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信息资源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管理信息资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管理信息资源

篇1

关键词:信息化;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把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中,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一套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及有效整合的解决方案。从形式上看,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是由人力资源相关数据、工具及交流整合而成,它通过与现有的网络技术相联系以保证人力资源的发展。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既节省了资金又加强了对员工的服务,代表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一种革命。它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显著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包括员工招聘、人员培训、薪酬福利、绩效考评、激励、沟通、退职、退休等大量事务性、程序性工作,借助信息技术应用后,不仅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而且大大节省费用和时间,提高了效率。(2)促进员工自主发展,加强员工间的联系。网络的交互性、动态性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个人的需求和特长进行工作安排、学习、培训和激励,让员工实施自我管理成为可能。并且网络还可以促使部门间成员人才、技术、知识等方面的资源共享,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3)有力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有赖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断完善,在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中,职位空缺公布、专家搜寻、雇员培训与支持、远程学习等将变得更为高效。(4)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的应用,使人力资源管理更为科学,人才配置更为合理。同时,也使人力资源管理更为公正、透明。

但是,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公共部门的应用还不是很普遍,主要存在下面问题:(1)对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不清。关于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内涵,大部分部门普遍一知半解,甚至存在很多疑惑,简单地将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认为是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应用。在电子化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真正把硬件、软件及应用管理三部分整合起来的人才很少。这样不但不能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反而会无形中增加部门的负担。此外,媒体宣传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实行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就会落伍,把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看作一副万事无不能的“灵药”。这种不负责任的宣传不利于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健康发展。实际上,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说是一副补药,它的应用可以提高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利于员工的自我发展,并且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2)网络应用仍不普及,不利于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共部门内推广。尽管现在网络已经覆盖了我们的生活,但实际调查结果表明网络应用在公共部门仍不普及,很多部门仍然停留在单机文字处理的基础上。很多部门并没有为员工提供配套的网络环境,使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深度和持续发展的建立条件。(3)公职人员不熟悉办公自动化应用,影响了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使用效果。尽管近年我国公共部门在办公自动化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提高,例如很多部门成立了信息中心,购置了电脑等办公自动化设备,但总体的实际应用水平不高,当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之。政府应做到善于审时度势,从公共部门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出一套可行的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发展计划,根据这套计划有针对性的逐步引进与完善。

一、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的国际化

随着现代化的交通与电信技术使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国际组织日益涌现,超越国家范围的管理事务日益增多,这就促进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使公职人员培训日益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各国都将之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加大了投资力度,使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培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美国企业调查统计分析认为,对职工培训每投入1美元就收到50美元的经济效益。美国人力资源管理部认为,只有使员工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提高员工的全面素质。从培训内容上看,许多国家的培训教育机构增加了国际关系课程和时事专题课,甚至专门为外国公职人员设置某些培训项目。从培训方式上看,跨国、越洋的远程教学日益增多,并且对一些特殊岗位上的雇员进行了特别培训。从培训机构上看,国际培训机构逐渐增多,如亚洲东部地区公共行政组织在韩国设立的管理发展中心;在日本自治大学设立的地方政府中心,均为专门培训亚太地区各国公务员的机构。各国培训教育机构之间相互合作与交流,信息共享,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各自的培训体系。各国还互派生员进行对等交流,或派人员到他国培训教育机构接受培训。

二、人力资源管理已经逐渐走向网络化

随着Internet的普遍及发展,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范围必定进一步拓宽,计算机及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把分散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连成一体,传输文字、图像、声音、影视等多种媒体,提供多种新型信息服务,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逐渐走向网络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政府上网工程的全面开展,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1)重点的变化。 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由过去的文书记录转向以电子的、关注数字信息内容为重点。政府需要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及相应的数字化信息。(2)平台的变化。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是直接架设在各种新型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网之上的。因此,政府需要完善公用信息平台,建设高速宽带政务网络系统。(3)效率的变化。速度和效率要求由于政务信息的动态更新速度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效率和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4)向性的变化。传统政府的基本职能可以说上传下达,向性单一,而现代政务信息资源面对的服务对象更广泛,政务信息资源服务呈现多向性特点。政府需要建设多样信息化应用项目,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5)模式的变化。随着政务信息活动平台变化、资源管理重点的变化、服务对象的多向性,使得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发生相应变化,即优化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流程,设置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特别是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的保密和安全问题、信息资源的统筹、共享和互助问题等,应逐渐使之进入法制化轨道,并通过技术的支持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保障体系。

三、创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其成员彼此通过共同学习及个人发展,形成良好的组织气氛与组织文化,并培养成员在学习历程中具有转化、持续与改变的能力,以促进组织不断的进步与革新,进而适应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学习型组织包涵五个方面内容:第一,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皆是学习者;第二,成员彼此相互学习;第三,学习能形成变革;第四,学习是持续不断的;第五,学习是一项投资,而非消费。学习型组织把管理模式由控制转为支持,由监督转为激励,由命令转为指导;主管的角色也从领导转变为探索者、指导者,和员工一起学习、一起找出组织发展的正确方向;自上而下形成一种共享学习的宽松环境,激励员工人力资本增值,并改善人力资本结构;它所强调的是团队合作,权力下放。构建学习型组织,为发现、认识和交流隐性知识创造条件,让公共部门各阶层人员在组织学习中面对面地相互交流,把未来属于个人拥有或未被认识的潜能挖掘出来,把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在组织中传递和转移,从而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公共部门若想取得卓越成就必须重塑组织文化和组织行为,创建一个宽松、有氛围的学习环境。因此,面向21世纪的公共部门必须拥有学习精神,实施文化创新,建立一个不断突破自我的学习型组织,才能适应未来的新环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随时掌握市场信息,借鉴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引进优秀人才,才能不断改进自身管理体制,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提高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生活质量

工作生活质量是指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干预方法,以改善组织效能与组织成员福利的过程,包括工作环境和工作安排、员工参与、人际关系、经济报酬和福利、个人自我实现与潜能发挥。也就是说,工作生活质量实际上表示组织成员在广义的工作环境中,个人的许多需求能被满足的程度,满足程度越高,表示其工作生活质量越高,反之则越低。每日实践指的是工作生活质量活动必须成为组织规范的一部分,成为人们每一天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工作生活质量活动只是一个被强加于组织的项目,员工不会体验到真正高质量的工作生活质量。如果只是在认识到组织效率已经很低的时候,才把开展工作生活质量活动作为一种短期内提高效率的手段,那么这种工作生活质量活动不会达到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徐子清:浅谈企业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2年15期.

[2]杨永亚:浅谈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现状及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33期.

篇2

从政府机关角度来看,能力模型的建立,就是对不同职务的公务员岗位所需个性、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经历与经验做出明确规定,使公务员队伍的人才招聘、甄选、开发、培训、考评、奖惩以及发展有了具体的标准,以此推进公务员队伍的能力建设,加强执政能力。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能力模型的建立有利于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盘点,明晰能力储备与未来要求之间的差距;建立一套标杆参照体系,帮助企业更好地选拔、培养、激励那些为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便于企业选拔、开发人才,建立能力发展阶梯;便于企业内部人员的合理配置;可以更加有效地组合人才,以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和发展战略。

从员工角度来看,能力模型为员工指明了努力方向,使员工明白从事什么工作、在什么岗位应当具备什么条件;激励员工结合岗位需求,针对自己的差距,有计划有目标地学习与成长,帮助员工更好地提高个人绩效;促进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从市场竞争和社会发展来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的价值不断增值,人才作用越来越大。能力模型是有效开发人才的重要手段,可以确保人才资源促进并支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增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由此可见,如何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体系,如何对员工的岗位胜任和绩效卓越所需素质与能力进行界定,是大家极为关心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本课程对能力模型的概念、作用、要素构成、行为特征、建立能力模型的方法步骤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讲解。

一、能力模型概论

(一)能力模型类型

能力模型主要有两种类型: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和绩效卓越者能力模型。

1.岗位胜任能力模型

岗位胜任能力模型,是指对员工履行岗位职责应具备的个性特征、必备知识、工作技能和综合能力、工作经历和经验以及行为特征标准的界定。

2.绩效卓越者能力模型

绩效卓越者能力模型,是指对工作绩效卓越者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特质标准的界定。这种特质是绩效卓越者独有的,而绩效一般者不具有的特质。

(二)建立能力模型作用

1.招聘岗位所需人才

2.有效培训开发人才

3.科学选拔管理人才

4.准确进行绩效评价

5.建立科学薪酬机制

6.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7.制定人才战略规划

二、能力模型构成要素

(一)个性特征要素

所谓个性要素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特质,也就是一个人固有的个性。这种特质的行为表现或个性特征,就是一个人的习惯,或称为潜意识下行为。这种行为对工作态度、工作绩效影响很大,甚至直接影响一个人事业的成败。

(二)必备知识要素

专业知识包括核心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核心专业知识是履行岗位职责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是较好的履行岗位职责,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除掌握核心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掌握的专业知识。如人事部经理,除掌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本组织机构的主要业务专业知识以及基本的财务知识等。

(三)工作技能与综合能力要素

工作技能是指岗位胜任者和卓越绩效者所需的实际操作技能。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工作技能要求。有的人只有理论知识,不能实际操作;更有高分低能者。这些都不能满足岗位的要求。所以,在能力模型中,要考虑到不同的岗位对工作技能的需求。

工作技能强调的是操作技能,也就是实际动手、动笔的能力。如外语的听说写能力、计算机操作技能、实际营销能力、产品设计能力、设备维修能力等。

综合能力是指工作技能以外的所有能力。有时候在综合能力中也包括一般能力和工作技能。要将其准确划分是比较困难的。

(四)工作经历与经验要素

1.工作经历

工作经历是指从事本专业工作,或从事类似本专业工作的年限。在建立能力模型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工作经历的年限要求。

2.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不同于工作经历,工作经验是指掌握有关工作的技巧及规律的程度。有的员工在一个岗位上干了20年,什么经验也没有,而有的员工在这个岗位上干了5年,经验就很丰富。所以,具有某一工作的经历并不等于具有这方面的经验。在建立能力模型时,要对工作经验提出具体要求。

3.工作成果

工作成果包括申请技术专利数、制定或修订国家级标准数、发表学术论文数、完成技术攻关项目的数量、新产品开发数。

三、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的建立

(一)建立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准备工作

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的建立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有一定的工作量。需要中层主管的参与,高层主管的支持,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一定的经费。所以,在开展此项工作之前,对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建立的目的、意义以及用途,要做充分的分析、讨论和宣传。通过必要手段,争取得到中层管理者的认同,高层主管的支持,否则此项工作就难以开展。

(二)建立岗位胜任能力模型依据

建立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发展战略

2.组织文化导向

3.经济环境因素

4.社会环境因素

5.岗位工作职责

6.岗位工作标准

(三)建立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基本步骤

建立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如下:

1.明确模型层级,确定模型范围

2.分析相关信息,确定模型重点

3.分析机构现状,选取标准样本

4.选择适当方法,采集模型数据

5.分析模型数据,进行要素提炼

6.能力要素归类,初建能力模型

7.能模要素评价,验证能力模型

四、建立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的信息采集方法

建立岗位胜任能力模型信息采集的方法有行为事例访谈法、专家小组讨论法、问卷调查法、专家系统数据库法等。下面就常用的几种方法做简单介绍。

1.行为事例访谈法

行为事例访谈法是结构化访谈的一种形式,类似于关键事件访谈,但它更关注于员工的素质与能力,而不是关注工作。这是一个间接收集行为样本的过程,包括导致本人在工作中成功或受挫折的有关事件。访谈时要求访谈者要严谨,只有严谨,访谈才能揭示产生岗位胜任的行为特征。访谈既注重于其发生的行为,也注重于其发生行为的动机、感受、思维方式,即访谈要注重于过程思维和行为的分析,通过分析确定其产生有关行为的能力要素。将所有岗位胜任要素进行汇总比较,就能对他们达到绩效标准的原因得出准确的结论。

行为事例访谈法是建立能力模型最有效的方法,但它耗时间,需要专家引导访谈,还需要专家进行分析和解释结果。但它能得出最好的结论,能分析重要的职位和复杂的角色,所以为此投入时间与经费也是物有所值。通过行为事例访谈法不仅能得到有关能力要素及行为特征方面的信息,也能得到展现能力的各种工作情境的大量数据,为开发员工素质和能力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2.综合专家小组讨论法

综合专家小组讨论法是通过专家小组对能出色完成工作的各种素质与能力进行讨论,建立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小组成员需要掌握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的定义以及行为特征,以免得出的素质与能力要素不全面或不准确,甚至把重要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要素遗漏。

综合专家小组讨论法的缺点是,尽管专家小组了解基本素质与能力要素的定义及行为特征,仍有可能遗漏某一职位所必须的独特素质与能力。因为,综合专家小组成员很难全面深入了解有关岗位具体职责及其绩效标准的真正内涵,也不可能全面掌握涉及方方面面的各种素质。据有关数据统计,综合专家小组讨论法的准确性大约是50%。

3.专业系列小组讨论法

各系列专业小组对本系列的有关岗位进行分析讨论,确定每个岗位的胜任能力要素,并分析确定对每个能力要素要求的具体程度。

这个方法的优点是:第一,比较省事;第二,专业系列小组对本系列工作性质比较熟悉。

其缺点是:第一,专业系列小组人员对基本素质与能力要素的定义及行为特征不太熟悉;第二,尽管专业系列小组人员对工作性质比较熟悉,但也存在信息的采集不准确和不全面的问题。

4.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一种比较简单快速采集信息的方法。尽管这是收集多人数据的最快速方法,但其局限性是只能获得对所问问题的答案。问卷调查像专家小组讨论法一样,也发现不了隐藏的素质与能力,而这些素质与能力通常对工作或组织机构是独特的。可以通过进行少量的访谈,来验证从专家小组或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以修正结果。

5.专家系统数据库法

篇3

一、医院人事档案信息的基本概念

1、人事档案的定义

人事档案是我国人事管理的一个特殊产物,它是个人身份、学历、经验等方面的记录,与个人工资待遇、社会劳动保障、组织关系紧密挂钩,具有法律效用,是记载人生轨迹的重要依据。

2、医院人事档案信息建立的重要性

随着医疗单位人事选择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医疗工作者的就业自由度提高,人才流动加剧,越来越多的医生由“国家编制”变为“企业编制”,档案不再限制人才流动。医院人事聘用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使得人事档案信息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医院决策部门对人才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加大。从组成内容来讲,人事档案信息由职工的基本资料及各个时期的等级证书等资料构成,是职工档案和升迁过程的客观真实记录,也是领导阶层了解员工过往业绩的依据。所以人事档案信息与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医院已将人事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作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市场的竞争是人才的争夺,现代管理理论也指出,管理的精髓是对人才的管理,而人事档案信息是“人的管理”的基本信息库,它既是人才能力和基本情况的真实记录,也体现了医院对人才管理认识程度的高低。同时也是规范医院其他制度、分配各种福利资源、职工晋升考察的重要凭证,可以充分调动医疗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人事档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二、充分发挥人事信息作用的途径

1、建立科学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

为了提高医院的科学化管理,医院的人事部门要进行人事档案信息的利用和归并,在完善各项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同时,也可以从根本保障人事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近年来,各级医疗单位不断进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和改革,对于以往的人事管理制度不断添加和修改,使其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建立《医疗人才信息现代化管理机制》、《医生学历、学位鉴别机制》等相关的管理制度与条例,规范人事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在日常工作中,各级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医院的相关特点,不断充实人事信息库的容量和内容,细化分类条目,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和联网模式,使人才信息在国家网络上充分流动,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如在应对特殊事件和特殊病例的时候能迅速的调出相关专家的具体信息,促进卫生管理部门对医疗单位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提升医院自身的服务能力。

2、做好人力资源的各种分析工作

要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首先要对庞大的人事信息数据库进行分析和筛选,对各种细小条目进行细致的分类和统计。结合医疗系统的要求,对医院需要的各种信息进行标准化分类,对于医疗工作者的重要指标诸如学历、分科、临床经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数据进行严格有效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同时,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深挖促进医疗工作者自身能力的提高,提升医院的医疗质量。做好人事信息数据的分析也可以为将来的数据联网提供丰富的信息支持,实现医院数字化发展模式,方便病人就医、网络查询和和网上预约医生。

3、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全面提高人事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发挥人事档案信息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经之路。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做好培训工作,使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人事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能促进人事信息档案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工作人员要自觉做好按期检查和分析研究,提高人事信息管理的质量。

篇4

关键词:少儿图书馆;集群管理体系;Internet;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H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226-02

导言:少儿图书馆作为少年儿童教育信息资源的提供源之一,应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图书馆网络的信息资源与服务,为少年儿童提供完善的信息资源和图书馆网络体系。利用可靠的计算机技术,经济和快速地建立一个可以方便地利用和管理的区域少年儿童图书馆群的集群管理体系,从而达到最终实现少年儿童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目的。

一、少儿图书馆应思考的问题

(一)如何合理配置可利用的图书及教育资源为少年儿童服务?

(二)如何扩展途径正确导向少年儿童对知识的获取?

(三)如何协调各种知识载体的管理?

(四)如何利用区域性网络进行信息与知识的重新整合,加强和促进图书馆与少年儿童之间的相互交流?

(五)少儿图书馆如何在教育信息化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少儿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的构建被提上了历史日程,这有利于建设地区少年儿童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社会保障率。

二、存在问题

(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服务功能及方式急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遍及式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有待形成,互联网互动式服务的优势尚未得到发挥。

(二)图书馆缺乏计算机及精通图书馆业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导致各馆信息服务、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水平很难提高;

(三)传统的借阅思路,未能与网络及计算机技术相关联,导致读者借阅效率低,办理手续繁琐,读者到馆积极性不高。

(四)交流平台严重落后,读者需求以及采购情况往往不一致;无法充分发挥少儿图书馆的知识海洋的导航员的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少儿图书馆设施建设,建立遍布较为完善的图书馆服务体系,降低区域性少儿图书馆及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整体系统维护成本,有必要在少儿图书馆建设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从而使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有机整合在一个系统平台上。利用互联网互动式服务的方式,形成一个可以方便、高效地利用和管理的区域图书馆群自动化集成体系,共享文化信息资源。

三、实施方案

目前大多数少儿图书馆及学校图书馆采用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只能适应单馆的图书馆业务管理,无法实现全区域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全区域各级图书馆的通借通还,使得全区域各级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源仍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如何利用高科技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有序的组织信息资源,更好地满足区域少我图书馆及各学校图书馆服务的需求,既实现其传统服务手段方面的创新,又实现其服务内容、范围的拓展,成为区域少儿图书馆当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实施Interlib区域集群管理后,各馆只需配备PC计算机,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即刻可以实现,这大大降低了图书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门槛,加快了图书馆的建设速度,更可使其专注于服务工作。新一代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它作为资源共建共享的新的实现形式,通过Internet网络将区域内各图书馆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区域性的虚拟图书馆群,从而建立了一个区域图书馆群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立体信息空间,整合区域内各级图书馆网络的信息资源与服务,给读者提供更加全面和完善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真正意义上实现区域内图书馆群的资源管理和业务协作。

(一)建立市、区少儿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及乡镇学校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网络体系,实现各级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

(二)实现区域各图书馆的业务协作如联合、协调采购,联合编目,联合目录,以中心带动基层,城市带动乡村协同发展。

(三)整合图书馆群的文献资源、数字资源等,建设全面的集群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拓展支持平台。可充分支持和利用手机网络和便携移动计算机等进行图书馆的日常业务工作以及读者服务工作。

四、构建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的目的及作用

(一)构建少儿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体系,整合馆藏资源,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利用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可以做到:一是实现图书采访、分编、典藏、流通、检索等业务管理系统现代化,并通过网络将各馆馆藏资源整合到一个系统平台中。各中小学图书馆可以较好利用中心的资源,快速方便地实现自动化管理。二是建立各学校及乡镇学校多级网络体系,提高图书馆群体为社会配套服务的效能和服务覆盖率。三是书目及全文数据服务。为读者提供网络电子图书借阅与下载、网上资源导航,提供各种数据库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待建的特色数据库、音视频点播数据库等的共享服务。通过统一的跨库检索系统,以统一的读者检索界面来检索各类异构数字资源。四是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为青少年读者服务;为各中小学学校提供定题服务、跟踪服务;网上专家咨询导航服务,如在线咨询、表单咨询、邮件咨询及其它通讯方式等,强化与读者间的互动式服务。

(二)统一规划本地区的数字资源建设,实现信息资源有机的整合与共享。一是共建共享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中心的各类型数字资源,加强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整体建设及利用,实现图书馆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共享。二是强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服务功能,完善“工程”服务方式,把本区域基层服务网点建设成为具有信息服务、教育培训、开展读书活动等多种功能的少儿阅读服务中心。三是建设多平台管理渠道,实现多方位的读者服务工作。四是建立手机WAP图书馆管理平台,实现读者的手机进行图书查询;借阅查询;图书续借;图书预约;新书通报等读者服务。五是通过短信平台,使读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手机短信与图书馆的短信服务平台交互。可以掌握图书馆到期通知;预约到书通知;图书续借,图书馆查询,读者证挂失,图书馆信息通知等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篇5

1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教材建设的总体目标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递、开发、利用及监控等一系列环节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教材建设总体目标是构建具有创新性、包容性、前沿性和发展性的教材体系,提供系统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知识,满足社会对公共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符合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同时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相配套。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托,也是教师授课的内容依据,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社会信息数量的迅猛增加,技术手段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变化之大,技术之多样,都对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教材建设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在信息经济浪潮中,政府、企业以及非营利性组织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1999年《公共部门信息:欧洲的重要资源———关于信息社会公共部门信息的绿皮书》指出公共部门的信息对国内市场以及商品、服务和人口的自由流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最迫切的问题是要将已经向公众开放的信息变得更加清晰和容易获取[3]。由此可见,培养专业信息人才的关键在于搜集整合有用信息资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及过硬的心理素质、熟悉并掌握公共管理专业相关知识,在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及社区从事公共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组织、开发、利用以及服务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教材建设要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涉及管理学、信息科学、法学、行政管理学等多领域的知识,是一门理论交叉强、覆盖面广的新兴学科,属于典型的多学科交叉专业。针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每个公共信息管理人员都应该明确信息资源对于组织发展的重要作用,知道如何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获取、组织、利用和服务,提高在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中设计和应用信息系统的能力,以及提高在处理和利用信息过程中遇到的法律、政策性问题的思维处理能力。这些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获得。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教材,通过专业的学习来不断增加自身知识储备,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1.2教材建设要与课程体系设置相适应

课程的设置往往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的,教材则是落实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教材的编写,要适应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完备性特征,同时包含课程的新内容、新知识,才能保证较高的质量。还应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而这些又都与教材建设密不可分。优秀的教材在专业建设中可以起到引导正确教学方向、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内容等作用。

关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可借鉴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架构方法,可分为信息科学模块、资源科学模块、管理科学模块三种形式;也可依据专业的多学科融合特点,设计为五个模块:基础教育模块、信息科学与技术模块、管理科学模块、相关学科知识模块、专业理论知识模块。笔者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多学科交叉融合产生的新的研究领域,建立在公共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技术等知识之上的知识集成。课程体系不管是分为三模块或者五模块设置,都需要有基础理论铺垫、信息技术支持、具体管理方法的知识积累,因此下文的教材体系构建也将分理论层次、技术层次、方法层次三个模块进行探讨。

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教材体系的建设构想

本文探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教材,不仅适合于图书馆学专业、档案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专业等的本科课程知识的延伸补充,同时适用于硕士阶段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方向教学的使用,可根据学习者的自身情况自由搭配学习,增强专业素养,提高专业技能。

2.1基于教材内容层面的建设构想

公共信息资源是指社会组织在公共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信息资源的集合,政府公务活动所产生的信息是其主要部分,第三部门等社会组织及个人以公开的方式所的组织信息、个人信息等,也构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的重要内容[5]。鉴于公共信息资源主体的多样性,设计从各个主体需要出发的教材缺乏可操作性,因此笔者从教材内容出发,将教材体系划分为三个层面:理论层次、技术层次和方法层次。

理论层次的教材,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基础,具有对其他层次教材的基础性和指导性作用;技术层次的教材,是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所必备的技术知识,从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方法层次的教材,包含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程序、管理公共信息资源的各种方法,指导不同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详见表一。

鉴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体的多元性,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娴熟的计算机技术,才能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应用于具体领域,以满足不同管理主体的多元性需求。

2.2基于载体层面的教材建设构想

教材的编制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优秀的教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增长专业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发展成为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中多使用传统纸质教材,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笔者依据立体化教材的有关理论,提出建设不同载体层面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教材体系,将传统纸质教材、习题集、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网络学习平台有机结合。电子教案不仅是纸质教材的电子化产物,而且突破了纸质教材的局限,加入音频、图片、Flas等新的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也可作为学生自学的依据。例如信息资源管理中信息资源的定义较为抽象不易理解,就可以采用Flas等形式,举例阐述。

习题集知识覆盖面广,类型多样化,可以利用进阶引导方式,一步步地将学生带入更高层次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充分体现趣味性和启发性。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学习中,辅以数据库习题集来练习数据如何挖掘、如何建库、如何维护等内容。信息资源在检索时可以有多种检索途径,通过不同检索点、检索式的组合练习,提高学生检索信息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相关前沿学术会议视频、音频文件、会议资料以及案例资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概论教材是概述性质的教材,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专业含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相关学术会议视频、案例等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材的内容,生动地展示所学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包括网络课程和教学互动平台两方面。网络课程的设计包含专业学习的背景知识、学术动态、视频课程、案例分析等;教学互动平台在其中加入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知名学者的博客链接、常用资源链接、分享学习心得等内容,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了解国内外最新的课程资源和实践动态,并利用“专题讨论板”的方式进行学术讨论,还可以形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某一专题的PPT汇报大纲。

2.3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

不同内容层面的教材体系和不同载体层次的教材体系,虽然划分依据不同,其目的都在于构建趋于完善成熟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教材,发挥其更广泛的作用。一门学科拥有专业教材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领域的研究广度,专业教材的层次结构,则体现出研究的深度和发展趋势。

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如图一所示,课堂教材、习题集、电子教案、案例库、多媒体库这五方面内容都依托于网络学习平台之中,构成立体教材载体平台;而教材体系中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构成第二层公共信息资源内容知识平台。内容知识平台嵌套在教材载体平台之中,可利用不同教材形式促进知识内容的讲述,采用多种途径加深学生的专业素养,有助于知识的理解掌握。

3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材建设的原则

3.1科学系统性原则

教材建设要有科学性、系统性,这就要求教材体系科学的反映本专业主要的知识点和方法论,较好地体现本专业的内在逻辑,恰当反映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外在联系。知识经过验证是正确的才能写进教材,所以成熟的、科学的知识经过系统的组织成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材要保证本专业核心知识比如公共信息资源的概念、类型,信息资源采集、传播、检索、利用的方法等知识系统的阐述,全方位地向学生展现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全貌。同时,科学系统性还体现在理论性和技术性并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对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要求较高,要从社会需求出发,将政府信息部门、公共信息机构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技术引入教材中,避免简单重复计算机专业课程,保持理论性教材与技术性的合理比例。

3.2针对适用性原则

由于学校层次不同,其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也有所差异,教材编写也应针对这些差异,在国家组织各专家编示范教材的同时,鼓励教师根据各自学校特点和学术专长,编写适用的教材。教材既要满足需求,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明确的学习者层次定位和要求;又要有所针对,体现各个学校的特色,符合未来专业和学科发展的趋势。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是为了培养具备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分析和开发利用的应用型复合型信息管理专门人才。为了体现该专业的公共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特色,教材的建设也应围绕培养目标准确定位,既包括公共信息资源的理论知识教材,又包括信息资源管理利用技术方面的实用型教材;既有适合初学者的基础理论知识概述,又有提升专业人才技能的技术指导手册。

3.3前沿发展性原则

教材体系应不断更新内容,吸收新的发展成果,保证教材具有时代气息,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据调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国外的优秀教材往往每隔1-2年就更新一个版本,在新的更新版本中把信息技术的新方法和趋势整合到各章节中,同时继续保持教材整体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篇6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化监理 知识结构

信息工程监理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保障信息化建设质量的一种约束机制。它采用“五控两管一协调”的控制模式,对业主、承建单位的项目行为实施监督,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避免“豆腐渣”工程,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信息资源为基础,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全面整合或再造组织业务流程的过程。知识管理是获取、储存、学习、共享、创新知识的管理控制过程。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政府等组织通过知识管理,从现有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中,挖掘、获取并确定各类知识资源,定位拥有专业知识、经验的个体,将个体的知识、经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知识资源,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整体业务、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承建单位实施信息化建设中,知识管理是通过公司内雇员、部门、可能的跨国公司合作、与业主的沟通协调,传递、整合、有效利用本单位的知识资源,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设计最优技术方案、控制施工质量,共享和创造知识价值。

在信息化建设中,对组织内各种各类知识进行评估,挖掘、获取真正有用的知识。知识不仅仅是信息,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集合。通过评估,区分知识和信息、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应用。

整合或再造业务流程,是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1990年美国管理专家Michael Hammer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的概念,它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对用户的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关键性的重新设计和根本的变革,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持续改善。在业务流程重组中,信息(知识)的获取、分类、存储、利用,只有与知识管理结合,才能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知识管理技术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始终,它与信息技术相辅相成。在知识获取、学习、共享、创新的过程中,整合各种信息技术,构建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二、信息资源规划和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Information Resource Integrating, IRI)的前提是进行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IRP),消除“信息孤岛”,共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规划是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基础,IRP的基础是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IRI的实质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造、重建或重构数据环境。信息产业部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中定义信息资源系统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资源采集、储存、处理的资源系统”。

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规划是很重要的一环。在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料、指标、图纸、报表及其它显性资源,也存在各种各类的知识、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个体等隐性资源。信息资源规划是对实施信息化后产生、控制、使用这些资源进行识别和分类;评估、挖掘、获取、共享各类知识;对承载信息资源的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分析、设计和指导。

(一)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

信息资源规划的任务是对支撑业务流程的逻辑相关的数据进行分类,建立具有结构化、标准化、一致性的共享数据库。分析业务流程重组后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了解各种数据的内容、范围、可靠性等,理解数据的共享要求和应用策略以及数据使用中的问题,使信息资源规划能够满足数据资源的管理要求。

(二)信息资源管理标准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是指决定信息系统质量的、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标准。威廉·德雷尔1985年在其《数据管理》专著中总结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数据管理五项标准,内容如下:

1.数据元素标准。数据元素(Data Elements)是信息资源中最小的信息单位,是抽象的数据对象。它的质量是构建稳定的数据结构基础的关键。数据元素标准包括数据元素命名标准、标数据元素识标准和数据元素一致性标准。

2.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的基础标准。信息分类编码(Information Classifying and Coding)的对象,是一些最重要的数据元素,自动处理、检索、存储和传输信息的质量及效率与这些元素紧密相关。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便于管理和使用信息。信息编码就是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将编码对象赋予有一定规律性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和处理的符号。信息分类编码工作要确定每个编码对象的编码规则、码表结构和代码表。

3.用户视图标准。用户视图(User View)是一些数据元素的集合,表示用户对信息需求和数据实体的最终解释。用户视图是数据的系统外在表现形式,是系统的输入、输出媒介和手段。用户视图与外部数据流是同一词,来自某个数据源或流向某个数据接收端的数据流。常用的用户视图有纸面的,如图纸、单证、表单、报表、账册等;有电子的,如屏幕格式等。

4.概念数据库标准。概念数据库(Conceptual Database)是用户对数据存储的最终解释。用户的信息需求,应首先界定概念数据库。概念数据库是综合信息资源用户的数据要求构成的全局数据库,表示数据库的整体数据组织状况和逻辑结构。

5.逻辑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Logical Database)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的解释。在关系数据库模型中,逻辑数据库是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Base Table),是从概念数据库中映射出的所需信息。逻辑数据库表示的是局部数据的数据库逻辑结构。

(三)信息资源规划方案

在定义数据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信息资源规划方案,为业务流程重组提供依据,为系统设计提供基础。

在信息资源规划中,将隐性资源转变为显性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各类知识资源。因此,信息资源规划是资源的知识管理规划。信息技术的投资,可能不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因为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转变为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规划,如果不实施知识管理,将不会产生显著的信息化效益。

(四)资源整合

篇7

如果抽调资料研究高职校图书馆建设,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在90年代以后几乎就没有任何的变更,无论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上还是管理图书资源的手段和方式上。这很大程度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水平与普通高校存在较大差距。在这些高职院校内部,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依然还是采取传统的人工方式,图书借阅和归还都依靠值班老师纸上登记,没有任何保障措施。借阅手续尚且如此,更不用提依靠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进行一般的网上信息查询和资源共享了。

二、完善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

信息的对策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应当如何建设成为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图书馆,如何建设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图书馆,如何建设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图书馆,都是我们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以下是几点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一)提高重视,增加投入

高职院校图书馆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归根结底就在于“人”。学校领导不重视,工作人员作风散漫,都是图书馆现状不尽如人意的根源。因此,学校要真正建设高水平的图书馆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重视程度,不仅在财政上要增加投资力度,而且在人员建设上也要特别重视。据此,学校首先要建设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形成图书馆领导的稳定班子,让这些专业性的人才在仔细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经费,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献策献力。

(二)对外开放,促进交流

固步自封的态度对图书馆文献信息建设丝毫没有帮助,只有破除以往的陈旧的思想,采取对外开放的态度,积极推进与其他高职院校的合作,才有可能以最小的成本丰富图书馆信息资源。如果条件允许,高职院校的图书馆还可以在教育部门的帮助下实现与普通高校的信息交流,真正让学生享受到更多的图书资源。增加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相互交流是最为经济的一种方式。

(三)革新设备,高效管理

篇8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网络环境 对应措施

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它提供给档案利用者更优的资源查询环境。不容忽视的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同时给档案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规范管理是做好房产管理的工作基础

房产档案从立项到批复,从招(投)标设计、开工到骏工,既含概土地、规划、城建、监测、地产开发商、承建、消防等单位环节。房产的上市、交易、转让、过户等都需要动态的管理。这些环节中我们是否能准确归档、迅速提取查阅,不断提高房产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质量,对工作流程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科学应用理论知识,规范管理方法,有效推进现在化档案信息管理,宣传工作要到位,领导要加以重视,建立管理制度,业务要熟悉,确保收集完整,分类科学、组卷合理、保管期限划分准确、装订整齐、目录编号要正确科学。建立档案工作台帐,做到帐物分明,相符。

二、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开发房产档案信息,实现档案服务的利用价值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档案的标准化具有实质性意义。在档案信息资源的存储、查询、交换、管理、使用和检索等各个环他中,都应该形成一套标准与规范。建立好档案管理系统的标准化,能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的健康发展。

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规模巨大的信息系统,档案信息利用网络化充分利用了当今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现代化设备,档案共享信息化具备以下优势:一是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三是实现异地远程查询,快速便捷。但是,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也存在技术上的一些难题与挑战:例如网上传递的手段必须通过多媒体技术应用、数据库、海量存储、加密技术、智能检索等技术,这些复杂又先进的技术在各个环节中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同时对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三、房产档案的合理利用

随着当今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和公民法制观念的提高,房产交易,权属登记,房屋拆迁等房产档案的查阅开放也提供了便捷,这些产权档案面向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的隐私权是否被侵犯,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如何加强房产档案的管理,完善管理措施,为社会各界事业服务。档案利用工作可以带动并促进整个档案事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一)统一管理,提高素质,奠定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人才基础。

档案部门应该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给的便利条件,分工协作,档案信息管理人员要不断进行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学习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灵活、有效掌握计算机技术,提高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建立起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接受新的挑战,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快节奏、高质量、高效率的社会需要,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利用效益。结合传统的档案利用工作经验,根据档案信息的自身特点探索解决网络档案信息资源交流、利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问题,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实践。

(二)建立健全的档案利用工作制度。

为了使档案利用作顺利实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维护档案利用工作的正常秩序,确保档案的安全,必须建立和完善有关的档案管理制度,其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查阅对象的要求;利用档案须知以及违反须知事项的处罚与处理方法;档案复制件和摘录内容的管理;有偿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档案馆的开放时间。以上制度制定出来后应张贴于档案馆内,接待室等场所,让档案利用者全面了解有关的相关规定。

(三)查阅房产档案资料应严格把关、手续齐全,制定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

房产档案资料对外查阅,方便了群众的同时,但存在着一个漏洞,那就是个人隐私的泄露,因此,房产档案档案部门在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社会需要便利条件的同时,加强利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问题,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把控,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权属登记工作人员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该明确职责,凡与档案管理无关人员不能随意调阅档案资料,并作好相关登记;若执法机关查阅权属档案,则要提供单位介绍信,管理部门应验收其执法证等证明材料。如个别特珠案件要配合调查,不便公开身份的,应报上级主管机关领导批准存档备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查阅过程和收证情况应详细做好登记。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图书馆 网络环境 馆藏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记录和传播信息知识的手段与方式,图书馆作为一个收集、整理、储存、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公共服务机构,这种改变尤其明显。如何应对网络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做好馆藏建设工作,完成由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到信息资源建设,从而为广大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方便快捷的服务,是各个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课题。

1.网络环境对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影响

1.1馆藏结构发生了变化。馆藏建设是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和保障,馆藏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高低,决定图书馆的工作水平和整体效益的发挥。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包括传统的印刷型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并且数字资源的比例越来越大。图书馆的馆藏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单一向复合型转变,包括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实体馆藏包括传统的印刷型文献以及图书馆所拥有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和数据库等数字馆藏,虚拟馆藏是指本馆读者借助于计算机系统、通信网络等可以广泛利用(检索、传输等)的本馆以外的网上电子信息资源的总和。

1.2网络环境下馆藏建设出现了新的问题。在网络环境下的环境下,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并存,图书馆面临着经费有限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合理使用和分配经费,合理配置印刷型资源与数字资源的比例,保证重点、综合平衡,将有限的经费用于选购最切合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并使之发挥最大作用,己是图书馆馆藏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同时,由于资源的大量增加,书刊价格上涨以及经费有限等问题,使得每个图书馆都不可能拥有满足所有读者需求的资源,因此,更需要开展图书馆之间的协作和共享,尤其是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

随着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和数字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展,知识产权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2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建设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资源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要性原则,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采购方针等对馆藏进行采选、合理配置,从而确保采集到优秀的适合本馆读者需求的资源。

特色性原则,每个图书馆由于地理位置、办馆性质、服务对象等客观因素的不同,都有自己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独特之处,这就是图书馆的特色。特色化不仅是解决印刷型馆藏选择的捷径,也是特色化是数字资源建设的生命。

用户中心原则,馆藏建设的首要出发点是用户需求,满足读者需求是图书馆工作的基本宗旨和要求。就要从用户的利益出发,合理配置馆藏资源,千方百计地提高馆藏质量。

可行性原则,是指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制定着眼于本馆长远发展并符合实际情况的馆藏文献发展政策,通过分析用户需求特点及现有馆藏强弱确定馆藏特色及各种类型文献的发展准则,确保对有限的资金进行合理和科学的分配,做到量力而行。

安全性原则和标准化原则,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资源结构由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共同组成,资源的获取由“拥有”而变为“存取”,因此,安全性和标准性就成为馆藏建设的突出原则。

3.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3.1重视馆藏质量控制,更新馆藏质量观念。质量是馆藏建设的根本,从文献采集开始,就要严把质量关(包括获取使用权的网上资源)。馆藏建设岗位的工作人员应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图书馆领导更要建立起符合本馆实际的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本馆的馆藏建设工作进行监督和调整,从文献的结构、数量及经费的分配上进行宏观调控。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中数字馆藏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尤其要树立数字馆藏质量意识,提高数字馆藏建设质量,同时,由于其馆藏构成的多样性,要重视馆藏资源的优化配置,树立整体馆藏质量观念。同时,要树立协作观念,馆藏质量控制工作不是靠一个部门能完成的,图书馆的相关工作部门及工作环节必须树立协作的观念、相互配合。

3.2重视自建数字馆藏工作。自建数字馆藏也就是图书馆把自己拥有的传统馆藏进行数字化,建设开发一些专题数据库。所谓数字化技术,就是依靠计算机技术把一定形式的如文字、数值、图像、图形等信息输人计算机系统进行数字编码,以对它们进行组织、处理、加工、贮存,用数字传输技术加以传送,并在用户需要时把这些数字化了的信息再还原成文字、数值、图像、图形等。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逐步建立和开发高质量的多种类型专题数据库,如:地方文献数据库、报刊文摘数据库、目录索引数据库、专题信息数据库等。只有形成了自己独特信息资源,才能在网络环境带来的激烈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3.3建设虚拟馆藏,重视共建共享。图书馆根据用户需求及馆藏发展需要,搜索、选择因特网中的信息资源,下载存到本馆或本地网络之中,或者链接到图书馆的网页上,使其成为本馆的虚拟馆藏。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最深层的本质是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馆的实体馆藏可以是另一个馆的虚拟馆藏,开展馆藏资源共享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

3.4建设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网络环境下,实现图书馆馆藏建设需要一支在观念先进、能力突出、知识全面和技术高超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他们不仅要具备辨识、选择与取得不同信息媒体的能力,还要懂得如何甄别、选择数字资源,如何努力发掘网上的特色资源以及如何开发自己的特色数据库等。只有这样的工作队伍,才能推动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长期有序发展。要建设这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队伍,就需要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图书馆也应该为建设这样一支队伍提供相应的培养体系和充分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郝培芬.网络环境一下信息资源建设原则探析.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31一34

[2]张向东等.西部地方综合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oo5(l):103一106

[3]崔明淑等.浅谈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延边党校学报.2010(6):162-163

[4]郑宏智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科技信息. 2009(11) :372一373.

篇10

很多高职院校之间都会举办一联谊活动以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但是这些联谊活动仅仅局限在娱乐活动,而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却鲜少有交流,甚至在一般高职校之间,连基本的文献信息交流都没有,学校领导沉浸在自己的图书馆建设的世界里,固步自封,盲目自大。这些学校领导往往对图书馆的现状没有任何想法,采购图书,馆内建筑及设施往往是根据自己的一时兴起而决定。这不仅浪费了学校大量的经费,而且也是造成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匮乏的一大重要原因。

停滞不前,管理落后。如果抽调资料研究高职校图书馆建设,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在90年代以后几乎就没有任何的变更,无论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上还是管理图书资源的手段和方式上。这很大程度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水平与普通高校存在较大差距。在这些高职院校内部,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依然还是采取传统的人工方式,图书借阅和归还都依靠值班老师纸上登记,没有任何保障措施。借阅手续尚且如此,更不用提依靠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进行一般的网上信息查询和资源共享了。

二、完善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的对策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应当如何建设成为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图书馆,如何建设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图书馆,如何建设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图书馆,都是我们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以下是几点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一)提高重视,增加投入。高职院校图书馆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归根结底就在于“人”。学校领导不重视,工作人员作风散漫,都是图书馆现状不尽如人意的根源。因此,学校要真正建设高水平的图书馆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重视程度,不仅在财政上要增加投资力度,而且在人员建设上也要特别重视。据此,学校首先要建设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形成图书馆领导的稳定班子,让这些专业性的人才在仔细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经费,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献策献力。

(二)对外开放,促进交流。固步自封的态度对图书馆文献信息建设丝毫没有帮助,只有破除以往的陈旧的思想,采取对外开放的态度,积极推进与其他高职院校的合作,才有可能以最小的成本丰富图书馆信息资源。如果条件允许,高职院校的图书馆还可以在教育部门的帮助下实现与普通高校的信息交流,真正让学生享受到更多的图书资源。增加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相互交流是最为经济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