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用管理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信用管理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信用管理的认识

篇1

【关键词】次贷危机 信用危机 信用管理

一、引言

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导火线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演化为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其巨大的浪潮不仅席卷了金融骄子集聚的华尔街,而且也给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乃至实体经济带来不小的影响。

也许有的人会将危机的根源归结为“华尔街的金融家们贪婪地玩过了火”或者“自由市场之死、资本主义终结”等等。但是,在信用管理人员看来,一方面,投资银行家们凭借信任和信誉创造了巨额财富和利润;另一方面,也正是信用丧失而引发了一连串的危机。

二、次贷危机=信用危机?

美国作为现代信用制度最完善的国家之一,在这次的危机中却凸显出一连串的信用风险。

首先,从贷款机构来说,受到零售金融市场上竞争加剧的影响和利益驱动,一些房贷机构不仅有意忽视向借款人说明有关贷款条款和利率风险的复杂信息,而且还故意隐瞒信息、提供虚假信息、怂恿甚至代替消费者虚报收入,这样的贷款欺诈行为层出不穷。这也就是所谓的“猎杀贷款(predatory lending)”行为。

从借款人来说,在消费信贷的刺激下,很多人,特别是低收入者,对房价上涨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也不顾自身财务能力的不足。为了盲目贷款购买大面积住房,这些人都高报或虚报个人收入,以“骗取”贷款。

作为连接金融市场买卖双方的关键一环,金融中介机构过度使用金融衍生工具,而忽视了衍生工具高收益背后的高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被放大,殃及全球。而包括次级债贷款在内的住房相关贷款的70%已经被证券化,这就使得作为间接金融市场的贷款市场和作为直接融资市场的证券市场连为一体,货币市场上的风险通过资本市场的工具被无序的放大。

在次贷危机蔓延的过程中,对次级债券评级的信用评级机构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资产评级公司的操守存在问题,严重高估资产级别,最终导致次级贷款危机波及全球。这与评级公司“发行者付费”的错位的评级服务模式是分不开的。根据SEC的调查,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中,一些对高风险次级债金融产品进行信用评级的工作人员,直接参与了评级费用的商谈。而评级费用是由债券承销商支付,很显然,评级越高越利于债券销售,债券承销商的工作也就更加漂亮,自然向评级公司支付的评级费用也就越高。因此,信用评级机构很难保证评级的中立性。

这一切失信行为,都给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三、新时期信用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在当前经济危机形势下,不仅要加强信用管理,防范信用风险,同时,也对信用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作为信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首要职业道德要求就是诚实守信。

2008年5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声称已开始对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实行调查,以确定这三大评级机构是否在次贷危机期间出现了违背法律和职业规范的行为。次贷危机中,由于原来作为债权人的住房贷款者和证券化金融产品的投资者不同,所以投资者也就很难了解所投资产的真实风险。为此,投资者往往只能依赖于专家的评介来做判断。而实施评价的就是评级机构。但是,本来依靠信誉获得长期收益的评级机构也很容易出于自身利益而没有完全客观的履行他们的职责,而是做出盲目乐观的评价结果,从而加剧了危机深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对金融风险的扩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引发了道德风险。

因此,只有作为社会信用建立和维护者的信用管理人员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诚信规范,才能防范道德风险,从而使整个行业拥有良好的信誉,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严格科学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

过度的证券化使得一大批重视风险管理的“胆小”的金融从业人员由于业绩不佳而惨遭淘汰,而迷信证券化万能的“胆大”的从业人员则大受欢迎。他们不知道,更不愿意强调其中的风险问题。

而自次贷危机以来,受全球经济衰退和大宗商品价格震荡的影响,“赖账”率急剧上升,不仅在美欧市场,全球市场的信用违约率都在大幅攀升。

具体到我国,许多用赊账、放款等信用销售方式来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出口企业现在正面临收账难的问题,外贸信用风险正在加大。而华夏邓白氏在2008年7月的《2008年中国企业财务及应收账款状况调查研究报告》表明,中国企业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与规范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报告中还提到,引进专门的信用风险人才并设立信控部门是当下中国企业增加自身抗风险能力的当务之急。

作为企业的信用管理人员,应该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尤其要加强对客户风险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对即将到期的应收帐款及时提醒买家准备付货款,若发现买家到期未付,要主动向买家了解不付款的原因,及时追讨,将风险严控在危险发生之前。

(三)不断学习和补充新知的能力

信用管理本身就是一门不断发展的新型学科,其中涉及到诸多行业和领域的知识。

而处在瞬息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像现在这样一个金融变革的历史性阶段,就更加要求信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的能力,不仅要用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和数学统计工具来对各种信用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更新,更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信用管理经验,尤其是吸取次贷危机中防范信用风险的教训,从而提高信用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布赖恩·科伊尔著.周道许,关伟,译.信用风险管理=credit risk management[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陈雨露,庞红,蒲延杰.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J].中国金融,2008,(7):67-69.

篇2

【关键词】 醒目标识; 新任护士长; 护理质量

护士长是护理人才中的佼佼者,伴随着医院和护理专业的发展,涌现出大批具有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护理人才[1]。2009年6月本院通过竞聘的方式选拔了5名年轻、优秀的护理人员走向护士长岗位。护士长的工作在科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护士长的管理方法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科室的护理质量。通过汇总一年的护理质量,发现5个新任护士长科室的护理质量始终处于落后,甚至不达标。为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实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尽快提高新任护士长科室的护理质量,本院护理部于2010年7月起将“醒目标识”质量控制法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中,取得一定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0年7月-2011年7月,在每月发放的护理质量反馈表上,用醒目的颜色标注科室连续两个月质量未达标及重点强调后仍未改进的内容,共对5个新任护士长科室实施,其中4个内科科室,1个外科科室。由护理部负责检查、汇总、标识、反馈。

1.2 方法

1.2.1 统一护理质量考评标准 根据内蒙古卫生厅下发的综合性医院评审考评细则,结合本院护理工作实际,统一、完善了护理质量考评标准,制定了消毒隔离、病区管理、基础护理等工作质量标准。

1.2.2 “醒目标识”护理质量控制方法的应用 护理部质控组成员定期与不定期深入科室,依照护理质量标准每月对各护理单元进行日常护理工作检查。在此基础上对节假日、夜间等薄弱时间进行抽查,检查周期不少于3周。检查结果记录在各科室护理质量反馈表上,对新任护士长的科室用醒目颜色标识科室连续两个月存在的护理质量问题与重点强调后仍未改进的护理工作,并提出整改意见,由护理部在全院护士长例会上对护理质量进行质控反馈。新任护士长针对质量反馈表所点出的问题有重点地进行自查,找出原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2]。次月,针对存在的问题护理部检查是否落实,落实到何程度。通过此项措施帮助新任护士长的科室提高护理质量,并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2 结果

“醒目标识”护理质量控制方法实施以来,5个科室消毒隔离、病区管理、基础护理工作质量单项考核成绩达标,而且问题发生次数及重复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

3 讨论

3.1 “醒目标识”护理质量控制方法完善了护理质量追溯机制,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质量控制是管理的基础,是管理的生命线[3]。由于护理工作日趋完善,护理质量标准也随之细化,在每月检查的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多,因此新任护士长在护理质量控制时常常停留在检查-反馈-改进环节上,往往忽略了护理质量的追溯机制,整改往往流于形式,“醒目标识”护理质量控制方法的实施增强质量管理效果的循环活动,达到检查-反馈-改进-追溯-再检查-再反馈-再改进-再追溯,不断改善护理质量,减少重复发生率,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

3.2 “醒目标识”护理质量控制方法是帮助新任护士长提高管理能力、抓住护理质量管理重点的有效方法。本院从事护理管理两年以下的护士长占全院护士长的30%,而且均安排在重点科室从事护理管理工作,这些新任护士长常常对护理管理方法尚不能完全掌握,对日常纷杂的护理工作抓不到重点而困扰,导致护理质量管理停滞不前。“醒目标识”护理质量控制方法对连续两个月出现的护理质量问题与重点强调后仍未改进的护理工作进行重点标注,使护士长在护理质控时,从诸多护理问题中找到切入点,对其进行分析、反馈、督查,提高了护士长的质量管理意识,从而达到了缕清质量管理思路,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总之,“醒目标识”护理质量控制方法进一步完善了护理质量追溯机制,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同时提高了新任护士长的管理意识和能力。但是由于一个护理质量问题的发生往往是多种综合因素造成的结果[4],“醒目标识”护理质量控制方法尚属于新型管理方法,由于统计时的工作量较大,未能将所有护理质量标准列入其中,且未能在全院推广,因此在实施的同时,不断总结改进,结合统计学方法,使其更好地在临床开展,达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钮艳芳.新任护士长工作思路[J].中外健康文摘,2010,25(3):35.

[2] 丁淑贞.护士长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7.

[3] 廖雪梅,陈玲.护士长的自律行为与品德修养[J].护理管理杂志,2004,5(4):54-55.

篇3

[关键词]企业信用 缺失 治理对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企业信用缺失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应采用多种对策进行综合治理。应当充分认识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各级领导,各个职能部门协作配合系统实施。具体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政府对企业信用管理的政策支持

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对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必须加强政府的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建立、健全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和制度,通过国家宏观制度的完善为企业信用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要加大执法的力度,对那些恶意欺诈的行为严惩不贷。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应收账款中账龄超过1年的,其中65%属于有意欺诈,所以政府必须加强管理和执法力度,以促进培育和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负责人的责任,防止出现随意处理应收账款,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

二、明确认识信用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企业领导必须将信用管理看成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并通过教育使员工认识到,增加有效销售、减少坏账损失、使公司利润最大化是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目标。因此,有效的信用管理模式必须由企业的主要领导倡导,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使各部门成员具有统一的认识并建立在全局的基础上。

三、正确地实施角色定位

企业内部与信用管理有关的职能部门各自正确的角色认同有助于统一认识,加强内部协作。由于各部门的职能不同、管理目标不同、人力资源的特长不同,使得在信用管理方面容易产生不同的认识。这种认识差异可能会阻碍企业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因此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必须使有关部门职能人员,具有正确的角色定位:

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即使拥有世界上商业信誉最好的客户,如果销售部的销量不足以赢利,也是毫无价值的。因此,只允许银货两讫的交易方式并不能适应企业市场运行的需要,而只通过财务部门对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并不能算是有效的信用管理。

销售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没有收到货款之前,销售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销售,只有将全部货款安全收回,销售工作才算完成。因此,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销售,销售人员必须参与信用管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供应和采购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供应部门不只是企业花钱的部门,为了增加企业对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提升企业自己的信誉,取得供应商更优惠的信用政策,供应部门除要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外,还必须具有对供应商进行评价、筛选的能力,参与信用管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提高合同履行质量及加强内部管理

企业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很多情况下是由买卖双方对合同执行情况有异议造成的。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很大的原因在于供方的产品质量存在问题,从而造成买方拒绝履行合同。因此,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除了采取必要的信用管理措施外,企业还必须提高合同的履行质量,也就是说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加强内部生产管理,提高履行合同的能力,避免和减少由于企业自身履行合同质量不高造成应收账款和坏账的产生。

五、设立专门信用管理部门

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一般以财务部门担当信用管理的主要角色,这已不能适应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需要,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须由特定的部门或组织才能完成。完善的信用管理需要企业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信用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需要专业人员从事大量的调查、分析、专业化的管理和控制,因此设立企业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是有效信用管理的必要途径。目前在我国企业中一般采取两种方式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一种是财务总监领导下的信用管理部门,另一种是销售总监领导下的信用管理部门。两种方式各有利弊,根据统计,采取财务总监负责下的信用管理成功率是70%,而采取销售总监负责下的成功率则为30%.根据我们所处企业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企业可根据各自的经营方式,采取不同的信用管理组织形式,但是无论是采取财务还是销售导向的方式,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都必须有效地沟通配合,只有这样信用管理部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还应该及时将信用管理的职责落实到和信用管理相关的职能部门与岗位。

六、建立规范严密的信用管理体制

从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看,对企业信用直接或间接的监督、管理机关有工商管理、技术监督、人民银行、公检法等部门,这些部门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拥有对企业失信行为的调查、处理的职能和权力,拥有真实的信息来源,但缺陷在于这些部门对企业的相关行为和信息没有完整的记录和系统的整理,也没有对社会和运用的渠道,造成了信用信息的散失,信守诚信的企业无法得到表彰和益处,不守信用的企业却有空子可钻。因此必须建立和强化严密的信用管理体制,在各方面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监督和管理,采集和整理相关信息,形成系统性的资料,便于国家机关的监督管理、客户的查询运用。

七、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信用管理需要法律的支持、规范和保障,无论是政府对企业信用实施管理,还是中介机构和客户运用信用信息都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因此应制定“企业信用管理法”或“社会信用信息法”等法律制度,为管理机关和征信机构开展企业信用采集、保存、评级、、运用提供法律依据,改变目前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缺乏法律基础的状况。严格执行有关法规,规范企业、个人、政府部门提供的信用信息,对故意造成信息失真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规范资信公司,防止其提供不真实的评级;在建立信用体系的同时,同时注意保护企业的商业机密。

八、通过中介机构整理和信用信息资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信用信息资源的积累运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欧美等发达国家历经一百多年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建立信用管理体系仅靠政府有关部门是不够的,也是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征信公司、评级公司等中介机构的作用,运用行政的、法律的和商业化的手段,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收集、处理分散在工商、银行、技术监督、税务、公检法等部门的企业信用记录,以经济发达城市为支点,逐步建立覆盖全国的信用管理体系和网络化的征信数据库。信用中介机构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制作成信用信息产品,以方便、快捷的方式提供给政府部门、企业及个人客户,供查询和使用。

九、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标准

科学的信用评价标准是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信用信息包含企业的注册情况、年检、履行合同、被客户投诉、产品质量、融资信誉、纳税情况、涉诉案件、被政府表彰或被处罚情况等等,涉及企业的多个方面,信息数据纷繁复杂,如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则难以直接运用信用资源。对信用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对特定的企业评定出合理的信用等级,采取动态的方法,简明扼要的反映企业真实的信用状况,方便客户的查询、判断,有利于社会对该企业的了解认识,使诚实守信的企业誉满天下,得到更多的资源和客户;使信用低下的企业难以藏身,断绝财路。

十、运用信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体系是形成良好信用环境的手段,而非目的,开发运用信用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优秀企业的快速成长,打击失信行为才是我们的目标。信用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资源,可从三个方面概括:一是信用作为一种资格和能力,是进入市场的入场券。二是信用构成无形的资本和财富,发挥商誉的品牌效应。三是信用是一种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可以共享的信息资讯,发挥社会的舆论监督作用。根据上述分析,运用信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建立快捷便利的信用信息传播渠道,使企业和消费者方便和低成本的获取信用信息,是运用信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使交易的主体及时、真实的了解到对方的信用状况,防范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资源的运用效率,通过建立征信公司或信用管理局作为信用信息传播的窗口,利用互连网等工具高效的查询使用。

篇4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企业对信用管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的情况下,企业信用管理在企业进行商务运作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的信用管理与企业经营业绩息息相关,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通过对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中的不足,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企业;信用管理;建议

1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监管

目前,我国在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是不完善的,对于失信行为并未采取强有力的惩罚措施,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前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经营业务范围,经营机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变化中得以不断的完善改进。而在企业管理运营机制不断完善改进的过程中,许多新问题也随之显现。与企业经营机制配套的信用管理系统尚未建立,相应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没有同步跟上,这就造成了当前企业新的制度用陈旧落后的理念进行信用管理的局面,导致会计管理不力,内部会计监督控制制度无法很好的贯彻到底层,会计制度形同虚设,从内部破坏了会计监督的顺利实施,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给企业的正常管理和运营带来了相当负面的影响。

1.2 缺乏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

学术界对企业信用管理的研究较少,国内大专院校很少有信用管理的教学课程,信用管理书籍也极为少见。据不完全统计,中国67%的公司没有建立信用管理部门,31%的公司没有对客户详细的信用审核,56%的公司未曾使用第三方的调查信息,全面进行信用管理的企业仅占6%。此外,通过采访得知要进行信用评级等活动也是很困难的事,国内能够提供高质量信用服务的机构或企业严重不足。根据调查,83.8%的公司一般选择通过业务往来及其他途径了解客户的声誉和口碑。完善的内部控制是减少企业应收款的有效措施,是加强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手段,但多数企业管理层和财务人员缺乏内部控制的知识和意识,还有部分企业虽建立了内控体系但执行不到位,制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也是造成企业应收账款增多的原因。不少企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对不上、收不回,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制、责任机制和奖惩办法,缺少必要的内部控制。很多企业为了眼前的既得利益,提高市场占有率,盲目追求产品销量而忽略了资金的机会成本。销售人员为了提高个人的销售业绩,获取销售提成,往往采用赊销的方式,而无心考察购货方的偿债能力。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不严,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思想。风险和成本意识淡薄。对于已经形成的应收账款不做成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导致应收账款大量沉积,从而使应收账款状况日趋恶化,加重企业经营负担。

1.3 企业缺乏信用管理意识

如果说企业信用管理相关部门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不到位,是因为成本太高,中小企业为减轻负担而不为之的话,那么,信用管理相关制度的建设不完善,则反映出企业信用管理意识淡薄。信用管理意识不高,直接导致企业内部运作时忽略信用管理问题,致使一些本可以避免的信用风险无形增高。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内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如信用销售的审批程序不健全,财务、销售等相关部门在信用管理上沟通不利、职责不清、权责不等;信用管理执行不力,对销售和回款的流程缺乏有效控制;客户信用信息档案不完整;企业内部业务人员与客户勾结;企业内部资金和项目审批不科学,主管领导盲目决策等等。二是对客户缺少科学的信用政策和规范的业务管理流程。如对客户的失信行为不敏感,缺少准确判断客户信用状况的办法;没有正确地选择结算方式和结算条件;对客户过度纵容,导致对应收账款监控不严;缺少有效的追讨拖欠账款的手段等等。

2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行业监管机制

从目前我国情况看,对于企业的信用管理问题,我们不能单纯地祈求中小企业通过自律去加以解决。必须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发展实际,通过进一步完善《公司法》、《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法制环境去促进。在企业征信、信用评估、失信惩戒等环节上,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我国,对于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国家“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指引下,它们成为政府有关部门监管的重点。而对于量多面广的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政府的集中管理自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的监管机制。这种机制可以使行业的监管更加专业化,制定的行规更合乎行业特点,易于被企业所遵守。同时,对于那些违规的企业,协会可以通过自己的渠道,把这些企业的信息公告于本行业全体成员和社会,使其声誉受损,从而削弱其市场的竞争能力。这种企业自律与行业协会他律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可以使中小企业信用监管更为完善。

2.2 建立企业信用档案体系

为进一步发挥信用信息资源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积极作用,应继续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各级政府应以信息征集为手段,对所有已取得工商管理部门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但尚未与银行业机构发生贷款关系的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以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对称,从而降低信用管理的风险。征信机构是征信市场的支柱,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它既是扩大市场交易规模的必要前提,也是约束双方失信行为,惩戒失信的重要力量。如果其掌握的相关信息能够通过各种媒体公开,必然会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并付出与其失信行为相应的经济和名誉代价,严重者直至会被市场淘汰。因此,建设高质量的第三方征信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扶持第三方征信机构的建设,为第三方征信机构的发展创造健康的外部环境。同时,第三方征信机构也应积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更好地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发展提供必要帮助。

2.3 树立信用管理意识,加强企业融资担保建设

信用法律的完善与监管机制的设立,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完全消除违约或欺骗的所有行为。除了法律、监管等外部系统,也需要内置系统,即加强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意识,防患未然,降低企业信用风险。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信用管理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使中小企业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企业自觉完善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制度,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包括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管理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管理规章,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针对信用管理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增加中小企业管理成本等问题,可以采用部门和人员合并的方式。对于较大的公司可以选择把信用管理部门并入销售部门或财务部门。对于较小的公司可以选择对销售部门或财政部门原有人员进行信用管理知识的培训,使其身兼二职。以此,用尽量少的开支建设尽量完全的信用系统。

中小企业融资难,会直接间接影响企业的信用行为。因此,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建设非常必要。一方面,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政府参股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同时,合理运用政府职能,发挥财政的引导作用,建立“银保”互动协作机制,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创造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建设社会互助型担保的关注,鼓励企业间互助担保,从而获取金融资金支持,实现中小企业间的双赢,解决政府扶持担保可能带来的某些问题。

3 结论

企业的信用管理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也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企业在面对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时,应当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特点,从长远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去思考,并及时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做到与时俱进。最后企业还要做到积极认真的对企业的财务问题进行解决的同时,还要做到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创新的思考。只有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不断做到这些,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才能走得更长远,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中国远洋应收账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由于时间有限,个中观点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指正。

【参考文献】

[1]张莫.每年损失6000亿信用缺失代价惊人[J].经济参考报,2011

[2]泰占学.积极推进信用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J].中国建材报,2011

[3]高永岗.对企业信用管理的实践与认识[J].会计之友,2012

[4]闫敏.防范企业信用风险,加强信用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2

[5]王秀云.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J].经管空间,2012

[6]周剑飞.论企业加强信用管理的意义与措施[J].当代经济,2012

[7]陆和平.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三只眼[J].财务与会计,2012

[8]鄢丽.浅谈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J].经管视线,2012

篇5

1.1规避电费风险

现在国际经济形势低迷,客户的生存能力降低,电费回收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信用管理可以评价客户的信用状况,预计客户是否会欠电费,同时跟踪信用的执行情况,控制信用的额度与方式,将供电公司应收账款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因此,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2规范信用管理的流程

信用管理的流程会涉及营销、客户服务、财务等部门。加强并规范客户信用管理的流程,制订和调整决定权限,划分职责并持续实施,就可以减少“出现问题无人过问”的窘况,也可以减少相关人员的越权操作。这不但可以让企业员工明确工作方向,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而且能够加深客户对供电公司的信赖程度,增强供用电双方之间的关系。

1.3及时了解客户经营状况

供电公司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可以及时了解客户经营状况,识别客户价值,有效判断客户的质量,针对性地采取一些信用政策来提升总体客户的信用品质。对信用等级特别低的客户,可以重点监控,建立客户信用风险预警机制,以便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提前规避市场风险,减少追缴电费的难度并增加追缴的时效性。而电力客户如想获取更优惠的用电政策,得到更便捷的服务,必须提高自身的信用状况,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2信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国供电公司在经营中时刻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不能正常地发挥信用管理能力,这已经严重阻碍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分析,供电公司在信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有以下五个方面。

2.1缺乏对信用管理的重视

目前,我国供电公司对客户信用的重要性还没有清醒的认识,大部分领导和员工无视信用风险的存在。他们的思想观念未能随着供电公司的改革而转变,而是固守传统观念,依旧想当然地认为供电公司是垄断行业,无需担心客户的电费缴纳问题。新装客户审查时,通常不充分了解客户的资料就匆匆决定供电方案和缴费方式,缺少对客户信用进行评估。平时在工作中也不会主动和客户联系,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不管不问,无法在第一时间掌握客户的资料,缺乏对客户信用变化的了解,给信用管理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当客户经营出现问题无法及时付清电费时,才开始采取应对手段,这样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2未建立先进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供电公司不但缺乏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而且大部分都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及从事信用管理的人员。供电公司信用管理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负责信用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由营销人员或者其他部门的员工兼职,导致客户的信息资料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评估,信用管理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公司也无法针对不同客户信用状况采取相应的奖惩手段。

2.3客户信用档案不完善

客户的信用档案涉及方面广泛,如资本实力、资金结构、偿债能力及运营能力和效益状况,人员素质与管理水平,产品及服务状况,公共关系与社会行为,发展趋势等,这些将会反映客户的信用程度。而供电公司由于管理技术落后,虽然已经建立客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和部分管理系统,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对新客户的资料收集不够充分,同时对老客户的资料变化无法做到及时有效的收集和更新,造成客户信用档案无法得到快速准确地完善,给信用管理工作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2.4未划分客户信用等级

目前供电公司尚未对于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划分,也无法对不同信用的客户采取差别对待的催费方法和服务方式,这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相同行业,同时对于那些信用相对较好的客户造成消极的影响。如果这种情况无法得到改变,信用较好客户的遵纪守法、积极缴费和配合供电公司工作的热情将会受到严重打击,同时那些少部分信用不太好的客户也缺乏改善其信用的动力和必要,无形中增加了公司员工的工作量和电费回收压力。

2.5各部门缺乏沟通和信息共享

由于目前供电公司基本上没有专职信用管理负责人或部门,平时是由销售人员或者其他部门的员工兼职做信用管理工作,且互相缺乏沟通,这导致各部门只能掌握与自己部门业务相关的客户资料信息,对其他部门所掌握的客户资料无法及时准确地共享,使得工作人员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客户。同时,供电公司和职能相近的服务类型企业(如银行、电信、供水、供气等企业)关于客户信息的共享较少,这些服务类型的客户量非常大,客户也基本相同,只要其中少部分客户经营方面出现问题时,通常就会给这些服务类型的企业同时造成损失,可是如果专门为了监管客户而让每个企业大量招聘员工,将会大大提高各服务类型企业的管理成本,是很不现实的方法。

3加强供电企业信用管理的方法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信用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我国供电公司应该加强对于信用的管理,以保障电费的安全及时回收,使供电公司具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这需要供电公司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3.1改变信用管理的观念

首先,供电公司需要改变公司各级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要求其都具备高度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认识到信用管理工作对于公司的重要性,同时将信用管理制成书面文件,由最高层签发,这样可让公司高层认识到信用管理在公司中的定位。其次,信用管理所制成书面文件要为公司的业务人员、财务人员及信用管理员和其他相关人员中人手配备一册,使其明白公司的信用准则,同时在公司内部定期开展对信用管理的培训工作,不断对员工宣传信用管理的重要性。最后,要求供电公司领导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工作给予全面支持与协调,将其列为企业日常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要关注新近员工的信用管理工作,必要时指派专人监督指导,避免因人员流动带来的工作混乱。

3.2制定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

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才能解决供电公司因电费回收及经济发展问题而提出的信用管理问题。所以,供电公司应着手制定客户信用管理制度,同时应注意对发达国外的先进理念进行学习和吸收,并对其进行适当修改和完善。当然,供电公司还需要成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并对其职能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如设置客户经理、信用监理、在销售部门下设立信用管理部门等,专业化地开展工作,从而有效地协调供电公司的销售目标与财务目标,提高公司的信用控制能力。

3.3完善的客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和管理系统

(1)信用信息数据库:信用信息数据库可以提供强大的、多样性的数据支持,而对客户资料的快速充分收集与及时准确更新,是能够不断完善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基础。因此,供电公司需要完善信息数据库,及时有效的更新原始数据,如客户的基本信息、月用电量、缴费时间、变更业务信息和用电检查情况等;同时,公司应该定时制定客户信用风险评估报告和各类报表等,为客户信用管理提供便利。

(2)信用评级子系统:首先供电公司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实用的、精确的和权威的信用评级模型。其次,供电公司要充分利用信用信息数据库中的各类资料,并在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下和公司现有的数据准备条件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考察客户的信用等级,对客户信用状况作一个客观整体的评价。

(3)欠费风险控制子系统:电费的回收情况是供电公司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供电公司需要建立欠费风险控制子系统,将客户行业分类、电价分类、违约金额、违约次数、平均违约天数及电费发行和客户缴费时间差等信息纳入到欠费风险控制子系统中,对比制定且定期更新高危风险客户、风险预警表以及按追回欠款可能性大小排序的欠费客户名单。

(4)用电异常检测子系统:供电公司需要建立用电异常检测子系统,明确用电检查人员的工作进度,统计客户的窃电和违约用电情况和次数,并以此来考核客户的信用等级;同时记录客户用电异常的现象,进而针对性的核查,不但实现了窃电检测手段的科学化,而且大大提高供电公司对客户信用管理的工作效率。

3.4划分客户信用等级

由于国家法律、地方政策及客户支付能力或支付意愿等各方面原因,电费无法全部收回、形成坏账,成为电力企业日常收入管理中的顽疾,极大影响了供电公司的经济效益。所以,供电公司可以按客户电费回收难易情况对客户进行信用等级划分,将其分为四个等级。这样公司可以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采用针对性的催缴方法,提高电费回收率。

(1)一级:一贯按时缴费的客户。这类客户一般不会拖欠电费,电费出来后会按时缴纳。对这类信用等级好的客户,供电公司可以投入较少的精力,但绝不能大意,应当定期派人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生产经营状况,确保电费回收100%。

(2)二级:财政拨款的企事业单位。这类客户需要向国家或总公司申请电费款,时间较长,缴费较迟。对这类客户,供电公司应在电费出来后及时派人电话或上门催费,督促客户尽快申请电费款,并保持与客户的联系,保证客户能够及时缴费。

(3)三级:经常拖欠电费的客户。这类客户经多次上门催收,仍不肯交费,把应缴电费当成无息流动资金,不想缴、不愿缴、拖着缴。对这类信用等级差的客户,供电公司可以采取装设负荷管理控制系统预收电费或实行计划结算划拨电费的办法。对装设负荷管理控制系统的客户,供电公司实行“先交后用”的缴费方式。即公司按照客户交付费用送入相应的电量,当客户电量低于一定程度用电量时系统开始报警,自动通知客户买电,当电量用完且客户没有及时交钱买电时,供电公司停止供电。对实行计划结算划拨电费的客户,供电公司可按法规实行一月多次缴费方式,如在月初和月中分别收取上月电费的30%和40%,剩余部分要求客户在月底交清,这样可以减少电费回收的难度。

(4)四级:暂时或永久无能力缴纳电费的客户。这类客户通常企业效益出现严重亏损,甚至是濒临倒闭或已经破产,根本没有能力缴纳电费。对这类困难客户,供电公司必须安排人员密切关注客户的生产状况,争取避免出现欠费。确实难以避免发生欠费情况时,必须与客户签订还款协议,有计划、有步骤的催缴,严格执行电费违约金制度及欠费停限电制度。在客户已经无法缴纳电费时,可以通过寻求政府机关帮助解决或采用法律手段追讨电费,同时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终止同客户的供用电合同,解除双方供用电关系。同样,供电公司对信用等级不同的客户在不违反电力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情况下,应该采用不同的服务方式:供电公司可以在审批申请用电、增容报装、优惠电价时,优先安排信用等级高的客户,使客户为了得到优惠的服务,努力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在电网电力负荷紧张需要采取停、限电措施时按客户信誉等级优先确保信誉高的客户用电安全,从而督促客户转变缴费观念,防止电费恶意拖欠的发生。

3.5加强供电公司各部门的沟通

供电公司需要在全公司推行客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和相对应的管理系统的运用,并让信用管理部门做好维护工作,保证公司员工能够随时了解客户的资料。同时要求信用管理部门定期与各部门联系,了解客户资料是否发生变动并及时更新。当然,企业员工发现自己掌握的客户资料变动时也应该主动与信用管理部门联系,保证客户资料能够及时准确地共享。同样,供电公司对电力客户的信用等级划分评定,可以与银行、电信、供水、供气等服务行业进行共享,或者一起建立客户信用等级档案,将客户的信用等级在企业内部网络上公布,不但对信用差的企业形成压力,迫使其做出改变,而且减少各服务类型企业的管理成本。

4结论

篇6

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较低,大多数企业尚未全面认识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中国企业家信用状况调查表明,60%以上的企业老板表示跟人打交道要小心提防,有90%以上的企业都或多或少发生了合同纠纷。调查显示,虽然我国企业信用状况开始好转,但信用依然不足,尤其是拖欠款、违约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较为严重。中国企业信用不足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有关部门执法不严;第二,部分企业经营者信用意识淡泊,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制不健全;第三,企业普遍追求短期行为;第四,恶性市场竞争,信用期限放宽;第五,部分企业经营者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改善中国企业的信用状况,对于提升中国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抵御信用风险,促进中国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点继续深化企业信用管理,提高我国企业的信用水平:

1、加快我国企业信用立法步伐,完善企业信用相关的法律制度。企业信用法律制度的法律价值,一方面在于证明、查验企业的资信情况:另一方面在于开发、利用企业的信用资源,并通过制度来规范企业的信用行为,实现企业生产发展效率的最大化,从而建立起优良、健康的企业信用发展外部环境,对企业自身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制定了《民法通则》、《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企业破产法》、《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法规和行政管理规定,但这些法规和规定出台的目的与管理内容以及约束的问题并非专门针对信用,对社会各界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内的信用主体的信用行为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准则与约束体系。如,目前有很多小企业通过破产来逃弃债务,而又无从追究责任人的责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完善企业破产制度,强化破产人的责任。

加强失信惩罚的力度。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行为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当失信成本小于失信行为所带来的收益时,它会选择失信。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大量失信行为是为牟取暴利,而由失信付出的成本却很少。我们应建立企业信用奖惩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成本约束,将可大大改善我国企业的信用状况。

2、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建立并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系统。由于信用缺失将造成严重的后果,信用缺失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效益,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信用缺失制约了中国企业的发展;信用缺失有损我国形象,不利于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信用缺失危害金融机构,伤害银企互利关系;信用缺失危害客户,损害消费者利益。强化企业信用管理不是企业内一个部门或几个人能够做到的,必须得到公司从领导层到基层员工各个层面的支持和配合。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虽然全国已建立了许多官方的信用信息系统,但是,企业信用信息还不够全面,咨询系统尚不完善,税务、海关、工商、统计、技术监督等政府部门的大量企业资信资料未被利用,尤其是个人信用系统缺失。以信用为经营对象的资信公司十分缺乏,企业信用状况得不到真实评估,交易者要获取企业真实的信用资料十分困难。因此,如要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系统,必须建立和完善信用评估体系。企业信用评估就是由合格的专业评级机构或部门受评估对象的委托,根据“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以评估事项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有关标准化规定为依据,采用规范化的程序和科学严谨的方法,对受评企业履行相应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可信任程度进行调查、审核及测定,对与评估事项有关的参数值进行横向比较和综合评价,并以简单、直观的符号表示其评价结果,公布给社会大众的一种评价或咨询行为。信用评估体系完善需规范发展企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

3、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仍然很低,大多数企业都尚未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即使是那些建立了信用管理部门的企业,信用管理水平也很低,企业普遍没有建立起系统、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企业存在的信用管理缺陷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企业管理层重视不够;第二,企业信用管理的地位仍然低下;第三,没有优秀的信用管理人员;第四,企业信用管理职能单一;第五,没有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政策。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首要任务是建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

为了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必须完善企业在赊销、赊购、投资、担保等各项经营活动中的信用管理流程和技术手段;保持应收和应付账款的最合理持有,保障应收账款及时足额回收,保障投资、担保等业务的安全性:通过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各种信用信息与数据,加以综合处理、判断,对客户的信用质量作出评价:权衡信用销售的风险与收益,制定恰当的信用决策,并对产生的应收账款进行跟踪管理。其目的是对各种规模的企业,在力求达到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降到最低。

篇7

(一)企业信用管理建设创造经济效益

江苏省地处经济发展迅速的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服务业相对密集,企业间交易频繁,在这种频繁的交易下,信用管理尤为重要,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一个失误的、缺乏诚信的交易很有可能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甚至迫使企业退出市场。企业体系构建的好,供应链间的交易稳定、自然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信用体系是一个无形的经济效益网,是企业全新的商业运营模式,没有信用就没有商业,没有信用企业就没有发展。

(二)经济效益理念是信用管理建设的驱动理念决定行动,行动是一切成功的开始。

企业有再好的规划、再好的方案,没有理念与行动也相当于纸上谈兵,不会成功。有句话说的好,有梦想才有现实,经济效益就相当于企业的梦想,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就是现实,现实成就梦想,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成就了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并不断壮大。企业信用一旦形成,那是一笔源源不断的财富,势必带动企业向着健康、长远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效益表现

在我们课题组走访的江苏省企业中,36%的企业认为构建信用管理体系能创造高的效益,44%的企业对信用管理能否创造高的效益持观望态度,10%的企业认为实施信用管理会加大企业成本,效益收效甚微。这个调研结果从根本上说明,企业没有充分了解信用管理,对信用创造的效益没有充分的认识。

(一)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社会效益

目前,有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活动带来的社会效应,大多企业家会通过广告宣传方式尽可能的创造社会效应,他们深刻的意识到增加社会效应就会创造社会效益,效应与效益是一个共同集合体。但是企业通过宣传等活动带来的效益是一时的,只有做好的产品、诚信经营、拥有好的口碑,也就是进行信用管理才能促使企业长远的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种信用带来的效益不仅有利于企业获益、发展,还有利于企业所在城市的发展和企业所在城市居民的需要。随着国际贸易的平常化,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更多的国人宁愿购买价格偏高的外国商品,宁愿不惜成本寻找国外代购……。这些现象都是我国企业家需要深思的问题。审视我国企业的管理缺陷,改进不足才能增加效益,赢得民心。我们课题组进行街头调研,竟然高达91%的居民认为国外的企业更有信用,相比本国产品更相信国外的产品质量。可见,信用管理对于我国企业显得尤为迫切。有信用就相当于有交易,有交易才能有效益。在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下,企业市场规模才能得以扩大,企业发展了必然会带动就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这些都是构建信用体系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一种利人利己的效益状态,它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有利于城市、国家的发展。

(二)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从企业自身角度而言的,企业信用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提高企业客户数量和质量,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必然带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目前企业涉及到的信用管理主要包括对赊销活动进行科学管理,客户的信用评估、商账追收等。

1.赊销活动管理的经济效益。

企业进行赊销管理实质是指财务意义上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对客户明确赊销流程、赊销规则、账款归还要求,有利于收回企业的应收账款,降低应收账款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据我们课题组调研的企业反馈,目前93%的企业还是以销售额作为员工的主要考核指标,这个考核指标容易导致企业赊销额偏高,应收账款风险加大。可见,企业进行赊销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信用评估的经济效益。

企业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主要是指建立信用档案、对客户档案进行分析、整理,在进行业务活动时,首先与信用较高的企业进行交易。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使企业与越来越多的信用客户进行交易,与越来越少的失信客户交易,最终达到失信客户没有市场,真正达到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状态。信用是针对赊销业务发展出的一种涵括范围广、具有较高效率和显著经济效益、以及很大发展潜力的管理模式。

3.商账追收的经济效益。

赊销是企业普遍存在的销售方式,但是应收账款收回困难是企业头疼的问题,导致坏账的发生率偏高不下,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据调研,只有3%的企业设有专门的追账人员,35%的企业虽有商账追收的程序但都表示实施起来非常困难,追收效果不好。综上所述,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就相当于一项无形资产,强化信用管理对于经济效益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基于效益理念加强江苏省企业信用管理建设

我们课题组经过5个月的调查研究,根据江苏省企业的特点,基于效益理念提出加强江苏省企业信用管理建设的措施,主要是从企业角度出发,提出以企业为主体采取的措施。

(一)设置信用管理职能部门

调研发现,江苏企业对信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94%的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信用管理涉及的工作非常多,范围非常广,仅仅依靠财务部门或者销售部门对客户管理、应收账款管理是明显不够的,职责很难明确,责任无人承担的局面时常发生。基于效益考虑,信用能够给企业创造巨大的效益,设立信用管理职能部门专事专管非常有必要。

(二)建立相应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

信用管理包括一系列的过程,需要设置相应的岗位,每个岗位负责一块工作内容,并明确岗位职责,岗位责任就是员工的要求,有了制度要求员工才能更好的工作,企业才能更好的管理、发展。目前,江苏省的大多数企业都没有相关的信用岗位责任制度,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大幅度加快岗位责任建设,明确岗位职责。岗位建设是开展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出发点。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企业信用全过程管理

信用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实施全过程管理,做到各个环节、各个步骤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采取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内部控制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每个环节的目标、控制管理重点各有不同。事前主要是指客户信用档案的规范管理,事中主要是指销售、生产过程的管理,事后主要是指应收账款的监控。据调研,江苏省企业的客户信用档案的规范管理还远远不够,虽然高达87%的企业创建了客户信用档案,但真正对照客户信用档案实施销售策略的只有3家公司。可见,江苏省加强企业信用全过程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应用信用管理系统

本着经济效益原则,如果企业完全采用新的信用管理系统耗资巨大。但是在现有ERP软件的基础上增加信用管理系统模块尤为经济,并且能够与现有企业使用的数据无缝对接,在毫无影响企业现状下,增强信用管理的幅度,增加信用管理的管理方式是经济的、可行的。

(五)在网站上增加信用管理窗口

篇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买方市场的形成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对激烈的竞争,光靠质量、品牌、服务、价格的传统做法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有新的手段。而信用交易就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办法。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企业信用交易的比例已占全部交易量的90%以上。实践证明开展信用交易将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因为,企业开展信用交易,这里的“信用”从根本上来讲可以说是“智力的财富”,是“新的生产力”,是“革新的融资工具”,是“可以预支未来收入用于今天购买、消费的期票”。企业在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适度投放信用、扩张信用必然会拉动企业的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的发展一定要与深入广泛进行信用经济、信用交易、信用管理的教育结合起来,使广大企业和群众都能认识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信用同资金、技术、人才一样都是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资源。引入信用理念,强化信用意识、恪守信用规则,必定会成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通达之路。鉴于上述原因,笔者现提出加强我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企业信用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在企业中推广设立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或岗位

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是以化解企业信用销售风险为目标,在销售、财务、市场及产品等职能部门起协调作用的重要部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一般都设立了信用管理职能部门,而我国的企业目前则较少设立。因此,笔者建议政府主管机构应在各类企业(特别是中资企业)中推广设立信用管理职能部门。大一点的企业可设立信用管理部,并由总经理直接领导;而小一点的企业则可设立信用管理岗位,并隶属于总经理办公室。这样,就可从组织结构上保证信用管理职能的履行。

二、在大企业中试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是我国著名咨询专家、北京博升通管理咨询公司(原东方国际保理中心)董事长谢旭教授首创的。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把企业信用管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签约前的客户资信收集和客户筛选、签约时信用分析评估和决策以及签约后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它强调的是全过程管理。这种管理思路针对中国企业忽视前期和中期管理只注重后期管理这一现实情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提出企业应该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负责这项工作。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在前几年的企业信用管理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国有大型企业瓦房店轴承集团公司、一汽集团大连柴油机厂等,都是运用了全程信用管理模式而得以排除困扰,并走向成功的典型例子。为此,笔者建议国内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应积极试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并强化全程信用管理的理念,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三、在小企业中探索企业信用管理外包服务之路

对于广大小企业来说,试行企业信用管理外包服务是现阶段的可行之路。近几年,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诞生了一大批信用管理专业机构,但这些机构的业务量却往往呈吃不饱状态。而广大小企业限于人手及业务规模,暂时也没有必要专门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或岗位。因此笔者认为:广大小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可以外包给信用管理专业机构。这样,既可节省小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又可缓解信用管理专业机构业务萧条的状况,从而实现“双赢”。

四、利用信用保险转移企业的信用风险

信用保险是保障被保企业应收账款免受不正常损失的保险,对企业而言,保险公司的介入一方面可以与其共同承担违约风险,另一方面又可以保障企业按期收回款项。信用风险的降低可以使投保人货款的可得性提高。从整体而言,信用保险可以通过降低企业信用风险促进市场效率的提高。

企业信用销售利用信用保险,可降低信用市场交易成本,扩大市场规模。作为第三方,保险公司的介入可以更加有效地克服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防范并化解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从而也可提高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

五、抓紧培养企业信用管理人才

推进企业信用管理,人才是关键。2005年3月,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申报的“信用管理师”新职业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事业进程中将产生重大影响。它标志着信用管理服务行业作为我国一个界别行业被依法确立,标志着信用管理职业已正式成为我国专业技术职务序列中的一员,标志着我国信用管理从业人员将会在依法规范的基础上健康成长,并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管理;风险管理

一、信用、信用管理及商业银行信用管理概念界定

关于信用,这是个既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从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角度探讨,通常把信用界定为以偿还和付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动,由此引起的资金运动则为信用资金运动。

信用管理则是指授信者对信用交易和受信主体的资信进行专门管理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防范信用风险,确保信用资金运动顺畅进行。信用管理的范围包括以借贷为内涵的信用资金管理,其着力点在资金管理上。

商业银行信用管理是指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一的信用关系和信用业务经营管理,而是将其全部信用业务集中起来,进行多重的、综合的、整体的、系统的管理。它的管理目标是为实现银行的“三性”目标服务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及问题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大致分为5类:a工商贷款信用风险b消费者贷款信用风险 c 票据业务信用风险 d 结算信息风险e信用价差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

国际通行标准认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警戒线为10%。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额仍达12549.2亿元,与外国银行相比,不良贷款率偏高。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过于集中

2009年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已达78.8万亿元,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很高,主要表现在“贷大、贷长、贷垄断”。这些将在今后几年形成银行新的不良资产。

(三)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堪忧

银监会2006年初对全国110家城市商业银行进行风险分类,被列为风险性机构即第四、五、六类的城商行共37家,这些风险类城商行资本充足率普遍在3%以下,且相当一部分处于多年亏损状态,资本补充形势相当严峻。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信用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实施有效风险管理所需的法律体系和市场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缺乏一个完整的构架,大部分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使得其难以对体系内总体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和测量。

2.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真正建立自己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现有的数库、信息管理系统不能满足复杂的风险计量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风险计量模型的准确性,而且国内银行的数据储备严重不足、数据缺乏规范性、数据质量不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的建立和运行。

3.信用文化比较薄弱

受传统思维方式和原有经营理念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解还是在制度、方法和技术等较浅的层面上,对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在公司治理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认识有限。当前信贷文化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一、重担保,不重视主营业务收入;二、重贷轻管;三、风险意识淡薄。

三、提高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目前,来自国外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以及《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对国内银行业的监管环境也逐步趋于规范和严格,许多银行都认识到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信用风险基础建设,推进信用评级行业发展。

信用评级体系是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模型中一个最基本的子模块系统,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中所采用的信用评级体系是否客观合理,对信用风险的评估与预测的准确性,提高银行贷款的质量,降低不良资产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广泛的信息集所建立起来的评级体系的代表是各类外部评级机构所提供的评级体系,其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构建良好信用风险文化

我国商业银行应重视信用文化的构建,倡导和强化信用风险意识,培育形成关于信用价值风险的价值判断体系。银行应树立风险管理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明确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风险管理贯穿整个业务过程的思想。

(三)改进信用分析方法和技术,建立信用风险评估和定价模型

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并配合商业银行跟随国外新兴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信用评估模型、破产预测模型等。商业银行还应能够根据自得预期收益、筹资成本、管理费用及借款人的信用等级等构建自己的信用定价模型,制定恰当的定价策略。

(四)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

要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现代风险管理需要的是精通金融学、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五)强化金融监管,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系统不完善,更加凸显了外部监督的重要性。银监会要监督检查各商业银行资本是否充足,确定监管资本各类方法需要满足的最低标准。要制定具体的信息披露办法,强化银行业信息披露,提高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有效性,还要引导市场加强对于银行信息的分析,逐步提高市场约束的力量,以此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邱志会.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的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04).

篇10

关键词:应收账款;信用管理;风险防范机制

一、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欠缺对应收账管理风险理论的成熟研究和实践,并且在具体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方法上也缺乏经验,由于管理不当从而造成大量损失。近几年,面对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不断恶化的现状,各界都在努力地研究探索能改善应收账款现状的途径。东方国际保理中心的首席顾问,在多年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首次提出了“全程信用管理模式”,介绍了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思想。在此基础上,国家商务部韩家平、蒲小雷借鉴西方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成功的提炼出“1+3”信用管理模式,提出了具体的制度和机构概念,增强了模式的可操作性,最终形成了我国目前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

二、MLK公司概况及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风险

(一)MLK公司概况

作为全球最大的护肤品和彩妆品直销企业之一的MLK(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在中国历经22年的不断发展,分支机构已经遍布全国各省市。公司属于销售型企业,产品销售基本采用订单式,2015年,其销售额高达40亿美元。

(二) MLK公司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风险

1.产生的坏账成本对盈利状况的不利影响

鉴于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实行的记账方式,当发生赊销时,应借记“应收账款”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也就是说赊销的收入全部归入当期营业收入。基于谨慎性原则,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应收账款计提一定比例的坏账准备。保守估计,MLK公司成立20年以来,其累计坏账率在5%以上,近年逾期应收账款比例也逐年上升趋势,在目前缺乏相关坏账评估制度的情况下,其隐藏的坏账产生的风险是难以意料的,如此多的坏账、呆账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

2.产生的管理成本对盈利状况的不利影响

管理成本是企业对应收账款进行各项管理活动所产生的有关费用总额,若要降低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必须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中国企业收账费用平均占销售收入的2%,以此计算,如果MLK公司年销售额为700万元,用在回收货款上的成本就要14万元,无论从企业长期或短期来说都不是一个小数目。MLK公司目前管理较混乱,需要对其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否则高额管理成本会带来很大程度的不利影响。

3.产生的机会成本对盈利状况的不利影响

机会成本对于企业计算其一定时期的赊销总额和衡量其信用管理水平非常重要。假设某公司销售净利润是10%,当同期投资于金融市场的月收益率为5%的时候,只要拖欠24个月,该笔业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相当于没有收益。这种资金的机会成本影响的不仅仅是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它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息息相关。应收账款给企业带来的机会成本是难以估计的,它是企业未来利润增长的阻碍,这一问题必须得到财务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4.造成经营者的错误决策和掩盖业务人员的违法行为

由于应收账款存在的风险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经营者在运用财务信息进行经营决策时很容易作出错误判断。长期挂账的应收账款,可能掩盖业务人员的违法行为。MLK公司成立至今还没发现类似的事件,但从其目前不健全的监管机制来看,这类事情发生的几率是相当大的。

三、MLK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的成因分析

造成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本章主要对造成MLK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的内部原因进行分析。

(一)缺乏信用管理意识及相关制度

MLK公司各个管理阶层没有充分认识管理应收账款的重要性,这种对应收账款管理的疏忽也经常发生在许多中小企业中,他们大多注重对现金收支这一块的管理,而忽视对原材料、固定资产、应收账款等的管理,导致问题出现,却没有负责人可找,使得资产严重损失。没有正确的管理意识指导,自然无法制定有效的信用管理政策。缺乏科学的管理观念和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必将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二)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力度不足

MLK公司目前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不完善且管理滞后,只将发生的应收账款挂在账上,并未分析其收现能力,导致应收账款不断积累和沉淀,最终使其风险日益呈现。其日常控制上出现问题的主要源自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盲目追求销售指标

在MLK公司内部,企业销售部门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指标,盲目赊销导致虚增销售,而后期也无法冲回,或者没有人询问,造成应收账款不实,容易发生上述的各种风险。

2.岗位职责不明确、制度不健全

公司部分人员缺乏责任心,分管往来账的会计人员与销售人员的职责界限不是很明确,最终导致的局面是:财务部门只管账,不管发货及资金回笼,而销售人员只管发货、开票或通知财务部门开票,不管资金回笼多少,这样使得往来账款越欠越多。

3.缺乏对各种档案的专门管理

公司在对许多逾期付款客户的催收过程中发现,由于合同管理的混乱,以及签约当事人的不断更换,经常会导致一些书面资料丢失,进而给应收账款的回收造成很大的障碍。

四、MLK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树立信用管理观念,调整企业管理结构

1.树立信用管理观念,引入相关管理模式

树立科学的信用管理观念对于目前大多数企业来讲非常重要。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目前最具实践性的方法是“3+1”信用管理模式,该模式提出的解决方案是:

(1)企业应当根据公司规模大小建立一个直属董事会或总经理领导的信用管理部门,通过发挥这个部门的作用使得企业能有效地协调财务和销售目标,同时要在企业中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控制机制,防止任何人盲目决策,导致信用风险的产生。

(2)企业需针对具体的工作,根据特定的管理目标和不同的特点来设计并合理分配各业务部门之间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如销售部、采购部、财务部、信用部等部门需要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

2.调整企业管理结构,增设专门信用管理人员

在交易前期阶段进行风险控制,此阶段风险最小,成本最低,一旦形成逾期账款,回收欠款工作则会变得很复杂,成本也会大幅度提高。而MLK公司目前对这方面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导致信用管理无人负责的局面。目前MLK公司需要考虑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来增设信用管理部门,衡量新增部门所带来的收益与其信用管理成本孰高,从而更好地调整企业管理结构。

(二)完善和实施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1.实施应收账款的追踪和监控

对于MLK公司,销售收入一旦转为应收账款,就应该立刻思考该通过何种方式才能保证到期足额收回账款的问题。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计划的话,公司在收到款项之前有必要定期追踪该项账款的运转进程并进行详细的记录与分析,随时联系客户,提醒客户按时付款。

2.完善应收账款对账制度

MLK公司在建立应收账款明细账时,要更详细的登记内容和摘要,要确保这些事项有充分的资料支撑。公司财务部主管负责每月进行应收账款总账与明细账的核对工作,使得明细账中没有串户和其他异常问题。业务主管人员在核对过程中如果发现有异常问题时,应及时向财务经理报告,同时通知销售部门有关负责人进行相应的调查处理。公司财务部还应在规定时间内编制客户对账单,并采取安全可靠的方式交于客户。应该在所有的对账单寄出之前,将对账单与明细账和总账进行核对,使数据一致,且留有备份记录。

3.强化应收账款的催收管理

对逾期不付的应收账款,MLK公司可以考虑采用ABC 分析法来进行管理,首先将客户故意拖欠货款不还的账款归为A类;将由于资金被挪用或因经营不善等造成不能及时偿还的逾期账款归为B 类;将因政策或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的变化导致企业经营困难且无力扭转的逾期欠款归为C 类。对于A类欠款情况,企业必须采取法律手段等措施来进行催收;对于B 类欠款情况,我们可以要求客户通过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来弥补;对于C 类欠款情况,企业可以选择延期信用期,也可以选择给对方让利一部分来结算这笔应收款项。

4.必要时使用债权重组和诉讼手段

自成立以来,MLK公司对于多年以来积压的应收款项,并未采取过任何强有力的回收手段,其实,对逾期的应收账款公司可以实施债权重组,其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回收货款的同时,又能缓解债务人当前的财务困难。企业若产生债务纠纷,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目的是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小损失来取得最大报酬。在客户无力还款时,企业可以选择债权重组的方式与客户协商,此方式可以大大减少企业的实际损失。

参考文献:

[1]孙艳华,许凤珍.浅谈企业应收账款及其会计处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0(17):201.

[2]王康.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6.

[3]王卫红.降低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对策分析[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4):35-37.

[4]王朗.企业信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28):98.