块:主要培养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素质。开设课程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30%。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分类以及就业方向的需求,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专业技术方向:①企业信息系统方向:主要是指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如:ERP软件、CRM软件、SCM软件、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这方面对人才的需求是比较大的。②嵌入式系统方向:随着移动设备的小型化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嵌入式系统已经成为了“物联网”的核心,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对于将来就业非常有利。各大国内IT行业的大公司,以及各大手机生产商、家电生产商都对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人员青睐有加。③游戏软件方向:包括游戏软件策划、游戏软件美术设计、游戏软件程序设计等等方面的人才。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体现新体系的多样性,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学员层次以及学习形式的不同,对以上四个模块所开设的课程系列进行相应的统筹和调整,并同时修改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与配套的教学内容体系。对成人教育的学员进行系统的专业业务技能的培训,存在一定难度,因此要同时利用高等教育成熟的校园网平台、精品课程教育平台等多种平台来汇集资源,构建自己独立的成人教育教学平台,为学生接受培训与自学提供途径,满足学员拓展专业面而自我选择学习的需要。
3.3构建成人计算机专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在构建好计算机新课程体系后,应依据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要求,科学地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体现出提高学员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目标。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主要途径和措施,而课程教学内容开发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因此应该从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整体改革与建设,按照成人教育学生上课时间分散,自学课时较多的特点,优化课程教学大纲,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其中,课程内容的选定是重点和难点,对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成人教育计算机教材的进行单独的编制与修订;二是加强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综上所述,通过对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制定,可推动成人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监控提供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孜.国外成人教育发展的启示与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1(23):49.
[2]申东辉.国外多样化成人教育[J].中国职工教育,2008,9:19.
[3]刘玉森.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时间[J].纺织服装教育,2012,6(27):203.
[4]何光全.从成人高等教育的属性谈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1(2):13~16.
篇3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优化;能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设计,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多元化,高等学校培养何种类型与规格的学生,他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素质和能力,主要依赖于所制定的培养方案,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实践来完成的。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的方法、途径、过程都在悄然变化,各校结合市场需要规格的变化,都在不断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浙江万里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学校的改革创新实验区,在修订2008年教学计划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优化改革。
1优化思路
传统的、单一的计算机专业厚基础、宽口径教学模式,实际上只适合于精英式教育,与现代多规格人才需求是不相适应的。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市场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需求是具体的、综合的、全面的,用人单位更需要的是与人交流沟通能力(做人)、实践动手能力(做事)、创新思维及再学习能力(做学问)。同时,以创新为生命的IT业,可能比所有其他行业对员工的要求更需要创新、需要会学习。IT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可能以一门技术走遍江湖,只有与时俱进,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有竞争力、才能有发展前途。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于在生产一线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检测、技术指导、经营管理的工程技术型和工程管理型人才。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能解决专业一般问题的技术能力、具有沟通协作和创新意识的素养。为适应市场需求,达到培养目标,经过几年的改革积累,我们确立了2008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思路:以更新教学理念为先导,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以优化教学内容、整合课程体系为关键,以课程教学组织方式改革为手段,以多元化、增量式学习评价为保障,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的。
2优化培养方案内容
基于以上优化思路,在有企业人士参与评审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
2.1科学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从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规格的需求入手,重新进行专业定位、划分模块、课程设置;从全局出发,采取自顶向下、逐层依托的原则,设置选修课程、模块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确保课程结构的合理支撑;整合课程数,或去冗补缺,或合并取精,优化教学内容,保证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合理安排课时与学分,充分体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期与假期、校内与校外学习的有机融合,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个性素质等协调发展的机会。
(1) 设置了与人才规格需求相适应的、较宽泛的选修课程平台。有18/160的大量选修课程,提供了与市场接轨的训练平台,为学生具备多种工作岗位的素质要求打下基础。如软件外包、行业沟通技巧,流行的J2EE、.NET开发工具,计算机新技术专题等。
(2) 设置了人才需求相对集中的四个专业方向。软件技术、嵌入式技术、网络工程与安全技术及数字动漫技术等,均是目前乃至近10~20年内需求最多岗位的方向。每一方向有7门课程,自成体系,方向分流由原来的3年级开始,提前到2年级下学期,以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
(3) 更新了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去冗取精,减少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等数学课程的学分,要求教学内容只涉及专业后续所需要的;精简了公共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将部分与方向结合紧密的基础课程放入了专业方向之中,如电子技术基础放入了嵌入式技术模块;增加了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学分,如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
从学分与学时上减少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大了课外自主探索与学习时间,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创新锻炼。
2.2优化整合实践课程体系
以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根据长三角及浙江省经济发展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的需求来设计实践类课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专业实用能力及综合应用素质,在原有的实践课程体系基础上,除了加大独立实训和课程设计外,上机或实验比例大大增加,仅独立实践的周数就达到40周,加上课程内的实验,整个计划的实践教学比例高达35%左右。而且在实践环节中强调以综合性、设计性、工程性、复合性的“项目化”训练为主体内容。
2.3重新规划素质拓展课程体系
素质拓展体系是实践课程体系的课外扩充,目的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创新能力、竞争水平。在原有的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设计了依托学科竞赛和专业水平证书认证的各种兴趣小组和训练班,如ACM程序设计训练班,网络规划、管理兴趣小组,动漫设计兴趣小组,多媒体设计兴趣班,软件项目研发训练梯队等,为学生能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获取专业水平认证、软件项目开发等提供平台。为学生专业技术水平拓展、团队合作能力训练、创新素质培养提供了机会。
3培养方案实施与保障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如何实施是关键。为了保证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保障。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首先需要高素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教师不仅能传授知识,能因材施教,教书育人,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工程项目,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此,学校、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的科研与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奖励政策,积极组建学科团队、教学团队及项目组,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激励其深入学科研究、加强教学改革。目前本专业已经组建了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类、软件工程类等教学团队。
(2) 注重课程及课程群建设的研究
课程建设是教学计划实施的基本单元。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研究、实验实践项目探讨、课程网站及资源库建设、教材建设等。目前,我们基于省、校级精品课程与重点课程的建设,已经对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等基础课程实施研究,以课程或课程群为单位,积极开展研究研讨活动,形成了有实效、能实用的教学内容、实验和实践项目,建设了配套资源库和课程网站,建设了多种版本的教材,包括有省级重点建设教材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下一步由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推进,促进专业所有相关课程或课程群的建设研究。
(3) 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
传统的以课堂为教学阵地,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不适合于信息时代的教育规律,课堂时间是短暂的,教师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要想掌握蕴涵大量学科知识的信息技术,只有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养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良好习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即合作性学习模式。本专业目前已经在计算机导论、软件工程等所有专业基础课、核心课中实施了合作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师生们转变了教学理念,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多方互动,教学相长,所取得的经验正逐步推广到专业其他课程中去。
(4) 加强实践教学,进一步深化“项目化”工程训练
作为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除了必备的基本理论课(如高等数学)以外,所有专业课程都有配套实验,而且每门实验必须有综合性实验内容,结合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形成了基于能力培养的有效的实践课程体系。自2004年以来,我们在宁波、杭州、上海等地相继建立了多家实践实习基地,与北京起步软件、加拿大华人协会等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和人才定向培养协议。依托浙江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建设,大部分实践课程实施了“项目化”管理,引入了实际工程项目为内容,严格按照项目流程运作和管理,学生不仅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得到了“真实”岗位角色的训练,团队合作、与用户沟通的真实体验,而且收获了劳动成果。近三年已经成功研发出实用项目近10项,有3项软件已经申请注册,有1项获得省级多媒体课件二等奖,有多名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去单位应聘,受到很高的评价,得到很好的待遇,有多名学生在合作单位委以重任。
(5) 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
基于合作性学习模式的评价机制,是多元评价主体之间积极的相互依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个体责任、小组技能的有机结合。具体体现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部评价、教师团队评价、项目用户评价等,注重参与性、过程性,具有增量式、成长性,是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的保障。这种评价方式已经在本专业所有“项目化”训练的实践课程中、在基于合作式学习课程中实施,学生反馈信息表明,这种评价比传统的、单一的知识性评价更科学合理了,他们不仅没有了应付性的投机取巧心理,而且对学习有兴趣了、主动参与了,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自然就提高了。这种评价机制正逐步在所有课程中推广应用。
4结束语
传统教学计划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体,以课程设置为主线,优化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则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以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个性化发展为目标。这种从知识到素质,从课程到能力,从一元到多元的变化,体现了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但是任何培养计划,都不能说已经完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改进,教育教学改革,永远都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参考文献
[1] 李继芳等. 基于“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J]. 计算机教育,2007,(18):74-76.
[2] 李岩峰,王司瑜,包常海.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以黑龙江大学为例[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7):79-80.
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思科;高职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8-4432-02
The Talent Cultivation Plan Research of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Based on Cisco’s Platform
DIAO Ai-jun , XIE Fei
(NanJing Institute of Mechatronic Technology,NanJing JiangShu 211135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2011Annual Report on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Early warning and Key Industry Talent Supply in Jiangsu Province published by MCOS, the supply and demand for the graduates who major in 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are balanced. However, 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early-warning major because a lot of jobs don’t fit the graduate’s major and the students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current employment. With the information age’s coming, the system integration has be come sunrise industry. The manufactures that are being certificated by the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 over 200. There are 24% positions which demand this major in network industry. As a advanced vocational college which aims to cultivate the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it is required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to take a bold reform to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so as to meet the demand for the network talents. The author takes the network professio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Mechatronic Technology for example to briefly account the talent cultivation pla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which based on Cisco’s platform.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 professional; Cisco;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cultivation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应用的迅猛发展,企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依靠高职院校培养出一批网络专业应用型人才早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如何正确定位专业方向,找准学生就业岗位,真正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根本依据。
我们通过企业走访、毕业生座谈会等形式,科学规划专业设置。我院网络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是面向长三角及江苏省系统集成商及各行业需求网络管理的岗位,主要就业岗位为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及网络工程技术人员,次要就业岗位为网络相关产品营销、推广与服务员等。网络系统集成作为朝阳产业,我们着重对南京市场的30家网络系统集成商进行了调研,其中90%的用人单位在设备调试岗位招聘时都提出厂商认证的要求,80%的企业亲睐于思科认证。思科公司作为网络行业的领军厂商,有80%的互联网信息流量由思科公司的产品进行传递,其技术标准已成为网络行业标准的主要制定依据。
基于此,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制定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提出基于思科技术平台进行专业建设。
篇5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不合理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内容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计算机的教学内容却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计算机的教学内容一成不变,几年前是这些内容,几年后还是这些内容,教学内容没有更新,也没有添加进新的内容,这样的课程安排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第二,一成不变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由于计算机越来越普及,计算机教学中的很多内容,学生已经掌握,所以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计算机教学无法得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式也是影响计算机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高中学校,对于计算机技能的掌握水平也有高低之分,如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那么无法满足所有同学的个性需求;第二,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接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得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造成了学生和教师之间无法沟通的现象出现,这样学生无法获得应得的知识,教师也无法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二、实际应用的计算机教学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事可知,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提出了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计算机教学方案,可以有效地避免以上问题,实施实际应用的计算机教学策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高等院校来讲,其教学目的就是为社会或者企业培养有用的人才,能够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高校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人才培养方案要符合社会的要求,由于社会对于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高校才设立计算机专业用来培养计算机人才,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这样培养出的计算机人才才能符合社会需求;第二,根据社会或者市场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或者措施,通过专业的分析和定位,制定人才培养的科学合理的方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
(二)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有力的保障,通过课程体系,能够同时对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综合性培养,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更加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计算机课程体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明确应用型计算机人才需要哪些技能,然后根据具体的技能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同时对相关课程进行整理和结合,形成完整的、一体的课程体系;第二,在建立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计算机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和区别,这样才能在建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合理安排不同课程内容的分量和所占比例,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三)丰富和完善计算机的教学内容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摘要:对计算机学科的人才素养提升展开深层次论证,提出“iA4T”的学科发展实施理念,基于6个侧面构建出“A44”驱动的人才能力效用驱动结构,突出学科实践特性,加强理论、技能和实用的融合.设计专业素养的螺旋上升进阶演化实践方案。同时,结合知识基础和认知过程的关系,实现了计算机学科人才自适应素养提升的学科演化拓扑序列。文章所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将为计算机学科建设、人才素养实践训练平台搭建提供有效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iA4T;人才进阶模式;专业素养;自适应;实践演化体系;计算机学科;能力效用
1 计算机人才需求
计算机学科人才的素质要求体现在既要细致、严谨、认真、乐于奉献、责任感强,又要兴趣广泛、思路开阔、善于观察自然和社会、有创新创业的精神,有着鲜明的大学科学知识体系理念兼动静融合的能力水平。另外,还需具备过硬的技术、良好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所以,有着敏锐的专业嗅觉,紧跟产业和学科的新变更、新挑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从业人员的关键素养要素就是不断的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和自我认知,才能保持持续创新应对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
从计算机学科的高等教育来看,为了适应产业发展,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挑战,需要尽快地完善学科教育、工程教育体系,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培养能够适应行业发展的信息技术工程师一直是计算机学科教育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2 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
计算机教育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依旧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它在体现专业鲜明性的同时,在执行细节上体现着综合性和交叉性,工程化特点明显,有着很强的厚基础和强应用的特征。所以,单纯把它归为工程门类不贴切,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计算机教育可使用的可借鉴材料极为匮乏。ACM/IEEECS关于计算机教育的指导方针不但有力地支持和改进了本学科的实施和发展,更对计算机学科教学之外的实践及辅导资源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和推动作用。计算机学科作为一个现代举足轻重的高等教育专业领域,它的培养对象不仅需要更多的理论基础知识,更需要付诸更多有效的实践和实训。
作为高校,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必须以适应经济建设与发展为前提,紧紧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政策,根据实际需要,积极调整学校发展政策并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成培养高素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但在实际运作中,高校应用型的计算机人才培养过程还存在不少问题。
1)“学以致用”与“学无法用”的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许多应用型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实践技能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在企业看来,毕业生所学知识已经不符合产业竞争的客观实际,所学无所用。在毕业生看来,课堂所学都是计算机学科臻熟的理论体系及当前技术前沿或学术热点,却不为企业所认同,亦使所学难应用。
2)师资队伍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的领域发展态势。
现阶段的计算机师资配备,以学术研究见长的教师依然是骨干力量。虽然他们承担不少实践教学的课程,但对社会所需的实践技能尚未做到第一时间融会贯通,“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依旧存在很大的缺口。很多高校,面对信息技术市场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培训的需求,师资队伍出现了瓶颈。
3)专业序列化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关于教学计划设置,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工程型人才培养体系仍然沿袭了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但工程型专业与计算机传统学科特性并非完全一致,很大幅度上,依旧沿袭传统计算机学科的基础模式,使得专业知识体系较为单一,学科专业之间割裂,理论课程居多,而实践环节、专业课程结构还存在着不合时宜、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
4)以外包为典型案例的“订单式”人才模式并非形成有效的执行链路。
外包作为一种日益繁盛的计算机产业运作模式,促使了高校外包方向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量体裁衣”和“对症下药”模式逐渐在各大高校展开和完善。但在学生实习、就业和培训等问题上,工学结合、产教结合还不能很好地扩大合作的领域,形式比较单一,缺少深度。高校与企业双方如何寻找和开发互惠共赢点,以促进外包运作机制的完善是今后认真研究商榷的一个重要课题[7]。
5)专业教育努力深化的同时,忽略了社会需求宽度对其深度的冲击。
关于计算机本科教育,传统方法一般用3年的时间按照专业素养的拓扑提升次序,设置“理论的授”和“技能的练”,或者一年的学科基础课程,两年紧凑的专业技能素养强化,最后一年进行综合实习或者实训,这是种保守和稳定的大学教育思路。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模式在与新市场新需求相融合时,有着难以填补的鸿沟。
3“iA4T”的定位及基本原理
以实现自适应计算机专业素养的演化实践体系为研究目标,学校与市场相融合为线索,通过有效的实施措施实现预期规划,突出计算机人才素养的核心理念:Iamabletobe aN applied.adaptiveand academic talent。此理念包含着6个基本点:i、able、applied、adaptive、academic和talent,即“iA4T”自适应人才创新型体系的实施愿景,这是计算机人才培养和理念落实的规约标尺,努力达成方案实施过程和解决办法的总线枢轴作用。其中,“i”即“我”,以第一人称的称谓方式,表示计算机人才培养中所实施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和对技术技能自主认知的不懈渴望和追求。面对大氛围的计算机产业,“i”是随需而动、改变颠覆现有固有模式的象征,创新从自我出发。字母“A”代表着知识的刚性稳定结构,4次方代表多个方位,体现出人才的通用性、自主性和适应性。T既是人才,电是技术(Technology),表明此方案成功推进的底层关键支持基石是强力度的技术实施和跟进,是应用型人才本质基础的素养特性。
4 能力效用驱动的“iA4T”螺旋上升进阶方案
图1所示为计算机“iA4T”自适应人才创新体系,其实施方案的主旨目标着眼于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与自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和实施,“iA4T”实施的架构逻辑突出“A4”人才能力效用的直接驱动力,统筹图1的6大参与实体,建立螺旋式专业素养提升方案。围绕“A4”的驱动线索贯穿架构内部组织和外部关联,学科教育和人才培养为实施氛围和落脚点,具体的实施方法粒度化“六点”:学科、人才、师资、教法、专业素养、教材的螺旋式握手和上升结构,它们相互迭代、相互促进凝聚成一个有机体。图1中6大参与组织粒度的改革和再工程设计是实现人才能力效用自适应的实施措施。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学科建设与方向细化。
制订“多专业、多方向、多学位、多身份、多证件”的弹叉学科建设方案,如图2所示。与计算机之外其他专业的相关课题关联,逐渐细化,突出专业地位,根据不同专业制订不同的辐射拓扑关系,实现多学位。建立实施多学位的教育和培养机制,实现人才进入市场的多证件优势前置条件。另外,根据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要求,通用与专用柔性配合的多角色身份,从专业长远发展规划出发,制订出完善有效的外包特色、学术研究、专业素养、在职委培、定向非定向、本硕一体的计算机人才演化梯队,形成学科交叉与校企合作的融合。
1)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
紧跟市场,结合专业特性,秉承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学宗旨,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直接输送渠道和实施环境,实现稳定有效的人才升华“跳板”和“后盾”。巩固已有的实训和实习基地,与市级、地区级、省级和国家级的知名企业和公司通力合作,拓展深化校企合作的参与单位。此机制的落脚点是校与企的双赢。
3)“双师”培养。
计算机人才培养单位与企业之间制订相关的资源互享和融合措施,建立不同层次的技术、理论学习强化班。如教师在公司所在行业协会兼职,对企业进行相关的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培养单位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工程师为兼职讲师、教授,为学生开设专业课和学习讲座、联合指导毕业论文和实践设计等。在一定的合作基础上,企业与培养单位建立起专项奖学金和激励机制。另外,计算机培养单位不定时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公司、高校进修,获取“双师”资格证书。
4)自适应人才的攀升结构。
图3左侧所示为计算机自适应人才培养的金字塔攀升结构。校企合作与市场需求的融合,使计算机人才的组织结构和素养水平有着参差不齐的定位。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提出自适应的目标对象特性形式,学科方向的进化模式,专用和通用的不同规划,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和就业门户,推出相对充分的职前教育,为此,定义了人才知识技能的“期望一意图一实现”的主体认知培养模式,如图3右侧所示。图3左侧所示的人才结构需要实现右侧的能力结构来支撑。课程与实践结合、实训和培训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在广泛推出市场企业紧缺软件人才的同时,筛选人才结构,实现企业市场金字塔顶的领军高端专家。
5)教法变革。
上述研究内容的实施,离不开针对性和通用性教法的设置。计算机学科的交叉性特殊性,以及学科不断创新的前沿特征,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实施教法。多层次人才梯队建设,学源之间愈发羽化和柔化(即边缘边棱不明显)的特点,课堂与作业、答疑与复习对自适应和应用型素养教育已力不从心。基于启发式、实践式的传统教育法则,遵循专用人才“量体裁衣”、紧缺人才“雪中送炭”的理念,渗入到计算机学科教法变革中,实现“突破课堂一突破书本一突破黑板一突破实验室”的研究思路,在实现专业、技能、技术强化提升和扎实渗透的同时,在计算机专业教与学中引入职业能力教育与培养,设定适当的实施切入点,引入岗位独力工作、团队合作、教育学心理学机制和职业素养的认识和训练。
篇7
将供应链管理思想用于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形成人才供应链,那么就可以将高校视为企业,学生就是企业生产加工所需的原材料,而最终的合格产品则是符合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计算机人才。本文对基于人才供应链的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研究,希望能对高校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人才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人才供应链的概述
人才供应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供应链,通过人才供应链加工而成的产品是学生,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而在出现合格成品前,需要学校、家庭、影响学生的各类因素的共同参与。在人才供应链中,高中生源地被定义为其上游节点,而下游节点则被定义为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人才供应链的具体形式如下:
1.人才供应链中的物流。与传统供应链相同,人才供应链中也存在物流,这个物流就是学生在供应链中的流动,从不同的生源地进入高校学习,在经过高校教育的加工后,从供应链的上游节点流向下游节点。有的学生会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而大部分的学生则会选择就业,进入不同的用人单位,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2.人才供应链中的资金流。人才供应?中的资金流与传统供应链不同,传统供应链的资金流通常是以下游节点为起点,流向上游相邻的节点。而在人才供应链中,支付形式却是间接的,即资金不会由下游节点直接支付给上游节点,而是通过间接的形式,转支付给上游节点,这就是人才供应链中资金流的“间接支付”效应。支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人单位以学生创造的价值来获取利益,而国家则会以税收的形式对利益进行再分配;另一种则是学生或其所在的家庭,对未来可能获取的利益进行预估,提前进行资金支付。
3.人才供应链中的信息流。人才供应链中的信息量是以双向交互的形式流动的,用人企业需要将自己对人才的需求信息传递给高校,高校再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对“生产环节”做出相应的调整,调整后的结果需要被传递至各生源地,生源地再对其进行二次调整。而各生源地处于人才供应链的上游节点,其应该向处于下游节点的高校传递学生的信息,再由高校调整教学方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制定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同时,高校还需将学生的信息传递给用人企业,这样企业才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其安排最适宜的岗位。
二、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高校计算机人才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不匹配。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即使能就业,也很难为企业创造出较大的利益。而大部分用人单位虽然有许多岗位虚位以待,但是却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学生无业可就,企业有岗无人的矛盾现象还在进一步的加剧。而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高校没有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来培养计算机人才。首先,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欠佳,很多教师只懂理论,却不具有丰富的工作和实践经验,其传授的知识过于理论化,不具有指导意义。其次,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教学内容却没有得到同步更新,使得高校计算机专业学习的计算机技术比较落后。再次,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进行实践的机会不多,而能到企业接受实训的机会则更少,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最后,用人单位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岗位待遇与学生的实际能力不符,这就形成了前面提到的局面。
2.学生动力能力差,难以为企业创造利润。现阶段,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主要以理论培训为主,很少为学生提供实践项目,其动手能力比较弱。因此,学生在进入企业工作后,短时间内无法为企业创造利润,这就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企业的利润创造不出来,就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网络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网络的运行离不开网页设计师的作用,而网页设计师基本需要专业的计算机人才来担任。网络经济是建立在传统经济之上的,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其中还包括高新技术产业,这些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作用。因此,计算机人才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为企业创造利润,从而推动网络经济的发展。
3.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课,在学生毕业前夕对其进行就业和职业规划的指导,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取得好的成效。比如,不少就业指导教师并不专业,在课堂上也只是对就业进行普遍性的指导,而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出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再加上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时间比较滞后,指导的方式比较单一,其对学生的就业基本没有实质上的帮助。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都是教学生在面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多以诸如衣着、行为举止、面试回答技巧等为主,而不太注重教会学生如何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在面试中取胜,这就使得不少学生在面试过程中,没有让用人单位看到自己的真正实力,从而使得其就业成为难题。
三、基于人才供应链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途径
1.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仍以橄榄式培养模式为主,这与社会需求的金字塔培养模式是不符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是由学生、学校和用工单位共同合作,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来培养计算机人才的方式,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既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又能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且两者的需求是相互匹配的。因此,在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比如,某网络企业的主要岗位需求是网页设计师、系统分析员、系统安全工程师等,学生在第一学年就可以到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见习,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在第二学年就可以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通过在企业网页设计师、系统分析员等不同岗位的轮岗实习,可以掌握每个岗位的技能要求;第三学年就可以到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掌握企业的生产要求。通过在校内、企业的轮流学习,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从而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
2.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与学校的师资力量有着重要的关系,尤其是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各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比如,学校可以聘请企业中的工程技术员对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强化教师的操作能力,扩展教师的知识面。尤其是软件工程、ssh框架技术等课程的任课教师,更应该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又如,学生的毕业设计基本是以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为主题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共同参与现场工程师的指导工作,并到企业参加实训,以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此外,教师还应多参加一些实践项目,要培养自己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这样才能丰富教学内容,并且以自身丰富的知识储备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培养方案。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IT从业人员应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社会对IT岗位要求的普遍认识,而许多IT单位在招聘人员时,也基本以各类逻辑思维题的笔试考核为主。但实际上,IT岗位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需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并且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高校在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时,还应注重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比如,采用微课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微课,再结合教材,学生就能上机进行实践操作,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而多媒体教学再结合课堂讨论,不仅能让枯燥的计算机课堂变得活跃,还能加强师生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此外,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不同的计算机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篇8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应用型人才;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002-01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市场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远达不到社会的需要,在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上更不上时展的脚步,在人才培养上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对当前我国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此提出了几点意见。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科技的迅速发展,技术更新换代更是频繁,各大企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专业要求也水涨船高。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例如,学校的计算机软件更不上企业对于相关软件的要求,学生所学习的操作技能滞后,毕业后无法很快的融入企业,掌握的技能与知识达不到企业的要求等等。
本人认为,当前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忽视理论基础;二、教师素质不高;三、资源短缺。下面就这三点进行具体分析。
(一)忽视理论基础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只重视学生计算机实操技能的培养,完全忽视学生计算机理论基础的培养。这在短时间内,学生确实能够掌握各个软件的操作方法,在实操技能上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却忽视了这一点:信息时代软件淘汰速度非常快,学生在学校学的实操技能可能在企业用不上。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万变不离其中,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才能跟上计算机科技更新的脚步。
(二)教师素质不高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素质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师资力量薄弱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瓶颈。同时,计算机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高职院校开课的时间短,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经验上并不丰富,以上这些导致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普遍较低。同时,高职教师录入标准较低也是教师素质不高的原因之一。此外,不少教师是毕业后就从事就学工作的,没有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在教学中无法把握当前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制定的教学方案无法让学生切合企业的用人标准。
(三)资源短缺
除了忽视理论基础与教师素质不高意外,高职院校资源短缺也是计算机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大问题。不少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时间短,有的是跟风热门专业仓促开设起来的,在教学资源上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就计算机专业而言,其对于教学的硬件设施设备要求较高,硬件设施的好坏之间关系到学生平常学习操作的效果。不少学校使用的是淘汰下来的设备,无法达到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硬件标准。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改变当前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一、理论基础与实践相结合;二、(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三)加强教学硬件建设。
(一)理论基础与实践相结合
本人认为,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应当将理论基础与实践相结合,在为学生打好理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实践巩固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活学活用到实践中,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做到触类旁通。
(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师的专业水平息息相关。本人认为,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重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最直接的就是企业的考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否跟上时代的发展以及企业的要求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本人认为,可以派遣计算机专业教师与相关企业对接,进行一段时间的挂职学习,充分的了解当下企业对于计算机专业水平的要求,同时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将企业的要求作为教学目标,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三)加强教学硬件建设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当中硬件设备跟不上是很普遍的问题。计算机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对于学生实操来说相当有必要。加强教学硬件的建设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高职院校需要加大计算机教学硬件的投入,对于企业已经淘汰不用的软件坚决淘汰不使用。同时,高职教学更大的功能是定向教学定向就业,所以计算机教育硬件的建设还需要紧跟市场需企业的需要,引进企业所使用的或是相似的设备。
三、总结
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应当立足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紧跟社会以及企业的要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案必须依据只市场的需要进行制定,并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更新,只有这样学生毕业以后才能在短时间内很好的融入到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徐济惠.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8,(09)
[2]鲁志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5).
篇9
关键字:计算机专业;财经类院校;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一、问题的提出
“财经类”指的是,本文中所指的财经类院校主要是从事贸易经济、工商管理、会计等人才培养为主的高等院校,在这些院校中还设置了计算机专业,与同类的理工、综合类大学相比较,计算机专业不能够准确定位,完全按照理工类的院校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甚至许多的财经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是为了扩大招生或者在公共计算机教学部的基础上建立,在院校中不受重视,被边缘化,甚至有些学校直接把计算机专业建成校企合作,把学生的培养教学推向了企业培训。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财经类院校中计算机专业已经陷入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
二、财经类计算机人才的培养的新思路
在当前的形势下,计算机在经济管理和商务活动中的外延都具有很广阔的拓展。从这个意义讲,计算机人才不仅应具备较强的运用计算机从事专业活动的能力,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商务知识、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型人才。
1.教学观念的更新
在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报考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人数少,甚至有一些是财经类专业调剂或者转专业过来的;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基础参差不齐。所以在财经类院校中要办好计算机专业,就应该走学科交叉的路线,首先巩固和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基本能力,高度重视计算机专业基本理论、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夯实基础。第二才是打好基本功的基础上扩展财经类专业方向,发挥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和自身学科的优势,将计算机学科与经济、管理及金融等学科相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2.培养方向的拓展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积极将财经院校优势学科融入其中,将计算机学科与经济、管理及金融等学科相结合,并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培养方案。
1)信息管理类方向
该方向是计算机科学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目前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此方向,甚至已经成为了主干专业。信息管理类方向主要任务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如企业中的考勤、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等等,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2)商务类方向
该方向主要是电子商务,主要是把计算机科学与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法学和现代物流等学科进行融合成为一门新型交叉学科。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同时具有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具有利用网络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和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方法改善企业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电子商务高级专门人才。
3)金融信息工程方向
该方向是计算机软件技术、金融学、工程管理等融合在一起的交叉型学科,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工程的专业知识;同时掌握软件开发的技术、工程管理的知识及实践技能;熟悉软件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在企事业、政府部门中能够胜任系统管理、项目管理和服务等工作。
3.教师队伍的打造
教师是人才培养中的关键。要培养复合型的计算机人才,专业教师也必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很强的财经类的理论知识,大部分教师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师资队伍的专业建设形成了巨大的挑战。目前许多的计算机专业的师资队伍情况为: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普遍较高,但是知识结构单一,财经类的知识欠缺;财经类的教师计算机的专业知识有比较差,这样都无法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所以要拟定教师培训和学习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更新现有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培养复合型的师资队伍,多渠道、多层次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并建立长效机制,进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引进具有经验的商务人才,提高团队成员科研和教学的水平,确保能够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的商务类计算机人才。
4.教学方法的革新
学科的方向上走交叉路线,同样在教学中也要革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工类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专业方向教学。首先要树立“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计算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计算机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建立起自身的知识和结构和能力结构。其次,尽可能地多结合计算机和财经类课程的特点,采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来改进现有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企业拥有较为充足的资金,可以提供比高校更多的实践机会,且拥有较强的市场拓展能力,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可以在实验环境建设、实验中心的市场化运作、案例教学、产学研结合等多方面为高校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更多的创造培养应用能力的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
三、结束语
财经类院校中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是一个长久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组并优化课程结构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实践总结,探索出一套适合财经类院校教育发展的计算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出能满足经济领域信息化所需要的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岚 对计算机教育实习若干问题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3, 49-50
篇10
论文关键词: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快速膨胀发展。据2010年最新统计,该专业点已从1993年的137个增至2010年的904个,同时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本科专业包括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电子商务、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字媒体、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专业。2009年统计全国高校共有1197个专业点,目前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在校生已构成一支百万大军,其中研究生约10万人(含工程硕士的教育),本科生约40万人,研究生约40万人。专业点分布中985院校占4.4%,211院校占9.38%,独立学院占30.51%,地方高校占55.71%。地方高校和独立学院是计算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十年前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是理工类专业的排头兵,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高校招生中该专业受学生热捧,报考踊跃,学生就业选择的机会较多。然而近年来随着各高校该专业及相关专业点的迅速增多,其他学科专业信息化的不断普及,高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竞争和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出满足社会各行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微方面,社会出现了对计算机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随着计算机使用功能的不断开发和世界 IT 业泡沫经济的出现,计算机人才需求逐渐趋向实用性和多元化,这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面临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推广和普及,计算机应用技能已是一项基本技能,只要学过计算机的人都能掌握,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已在不断提升,仅仅局限于专业基础知识不能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专业人才必须体现出专业特长和专业优势。可是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计算机本科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仍停留在十年前。
(2)社会对于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专业素养需求虽然低于专业人才,但由于计算机应用跨行业的广泛性,要求应用型计算机人才掌握更多的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这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计算机专业学生本身专业学习能力不够。由于就业压力很多学生较早就开始找工作,大一、大二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真正给本科生全心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可能仅1~2年的时间。计算机本科学生没有大量的时间深入学习专业课程,再加之很多地方学校教学侧重点不一样,有的更重视理论的学习,导致计算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参差不齐。
(4)专业课程设置不能顺应技术发展。计算机技术一日千里,一些地方高校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有很多不尽合理的地方,比如,曾经流行的VB、VFP等语言工具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但很多学校却仍然以这些技术作为主导,或者社会需求主流知识开设课时不足,其结果当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5)部分教师虽然在理论课讲授上绰绰有余,但自身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不足,因此不能给学生以更好的实践能力指导。
(6)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不是天生的,也是在一定环境下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一件极其抽象复杂的思维活动,既容易激发学习兴趣也容易打击学习热情。在计算机专业知识实践学习活动中,若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就会导致一些学生由于遭受挫折而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
二、对策研究
1.改革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是老师站在自身的立场上按照自己的思路备课、讲课、考核,这是一种灌输式的培养方法,忽略了作为被培养对象的学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地位。改革人才培养理念就是要改变这种灌输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本质上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设计学习环境,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合作、讨论、情境等方式完成对知识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诱导学生,确立目标,师生互动,探究过程;教师帮助,主动建构的循序渐进引导方式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提高的育人目的。教学模式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形成主题,创设与当前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景;教学大纲上,突出对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获得的成果的描述以及达到这些成果的标准,即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学方法上,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在部分课程中设置讨论课,与学生互动;支持系统上,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上课堂,使学生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师生关系上,倡导师生关系平等,对学生尊重和热爱,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考核方式上,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平时成绩,考核中既要考查理论基础又要考查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学习之外,在学生中开展学习兴趣小组,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专业各项认证考试,经常邀请 IT公司技术人员给学生进行主流技术培训和入行教育,提高学生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吸引和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保证培养目标和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计算机专业是工程性、系统性的专业,其内容具有发展快、更新快、周期短等特点,要求软件工程人员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注重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课程设置,加大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和组合搭配选择,体现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弹性设置。[4]结合实际,体现办学特色,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和本校自身优势专业情况设置选修课,扩大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相关专业的掌握范围,形成独特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遵循先进性、灵活性的原则。先进性指设置的课程内容与业界社会需求的思想、主流工具保持同步。灵活性指选修课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要求进行灵活组合搭配。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具体体现在对实验课程在原有验证型实验基础上应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型的实验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增加课程设计和系统综合开发实训;通过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综合设计等环节使学生系统巩固所学的知识,把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革师资队伍培养机制
教师是教育之本。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因此,应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除了组织计算机教师参与各种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以及讲课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努力提高团队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外,还应该加强教师自身的工程化培训。学校应每年为计算机教师提供访学、进入IT企业交流学习的机会,打造“双师”型(教师和工程师)和“双高”型(高职称和高学历)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就是加大力度从IT企业引进人才,充实师资队伍。
4.产学研结合,开拓校企合作,多层次共建实践实习基地
计算机教学本应是一门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并重的学科,但如今的大学教育能提供给学生走出去参与实际工作和项目实践的机会较少,即使有实验和实习课,但与具体的实践工作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为做好实训,一方面鼓励教师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积极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在科研过程中因材施教,努力培养专业型和应用型人才。学校也应该密切联系社会,走出去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实习基地,创造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环境,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